超我自我本我工作

2024-05-09

超我自我本我工作(共5篇)

超我自我本我工作 篇1

1弗洛依德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个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弗洛依德把人的动机归纳为饿、渴、睡、性等,其中性欲占主导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会法规等现实条件的制约(超我),受到压抑得不到纾解的冲动而透过梦、失语等形式来寻求满足。弗洛依德相信一个人如果以前曾经有一些创伤性的事件而引致心理有问题,只要他能够知觉地再将那事重演一次,并将本我、自我和超自我作回平衡的处理,那麽问题就会解决。

2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们对它几乎什么都不知道。不过,只要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例如,一个人出于冲动将石块扔进窗户,或惹事生非,或强奸妇女,这时,他就处于本我的奴役之中。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工作,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85页)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的能量朝着他想去游历的路途前进。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于是能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这样,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因此,自我并不妨碍伊底,而是帮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快乐的满足。

假如人格中仅有本我和自我这两个结构部分,那么人就将成为快乐主义和兽欲主义的有机体,当他处于一种需要状态时,他就会从合适的环境对象中寻求对需要的直接满足。然而人格中还存在着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的第三个结构部分,即“超我”。超我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

超我,简言之,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这些来奖赏和惩罚的经验逐渐被儿童内化,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就可以说超我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由于超我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所以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经常批评本我谴责自我。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弗洛伊德这样论述自我难扮的角色:“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86页)弗洛伊德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超我自我本我工作 篇2

在此,笔者也将体育教师的职业阶段分成自我段、本我段和超我段,并认为本我段的幸福感最强。而对于“职业幸福感”,笔者认为其就是教师心理的满足感,作为教师最大的满足感就是自己的劳动得到学生的认可。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默默工作型,这类教师在学校里往往容易被人“遗忘”;第二,工作有成绩但较为注重名利、比较活跃,这类教师是学校各类评优中的活跃者;第三,有能力却淡泊名利,这类教师的心态较好;第四类,工作随意性强,且无名利需求,这类人的教学生活较为平淡。

上述四类人的职业幸福感因各自心理需求的不同而不同。但只有内心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才会感觉自己职业是幸福的,因此,引领教师去寻找自己心理需求定位是非常重要的。职业幸福感本身没有统一的标准,要因人而异,其既可以从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也可从和学生的聊天中获得,还可以从已毕业学生的一个电话问候或一封信中获得在教学中,个别教师会有抱怨:学生难以管理、学校的管理又存在问题等,这样的状态很难获得幸福感。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认为,要找到幸福感,就应该忽略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因素,积极寻找成功感,并从小的成功感开始。具体地讲,体育教师要获得职业幸福感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运动技能

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多少和对运动技能掌握的娴熟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程度。换句话讲,就是教师幸福感的获得途径之一是学生的认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

第二,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和展示自我的技巧

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教师获得认可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通过沟通与交流,学生能够了解、熟悉教师,这将有助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进而帮助教师获得幸福感。掌握一定的展示技巧,同样也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因此,教师要抓住机会有效地展示自己,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促进自己幸福感的形成。

第三,要具有稳定的心态和坚韧的性格

面对新的学生,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认可自己,要给学生的心理留出一个缓冲的阶段,同样也要给学生一定的缓冲时间。此外,教师的付出和获得的回报并不是绝对地成正比,有时会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结果,对此,教师要有稳定的心态。同时,坚韧的性格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在教学中,对于目标的实现,教师切不可半途而废,一定要坚持下去,也要有信心。

第四,学会用“放大镜”看幸福感

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体育教师要想获得职业幸福感就必须学会使用“放大镜”,即要把小的幸福感用“放大镜”放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励自己坚持下去。

第五,掌握幸福感回忆法

该方法要求教师要经常地回忆以前获得的幸福感,回忆获得幸福感的具体原因,以及当时的体会,通过这样的回忆巩固自己的大脑意识,让美好的信息冲淡不良信息,使自己的大脑神经中枢保持健康的活跃程度。

第六,积极建立幸福感档案,并积极进行交流

本我、自我、超我 篇3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

从专业角度来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非玄学,它是受了科学理念的影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有关人类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一般来说,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是普通心理学,它涵蓋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感觉、知觉、情绪、人格、记忆、注意、思维、语言、意志、问题解决、技能学习等方面的内容,系统地讲述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理论等。

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很多心理学分支学科,如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咨询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学校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组织行为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心理学研究需要使用spss这一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而且心理学专业本身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有很大关系,这些学科探讨的生理作用会直接影响人们。因此,除了以上提到的分支学科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spss软件应用、人体解剖生理学等相关课程。

我们可以认为,前面提到的犯罪心理、读心专家等影视剧的内容确实涉及到了心理学的知识,准确地说是心理学不同分支的应用与结合。不仅是在电视剧中,日常生活中心理学也随时随地陪伴着我们,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还不如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其实,我们从小到大与人交往过程中都伴随着心理学的应用,只是很多人未曾发觉。

那些经典疗法

除了相对枯燥的理论学习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选择性地学习一些咨询技术,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催眠术、房树人测验、箱庭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

催眠术是运用暗示等手段让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并能够产生神奇效应,以便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法。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意识恍惚的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做出反应。催眠的深度因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师的威信与技巧等的差异而不同。国内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介绍说:“科学证明,恰当地使用催眠可以达到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建立乐观积极心态的作用。”所以说,催眠术并不是神乎其神的魔法,而是有极强的科学性在其中。

箱庭疗法,又称沙盘疗法或沙盘游戏,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疗法。1939年,受威尔斯“地板游戏”的启示,英国伦敦的小儿科医生劳恩菲尔德将收集的各式玩具模型放在箱子之中,让孩子们在箱子中游玩。孩子们将这个箱子称之为“神奇的箱子”,并将这一儿童心理治疗方法命名为“世界技法”。箱庭疗法呈现了一种心理治疗的创造和象征形式,在所营造的“自由和保护的空间”气氛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在富有创意的意象中,便是箱庭疗法的创造和象征模式。箱庭疗法是一种心理临床疗法,通过创造的意想和场景来表达自己,直观显示内心世界。同时它也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在培养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由以上的这些疗法中可以看出,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救赎与自助

身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爱着自己的专业,尤其是学习了人格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后,我发现世界上所有人都是正常且独一无二的,包括精神分裂、智力低下的人们,没有人是奇怪的和应该受到歧视的。在生活中,我学着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自然,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心理学专业和我的老师们。大学期间,很多老师都会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经历,表达他们的看法。你会发现,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大多温柔、风趣、耐心、体贴,他们能理解、包容每个人,交谈时能设身处地地为我们着想,并给予我们帮助与支持。也许,这就是心理学的魅力和它特有的温暖、正性的力量。对我而言,心理学不仅修持我的内心,更让我懂得接纳与放下。

心理学不仅可以助人,还可以自助。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忙指导你如何从小教育孩子;健康心理学可以教你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疾病并保持健康的身体;咨询心理学教会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内心体验或帮助他人学会正视自身,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纵使学习心理学专业有众多优点,但如果你是抱着“学了心理学我就能看穿别人”的心态学习这门专业,那就大错特错了。现在许多书籍都很大程度上将心理学神化了,才使得人们对心理学产生了误解。所以不要指望在心理学的课堂上老师们会直接教你他人的眼神、动作传达了什么意思,这些根本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主流知识。其实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中,会有众多理论基础知识需要背记,因此有时我们自己也会打趣地说,学了四年心理学,活生生地从理科生变成了文科生。

在各行各业中呵护你的内世界

现在,想必大家对心理学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哪方面工作呢?

学校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销售工作是大多数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考公务员、读研深造等等。总之,心理学专业的就业面很宽,最终在于自己的选择。然而,在国内,心理学的发展仍然在起步阶段,有太多人对心理学仍存在误解,很多用人单位都不重视心理学,所以尽管心理学的就业面很宽,但需求量不太大,就业率并不太高。可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一旦到这些岗位工作,就会体现他们特有‘的优势。在工作中,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拥有更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待他人更宽容,这与心理学的专业学习是分不开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心理学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在国内,心理学作为一门朝阳学科,也更需要大批人才来发展。

拥有心理学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另附:“貌合”而“神离”——心理学衍生下的应用心理学专业

超我自我本我工作 篇4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本我、自我、超我是其核心体系之一, 他认为一切心理活动的呈现都可以从这三者之间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能量源, 有冲动、非理性的特点, 是原始欲望的自然表现。它遵循“快乐原则”, 追求最大限度的快乐, 满足其欲望, 不管在现实社会有无可能出现, 也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

自我是人格结构的中间层, 它是自我意识的存在和觉醒, 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冲突适应发展起来的, 它受到“现实原则”的支配, 一方面要受到本我的诱惑, 另一方面还要受超我的约束。超我是社会教化的产物, 是人格结构的上层, 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 逐渐形成的知识经验与行为规范。超我代表的是人格结果中的良知与理性, 它受“道德原则”的支配, 指导限制本我, 达到理想状态。

本我、自我、超我这三种意识形态形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自我就像个“仆人”, 经常协调三者间的关系, 当三者之间出现矛盾时候, 焦虑就随之萌发了。

二、对电影《驯龙高手》的剧情分析

作为一名维京人, 小嗝嗝与其他村民一样, 一心屠龙, 让父亲引以为傲。在偶然成功捕获夜煞时, 他举起匕首准备动手时, 却看见了夜煞与自己一样害怕、孤独的眼神, 善良的他放走了夜煞。

被打断左尾翼的夜煞没能返回巢穴, 小嗝嗝用手去触碰夜煞, 起初夜煞是拒绝的。在之后的相处后, 他鼓起了勇气, 低着头, 手伸到半空中停住, 温馨的一幕上演了, 夜煞主动把头伸向了小嗝嗝。在与夜煞相识相知的过程中, 小嗝嗝发现其实龙的本性纯良热情, 就像一个出生的婴儿, 他们用尾翼遮挡眼前光线, 睡觉还会以喷雷燃烧土壤给自己“暖被窝”, 并且模仿能力超强。在一段时间的相处中, 小嗝嗝与龙为友, 尽管这个事实让小嗝嗝父亲痛心不已, 但在最后大站恶龙时, 小嗝嗝带领着驯龙小队解救了全族, 击败了恶龙。

从影片开场灰暗色调夜晚的维京村落切入, 到结尾转变为截然相反的明亮色调, 《驯龙高手》着力刻画了龙族对维京村落的掠夺到人龙和谐共处的和谐画面。这场战役中, 小嗝嗝失去了他的左脚, 无牙也失去了它的左尾翼, 从此之后, 一切都还原如初, 但龙却成了博克岛上的宠物, 人类驾在龙的身上翱翔。

三、本我、自我、超我在电影中的体现

(一) “本我”求命。电影中的“龙”就是弗洛伊德“本我”的最好代表, 它一切以寻求原始的满足为原则, 群龙袭击村庄只是为了获取食物, 如果没有食物或者食物数量较少时, 他们就会被吃掉。它的一切行为都是“本我”的呈现——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和野性, 它就是要生存下来, 只求活命。

(二) “自我”求心。电影中, 小嗝嗝有三次“本我”与“超我”的斗争。作为族人中唯一存有不屠龙想法的维京人, 他一直受到族人朋友的嘲笑、排挤, 也希望能让父亲引以为傲。在偶然成功捕获夜煞时, 他看见了与自己一样害怕、孤独的眼神, 举起匕首后在“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中停滞了下来。在触碰夜煞时, 小嗝嗝低着头, 不愿直视, 欲伸的手在半空中停住, 展现出小嗝嗝内心“本我”与“超我”的斗争。在父亲绑着夜煞进攻龙岛时, 小嗝嗝内心极度焦虑, 在与好友谈话的过程中, 小嗝嗝最终“自我”协调了“本我”与“超我”的矛盾, 骑着飞龙解救了夜煞与村民。

(三) “超我”求情。在维京人眼中, 族长史图依克就是“超我”的完美形象, 徒手可以屠龙, 战绩显赫。在史图依克发现小嗝嗝与龙成为朋友后, 他心痛不已, “超我”告诫自己小嗝嗝的行为已经背离了维京人的信念。但在最后大站恶龙时, 小嗝嗝骑着飞龙来解救大家, 族人的“超我”被震惊, 龙不再是害虫。救龙的小嗝嗝险些溺水, 史图依克在“本我”亲情的冲突下, 冲进海里救出了无牙和小嗝嗝, 并向小嗝嗝道歉, 改变了族人社会经验“超我”对龙的看法。

(四) 三者的和谐之美。电影最后, 一切都还原如初, 村民打破陈旧“超我”, 龙成了博克岛上的宠物, 人类驾在龙的身上畅游, 预示着本我、超我与自我的相互平衡, 和谐相处。“自我”骑驾在飞龙“本我”“超我”之上飞翔, 呈现出平衡和谐的状态。

四、结语

电影《驯龙高手》虽然只是一部动画片, 但给我们的启示却很多。最后一幕, 族人驾在龙的身上畅游, 本我、超我与自我和谐相处, 龙是被人驾驭的“本我”, 承载着巨大的原始力量, 而小嗝嗝与族人开心地在一起, 有意识的自我和超我和谐共处了, 这就是人们精神的一种和谐体现。

摘要:本我、自我、超我是弗洛伊德的核心体系之一, 他认为一切心理活动的呈现都可以从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文尝试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分析电影《驯龙高手》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 从电影中找出三者之间的矛盾与和谐。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和谐

参考文献

[1][奥]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超我自我本我工作 篇5

关键词:《消失的爱人》 艾米 尼克 精神分析

《消失的爱人》是由美国女性作家吉莉安·弗琳所著,于2012年出版,并被拍成同名电影的畅销小说。这部作品以女主人公艾米和男主人公尼克“惊心动魄”的婚姻故事描述了人们所关注的“爱情、婚姻、人性”等主题。吉莉安利用主人公的婚姻生活与心理描写揭露了婚姻的真谛:婚姻是“超我”与“本我”之间的挣扎。这部小说从表层看是一个简单的悬疑、哥特式故事,男女因相爱而结婚,婚姻生活不如意,丈夫逃避,妻子失踪,丈夫尼克涉嫌谋杀妻子,事实上这些都是妻子对丈夫对婚姻“懒散、不忠”的惩罚;但是从深层结构来看,陷入恋爱时的男女主人公展示的都是对“本我”装扮后的“超我”形象,相互吸引,进入热恋,然后步入婚姻。在婚姻生活中,夫妻撕去伪装的面纱,“本我”面目暴露,相互指责,相互厌恶,男方开始逃避:打游戏,外遇;女方开始实施惩罚:失踪,并有意留下对丈夫不利的证据。如果妻子死亡,第一嫌疑人就是丈夫,婚姻关系就是这么脆弱。吉莉安洞察了两性之间不堪一击的权利关系,展现了人们在婚姻的激流中何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一 超我、自我与本我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心理结构中与生俱来的无意识部分,代表人的各种欲望,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动,不受逻辑、理性、道德等外因的约束,是人的无意识行为。自我处于超我与本我之间,是这两者斗争的妥协,遵循“现实原则”,根据现实条件的许可和环境的需要对本我进行控制與压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超我则是本我的对立物,处于人格结构的顶层,能够控制自我,代表着控制人的本能与欲望的理性,是道德化的自我,利用理想来确定自身的行为目标,按照社会的规范与要求行动,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意识部分。人处于“本我/无意识、超我/前意识、自我/意识”三重人格的动态博弈中。在这一结构中,最强大的力量是处于“无意识”潜流的“本我”,其次是代表道德准则的潜意识“超我”,二者从根本上影响处于中间的自我/意识。一个人的“本我”与“超我”如果能够达到平衡统一,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健康正常的人;相反,由于斗争过于激烈,矛盾难以调和,那么他就是一个精神失常的人。艾米就是这么一个精神失常的疯子。“本我”的骚动,“超我”的压迫,使“自我”难以生存,也使整个人格处在一种变动的矛盾状态之中。

二 婚姻:超我、本我之间的人格裂变之旅

1 “超我”登场

认知论告诉我们,儿童从模仿和角色扮演开始自我意识与行为,在教育和生活中慢慢多元化,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绎不同的人格,这些角色并不是真实的“本我”。角色扮演在两性关系更是如此,无论是男女对另一方都有着美好的期待,在爱情被商业化、浪漫化、表演化、轰动化的时代,为了使自己成为对方所喜欢的人,人们努力粉饰“本我”,伪装成“超我”的样子。艾米性格温柔,漂亮性感,男人想要她,女人想要成为她;尼克风度翩翩,知识渊博,尊重女性。人们会在某些时刻有意无意地装扮成比“本我”更讨人喜欢的形象。每个人都想做回自己,但又努力沉醉在各种幻象之中。

(1) 家庭的影响

女主人公艾米出身纽约,父母是著名畅销童话系类《神奇艾米》的作者。这套童书以他们的独生女艾米为原型,是对现实中不完美的艾米的完整补缺。每当艾米在现实中把事情弄砸的时候,书中的艾米就会成功地把这件事情搞定,比如现实中的艾米十二岁的时候放弃了小提琴,但是书中的小艾米却是音乐神童。艾米从小就生活在压力下,努力地扮演着别人心中的偶像。演戏的生活使她难以交到知心朋友,因为如果别人太了解自己就会破坏她的完美形象,她需要的是别人的惊艳。尼克来自密苏拉的一个边远小镇,糟糕的、不负责任的父亲也使他努力想做个与父亲相反的人,为了做别人心目中的“好人”而宁愿杀人。艾米与尼克这俩个来自不同而又相似的家庭让他们在相识初期倾情演戏。

(2) 异性的喜欢

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与地点展示不同的人格面貌是人的本性。当古灵精怪、轻松诙谐、温柔善良、漂亮性感的女性形象流行时,艾米就伪装这样的“酷女”吸引尼克;而尼克也伪装成风度翩翩、风趣幽默、知识渊博、尊重女性的样子。他们把自己变成对方喜欢的人,成为了全新的艾米与尼克。

2 “本我”暴露

本我是一种本能,没有本性。这一部分个人是意识不到的,但它却能影响人的行为。对本我压抑过多,内心的欲望与扮演的角色冲突的比较严重,从而导致神经症的发作,艾米从某个程度来说是个疯子不无道理。

在男女初始的时候,由于荷尔蒙的作用,他们都带着伪装的“面具”,展示给对方最美好的样子。热情褪去,“本我”面目暴露,但是却要求对方保持完美的初始印象,否则就觉得受到了欺骗与辜负。为了保持婚姻新鲜感,艾米设置寻宝游戏,用来回顾这一年的幸福时刻,但这对丈夫却是一种折磨,因为丈夫根本不记得这些“小”事情,妻子所谓的美好回忆在丈夫面前不值一提。妻子先是失望,继而愤怒,渐渐露出“本我”面目,也不愿意再独自伪装下去。丈夫惊恐地发现自己原来心目中高不可攀的女神如今却变成无理取闹的黄脸婆,正如蒲松龄所编的画皮一样:女性的美丽是伪装的,卸掉面具之后则丑陋不堪。尼克用妻子的钱开酒吧,打游戏,泡自己的学生,开始继续寻找快活,变得肤浅懒散,逃避责任。“神奇艾米”在现实中并不神奇,充满魅力的尼克也只是到大城市寻梦的边远小镇的普通人。本我暴露、婚姻分崩离析除了人性如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1) 经济危机

小说全文一直笼罩在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以及社会的发展变化让人们无所适从等社会问题中。经济窘迫的邻居,儿时伙伴以及因为互联网的到来而失业的男女主人公,人们极度缺乏安全感,对未来十分恐慌,甚至自暴自弃。尼克没有和艾米商量就决定从纽约搬回老家密苏拉,名义是照顾生病的母亲,实则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有谁能够知道哪些技能会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不被淘汰?经济上的危机带来社会危机、家庭危机,人们对彼此失去耐心与信心:《神奇艾米》走到了末日,我的职业生涯走向了末日,艾米的职业生涯走向了末日,父亲的职业生涯走向了末日,母亲的职业生涯走到了末日,我们的婚姻走到了末日,艾米也走到了末日。

(2) 两性不同

男人是理性的,女性是感性的,小说中丈夫只是叙述事件,而妻子前面全是甜蜜的回忆,后面则是报复的怒火。男性喜欢温柔懂得示弱的女性,女性想要的是男性的在意与理解。步入婚姻的殿堂之后,男人开始漫不经心,女性开始懒散发福,并逐渐撕下了温柔的面纱,他们为了争夺话语权进行着明争暗斗。丈夫不懂妻子在想什么,妻子不懂丈夫为什么这么做。

这部小说也描述了在男权社会中变味的女权主义。在男权社会中,女强男弱也是婚姻不和谐的一个音符。男人喜欢被照顾、被仰视,喜欢简单地生活,而女性看似强大,但还是婚姻的弱者,艾米开始并不想生孩子,后来主动怀孕,目的只是巩固婚姻。“自由,平等,博爱”口号让知识分子女性无法忍受现实中的不平等。尼克出轨,艾米宁选择报复,通过诅咒,牢骚等发泄对两性关系的不满。

3 “他者”介入,“超我”回归

“本我”是人的自然属性,“超我”是人的社会属性,在弗洛伊德开来,人类生活的最大弊端是忘了身上存在着的自然人的属性,过于强调“社会人”的姿态。所以,我们几乎无法从社会人的身份与姿态中挣脱出来。“本我”生活在众多“他者”之中,受到“他者”的束缚,会最终回归“自我”甚至“超我”。

这部小说内容扑朔迷离,妻子失踪,丈夫寻找妻子,结果丈夫被认为可能是杀人凶手;你以为丈夫是杀人凶手,原来这一切却都是妻子计划的;你以为妻子是变态,丈夫是值得同情的,结果妻子出现了,证明自己才是婚姻的受害者;你以为妻子值得同情,却发现妻子习惯性说谎;你以为他们没法再继续了,结果他们照样“疯狂”地过正常的日子。这除了是生活的无奈,但是也有媒体、网络以及大众的功劳。我们对一个人、一件事情的理解仅仅凭借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等就自以为了解了真相,人们会选择他们愿意看到的,愿意听到的结果,这是疯狂的,却也是媒体与大众经常做的。媒体擅长操纵人心,如果你操控了媒体,就操控了大众。媒体的过度解读与操纵,网络的怨怒,大众的愤慨是这一切的幕后推手。人人都是施暴者,人人都是受害者,民意甚至能够左右法庭的判决。所以艾米与尼克才借助民意,左右民意。在媒体的介入与怀孕的情况下婚姻又披上“超我”的伪装,一切又“美好”起来。同时尼克同意回归婚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了共同的孩子,无论这个孩子是怎么得来的,但却是最强大的“他者”。婚姻笼罩在“他者”话语权之下。

三 婚姻:“超我”与“本我”的距离

人生本就是一场角色扮演,人们展现在别人面前的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不同形象,呈现不同的自我,究竟是真实的多一些还是演的成分多一些呢?婚姻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又是施害者,真相就是没有谁可以是无辜的。每个人在相遇初始都掩饰了“本我”,认识的过程就是隐藏“本我”的过程。人类生活中既有相互欺骗,也有自欺欺人,如果能够一直伪装下去,很多人宁愿选择生活在谎言中,活在伪装的完美形象之下,因为伪装之下的那个人才符合我们内心的要求,这应该是人类的幸还是不幸?在婚姻中为了争夺话语权,相互倾轧尊严,在相伴的同时争夺自由。其实婚姻既不是一味地伪装出“超我”模样展示最动人的一面,也不能放纵“本我”无所顾忌。夫妻没有血缘关系,在相爱的时候就是亲密无比的恋人,一旦反目就是仇人,即使两个出类拔萃的人在一起在婚姻面前也难逃魔咒。人类既难以融洽相处,也不愿为自由而孤独终老,人人都渴望自由却又惧怕孤独,为了相伴两个毫无关系的人走到了一起,但是最终难逃孤独宿命。而夫妻之间更是相互忍耐,暗潮汹涌,纠结在“超我”与“本我”之间,是自由与相伴之间的相互妥协。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2YJA752005)研究成果;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42400410291)研究成果;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5-ZD-153)。

参考文献:

[1] 祝朝伟、林萍:《人格的动态博弈与译品样态:庞德翻译的精神分析视角》,《外语研究》,2014年第4期。

[2] 秦艳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的〈红字〉与张爱玲作品比较研究》,《学术论坛》,2011年第9期。

[3] 马元龙:《无意识就是大他者的话语——论拉康的无意識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4]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吉莉安·弗琳,胡绯译:《消失的爱人》,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上一篇:医院节能节水管理制度下一篇:把烦恼一网打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