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课堂作文(共11篇)
社会大课堂作文 篇1
又是一年春来到,柳絮满天飘,又是一年桃花红了,榆钱窜上了梢儿,我们又要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了,这一次我们社会大课堂的目的地有古代生物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延庆岔道古城。
这天,我早早的起床,连饭都顾不得吃就催促爸爸出发。还没到学校门口,就看到同学们排出的“一字长蛇阵”,真是壮观!集合完毕,我们向着自己的目的地出发了。
车窗外阳光明媚,春光旖旎,晴空万里,路边的树木整齐的排列着,像是一排排等待检阅的士兵,从我们身边飞速掠过。车内有的同学听着优美的音乐;有的玩自己的手机;有的看平板电脑;还有的在欣赏着窗外的美丽景色。而我的心早已飞到了向往已久的古生物博物馆了,听说在那里可以看到古代动物的标本。汽车终于来到古生物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外面悬挂着一人多高的恐龙大幅图片,刚进入展厅,同学们立刻眼前一亮,啊!好多的恐龙化石呀!大家不由自主的加快了脚步,“呼啦”一下把巨大的恐龙化石围的密不透风。恐龙们种类繁多有剑龙、慈母龙、三角龙等等,它们形态各异、姿态万千:有的好像在吃东西;有的好像在回头召唤同伴;有的好像在眺望远方;还有的坐在那儿正在孵蛋……不好,一只大恐龙好像要吃小恐龙了,再看旁边的一只大恐龙飞身一跃,我猜那一定是小恐龙的妈妈,它奋不顾身地保护着自己的小宝宝。这些恐龙中最大的要数有两层楼高的霸王龙。听爸爸说,霸王龙是恐龙界最厉害的一种龙,其它的龙都是它的美食,你看它那副张牙舞爪的凶狠摸样,把头高高昂起,探出前爪,像是在捕食猎物。望着它我想:要不是大自然的强大力量,它也许会美美的饱餐一顿呢!
旅途的第二站是军事博物馆,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火箭弹、坦克、各种大炮、飞机……在军博广场上我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吃野餐,聊着这些庞然大物,大家该开说:真的很难想象解放军叔叔当初是怎么自如的用它们打仗的?最后一站是延庆的岔道古城,在这里我们了解明朝人的生活环境,了解了延庆以前的历史知识,让我对家乡延庆有了更新的认识。
这次社会大课堂活动既让我们学习了知识,又让我开阔了眼界。我爱社会大课堂活动!
社会大课堂作文 篇2
从今年新学期起, 北京市百万中小学生有计划地走出校园,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北京市颁布的《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 所有中小学要把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实践学习列入课时计划, 时间不少于全部学时的10%。而实施这一计划最主要的校外资源支撑平台, 正是北京市历经6年精心打造的社会大课堂。
“社会大课堂已经成为北京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说。
社会大课堂 师生共成长 篇3
北京市社会大课堂活动自2008年9月启动以来,海淀区教工委与海淀教委全面整合区域社会教育资源,积极谋划大课堂活动开展模式,突出区域和学校特色,走出了一条全社会共同关注,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探索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和学生正随着海淀区社会大课堂活动的开展而不断成长。
一、关注课程与课堂 保障长效
海淀区各中小学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的同时,都非常注重将活动与课程和课堂相结合,从而寻求大课堂活动的长效机制与教育功能的可持续性。
中科院植物所、国家农业现代化工程与技术研究中心、民族大学博物馆、北京气象科普馆、海淀安全馆、海淀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等资源单位都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这让一直非常重视社会大课堂的海淀区占尽了“地利”。海淀区注重调动资源单位的积极性,与学校共同深度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课程资源。例如,海淀安全馆为全区12万小学生提供体验活动课程;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素质教育基地等开设了快乐实践之旅等特色课程,实践活动与学校对接列入课表,2009年9月1日以来已接待3万多中小学生,形成特色品牌项目。
在课程实施层面,海淀区强调结合与常态化。例如,香山小学把大课堂与主题队会、校本课程建设相结合,组织学生探究开发大课堂课程资源;57中和四王府小学把资源开发与校本教研融合,动员全体教师开发活动方案;20中把大课堂与科技课题项目结合;七一小学、北大附小等把科学课开在基地和实验室;首师大附中利用社会大课堂开设博识课;西苑小学在颐和园开设了“小导游”课程;蓝靛厂中学开设了京西生态课程;人大附小系统规划大课堂活动,列入教育教学计划;育英中学与首师大实验室点对点,组织现场性教学;培智中心学校、知春里中学与社区互动,社会大课堂形成常态;向东小学校本教材《认识海洋》现已投入课堂教学中,《走进海洋》一书也成为我国第一本走进小学课堂的海洋科普教材。
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张凤华介绍说,海淀区的课程资源开发有两个重点:一是与社会实践课程开发相结合,重点开发科技类、艺术类、人文类、拓展类课程资源。二是与课改结合,结合劳动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开发“教辅”类资源。与此同时,海淀区正在组织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准备把典型精品资源开发成区本社会实践系列课程。海淀区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主任吕文清认为,社会资源应承担对学生的教育职能。“教育是公益事业。因此,社会上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学、社区等,都应对学生们开放,承担教育职能。”
1.北大附中“自产自销”《老三届的故事》
北大附中建校于1960年,当年的“老三届”就在前不久举行了“报效祖国四十载,未敢忘却母校恩”的返校聚会。而当年组织的建校劳动、学农学军、拉练远足等活动至今仍是该校相谈甚欢的热门话题。北大附中老三届的丰富经历着实成为学生学习北大附中光荣传统的活教材、好资源。
该校学生通过采访,撰写了北大附中一段重要的“口述史”——《北大附中老三届的故事》,使之成为北大附中土生土长,自产自销的校本教材。北大附中校长康健说:“我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始作俑者之一,自己搞了多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力主这一课程进中小学课堂。”
据介绍,北大附中始终积极倡导学校教育“与生活相融、与社会互动、与时代同步”的办学理念,引导师生积极关注社会和了解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适应性,初步形成了“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走进大自然、走进科技馆、走进科研院所、走进博物馆、走进历史文化遗存”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先后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以主题、领域或地域为单位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系列、工厂系列、科研院所系列及自然系列等。该校还率先提出老师可以不坐班,给教师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组建了北大附中志愿团,积极主动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在持续推进新课程过程中,建立起坚实的“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外实践活动”的课程体,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校必修课程,结合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积极推进社会大课堂,并且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2.北京第五十七中学自主开发课程有实效
北京第五十七中学学位于市中心,方圆10公里内的科研院所有20个左右、博物馆4座、人文景观、现代建筑更是丰富。学校将这些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与校本课程整合、与德育整合、与学生的特色活动整合,延伸和深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思路,丰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例如,该校在莲花池公园上生物课,了解植物的特征,在会城门公园和会城门地区进行模拟考古,学生绘制出学校的历史位置。
该校教师还都积极参与到大课堂的开发和设计利用工作中,他们根据学科特点和内容设计社会大课堂方案有76个,开发资源单位70多个。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所有方案进行认真的评审和可行性探讨,进一步优化方案以取得实效。
现在,这些方案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取得很好的效果。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不同的社会大课堂,让不同需求的学生能够有多收获,帮助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和潜能。如学校对击剑课程进行整合,为喜欢击剑的学生开发北京市击剑协会为社会大课堂基地,同学们到基地了解击剑历史、国家在此项运动中的发展及取得的优异成绩,国家队员给同学们讲解击剑的有关知识,并辅导同学们训练,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击剑的热情。
海淀区中小学校在社会大课堂的活动中不仅注重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而且不断探索引导学生有效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探究,做到内外结合,使学生们在大小课堂里都能好读“书”、读好“书”。
3.四王府小学享受大自然里的课堂
“我看到啦,我看到啦!这朵花是雄蕊。”“我也看到啦,我这朵花有两种花蕊,雄蕊和雌蕊。”北京植物园的热带植物温室里,几十名穿着校服的孩子正在拿放大镜观察各种各样的花朵,并低头在本子上记录。这是北京四王府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北京植物园热带植物温室上的一堂生动的科学课。
据带队的科学课苗老师介绍,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带着学生到校外上科学自然课了。“以前曾带学生来植物园,一般都是在户外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这是第一次带学生来热带植物温室里上课。”也许是温室的温度比较高,苗老师的额头沁出了细细的汗珠,“有点紧张,但学生的兴致很高,我觉得上这样的课还是有收获的。”
现场观察结束后,学生们又聚拢在老师的身边,汇报自己看到的结果,五颜六色的温室让学生们对花朵的知识有了直观而生动的感受。“这样掌握的知识,比在学校的课堂里往往更深刻一些。”海淀区教科所校外教研室主任吕文清告诉我们。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我喜欢上这样的课,以前老师也会带我们到植物园里上自然科学课,又能玩,又能学到知识。”一位姓黄的孩子告诉记者。
“以前上课,都是通过幻灯片、图片等给学生看,学生看了半天有时并没有真正掌握到知识。走进大自然了,课堂变得生动了,变得直观了,变得形象了,这种印象刻在学生脑子里了,学到的知识自然就更牢固。”苗老师对“自然”大课堂的教学方式很赞同。“同时,我们不仅学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整合相关的学科,让学生得到全面的教育。”
据了解,海淀区四王府小学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校长王亚苹遵循教育家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给每一个孩子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努力使这些务工子女都能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四王府小学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读“书”,丰富学生的知识,并使他们从小就懂得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爱护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学会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体现融合与参与 促进发展
社会大课堂是学校借助社会力量,实现共同育人的一次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增强教育实效性,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社会大课堂课程的开发和课堂的拓展,最受益的是学生,让学生参与、快乐体验、融入社会、探究科学、放飞理想是社会大课堂的最终目的。在社会大课堂的推进过程中,海淀区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学生积极参与不同项目和形式的体验和探究活动。
北京市八一中学初二(2)班的宁远则因为豆浆引发了一连串思考,这都是在中国儿童少年地子自然体验基地体验后的结果。
“今天我们来制作豆浆,首先要磨黄豆。大家知道磨盘应该往哪边转么?”一位工作人员问道。听了工作人员的话,宁远心想:“怎么转不都一样,自己喜欢往那边就往那边不就行么?”这时,有个同学回答,“应该是顺时针!”工作人员竟然说他的回答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工作人员的解释下,宁远才知道,磨豆浆要根据磨盘纹路的方向来转的,逆时针的话就磨不了东西。这看似简单的磨盘竟暗含这么多的知识。宁远不禁感慨自己有些孤陋寡闻,所知道的知识仅限于文字上的,真正的生活常识还是太少了。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宁远和同学们按照豆子和水1:6的比例开始一边转一边加水。在磨盘的转动下,宁远又发现了问题:“为什么别的组磨出来的是豆浆,而我们的是豆渣?会不会是加水的问题?可我们严格按照老师的说法做的呀。会不会是豆子的问题?我们用的都是一样的豆子。看来这不是我们的问题了。看来看去,看不出毛病只好请教老师了。原来我们的是新磨,底下还没有磨平呢。我的问题又来了,难道不是新的好用么?”
对于宁远提出的问题,工作人员又给予了解答。那一天,宁远发现自己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事情,连煮豆浆都要好几道工序,“从磨豆浆到喝上香甜的豆浆,中间隔了多长时间似乎都记不清了,但这中间的过程仍都历历在目。磨豆浆的失败,煮豆浆的耐力考验,还有最后喝上美味的豆浆。这豆浆中融着我们辛勤,还有知识。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生活赋予我们的。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又学习到了做事的态度:要会钻研,要倾听别人,要有十足的耐心。凡事都要磨练才会成功,连着美味的豆浆也是如此。”宁远说。
当宁远沉浸在“豆浆问题”中时,北大附中高二(1)班的招筱媛却在怀念作讲解员的经历。
“人生的每个第一次,都是值得铭记的。而这第一次作讲解员的经历,却是在我看来尤为特殊的第一次。自此以后,我爱上了作志愿者的感觉,也自此爱上了历史、地理——这些我原本并不自信的科目,同时,也对我们海淀区的概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在这次体验中,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招筱媛说。
开始,招筱媛作为社团的骨干,和社团负责人一起商议并确定了到学校附近的博物馆作解说员的活动。“虽然我当初是赞同的,但内心还是忐忑如鹿撞——自己本来并不是历史地理方面的佼佼者,自己也同大多数人一样,被数理化冲昏头脑……我能行吗?但虽然有着小小的不自信,我还是鼓励自己去试一试。”
面对着20多页的讲解词,招筱媛还真是有点不知所措。要死记硬背吗?这个想法出来之后,马上就被自己推翻了。她想起馆长说的话:“不要死记硬背,要用口语化的方式去给别人讲解。”初中的时候,每到考历史地理,都是靠考前临时抱佛脚来取得高分的。现在,她要趁着这次机会,试着改变这种方法。令她没想到的是,凭着理解性地去“解剖”那些资料,她发现其实很有趣,根本不用背就能出口成章了。
第一次讲解的日子逼近了,招筱媛要面向农科附小的小同学们。那天中午,她兴奋得连饭都没吃,就高高兴兴地扛着团委的旗子下楼去了。“第一次,那么多孩子跟在我的后面,而我是他们的大姐姐!那种感觉是难以言喻的兴奋。五分钟的路程就到了——虽然只有五分钟,但是孩子们看起来非常兴奋。这又给我增加了自信心:一会儿一定不能让他们失望。”
一进到博物馆里,招筱媛真正地成为一名讲解员。“当时的我,也许是第一次讲解的缘故,我自己非常投入。我感觉自己是时光穿梭机的船长,带着孩子们游历古时的世界。我好像亲眼看见史前时期的象群在悠闲地踱步;我好像就站在战场的中间目睹厮杀与胜败;我好像亲自举着灯步入墓穴,探索墓葬;我好像生活在明清的宫室,见证每个宦官贵族的生灭……孩子们也随着我的脚步,从最古老的盘古开天地,一直到现在的新世纪。”有时,孩子们会好奇地问她一些问题,譬如:为什么会在这里发现这件墓葬品呢?这个壶是用来做什么的?当她耐心地为他们解答问题,用口语化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几千年的历史化作一个个故事让他们聆听,当她看到孩子们豁然开朗的表情,她真真正正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与自豪感,她真真正正感觉到自己在日渐成熟,能力在日渐提高。
“这一次讲解虽然只有一个中午,大约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我却觉得学到的东西,比平时的几天,甚至几个月还要多。”招筱媛说。“我非常感谢爱心社给我这次体验的机会!下一步,可能是面对学校其他年级的同学,而从更广义的方面说,应该是面向全社会。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经历,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勇气,也有了更大的尝试欲和责任感。做一名志愿者,无需报酬,得到的却远比报酬要多得多。这种收获是无形中产生的,并且会在很长时间里影响我的今后。”
北京八一中学初二13班张颖娇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去大兴挖白薯采摘活动后体会到,“我终于感受到了什么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了,农民伯伯可真不容易呀!”
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2007级1班龙靖淼同学在游鹫峰社会实践活动后表示:“这次的实践活动已经不能用难忘描述,我深知,这是一段珍贵的经历,它不仅让我学会了奋斗、坚强,更体验了合作的感觉,同时这段浓浓的师生情、同学情也绽放得更加灿烂。”
一位教师感慨道:孩子们走出了教室、走出了学校,走进了社会大课堂,开始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体验到探究的幸福,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这些学生的转变让老师们深深地感到社会大课堂真正代替了空洞的说教,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
也是通过社会大课堂,老师们感受到:教师的经验+丰富的知识+反思+正确的方法=优秀的教师。社会大课堂的建设与应用,为整体育人、实践育人、全面育人提供了支撑。社会大课堂点燃了学校的热情。
在2008年,海淀区上地实验学校以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这一重大体育盛会为契机,共同营造“参与奥运、服务奥运、奉献奥运、共享奥运”的良好学校氛围。学校通过宣传,掀起学习理论、勇于奉献的热潮,激发广大教师团员的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通过各式活动,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团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四王府小学通过学校开展的“李大钊烈士陵园特色活动”,并开发相应的课程。对于这样的课程开发,同学们受益匪浅,既巩固了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又体验了社会,收获了实践经验,丰富了自己的学习生活。同时,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赵昌林有了很大的收获:“对学校课程开发的过程,不仅为学生积累了知识资料,同时使老师对相关知识领域有了较大的认识与提高。所以,我想说,社会大课堂课程开发,使我校师生在非校园课堂教学的学习领域得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社会大课堂的活动,不仅让师生获得了真实的成长和提升的体验,让学校获得了发展,更让教育教学有了更精彩
的呈现。
三、认真总结与规划 引领未来
自2008年9月1日北京市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以来,北京市推动社会大课堂运行的基础建设基本完成。资源课程开发取得成效,共确立了44家市级课程资源基地。市、区县教研部门开发的资源课程案例已达2000余节,涵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名人纪念馆、环保教育基地等各种类型的资源,遍布全市18个区县。信息管理系统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18个区县和燕山的区域社会大课堂网站相继投入使用,并与全市社会大课堂网站实现了并网运行。1500台刷卡机已经完成招标采购,目前正在为首批资源单位安装调试。
海淀区无疑在这些基础建设工作方面走在了全市的前列,而对于社会大课堂的充分利用,也让海淀区中小学校受益匪浅,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半年时间海淀区参加社会大课堂的中小学生已达到15万人次。全区中小学到资源单位活动的人数达到近15万人次,有些活动已形成特色和品牌。社会大课堂,逐渐在海淀区落地生根。
纵观半年多来的工作,从最初结合区情,准确定位、超前谋划,到运行时的机制创新,为社会大课堂有效推进保“驾”护“航”,再到推进过程中深度挖掘,积极探索有效的应用模式,海底区在全面推进社会大课堂的工作中,走在了北京市的前列,同时也为全市更好地建立大课堂长效机制摸索出了经验。
对于今天海淀取得的成就,中央教科所专家认为:海淀抓住全市社会大课堂建设的契机,立足区情,把大课堂建设与德育工作结合,与课程改革结合,与校外教育结合,与管理创新结合,致力于构建中小学生多元、开放、优质的学习环境,强调大教育、大课程、大资源,实施整体育人战略。符合教育的发展要求,符合海淀的地位和使命,经过探索和实践,必将能够更好地发挥海淀的优势,强化海淀的特色,引领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海淀区希望从管理、服务、评价、考核等诸方面达到质量的“双效目标”,真正把社会大课堂做成民心工程。按照海淀的规划,今后将一步加强对艺术、国防、人文、革命传统、绿色农业及社会公益教育活动的校外实践基地和活动场所的建设目标,并实现年内为中小学生提供“100家社会大课堂”的目标。
而到2010年,海淀区将开发出涵盖面更广、内容更丰富、与学校课改和社会发展接轨、同步,与学生现实生活融合、衔接的200家社会大课堂。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本着充分满足广大未成年人的成长需要,继续开拓工作,使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达到四方共赢,促进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社会实践大课堂作文 篇4
我们准时在早上7时50分上车,在车里我们掩饰不住兴奋的心情,一路上欢歌笑语,8时30分就来到了目的地——星期8小镇。在导游姐姐和三个带班老师作了详细的安全意识和注意事项讲话后就让同学们尽情游玩。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冲向游玩区,我们小组很快就找到了那家“公司”攒钱。通过赚取E币就可以换取好吃的和游玩小镇内的游乐设施,经过努力,我很快就赚到了30E币,这样我就可以买爆米花和游玩3M科技馆。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就到了10时,我意外发现一处好玩的小店——小眼睛店。这里既可以戴着一个神奇的眼镜看到很多立体效果逼真的事物,还可以保护我们的眼睛,真是一举两得。这星期八小镇内真是应有尽有,有考古馆、消防局、电力公司、警察局、洗衣店、邮局——在这里就像一个小社会,让我们尽情玩的同时也体验了各种社会角色的实践。看着同学们个个都玩得很开心,每个同学的脸上都露出甜甜的笑容!
社会实践大课堂作文 篇5
你瞧!它不仅美观实用,而且还是用废旧的可乐瓶做的,既可以省钱又可以不浪费“资源”,并且还是自己亲手做的呢!它包含的意义也很深哦!我可不是瞎吹牛,不信,请听我慢慢道来。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这么漂亮的笔筒是怎么制作成的吧!别急,听我慢慢说来,首先,我来介绍做笔筒的材料吧!材料有:彩色皱纹纸,双面胶,一个泡沫小球,一段金色饰条,一个废旧的大可乐瓶,将这些材料准备就绪,就可以开始制作了。Let’go,我先把大可乐瓶裁成两半,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呀!怎么剪也剪不开,那时的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同时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后还是叫了爷爷这个“大力士”一起用刀切开的,接下来就是装饰笔筒的外表了,那可简单多了,我用双面胶把瓶子的全身贴满,再把橙色的皱纹纸剪成小条,边扭边粘上去,随后我又把绿色的皱纹纸按照不同的图案粘在瓶身,图案有的像花藤,有的像一粒粒绿色的“雪”,漂亮极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不够好,总觉得有什么美中不足的地方。于是,我灵机一动,把金色饰条剪一小段粘在粘图案的角落,再把小球刺一个小洞,用针把线篡过去,挂在金色饰条下面,一个精致的小笔筒就做成了,怎么样?很简单吧!大家不妨试试,真的很不错哦!
社会大课堂总结 篇6
一节课后,高二年级出发了。首先来到鲜花港,虽然已经入秋,但是鲜花港众多花卉仍然是盛放状态。引导员先给我们做了动员,大家都热情高涨,散了之后大家都积极到指定地点做任务。著名的“大地花海”依然繁花盛放,蔚为壮观。中途下起了小雨,漫步花海,享受细雨,这大概是我们上高二之后第一次这样放松惬意的散步了吧。
下午去到河北村民俗园,这里虽不像鲜花港那样繁华美丽,但是贵在质朴自然,让我们的心灵再次感到放松。进去之后首先观看了舞龙舞狮表演。他们精湛的技术赢得满堂彩,这些人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但同时不得不提的是,他们为此付出很多,练习很苦,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大抵如此吧。之后我们进行采摘、推车、推磨盘等实践,又看到了许多动物,这些都让我们回归自然,享受平静。
社会大课堂作文 篇7
中小学德育实效低的原因何在?这是一直以来困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道难题。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固然有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脱节,是导致德育实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教育生态的角度看,是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出了问题。如何破解这道难题?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给了我们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
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是北京市政府推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十余家委办局共同支持,整合北京市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本着“合力建设、成果共享、服务学生、双向需求”的原则,搭建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生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连接的桥梁和平台。活动自2008年9月1日正式推出后,受到了全市中小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得到了中央领导、教育专家的充分肯定。2010年获教育部首届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获得全国第二届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并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
教育生态可分为三个层次:个体生态、群体生态和系统生态。那么,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活动的开展,是如何通过改善北京市的教育生态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让学生走上自由成长之路的呢?
系统生态:在互动共生中共赢
北京市打造的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通过政府主导统筹,教育部门主动作为,全社会积极参与模式的构建,有效地破解了这一难题,调整了教育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深度融合。
孕育:来自蓝天工程的启示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如何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动员社会参与学校教育,强化实践环节,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这一直是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苦苦思索的问题。
2005年6月1日,北京市东城区率先启动蓝天工程,通过成立东城区青少年课外活动指导中心,搭建课外活动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类资源,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创设没有围墙的课外大校园。
蓝天工程的实施为北京的教育决策者打开了思维的窗口,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吸取蓝天工程的成功经验,经过密集的研讨、论证,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于2008年正式推出。从此,北京市的基础教育走上了一条与社会大环境的良性互动之路。
催生:政府统筹主导下的巨变
2008年9月1日上午,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启动仪式在首都博物馆举行。仪式上,北京市市长郭金龙指出,社会大课堂是市委、市政府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精神,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为广大中小学生办的一件实事。他还指出,社会大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拓宽了途径;社会大课堂作为桥梁和纽带,是社会资源单位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他希望社会各方面继续发扬协作精神,为形成全社会共同育人机制作出努力;希望同学们积极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学习、锻炼。
启动仪式结束后,来自北京市第一实小、宣师一附小、北京八中、北京实用美术学校的同学们走进首都博物馆上了社会大课堂第一课,分别体验了以“诵唱老北京民俗”“从古代射礼到现代射箭比赛”“探索长江文明”“公平的竞争——古希腊竞技精神”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
从这一天开始,北京市的中小学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京市将社会大课堂建设列入市政府办公会专题研究,纳入为学生服务的政府实事工程。全市成立领导小组,连续三年每年定期召开社会大课堂领导小组会议,作专题部署和动员。郭金龙、王安顺、赵凤桐等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抓落实并出席启动仪式及社会大课堂活动,郭金龙市长明确要求“把它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抓实抓好”。区县政府高度重视,主管区县长亲自抓,直接召开会议,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大课堂建设,通过列入区县政府折子工程、设立专项经费等形式予以保障。
教育部门作为构想的提出者和建设主体,充分发挥了“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攻坚克难、积极作为”的主动精神,将其作为市教委一把手工程,列入年度重点工作。
构想提出后,社会各方积极响应,踊跃参加,作为共同的建设主体推动此项工作。经市政府批准,市委宣传部等12家部门联合印发《社会大课堂建设方案》,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推进三年建设计划。2011年,12家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意见》,以实施“学生教育计划”为重点,在完成基础建设任务之后,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常态应用上来。
政府的统筹凝聚了全社会的合力。社会育人资源犹如源头活水,浇灌着教育的田园,推动了北京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三年来,全市共统筹市级资源545家,市、区两级资源1260家。其中,文化类占63%,科技类占22%,体育类占6%,社区服务类占5%,国防类占4%,为学生搭建了丰富多样、自主选择的实践平台,也为社会参与教育、服务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和渠道。
成长:用机制保驾护航
良好的教育生态依赖于相互的支持与配合,要维持教育生态的良性互动,仅靠硬性的规定是无法长久的。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推动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让社会大课堂切实成为学生持久受益的工程,才成为摆在北京市决策者面前的一大现实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教委与12家委办局协作,形成了“合作建设、互利共赢、成果共享”的横向协调工作机制,及时解决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切实把这项工作统筹好。三年来,市、区县财政累计投入1亿多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课程开发、信息平台建设、刷卡机配备、学生参加社会大课堂活动车费补贴等,为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2010年启动实施“牵手计划”,向远郊区县农村、弱势群体倾斜,市级财政给予近2000万元的专项补贴,满足农村学生和打工子弟开阔视野、走进城市社会大课堂交通补贴的需要。2012年将全面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按城区生均每年100元、郊区生均每年150元的标准,每年投入约2个亿,为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建立相对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政府对教育带有倾斜性的投入同样惠及了资源单位,他们在对学生开放资源的过程中,强化了自身建设,获得了经济收益,实现了共同发展。
为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建好社会大课堂,区县、学校、学生用好社会大课堂的积极性,2011年7月,市教委和市人力社保局联合表彰了一批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事实上,从2008年开始,他们就已经将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纳入区县和学校督导范畴,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今后,还将通过挂牌、抽查、表彰等方式,推出一批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的先进典型,把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特别是资源单位服务教育、自觉担当的积极性继续保持下去。
如此,在制度约束、经济收益、舆论导向的共同作用下,资源单位同样能从社会大课堂活动中获益,真正实现了和谐互动发展,互动共生的教育系统生态呈现出盎然生机。
群体生态:“第一推动力”的效应
教育环境生态的改善为北京市中小学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大量丰富而鲜活社会资源的涌入成为改善教育环境内部生态的“第一推动力”,促使了教育系统内各个群体生态的良性互动发展。
推开那扇沉重的窗
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改革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开展,推开了课程改革那扇沉重的窗。从全市的层面看,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京味文化课程、博物馆课程等八大课程系列已经初步形成,并推出了地方教材《我爱北京》。在市教委的领导下和市教科院的指导下,北京市各区县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的丰富资源,不断创新,使得全市的课程开发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喜人景象。
海淀区按照学科学习、活动体验和主题拓展三个学习形态,实验室探究、科研院所项目课题研究、人文博览、自然体验、智能作业五种类型基地功能结构,开发了《北京海淀中小学生校外个性化学习指南系列丛书》作为大课堂课程资源包,内含500个课程模块。如《社会大课堂之“自然探究”活动课程》,是海淀社会大课堂携手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开发的一套课程,涉及林木、环保等相关领域。特别是针对现代中小学生学业繁重,脱离大自然的现象,该课程特意开发了结合学校课程的自然探究内容,让学生走进森林大课堂,充分接触自然,在快乐体验中学习。
“蓝天工程”博览课是东城区在推进“社会大课堂”的过程中开发的地方教材。教材从“建设世界城市”的视角出发,遵循“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基于东城区首都核心功能区的定位,以人才培养、人才成长为核心,将教材体系定位于“基于学科课程,以社会资源课堂为平台,符合学科需求与学生学习需求的综合学科实地式课程”,其基本思想和学科体系为“社会·历史·文化;科学·生态·技术”。每课书都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学习导航(我们的学习任务);第二部分,我们的课堂(资源单位);第三部分,课堂里的学问(资源单位里的主要知识);第四部分,课堂聚焦(知识聚焦、学科链接);第五部分,我的感悟与新发现(个体学习收获)。
和海淀区、东城区一样,北京市的所有区县都积极行动起来,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教材。而各个学校也各展所长,开发出极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朝阳区呼家楼小学每月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做法已经坚持了两年。朝阳区的旅游资源开发速度很快,仅2009年就新增郊野公园19座,一些历史遗迹和社区公园也建设得非常漂亮,有很多地方适合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但是这些资源还没有引起教育者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把这些资源系统地转化为教育资源,2010年,学校引领学生开始一项创新性学习——“童眼看朝阳”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师生们遵循“梳理资源——教师培训——学生动员——班级筹备——组织实施——资料整理——文案编辑——汇编成册”的操作模式,通过活动,全面梳理本区可供学生社会实践的资源,补充完善现有的《社会大课堂》名录,编辑《朝阳区社会大课堂资源盘点》丛书。借孩子之眼发现朝阳之美,为朝阳社会大课堂资源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使本区社会实践资源的利用实现了最大化和体系化。
顺义区的学科教研员深入学校,与教师组成学科大课堂课程开发团队,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各中小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如附近学校依托焦庄地道战遗址,开发了“红色讲解员”课程,将历史、语文、政治等学科进行整合,将课堂搬到了地道战遗址,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学校还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基地做义务讲解员,既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又增强了服务意识。依托三高科技示范区,开发了“科技使生活更美好”系列活动课,为学生打开了解现代农业的窗口,开阔了视野。依托燕京啤酒厂、牛栏山酒厂开发了劳动服务型课程,组织学生走进厂区参观考察,在领略工厂规模、设备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一组组数字中读出企业发展,将课堂所学统计知识、推理与分析的思维方法应用其中,获得了更直接的认识,不仅使书本知识活化,也使学生对劳动者产生了更深厚的感情。
三级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北京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活动的开展,却有效地突破了这一难点。以此为突破口,教育系统的内部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收获满目精彩
课程内容和形态上的变化带来了师生关系的变化。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则俯首帖耳,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此师生关系,让教育变成了单向的灌输,教学生态是僵化的,没有生命力的。而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活动中,学生身上的桎梏没有了,生命的灵性回来了,精彩的课堂让人目不暇接。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梁玉红老师就带着学生上了这样一堂语文课。
课的内容是《孔乙己》,上课地点是鲁迅博物馆。活动中,学生首先参观了博物馆,听了解说员的讲解和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的讲座;然后,学生自主研究鲁迅对中学生的影响,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风格,在研究的基础上排演课本剧《孔乙己》,改编现代版《社戏》;最后是学生汇报展览,参加纪念鲁迅诞辰129周年活动。课后,一位同学写下了这样的感受:
……短衣帮在笑孔乙己什么呢?我认为作者反复描写短衣帮的奚落,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其一,提示短衣帮这样的不幸人们的“病苦”,意在揭露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在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封建文化不只造成孔乙己这样的悲剧人物,而且还普遍地毒害着被压迫人们,使他们陷于麻木、不觉悟的精神之中,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已丧失。鲁迅着意揭出这一“病苦”,正是说明要“疗救”的不只是一个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其二,揭示不幸人们的“病苦”,目的在于唤醒他们的觉悟。鲁迅曾说,他的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表明鲁迅对群众的落后不是抱着嘲笑态度,而是进行严肃的思考,探索“疗救”的方法,使群众从封建思想的桎梏下挣脱出来,去担负起改造整个病态社会的责任。
显然,这样的课堂实现了对传统的超越。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体验是深刻的,认知是自我建构的。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讲授者,而是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社会大课堂活动促成了教师角色的华丽转身。
其实,社会大课堂的开展带来的精彩远不止于此:学校管理改进了,教师素质提升了,学生生命活力增强了……教育生态系统的各个群体都因课程改革这一“第一推动力”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个体生态:在开放的环境中自由成长
教育的目标最终指向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命单位,学生个体在参与社会大课堂活动后,生命状态发生了神奇的变化,他们视野更开阔,心态更积极、阳光,品尝到了自由成长的快乐。
生命,因空间开放而舒展
社会大课堂活动的开展打开了学生走向社会的通道,生活空间的拓展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得他们的生命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发展。
通州区运河小学五(4)班宋蕊同学走出教室,来到运河森林公园的活动时,就感受颇多:
6月23日,星期三,为了能更好地让我们运河小学的学生亲近运河,热爱运河,学校组织我们到运河森林公园去活动。一路上,同学们有说有笑,兴奋极了。
“这个公园真大,真美啊!”我前面的同学叫了起来。是啊,一棵棵郁郁葱葱的大树,一簇簇五颜六色的鲜花,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地,一座座精美的小亭,一条弯曲的小路,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太美了!我们跟着老师沿着碎石铺成的小路向前走,路边一株株粉红的月季花,像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对我们说:“欢迎,欢迎你们的到来。”同学就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在公园里自由自在地“飞翔”和唧唧喳喳地“鸣叫”。
不知不觉,我们已来到了活动的地点。这里是一处用木板搭建的高台,四周用花纹般的绳子围着,保护我们不会掉下去。首先是练太极的同学表演,他们排着整齐的队形,一身白色的衣服,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刚柔并济,真是英姿飒爽!现在轮到我们弹古筝的同学展示了。坐在古筝前,我的手心有些出汗,湿漉漉的,心里觉得有点紧张。我们表演的曲目是《雪山春晓》,我默默地背着谱子。“准备,开始”老师叫道。随着优美的旋律响起,自己的双手灵巧的在古筝上弹奏。我越弹越兴奋。不知你能否能从旋律中感受到,夕阳西下,在湖光山色的美景中,渔人满载着丰收的喜悦,荡浆归舟的欢乐情景呢?我沉醉在演奏中。高台下响起掌声,老师说道:“真是美啊!不错,不错!太漂亮了。”听到表扬,我们三个人都高兴地笑了。任务完成后,我就跑去看正在写生的同学,蓝天、白云、绿树、红花,他们简直就是神笔马良啊。我想,只有来到这里,和大自然亲密地接触,才能有灵感,才能画出这么好的作品吧!
活动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运河森林公园。回来的路上,我的脑海里还不时浮现出公园的美丽景色,我想,等它建好之后,我还要到这里游玩。
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让孩子们长了不少的见识。
思想,在亲历体验中深刻
这一天,北京市十二中的学生参观了宛平城。
宛平城是一座英雄城,建于明代。1937年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历史事件“七七事变”就在这里爆发。他们在宛平城的城墙上看到了许多的枪痕和炮弹炸出的一个个大窟窿。宛平城的城墙上也还贴有许多抗日战争时期国人的史迹。从宛平城离开后,他们又去了抗日战争纪念馆。一张张记录抗日战争的照片,一件件“纪念品”,见证了抗日战争那一段血与泪汇聚成的历史。参观完纪念馆,他们的心情是悲痛的,是沉重的。最后,全体同学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站在一面刻有《义勇军进行曲》的墙壁前唱起了国歌。很多经过身边的人都受到感染,自发地和他们一起唱了起来。国歌让他们时刻不忘这段历史,时刻不忘精忠报国。
实地的亲身体验,让学生的认识前所未有地深刻起来。
责任,在行动和回馈中生成
在社会大课堂中,学生不断地实践、体验,不仅提高了认识,还用自己的行动去改造社会,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通州六中的“菖蒲小组”在开展“栽植本土水生植物,改善通惠河水质”实验项目后,验证了人工河道栽植水生植物能够起到净化污水的作用,而通州本土水生植物对于污水净化比外来水生植物有着更为明显的效果。据此,他们向通惠河管理处提出了建议:
我们在模拟水槽、湿地、北关闸等地进行的实验项目充分印证了水生植物对于通惠河水质的改善作用。此实验因时间短、范围小、不可控制因素少,有可能在实验结论上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我们建议水务部门的专家就我们的实验,组织人力进行进一步论证,通过科学、规范、权威的鉴定,见证我们实验项目的成功。
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模拟的水槽与湿地上分别试种了40余类单种水生植物,在排除了污水中无法存活的水生植物、不具备改善水质功效的水生植物后,在多次实验比对中我们发现,以下水生植物具有较高的污水还清功效,它们是:
挺水植物:芦苇、菖蒲、竹伞、水葱、千屈菜、水芹菜、牛蒡草;
浮水植物:水葫芦、金鱼藻、狐尾藻、水花生;
沉水植物:菹草、黑藻。
希望水务部门能够采纳我们的建议,尝试在通惠河河道内尝试栽种上述水生植物,在不影响排涝等的前提下,使水生植物的净污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经过水生植物净化的通惠河污水里出现了小蝌蚪、小鱼等多种水生动物,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栽种本土水生植物更有利于通惠河水质的改善,如果通惠河污水与栽种的本土水生植物达到适当的比例要求,完全可以使水质达到五类要求,使鱼虾等生物成活。项目的实施印证了我们预期的效果。栽种本土水生植物,在美化河道的同时,经过污水筛选存活下来的水生植物、水生生物、水生微生物将产生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形成藻类-微生物-小型水生植物-小型水生动物的微型生态系统,更好地达到改善、净化污水的最佳效果。据此,我们建议将这一实验成果在社区内进行推广。
这样的案例在北京市的各中小学比比皆是,诸如《保护什刹海地区家燕活动研究报告》《校园雨水收集器模型设计研究》《汉石桥湿地的环境保护》《学校周边公共设施现状调查》等等。面对一篇篇调查报告,不禁让我们对北京市中小学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顿生敬意。学生们走进社会大课堂,体验着社会生活,成为了社会小主人,充分享受着自由成长的快乐。
社会大课堂:参观超市 篇8
本次活动的目的:
1、超市是干什么的?
2、超市跟我的关系?
3、未来的我可以做什么?
4、我们需要让孩子了解真实的超市,懂得尊重超市工作人员。活动前细节:
1、着装要求:园服、帽子(集体外出活动必穿园服)。参加人员:幼儿一共来34名孩子跟10位老师。
2、进行活动的班级:自信宝贝班
3、人员分配:除本班教师外,所需其他人员(分配到人)。
4、制定参观路线,哪条路去,哪条路回,合计使用时间。(全程2小时)
5、罗列幼儿所需物品清单:水杯、书包、纸巾等(并通知家长)。
6、参观过程中拍照工作安排到人。
7、去之前跟超市负责接待人员对接问题(分配到人)。活动前与儿童沟通:
1、进入超市见到工作人员要问好。
2、排好队,不推不挤,眼睛向前看,轻声走。
3、过马路时,听从老师的指挥和引导。
4、拿好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
5、参观超市过程中认真听老师讲解。
6、没经过允许,不碰、不拿任何物品。
7、从入口进入,出口出来,记得右侧通行 活动中(重点强调幼儿的安全)
1、确认个人所带物品是否完整。
2、排好队根据老师的带领向目的超市出发。
3、可在途中引导孩子喊出口号或唱着歌前进。
5、到达:互相问好,跟随引导人员进行参观。
6、参观过程中,保持队伍整齐,不随意走动,保持安静。
7、结束时,跟工作人员合影拍照、道谢、道别。活动过程:
一、去超市钱的准备工作有哪些,罗列好,出发前一一检查准备的情况,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1、找到超市入口。
2、存包。
3、找购物车或购物筐。
4、到指定区域购买所需物品。
5、排队结账。
6、取包。
7、离开超市。
二、幼儿讨论超市购物需注意些什么? 熟读《文明购物》
小朋友,要牢记,进超市前先寄包。进超市,不乱跑,咨询问题有礼貌。不乱翻,不乱放,轻拿轻放习惯好。未付钱,不拆包,有序结账不插队。讲文明,懂礼貌,争做文明小顾客。牢牢拿好收银条。产品信息看清楚。
三、购买物品要注意些什么?
1、超市的分区。
2、鉴别商品质量。
3、看清楚商品的价格和样式。
4、选择适合自己的商品。
5、讲文明懂礼貌
6、保存购物小票,会查看购物小票价格。
四、细节注意要点:(分组带队每组6人)
一)、了解什么是导购员:购物是有疑问可以请教?(实地讲说)
二)、了解超市物品摆放是分区进行的,找一找每层有几个购物区,他们都是一些什么区?先参观一楼,在参观二楼,注意电梯的安全。
社会大课堂实践有感[范文模版] 篇9
高一(3)班沈菲
这一天,5:30分左右,静谧的校园慢慢热闹起来,同学们一个个的都兴奋不已,完全没有了平时的朦胧睡眼,昏昏沉沉。盼望已久的“社会大课堂”活动终于来到了。六点开始我们的“旅程”。
以前看到古装皇宫电视剧也只是欣赏到殿内的富丽堂皇,而今天亲身来到故宫跟前,一个“午门”就让我为之感叹,高大的城楼,红色的城墙。“紫禁城”的雄伟壮丽屹立在眼前。一路走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仅让我对古代宫廷生活产生憧憬又对这红楼繁华梦一场似的王朝兴衰感到惋惜。无论是从封建到社会主义,还是从兴盛到衰落,这伟大的建筑群都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
走过宫廷的富丽堂皇黄色的琉璃瓦依旧散发金光,高低不同的殿堂矗立在中央,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沿着“中轴线”走来,到达御花园欣赏了诗情画意,鸟语花香,随之我们的“故宫之行”也就告一段落了。
宫外的河水闪着波光,柳枝随风飘荡,丝丝感叹,悠悠哀伤……
像是穿越一般的,金碧辉煌的宫殿变成了高楼大厦,座座亭台楼阁转化成繁华商店。一下子,我看到了……
中国——东方巨龙在腾飞。这是我第二次看到鸟巢的印象。也许上次只是观看了内场,而这次从国家森林公园一路走来,真正的可以感受到现代化建设的伟绩。与故宫相比,这可又是另一番的让人叹为观止。国家会议中心、国家体育中心等一系列建筑,不由让你为生活在这个城市感到自豪。别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感觉。
站在鸟巢外的大广场上,心里一片明亮,虽然有人很多,但你依旧可以感受到这里曾有过的辉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这些真的是中国不朽的文化建筑,是中国时代的力量与强大的希望!
走过金黄,我们想象着,憧憬着,感叹着,哀伤着;走过光芒,我们自豪着,赞美着快乐又幸福着。
让作文的小课堂融入生活的大天地 篇10
一、在生活中吸取养料
应该让大自然成为他们写作的天地。沐浴着淡淡的阳光,我把学生领到校园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都能成为习作的素材,尽可能让他们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当孩子们置身于自然中,像一群自由的小鸟,贪婪地呼吸清新空气,目光里闪动着灵气时,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脑海里涌动的写作欲望,表情达意对他们来讲并非可望不可及了。他们有话可说,有物可写,这时再进行作文指导,我就能得心应手了。作文课上,充分给孩子们展示的机会,我注重给学生创设一个人际交往、语言、思维的“生活演练场”,利用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给一些提示,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他们大多能有感而发。习作前,面对“散乱”的素材,我会帮助学生合理裁选,让他们写作时心中有数,有章有法。面对生活,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和感受,或是成功的喜悦,或是受挫的懊恼,或是被责难、被误解的愤慨和惆怅……凡此种种,鲜活而生动。我鼓励学生大胆“写实”,说出真话,他们的习作自然就会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表达出童年的率真。
二、再现生活,丰富作文
有了生活,如何表达,对小学生来说还是一道难逾的“坎”。每次作文训练中,他们都会感到头绪杂乱,不知从哪儿说起,其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缺乏提炼生活和“作”文表达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叶圣陶先生的“思”和“感”,就是指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思考,而小学生可能会“看”生活,“思”和“感”就极其困难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指导、优化训练过程显得极为重要。我发现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课文,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再形成文字,并反复修改,不失为指导学生学会写作文的一条佳径,学生易于接受。如在完成描述春景的习作时,我先开展寻找春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到野外采撷一片翠叶,追逐翻飞的彩蝶,观赏水里的游鱼;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去描摹风中的柳枝,喜欢朗诵的学生吟一首颂春的古诗,以增加直观感受。接着安排一节《走进春天》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让孩子们诵春诗、话春景、品春趣,促进生活体验的内化,最后才进行写作。可谓“水到渠成”,学生完成的习作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他们笔下的春风醉人,春柳动人,小鸟诱人,春景迷人,稚嫩的笔触合上了春天的脚步,张扬着时尚的个性。题材广,构思新,表达巧,令人称奇。文笔不够“老道”,但新颖;篇章布局不够“严谨”,甚至有点“蒙太奇”,却个性十足,读着令人难以忍俊。
三、积累生活,抒生活之情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会各不相同。小学生以记叙文为主要写作方式,就要学会观察生活、摄取生活、感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摄取生活的一点一滴,随时记录自己的一瞥一闻,学生看见啥就写啥,爱写啥就写啥。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片断……一方面,培养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写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我要求学生随身带一个本子,随时记录个人生活中的小事略感,小区掠影,街头即景,同时配上漫画,让学生随感而发。表达形式自由活泼,只要写真事、吐真情就成。我每周利用一堂课进行随笔交流,让学生朗读自己的“大作”,大家进行点评,好的作品登上班级的“作文集”,激发学生动笔的热情,培养学生作文时“说真话,表真情”的习惯。
四、突现个性,展示生活
要让作文教学向生活开放,就得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鼓励学生参加兴趣活动,充实学生的个人生活。我经常利用节日、班队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并经常指导他们利用郊游的机会,有意识地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见闻、感受,为写出富有个性色彩的作文打好基础。
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是作文呈现个性化的基础。每个学生个性不同,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必然不同。我指导学生写反映家庭生活的习作,许多学生都能选取亲身经历的事,写出真实的感受,没有了编造和拼凑,妙趣横生的童言把一份份童趣渲染得淋漓尽致。
指导学生作文,要引导学生选取独特的视角,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用自己的声音和性格说话,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见解。如同写与春天有关的话题,可以写春景,可以写春游,也可以写春趣,还可以写春天的童话;记叙文、诗歌、散文,随意选取。对同一题材,有不同的视角;同一中心,有不同的取材;同一内容,有不同的感悟。这样,学生的作文就能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生动局面,何愁没有佳作涌现?
402班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总结 篇11
时间:2010年9月日
地点:胶南经济开发区盛德利机械公司
天气晴朗,我们四年级50多名学生于八时十分整装待发。按照原先计划,由于马路行走不便,分两路纵队前进。学生动作快静齐,所以打头阵,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路上,前后各有老师保护,学生跑步前进,尽管走路时间不长,学生跑动时纪律有所松懈。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过了马路。在老师的指引下欣赏两旁风景,有些孩子兴奋的不时与同学说上几句,孩子的兴奋心情表现在脸庞。
孩子们按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参观。从9组同学开始排着两路纵队上楼参观工厂,在大门口孩子拿到参观证,兴高采烈的举着上了楼,孩子们真得很懂事,一上二楼,立刻安静的跟随老师细心的参观每一处设备,看着车间中员工们辛勤的工作,一步一步的看着自己平日所见的机器零件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同时也看到现代化工厂的高效率。下了楼孩子们终于可以休息一会了,大家拿出带来的食品分片坐下消食享用,其间不时有小干部和老师提醒大家将垃圾装入包中不能乱扔,保持工厂的干净。
学生在3时30分左右回到校门口,学生们按时返回学校。这次活动中,我们团结协作,相互配合,行进过程中集思广益,及时调整路线,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在此之中,我最为感动的还是我们的孩子,为了班级的荣誉,还得保持快静齐的行队纪律,谈何
【社会大课堂作文】推荐阅读:
社会实践报告:社会是大课堂,实践长真知识06-15
社会实践课堂作文600字09-21
中学社会课堂09-27
社会教育模拟课堂10-22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有感作文800字09-09
融入大课堂05-20
大课堂观07-06
五环大课堂09-13
社会大环境08-02
走进语文大课堂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