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八年级上册:2.5《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设计

2024-07-16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2.5《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设计(精选4篇)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2.5《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设计 篇1

第5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课程标准

(一)内容标准

(1)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照相、电影和《申报》、商务印书馆等生活时尚、大众传媒出现的时间和引起的文化生活变化。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放足”、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2.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分组搜集、整理、分析清末民初的“老照片”、电影资料、报刊资料,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对文化生活变化的比较、概括能力。

(2)文化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源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政治经济发展与文化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政治经济的近代化和世界文化交流必然引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改变,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2)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打破了中国旧的封建文化、生活体系,由此培生初步运用辩证观点看待历史的能力。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作为“近代化的起步”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知识要求上处于了解层次,但在能力上要求较高,要初步理解照相、电影、报刊、出版、社会风俗方面反映的社会生活近代化,这符合教科书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释读。

难点:本课的难点与重点相同,即初步理解照相、电影、报刊、出版、社会风俗方面反映的会生活近代化。近代化从总体上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它涉及政治、济、文化等各方面。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在界近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在晚清民国时期,即西洋文明冲击中国社会的初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风俗习惯、新潮流、新时尚,例如照相、电影、剪发辫、易服饰等等,反映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在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上的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普通和平常的照相、读报、看电影、握手等文化生活和礼俗,它们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它们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除此之外,近代社会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感受历史,感悟历史】:

一、文化生活的变化

一个时期的文化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从洋务运动以来,我国的近代起步,中国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大量先进的机器设备、技术传人中国,近代企业的兴办,政治民主化的探索,资产阶级思想启蒙,都在文化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照相术 19世纪30年代,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照相技术,40年代传人中国。1844年8月耆英在与法国使臣谈判时,法国人为其拍摄照片,这是中国最早的照相事例之一。照相迅速地融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各地开设营业性的照相馆,拍照留影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照相还被应用于广告中,发挥了很大的社会作用。

2、电影

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不久就传入中国,当时被称作“电光影戏”或“西洋影戏”。第一次放映“西洋影戏”是1896年8月在上海徐园的“又一楼”茶楼。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的《定军山》,它是一部无声电影。1931年,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是我国第一步有声电影。20世纪初,中国电影先驱们先后组建了新民公司等多家电影三不仅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一支生力军,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电影演员如阮玲玉、赵丹、白杨等和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奖的导演蔡楚生,创作了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教科书中提到的《难夫难妻》是我国的第一部故事片。

你们还知道哪些老电影、老演员和导演?

3、报纸

以《申报》为例说明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报刊是通过文字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与要石专播工具。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出现受西方文化习俗的影响,并同中国政治近代化息息相关,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过程中,都出现过创办报刊的高潮。《申报》由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等四人合办于上海,1872年4月30日创刊,聘请中国人担任主笔。从创刊开始就有新闻、评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等栏目,确立了我国近代报刊的基本模式。1912年,由我国近代著名报人史量才接办,并很快发展为近代中国最大的报业集团。

4、出版 以商务印书馆为例说明近代图书出版业的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术都是我国发明的,但是我国的图书印刷长期处于手工操作阶段。近代以后,西方发明的铅字和机械印刷技术传入我国,近代出版业开始迅速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商务印书馆,它是1897年由夏瑶芳等人创办的。20世纪初张元济成为该馆的负责人,他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组织专家编辑出版了大批水平高、质量好的中小学教科书;编印的“大学丛书”,结束了清末以来外国人垄断我国高等学府教科书的局面;编印了《辞源》等工具书,深受知识界欢迎。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注意近代图书出版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机械印刷技术的传入,由此体现工业化的影响。

二、社会风俗的变迁

社会风俗的变迁实际上是人民生活近代化的反映,其方向是越来越文明,更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标志。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创新,有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首先,教科书说明了社会习俗发展的方向,是向越来越文明的方向发展。对此知识可结合近代化的起步,指出“文明”的方向实际上体现了学习西方,与世界潮流接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倡民主风气;传播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对人的尊重,特别是对女权的尊重。

其次,教科书分别介绍了剪发辫、易服饰、放足和改称呼。

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汉族的发式是男子和女子一样蓄发不剪,或披发于肩或束发于顶。宋朝时的金人是剃掉头顶发,编辫垂肩,满族人继承了这种发式。清军入关后,为了用同化风俗的办法来铲除汉人的民族意识,强令男子剃发。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下,汉族男子终于都按照满族的习俗剃发蓄辫,拖在脑后的一条长长的发辫成为清朝国民的象征。因此,要求剪辫就成为各个时期反清的标志。鸦片战争后,在中西方交流中,西方人讥笑中国的辫子,更激起了中国人雪耻振兴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各地兴起剪辫之风,成为推翻清朝统治,进行革命的标志。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通令全国男子限期剪辫,以除去旧俗,做文明公民。设问:为什么拖在人们脑后的大辫子会成为革命的对象? 易服饰的主要成就是西服、中山装和旗袍流行。西服是欧洲的传统服装。它设计科学,着方便,穿起来能使人精神焕发。近代以来,随着外国人在中国的增多和受留学回国人员的影响,西服逐渐在中国流行开来。中山装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根据中西服装的优点而设计的一种新式服装。上衣为对襟、翻领、胸前有四个口袋,袋盖为倒山形笔架式;裤子基本上是西裤样式。中山装朴实、庄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适合于社会各阶层。在国际上,中山装被视为中国男礼服的代表样式。旗袍原为满族妇女的一种服装,民国时吸收了西方服饰的长处,逐汗演变为富有时代气息的时尚服装。新颖独特的旗袍,不仅受我国妇女的喜欢,而且也很受西方妇女的青睐。

女子缠足的陋习始于五代时的南唐,发展于宋代,盛行于清代。缠足是在女孩子未成年时,将其双脚分别用布裹紧,使其长成足骨隆起、足尖尖小的畸形脚。这严重地摧残了妇女的身心健康。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曾两度禁止缠足,但成效不大。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倡导女子放弃缠足,还成立了“不缠足会”。1912年,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令全国各省,禁止女子缠足。从此,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放足运动,缠足的妇女逐渐减少。

民国初期,社会风俗的另一重大变化是改称呼。1912年,孙中山颁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上“大人”、“老爷”等旧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与此同时,跪拜、作揖等清朝通行的礼节也被废除,代之以鞠躬和脱帽礼。中外人员交往开始采用西方的握手礼节。本知识点的讲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称呼和礼节的改变有哪些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认识水平上回答,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教师也可以从近代资产阶级先进分子追求民主、平等,反对封建专制和特权,近代国家、政府的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等方面适当提示。【总结】: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引进,照相、看电影、看报纸等娱乐方式、精神消费的传入,猛烈的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着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缓慢前进。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复习巩固】:试分析一下,近代创办的报纸与旧时的邸报在本质上有何不同?(近代报刊与旧时邸报的本质不同点:邸报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刊载的内容狭窄,发行范围有比较严格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民众的视听;近代报纸顺应了民主化的发展趋势,扩大了信息传播的广度、速度和深度,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舆论”受到重视;另外,近代报刊也反映大众生活,丰富大众生活,服务于经济发展。)

【知识拓展】:本课的知识拓展介绍了握手礼的流行,其实是教科书中社会风俗变迁的补充,它同改称呼一样反映了资产阶级进步分子追求民主平等和融入世界潮流的愿望。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例如一般情况下,遇见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暄致意。握手时要热情,面露笑容,注视对方眼睛。伸手动作要大方,态度要自然,如左手加握,以表示更加亲切、更加尊重对方。但男同志对女宾一般不用。握手也有次序,一般来说,应由主人、领导者、年长者、身份高者、女同志先伸手,待他们伸手后再握手。【相关链接】:

第一部引起轰动的国产故事片

1923年

《孤儿救祖记》 中国第一部长系列影片1928—1931年《火烧红莲寺》

共18集

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胡蝶(1908-1989),原名胡瑞华,广东鹤山县人,出生于上海。先后演了《战功》、《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狂流》、《脂粉市场》、《姊妹花》等重要影片。1933年被《明星日报》评为第一位“中国电影皇后”。1946年迁居香港,主演《孝道》、《后门》等影片,1975年退出影坛移居加拿大,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渔光曲》由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195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海燕厂)拍摄了我国第一部35毫米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老兵新传》。这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影片,也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宽银幕电影。

中国第一部动画片1926年,《大闹天宫》;它也是中国美术片的开始。

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木偶片《神笔》获第八届国际儿童影片节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

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铁扇公主》不但是第一部中国动画长片,也是亚洲当时的第一长动画片。在世界电影史上,它则是名列美国的《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艺术片。中国译制的第一部外国电影《普通一兵》。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最高奖的故事片1988年,由张艺谋执导,巩俐和姜文主演的中国影片《红高粱》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金熊奖;这是第一部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的中国电影。

中国第一部恐怖电影 1937年,新成立的新华影片公司推出了一部深受欢迎的影片《夜半歌声》,这是中国银幕上出现的第一部国产恐怖电影,它不但在当时制造轰动效应,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其价值和魅力依然能够得到验。

中国第一部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影片 2002年12月12日《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是第一部创造了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中国电影,到目前为止,也是惟一的一部。新中国第一部与国外合拍的故事片195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郎斯艺术制片公司共同摄制了儿童故事片《风筝》。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真正由政府部门设立的电影奖问世于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设立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对1949-1955年以来所生产的优秀影片予以评奖。当时共评选出优秀故事片16部,其中一等奖4部(分别为《钢铁战士》、《白毛女》、《渡江侦察记》、《董存瑞》),二等奖4部,三等奖8部;优秀舞台艺术片3部,其中一二三等奖各一部;私营、公私合营公司摄制的故事片3部;香港摄制的故事片5部;以及部分美术片、纪录片科教片;同时并评选出优秀影片得奖人员360余人。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2.5《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欣赏、表演、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体现辛亥革命前后的习俗、礼节和称谓等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发展趋势?

学生回答: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所发展,出现了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有民主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提倡民主与科学的趋势。

二、讲授新课:

上面我们谈到的仅仅是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回答问题。[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主要指的是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 [学生回答]火车和轮船。

[教师提问]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回答]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教师引导]请举例验证。[学生回答]在滇越铁路通车以前,从昆明到上海,翻山越岭,大约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通车后,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几天。[教师引导]除了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外,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还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火车、轮船这类便捷的交通工具的出现,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讨论,火车和轮船在中国的出现,还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不管正面的,负面的,都列举出来。[学生讨论]„„

回答一:人们出行速度加快,可以节省好多时间,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回答二:商品流通的加快,可以促进商品生产的加快,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回案三:商品经济发展,从事商业的人增多,劳动力得到了较为合理的安排。回答四:火车的开通,改变了铁路沿线的经济结构,对原有的经济是一个冲击。

回答五:火车和轮船的开通,传达了新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回答六:火车的开通,也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延伸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回答七: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不仅影响到中国的经济结构,而且影响到文化结构,更重要的是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教师小结]是这样的,我们可以看课本上郑观应的一段材料。在材料里,郑观应把铁路比作一个人身上的血脉。如果有铁路,则血脉流通,此人手足灵敏。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铁路,则像一个人患了风痹之病,半身不遂,举动不灵。在这种情况下,连自身都顾不了,只能任人侮辱。同学们,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在经济上是主张商战固本的。他的观点在当时是进步的。由此看来,铁路等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同。

[教师过渡]中国近代,不仅在交通方面出现了新的运营方式,而且在通讯方面,也出现了新的通讯方式,那就是电报。[板书]电报

[教师引导]近代通讯和近代交通一样,都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这里需要同学们掌握的内容只有二个,即电报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如何看待这个新生事物? [学生回答]电报出现后,商人可以用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

[教师引导]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新生事物? [学生回答]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华,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传到中国,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又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肯定。

[教师过渡]上面我们学习的是交通和通讯方面的变化及其影响。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这一点上,功不可没的,首推电影和照相的传入。除此以外,还有报纸以及专门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出现等。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文化生活的变迁”一目下的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在文化生活方面对人民群众影响较大的几项新成果。[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几项新成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照相、电影、报纸、出版。[教师板书]照相 电影 报纸 出版

[教师引导]应该是这样,文字描述和口头流传都可以失真,而且因理解不同,主观的成分增加得越多,就越远离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用照片来记载呢,就能较客观一些。我们可以看课本上的三个插图:“《定军山》剧照”“《渔光曲》剧照”“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都生动地记录了真实的情况。[教师引导]介绍完照相后,请同学们再看一看电影的演变。[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

[学生回答]伴以朗读、伴以录音机或伴以留声机配音。(学生可能没有留声机的概念,需要教师介绍)

[教师过渡]前面同学们说了,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还有报纸和出版业。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时的主要宣传手段是什么?孙中山等人在发动辛亥革命时,主要宣传手段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要是通过创办报纸和印刷发行书籍进行宣传的。[教师提问]当时的主要报纸有哪些?

[学生回答]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北京的《中外纪闻》《国民报》《游学译编》等。

[教师提问]这些报纸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政治性非常强,时事性也强,主要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或革命而创办的。发行量不是太大。

[教师讲述]《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它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直到1949月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

[教师引导]关于出版业在中国的发展,同学们了解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都是由它出版的。

[教师过渡]由于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由于文化生活的变迁,再加上中国近代不断变革的政治大潮,特别是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的移风易俗政令,使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看一看民国政府当时曾着重在哪几方面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一是剪辫,二是易服,三是废止缠足,还有跪拜之礼。

[教师强调]当然,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轮船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能出现;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长。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的。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共学习了三个问题:“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请大家集体回答每一个大目下面的具体表现。(说明:指新的事物)

[学生回答]在第一目下,主要是火车、轮船和有线电报。在第二目下是照相、电影、报纸和出版。在第三目下是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学生回答时,教师把内容写在相关目下)

课后反思: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2.5《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2.5《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地区差异的因素。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的差异;

(3)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

教 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

三、教与学的过程(导入新课)叙述:每天晚上7点整,大家一般都收看中央电视台权威新闻节目-新闻联播。在新闻联播之后,会有一个观众都比较关注的节目?

学生回答。

提问:那我们是否听说过有气候预报呢?根据大家以前学习的中国地理知识,谁来解释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学生:思考回答。天气时短时间、易变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较为稳定的大气状况。

过渡:衡量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呢?每天我们会说今天天气热不热?指得是?如果说今天会不会下雨?这说的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世界的气温和降水。首先我们来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讲授新课)

叙述:今天我们的学习方式是“问题式学习”方法(播放幻灯片)。

播放幻灯片:问题式学习方法。

叙述:问题式学习方法也就是老师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同学们能够阅读相关资料,逐个击破各个问题,就达到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请大家打开课本23页,阅读图B。大家看到这幅图上又有一些红色的曲线。

学生读图。

叙述:这些红色的曲线代表的是等温线,何谓等温线,等温线就是把是将气温相同的地点连结起来的曲线,等温线之间的间隔根据需要而定。这幅图上等温线之间间隔为?

学生回答:10 提问:世界气温分布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有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回答。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总结:好这是世界气温分不的第一个规律。追问:气温分布呈现这种规律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有的同学能想到是热量分布不均匀。继续提醒导致热量均匀的原因,学生基本可以想到是太阳辐射。总结:地面或的辐射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而太阳辐射在各个纬度范围是分布不均的。太阳直射点范围内得到的能量多,而非太阳直射点,得到的太阳辐射要少。请大家看如下实验。

演示:手电筒垂直射到桌面和斜射到桌面上,桌面受光面积有差异。解释辐射在各个纬度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提问:读地图册P12,P13页。1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吗?7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吗?南、北半球的等温线哪一个比较平直?为什么?

课件上打出这些问题。

学生读图,思考。总结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的差异。如果不是很准确,可以给与提示在北半球图上,同一纬度位置,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值相同吗?

总结:海洋和陆地的不同影响了气温的分布。夏天,大家度假都喜欢区海边还是内陆?

学生:海边。

提问:夏天感觉海边凉快。请阅读课本24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差异是如何影响气温分布的?

学生:阅读课本。海洋和陆地性质差异,主要是组成海洋和陆地的物质的差异影响气温分布。

提问:读地图册P12,13页同一纬度,非洲南端东海岸与西海岸的气温哪个高?原因是什么?

播放课件:问题展示

学生:读图思考。东海岸的气温高于西海岸。学生可能总结不出来。

提示:请看大屏幕,补充有关洋流小资料。

播放课件:洋流小资料。洋流的概念,及根据冷暖差异对洋流的分类。

提问:同学们根据上述提示,猜想影响非洲东海与西海岸气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暖流和寒流的差异。暖流流经的地区,温度升高,寒流则相反。

提问:为什么有如下的景象发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播放课件:图片和古诗。

学生思考:解释古诗饱含的含义,并总结影响因素。

总结:主要指的地形也就是海拔的差异。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在不断的降低。看课本26页,大家阅读第一自然段。试计算:四川成都峨眉山高峰金顶海拔3099米,请计算金顶与海平面的温差是多少?

学生计算。

总结:经过分析我们概括了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如下 气温分布规律

以赤道为中心,向两极递减。同一纬度,夏天陆地高于海洋,冬天,陆地低于海洋

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海陆性质差异 洋流 海拔

课堂练习: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绘制方法: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各月平均气温。如何读气温曲线图: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年较差

一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较差 读图四步骤: 夏季气温热还是凉爽? 冬季气温冷还是温和? 温差较大还是较小?

平均气温较高还是较低?

学生:绘制,并分析。

本堂课小结:气温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重点分析了气温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并掌握了如何从气温曲线图获取一地的气温变化规律,从而获得气候变化的规律。

四、课后总结

上一篇:校园的一角五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加强女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