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视听说教案

2024-05-10

新世纪视听说教案(共5篇)

新世纪视听说教案 篇1

Unit 5 Business Travel Teaching objectives

After completing this lesson, student should be able to;---understand and use basic travel-related vocabulary---understand procedures related to checking-in, clearing customs and checks at the airport---effectively use communication skills to: Enquire about flights Reserve airplane ticket Enquire about facilities and services in a hotel Book a hotel room Request services in a hotel Business profile

Making enquiries about flights, luggage, and check-in times Booking airline tickets Checking in at the airport Going through customs Making a reservation in a hotel Checking in at a hotel Checking out

Teaching plan

I.Check the homework of unit 4

II.part 1 Warm-up Let students have a discussion about what people will usually do when they travel by air?

III.Part 2 listening practice Task I and task 2 a.Ask students what they should let the ticket agent know when booking an airline ticket

b.Have students discuss the question above in pairs c.Select one pair of students to present d.Check the answer with the whole class while listening

IV Part 3 language focus A Present theses important sentences Making enquiries for your trip: Could you tell me about the flights to pairs, please? Do you have any flights in the morning? How much is the fare? How much is the one-way trip? What time do I have to be at the airport? Checking in at the airport May I see your passport, sir? Your tickets and passport, please? Can I take these small bags with me ? Ask students what may be examined at the check-in counter of an airport List what students suggest on the board Listen and check the answer with whole class Follow-up practice

V.Part 4 Video 1 going through customs Show students an abstract of “PRC customs regulations on clearance on entering and exiting passengers”.Highlight the information about duty-free and dutiable articles.Ask students to think of as many duty-free and dutiable articles as possible Have a few students share their ideas with the class Watch the video and do the task Check the answers of this part

VI.Part 5 language focus B Present the important sentences to students Follow-up practice Divide the students of the class into pairs and have students choose the roles Ask the students to role play according to the given situations Have a few pairs perform the role play in class Invite other students to giv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VII.Part 6 Video 2 making a room reservation Let students watch the video and do the tasks post-viewing Divide the students of the class into pairs and have students choose the roles Ask the students to role play according to the given situations Have a few pairs perform the role play in class Invite other students to giv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Business culture How to behave appropriately on a business trip

Answers of listening and video Part 1

a f g j e b c o d h part 2 in a taxi at a hotel on an airplane at customs in a booking office reserve a room check for rather full ticket and passport boarding passport tags room service plain black declare subject to belongings check out comes to receipt part 3

seats c and d row 12 two kilos

gate 7

now Part 5 From January 15th to 18th No there isn’t By credit card He is booking a small conference room He is asking for a wake-up call for tomorrow morning Approximately 8 hours The price for a single room with garden view is us 150, and that for a similar room with rear view 125

Unit 6 Company Presentations Teaching objectives After completing this lesson,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use basic vocabulary for introductions and presentations Identify the structure of a company presentation Effectively use communication skills to Talk about a company profile Answer general questions about a company Give a brief self-introduction Give a short business presentation Business profile

Organiz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Delivery of the information Use of language Audience Participation Types of company Company corporation Firm Enterprise Township enterprise State-own enterprise Privately-owned enterprise Wholly owned foreign enterprise Foreign capital enterprise 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Group corporation Limited corporation Parent company Subsidiary

affiliate company Partnership Share holding company Listed quoted company Cooperation Industrial corporation Consulting corporation

Teaching plan Part one warm-up Divide the class into pairs Have each pair choose two logos they are familiar with and talk about the history, location, type of the company, etc Have a few students share what they know about particular companies with the class with telling the name of the companies Have the rest of the class guess at the name of the companies

Part 2 listening practice Task I and task 2 Keys of this part Products leading global first connecting London car Address audience PR department information china 2 5 minutes Largest first china 1977 California 42000 11 billion 1989;

Part 3 language focus A Introducing yourself and your talk Key sentences I am in charge of the PR department of…..Ladies and gentlemen, it is an honour to address such a distinguished audience.Lets start with the first point.Firstly, I’ll tell your about…..Secondly, I’d like to talk about…….Now we move to the second point.A final point is…….Follow-up practice Present Part 4 Video 1 making a start Post-viewing Divide the students of the class into pairs and have students choose the roles Ask the students to role play according to the given situations Have a few pairs perform the role play in class Invite other students to giv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Part 5 language focus B Talking about company profile Follow-up practice Pre-viewing Divide the students of the class into three or four groups.Ask them to: Rank the severity Compare their ranking with other group members Give explanations Change ranking if convinced Present Part 6 Video 2 making a room reservation Post-viewing Divide the students of the class into three Ask students to reorganize Joan Copper’s presentations in a logical and clear framework with the help of the flow chart Ask students to divide the presentations into three parts, beginning, body, conclusion, each group member dealing with one part Choose two or three groups to give complete presentations Business culture How to behave appropriately on a business trip

新世纪视听说教案 篇2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各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尤其是2003年国家推行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及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1) 明确指出:“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 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自己的英语教学网站, 开设网络课程, 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实施, 标志着英语教学已经发展到一个新时期。

但是, 目前国内高校的英语视听说课程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 综观目前对网络课程的研究, 其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第一, 当前的网络课程教学设备单一化, 有的教师只是直接将多媒体技术搬上课堂, 网络教学流于形式;第二,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结构不清晰, 缺乏有效的导航策略,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 导致教学目的与教学模式不统一;第三, 教学理念较为传统。在目前的英语网络教学中, 教师主要还是通过在线布置和提交作业、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 在缺少真实场景的背景下教师对讨论活动的组织、指导及参与, 教学互动性不够, 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第四, 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习者缺乏网上学习的技能和经验, 学习效率不高 (王颍萍 (2) , 2009;曾庆敏 (3) , 2009;张海彦 (4) , 2010) 。

本课题研究的设计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的, 该理论认为, 第一, 学生是教学各个环节的建构知识的主体, 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 学生的学习具备积极性、建构性、积累性、指向性等特征, 而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第二, 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习的协作性。学生在交互协作中激活旧有知识的图式, 吸收新的知识, 建构更加准确、全面的语言意义。第三,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景式学习, 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 利用已经建立的知识图式同化和吸收新的知识。第四, 应该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发现式和探索式的学习环境, 借助各种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 在各种声、像、图文并茂的多感综合刺激中实现知识的建构 (Piaget 1984 (5) ;张殿玉 (6) , 2005) 。

二、研究条件与课程资源

我校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教学信息化建设,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源的共享与传播。数字化的课程平台为本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完善的教学条件。它能充分做到对学校教学各方面进行全程网络化管理, 其中包括学生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等多个功能模块。其功能涵盖学生选课、教师备课、课件制作、网络化教学及师生网上实时互动等多个环节。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分为几个板块:学习平台、资源平台、测试平台和管理平台。例如, 在学习平台中, 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视听说训练, 完成练习, 提交作业;教师可以在线上传讲义及课件, 布置学习任务和批改作业, 还可以在线指导学生的学习;管理平台中有学生在线学习的记录, 包括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进程、学习正确率;教师可以利用测试平台中的题库在线出题并设置测试过程中的各项相关数据, 如测试时间、分值、重考率、答案公布情况等,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学习效果进行全程实时监控。

为顺利配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运作与开展, 我校陆续建成了一批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语言教室, 并连接了宽带互联网和校园局域网。此外, 我校还配备了完善的英语在线辅助教学数据库 (如图1) 、英语题库 (如图2) 、英语网络化考试平台。我校大学英语视听说网络教学课程在这样的教学资源下, 对原来的单一视听说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三、课程设计与研究

大学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是一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体的综合性学习课程, 我校开展的这门课程, 采取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学生档案管理、教师面授辅导和第二外语课堂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学习策略和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监控, 针对不同的听说任务进行相应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指导和培训, 以便学生成功地将这些策略应用到交际任务当中。

(一) 教学内容

选择视听说教材的原则是难度适中、长度适宜、内容广泛、知识性强、趣味性强。尽量选择与教材匹配的音像材料。人物、情景式真实场景拍摄, 形象具体逼真, 人物栩栩如生, 而且不同人物角色的语音、语调标准地道, 语言规范, 对话生动 (曾庆敏, 2009) 。现有的视听说国家级规划教材, 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音频和视频素材, 语言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能满足当前和未来的交际需要。我们选择以《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为视听说网络课程设计的主要教材, 本课程以教材教学单元为主线, 每个单元设计一个主题。教学过程包括词汇、语法知识在内的语言点的学习和讲解, 相关的辅助音频教材、视频教材视听内容及适量的口语训练材料的添加, 同时要求学生以单元主题为内容进行评说, 以此构建基于网络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二) 教学组织

网络课程教学环境是网络课程得以运行的必要条件, 是为学习者提供的能够方便快捷地访问教学资源、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的辅助环境。本课程的教学在基于网络的环境下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 课前准备;第二步, 学生网络学习;第三步, 教师网络答疑;第四步, 教师面授;第五步, 组织第二课堂, 其中第一个步骤中的课前准备阶段尤为重要, 教师在上课前一周应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电子课件发送给学生, 可以明确是由学生个人或是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 这样以便学生进行自我计划、调整和评价。在第二步学生网络学习和第三步教师网络答疑的互动环节中, 可以对所学内容的主旨要义和细节进行深入理解, 也可以就背景知识和难词难句进行学习和解说。第四步的教师面授有两个内容, 一个是教师解说, 另一个就是学生后期讨论。这个步骤中侧重口语技能的实践应用和学生个人能力的展示, 比如就所学单元的内容展开讨论或汇报发言等。这里必须指出的是, 讨论或汇报发言的学习过程中, 应该包含教师的信息反馈, 结合教师的信息反馈, 学生可更好地检测学习效果, 进行自我学习的调整。第五步主要是在前四个阶段学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拓展。我们在第二课堂开设英语角、英语广播电台、英语影视工作坊, 英语话剧表演、英语演讲及英语辩论赛等。第二外语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

于爱红等 (7) (2010) 也总结了在视听说网络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组织时的七大板块理论, 分别是: (1) Time to imitate; (2) Time to learn; (3) Time to watch; (4) Time to practice; (5) Time to enjoy; (6) Time to discuss; (7) Time to show。这一模式可以方便学生通过平台进行预习和复习, 通过网络提交作业, 通过邮件或在线讨论向教师请教问题, 教师也可通过监控系统方便快捷准确地了解学生上网次数和时间, 便于教师督促和检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其次, 学生通过模仿音频视频材料的内容, 比如给剪辑后的电影视频配音, 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原汁原味的语言表述, 跟上原版电影的语速, 并学习在特定环境下的英语声音和表情。最后要求学生通过上传音频或者视频的方式提交作业, 作业内容可以包括朗读模仿、对单元中某一话题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以《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 (8) 第二册第一单元Part 2 Video Course为例, 这个部分的视频标题是A favorite keepsake, 对话围绕Tara的几件纪念品展开。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的不仅可以学到各种纪念品 (keepsakes) 的名称, 还可以掌握如何叙述故事及谈论回忆 (memories) 的技能。在学习后期, 可以要求学生模仿video中的Tara录制一段谈论自己最心爱的纪念品的视频, 可以采用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和同伴合作的形式完成这次作业。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会力争达到完全用英语进行思维交流, 达到听说能力同步的提高的目的, 最终实现课程要求的目标。

(三) 考核方法

如教学组织中所探讨的, 在本课程设计中, 我们采用三种方式来进行考核:第一, 提交书面听写作业, 内容包括一段话, 简述故事情节等, 目的是考查学生听力能力的进展情况。第二, 上传音频或者视频作业, 内容可以是朗读模仿、对某一话题的讨论或者是角色扮演等, 主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点、句型等的掌握情况及口语能力的进展情况。第三, 在期末进行一次计算机网络考试了解听力能力的阶段性提高情况。

四、课程实施效果及结论

大学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试验点在我校实施以来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本课题的调研 (表1) 中, 我们分别在学年初和学年结束时发放了问卷130份, 分别收回123份和121份, 有效问卷分别为120份和116份。主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网络熟悉程度等问题进行了调查, 其中55%的学生认为网络学习方式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20%的学生认为不确定, 还有9%的学生认为网络学习方式对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二) 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与口语水平

在课题组成员进行有关听力口语的前测和后测试卷分析中, 我们采用大学英语四级同等水平测试卷, 将学生前后两次的听力口语成绩用SPSS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平均分后者高于前者, 显著值大于0.01小于0.05 (表2) , 可见有明显差异, 由此得出此种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听力口语能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这种基于网络的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让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实现从presentation到practice再到production的转变。

注释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1) .

2王颍萍.基于网络平台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策略设计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3曾庆敏.大学英语视听说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2009 (10) .

4张海彦.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之理论依据和优化型教学模式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 2010 (10) .

5Piaget, J.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6张殿玉.英语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J].外语教学, 2005 (1) .

7于爱红, 冷瑜.大学英语视听说 (网络教学) 课程设计与探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5) .

新世纪视听说教案 篇3

<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设计和编写,将视、听、说三者相结合,旨在通过真实的场景,地道的语言和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听说交际能力.结合应用<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教材的实践对该教材进行评析.

作 者:李平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公共外语部,山东,日照,276826 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3) 分类号:H3 关键词:教学理念   教学手段   教学模式   内容编排   练习设计  

师说教案5 篇4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 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3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预习安排

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ú)苌(cháng)聃(dān)郯(tán)

欤(yú)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

二、本文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试就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划在课本上)

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四、下列诸字在本文中都不止一义,阅读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仔细辨析。例如: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篇课文的价值何在呢?这个问题现在还不忙作答。大家已经读过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那一段话,知道韩愈因写此文而被当时人目为“狂人”。请大家根据预习的印象,说说韩愈究竟“狂”不“狂”;如果说他“狂”,这又意味着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要求是:结合文中的某些句子说明韩愈有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有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发人之所未发,敢于尖锐地指责坏习俗。)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作为补充。例如:①柳文中说韩愈“抗颜而为师”,这一点在本文中是否有所反映?②韩愈在本文中是怎样表述“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种现象的?对此,他又是怎样评论的?③韩愈对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了怎样的解释?等等。

[说明]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大致了解本文的内容。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韩愈反抗流俗的这种勇气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他以文章为武器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贯穿着他的一生。同学们学过的《马说》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它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十六年间,比《师说》早几年,那时韩愈才30岁上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韩愈在《师说》中所批判的“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三、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表示极短暂的停顿,下同):

人/非·生而·知之者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然后解释词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如改用现代语表述有几种方式?(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可否改为“岂”?(用“孰”表示无例外,虽为圣人,亦不能无惑。用“岂”表示反问,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应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句话,不改为好。)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课本以为“其”是指代之辞,但译为“那 些”则不确切。按:句中的“为”,用法同“于”,其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们(指“惑而不从师”的人)对于那些疑难,终生也不能解决。

④“生乎吾前”句与“生乎吾后”句也是一种对举的行文方式。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是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2.学生练习背诵并划分本段层次。

划分层次的步骤是:先分析文理,再归纳各层的大意,最后点明本段主旨,画示意表以助记诵。

分析文理时提出下列问题:①第1、2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先指出现象,后做解释)。重点是哪一句?(后一句,因为提出教师的任务,这是立论的出发点)。②第3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承“解惑”而来,说的是不从师则惑不得解。)第4句呢?(承“传道”而来,说要以“道”为师。)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点?(以年龄大小为烘托;先对举,后反问;先分说,后以“师道”一语概括之。)最后一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关系?(承“师道”一语,指出择师标准。)

归纳各层大意:①指出教师的任务(前两句);②说明解惑和“师道”的必要性(中间三句);③指出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在分析上述内容同时,画出文理示意图如下:

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任务)

↓ ↓

闻道在先 不从师则

即从而师之 无以解惑

↓(释“传道”“解惑”)

“师道”

“道”在即师在(择师标准)

于此可见,本段主旨是阐明择师的标准。

3.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然后讨论:

(1)教师既有三项任务,但本段仅阐述了其中两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

(2)所阐述的两项中,哪一项是主要的?有什么理由?

(3)对“师道”这个口号,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回答上述问题,最好能从文章全局着眼。进行的步骤:先分组讨论(前后桌四人一组),推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总结并适当补充。

答案要点是:①“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②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例证略)。③“师道”的口号的提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是知识的统帅。“师道”才能学到根本上,这一点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

四、留作业。

1.熟练地背诵第1段。

2.准备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本段可分几层?

②本段主要的论述方法是什么?

③本段语言犀利,锋芒毕露,要认真体会。

④本段在虚词的运用上颇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语气,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第1段。

2.就虚词和语气表达的关系回答问题:

①删去句中加括号的虚词后,语气是否有变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慨叹意不足)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同上)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问变为陈述,平淡无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失去可悲之意)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

②“嗟乎”和“呜呼”都是叹词,都有领起一层新意的作用,有时区分不很严格,但在本段中却是有明显区别的。试将它们位置互换一下,作点比较,说说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嗟乎”表示慨叹,而“呜呼”表示悲叹,在本段中不能互换位置。)

③有人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后,可加上“也”字以示极其肯定之意,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不能加。加“也”有收束全段的意思,下面“其可怪也欤”一句就成为多余的了,而作者的主要意思恰恰在这句话上。)

二、诵读第2段。

1.读读讲讲背背。

方式:分段进行,各段字数大体相等;读(包括教师领读,学生自读)而后讲,讲而后背。

“嗟乎”!„„其皆出于此乎?”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是过渡作用,上文说“古”,由此开始说“今”;二是提示本段内容,将要分析“师道”不传的原因。)“师道”的内涵是什么?(此语承接上文“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这就是它的内涵。)

②从行文方式看,下面包括三组“对举”——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举,对举的内容彼此相关而又有别,试作分析。(第一组说的是两种不同的学风:古圣乐于“从师而问”,今众则“耻学于师”。第二组说的是这两种学风的不同结果。第三组是总括性的,指出结果不同,就是由于学风不同的缘故。)

③这段话中有四个“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顿的,请指出来。(“不传也”“无惑也”“出人也”“下圣人也”)“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犹且”跟下文哪一个虚词相照应?(“而耻学于师”的“而”)哪一种句式是表示因果关系的?(“之所以„„,出于„„”)

“爱其子„„吾未见其明也。”

①“于其身也”的“身”是指谁说的?(从“爱其子”可以看出,这是指做父亲的人。)从行文方式看,这一整句话是否也算对举(可以算对举,但句子构造则不相同。)作者是否仅仅指出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也有评论:“惑矣”。)删去“惑矣”行不行?(不行,它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②下面哪句话是直接呼应“惑矣”的?(“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是指什么说的?(不知句读,从师而学。)“大遗”又是指什么说的?(不解惑而耻学于师。)

③再来看看作者的表述方式,先齐读一遍:“句读之不知„„或不焉。”作者把两种状况和两种态度交错起来叙述,而不写成“不知句读而从师,不解惑而耻学于师”,有什么好处?(用特殊的对照方式,更加引人注目;长句划短,读来铿锵有力。)

④教师小结:这段话先将为子择师和其身耻师两种做法加以对照,点出一个“惑”字;接着说明童子之师仅“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而不能“传其道解其惑”;最后再作对照比较,“惑”在哪里就很清楚了。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其可怪也欤!”

①这里也有对照的叙述,但对照方式与上述两种不相同:两相对照的事物;一个叙述简略,一个叙述详细。说说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叙述“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情况。(“师道不传”关键在于士大夫之族的学风不正,本文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写的。)如果把“问之„„官盛则近谀”这几句删去,是否会影响行文的连贯性?(不会影响。)删去好不好呢?(不好。“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两句是要害,门第观念对择师的影响于此可见。)

②“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这句话已将本段内容轻轻收住,为什么作者接着又说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这么一段话?(要加强批判的力量。)“其可怪也欤”一句改为“怪哉”是否可以?(改“怪哉”,也通,但意味不同:“怪哉”有不可解之意;“其可怪也”是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再加个“欤”字,更有发人深思之意,还是不改为好。)

2.划分层次。

方式:先给提示,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分层次,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各层大意。

提示:①要注意段的起结,找出关键语句(“师道之不传”“师道之不复”两语意思相近);②再看中间部分跟起结的关系(具体阐述“不传”“不复”的原因);③中间部分有三小层意思,在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还是其他。

各层大意如下(板书其中加黑字眼):

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

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当中存在着“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可分三小层:

①总提(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②分提之一(“小学而大遗”)

③分提之二(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而学者)

第三层(“呜呼”到结尾)归纳本段主旨。

3.学生练习背诵。

方式:开始背时,可以参照板书;稍稍熟悉后,拭去板书再背诵。

4.自由讨论。

方式同前。讨论题如下:

(1)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所有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

(2)本文语言犀利,试从这一段中举出几个例子。

答案要点:

(1)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语气十分严厉,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这段话中的“众人”(从下文看,至少不能包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等也都是指士大夫阶层说的)。

(2)例如“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表面上是作者的慨叹,其实骂尽了士大夫阶层中的腐儒及不学无术之辈,他们读了几本书,自以为了不起,实则是一本湖涂帐,真要问起他们,就会瞠目结舌,说不出个所以然的。“圣益圣,愚益愚”,语气是斩钉截铁的,不容置辩,也是骂这个阶层中的高位置的人(还有一些例子,可参见前面的分析)。

三、留作业。

1.背诵第1、2段。

2.准备诵读第3、4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提出“圣人无常师”这个命题,他的意图是什么?

②写作缘由可以放在最后写,也可以放在开头写。如果将第4段移至开头,再加上“其文曰”三字,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安排?

3.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只查背诵一题,其余二题在诵读和总结过程中自然完成。

二、诵读第3段。

这段文字浅显,又富于节奏变化,易于成诵。诵读前可作简要提示,以利迅速记诵。学生能大体背诵下来后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1.提示如下:

“圣人无常师”——这是本段立论出发点。下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是用事实说明这一点。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

“郯子之徒,及贤不及孔子”——推出新意,提出问题:不及己而师之,这是为什么?下句引孔子语,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以上为一层,以下另一层:用“是故”引出作者的推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回文”辞格。此即观点,下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解释。“如是而已”是决断之词。

2.学生练习背诵3—4遍后进行检查。

3.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讨论方式同前。

小结要点:(1)“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4.齐诵一遍。

三、诵读第4段。

此段更易成诵,无须提示,先背下来,然后讨论有关全篇宏旨的问题。

1.学生练习2—3遍后,检查背诵。

2.讨论:(1)作者用哪些话明确地表示了他的立场?(“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2)韩愈所说的“道”是指什么说的?(主要是指儒家的“道统”,本段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可证;上段说孔子向郯子等四人学习官职名称、礼、乐等,也包括在儒家“道统”之内;第二段说“彼童子之师„„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中,也很明显地表示出这个意思。至于说“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则是仅就从师风尚而言,所以下文用“术业有专攻”来照应,这不过是附带论及,非全篇主旨所在。)

明确上述认识后回答上节课留下的作业题:第4段加上“其文曰”三字后能否移至开头?

答案要点: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放在开头,读者不明所指,倒显得无足轻重,不如卒章显志为好。

3.连贯背诵第3、4段。

四、总结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义。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

导入方式: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句话十分重要。唐初,文坛上继承六朝文风的余绪,写的是“近体文”即骈体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缚人的思想。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他本人则取法于司马迁、司马相如和扬雄;当时有许多人都跟着学,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苏轼十分赞赏韩愈的这一番努力,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其时骈体文占统治地位)。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

提问: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个方面的表示?(文中说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的表示,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任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

小结:本文的思想意义在于:(1)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此,“道”就是择师的主要标准,“道”在即师在。(2)“传道”就是传授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道统,韩愈既以儒家道统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师说》,“抗颜而为师”。(3)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近体文即骈体文。

2.写作方法。

(1)从全篇看,用的是“立”与“破”相结合的写法——先“立”后“破”,“破”后再“立”。

进行步骤:先列出第1、2、3段的论述方式,然后归纳出上述写法。

第1段:由教师职责推论出择师标准。(立)

第2段:分层论述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由“圣人无常师”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立)

归纳后再提问:第二次的“立”跟第一次的“立”是怎样的关系?(发展的关系)

(2)从第2段看,用的是对比论述的方法。

这个部分的内容,在诵读中已经涉及,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课文练习第二题(即填空题),要求答得简要;对表中某些繁琐项目,也可以不填。但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点:

①本段主要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指出门第观念是这种坏风气的根源,这是全文分论点之一,从反面论证以“道”为师、“从师而问”的正确性。

②“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正是为了提出这个分论点。“众人”,主要指士大夫阶层。

③为子“择师而教之”与其身“耻师”的对比,是用一般现象来证明上述分论点,也说明了“耻师”的内涵,即不愿“闻道”,不想“解惑”。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将内容深化一层,更有力地证明了上述分论点,因为这里指出了“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来源于门第观念。

[说明]学文章就要学文理。填表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不可滥用,既不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又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3.语言积累。

关于一词多义(练习三)

①道:(按练习排列的顺序,例句略,下同)A.(儒家的)思想体系。B.说。C.道路。D.方法。(按:此题无相同的义项,练习题有误。)

②传:A.流传。B.传授。C.(zhuàn)阐述儒家经义的文字。D.同 A。补充:E.(zhuàn)古时供来往行人住宿的旅舍。例:舍相如 广成传舍。

③圣:A.具有极高智慧的。B.同A。C.圣人。D.封建统治阶级对帝王的谀称。补充:E.旧称学问技术有特高成就的人,如诗圣、棋圣等。

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如动词后意义的变化:

① 耻:以„„为耻。

② 师:以„„为师;向„„请教(学习)。

③ 羞:以„„为羞。

④ 小:以„„为小。

⑤ 奇:以„„为奇。宾客:以„„为宾客(把„„当作客人来招待)。

⑥ 粪土:以„„为粪土(把„„看得一钱不值)。

补充通假字:

① 受:通“授”。

② 不:通“否”。

五、留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问说》(要求见该课“预习安排”)。

马说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理解本文所阐明的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领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明确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马的图片,制成幻灯片,配以音乐;学生收集、整理描写的文章和故事。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马说》是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著名文章之一,他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君。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的,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在古典文学中,有一个叫《伯乐相马》的故事,谁能讲述一下该故事的基本情节?(找2—3人回答后老师明确这则故事)《伯乐相马》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通过这个故事,你得到的体会是什么?(找2—3人回答后老师明确启示)伯乐能发现千里马。比喻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

二、介绍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简介文体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范读全文

学生听后再朗读课文。(重点朗读第3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阅读课下注释并理解以下题目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外见:表现出来。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

„„

六.通假字

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七、阅读并分析课文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八、原文再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九、课文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十、文章内容分析

1.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2.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4.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愚蠢、狂妄、浅薄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狂妄、浅薄和荒唐。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句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十一、精读课文,当堂练习

1.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2.课外练习:背诵全文。

3.韩愈用“千里马”比喻____,用“食马者”比喻____,表达作者____的思想感情。

十二、拓展阅读:

原文 ①龙嘘②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③光景④,感震电,神韩愈变化⑤,水⑥下土,汩gǔ⑦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yú!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⑧。”既曰:龙,云从之矣。

译文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

多么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简析: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龙说》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这篇根据典籍和传说写的杂感,用意很明显:作者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说明了圣君与贤臣之间的关系,即圣君是要依靠贤臣建功立业,贤臣又要仰仗圣君的识拔才能荷重行远,如此才能相得益彰。

通篇只就龙与云的关系着笔,从一个“灵”字着眼,所无一句点明本旨,可处处扣题。含蓄而又生动形象的写法,使行文委婉曲折,起伏跌宕,读来意味深远。“龙”与“云”相互依存,形象说明了圣君与贤臣相互依存。贤臣固然不可无圣君,而圣君更加不可无贤臣,说明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圣君与贤臣缺一不可。

练习

1.理解句子中文言虚词的含义。①云固弗灵于龙也(于:比)

②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是:这种)(乎:于、在)

③云亦是灵怪矣哉(亦:也)

④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若:至于)(则:就是)

2.理解句子中文言实词的含义。

①云固弗灵于龙也(灵:动词,显灵)

②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薄:通“迫”,靠近)(伏:遮盖)(感:感应)(神:产生神妙)③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神:使„„神妙)④水下土,汩陵谷(水:降雨滋润)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失去它所凭借依靠的东西,真正不行呢!②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东西却是它自己创造出来的。4.用简洁语言概括三段的写作中心。一段:龙凭借云能变化无穷。二段:龙失去云则毫无神异。三段:云的有无全靠龙自己创造。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中分别打上“√”或“×”。

A.第一段末尾句“云亦是灵怪矣哉!”表达的是感叹语气;第三段末尾句“云从之矣”表达的是陈述语气。(√)

B.第二段末尾句“信不可欤!”表达的是反问语气;第三段开头的“异哉!”表达的是感叹语气。(×)

C.如果给本文找一个中心句,可以定格为:“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D.学习本文,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条件并不会从天而降,而要靠个人去自己创造。(√)

6.如果给本文找一个中心句,可以定格为: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7.学习本文,你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条件并不会从天而降,而要靠个人自己去创造。

或:“龙”与“云”相互依存,形象说明了圣君与贤臣相互依存。贤臣固然不可无圣君,而圣君更加不可无贤臣,说明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圣君与贤臣缺一不可。

十三、教学反思: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就是其中之一。在疏通好课文大意后,我向学生提问:“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说马说伯乐的重要吗?”目的是希望学生能结合背景,深入了解课文。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祗辱干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

当然在课堂里还需和学生谈谈现代的人才观,毕竟时代不同,人才也有了自主权,如果没有合适的岗位、待遇等,人才也可以选择跳槽,这与《马说》中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有所不同的

教学设计与反思

李云峰

上一篇:新东方英语六级:听力易错词辨析下一篇:哪家英语培训机构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