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媒体处理

2024-05-15

视听媒体处理(精选7篇)

视听媒体处理 篇1

摘要: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给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活力。但是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 运用得好, 课堂效果才会显著, 教学质量才会提高;用得不好, 便会弄巧成拙。

关键词:语文,媒体,艺术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给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活力。运用得好, 课堂效果才会显著, 用得不好, 会弄巧成拙。处理好下面两个方面的关系很有必要。

一、语文多媒体与视听媒体的关系

金无足赤, 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它的长处和不足。口语和书面文字的长处是信息包蕴量大, 能留给接受者思考想象的余地, 而且简便、快捷、自然、灵活, 缺点是间接性。因为语言文字是生活和事物的概括提炼, 它提供的信息需要接受者自己去理解、体验、领悟。我们的阅读是一种个性的再创造。读文又不如视听媒体那样直接、强烈地形成视听冲击, 从而感染人的情感。视听媒体的不足在于, 一览无余, 很难产生激发深层情感与揣摩语言的效果, 因为图视作品把文本的空白点“亮相”, 学生阅读中的个体情感及想象空间被填补上了。但视听媒体又以线条、色彩、音响、旋律、动作、图像等一系列有质感的材料为中介, 生动具体地展现社会生活和自然风貌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 给学生以鲜明的印象, 可以很好地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 给学生全方位立体的刺激, 由此产生的效果自然是文字媒体所难以企及的。例如, 教授《安塞腰鼓》时, 当我把黄土高原上、红高粱地前那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在同学们面前展现时, 同学们的情绪被感染了。那种“容不得束缚, 容不得羁绊, 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闯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震撼着学生的心, 随着沉重的鼓声, 一起激越, 一起亢奋。

语文教学以语言文字为媒介, 通过语言文字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学习语言不用心去体会是不会有所收益的。多媒体实质上是把文本包装成可视听媒体, 使学生感官得到审美愉悦, 迎合了大多数人对当前大众文化消费的快餐文化的追求。视听媒体在刺激学生感官的同时却削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掌握、拓展进而进行再创作的兴趣, 只是拾人牙慧而已。余光中老先生的《听听那冷雨》韵味无穷, 我们尽可以播放那些美得让人忘记了时间的雨情雨景, 可那种“料料峭峭”的忧郁, 那种“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魂牵梦境, 思想便也随之“潮潮湿湿”的感觉哪里看得出来?“听听, 那冷雨。看看, 那冷雨。嗅嗅闻闻, 那冷雨, 舔舔吧, 那冷雨。”顷刻之间听觉、视觉、嗅觉乃至味觉全盘调动起来, 触觉之冷也随之遍及全身。这种诵读品味岂是一段影视资料能企及的?

我们运用视听媒体但不排斥文字媒体。我们更不会固步自封, 运用语言文字而排斥视听媒体。在编制课件过程中首先想到它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必须符合课程标准, 有益于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并且有科学性、实践性, 适合学生接受, 把多媒体与课本内容紧紧相连, 将生活本身、事物实貌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语言文字媒体与视听媒体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使学生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文学审美与艺术审美的要求

语文既有工具性, 又有人文性。语文中有大量思想与艺术俱佳的篇章, 特别是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更为强调的是它的人文性。文学给人以希望和勇气, 使人的精神和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 促进人格的拔高和发展。在阅读中学生打开深度思维, 情感世界不断丰富, 逐渐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而在情感的审美愉悦与满足中人的心灵可以受到净化, 变得更加高尚。多媒体课件则强调要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多媒体课件内容要反映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画面构图要匀称;变换要流畅合理;光线色彩要调配恰当;语言、音乐、背景、动作要相配合。因此, 运用多媒体课件时要特别注重文学审美和艺术审美的相互结合, 不可偏颇。例如, 讲《沁园春·长沙》时, 用多媒体动态地展出毛泽东的亲笔书稿, 既增强文学性又提高艺术性。但是, 如果单纯用多媒体图解课文, 便会扼制学生的审美情趣。譬如, 一轮夕阳从一般的画面上表示很难有情感、意志、个性的蕴涵, 但李商隐“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表达的是悲凉、痛惜;朱自清的“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是旷达、自安;而叶剑英“老夫喜作黄昏颂, 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喜悦、豪迈, 这当中对“无限”、“只是”、“但得”、“何须”、“喜”等词语的揣摩、感悟, 对诗句意境细细体味之后才能对其中之美感有所受。好的文学作品总有图像传达不出的东西。只有通过阅读, 文本中的全部艺术形式、结构、技巧、隐喻、象征、意韵等才有可能被激活, 获得生动的现实形态, 才能在学生心中唤起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观照, 从中获得审美愉悦。讲《阿Q正传》, 播放了严顺开先生主演的电影光盘后, 让学生结合课文说说阿Q的特点, 结果当然只能是一个严先生的“阿Q”, 而不是鲁迅的“阿Q”了。我们不能用视图代替阅读, 因为作品的艺术内涵用影视的语言讲出来的东西和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内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我们正处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 异彩纷呈的图像影像簇拥着、环绕着甚至时刻追踪着我们, 它所带来的共性、快捷的艺术审美影响着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而处于阅读语境中的学生由于自己的生活知识积累, 自己的审美判断, 个性情趣的影响, 常常可以进入一个无限广阔的自由想象的领域:天上人间, 古往今来, 神异奇境, 无不可以驰骋想象。因此, 不能为了艺术而牺牲了作品的文学性, 要围绕文学性做适当的艺术处理, 拓展文学作品的艺术空间。

亚洲视听新媒体建设 篇2

一、日本的三网融合政策

在2001年6月出台《电信业务利用广播法》之前, 日本的电视和电信业务分属于不同的管辖范围。尽管此前日本邮政省通过的《利用有线电视网提供电话业务的经营原则》 (1994) , 已对有线电视运营商经营电话和计算机数据通信业务实行放开政策, 但根据日本《有线电视法》的规定, 电信运营商却不享有进入有线电视经营领域的对等权力——“任何产业不得兼营有线电视业务, 否则为不正当竞争。”[1]直到2001年《电信业务利用广播法》推出后, 在相关政策法律的推动下, 日本有线电视和电信业间的经营界限才逐渐消弭。

《电信业务利用广播法》的出台得益于2001年1月日本IT战略总部[2]召开的第九次会议, 这次会议专题讨论了日本国内电信业和广电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而其背景则是日本政府在2000年7月冲绳八国峰会之后提出的《IT国家基本战略》 (又称“e-Japan战略”) 。《基本战略》提出从2001年开始, 日本政府将用五年时间把日本建设成为全球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大国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日本在冲绳八国峰会后立即成立了由首相担任总部长, 科学技术大臣、内阁官房长官、总务大臣和经济产业大臣担任副部长, 所有国务大臣、电信及广电产业代表和行业专家参与组成的IT战略总部, 用以制定促进日本信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政策和行业法规。

日本IT战略总部成立后的第一个举措便是制定发布了日本《IT基本法》, 明确提出了日本“IT立国”的发展战略。根据这一发展战略, 日本先后制定了“e-Japan 2002”、“e-JapanⅡ”、“IT改革战略”、“i-Japan战略2015”、“IT应用社会2020”等规划, 并着手对阻碍日本信息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行业布局和产业法规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2001年出台的《电信业务利用广播法》, 即是在这一背景下修改完成的有关“IT立国”发展战略的一部重要法律。它的转折意义是在日本“实现了对广电和电信的融合管理, 放松了对利用电信设施提供广播业务以及CS电视 (卫星直播电视) 的管制, 加强了有线电视领域的竞争”。[3]2001年底, 电信业和广电业的彼此进入和业务兼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日本的三网融合进程也得以极大提速。

2002年12月, 日本政府出台《关于促进电信和广电融合技术开发的法律》, 进一步明确提出“把利用因特网的电信传输和通过数字信号播放的电视融合在一起”的主张。出台该法的目的是“通过对电信广电融合技术开发业者的支援, 发展电信广电融合技术, 建成网络社会”。[4]2006年1—6月, 日本总务省组织“通信与广播电视事业改革委员会”, 制定完成《通信与广电事业改革促进方案》。2010年3月, 日本总务省在上述方案基础上, 将日本政府二战以来制定的有关通信和广播电视的9部法律《广播法》、《有线广播法》、《有线电视广播法》、《电信业务利用广播法》、《电信事业法》、《有线电信法》、《电波法》、《有线广播电话法》、《NTT法》统一整合为《信息通信法案》提交国会审议。《信息通信法案》的核心目的在于“实现信息业、电信业、广播电视业法律体系由‘垂直结构’向‘平行结构’过渡”, [5]促进日本广播电视与电子通信业的一体化发展。

日本政府在三网融合上的法律修订及制度建设, 为广播电视业和电信业间的业务融合创造了便利条件。2010年5月, 已有74家电信企业申请开展广播电视业务, 其服务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借助已有的通信网络和相关设施开展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播送服务, 二是借助互联网开展网上音视频点播服务。2011年7月, 随着日本模拟电视信号的中止播出, 依托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平台发展起来的网络视频业也在日本国内迎来了进一步发展。根据互联网分析公司com Score提供的数据, 日本月人均观看网络视频的时长为12.5小时, 月观看视频总量为84.2亿段, 在视频浏览总量上仅次于人口大国中国 (102.8亿段) , 排在亚洲第二位。在网络视频市场上, “同欧美市场一样, You Tube在日本占据龙头老大的位置, 日本本土公司如Niconico、Gyao!、Show Time分割了剩余主要领地。”[6]Hulu尽管也打入了日本网络视频市场, 并已与日本龙头电信企业NTT展开移动视频业务合作, 但在整体发展态势上仍较You Tube、Niconico等有较大差距。

Niconico动画 (ニコニコ动画) 是日本互联网信息科技公司Niwango2006年12月创办的一家在线视频分享网站, 网站创办之初既不提供视频上传服务, 也不自己生产内容, 只是单纯地对You Tube网站上储存的影片进行转存和在线评论。2007年2月You Tube禁止Niconico动画存取其音视频内容后, Niconico开始依托日本发达的动漫文化自办动画分享服务业务Smile Video。作为日本排名第二的视频分享网站, Niconico动画与You Tube、Hulu等全球在线视频服务商相比, 最大的特点是为用户提供了实时字幕留言功能。借助该功能, 用户不仅可以方便地看到别人和自己对某段节目的评论意见, 而且还可以自由约定字幕出现的时间、位置、字体大小及颜色等。

Niconico动画的使用者绝大部分是日本人, 还有约1.5%来自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 为了赢得这部分受众, Niconico动画还于2007年10月面向台湾地区特别推出了繁体中文版使用接口。2011年12月, Niconico动画实现季度盈利3亿日元, 先于You Tube在日本本土实现盈利。截至2014年8月, Niconico动画注册用户已达3845万人, 其中付费会员 (又称“高级会员”) 超过200万人。相对于免费用户, Niconico的付费会员可以享受在该网站优先上传或下载视频的服务特权, 还可以在实时视频点播上享受高速、高清的画质服务。此外, 适应手机用户增多的趋势, Niconico动画还于2013年在首页设置上增加了Facebook、Twitter等网络社交媒体的访问链接入口, 通过上述网站与用户实现更加便捷的互动。

随着移动互联网建设步伐的加快, 日本民众越来越多地把过去由电视和PC电脑承载的音视频服务功能转移到手机和其他手执终端上来。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趋势, 日本电信运营商也不断把服务重心由传统网络视频服务领域转移到移动视听新媒体建设领域。2012年4月, 日本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司Mmbi成立了日本首家面向Docomo智能手机播放音视频节目的手机电视台NOTTV。[7]NOTTV实行24小时播出制, 频道内容涵盖影音、综艺、动漫、体育等各种类型的节目, 视频画质是普通电视台的10倍, 月收费则只有420日元 (约合4.5美元) , 与传统电视台在线视频节目的点播费用相当 (富士电视台在线视频点播费为525日元, 日本电视网公司则实行单节目收费100日元制度) 。2013年5月, 日本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NTT Do Co Mo, 借助收购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MCV关岛控股公司的机会, 还进一步实现了向当地用户提供“四重播”服务功能 (移动通信业务+有线电视业务+互联网接入业务+固话业务) 的业务集成模式。

在电信企业和互联网公司加速视听新媒体建设的过程中, 日本传统电视媒体囿于自己的收费经营模式, 长期拒绝在官方网站上提供所播节目的完整视频, 导致其在视听新媒体建设领域的影响力远远弱于互联网公司和电信企业所办的专业视频分享网站。

在日本传统电视媒体中, 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由于对新技术研发的长期重视, 在视听新媒体建设上是做得相对出色的一家。从2004年起, NHK就开始在台网融合战略上, 有意向更加符合网络传播特性的互动性节目形态拓展, 并逐渐把自己的传播平台和业务种类延伸到手机、IPTV、NHK文档馆 (包括图像、文字、音视频等各种资料) 等诸多领域。

2013年1月15日, NHK开始设立免费在线视频网站, 向网络用户提供之前播放过的部分电视节目内容。网络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网站创建“我的页面”, 收藏自己喜欢的节目, 发表评论并与其他用户分享信息。2013年9月, NHK还推出了名为Hybridcast的可提供受众与电视互动交流的新技术模块, “Hybridcast可利用通信/IP宽带网络来增强现行的广播服务, 能提供具有许多功能的多种业务, 例如与电视广播节目相关的视频点播 (VOD) , 允许电视观众定制他们的收视体验 (定制化、个性化服务) 、提供社交网络服务 (SNS) , 将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连接’等。”[8]Hybridcast系统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型技术, 该技术在NHK的广泛应用, 也增加了NHK电视台的互动媒体功能, 加快了其由传统电视媒体向视听新媒体的转型速度。

二、韩国的网络混融改革

和亚洲其他许多国家一样, 韩国在2008年之前实行的是广播电视业和电信业分别监管的管理体制, 广播委员会 (KBC) 和信息通信部 (MIC) 是两个行业的最高管理机关。但随着三网融合业务的增加和传播技术一体化趋势的推进, 分业监管的管理模式给广电业和电信业的混融发展带来了许多难题, 两行业因产业政策不同而产生的管理矛盾和业务争执越来越多。2008年2月, 在韩国时任总统李明博的强力推动下, 韩国政府出台了《广播通信委员会组织法》, 宣布对原本分设的信息通信部和广播委员会进行撤并重组, 并依据新法组建新的跨行业大部制管理机构——韩国广播通信委员会 (Korea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简称KCC) 。“韩国广播通信委员会的成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韩国新任总统李明博的强势支持。这位韩国历史上首位出身CEO的总统此前就公开表示, 他任期内的首要大事就是要放松对广播和通信业的管制, 原因是韩国在发展广播和通信融合业务方面比先进国家已经落后了5—10年。”[9]

韩国广播通信委员会在功能设置上效仿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和英国通信管理办公室 (OFCOM) , 以打破行业分割、实现统一监管为主要目标, 在加快韩国媒体和通信业的一体化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韩国广播通信委员会直接隶属总统领导, 下设1名常务委员长和4名常务委员, 内设广播通信融合政策室、广播政策局、通信政策局、用户网络局和企划调整室等二级机构, 总人数约1400人左右。根据2008年出台的《广播通信委员会组织法》和《IPTV业务法》, 韩国广播通信委员会的首要任务是对一系列宽带网络融合服务作出明确的管制规定, 包括IPTV、直播电视和视频点播等业务。

经过2008年的机构改革和相关法案的陆续推行, 韩国的三网融合业务实现了突破性发展, 三网融合业务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也得到极大改善。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2年7月发布的《OECD宽带统计》报告, 截至2011年12月, 韩国宽带普及率已达100%, 在34个OECD成员国中位居首位, 超过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瑞典98%、芬兰87.8%、日本82.4%、丹麦81.5%、挪威77.9%、美国76.1%) 。随着移动宽带网的普及, 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和网络频道的互补播出也成为韩国网络音视频服务新的业务增长点。目前, 韩国主流的视频分享网站包括Pandora、Freechal、Mncast、Mgoon等, 其中, 以用户产制内容为主要特点的Pandora (潘多拉) 网站最具代表性。

潘多拉TV 2004年10月由原Lettee.com网站改组而成, 是韩国目前最大的在线音视频服务网站之一。自2004年正式上线运营以来, 潘多拉TV即以为用户提供高清晰的画质和无限量的存储空间而著称, 常设频道包括高清影视、娱乐、游戏、卡通、体育、生活、新闻、音乐等音视频专题和其他丰富多彩的文字图片类资讯, 内容涵盖韩国最新的流行剧集、流行音乐、流行服装、热门体育赛事等。2008年1月起, 潘多拉TV开始面向全球提供多语种 (英文、日文、韩文和简体中文) 点播服务, 月访问量也随之突破2000万人次, 成为韩国排名最靠前的主流视频网站之一。2014年10月, 潘多拉TV宣布收购移动通讯服务商Novato公司, 希望通过此次收购把视频网站的影响力扩大到移动通信领域, 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生长动力和市场空间, 特别是赢得更多年轻人的喜欢和使用。

三、新加坡及港台地区的媒体—通信业一体化改革

与韩国网络融合管理体制变革相同步, 2008年1月, 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 (MDA) 和香港电信管理局 (OFTA) 也分别就手机电视和移动电视的服务监管框架向公众征询意见。在相关文件和声明中, 市场主导、科技中立和便于监管等原则成为意见征询的重心所在。事实上, 自2000年6月新加坡新闻通讯和艺术部 (MICA) 宣布实行媒体产业自由化政策以来, 新加坡国内广播电视业和电信业间的业务进入壁垒已经被打破, 广播电视服务提供商可以经营电信业务, 电信企业也可以进军广电市场开展视听服务。为了进一步在市场融合的同时, 在管理体制上也进行相应变革, 新加坡政府还于2003年元旦对原本分散管理的媒体监管机构广播管理局、电影与出版物管理局、电影委员会进行了撤并整合, 重组为实行一体化监管的大部制媒体管理机构媒体发展管理局 (MDA) 。而在此之前, 新加坡国家电脑局和新加坡电信局已于1999年底完成了合并, 重组为新加坡信息通信发展管理局 (IDA) 。经过重组后的媒体发展管理局和信息通信发展管理局同置于新加坡新闻通讯和艺术部之下, 协调管理有关三网融合的交叉性业务, 其中, 前者重点负责内容管理, 后者重点负责基础网络建设, 在一些争执较大的问题上, 则采用联席会议的方式会商解决。

在此前后, 借助传播技术和监管框架的变革, 新加坡还陆续推出了“数字电影”计划和“智慧国2015 (i N2015) ”计划, 其目的都在把传媒、艺术和通信产业进行完美对接, 实现把新加坡打造成为亚洲数字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 新加坡电信业和广电业间的竞争和合作都同样充分。在竞争方面, 新加坡电信公司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IPTV业务试点, 并于2007年再度推出了IPTV业务的升级版Mio TV付费电视业务, 更加强调用户观看视频体验的自由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2010年7月, 新加坡电信公司又同美国娱乐及体育节目电视网ESPN合作, 推出了互动性更强、资讯更加丰富的在线体育视频服务项目ESPN Player, 而由其提出的“Your Game、Your Place、Your Time”口号, 更是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该项业务的自由化、个性化和无所不在的渗透性。在合作方面, 新加坡广电业不仅和电信公司从2003年起一同负责实施了“数字电影”发展计划, 还在2006年6月积极参与了“智慧国2015 (i N2015) ”发展计划, 推动广播电视有线网、电信网和宽带网的一体整合和协同升级。截至2014年8月, 新加坡已基本建成全国新一代信息通信宽带网 (Next Gen NBN, 包括有线宽带和无线宽带两种) , 宽带接入速度在亚洲仅次于日本、韩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 排名前列。

与新加坡相比, 中国香港地区在三网融合, 尤其是决策机构的整合上略早推进。1998年4月, 香港回归后不久,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就对原本分散在不同决策局的资讯科技工作和原隶属于文康广播局的广播影视决策工作进行了合并, 成立了新的决策机构资讯科技及广播局 (ITBB) 。资讯科技及广播局的成立, 为此后香港广电业和电信业的业务双向进入奠定了决策机构一体化的基础, 并对相关法律的修改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2002年7月, 资讯科技及广播局与工商局合并, 成立工商及科技局, 2007年7月工商及科技局在决策局的重组调整中主体并入商务及经济发展局, 该局下设通讯及科技科负责对香港地区广播电视业和电信业的政策规制工作。

随着决策机构的调整和重组, 香港广电业和电信业的双向进入在2000年后进入迅速发展的快车道。香港最大的电信运营商电讯盈科自2003年起就开始为香港受众提供一系列创新性三网融合服务, 如“now宽频电视”和移动视听服务“eye多媒体服务”等新兴业务。now宽频电视是香港首个IPTV电视网络, 自2003年9月开播以来, 已迅速成长为香港本土最大的付费电视网, 拥有180多个频道及自选视频服务。而eye多媒体服务则依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主要面向3G手机用户提供移动视频和流媒体资讯服务。此外, 1999年5月成立的香港有线宽频通讯公司也依托自己的电信网络, 面向香港居民开展了网络宽频和付费电视观看业务, 在香港地区逐渐成长为享有广泛影响力的传媒集团之一。依托传统广电媒体开办的在线视频网站, 如无线电视的T V B新视线网站 (www.tvb.com.cn) 、亚洲电视的A T V亚视官方网站 (www.hkatv.com) 和凤凰卫视的凤凰宽频网站 (v.ifeng.com) 等, 也都以其良好的节目品质和丰富立体的资讯内容赢得了香港、大陆和海外华人华侨受众的喜欢, 在全球华语传播体系中具有广泛影响力。但基于香港地区电信业和广电业实行的全面开放政策, 其在线视频市场份额多被国外视频网站瓜分, 其中以Yahoo、Google (以You Tube为主) 和Facebook等美国在线视频巨头为最。

为适应香港广电业和电信业业务形态创新及市场融合发展的需要, 2012年4月, 香港特区政府将负责执行广电业和电信业市场监管的公共管理机构广播事务管理局和电讯事务管理局合并, 重组为新的一体化监管机构——香港通讯事务管理局 (Communications Authority, 简称C A) 。香经营·管理Market港通讯事务管理局的成立, 进一步优化了香港三网融合的市场环境, 在增强融合业务的监管协调、促进融合业务的公平有序竞争等方面, 为香港的广电媒体和电信企业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从而保证了香港在视听新媒体建设上的亚洲领先地位。根据互联网分析公司com Score 2013年10月发布的《2013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关注数字未来》统计报告, 香港地区无论是在在线视频到达率上, 还是在人均观看的在线视频数量上, 均超过了大陆和台湾地区, 其在线视频网民到达率更是以90.3%的比例领先于英美日等发达国家。

台湾地区的三网融合较香港为晚, 2002年台湾开始实施“数字台湾计划 (e-Taiwan) ”之后, 台湾地区的广电业和电信业才逐渐借助宽带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普及进入业务融合的发展阶段。2004年, 台湾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中华电信公司率先推出多媒体内容点播服务, 由传统通信运营领域进入广播电视服务领域, 直接推动了台湾此后《电信法》、《广播电视法》、《有线广播电视法》和《卫星广播电视法》的修订工作。修法的一个重要目的, 就是为即将到来的台湾广电业和电信业的业务融合、市场开放及对等进入, 搭建一个统一、公平的法律监管框架。2006年3月, 台湾通讯传播委员会 (简称通传会) 成立, 该机构整合了原台湾“行政院新闻局”和台湾交通部电信总局承担的广电业和电信业的行政监管职能, 并适应台湾视听新媒体市场全面开放的建设需要, 转化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在一定程度上为台湾地区三网融合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管理和服务基础。

承接2002年启动的“数字台湾计划 (e-Taiwan) ”, 2005和2009年台湾又陆续启动了“移动台湾计划 (M-Taiwan) ”和“智慧台湾计划 (Intelligent Taiwan) ”。两计划以发展下一代通讯网络和优质网络化社会为建设目标, 致力于在台湾建设成无所不在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无所不感的信息应用环境, 从而极大改善了台湾地区的信息化环境和视听新媒体传播网络。在网络带宽和市场监管得以极大改善的情况下, 2012年7月台湾全面关闭模拟电视信号, 整体进入无线数字电视传播时代。台湾通讯传播委员会也根据市场变化情况, 于2013年进一步取消了有线电视分区经营及有线电视和电信产业跨业经营的限制, 鼓励双方在不违法且协商一致的前提下, 为台湾消费者提供跨行业的内容整合服务。

在目前的台湾视听新媒体服务市场上, 除了台湾中华电信在线影音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外, 与香港类似的情况是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为美国在线音视频服务商所垄断。根据互联网分析公司com Score提供的统计数据, 台湾在线视听服务市场上独立访客量排名前三的网站依次为Google (以You Tube为主) 、Yahoo和Facebook。

数据来源:com Score

摘要:在传统广播电视业与新兴信息技术产业混融监管以及一体化发展方面, 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在亚洲范围内起步较早。本文分别解析了日本三网融合政策、韩国网络混融改革、新加坡及港台地区媒体—通信业一体化改革, 以具体的样本来解读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视听新媒体建设。

关键词:三网融合,信息,互联网,广播电视

注释

1[1][3]杨成, 韩凌.三网融合下的边界消融.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1:46.

2[2]2000年7月21—23日, 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和俄罗斯八国领导人在日本冲绳召开会议, 发表了旨在推动全球信息社会建设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 (即《IT宪章》) 。以此为契机, 日本政府成立了“IT战略总部”, 由首相担任总部长。2013年3月, “IT战略总部”改组为“IT综合战略总部”。

3[4]何德功.日本三网融合获法律政策有效支撑.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10-07-19.

4[5]王润珏.日本的三网融合之路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新闻界, 2011 (06) .

5[6]梁晓涛, 汪文斌.网络视频.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296.

6[7]NOTTV即“一个普通电视机不能收看的电视台”, 它所有的节目内容专为手机而制作, 节目时长通常在10分钟左右。

7[8]李玉薇.未来广播电视服务和超越——访NHK广播技术研究所规划协调部副部长村山研一.广播电视信息, 2014 (09) .

视听媒体处理 篇3

目前,业界对“全媒体”概念主要以彭兰教授和周洋为代表的两种观念为主。一个从“营运的理念”上来说,彭兰教授认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另一个从“传播形态”上来说,周洋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全媒体”的概念来自于传媒业界的应用侧面,是媒体走向融合后的“跨媒介”的产物,具体来说,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本文认为无论是从营运理念角度或者传播角度,“全媒体时代”对受众收视习惯的影响在于“收视碎片化”以及“瞬间收视时长的缩短”两方面。这是因为新的媒体创新层出不穷,媒介形式花样百出,报纸的版面被不断扩张,电视的频道从几十个变成了几百个,视觉记忆是影像的碎片,人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了。媒介变化也反映了消费的变化,媒介的破碎化是消费的多元化和部落化的体现。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消费习惯已然发生了变化,基于此,新媒体视频内容生产也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

传播大师麦克卢汉曾说:“每一种新媒介都创造了自己的环境,这个环境对人的各种感知施加影响,这种影响是完全的和无情的”。

1“碎片化”导致新视听内容生产必须采用工厂化的生产模式

任何生产模式都不能离开当下的媒介环境以及技术环境。新技术的发明,直接带来了媒介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新媒体的诞生。在这个时代,工业社会正在努力弄懂技术如何改变世界;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如何改变人的思维模式。当下,我们所面临的媒介生态环境便是互联网的崛起,以及快餐式文化消费模式。在全媒体时代,授传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人都是消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海量的信息也改变了媒体现有的生产模式。与既有传统电视媒体所生产的单向的、定量的生产模式相比,新视听内容则需要以双向的、海量的内容特征吸引新的用户群体,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核心用户。

2“弱连接”带来制作环节扁平化

“弱连接”(一般的熟人关系)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在其著名论文《弱连接的强度》中提出的,它与“强连接”(血亲关系和亲密朋友等)概念相对。在其研究中,格兰诺维特考察了人们寻找工作时的信息获得途径。他发现,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访者是通过他们并不太熟悉的“弱连接”找到工作岗位的,这些人仅仅是在关键时刻将空闲职位信息告诉了求职者。他指出,“强连接”所掌握的信息彼此间有高度的同质性,而“弱连接”所掌握的信息则彼此具有异质性,互补性较强。因此,在某些时候“弱连接”所起的作用要超过“强连接”。

在目前的新媒体内容生产中,多采用了集成式的内容生产方式。然而,在互联网模式下,新媒介内容生产正以一种低廉和高效的方式为记者提供了众多“弱连接”,从而实现信息来源的多样性。需要指出的是,在新闻报道实践中,由于该模式的实现,新媒体制作环节发生了巨大改变。相对于传统电视内容生产的内容前期策划、内容采集、内容后期制作三个环节分别由不同人员承担所不同,以上三个环节呈现出不断集中聚合的趋势,即该三个环节由从前的多部门或多人历时性地完成,转变为现在的由单一部门或单一个人基本同时完成。

3 海量内容提供为视听新媒体内容创新提供了便捷通道

电视内容生产是一项具创新性的工作。人类所进行的各种创造活动,大部分是利用前人已有的成果进行增减组合,如果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奇事物,便是“创新”。在创造学中,所谓的组合创新法,正是将原有的某些事物联合起来产生新事物的创新策略。这种技法同样可以用来进行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常用的组合法有同物自组、异类组合、主体附加和信息交汇法等。跨节目形态的同物自组,就是把同一类物品组合在一起来得到新的产品。如真人秀节目便是打破了新闻、纪录片等真实的电视节目与电视剧等虚拟电视节目之间的界限,是纪实类节目和综艺类节目两类节目的综合体。

新媒体内容生产链条中,内容源分别来自于传统电视媒体、互联网。形态囊括了新闻资讯、纪实节目、综艺节目等,而来自于互联网的内容则更为广泛,包括了博客、自拍。海量的信息源为内容创新提供了内容基础,也为未来视听新媒体内容创新提供了新的嫁接契机。

4 新媒体跨媒介特质为内容生产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现阶段的新媒体视听是一种具有跨越电视、互联网媒介特质的新媒介,如IPTV业务。这些跨媒体形式与跨艺术形式的组合,同时将不同类型的物品组合在一起产生新的事物。电视节目的异类组合可以分为跨媒体形式和跨艺术形式两种。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是四大主要媒体形式。当一档电视节目跨越媒体形式的分界,就有可能成为创新之举。内容制播与发布技术不断向数字化迈进;传输网络不断向宽带化、IP化推进;接收终端不断向融合化、平台化发展,这样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新媒体跨媒介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5 节目内容管理急需寻求适应各种视听节目服务形态统一管理框架

目前,媒体形态的多元化与媒体形态的融合化正在同步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内容发布主体、内容传输网络与内容接收终端都在向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内容、网络、终端又都在向平台化发展,并都在对产业链的其他环境进行纵向和横向整合。这势必对现行依据渠道、终端划分进行管理的框架提出严峻挑战。在这种发展形势下,现行的很多管理制度都是暂时性的、过渡性的,最终都有必要纳入一个系统、融合、统一的管理框架。未来媒体内容的管理框架将寻求两个方面的统一:一是各种视听媒体业态之间实现统一的内容监管标准,二是传统广电媒体与视听新媒体之间实现统一的内容监管标准。这是中国未来新视听节目内容发展中的必然选择。

摘要:不可否认, “全媒体”是当下最有特征的媒介生态环境。手机电视、IPTV、网络电视, 这些不断涌现的视听新媒体正在以飞速的态势瓜分着传统媒体的市场。这些视听新媒体的内容生产也正在进行着悄然的变化。业界人士也在探索视听新媒体内容生产的模式。本文试图将视听新媒体内容生产放置于“全媒体”生态环境下, 去研究未来的生产模式。

关键词:全媒体,工厂化,扁平化,跨媒介内容创新

参考文献

[1]毛从任, 张红雨等.海外营销:网商成功之道.电子工业出版社.

[2]付玉辉, 戴仲辉.全媒体2010:一种逐趋常态化的媒介运营形态.中国传媒科技.

[3]朱海松.无线营销:第五媒体的互动适应性.

[4] (美) 马歇尔.麦克卢汉.机械新娘.

[5]邓建国.速度与深度:Twitter对美国报业内容生产流程的重构.

视听新媒体的内容管理研究 篇4

关键词:视听新媒体,内容管理,实践举措,网络技术

在多元化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视听服务作为主流业务,具有较为深刻的产业和公共文化产品特性,以此对于其核心内容加以监督管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目前推行的条块式管理、播前审核原则、终端管理方案等实效性较高,但是内容产业仍出现集约化现象。特别是在移动终端交叉作用下,新媒体内容管理格局势必发生本质性变化,内容来源渠道控制成效自然不够理想。因此,需要相关监督控制主体不断进行媒介物理属性建制,同时改造内容培育机制等,相信在日后媒体内容动态化管理控制的大环境下,可使社会大众迎来全新的视听盛宴。

1 视听新媒体进行内容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论述

1.1 我国已经具备视听新媒体行业综合性改革发展的实力

社会经济和科技更新步伐日渐加快,网络技术设施如今已经在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中全面普及,为视听新媒体发展提供较为可靠的物质和受众基础。以2014年调查结果为例,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4亿之多,当中手机网民数量就维持在5.3亿左右。所以说,以往深刻的延时、低分辨率、移动性差等限制新媒体用户体验的问题,都将尽量予以改善,特别是在稳定、高清且能够自动化的网络环境下,视听新媒体行业必然会在我国赢取极为快速鲜活的发展机遇。

1.2 加快我国现代社会新媒体舆论体系的健全化修缮进程

互联网如今当仁不让地成为社会舆论斗争核心位置点,网络舆论在宣传工作上的指导地位亦不断提升。在UGC、IPTV等网络视频业务交叉作用下,传统广播电视不免产生较大冲击效应。所以说,视听新媒体过渡成为新时代视听节目服务中的抢手货,主动开发沿用创新技术手法,大幅度提升视听新媒体监督控制实效,已经成为决定党政领导占据网络舆论制高点的必经之路。

2 新时代下我国视听新媒体内容管理的新颖策略

经过长时期探索论证,我国如今已经成功规划出一类集合规范样式、政府统筹综合治理、行业自律特性的视听新媒体动态化控制体系。至于其间细化的调试应用举措则具体如下所示:

2.1 做好相关立法建制工作,维持视听新媒体内容管理工作的可靠性

此类内容管理工作和传统样式的广播电视业务有着本质的差异,其具体从业人员包括传统广播电视播出单位、国有控股重点新闻和民营外资商业类网站等,在如此繁琐复杂的从业主体控制范畴下,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纪律宣传途径予以监督控制,显然是不科学的。再就是全新视听媒体和相关监督政策内容,都必须接受主流话语体系下的各类舆论场挑战,整体内容创新调试压力便显得更加沉重。所以,依法管理成为当下最佳的决策结果,就是说透过行业法律规范角度,进行新媒体多元化内容检验认证;同时,将行业法制规定成功地纳入,为今后视听新媒体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极为强劲的支撑辅助动力。

2.2 利用评奖评优等激励途径推动媒体内容建设进程

结合以往实践经验论证,我国文艺事业想要获得繁荣进步成就,唯一途径就是及时利用发达的网络媒体技术,创造出符合时代、民族整体振兴诉求的优质化视听作品。毕竟网络视听节目始终是文艺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创新式文化内容的核心阵地,日后的改革重心也将同步转移到人民主体地位尊重层面之上,同时保证视听媒体思想、艺术等内容管理的优质化特征。因此,在日后进行视听新媒体内容管理过程中,广电行政机构需要在系统化清理网上诸多不良信息的基础上,结合业务拍照吊销、罚款等手段,针对一切网络媒体内容违法违规管理行为加以限制;同时,积极吸纳社会各方合作力量,在鼓励特定机构业务绩效创新提升的前提下,令新媒体从业主体内容建设质量获得有机改善,进一步为社会大众创设供应更高等级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从整体上来讲,便是在网络视听舆论空间之中树立起严格的文明监督控制体系,保证整体媒介交流环境的正派和谐性,最终保证日后网络视听节目内容的制作和传播职务,使其都能够朝着正确的推广宣传方向不断过渡扭转。

3 结语

时代进步过程中,对于我国视听新媒体内容管理改革方向和重点涉足项目,提出更加深刻的挑战和期望,关于该类媒体内容管理工作还是仍重道远。希望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在日后不断进行自我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突破,精细化贯彻落实国家的一切法规内容,为今后网络舆论交流环境协调性彰显,贡献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志远.内容管理,传统报纸转型切入点[J].中国记者,2011(12).

视听多媒体技术的新进展 篇5

视听多媒体技术主要包含视频技术、音频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视频技术是实现视觉媒体的技术, 包括视觉信息的采集、编码、传输、显示和理解等。音频技术是实现听觉媒体的技术, 包括听觉信息的拾音、编码、传输、放送和音效工程等。多媒体通信技术是同时实现视觉和听觉的媒体技术, 包括音视频同步、传输协议、服务质量QoS等。

此外, 视频技术还涉及视觉信息的处理、分析和理解等信息处理理论;音频技术还涉及听觉信息的处理、分析和识别等信息处理理论;多媒体通信技术还涉及有线、无线、卫星或局域网。

下面介绍编码工具和标准的主要进展。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 视频编码标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编码效率不断提高。到H.264已经接近极限, 没有新的更为智能的技术或结构, 编码效率已经很难继续提高。ITU-T与ISO/IEC的JVT组织已经进展到H.265/MPEG-5HEVC。此外还有JPEG系列标准、SMPTE标准VC-1 (即WMV9) , 中国有AVS和安防应用的SVAC。

视频编码永恒的努力方向:1) 努力提高编码效率, 使其率失真性能达到最佳;2) 努力提高编码传输稳健性, 使其传输可靠性或容错性能达到最佳。

H264/AVS后的编码技术有SVC可伸缩编码、MVC多视角立体编码、HEVC极高效视频编码和SVAC智能视频编码。

H.264 SVC考虑网络视频传输及用户终端条件存在很大差异, 如传输带宽不同、终端功耗不同、终端显示能力不同等提出的一种可伸缩编码。H.264 SVC基于H.264核心框架实现了高效的时域、空域、质量的可分级, 已纳入H.264标准的一个附录 (Annex G) 。

H.264 MVC主要应用在领3D视频、自由视点视频、身临其境的电视电话会议等领域。已纳入H.264标准 (Annex H) 。

最新的标准是HEVC/H.265。实际自H.264诞生后的第二年开始, 就一直没有停止H.265版本的建议, 直到2010年提出了HEVC, 才终于达成一致。HEVC的目标是使压缩效率比H.264提高1倍。高效视频编码 (HEVC) 已经发布测试模型, 它具有两种架构——高效率和低复杂度。针对这两个方面有多的工具被提出来。

国内, AVS之后, 一个进展是监控领域专用的视音频编码标准SVAC。这个标准是全国安防标委会与AVS联合推出的。仍然是AVS的编码框架, 引入了智能视频监控所需的感兴趣目标或事件的编码。另外一个进展是AVS-3D标准, 在AVS基础上引入了立体视频编码。

视听多媒体技术的最新进展, 一个是3DTV, 市场前景被看好, 已经有一些国家在进行试验性广播。但3DTV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缺陷, 如要戴眼镜, 长时间观看会疲劳等, 目前针对3DTV对人眼健康的影响仍在进一步研究。另一个是超高清SHV (UHDTV) , 这方面日本正在大力研发。

智能视频应用技术是当前的一个热点, 主要有:图像增强技术, 如降噪、去云雾、修复、超分辨率重建等;视频分析与理解技术, 包括目标发现 (检测) 、跟踪与识别, 视频语义提取与描述等;视频内容检索与挖掘, 主要是视频事件查找和图像挖掘。

视听新媒体发展特点与趋势探析 篇6

视听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态, 以视听内容为核心, 借助互联网等各种新的技术手段传播, 对传统媒体带来强烈冲击。随着互联网行业的深入发展, 我国的视听新媒体呈现出用户规模不断增长、业务形态推陈出新、产业链不断完善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 网络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编解码、终端等技术相互渗透、融合, 共同助推视听新媒体向更深层次发展。政策保障、市场创新及技术进步使单一的信息传播体系更加多元化, 并推动视听行业向融合化、移动化、高清化、社交化、规范化的趋势发展。

一融合化

近年来, 在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猛烈冲击下, 传统媒体用户快速流失, 广告向新媒体平台转移, 传统媒体的人才流失。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不断被削弱, 其入口价值大幅度下降。为了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2014年8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网络视听产业的发展层级全面提高到新一代主流媒体层面。同时, 云计算、流媒体、HTML5、编码和传输技术以及物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解决了制约媒体融合发展的瓶颈问题。

如果说制度创新加速了媒体融合, 技术创新为媒体融合提供了重要支撑, 那么媒介融合则深化于市场创新, 并从市场创新中汲取发展的原动力。2014年以来, 国内视听网站或平台运营商都在视听新媒体方面加大了研发力量和市场推广力度, 云视频、弹幕视频、短视频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在市场的推动下,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逐渐从形式融合走向观念融合, 从片面融合走向全面融合, 并最终将实现体制、机制、管理等全方位融合发展。从视听新媒体行业的角度看, 融合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容方面的融合。传统广电媒体与视听新媒体之间的业务边界逐渐消融, 广电媒体着力于多媒体、多业务发展, 布局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等多种媒体形态, 打造协同互补的全媒体平台, 并加快了内部组织架构以及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另外, 商业网站也加快了进入传统媒体的步伐, 通过与广电媒体的合作进行战略布局, 以实现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视听网站凭借其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和丰富的节目源, 在互联网电视、IPTV等新兴传媒平台上已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传输方面的融合。一方面服务端得益于云计算的发展和应用, 正在向平台化方向发展。“一云多屏”将逐渐成为视听新媒体行业解决方案, 用户可以多终端访问同一个节目源, 同时能保证各终端的同步。另一方面传输技术在不断发展, 为多业务融合传输提供可能。如DVB over IP, 即DVB-GSE (通用码流封装模式) , 可以直接把DVB-S2、DVB-T2和DVB-C2净数据封装到IP协议上。也就是说, 现在的视频和音频不再需要打包成基本流, 再变为传输流, 而是直接把DVB传输的基本数据放在IP协议中, 可以说是把DVB的物理层直接包装到IP协议上, 节省了中间环节, 提高了效率。

三是终端方面的融合。2014年, 电视厂商和运营商大力推广DVB+OTT、IPTV+OTT, 甚至DVB+IPTV+OTT的业务模式, 也就是一个终端能够支持两种或三种业务形态。这给视听新媒体, 特别是互联网电视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另外, 利用多屏互动技术可以实现在手机、电视之间无缝切换, 满足了用户对不同场景的需求。

二移动化

从2010年开始, 中国进入了移动互联网年代, 到2014年, 可以说进入了移动视听新媒体的年代, 中国在移动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由于移动终端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 能够填补用户的碎片化时间, 再加上广告时间较短、用户体验较好, 移动视频用户飞速增长。从网络视频用户终端设备的使用情况来看, 有71.9%的用户用手机收看网络视频, 而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视频用户使用率为71.2%, 手机已经成为网络视频的第一终端。

2013年12月, 4G牌照发放为移动互联网的腾飞打开了大门。4G网络下载速度可达100M, 是3G网络的10倍以上。截至2014年底, 中国移动建成具有100万个基站的全球最大4G网, 覆盖300多个国内城市, 基本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和发达乡镇覆盖。截至2015年2月, 全国4G用户总数达到1.38亿。4G高速率、宽带化、IP化的特性解决了一直以来制约移动视听新媒体发展的带宽瓶颈, 为移动化发展奠定了网络基础, 也能够支持增强型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 (e MBMS) 业务, 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音频、视频直播服务。此外, 视听网站推出具有“离线缓存”功能的移动终端应用程序, 解决了用户对流量费用的顾虑, 另外有些网站与电信运营商合作, 推出免流量费的客户端, 更是激发了用户的使用欲望。

三高清化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终端设备、视频编解码技术的进步, 以及视听行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超高清/高清视频的需求日益增长。一是在“宽带中国”战略持续推进, 宽带城市建设继续推动光纤接入背景下, 我国宽带提速效果显著, 特别是光纤接入 (FTTH/O) 等光通信网络的发展迈入全球前列。截至2015年2月, 我国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突破2亿户。其中, 光纤到户用户比重达到36.9%, 8M以上和20M以上宽带用户比重分别达到44.4%、12.7%。宽带网络的发展及用户的增长为视频高清化发展奠定了网络基础, 解决了高清视频传输上的障碍。二是提升高清视听节目观看体验, 不仅要使传输的“道路”更宽、传输的速度更快, 也要让传输效率更高, 尽可能少地传输无用信息。AVS+、H.265等音视频编码压缩标准的推广应用, 以及DASH自适应流媒体传输协议的不断优化, 为视听节目制播向高清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三是终端技术的进步同样助推着视听新媒体服务向高清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 各电子设备厂商推出高清、4K电视等终端设备, 打破了高清视频播放瓶颈。超高清电视是继高清电视、全高清电视之后的下一代电视显示技术, 能更加真实地还原画面, 使电视节目的影像风格更趋电影化, 画质更加清晰细腻, 细节表现更加充分。在技术支撑的基础上, 内容提供商也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超高清/高清视频内容不断推陈出新, 满足广大互联网用户的现实性需求, 而不断膨胀的高清需求也将推动高清行业快速向前发展。

四社交化

视频社交化是指视频网站在自身需求下, 为提高吸引力和用户数量, 在原有的视频网站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社交元素, 提高用户间的互动, 从而使视频资源更广泛传播。在各视频网站纷纷为内容同质化而进行差异化布局时, 一些视频网站则在渠道上发力, 也就是进行视频内容社交化互动。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崛起, 社交视频越来越受到用户的热捧, 比如微视频的火爆、弹幕视频的兴起等。视频社交化是当今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 社交的视频时代正在到来。一是视频网站内容同质化竞争加剧, 用户的网站忠诚度相对较低, 而视频社交化能通过互动加强内容的趣味性, 提高用户的参与度, 增强用户粘性, 提高平台价值。这个原因使网站运营商有动力推动社交视频的发展, 在同质化严重的竞争中杀出重围。二是视频可以增强社交的深度, 展现社交的价值, 比如在弹幕模式中, 用户在分享某类特别话题, 人们根据“人以群分”的原则构建自己的社交地图。这对网站方而言, 节目制作可以更容易找到目标受众, 也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广告分类营销。三是在4G网络的支撑下, UGC的爆发为社交视频提供了海量内容, 满足了用户展现自我和个性化需求, 将成为下阶段视听新媒体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

五规范化

伴随着国内网络视频市场的成熟与格局的渐趋稳定, 关于视听新媒体的配套政策与监管措施也在陆续出台。2014年可谓是视听新媒体的治理之年, 中国网络视听产业在快速发展与严格监管中探索着共促产业繁荣的新边界。比如, 1月, 广电总局针对网络剧、微电影出现内容低俗、格调低下、渲染暴力色情等情况再次重申相关管理规定;4月起, 多部门联合开展“净网2014”专项行动, 一批色情网站、文学网站遭到关停或查处;9月, 广电总局重申网上境外影视剧管理的有关规定, 对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不得上网播出;11月, 国信办与广电总局联合在全国开展清理整治网络视频有害信息专项行动;全年多次对互联网电视发展乱象进行整治。国家相关部门不断重拳出击, 净化了网络环境, 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 对视听新媒体产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益, 也是十分必要的。

网络视听媒体数据采集技术研究 篇7

关键词:网络视听媒体,数据采集,爬虫

1前言

网络视听媒体业务近几年发展迅速, 视频节目也占用了超过六成的网络流量。就国内而言, 目前形成规模的网络视频运营商超过10家, 以优土爱奇艺、腾讯、乐视为主导的视频服务第一阵营更是囊括了目前能够找到的主流电影以及电视剧节目。虽然近年国家行政部门一直在进行网络视听媒体内容的数据汇总工作, 包括要求运营商定期上报部分运营数据, 但是因为互联网业务更新的频繁性和试听节目内容有效性短等因素, 一直无法做到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为此,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简称“广科院”) 尝试采用互联网爬虫的方式对主流视频网站节目信息进行定期扫描和爬取, 一方面将收集到的节目数据进行归一整理, 结合广科院在视听媒体内容元数据方面的研究成果, 将节目信息进行统一规范, 为行业的网络视听媒体内容描述提供指导;另一方面, 将所关注视听媒体服务网站的节目内容信息进行分类统计, 及时了解产业规模, 为管理部门提供数据依据。

2采集爬虫设计

为了能够有效采集音视频服务网站提供的节目内容信息, 主要采用爬虫技术和页面分析技术。我们将目标网页和收集到的网页信息进行下载, 并存储在专用的数据库中, 页面分析引擎会对目标网页进行分析, 按照我们设置的规则从HTML代码结构中提炼和确定有用的数据, 并把提取数据进行存储, 在我们所构建的数据采集系统中, 爬虫和数据分析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因为商业网站改版频繁, 页面代码经常在组织架构上进行变化, 这就使得页面爬虫必须不断更新以适应目标页面的变化。另一方面, 为了提高数据采集的覆盖度, 我们会同时关注数个网站, 从而需要对每个目标网站构建专门的爬虫规则, 所以爬虫的智能性和效率直接影响数据采集系统的准确度和效率。

目前互联网爬虫在技术方面已经有比较深厚的积累, 市面上也有各种各样的爬虫工具, 但是不论是标榜通用的爬虫产品还是特别针对某些平台定制的采集工具, 功能界面形色各异, 但是本质上万变不离其宗, 最为典型的采集流程如图1所示, 分为四步。

步骤1:确定目标, 也就是采集的数据源, 选定初始URL入口。

步骤2:对目标数据源集合进行迭代, 获取URL列表。

步骤3:对取得的URL网页源代码进行结构分析, 按设计好的采集规则遍历页面, 从中取得我们需要的数据信息。

步骤4:对取得的数据做过滤并进行存储, 进行统计分析。

无论功能如何多样, 实现如何复杂, 爬虫采集技术始终都是围绕这4个核心步骤进行工作的。但是每一个步骤, 在细节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会根据采集目标的差异而各有不同。爬虫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 则直接体现爬虫的性能与品质。判断一款爬虫软件的价值, 不是看界面如何华丽, 功能如何多样, 而是看所使用的爬虫软件在实现四个步骤时所具备的效率及性能。

2.1爬虫技术分析

常见的爬虫技术按照取得源代码的方式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静态爬取技术是一种比较初级的技术手段, 通常使用各种编程语言模拟HTTP请求取得网页的源代码文本, 网页中的各类资源不会像在浏览器中一样被加载, 脚本也不会运行, 优点是采集速度较快, 缺点是无法采集使用Ajax加载的数据;动态爬取技术通常基于各种浏览器内核, 被爬取的页面通过浏览器内核进行渲染, Java Script脚本也可以得到执行, 优点是页面中使用了Ajax技术的数据也可以顺利加载, 缺点是采集过程需要加载大量页面的图片/脚本/样式资源, 采集效率不如静态爬取技术, 对采集服务器配置及其网络带宽要求较高。

常见的采集技术按照数据源分析方式分为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两种:静态分析技术一般与静态爬取技术搭配使用, 通过模拟HTTP请求方式取得网页源代码后, 使用正则表达式或者截取字符串的形式取得网页中有价值的数据, 优点是比较直观, 容易上手, 缺点是脱离了对原网页文档结构, 以文本形式很难精准地定位所需数据位置;动态分析技术又分为编程语言分析和运行时脚本分析两种。

2.2爬虫技术规划

主流的爬取技术是动态爬取+动态分析, 虽然各种爬虫产品都采用了类似的技术, 但并不存在一个能够通吃所有数据源的爬虫系统。

针对网络视听媒体服务机构众多, 页面组织格式各不相同的情况, 在进行爬虫定制时需要灵活的策略。

现有主流解决方案主要有三种。

(1) Python或其他程序设计语言模拟HTTP请求, 使用正则表达式或截取字符串方式进行采集, 这种本质上就是静态爬取+静态分析技术, 在目前很多网络技术文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但正如前文所述技术缺点非常明显, 并不具备复杂数据的采集能力, 且代码量可观, 维护难度很大。

此方案的特点是:采集技术简单, 占用资源低, 不能采集Ajax页面不能进行复杂数据结构的分析, 需要写正则表达式, 有一定的难度。

(2) C++或C#等语言使用MFC或嵌入CEF或Cef Sharp/Web Kit, 通过这些组件加载网页, 并使用上述语言获取其页面代码进行分析, 这种方式具备了采集Ajax页面的能力, 但因为组件与调用语言之间交互必须通过接口, 代码实现复杂, 所以在分析方面存在短板, 并且像浏览器一样存在频繁加载页面后资源无法及时回收导致内存高速膨胀的情况。

此方案的特点是:采集技术复杂度高, 需要处理很多细节, 占用资源高, 采集速度慢, 分析多采用静态分析技术或动态分析技术中的程序设计语言分析 (XPath) , 分析能力较差。

(3) nw.js/phantomjs等独立浏览器, 不依赖第三方的语言调用, 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 编写好的采集脚本可直接通过自宿主运行, 采集及分析在一个宿主环境中执行, 可以执行js代码或动态修改页面信息, 甚至可以模拟手动点击等操作, 功能非常强大, 同时诸如phantomjs还包含有丰富的第三方封装, 可以提高采集代码编写效率, 但缺点是调试非常不友好, 受制于自身程序设计能力, 如果想用于实际项目还需要与其它语言进行组合使用, 但因为自身属于独立运行环境与其它语言数据交互就很麻烦。

此方案的特点是:采集性能比较一般, 但分析能力十分强大, 存在内存回收效率低下问题, 调试异常麻烦, 虽然有第三方封装, 但封装采用的依然是独立执行程序, 调用非常不友好, 需要借助额外的桥接驱动才可以在Python C#等语言中进行调用, 但调用后等于使用了多层封装, 灵活性大打折扣, 在并行采集调度方面也存在技术难题。

针对上面三类目前爬虫技术的主流解决方案的对比了解, 方案3是目前比较新的方案, 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但缺点是采集流程中如果涉及到与其他语言进行交互, 复杂系数就会大大提升, 对开发难度与维护成本加大;频繁的进程创建也会导致性能降低, 而且学习成本较高。尽管如此, 它仍是目前能够采用的最好的解决方案。

因为解决方案3还存在一些问题, 所以在开发的时候结合采集目标对爬虫的整个流程进行改造, 以实现即得到其强大且灵活的分析能力, 又能够满足前述的各个特性的目的。

2.3页面爬取目标分析

为了对目标网站页面进行持续的爬取和分析, 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爬取机制以保证爬虫的稳定和高效运行, 因为互联网网页信息依靠超链接进行跳转和信息传递的属性, 在遍历页面数较多、内容量大的网站时, 需要思考如何对爬取的初步数据进行缓存, 确保爬虫高效工作和运行稳定。

在设计爬虫之初, 选定需要采集的目标, 作为爬虫设计的基础参照, 在这里以优酷视频为例。

通常我们登录在线音视频服务网站, 可以依据服务页面的布局和引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并进行在线播放, 内容的呈现和检索页面是进行网络视听媒体服务的直接门户。节目内容信息的获取主要来源就是进行内容服务的页面, 而进入到内容页面需要进过至少三个层级的URL, 即检索首页、分类组合列表页、内容页, 所以内容页面爬虫程序需要对这三层URL进行探查和取得页面后分析页面源码, 获取相应数据和翻页提取, 并且取得下一级别入口。

在进行页面爬取的过程中, 电影和电视剧在各大在线音视频服务网站均作为一级分类存在, 需要分别进行子栏目和内容爬取。在电影和电视剧的分类导视页面, 可以定义为按照上映地进行内容遍历, 也可以按照目标导视页面的分类方式, 以年代、区域等为划分依据进行节目播放爬取。为了保障将每个平台下的全部节目信息完整爬取, 我们需要将多种划分方式结合使用, 因为这些商业网站节目在各类题材中是交叉重复的, 所以我们爬虫需要在获取到初步数据后, 设置相应过滤规则进行去重操作, 避免爬取的数据重复。

我们预设的采集类别为电影以及电视剧栏目, 因各大平台都提供了垂直搜索功能用于检索其视频资源, 这可以作为我们理想的采集入口。

2.3.1分析所有列表页

一般无特别情况我们只需要对入口做分页采集最终汇总数据即可, 但经过检查测试发现, 优酷对检索结果做了最大结果数限制:对于每种筛选条件的组合最大结果数为1218条, 这样直接导致电影和电视剧最多都只能各采集到1218条记录。为了能够获取到所有的电影电视剧资源, 我们需要增加筛选条件, 缩小结果集, 例如“电视剧-大陆”的筛选条件超过了1218条结果, 而“电视剧-大陆-武侠”的结果数为1064条, 这样就不会超过限制。

所以爬虫这里设计应该添加了一个步骤, 首先通过前面提到的3个入口进入列表页, 分析出所有“地区+类型+状态”的组合页面, 再对这些页面进行分页采集处理。以电视剧为例, 最终采集的列表首页从2个增加到了306个, 总页面访问次数达到1100余次, 经测试取得去重后电视剧数量达到了6200余部。

2.3.2页面详细信息分析

我们需要爬取的数据模型为电视剧:节目名称、海报、上映地、上映时间、题材类型、基础类型、导演、演员、简介摘要、分集数、播放地址。电影模型:节目名称、海报、上映地、上映时间、题材类型、基础类型、导演、演员、简介摘要、播放地址。

爬虫要如何取得节目名称/海报及详细信息页面地址?所谓取得节目名称即取得视频的标题信息和详细信息页面地址, 因为在爬虫工作环境中, 不是以导视页面在进行页面分析的, 爬虫系统需要分析的是页面对应的源码, 互联网的网页遵循HTML相关标准, 在内容和组织上有其特定的格式, 爬虫在分析源码的时候可以获取到节目名称、海边以及进入详细信息页面的地址。

如图2所示, 红色圈中部分是我们需要取得数据, 将鼠标指针置于图片右键使用Chrome的元素审查工具 (IE或Firefox等类似) , 得到图3。

我们发现海报是使用一个Img元素进行描述的, 而节目名称与详情页的链接地址都包含在另外一个A元素中, 我们只要能够取得这两个元素, 通过其属性就可以得到我们需要的信息 (节目名称、海边、详情页地址) , 这样我们在爬虫规则设置的时候定义分析源码, 对于每个列表页, 都是取得列表页中所有包含了这2个信息的元素集合就可以完成我们采集的第二层数据。

3采集系统策略

根据对采集目标的分析, 并进行了多组数据实验, 综合其他爬虫软件弊端, 我们把爬虫采集策略设计成螺旋式分布算法, 逐层剥取数据, 最终组成完整的数据模型。如图4所示。

该采集策略比普通的垂直采集更具优势, 一是在采集效率上, 要更加高效, 采集速度将几何级别提高。普通采集通常是采用目标模型整体采集, 一个完整数据采集, 需要打开多层URL, 并逐个去获取, 每一层URL页面结构都不同, 工作过程来回跳转加载页面, 这对爬虫分析页面代码非常的低效。而我们采用螺旋式采集, 把一个数据模型按页面层次划分为同一类型进行螺旋采集, 使我们的爬虫每一次工作的时候都是采集同一类型的URL, 不需要进行跳转加载, 效率相对来普通的采集提高十几倍甚至是几十倍。

二是容错性更强。普通采集模式是整个数据模型单位进行采集, 过程中会涉及几类URL页面, 只要在任意一个位置出错, 整个数据单位的采集进算是失败, 重新启动又需要重头再进行一次, 不管是效率上还是在容错性上都非常差。而我们采用的螺旋式采集策略, 采集过程中在螺旋结构任意一个节点出错, 仅是整个数据单位中的一个小节点错误, 可即时重试, 系统设计是多线程工作, 消耗的时间非常少, 除了网页本身问题可以保证100%采集成功, 退一步来讲, 就算是遇到特殊情况某一节点数据失败, 对于整体数据单元来说, 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在下一次的更新采集中, 会重新对数据补全。

4总结

上一篇:观念制度下一篇:加强教学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