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广告视听语言

2024-05-20

影视广告视听语言(通用12篇)

影视广告视听语言 篇1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影视动画的审美要求也随之提升, 传统的影视动画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所以, 应该从根本上提升影视动画专业的教学质量。本文在深入分析影视动画特点的基础之上, 简要阐述了提升影视动画视听语言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希望对促进影视动画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影视动画,视听语言,教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于影视动画审美要求也随之变得更加严格, 传统的影视动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所有, 必须提升影视动画的质量,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视听语言是影视动画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视听语言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影视动画制作水平的优劣, 所以, 应该对视听语言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

1、运动镜头

传统的影视作品中, 绝大多数拍摄都采用固定镜头的形式进行, 这种方式使早期拍摄出的影视作品表现形式较为单一, 并且受到一定的局限。后来经过国外一个著名摄影师的多次实验和改进, 最后形成了如今的运动镜头拍摄形式[1]。主要包括推、摇、拉、甩、跟等多种运动形式, 这种拍摄方式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拍摄对象进行展现, 突破了以往拍摄形式的局限, 对于影视动画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声音

在影视动画发展的早期, 基本所有的电影都是没有声音的, 观众只能根据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等推断影视作品应该具有的声音,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观看体验。在当代影视作品中, 声音元素的加入大大改善了原有影视作品的弊端, 观众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声音, 体会到丰富的故事情节, 不再需要对声音进行推断。

3、景别

在影视动画作品中, 景别的运用可以使动画情节很好的在观众眼前展现。通过近景展示, 可以使观众看到演员的表情变化, 从而判断出人物的内心活动[2]。远景的运用, 可以给影视动画作品营造出与故事情节相互辉映的环境气氛, 为影视动画营造出剧情需要的画面。另外, 全景和中景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影视动画视听语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与实践脱离, 教学效果不理想

影视动画的视听语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该学科的实践性。但是,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影视动画专业在视听语言教学过程中都过多的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 很少注重实践, 处于一种与实践运用完全分离的教学状态。即使少数高校会有相应的实践课程设置, 一般也都会安排在理论课程全部结束之后, 并且实践课程大多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没有进行真正的实践操作和训练。这种情况对于学生视听语言的学习将会形成较大的障碍。

2、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当前多数视听语言的老师讲课过程中都还采取最为原始的板书授课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视听语言这门学科来说会显得过于呆板和无趣, 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3]。另外, 多数教师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在讲课过程中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 这种情况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3、老师对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把握不够准确

影视动画视听语言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和摄影基础功底, 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但是, 如果老师对于学生的基础水平了解不够, 就会很难把握教学的重点, 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

三、提升影视动画视听语言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1、提高学生对于视听语言的认知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于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理解一般较为浅显,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充分关注学生对于视听语言的认知, 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该首先让学生对影视动画视听语言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引导学生掌握声音、图像、角度等基本要素, 同时通过布置相关的实践作业, 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视听语言。

2、把握教学重点, 重视实践训练

传统视听语言教学效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对于教学的重点把握不够准确[4]。老师在教学之前, 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 掌握学生的计算机等相关知识水平, 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 从而提升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效率。除此之外, 老师还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因为影视动画视听语言本身就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 所以, 对于每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应该及时让学进行实践的训练和检验, 然后再依据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提升学生的视听语言水平。

四、结语

影视动画视听语言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首先提升学生对于视听语言的认知, 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基本知识, 然后老师应该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 把握教学的重点,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同时, 还要注意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多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使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米高峰, 巩梦.动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影评介, 2012 (17) :73-75.

[2]高明珍, 龚绍琦.动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高教论坛, 2012 (12) :35-36.

[3]徐海芳.论视听语言对动画创作的作用——动画专业中的视听语言教学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 2010, 25 (4) :118-119.

[4]张庆学.让视听作主用镜头说话——动画教学中的几点认识与看法[J].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 , 2007, 21 (1) :72-73, 68.

影视广告视听语言 篇2

职影视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影视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教学现状 的调查分析,探索适合高职学生、适应这门课程特点的教学新方法。关键词 视听语言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003-02 《视听语言》是高等院校影视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在本科院校开设,在高职院校也开设。一直以来高职影视类专业沿用本科院校《视听语言》 教材,借鉴本科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严重的不适反应,教师倍 感疲累,教学效果却不够理想,学生倍感枯燥,学习热情持续走低。本文 旨在分析目前高职影视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并探索适合高职学生、适应这门课程特点的教学新方法。

一、课程定位及认识误区 《视听语言》是影视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部分影视艺术专业的主干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影视应用理论的基础知识,包括视听语言的基本构成 元素及其组织语法、镜头语言和听觉元素的应用与结合等,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该课程也是摄影摄像、剪辑、编剧等实践创作类 课程的先导,起着沟通连接影视理论与影视实践的重要作用,因而将之作 为基于实践的理论课较为合宜。而从目前这门课的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陈旧的观念和认识误 区。1.作为纯理论课,忽视实践教学。在一些院校,《视听语言》被定位 为一门单纯的影视基础理论课程,老师照本宣科介绍视听语言的一些基本 概念,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理论,到头来都还给了教材,对后续的实践创作 课程毫无帮助,影视创作中所必须具备的“镜头感”“视听思维”成了口 头上的专有名词。实际上,《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仅满足于视 听语言基本理论的掌握,而应将培养“视听思维”,学习如何通过视听方 式来进行叙事、表情达意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2.教学方法上高职与本科无区别。在一部分高职影视专业的教师看 来,《视听语言》课是影视类专业本科和高职的共有课程,内容浅显易懂,高职可以直接照搬本科的课程目标,沿用本科教材,借鉴本科的教学方法。然而实践证明了这种直接移植的教学方法存在诸多问题,理论内容过多,实践创作被忽视,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死板,无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授课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改革探索 笔者在几年的视听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总结出一 些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新方法、新举措。1.强化实践教学 《视听语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需要协调理论和实践的 比重。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些具体的方法。(1)简单拍摄练习每节理论知识点讲完后,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简单的设备(如相机、手机)进行拍摄练习,这样可加深理论的理解,帮助知识点的消化。例如 在讲完构图的原理和方法后,可以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手机、相机去拍摄各 种构图形式的照片,然后在课堂上集中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最后再总结 强调,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就会很自觉地去运用这些构图方法和原理。(2)情境模拟演练 情境模拟演练是一种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视听语 言的部分内容教学中适用。如在场面调度这节内容中即可采用这种教学方 法,场面调度的理论知识讲完后,设计一个拍摄情境让学生来扮演导演现 场进行场面调度,场景布置可以尽量模拟真实情境,安排演员,准备拍摄 器材。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设计、调度、总结陈述,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所 学,并能直接用于今后的拍摄实践。(3)小短片创作 在视听语言理论学习、镜头拍摄练习、分镜头创作练习和简单的剪辑 训练完成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视听意识,可以进行一些短小作品创 作的实践。学生3-5 人一组,老师可以命题创作,也可以提出要求让学生 自由创作,短片时间一般控制在5 分钟以内。这一实践环节可充分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 全过程中。2.“拉片子”教学法 针对目前《视听语言》课影片分析浅尝辄止、泛泛而谈的状况,我们 应提倡对经典影片进行深度分析,采用“拉片子”教学法。所谓“拉片子”,就是逐格逐段地分析影片,通过细致深入地观摩、解剖一部片子,从而完 整全面地把握它。“拉片子”的过程既是从整体上分析影视作品的文本内 涵、叙事结构和风格特色,也是割裂影片去分析它的所有视听构成元素的 特点和技巧。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消化理论,掌握视听语言 规律,总结视听语言运用经验。3.改革考核办法 《视听语言》课的传统考核办法都是试卷笔试,考试内容都来自书本 教材,学生期末突击死记硬背即可应付,这样无法检验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程度,也无法考察理论运用的熟练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的基 础上,我把《视听语言》的考核分为书面和实践两个部分。书面部分主要 是考察学生对相关概念、分类、特性功能、原理方法等理论的掌握情况,采用试卷笔试的形式。实践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运用情况和视听思维 训练情况,灵活采用多种实践考核方法,比如分镜头脚本创作、小短片拍 摄、规定素材剪辑、现场拉片子等等。综上所述,《视听语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是奠定影视 创作、制作基础的重要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合高职学生、适应这门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这样才能转变教师学生双“疲累” 的现状,让这一课程真正发挥其在影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张菁,关玲.影视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史晓燕,刘璞.视听语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

影视广告视听语言 篇3

关键词:电视公益广告 视听语言 传播特征 启示

电视公益广告是一种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传播媒体,用以引导人们对社会某种观念、某种现象正确认识和评判。新时期电视公益广告则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和技术,来宣传优秀民族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使人们从中受到教育。电视公益广告的非盈利性、观念性和受众的广泛性,要求其影响生动而深刻,而电视公益广告要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其视听语言的表现形式是获取效益最关键的问题。

一、视听语言传播为电视公益广告凸显特色

公益广告在电视中广泛地传播,其视听语言是产生一种具有文化内涵信息传导的主要元素,直接影响到对受众文化的影响力。公益广告视听语言的传播使电视公益广告节目凸显了以下特点:

(一)形态有吸引力

电视是以屏幕方式对人们接触与交流的,节目形态是唤起受众注意的关键点和提升文化影响力最为主要的条件,视听语言的传播则使受众体验和品尝到公益广告内在的文化内涵。诸如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家》,以家的英文单词family为基础,生动地描绘了父母为孩子操劳一生的场景,仅1分半钟的时间,尽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这种表现形态对受众有吸引力,受众又从中获取审美认知和艺术表现。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艺术家往往倾向以‘形式’为艺术的基本,因为他们的使命是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1]因此,电视公益广告节目形态不是简单画面与声音的视听组合,更多是屏幕艺术表现形式与传递主题内容语言表现的有机组合,是构筑屏幕吸引受众真正的内核。

(二)情感有感染力

电视公益广告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具有感染力。感染力是一种能将受众眼球持续地锁定在电视屏幕节目中,让受众进一步对节目内容从审美心理到有所认知的过程。电视公益广告视听语言多数具有鲜明个性特征,使受众在“接触”时容易激起情感意识,形成情绪感染力。诸如保护环境公益广告,画面采用动画方式,广告语言是“我们也有生命,请你脚下留‘青’”,来赋予无生命东西以生命,从而提醒人们对小草要像对人一样关注,劝告人们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传播内容和信息相伴在我们生活左右,让受众持续接触,达到内心产生最佳感染力。

(三)内容有渗透力

电视公益广告是大众传播的媒体,其传播对受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内容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缓慢过程。传播学者英尔根和西格诺里利认为:“由于经常观看电视受到涵化而培养出一种主流效果,其表现是不知不觉地消弭了平常受到其他影响而养成的观念和行为岐义性。”[2]显然,任何一个电视公益广告传播中都不可能立竿见影,多数是让受众在观看之中间接地接受,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渐入过程。诸如央视近期的一条环保类公益广告,以一位专门画珍稀植物的画家口吻,将日益稀少的珍稀植物缓缓道来,并以“这样的悲剧还在继续”为结尾,让受众感受到拍摄者的真诚、真心,其实也是在传播中培养受众,让受众惊奇发现“形之有声”的视听语言,使人们感受了文化内容渗透力的最大化。

(四)行为有支配力

衡量一个电视公益广告的传播效率,重要是要看作用于受眾的内容冲击力、个人行为和观念转化等,即文化影响力的显示。法国历史学家丹纳曾说过:“大众像个人一样有时会有错误的判断、错误的理解,但也像个人一样,分歧的见解互相纠正、摇摆的观点相互低消以后,会逐渐趋于固定。”[3]人们在欣赏公益广告时既能从中获取行为的感知觉和审美的情感共鸣,也能影响到个人思维、意志、个性和行为等。诸如,公益广告解救被拐儿童的场景,通过真实画面和现场真实声音,让受众感知到事件的本来面貌,它在传播一种价值观,实质是向社会传递一种爱心,用媒体立场和观点,以劝说和诱导等方式,最终导致受众改变态度和行为,从而达到媒体行为支配力和引导力。

二、电视公益广告视听语言形态多样

电视公益广告是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以广大公众为中心,服务于传播某种观点,其视听语言组合方式,旨在引发社会关注,它具有一定思想性、观赏性和艺术性,具有多样表现形态:

(一)公共宣传式

电视公益广告针对的大多是社会上存在的普遍问题,公共宣传式的公益广告就是要求把一个立场、一个建议在几十秒甚至十几秒内说清楚,产生直接社会功效。多数由政府、社会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组织所发布的各种公益活动进行传播,目的是告知、劝导、说服受众遵循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如《我们正走在路上》就起到了积极的传播作用,视听语言充满着压迫感,让人们感受到保护环境是一件人人有责的大事。同时,也完成了一种对社会公德问题的表态。由此,公共宣传式形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思想意识传播的重要组成内容。

(二)社会宣教式

每一个电视公益广告都有自己的主题,某企业或公共组织机构依据社会交流需求,从自身品牌出发,也可制作电视公益广告进行传播。诸如公益广告《名,记我们从哪来》,简单的一个名字,蕴藏着特殊的深意,也随着时间和环境产生不同的含义解读。又如中国移动《传递和谐,沟通微笑》视听语言是三个冷漠的陌生人,通过一个孩子纯真的笑脸融化了各自之间的隔阂。通过电视公益广告传递,让受众感受到人与人的交流应该是微笑和友善,同时,传递了中国移动“沟通和谐”的服务宗旨。

(三)故事诉说式

采用一种讲故事叙事的方式,用故事演绎传达公益广告某一主题,这种形式大多精彩、感人和诙谐。诸如:汶川大地震救援期间,播出一条《将爱心传递下去》的电视公益广告,受众从视听语言感受到中国人胸怀大爱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故事演绎感人,主题深深扎入受众心目中。又如公益广告《一个瓶子的重生之旅》以一个瓶子的视角出发,去走人类经过的道路。无论是泥土堆、山林、公交站还是水塘,瓶子的足迹无所不在。正如瓶子自己所言:“我不只是一个瓶子,我有一个愿望。我希望,有一天,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各种姿态存活在这个世界。”广告以其独特视角,用讲故事方式将公益概念带入受众视野,从而表达出人们对绿色生活渴望的深刻主题。

nlc202309021713

(四)视觉积累式

用视觉形象震撼镜头和精彩细节来传达主题思想,形成积累式形态。虽没有故事情节相串接,但视听语言说服力会留给受众深深印象。诸如:央视2015春晚暖心公益广告《中国字中国年》,围绕四个不同地区的中国家庭在新年之际提笔之时,展开叙述。将中国字与中国人的意义娓娓道来,令人心生感慨。镜头从北京的爷孙俩写字,到安徽一对回老家的新人入族谱,又到在外乡的女儿为父母写祝福,最后到内蒙古一家为新生命起名,四户人家、四次提笔、四种不同类型的喜悦,唤起了人们对“中国字”的热情,达到了传播的目的。

(五)名人说服式

充分利用名人的社会效应,来表现广告主题,以达到说服人们接受其觀点、立场和方法,也是目前电视公益广告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视听语言表现形式。诸如,中央电视台《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系列电视公益广告中的“相信篇”,由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以其朴实语言,视觉上穿梭些日常感人的事件,来表达大家所期盼的文明迎奥运主题思想。同样,公益宣传片《无视即伤害》由中国大使陈坤出演并担任旁白,以十分震撼的手法向公众揭示对儿童的隐形暴力,呼吁人们共同行动起来,停止对儿童暴力,促进儿童保护。采用名人说服方式,最好选有说服力的代言人,这样,才会有说服效果与传播效果。

三、电视公益广告传播带来的启示

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出现了第一则公益广告以来,公益广告就被称为公共服务广告或公德广告,成为引导公众有益行为的独有方式。我国最早的公益广告是1986年贵州电视台播出的《节约用水》,随后中央电视台开播的《广而告知》栏目,才掀起了电视公益广告序幕,某种意义上推动了电视公益广告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电视公益广告已深深地嵌入了社会生活之中,视听语言发挥的作用和功效愈发突出,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启示:

(一)要注重时效性和针对性

时效是电视传播最基本的特征,对电视公益广告宣传而言,同样具有时效传播,它强调及时性,即对新近事实的传播。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人们的视点,使公益广告更贴近受众,贴近社会公益的本质。电视公益广告的内容,大多数是配合当前社会正在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舆论引导,传播内容与受众有着密切关联,针对性强。如公益环保宣传片《Can City》广告从庞大的城市人口规模,产生的废物量是惊人的。广告从收集废弃易拉罐、废植物油等开始,让垃圾变成了全新、独特的作品,完成废物回收主题。

(二)要注重通俗性和反复性

电视公益广告是一种拥有大众、流行广泛的文化传播现象,决定了选题必须通俗易懂,尽可能满足受众,这是传播的基本要求。对观众而言,一条公益广告选题晦涩难懂,就会转移视觉注意力,实质就是摒弃了大众,更无从谈起为大众服务了,当然达不到传播效果。很多电视公益广告都通过反复循环播放来达到宣传效果,如环境保护、植树造林、保护耕地等,只有反复地宣传,才能使其深刻思想和高超艺术在人们的不断观赏中接受感染,从而在受众心目中形成积累效应,而获得最佳社会反响。

(三)要注重艺术性和贴切性

顺应电视和新媒体的普及发展,公益广告已渐纳入人们生活之中,公益广告语言则作为表达广告主题的一种有力手段,以凝练、贴切的特点,托起了整个公益广告的骨架。把公益广告打造成一个综合性强的艺术片,可以让受众视觉和听觉获取极大艺术享受和满足,使“教化”内容俏然转化为受众心目中的需求。贴切体现了主旨突出,用老百姓的语言引导自身行为。电视公益广告可以把抽象观点形象化、艺术化处理,把人们常见的人物典型化,使之符合大众审美趣味和欣赏水平,在感受艺术魅力之中陶冶思想灵魂。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M].第1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31.

[2]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82.

[3] (法)丹纳,著.艺术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11.

论影视艺术之视听语言欣赏方式 篇4

在电影电视中视听语言主要指的就是为影视的叙事需要而必须的声、光、电、色、画面等元素, 在电影电视中主要集中表现为影视的画面和声音两大系统, 人们习惯上把之统称为“视听语言”。而影视艺术在“视听语言”的叙事中贯穿于其中的法则, 就是影视的语法“蒙太奇”。正如我国的导演影视理论家郑洞天所说:“导演用视听语言叙述着一个世界, 这种语言的词汇是画面和声音, 而语法, 就是蒙太奇。1”所以, 画面和声音是影视语言的两大基础特征。而观众对影视艺术进行欣赏, 如从影视视听语言的方式进入, 综合起来说, 一般我们认为在“视听语言”综合的影像中应从电影电视画面的构图、色彩、声音等角度来对影视艺术进行欣赏和整体把握。

一、构图角度的欣赏

构图即画面内容在一定画面中的结构形式, 指被纳入画面中的表现对象及各种视觉造型因素在画面空间中的颁布和配置, 它是艺术家进行画面创作和艺术传达的重要艺术手段。它包括被摄物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形式, 以及光、影、明暗、线条、色彩等, 在画面结构中的组合关系。

构图作为传统空间艺术的表现手段, 有一定的法则。比如, 要使主要形象的位置安排在视觉的中心部位, 让所塑造的形象的各个构成部分得到最佳的展现;在布局上要摈弃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 使之干净利索、丰富饱满、紧凑完整, 富有表现力。在进行画面构图时, 要考虑到对象的多与少、大与小、近与远、重与轻, 光线的强与弱, 影调的明与暗, 景物的实与虚等等的对比均衡;要选择特定的拍摄角度, 通过诸如“近大远小”等视觉印象, 在二维平面的影视画面上创造三维的空间效果, 给人以立体感的联想。当然, 在具体创作时, 灵活运用, 也有突破常规的做法, 有时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作为欣赏者从构图的角度进行欣赏, 实质上也和创作一样, 应从以上的方式进入赏析。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从构图角度进行欣赏, 主要是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关键是看各种不同元素在画面中是否形成有机和谐的统一体和是否产生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如影片《红高梁》, 开头的“颠轿”部分, 影片把迎亲队伍放在在一望无际、满天黄沙飞舞的十八里坡, 加上迎亲队伍人物外形的彪悍, 在蒙太奇艺术手法下组成的这一段动态画面构图的造型, 首先表示现出一种很强的动感节奏和一种很粗犷的生命力量, 构成了一种极具内在生命张力的画面结构, 在获得了很强形式感的同时, 还传达出许多有关故事内容的信息量,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故事发生的主要情节, 而且通过画面构图中的环境以及环境中的人物外形, 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形象;再看《泰坦尼克号》最后展现船身断裂及下沉的这一段画面的动态构图, 在一种深远的幽蓝偏黑背景下, 船身开始断裂, 数以千计的人群个体在无望的极度惊惧中拼命逃生, 整段动态画面除了带来整个历史灾难重演的视觉震惊奇观外, 还带来了浓烈的历史厚重感, 在视觉震惊的同时, 观众的内心受到更大的震动, 并与船上的人经历了一次生命无归的逃生状态。这段画面的造型不仅满足了观众对视觉奇观的需要, 而且引起了观众对历史、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 这是一个对“人类生存状态”象征的画面构图造型, 而不是简单地迎合观众满足观众对“视感”的需要;画面的惊奇视觉效果, 已经从对人的生命遭到灾难压迫的历史事件重演, 而引起观众对于“人类生命存在状态”的思考, 从而使整段画面构图的动态过程, 具有很强生命张力和艺术冲击力。再如美国的《挪威之歌》片首有一组描绘挪威风景的镜头, 它严格按照“黄金分割”的布局拍摄, 给人以匀称完整的视觉美感。可见, 对规则的不同运用都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关键是看画面中各种元素的变化是否具有和谐有机统一的关系和整体效果。

总之, 影视艺术中的画面构图及其各元素之间互相的连接好比文学中的遣词造句。内容再真实, 如果用词不当, 句子不连续, 也会削弱其表达意义, 削弱其综合效果与艺术感染力。

二、色彩角度的欣赏

色彩是影视艺术画面构图中一个重要的元素, 之所以把它作为一个欣赏的角度来进行探讨, 是因为色彩在影视艺术的创作中具其独特的作用。

色彩在影视艺术的创作中它的原始功能和基本作用是还原生活。因为现实生活是色彩斑斓的, 色彩的出现, 加强了影视艺术再现生活的逼真性, 加强了观众对屏幕艺术世界的认同感。但色彩的作用不仅在于此, 作为一种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段, 它往往包含着比还原生活更为丰富的艺术内蕴, 即它在影视艺术世界中作为一种视觉元素, 还具有抒情、传神、表意、象征等作用, 运用得当可从一定程度上拓展画面的表意空间, 增强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如影片《红高梁》对红色的大量使用, 狂舞烈红的红高梁、饱满的红轿子、红盖头, 以及影片最后“我爷爷”以酒坛轰炸日军, 映照“我爷爷”身影的殷红残阳等红色系列画面造型, 非但表现出了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生命力与生命情感, 如自由、狂喜、炽热、粗犷、抗争、悲怆、凄美等等情绪情感氛围, 在视觉效果上也形成了王一川所说的“刻意追求红偏黄效果, 给人以鲜亮、热烈、火热感觉, ……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几乎空前绝后的强大的视觉盛宴”, 红色也因此成了特定环境下强劲生命力的象征。还有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 虽摄制于90年代, 但为了突出那个年代与特定环境下法西斯的残酷与黑暗以及再现犹太人的苦难, 影片使用了黑白胶片, 然而, 被法西斯击毙的犹太人流出的鲜血却是“殷红”的, 那是犹太人的痛苦, 更是对法西斯控告的象征造型力量;让观众尤不能忘却的是那画面的色彩造型, 在黑压压的苦难犹太人群后面, 跟着一个身穿红色衣裙的天真烂漫的小女孩, 这画面的色彩对比非常强烈, 这种超常的用色方式, 除了带来了视觉上的惊人外, 更为重要的是产生了对人内心深处的强烈震动, 已超出了常规上“好看”的视觉层面。小女孩是人类生命美好的象征, 但法西斯甚至都不放过像这样幼小的生灵, 红色既成了对法西斯极度残忍血泪控诉的强大造型力量, 同时又是对人类生命未来希望的象征。从以上关于色彩的分析中, 我们不难看出, 色彩的造型和使用对于影视艺术的表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不仅是因为“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2, 极易被人接受和形成富有意味的感染力, 而且, 艺术家如果能像《辛德勒名单》、《红高梁》等那样独具匠心的使用, 除了会带来形式上的独特美感外, 往往还能传达出影视艺术家用心良苦的思想内涵与对内容的深度塑造。正像法国画家马蒂斯所说的:“简单的色彩正是因为它们简单, 就能够对内在情感发生更大的力量”, 它“对感情所起的作用就会像在一面铜锣上猛烈一击那样有力。……艺术家在需要时应该有能力把它们敲响”3。这就是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独特作用与艺术效果, 作为欣赏者, 只有把握了对影视作品色彩角度的欣赏, 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更好地理解和赏析一部影视艺术作品。

三、声音 (音响、音乐) 的角度

声音是影视艺术的另一重要语言元素。在影视艺术中, 声音这一听觉元素主要是指人声、音响和音乐三部分。在这里我们主要给大家讲介绍的是画面造型中的“音响”和“音乐”。音乐在影视作品中主要指画面配乐和主题歌、主题曲和插曲等。而音响是指画面中人与物体运动所产生的声音, 及背景环境中应有的自然声音, 就是通常意义上说的音响, 或叫自然音响、音响效果。在这里, 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人的说话声和唱歌声是作为环境的构成因素而存在, 它也是音响。

声音的出现对电影是一次重大革命, 它使电影艺术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因为画面对生活现象具有一种实在的纪录性, 但无声电影只有动作, 没有声音, 这就使人们在画面中获得的生活感受大打折扣。声音的出现不但可以使电影对生活的还原更真实, 而且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表现力为影视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更宽广的表现空间和艺术表现力。

在影视艺术中, 音响和音乐也是作为画面的造型元素而存在, 它的目的是为了阐释画面, 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视像空间”。所以, 在影视艺术的欣赏中, 从音响、音乐的角度对影视作品进行欣赏, 同样也应是从画面中从整体来上把握来进行作品的赏析。如在《英雄》中, 飞雪、如月的胡杨林之战、飞雪骑马奔驰于大漠之上以及飞雪为残剑徇情等场面, 熔入了由谭盾创作的音乐, 以其质朴、雄浑、忧怨、粗犷的乐调, 渲染出了一种比画面形象更为宽广的“视像空间”, 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情感性记忆, 引起观众的联想, 深化至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方向, 达到了一种心理空间的“视像幻觉”。而画面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这种深广的程度, 在音乐的奇效下, 画面获得了更为宽广的视觉效果与情感力量;而秦军高呼“大风”、“风”的声音, 音效更是声震长空、惊天动地传达出一种势不可挡的神奇气象。我们再看残剑与无名为纪念飞雪的五色湖之战的画面:湖面平静无纹, 更是寂静得没有任何一丝声音, 只见残剑、无名踏水而去, 交战中只听到剑尖划破水面的声音, 泛起了一个正在缓慢打开的涟漪;忽然只见残剑的剑尖带起“一滴水”腾空飞去, “啪”的一声掉在了飞雪的脸上, 残剑转身飞向停放着飞雪的湖亭, 轻轻拭去掉在飞雪脸上的那滴水。整个画面空灵、优美、寂静、幽远, 以及熔铸其间不可言语的悲情即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了观众。

关于画面中“声音”的造型, 已越来越成为画面形式美的重要造型力量。影视中的音乐, 在画面中的作用, 主要体现为对影片整体情绪情感的表现与统一。《英雄》中那雄浑、粗犷、悲壮的音乐贯穿整个影片形成了非常好的视觉与心理效果;《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我心永恒》, 美丽、凄婉, 留给了观众难以忘怀的情感怀念;《红高梁》的主题曲《祭酒神》, 质朴、雄壮, 充满了人生命的野性力量, 不但营造出了很好的统一的画面情绪情感氛围, 还起到了弘扬人的生命与自由精神的主题作用。而自然音响的作用虽在于再现环境和空间的真实性, 但若运用得好, 除了能够表现真实外, 还会带来非常好的审美效果。如《泰坦尼克号》灾难过程中逼真的画面结合了极度真实的海难自然声效, 除了带来真实的再现外, 还产生了非常强烈非常震憾的视觉审美与心理效果;《英雄》中无名与残剑的五色湖之战, 张艺谋对自然声音超凡的使用, 不但给人真实的感受, 且更产生了极度优美、空灵的诗画意境。

总之, “声音”在心理作用下具有“视像性”, 它在画面的需要下, 渲染情绪表现情感, 可以起到阐释画面、加深画面含义的作用, 以至引起观众的联想超出画面构图造型的表现, 而向纵深处的审美感受方向发展, 这是影视“声音”的主要作用和审美效果。但是, 影视的声画组合, 在一定的艺术手法下, 所形成的画面形式美还会具有深刻传达内容的审美造型作用, 如最有艺术魅力的声画组合的艺术手法, 是“声画对位”, 即“导演与作曲者有意使画面与音乐之间在情绪、气氛、节奏以至内容等方面互相对立, 使音乐具有寓意性, 从而深化了影片主题。”4如谢晋导演的影片《天云山传奇》, 在表现宋微与吴遥婚礼的那段声画组合关系中, 婚礼本来应该热烈幸福的场景画面, 导演却在喜悦、满堂笑声的碰杯场面中使用了非常哀伤的音乐, 使电影的画面形式具有了特殊的审美意味, 突出地表现和刻画了宋微在强忍“做秀”的表情下痛苦复杂的内心世界, 预示了婚姻的悲剧性。在影视艺术的创作中对声音造型的使用, 正如弗拉哈迪所说的那样:“声音本身即是画面, 你可以使用它们而毋需可见形象的支持”, 5也就是说, 声音的使用是一种不可见的“有形力量”, 它在配合画面的需要恰当地使用时, 可以大大拓展画面造型的“视觉形象”或者说“心理视像”空间。正是因为在影视艺术欣赏的过程中, 由于各种艺术元素在画面中的共同作用和有机统一, 才能使得观众能沉浸其中, 所以, 对影视艺术的欣赏, 理解声音元素也已成为作品赏析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影视艺术作品视听效果的魅力。

综上, 从视听语言的角度进行影视艺术的欣赏, 除了从上述探讨的角度外, 它更应是一种对声、光、电、色、画面等多种元素综合感受和体验的过程, 在这种视听语言的综合运用与表达下, 去感受和领悟影视作品的意义与内涵。

参考文献

[1].郑洞天:《电影导演的艺术世界》, 第64页。转引自:李俊《影视文学论纲》,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5版, 第2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 马克思, 第145页。转引自《电影、电视艺术研究》, 1989年, 第9期, 第61页.

[3].《西洋名画家绘画技法》, 第76页。转引自《美学与艺术评论》第一集,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4版, 第286页.

[4].《电影艺术词典》,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年版, 第499页.

《美国往事》分析视听语言 篇5

这是一部描写友谊与对立、忠诚和背叛等人性冲突的黑帮史诗电影,导演一改好莱坞传统西片的格局,以独特的视角塑造了美国黑社会人出生入死的人物形象。影片颇有气势,暴力的描绘有一种诗意。时间跨越40年,从经济大萧条、禁酒令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均作为背景。影片只选取原作中的几个人物和几件事件,采用典型的好莱坞叙事结构。所不同的是,影片的时空结构处理颇有特色,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将故事逐渐展开。

《美国往事》有很多更深层的思想在里面,影片三个多小时的片长所容纳的是一段较长的历史,里面的厚重让我在看完影片后想了很多。《美国往事》蕴涵了很多沉重的东西,从人们反抗大环境到人性光辉的体现,从友情到爱情,有很多残酷的东西。

音乐在这部影片起着重要的作用。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始终,无时不在感受音乐的力量。长迪吹出缓慢、哀怨的而略带怀旧的情调。无论是黛布拉舞蹈场面,穷孩子搞恶作剧的场面,还是抢珠宝店时面条对卡萝尔施暴的场面,无不伴随着优美的旋律,音乐的作用旨在阐释主题,用音符去述说一段值得回忆的往事。“上帝赐福美国”、“夏日时光”、“昨天”、“日日夜夜”等歌曲和配乐无不再现了叙事的年代,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影片的摄影相当讲究,画面的明暗处理十分得体。回忆的镜头,多采用近似黑白的摄影,有些场景画面非常明亮,场面出人意料的豪华。

面条的自我逃避,如影片的首尾所暗示,他的一生就像鸦片,是场幻梦。

他一直在逃,却始终被过去追杀,被影子缠绕。鸦片馆里无人接听的电话铃声,让他想起向警居的告密,这告密把三个朋友送向了死亡;仇人的追杀,让他坐上离开家乡的列车,这列车把他送向了35年的逃亡;“贝利”部长的请柬,让他看到掩盖过去的面纱,这面纱几乎欺骗了他的一生;即使Max的出现使真相大白,他也仍然不愿承认35年前的一幕是场戏,仍然不愿承认眼前就是夺走他一切的曾经的挚友,他悲怆到欺骗自己。最后,年迈的面条仿佛又回到35年前的鸦片馆,他躺在床上,静静的等待那无人接听的电话铃声,但电话没有响。于是他面对镜头,露出了笑容。一切的悔愧和伤痛,被幻梦洗清。

幻象消灭是人生里命定的悲剧„„转瞬间,或许,便已敛息了最后的焰舌,只留存有限的余烬与残灰,在未灭的余温里自伤与自慰。

没有哪部电影把友谊的忠诚与背叛写的如此沧海桑田。

一切都无法言说。

视听语言对小说语言的互文性解读 篇6

关键词:视听语言 小说语言 互文性 解读 《呼啸山庄》

引言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自问世以来,得到了文学界的极大认可和读者的广泛追捧。这本小说以独特构思和丰富的想象打动了广大读者。继1939年被改编成第一部同名电影之后,《呼啸山庄》的改编史正式开启,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个性的导演,以不同的角度和认知解读着这部经典著作。无论这部小说被改编几次,其主旨思想和精神内涵是不变的,仍然被广大观众所喜爱,经久不衰。由此可见,电影不仅为人们认识小说和理解小说提供了新的视角,更带给了人们全新的感官体验。当电影把文字抽象的符号转变成直观形象的影像和语言后,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小说的影响,但是从艺术形式和审美的期待上都得到了转化或升华,其文学的价值即在这种不断的改编、批判、升华中越发耀眼。

一 互文性理论解读

互文性理论诞生于后现代思潮中,指作品中文本与文本的互动关系。这个概念的提出表明,文本与文本间存在着关联性,每一个文本都可以看做一面镜子,为其他文本起到对照作用,同时两者之间不断进行吸收与转化,产生潜力无限的空间,甚至可以将文本的过去及将来都进行开发,并且不断丰富其演变过程,形成一个巨大的文本体系。即任何一个文本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必然是被叙述过的。同时,文本的互文性还包括,将旧文本摧毁和否定并创造出新文本的过程,这是一个除旧扬新的复杂过程,必然存在着主体地位和语言的颠覆性。在巨大的互文性空间中,旧文本在不断的生产和进步中被粉碎和肢解,而被新的语言和主体所替代,这也是文本作为生产力的一种特殊表现。在读者参与到文本生产中来时,会主动推动文本的创新,使其通过新的意义被创造出来,将之前存在的差异性和旧时代性抛弃,而出现新的结构和语言。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是电影生产和文学改编。受众不但从中得到全新的体验,还扩大了视野,并且增加了文本的开放性,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与时俱进。

电影作品也是一种文本,我们称其为电影文本。它与文学文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互文性关系。这种文字符号向视觉符号转换的过程中,尽管两种文本通过不同的艺术内容和形式展现与大众面前,但是其主题思想在两种文本的转换之间仍不受影响。可以说,成功的电影改编一定是适应时代发展,代表时代主流意识,并且符合当下的审美情趣的。从《呼啸山庄》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尽管有着不同的导演利用不同的版本对其进行了诠释,相同的是,它们都在当时的年代为大众追捧,即符合了当下大众的口味。

二 视听语言与小说语言的互文性表现:相通

即使电影与小说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其中存在着很强的相通性。在小说备受读者青睐的同时,改编的电影文本也深受大众喜爱。小说的作者与电影的导演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受众讲述了相似的故事,这种超越时空的交流和分享,给大众带来不同的视听享受,但其目的都是一个,就是传播了情感表达了某种理念。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不仅记录了人类的行为,更傳达着人类的心理活动。小说以文字语言作为自己表达的窗口,而电影则以影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中心思想。不论是视听语言还是小说语言,两者具有相同的情感诉求,通过不同的手法和艺术形式表达作者对社会或事物的认知。读者阅读小说时,需要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看法和情感,才能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同理,观众通过电影的画面、场景、音乐及对白中寻找到情感的交流。因此,可以说视听语言与小说语言具有互通性,旨在与受众进行有效的沟通。艾米丽在小说《呼啸山庄》中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及对人性的剖析,而电影《呼啸山庄》中,导演通过各种画面和音乐诠释了她的思想情感,这正是两者互文性的表现。

1 人物与景致刻画的相似

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中,尤其注重对场景、人物的描写和刻画,目的就是通过对人物和环境加深读者的印象,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如小说《呼啸山庄》中,作者先是通过当时的景物,荒原上孤立的山庄、风雪肆虐的气候等,营造出紧张的氛围,烘托主人公的心情。同样的,在电影中,也以山庄、坟墓等场景设置表现出了当时可怕离奇的气氛,并且用音乐加深了观众的恐惧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人物的形象刻画上,小说多借助于对肖像、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描写去展现人物的性格,而电影则通过演员来诠释。如演员的衣着、表情和语言动作,都是小说中人物的再现。小说中或泼辣、或单纯、或腼腆的人物性格,都可以通过演员的举止和言语表现出来。哪怕是脚步的轻缓、笑时嘴角的上翘程度,这一点一滴的细节都是对主人公的刻画。这也是电影的优势,使得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特点。而这些表现形式都是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的发挥,因此,从这一点来说,正是两者互通性的表现。

2 故事情节的相关性

影视广告视听语言 篇7

一、影视动画中视听语言的特点和作用

(一) 视听语言在影视动画中所具有的特点

影视动画中的视听语言是一种由影视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而呈现出的综合视听语言, 是观影者通过对眼睛看到的图像和耳朵听到的声音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的对动画作品的感受。与其他影视片类型不同, 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具有它自身的特点。首先是思想的假定性, 影视动画创作的灵感虽然来源于现实但决不等同于现实, 没有哪一部动画片是完全表现现实的, 创作者往往会结合童话或者梦境等, 利用视听语言让人们看到一个奇幻美妙的虚拟世界, 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甚至可以打破常规, 正是通过这些夸张和主观的方式来展现影视动画作品中的主题。那么这种高于生活的思想假定性和虚拟世界就需要动画视听语言具有与其相匹配的特点, 那就是具有生命活力、空间感和思想的延续性;其次是预设性, 影视动画有别于实拍电影, 它的前期准备工作更加的复杂繁琐, 不管是镜头的衔接、画面的展现, 还是拍摄的角度、音乐的运用等方面都要前期确定后期严格执行。

(二) 影视动画中视听语言所具有的作用

影视动画剧情与现实联系是利用假定性, 这是其不同于其他影视作品的本质特征。通常情况下, 影视动画情节及角色只需尽力贴近剧本和绘画, 而不要求将现实世界还原。影视动画中的角色和环境几乎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这些角色和环境多是动画作品创作者基于灵感和想象创造出来的, 所以视听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1]。因此, 想让动画作品具有较强感染力、表现力和说服力, 人性化的动画视听语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赋予其更灵活的表现方式, 更贴近于影视动画的特征, 从而满足观众的观赏心理, 丰富影视动画的新鲜感、画面质感等。

二、对影视动画视听语言未来发展的分析

(一) 当代语境下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

影视动画属于影视类型中的一个分支, 虽然与其他影视类型存在相似性但还是拥有很大的差异, 在发展中并没有受到重视, 也没有针对影视动画视听语言运用的一套完整理论系统。以至于在今天影视动画产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创作者作品中的视听语言仍然是以电影和电视当中的理论模式为主, 其表现形式尚不成熟。因此, 应该对影视动画视听语言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研究, 形成专业、有针对性的有效理论体系, 为动画视听语言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 视听语言在影视动画中未来发展的分析

动画视听语言是一种全新的、富有创造价值的语言表现方式, 它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和发展还是需要一个缓慢的适应过程, 不能操之过急, 否则会适得其反。影视动画中的视听语言要能给观众以视听上的感触, 要充满活力, 寻找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新鲜感和刺激感。视听语言的特殊质感是需要观影者和创作者在对作品的不断深入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总之, 视听语言并不仅是为了商业用途, 而是在心理学和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上, 用以保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有效性及避免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当代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虽然有诸多不足, 但是视听语言表现形式的研究正逐步变得科学、合理, 创作者接受了许多新观念、新思想, 科学的研究方法更加被关注。此外, 笔者认为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 对影视动画中的声音构成形式、图像运动方式、色彩表现形式等作细致的钻研和分析, 这样才有益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在国内外, 对于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研究普遍刚起步, 几乎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所以, 对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探索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视听语言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结语

新时期, 影视动画艺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充满了对现实世界之外的无限想象, 视听语言让这种遐想更加深远。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具有其独特的方面, 是影视动画创作者利用视听语言将童话或梦境中的灵感及环境再现给观众, 带来不一样的视听感觉的过程。不管国内还是国外, 对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研究都是处于发展阶段, 加强对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各方面的深入讨论研究, 构建适合当代语境下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 进一步为现代影视动画的繁荣发展, 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特点和作用, 探究当代语境下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 以使更多的人认识到视听语言的重要性, 为影视领域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效的借鉴, 进而促进影视动画作品创作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视听语言,特点和作用,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影视广告视听语言 篇8

影视动画通过将视觉感官同听觉感官巧妙地结合起来, 利用每一幅画面向观众带来精神享受以及感官震撼, 传达着影视语言的魅力。视听语言则是影视动画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视听语言囊括了镜头拍摄、声音组接等一系列专业操作, 通过将视觉听觉表现手法进行排列组合, 提升了影视动画的艺术感。影视动画的视觉效果与听觉效果都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元素。因此, 对影视动画视听语言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影视动画中视听语言的特点

影视动画中的视听语言是观众对于影视动画表现效果最直观的体验, 也是信息时代下影视动画创作技术发展的产物, 观众通过视觉感知以及听觉感知, 将影视动画的图像与声音巧妙地结合起来, 通过产生与现实生活相近的感知方式, 使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与其他电影形式相比较, 影视动画的制作技术、发行手段、观影群体都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1) 视听语言具有虚拟性。影视动画构建的故事框架同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高度的虚拟性是影视动画的基本特征之一。[1]影视动画的题材大多源于生活, 但却有别于日常生活, 与真人扮演的影视剧情作品具有相当的差异性。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形成依赖于颜料纸笔或是计算机等绘画工具, 再现日常生活中的情景, 视听语言利用夸张、虚拟的表达方式表现影视作品的主旨。

(2) 视听语言具有预设性。影视动画作品同真人扮演的影视剧情作品不同, 在制作影视动画作品之前, 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 镜头的角度与拼接关系着视觉效果的表达, 音乐的选取与运用关系着听觉效果的表达。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的结合的预设, 是顺利拍摄影视动画作品的前提条件。

三、当代语境下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

首先, 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处于起步阶段, 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将影视动画与其他影视类型的影视作品相比较, 虽然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但是在剧情展开以及视听语言组成等方面都有着相当的相似性。影视动画虽然也属于影视类型中的一个分支, 但是在影视产业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一直有限, 我国影视动画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国际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理论研究基本都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如何运用视听语言仍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以至于现阶段影视动画的创作仍然在沿用真人扮演的影视剧情作品的理论模式, 影视动画中运用视听语言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其次, 在影视动画的发展过程中, 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难以满足。由于如何在影视动画创作中运用视听语言尚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行指导, 现阶段培养影视动画视听语言专业人才的工作中, 仍按照传统影视剧情作品视听语言的教学进行培训。由于专业人才不足以及人才专业程度不足, 导致影视动画的视听语言缺乏针对性以及区别性, 缺乏专业性的影视动画人才是影视动画产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不完整的视听语言教学体系导致教学内容科学性较差,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难以提升, 影视动画行业对于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难以满足。因此, 为了实现影视动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应当完善视听语言教学体系, 从而培养出更多专业性影视动画人才。

总之, 结合当代语境分析影视动画视听语言, 可以发现影视动画主要通过绘画的艺术形式, 进行镜头画面的组合工作, 视觉造型艺术是其视听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2]自影视动画产生时, 其视听语言模式就是从影视剧情作品的视听语言模仿而来的。虽然影视动画是影视类型中的一个分支, 但是也具有极强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导致影视剧情作品的视听语言模式难以满足影视动画作品的创作工作。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视听语言理论体系, 我国对于影视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有着较大的不足, 照搬影视剧情作品的视听语言模式, 给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直接导致我国影视动画作品产能不足、质量不高。因此, 对于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客观规律与理论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四、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发展前景

对于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研究, 应当分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 现阶段我国影视动画行业的视听语言模式确实尚未形成健全的理论体系, 仍处于起步阶段,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于影视动画视听语言领域的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 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尚不成熟恰恰证明了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只要开发过程中研究者合理地运用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不断完善影视动画作品中视觉效果与听觉效果的表达方式, 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将逐渐实现其价值。

影视动画视听语言作为一种新型的感官语言表达形式, 其在影视动画行业中的运用需要一个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视动画从业人员应不断深入对视听语言的研究, 逐步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研究方法, 从而完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理论体系, 并将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影视动画作品实际视听效果验证理论。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在完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对影视动画作品进行分析, 应该联系实际对理论体系研究角度进行调整, 从而实现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科学研究。

五、结论

在当代语境下, 我国影视动画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不仅得到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研究,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内容尚不成熟。这就需要我国影视动画制作人员在结合视听语言的过程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深入对影视动画视听内容的研究, 构建起现代汉语语境下的影视动画作品创作, 从而提高我国影视动画在国际动画领域中的地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 影视动画文化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从影视动画中视听语言的特点与发展现状出发, 对视听语言在未来影视动画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当代语境,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研究

参考文献

[1]梁佳.现代语境下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J].新闻窗, 2014 (02) :95-96.

影视广告视听语言 篇9

一、影视动画中视听语言的特点

影视动画中的视听语言是观影者对于影视动画作品最直观的感受, 观影者通过眼睛和耳朵这两种感觉器官, 对看到的图像和听到的声音进行综合的思考, 进而得出对影视动画作品的感知, 这就是视听语言在发挥作用。与其他影视片类型相比, 影视动画受到观影者年龄层、制作工艺、发行方式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影响, 有着诸多的特殊性。首先是虚拟性, 影视动画创作的原型或者故事框架可以来源于现实但绝对不会等同于现实。人们常常会把影视动画和童话甚至是梦境相联系, 这是因为影视动画中的视听语言会让观影者看到一个天马行空的梦幻世界, 为了烘托气氛、渲染情节, 视听语言的运动甚至可以违反自然规律, 视听语言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更为夸张、更为主观的方式来表达影视动画作品的主旨。其次是预设性, 与实拍电影不同, 影视动画作品需要更为复杂繁琐的前期准备工作, 拍摄的角度、镜头的衔接、画面的展现、音乐的运用都要前期敲定好后期严格执行。

二、视听语言在影视动画中的重要性

影视动画是一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 它在带给观影者欢乐的同时, 也传播者影视动画创作者想要通过影视动画作品表达的积极、健康的社会正能量。灵活多变的视听语言赋予了影视动画一种新鲜的质感, 迎合了观众的欣赏心理, 使影视动画具有了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视听语言具有特殊的艺术功能, 其在影视动画中有着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因此, 研究影视动画中的视听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把握好视听语言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 提高影视动画创作人员对视听语言的运用能力, 才能不断提升影视动画作品的质量, 使影视动画这一艺术形式得到长远的发展。

三、影视动画中视听语言发展的现状

首先, 影视动画与其他的影视类型相比虽然相似但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 由于是影视类型中的一个分支, 长久以来并不受重视, 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对影视动画中视听语言运用模式的理论体系。以至于在影视动画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 创作者们仍在沿用电影及电视当中视听语言运用的理论模式, 影视动画中视听语言运用理论的系统性、专业性和推广性根本无从谈起, 亟待重视和解决。

其次, 由于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持, 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仍然按照传统的影视视听语言的教学系统来完成, 没有区别性和针对性, 对于专业从事影视动画的人才是一个基础理论上的极大局限。按照目前的视听语言教学体系, 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效果都无法满足影视动画行业的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 严重限制了影视动画行业的长足进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影视动画人才迫在眉睫。

四、视听语言在未来的影视动画中的发展前景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 视听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极富创造性的语言表现形式, 其在影视动画中的运用发展还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影视动画能够成为影视类型中独树一帜的表现形式也是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发展的。影视动画中的视听语言不是单纯的为了满足观影者的视听快感以及作品的商业价值, 而是通过更开放也更深层次的表达将有效的信息通过这种声音和画面完美融合的形式传递给观影者。视听语言发展的历程实际上是影视动画创作者与观影者之间不断深入活动的过程, 其展现出的独特的视听效果也是这一真实的互动过程产生的结果, 而这种结果又推动了视听语言在影视动画作品中的生机与活力。因此, 即便视听语言的理论和应用还有待完善, 但只要我们秉承严谨的科学态度、客观的分析实证、深入的学习研究, 运用新思维, 使用真确的方法指导实践, 影视动画的视听语言的可研究和可探索空间还是非常广阔的。况且,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这一领域问题的研究都属起步阶段, 相信当代语境下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发展还是具有极大的潜力。

结束语

新时期影视动画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研究新时期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规律特别是当代语境下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规律和运用, 是一种极为有用的尝试, 希望能使新时期的影视动画焕发更强的光彩, 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米高峰, 刘子建.当代语境下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电影评介[J].2007 (11) .

[2]李娜.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研究分析[J].艺术之窗304.

[3]宋杰.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影视广告视听语言 篇10

影视导演的专业课程《视听语言》旨在向学生讲授构成影视画面和声音的基本元素和其构成的基本语法, 为学生以后的拍摄实践打好基础。作为高校的艺术类专业, 面临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传媒从业人员。作为教师, 应该关注社会相关动态, 意识到这门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即传统的视听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加强教学的专业性, 时代性和创新性, 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 应该把启发学生思想, 开拓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

在对《视听语言》课程的教改探索中可以意识到, 对于教学来说,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要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不能光从这两方面入手, 还要考虑到在这个知识传播过程中的其他环节。因此, 本文将引用传播学理论中的“5W”模式来阐述文章主要观点。

在传播学中, 有拉斯韦尔提出的著名的“5W”模式基本概括了信息传播中所涉及到的主要环节, 包括:传播者 (who) , 传播内容 (Say What) , 受众 (to Whom) , 传播渠道 (in which channel) 以及传播效果 (With What Effect) 。

一、传播者: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

作为教学信息的传播者, 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以及对自己教学任务的认识,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人韩愈在《师说》里提出的观点, 至今可以作为我们参考的依据。在一线工作的教师, 面临的最多的是“授业”“解惑”, 即讲授本课程的专业知识, 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当前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 因此产生问题可能会远远超出单一课程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 作为教师, 必须要随时注意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一是夯实专业的深度, 即用课余时间钻研教学内容, 阅读国内外相关的学术书刊和杂志, 随时了解当前的学术动态和一些新的思想;二是拓宽专业的广度, 即关注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状况, 特别是和本专业相关的信息。影视类行业有其自身特色, 它和社会发展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课程的教学课程中, 多注意根据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举例, 有助于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 并能拓宽学生的思路, 以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效果。

此外, “传道”也是作为大学老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对于学生人格的教育也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面对的学生以后要从事社会价值观引导的传媒工作, 因此, 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也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作为教学信息的传播者, 教师任务重大, 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加深对教学工作的认识, 加强对学生, 对工作, 对学校, 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受众:学生分析

在传播学中, 受众处于传播链条的末端, 也就是接受信息的那一方。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对受众的状况进行分析, 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学的调整, 也是非常重要的。总的来说, 艺术专业的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从优势来说, 艺术类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 有想法, 学习专业课程的热情比较高;劣势是普遍的文化水平较低, 对文化的积累不重视;学习的热情不能持久, 思想浮躁, 急功近利, 通常表现为对基础课程的掌握只了解了一些皮毛, 就拒绝再深入地了解下去。在很多学生的想法中, 还是把观摩影片当成一种娱乐行为, 学习的思路没有转过来, 没有习惯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一个影片。因此, 要使这门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应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有个整体把握, 因材施教。

三、传播的信息: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改革

《视听语言》是影视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对电影或者电视来说, 视, 则指视觉所接触到的画面;听, 指的是声音。如果说构建一篇文章需要文字以及其必须遵循的基本语法, 那么, 对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来说, 画面和声音就是其叙事的语言, 他们作为一部影视作品的元素, 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 它们有自己的叙事逻辑和叙事结构, 和文学等其他叙事形式相比, 影视有相对独立的语言和语法。因此, 视听语言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用影视反映生活的的艺术思维方式, 学习影视的基本语言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基本语言进行创作。当前, 很多影视传媒专业院校都开设了《视听语言》这门课程。对影视专业的学生来说, 掌握好影视的视听语言, 有利于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前人的优秀作品, 为自己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近几年, 各大影视传媒专业院校相关教材逐渐面世, 主要有《影视视听语言》 (陆邵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3月1日第一版) , 《视听语言》 (刘立滨,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年5月1日第一版) , 《影视视听语言》 (张菁,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1日第一版) 等。这些教材对构成影视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表现方式和表现力都做出了比较详细的理论阐述, 并结合影片片段进行分析, 对这些基本元素体现出来的美学特征, 组接方法, 以及在影视中叙事和人物塑造中的作用都有不同程度的论述。这些专业教程的出版, 无论是对这门课程的专业老师还是学生来说, 都提供了参考的依据。把教材上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是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

但是,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人们每天接触大量的视听信息, 审美水平不断提高, 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影视传媒专业课程的教学, 如果仅仅满足于教材上的知识, 是不能跟上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的。因此, 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探索中, 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

1. 提升课程的专业程度。

在《视听语言》的教学中, 要做到梳理和细化知识点, 把握好组成影像的各个细小元素, 对于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些细节, 多加引导和强调, 培养学生对细节之处的感悟力和处理能力。例如, 镜头是构成一部影片的基本单位, 而镜头的内容又可以分为”“人”, “景”“物”, “光”“色”和“声音”。一般来说, 能够从这几个方面去把握镜头, 基本能满足影视专业的教学要求。但是, 我们再把这些知识点往下细分, 或许又会有更多的见解。比如说, 镜头中的“人”, 可以分为“人脸”, “人手”“人的形体”以及“作为群体的人”。在影片中表达某人愤怒的情绪, 是通过“人脸”的扭曲来表达, 还是通过“人手”怒摔杯子来强调, 或者转身愤而离去的“形体”来完成, 有着不同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 不同的表现方式又影响着光, 色, 景别等元素的运用。细节决定成败, 越是细致地把握影视视听语言的元素, 越容易处理好影片的细节, 真正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

2. 增加课程知识的广度。

《视听语言》课程中会介绍到许多电影的专业术语, 比如景别, 长镜头, 蒙太奇等。在传统的视听语言教学中, 要向学生介绍这些专业术语的概念和基本用法。电影技巧的发展, 和电影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视觉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视听语言发展到现在, 不仅要从电影技巧方面去讲解, 还应该了解背后蕴藏的文化背景。例如, 在介绍“蒙太奇”这个概念时, 除了讲述蒙太奇的概念和影视作品中常用的几种蒙太奇的用法之外, 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关于苏联“蒙太奇学派”, 蒙太奇的发展等等相关历史知识。通过课上的引导, 同学们对“蒙太奇”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不再仅把它当成一种常见的电影语言, 更能从文化上来认识它, 加深作品的深度。

3. 在课程中强化学生创新的意识。

在《视听语言》课程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让课程内容和时代信息紧密联系。在课堂上用到的片例, 应该和当下影视发展的热点联系起来, 再与以前的经典影片做对比分析, 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知识点, 并指导学生模仿经典影片进行拍摄练习, 并结合当前影视特色进行创作, 实践证明, 融汇贯通的知识结构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传播方式: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对教学内容实现专业性, 创新性, 时代性的改革探索之后, 对于教学的方式, 也要不断总结经验, 进行改革。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 在教学过程中, 要采取各种方式, 调动他们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1. 充分利用课程特点, 提高教学PPT的质量。

影视视听语言本身就在用运用画面和声音来作用于人, 调动受众的视觉和听觉。在教学中, 充分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 选取有时代性, 典型性, 可看性较大的片例链接在PPT里, 做到每个知识点的理论背后都有视听化的例证, 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尽快消化理论知识。

2. 从“传话教育”变成“对话教育, 增强师生的互动。

在具体的教学中, 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下次课程内容, 做成PPT, 上课时挑两组代表上台做演讲, 进行PK。在PK过程中, 教师可以随时找出他们PPT中出现的问题, 让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最后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课堂互动以及同学们学习的反馈来看,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个人预习会有一些应付性, 而以组为单位进行PK, 会激发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性;在小组预习讨论的过程中, 能增加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课上的小组演讲, 能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 而最后教师的总结, 能让大家对知识点有个总结性的认识, 并能结合之前的讨论举一反三。这样, 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 较为完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 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

《视听语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但是, 仅仅理解各个概念是不够的,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一个较好的方法是看学生能否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一部影片。同学们以往对影片的分析, 多是对剧情的分析, 这并不能满足影视导演专业的学习要求。因此, 要引导学生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去分析。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段落, 进行拉片分析。对于自己喜欢的影片段落, 同学们是有动力去反复观看, 并揣摩不同的视听元素, 如光, 色, 声音, 景别, 景物等在影片中的作用。最后, 通过截图, 写出分镜头台本, 画出机位图, 并从摄影, 光色, 表演等方面做出较为深入的文字分析, 影片分析的任务才算完成。另外, 课后的拍摄实践也尤其重要。通过拉片和拍摄实践, 学生能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掌握好这门课程的内容。

五、反馈:教学效果分析

在《视听语言》这门课程上, 从学生平时拍摄的作业, 可以看出教学所达到的效果, 其参考依据为: (1) 学生拍摄的短片思想上是否健康积极; (2) 短片的视听语言元素是否应用得当, 有无明显的错误; (3) 短片中的拍摄技巧是否有创新点。从这几个方面归纳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再进行相关调整, 以此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视听语言》作为高校影视导演专业的必修课程, 旨在向学生讲解构成影视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法, 为以后的拍摄实践打好基础。随着信息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依靠视觉和听觉来获取信息, 对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视听语言》教学思考中, 本文引用了传播学中著名的“5W”模式来阐述我对这门课程的教改所作的探索, 教学改革不是单对某个环节进行改革, 而是一个涉及到教学的主体、对象、内容、方法以及反馈的多方面的传播行为的改革, 试图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一个综合性的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视听语言,“5W”模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郭英, 刘宪俊.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回归教育语言对话性的思考.[M].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10 (8) .

[2]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合, 何道宽.传播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 .

[3]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6) .

[4]张浩岚.视听语言[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5) .

[5]张菁.影视视听语言[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6) .

[6]张子照, 杨晓艳.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发展[M].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10 (8) .

[7]陆邵阳.影视视听语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

杨德昌电影视听语言的空间营造 篇11

关键词:视听语言;空间营造;画外空间;运动

一、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以及什么是电影空间

(一)什么是电影、什么是视听语言

“电影是通过光和声音在空间中纪录时间流逝的美。”①

换句话说,电影是纪录生活中的光和声的运动现象。它是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产物,它的本质是纪录。它不同与戏剧、音乐、美术,它不具有那些传统艺术的属性,但它也有叙事的功能。

视听语言是光和声音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即电影语言。试听语言就是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二)什么是电影空间

电影最重要的就是运动:(MOTION)活动映画,或CINEMA。这些概念强调的都是运动,是一种动态的表现形式,是视听运动。当我们单独来研究电影中的视觉问题时就会发现,当摄影机运动的时候,电影银幕的画框里出现的情况是,原来的空间被排除在画框外,新的空间进入画框内,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电影的空间观念即开放的空间观念和封闭的空间观念。雷诺阿和安东尼奥尼这两位电影艺术大师都是开放空间观念的现实主义者,所以他们认为:银幕的空间与现实的空间是相连的。银幕只不过是面向生活的一扇窗户。观众只是偶然走到窗前,看到窗外发生的事情。窗外的生活是独立自主的,它不是为观众而设的,而且生活也不仅仅是观众所看见的那一部分。尤其雷诺阿的影片强调摄影机的运动,他的镜头几乎总是在动,甚至是令人觉察不到的运动。在电影中,雷诺阿等人所表现的空间观念有两部分组成,即:看得见的(画内空间)和看不见的(画外空间),这样给观众的感觉就是你只看见了影片中主人公的一半,还有一半被遮挡物遮住了。电影发明的目的就是纪录运动,电影就是用光和声音在空间中纪录这种时间流逝的影像。所以它讲究逼真性,逼真的呈现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即(电影)空间。

二、分析杨德昌电影中的视听语言是如何营造空间的

杨德昌(1947—2007.6.29),台湾电影导演,其电影作品深刻、理性,有强烈的社会意识,被称作“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大师之一”、“台湾社会的手术灯”,在世界影坛享有盛誉。杨德昌的电影主要描写台北城市生活,与侯孝贤的乡土电影形成鲜明对比。②

(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它是杨德昌集十年大成的经典之作,长达4个小时。杨德昌用自己稳健的影像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灯光昏黄的台北夜市,影片结构严谨、细节生动,有着庞杂但是清晰的人物关系、繁芜但不凌乱的叙事编排。

1.影片中部(58分)

在这一段首先是一个小个子的男孩在书摊上看小说这样一个画面,然后声音出现女孩儿喊“四儿,小四。”的声音。接下一个画面中的小个子男孩从书摊上溜走。在这之前,导演已经给观众展示了画面中小四在推他的自行车,和女孩儿过马路的场景。这里的重点就是在这个镜头一开始导演并没有给观众明确他们两个人的方位。接下来,书摊上的男孩子从画面左边出画,女孩儿从画面后景的左面入画,小个子男孩儿从画面右边过来。然后,小四儿和女孩儿两个人往前一起走,往前走过来。摄影机跟着主人公摇动,最后当摄影机摇了快180度后,画面出现了原来对面的街景画面。这时出现声音“交女朋友哦”画面是小个子从右上角重新入画再走到画框下出画。小四儿、女孩儿还是继续走摄影机跟拍他们。画外音出现:“老板,那些小书呢?”这句画外音给我们观众脑子里引出了之前的那个书摊,这样的镜头调度、安排就完全体现了无限开放的画外空间。使得我作为一个观众,在脑海里同时出现了那个书摊、女孩过的马路、小四的存车处、街道背景上的房子、灯火。这就是通过空间表现、空间调度营造给观众留下的幻觉印象。我猜想,在杨德昌导演的脑海里大概是没有画框的,或者说,是不受画框的限制的。

2.影片(1小时30分)

这一段:镜头一开始是女孩儿从医务室里走出来,和左边画外的小四说话。但是镜头没有跟着他们俩正反打,而是摇到了右边,定格在那个绿色的墙面上。那个墙面上有模糊的两人的影子。最后镜头又摇过来跟着他们两人,两人下楼,镜头从上往下拍最后两人出画,这个镜头结束。一般我们在生活中有个感觉,只听见声音看不见人,那声音就更清楚,就更突出。我感觉导演这样处理非常有意思,比较独特。

3.影片(第二集5分53秒)

第三处的背景音一直是校园里的一个乐队的演奏,镜头画面出现四个孩子坐在那里,两组谈话也同时进行,这样让观众感觉十分生活。然后接女孩子从画面背景的大街上走过。这里画面中的对话是“我上个厕所”“妈的,下课不上!”这又让观众感觉更加生活化。接下来的画面是,女孩子往乐队这边走,小四追过来,背景乐队演奏声加大,小四在演奏声中大声嚷嚷说要保护女孩,可是这时,乐队演奏忽然停止了,小四的最后一句话很大声的喊出来但是又因为乐队的停止而马上收小了声音。他再开口说第二句话的时候,乐队又开始继续演奏。我认为,这个场景设计的很戏剧化,很真实。唯一有点不真实的是当那个乐队第一次停下来,小四儿的声音突然暴露出来的时候,旁边的乐队队员没有一个人回过头来看他的,这就在真实里显得有一点不真实了。

除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部影片以外,我还非常喜欢杨德昌导演的另一部影片《一一》,接下来,我将继续结合他这一部影片浅做分析。

(二)《一一》

杨德昌导演2000年的作品《一一》被法国媒体形容为杨德昌把“生命的诗篇”透过电影传颂吟唱,在叙述一则简单的家庭故事时,真正触摸到“情感的精髓”,以四两拨千金的娴熟技巧交待了少女心事、童年困惑、事业危机、家庭纠纷,以及对宗教的慨叹和对时事的讽刺。 《一一》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殊荣。③

1.影片开始

影片的开始,以祥和安静的钢琴音为背景音乐,纪录了一个结婚庆典的过程。轻松安静的钢琴音乐一直铺底,给观众一种幸福和谐的感觉。直到1:47秒,远景,婷婷跑到婆婆身边问“婆婆,你没有事吧?”然后音乐渐弱停止,故事开始。之前所有的镜头都是大全、远景或近景,声音也是音乐加人物对话。直到背景音乐停止、云云来婚礼闹事的时候,导演才给了人物特写或是中近景。这种空间营造的表现手法,使得观众从影片一开始便产生一种旁观者的感觉。所以这时候,观众是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来观看镜头中人物的故事。但从1:47秒之后,影片背景音乐的停止,以及镜头的景别、运动。使得观众开始认真去听、去看剧中人物的故事情节发展,从而自然而然慢慢的融入到之后的故事中去。

2.影片(1分52秒)

镜头中几个人在吹气球,主人公洋洋在向镜头外张望。切下一个镜头,一扇门,导演从门外往门里拍,门只有中间三分之一是屋里婚礼的情况,云云(第三者)从画框右侧入画,走到中间的门里。在这期间,背景音有女人打电话的声音、吹气球的声音、气球摩擦的声音、人们窃窃私语的声音、器皿碰撞的声音。这简单的两个镜头就给观众交代了两个不同的空间:婚礼大堂、大堂门外。在3:07秒,云云进门以后,找到婆婆开始哭哭闹闹,老人的女儿把云云往镜头右边拉,中间一个红色的柱子,二人走过柱子,镜头也跟随二人摇到柱子右边,此处的画面是老人女儿和云云,声音是二人略带争吵的对话。然后切婷婷和婆婆这边,两人只有动作,背景依然是云云二人的吵闹声,只是这里声音变小,切换成了单声道(右声道)。这种变化会让观众更加注意去听他们的对话内容,这里同样利用我们的生活感知经验,“偷听”。似乎是你日常生活中,在大马路上看到了这么一对人,你凑上前去听一样。这时,再切婷婷跟其爸爸的对话镜头。说话的时候,婷婷爸爸把手里抱着的弟弟、弟妹的结婚照倒着放在梯子上,这看似巧妙的小动作却带给观众一种蹩脚的感觉,也巧妙的暗示了他们的人物关系。直到这时候背景音依然有云云二人的吵闹声,这就把几个空间联系在了一起,又有了一个整体感。可以说,导演的这种表现手法自然的给观众展示了两个画内、画外不同的空间,还让这种空间巧妙的结合、分离。最重要的,是这种空间感带给观众的是确确实实的“真实感”,就好像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3.影片(9分35秒)

这一处,洋洋被女生欺负以后坐在妈妈的身边。镜头是洋洋的半身近景,背景音是大人们继续谈论婚姻问题的旁白。洋洋小心翼翼地转头看对桌欺负她的女孩子们,切女孩子那一桌的小全景。背景音依然是洋洋自己这桌大人们的对话和女孩子们嬉笑声、挖苦洋洋的声音。再次切回洋洋半身特写,画面是洋洋无奈失落的表情,声音还是大人们的谈论。切全景,爸爸走过来,跟同桌的人应和几声后开始关心的询问洋洋怎么不吃饭。直到妈妈对爸爸说:“你不要管他啦”。这个镜头结束。这个镜头的这种试听结合方式突出了小孩子一个人孤独、无助、不被理解的心态,以及大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忙于应酬、忙于交际从而忽视孩子情感的这一社会问题。正因为镜头是洋洋心事重重的表情,而声音是大人们谈论扭曲爱情的对白从而形成的强烈反差才更加突出了孩子的孤单、没有人理解的无奈、大人的麻木。热闹的婚礼空间、孩子孤独的内心空间、嘈杂繁乱的生活空间,这种种空间就从试听上直接引起了观众心理上的共鸣。

(三)这种空间营造的意义、作用

视听语言营造出的电影空间首先能让观众感觉“真实”,以再现真实的空间为目的,还原电影纪录的本质。这样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影响力。其次,空间塑造表达了创作者的某种主观情绪,为了创造内心的视觉影像,还原真实的空间、改变真实的空间,来达到空间的表现性目的。总之,我欣赏杨德昌导演的电影作品,更欣赏他作品中给观众呈现出的这种真实空间感。

三、结语

通过对杨德昌导演作品的浅析,我认为自己已经完全体会了视听语言空间营造的意义,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收获。在电影里,我们通过银幕看到视觉形象。但在生活中,人眼的视野却是有局限的,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画框内的东西,听到的却不止这些。现实生活里,我们所处的环境不是真空的,所以是不可能没有声音的,而所有声音也不是你所能看见的。在生活中,声音是一个无限连续的空间。它有着远近的距离,运动和具体的方位。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当中,我更加体会到电影纪录生活的本质以及把握电影电视中无论是画框里还是画框外都应该有无限连续的声音空间。在运用方面,更应该把我们看到的(视觉)和听到的(听觉)这两种媒介空间很好的结合起来,扩展到无限。只有这种画面和空间的无限营造,才能给观众最真实的感觉,呈现出完整的生活空间。我想,这便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吧。

参考文献:

[1]米高峰. 当代语境下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07.

[2]柳峰.影像视听语言特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电影《面纱》的视听语言分析 篇12

我觉得这部电影感人的地方是那种含蓄的并没有说出口的关怀, 电影跨越两个国家, 将这两个国家的环境以蒙太奇的方式剪辑在一起, 电影以吉蒂跟随沃特到达瘟疫区并开始回忆故事的方式开篇。

接下来我从镜头、构图、景别、运动、照明、色彩、声音、影视调度与轴线以及蒙太奇剪辑等角度来分析电影中的视听语言, 电影开始以近景的方式拍了海面上的一些船只的局部, 并不断的移镜头, 接着拉镜头, 给了一个海面上船只的远景, 天色灰暗像是暴风雨要来临, 接着是一些鲜花开放闭合的特写和快速推动镜头描述中国当时街头的车流、人流等的全景, 通过叙事蒙太奇的手法剪辑在一起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和环境背景, 并给人联想的空间。

镜头拉动, 再次给出了一个远景来交代环境因素, 风景优美的中国山区, 这不禁让观者猜想这样优美的地方会发生什么“暴风雨”呢?

镜头继续移动, 由远景到全景的马车离去, 镜头摇到一男一女的背影全景以及行李, 说明他们刚从离去的马车上下来, 镜头推动, 由全集到中景主要拍摄男子, 以女子为背景, 男子女子以及行李构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机位布局, 男子转过身, 近景, 移镜头到女子肩部以上特写表情, 透露出她无奈、不可思议、不喜欢这个地方的心情。再摇镜头到一群山区的劳动中的中国农民的全景, 他们一动不动的盯这两个外国人, 虽没有表情, 但他们定住的动作很好的说明了他们的情绪——讨厌的外国人来这里干什么呢。继续农民的特写和吉蒂的特写剪辑连续, 表情透露着不理解, 再连续几个当时周边环境的全景和农民以及沃特、吉蒂的全景。

接下来我们分析几个片段, 当吉蒂回忆如何与沃特相识, 沃特又如何在花店出人意料的求婚时, 这时镜头在吉蒂和沃特之间利用特写镜头近景越轴, 交代吉蒂和沃特的心情同时也反映出两个人的性格, 善感迷人的吉蒂和直率单纯理性的沃特。这时的光

卡瓦菲斯要回到前基督教时期, 爱情只是两情相悦的肉体感官的温暖和欲望, 欢娱或悲伤。不是但丁之后的西方文学中那种具有了精神观念性价值的爱情。卡瓦菲斯摆脱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这种观念文学, 他的诗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永恒的、理想性的本质的表达。卡瓦菲斯唱出了但丁的爱情诗之外的强烈的肉体感官之诗, 没有那种精神向永恒的存在飞升接近, 只有强烈的肉体感官的欲望。对这些注定要失去的感官之乐的投入, 对这种注定要随生命一起消失的高涨狂热的爱欲的珍视, 这种竭尽全力的追求, 回荡着希腊悲剧之中那样的英雄主义气概。希腊诗人卡瓦线有自然的窗户射进来的光线也有人工光的痕迹, 使人物轮廓柔和清晰。

电影接下来的发展中有很多次吉蒂的回忆与她现在在瘟疫山区生活场景的穿插, 一点一点的交代了故事发展的原因和继续发展的进程, 这里很明显是叙事和抒情的蒙太奇, 具体运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技巧。

再来分析另一个场景, 吉蒂和沃特在瘟疫地区渐渐开始了解对方, 卸下排斥情绪开始真心的交谈, 这时给出的是全景和中景以及特写的剪辑, 利用改变视线的方式合理越轴, 煤油灯昏暗的灯光加上一点人工的散射光, 使人物仍能清晰呈现, 这里观者能看见的是明显的三点布光——两盏煤油灯的光和天花板上小吊灯的光。场面调度中分别以被摄人物身旁的煤油灯为主光, 另外两盏灯为副光。这里被摄对象相对的并不运动, 而是摄影机在运动, 构图基本是对称构图和对角线构图的运用, 色彩是暖色调, 也含蓄的隐喻着他们谈话的内容在剖析着自己和对方, 是在互相表达接受的过程中, 而这个过程是温暖的。

接下来分析另一个片段, 由于瘟疫地区近处的水源已被污染, 沃特在当地不懂医学的村民的反对下仍然坚持封闭了近处的水源, 也因此他想把远处的水源通过竹子引过来, 这时他向当地的人们购买竹子, 讨价还价的场面, 摄影机的机位在高处吉蒂的视线处拍摄出一些微俯视的影像, 摄影机又在低处拍摄吉蒂的近景, 仰视的机位角度, 仿佛是从沃特这边发出的视线, 用视线转移的方式合理越轴, 当吉蒂走过来之后场面调度运用特写近景越轴。

沃特带吉蒂乘坐木筏回家, 欣赏着沿途的风景, 这时的背景音乐是轻柔的钢琴曲, 而镜头在推、拉、摇、移的转变交换中呈现出远山近水, 以及木筏上两人的全景、特写, 这时呈现着两人交谈的场景, 却用背景音乐代替了两人的谈话内容, 让人享受着瘟疫压抑的生活里片刻的平静柔美。

构图上主要被摄对象一般处在画面的中间偏左或偏右, 使画面不会呆板, 有时看似无意的拍摄其实也透露了拍摄机位的刻意讲究, 越是随意的场面可能越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安排营造的, 下面的远景中处在近景位置的树枝的貌似三角形的形状使整个画面不再简单, 并且有稳定的感觉。而接下来的长镜头从山谷的夹缝后面由下而上的推移, 光线也由若变强, 最终看见蓝天白云, 明亮清爽的颜色与近景中的深色的山谷形成对比, 并且映衬的更加生动唯美。

通过这些片段的分析基本上涵盖了主要视听语言的运用、表达, 好的视听语言是一部好电影所必备的内涵, 我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好电影!

菲斯因此获得了祖先的灵魂。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校贫困毕业生论文下一篇:高等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