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的情诗

2024-10-01

悲伤的情诗(共12篇)

悲伤的情诗 篇1

悲伤的古代爱情诗

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还不如把情写入诗中,把爱意留在字句里。

《浪淘沙》

-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高阳台》

-朱彝尊

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

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

游丝不系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

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罗衾。

重来已是朝云散,怅明珠佩冷,紫玉烟沉。

前度桃花,依然开满江浔。

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

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山亭柳·赠歌者》

-晏殊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

花柳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

衷肠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红豆词》

-曹雪芹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呀!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自君之出矣》

-陈叔达

自君之出矣,红颜转憔悴。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自君之出矣,明镜罢红妆。

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女冠子二首其一》

-韦庄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竹枝词四首其二》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应天长》

-韦庄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

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

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黦。

《本事诗》

-苏曼殊

无量春愁无量恨,一时都向指间鸣。

我亦艰难多病日,哪堪重听八云筝。

丈室番茶手自煎,语深香冷涕潸然。

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摩耶问夙缘。

碧玉莫愁身世贱,同乡仙子独销魂。

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

淡扫蛾眉朝画师,同心华髻结青丝。

一杯颜色和双泪,写就梨花付与谁?

愧向尊前说报恩,香残玦黛浅含颦。

卿自无言侬已会,湘兰天女是前身。

春水难量旧恨盈,桃腮檀口坐吹笙。

华严瀑布高千尺,不及卿卿爱我情。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属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相怜病骨轻于蝶,梦入罗浮万里云。

赠尔多情诗一卷,他年重拾石榴裙。

九年面壁成空相,持锡归来悔晤卿。

我本负人今巳矣,任他人作乐中筝。

《鹧鸪天三首其二》

-晏几道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悲伤的情诗 篇2

1. 李贺及其诗句

(1) 李贺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有“鬼才”之称的李贺是中唐时期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其诗歌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刻画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为主的, 在这些众多的女性形象中, 有半数以上描绘了女性形象在爱情中的酸甜苦辣, 笔调落笔一般都在展示“怨女”形象。而这些女性形象往往是具有人生的缺失性体验, 完整圆满的情感缺失和正常的家庭婚姻生活的缺失都在李贺的诗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2) 李贺笔下的苏小小。苏小小是南齐时杭州的名妓。盛传苏小小天生丽质, 美貌难挡。传世的李贺所做的《苏小小墓》, 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苏小小的绝世容颜:“幽兰露, 如啼眼。”从眼睛开始进行描写, 落笔便勾起读者的好奇心, 想一窥苏小小面貌之美。兰花清冷, 更能代表她的心境。着眼“幽”字, 给人以阴森气氛。照应题中“墓”字, 引出下面的“啼”字, 为全诗定下哀怨的基调。“油壁车, 夕相待”, 物是人非空等待, 仅用6个字就把苏小小的悲剧爱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表现出诗人非凡的艺术造诣。

2. 托马斯·怀亚特的爱情诗

怀亚特是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 是第一个把彼特拉克体 (十四行诗) 引进英国这片土地的作家, 从此, 十四行诗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发展壮大。怀亚特的诗歌基本继承了意大利十四行诗的特点, 诗歌作品多以爱情为主题, 多刻画男性的爱情故事, 以男性的视角来阐述爱情的真谛, 往往以男性被抛弃的结局来表达男子求爱不成而愤懑的心情。

《情人的诉求》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凄惨的被弃者。男主人公的爱情可悲可叹, 甜蜜过后留给主人公的是无尽的悲伤, 因为爱情来过, 所以被无情地抛弃之后, 男主人公陷入深深的泥潭。他的爱深刻而又厚重, 真挚而又热烈。我们仿佛听见那深埋心底的真爱在呼喊爱人的名字, 诉说自己的相思之苦, 却得不到任何的回应。

3. 李贺与怀亚特的情诗人物通性

《苏小小墓》这首诗是一首悼亡之作, 诗句之中字字透着悲凉的气氛, 苏小小的“怨”“痴”“爱”“恨”, 在字词之间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以旁观者的笔触, 细腻地刻画出苏小小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对爱的渴求。虽以一个“怨女”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却是至情至真。写景拟人的表现手法, 使诗人笔下的苏小小形象更加逼真、真切。无独有偶, 在怀亚特的笔下, 男主人公声声呼唤:“你就这样离开我?说不!说不!”这是痴语、至情之语, 情感如悬崖奔瀑, 一泻而下, 读起来让人荡气回肠, 男主人公爱得炽烈、执着而又惆怅不已, 对爱情的渴望与深切都与李贺笔下的苏小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小小的“怨”、男主人公的“痴”都透露出了爱情是一把双刃剑, 在给人带来无限快乐时, 也会给人不尽的痛苦, 这些在爱的路上艰难跋涉的怨男怨女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契合, 但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尽管东西方爱情观念不同, 但是他们的悲剧人物形象却是相似的。他们的遭遇是无数个同时代人的真实写照, 是时代大潮滚滚向前不可避免的殉葬品。只有社会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 怨男怨女的悲剧才能成为历史。

4. 中西方情诗的价值诉求

西方人的爱情价值观比较注重个人情感的追求, 爱情便是一切, 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不但更为内敛, 而且更多的是要符合道德的要求。正如朱光潜先生说的:“西方人重视恋爱, ‘有恋爱至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的闺怨诗不只是表达女性对爱情的憧憬和失落、对婚姻的感叹和哀伤, 在主题的深化上, 更多的是男性作者借由女子之口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 仕途坎坷, 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仕途失意与女子闺中之怨的组合, 使得闺怨诗在历史性上更多地染上了一种悲剧的宿命。

总而言之, 中西方的爱情诗虽然在诗歌的形态意识大相径庭, 但是诗人在人物的刻画和情感诉求上面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无论是中国的闺怨诗还是西方的男怨诗都流露着生命的气息, 使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沁人肺腑, 感人至深。

摘要:爱情永远是诗人咏颂的主题, 东方诗人李贺和西方诗人怀亚特笔下的爱情诗歌流传广泛, 婉转动人, 感人肺腑。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价值取向的异同一定会导致东西方诗人在对爱情的理解上有所偏差, 但是经过解析对比两位诗人的作品发现, 李贺的《苏小小墓》和怀亚特的《情人的诉求》中的怨女痴男形象还是有其共通性的。

关键词:李贺,怀亚特,情诗,对比

参考文献

[1]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文化视角[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8.

漂泊的情诗 篇3

自从与茗子分手后,我便放弃了热烈而执著的文学梦,来到这座南方都市,觅了这份又脏又累的工作,20年来,一直不曾有过更改,只有偶尔从一些收购的报刊上读到那位与我同名同姓作家的作品时,内心才会泛起一阵暂时的涟漪。我认为自己已经被生活臣服了,现实的重压使得我已经麻木而迟钝!

当我发现那本线装小册子时,内心不禁为之一震——那居然是我20年前送给茗子的初恋情诗!20年了,我朝思暮想的恋人、念念不忘的初恋、牵肠挂肚的记忆,居然混杂在收购的废品中回到我的手里!我的心被往事深深地刺痛了,眼前闪现着一圈圈悠远的黑色云层,一阵头晕目眩的感觉袭上心来。那么茗子呢?她如今又在哪儿?为何要卖掉这关于我们爱情记忆的情诗?

世间的事情真是有太多巧合呵!20年前我写的情诗,20年后竟然又漂泊回到我的手中!

卖这批书报的女人正笑吟吟地坐在我面前的椅子上,她似乎根本没有发现我的情绪变化,也没有显露一丁点儿卖掉这个本子的痛苦表情。她会是茗子么?有点像,但又实在与我记忆中的样子相差太远。

“这个本子你也卖掉?”我小心地试探她。

她点点头,脸上的笑容立即消失了。

“这可是个值钱的东西!”我提醒她。

她点了点头,继而又摇头:“不,它与这批旧书都卖一个价。”显然,她的心中对这个本子是有深深记忆的!

我终于肯定地认出她来了,她就是茗子,她变了,而且这变化简直太大了!20年前,她还是北方那所中学里一位清秀俊丽的农村姑娘,如今,已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少妇了。时间在她脸上留下成熟的印记。可以猜想,20年来,她一直过得相当优裕。但她就是茗子!20年前曾经伏在我肩头流泪的茗子呵,我们已变得互不认识!这些年来,她从那个遥远的山区到首都求学,又来到这座南方城市,居然还一直带着我给她的情诗!尽管她今天要卖掉它,但还是令我感动不已。20年来,我那早熟的爱情居然伴她漂泊了这么长的路!那我还有什么值得悲哀与遗憾的呢?

我顺手翻开它淡蓝色的塑料封面,一行道劲的字迹映入我的眼帘:送给我深爱着的茗子!后面是我20年前那极具个性的签名。看着这熟悉的一切,我真想大哭一场。但我没有,我一直在尽量克制自己的情感。

“你就是茗子?”我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

她点点头,淡淡地一笑。

“他呢?他是谁?”我指着自己20年前的签名。

“你还不明白吗?”她略带调皮地说。从她的神态中已经看不出20年前的羞涩了。

忽然,她用一种狐疑的眼光望着我。

我以为她认出我来了,内心一阵明显的紧张。但很快我便从她的眼神中得知——她根本没有认出我来。

“我是在问他的现在。”我说。

“他已是一位有名的青年作家了。”我看不出她说这话时,到底是一种自豪,还是一种伤感。也许两者都有。

我惊愕地望着她,真无法理解她的话语。她是在有意刺激我么?直到我从她的眼神中确认,她的确没有认出我来,才想起文坛中那位与我同名同姓的作家来。噢,20年来,她居然一直把那位硕果累累的作家当成了我!而我呢?却就站在她面前,为了生存而奔波!这是多么富有戏剧性的错误啊!我不敢再问下去,我害怕她认出我来。但是,从她的神态来看,她对我们曾拥有的那段不成熟的经历是无悔的。她在一种错觉的背后生活了20年呵,今日却要卖掉这本伴她漂泊的诗集!

一股压抑不住的情感涌荡在心中,我真想如20年前那样,紧拥着她那娇小的身子,吻她那光滑细嫩的额头,告诉她,我就是这本诗集的主人哪——她曾深深爱着的白马王子!但我不能,也没有勇气。

“我认识那位曾是你朋友的人。”我试探地说。

“你认识?”她的眼睛一亮,“能告诉我他在哪儿吗?”

“我很矛盾该不该告诉你。”我眼睛看着地板,头不停地摇着。

她再次疑惑地看了看我,说:“你有些像他的父亲。”

她的这句话就像锥子一样刺激着我的心脏。只一转眼啊,我就由一个英俊少年变成了不惑的老人。生活的折磨使我比同龄人更显苍老,与她记忆中相比,的确是如同隔世啊。我一下子明白了我们之间已有的差距。我们已不再是同一片树叶上的两只蚂蚁,我早就坠入了社会的底层。而她呢,虽然也掩饰不住脸上的倦容,却因为优裕的生活而挽留住了美丽和青春。

“为什么与他分手?”我不知道自己伪装得好不好,但眼泪的确在不断地往心里流淌。

“为什么要告诉你?”她反问道。

我抬起头,望着天花板费劲地眨了眨眼,说:“因为你想知道他的现在。”

她终于同意了。她依然那么健谈,依旧那么浪漫而富有诗意:“20年前,我考入了首都一所大学,而他却因志愿太高未被录取。他便带着他的文学梦奔赴南方了……”她一边说,一边用手轻轻地翻开那本集子,“你看,这就是他临走时给我留下的那句话:‘我愿我们永远从对方心中销声匿迹,十年、百年,甚至千万年……’”她沉浸在一种深深的痛苦回忆中,“他给我留下这个本子后,我们便失去了联系。上大学时,我在报刊上读到过几篇他的作品,请编辑部转过几封信,却一直没有回音……”她眨着眼睛,泪花充盈了她的眼眶。

我连忙低下头,装成整理书报的样子。但无论如何,我是没有心思去管理这些就如同我的人生一样残破的纸张了。

她继续告诉我,后来,她打电话到一家杂志社,得知那位作家已经结婚的消息后,便嫁给了可以做她父亲的老总。婚后,由于她总不能忘记这本情诗和那段记忆,所以丈夫常常怀疑她的冷漠事出有因。不久前,她终于下定决心,解除了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

她就要离开丈夫搬出去重新生活。她卖掉了属于自己的笨重东西。这本给她痛苦的小册子将不再伴她漂泊——她要把它扔进这将被遗忘的废弃物里!

听着她的故事,泪水已流下来,我赶忙趁进里屋拿包装袋的机会擦拭得干干净净。噢,茗子,真没想到我那几句儿时的诗句会给你那么多的痛苦。该不该与她相认呢?我的内心又有些动摇了。

“大叔,你总该告诉我,他在哪儿了吧?”她的称呼令我大吃一惊,内心的疼痛再次让我清醒了。

我努力地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平静地说:“不过,他不是那位出名的作家。”

“不可能!”她坚决地否定了我的说法,“他绝对有这个能力,20年前他就是我们学校的文学名星了。他现在至少也应该是位作家。”

我至少也应该是位作家了么?要是在20年前。我会充满自信地回答:会的!可是如今,生活使我倍受折腾,现实使我饱受磨难,我还会是位作家么?

我收起了这些废书,又悄悄地把这本残破不已的诗集收进自己的抽屉。这是我失落了20年的梦啊,如今终于又把它收回!也许从今以后,它再也不仅仅是一种天真的狂想,它会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付了钱,我目送着她走了好远好远,在心里无数遍地默念:“茗子,祝你好运……”如果说20年前,我的选择是因为我感觉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那么,今日的选择就是因为——我们早已不再是同一条线上的风景!还是20年前的那句赠言在我心中为她祝福:“我愿我们从此永远在对方心中销声匿迹,十年、百年,甚至千万年……”

感谢你,茗子!你在漂泊不定的生活中,还一直带着我漂泊的情诗,最后,又随缘地让它漂泊回我无助的心中。其实,20年来,我也一直在反复地问自己:我还会成为作家么?——现在看来,我会的!

最美的情诗 篇4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所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没有交汇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飞鸟与鱼的距离

一个翱翔天际,

论《诗经》爱情诗的风采与魅力 篇5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的爱情热恋。男女双方倾慕, 向往, 沉浸在无限想念之中。心与心碰撞闪烁耀眼的火花, 点燃了相亲相爱的热烈的感情。《诗经》中第一首《关睢》, 真切地写道, 在黄河岸边, 睢鸠关关互鸣, 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 采摘鲜嫩的荇菜。一个德才兼备的小伙子产生了热切的爱恋。从此的日子里, 姑娘在“参差荇菜”田野里, 一天又一天, “左右流之”, 左右采之, 左右芼之;小伙子日复一日, “寤寐求之”, “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写的真切入微, 恰到“乐而不淫”的好处。“《关睢》乐得贤女以配君子”, 是爱的热情, 是美的德行。流水, 鸟鸣, 采荇, 爱恋, 人间多么美好的自然生态, 生命生态, 充满了诗情画意, 叫人浏览之而忘返。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这是一首贺婚诗。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 故以喻女子, 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诗中以嫩红的桃花, 硕大的桃实, 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 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我国上古时期, 人们“象征”表现手法运用已经相当娴熟了。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灼灼其华”光彩照人, 鲜美无比。阮籍 《咏怀·昔日繁华子》:“天天桃李花, 灼灼有辉光。”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 桃花脸上开。”绽蕊的桃花和新嫁娘绯红的脸颊, 两相辉映, 盎然韵味。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预示新娘早生贵子。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累累硕果和枝叶的茂密成荫, 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 是最美的比喻, 最好的颂辞。青年人的成长生活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 自然浑成, 融为一体。

《卫风·硕人》描写齐女庄姜出嫁卫庄公的壮盛和美貌, 着力刻划了她的高贵、美丽的形象。描写细致, 比喻新鲜。清人姚际恒由衷感叹:“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 是为绝唱。”其中写道:“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方玉润评价说:“千古颂美人者, 无出‘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二语” (《诗经原始》) 。孙联奎《诗品臆说》也拈出此二语, 并揭示其美所在的奥秘:说:“《卫风》之咏硕人也, 曰‘手如柔荑’云云, 犹是以物比物, 未见其神。至曰‘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则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 直把个绝世美人, 活活地请出来, 在书本上滉漾。千载而下, 犹亲见其笑貌。”从手、肤、领、齿, 刻画美人之“形”, 而“巧笑”、“美目”寥寥八字, “一篇之警策”, 却传达出美人之“神”, 重要的这是富有生命力的动态之美。形美悦人目, 神美动人心。动态地写神则可以使人物鲜活起来, 气韵生动, 性灵毕现, 似乎从纸面上走出来, 走进你的心灵, 摇动你的心旌。在生活中, 一位体态婀娜的丽人会留下美的印象, 但这嫣然一笑这含情一盼却更能使人久久回味, 惹起你多少纯真无邪的爱的幻梦!几千年过去, “巧笑”、“美目”仍然亮丽生动, 楚楚动人, 光景常新, 激活人们美的联想和想像。这首《硕人》也成为题咏美人文学作品的“千古之祖”。汉乐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以及曹植《洛神赋》中, 都可以看到“她”的芳踪。白居易 《长恨歌) “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名句, 也令人想起“她”的倩影, “传神写照”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最美的情诗是蓝色的 篇6

画家东山魁夷是日本著名的风景画大师,他最善于用蓝色表达自己眼中大自然的美。

喜欢他的一幅画《晨静》。清晨,淡蓝的轻雾中,一丛丛郁郁葱葱的树林静静立在湖边,它们望着水中自己的倒影。静寂的群山、树林,都用了淡蓝、淡青、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越发显得清晨的宁静和安详。那些远山、丛林、微澜,都有无言的柔情。有风拂过林海,几只白色的鸟儿站在枝头上,真是“林静鸟谈天”。大自然安然、宁静的气息一时间向你袭来。画中深浅不一的蓝色是冷色调,它含蓄、静谧、恬淡,弥漫着淡淡的乡愁和忧伤……

他的另一幅《漓江明月》,是画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来中国桂林游览时创作的。远山如黛,江水微澜。漓江的群山,在他的笔下秀丽而温情,山并不冷峻,不陡峭,但奇峰罗列,千姿百态,如驼峰、骏马、白鹿、翘首企盼的女子。画中湛蓝的天空挂着一轮圆月,并不明朗的月色,有着朦胧之美。如水的月光照着青青的群山、茫茫江水,深蓝色的苍穹与湖水融为一体。此刻,天地万物都缄默不语,唯有虫鸣如流水。月夜里仿佛传来清远的笛声,似燕子掠过明澈的江水。画面上铺满了淡蓝、深蓝,没有一丝留白,山川寂静,水波如镜,灵魂安详。站在他的画前,浮躁的心一瞬间沉静下来。

原来,蓝色在画家笔下,竟是如此饱满和神奇,他画出了明月之夜的漓江,静气与大美。

东山魁夷曾说:我就这样徘徊在“蓝色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各种色彩在变化,除了亮度差、色度差的变化,还因时代民族艺术家的个性的不同,呈现出斑斓的模样,我感到这是一个苍茫无垠的世界。

他的风景画和中国的水墨画有着天壤之别。中国水墨画讲究留白,但是,他的画总是铺满了蓝色、青色、群青、灰绿——没有留白。读他的画,人似乎一瞬间跌入梦幻,画中的景物,带着梦一般湿润、清幽的气息。美到极致的东西,往往都是不着一字,令人沉默无言的。几乎每一种解读,都让画的意蕴尽失。不可说,不必说,都在画里。

风清月白的夜,读林徽因的诗歌《那一晚》。“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字字如蓝色的月光。这是一位才情非凡的女子,诉说着爱的惆怅和清愁,内心无比的柔软。

仿佛看见深蓝的星空下,轻雾笼罩的湖水,湖面上一对人儿划桨时的身影。当这位倾城倾国的女子沉浸爱情之中的时候,她双脚不在小舟中,而是飞翔在天际,成了那一晚夜空里璀璨的星子。

原来,最美的情诗是蓝色的,也一定是她在水边写下的。因为,诗里有薄雾一样的清愁、梦一般的旖旎、湖水一样的深情与忧伤。

寒情的情诗 篇7

当你再握我的手, ­

心泪串串绝堤而流; ­

当你再握我的手, ­

往事幕幕涌上心头。 ­

为何当初松开我的手, ­

留我在海上独自漂泊; ­

为何当初松开我的手, ­

让我在天边孤独守侯。 ­

为何当初松开我的手, ­

漫漫长路上要我一个人走; ­

为何当初松开我的手, ­

滚滚红尘中你忘了曾许诺的`厮守。 ­

今日为何再握我的手, ­

让我找回了往日的温柔; ­

今日为何再握我的手, ­

让我又有了对过往的奢求。 ­

不要再握我的手, ­

你以不能再陪在我左右; ­

不要再握我的手, ­

再也没有那样的情诗了 篇8

爸爸和妈妈都是20世纪50年代初考入铁路系统的,是新中国第一批铁路职工。怀着对新生活的向往,他们一起参加了铁路职工运动会。爸爸参加撑杆跳高比赛,妈妈的项目是短跑。那时他们彼此还不认识,但是两个人留在了同一张运动会的合影上。

他们还一起参加铁路文艺汇演,妈妈跳“采茶捕蝶”舞,爸爸参加了合唱——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之歌》。演出结束后的集体合影上,又留下了他俩的身影。

这就叫缘分吧。

也许爸爸就是从那时开始注意妈妈的——那个不多言多语、低头走路、被誉为铁路电报所“四大美女”之一的漂亮女孩儿。

妈妈在众多通篇介绍自己成就或辉煌历史的求爱信中,看到了一封只有7个字的情书:“我想和你交朋友。”妈妈回了3个字:“我同意。”

加在一起很简单的10个字,让他们承载了日后长期两地分居的艰难和痛苦,却始终信守不渝。这恐怕是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也很难做到的。

确立关系一年后,爸爸带着建设边疆的梦想,去了新疆。

从安徽到新疆,要坐3天4夜火车。两个连手都没拉过的年轻人,靠通信联系着,从没考虑过将来能不能调到一起。

我曾在妈妈的抽屉里看到过一个用画报包起来的小本子,第一页上,是爸爸隽美的字体:“送给姐姐素琴,弟塔基。”

爸爸所写的情诗,好像是普希金体,那是那个年代的时尚。

本子里夹着一张很美的照片,妈妈的头发端庄地盘起,戴着一条洁白的珍珠项链。妈妈说,项链是跟同事借的。她把这张照片寄给远在新疆的爸爸,爸爸则在背面,郑重地写下了引自俄国文豪契诃夫的一段文字:“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无论是外表、衣裳、心灵,还是思想。在这一点上,我的妻,是我理想的化身。”这就是妈妈在我那理想主义的爸爸眼中的形象。

经过5年鸿雁传书,27岁的爸爸和妈妈作为当时的大龄青年,决定结婚。

可是那会儿,妈妈还是不知道,爸爸有没有从新疆调回来的可能,爸爸的工资是多少,爸爸家有没有房子住——真不知道爸爸妈妈那5年的通信都谈了些什么。

爸爸在新疆工作了15年后,终于在我6岁的时候,调回来了。

15年里,爸爸每年都把一年来对家人、对妻子的思念化作力量,忍受着3天4夜硬座火车长途跋涉的煎熬,在短短的20天里,享受着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爸爸回来后,每天晚饭时都会来姥爷家,一是因为妈妈住在姥爷家,二是因为这里有一群和他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讨国家的命运和未来。每当爸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妈妈手里忙活着家务,耳朵却听着他们的谈话,不时点头微笑。闲下来时,她就坐在一旁,深情地看着爸爸,那眼中的欣赏分明是回给爸爸的情诗。

不当诗人都亏了的爸爸,在妈妈50岁生日的时候,送给妈妈一本集合了世界著名诗人们写给妻子的情诗集,在扉页上用普希金式的诗体写了一首献给妈妈的诗,这个50岁的男人依然“跪拜”在被他誉为“女神”的妈妈脚下。

我们再也没有那样的时代,再也没有那样的爱情,也再也没有那样的情诗了。

(节选自蒋雯丽《姥爷》)

超验主义与迪金森的爱情诗 篇9

迪金森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女人, 她的世界很小, 所以她的诗取材比较窄小。终生未嫁、与世隔绝的她, 并没有太多的伤感, 而更多的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心目中情人的坚定不移的爱, 这是非常罕见的。她的诗朴实无华, 大部分没有题目, 数目多, 篇幅短, 有时候凝思, 有时活跃, 总是那么单纯, 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迪金森的诗中很多诗句不合语法, 还有很多独到的比喻, 所以比较难懂。但是我们从能读懂的诗里, 知道诗人是在讲些什么, 只不过她讲的方式我们还不了解。除了她的诗以外, 对于她的个人, 也有很多我们不甚了解, 比如她为什么要离群索居, 她为什么终生未嫁, 她爱的人究竟是谁?甚至她的性别取向。但是, 人们一致同意, 这个安姆斯特的小女人, 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迪金森生在安姆斯特的一个律师家庭, 父母重视教育, 因此, 迪金森从小就开始阅读文学名著。

迪金森受过大学教育。她是一名聪明出众的学生, 但是后来由于不明原因中断了学业。迪金森没有离家出过远门, 只是在退学以后到过华盛顿、费城和宾夕法尼亚等地方。迪金森读过很多书, 而且经常写诗。她哥哥家里经常有文学名人露面, 所以迪金森也得到一些文学的熏陶。在哥哥家的客人里, 有一位名叫塞缪尔·博沃思的, 是《斯普林菲尔德共和报》的编辑, 曾发表一些迪金森的诗, 跟她有一些来往, 对迪金森有过一些辅导, 曾对她的诗提过一些建议。有人怀疑他是迪金森浪漫情怀的对象, 当然他们最终没有发展成情侣, 他对迪金森的诗作提的建议, 迪金森也没有接受。

1874年起, 迪金森不再到公共场合露面, 但是依然与一些好朋友书信来往。迪金森死于1886年5月15日, 享年56岁。

迪金森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生命, 自然, 爱情, 时间与永恒, 孤独的猎狗。迪金森的爱情诗题材多样, 有一些充满火一般的热情, 有一些诗则柔情似水, 还有一些是专门写给她心目中的情人的。虽然迪金森终生未嫁, 但是她的诗却如阳春白雪, 描写了她的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怀疑我, 我黑黑的伙伴, 上帝也会满足于我给你的爱的一丁点/我的全部, 永远/一个女人还能做什么/快点告诉我/这样我可以送给你/以我最后的快乐/那不能是我的灵魂/因为它早已属于你了/我放弃了所有的尘埃/我还有什么东西/我, 一个平凡的女人/我最大的能力是/在遥远的天空下/跟你小心地住在一起!”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二, 她把一切都献给了自己的情人, 包括自己的灵魂, 就连上帝, 只要得到她的一丁点也会满足。诗人还问, “我还能给你什么?”这首诗首先反映的是作者毫无保留的爱, 另外, 在上帝和爱人的关系上, 作者选择爱人而舍弃上帝, 这反映了诗人的超验主义情结, 即对上帝的膜拜方式取决于个人的意愿。迪金森用上帝做比喻, 这在清教徒的眼里, 是一种叛逆。付出这一切之后, 她只想在遥远的地方与情人小心翼翼地住在一起。正可谓爱得勇敢。

“天堂就在隔壁……”这首诗是描写诗人在房间里孤独地等待, 设想到“咚咚”的脚步声, 然后, 门开了……这让人激动的一切, 得有什么样的毅力才能承受!

迪金森独居十几年, 虽然她意志很坚强, 但是孤独是不可避免的, 当别人都已入睡了, 她还在冥思苦想。这时候, 显现出朋友对迪金森的重要。她对某位朋友的思念是毫无条件的, 不管是幸运还是厄运, 只要有一个朋友, 生活就是乐园。作者心悬起来, 只为她所熟悉的脚步声。从这里看, 迪金森并不是非得要独居, 事实上实在是没有找到相配的, 以她的文学修养, 她的敏感, 她所崇拜的男性们, 可能使得她要求甚高。

“改变, 如果山改变了/退缩, 如果太阳怀疑它的光辉是完美的……”在迪金森的诗中, 有很多热烈的情诗, 显示了作者勇敢不屈的性格特征, 她要追求自己的爱情, 即便是违背上帝的旨意, 即便是海枯石烂。

无独有偶, 汉语里“上耶, 吾欲与君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民族, 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如此的相似。这首诗的内容是关于诗人爱情的坚定, 如果让她改变, 得等到山都改变了, 如果让她退缩, 得等到太阳不再发出光辉, 水仙花是自爱的美少年死后所变, 得等到他厌倦了露珠, 甚至厌倦了自己, 作者才能改变自己的爱情。这一系列不可能的事情, 衬托出作者对爱情的忠贞不二。

下面一首诗是描写诗人炽烈的爱情。主要是讲如果诗人同爱人一起, 即使是狂风大作的夜晚, 也会像是伊甸园一样。

“狂野的夜, 狂野的夜/如果我跟你在一起/狂野的夜就是/我们的享受……”诗人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 是人们畏惧的时候, 但是只要跟情人在一起, 一切都成为一种享受。对一颗已经有归属的心, 狂风暴雨是毫无作用的, 诗人抛弃了罗盘, 抛弃了海图, 因为诗人找到了自己的港口, 而不再远航了。在爱情的作用下, 在狂风巨浪的大海里像在伊甸园里划船。

“我把我自己藏在一朵花里/佩戴在你胸前……”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对情人的爱以至于愿意在一个无人注意到的地方, 跟情人在一起。虽然自己非常想这样做, 但是, 因为情人的无知而又有一丝遗憾。

这首诗里, 有一个他, 令诗人非常喜欢, 深深爱着, 以至想在一束花里戴在情人的身上, 与情人在一起。就像是别的诗里一样, 迪金森对上帝和神的态度不是绝对的顶礼膜拜。与清教徒主义不同的是, 埃米莉诗中的上帝和神都有着温暖慈祥的一面, 这是跟超验主义相同的地方, 超验主义认为在世界上有一个“道”, 上帝不具有最高的权力, 他和人们一样, 都是“道”的一部分, 而且, 上帝更像人一些, 他像是人们的朋友, 可以被迪金森随便拿来作比喻, 只不过更强更大一些而已。

总而言之, 迪金森的诗是作者把自己渺小的世界比喻外面的大世界。她的爱情诗, 有的似潺潺的溪流, 有的像暴怒的大海, 有的反映自己内心的柔情, 有的则把自己比作蝴蝶或蜜蜂等小动物。另外, 迪金森的诗虽然在她生前发表过一些, 但是大部分诗不是为发表而写的, 这使得她的诗非常自然, 像是诗人坐在对面, 向读者朗诵她的诗作。同时使得她平时无法说出口的对爱情的追求与对上帝的摘引和评论, 出现在她的诗里, 同时也正是这些诗, 反映了作者的超验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丁晓春.爱米莉·迪金森诗歌现代性解读.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第三期.

情诗——《讽刺的爱情》 篇10

爱情真像一只纸船啊

恋爱了

刚刚折好的纸船

热恋中

就如同刚刚下水的纸船

碰到水的清爽

过久了、

就如同进水的纸船

分手了

就像那只已经沉下水底的纸船了

真是讽刺

原本以为神圣的爱情

坚不可摧

可是

到头来

还不是像这只纸船一样

下水 进水 沉水

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吧

能够认识你真好

能够认识你真好

你的祝福

像三月的春风

拂过尚未萌绿的树梢

时间的尘埃

也曾迷住我的眼睛

昨日的忧伤

已是天空经过的飞鸟

能够认识你真好

心不再是一座孤岛

你有你的爱之天涯

我在我的梦之海角

虽然没有太多语言

也可以彼此知道

这样一份简单的情怀

悲伤的情诗 篇11

关键词:唐代爱情诗,概念整合理论,翻译认知过程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精品, 唐诗的译介活动由来已久。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承载着古老中国文化的精髓, 是诗中圣品。“诗圣”、“诗仙”的美誉也只有唐人李白与杜甫才能博得。该文拟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 浅析唐诗中爱情诗的英译。近年来, 翻译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十分丰富, 例如与文化研究相结合, 与哲学中的阐释学相结合, 与文学中的接受美学相结合, 或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心理学领域近年来重要成果之一。该理论是在心智空间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理论, 对语言与文化具有很强大的阐释力。人类的认知过程, 具体而言包含四个认知空间, 它们分别是:输入空间1, 输入空间2, 类属空间以及整合空间。译者作为整个认知活动的中心, 既要理解原语文本与文化, 又要受到目的语文化的制约, 故而在整合概念时, 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转达, 还要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与译入语的文化。

1 概念整合理论

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建构的“小概念包” (Fauconnier 1994:13) 。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 根据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 建立四个抽象空间:类属空间、输入空间1或称源心理空间、输入空间2或称目标心理空间、整合空间等四个空间。类属空间向两个输入空间映射, 整合反映出输入空间共同的、常见的、抽象的组织与结构, 规定核心跨空间映射。输入空间映射具有部分与选择的属性。当输入空间1与输入空间2部分地投入到合成空间后, 通过“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类属空间”以及“整合空间”4个空间彼此映射链接, 形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李福印2008:174) 。

王斌对于概念整合与翻译有十分透彻的阐述:“源语文本及其文化认知图式作为一个输入空间 (InputⅠ) , 译语表达形式及其文化认知图式作为另一个输入空间 (InputⅡ) , 它们共同投射至第三空间:交织空间 (blending space) 。在同类空间 (generic space) 的制约下形成自己的层创结构 (emergent structure) , 产生新的表达形式 (译文文本) 。” (王斌, 2001) 将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运用于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认知活动, 就形成了与之前的四个心理空间相对应的翻译认知整合模型:源语文本空间 (输入空间1) 、目的语空间 (输入空间2) 、类属空间以及译文空间 (整合空间) 。如下图所示:

以上对概念整合理论及其运用于翻译过程的认知做了简要的概述。类属空间 (译者空间) , 实际上包含着两个空间。因为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是原文本的读者, 同时也是目的语文本的创造者。以下我们将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来解读唐诗中爱情诗的翻译。

2 唐诗中爱情诗的翻译

唐诗以丰富的意象著称, 诗人或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或借物咏怀, 借物抒情, 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是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诗歌的英译活动也由来已久, 唐诗更是备受译者们的青睐。首先, 诗歌本身是十分优秀的文体, 能用简短的篇幅来表达丰富的感情。其次,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物质文化极其丰富的时期, 故而培育出的精神文化也是精品中的精品, 唐诗无疑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葩, 故而中国译者将其译介出去, 同时外国译者希望将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介绍到本国, 丰富本国的文化。唐诗按其思想内容分, 种类繁多, 每一类诗歌都如天上的繁星耀眼明亮, 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其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 是爱情诗。爱情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恒新的话题, 自是唐诗中的圣品。古人的感情表达含蓄而又朦胧, 这为现代译者的翻译又加上了一层难度, 以下我们来看看译者是如何巧夺天工将唐诗中的爱情诗译为英文诗歌的。

王正元在《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中指出:“诗歌文本只有在被实质解读时才有生命力。因此, 诗歌是为解读而存在的, 而且解读总是要比诗歌文本形态更丰富, 这‘丰富’就是诗歌形态即文本留给了读者‘虚空维度’。这个‘虚空维度’就是概念空间, 需要读者调动起体验的、记忆的、知识的、范畴的等相关对应物去将‘虚空维度’填充, 这‘填充’中也就包括诗歌‘新创意义’的产生, 这样诗歌分析理论中的‘兴’、‘比’、‘借代’等修辞学的概念在心智空间概念整合理论框架内才能明朗化。” (王正元, 2009:153)

以下选取的四首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家的诗歌, 因为其具有代表性。它们分别是:《闺怨》、《竹枝词》以及《怨情》。

例一: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Sorrow of a Young Bride in Her Boudoir

by许渊冲

Nothing in her boudoir bring sorrow to the bride,

She mounts the tower, gaily dressed on a spring day,

Suddenly seeing the green willow by the roadside,

She sighs for her husband seeking fame far away.

(唐正秋2006:79)

《闺怨》中的意象十分丰富, 诗人三两句便将一个少妇哀怨情态勾勒了出来。一位不知愁为何物的少妇在春日里盛装打扮, 登上翠楼。忽然看见路边的杨柳青青, 春意萌动, 想起了在外服兵役的夫君, 悔恨之情油然而生。译诗从标题到诗歌完结, 是完整的一幅画。首先“Sorrow of a Young Bride in Her Boudoir”便点明这首诗抒发了一位新婚不久的少妇的哀愁之情。译文第一句保留了原诗的意象, 紧贴原文。译文后半句是全诗的诗眼, 经过前面的铺垫之后, 少妇的感情很自然地从“不知愁”转到了“悔”。我们来看看许渊冲先生是如何在译诗中再创造的。

原诗“悔教夫婿觅封侯”包含的单个意象有“悔”、“教”、“夫婿”、“觅封侯”。在译者空间中, 诗的标题便已经将少妇的怨用“sorrow”一词表达了出来, 故而用了具体的“sigh”叹息来具体进一步具体化“sorrow”, 这就将“怨”自己的成分充分表现了出来, 通过读者自己理解出“悔” (regret) 这一层意思。读者没有具体的译出“觅封侯”, 而是将其抽象化“追求事业”, 这样的处理更容易引起英语读者的共鸣。如果直接译出这层意思, 现代英语读者不容易产生共鸣。因为现代的兵役制度是三年就能退役, 而唐朝却不然, 一旦参军便要服兵役到60岁。再者, 将“悔”的原因模糊化, 反而让读者有更多的余地来填补自己对外出拼搏的配偶的思念之情。这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最后的目的语空间整合出了:女子叹息让自己的丈夫去很远的地方追求名望。

刘禹锡最有名的绝句是《竹枝词》。这组诗是其被贬巴蜀期间, 结合当地的歌谣的元素所作。《竹枝词二首·其一》是一首爱情诗。诗歌表达了一位少女对一个青年的爱慕之情, 但奈何少女不知青年对自己是否有情, 所以心思百转千回, 最后一句诗道出了少女心中的疑问:到底歌声是有情还是无情。这句“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情却有情。”脍炙人口, 堪称千古绝唱。

例二: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By willows green the river glides along,

And from the water floats my swain’s love-song.

In the west it rains, in the east shines the Sun,

Is it a fickle, or a constant one?

(马红军, 2000:165)

卢炳群对汉语以及英语的双关给出了定义:汉语中的双关语是利用一个词语的多重汉译同时关顾两种不同事物, 引起联想的修辞方式。汉语中的双关语粗略地可以分为三类: (1) 音相似或相同形、义不同; (2) 音、形相似或相同而义不同; (3) 音、形、义都相似或相同。英语中的双关是利用词或词组本身所具有的多重含义或不同用法, 造成幽默的效果;或利用同音、近音而不同义的词语达到上诉目的之修辞方式。 (卢炳群, 2003:147) 诗中的“晴”通“情”是双关中的第二种, 即音、形相似或相同而义不同。

本诗的诗眼是“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将女子矛盾的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晴”不仅仅指天气, 更指“情”, 是一个绝妙的双关。在译为英语时, 如何处理这个双关成了译这首诗的关键。马红军将其译为“Is it a fickle, or a constant one?”“fickle”与“constant”互为反义, 而原诗的“有晴”与“无晴”也互为反义。更妙的是, 原诗的“晴”通“情”, 译文的“fickle”与“constant”是形容词, 既能形容天气, 也能形容感情。如此这般的译诗, 可谓得来“泣鬼神”。

以下是通过整合空间对其进行的分析。

如上图所示, 两个输入空间具有类属的关系, 源语空间输入一个双关, 译者空间也解读出一个相对应的双关。两者都道出了“情”, 但是两者的情仍有区别。原诗中女子并不肯定男子是否对自己有情, 而译诗中为了传达“情”与“天气”这两层双关意思, 将原诗的意思进行了改造:女子知道男子对自己有情 (在诗中将“郎”译为了“swain”) , 但是不知男子对自己能否长情, 能否长相厮守。最后整合出的目的语是:你对我的感情是长久的还是易变的?天气是稳定的还是阴晴不定的?这样的整合在原诗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变。诗中的双关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译者围绕其进行的创造完美地再现了双关, 这将唐诗的魅力很好地展现了出来。既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那只能取鱼而舍熊掌了。译者是取了唐诗中千古传唱的“晴”这一“熊掌”, 而对原诗的意思这一“鱼”适当地进行了舍弃。

例三: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The Night of Sorrow

S.Obata

A lovely woman rolls up

The delicate bamboo blind.

She sits deep within,

Twitching her moth eyebrows.

Who may it be

That grieves her heart?

On her face one sees

Only the wet traces of tears.

(唐正秋2006:61)

《怨情》描写的是一位弃妇的怨情诗。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 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 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第二句诗的后半句是设问句。卢炳群对英汉互译中的设问也有所研究:“设问, 是利用句法结构的一种修辞手法。设问的目的不是求答案, 恰恰相反, 作者心中早有答案。汉语中的设问共分为两类, 一是为了提醒下文而问, 称为提问, 必有答案在它的下文;二是为了激发本意而问的, 称为激问, 必有答案在它的反面。英语中的rhetorical question也是两者都有。” (卢炳群, 2003:160) 诗中的设问句“不知心恨谁?”, 答案也是显而易见:怨恨自己所爱非人, 亦怨恨抛弃自己的人。原诗以旁观者的视角来描述一位被抛弃的美人独坐垂泪, 眉头深锁的情状。最后一句道出了女子如此情状的缘由:心里恨着深爱的人。

“不知心恨谁?”有两层意思:其一, 女子心里怨恨抛弃自己的男子, 也许亦怨恨自己;其二, 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不知道到底是谁。译者领会到了其中的意思, 并且将其译为了设问句。但是其中的“恨”却只有了一层意思:谁让女子伤心。另一层女子若有若无的对自己的“恨”没有考虑到。除了原诗的意思, 译者同时考虑到了原诗形式。《怨情》是五言绝句, 每行诗句5个字, 短小精悍。译者在处理过程中将“不知心恨谁?”一句话分为两诗行, 故而投射到最后的目的语空间中成为:那个人是谁/让她伤心?

3 小结

概念整合理论对于翻译的认知过程具有强大的阐释力, 四个心理空间相互映射, 阐释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心理过程。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过程的研究非传统的翻译理论可比, 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道路。概念整合将原文本与译者的理解整合在一起, 最后有了译文。译者的理解不同, 译者对两种文化的熟悉度不同, 译者本身的素质不同, 最后的译文也就不同。其中无关对错, 译者的考量不同, 一千个读者, 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之, 概念整合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中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为翻译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Mental Space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Fauconnier G., Turner 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The Perseus Book Group, 2002.

[4]王斌.概念整合与翻译[J].中国翻译, 2001 (1) :18.

[5]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唐正秋.中国爱情诗精选[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

[7]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悲叹女性人生的抒情诗 篇12

作者采用传统戏曲注重历史发展的线性叙事方式,同时结合现代戏剧对情节集中性的追求,截取了这段时间里比较有戏的几个点,来展现人物命运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第一幕,罗家的女主人舒香期盼着在外经商十年的丈夫汪言骅的归来,却等来被南匪打死的丈夫的一具无头尸。第二幕,送葬后一月余,官兵以南匪的罪名逮捕汪不成,押走舒香,舒香以四百两银子贿赂官差得以逃脱。第三幕,距离第一幕大概六年余,舒香取名为秋月在罗府做奶妈,罗有光想娶秋月做填房,在官兵追捕逃犯的一片喧嚣中,秋月告诉了罗自己的身世;罗令儿子去寻汪下落,得知汪被官兵打死;在罗的坚持下,秋月嫁给了罗。第四幕,三年后,秋月已有身孕,罗家来了一位客人——罗有光的结拜兄弟汪言骅。这几个时间点都凝聚了较强的戏剧冲突,尤其是第四幕,将戏剧冲突烘托至最高点,挖掘出在社会动荡大潮中无法主宰自身命运的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心灵撞击。但显然,作者的重心不在于展现外部戏剧冲突,正如导演王延松所说“《徽州往事》虽有好的情节,并不是情节剧”,而重在抒写人物内心冲突,尤其是女主人公的内心冲突。黄梅戏这样的形式也特别适合展现人物内心情感。基于此,作者淡化了情节和外部冲突,将笔触更多地伸向人物情感的抒写,描摹出一章章情感的音符,勾勒成一出悦耳灵动的散文诗。

但相应地,由于作者将大段笔墨投向抒情段落的打造,情节的弱化和外部冲突的淡出使得整出戏缺乏一种内在的张力。如在第三幕,作者虽竭力从侧面营造出官兵追查逃犯锣鼓声声的紧张氛围,但秋月向罗有光托出自己曾是逃犯、多年来苦等丈夫音讯这一秘密的情境,并没到非告不可的地步;罗有光令儿子去万安镇找和秋月同是月潭村人的好友、罗盘店店主潘会嘉,想从潘那儿寻觅汪言骅的消息,仅一天的功夫,罗有光的儿子就打探到潘会嘉犯死罪的消息,并带回潘交给隔壁布庄老板、刻着对舒香思念之情的“鼎鼎有名的万安罗盘”,于是罗有光从这罗盘推测出已死去的潘会嘉便是舒香的丈夫汪言骅。秋月苦等多年而不得丈夫的音讯,罗有光仅用了一天时间就轻松获知!又如第四幕,潘会嘉清白出狱后路经罗家,前来探望老友以报平安,在见到“嫂子”——罗有光的妻子秋月时,竟立马就告知潘会嘉是其化名,“本名叫汪言骅,是月潭村的”。这场戏,本应是全剧最富有戏剧性的场面,作者却轻松地解开秘密的包袱,不采用任何延宕的技巧,直抵真相,然后浓墨重彩地勾勒出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纵观全剧,每一次情节的发展,似乎都直奔向女主人公情感的抒发——丈夫归家前的喜悦与期待、送葬时的悲伤与愁苦、官兵捉拿丈夫时的疑虑和对丈夫还活着的企盼、见到罗盘时的悲叹、面对两个男人的纠结与无奈。情节线的薄弱与感情线的细腻厚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尾声的“六问”将女人主公的情感推至高潮,但实际上全剧并没有做出真正的高潮。

高潮的缺失,与情节的弱化、对抒情性的过于追求不无关系,也与只重女人公情感抒写、忽视男人公内心塑造有一定联系。相比汪言骅和罗有光两个男主人公,女主人公舒香的形象还比较饱满。第一幕舒香主持账房先生算账的场景,烘托出女主人的持家有道,送葬一场塑造出她的坚强;第二幕舒香以银两贿赂官差成功脱逃,表现出她的精明;第三幕,当罗有光表示要娶秋月做填房时,秋月的推托体现出传统女性的忠贞和坚强;第四幕,面对两个男人的推让,秋月的离家出走代表着她无声的反抗;在尾声的“六问”中,她终于向社会发出声声呐喊。她勇于向黑暗官府反抗,也敢于追求个人幸福,并以出走这样一种无声的反抗,来维护作为一个女人应有的人格尊严,无疑彰显出一种个性独立的自主意识。相比之下,两个男性人物的形象却相对模糊。先来看罗有光,罗府是商贾之家,但罗有光具体是做什么的,却不得而知。罗有光要娶在他家做了多年佣人、如今当奶妈的秋月做填房,但全剧并没有去铺陈罗有光与秋月之间的情感变化。第三幕开场不久,罗有光就赤裸裸地对秋月说道:“秋月啊,告诉你吧,我是要娶你做夫人的!”“我早就打算好了,娶你做填房!”“秋月,我们只要拜个堂,你就是我明媒正娶的夫人了!”这一口一声“我”,鲜明地塑造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男性形象。但这样的告白着实缺少一种美感,也很难让人感受到罗有光对秋月的爱。罗有光的形象比较平面化,在知道秋月身世时,他内心未生起一丝涟漪;在告诉秋月她丈夫被杀头的噩耗时,他也没有任何内心挣扎。即使知道秋月是逃犯、她还惦念着丈夫、她丈夫是南匪被杀了头时,罗有光仍然坚持要娶她为妻,可见秋月在罗有光心中是占有相当重的分量的。但曾经的坚持,竟然一下子就沦为了“等舒香生完伢子,满了月后,我给伢子找个奶妈,再把舒香给你送回去”的推让!这样的转变虽然传达出礼大于情的传统社会法则,却让人感觉有点牵强。而在外经商十年、回家走了近十年的汪言骅,这十年来难道没有试图获悉家人消息、试图向家人转达自己情况?这样一个缺席了十年、逃亡了九年的男人,在与舒香意外重逢时,又会有怎样复杂的心情?这些值得挖掘的内心冲突,作者淡化或者干脆不花笔墨去表现。罗有光和汪言骅的内心,似乎并没有特别具体的欲望,从而也就导致男主人公在台上缺乏一种行动力,因而人物之间的冲突就很难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观众本来正在观看一根被慢慢拉扯着的线,期待着越来越紧绷的线被扯断的那一刻,却不想线的一头早早地自动松开了。

尾声的“六问”重新拾回已经松开的线,将女主人公的情感推向高潮,引领观众对女性命运进行思考。“一问我有哪般错,为何屡屡遭罪殃?二问官府和朝廷,天下为何不安详?三问匪患何其多,生灵涂炭血成江!四问祖辈和先贤,为何虚伪登庙堂。五问世代读书人,生命礼教谁更强?最后还要问自己,女人一生为谁忙?最后还要问自己,女人一世为何忙?”这“六问”,将批判矛头直指动荡不安的社会和传统社会的重礼教轻人欲,最后一问更是女主人公对传统女性自身命运的反思,这一带有启蒙意义的主题着实难能可贵。情感线的高潮相对弥补了情节线的弱化,前四幕一缕缕情感的蕴积在尾声的抒情段落中形成强烈的爆发力,迸发出可贵的人文力量。

上一篇:烟台与文明同行征文下一篇:薛坪镇中学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