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诗的内容:清平调(精选10篇)
爱情诗的内容:清平调 篇1
浅析《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
《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滥觞,对人类最为普遍的情感的描述与抒发触及人类灵魂的深处,为后人展现出古代人民多姿多彩的爱情婚姻生活。《诗经》中写爱情婚姻问题的诗,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点内容:歌唱男女的相悦之情;抒发男女的漫漫相思;描述幽会的动人情景;体现追求爱情的反抗精神;以及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简要概括为:爱河初涉;漫漫相思;甜蜜约会;为爱反抗;悲伤怨歌。
恋爱时期是一个集人生中所有疯狂、浪漫为一体的时期,这个过程充满了酸甜苦辣各种滋味,而无论如何人们都乐于沉浸于这种美妙的心灵体验之中,这种心灵体验在《诗经》中表现为三种不同的类型:爱情的微酸;爱情的甜蜜;爱情的苦涩。其实就是“爱河初涉;漫漫相思;甜蜜约会;为爱反抗;悲伤怨歌。”的诠释。
一、爱情的微酸
(一)漫漫相思
《诗经》中有各式各样的单相思,如《汉广》、《简兮》、《干旄》、《有狐》、《丘中有麻》、《有女同车》、《东门之墠》、《风雨》、《蒹葭》、《汾沮洳》、《东门之池》、《月出》、《隰桑》等。在这些诗中,有表现女子单相思的,也有表现男子单相思的,相思者都对对方有着美好的期待、崇高的评价和热烈的赞美,同时在这美好的憧憬中也夹杂着淡淡的哀愁。如《邶风•简兮》全诗从女子对男子的敏捷身手和英勇雄健的赞叹中传达出深深的爱慕、浓浓的相思,既甜美,又忧伤。又如《汉广》,男子在“想求”和“不可求”的矛盾中徘徊、挣扎,最后以忧伤的心情真诚的祝福女子能够幸福,这是一种真爱。第二种描写暂别的想念,表现了恋爱中人渴望融为一体和“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想念,如《采葛》、《大车》、《子衿》、《甫田》等。第三种写婚后久别的想念,如《卷耳》、《汝坟》、《草虫》、《殷其靁》,《击鼓》、《伯兮》、《君子于役》、《王•扬之水》、《小戎》、《晨风》、《杕杜》、《小
明》等都反映了夫妻情深似海。
经典的如《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是以战争作为背景,实际上是战争与爱情的相互衬托,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起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战争的惨烈与对爱人的思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们更加向往和平与爱情的所带来的浪漫与温馨。“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堪称是最古老与最经典的爱情誓言,千百年了它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通俗演变,但无论是汉乐府里的《上邪》还是流行歌曲中的《牵手》,都不如它显得典雅朴实,隽永深刻。
再如《卫风·伯兮》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写了一位女子自从爱人离别后,无心梳洗,思念之心日日萦绕期间,苦不堪言。也许丈夫为国征战是英勇豪迈的,可是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离死别,总是让有情的人们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二、爱情的甜蜜
(一)爱河初涉
如《诗经〃郑风〃野有蔓草》中描述到“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这是一首求爱的情歌。写一个男青年在露珠晶莹的田野,偶然遇见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她有着一对水汪汪的眼睛,小伙子为她的美丽着了迷,高兴得了不得,马上向她倾吐了爱慕之情。这首诗所反映的男女结合,是非常直率朴实 的。这种求爱方式的原始、直接和大胆,反映了当时的婚姻习俗。
再如《郑风·溱洧》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仲春三月,青年男女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地互相调笑、谈情说爱的美好情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阑兮。女曰:“观手”;士曰:“既且”。“且往观手”!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手”,士曰:“既且”。“且往观手”!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三月三上已展出郊外踏青,清澈的春水欢快地流淌着。姑娘与小伙子手持驱邪的兰草,在河边相遇。姑娘热情地邀请小伙子一同去游玩,憨厚的小伙子说:“我已经去过了呀!姑娘爽快大胆地再次相邀:何妨陪我再玩一趟!小伙子高兴地答应了。于是二人双双携手畅游于大自然的美景中,互赠芍药表达爱慕之情。爱情在这首诗星呈现出的自由与欢畅情态。实令后世倍受礼教束缚的青年男女羡慕不已,也是后世文学的爱情作品难以企及的境地。
(二)幸福婚恋诗。
《郑女•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齐风•鸡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诗经·国风·郑风》和《诗经〃齐风〃鸡鸣》是两篇表现家庭和美生活的诗,全用两口儿晨起的软言温语写成,前者谱写了一幅琴
瑟和谐、莫不静好的夫妻和乐图,表现了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和恩爱的情感,后者写一对夫妇床第间的私房话,表现了一个幽默的、温情的丈夫。
三、爱情的苦涩
(一)大胆反抗
爱情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男女双方要受到“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阻碍,于是便有了反抗。如《东方之日》中的女子主动来与男子幽会,便是将这种反抗情感发展到了极致,这种举动不仅在过去的很多年代,就是在现代,也算是比较开放的了。《风·柏舟》也是一首率真的诗。诗中女主人公自己选择了配偶,当父母出面干涉时。她说:额前垂发的那个美少年,是我理想中的佳偶。我誓死不改变心意,叫声天呀叫声娘,你们为何不能体谅我呢!少女表示了她誓死悍卫爱情的决心。
(二)闺怨弃妇诗
在《诗经》中,有一些弃妇诗,他们以女性自诉的口吻,叙述了她们在家庭生活中被抛弃的悲惨遭遇,从侧面塑造了很多负心男子的形象,其中最为普遍的是男子在家道好转,女子年老色衰之后将其抛弃,表现了男子重色不重德的花心和残忍形象。《卫风•氓》中女子年轻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毛诗序》认为:“桑之未落之时,其叶则沃沃然盛,以兴己色未衰之时,其貌亦灼灼美”。那时,男主人公对她情深意笃,在“三岁为妇”,多年的操劳之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时,氓对她失去了兴趣,——“至于暴矣”。活画出了氓的负心形象;《邶风•谷风》中的男子也如此。《日月》则写女子无处倾诉自己的痛苦,只有向日月倾诉,道出了不被人关心的苦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爱情诗展现出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记录了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婚姻生活的酸甜苦,表现了一种精神之恋的诗意美感,让人产生精神上的归宿。
总之,《诗经》婚姻爱情诗内容多样,蕴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广阔性和差异性,奠定了我国的诗歌基础,是我国诗歌的典范之作,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爱情诗的内容:清平调 篇2
一.李白与徐志摩爱情诗内容的相同点
中外文学爱情诗众多。两位诗人虽相差一千多年, 但他们在爱情诗中存在不少相同之处, 现就对他们的相同点做简要分析:
(一) 都表达对爱的赞美和憧憬
爱情诗表达情感丰富。二人诗中多表现他们对爱情的赞美和向往。
1.对初恋少女爱情的礼赞
对美丽恋情的动人描绘, 对坚贞爱情的热情礼赞, 性情浪漫, 质朴而纯真, 是他们诗的一个重要内容。李白的《越女词》 (其三) 写道:“笑入荷花去, 佯羞不出来。”这句诗描写了春心萌动的少女见到意中人时的心理, 表达对纯真爱情的赞美;《长相思》中的“日色欲尽花含烟, 月明欲素愁不眠”[2]倾吐着自己对情郎的相思不能寐, 表达对纯真爱情的礼赞;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写道:“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4]以“雪花”自比, 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以那潇洒飞扬的雪花为意象, 表达了对纯洁初恋的向往, 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追求。
2.对昔日真挚、炽热爱情的赞美
对昔日爱情的美好礼赞, 他们愿生死追随,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他们作品里都有体现。李白《长干行》以回忆为主描绘青梅竹马的童年时期到“为君妇”的感情萌生、发展的过程, 细腻地描写对夫君真挚动人的情感;《春思》中“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2]思妇责怪不解人意的春风, 以明志自警, 表达她对丈夫的忠贞不二。
徐志摩《阿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诗的第二节写诗人在品尝莲瓤, 莲瓤的清甜像曾经有过的温存, 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昔日美好快乐的时光, 那是十分令人心醉的欢恋, 心心相印、情投意合, 是一种将身体和灵魂都交予对方的爱情, 诗人似乎又听到了情人那甜蜜而又坚贞的盟言:“永远是你的/我的身体/我的灵魂”[4]表达自己要保持挚爱她的感情, 对坚贞爱情的热情礼赞。总之他们都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和憧憬。
(二) 都关注女性的现状和命运
无论在古代的李白还是现代的徐志摩, 都以同情、怜悯的态度体察着、感受着她们的痛苦, 为她们倾诉着种种不幸。
1.表达失恋的忧伤和痛苦
从古至今, 情场失意之人颇多, 有的是对生活和爱情的失望, 有的是表达对爱情失利的伤痛之情。李白的《长门怨》写有的过着幽居失宠的生活, 表达了对生活和爱情的失望;《代赠远》描写丈夫喜新厌旧, 表现平民妇女爱情的不幸;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表现了爱情发生变化后的伤痛感情;《丁当一清新》写道:“檐前的秋雨又在说什么/还有你心理那个留着做什么/蓦地里又听见一声清新/这回摔破的是我自己的心”[4], 作者将秋雨拟人化地来写, 饱含诗人的内心孤独与凄苦, 更是表现了爱情破裂后的痛苦心态。
2.反映妇女对现实处境的不满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社会, 都充斥着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女性对此颇多抱怨, 这在他们作品里都有体现。李白在《北风行》写“她”由思而悲, 由悲而愤, 是寡妇对生离死别的悲愤和倾诉, 可见作者关注社会与妇女;徐志摩的《一块晦色的墓碑》写路边埋着一个美丽灵魂的女性, 表达了对蒙冤的纯洁灵魂的同情和为之不平的思绪, 体现了诗人那种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 斥责薄情无义的负心人
负心之人各朝各代都数不胜数, 他们始乱终弃, 口是心非, 虚情假意, 古今两位诗人对他们都有一定的谴责。李白在《寄远十二首》中, 借用一个女子的口吻警告男子, 对待爱情要矢志不变;徐志摩的《枉然》表现了对负心女子不能再给予爱的愤激之情。《运命者的逻辑》则表现了对出卖灵魂的女人的无情诅咒。可见诗人们都关心她们的命运。
二.李白与徐志摩爱情诗内容的不同点
上面提及了他们爱情诗的相同点, 使读者了解了这些诗歌的具体内容。但两位诗人又有所不同, 现做如下分析:
(一) 思想观念不同
李白和徐志摩的社会背景与时代不同, 他们的思想观念也有所区别。
1.李诗:怜悯同情女性, 揭示自卑心理
李白身处于封建社会, 受到当时思想的束缚, 他只能深表同情但不能反抗社会。《江夏行》写的是一个女子不幸嫁与了重利轻别离的商人, 从此独守空房, 青春虚度。《长干行》也表现对年华易逝、岁月催人老的惆怅和对征夫的期盼之情, 作者深表同情, 却无力反抗的悲哀。
2.徐诗:具有反抗意识与现代色彩
徐志摩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 在个性解放新思潮的影响下, 具有很强的反封建意识, 不顾一切, 舍命追求他理想的人生。《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表现了对“容不得恋爱”的旧世界的愤怒之情, 呼唤恋人勇敢抗争, 逃出“牢笼”, 争取爱情自由。《决断》是对虚伪了几千年封建道德的一种强烈的挑衅。
(二) 情感范围不同
两位诗人的情感经历和阅历不同, 他们的情感范围也有所不同。李诗是对广大女性阶层的情感, 徐诗是对个人情感的宣泄。
1.李诗:代表女性阶层的普遍情感
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 因道家思想影响甚深追求个性解放因而珍视生命本体, 关注广大妇女的命运和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诗人从青年时代起就仗剑出国辞亲远游大半个中国, 他真真切切地领略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观察到了各阶层人物的心理状态, 因此他的大多数情诗不像其他诗人专写自己的儿女私情, 他写的多是普遍存在的女性, 是一种普通、广泛的情, 如《江夏行》、《北风行》等都描写了广大人民的悲惨生活。
2.徐诗:诗歌为个人情感的宣泄
徐志摩的爱情诗是他真实生活中爱情的写照, 是人之天性自然真率的流露。众所周知, 艺术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爱情诗歌的特点是对真挚情感的自然抒发。“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茵、陆小曼的爱情纠葛, 在同一文化背景卜呈现出不同的爱情范式, 即徐与张的“媒约恋”、徐与林的“知己恋”、徐与陆的“素性恋”。三种爱情范式的变异形态虽不尽相同, 但情感内质的纯洁, 转换方式的健康, 认知态度的严肃却是相同的, 其间倾满着诸多社会、家庭以及文化的无奈阻隔和冲破阻隔的抗争与斗争, 有着波澜不疲爱情灵性的诗化律动。这使他的诗作既引领时代, 又确立自身诗界席位, 更留卜何为纯诗珍品思考空间的重要一翼。”[1]徐志摩的爱情生活跌荡起伏、荡气回肠。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都为这些名篇做出了贡献:自由爱的向往《这是一个懦弱的世界》、失恋的痛苦《落叶小唱》、爱的倾慕《我有一个恋爱》、爱的执著《雪花的快乐》、相爱之人的分离《翡冷翠的一夜》、爱的迷惑《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由此可见, 诗人用诗歌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自己的爱情生活, 并进行了思考。
三.两人爱情诗内容对比分析的意义
从上述内容来看, 他们的数十首爱情诗是不可多得的抒情佳作, 具有重大意义, 现分析如下:
(一) 珍爱生命, 珍惜爱情
爱情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平等、民主的爱情的感觉与思考, 追求更加美好的爱情生活, 提高了我们对情感生活的理解与尊重。爱情不仅是神圣和伟大的, 也是普通和平凡的, 每一种纯洁和执著的爱情都是值得歌颂。启示我们要树立坚贞不渝的爱情观;对朝三暮四者的鄙弃, 培养人勇于走出爱情坟墓的勇气;培养真、善、美的情操。
(二) 爱情交流中精神层面的追求
爱情诗是一种精神的情感追求, 是心灵上的沟通, 有的静静地付出与守候, 委婉而含蓄;有的大胆追求, 直抒胸臆。爱情诗可以为记忆留下最为美好的片段!当今社会的爱情交流充斥着快捷化、物质化, 爱情诗在以它的存在警示我们:生活中, 爱情更多的是一份责任, 是精神层面的交流, 只有这样我们的爱情才不会失去它本身的意义。
(三) 体会诗人写作的美感与技巧
他们的写作具有独特的美感和技巧。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在写诗时要融合他们的技巧, 并有所突破, 这样才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白爱情诗有的直率纯真, 痛快淋漓;有的深沉含蓄, 耐人咀嚼;有的大胆追求, 想象丰富。他多写人世间的情, 但带有作者自己的情感、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从而更具有普遍意义。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徐志摩的爱情诗具有意境美、柔情美、含蓄美和忧郁美, 如他的《雪花的快乐》意象单纯美丽, 具有意境美;《她是睡着了》以独特的想象, 描写了情人的睡态美, 和那香甜、酣畅的梦;《沙扬娜拉》运用含蓄的艺术描写, 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温柔的日本女郎跟情人告别时娇羞脉脉的神情;《月夜听琴》表现了一对心心相印的恋人未能实现恋爱自由的抑郁。我们要学习他多采取比喻、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 使诗意朦胧, 带有神秘色彩。除此以外, 我们还要善于调动一切景物来抒发情感, 也善于用感情的目光观察事物。语言上, 我们要学习诗人采用一种平白口气来写, 给人以亲切真实感。
总之, 以上所言, 便是我们对于李白和徐志摩爱情诗内容对比的看法。应该承认,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都有些不同。当今社会人们对待爱情都追求表面化、物质化、快捷化, 品味爱情诗让我们懂得要珍惜爱情, 注重思想上、灵魂上的沟通, 经得起时间考验, 就像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惟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诗人的爱无疑更加深沉和忠贞。时间给爱情带来了重重的考验, 然而它也验证了爱情。只有经过岁月的千锤百炼, 爱情才能坚如磐石。愿我们都能珍惜爱情, 保持那颗纯情的心。
参考文献
[1]冯肖华.真灵性与逝水情的诗化律动--徐志摩爱情诗的情感脉络[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4 (01) .
[2]萧涤非, 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234 (其他篇目详见《唐诗鉴赏辞典》) .
[3]李白, 杜甫.李白杜甫诗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57 (其他篇目详见《李白杜甫诗全集》) .
论《诗经》爱情诗的民俗 篇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社会状况及人们的生活、生产情景。《诗经》收录了305篇诗歌,其中有很多反映社会民俗的诗,而爱情诗尤多,包含了丰富的民俗事项。《诗经》所包括的地区为黄河流域以及汉水流域,若以现在的省份来说,西起陕西,东至山东,南至湖北,北至河北。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诗经》跨越的时间之长、地域之广,其爱情诗展现了周王朝不同地区丰富的奇异多样的民俗画卷。
一、“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婚姻与追求个性的自由恋爱并存
《诗经》的《齐风·南山》中有这样的诗句:“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豳风·伐柯》亦有“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的诗句,这表明,告父母,经媒人,已成为婚姻缔结的必要程序。
在经历了上古的群婚制、偶婚制后,周代已进入了一夫一妻制,恋爱结婚不再是男女个人的事,而是和两姓之好。男女婚姻要遵守周礼(周代统治阶级内部专用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所规定的婚姻规范,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即媒人,又称媒妁,古人解释说,媒合二姓之好,斟酌二姓日镯妁。男女到了婚嫁年龄,由媒人介绍两人认识交往,正如《礼记·曲记》总结为“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礼记·坊记》说“男女无媒不变”。这在《齐风·南山》、《豳风·伐柯》里可见。《卫风·氓》记写了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当初氓急于结婚,女主人公就理智地告诉他:“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可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成为社会普遍遵守的礼俗,即使两情相悦,也要按礼俗行事。《郑风·将仲子》就记述了一位热恋中的女子对这种礼俗的畏惧,“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桧风·羔裘》也描述了一个女子欲追求所爱却心存顾虑,“岂不尔思,劳心忉忉”。如若违背礼,就会遭受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周礼的主要用途是维护父系血亲家长制为基础的等级秩序,其适用范围只是统治集团内部,所以《礼记·曲苑》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时民间虽受周礼的影响,但并不像后世的“礼教吃人”,再加上政府为繁衍人口,还实行一些诸如“仲春二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之类的宽松政策,这样,当时的青年男女可自由交往,追求心仪的异性,进行自由恋爱。如《召南·野有死麇》:“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描述的是一位正在郊外丛林中打猎的青年遇到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他以言语向挑,以小鹿为赠,终于获得女子的爱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民俗。再如《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婉如青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写的是一青年与一美丽女子于田野上邂逅相遇的情景。此外,《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与城隅”,《陈风·东门之池》“彼美叔姬,可与晤歌”,《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等等,都表现了这种自由交往、自由相爱的民俗。
二、采草采薪占筮民俗与投瓜报玉的生殖崇拜民俗
在《诗经》中有采草的民俗。其中,写人们所采之草种类不一,有荇菜、绿、薇、苹、藻、茆、卷耳、芹等等。其用途各异,有的用以食用、药用,有的用以祭祀,有的用来寄托采摘者的相思之情。从中多可以窥视到当时人们与这些植物的密切关系,是当时民俗文化现象的反映。
采草的文化底蕴是占卜。古人占卜,不仅用龟,也用草。《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卜”,即在龟甲上钻孔,用火炙烤,根据龟甲上烧出的裂纹来判断吉凶,“筮”,即用蓍草的茎来占卦。这两句写氓用龟和蓍草来占卜他们的婚事,得到的是吉卦,可以举行婚礼。可见上古有用草占卜的习俗。《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 彼周行……云何吁矣。”写一位女子边采卷耳边思念远行的丈夫,筐子总是装不满,最后将筐放在路边。随之,女主人公的思绪转向了想象她丈夫在旅途上远望故乡,以此来浇愁的情形。又如《小雅·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一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第一章)这首诗也是写女子思念外出的丈夫而出来采卷耳、绿草、蓝草。由于行役之夫逾期不返,对丈夫产生了深深的思念。用采草来表达思人的情感,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民俗。然而,为什么这些女子把采不满筐的卷耳偏偏放在道边上想象丈夫的哀愁?为什么丈夫预定五日回归,而在六日未返时终朝采摘绿草、蓝草?为什么所有思念远征行役之夫的妻子一定都去采草呢?事实上,从我国远古原始采集时期到原始农耕时期,采集与农耕一律由主妇承担。古代主妇中的女巫肩负着生活事物中的全部信仰行事,其中占卜占有重要地位。远古占卜术最为普及的便是利用采草进行求吉避凶的预测,以致发展出职业占卜巫师用蓍草占卦的巫术。草占的巫术观念普及民间,形成了习俗。远古妇女的思夫并不是什么用采草寄托情思的浪漫情调的方式表达,而是用占卜吉凶,传达对征人的牵挂之情,特别是到征人回归的道边占卜吉凶成为常事。目前在我国西南、东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留有这种古俗,在山村道边摘草抛撒、稻草计数以观外出亲人的吉凶祸福。
《诗经》爱情诗中也用采柴伐薪来进行占卜。《小雅·车辑》就是以伐薪来占卜新婚大吉的。“涉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 ,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第四章)析薪,象征着新婚,“其叶湑兮”是指柞树叶长得柔嫩繁茂,象征新婚美好,从第五章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昏,以慰我心”诗句来看,这是在迎娶新人途中,拜祭高山,以柴薪占卜大吉,祝福婚姻幸福美满。《王风·扬之水》云:“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楚……不流束蒲……曷月予还归哉?”这是一首戍卒思归之诗,表达了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束薪、束楚、束蒲,皆代指新婚。将束薪投入“扬之水”中,其结果它没有顺水而流去。这就预卜这位戍卒很难与意中人相见,诗中“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等句,已很好地揭示了这一点。《郑风·扬之水》以束薪碰到岩石,停止流动,而占卜夫妻离别之苦。“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第二章)朱子《辩说》谓此男女要结之词。束楚、束薪都是男女结婚征兆。“不流束楚”、“不流束薪”都谓不祥之占,因而丈夫劝她不轻信别人的话。
《诗经》中的以花草瓜果、树木玉石为象征物,是先民的一种生殖崇拜。花草瓜果象征着女性的生殖器,树木玉石象征着男性的生殖器。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象征呢?从表面上看,花瓣、叶片、某些瓜果以及树木、玉石的形状与生殖器相似;从内涵上说,植物一年一度开花结果,叶片无数,具无限的繁殖能力,树木的笔直茂盛、玉石的坚硬,具有强悍的生命能力。所以远古人类将盛开的、树叶茂密、果实丰盈的植物作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将挺拔高大的树木、坚硬温润的玉石作为男性生殖器的象征,以祈求自身生殖鼎盛、繁衍不息。如《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在这首诗中,木瓜、木桃、木李象征女性生殖器,代表着女性;玉石象征男性生殖器,代表着男性。《唐风·椒卿》诗中以花椒多实比喻丰腴的女性多子,实际上透露出花椒与人口繁衍的关系,深层暗示的是对女性生殖器象征物花椒的崇拜。《召南·采蘋》、《周南·苤苢》中女子所采的蘋、藻、苤苢用在祭祀仪式上,成为祭品,其意使女性获得植物的强大的繁殖功能。这是符合神话思维的隐喻原则的。卡西尔在解释神话隐喻原则时指出:“全部神话运思都受着这条原则支配,都渗透着这条原则……任何人,只要他把整体的一部分置于自己的力量范围之内,在魔法意义上,就会由此获得控制整体本身的力量。……它现在或一直是一个部分,一直与整体(不论多么偶然)联系着,仅这一点就足够了,就足以使它沾染上那个较大的同一体的全部意蕴和力量了。”《郑风·山有扶苏》中以“扶苏”(大树)、“桥松”象征着男性,以“荷华”(荷花)、“游龙”(红蓼)象征女性。
以花草瓜果、树木玉石象征生殖器是一种进步,格罗塞所谓“从动物装潢变迁到植物装潢,实在是文化史上的一种重要进步象征——就是从狩猎变迁到农耕的象征”。这是一种由功利实用到仪式符号的过程。
三、恋于水与会于桑林的民俗
水是生命之源。周人生活于黄河两岸及其支流以及汉水上游,他们临水而生息,依水而繁衍。《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周人在水滨泽畔欢歌悲泣的图画。《诗经·国风》中,以水写意的诗作42篇,涉及恋爱的多达27篇水是青春男女相聚、恋爱之地。恋于水是当时一种民俗。
水边是引发情思的场所,《周南·汝坟》、《周南·关雎》、《陈风·泽陂》几首诗都是思念丈夫或恋人之作,诗中的主人公满怀着浓重的心事,不由自主地来水边派遣。茫茫的河水是人间无情的阻隔。《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主人公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渡过茫茫河水,去和自己的心目中的恋人想见,便只是无可奈何地望水浩叹、长歌徘徊。涉水是成功的恋情。《卫风·氓》一诗中女主人公两涉淇水得以与恋人成婚。《郑风·褰裳》中对她的追求者大声地说“如果爱我,就提起裙角涉过溱水来吧!如果你不爱我,难道就没有其他的追求者了吗?”
为什么人们婚恋场所集中在水边呢?因为上古先民普遍认为:水是至洁之物,可以排除不祥,水不断能够洗去一切疾病灾难,而且可以促进美满的婚姻,解除不生子的疾病。水在人们的心目中,俨然就是孕育新生命的源泉和希望。
郑国所在之地有一些独特的有关水的风俗为别的地方所无。郑国的风俗,于三月上巳日在其境内的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祓除不祥。故《溱洧》一诗,诗人愿意与所悦的女子前往,而言三月桃花水下,方盛流而湟湟然,众士与女执兰而祓除。诗中言芍药,言别将赠以此草。《褰裳》、《出其东门》、《野有蔓草》等诗都与此风俗有关。此俗却不见于其他诸侯国。
在卫国,桑间也是青年男女聚合恋爱之地。《庸阝风· 桑中》:“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邀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沫”即殷都,也就是当时卫国的都城朝歌。“桑中”即桑间。“淇之上”即淇水口。在春秋时代,“桑中”已经成为男女情爱之事的代名词。
四、丰富多彩的亲迎民俗
《仪礼·婚礼》所载婚姻的仪节、程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亲迎是婚礼在仪式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庄严浓重、热闹的时刻,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
婚仪之中男方须亲自到女方家迎亲,以礼相待,且有较严格的规范。《郑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则反映的是当时盛行的“亲迎”之礼。《大雅·韩奕》“韩候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韩候迎止,于蹶之里”。就是写韩奕取周厉王的孙甥女、蹶父的女儿为妻时,亲自到蹶父的村子里迎亲。
但齐国因姜尚“因其俗,简其礼”,反其“礼所必亲迎”。(何休《公传隐公二年》注)《齐风·著》写齐国结婚民俗新郎不到女家行亲迎之礼,而是打扮很漂亮,把新娘从大门外面一直迎接到正堂。朱喜在《诗集传》中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婚礼,婿往女家亲迎,齐俗不迎亲,故女至婿门,始见其俟也”。
王候贵族亲迎很气派而平民亲迎却简朴。《大雅·韩奕》迎亲的队伍十分气派,“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而新娘的陪嫁也是“诸娣从之,祁祁如云”。《召南·何彼侬矣》“何彼浓矣……王姬之车”,则是写王姬出嫁时的车辆浓艳漂亮。《召南·鹊巢》中也写到一位贵族女子出嫁时的气派,“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而下层女子出嫁时的迎亲车辆则十分简单,《卫风·氓》中的弃妇回忆自己出嫁时的情形,“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场面较为冷清,与贵族青年结婚时的盛大奢侈场面形成鲜明对比。
结婚时有人唱歌祝贺,一如今天的闹房之俗。《周南·桃夭》、《召南·鹊巢》、《唐风·绸缪》等都是祝贺新婚的歌辞。
《诗经》中大量的爱情诗,描绘出那个时代爱情婚姻生活的绚丽图景,生动展示了人类爱情婚姻,千载之下,依然鲜活,是观照西周至春秋中叶社会民俗的一面镜子。
青鸟的爱情诗 篇4
消逝的歌声返回,温柔的海水
淹没记忆,顽固的忘却,轰然倒塌
而离别必定现身,笑我的无知
潜入到昨日的梦中,模仿过去的低吟
爱情,缠绕在日子里,正欲枯竭
西风的剑,穿行在盛夏末端
我听到梦境里的呼啸,相思的叶片
倾覆着冷漠的暴雨,忧伤比黑暗迅疾
你无法看见,听见,我的凝神,耳语
阴影零散,猎取的手,不再伸出
我该在哪里睡下?躲避死亡的诅咒
盛夏被西风的.剑,斩至凋零
思想的肢体渐趋僵硬,神秘的舞蹈
含蓄的爱情诗 篇5
1、《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诗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4、《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5、《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6、《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7、《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8、《雁邱词》
金·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
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9、《离思》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10、《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11、《钗头凤》
宋·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12、《相见欢》
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3、《无题》
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14、《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5、《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6、《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7、《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光阴深处的沉香爱情诗 篇6
嫣红的花香飘过水岸
柔醉了一个无眠的夜晚
你轻盈地走过我的窗前
惊艳了三千如水的柔软
婆娑了月光下那朵青莲
/
那一天文字里韵墨舒展
那一年花开中柔情向晚
那一刻梦呓里有了思念
当风花迭起雪月泛滥
静静聆听你心跳时的缠绵
/
在你路过的那条雨巷
听往事缠绕心窗
看光阴爬满老墙
那些带着一丝淡紫色的思念
将不曾遗忘的心事重现
/
记忆的风,那么柔那么轻
沿着素色光阴浅浅而行
让天涯的距离不再遥远
回眸望去你还在我的身边
还有那繁花疏影中的一抹执念
/
习惯将心事默默深藏
任光阴深处开满芬芳
不去问,地老天荒有多远
不去想,天长地久有多长
终会在悠远的.岁月里沉香
/
凝重的深情瘦了月下的余光
只愿在文字的韵律里托付柔肠
将你的温情舞袂在夜的中央
在迎风绽放的花絮中温婉流淌
邓恩爱情诗中女性话语的缺失 篇7
1 女性话语缺失的种种表现
众所周知, 谁拥有话语权谁就拥有权力。在邓恩的诗中多数是以自我为中心, 很少为女性考虑, 女性只是扮演沉默寡言的角色。
1.1“貌似平等, 实为不等”
在邓恩的几首爱情诗里出现了好像是男女平等的画面, 但是细细品味之后却发现为------“貌似平等, 实为不等”。先以《告别辞:莫伤悲》为例:
我们的灵魂即便是两个,
那也和圆规的两只脚相同,
你的灵魂是圆心脚, 没有任何
动的迹象, 另只脚移了, 它才动。
这只脚虽然在中心坐定,
如果另只脚渐渐远离,
它便倾斜着身子侧耳倾听,
待到另只脚归返, 它就直立。
对于我, 你就是这样;我像另只脚,
必须倾斜着身子转圈,
你坚定, 我的圆才能画的好,
我才能终止在出发的地点。
———《告别辞:莫伤悲》 (胡家峦译)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了他们之间的美满爱情, 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圆规“意象, 把夫妻双方比作圆规的双脚, 丈夫是旋转的脚, 妻子是中间的定脚, 这首诗貌似是丈夫妻子平等依赖, 但是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妻子只有丈夫那只旋转的脚动的时候她才能动, 也就是说, 妻子是听从丈夫的, 依赖于丈夫的。丈夫处于主体地位, 妻子处于从属地位。在《周年纪念日》中, 相爱的双方都被比作”国王“来显示平等的地位, 但是一个女人当然不会叫做国王, 而是应该称为王后, 但是, 我们知道国王和王后的地位也并不平等, 就在中国古代可以很好的说明, 在那时臣民们祝福国王说万岁, 而对王后说千岁, 在实权方面更是如此, 真正有实权的是国王, 而王后只是一个象征, 所以说在这貌似平等之中隐藏着不平等的地位。这种将女性置于从属的被控制被征服的地位, 而男性处于主导的领导者的位置, 将女性局限于婚姻和家庭中, 认为婚姻可以使女人完整、完美的观点来源于邓恩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 是对女性歧视的一种表现。[2]
在《日出》一诗的第三节中邓恩把女情人比作所有的”国家“, 而”我“ (男主人公) 比作所有的”王子“, 这里显示了男性的控制权, 他的情人只不过是他所统治的国家。在上一节中, 诗人还把情人比作英国殖民地的”盛产香料和金银的印度“, 邓恩的比喻都显示了他的男权主义为中心的思想。
1.2 女性---“他者”和“失语”
法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者西蒙·德·波伏瓦指出“女性身份的最大特征在于女性是男性的‘它者’即男性与女性的区别从来不是生理的, 心理的或由经济命运决定的。女性之间和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关系是有社会和政治的因素决定的”。[3]“他者”是指主体之外的, 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边缘化的事物。在邓恩的某些诗歌中, 女性没有特定的身份, 由于男人掌控话语权, 所以女性只能成为被动的, 失去主体地位的沉默的“他者”。女性丧失了身份, 缺失了话语, 处于一种“失语”或“缄默”的状态。在《上床》中, 读者听不到女性的声音, 诗中充满了男权意识与男性话语, 女性处于从属地位, 没有话语权, 只能默默地顺从男性的意愿, 她是沉默的, 也是男性的“他者”, 是证实男性权力的客体。其中, 这个女性是男主人公的情人, 这也说明了她的地位的不确定性, 而且她被视为男主人公新发现的美洲大陆, 说明她并不属于自己, 而是属于发现她的主人:
放开我漫游的手, 让他们去吧
前面, 后面, 中间, 上面, 下面
哦, 我的美洲, 我新发现的大陆
我的王国, 当有人占有的时候最安全。
这首诗中充满了男性的控制欲和征服欲, 更加说明了女性毫无话语权, 她是男人的战利品, 只会受男性的摆弄与控制。在整首诗中, 女性处于被动的地位, 她任凭男人的“漫游”, 读者不知道她的思想, 她的意识, 还有她是否情愿。
在《跳蚤》一诗中, 全诗都是以说话的形式展开的, 而且全部是一个人在说, 也可以叫做“戏剧性独白”, 诗人把他们的爱情用跳蚤作为载体, 因为跳蚤吸了他们两个人的血, 并在肚中融合, 这也就意味着男人和女人的融合, 然而在结婚前便以享受这种肉体只爱是在当时不被世俗所接受的。但最后女人杀死了那只跳蚤, 也就是说杀死了他们的关系, 男主人公继而批评女人的鲁莽行为, 而在诗中我们却听不到女性反抗的声音。这首诗的语气轻佻, 好像对女人说失去贞操就好像被蚊虫叮咬一样毫无大碍, 这说明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他们只重视自己的享乐而毫不关心与体谅女性的感受。在这首诗中, 我们照样听不到女性的声音。
1.3 对女性的批判
在许多与女性相关的诗中, 邓恩竭尽所能地丑化、贬低女性, 甚至对女性进行妖魔化的描写。在这一类诗歌中, 邓恩多数是贬低女性, 其中最著名的两首诗是《女人的忠贞》和《去, 去抓住一颗陨星》。初看《女人的忠贞》这个题目会以为是赞扬女性的诗篇, 但当读者读完这首诗就会发现这是一篇讽刺女性不忠的诗歌, 这个题目就有很大的讽刺性。诗中的女性并不忠贞, 是一个水性杨花善变的角色, 表达了诗人对女性的讽刺, 如月亮般善变。比《女人的忠贞》更具有代表性的是《去, 去抓住一颗陨星》。这首诗全篇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连题目都让人觉得那么遥远而不可及, 谁能够抓住一个陨星?因为陨星稍显即逝, 没有瞬间的停留, 而诗的内容也包含了许多不可能的事情, 如”让人形草也怀孕胚胎“”把魔鬼的脚劈开“”听美人鱼唱歌“等等, 诗人罗列了这么多不可能的事情意在什么?原来是“天下无一地, 住着女人, 忠实又美丽。” (李正栓译) 这是才恍然大悟, 这首诗更加深刻辛辣的讽刺了女人的不忠与多变, 把他的满腔怒火表达的淋漓尽致, 真是让人印象深刻。
在《爱的炼金术》中, 邓恩把女人比作没有灵魂的“木乃伊", 在《手镯》中, 邓恩把最重的诅咒压在他的情人身上。在《哀歌》第8首中, 诗人认为“没有毒药可以比得上朱莉亚一半的恶毒。”[4]这一切都说明他对女性的批判。
2 女性话语缺失的原因探讨
2.1 男权主义
邓恩处于父权制社会, 在诗中表现了极强的男权主义和男权思想, 他以自我为中心, 向女性灌输女性属于次要地位的思想, 在个别诗歌中不给女性话语权, 男性完全处于主导地位来支配女性, 男性完全优越于女性。遵循男性对女性享有父亲、老师、丈夫和精神导师等权利的父权社会信条。[5]他依照父权社会的审美标准和价值标准来塑造女性, 把他们看做次于男性的另类和弱势群体, 有着男尊女卑的思想, 而且有的诗歌还极大的表现了对女性的鄙视与不满, 他认为男性可以不忠诚, 但女性却不可以。这种狭隘的女性立场促成了他的一些诗歌中的女性话语的缺失。整个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迫使当时女性只能对神权和男权恭敬地顺从、服从、甚至盲从, 履行对丈夫对家庭的种种烦琐义务。[6]男权主义表现为第一, 男性控制思想, 男性掌控着权威, 无论在政治, 经济, 生活上男性都是处于领导地位。第二, 男性认同的思想, 女性只是男性认同的对象, 她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迎合男性的口味。第三, 男性主体化, 女性客体化, 在意识形态上将女性置于次要的地位。第四, 男性的思维模式为主, 有的甚至女性没有发言权, 没有话语权。
2.2 时代影响
邓恩处于17世纪的巴洛克时代, 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时代, 也是一个地理探险与科学发现的时代,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 战争频繁发生, 对邓恩来讲, 他也亲身经历过两次海上战争, 这种战争的经历和这种扩张的野心也深深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他的那首《献给就寝的情侣》就充分说明了那种征服者的姿态。直至整个身体赤裸裸地展示在男主人公面前, 毫无遮拦地任其观赏、抚摸、蹂躏、践踏,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本暴力行为。[7]而邓恩还有一首诗直接把爱情比作了战争, 名字叫《爱的战争》。多恩对女性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女性不忠的鄙视, 这是由于多恩害怕“改变”所致。多恩这种害怕改变的心理源于他所处时代的巨变和动乱。在《病中赞上帝》中, 也表现了他的这种殖民倾向, 因为当他平躺在病床上的时候, 他成了一副“平面的地图”, 而医生成了宇宙志学者, 进行“西南”的发现, 而这种西南的发现从殖民倾向来说就是指麦哲伦穿过南美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向西航行。邓恩的这种充满战争意象的诗歌也绝不是偶然的, 它直接反应了他所处时代的影响。
2.3 内在影响
邓恩年轻的时候纵情于声色, 放荡不羁, 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有关他的传记说, 他青年时有两大爱好, 一是看戏, 二是拜访女人。[8]邓恩对爱情的态度是矛盾的, 所以他对女人的态度也是矛盾的。邓恩与安结婚之后曾一度写诗表达他对妻子的忠贞的爱, 但是在他背叛了天主教以后, 他的生活和思想就充满了矛盾, 他对女人不贞的鄙视也是对自己叛教的反射。
3 结束语
通过探讨邓恩爱情诗中女性话语缺失的种种表现得出邓恩爱情诗中女性话语的缺失是由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自己的经历形成的。但这并不能说明邓恩哪里做错了, 而是说是那个时代的反应, 一个人不可能不受他所处的时代的影响, 再加上他坎坷的经历造就了邓恩本人和他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李正栓.《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正栓, 李云华.约翰.邓恩的女性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 (2) .
[3]袁小慧.大众文化中女性话语的缺失[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88-90.
[4]白锡汉.邓恩诗歌创作探源[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2) :57-61.
[5]杨金才.从人文主义教育看英国文艺复兴女性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1) :34-37.
[6]吕军录.浅谈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逐步觉醒[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118-124.
[7]张德明.玄学派诗人的男权意识与殖民话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9) :37-42.
最后一首爱情诗 篇8
他决定把超过30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捐赠给梅林达慈善基金会。他知道,这可能是自己一生最美好的一个决策。这个念头令他心灵震颤,像一曲轻盈的牧歌,环绕在他因年老而滞重的双脚。
在财富帝王的生活中,总有某个时刻,在为征服的疆域宽广辽阔而得意自豪之后,空虚将会袭来,带着寒秋夜雨的味道。这个时刻的他,发现人们直孜孜以求的功名与财富,竭尽心力构建的完美帝国,不过是一个既无止境又无形状的废墟,有着注定要在某个时刻坍塌的城墙和塔楼。这个时刻,生命的冰泉融化,他们依稀看到水中自己被这个废墟捆绑的倒影。
是的,功名财富不是罪,然而被因此捆绑却是罪。它让人丧失对生命的好奇心,它让人忘记我们儿时曾经仰望的幸福,它令人过度地攫取而忘记了给予,它使人沉迷于扫描地平面上的山脉与河流,而忽略我们身边的细节和幸福……
所有这些,令他们像一位怀春的青年,看着五步之遥对他回眸一笑的仙女说,劳驾请搭把手,帮我扎紧这该死的翅膀,我要飞上天去寻找仙女。
这个被飞上天的念头捆绑的青年啊,其实你最应该做的,是赶紧掏出纸和笔,描画出那张笑容,并写上几句赞美的诗呈上。然而仙女离开了,而你始终扑腾在地上,追悔莫及。
《商界·时尚BIZMODE》说,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一、回家告诉你的孩子,仙女一般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向你回头;二、请阅读《商界·时尚BIZMODE》,2007年,我们会一如既往,在浓雾遮盖的财富宫殿里,发现和描写那些探索出路的人们,一点一点拼凑一幅完美的“飞天路线图”。
尽管它们或小众,或先锋,尽管探索飞天之路是一件艰难的事,我们依然用独特的方式见证时代潮人的不懈追求。
我们再次编制了“2006BIZMODE时尚商人权力榜”:谁创意了自己的生活,谁影响了我们的时代,谁传承了文化的经脉,谁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7都将在这个榜单上光彩夺目地展现……
奋斗、成功、忧伤、宽慰,进入“2006BIZMODE时尚商人权力榜”的每位财富英雄,都将经历这样从地域到炼狱到升天的嬗变。
描述思念的爱情诗 篇9
思念
如盘根错节的藤
缠绕在心
让人窒息
思念
如放飞的风筝
在高高的上空
期盼你的身影
思念
如潺潺的流水
那汩汩的声响
是我对你的祝福
我知道
我知道
相爱并非要厮守
但还是不由得
想看到你的身影
我知道
思念并非拥有
但还是不由得
想与你携手
我知道
爱已经种植
不让它出土
怕是已不由己
你知道吗
有一个痴情女子
在爱河的那一端
翘首
如果
如果你的心
被别人占据
请留出一部分
让我想你
如果你觉得
身处异地
感受不到亲情
请你把我
当做你的知己
如果你心里
没有我的位置
请不要逢场作戏
因为我的神经
脆弱的经不起
如果有一天
你突然远去
请友好说一声
再见
不要无声的消失
你是。。。。。
你是山
虽没有山的`高大
却有着山一样的厚重
你是海
虽没有海的澎湃
却有着海一样的心胸
你是桥
不用钢筋混凝
架起的是友谊和希望
你是彩虹
在我心灵的天空
汉乐府女子视角爱情诗的主题透视 篇10
关键词:汉乐府民歌 爱情诗 女子视角 主题
汉乐府民歌是我国古代诗苑里的奇葩。她质朴而醇厚,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民的精神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这其中有一部分以女性视角歌唱的爱情诗,尤其引入注目。这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深刻地凸显了那个时代的女性特别的人生况味和内心感悟,值得我们反复吟咏和品味。
一.对爱情的向往与生命的体味
对爱情的向往应该是每个时代的青年人的共同特征,不过不同时代的人不仅呈现这种情感的方式相异,而且其主调也会出现不同的境况。汉乐府主要出现于“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自然在表露情爱的同时也会渗透这种复杂的社会意识。这一主题的爱情诗在所有以女子为视角的爱情诗中占比很大,具体还可分为:未婚女子对爱情的渴望、热恋中的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失恋女子的心理活动、离异女子的社会境遇等等子主题。
比如,《董娇娆》中的女主人公,“提笼行采桑”,落花怒问“何为见损伤?”女子答道:“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采桑女子感慨韶华易逝、红颜易老,因而渴望长久美好的爱情,但是随着青春和容颜的逝去,男人的爱也越来越稀薄,女主人公因此心生感慨,忧思难遣。《有所思》中的女主人公,更多的则是对爱情失败的决绝和无法避免的迷茫。心上人远在天边,女子以玳瑁、美玉、珍珠为其亲手制作了华美的发簪,但她等来的只是心上人变心的消息,于是这名女子毫不犹豫地折断发簪,又投入烈火,烧成灰烬。看似是断绝了自己的念头,实则只是泄愤而已,夜深人静时女子却无法入睡,想起了相恋时种种甜蜜的往事,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但是她也无法排解这种迷茫,只能安慰自己说:“东方须臾高知之。”其实,即便是东方须臾,她爱情的出路、人生的出路又在何处呢?这其中的决绝其实是情感深刻难忘的表现,所谓因爱生恨;爱之越深,恨之越烈。而《孔雀东南飞》中则描写了一对在封建专制的传统下相爱的青年男女,迫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而不得不分离的故事,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孔雀东南飞》中导致其婚姻爱情悲剧的不是由于某一方的变心,而恰恰是促成其美满幸福的封建婚姻。他们的殉情似乎也在昭示着封建礼教的不可逾越,因此他们以死反抗这绝对权威。封建礼教和伦理对爱情婚姻的摧毁,也是那个时代常见的现象,即使在今天,这样的故事也具有教育警示意义。
除了以恋爱或失恋女子为主人公的诗歌,还有一类则是以离异女子口吻描述的。其中代表作为《上山采蘼芜》,离异后的夫妻再次相遇,女子问新人如何,丈夫说“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乍一看似乎是丈夫旧情难忘,但他又接着解释道:“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馀。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全诗到此戛然而止,“新人不如故”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新人给男子带来的利益远不如故人,此刻的“故人”心中会作何感想?此男子的庸俗和唯利是图让人厌恶,但更让人不堪的是女子在这个社会的实际地位,的确仅仅是男人的附属和工具。男子将此作为衡量人的标准,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女子的悲哀与怨恨,感受到那个遥远的时代里女子们绝望而无声的呼喊。
这类爱情诗多着力描绘女子回旋曲折的心理,并通过女子心理表现出她们对于人生经历的特殊体会和理解。这种理解虽然明显具有一定的个性色彩,但是大多格调凄凉,却也反映出当时女子的普遍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二.对离家丈夫的思念与哀怨
这一主题的爱情诗多抒发了留守女子对于远行丈夫的思念,又因思念而起疑,因起疑而哀怨。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女主人公由眼前的青青河边草联想到久久不归的丈夫,因此发出了“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的含泪诉说,植物都知道风吹过,海水都知道天气的寒冷,而自己的丈夫,难道竟不如草木,无法感知自己的凄楚哀伤吗?女子正在伤心时得到了丈夫的来信:“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但是,这是一封聊胜于无、甚至加深了女子痛苦的信啊!女子唯一得到的慰藉是丈夫依然活着,依然没有忘记自己,但是,归期几何却是无解,女子必将陷入更深的痛苦。
古代交通通信十分不便,女子留守是常见现象,因此这一类主题在各个时代都具有普遍性,而其在汉乐府中的集中出现,是因为汉乐府有大量民歌来源于民间,因此保存了当时妇女对于这一现象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其哀怨、矛盾,在如今看来依然动人。汉乐府中以留守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数量不少,这应该是特殊的时代所致。两汉期间,尤其是东汉后期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不断。许多文人举子被举荐到中央进入太学,本可以迅速加官进爵,实现自己抱负,又光宗耀祖,可是黑暗的政治生态使得他们数年甚至数十年不得一官半职,而家里却有留守女子等着他;汉族与外族时战时和,到处有几十年在军中服役的,在家守着的妻子不知远征的丈夫是否安康,连生死都不明;还有一些被逼无奈或出外经商、躲避仇人等长年在外的游子,其家里也是留守着妻子儿女。虽然汉代还没有后来程朱理学的严重束缚,但是因在外的游子并无确切的消息传来,因此只能孤守家园,守护那名存实亡的爱情,歌唱那离情别绪。这类作品在汉末也是不少的。
三.对豪强势力的勇敢反抗
在中国,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强势阶层对弱势的百姓巧取豪夺是司空见惯的。汉代,尤其是东汉豪强势力的形成之后这类情况相当普遍,反映这种现象的这一类诗的代表作主要有《陌上桑》、《羽林郎》等等。这些作品主要表现了美丽高雅的女子对豪强势力的抗争和鄙夷,突出了女子坚贞高贵的操守和敢于反抗的精神,既是百姓的脊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脊梁。
《陌上桑》开篇即从衣着装扮上正面描写了罗敷的美丽高贵,又以路人的反应侧面衬托出罗敷的魅力,而这也为下文使君见到罗敷的失礼作了铺垫。使君初见罗敷就觊觎其美色,继而遣人前去搭讪,并提出共乘一车的无礼要求。面对强势蛮横的使君,秦罗敷非但没有退却,反而上前一步,发出了掷地有声的正义的声音:“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机智的罗敷首先从传统道德观念的角度斥责了使君的龌龊卑鄙,接着,她又大力夸赞自己的丈夫威仪赫赫、相貌堂堂、才华横溢、事业青云直上,更凸显出使君的肮脏无耻。虽然秦罗敷一再强调自己丈夫的地位之高、品貌之好,但是从文首罗敷亲自采桑的行为可以看出,罗敷并非大家贵妇,而是普通人家的女子,她盛赞自己的丈夫,只是为了打击、羞辱使君而已,由此看来,罗敷不畏权势的勇敢品格更令人尊敬。这是不对等的对峙双方:一方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势大,另一方只是一位采桑的民女,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一员,似乎应该让高高在上的官僚为所欲为不能有任何异词的贱民。但是,罗敷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即使微贱之民也不是没有尊严和刚性的,不是富贵者可以随意处之的。当然罗敷不仅仅是一个人,她是所有民间女子的代表。他们的不慕荣利,体现了价值观方面的正能量,而不畏权势,刚正不阿的勇气和品格更是千百年来我们劳动人民的优秀代表。
乐府民歌中的这类作品绝不是偶然的现象,在古代中国是代不乏人。这种反映民与官矛盾,而民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气概的艺术形象在此前此后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所以罗敷形象以及乐府民歌中的民斗官的主题,不仅反映了两个不同阶层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文化中相当靓丽的一抹风景,是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中贯穿始终的不绝亮色。
女子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而汉乐府民歌中的女子形象多彩多姿,这是不应被轻略的,具有浓郁的意蕴和深刻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