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诗琐谈

2024-05-22

爱情诗琐谈(精选4篇)

爱情诗琐谈 篇1

摘要:爱情历来都被诗人们所赞颂, 从古至今,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诗也一直是文学里的一朵奇葩。将从诗歌的内容、表达方式和诗歌的价值诉求上对中西爱情诗进行比较, 从中更好的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诗。

关键词:爱情诗,抒情

诗歌, 就像歌曲一样是从内心流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心理情感。“诗是心灵、情感和思想的高度结晶, 它凝练、集中又富有音乐性”, 而在《毛诗序》里有一段这样的叙述:“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还有类似的“诗言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说法, 由此可见, 诗歌在抒情方面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势。在抒情方面, 诗歌除了感慨个人遭遇和家国之感以及酬唱赠答, 更多的还是表达了一种爱恋, 中国诗歌是这样, 西方的也不例外。

中国和西方, 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因而在诗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异。本文主要是从诗歌的内容上、表达方式上、诗歌诉求上等方面将中国诗歌和英国诗歌进行对比, 从而进一步了解并欣赏不同风格形式的诗歌。

1 诗歌内容上:慕与怨

中西诗歌的表达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点, 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 而中国爱情诗更加出彩和使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表达恋人之间的相思别恨和悲欢离合的名篇。

《圣经·旧约》中的雅歌, 在西方被称是最早的爱情之歌, 希伯来原名是最美之歌, 英文中称《歌中之歌》, 有的则称其为“春日之歌”, 赞美它是一个醇美的梦, “愿你吸引我, 我们就快跑跟随你。……我们要称赞你的爱情, 胜似称赞美酒。他们爱你是理所当然的”、“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 我虽然黑, 却是秀美”……, 《雅歌》通过一种意象的叠加构筑了一个爱意满满的诗歌理想世界, 一个浪漫的意境, 诗句中都比较露骨的透露出对于爱情的渴求。此外, 后来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大部分也都是直白的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与赞美, 如《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还有雪莱、彭斯等人的作品都是描写“慕”的佳作。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细致地描摹所恋之人的笑貌身姿, 对她们由衷的赞美, 往往采用写实的手法。而中国诗歌常用写意的手法,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向外界倾诉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

《诗经》中的首篇《关雎》是表达的是“君子”对于“窈窕淑女”的爱慕与追求, 而《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 正因为它表达的是一种合乎儒家道德典范的行为, 相对于西方的诗歌, 这种“慕”是“小巫见大巫”了。唐代张籍的《节妇吟》:“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在文字层面上, 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 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 守住了妇道;而在喻义的层面上, 它实则表达的是作者对自己仕途的一种怨, 一种怀才不遇的愁绪。

另一方面, 中国古典诗歌对于真正爱情的怨主要是表现在离别诗、闺怨诗和悼亡诗这些类别的诗歌中。离别诗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 衣带日已缓”, 白居易的《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闺怨诗如金昌绪的《春怨》“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悼亡诗如晚唐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写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写的哀婉动人, 纳兰性德的《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意境凄清。这些诗歌没有像西方爱情诗那样明快、热烈, 也没有对女性的直接描写, 更多用的是一种心理描写或者比兴的手法。在其他方面, 西方爱情诗大多是以男性的视角对女性的赞美以及追求, 而中国则大多数是男性以女性的口吻来抒发心中的愤懑。

中西方诗歌就其内容整体而言, 西方爱情诗中充满的是轻快活泼的爱情气息, 无论这种爱情存在与否;而中国爱情诗中怨的成分远远多于积极明快的成分。

2 表达方式上:直接简明和含蓄委婉

彭斯的《a red, red rose》:“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ing in June: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诗中对与爱人和爱情的追求与赞美可谓是直白露骨, 爱情在他们看来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我个人看来,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西方人骨子里一定程度上的浪漫情调。再如莎士比亚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几百年来, 这首诗一直以不同的语言记录着诗人心目中的那位美丽的女子, 对于爱情的袒露, 诗人没有任何含糊的言语, 给人一目明了感觉。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传统观念, 男女之间必须遵守的道德理念一直深深的束缚着人们, 也使他们的爱情受到道义责任的约束, 因此男女在表达爱情显得含蓄委婉, 尽管有《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写的大胆而热烈, 但这也是始终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来写, 因此即使再大方也显得小家子气了。而且,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也有很多的诗歌表面上是像《弃妇吟》那样写爱情, 实则是抒发个人境遇, 这主题就显得更加隐晦了, 而这在西方诗歌很少见。正如钱钟书评说中国古诗:“和西洋诗相形之下, 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感情不奔放, 说话不唠叨, 嗓门不提得那么高, 力气不使得那么狠, 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 和西洋式相形之下, 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 比起西洋诗, 仍然不失为含蓄的。……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低言软语。”这里用来体现中西爱情诗的差异恰到好处。

总体而言, 在表达方式上, 西方诗歌以直取胜, 中方诗歌以委婉取胜;西方诗歌以深刻取胜, 中方诗歌以微妙取胜。

3 诗歌价值诉求上:爱情价更高与君子好逑

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一直以来被奉为经典广为流传, 而这也在一定上表现出了西方在爱情方面的价值观, 爱情就是一切, 而中国更加讲究的看一个女子符不符合道德上的要求, 更多的是持一种“君子好逑”的眼光来看待异性的, 正如朱光潜先生说的:“西方人重视恋爱, 有‘恋爱至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虽然中国历史上对爱情忠贞的也不在少数, 例如关于“昙花一现只为韦陀”的典故, 关于吴越王钱镠对于戴妃的“陌上花开, 可缓缓归矣”的那份感人至深的情谊, 羡煞旁人, 但这种爱情似乎是因为太缺乏了或者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少数这样的例子才会让人觉得弥足珍贵, 从而体现出中国爱情诗歌上的价值诉求。中国的传统诗歌的主题始终围绕的是国家民生或个人际遇的问题, 对个儿女情长的话语也只是或遭乱世或怀才不遇是来寄托个人兴遇的。西方人是在恋爱中实现人生, 而中国人只是把爱情看成闲暇时间里的一种消遣。

但丁的《神曲》中, 抒发了自己对贝娅特丽丝的爱恋, 他将贝娅特丽丝描述为天使, 她集美丽、智慧和高尚的品德于一身:“看来你是一个神祈从天上来到大地, 来显示神奇。叫看到的人显得那么适意, 令人感到一种甜蜜从眼睛到心里……”;歌德的《五月之歌》, 激情澎湃的歌唱爱情:“哦, 爱啊, 爱啊, 灿烂如今, 你仿佛朝云, 漂浮山顶……”赞美所恋之人高于一切, 这更多的是表达是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力量, 无论这个爱情实现了与否, 但只要它能使自己的人格得到提升或者灵魂得到升华, 这一切已经很然人满足了。

就爱情的价值诉求而言, 西方爱情诗歌追求的是一种眼前的快乐, 而中国的则强调是一种更加理想和完美的境界。

总而言之, 无论中外爱情诗中, 都洋溢着一种淡淡的温情, 即使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闺怨诗或者弃妇诗, 诉说得酣畅淋漓, 其中都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它们的清丽柔婉, 自然流动的抒情魅力将永远吸引着人们去品读, 去欣赏。

参考文献

[1]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34.

[2]朱光潜.试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25-64.

[3]钱钟书.七级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16.

[4][美]约翰丁.迪尼.刘介民主编.现代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Ⅱ)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704.

[5]丰华瞻.中西诗歌比较[M].北京:三联书店, 1987, (23) .

[6]陈平, 刘敏跃.中西爱情诗比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1998, (6) :82.

中西爱情诗比较 篇2

关键词:爱情诗,情感,意境

一、引言

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 诗歌的发展历史悠久, 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正如圣人孔子对他儿子所说过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学诗, 无以言”, 而在诗歌中, 爱情诗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中国文学还是西方文学, 爱情诗都是诗歌中的一块瑰宝。古往今来, 无数文人墨客不断讴歌爱情这一伟大主题并为此极尽言辞之美。由于人们情感表达的相似性, 中西方爱情诗在表现方式上存在共同之处, 但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使得爱情诗在意境和表现方式上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相同的情

人类的情感具有共同性,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人们对真挚美好爱情的向往从未间断过, 中西方脍炙人口的爱情诗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征服了人们的心, 成为千古绝唱。

中西爱情诗在表现手法上具有相似性, 这是由于人们对世界和情感的认识具有共通性。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以爱情诗而享誉文坛, 久负盛名的《一朵红红的玫瑰》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这首诗取自苏格兰民谣, 语言清新质朴, 意象生动简洁, 诗人首先直抒胸臆, 用西方爱情的象征—玫瑰这一简单意象来描述爱人, 歌颂爱情的真挚热烈;其后用借用一系列自然界意象——大海、岩石、太阳等大自然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为喻体来表达爱情的海枯石烂,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文学中, 《上邪》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 它源于汉乐府民歌的《鼓吹曲辞》;诗歌短小精悍, 结构简单, 多以短语出之, 气势滂沱如高山流水;诗人反面设誓, 借用了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意象“山无棱,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表达女主人公对爱情坚贞不渝的态度。两首诗歌中诗人都借用了看似很非常通俗简单大自然的意象来表达爱情的坚定永恒足以说明爱情在其心目中的位置, 诗歌的意境也因此简单意象变得深广、严肃而古朴。

纵观中西方爱情诗, 有诗人对于爱情的宏观描述也有自身情感的具体表达, 比如中西方都有诗人对爱人寄托思念和情感的爱情诗。约翰·多恩久负盛名的爱情诗《告别辞:莫悲伤》就是写给妻子的, 它是诗人在离开英国随其恩主德卢瑞爵士前往法国之前的爱情宣言, 诗歌表现了爱情的坚定和纯净, 这种爱情心心相印、不在乎距离的阻隔;他认为真正的爱情不在乎长相厮守, 只要两个灵魂融成一体, 就不在乎暂时分离, 因为即便一方走到天涯海角, 两人的关系依然会像两脚圆规那样互相依靠、互相牵制。同样的, 苏轼的《江城子》也是一首感人肺腑的爱情诗, 诗歌描述了诗人对爱妾王朝云的思念之情, 诗人对爱人的感情有多深, 可从诗歌开篇“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看出, 阴阳两隔数十年, 诗人仍无法忘怀两人相濡以沫的真情, 诗人思念深切, 爱人在梦中又回到了自己身边, 对着轩窗整理妆容,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美好温馨的画面一去不复返, 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三、不同的境

虽然中西爱情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但相比较而言, 从表达方式看中国爱情诗较含蓄婉约而西方爱情诗较坦率直白。柳永的《蝶恋花》是一首表现思念情感的诗歌, 诗歌开始写登高望远, 离别愁绪油然而生——“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春愁”, 即离别之苦, 思念之愁;接着, 是“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望断天涯, 无人应对之苦;为了缓解离愁之情, 主人公决定借酒浇愁,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最后“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表明坚定执着的决心——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整首诗歌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相思之苦, 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如何思念伊人, 而以含蓄婉约的语言以及消极负面的情感 (离愁之苦) 表现了主人公的强烈感情, 尽管诗歌没有出现“想”、“思念”以及“爱”这样的字眼, 但思念之意尽在其中。诗歌的题目《蝶恋花》更体现了含蓄的爱情观—蝴蝶对花的爱恋正是自己对伊人的爱恋。此外,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悼亡诗《武陵春》也很是凄婉感人, 从而表达了两人浓厚的感情;整首诗中根本没有两人恩爱的话语和场景, 但诗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却在含蓄婉约的语言清晰可见。相比之下, 西方爱情诗要更为坦率直接一些, 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真正的爱》是一首经典的爱情哲理诗, 诗人对于爱情的表述比较直白, 先从反面假设“如果当外界发生变化, 爱情也随之变化, 那就称不上是爱情;或者当情况发生变迁, 便屈从于变化”;接着正面描述爱情“爱是恒久不变的标记, 它凌驾于风暴之上, 巍然屹立;对于迷舟, 它是指引方向的星宿”“爱不随光阴荏苒改变, 他将延续到生命终点”;love一词不断出现在诗歌中, 诗人对爱情这一主题用简单具体的物象进行坦率直接的比喻, 读者易于理解且印象深刻;诗歌最后的假设像是诗人在对天起誓, 使诗人的爱情观得到进一步验证和升华。再来看看叶芝给心目中的恋人毛德·岗写的情诗《当你老了》, 诗歌温馨柔美, 弥漫着诗人一缕淡淡的忧伤。诗歌开始运用假设手法想象爱人老年时的温馨画面, 头发白了, 睡意酣沉, 在火边打盹, 读着书回忆着当年的温存;第二节中诗人对自己深刻的爱进行了坦率直白的描述, 别人爱的是优雅姿态和美貌, 而诗人爱的是她的灵魂和忧伤, 甚至当爱人满脸皱纹时他的爱也矢志不渝;诗歌最后一节又回到炉火边的场景, 诗人感怀爱情的消逝, 惆怅落寞之情溢于言表。诗歌中诗人没有用晦涩难懂的意象比喻爱情, 取而代之的是简单朴素直白的语言和意境, 像是在讲故事, 语言表述简单明了但感情之热烈使读者深刻体会到诗人恒久不变的爱。

诗歌主题的表达离不开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烘托, 由于不同民族思维方式以及语言心理倾向的独特性使得中西方爱情诗的意境表达具有差异性。中国爱情诗喜用典故以及亭台楼阁, 高山, 月亮, 美酒等意象营造一种浪漫朦胧幽远的意境, 意境中对人对情的描写比较间接, 笔墨不多, 寓情于境;西方诗人也善用自然景物营造意境, 比如大地、月光、树林、海滩、岩石等, 但意境的描述往往穿插人物的介绍, 寓情于境的同时寓人于境, 且对景物意象的描述比较具体直接, 意境恍惚飘渺, 诗歌有时充满了迷离朦胧之美, 托马斯·哈代的诗作《无韵歌》就是其中之一;诗歌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对往事的回忆表达诗人对爱情的独特见解:第一节描绘了一幅具体可感的冬日萧条残败的景象, 太阳苍白、泥土干枯、落叶凋零, 使人的心情变得抑郁沉闷;中间部分诗人回忆两人的约会, 他们的约会不像其他情侣那样充满恩爱温馨, 取而代之的是苦涩、惆怅以及对爱情的捉摸不定;诗歌最后一节抒发感想, 爱情的骗局带给了诗人无尽的心酸和悔恨, 尽管如此, 诗人对当年景物和情人却记忆犹新。诗人的视角不断转换, 从对情景细致入微的描写到人物事件的具体刻画和心理描写, 最后再回到冬日残败的景象, 时间随着诗人内心变化而转换, 忽而眼前忽而回忆, 忽而景物忽而人物, 思维的跳跃性使得诗歌的意境扑朔迷离, 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再来看看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歌中共有四个意象也即四个典故, 包括:“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意喻深远的意境道出了诗人的愁苦与落寞, 最后一句再次点题说明诗人的惆怅情怀。这首诗将朦胧的情思寓于朦胧的境界, 通过含蓄暗示的表现手法表达人生的哲理, 展示诗人的内心世界。再如元稹的《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意为看到过沧海之水的波澜壮阔, 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之云的梦幻, 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 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 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 一半是因为心里的你。这是何等的意境, 诗人没有过多对人对情的言辞, 取而代之的是三个寓意深广的意境—沧海、巫山和花丛, 诗人的情感已完全融入其中, 读者无不被那份沧桑深刻的感情和而感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中西爱情诗都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见解或经历, 在情感上具有共通性, 但表达情感的方式也具有差异性, 比如, 中国爱情诗含蓄内敛婉约, 意境中对人对情的描写笔墨不多, 多寓情于境, 而西方爱情诗则坦率直白, 意境的描述往往穿插人物的介绍, 寓情于境的同时寓人于境。中西爱情诗还存在其他异同之处, 这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当然, 上述差异性是相对的, 比如中诗也有热烈直白的爱情诗, 而西方也不乏含蓄内敛的爱情诗作等。然而, 无论差异是什么, 只要读者用心去感受就一定会被诗人那份情感所感动。

参考文献

[1]吴维中等选编:《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兰州大学出版社, 11页。

[2]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

《诗经》中的爱情诗 篇3

说到《诗经》中的爱情诗, 就不能不提到《关雎》了。《关雎》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 也是《诗经》305首的第一首。《毛诗序》以为此诗是吟咏“后妃之德”, 现代研究者多不信此说, 认为是描写恋爱的作品, 是一首炽热感人的情歌。诗的开篇两句“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河之洲, 即水中可居之地。在河边漫步的公子哥, 听到关关的鸣叫, 由水鸟的双双对对, 联想到自己的终身大事, 于是想起了那位“窈窕淑女”, 可女孩子的心, 就像那左右浮动的荇菜, 不可捉摸, 又哪里能轻易追求得到呢?所以只有日夜思念, 白天食不知味, 无心做事, 夜晚则“辗转反侧”, 终于让“寤寐思服”的君子想到了一个好的办法:“琴瑟友之”。如此美好的一个女子, 其情趣也定然是高雅的, 于是, 我们的主人公就用弹琴鼓瑟来增进友谊, 终于打动了姑娘的芳心, 于是快快乐乐地敲着钟打着鼓, 热热闹闹地完成了他们的终身大事, 这真是一个美好的故事。这乃属于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恋爱观, 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 而不仅仅是作为情侣, 这固然有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 却也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特色。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起兴。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此诗以雌雄相依的雎鸠, 兴淑女应配君子, 这一对在河洲上互相依偎着一唱一和的水鸟, 自然会引起未婚青年男子迫切寻找淑女以为配偶的强烈意愿;以荇菜流动无方, 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 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 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 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 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 如“参差荇菜”, 无不活泼逼真, 声情并茂。此诗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一如我们先民们淳朴自然的感情。

我们的先民们还不曾有后世那么多道德枷锁, 内心有了真挚的情感就如实地说出来, 于是就让我们今天得以看到那么自然而不做作的抒情诗篇。《郑风》中的《溱洧》也是一个发生在水边的美好故事。严寒的冬天过去, 温暖的春天来到, 万物复苏, 欣欣向荣, 更引发了青年男女郊游踏青的蓬勃兴致, 而有着青青草的河边自然是绝佳的去处。于是成群结队相约而去。溱水和洧水是郑国的两条水名, 他们尽情游乐, 尽情欢笑, 享受属于他们的自然天地, 享受属于他们的大好时光。这首诗中所写的情景真是有声有色。我们可以想象到在春回日暖、绿草如茵、花开遍地的广阔郊外, 在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溱洧水边, 成群结队的男男女女, 在一起欢乐, 在一起游戏, 满耳听到的是开怀的笑声, 满眼看到的是青春的笑靥, 最后分别时还赠送美丽的鲜花, 以表深情, 多么纯洁健康的两情相悦!《溱洧》之所以特别受到攻击, 就是因为本诗中的女主人公特别大胆、热情、开朗、活泼。她主动邀请小伙子去游玩, 她毫无顾忌地和小伙子说说笑笑。这些, 和后世封建社会卫道士们所要求的“大家闺范”实在相去太远了, 怎能不使他们颦眉蹙额, 大加指责?然而, 在我们看来, 这正是本诗的第一个成功之处———在短短的数行中, 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如此生动活泼的女性形象。本诗的第二个成功之处, 是它的巧妙的章法结构。全诗二章, 仅开头四句不同。诗歌所描写的系三月上巳节之事, 因此, “春水涣涣”和“浏其清矣”, “士与女, 方秉蕑兮”和“士与女, 殷其盈矣”, 写的是同一景物, 同一场面。这两章开头的八句, 是互为补充, 共同构成了全诗的背景。诗人用简练的笔触, 勾画出了三月上巳节溱洧河边的热闹景象, 为全诗定下了轻快欢乐的基调, 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和烘托。开头这八句是场面描写, 以下各句写诗中的主人公, 通过他们的活动和对话, 把全诗的欢乐气氛推到了高潮。将交叉互补的景物描写分置于两章之中, 增加了诗歌的变化, 而又毫不影响其气氛渲染的效果;将远景与近景、全景和特写有机结合, 使诗歌显得动宕、活泼, 适合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和感情的需要。这就是本诗在章法结构上的巧妙之处。

当然, 发生在水边的, 也不都是圆满的故事。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 却总是伴随着千古感伤, 使爱情充满曲折与磨难。《秦风》的第一首诗《蒹葭》就是描写单相思的情歌。当然, 历来对这首诗的主题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追踪情人的恋歌, 有人说是怀友访旧的作品, 也有人说是求贤招隐之诗。只因诗中那“所谓伊人”的“伊人”在先秦时期并非专指女子。其实不管作何理解, 都不影响这首诗的美感, 《蒹葭》可说是三百篇中抒情诗的代表作, 我们不妨把它当作一首情诗来理解吧。不知为何, 诗中主人公思念的这位女子对他避而不见, 于是在长着一片芦荻的浩渺秋水中, 我们的主人公不畏艰险, 始终追寻着他的意中人。“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诗的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疏达旷远的环境, 也为全诗着上了一层背景色。我们的诗人徘徊在长满了芦苇的河边, 思念心中的伊人, 可伊人却在水的那一边, 诗人不顾道路的艰险与漫长, 一路追寻, 可伊人却永远可望不可及, 而我们的诗人却似乎永不知疲倦, 从“白露为霜”找到“白露未晞”, 再到“白露未已”, 时间不停地流逝, 诗人的追寻却不曾停下, 多么浓烈的思恋, 多么执着的寻求, 虽然我们不曾见到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可这丝毫不影响这首诗的美。首二句以蒹葭起兴, 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 秋水森森, 芦苇苍苍, 露水盈盈, 晶莹似霜。这境界, 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 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 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 这是时间的推移, 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 到“在水之湄”, 再到“在水之涘, 从“宛在水中央”, 到“宛在水中坻”, 再到“宛在水中沚”, 这是地点的转换, 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 到“道阻且跻”, 再到“道阻且右”, 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 以凸现抒情主人公执着不已的精神。全诗三章, 每章只换几个字, 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重章叠句, 层层推进, 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周南·汉广》也是一首描写单相思的情歌。一个打柴的樵夫, 远远望见汉水对岸有位身手矫健的女子正在游泳, 不禁对她产生了无限爱慕之情, 可是想追求她, 却是难之又难, 只好退而求其次, 只要能接近她, 即使在她出嫁时为她做个马夫, 也是心甘情愿的。多么朴实的愿望啊!可是汉水水面好宽广呀, 要想游过去不可能, 江水水流又太长, 不能用筏渡过去。于是这样一位高洁的游女, 只因这江汉之隔, 让樵夫只好望着宽广的江汉徘徊, 望着漫渺的烟波兴叹了。诗篇首章“南有乔木, 不可休思”, 既是《诗经》惯见的起兴, 又暗示了抒情主人公所处环境也是荆樵遍地的采樵之地。随后, 主人公直抒情思:“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这位樵夫遥望佳人, 一往情深, 所慕之人却又是那样的可望不可及, 可遇不可求, 一段缅邈的情思却使抒情主人公陷于深深的失望之中。于是发出了似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的吟唱:“涉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汉水宽广, 烟波浩淼, 云水相隔, 既是写环境的阻隔, 又象征主人公深情执着却无限怅惘的心灵世界。如果诗篇仅仅是单纯抒发这一段不可求的失望心绪, 是不足以情动千古的。最为深婉的是二、三章, 为思设事, 凭空结想婚娶佳人, 继而叠章咏叹, 深切的失落, 真让人有“不忍听”之感。抒情主人公思慕之极, 无可奈何, 于是将情思寄托于想象与虚幻, 由现实的失望转入对婚配的幻想。细细想来, 这也合于人之常情。幻想可以暂得一时之安慰, 然而回到现实, 是更为深沉的失落。每章后四句是完全相同的咏叹, 看似有几分感伤, 实是深情执着, 万般流连。

看来这水边不仅会发生浪漫美好的恋情, 同样也会有让人遗憾的事发生。《召南·江有汜》写一个失恋男子的心理, 真是入木三分。这首诗以江水起兴, 第一章以江水决口流出之后, 绕了一些路, 最后又折回原来的水道作喻, 希望那出嫁的女子, 也能像这汜水一样, 过些日子再回到他的身边, 不然她会后悔的。第二章希望那出嫁的女子会像时隐时现有变化的江中小洲, 有时会来和他共处, 否则那女子会因忧愁而生病的。然而这一厢情愿的想法, 终于成了泡影, 不能实现了。于是在第三章就希望那出嫁的女子, 能够来过访她, 保持来往, 聊慰他的相思之苦。然而, 这点愿望也不能达到。至此, 不必再诅咒对方了, 那是没有用的, 只好反求自己, 想法自我解脱, 而自我解脱的办法, 不是消极丧志, 或绝望自弃, 而是在无可奈何的情景下以狂歌当哭来发泄失恋的痛苦之情。虽然诗中的男子不如后世文学作品中那么高尚, 可却是如此真实, 他正反映了我们先民们自然而不矫饰的天性, 也使这男子显得更加纯真可爱。不过, 历来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首弃妇诗。女主人公可能是一位商人妇。那商人离开江沱返回家乡时将她遗弃了。她满怀哀怨, 唱出了这首悲歌, 诗中的“之子”, 是古代妻妾对丈夫的一种称呼, 与《诗经·卫风·有狐》的“之子无裳”的“之子”一样。其实无论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 都不影响我们对这首诗所抒发的情感的理解。这是一首失恋的情歌, 诗人回忆已往的恋情, 心中的酸楚难以言表, 他知道长江水无论是汜水、沙洲, 还是支流, 最终还是会汇流在一起, 因此期望自己的爱情亦能出现奇迹, 恋人能够回到自己的身边, 可惜这一切自己都不能左右, 这是最令人伤心的事情, 诗人将自己的痛苦藏在心底, 而是想象着恋人将会和自己一样后悔、凄楚、痛哭, 这一方面衬托出诗人的痴情, 同时一方面说明感情的纯真, 希望她 (他) 忘记、抛弃过去, 拥抱幸福!难怪有人说, 《诗经》作为遗留了2000余年的一部巨著, 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

当然, 这里选择的是《诗经》中少而又少的几首爱情诗。其实《诗经》中还有许多爱情故事发生在水边。2600年前许穆夫人所作《竹竿》中也有“淇水滺滺, 桧楫松舟;驾言出游, 以写我忧”的优美诗句。《诗经·淇奥》中“瞻彼淇奥, 绿竹猗猗”的诗句告诉我们, 当时淇河两岸青竹茂盛, 淇水碧波荡漾, 水光竹影中, 松舟泛波, 桑林里不时传来采桑女的欢声笑语……这是一处令人心旷神怡的仙境, 难怪会成为恋人们幽会的场所。《国风·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桑中”即指淇河沿岸的桑园、桑林, 此后泛指所有的桑园。汉代以后以“采桑”为题的爱情诗歌开始频繁出现, “桑园”渐渐成为热恋男女谈情说爱、幽会的场所。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上古一段自由而愉悦的习俗:每到春光明媚之际, 青年男女三五成群, 愉快地交游于江河之滨, 情生而互歌。“国风”中有众多的情诗篇章都反映了这一古风, 《关雎》之“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蒹葭》之“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溱洧》之“溱与洧, 方涣涣兮”;《褰裳》之“子惠思我, 褰裳涉溱”……皆情生水畔, 无不是这一富于浪漫风情之遗俗的写照。不胜枚举。

试论《诗经》的爱情诗 篇4

关键词:《诗经》,情诗,爱情,婚姻

在《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中, 反映男女婚爱之情的约占三分之一, 达百篇之多。这些诗从时间论, 正好上自周初下迄春秋中叶约五百年之久;从地域论, 遍及整个黄河流域并扩大到江汉流域;在内容上几乎涉及男女关系的各个方面, 凡属自由的恋爱, 感情专一, 婚爱生活的离合悲欢, 忧喜得失之情, 都在这些诗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表现方式上, 或记事、或正面歌颂、或反面讽刺、皆为精彩动人。如《周南·关雎》之表追求, 《秦风·蒹葭》之抒思慕, 《鄘风·桑中》之叙幽会, 《周南·桃夭》之颂婚嫁, 无不情真意挚, 感人心志。

一、恋爱自由, 用情专一为主调的“情爱诗”。

《诗经》时代中下层社会男女之间自由的恋爱生活是培养真正爱情的广阔天地, 因而产生了大量歌咏自由恋爱的优美情诗。《郑风·溱洧》就是描写溱洧之滨男女春游以反映自由恋爱生活的代表作品。《郑风·出其东门》就是对东门之外的春游场面的描写。在这种自由定情的场合中建立起来的恋爱关系, 是完全以双方的真情实感为基础的。

自由恋爱, 由感观上的爱慕引起的恋爱, 邂逅生情, 赠物定情。《郑风·野有蔓草》是求爱的优美恋歌。诗歌写一个男子在露珠晶莹的田野里, 偶然间和一个漂亮的姑娘相遇, 姑娘长着一双眉清目秀的大眼睛, 男子被她的美丽迷住了, 眷恋欢悦, 向她倾吐了爱慕之情。这些诗中突出表现了男女之间一见钟情而且非常直率朴实的爱情生活。男女间两情相悦, 自然导致幽会, 这样进一步了解和倾吐真情, 密切感情。诸如《齐风·东方之日》、《陈风·东门之池》、《齐风·莆田》、《小雅·菁菁者莪》等篇, 主要反映了相爱着的双方都主动地进入爱情的乐园, 更体现出男女之间最有意境最情深绵绵, 刻骨铭心的爱情生活。

对情爱、对恋人的用情专一还通过倾心思慕、刻骨怀念的抒写。如《王风·采葛》中的“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二、以歌咏夫妻欢爱与白头偕老的婚姻愿望为主的“婚姻诗”。

《诗经》的情诗作为爱情与婚姻基本一致的时代产物, 还表现为歌咏夫妻欢爱和渴望白头偕老的婚姻愿望。

正如开篇之作《周南·关雎》所描写的那样, 经过长期对于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殷切思念, 终于与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结成了情意相投, 融洽无间的美满伴侣。

恩爱的夫妻间有着无穷乐趣, 甜蜜的幸福生活, 充满着难解难分的感情, 所以都希望能长期相聚, 乃至白头偕老。而且, 愈是恩爱愈受不了离别和相思之苦。《诗经》情诗中, 也存在着夫妻俩相离时, 苦苦思念的情诗。如《卫风·伯兮》是表现妻子对远征在外, 久盼不归的丈夫思念之情的诗, 充分地表现出她思念丈夫的真挚、深刻的情感。这类的诗很多, 如《周南·卷耳》、《召南·殷其雷》、《邶风·雄雉》、《王风·君子于役》和《小雅·采绿》等。

《邶风·击鼓》和《豳风·东山》中都写出了久役在外的征夫思念妻子的心情。这些诗都抒写离别之苦寄托企求重新相聚的愿望。因此许多抒写丈夫远役而归的诗中, 就表现了久别重逢的无比喜悦。《召南·草虫》云:“未见君子, 忧心惙惙。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 我心则说。”以未见时的忧思与既见时的喜悦相对比, 更显其喜。

三、反面突出主题的“弃妇诗”。

导致婚姻上不能白头偕老的原因还有男女间、夫妻间此方被彼方所遗弃。《诗经》时代不合理的封建宗法制度下, 广大妇女的遭遇比男子悲惨, 受到的痛苦比男子重, 而且在婚姻恋爱中受着种种摧残与侮辱。女性在婚姻恋爱中有着不平等的待遇。“弃妇诗”在婚恋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遗弃给受害一方精神上所造成的痛苦是巨大的, 它正反映了这一悲剧性现实。

上一篇: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下一篇:农村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