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爱情诗

2024-06-21

原创爱情诗(精选7篇)

原创爱情诗 篇1

(1)昨夜的雨

昨夜的雨/我不知道

那时/我正在梦里浅笑

胡桃树下/清溪流水

一壶茶/两只杯

你轻啜一口/扬眉

我细闻幽韵/微醉

我要你去逮一只青蛙

你却捉来两只蚂蚱

你的额头/泛着明媚的日光 我的脚丫/沾满细软的泥沙

水潺潺地流......火缓缓地烧......默默无言相对笑

我可以错过/很多场春雨

唯不能错过/那一个梦

飓风中的乌鸦—原创朦胧小情诗

(2)无题

夕阳和树 / 划过矮墙壁

杏花落 / 炊烟起

一个身影 / 踩着绵长的路

没有脚印 / 也没留下秀发的香气

若非她要去谁的心里

北斗星很善良 / 却从不指引爱的方向

走过一串串灯光 / 路渐行渐荒

那个夏天 / 是一场梦游

乌云掩盖的虚假 / 是暴雨里的逃兵

两个天真的孩子 / 在相会的岔路南辕北辙秋天 / 缘分陨去了

思念是她的墓志铭

她在心里默默铭记

我可以静静地想你

水滴石穿 / 不留痕迹

今夜

月光清冷 / 愿有灵犀

飓风中的乌鸦—原创朦胧小情诗

(3)^^^暖^^^

你嘴角眉梢的涟漪

是我读不懂的韵律

似水墨氤氲的影青

远看清晰近看迷离

你我各自执棋

却是无心的对手

让满盘的黑白

蔓延在心的边际

亲爱的

我们这样近的距离

我仍要偷偷看你 却假装

欣赏窗边的花几

和屋檐上的落雨

亲爱的

翠绿的花样年华里 这是场唯美的相遇

亲爱的 我无比温暖

只因为你

飓风中的乌鸦—原创朦胧小情诗(4)^^^失眠^^^

我看见 柳鹰衔走幸福 飞过打谷场 当年的碎花裙 随风飘扬

我看见

野雏菊和跳皮筋的小姑娘 一起成长 蜕变的肌肤下 隐着不愈的伤

我看见

悬挂着果实的秋季 属于我的甜蜜 被人轻盈的摘走

我看见 年久失修的老屋 爬满褐色的苔藓 锈迹斑斑的天窗 挂着黑色的锁链

飓风中的乌鸦—原创朦胧小情诗 我看见 你热切的呼吸 隔着半支烟的距离 迷朦的气味 阻断伸出的双臂

我看见 命运的时钟

在特定的轨道突然逆转 笨拙的修理工一脸茫然

乌鸦失眠了 砒霜是灵药 深红的妆台 烛泪纷纷

晨曦渐起 树影络绎 阳光下行走着 白色的尸体

飓风中的乌鸦—原创朦胧小情诗(5)醒来

在铺满红日的废城 一望无垠的壮美中 作为瓦砾 我与众不同

巫师的海市蜃楼 依稀在雾中幻动 蜥蜴的叫声 清晰了生的本能

我的早餐 也许是一条小蛇 也许是一棵萱草 我明白 难下咽的食物 会使我重生

到岸回首 蓦然省悟 越不过的 是自己的海洋 看不够的

是别人的风景

飓风中的乌鸦—原创朦胧小情诗(6)嘲笑

我在山下问风 云说我的忧伤她懂 当我走到山顶 云已不知所踪

泥巴路换了厚衣服 踮起脚尖跳支舞 转一个圈 丢掉一个谎言

虫儿睡了 漆黑中 我伸出食指 默写你的名字 于是 天花板上 嵌满了 恼人的文字

飓风中的乌鸦—原创朦胧小情诗(7)寒鸦

晓雾浓,檐上白霜凝。残叶枝头瑟瑟风。

孤鸦觅食无处,惘立小桥东。

昨夜星,依稀见清影。寒月遥遥人面冷。

伊人相思几度,唯予银河听。

(8)轻描淡写

没有人 在谁的生命里 浓墨重彩 无非是

轻描淡写,草草几笔 风干以后,了无痕迹

褪色的淡紫风衣 蜷缩在混沌角落 静听窸窣变幻的细雨 一点一滴化为寒意

飓风中的乌鸦—原创朦胧小情诗 如果那年的秋风

来得迟缓 吹不黄我痴望的 那块稻田

无助的稻草人也许不会 散落一地

奔忙的雀儿也许照旧 衔走一粒粒渴望

然而等候 终究让人疲惫 爱,许是人生过往中 一件可有可无的标本

飓风中的乌鸦—原创朦胧小情诗(9)***那些年***

你牵着我的手 穿过那片灰色的年代 小背包里鼓囊囊的 是校边偷摘的甜枣

长发剪成学生头

伤心的需要一个冰棍儿安慰 大风来了 预报有冰雹

孩子喜悦 大人心焦

放羊的小子不紧不慢 踢着石子 赶着羊羔 嘴里哼着轻快的调 我们羡慕他的逍遥

大雨点夹杂着冰雹 扑向大地

断裂的高压线 困住了好奇的青蛙 家雀抖抖羽毛振翅飞走 庆幸只是看了场热闹

飓风中的乌鸦—原创朦胧小情诗

夹在作文书里的表白 我没打开

光阴荏苒的梨花小寨 替我保管着 肆意年华中 不确定的情怀

你松开我的手 告别那片花白的年代 我想要回家 路口却结满荒草

夜色渐浓 篝火四起 清瘦的旷野 了无声息 西山上弥散着 参不透的佛语

飓风中的乌鸦—原创朦胧小情诗(10)海

你离开的时候 空气正好

日光绵软 浪打岸礁 海滨婚礼 新人欢笑 风儿奏着浪漫的调

在一片和煦之中 我终于不再凝望 那一串 被沙吞蚀的脚印

散开发丝 飞扬裙角 闭目呼吸 自己拥抱 折个纸船顺水漂

我仍然走不近你 和你的乌龟城堡 只能在别处喧闹

飓风中的乌鸦—原创朦胧小情诗(11)春天--剪影

油纸伞飘进落寞的池塘 邀约那一串荡漾的波光 风儿轻快地划过草地 赶去亲吻带露的花季 小工蚁探头探脑地出洞 贪婪着潮湿大地的香气 云朵期待在山花烂漫的春天 投进小溪的怀里 却那么不经意地 失之交臂 ★★

我的五光十色的梦 游戈在天鹅湖 错落的余晖

拓着缠绵交叠的剪影 细碎的水墨画卷 便是你我相约的 无人之境

飓风中的乌鸦—原创朦胧小情诗 ★★★

天上有一面魔镜 照耀着变幻莫测的人生 走完的和未完的路程 构成一页页华丽的使命 我的臂弯就在这里 疲惫的时候 就来 别哭,宝贝

我们都是这个美丽世界的 孤儿。。

(12)生命

当我已不再年轻 我不埋怨岁月和季节 不厌恶粗陋的纹路 不感伤发丝的灰白 这何尝不是人生的 另一种风情

飓风中的乌鸦—原创朦胧小情诗

当我已不再年轻 我不遗憾那些 来不及享受的人生 不追忆那些 划过眼帘的风景 且让我们艰难地爬上屋顶 看看晚霞,听听风

当我已不再年轻 我原谅,受过伤的曾经 我宽容,世事的不公正 我感恩,给我爱的人们 我热爱,这伟大的生命

当我已不再年轻 我蹒跚在一望无际的田野 看季节变换,岁月轮回 享受着大自然的洗礼 感动于一草一木的神奇 当我累了

轻倚老树,伴着蝉鸣 安然入梦。

飓风中的乌鸦—原创朦胧小情诗(13)卓玛

卓玛的传言 / 在山野间流传 失忆的王子 / 挥别了天山 端午节的华灯 / 满载着陈旧的梦呓 挣脱指尖

星星点点 / 飘散云间 恍惚装点着动荡的华年

卓玛五百年前的眼泪 / 烙伤了王子的墓碑晚枫亭下的等待 / 那一份注定遗落的情债不变的日落晨曦 / 耗败变换的桑田沧海

血染残阳 / 吞噬褪色红裙 迟缓的脚尖 / 越发凌乱 那是一个

舞不出的天荒地老

卓玛的前世今生 重复着一个梦 觥筹交错的场景 恍若隔世的面容 不经意地怦然心动

生死相随的一场幻影

……

飓风中的乌鸦—原创朦胧小情诗

(14)暮春

剪一朵暮春的阳光 点亮我回家的方向 掬一捧泉眼的清凉 荡涤我心头的忧伤

路是笔直地 只是我跌跌撞撞 人是虚幻地 所以我慌慌张张

细雨霏霏的街头 人来人往 我站在法桐树下 东张西望

光阴的春天 年年如期 我的春天 岁岁迟疑

前方车站 似乎不远 我却固执地 等一把伞 你确实来了 只是两手空空 左顾右盼

飓风中的乌鸦—原创朦胧小情诗

(15)梦

静谧的夜晚 听不到蛙鸣

只有睡梦中的人 发出甜美的鼾声

童年那座似曾相识的古城 睡在记忆里 睡在童话中

我走进它,迷失在 宏伟的宫殿 ……

过了一会儿 我缓缓转醒

可惜,又是一个梦

(16)幽灵

我温柔地

穿梭在漆黑的夜 企图倾听

上帝怜悯的心跳

我的前世

早已注定孤苦无靠 今世

只为验证颓败与徒劳

我是水蓝色的幽灵 奢望每一次

晨光初现的黎明

然而穿不透

阴阳相隔的时空 只得隐藏起 深邃的眼睛

飓风中的乌鸦—原创朦胧小情诗(17)旅程

当白鸽

从远方返回巢穴 当冰花

在窗棂上凝结 夜的大幕

合上华美的双翼 星火燎原

划破长空的静寂

人的一生

是一次茫然的旅程 急切的找寻一条 没有路的捷径

蛊惑人生的魔灯 悬在高高的崖顶 它在遥不可及的地方 幸灾乐祸的晃动

我站在 低矮的田埂 对那个亮点 挥挥右手

它没有向我微笑 我也没有向它靠拢

飓风中的乌鸦—原创朦胧小情诗

(18)咖啡.女孩.爱情

咖啡其实不算苦 只要加点糖 不妨你也尝一尝

女孩其实不难追 只要受点累

有空时候陪一陪

爱情其实很甜美 只要别后退

有缘人儿终相会

飓风中的乌鸦—原创朦胧小情诗

原创爱情诗 篇2

关键词:爱情诗,抒情

诗歌, 就像歌曲一样是从内心流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心理情感。“诗是心灵、情感和思想的高度结晶, 它凝练、集中又富有音乐性”, 而在《毛诗序》里有一段这样的叙述:“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还有类似的“诗言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说法, 由此可见, 诗歌在抒情方面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势。在抒情方面, 诗歌除了感慨个人遭遇和家国之感以及酬唱赠答, 更多的还是表达了一种爱恋, 中国诗歌是这样, 西方的也不例外。

中国和西方, 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因而在诗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异。本文主要是从诗歌的内容上、表达方式上、诗歌诉求上等方面将中国诗歌和英国诗歌进行对比, 从而进一步了解并欣赏不同风格形式的诗歌。

1 诗歌内容上:慕与怨

中西诗歌的表达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点, 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 而中国爱情诗更加出彩和使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表达恋人之间的相思别恨和悲欢离合的名篇。

《圣经·旧约》中的雅歌, 在西方被称是最早的爱情之歌, 希伯来原名是最美之歌, 英文中称《歌中之歌》, 有的则称其为“春日之歌”, 赞美它是一个醇美的梦, “愿你吸引我, 我们就快跑跟随你。……我们要称赞你的爱情, 胜似称赞美酒。他们爱你是理所当然的”、“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 我虽然黑, 却是秀美”……, 《雅歌》通过一种意象的叠加构筑了一个爱意满满的诗歌理想世界, 一个浪漫的意境, 诗句中都比较露骨的透露出对于爱情的渴求。此外, 后来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大部分也都是直白的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与赞美, 如《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还有雪莱、彭斯等人的作品都是描写“慕”的佳作。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细致地描摹所恋之人的笑貌身姿, 对她们由衷的赞美, 往往采用写实的手法。而中国诗歌常用写意的手法,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向外界倾诉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

《诗经》中的首篇《关雎》是表达的是“君子”对于“窈窕淑女”的爱慕与追求, 而《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 正因为它表达的是一种合乎儒家道德典范的行为, 相对于西方的诗歌, 这种“慕”是“小巫见大巫”了。唐代张籍的《节妇吟》:“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在文字层面上, 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 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 守住了妇道;而在喻义的层面上, 它实则表达的是作者对自己仕途的一种怨, 一种怀才不遇的愁绪。

另一方面, 中国古典诗歌对于真正爱情的怨主要是表现在离别诗、闺怨诗和悼亡诗这些类别的诗歌中。离别诗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 衣带日已缓”, 白居易的《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闺怨诗如金昌绪的《春怨》“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悼亡诗如晚唐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写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写的哀婉动人, 纳兰性德的《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意境凄清。这些诗歌没有像西方爱情诗那样明快、热烈, 也没有对女性的直接描写, 更多用的是一种心理描写或者比兴的手法。在其他方面, 西方爱情诗大多是以男性的视角对女性的赞美以及追求, 而中国则大多数是男性以女性的口吻来抒发心中的愤懑。

中西方诗歌就其内容整体而言, 西方爱情诗中充满的是轻快活泼的爱情气息, 无论这种爱情存在与否;而中国爱情诗中怨的成分远远多于积极明快的成分。

2 表达方式上:直接简明和含蓄委婉

彭斯的《a red, red rose》:“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ing in June: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诗中对与爱人和爱情的追求与赞美可谓是直白露骨, 爱情在他们看来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我个人看来,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西方人骨子里一定程度上的浪漫情调。再如莎士比亚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几百年来, 这首诗一直以不同的语言记录着诗人心目中的那位美丽的女子, 对于爱情的袒露, 诗人没有任何含糊的言语, 给人一目明了感觉。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传统观念, 男女之间必须遵守的道德理念一直深深的束缚着人们, 也使他们的爱情受到道义责任的约束, 因此男女在表达爱情显得含蓄委婉, 尽管有《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写的大胆而热烈, 但这也是始终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来写, 因此即使再大方也显得小家子气了。而且,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也有很多的诗歌表面上是像《弃妇吟》那样写爱情, 实则是抒发个人境遇, 这主题就显得更加隐晦了, 而这在西方诗歌很少见。正如钱钟书评说中国古诗:“和西洋诗相形之下, 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感情不奔放, 说话不唠叨, 嗓门不提得那么高, 力气不使得那么狠, 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 和西洋式相形之下, 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 比起西洋诗, 仍然不失为含蓄的。……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低言软语。”这里用来体现中西爱情诗的差异恰到好处。

总体而言, 在表达方式上, 西方诗歌以直取胜, 中方诗歌以委婉取胜;西方诗歌以深刻取胜, 中方诗歌以微妙取胜。

3 诗歌价值诉求上:爱情价更高与君子好逑

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一直以来被奉为经典广为流传, 而这也在一定上表现出了西方在爱情方面的价值观, 爱情就是一切, 而中国更加讲究的看一个女子符不符合道德上的要求, 更多的是持一种“君子好逑”的眼光来看待异性的, 正如朱光潜先生说的:“西方人重视恋爱, 有‘恋爱至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虽然中国历史上对爱情忠贞的也不在少数, 例如关于“昙花一现只为韦陀”的典故, 关于吴越王钱镠对于戴妃的“陌上花开, 可缓缓归矣”的那份感人至深的情谊, 羡煞旁人, 但这种爱情似乎是因为太缺乏了或者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少数这样的例子才会让人觉得弥足珍贵, 从而体现出中国爱情诗歌上的价值诉求。中国的传统诗歌的主题始终围绕的是国家民生或个人际遇的问题, 对个儿女情长的话语也只是或遭乱世或怀才不遇是来寄托个人兴遇的。西方人是在恋爱中实现人生, 而中国人只是把爱情看成闲暇时间里的一种消遣。

但丁的《神曲》中, 抒发了自己对贝娅特丽丝的爱恋, 他将贝娅特丽丝描述为天使, 她集美丽、智慧和高尚的品德于一身:“看来你是一个神祈从天上来到大地, 来显示神奇。叫看到的人显得那么适意, 令人感到一种甜蜜从眼睛到心里……”;歌德的《五月之歌》, 激情澎湃的歌唱爱情:“哦, 爱啊, 爱啊, 灿烂如今, 你仿佛朝云, 漂浮山顶……”赞美所恋之人高于一切, 这更多的是表达是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力量, 无论这个爱情实现了与否, 但只要它能使自己的人格得到提升或者灵魂得到升华, 这一切已经很然人满足了。

就爱情的价值诉求而言, 西方爱情诗歌追求的是一种眼前的快乐, 而中国的则强调是一种更加理想和完美的境界。

总而言之, 无论中外爱情诗中, 都洋溢着一种淡淡的温情, 即使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闺怨诗或者弃妇诗, 诉说得酣畅淋漓, 其中都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它们的清丽柔婉, 自然流动的抒情魅力将永远吸引着人们去品读, 去欣赏。

参考文献

[1]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34.

[2]朱光潜.试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25-64.

[3]钱钟书.七级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16.

[4][美]约翰丁.迪尼.刘介民主编.现代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Ⅱ)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704.

[5]丰华瞻.中西诗歌比较[M].北京:三联书店, 1987, (23) .

最后一首爱情诗 篇3

他决定把超过30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捐赠给梅林达慈善基金会。他知道,这可能是自己一生最美好的一个决策。这个念头令他心灵震颤,像一曲轻盈的牧歌,环绕在他因年老而滞重的双脚。

在财富帝王的生活中,总有某个时刻,在为征服的疆域宽广辽阔而得意自豪之后,空虚将会袭来,带着寒秋夜雨的味道。这个时刻的他,发现人们直孜孜以求的功名与财富,竭尽心力构建的完美帝国,不过是一个既无止境又无形状的废墟,有着注定要在某个时刻坍塌的城墙和塔楼。这个时刻,生命的冰泉融化,他们依稀看到水中自己被这个废墟捆绑的倒影。

是的,功名财富不是罪,然而被因此捆绑却是罪。它让人丧失对生命的好奇心,它让人忘记我们儿时曾经仰望的幸福,它令人过度地攫取而忘记了给予,它使人沉迷于扫描地平面上的山脉与河流,而忽略我们身边的细节和幸福……

所有这些,令他们像一位怀春的青年,看着五步之遥对他回眸一笑的仙女说,劳驾请搭把手,帮我扎紧这该死的翅膀,我要飞上天去寻找仙女。

这个被飞上天的念头捆绑的青年啊,其实你最应该做的,是赶紧掏出纸和笔,描画出那张笑容,并写上几句赞美的诗呈上。然而仙女离开了,而你始终扑腾在地上,追悔莫及。

《商界·时尚BIZMODE》说,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一、回家告诉你的孩子,仙女一般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向你回头;二、请阅读《商界·时尚BIZMODE》,2007年,我们会一如既往,在浓雾遮盖的财富宫殿里,发现和描写那些探索出路的人们,一点一点拼凑一幅完美的“飞天路线图”。

尽管它们或小众,或先锋,尽管探索飞天之路是一件艰难的事,我们依然用独特的方式见证时代潮人的不懈追求。

我们再次编制了“2006BIZMODE时尚商人权力榜”:谁创意了自己的生活,谁影响了我们的时代,谁传承了文化的经脉,谁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7都将在这个榜单上光彩夺目地展现……

奋斗、成功、忧伤、宽慰,进入“2006BIZMODE时尚商人权力榜”的每位财富英雄,都将经历这样从地域到炼狱到升天的嬗变。

论唐代爱情诗 篇4

[摘要]:唐代爱情诗是诗歌史上的一颗明珠,较之前朝的爱情诗有了较大的发展。唐代的爱情诗主要包含了四方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良好的社会风气,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关键词]:唐代、爱情诗、分类

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话题之一,吟咏爱情的文学作品亦古已有之。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到汉乐府和六朝诗歌中的爱情诗传统,发展到唐朝,爱情诗迎来了它的一个成熟期和高峰期,初唐时期,“四杰”提出注重诗歌“风骨”和诗言志的主张,开启了诗歌的新风气。“四杰”之后的陈子昂,总结前人经验,提倡把情志、教化和声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在这些初唐杰出诗人的引导下,唐代爱情诗有了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盛唐时期,士夫文人热情高涨,唐代创作空前繁荣,爱情在诗人们的笔下有了更多的表现方式。张九龄、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留有优秀的爱情诗作。中晚唐时期,爱情诗出现了真正的高峰,争妍斗艳,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和题材都有了更大的丰富,创新手法不断涌现。李端、张籍、薛涛、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成为中唐时期爱情诗人的杰出代表。到了晚唐时期,杜牧、李商隐、韩偓、鱼玄机、温庭筠、韦庄等诗人的爱情诗比较突出,但是仍然掩不住晚唐没落的苍凉,已经不如中唐那般群芳斗艳。

纵观唐代爱情诗歌,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

唐代很多诗人都有歌咏自己妻子的诗,或描写日常生活的丝丝温情,表现妻子的贤惠和不离不弃,即为赠内诗;或因妻子早逝,表达对妻子无尽的思念,此为悼亡诗。

在唐代诗人中,写赠内诗较多的诗人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这三位诗人在抒情诗中的表达也一如他们的个性。李白直率夸张,如《寄远十二首》其十二:“爱君芙蓉婵娟之艳色,色可餐兮难再得。怜君冰玉清迥之明心,情不极兮意以深。”与李白相比,杜甫与白居易就显得更含蓄委婉,欲说还休。杜甫思念妻子时,是这样表达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李白泛爱,在诗歌中也有表达对妻子的内疚的,如《赠内》诗,但里面仍含有调侃的意味。白居易表达对妻子的愧疚则是严肃正经的,他的《赠内》诗写道:“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真可谓真挚感人呀!

唐代写悼亡诗水平最高的诗人是元稹和李商隐。悼亡诗表达的是诗人对先逝妻子的思念,往往是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感情真挚。唐代的悼亡诗作最多的是元稹,他创作了二十多首悼亡诗悼念妻子,尤为《遣悲怀》三首最为著名,如“顾我无搜衣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一句,道出了两人的恩爱。他的《离思五首》(其四)中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成了千古爱情绝唱,表达元稹对亡妻的忠贞与怀念。

二、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

宫怨诗多以宫廷女性为描写对象,反映的是后宫佳丽的痛苦。此外,唐代男子多在外面征战或者经商,在家中留下大量的征妇和商妇,独守空房。因此,唐代爱情诗中,有大量反应独守空房的妇女的苦闷和空虚,而其质量也是最高的。

宫怨诗不是唐代特有的,每个朝代都会有寂寞后宫颜。后宫的女子身份特殊,她们因着姣好的姿色被选入宫中,世人都以为进宫便会受宠幸,实则不然,封建时代,“三千佳丽”都属于皇帝一人,皇帝自然无法临幸每一个人,不少女子甚至连皇帝的面都没有见过,就这样郁郁而终了。有的人也许能够博得一时宠幸,但终不能幸免年老色衰,总会有新人来代替自己。正如李白所说:“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在那个时代,宫中的女子,纵使没有得到宠幸,自己也不能寻找爱情,只能孤寂一生。因此,才有“秋夜守罗帏,孤灯耿不灭。”(《班婕妤》王维),当然也有些女子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如张祜《长门怨》:“日映宫墙柳色寒,笙歌遥指碧云端。珠铅滴尽无心语,强把花枝冷笑看。”但这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宫怨》李益),再无奈地隐忍着,这些女子对爱情也有向往,“去羡落花春不管,御沟流得到人间。”(《宫怨》李建勋),可这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罢了。

宫怨诗的主角是宫廷女子,离妇诗和弃妇诗则多写民间女子。唐代的气象恢宏,好男儿志在四方,多半都为征人和商人,常年在外,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类的闺怨诗中,有“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的日渐消瘦的思妇,也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的富家少妇;有“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子夜吴歌》李白)的怀人征妇,也有“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江南曲》李益)的商人妻子。这些女子有着不同的身世,却有着相同的追求——希望能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

唐闺怨诗中有一部分颇具价值的征妇闺怨之音,它是从边塞诗衍生出来的,描写征妇闺怨的思情诗,主要表达的是家中的守闺人对征战在外的情人的思念,或者对战争的控诉。正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表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写了戍边战士奋不顾身征战沙场,命丧边疆,可悲的是他们的妻子还在春闺中时时梦见他们,毫不知情,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声控诉。

三、女性诗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即女性恋情诗。

唐代女性爱情诗奇花争放,韩翃之妻柳氏以《杨柳枝》答丈夫的《章柳台》,借韩词发挥,先言恨别,后说遭难,作后以“纵使君来岂堪折”回答韩翃的“亦应攀折他人手”的猜度,将至深至悲的情感融入其间。此词如同一曲凄切的挽歌,揭示了女子命运的悲惨。

到了中晚唐时期,写爱情诗的女诗人数量大增。其中,李治、薛涛、刘彩春,鱼玄机被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其中,李治、薛涛和鱼玄机与当时著名的文士密切交往,写出了不少既有女性婉丽情肠又不乏涉世睿智的爱情诗。李治的《明月夜留别》写离别时的感受:诗人以明月自比,并以月象征他们之间的感情,不管走到哪里,只要看见明月就知道彼此的心仍在一起。薛涛才思细敏,写诗“词义不苟,情尽笔墨”,她的《春望词》结晶了诗人多少难以言说的隐痛。而鱼玄机的《江陵秋望有寄》是她因正室的妒忌被丈夫遣送到道观里做女道士后所写的,站在江边山坡上,目睹了千枝复万枝的枫叶、江桥和暮色中的归帆,触景生情,感觉自己与丈夫的感情就像眼前的西江水日夜不息,绵绵不断。由此,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是一个翘首企盼爱情的痴心女子,感情真挚。

四、未能终成眷属的男女恋情诗

这类诗主要抒写恋人间的真挚感情,但绝少涉及色情,都是健康情感的抒发,反映了当时良好的社会风气。

李益的《写情》、杜牧的《赠别二首》、张泌的《寄人》都是以第一人称抒发感情,写了因为某些原因未能终成眷属的女性对象;诗中诗人敞开心房,写出了

失恋的心理感受,表达了诗人对那份感情的无法忘怀和难以割舍之情,张籍的《借妇吟》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他不是写诗人自己的经历,而是写一个已婚女子受封建礼法的束缚,“事夫誓拟同生死”,忍痛拒绝了自己喜欢的另一个男子,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时”,表达了女子对赠珠人的深深爱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态,感人至深。

到了晚唐五代时期,政治日益腐败,文风也相对地发生转变,浮艳诗增多,著名诗人温庭筠、韩偓、韦庄,杜牧等的诗歌都有了侧重感官体验的倾向。如韩偓的《新上头》完全是描写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为了情人认真装扮的画面,将感情寓于情态中,表达了诗人对妙龄少女形体的喜爱。

说到令人叹息的爱情诗,不能不说到李商隐。他的爱情诗继承了《诗经》中《秦风·蒹葭》和《周南·汉广》咏唱迷惘感伤,可遇而不可求得爱情传统,直接抒写自己独特的爱情体验。李商隐的爱情诗抒写对象有三类:他年轻时代的恋人;他的妻子王氏;无法考察的爱情对象。而在他的爱情诗中以《无题》诗的成就最高,如《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表达的是对逝去的感情的惘然;又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情则更为外露,写两人别后的心灵感觉和情感体验,接着又用“蚕丝”和“烛泪”象征诚心和痴情,最后借用青鸟传信回应收句,暗示相见的艰难,感情真挚。也许我们不能清楚地知道这些《无题》诗的意旨,但足能够强烈的感受到诗中感伤情调。

总之,唐代爱情诗是我国悠久的古典诗歌历史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在内容、题材,思想等方面相比前朝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了诗歌发展的前进步伐。当然,唐代爱情诗也激发人们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美好理想的追求,这是所有爱情诗共同的本质。参考文献:

1、崔建聪:《古诗词鉴赏·爱情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中西爱情诗比较 篇5

诗歌是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绚丽地开放着。诗歌以其婉转细腻的言语,跳跃的思维更好地能够抒发出作者的情感。在中国,当以唐朝为鼎盛时期,留下规模庞大的不朽之作。在中国诗歌百花齐放的同时,西方诗歌以其直接,热情,真实感展现出另一种别具一格的情调。

爱情作为一个永恒的母题,同存在于中西方的诗歌创作之中,并且爱情诗在众多诗歌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中西方都有大量的爱情诗歌,如中方的《诗经•周南•关雎》、《诗经•郑风•子衿》、张籍《节妇吟》,西方的《我的爱情并不是一只夜莺》、泰戈尔的《我需要你 只需要你》。但其中的风格却有同有异,我将通过苏东坡的《江城子》和约翰·弥尔顿的《亡之妻》来展现这种不同与相同之处。这两首诗歌内容上都是写对已故的妻子的悼念,所以具有可比性。但写作风格上还是有很多的不同的。

一、描写事对象不同

先看《亡之妻》,作者全篇几乎都是用来描述妻子的美貌、性格。通过这样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并且文章中更有自己的想象事物,具有抽象性,如阿尔雪斯蒂,这是神话中的人物。这之中透出出作者的一种期盼,一份美丽,一个面向未来的幻想。这种选择倾向的背后蕴藏着极大的社会和宗教文化原因。在诗人的笔下,似乎死亡都是如此奇妙美好。而江城子则不然,江城子的意向选择带有一种极其普遍的特征:多用日常中德小事物来表达思念。小轩窗,正梳妆,明月夜,短松冈。描写带有浓厚的现实性。并且对自己的描写,尘满面鬓如霜也都是基于写实的。就是在这样的实景之中的描写与相互映衬,是情感升华,一种思念妻子的苍凉感也跃然纸上。

二、表达的情绪不同

很显然江城子表达的是一种凄凉的思念——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对妻子的死亡在情感上市悲痛、凄楚、无法排遣的。而约翰·弥尔顿的《亡之妻》则是另外一种心态。他说描写的见面场景是天堂,是一种幸福的升华,两个人终于得以见面,欢畅之情。传达的情感是悲中带“喜”的,痛楚之中带有一丝希望,相信来生的存在,把乐土天堂看做是幸福的归宿。给读书一种失望而不绝望的情感。这显然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虽然中国也古有庄子在妻子死后而歌,但这并没有成为主流。在中国,人们都是认为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点,或者更残忍的要到地狱里去,在这样的文化下,何以不悲。但西方则不然,他们相信人死后,人的灵魂将会升华,会到达天堂这个乐土,在天国中永恒的幸福下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必然导致了对死亡的差别对待——乐死与悲死。

三、抒情方式不同

在所有的中西诗歌或者说其他体裁也好,都有一个明显的差异,那就是中国的抒情方式是委婉的,会借代很多事物,会有很多的典故,自然有了诸如柳是“留”的意思之类的。而西方的文学之中更喜欢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情感如潮水般迸发出来。用一个比喻来说,有一个苹果,一个中国人,一个西方人,他们都想吃。中国人会说,“啊,这个苹果应该会很好吃。”而西方人会说,“我能吃这个苹果吗?”在这两首诗歌中很容易看出这个特点。江城子一诗中,作者借“小月夜”、“千里孤坟”、“小轩窗”等事物来表达一种思念之情。而弥尔顿的《梦亡妻》则丝毫不描写景色、事物,直接抒发情感。一句“正要俯身抱我”直白地表达希望与妻子见面相拥,这是再中国的诗歌中很难见到的。这当然也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人更喜欢含蓄地表达,留一点想象得空间。而西方文化宣扬的是,爱就说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诗歌的抒情方式自然也会大相径庭。

但诗歌终归还是殊途同归的,这两首诗不论通过了什么方式表达,都能轻易地让读者有身临其境地感觉,去体会那种思念亡妻的感觉。所有的不同只是基于观念上得不同,直白与含蓄,对死亡的悲与喜,抽象与具体。但都是体现了各自民族的一种精神,必然会走向辉煌。

10工商(5)班 徐鹏 D10500529 ***

江城子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约翰·弥尔顿:梦亡妻(朱维之 译)

我仿佛看见了我那圣洁的亡妻,好像从坟墓回来的阿尔雪斯蒂,由约夫的伟大儿子送还她丈夫,从死亡中被抢救出来,苍白而无力。

我的阿尔雪斯蒂已经洗净了产褥的污点,按照古法规净化,保持无瑕的白璧;

因此,我也好像重新得到一度的光明,毫无阻碍地、清楚地看见她在天堂里,全身雪白的衣裳,跟她的心地一样纯洁,她脸上罩着薄纱,但在我幻想的眼里,她身上清晰地放射出爱、善和娇媚,再也没有别的脸,比这叫人更加喜悦。

试论《诗经》的爱情诗 篇6

关键词:《诗经》,情诗,爱情,婚姻

在《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中, 反映男女婚爱之情的约占三分之一, 达百篇之多。这些诗从时间论, 正好上自周初下迄春秋中叶约五百年之久;从地域论, 遍及整个黄河流域并扩大到江汉流域;在内容上几乎涉及男女关系的各个方面, 凡属自由的恋爱, 感情专一, 婚爱生活的离合悲欢, 忧喜得失之情, 都在这些诗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表现方式上, 或记事、或正面歌颂、或反面讽刺、皆为精彩动人。如《周南·关雎》之表追求, 《秦风·蒹葭》之抒思慕, 《鄘风·桑中》之叙幽会, 《周南·桃夭》之颂婚嫁, 无不情真意挚, 感人心志。

一、恋爱自由, 用情专一为主调的“情爱诗”。

《诗经》时代中下层社会男女之间自由的恋爱生活是培养真正爱情的广阔天地, 因而产生了大量歌咏自由恋爱的优美情诗。《郑风·溱洧》就是描写溱洧之滨男女春游以反映自由恋爱生活的代表作品。《郑风·出其东门》就是对东门之外的春游场面的描写。在这种自由定情的场合中建立起来的恋爱关系, 是完全以双方的真情实感为基础的。

自由恋爱, 由感观上的爱慕引起的恋爱, 邂逅生情, 赠物定情。《郑风·野有蔓草》是求爱的优美恋歌。诗歌写一个男子在露珠晶莹的田野里, 偶然间和一个漂亮的姑娘相遇, 姑娘长着一双眉清目秀的大眼睛, 男子被她的美丽迷住了, 眷恋欢悦, 向她倾吐了爱慕之情。这些诗中突出表现了男女之间一见钟情而且非常直率朴实的爱情生活。男女间两情相悦, 自然导致幽会, 这样进一步了解和倾吐真情, 密切感情。诸如《齐风·东方之日》、《陈风·东门之池》、《齐风·莆田》、《小雅·菁菁者莪》等篇, 主要反映了相爱着的双方都主动地进入爱情的乐园, 更体现出男女之间最有意境最情深绵绵, 刻骨铭心的爱情生活。

对情爱、对恋人的用情专一还通过倾心思慕、刻骨怀念的抒写。如《王风·采葛》中的“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二、以歌咏夫妻欢爱与白头偕老的婚姻愿望为主的“婚姻诗”。

《诗经》的情诗作为爱情与婚姻基本一致的时代产物, 还表现为歌咏夫妻欢爱和渴望白头偕老的婚姻愿望。

正如开篇之作《周南·关雎》所描写的那样, 经过长期对于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殷切思念, 终于与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结成了情意相投, 融洽无间的美满伴侣。

恩爱的夫妻间有着无穷乐趣, 甜蜜的幸福生活, 充满着难解难分的感情, 所以都希望能长期相聚, 乃至白头偕老。而且, 愈是恩爱愈受不了离别和相思之苦。《诗经》情诗中, 也存在着夫妻俩相离时, 苦苦思念的情诗。如《卫风·伯兮》是表现妻子对远征在外, 久盼不归的丈夫思念之情的诗, 充分地表现出她思念丈夫的真挚、深刻的情感。这类的诗很多, 如《周南·卷耳》、《召南·殷其雷》、《邶风·雄雉》、《王风·君子于役》和《小雅·采绿》等。

《邶风·击鼓》和《豳风·东山》中都写出了久役在外的征夫思念妻子的心情。这些诗都抒写离别之苦寄托企求重新相聚的愿望。因此许多抒写丈夫远役而归的诗中, 就表现了久别重逢的无比喜悦。《召南·草虫》云:“未见君子, 忧心惙惙。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 我心则说。”以未见时的忧思与既见时的喜悦相对比, 更显其喜。

三、反面突出主题的“弃妇诗”。

导致婚姻上不能白头偕老的原因还有男女间、夫妻间此方被彼方所遗弃。《诗经》时代不合理的封建宗法制度下, 广大妇女的遭遇比男子悲惨, 受到的痛苦比男子重, 而且在婚姻恋爱中受着种种摧残与侮辱。女性在婚姻恋爱中有着不平等的待遇。“弃妇诗”在婚恋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遗弃给受害一方精神上所造成的痛苦是巨大的, 它正反映了这一悲剧性现实。

陈毅爱情诗背后的故事 篇7

挥泪赋《忆亡》,痛悼爱妻肖菊英

1927年10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残部进驻江西信丰。朱德和陈毅召集当地开明士绅座谈,其间秘书进来,与朱德耳语几句,朱德马上叫陈毅去处理:有十几个战士抢劫了离城20余里的一家当铺。陈毅骑马赶去,命令战士列队听他训话。陈毅讲了革命队伍与国民党军队不同,革命战士应爱护群众一草一木,然后要大家把抢来的钱物交还,并查出三个为首的抢劫者,当场枪决,以平民愤。朱德很赞成陈毅的处理,宣布这支队伍由他和陈毅共同领导。就在此时,围观群众中有个年仅15岁的女孩,长得美丽端庄,她就是信丰县妇女解放协会主席肖菊英。陈毅风流倜傥的英姿和义正辞严的谈吐,在她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0年7月,活动在赣南的26、27、28纵队和赣南独立师合编成红22军,隶属红一军团,陈毅任军长,邱达三任政委。陈毅到任后,先在信丰黄泥排,后迁至犀牛和信丰城内,办起干部学校,自任校长,为红22军和地方武装培养骨干。肖菊英是干部学校第一批学员。她学习刻苦,发奋好强,不仅政治、军事训练成绩优秀,还是文娱骨干。肖菊英的美丽端庄、多才多艺,深深打动了陈毅的心。他俩在感情上越来越接近,并得到肖菊英父母的支持,很快订下了婚事。

当年8月中旬,为配合攻打长沙中途撤回的红一军团主力攻下吉安城,陈毅奉命率红22军开赴前线,干部学校的学员提前结业,肖菊英分配到红22军军部参谋处担任秘书工作。部队撤离信丰前,肖菊英和陈毅一同回家向父母告别。陈毅和肖菊英身着戎装走进家门,警卫人员牵着一匹白马和一匹黄马站在门外。肖菊英对父母说:“我们部队马上要出发开往远处,这次走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会。”她咬住嘴唇低声而坚定地说:“我已作好准备,如果革命不成功,不会再回来。”母亲抚摸着即将离别而又前程未卜的爱女,难分难舍,潸然泪下。陈毅见此情景,忙安慰岳父母莫要悲伤,并提议能否送一件肖菊英心爱之物作纪念。母亲深思了一下,看到门外肖菊英骑的那匹大黄马背上没有鞍子,便到内屋找出她自己陪嫁的一条红毛毯,搭在马背上。这条红毛毯,寄托了父母一片真诚的心愿:祝福即将离别的女儿、女婿以及红军部队旗开得胜,革命成功,早日回家团聚。

9月,时年29岁的陈毅率红22军到达泰和县城,与18岁的肖菊英正式结婚,婚后第二天继续向吉安进军,10月4日攻下了吉安。陈毅和肖菊英的蜜月就是在攻打吉安的行军与作战途中度过的。

红一军团攻克吉安后,在缴获敌人的文件中,发现了有关“AB团”的史料,其中涉及中共江西省行委和赣西南特委的某些干部。“AB团”是国民党右派在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中一小撮极端分子纠合起来的秘密组织,只存在几个月就自行消失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却认为赣西南的党组织存在“非常严重的危机”,必须来一番根本的改造,以“挽救这一危机”。遂于1930年12月初,派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政务处处长李韶九,携带总前委指示信,并率一连部队,到中共江西省行委、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富田,实施肃反任务,准备“找到线索来一个大的突破”。李韶九一到富田,就采用逼供信的手段,大量捕人。几天时间,在中共江西省行委、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及赣西南特委机关,抓捕了包括主要领导干部在内的100余人,致使机关内人人自危。在此情况下,中共江西省行委和江西地方武装红二十军的部分负责人便铤而走险,干了两件很恶劣的事:一是模仿毛泽东的笔迹,伪造了毛给总前委秘书古柏的信,制造要把朱德、彭德怀、黄公略打成“AB团主犯”的谣言,企图制造总前委分裂的局面。他们故意把此信送到彭德怀手中,彭德怀一眼看穿此信乃伪造,将信送给毛泽东,揭穿了这一阴谋。另一件事是,他们鼓动红二十军哗变,扣留李韶九,放出被捕人,并率红二十军西渡赣江,脱离总前委领导,单独到永新、莲花一带活动。他们沿途还提出“打倒毛泽东”,“拥护朱、彭、黄”的口号,这就是著名的“富田事变”。

“富田事变”给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以极大震惊,也使全党受到极大震动,错误认为“富田事变”是“AB团”里应外合,公开叛变。总前委对“富田事变”采取“坚决进攻的策略”,毛泽东以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委员会名义,起草了讨逆布告,说:“段(良弼)、谢(汉昌)、刘(启)、李(文林)谋逆,叛变起于富田,赶走曾山主席,扣留中央委员,反对工农红军,反对分地分田。”号召中央苏区军民进行反击和镇压。于是中央苏区打“AB团”的肃反运动不断升格,导致广泛扩大化,给党和红军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富田事变”发生后,陈毅奉命去抓“AB团”重灾区的赣西南,担任特委书记。其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对中央苏区第一次“围剿”被击退,第二次“围剿”即将开始的关键时刻。陈毅从大局出发,伸张正义,释放了一大批被错抓的所谓“AB团骨干分子”,很快稳定了人心,积极投入第二次反“围剿”战斗。陈毅此举引起了负责肃反工作的领导人李韶九的怀疑和不满,他给陈毅扣上了“AB团总团长”的帽子,连肖菊英也被说成是“AB团骨干分子”。红22军政委邱达三已被当成“AB团骨干分子”抓了起来,肖菊英对陈毅的安全也十分担心。

此时,赣西南特委机关驻在兴国县城李家祠堂内,这祠堂原是清光绪年间江南提督军门李占椿的花园别墅,地方比较大。陈毅和肖菊英住在后边绣花楼上。肖菊英一面担任特委的机要秘书,一面还兼任特委妇女部长。夫妻二人互相支持,同甘共苦,始终坚定地战斗在一起。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结束后不久的一天,陈毅突然接到上级通知,叫他连夜带一名警卫员去于都参加紧急会议。他对抓“AB团”的错误做法十分不满,同肃反负责人李韶九有过激烈争吵,中共江西省行委书记李文林就是去开会被当成“AB团骨干”抓起来的,因此陈毅暗忖此行凶多吉少。临行时,他嘱咐肖菊英:“我去开会了,三天之内不回来,你就快走,到你老家信丰藏起来。如果我没事,我会派人把你接回来。”

nlc202309090639

陈毅到达于都后,才知道是开地方工作会议,部署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准备工作,其中有一项是要求各地立即停止抓“AB团”,纠正肃反扩大化,陈毅虚惊一场。陈毅在回归途中,遇到了国民党地方武装民团的袭击,白马被打死了,他只得和警卫员绕道步行,回到兴国县城已是第四天下午。

陈毅走后,肖菊英一直心神不宁,到了和陈毅约定的第三天晚上,她坐在窗前,望眼欲穿等待陈毅归来。她仿佛听到街上传来狗叫声,似乎又有人敲门,喜出望外,匆匆下楼去开门,可门外空无一人,使她大失所望。眼看天色微明,她彻底绝望,决心“和陈毅一起去”了,毅然跳入楼下的古井中。

陈毅满怀夫妻重逢的喜悦心情,推开李家祠堂大门,眼前只见白花挂在厅堂内,肖菊英全身湿淋淋地躺在门板上。此情此景,令陈毅心如刀绞。他强忍悲痛,将爱妻遗体埋葬。送葬归来,一夜无眠,含泪写下了《忆亡》:

余妻肖菊英,不幸牺牲,草草送葬,夜来为诗,语无伦次,哀哉。泉山渺渺汝何之?检点遗篇几首诗。

芳影如生随处在,依稀门角见玉姿。

检点遗篇几首诗,几回读罢几回痴。

人间总比天堂好,宿愿能偿连理枝。

依稀门角见玉姿,定睛知误强自支。

送葬归来凉月夜,泉山渺渺汝何之。

革命生涯都说好,军前效力死还高。

艰难困苦平常事,丧偶中年泪更滔。

肖菊英牺牲后,陈毅曾化装到信丰,向岳父母讲述肖菊英牺牲经过。1949年8月,信丰刚解放,时任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上海市长的陈毅,就致电中共赣西南区委书记杨尚奎,再次提到肖菊英牺牲和她尸骨被国民党军挖毁之事,托付杨尚奎向肖菊英亲属表示抚慰。1950年春,陈毅又致信中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副部长、肖菊英的老同学钱益民,询问肖菊英亲属的近况,得知肖菊英父亲已去世,便邀肖菊英母亲、弟弟来上海会面。后来陈毅还根据肖菊英两个弟弟的技术专长,建议江西省有关部门安排了工作。1952年,陈毅又给肖菊英母亲寄去近照,以示对亡妻的怀念和对岳母的抚慰。

《兴国旅舍》书怀,追念亡妻赖月明

肖菊英不幸去世后,陈毅一直生活在感情的阴影下,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的李富春和省委组织部长兼妇女部长的蔡畅夫妇,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他俩主动当“月老”,热心牵线搭桥。1932年5月,陈毅与江西省少共儿童局干事、18岁的赖月明结了婚。赖月明原名赖三娇,是兴国县石村人,出身开明士绅家庭,17岁参加革命工作。她生得品貌端庄,能文能武,深得陈毅之爱。她和陈毅婚后,互相勉励,生活得很幸福。可是,陈毅工作在前线,赖月明工作在后方,他俩蜜月仅短短几天,以后两人一直是聚少离多。

陈毅和赖月明婚后第二年,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直接用于中央苏区的兵力达50万,而且“步步为营,堡垒推进”,中央苏区执行左倾路线的领导们,反对毛泽东的正确战略战术,用共产国际来的军事专家李德的完全不适合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套战法应对。五次反“围剿”作战开始后,陈毅受命兼任西方军总指挥,负责指挥二十三军,警卫师,独立二、三、四、十一、十三团及江西军区各地方游击队,在招远、新丰前线作战,上级规定的作战方针是“阵地防御,步步设防”,作战十分艰苦。

1934年8月28日上午,战线已退到万安、兴国老营盘一线,陈毅来到三军团六师的前沿阵地视察,正值敌军周浑元部一个师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老营盘阵地猛烈攻击。陈毅视察完毕,作了指示,离开六师的前沿指挥所。就在此时,陈毅右胯骨被敌弹击中,造成粉碎性骨折,顿时倾倒,血流如注。

陈毅负重伤后,住进了瑞金云石山中华苏维埃国家医院,赖月明闻讯十分焦急,得到领导同意,连夜来到陈毅身边看护。这是她和陈毅婚后较长时间的一次团聚,前后两个多月。

陈毅本应做外科手术,但医院没有电源,不能拍X光片,医生只得让他服药治疗保养。过了一段时间,陈毅烧退了,大腿仍是红肿疼痛,不能伸直,不能下床。他十分焦急,听说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就要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还没有一位中央领导人找他谈过话。10月9日,医院各科室的医疗器械、药品都装箱了,看样子一两天就要转移,陈毅在同病房的陈正人、周裕立二人劝说下,这才给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写了信。周恩来接信后,当天即派人把电台的一台汽油发电机送来,医院连夜将装了箱的手术器械打开,拍了X光片,为陈毅做了手术,取出体内碎骨。第二天,周恩来代表中央来看望陈毅,并传达中央的决定:主力红军转移后,中央苏区成立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项英任中央分局书记,陈毅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

10月底,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从瑞金梅坑迁到于都县境内宽田。其时几路大兵即将压境,形势十分危急。陈毅首先动员妻子赖月明回兴国老家,赖月明舍不得离开丈夫,但这是革命大局,只能服从。陈毅不放心她一人走,特地派了宜黄县委组织部女部长万香一路护送。陈毅和赖月明分手后,陈毅将毛泽覃妻子贺怡、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儿子小毛、贺子珍父母亲等,分乘三条装钨砂和粮食的船,送到赣州郊区隐藏起来。接着陈毅就投入了三年游击战争的艰险岁月。

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陈毅率领的赣南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他下山后,几次派人到兴国寻找赖月明,都未见踪影。10月4日,陈毅亲自带着贺怡、宋生发前往兴国,就关于释放政治犯问题与国民党兴国县政府交涉。除了公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失散多年的妻子赖月明。

10月6日,宋生发打探到了确实消息,赖月明回到家乡后继续坚持斗争,不幸被捕,国民党一个姓方的乡丁看中了她,硬要娶她,赖月明宁死不从,跳崖自尽了。

对于赖月明可能遭到不幸,陈毅是有思想准备的,但一经证实,仍然感到五雷轰顶。回想起赖月明的音容笑貌,陈毅心中充满无限的怀念与苍凉,禁不住泪流满面。在那破旧的芳园旅舍,陈毅面对孤灯,提笔写下《兴国旅舍》表达自己的哀思:

nlc202309090639

兴城旅夜倍凄清,破纸窗前透月明。

战斗艰难还剩我,阿蒙愧负故人情。

当年陈毅送别赖月明,夫妻俩依依不舍的情景犹历历在目,想不到那次竟是诀别,从此二人天上人间,永无相见之日。一句“愧负故人情”,可见陈毅对赖月明牺牲的悲痛和内疚。

从《赞春兰》到《所思》,深爱娇妻张掌珠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后,陈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开赴前线抗日。1939年3月,周恩来陪叶挺从重庆来皖南军部视察工作。3月10日,军部大礼堂演出陈白尘编的四幕话剧《魔窟》,陈毅从江南来军部参加会议,也看了演出,对扮演小白菜的张茜一见钟情。一天晚上,军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来看望陈毅,陈毅和他是老友,谈到了张茜,朱克靖介绍说,张茜是他从武汉招收来的,出生于船员家庭,是独生女,乳名春兰,学名掌珠,才17岁。陈毅得知张茜乳名春兰,魂牵梦绕,特地写了一首题为《赞春兰》的诗,诗曰:

小箭含胎初上岗,似是欲绽蕊初黄。

娇姿高雅世难觅,万紫千红妒幽香。

当年10月,朱克靖从军战地服务团抽了20多人,组成一个小分队,由夏时领队,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开展宣传演出活动,特地把张茜也派了去。11月7日,小分队在江南指挥部驻地水西村演出《魔窟》,缺少道具,张茜跑去找陈毅借军服,陈毅当即脱下自己身上穿的一套军装,让张茜拿走,他忘记了自己写的《赞春兰》诗稿还放在上衣口袋里。张茜回到住地,发现陈毅军服口袋内有东西,就掏出来看是不是重要文件,一看是首诗,便轻声念了起来,念完后顿时满脸飞红,想不到陈毅如此爱慕自己。她不声不响地将诗稿装进口袋里。

此后,陈毅几次与张茜见面。他放开心扉,向张茜讲了自己的革命经历和两次婚姻的悲剧。陈毅光明磊落的胸怀打动了张茜的心,两人的距离拉近了。不久,张茜又收到陈毅写给她的一首求爱诗:

春光照眼意如痴,愧我江南统锐师。

豪情廿载今何在?输与红芳不自知。

1940年2月,39岁的陈毅与18岁的张茜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驻地溧阳水西村结婚,当晚陈毅写下了题为《佳期》的诗,满怀甜蜜之情,记录下这个幸福时刻:

烛影摇红喜可知,催妆为赋小乔诗。

同心能偿深疑梦,注目相看不语时。

一笑艰难成往事,共盟奋勉记佳期。

百年一吻叮咛后,明月来窥夜正迟。

这对革命夫妻的爱情极富特色,陈毅的爱透露着戎马战将的深沉气魄,张茜的爱洋溢着青春激情。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陈毅与张茜聚少离多,陈毅时常写诗表达他对张茜的思念之情。1941年初,张茜从苏中北上盐城,陈毅久候不至,特地写了《内人东来未至,夜有作》:

足音常在耳间鸣,一路风波梦不成。

漏尽四更天未晓,明月知我此时情。

1943年11月,陈毅奉命由淮南赴延安,张茜怀有身孕,带着长子昊苏留在淮南。行前陈毅赋诗辞别:

我行访塞北,君留守淮南。

彼此单形影,独自料温寒。

留在淮南的张茜,生下次子丹淮,她带着两个幼儿,被组织上安排到津浦路明光站东南农村打埋伏,一直到抗战胜利。张茜思念陈毅,写了一首《寄怀》诗:

鸣声凄凄孤蝉哀,情思郁郁人伤怀。

行云慵步回苍穹,游子久留羁旅中。

空向行云凝眸处,望穿秋水人不至。

几番报归盼欢聚,几番又传归期误。

归期误,一别春秋已两度,幼儿长成双询父。

1945年冬,陈毅从延安到山东临沂,接张茜和两个孩子去临沂团聚。第二年,蒋介石发动内战,张茜随陈毅转战山东。1947年8月,山东战场形势吃紧,张茜又生了三子小鲁,她带着三个幼儿随我军家属一道,由烟台登船撤往当时苏联红军驻守的大连港。由于我军不具备海上作战能力,撤退途中有同志遇险。消息传来,陈毅十分忧虑,特写了《所思》一首,其中有句:

蓦然昨夜梦中寻,又见汝身尽是血。

醒来虽然知是梦,难解愁肠千百结。

誓祝再聚不分离,但愿再会常欢悦。

长忆送汝登车日,屈指迄今已三月。

军中不羡愚夫妇,镇日相守到白头。

但望渡海天地宽,稳渡勿为蛟龙得。

张茜在大连,抓紧时间学习俄语和英语,直到上海解放,才和陈毅团聚。陈毅和张茜共同生活了30年,生有三子一女。1972年1月6日陈毅去世,第二年张茜也患了癌症,她抱病编成了《陈毅诗词选集》,于1974年3月20日病逝,年仅50岁。张茜留下了《陈毅诗词选集》,编成题后二首。

其一:

因病堪悲唯自勉,理君遗作见生平。

持枪跃马经殊死,秉笔勤书记战程。

波漾流溪冬月影,风回碣石夏潮声。

残躯何幸逾寒暑,一卷编成慰我情。

其二:

强扶病体理遗篇,争取分阴又一年。

把卷忆君平日事,淋漓幸会溢行间。

(作者系文史学者)

上一篇:结晶学复习要点下一篇:官营小学学校卫生消毒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