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诗《剪影》(精选7篇)
爱情诗《剪影》 篇1
西方愛情詩與中國愛情詩的比較
中國詩歌源遠流長,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記錄了中國遠古時代的詩歌特點;古詩十九首開文人詩歌的先河;魏晉六朝詩歌奠定了中國是個的基礎,唐詩集集大成而放義彩;現代詩另闢蹊徑,開新詩之先河。中國詩歌在長久的流傳中不但數量眾多而且大放異彩,成為中國文化的寶藏。西方詩歌也有著長久的歷史,追溯到《荷馬史詩》應算是西方最早的詩歌了吧;中世紀英雄史詩為西方詩歌描上來玩濃墨重彩的一筆,至18、19世紀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興起,更是為西方詩歌帶來了一次繁盛。朱光潛先生認為,中西方詩歌在情趣方面有些多異同,比如人倫,自然,宗教哲學等。現在就從人倫方面略談一二。
朱光潛先生在《試論》中認為“西方關於人倫的詩中大多以愛情為中心,而中國愛情雖多,但並未讓愛情將其他人倫抹去。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惠在西方詩歌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國詩中則幾乎與愛情詩占同等位置。”那麼就拿中西方都和多數量的愛情詩來說吧。中西方愛情詩的源頭都是很長遠的,如中國早在《詩經》中便有許多關於愛情的作品,如《關雎》、《子矜》等篇章;而在西方,騎士制度中騎士對貴婦追求的典雅愛情,而反應這些愛情的如“小夜曲”“破曉歌”等騎士抒情詩是近代歐洲愛情詩的先驅。同樣多的愛情詩中中西雙方所表達的方式卻是不盡相同的。
首先是在內容方面,西方愛情詩多寫戀愛追求心儀之人的心情,如裴多菲的詩“我願意是樹,如果你是樹上的花;我願意是花如果你是露水······”這些詩直接表達男子的女子的追求面對她們的愛。而中國詩歌中卻較少這方面的作品,雖然也有《關雎》、《靜女》等表達了男子對戀人的追求和等待的焦急心情,但中國愛情詩中較為有名的多是反映夫妻生活的或是悼亡詩。如《詩經·衛風·氓。》而最為出名的就是悼亡詩,如潘嶽的《悼亡詩》如蘇軾的《江城子》等,所以西方的愛情詩多明快清朗而中國的愛情詩卻多幽怨苦痛。
其次由於內容的不同,中西方愛情詩的語言也有各自的特點。西方愛情詩血多熱烈而富有激情,如普希金的《願望之火》中寫道“愿望之火在血液中燃燒/我的灵魂已为你刺伤/吻我吧/你的亲吻比美酒和香脂更甜更香/当欢乐的一天逝去/走来了夜晚的暗影/把你温柔的头靠在我的怀里吧/让我也能够睡得安静。”直白顯露,直接表達自己的心情和願望感情,應該屬於王國維《人間詞話》中“隔”與“不隔”中“不隔”的範疇。而中國的愛情詩在語言上卻是有著朦朧而隱晦的特點,多善用比喻、象徵都手法,如《詩經》中的《木瓜》一章就通過贈送貴重的禮物來表達“永以為好也”的願望,就算是現代詩也多如此,如舒婷的《致橡樹》也是用橡樹為象徵,總是旁敲側擊,為從正面入手,及至l李商隱的《無題》就更是意象眾多,朦朧的如霧裡看花了。所以中國愛情詩很少有像西方愛情詩那種用呐喊的方式表達感情的。
中西方愛情詩的不同多是由其歷史淵源的,西方的騎士制度抬升的女子的地位,西方的文化制度下頁較注重個人感情的抒發;而中國儒家制度下,女子的地位及其低下,只作為男人的附屬品出現,而于愛情方面多是內斂的。總之,中西方愛情詩雖多有不同之處,但也各有千秋,是值得互相借鑒的。
爱情诗《剪影》 篇2
关键词:爱情诗,抒情
诗歌, 就像歌曲一样是从内心流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心理情感。“诗是心灵、情感和思想的高度结晶, 它凝练、集中又富有音乐性”, 而在《毛诗序》里有一段这样的叙述:“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还有类似的“诗言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说法, 由此可见, 诗歌在抒情方面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势。在抒情方面, 诗歌除了感慨个人遭遇和家国之感以及酬唱赠答, 更多的还是表达了一种爱恋, 中国诗歌是这样, 西方的也不例外。
中国和西方, 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因而在诗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异。本文主要是从诗歌的内容上、表达方式上、诗歌诉求上等方面将中国诗歌和英国诗歌进行对比, 从而进一步了解并欣赏不同风格形式的诗歌。
1 诗歌内容上:慕与怨
中西诗歌的表达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点, 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 而中国爱情诗更加出彩和使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表达恋人之间的相思别恨和悲欢离合的名篇。
《圣经·旧约》中的雅歌, 在西方被称是最早的爱情之歌, 希伯来原名是最美之歌, 英文中称《歌中之歌》, 有的则称其为“春日之歌”, 赞美它是一个醇美的梦, “愿你吸引我, 我们就快跑跟随你。……我们要称赞你的爱情, 胜似称赞美酒。他们爱你是理所当然的”、“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 我虽然黑, 却是秀美”……, 《雅歌》通过一种意象的叠加构筑了一个爱意满满的诗歌理想世界, 一个浪漫的意境, 诗句中都比较露骨的透露出对于爱情的渴求。此外, 后来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大部分也都是直白的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与赞美, 如《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还有雪莱、彭斯等人的作品都是描写“慕”的佳作。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细致地描摹所恋之人的笑貌身姿, 对她们由衷的赞美, 往往采用写实的手法。而中国诗歌常用写意的手法,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向外界倾诉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
《诗经》中的首篇《关雎》是表达的是“君子”对于“窈窕淑女”的爱慕与追求, 而《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 正因为它表达的是一种合乎儒家道德典范的行为, 相对于西方的诗歌, 这种“慕”是“小巫见大巫”了。唐代张籍的《节妇吟》:“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在文字层面上, 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 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 守住了妇道;而在喻义的层面上, 它实则表达的是作者对自己仕途的一种怨, 一种怀才不遇的愁绪。
另一方面, 中国古典诗歌对于真正爱情的怨主要是表现在离别诗、闺怨诗和悼亡诗这些类别的诗歌中。离别诗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 衣带日已缓”, 白居易的《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闺怨诗如金昌绪的《春怨》“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悼亡诗如晚唐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写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写的哀婉动人, 纳兰性德的《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意境凄清。这些诗歌没有像西方爱情诗那样明快、热烈, 也没有对女性的直接描写, 更多用的是一种心理描写或者比兴的手法。在其他方面, 西方爱情诗大多是以男性的视角对女性的赞美以及追求, 而中国则大多数是男性以女性的口吻来抒发心中的愤懑。
中西方诗歌就其内容整体而言, 西方爱情诗中充满的是轻快活泼的爱情气息, 无论这种爱情存在与否;而中国爱情诗中怨的成分远远多于积极明快的成分。
2 表达方式上:直接简明和含蓄委婉
彭斯的《a red, red rose》:“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ing in June: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诗中对与爱人和爱情的追求与赞美可谓是直白露骨, 爱情在他们看来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我个人看来,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西方人骨子里一定程度上的浪漫情调。再如莎士比亚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几百年来, 这首诗一直以不同的语言记录着诗人心目中的那位美丽的女子, 对于爱情的袒露, 诗人没有任何含糊的言语, 给人一目明了感觉。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传统观念, 男女之间必须遵守的道德理念一直深深的束缚着人们, 也使他们的爱情受到道义责任的约束, 因此男女在表达爱情显得含蓄委婉, 尽管有《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写的大胆而热烈, 但这也是始终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来写, 因此即使再大方也显得小家子气了。而且,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也有很多的诗歌表面上是像《弃妇吟》那样写爱情, 实则是抒发个人境遇, 这主题就显得更加隐晦了, 而这在西方诗歌很少见。正如钱钟书评说中国古诗:“和西洋诗相形之下, 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感情不奔放, 说话不唠叨, 嗓门不提得那么高, 力气不使得那么狠, 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 和西洋式相形之下, 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 比起西洋诗, 仍然不失为含蓄的。……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低言软语。”这里用来体现中西爱情诗的差异恰到好处。
总体而言, 在表达方式上, 西方诗歌以直取胜, 中方诗歌以委婉取胜;西方诗歌以深刻取胜, 中方诗歌以微妙取胜。
3 诗歌价值诉求上:爱情价更高与君子好逑
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一直以来被奉为经典广为流传, 而这也在一定上表现出了西方在爱情方面的价值观, 爱情就是一切, 而中国更加讲究的看一个女子符不符合道德上的要求, 更多的是持一种“君子好逑”的眼光来看待异性的, 正如朱光潜先生说的:“西方人重视恋爱, 有‘恋爱至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虽然中国历史上对爱情忠贞的也不在少数, 例如关于“昙花一现只为韦陀”的典故, 关于吴越王钱镠对于戴妃的“陌上花开, 可缓缓归矣”的那份感人至深的情谊, 羡煞旁人, 但这种爱情似乎是因为太缺乏了或者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少数这样的例子才会让人觉得弥足珍贵, 从而体现出中国爱情诗歌上的价值诉求。中国的传统诗歌的主题始终围绕的是国家民生或个人际遇的问题, 对个儿女情长的话语也只是或遭乱世或怀才不遇是来寄托个人兴遇的。西方人是在恋爱中实现人生, 而中国人只是把爱情看成闲暇时间里的一种消遣。
但丁的《神曲》中, 抒发了自己对贝娅特丽丝的爱恋, 他将贝娅特丽丝描述为天使, 她集美丽、智慧和高尚的品德于一身:“看来你是一个神祈从天上来到大地, 来显示神奇。叫看到的人显得那么适意, 令人感到一种甜蜜从眼睛到心里……”;歌德的《五月之歌》, 激情澎湃的歌唱爱情:“哦, 爱啊, 爱啊, 灿烂如今, 你仿佛朝云, 漂浮山顶……”赞美所恋之人高于一切, 这更多的是表达是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力量, 无论这个爱情实现了与否, 但只要它能使自己的人格得到提升或者灵魂得到升华, 这一切已经很然人满足了。
就爱情的价值诉求而言, 西方爱情诗歌追求的是一种眼前的快乐, 而中国的则强调是一种更加理想和完美的境界。
总而言之, 无论中外爱情诗中, 都洋溢着一种淡淡的温情, 即使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闺怨诗或者弃妇诗, 诉说得酣畅淋漓, 其中都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它们的清丽柔婉, 自然流动的抒情魅力将永远吸引着人们去品读, 去欣赏。
参考文献
[1]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34.
[2]朱光潜.试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25-64.
[3]钱钟书.七级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16.
[4][美]约翰丁.迪尼.刘介民主编.现代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Ⅱ)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704.
[5]丰华瞻.中西诗歌比较[M].北京:三联书店, 1987, (23) .
最后一首爱情诗 篇3
他决定把超过30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捐赠给梅林达慈善基金会。他知道,这可能是自己一生最美好的一个决策。这个念头令他心灵震颤,像一曲轻盈的牧歌,环绕在他因年老而滞重的双脚。
在财富帝王的生活中,总有某个时刻,在为征服的疆域宽广辽阔而得意自豪之后,空虚将会袭来,带着寒秋夜雨的味道。这个时刻的他,发现人们直孜孜以求的功名与财富,竭尽心力构建的完美帝国,不过是一个既无止境又无形状的废墟,有着注定要在某个时刻坍塌的城墙和塔楼。这个时刻,生命的冰泉融化,他们依稀看到水中自己被这个废墟捆绑的倒影。
是的,功名财富不是罪,然而被因此捆绑却是罪。它让人丧失对生命的好奇心,它让人忘记我们儿时曾经仰望的幸福,它令人过度地攫取而忘记了给予,它使人沉迷于扫描地平面上的山脉与河流,而忽略我们身边的细节和幸福……
所有这些,令他们像一位怀春的青年,看着五步之遥对他回眸一笑的仙女说,劳驾请搭把手,帮我扎紧这该死的翅膀,我要飞上天去寻找仙女。
这个被飞上天的念头捆绑的青年啊,其实你最应该做的,是赶紧掏出纸和笔,描画出那张笑容,并写上几句赞美的诗呈上。然而仙女离开了,而你始终扑腾在地上,追悔莫及。
《商界·时尚BIZMODE》说,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一、回家告诉你的孩子,仙女一般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向你回头;二、请阅读《商界·时尚BIZMODE》,2007年,我们会一如既往,在浓雾遮盖的财富宫殿里,发现和描写那些探索出路的人们,一点一点拼凑一幅完美的“飞天路线图”。
尽管它们或小众,或先锋,尽管探索飞天之路是一件艰难的事,我们依然用独特的方式见证时代潮人的不懈追求。
我们再次编制了“2006BIZMODE时尚商人权力榜”:谁创意了自己的生活,谁影响了我们的时代,谁传承了文化的经脉,谁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7都将在这个榜单上光彩夺目地展现……
奋斗、成功、忧伤、宽慰,进入“2006BIZMODE时尚商人权力榜”的每位财富英雄,都将经历这样从地域到炼狱到升天的嬗变。
爱情诗二首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长青的话题。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许多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爱情绝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时代的爱情经典,反映了那个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对女性的两大价值评判:“窈窕”即阿娜的外在美和“淑”即贞顺的德行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封建时代的文人们对爱情朴素天真的向往和憧憬。当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板书:《致橡树》舒婷)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再请学生自荐诵读;师生评点并正音。文中有几个字词很容易念错,如:
凌霄(língxiāo)花 炫(xuàn)耀 慰藉(jiâ)雾霭(ǎi)流岚(lán)虹霓(ní)
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
(一)初识诗歌
1、走进作者
舒婷:1952年出生。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作品1982年 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
2、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梁小斌等。
3、解 题
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明确:木棉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二)鉴赏第一部分
(1)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爱情诗?爱情哲理诗?作者又是如何把抽象的主题形象地表达出来的?
明确:爱情诗。借助了一系列的意象。
(2)第一部分写了那些意象?对这些意象诗人是持什么态度?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诗人持否定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要否定?
因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爱情观:①极力攀附②单方痴恋③一味奉献 ; 这种爱情,爱的双方没有平等、独立可言。
具体分析: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3)作者写到“日光”、“春雨”两个意象时,不像前边有完整的句子。如果让你补充完整,这两个句子该怎么写? 参考写法:
甚至也不止日光,用慷慨的光热,使你容光焕发 甚至也不止春雨,用无声的甘露,为你洗去一路风尘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干涸的心田。(4)如果去掉前面这六个意象,诗歌的表达效果会如何?
明确:不形象,无法使人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印象,更失去了耐人寻味的效果。
指导:这一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百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奋发、向上的,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得刚劲有力,慷慨激昂。(5)学生齐声朗读。
(三)鉴赏第二部分
(1)在前一部分,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 请一名同学读第二部分。要求其余同学们在诗中划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分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明确:
橡树: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坚毅刚强、敏锐有力——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木棉: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美丽热烈、真挚柔韧——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
(2)诗人在诗中倾诉了怎样的理想爱情(向往)?请分别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精神默契,感情交融,灵犀相通,心心相印。◎你有你的„„我有我的„„ ——相互平等,彼此各有一方土地,各有一片蓝天。◎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同甘共苦,既独立,又相依。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指事业和国家。古人云:择偶须偕千秋业,爱有源头情不竭。爱一个人,更要爱对方的事业和理想,爱对方的民族和国家。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新时代的爱情理想,但伟大的爱情不仅只爱对方,更要爱对方的事业,爱对方生活的土地,这才是爱情的升华,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指导:这一部分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是平缓的,从前一部分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柔,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木棉在清风中摇曳。请大家仔细品读,体味。
(4)请同学们带着上述感情品读诗歌的第二部分。
小结:(1)作者以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2)诗人所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
(3)周恩来总理说过:“青年是黄金时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要努力使自己长成一棵茂密的参天大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果过早地涉猎这个禁区,那只会品尝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最后祝愿同学们在将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
四、练一练
1、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题。牵手 清明节那天 所有的女友
都被一双双大手牵走
只留下我 还有一片哀愁 我也要走
带上九百九十九朵丁香 放在你的坟头 陪你到天长地久
因为你曾说你最喜欢丁香般的姑娘 而你那双曾托起溺水女童的大手 却再也不来牵我 等到千年颤抖的手
⑴诗中“一双双大手”指的:
⑵“只留下我还有一片哀愁”中,副词运用的作用是: ⑶简析诗中“你”的形象。
参考答案:⑴各人男友粗壮有力的大手⑵“还”与“只”相呼应,意思是只有我没有被人牵走,而女伴们带走了欢乐,哀愁却被留下。突出了我被哀愁笼罩的情景。⑶你是一个有情有义、热爱生命又不吝惜生命的男子汉。
2、欣赏新诗,体会其特点。
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一种错觉。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六、课文总结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的爱情。一改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求显露,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和回味的余地。但也使得许多诗失却了传统的明朗色调,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
七、作业
1、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
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2、背诵《致橡树》这首诗歌。
3、课后积累: 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 “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
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 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使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茫。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前苏联,尤•留里科夫);
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英国,莎士比亚); 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法,安德烈•莫洛亚); 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法,莫里哀);
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前苏联,留里科夫);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英,莎士比亚)。
我愿意是急流 【教学目的 】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先反复朗读,再用心感悟、品味; 抓意象,品情感;抓语言,欣赏技巧;
2、通过对爱情观的讨论,联系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手法领会诗歌的情境美。【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时数】 1课时
导入:
爱情,是最能激荡人心灵的、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 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在你们心目中,爱情是什么?请你用一个比喻句来说明。请学生回答。
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爱情令人痛苦。爱情啊,你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先听听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回答吧!
一、朗诵《我愿意是急流》
二、简介裴多菲
请同学根据课文注释起来介绍。教师补充。订字音。
三、研习《急流》 学生齐朗诵本诗,思考
1、诗歌是用意象来说话的。这首诗中选择了哪几种意象?
明确:诗中选择了十二种意象:急流、小河、小鱼、荒林、小鸟、废墟、常青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阳。
2、诗中意象可以概括为几类?
明确:全诗五段,每段由一组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3、请注意形象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应该把2、3、4、5组中的“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分别改为“茂林”、“苑囿”、“华堂”、“云霞、彩旗”,从而更能产生美的对应呢?为什么?
明确:这五组意象运用对比的写法,形成鲜明的反差,流露出诗人的一腔赤诚。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处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山岩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象征着爱情之路上会有重重的艰难险阻。但“只要”爱人是“快乐”的,诗人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
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第二处对照。小鸟“做窠”“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象征着爱情路上会遭受到的打击和磨难。但“只要”爱人生活得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
第三段中“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第三处对照。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象征着诗人愿为爱情付出一切的巨大的牺牲精神。但“只要”爱人的生命之“藤”常青,诗人甘愿“荒凉”甚至“毁灭”。
第四段中“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第四处对照。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 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温馨来自于草屋的庇护。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但“只要”爱人能安全愉快,诗人甘愿承受打击。
第五段中“飘来飘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第五处对照。“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飘来飘去却是一种居无定所的飘泊和苍凉。但“只要”能衬托出夕阳的绚烂美丽,诗人甘愿飘泊。
4、五处对照可以看出诗人的爱情观是以什么为核心的?
小结: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是诗情的倾诉,是画意的泼墨,是至美的追求,是真爱的憧憬。
5、这种具有巨大反差性的形象和炽热的情感,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句式结构来表达的?这样的句式结构有什么作用?
全诗各节以“我愿意是„„”为开头,“只要我的爱人是„„”为转折,用这样一种倒装的条件复句形式,展现了五幅激情洋溢的艺术画面。诗句回环反复,整齐而富有韵律。诗人对爱情忠贞不渝、默默奉献的炽热情感得到的不断深化和升华。
四、比较阅读舒婷《致橡树》
(一)朗读《致橡树》
(二)分析《致橡树》
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凌霄花是指现实生活中那种攀附他人的一种爱情模式,痴情的鸟儿是没有价值的单方依恋的爱情模式。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都仅仅是一味的奉献,这些爱情关系中的双方不是本质上的平等,当然也缺少一种独立性,所以女诗人是持否定态度的。橡树、木棉的关系是: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关系。
(三)比较两诗的异同
1、艺术手法上的相同点:
借助一系列自然物象,通过一连串鲜明生动的比喻,排比和象征,构筑一个抒情网络,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使意象更有感染力,诗歌更有韵味。
2、不同的爱情观:
《我愿意是急流》形象地描绘了相爱双方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为了爱情,为了长相厮守,“我”有可以献出一切的勇气和力量。《致橡树》则否定了小鸟依人似的爱情观,她所追求的是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五、讨论:通过学习,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爱情观。
六、师总结:
1、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爱又是苦涩的、艰 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他就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2、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比《急流》更为著名的小诗《自由•爱情》,这首诗是裴多菲1823年1月1日写于佩斯,这天正是他24岁生日,译者白莽被国民党杀害时年仅22岁,译这首诗是在21岁左右。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两个年轻人的思想、战斗、鲜血和生命,凝固成一首千古绝唱!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就会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诗
2、完成《全优设计》
八、板书设计:
爱情观 艺术手法 牺牲自己 《急流》 自然物象
无私奉献 比喻
独立平等 象征 互相依存 《致橡树》 排比 同甘共苦
附:板书设计 致橡树
内容 态度 结构 主题
凌霄花、鸟儿 源泉、险峰 依附、衬托、牺牲 橡树 否定 破 追求地位的平等
日光、春雨 心心相印的爱情
木棉---------------对等----------------------橡树
自创爱情诗 篇5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学 院: 商学院
专 业 名 称: 工商管理
姓 名:
年 级: 11级
学 号:
课 程 名 称: 经典爱情诗赏析
论 文 题 目: 自创爱情诗三首
授 课 教 师:
成 绩:
评 阅 日 期:
2012年12月20日
末日
传说中的这一天 如果它来临 我将捧着你的脸 轻声吟诵 一切都会来得迟缓 一切都还是它原来的样子 不改变其固有的方向
迟钝的光明 等待在黑暗的边缘 等你睁开眼睛
我们的黑暗已经经历了多么漫长 比那黑云压城的颜色还要深沉
我想象着
当世俗的阳光刚刚离开世界 我的吟诵已经充满了你我的天堂
最后一个身影 不是你 而是我 双手轻抚深处的痛
你在静寂的词中 我看见了往昔 曼妙的青春 你捧着美丽的 淡淡的忧伤 比那红酒还要香醇 我的衣袖随着你的微笑而飘动
我将放下你的脸 停下吟诵 放下一切的美好
期待 下一次 生命中有你
用时间去思念
天空被昏暗统治 只把一半的一半留下做纪念
如果这样 该将思念寄往何处 相同的起跑
再次遇到 却忘记了怎么微笑 我又试着拼凑出自己的好 来证明曾经的存在 钟摆却将它抛向不知方向的远方
又一次路过的巷口 陌生的姿态见证的繁华 如今的熟知却收获了满满的落寞
天黑是我铭记你的天空 雨季是我再次逃离的窗口
时针分开了天地 谁还在原地等候
这一次 我决定 把思念交给时间
相思记
试论《诗经》的爱情诗 篇6
关键词:《诗经》,情诗,爱情,婚姻
在《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中, 反映男女婚爱之情的约占三分之一, 达百篇之多。这些诗从时间论, 正好上自周初下迄春秋中叶约五百年之久;从地域论, 遍及整个黄河流域并扩大到江汉流域;在内容上几乎涉及男女关系的各个方面, 凡属自由的恋爱, 感情专一, 婚爱生活的离合悲欢, 忧喜得失之情, 都在这些诗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表现方式上, 或记事、或正面歌颂、或反面讽刺、皆为精彩动人。如《周南·关雎》之表追求, 《秦风·蒹葭》之抒思慕, 《鄘风·桑中》之叙幽会, 《周南·桃夭》之颂婚嫁, 无不情真意挚, 感人心志。
一、恋爱自由, 用情专一为主调的“情爱诗”。
《诗经》时代中下层社会男女之间自由的恋爱生活是培养真正爱情的广阔天地, 因而产生了大量歌咏自由恋爱的优美情诗。《郑风·溱洧》就是描写溱洧之滨男女春游以反映自由恋爱生活的代表作品。《郑风·出其东门》就是对东门之外的春游场面的描写。在这种自由定情的场合中建立起来的恋爱关系, 是完全以双方的真情实感为基础的。
自由恋爱, 由感观上的爱慕引起的恋爱, 邂逅生情, 赠物定情。《郑风·野有蔓草》是求爱的优美恋歌。诗歌写一个男子在露珠晶莹的田野里, 偶然间和一个漂亮的姑娘相遇, 姑娘长着一双眉清目秀的大眼睛, 男子被她的美丽迷住了, 眷恋欢悦, 向她倾吐了爱慕之情。这些诗中突出表现了男女之间一见钟情而且非常直率朴实的爱情生活。男女间两情相悦, 自然导致幽会, 这样进一步了解和倾吐真情, 密切感情。诸如《齐风·东方之日》、《陈风·东门之池》、《齐风·莆田》、《小雅·菁菁者莪》等篇, 主要反映了相爱着的双方都主动地进入爱情的乐园, 更体现出男女之间最有意境最情深绵绵, 刻骨铭心的爱情生活。
对情爱、对恋人的用情专一还通过倾心思慕、刻骨怀念的抒写。如《王风·采葛》中的“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二、以歌咏夫妻欢爱与白头偕老的婚姻愿望为主的“婚姻诗”。
《诗经》的情诗作为爱情与婚姻基本一致的时代产物, 还表现为歌咏夫妻欢爱和渴望白头偕老的婚姻愿望。
正如开篇之作《周南·关雎》所描写的那样, 经过长期对于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殷切思念, 终于与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结成了情意相投, 融洽无间的美满伴侣。
恩爱的夫妻间有着无穷乐趣, 甜蜜的幸福生活, 充满着难解难分的感情, 所以都希望能长期相聚, 乃至白头偕老。而且, 愈是恩爱愈受不了离别和相思之苦。《诗经》情诗中, 也存在着夫妻俩相离时, 苦苦思念的情诗。如《卫风·伯兮》是表现妻子对远征在外, 久盼不归的丈夫思念之情的诗, 充分地表现出她思念丈夫的真挚、深刻的情感。这类的诗很多, 如《周南·卷耳》、《召南·殷其雷》、《邶风·雄雉》、《王风·君子于役》和《小雅·采绿》等。
《邶风·击鼓》和《豳风·东山》中都写出了久役在外的征夫思念妻子的心情。这些诗都抒写离别之苦寄托企求重新相聚的愿望。因此许多抒写丈夫远役而归的诗中, 就表现了久别重逢的无比喜悦。《召南·草虫》云:“未见君子, 忧心惙惙。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 我心则说。”以未见时的忧思与既见时的喜悦相对比, 更显其喜。
三、反面突出主题的“弃妇诗”。
导致婚姻上不能白头偕老的原因还有男女间、夫妻间此方被彼方所遗弃。《诗经》时代不合理的封建宗法制度下, 广大妇女的遭遇比男子悲惨, 受到的痛苦比男子重, 而且在婚姻恋爱中受着种种摧残与侮辱。女性在婚姻恋爱中有着不平等的待遇。“弃妇诗”在婚恋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遗弃给受害一方精神上所造成的痛苦是巨大的, 它正反映了这一悲剧性现实。
陈毅爱情诗背后的故事 篇7
挥泪赋《忆亡》,痛悼爱妻肖菊英
1927年10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残部进驻江西信丰。朱德和陈毅召集当地开明士绅座谈,其间秘书进来,与朱德耳语几句,朱德马上叫陈毅去处理:有十几个战士抢劫了离城20余里的一家当铺。陈毅骑马赶去,命令战士列队听他训话。陈毅讲了革命队伍与国民党军队不同,革命战士应爱护群众一草一木,然后要大家把抢来的钱物交还,并查出三个为首的抢劫者,当场枪决,以平民愤。朱德很赞成陈毅的处理,宣布这支队伍由他和陈毅共同领导。就在此时,围观群众中有个年仅15岁的女孩,长得美丽端庄,她就是信丰县妇女解放协会主席肖菊英。陈毅风流倜傥的英姿和义正辞严的谈吐,在她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0年7月,活动在赣南的26、27、28纵队和赣南独立师合编成红22军,隶属红一军团,陈毅任军长,邱达三任政委。陈毅到任后,先在信丰黄泥排,后迁至犀牛和信丰城内,办起干部学校,自任校长,为红22军和地方武装培养骨干。肖菊英是干部学校第一批学员。她学习刻苦,发奋好强,不仅政治、军事训练成绩优秀,还是文娱骨干。肖菊英的美丽端庄、多才多艺,深深打动了陈毅的心。他俩在感情上越来越接近,并得到肖菊英父母的支持,很快订下了婚事。
当年8月中旬,为配合攻打长沙中途撤回的红一军团主力攻下吉安城,陈毅奉命率红22军开赴前线,干部学校的学员提前结业,肖菊英分配到红22军军部参谋处担任秘书工作。部队撤离信丰前,肖菊英和陈毅一同回家向父母告别。陈毅和肖菊英身着戎装走进家门,警卫人员牵着一匹白马和一匹黄马站在门外。肖菊英对父母说:“我们部队马上要出发开往远处,这次走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会。”她咬住嘴唇低声而坚定地说:“我已作好准备,如果革命不成功,不会再回来。”母亲抚摸着即将离别而又前程未卜的爱女,难分难舍,潸然泪下。陈毅见此情景,忙安慰岳父母莫要悲伤,并提议能否送一件肖菊英心爱之物作纪念。母亲深思了一下,看到门外肖菊英骑的那匹大黄马背上没有鞍子,便到内屋找出她自己陪嫁的一条红毛毯,搭在马背上。这条红毛毯,寄托了父母一片真诚的心愿:祝福即将离别的女儿、女婿以及红军部队旗开得胜,革命成功,早日回家团聚。
9月,时年29岁的陈毅率红22军到达泰和县城,与18岁的肖菊英正式结婚,婚后第二天继续向吉安进军,10月4日攻下了吉安。陈毅和肖菊英的蜜月就是在攻打吉安的行军与作战途中度过的。
红一军团攻克吉安后,在缴获敌人的文件中,发现了有关“AB团”的史料,其中涉及中共江西省行委和赣西南特委的某些干部。“AB团”是国民党右派在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中一小撮极端分子纠合起来的秘密组织,只存在几个月就自行消失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却认为赣西南的党组织存在“非常严重的危机”,必须来一番根本的改造,以“挽救这一危机”。遂于1930年12月初,派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政务处处长李韶九,携带总前委指示信,并率一连部队,到中共江西省行委、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富田,实施肃反任务,准备“找到线索来一个大的突破”。李韶九一到富田,就采用逼供信的手段,大量捕人。几天时间,在中共江西省行委、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及赣西南特委机关,抓捕了包括主要领导干部在内的100余人,致使机关内人人自危。在此情况下,中共江西省行委和江西地方武装红二十军的部分负责人便铤而走险,干了两件很恶劣的事:一是模仿毛泽东的笔迹,伪造了毛给总前委秘书古柏的信,制造要把朱德、彭德怀、黄公略打成“AB团主犯”的谣言,企图制造总前委分裂的局面。他们故意把此信送到彭德怀手中,彭德怀一眼看穿此信乃伪造,将信送给毛泽东,揭穿了这一阴谋。另一件事是,他们鼓动红二十军哗变,扣留李韶九,放出被捕人,并率红二十军西渡赣江,脱离总前委领导,单独到永新、莲花一带活动。他们沿途还提出“打倒毛泽东”,“拥护朱、彭、黄”的口号,这就是著名的“富田事变”。
“富田事变”给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以极大震惊,也使全党受到极大震动,错误认为“富田事变”是“AB团”里应外合,公开叛变。总前委对“富田事变”采取“坚决进攻的策略”,毛泽东以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委员会名义,起草了讨逆布告,说:“段(良弼)、谢(汉昌)、刘(启)、李(文林)谋逆,叛变起于富田,赶走曾山主席,扣留中央委员,反对工农红军,反对分地分田。”号召中央苏区军民进行反击和镇压。于是中央苏区打“AB团”的肃反运动不断升格,导致广泛扩大化,给党和红军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富田事变”发生后,陈毅奉命去抓“AB团”重灾区的赣西南,担任特委书记。其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对中央苏区第一次“围剿”被击退,第二次“围剿”即将开始的关键时刻。陈毅从大局出发,伸张正义,释放了一大批被错抓的所谓“AB团骨干分子”,很快稳定了人心,积极投入第二次反“围剿”战斗。陈毅此举引起了负责肃反工作的领导人李韶九的怀疑和不满,他给陈毅扣上了“AB团总团长”的帽子,连肖菊英也被说成是“AB团骨干分子”。红22军政委邱达三已被当成“AB团骨干分子”抓了起来,肖菊英对陈毅的安全也十分担心。
此时,赣西南特委机关驻在兴国县城李家祠堂内,这祠堂原是清光绪年间江南提督军门李占椿的花园别墅,地方比较大。陈毅和肖菊英住在后边绣花楼上。肖菊英一面担任特委的机要秘书,一面还兼任特委妇女部长。夫妻二人互相支持,同甘共苦,始终坚定地战斗在一起。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结束后不久的一天,陈毅突然接到上级通知,叫他连夜带一名警卫员去于都参加紧急会议。他对抓“AB团”的错误做法十分不满,同肃反负责人李韶九有过激烈争吵,中共江西省行委书记李文林就是去开会被当成“AB团骨干”抓起来的,因此陈毅暗忖此行凶多吉少。临行时,他嘱咐肖菊英:“我去开会了,三天之内不回来,你就快走,到你老家信丰藏起来。如果我没事,我会派人把你接回来。”
nlc202309090639
陈毅到达于都后,才知道是开地方工作会议,部署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准备工作,其中有一项是要求各地立即停止抓“AB团”,纠正肃反扩大化,陈毅虚惊一场。陈毅在回归途中,遇到了国民党地方武装民团的袭击,白马被打死了,他只得和警卫员绕道步行,回到兴国县城已是第四天下午。
陈毅走后,肖菊英一直心神不宁,到了和陈毅约定的第三天晚上,她坐在窗前,望眼欲穿等待陈毅归来。她仿佛听到街上传来狗叫声,似乎又有人敲门,喜出望外,匆匆下楼去开门,可门外空无一人,使她大失所望。眼看天色微明,她彻底绝望,决心“和陈毅一起去”了,毅然跳入楼下的古井中。
陈毅满怀夫妻重逢的喜悦心情,推开李家祠堂大门,眼前只见白花挂在厅堂内,肖菊英全身湿淋淋地躺在门板上。此情此景,令陈毅心如刀绞。他强忍悲痛,将爱妻遗体埋葬。送葬归来,一夜无眠,含泪写下了《忆亡》:
余妻肖菊英,不幸牺牲,草草送葬,夜来为诗,语无伦次,哀哉。泉山渺渺汝何之?检点遗篇几首诗。
芳影如生随处在,依稀门角见玉姿。
检点遗篇几首诗,几回读罢几回痴。
人间总比天堂好,宿愿能偿连理枝。
依稀门角见玉姿,定睛知误强自支。
送葬归来凉月夜,泉山渺渺汝何之。
革命生涯都说好,军前效力死还高。
艰难困苦平常事,丧偶中年泪更滔。
肖菊英牺牲后,陈毅曾化装到信丰,向岳父母讲述肖菊英牺牲经过。1949年8月,信丰刚解放,时任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上海市长的陈毅,就致电中共赣西南区委书记杨尚奎,再次提到肖菊英牺牲和她尸骨被国民党军挖毁之事,托付杨尚奎向肖菊英亲属表示抚慰。1950年春,陈毅又致信中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副部长、肖菊英的老同学钱益民,询问肖菊英亲属的近况,得知肖菊英父亲已去世,便邀肖菊英母亲、弟弟来上海会面。后来陈毅还根据肖菊英两个弟弟的技术专长,建议江西省有关部门安排了工作。1952年,陈毅又给肖菊英母亲寄去近照,以示对亡妻的怀念和对岳母的抚慰。
《兴国旅舍》书怀,追念亡妻赖月明
肖菊英不幸去世后,陈毅一直生活在感情的阴影下,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的李富春和省委组织部长兼妇女部长的蔡畅夫妇,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他俩主动当“月老”,热心牵线搭桥。1932年5月,陈毅与江西省少共儿童局干事、18岁的赖月明结了婚。赖月明原名赖三娇,是兴国县石村人,出身开明士绅家庭,17岁参加革命工作。她生得品貌端庄,能文能武,深得陈毅之爱。她和陈毅婚后,互相勉励,生活得很幸福。可是,陈毅工作在前线,赖月明工作在后方,他俩蜜月仅短短几天,以后两人一直是聚少离多。
陈毅和赖月明婚后第二年,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直接用于中央苏区的兵力达50万,而且“步步为营,堡垒推进”,中央苏区执行左倾路线的领导们,反对毛泽东的正确战略战术,用共产国际来的军事专家李德的完全不适合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套战法应对。五次反“围剿”作战开始后,陈毅受命兼任西方军总指挥,负责指挥二十三军,警卫师,独立二、三、四、十一、十三团及江西军区各地方游击队,在招远、新丰前线作战,上级规定的作战方针是“阵地防御,步步设防”,作战十分艰苦。
1934年8月28日上午,战线已退到万安、兴国老营盘一线,陈毅来到三军团六师的前沿阵地视察,正值敌军周浑元部一个师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老营盘阵地猛烈攻击。陈毅视察完毕,作了指示,离开六师的前沿指挥所。就在此时,陈毅右胯骨被敌弹击中,造成粉碎性骨折,顿时倾倒,血流如注。
陈毅负重伤后,住进了瑞金云石山中华苏维埃国家医院,赖月明闻讯十分焦急,得到领导同意,连夜来到陈毅身边看护。这是她和陈毅婚后较长时间的一次团聚,前后两个多月。
陈毅本应做外科手术,但医院没有电源,不能拍X光片,医生只得让他服药治疗保养。过了一段时间,陈毅烧退了,大腿仍是红肿疼痛,不能伸直,不能下床。他十分焦急,听说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就要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还没有一位中央领导人找他谈过话。10月9日,医院各科室的医疗器械、药品都装箱了,看样子一两天就要转移,陈毅在同病房的陈正人、周裕立二人劝说下,这才给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写了信。周恩来接信后,当天即派人把电台的一台汽油发电机送来,医院连夜将装了箱的手术器械打开,拍了X光片,为陈毅做了手术,取出体内碎骨。第二天,周恩来代表中央来看望陈毅,并传达中央的决定:主力红军转移后,中央苏区成立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项英任中央分局书记,陈毅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
10月底,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从瑞金梅坑迁到于都县境内宽田。其时几路大兵即将压境,形势十分危急。陈毅首先动员妻子赖月明回兴国老家,赖月明舍不得离开丈夫,但这是革命大局,只能服从。陈毅不放心她一人走,特地派了宜黄县委组织部女部长万香一路护送。陈毅和赖月明分手后,陈毅将毛泽覃妻子贺怡、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儿子小毛、贺子珍父母亲等,分乘三条装钨砂和粮食的船,送到赣州郊区隐藏起来。接着陈毅就投入了三年游击战争的艰险岁月。
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陈毅率领的赣南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他下山后,几次派人到兴国寻找赖月明,都未见踪影。10月4日,陈毅亲自带着贺怡、宋生发前往兴国,就关于释放政治犯问题与国民党兴国县政府交涉。除了公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失散多年的妻子赖月明。
10月6日,宋生发打探到了确实消息,赖月明回到家乡后继续坚持斗争,不幸被捕,国民党一个姓方的乡丁看中了她,硬要娶她,赖月明宁死不从,跳崖自尽了。
对于赖月明可能遭到不幸,陈毅是有思想准备的,但一经证实,仍然感到五雷轰顶。回想起赖月明的音容笑貌,陈毅心中充满无限的怀念与苍凉,禁不住泪流满面。在那破旧的芳园旅舍,陈毅面对孤灯,提笔写下《兴国旅舍》表达自己的哀思:
nlc202309090639
兴城旅夜倍凄清,破纸窗前透月明。
战斗艰难还剩我,阿蒙愧负故人情。
当年陈毅送别赖月明,夫妻俩依依不舍的情景犹历历在目,想不到那次竟是诀别,从此二人天上人间,永无相见之日。一句“愧负故人情”,可见陈毅对赖月明牺牲的悲痛和内疚。
从《赞春兰》到《所思》,深爱娇妻张掌珠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后,陈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开赴前线抗日。1939年3月,周恩来陪叶挺从重庆来皖南军部视察工作。3月10日,军部大礼堂演出陈白尘编的四幕话剧《魔窟》,陈毅从江南来军部参加会议,也看了演出,对扮演小白菜的张茜一见钟情。一天晚上,军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来看望陈毅,陈毅和他是老友,谈到了张茜,朱克靖介绍说,张茜是他从武汉招收来的,出生于船员家庭,是独生女,乳名春兰,学名掌珠,才17岁。陈毅得知张茜乳名春兰,魂牵梦绕,特地写了一首题为《赞春兰》的诗,诗曰:
小箭含胎初上岗,似是欲绽蕊初黄。
娇姿高雅世难觅,万紫千红妒幽香。
当年10月,朱克靖从军战地服务团抽了20多人,组成一个小分队,由夏时领队,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开展宣传演出活动,特地把张茜也派了去。11月7日,小分队在江南指挥部驻地水西村演出《魔窟》,缺少道具,张茜跑去找陈毅借军服,陈毅当即脱下自己身上穿的一套军装,让张茜拿走,他忘记了自己写的《赞春兰》诗稿还放在上衣口袋里。张茜回到住地,发现陈毅军服口袋内有东西,就掏出来看是不是重要文件,一看是首诗,便轻声念了起来,念完后顿时满脸飞红,想不到陈毅如此爱慕自己。她不声不响地将诗稿装进口袋里。
此后,陈毅几次与张茜见面。他放开心扉,向张茜讲了自己的革命经历和两次婚姻的悲剧。陈毅光明磊落的胸怀打动了张茜的心,两人的距离拉近了。不久,张茜又收到陈毅写给她的一首求爱诗:
春光照眼意如痴,愧我江南统锐师。
豪情廿载今何在?输与红芳不自知。
1940年2月,39岁的陈毅与18岁的张茜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驻地溧阳水西村结婚,当晚陈毅写下了题为《佳期》的诗,满怀甜蜜之情,记录下这个幸福时刻:
烛影摇红喜可知,催妆为赋小乔诗。
同心能偿深疑梦,注目相看不语时。
一笑艰难成往事,共盟奋勉记佳期。
百年一吻叮咛后,明月来窥夜正迟。
这对革命夫妻的爱情极富特色,陈毅的爱透露着戎马战将的深沉气魄,张茜的爱洋溢着青春激情。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陈毅与张茜聚少离多,陈毅时常写诗表达他对张茜的思念之情。1941年初,张茜从苏中北上盐城,陈毅久候不至,特地写了《内人东来未至,夜有作》:
足音常在耳间鸣,一路风波梦不成。
漏尽四更天未晓,明月知我此时情。
1943年11月,陈毅奉命由淮南赴延安,张茜怀有身孕,带着长子昊苏留在淮南。行前陈毅赋诗辞别:
我行访塞北,君留守淮南。
彼此单形影,独自料温寒。
留在淮南的张茜,生下次子丹淮,她带着两个幼儿,被组织上安排到津浦路明光站东南农村打埋伏,一直到抗战胜利。张茜思念陈毅,写了一首《寄怀》诗:
鸣声凄凄孤蝉哀,情思郁郁人伤怀。
行云慵步回苍穹,游子久留羁旅中。
空向行云凝眸处,望穿秋水人不至。
几番报归盼欢聚,几番又传归期误。
归期误,一别春秋已两度,幼儿长成双询父。
1945年冬,陈毅从延安到山东临沂,接张茜和两个孩子去临沂团聚。第二年,蒋介石发动内战,张茜随陈毅转战山东。1947年8月,山东战场形势吃紧,张茜又生了三子小鲁,她带着三个幼儿随我军家属一道,由烟台登船撤往当时苏联红军驻守的大连港。由于我军不具备海上作战能力,撤退途中有同志遇险。消息传来,陈毅十分忧虑,特写了《所思》一首,其中有句:
蓦然昨夜梦中寻,又见汝身尽是血。
醒来虽然知是梦,难解愁肠千百结。
誓祝再聚不分离,但愿再会常欢悦。
长忆送汝登车日,屈指迄今已三月。
军中不羡愚夫妇,镇日相守到白头。
但望渡海天地宽,稳渡勿为蛟龙得。
张茜在大连,抓紧时间学习俄语和英语,直到上海解放,才和陈毅团聚。陈毅和张茜共同生活了30年,生有三子一女。1972年1月6日陈毅去世,第二年张茜也患了癌症,她抱病编成了《陈毅诗词选集》,于1974年3月20日病逝,年仅50岁。张茜留下了《陈毅诗词选集》,编成题后二首。
其一:
因病堪悲唯自勉,理君遗作见生平。
持枪跃马经殊死,秉笔勤书记战程。
波漾流溪冬月影,风回碣石夏潮声。
残躯何幸逾寒暑,一卷编成慰我情。
其二:
强扶病体理遗篇,争取分阴又一年。
把卷忆君平日事,淋漓幸会溢行间。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