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2024-11-05

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精选11篇)

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篇1

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看完十七届六中全会中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议案,我就想起了三毛写的《哭泣的骆驼》,那是讲在一个没落的地方因当地人民的愚昧而受到侵略者的玩弄,而就算是几个少有的清醒者也死于非命!攻下一个国家很容易,而对当地文明的改造却是一条曲折的道路!显然,中国共产党在这条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路线,正朝着光明走去!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共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党的十六大以来,根据中央统一部署、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思想认识和改革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十六大一方面明确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并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分别作了阐述;另一方面,强调要“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并就文化的管理体制、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文化法制建设、文化市场培育等问题作了全面部署。

以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为考量,强调文化建设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客观需要。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一个国家的文化繁荣可以增加一个国家的凝聚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当前,摆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建设文化大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文化改革永无止境。更应当看到,虽然甘肃文化建设成就不小,但差距也不小,问题也不少。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甘肃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些前进中的问题,除了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别无他途。不改革,或者不深化改革,就没有出路,没有前途。为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制度革命。随着改革进入加快推进的攻坚期,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改、观望等待的问题,而是要正视差距,直面矛盾,涉深水,破坚冰,啃硬骨头。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中央和省上的精神,力争改革过程中的每一步把握正确方向,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尽量少走弯路,不走岔路,不走回头路。各文化改革单位要以更加主动、更加自觉的姿态,更新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文化发展任重道远,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我们坚信,只要紧紧扭住文化体制改革这个关键,就一定能够在文化大省建设中,迈出新步伐、跨上新台阶、开拓新局面。

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篇2

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专业服务机构, 捷盟咨询组织员工及时认真地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感受颇深。我们围绕“文化兴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通过学习, 有三点体会:

一是文化强国成为国家战略

我们国家的GD P成为全球第二, 但我们还远不是经济强国, 离文化强国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正如温家宝总理讲过的“国家的影响力, 取决于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 但归根结底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的影响力更深刻、更具渗透性”。文化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捷盟咨询在为企业提供企业文化服务的过程中, 在与国有、民营、外资等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负责人思想交流的过程中, 已深刻感受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许多企业遇到生产力提升的瓶颈归根到底就是文化问题。所以我们最能理解文化作为国家战略是多么正确的选择。尤其在我们当下, 如果文化不提升、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不强大, 我们经济上的“调结构、转方式”就没有方向与动力, 就无法成为经济强国。

纵观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任何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支撑, 技术的进步与制度的先进性, 都是文化土壤上长出的智慧之果。如我们祖先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 让中国在近代以前一直领先于世界经济;经历文艺复兴而崛起的西方国家, 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强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 肇始于思想和文化的解放, 带动了制度的变革, 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让中国抓住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使我们在众多领域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从而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化能兴国。时代在变, 文化要发展, 文化要繁荣, 这是中国成为文化强国的无愧于历史的战略性选择。

二是文化安全问题

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生产安全等等, 人们耳熟能详, 但文化安全的提法, 在这么高级别的文件中提出, 可能是第一次。为什么文化会有风险?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它是思想的引领、是人们行为、态度的“发源地”。文化安全, 简单理解就是确保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传承, 确保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民的主流价值观, 就是要意识到防止不良外部文化的侵袭。

文化自强, 文化才能安全。《决议》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即是文化自强的要求。文化安全是放在世界坐标的时空上来讲的:西方某些国家利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高效传播性和难以干扰性, 对别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有意渗透, 他们惯使双重标准, 歪曲、扩大分歧与矛盾, 挑起冲突, 严重威胁别国的政治稳定与社会安定。中华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沉淀的, 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特色不能丢、不能被西化, 这是一种文化的安全。就像一个人, 机体健康不易受风寒、内心强大不易被压垮, 拥有智慧不易受诱惑, 因此而安全。国家、社会、民族的文化安全, 最主要的靠自强, 要有自己不可动摇的文化根基, 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遗憾的是当今社会, 有知识有技术的人多了, 有文化的人少了;会挣钱的人多了, 能坚守道德底线、能坚持做人原则的人少了。因此, 中国公民人文精神的培养迫在眼前。文化需要传播与力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用更简练的、易理解、易记忆且好传播的方式进一步凝练, 让每一个公民接受。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调整政策, 改革体制与发展方式, 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与敢讲真话、诚实守约的社会氛围, 让每个公民真实受到这种价值观的益处, 那么, 就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自觉践行和热爱。胡锦涛指出, “民生连着民心, 民心凝聚民力”、“要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文化被民众接经济力量, 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和道德的力量。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 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因此, 要解决好继承与创新、融合与发展的关系。要在继承中创新, 创新中发展。要向传统中学习诚信精神, 切实解决目前的社会诚信问题, 要自觉建设诚信文化, 塑造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契约精神。

以上是我学习后的三点认识。作为长期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咨询服务人员, 我觉得责任更重了, 工作意义更大了。捷盟咨询有个观点: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影响修正社会文化。在社会公民中, 企业人数占据绝大比例, 如果企业建设了先进的文化, 企业人自然会把这先进的文化传递给社会。今天党和国家更重视文化建设, 给我们带来更大的事业空间。企业文化的生长, 离不开社会文化的阳光与空气。全社会重视文化建设, 文化自觉的效果对于企业来讲是大好事, 企业建设优秀文化不再是“金鸡独立式”, 先进价值观的导入将从各级党政组织、个体开始示范, 上行而下效;将从制度、政策层面积极调整、配合, 建立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企业因此获得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营养。

感受精神, 鼓励斗志, 愿为文化兴国尽绵薄力量。

受了, 文化自然就安全了。文化安全了, 国家就安定了, 生产力就会进一步发展, 国家竞争力就会更为强大, 文明的目标就不远了。

三是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只有继承才能更好地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 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过去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各时期有不同态度, 今天的认识, 意义非凡。我们认为这也是理性的选择。我们曾经积累过灿烂的农耕文明, 也积累过许多光辉的人性价值, 但这些有待我们去重新认识、主动继承与发展。有一句话说得好,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因此, 我们需要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文化, 坚持具备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价值观, 把文化作为确定民族身份、找寻自我价值的手段和力量之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文化的活力之源在于承袭古代文化而不拘泥, 学习传统文化而不照搬。

我们到底要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什么?学儒、学释、学法、学道……正所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这就是要有一种宽容、包容的心态, 要有一种“以我为主, 博采众长, 融合提炼, 自成一家”的大国文化风范。温家宝总理说过, “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不仅需要强大的

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篇3

据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几年前曾说过一段令中国人很不爽的话,大意是:不用害怕中国,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以古证今,撒切尔夫人的这个话或许有些武断,因为中国古代向东亚乃至世界输出了灿烂的儒家文明。不过,撒切尔夫人的“轻看”中国也说明,在当今的全球化竞争中,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乃至物质的繁荣,而没有文化和精神的强大,没有可以服众的信仰和价值观,是成不了世界领导者的。

中国文化的“守势”和“弱势”

文化是什么?简单地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安身立命之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本质标志。举个例子,也许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在使用苹果最新推出的平板电脑——这体现了全球化的影响——但每个国家的消费者在使用苹果电脑时,必然会有语言、文字、内容乃至输入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本身,即是文化。从这个角度看,文化是无所不在的。人们在今天已很难找到没有文化标记的产品,很难找到不借助文化影响的销售,很难找到不体现文化意义的消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政府对人民的组织动员能力、参与国际化程度等,都越来越带有文化的印记,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综合水平,可以说,文化日益深刻地融入了社会发展之中。

正是出于此种全球竞争时期文化发展的紧迫性,刚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任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首次提出的命题,反映了中共乃至中国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的文化自觉。

确实,不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文化之于中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之邦,也是世界上唯一文化不曾中断的民族和国家。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来源于其包容和开放性。在中国历史上,土地曾被异族侵占过,但文化从来没有被别的外来文化所征服和同化,相反,随着异族铁骑而来的其他文明,一踏入中华土地上,反被中华文化所同化、融合,变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是到近代,中华文化和异质的基督教文化相遇,首次开始不自信,并由此伴随着国力的衰弱,在长达近百年的历史上,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去中国化的、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这种文化发展的不自信到改革开放后,也并未得到根本的扭转。

尽管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我们也开始有意识在海外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但是,在和西方文化的竞争中,中国文化并未彻底改变自鸦片战争以来形成的被动局面,西方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阶段,对中国改革以来发生的包括文化在内的巨大社会变迁,未有一个合乎客观实际的相对正确的认知,尤其对中国基于自身历史条件和环境选择的发展道路,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不自信还表现在,我们在改革中创造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只有在得到西方的肯定后,才能被自身所肯定和接受。这无疑会削弱中华文化对外的解释能力,使中国的发展受到文化上的制约。

应该说,现在是改变这种文化上的“守势”和“弱势”的时候了。在中国经济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的背景下,我们要想在世界上有更大的作为和影响力,就不能单单依靠同世界各国发展经贸的互利互惠关系,还必须要有被世界所接受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过文化和价值观来影响人、说服人。

政府不必对文化大包大揽

要想复兴中国文化,首先对这种“复兴”要有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诚如六中全会所指出的,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或者用已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话说,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一定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文化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如此,就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

从费孝通先生的这个话来看,对本民族的文化发展首先有这种自觉意识的,一定是从事文化创造和传播的知识分子。对于中国而言,关键是政府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要有自觉。政府惟有真正认识到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文化发展规律有一种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有一种主动担当,才能主动去发展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否则,如果还像过去一样重经济轻文化,或由于与政绩难以挂钩,致使文化在经济社会中处于弱势,那么,文化自觉最终会变成一个空洞的口号,甚至会搞偏。

但是,文化发展要靠政府自觉去推动,并不表示政府就可以对文化大包大揽,不尊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政府的好恶为文化的好恶,假如这样,就不是在发展文化,而是在糟蹋文化,败坏文化。政府虽然对文化发展起关键作用,但在文化的创造与传播上,必须界定好政府作用的发挥方式。换言之,政府既要积极有为但又不能乱作为。这就需要政府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打破各种束缚,敢于将文化创意与商业模式相结合,创造出生机勃勃的文化生产力;在运作模式上,从主要通过计划配置过渡到主要依赖市场化手段配置文化产业资源;在政府功能定位上,要积极有为但不越位,从宏观层面对文化发展、文化产业进行引导扶持,但决不参与市场具体运作。将文化和文化发展变成政府垄断的事情和领域,事实会有害于文化的发展。政府只要把握好文化发展的方向,制定好文化发展的规制和政策,加强对文化发展的总量、结构和质量调控,做好引导、扶持和服务工作就可以了,政府应逐步从文化产业领域中退出来,让民间资本大规模进入,充分发挥个人的文化创造力。

一个古老大国的新生,是需要文化做支撑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感召力,必然使得中国人以文化大国乃至文化强国来期许自己;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承载的国际期待和肩负的国际责任,也必然要求通过中华文化来传播和谐理念、完善中国表达、树立中国形象。所以,增强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自信心,对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以及对如何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发展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整个民族对文化的发展和复兴具有一种明确的自觉意识时,撒切尔夫人的话也就会不攻自破了。

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篇4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20 道,多选题 10 道,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三):《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几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所属课程

个问题》(下)倒计时 26:13

一、判断题(10 道)

1.?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官本位”、“权力本位”就属于一种糟粕,对此应该扬弃。

正确 错误

2.最近中央提出“走转改”,就是一个很积极的努力,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和媒体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样才会产生优秀文化作品来武装人,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正确 错误

3.当今中国人对媒体的依赖并不大。

正确 错误

4.1978年初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最突出的是文化需要的问题。

正确 错误

5.文化需要很容易满足,但物质需要却很难解决。

正确 错误

6.如何提高我国的文化生产从而为民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这个问题在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

正确 错误

7.文化市场竞争可以市场化,以人的自主创新能力拓宽文化市场。

正确 错误

8.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

正确 错误

9.中国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的深层根源都与文化有关,可以概括为文化根源。

正确 错误

10.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20 道)

1.在社会主义的劳动结构中,围绕()强调各司其职。

A.劳动态度 B.劳动对象 C.劳动能力 D.劳动产品

2.围绕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本质特征和时代要求”来选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人为本 B.自由平等 C.公正仁和 D.和谐相处

3.核心价值体系对民众而言,叫()。

A.共同价值观 B.世界观 C.人生观 D.方法论

4.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人和自然“()”是核心的价值选择。

A.共处共存 B.共爱共享 C.共生共进 D.共创共富

5.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A.改革开放 B.科学发展观 C.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6.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A.人才 B.队伍 C.科技 D.经济

7.以下属于可以市场化的是()。

A.文化理念 B.文化资源配置 C.公益性文化事业 D.公益性文化产品

8.()全会第一次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完整地提出来。A.十七届三中 B.十七届四中

C.十七届五中 D.十七届六中

9.从1978年到现在政府体制改革进行了()次。

A.4 B.5 C.6 D.7 10.只有把()的丰富的历史内涵搞清楚了,才能对群体性事件和社会矛盾有理性的、清醒的认识,在遇到这些问题时才不至于发生很大的思想困惑,乃至导致在方向道路上的动摇和摇摆不定。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孕育于20世纪()。

A.四五十年代 B.五六十年代 C.七八十年代 D.八九十年代

12.()权利是公正的人性基础。

A.自由平等 B.公平公正 C.宽容博爱 D.协商共识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创于()。

A.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党的过程中 B.邓小平领导我们改革开放的实践当中 C.“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中 D.科学发展观当中

14.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最大的危险就是()”。

A.脱离群众 B.能力不足 C.消极腐败 D.精神懈怠

15.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中,“()”是核心的价值选择。

A.共爱共享 B.共生共进 C.共创共富 D.共信共和

16.以下属于不能市场化的是()。

A.文化资源配置 B.文化市场竞争 C.文化传播 D.文化理念

17.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是()体制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A.经济 B.社会 C.文化

D.政治

18.十二五规划把()作为主线。

A.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B.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C.建立核心价值体系,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D.公平分配蛋糕和利益

19.软实力主要指的是()软实力。

A.精神 B.文明 C.文化 D.文学

20.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实质性是()的转型。

A.文化 B.文明 C.社会制度 D.意识形态

三、多选题(10 道)

1.当今大部分中国人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上有个共同的特征:()。

A.能力和关系中更看重关系 B.有形和无形中更看重有形 C.面上和面下中更看重面上 D.能力和关系中更看重能力

2.目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简练表述中强调最多的是()。A.人本

B.民主 C.公正 D.和谐

3.提炼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方法除了准确定位之外还包括()。

A.具有较为广泛的覆盖面 B.具有内在的逻辑 C.坚持最基本的原则

D.表述应高度凝炼、内涵普适、达雅准确、简捷明快、广泛认同、便于传播

4.从总体上把握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基本精神,要注意以下方面:()。

A.谈论哪些问题 B.有哪些亮点 C.核心点和实质是什么 D.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5.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讲党在今天面临的“四大风险”是指()。

A.精神懈怠的风险 B.能力不足的风险 C.脱离群众的风险 D.消极腐败的风险

6.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概括为国家至上、社会为本、()。

A.家庭为根 B.尊重个人 C.协商共识 D.宗教宽容

7.中央最近提出“走转改”,要求媒体(),创造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类的健康成长。

A.走形式 B.走基层 C.转作风 D.改闻风

8.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十七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

A.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B.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9.围绕“人的劳动活动的完整结构”来选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可表述为各司其职、()。

A.各守其责 B.各尽其能 C.各得其所 D.和谐相处

10.()只是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篇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和精髓,是人类最悠久最优秀的文化之一。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其国际竞争力。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只有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才能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该社会在价值观方面所坚持的基本方向,以此与其他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区分开来,作为该社会价值观的标志。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两种最突出的价值体系,两者核心价值观的区分,也构成两种社会制度区分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必须要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会偏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多年来,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的文化渗透和价值观渗透始终没有停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大问题。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占领社会主义思想阵地的企图,有效防止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对我们青年一代的腐蚀。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显著标志,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兴国之魂”

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篇6

众所周知,不同性质的文化可以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先进健康的文化能促进社会发展,反之,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前进。同时,不同民族的文化,因为相互之间有着历史、地域差别,也会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

作为党员的我们,应该跟上党的发展步伐,了解党的政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新形势下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新的任务,对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我觉得,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强权”的例子。比如:美国凭借着语言优势,通过电视、电影等媒介使其文化成为主流强势文化,并迅速向其他文化渗透。从这看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增强我国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因为文化与政治、经济等式相互交融的,不可分离的,并且如想要提高文化的影响力就要加强文化的传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四、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八、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九、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通过学习,我认为,“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决定最重要的,因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党和国民要充分认识切实提高文化自觉、切实提高文化自信,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祖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所谓文化自觉,就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备把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所以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地增强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不仅仅在我们中国,还有全世界,让更多的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还有,文化自信则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导的和谐、大同、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辩证思想等都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价值观。对这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要继承和弘扬。

所以,我们党和人民既要努力提高文化自觉,又要增强文化自信,把握本国的特点,发挥全民自觉性,对宝贵的精神财富等继承和弘扬下去,更好的推动祖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德尔今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一,先进文化是生命,是一个民族存在发展的血脉和灵魂。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中华民族虽屡经磨难却一直发展至今,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

第二,先进文化是推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思想先导。回顾历史,多少的文化站在世界的前列,尤其是汉唐时期的盛世,不都是因为拥有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化吗?所以,一个国家不仅要不断高扬自己的文化旗帜,还要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文化实力,才能使自己的国家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先进文化是凝聚力,是鼓舞激励人民群众团结奋进的进军号角。在建国之初,有多少人为新中国成立谱写了一曲曲高亢、激昂的歌„„这些都是体现了先进文化具有的凝聚力,通过一曲曲的歌,一篇篇的文章,一本本的书,把中国人民都凝聚在一起,一起为中国的繁荣昌盛而贡献自己的生命。

第四,先进文化是生产力,是现代知识经济的重要内涵和支撑。如今,文化与政治、经济都是密不可分的,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世界经济、政治的竞争归根究底就是文化的竞争。谁的文化先进,谁就走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前面。

第五,先进文化是影响力,是社会文化进步的显著标志和外在展示。这些年来,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形象大大提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在世界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认同。所以,优秀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形象,是一个民族的印记。

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篇7

[关键词]和谐;和谐文化;和谐理念;核心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和谐文化,它是支撑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运行机理,是体现和谐、和睦、和平的精神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是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迫切需要。

一、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及人际关系和谐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但不少人却感觉“幸福指数”降低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精神的滋养和文化的浸润。舒心幸福的生活不仅需要充裕的物质条件,也离不开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加大,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遇到挫折时,甚至会产生怨恨、仇视的情绪。这些精神上不健康的因素一旦导致极端行为,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和谐文化的建设,可以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和自尊自爱、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人的身心和谐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融洽相处。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但有了矛盾和冲突如何处理?和谐文化强调以和为贵,也主张和而不同,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因此,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和谐文化的培育和熏陶,引导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各种利益关系的时候,以和为贵,和睦相处,使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法处理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最为基本的人际关系做起,构成一个和谐社会。

(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建设的任务,同时也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认真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努力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要这样做,首先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培育自然资源能够自觉节约、自然环境能够友好相处的和谐文化。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更是明确地告诉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要对我们进行报复。”这样的深刻见解远远早于罗马俱乐部在1972年发出的惊世危言。现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今天要建设的和谐文化,也应该包括人与自然友好相处这一非常古典又非常前卫的思想,并且应该在全社会努力普及这种文化理念,以此来约束我们对自然的过度索取,规范我们对自然的行为。

(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思想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其独特的说服力和强大的劝导力有效提高社会成员的内在自律意识,从而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空前的深刻变革,必然导致处于不同经济形式中的利益群体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差异。建设和谐文化,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可以进一步形成共同價值观,有助于整合社会。

(四)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

和平、和睦、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也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建设和谐世界是时代的呼唤。当今世界,亟需建构一个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以促进世界格局的公正、公平、平等、合理,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既符合人类整体发展进步的趋势,又能满足各个部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合理需求,使全球化真正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赢共享的全球化。和谐文化提倡用和谐、和平、和睦的理念处理人类的各种复杂关系,包含着人类对和谐的共同价值追求,代表着未来世界的发展潮流和方向,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一致,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建设和谐文化,是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建立未来新型的国际关系与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注意把握好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

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和谐。和谐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只有由一个处主导地位的先进文化来引领,才能实现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上也是和谐的。先进文化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不同的文化形式、文化行类和谐统一,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那么,党的十七大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都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与和谐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文化总是在阐释和表达一定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核心价值就是其中最本质部分,它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和谐文化的内核,没有它,和谐文化就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体现、来反映、来传播,就像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来体现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体现到和谐文化建设中,让人们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解、认同。

(二)正确处理和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建设和谐文化,是不是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一度引起人们的讨论。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帮”的国家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曾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成长,至今仍然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也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近几年流行的传统文化热,如将中秋、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让一些通俗地介绍传统文化的讲坛和人物一路走红等,都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更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但继承不是墨守成规,更不是全盘复古,而是汲取合理的思想内涵,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正确处理和谐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

优秀文化成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我们要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但学习必须以我为主,借鉴不是照抄照搬、盲目认同,否则必定“水土不服”甚至迷失自我。必须立足国情,使和谐文化在顺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中,始终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正确处理和谐文化与主导文化和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把多种多样的社会资源、多种多样的社会结构,用先进的社会规范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朝着绝大多数人认定的目标前进。根据这样一个要求,和谐文化中至少应该包涵三个“一”。首先是和谐文化应该确立“目标一致”的价值取向。共同的利益决定我们会共同选择一个目标。其次,和谐文化应当有“步调一致”的理念。方向选对了,如果步调不一致也不行。再次,和谐文化应当有“统一指挥”的规范。和谐社会是社会的交响乐。一场交响乐的指挥只能有一位。没有这三个“一”的理念就谈不到和谐文化。“一”是主导文化。

和谐社会是多元社会。多种所有制并存必然决定多元文化同在。和谐文化之所以会在今天应运而生,就是为了开发多元文化的功能,发挥多元文化的个性。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和谐文化使和谐社会更加丰富多彩,和谐社会也在为和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那种处处强调一个样,一个腔调的做法,决不是和谐文化题中应有之义,也不可能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导向,即使是实现了所谓“和谐”,那也是虚假的和谐,短暂的和谐。

三、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有句古谚语这样说过:“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任何一种文化的孕育、形成和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应该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一)建设和谐文化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

在和谐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应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二)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于社会生活实际,使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和谐文化的建设,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更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从单体上说,我国社会发展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和发展条件有很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要包容多样,把握好建设的层次性,从而引导好不同阶层、不同思想性觉悟的人,这样才能贴近生活、切合实际,也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应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基本思路。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了。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是人们放松心情、滋润心灵的“润滑济”和“减压阀”。一部优秀的电影让人享受,给人感慨;一首好听的歌给人力量,给人鼓舞,一段精彩的相声,给人欢乐,给人启迪。人民需要文艺,时代呼唤着文艺大繁荣、大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就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三)建设和谐文化要营造和谐的思想舆论氛围

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相继推出《永远的丰碑》、《时代先锋》、《劳动者之歌》等栏目,让人们回顾光辉历史,走近时代英雄,体验崇高与感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时代,无论置身何处,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上的资讯每天都像潮水般涌来。往小处说,它悄无声息但势不可挡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往大处说,它对于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建设和谐文化的

过程中,新闻媒体应承担起自已的社会责任,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新风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诱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为构造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四)建设和谐文化要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和培育“和谐”的思想方法

建设和谐文化,就要通过大力研究、倡导和宣传和谐的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更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谐文化的建设包含许多形式和内容,但必须把倡导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在全社会更加广泛深入地培育和谐的价值取向,将其摆在重要的位置。要通过和谐文化的建设,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来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矛盾,力求解决矛盾而不是制造矛盾,化解矛盾而不是扩大矛盾。鼓励一切有助于促进和谐的思想行为,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各种法律、制度、道德的规范体系,努力使我们的社会呈现出一种既充满活力,又固结和谐的局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都能够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海涛.浅谈和谐文化建设.学园(教育科研).2012,(01).

[2]陶国相.和谐文化建设成当务之急.人民论谈,2006,(22).

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篇8

软实力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战略部署.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文化工作者要结合本职工作,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不断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强调,要牢牢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高举伟大旗帜,唱响奋进凯歌,振奋民族精神,服务人民大众,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氛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思想文化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宣传思想战线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各项工作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在改革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宣传思想工作保持了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

党的十七大站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出发,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和我国文化建设地位的准确把握,也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们要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审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思想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宣传思想工作担负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大任务,担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使命。,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要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高举旗帜,就是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

首要政治任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围绕大局,就是要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正确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服务人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创新,就是要用时代要求审视宣传思想工作,以改革精神推动宣传思想工作,积极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只有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引领人民思想的文化,才能始终赢得人民,才能始终成为社会进步的先导。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准确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新变化,深入把握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形成鼓励创新创造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和表现形式,极大丰富文化品种、样式、载体、风格,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让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尊重,努力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需要我们做到:

一、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了部署,强调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六中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希望专业剧作家多写一些反映农村生活,老百姓喜欢看的小戏、小品、曲艺等。

二、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努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三、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六中全会的这一论述对传承弘扬昆曲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动漫产品是体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六中全会的召开对我们动漫产业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我们将做好‘两大

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篇9

今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任务新要求。

我想就当今的形势谈谈为何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

首先,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并取得了历史性的重要成就,这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了基础。

其次,在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今天,科学文化作为一股中坚力量,成为了我们必须建设的项目。只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优势,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

最后,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加激烈,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文化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工作中占据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建设的步伐。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别国的文明成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篇1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我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央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

全会将文化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建设“文化强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提法,也令人耳目一新。

尤其是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进一步指明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根本上离不开国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而这不可能单纯靠市场化的方式来完成,政府有责任正确引导、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制度保障。

一、打造文化精品,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六中全会指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的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实际,扎根基层,体验生活,创造出更多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人民群众的文化选择越来越多了,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但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方式并没有成为主流,打牌,玩游戏,唱歌,旅游,吃吃喝喝等成为很多人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还有一些人甚至追求低级趣味。这一方面是个人的品味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太少,或者说我们所谓的优秀文化不能贴近百姓生活,过于阳春白雪,难免曲高和寡。如果作品不能吸引广大的老百姓,不能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这样的作品就不能说是好作品,就不能起到对群众的教化引导作用,这样的文化也不会有持久的活力。要转变我们的文化宣传思路,对先进人物的宣传既要高大闪亮,更要真实感人。这样才能让人可以感动,可以接近,可以学习。

二、注重文化引导,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不仅仅是文化产品的丰富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使自己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就像六中全会公报所说,“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果说创作生产更多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则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评价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成就,不能光看它创作了多少文化产品,搞了多少文化工程,更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产品文化工程结了什么果。经济实力是否因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因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了?居民素质是否因文化发展而不断提高了?如果没有,说明所谓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假发展假繁荣。要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产品,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起到对人民群众的引导,教化,教育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要坚决抵制低俗庸俗恶俗的文艺作品和文艺演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真正提升人的精神文化素质。

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 篇11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在探索建设先进文化实践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从根本上说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科学发展;人民;改革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鲜明回答了事关我国当代和未来文化发展的重大命题,意义重大而深远。全会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大局、遵循文化改革发展规律,推动文化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文化改革发展只有牢牢把握这个主题和主线,才能与我国丰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相承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就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使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基石。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突出强调了正确把握文化改革发展方向的极端重要性。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关键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空前活跃,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才能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迈向前进。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不断满足人民对文化发展的新期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基本任务。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兴旺,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持续增长,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和水平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仍显滞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全会提出了构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双重任务,强调既要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又要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实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就是要坚持不懈地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文化建设始终拥有蓬勃生机。改革创新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求新,而文化决定着思想观念、引领着时代风气,因此文化领域最需要改革创新。文化建设要全面贯彻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敢于突破陈规陋习,用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在改革创新中增强本领。全会提出了包括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系统要求,对文化领域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反映着一个政党的理想追求。所谓先进文化,就是能够引领社会发展潮流,体现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发展方向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能够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发展前景,也关系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个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共十六大以来,我们顺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强调两手抓、两加强。实践中,我们对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对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有了进一步界定。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政府与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能,形成了用不同思路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办法。

在发展文化事业上,我们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我们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大力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我们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推广政府购买、集中配送、联网服务等新做法,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一些边远地区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我们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完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繁荣文化市场,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我们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国产动漫振兴、数字电影基地等重大工程建设,发挥骨干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注重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资本运作、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而且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要“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这表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应当遵循科学发展的根本原则和方针,必须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积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牢固确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一,确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就是要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其二,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坚持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三,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就是要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

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正确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通过科学管理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坚持重在建设、持之以恒,形成长效机制。其四,确立统筹兼顾的理念。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着力提高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文化;统筹各方面力量,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机遇,从而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文化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使文化建设各方面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健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以人为本之路,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道路。人民群众是我们发展繁荣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发展繁荣先进文化的力量源泉。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一方面要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坚定地维护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要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人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同时,还应该把人民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最终衡量标准,自觉接受人民的评判,从而创造出经得住人民和实践检验的文化产品。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让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有效发挥。要完善文化政策措施,为群众进行文化创造活动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和文化创造积极性。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惩处侵权行为,有效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广泛开展内容健康积极、形式多种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要加大引导和支持的力度,努力使群众文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品位和层次。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也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文化保持先进性的不竭源泉。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

导文化建设的历程就是顺应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精神、不断推进文化改革和创新的历程。从倡导

改革创新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活力,首先,要营造鼓励改革创新的优良社会环境。在思想观念上,倡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制度和规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努力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指导文化建设和发展实践,破解文化发展难题,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其次,要打好文化体制改革的攻坚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十七届六中全会已提出了包括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系统要求,对文化领域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再次,要不断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文化观念的创新、文化体制的创新,最终要落实和体现在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上。在内容上要通过不断创新,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文化作品,生产出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优良文化产品,努力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和品位;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要通过不断创新,运用先进技术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创新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使之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上一篇:2016尔雅经济学百年答案下一篇:竞选自管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