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关于 黄河大合唱(共13篇)
教案 关于 黄河大合唱 篇1
课
题
黄 河 颂
设计时间 3月10日 教
材
分
析 《黄河颂》是第二单元表现以爱国为主题的一篇歌词,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她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作品特别适合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能充分感受其意蕴,是朗读教学的好教材。 学
生
分
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上个学期近半学期的自主学习训练,对自主学习的五个步骤有了一定的兴趣,初步形成了自学的习惯,能够了解一般记叙文的学习方法,并通过第五步的学习,知道了学习的重点和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方面,积极性比较高;学生朗读课文大多能放得开,不忸怩,并且还有朗读得很好的雷婷婷、张菊等同学,对上好朗读课都是有利的因素。 教
目
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诗中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识记词作者和曲作者。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设计理念
与思路 1、以人为本:教师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是设计理念与思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以读为主: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增强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3、精心服务: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为学生准备的《黄河水系图》、《黄河文明》、《黄河发源地》等内容,可以根据学生需要选用。
4、采用多媒体声像手段:创设情景,提高效率。让学生在动情的氛围里,情操受到陶冶,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教
流
程 一、导入新课: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 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 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幻灯片展示黄河全貌)
二、自主学习:
按“自主学习五个步骤”自学课文:(根据情况可以在课前进行这一步骤)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黄河。
1.介绍背景及作者。(幻灯片)
2.吟读《黄河颂》。
(1)自由朗读,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幻灯片)
(2)小组互读,再读诗歌,注意节奏、重音、语速、感情
(3)学生领读,老师范读。
3.畅谈读后感受
(1)在你朗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节最有气势?请你读给全班同学听,并交 流一下朗读感受。
(2)复述课文大意或情节.
4.品味黄河精神
(1)抓住“颂”字,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 。
(2)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及其所表现的我们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5、赏析、探究:
(1)歌词部分并没有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这一部分,应该是哪个字?统领到哪?
这些句子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认为是从哪些角度写的,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归纳并板书)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对黄河进行赞颂的?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历史贡献)
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地理特征)
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自然特点)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幻灯片显示)
(4)诗的最后一段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
6、文章结构。(归纳并板书)
7、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8、传承黄河精神
诗歌写了黄河的精神,并且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值得我们学习的黄河精神更是多方面的, 根据你对黄河精神“伟大坚强”的理解,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它,发出你的誓言!?
教案 关于 黄河大合唱 篇2
(一) 引子部分:
别具匠心的以扬琴特殊音色 (手指抓弦和八度泛音技法) 奏出“远古空灵的纯净佳音”, 营造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凝重氛围。
例一:
引子部分使用的是自由速度。例一为引子部分第一乐句, 前半句三声部音符下方的技法符号代表“手指抓弦”, 即高声部由左手手指拨奏, 同时, 中低音声部由右手手指拨奏。左手用中指, 右手用拇指和食指是比较方便的指法安排, 旋律在高声部, 由于高声部和中低声部琴弦物理特性的差异, 两个声部的音量容易造成较大差别, 削弱了和声的丰满程度, 考虑到音乐的需要, 演奏着手指的着力部位有点儿讲究:应该用指肚稍用力的按住琴弦 (特别是右手声部) , 并且摩擦发音, 这样所得到的音响才具有丰满的和声效果, 才是“远古空灵的纯净佳音”。后半句使用的是八度泛音技法, 如同前半句之倒影, 如影随行, 演奏者在演奏八度泛音的时候, 不必过于收敛右手击弦力度, 具有良好共鸣的泛音听起来才充满美感。
例二:
后半部分 (手指抓弦部位开始) 为引子部分第三乐句, 处于引子部分的“黄金分割点”, 旋律形成一个大幅度的直线上行走向, 此处在力度上引入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顺着这个走向作较明显的开放性渐强处理, 这样, 引子部分在情绪变化上就有了支撑点, 这个高点通过最后一个乐句回落到初始状态。
(二) 主题部分:
乐思由慢步于“丝绸古道”的形象着笔, 有感于古文化遗迹所承载的历史沧桑, 触景生情, 主题乐思衍生出另一副题。
例三:
主题部分为慢板速度, 采用了以低声部的固定音型托起一段宽广而深邃的主题旋律的织体。在主题部分的开头 (如例三) , 首先呈现的是一组 (两小节) 完整的低声部固定音型, 完全由右手承担, 主题旋律在第三小节以“P”的力度随低声部的步调在左手声部飘然而至。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固定音型的性格特点, 建议前两小节使用“mp”的演奏力度, 以厚重的音色奏出, 一旦上声部主题出现, 固定音型声部的力度立刻退居次要位置, 这样做的好处是体现出固定音型的呈示性和主题旋律进入的自然性。
例四:
伴随宽广的主题旋律线呈直线上行方向运动 (如例四) , 上下两个声部的力度应该作均匀的爬升, 进行到句末 (第三小节) 达到第一个高点。第二乐句的力度又重回到起点 (第四小节) , 形成鲜明的力度对比。
例五:
第二乐句的长度稍作拉伸 (例五) , 前半部分的力度控制与上一乐句类似, 不同的是句尾的处理。一直到例中椭圆记号标出的位置以前, 两个声部都在强调“A”大调的明亮色彩 (#c音) , 音乐进行到记号标出的位置之后突然转换为“a”小调的暗淡色彩 (#c音被还原) , 这里使用合理的力度控制安排会很好的充实这种明, 暗色彩的对比, 力度持续增长在记号标出的位置达到一定高度, 突然在第三小节最后两个十六分音符使用突弱的力度变化 (立刻降为‘p’) 。
例六:
例六为主, 副题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前三小节, 采用对比性二声部写法, 两个声部的“密轮”技术突出了各声部的线条感, 但是前提一定是发音密集的轮音技术, 努力在手腕动作的高速与松弛间找到契合点, 否则声部的线条感和各自的独立性很难得到保证。例中第三小节的自由延长记号的处理要自然, 协调它与前后音符的关系, 使音乐充满春天般温暖的气息。
例七: (1)
第一行谱为副题段的开头, 被安排在上声部, 右手声部为流动性的伴奏音型。这里的伴奏音型节奏较为复杂, 音符线条走向的方向感很明确, 在演奏时, 可以在力度变化上赋予该声部较为独立的色彩, 然而, 这种独立是相对的, 受到上声部情绪变化的统治, 应该避免两个声部情绪力度的方向背道而驰。上声部旋律应努力奏得连贯, 连贯感来自双手合理的气息与力度配合, 一致的换气安排, 一致的力度变化, 常常使乐句显得丰满, 连贯。
例七: (2)
例七中第一行谱方框所标出的部分中, 波音记号的演奏有比较具体的规定, 其中第一小节的波音记号在第二行谱进行了放大, 左手在休止时帮助右手完成波音记号的演奏。第三小节波音记号的演奏不再赘述。
(三) 华彩部分:
主体由三连音双音组成, 整段一气呵成, 气势宏大, 其后以一个连接句为纽带, 连接着快板乐段。
例八:
华彩乐段没有拍号, 没有小节线, 没有速度标记, 有很大的自由空间, 但是, 华彩的演奏仍然具有它内在的逻辑性。上例为华彩部分的首句, 在速度上, 处理成慢起渐快, 力度上, 使用“mp—f”乃至“mf—ff”的匀速加力控制。这一乐句的处理方法可以大致作为华彩部分的“样板”, 类似的乐句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演奏。整个华彩乐段各乐句的分界很明显, 但乐句间的“气口”长度应随情绪的涨落呈现长短变化。总的来说, 从第一句到第六句, 乐句的力度起点逐渐加强, 乐句间的气口逐渐紧缩。
例九:
为华彩乐段的倒数第二句, 通常将这里的力度起点压低 (可使用‘p’的力度等级) , 作为整段情绪的突然收拢, 随后作最彻底的释放。比华彩的处理更加重要的是针对它的训练方法。有个要点必须强调一下:打破常规, 所有句子统一用该乐句的最大音量进行 (‘mp—f’使用‘f’, ‘mf—ff’使用‘ff’) , 最初渐快的幅度不要大, 在大力度和放松的基础上稳步加速, 最终达到演奏时“强—快—松”的统一。
(四) 快板部分:
有两个乐段组成, 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技术形式。前一个乐段在节奏上使用了频繁的交替节拍;演奏技术上使用了快速双音齐竹技法。后一个乐段使用的是双声部快速交替演奏技术。
例十:
为快半部分的开头, 基本演奏力度为“mf”。旋律在上声部, 低声部为衬托性依附声部, 相比之下, 左手声部更为重要。一般来说, 用耳朵分辨左手声部是否偏弱, 模糊。
例十一:
上例实际上是快板头两个乐句的高四度距离的移位, 调高度的提升带来整体力度层次的提高, 此时的基本演奏力度为“f”。
例十二:
例十二的第一小节的动机原型来自头两个乐句抽象化, 随后进行向上方的模进, 第三小节将动机原型的前半部分进行了加密, 而且逐渐引入大跳技术, 这一系列的变化会自然的产生音乐力度上涨的趋势。力度的强与弱是相对存在的, 为了赋予这个力度增长过程最鲜明的效果, 第一小节的动机原型的演奏力度起点一定是弱的 (mp) 。
例十三:
为快板前一部分结束乐句的头两小节, 这个乐句的总体性格变得十分轻巧, 总体力度为“mp”。例中方框所标出的部分的力度不可过重, 应该着重突出一个“巧”字。
例十四:
为快板第二乐段, 这个乐段使用的是双声部快速交替演奏技术, 宽广的旋律在上声部, 低声部为快速流动的分解和声。实际演奏法如下例所示:
在练习这个乐段的时候, 由于左手的同音反复音型和右手跳进音型的差异, 演奏者极易形成两手力度不统一的演奏状态, 造成旋律声部音色虚而薄, 声部线条被低声部埋没。演奏者可以通过慢练, 在加快速度之前先追求音色的力度和厚度, 是双手的音色和力度的演奏控制成为一种习惯, 然后再逐渐加速练习。这种练习方法同样适用于快板的第一乐段。
例十五:
例十六为乐曲的结束句, 使用的是泛音音色, 例中前三个方框标出的位置旨在模仿古琴的技法, 整个乐句应该用古琴演奏时“形散神聚”的感觉来完成, 最后的方框标出的技法为手指拨弦双泛音, 即右手负责双音的拨弦发音, 左手负责两个泛音点的按弦。
摘要:本文从技术、情感、乐曲处理等方面入手, 对黄河扬琴作品《古道行》进行详细的乐谱与演奏分析, 试图通过分析后得出在教学与演奏中的规律把握。
关键词:《古道行》,演奏分析
参考文献
[1]扬琴必学教程黄河刘艮编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黄河颂》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内心有家国意识。
2.通过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内容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授课类型】诵读课、自读课
【具体环节】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黄河,每天从我们的身边静静流过,无声无息,但她却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话题: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人们尊重他,因为她厚重,她书写了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人们敬畏他,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
下面我们就欣赏一首与黄河有关的歌曲,大家用心聆听,听完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播放《黄河颂》歌曲视频。学生谈感受从而引出词、曲作者及创作背景,巧妙而幽默地让音乐课代表和历史课代表回答,以缓解刚开课时学生的紧张情绪。
二、背景介绍,带入情境
1938年,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至大西北黄河岸边,壶口瀑布的巨浪滔天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于是,他挥笔写下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后,心潮澎湃。于是两人合作,一个作词、一个谱曲,连续创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南北。《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三、激情诵读,唤起欲望
从题目上看,关键词是哪一个?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的呢?在反复诵读中我们会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听我朗读课文,你们的工作:
1.疏通字词,掌握节奏,体会情感。(即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
2.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的?
老师配乐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唤起他们的朗读欲望。
(多媒体精心选裁的画面、旋律与文本内容相一致,与老师富有激情的朗诵相得益彰。预设朗诵结束,听课师生应该自发的热烈鼓掌。)
如有掌声,即兴采访学生听后感。引导学生初步感悟要读好诗歌该注意什么。
明确:要做到感情充沛,就要把握节奏的轻重缓急,语气的抑扬顿挫,关键字词的重读。
四、文本分析,诵读贯穿
(一)朗诵词分析:
用这种方法,自由朗读朗诵词部分,谈谈这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该如何朗诵这一部分?
抓关键词、句重读。
明确:“伟大而又坚强”是中心句,关键句,要重读,加强语气,读出昂扬斗志,慷慨激情,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作用:铺垫、总起、引领下文。
学生齐读,体会作用,希望读到关键词句时加强语气。
(二)歌词分析:
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处理这部分的朗读?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并展示。(ppt中已把歌词部分划分开四小节)
提示:描绘黄河状貌的抓体现气势的关键词;歌颂黄河精神的根据内容抓语气语调(即三处“啊,黄河”读时情感处理有何不同)。
学生先个人思考,再小组交流,之后展示。
明确展示要求:可选取某一小节分析,小组先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朗诵,再由代表分析如何处理朗读,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小组展示,老师引导。
明确:第一小节关键词:望、奔、掀、结、奔、劈等动词,要读出黄河气势。如“奔”字读出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第二、三、四小节,以读促讲,以读明文,在读中明确情感基调,在读中明确内容结构:
历史贡献:摇篮——养育了中华民族——深情舒缓
地理特征:屏障——保卫了中华民族——坚定有力
自然特点:臂膀——恩泽、激励了中华民族——激昂高亢
1.读出黄河的特点
2.自然得出内容结构(形态的描绘、精神的赞美)
(三)小结:
结合本节课你们的朗读体会与经验,自己总结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投入自己的感情;了解创作背景;读好关键词句……(最能体现诗歌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句,就是关键词)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辅助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
布置背景、配乐、加入动作、表情、手势、分角色……
(四)分角色齐读:
朗诵词,老师读;第一小节,某个男生读;第二小节,女生读;第三小节,男生读;第四小节,全班齐读。
五、延伸拓展,学会爱国
作者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民族精神,激励我们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这种黄河豪情在那个战争的年代唤起了多少仁人志士的爱国激情,激励着他们为了革命胜利,为了新中国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付出青春、付出生命而无怨无悔。而今天,和平年代的我们该怎么做,才是爱国呢?
心中有家、有校、才有国,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公民。
六、作业布置
1.回家后给父母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请家长在书上签注听后感言;
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家洗星海的音乐故事。
2、学习感悟音乐家洗星海的音乐精神。
3、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音乐家洗星海的音乐故事。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洗星海介绍: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无情的病魔让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2、《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音乐家冼星海与词作家光未然共同创作于1939年3月的一部大型声乐合唱作品。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3、黄河大合唱介绍: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三、总结:
黄河颂教案 篇5
张新平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3.理解歌词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理解歌词中反复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愤读书志向。学习重难点
1.调动学生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通过诗歌诵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1.积累词语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生词,并学会运用。了解诗人光未然。
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 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主要著作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文谈》《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和一部诗歌集,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等。
写作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残杀着我们的同胞!但是,中华儿女不甘受屈辱,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同年,光未然在延安途中亲历黄河的险峡怒涛,萌动了为黄河放歌的诗情。后受冼星海之约,写出长诗《黄河吟》。
读准字音
山巅()哺育()
澎湃()狂澜()
赞歌()
发源()
屏障()
滋长()
气魄()劈成()
宛转()
一、整体感知(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
2.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3.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怎么读?
三个词读起来气势要层层递进,把重音放在黄河的重读上。4.说说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疑难解析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1)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2)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3)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3.如何理解黄河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堡垒。
4.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黄河的?描绘出黄河的什么特点? 5.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三、课堂小结
本课是一首感情豪迈,格调高昂的诗歌,诗中饱含者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堂练习
1.组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______,原名______。《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______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______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2.写出有关黄河的诗句。
(1)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一片孤城万仞山。
(3)白日依山尽,_______________。欲穷千里目,_______________。(4)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
保卫黄河教案 篇6
《保卫黄河》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
2、体会当时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内容。
4、学会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教学重难点
1、了解歌词中发生事件的时代背景。
2、理解歌词内容。教学过程:
1、介绍时代背景:自从九一八日本侵占东三省,向华北进犯,所到之处,残害百姓。面对残暴的敌人,抗击的不只有军人,还有百姓组成的自卫队,孩子成立的儿童团,全民抗日,著名诗人光未然,带头成立抗敌演出队,四处演出,唤起民众抗日。当他带领演出队从陕西奔赴山西抗日根据地时,见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观场面,见到船工与狂风恶浪搏斗,他联想到全国上下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抗日浪潮,激情创作八篇四百行歌颂黄河,唤起民众坚决抗战的长诗《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是第七首,“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后非常激动,在延安,带病工作六天,谱写成了一曲抗日的战歌黄河大合唱》,这首战歌很快传遍祖国大地,激励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奋起抗日。
2、学生欣赏歌曲并汇报自己的感受,从中体会歌词充满战斗豪情。
(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强调读时注意事项,要读出激情。
2、学生齐读,指名读。
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受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
1、课文描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2、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学生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河如此壮丽,让我们亲眼来看一看,教师播放黄河奔腾汹涌的视频,当时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呢?看日军侵略中国时的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3、朗读指导: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必须反击,必须把鬼子赶出中国去,这怒火般的仇恨,反抗的力量,如同滔天的黄河之水势不可挡。学生朗读诗歌的第一部分,想象诗人勾画出的山河壮丽,人欢马跃,气势磅礴的抗日画面。
4、这壮阔的黄河岸边,就是抗日的主战场,面对敌人的欺辱,抗日军民是怎样做的?学生汇报,5、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抗日英雄的资料。
6、指导朗读:英雄们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男生朗读):他们替亿万军民立下无悔的誓言——(女生朗读);他们替不屈的中华儿女发出震天的呐喊——(全班齐读)。
四、感悟写作方法: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军民抗战的激情表现出来的?(写物赞人的手法巧妙运用、豪放、激昂的呐喊。)
2、朗诵全文,整体感受军民的抗战热情。
3、此时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感受。朗读并背诵这首歌词。
五、总结:先烈们用鲜血保卫祖国,我们要用智慧来建设祖国,用强大的国力洗去被侵略的耻辱,赢得世界的尊重,换来永久的和平,我们一定要珍惜每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
六、作业:搜集抗日战争的有关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保卫黄河
黄河景观
壮观
万众一心
战斗情景
勇敢
教案 关于 黄河大合唱 篇7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黄河三角洲地区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品牌建设有所突破,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依然较低, 吸纳就业能力仍有待提升。
(一)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增加值呈逐年上升态势,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发展步伐稳健。以黄河三角洲两大中心城市东营和滨州为例即可见一斑。2010年东营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3.94亿元;与2005年相比净增49.11亿元;按不变价计算, 年均增速20.6%。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两个高于”的显著特征, 即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比东营市GDP的增长速度 (14.6%) 高6.1个百分点, 比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 (16.9%) 高3.7个百分点。滨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例已达到3%, 从业人员近8万人;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单位达到2600家, 其中规模以上单位165家。总之, 文化产业在该地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升, 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二) 文化品牌建设逐渐显现
吕剧小品《随礼》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现代吕剧《杨广和》获全国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小品剧本《最幸福的事》在第四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获小品类一等奖。草柳编、剪纸、黑陶、齐笔、民间纺织等具有黄河口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通过文化博览会、经贸洽谈会和旅游产品展销会, 进一步打开了销路, 扩大了市场。在节会品牌建设方面, 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文化品牌、生态文化品牌、名人名胜文化品牌, 举办了黄河口文化旅游博览会、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孙子国际文化节、寿光国际蔬菜节、沾化冬枣节等节庆活动, 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特色文化品牌,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近年来, 该地区不断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 增加文化事业经费, 组织实施了一批具有显著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8亿元的黄河国际会展中心建成运营以来, 先后举办了多次大型节庆会展活动, 带动会展产业迅速升温;总投资50亿元的黄河口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已完成项目立项和项目选址;总投资6亿元的滨州市文化中心即将完工;总投资4.5亿元的滨州市奥林匹克公园已将建成使用。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地理条件优越、气候适宜
黄河三角洲位于京津冀都市圈与山东半岛的结合部, 与天津滨海新区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 东连胶东半岛, 南靠济南城市圈, 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向西可连接广阔的中西部腹地, 向南可通达长江三角洲北翼, 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邻近, 具有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加快开放开发的有利条件,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黄河三角洲地处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 属温带季风性气候, 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 地理区位条件优越, 是我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
2.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
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三个大河三角洲之一, 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资源具有独特的人文社会的地理景观。历史人文的积累、民俗文化的绵延、革命文化的巨变、工业文化的当代画卷以及戏剧文化的源泉, 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黄河三角洲文化。如黄河口与湿地的自然生态文化、时家村的戏剧文化、老渤海区的红色文化、石油工业地理景观和科技文化, 还有以孙武、东方朔、范仲淹、董永等历史名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 以剪纸、草柳编、黑陶、泥塑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等。各类历史名胜和自然生态文化异彩纷呈、影响广泛。丰富的文化资源, 为黄河三角洲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必要的载体和基础条件。
3.经济快速发展, 文化消费市场广阔
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 休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文化的消费需求也日益旺盛。近年来, 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效益好、速度快、后劲足的良好态势。2010年,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区内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山东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78.5亿元, 增长13.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177.4亿元, 增长24.9%;地方财政收入308.1亿元, 增长29.3%;进出口总额189.5亿美元, 增长67.3%;增幅分别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1.1、2.6、4.2和31.4个百分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需求日趋强烈, 文化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4.政府重视, 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战略机遇
十七大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 陆续制定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山东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山东省文化产业专项规划》等重要文件, 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宽松的政策机遇环境。
5.经济亟须转型,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转型的内在需要与外在压力增加, 使得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显得尤为迫切。而文化产业具有低污染、高收益、高科技含量等优点, 是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在制造业的升级过程中, 需要新兴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支持和服务。通过增加文化附加值, 使我国制造业重新焕发经济活力, 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这就给文化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二)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文化资源尚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黄河三角洲地区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 但是缺少“点石成金”的开发方法。文物景点众多, 但是缺少“升华”的创意手段。生态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 但是仍处于“原生态”状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资源优势尚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2.产业发展程度不高
产业发展是以市场为基础, 文化市场状况决定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路径。从整体情况来看, 目前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规模尚小, 没有形成真正的体系;从品牌上看,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形象模糊, 真正的核心品牌尚未形成;从产品来说, 尚缺少有震撼力的产品。文化旅游业起步较晚, 低水平、低档次开发问题严重, 品牌深度开发不足, 造成资源浪费, 并且也不能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文化产业意识不强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地区长期以来比较注重发展文化事业, 发展文化产业的观念相对淡薄。过于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对文化的经济属性重视不够;对文化产业的性质、特点、规律缺乏研究, 从而滞缓了文化作为产业进入市场的步伐。还有不少人认为, 文化是陪衬, 经济搞好了文化自然搞上去、文化投入大、见效慢。只看到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忽视文化的产业功能, 对文化与经济、社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认识不足。部分干部职工对文化体制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还停留在等靠要阶段, 吃大锅饭思想严重, 缺乏市场意识和开拓精神。对中央和山东省出台的文化政策把握不准, 文化体制改革相关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4.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
从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角度, 对于哪些产品可经由市场化的模式组织生产和经由市场途径供给消费者, 哪些文化产品是由政府以公共文化产品的形式提供给社会公众, 目前尚无清晰认识。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真正的文化市场主体并未真正形成, 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尚未全面展开。前文提到的文化产业集团还只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模式, 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产权明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具有生产、贸易、投资、研发等综合功能的产业集团式的市场主体。文化生产的投入由于政策性的壁垒主要靠政府投入或靠垄断性经营获得, 竞争力不足, 生产质量和生产规模受到极大限制。
5.专业人才匮乏, 文化产业发展缺乏人才支撑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是一个需要高素质人才进行管理和经营的领域。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仅总量偏少, 名家、大家鲜见, 而且人才结构不合理, 缺乏管理创新型人才。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了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发展。
促进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努力营造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是适应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尽快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路径。经济文化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新趋势, 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从内部需求层面上看, 近年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呈上升趋势,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动员,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 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形成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第三产业、就是抓结构调整、就是抓经济发展的共识, 努力营造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 着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要准确定位, 发挥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尽快界定哪些是应由市场供应满足公众多样性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哪些是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真正培育起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同时积极推进文化经营性单位的转企改制, 积极扶持民营文化企业, 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形成多层次、多种类文化产品生产者, 切实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不断激发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文化需求时, 要靠市场配置各种文化资源, 高效率、高质量地向市场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积极培育现代金融体系, 立足依靠市场手段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建立好的文化市场环境, 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 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 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支持兴办中小文化企业, 注重打造文化品牌, 努力构建协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要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 引导各地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和优势文化资源, 加快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二是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 以资本为纽带, 实行联合、重组, 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兴办中小文化企业, 引导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推动资本向演艺、娱乐、影视、动漫、创意、会展、旅游、票务、道具租赁等经营领域流动。加强文化与科技的合作, 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结合, 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三是要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品牌建设是文化产业振兴的根本, 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所在。文化产业要赢得市场, 就必须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充分发挥品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作用。要因地制宜紧紧围绕打造黄河文化、孙子文化等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逐步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文化品牌体系。
(四) 借鉴孙子文化开发, 做大孙子文化产业
综览黄河三角洲文化资源, “孙子”无疑是当仁不让的世界级资源。借助当前“孙子”研究、开发的良好平台, 努力突出“孙子”这一主题, 确立“孙子”核心品牌, 开发“孙子”核心产品。摒弃以孙子论孙子、以兵法论兵法的狭窄思路, 改变单一孙子、单一兵法的局面。对孙子这一传统资源做出现代机遇条件下的新解读;对应现代市场, 把兵法的内容转化到商业上, 把战场转到商场, 将古典的孙子兵法与现代的经济需求结合起来, 逐步实现传统资源向现代产品的转换;最终把孙子文化打造成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着深远影响的核心资源、核心产品、核心品牌。
(五) 重视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培养和引进
文化产业是一个创意产业, 是一个高知识、高智力的产业。文化产业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多层次、多渠道吸引和培养文化专业人才, 特别是要瞄准新兴文化产业的需求, 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资本运营人才、文化经纪人才、数字技术人才、网络游戏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努力建成一支既懂专业、又善经营的文化产业高层人才队伍。要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 既依靠国有的正规院校, 又借助民营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力量;要开拓人才选拔的思路, 通过社会招聘、海外引进等多种方式, 重点解决高端人才不足的问题。建立高层次人才库, 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管理和使用, 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文化产业人才供求信息网, 定期发布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紧缺人才的需求信息, 推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推动文化产业人才中介组织和市场建设, 为文化产业人才的有序流动创造良好环境。
(六)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扩大黄河三角洲文化影响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对国内外的文化需求加大研究, 扩大黄河三角洲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对外宣传以黄河三角洲文化为重点进行推介, 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国内外介绍文化产业的成果, 通过各种方式组织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品到国内外展览、演出、销售。可以建立国内外文化产业交流的论坛、研讨会、展览;也可以以影视剧作的形式进行宣传, 打响品牌, 逐渐形成相关产业链。这样不仅可以逐步形成文化特色, 扩大黄河三角洲的文化影响, 为文化发展提供方向, 还可以借文化产业链的运作拉动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这是发展黄河三角洲文化经济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黄河三角洲具有深厚的待挖掘文化内涵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 这些在影视剧作的创作生产等每一环节中都可以考虑后续开发, 名人故居、遗址的建设开发、饮食文化的推广、文化遗产资源的再利用等, 都是形成文化产业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至于作品本身所展示的黄河三角洲人的良好形象、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价值, 既是精神财富, 也是市场买点, 应当把具有全国意义的黄河三角洲故事和人物推出去
参考文献
[1].东营市统计局.2010年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011, (3-1) .
[2].滨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09-2015) [Z].
[3].滨州市统计局.2010年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011, (02-25) .
黄河颂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介绍作者作品,了解背景知识; 2.学习生字词;
3.多次朗诵,多种朗诵相结合,加深诗歌内容的理解; 4.梳理诗歌整体脉络。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河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在中国历史上,在黄河流域建立首都的王朝有:夏商周,一秦两汉,魏晋,隋唐,北宋。黄河历史悠久,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儿女,今天,让我们走近黄河,进一步的认识黄河。
(二)作者作品介绍
光未然(1913—2002),本命张光年,湖北光化人(今属襄阳),现代作家,评论家。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三)写作背景 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的《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四)生字词学习
(五)解题
诗歌标题是“黄河颂,大家认为,这里哪个字是重点呢?” 答:“颂”字,赞颂,颂扬的意思。
(六)初次朗读 集体朗读,纠正字音;
(七)整体梳理
明确:诗歌分为两个部分:朗诵词+歌词
歌词部分又可分为三部分:描绘黄河+赞颂黄河+学习黄河的精神
(八)再次朗读
1.听录音,注意感情色彩;
2.分析朗读节奏技巧,一方面为朗读打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理解诗歌; 3.自由朗读
4.请个别学生朗读,再听录音,加以体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 2.诗歌梳理复习;
3.进行探究学习,深入了解。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1.复习生字词; 2.复习梳理;
(二)朗读
(三)综合探究
1.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是朗诵词,朗诵词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呢? 答:朗诵词的内容是:歌颂黄河,歌颂民族精神。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可以起到一种铺垫、提示、总起,引出下文,这样的作用。他提示我们后面的歌词要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
2.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诗人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能找出这些句子吗?诗人是如何描绘的?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答:句子如下:惊涛澎湃——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描绘: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近镜头特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俯瞰全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横向描写)
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声势浩大,气势磅礴,壮观 3.作者在描绘黄河时,我们能感受到黄河的英雄气概,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通过写哪些方面来突出黄河的英雄气概的?
答: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
黄河的地理特征:九曲连环,延绵万里。
4.在描绘黄河时一有个字起到统领作用,大家知道是哪个字吗?
答:“望”,以望字起笔,紧接着对所“望”的内容展开了描写。5.绘黄河的诗句中,有一句写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想一下,“劈”字好在哪里?能否换成“分”字? 答:“劈”字雄健有力,表现了黄河气吞山河,奔流而下的气势,而“分”字缺乏一种“力”感,表达效果会下降,所以不能换。
6.歌颂黄河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颂扬黄河的哪些方面? 答:以“啊!黄河!”为标志,可分为三层。
歌颂了:黄河是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的屏障;激励民族精神。(这些都属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1)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答;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在黄河这里起源,发展,壮大。
(2)如何理解“黄河是我们民族的屏障”?
答:黄河的天险能阻止外敌的入侵,对保卫中华民族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是一个比喻句。
(3)如何理解“黄河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答:诗人把黄河比作一个巨人,黄河的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实际上写出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7.诗歌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分为三个层次: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8.总结: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诗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概:(1)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2)黄河的地理特征:九曲连环,延绵万里;
(3)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激励民族精神。
表达情感:诗人通过赞美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一往无前,不屈不挠,英勇无畏,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激励广大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保卫黄河,保卫祖国!9.文章的最后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歌颂了黄河伟大而坚强的精神,强调了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而坚强的而精神的信念和决心。
(四)主题归纳
1.当我们面朝大海,观看者潮起潮落,浪花一次次的拍打着沙滩,又一次次的退下,我们能感受到应该学习浪花那种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坚韧。那么,当我们面对着气势磅礴,壮观的黄河时,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2.诗人通过赞美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一往无前,不屈不挠,英勇无畏,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激励广大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五)结束语
黄河的主人教案 篇9
1、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通过对课文的品读,读懂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并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题入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读懂问题,达到基本读懂课文的目的。
3、学习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让学生感悟黄河的险,和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的惊心动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悟黄河的险和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的惊心动魄。教学难点:初步帮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与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2、从课题入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读懂问题,达到基本读懂课文的目的。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并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审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看老师写课题。
2、读一篇课文,我们应该一边读一边想,从读课题开始就要这样去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称他为“黄河的主人”?)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就要读通、读熟、读好这篇课文,并且读懂这两个问题,明白了吗?
二、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地自由读课文,假如有些段落或语句读得不够熟练,就多读几遍,直到读流利为止。
2、把自身没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学习生字词,注意“艄、履、滚、整、积、凭”等字的读音。
4、理解“浊浪排空、提心吊胆、谈笑风生、胆战心惊、惊涛骇浪”等词语的意思。
三、交流读书情况,结合朗读理解局部词语: 1、指名分读课文(有些重点段落齐读)2、请同学读自身读得不流利的段落。3、把自身读得很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同桌互读,一边读一边交流每小节的意思。并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集体交流:你读明白了什么?
课文以羊皮筏子为线索,具体写了“初看羊皮筏子、细看羊皮筏子、感受羊皮筏子”。
3、理清课文条理:一(1-4)二(5-6)三(7-8 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艄公是黄河主人的原因,感知其“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的特点。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学习“衬托”等写作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并说说课文内容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看这两个问题课文中写了没有?我们能不能自己读懂这些问题?
2、指名回答: 刚才的两个问题,你弄懂了吗?课文中“黄河的主人”指的是谁? 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把这些撑羊皮筏子的艄公称为“黄河的主人”呢?这个问题比较难,谁会?
其实啊,这个问题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是哪一句?
出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我们齐读这句话。弄清楚艄公具有的品质。
三、体会黄河的气势
1、艄公的这些品质是怎样体现的?我们来看一看他活动的环境,使用的工具等就更明白了》
2、找出描写黄河的词语和段落,并练习朗读,观看图片,3、师述: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它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有感情的朗读。那么谁能征服它,谁是黄河的主人呢?(艄公)师:(提出大问题)为什么艄公会是黄河的主人?要了解艄公,让我们先从了解艄公驾驶的羊皮筏子开始。
四、体会羊皮筏子的危险。
1、学生自由朗读第2—5小节,思考:你觉得羊皮筏子怎样?把描写羊皮筏子的句子画下来
2、提示:刚才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作者在描写羊皮筏子时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出示文中描写羊皮筏子三处语句,体会其轻小、危险、运载量大的特点。)出示图片了解羊皮筏子。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感受羊皮筏子轻小和危险,读出惊讶之情。
指导读“啊”,读出惊讶,还可以怎么读?指导读“一、二、三、四、五、六”。指导由轻到重,语速由慢到快。)
4、看图,揭示: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反复品读!
五、感悟乘客的表现
1、读一读6、7小节,体会一下乘客和我的表现。(提心吊胆、谈笑风生、从容)
2、指导学生理解“谈笑风生”一词的意思。
师:怎么理解?(依字解释,纠错:“风”:风趣)是呀,你们见过人们一般在什么时候谈笑风生的呢?(生1:人们在生日宴会上!生2:我妈妈在打牌的时候!生3:在考到好成绩的时候!)
师:对!你们看乘客在什么时候谈笑风生呢?他们在黄河的怒吼声中,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谈笑风生,其胆量真可谓包天哪!如此看来,老师觉得乘客也可以是 黄河的主人!再读一读
六、感悟艄公的特点。
1、把写艄公的语句画下来。再读一读,想一想:艄公是个怎样的人?
3、领略艄公的风采,交流汇报: A、指名读句子。
B、说说你觉得艄公是怎样一个人?
(胆大、勇敢、技术高、负责任、认真、细心、经验丰富、智慧……)师:看着板书,根据黑板的板书,说说为什么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4、齐读课文中心句。
七、升华主题,学习写法(衬托)。讨论: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老师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黄河的主人是艄公,可是在课文中,作者除了写艄公,还写到了谁?乘客和自己。这是为什么呢?
2、既然课题是“黄河的主人”,但文章描写艄公的话却不多,作者为什么要花很多的笔墨去描写黄河,羊皮筏子和乘客呢?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引导学生领悟。
4、齐读最后一小节,读出感情。
八、拓展练习:写话
1、黄河我想对你说„„艄公我想对你说„„乘客我想对你说„„
《保卫黄河》音乐教案 篇10
《保卫黄河》是西师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是本文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根据课标第三学段提出的要求:领悟表达方法,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本课教学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这种方法,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针对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场景描写他们也并不陌生的认知基础,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本课生字词,联系本课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让学生课前去搜集作者、黄河、时代背景、朗诵词等相关资料,从而搭建起学生与文本内容理解的桥梁集中力量把时间用在突破重点与难点上本课文质兼美,我们要咬定“语言”不放松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倾听保卫黄河的音乐、抓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体悟其间蕴含的情感,更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语言深处,引导学生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寻求一种“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保卫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2积累优美词句,学会写实和联想、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七八段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保卫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2积累优美词句,学会写实和联想、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CAI课件
学生:了解抗战历史,搜集《保卫黄河》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破题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二)交流课前搜集资料,了解黄河及《保卫黄河》的创作背景对于黄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保卫黄河的创作背景及目的,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请大家打开书,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弄清课文的结构: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些段落写了演出的情景,哪些段落写了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体验一段音乐
1创设情景,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那即将演奏的是一支怎样的乐曲?请在受到触动的词句或者标点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体会
2.师生共同交流:这是一支怎样的乐曲?
(1)第六段(课件)
①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②初步了解联想和想象:这深情的声音让作者联想和想象到了哪些人物或者事物?
③生齐读
(2)第七段(课件)
①演出仍在继续,想象也在继续,咱们继续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乐曲的气势磅礴的?
②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哪,演员们的哪些动作让你印象深刻,特别感动?请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生答后追问:你从这些动词体会到什么?
③(课件,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同学们,看到这凄惨的一幕幕,我们怎能不愤怒,怎能不激情满怀?指挥,举起了指挥棒;鼓手,捏紧了鼓槌;号兵,举起了马号,透过这一举一提,一捏一劈,想想,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
④学生朗读——
⑤(点击课件)出示句子:他,将棒向下一劈,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
乐声的响起,就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作者丰富的想象那这一想象有什么作用?
⑥同学们齐读——
⑦语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进行说话训练
(3)学习第八段(课件)
①咱们继续交流,你还从哪里体会到乐曲的气势磅礴?
②被劈动的仅仅是死寂的东海吗?被震醒的仅仅是沉睡的山峰吗?被劈动的,被震醒的到底是什么?结合了解到的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③生读
④一个排比句,一个感叹号,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⑤生读
⑥抓学生的心里期待,听保卫黄河之“黄河船夫曲”(课件)
⑦师生合作读
(二)学会一种方法
1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三段,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把保卫黄河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富有震撼力的?
2(课件)现在,咱们把这些联想和想象部分去掉,你们再读读,你发现文章变得怎样了?
3小结:我们写文章时也可以把写实和联想、想象结合起来
(三)发现一支乐队
1如此气势磅礴的保卫黄河,究竟是由一支怎样的乐队表演出来的?请大家浏览课文第4、5自然段
2这是一支怎样的乐队?(奇特)
3你从乐队的奇特体会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
(四)感悟一片情怀
1运用前面总结出的方法同桌合作学习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读课文第10、11段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勾画出写实和联想的部分,想想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如有疑难,可以和同桌合作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3这样的场面,这样的音乐让作者想到了什么,你都勾画了哪些内容?
4再听保卫黄河的第七乐章,这段音乐又会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课件:保卫黄河)
5写话训练:同学们,听了这段音乐,联系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拿起笔,把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写下来吧(你可以自由表达,也可以摘录文中的优美词句)
分享交流……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总结《保卫黄河》的作用和意义,再读课题——
2.深化主题,推荐红歌
板书:
15黄河大合唱
联想气势磅礴
黄河颂教案 篇11
知识与技能:掌握字词,背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注意节奏。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训练
情感体验: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重难疑点解决办法:
重点:朗读、背诵
难点: 诗歌的思想内涵
疑点: 时代背景与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法指导:教师点拨,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 、电脑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指导学法,学生主动讨论研究。
教学步骤 :
才华展示
学生范文展示
复习检查
学生针对上节的内容互测、互评。
导入 新课
放《黄河》歌曲的录音,导入 新课(导入 的内容略)
作者简介:找两名学生完成
基础知识:记忆书后3题词语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
3、体会情感 齐读
4、理解词意 默读
分组讨论
1、从几个角度写黄河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1。在你朗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节最有气势?
2。你能有感情地与别人合作齐读一下课文吗?
研究学习
1、你认为全诗是写一种气势,还是写一种精神?
拓展延伸
怎样理解文中的民族精神?
教师小节
布置作业 理解背诵
板书设计
黄河颂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的主人》教案 篇12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这篇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抓住文中的有关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和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独立阅读《大森林的主人》,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还有哪些人凭着自己的本领和智慧成为某一方面的主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为什么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教具准备:
flv视频、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感受黄河
1、【播放描述黄河波涛汹涌澎湃的flv视频】
同学们,视频播放的是哪里的情景?(黄河)此时你一定有许多的话想说,请用一个词,或是一句话,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或心目当中想象的黄河的情景。(黄沙滚滚、波涛汹涌、波浪滔天……)
2、同学们说得很好,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面对黄河,老师也想用语言描述一下,好吗?“黄沙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运行PowerPoint,展示描述的文字】谁试着来读一下,读出黄河的气势来。其实,老师刚才讲的是引用了我们即将要学习的新课《黄河的主人》一文中的片段。
3、【出示画面——黄河的主人】
看到题目,你们都有什么问题要问?(他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看通过课文的学习你又掌握了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
二、走进课文 抓住中心
1、自读课文,完成要求。
a、标出生字词;
b、标出段号;
c、注意长的句子不要读破,读熟课文。
检查:【出示生字新词】先找两同学读,后齐读。
分自然段读课文,谁认真听接读。
2、通过读课文,你们知道 “为什么把他称为黄河的主人?”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吗?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找一找。同学回答【出示幻灯片文字】齐读。
提问:“如履平地”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履”?(履是鞋子,就像在平地上走路一样)这里的“平地”又是指什么?(黄河)他凭借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艄公在滚滚的黄河上驾驶着皮筏子,就像双脚才在平地上一样,这是何等的壮观场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到黄河边上,去亲身感受黄河的主人——艄公,感受他的勇敢和智慧,感受他的镇静和机敏。
3、自由的读课文,思索课文从哪些地方体现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划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然后集体交流。
4、【点击出示新幻灯片】根据学生读的点击触发器。
①“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进。”
“小心”是因为艄公“镇定和机敏”,“大胆”是因为艄公“勇敢和智慧”。
②“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
“小小的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筏子?能不能从课文当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黄河东流水教案 篇13
集美小学
张萍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提高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3、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教学准备:
1、中国地形图、黄河流域图。
2、有关黄河流域的资料和图片。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黄水谣》,并朗读歌词。
一、导入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起源、生存、延续都离不开水的滋养。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的生存方式。从古代的祖先到现在,我们中华民族一直生活在世界上两条著名江河的怀抱之中,这就是黄河和长江。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自豪地称她们为我们民族的母亲河。”
二、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程
1、你们想看看黄河吗?让我们来欣赏黄河视频。
2、你感受到了什么?
3、“看着影片,我们感受到黄河以她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我们想知道她是怎样从高山之巅,穿过中原大地,流入大海的怀抱。我们一起来走近黄河,重新认识黄河。”
4、借助黄河流域图进行讲授,出示黄河地图。你知道了什么?
5、出示黄河河水的主干图。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重新认识黄河。翻开书第51页来了解黄河。” 学生翻书的同时,师出示黄河水主干图。师:“这就是黄河的主干图,它看起来像一个汉字‘几’。黄河水从西向东奔流,气势磅礴,浩浩荡荡流入浩瀚的大海。它仅次于长江,是我国的第二长河。有谁能说说,它有多长呢?”——5464千米(板书)
6、拿出笔来在黄河流域图上画一画黄河的主干。
7、出示问题,小组学习交流。A、黄河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注入了哪个海?
B、黄河依次经过了哪几级阶梯呢?经过了这些阶梯里的哪些高原和平原呢? C、黄河从青藏高原一直向东流入大海。黄河为什么要至西向东流呢?
8、交流汇议: A、师:“那么,你们能不能在书上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呢?”——巴颜喀拉山脉。(板书)师:“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白曾经有过歌颂黄河的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也有过这样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你们明白其中的含义吗?诗句其实是描述了黄河的流程,形象地说明了万古奔流直向大海的黄河之水,发源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因为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青藏高原地处我国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出示图。
师:这是黄河的源头地区,许多人根本无法想像,黄河源头竟不是滔滔洪水,而是一股股细微的清泉和一片有许多砂砾野草的温林荒滩。师:“注入了哪个海呢?”——渤海(板书)出示图。B、“黄河依次经过了哪几级阶梯呢?”——黄河从第一级阶梯流向第二级阶梯到第三级阶梯,引出三级阶梯。C、“经过了这些阶梯里的哪些高原和平原呢?”——引出各个阶梯上面的不同地形。(板书)D、师:“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脉起一直向东流入渤海。那么你们又知不知道黄河为什么要至西向东流呢?”——引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E、小结: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找到答案的呢?
9、朗读教科书第51页的歌谣。
10、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并寻找黄河流经的9个省(自治区),并把它们在地图上圈画出来。”
9、黄河流经的9个省(自治区)填空。
10、小组在黄河主干图上标出9个省(自治区)的位置,并进行交流。
11、再读歌谣,尝试记忆。
三、学习并理解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师:“人们为了便于了解和管理黄河,通常都将其进行分段,分成上游、中游和下游三段。发源地至河口,上游;河口至孟津,中游;孟津至入海口,下游。
3、学生动手在黄河流域图上标出来。
3、看图(52、53、54页)
4、师:“这样分段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各段河水的特点各不相同。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几幅图片,请你结合黄河各段流经的地形特点来找一找这些图片分别应该属于上、中、下游哪个河段。”
5、指名交流
上游:河水清
中游:浑浊、流速快
下游:流速慢、黄土沉积、地上河(悬河)
6、交流你搜集的黄河流经的地区的情况,出示要求: ⑴、流经地形 ⑵、水流特点
⑶、黄河带来的好处。
在讨论完后,分组请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每组派代表分别讲三方面的内容,下面的同学可做补充。
A、由学生指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源头青海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的源头是高山积雪融化而形成的,黄河源头是高原草甸地区,那里黄河的河水是清澈的,并不浑黄;黄河源头地区主要是藏族同胞生活的地区;龙羊峡高坝是黄河第一坝;这一地区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畔有鸟岛自然保护区;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播放黄河源头影片)
B、龙羊峡水电站
刘家峡水电站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C、温柔缠绵的宁蒙河段―――黄河在这里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着当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宁夏银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积广阔,利用黄河水进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物产丰富,名贵中药枸杞和银川大米品质优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称。内蒙古河套平原十分干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这里“无水是荒漠,有水成绿洲”。黄河水给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四、总结
1、感受黄河:播放黄河入海口的图片,学生一起感受黄河。
2、结束语:“同学们,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息息相关,让我们再次走进黄河,领略它的风采。(播放图片和音乐)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从古至今每一个文化的发展无不与它相关。随着黄河奔流,从敦煌莫高窟到佛教圣地五台山,青铜峡一百零八塔到龙门石窟,从长城嘉峪关到麦积山石窟,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以身为黄河儿女、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吧。”
五、作业
继续完善黄河流域图,搜集黄河两岸历史文化古迹,继续查找黄河的中下游城市和流经省(自治区)的资料,了解黄河变黄的原因。
板书:
黄河东流水
5464千米 巴颜喀拉山脉
河口
孟津
渤海
评课:
教师能正确解读教材,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教材,进行有序的教学,注意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较好地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也注意了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学习过程较为直观,能有效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也能和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黄河东流水》教学反思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能够成功地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往,这单元的学习内容基本由老师带领学生看着地图,直接告诉他们,黄河发源于什么山脉、流经哪些省市、有多长、沿途风土人情如何等等。而这节课,我大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图经验,尝试着独立阅读地图,在活动中探究,获取信息、发现和解决问题。虽然,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学生的各种发现和思考却是令人欣喜,如果没有学生的独立识图,就没有“是否流经四川”的争论,就没有“▲铁矿”与“▲山峰”的细致辨别,也就不可能有“黄河流域形状象只奔跑的小狗”的有趣发现。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黄河的概况,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发现去探索,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学习。
《黄河东流水》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黄河东流水》是北师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可爱的祖国》里面的第二个主题《沿着江河走下来》的第一个小课题。从编者的编排不难看出,编者是在让学生对祖国地理、自然概况有了大致了解以后,再让学生从最能体现我国地理、自然和历史特点的两条河流,同时也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长江,来探寻我们国家和民族之源。因而编者又安排了“九曲黄河天上来”、“造就华夏文明的黄河”、“凝聚民族精神的黄河”“黄河的功与过”“为了明天的黄河”这5个内容。让学生在了解黄河的逐步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顽强拼搏,不惧困难的精神。了解现在母亲河为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人类对母亲河的过度开发而造成的巨大环境污染。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黄河东流水》这个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要对黄河的概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重点是要激发学生想要了解母亲河——黄河的欲望。
二、学情分析:
在这个单元里面,学生主要需要了解到许多母亲河的地理、人文以及历史知识。这对于5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他们大多没有到黄河旅游的机会。对于黄河的认识只来源于电视上一些琐碎的片段和老师一些不成系统的讲解。因此,我认为在课上让学生了解黄河的概况,激发学生想探索黄河的欲望是非常必要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情,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提高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3、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四、教学重难点:
1、在初步感知黄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梳理自己对黄河的认知,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
五、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用三个步骤来实现我的目标。
步骤一:初步感知黄河地理位置
一、播放视频,出示黄河流域图,学习任何一条河流,其地理位置、流域都是最基本的知识。考虑到5年级学生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开课我就先播放视频,让学生对黄河有个直观的认识。接着出示流域图。问:你能找到黄河吗?动手画出黄河的主干图。为后面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做铺垫。
二、观察黄河在地图上的位置,并说说它的形状。
我让学生自己发现黄河的位置在这幅图上,黄河看起来像什么啊?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了解到黄河看来很像一个“几”字又像一条“龙”。
三、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河。
1、黄河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注入了哪个海?
2、黄河依次经过了哪几级阶梯呢?经过了这些阶梯里的哪些高原和平原呢?
3、黄河从青藏高原一直向东流入大海。黄河为什么要至西向东流呢?
通过这三个问题,使学生不但巩固了前几章的内容,也使对黄河的认识有了更了的体会。
四、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并寻找黄河流经的9个省(自治区),并把它们在地图上圈画出来。”并进行填空。小组再进行合作,填出9个省(自治区),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巩固了对黄河的认识。
步骤三:了解黄河的上中下游,汇报搜集的资料
一、结合地图,对照书本,了解黄河的上中下游,了解黄河概况。
1、二、小组合作制定资料查阅计划,为学生今后学习做更充分的准备,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合作是当今社会生存不可或缺的能力,合作能力的强弱决定个人成败。在制定计划时我让志趣相投的学生在一块儿讨论,这样不仅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交流、倾听和思考。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重点指导学生如何细化自己的查阅内容。再一次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资料查阅中将查阅内容细化,以找到更多相关信息。
当学生制定出操作性和指导性较强的计划时,课也接近尾声了。本堂课,虽然只是让学生在心中对黄河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并且好多知识学生都还很好奇。但是正是这些好奇,保证了自主学生学习黄河的热情。并且本堂课上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如何确定查阅内容。无疑会让学生终身受用。
一、观看黄河视频,初步感知黄河的风情。
视频《黄河》是用图片配上《黄河大合唱》的钢琴曲制作出来的。图片展示了黄河源头到黄河入海口流域中的风景,也告诉了黄河养育两岸儿女到人们污染黄河的的事实。这些图片不仅给人强烈视觉冲击力,也给人留出了更多思考的空间。在图片和音乐营造出的情景中,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心灵去感知黄河。这种视听上的冲击比教师单薄的讲解,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容易激发学生说一说黄河的欲望。这不就是新课标提倡的“以生为本”吗?
二、说一说你心中的黄河
以生为本的教育就应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生观看视频后,我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说出此刻心中对黄河的印象。并利用思维导图将学生对黄河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在此用思维导图我觉得有以下好处:
其一:由于思维导图呈现出来的是部分学生对黄河的琐碎的印象,且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学生一定会在心中形成无数的问号并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其二:它不仅帮助学生梳理出自己对于黄河知识的了解,还能间接的告诉学生自己觉得与主题似乎毫不相关的想法,其实与主题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当我们在解题的时候,完全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自己想到的都排列出来,然后找出对于我们解题有直接帮助的内容。
其三:思维导图为步骤三让学生制定查阅计划提供了资料。为步骤三中学生细化自己的查阅内容做了提示。其实资料查阅我们很早就让学生做了。可是学生并不是很清楚,输入不同的关键词,我们得到的内容会很不一样。比如在查阅黄河精神时。如果我们没有思维导图,就布置让学生去查阅有关黄河精神的资料。学生多半会输入“黄河精神”这四个字,你会发现能查到的资料很少。可是你输入“黄河英雄”却有上万个相关资料。
其四: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对黄河的了解程度,为今后的备课提供了真实的学情,那么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够更加有的放矢。
【教案 关于 黄河大合唱】推荐阅读:
高中音乐鉴赏课《黄河大合唱》教案09-03
关于黄河的诗词名句08-10
关于黄河的励志诗句08-22
关于生日教案10-01
关于黄河民间故事传说10-07
《黄河颂》教案设计05-27
关于孙权劝学教案07-30
关于《黄河颂》读书心得体会07-31
初中生关于黄河的作文11-13
黄河的主人的教案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