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民间故事传说

2024-10-07

关于黄河民间故事传说(共9篇)

关于黄河民间故事传说 篇1

黄河的著名古诗句辑录

1、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2、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白居易《生离别》)

3、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4、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高适《九曲词》)

5、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王昌龄《出塞》)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李白《行路难》)

7、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9、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10、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3、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14、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关于黄河的俗语 谚语: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天下黄河富宁夏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九曲黄河十八湾 鲤鱼跳龙门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九曲黄河十八湾 说尽黄河只为水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跛至天涯 九曲黄河十八湾 一碗河水半碗沙

背起棺材过黄河 —— 连后路都准备好了 不到黄河心不死 ——顽固不化 隔着黄河握手 —— 差得远

黄河的水,长江的浪—— 源远流长 黄河决了口 —— 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黄河里的水 —— 难请(清)

泥娃娃跳黄河 —— 洗不清;洗不净 跳到黄河洗不清 —— 太冤枉;冤枉

黄河神话传说:

1、【望洋兴叹 】相传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称河伯。他站在黄河岸上。望着 黄河水自西向东流,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河伯始终不信。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河伯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眼前一亮,海神微笑地欢迎他,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

2、【鲁班修造将军柱】 桑园峡内黄河水流湍急,就在桑园峡中段黄河激流中却有一个屹立的大石。百姓称之为将军柱。传说这个将军柱是鲁班修建的。当年鲁班周游列国时,来到桑园峡边上,为方便两岸人民的来往。鲁班把桥墩的位置选在了将军柱的这个地方。从此,鲁班早出晚归,负责施工,半年过去了,桥墩在渐渐长高。有一天,鲁班的妻子送饭到岸边,等了一阵不见鲁班,便到岸边看个究竟,谁知她在岸边看见一个巨人站在河中,一手拿着巨石,一个手拿着铁锤在干活,他的妻子哎呀一声惊叫。鲁班一慌,一锤砸在了自己腿上。手中的石头也飞到了对岸的山上,桥也就没有建成。至今在将军柱上有一个十分光滑的石头,好像是整个人的脊背印了下去,中间则是脊柱,把石头一分为二,好像是长期靠着休息时留下的。传说这就是鲁班造桥时所留。

民间故事:

1。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叫黄河,长得一表人才,骑得烈马,拉得硬弓,百步穿杨。每天早晨,黄河就骑马出去打猎了。每次他都经过一家员外的花园。这天打猎回来,他又经过那花园,看见墙头上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正笑眯眯地望着他。姑娘一甩手扔下了一只手镯就躲到墙后去了。黄河跳下马,拾起手镯,以为刚才碰到的是仙女。从此,每次经过那个花园他总要抬头张望。可是,墙头上除了花枝,再也见不到那个姑娘。半个月后的一天,黄河打猎回来晚了。快到花园那里,忽然道边闪出一个人来。黄河一看正是那个姑娘,高兴得不得了。姑娘说自己是背着父亲跑来和他相见的。两人谈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告别。第二天到了约会的时间,那姑娘没来。一连十多天,黄河再也没见到那姑娘。一打听,原来是那员外知道了此事,把他女儿关了起来。黄河听说后发誓:“就是天翻地覆,也要把姑娘救出来。”那员外怕得罪黄河,便出了个难题,让人们在门前搭起架子,上面吊一个铜钱,并四处张贴告示:谁能在一百步之外把箭射进铜钱眼里,就把女儿嫁给他。消息传出,应示人纷纷而来。但谁也没能把箭射进钱眼里。黄河走了出来,挽弓射箭,不左不右正射在铜钱眼里。员外又要求黄河的第二支箭必须将前一支箭顶出,黄河也办到了。员外再出难题,要黄河百步之外不但射下铜钱,还要将钱接住,不许铜钱落地。这时,连看热闹的人都知道员外在存心耍赖。黄河怒火烧心,“飕”的一箭向员外飞去。员外年轻是练过武,头一偏躲过那箭,并喊手下人去把黄河抓起来是怕员外来抓他,黄河逃脱。他决心在深山老林中苦练武艺,再去救姑娘。过了一年,黄河练好剑法,动身去救那姑娘。中午肚子饿了,一箭射下个大鸟。大鸟告诉黄河,员外逼着他女儿跟财主成亲,那姑娘气得跳楼了。临跳时,她大叫着:“黄河!黄河!黄河啊„„”黄河听了,心像大山崩裂,他“噗”的一下坐在地上,泪珠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大鸟吓得飞到天空,往下一看,黄河的眼泪流成了河水,汪洋一片,滚滚向东流去,黄河成了“黄河”啦!黄河的水,总是浪滚翻天。人们说,那是黄河心里忿恨,老想靠近那个村庄去救那个姑娘。

2。【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历史人物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河图;二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经常泛滥成灾。河伯对于之水,束手无策,自己道行浅,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让他先画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他找到村里的老汉。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千万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他说服乡亲们帮忙。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老汉儿子叫后羿,射箭百发百中。羿不让他去找河伯。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想必是大禹,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的老人在喊,问他是谁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后羿一听是河伯,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他越想越异常疼痛,气的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河伯倾囊相授。大禹高兴。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2。【冯夷当河伯】的故事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达成自己成仙的心愿。成为一名河伯。

关于舜历史传说故事 篇2

一、舜基本介绍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以孝行闻名。后经四岳举荐,舜被尧立为为继承人。舜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后又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传去世于南巡途中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今湖南永州市宁远县),谥号为舜。

二、舜概述

舜: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姚姓,名重华,建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和帝丘(河南省濮阳市),为五帝之一,奉为华夏至圣。

《离娄下·第一章 》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范县在东夷、冀州和中原的交界地带)。”

《元和姓纂》载:“姚,生于姚墟,一说出生于诸冯,子孙以姚为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舜后胡公妫满封于陈,裔孙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眭侯,以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徙居吴郡,改姓为妫。五代孙敷,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

北宋景佑年间刊本:邵思著[3]《姓解》记载:“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为姓,后世有以姚为氏。”

《古今姓氏书辩证》和《通志·氏族略》记载:“虞有两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而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可通.......”

《尚书》云:“德自舜明。”《尚书·尧典》记,舜 “尧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

《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这里说的舜和虞帝,史称虞舜,又称舜帝、帝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是上古五帝之一。

根据《尚书》、《史记》等有关典籍,虞舜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皆以德为先导,以和谐为依归,一生追求和合、和平、和谐,其和谐之道内涵十分丰富。

传其称号为有虞氏,姓妫氏姚,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因国名“虞”,故又称虞舜。他是帝颛顼的六世孙(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帝舜从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赞誉。舜生于姚墟(今河南濮阳范县濮城镇),渔猎于雷泽(今河南濮阳范县濮城镇东南),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在顿丘(今河南濮阳清丰县)一带经商做生意。因品德高尚,在民间威望大。

他在历山(今山东鄄城,因黄河淤积而消失)耕田,当地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两三年即聚集成一个村落。当时部落联盟领袖帝尧年事已高,欲选继承人,四岳一致推举舜,于是,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九名男子侍奉于舜的左右,以观其德;又让舜职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以观其能。皆治,乃命舜摄行政务。

舜在当帝之前,四岳(四方部族首领)向帝尧推荐过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另见舜文化、虞舜文化。五帝之一的舜因生在姚地,后世子孙便以居地为氏,称姚氏,世代相传,史称姚氏正宗。因而史称姚、虞、陈、胡、田为”妫汭五姓"。东汉在中央政府任尚书的妫皓也改回本族最早本姓的姚姓。

尧把帝位禅让给舜,二十八年后去世。舜选贤任能,举用“八恺”、“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四凶”,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传说他巡狩四方,整顿礼制,减轻刑罚。要求人民“行厚德,远佞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宾服,四海咸颂舜功。《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传去世于南巡途中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今湖南永州市宁远县)。

“从夏开始,夏朝的世系非常清楚,十七个王。”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学家专家组认为“夏是最早的王朝,但中国文明的起源远在其前。”

禹与舜不可分割,当一些人还捧着顾颉刚先生“考证”的“大虫”来质疑我国上古文明史时,岂知,在尧舜禹之前的2000-3000年,我国已经有了仰韶文化较大规模的城(如郑州的西山古城)。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多年这段时期里面(“这一段用历史传说来说大约就是尧舜那个时代”),古城已经很多。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古城林立;一些陶器、玉器上的符号“如果说和文字没有关系,恐怕就不好讲了”;中国也出现了礼仪性的大墓;出现了含锌的铜基合金和含铅的铜基合金,也就是出现了黄铜器和青铜器。“到夏代的时候,青铜器就普遍使用了。”上述四项,就是世界公认的“文明”的标志。

三、舜历史传说

舜帝陵庙遗址舜生在平阳西南数百里一个小小村落的农家中,他的体形有非常奇异的地方,他眼内瞳子都有两个,他的掌心纹路象个“褒”字,他脑球突出,眉骨隆起,头大而圆,面黑而方,口大可以容拳,龙颜面目角,取名叫舜,舜是一种花卉,他的号就叫华,排行老二,就叫仲华(与“中华”谐音)。可惜不久他母亲去世,他后母性情悍戾,尤其是他的弟弟象出生后,就更没有好日子过了。舜在家中常只能看着后母所生的三个儿女喝饱吃足,他只能枵腹而寝。然而不管后母如何待他,他总是笑脸相迎、谦谦如也。有一年冬天,气候大寒,舜身上还只穿两件单衣,瑟缩不堪,邻里秦老汉实在看不过去,出面干涉,并希望虞家能送舜去读书,但家中却坚持要舜放牛,好在教书先生善良,在秦老汉的帮助下,舜一边放牛一边学习,他从先生那里知道:一个人虽有聪明睿智之质,经天纬地之才,仁圣忠和之德,但是“学问”二字终究是不可少的。要求学问,必须读,要能读书,必先识字。他也悟出为人要诚实,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这年过了残冬,舜已经十六岁了,生得高大,俨如成人,从此开始艰辛的耕作,后母规定他一天到晚都必须劳作,连中餐也不准回去吃,有人问他,他答道:“农家以节俭为本,一日两餐足矣,何必三餐?”他渐渐得到当地人的敬重和称誉,但舜无缘无故被三次逐出家门。这其中日子虽然清苦,但舜却加紧学习,包括师事八岁的儿童蒲衣子。他从蒲衣子那里学到许多运动的道理,包括足的容宜重,手的容宜恭,目的容宜端,口的容宜止,声的容宜静,头的容宜直,气的容宜肃,立的容宜德,不偏不倚,无懈无情。

舜的道德修养越来越高,他多次耕作的历山地方人越聚越多,已由一个荒僻的地方,成了个大都会,但他却仍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在一日田间劳作时,他以鸟为例,信口而歌:“涉彼历山兮崔嵬,有鸟翔兮高飞。思父母兮历耕,日与月兮往如驰。父母远兮吾将安归?”歌罢,悲从中来,放声大哭,这年舜已经三十岁了,也就在这时尧帝已深知舜的为人,终于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出嫁前尧帝嘱咐两个女儿:“大凡为妻为妇之道,总以‘柔顺’二字为最重要。男子气性,刚强的多;女子气性,假使也刚起来,那就不好,夫妇之间不可能事事都能同心协力,遇到这种情况,为妻的总要见机退让。”完婚之后,舜带着两个妻子回见父母,想不到遭到父母的拒绝,而他那后母生的弟弟象见到两位嫂子的绝色姿容,竟起了不轨的心思。娥皇女英嫁给舜之后,过起了艰苦的生活。像念着两位嫂子的美貌,常乘舜不在家的时候找嫂子闲谈,希望用吊膀子的方法来勾引嫂子,娥皇女英是聪明人,但不敢得罪他,怕他在父母面前说舜的坏话,越是如此象便越是有心,竟觉得只有杀死舜,才可将嫂子抢到手。象通过母亲叫舜去修房子,去疏通井,然后放火烧屋,用泥土封井,妄图把舜烧死,把舜封在井中闷死。每次娥皇女英都通力合作把舜救了出来,舜总是不记前嫌。

在这一系列的事情中,尧对舜更加欣赏,终于尧把舜召到京城,开始委舜重任,舜大举推荐人才,舜于是“宾于四门,纳于大麓,烈火风雷不迷,虎狼腹蛇不害。”于是尧死后,舜即位为天子,定都于蒲阪。

舜勤政爱民,为加强中央与各地的联系,他规定各部落君长定期来蒲阪朝见天子一次,天子也照例前往全国各地巡狩一次,每次除了大臣随扈以外,娥皇女英都随行照顾他的起居,三人同行,恩爱非常,舜左右逢源,二女雨露均沾。这年盛夏来到洞庭湖,因天气太热,娥皇女英就留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舜继续南巡。

关于元旦的传说故事 篇3

【延伸阅读】

元旦的习俗文化:

杯盘碎片送朋友

丹麦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户户都要将平时打碎的杯盘碎片收集起来,待夜深人静时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门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谁家门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则说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运。

妇女坐上市长椅

西德人过元旦,要表演妇女夺权的喜剧。许多地方的妇女成群结队地冲进市政府大厅,闯入市长办公室,坐上市长办公椅,表示接管市长权力。

摔瓶打罐扔脸盆

意大利的一些地方,元旦前夜午夜时分,如果你在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因为这时人们都要把屋里的一些破旧瓶、缸、盆等扔出门外砸碎,以示除旧迎新。

喝光余酒交好运

法国人在新年到来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以致许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们认为,元旦时如果家中还有剩余的酒,新一年里交厄运。

深更半夜吃葡萄

关于美丽的故事_美丽的传说故事 篇4

传说很早以前,在今江苏镇江市南郊的黄鹤山里有座小村庄,庄前有条美丽的河,可以一直通到长江。村子里的人都靠种田打猎过活。

靠河边住着两家人,东边住着一个姓刘的年轻人叫刘鹄,他长得结结实实、高高大大,上山打猎、下河摸鱼,飞禽走兽都逃不过他的手。而且,刘鹄随身还带着一样特别的东西,那是一支排萧。他一吹呀,就会引来许多五颜六色的美丽小鸟,在他头顶上盘旋。刘鹄也和这些小鸟成了好朋友,有空就抓些小虫子喂它们,小鸟也会衔来一些奇花异草给刘鹄。这些奇花异草都是些名贵的草药,刘鹄经常把这些草药送给村里的穷人治病。

再说河的西边住着一家姓王的,只有一个母亲和一个女儿,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眼睛瞎了,生活不方便,全靠女儿鹃子纺纱、织布、卖布来赚钱养家。鹃子聪明、伶俐又漂亮,最重要的是手巧,织出来的布既好看又耐穿,而且鹃子心地善良,经常接济一些比自己还穷的人家。鹃子还会唱歌,歌喉圆润,歌声动人,就像百灵鸟一样婉转。更有一件出奇的事,就是:只要鹃子一唱歌,那黄鹤山下的一片片杜鹃花就会展苞开放,而且朵朵饱满,朵朵艳丽。

刘鹄和鹃子共饮一河水,同住河岸边,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他们经常一个吹萧一个唱歌,引来百鸟飞舞,引得杜鹃花开。

鹃子既会唱歌,又会织布,而且长得又漂亮,周围村庄的人都知道她,赞美她。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呀传,最后竟传到皇宫里去了。皇帝是个昏君,整天沉湎酒色。从不过问朝政,只关心一年一度的选妃之事。皇帝一听说鹃子是个大美人,就迫不及待地下了道圣旨,指名要选鹃子进宫。

这一下可忙坏了县太爷,自从皇上下了圣旨之后,他就开始盘算起来:如何借这个机会讨好皇上,为自己的仕途升迁好好铺垫一下。于是,县大爷带了一大帮衙役直奔黄鹤山。一到黄鹤山,到处乌语花香,原来刘鹄和鹃子正在一唱一和。县太爷两眼骨碌一转,心想:奇了,这个大美人还真有这么大的本事,只要把她献上去……嘿嘿,县太爷心里暗暗高兴。于是县大爷走上前说:“恭喜!恭喜!鹃于姑娘,皇上选中你做皇妃了,以后可要……”还没等县太爷说完,鹃子转身就进了屋。县太爷一看软的不行,就要来硬的了。县大爷喝令几个衙役去撞开门,刘鹄急得从吹萧的地方跳下来要去保护鹃子。这时又有几个衙役冲上去,他们抓手的抓手,抓脚的抓脚,把刘鹄抱了个紧,刘鹄只能干着急。门被撞开了,可怜鹃子体弱,力气小,一个人怎能敌得过那些如狼似虎的衙役,三下两下就被抓出来了。她一路走一路叫:“刘鹄救我!救我!……”刘鹄在一旁心急如焚,只得眼睁睁地看着鹃子被抓走了。

自从鹃子被抓走后,刘鹄天天愁,夜夜愁,鹃子妈天天哭,夜夜哭,眼睛就更瞎了。刘鹄心里想:就算是赴汤蹈火,我也要把鹃子找回来,于是他帮鹃子妈挑满了一缸水,砍好了一捆柴,买了一缸米,安顿好鹃子妈,就准备出发了。第二天一大早,刘鹄背了个小包袱,带着他心爱的排萧出发了。他翻过了九九八十一座山,淌过了九九八十一条河,绕过了九九八十一个湾,终于到了皇城。

再说,鹃子被抓到皇宫后,皇帝一见到她,欢喜得不得了,便对鸽子说:“听说你会唱很好听的歌,唱一支给我听吧!”鹃子不开口说话。又问:“听说你会织很好看的布,织一匹给我看吧!”鹃子还是不开口。不管皇帝说什么,鹃子都不理不睬。皇帝就死皮赖脸,胡搅蛮缠,动手动脚,鹃子恨死了这个皇帝老儿,是他派人闯进了自己的家,是他拆散了自己和刘鹄,想到这她操起凳于就往皇帝头上砸去。皇帝一点便宜没沾上,反倒被砸了个头破血流,吓得抱头就逃。鹃子从此不吃不喝,渐渐地瘦得不成人形,容貌也枯槁憔悴了。这时,皇帝连看也不看她,更不管她的死活。鹃子就这样躺在床上等死了。

刘鹄来到了皇宫前,但他不知鹃子在哪里,更不知鹃子病得快不行了。他急着想进去,可围着皇宫转了一圈,看见到处都是卫土,到处都是高墙,没有一点机会可以让他进去找鹃子。正着急间,他突然右手无意间摸到了排萧,这下他有主意了。他赶紧扎了个风筝,把排萧绑在风筝后面,接着他把风筝放上了天。随着风筝在天上飞起来,排萧也被气流吹响了,于是,他把线放得越来越长,凤筝就在皇宫的上空飞舞,这排萧的声音一直传到了鹃子那里。鹃子正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一听到熟悉的萧声,就慢慢睁开了眼睛,通过窗户往天上看。她终于看到了排萧,知道刘鹄来找她了,便挣扎着坐起来,唱起了家乡的歌,那是刘鹄熟悉的歌。歌声绕着花园转,绕着大树转,绕着宫墙转,转呀转就转到了刘鹄那里,刘鹄听到这凄楚动人的歌声后,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鹃子知道他来找她了,难过的是他和鹃子被重重宫墙所阻隔。刘鹊越想越伤心,越想越难过,自己不能救鹃子脱离苦海,自己虽经历了千山万水终于找到了鹃子,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受折磨,刘鹄的心像刀铰一样难过。

于是,刘鹄便倚在宫墙上哭,他不吃不喝只是痴痴地望着天,渐渐地支持不住了,后来就变成了一只五彩缤纷的小乌。小鸟振翅飞起跃过高高的宫墙,一直飞到鹃子身边,对鹃子“吱吱喳喳”地叫,鹃子伸出手来抚摸小鸟,说:“乌儿,鸟儿,你要能带我飞出去该有多好啊!”说完就吐血了,吐出来的血变成了一朵朵美丽的杜鹃花,鹃子的身体也慢慢地变成了一朵杜鹃花,小鸟衔着这朵杜鹃花,飞出了宫,一直飞到了黄鹤山下,把这朵杜鹃花栽在了鹃子家门口。从那以后,那里就开出了一片美丽的杜鹃花,但最美的一株还是鹃子变成的那株,这株花有五个瓣,花心有一颗碧绿的珠子,叫“五宝绿珠”,它是杜鹃花中的珍贵品种。

关于文昌的民间传说 篇5

传说一:据传,明代有一文昌人在朝为官,回京时带了几只文昌鸡请皇帝品尝。皇帝品尝后称赞道:“鸡出文化之乡,人杰地灵,文化昌盛,鸡亦香甜,真乃文昌鸡也!”文昌鸡由此得名,誉满天下。因村野之鸡受皇上天子赐名,村舍荣光,该村得名天赐村。

传说二:相传很久以前,在文昌县境内,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俩。当儿子长到十八岁时,终于娶到了善良孝顺的儿媳妇,而且不久儿媳妇还怀了身孕。老母亲高兴地整天合不拢嘴。

关于阿诗玛的传说故事 篇6

在小石林内,有一泓湖水碧波粼粼,湖畔屹立着一座独立的石峰,每天都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留影。瞧,那颀长高挑的身段,风姿绰约的动人体态,还有那包头衫,身后的背篓,多么像一位彝族撤尼少女啊!这就是著名的阿诗玛石峰。她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呢。从前在阿着底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了个美丽的姑娘,爹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珍贵闪光,给她取名叫“阿诗玛”,也就是金子的意思。阿诗玛渐渐长大了,漂亮得像一朵艳丽的美伊花。她能歌善舞,许多小伙子都喜欢她。她爱上了和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相亲相爱的孤儿阿黑,立誓非他不嫁。一年的火把节,她和聪明勇敢的阿黑订了亲。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也看上了美丽的阿诗玛,便请媒人去说亲,但不管怎样威胁利诱,都无济于事。热布巴拉家乘阿黑到远方放羊之机,派人抢走了阿诗玛并强迫她与阿支成亲,阿诗玛誓死不从,被鞭打后关进了黑牢。阿黑闻讯,日夜兼程赶来救阿诗玛,他和阿支比赛对歌、砍树、接树、撤种,全都赢了阿支。热布巴拉恼羞成怒,指使家丁放出三只猛虎扑向阿黑,被阿黑三箭射死了,并救出了阿诗玛。狠毒的热布巴拉父子不肯罢休,勾结崖神,乘阿诗玛和阿黑过河时,放洪水卷走了阿诗玛。十二崖子的应山歌姑娘,救出并使阿诗玛变成了石峰,变成了回声神。从此,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你。她的声音,她的影子永远留在了人间。阿诗玛的传说故事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大型歌舞剧,在国内外放映和演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阿诗玛的故事也随之广为流传。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关于阿诗玛的传说故事

 

关于圣诞节的故事传说 篇7

利奥·帕克是一个6岁的男孩,最近,他搬到了格洛斯特郡赛伦塞斯特附近的新家里。房子是新建的,有四层,帕克再也不用跟哥哥一个房间了,他分外开心,每天跟在爸爸妈妈的后面,帮忙拿一些小东西或者自己的玩具,他还亲手把自己的小房间漆上了绿色。

忙碌完,帕克又到了屋顶上,他要把烟囱也刷上颜色,这样更容易让圣诞老人看见,不会忘记给自己送礼物。去年圣诞节,爸爸妈妈照顾生病的奶奶,袜子里可是什么也没有。妈妈说,可能是天太黑,圣诞老人没有看见。

他认真地忙活起来,一遍一遍地,不放过一丁点的砖墙,转角的地方也仔细地刷上一层。几个小时后一个黄色的烟囱耸立在房顶上。看到自己的成果,帕克很开心,今年,圣诞老人一定可以看得见了。突然,帕克发现了一个问题,以前家里烟囱的一面是五块砖,现在这一个,数了几遍,都只有四块。他想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少了一块砖,烟囱的面积就小了很多,圣诞老人背着礼物,从烟囱进入家中时会被卡住啊:这样,自己今年又收不到礼物了。

帕克哭着跑下楼去,把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陪着他一起上楼顶,又仔细检查了一遍,最后确认烟囱真的少了一块砖。可妈妈也没有办法,就劝导帕克,圣诞老人可以变形,圣诞老人不胖,并且保证今年他可以收到礼物。但无论怎么解释,哭泣的帕克认定了圣诞老人进不来。最后,妈妈想到一个办法:你为什么不写封信给杰里米·帕克斯顿请求帮助呢?

帕克斯顿拥有英国科茨沃尔德的豪华度假屋开发企业,是帕克新家的建筑商。于是,晚饭都没吃,帕克就进了书房,他用歪歪扭扭的字在信中写道:“亲爱的帕克斯顿先生,你给我建造的新家很漂亮,我很喜欢。但我很担心房子没有一个足够大的烟囱。圣诞老人进来时可能会卡住。请你帮帮我吧。”

第二天一早,帕克把信给了邮差,就在家中等待着回信。

两天后,信到了建筑商帕克斯顿的手里。他立即召开会议,商讨是否要为这个孩子改建烟囱。当初施工的工人说,烟囱是用一种新砖建造的,看似比原来少了一块,但因为砖的长度增加了,实际上烟囱是一样大小。设计师也反对重新改建,因为按照要求拆除现在的烟囱,重新用老式的砖建造一个同样大小的,成本包括现有的建造费用、拆除费用、新建费用,将高达2万英镑。

最终,帕克斯顿还是决定去帮助帕克。他动情地说:能够帮助到一个孩子的请求,比2万英镑更能让人快乐。

一天后,帕克斯顿带着一名数学家、一名设计师、三名建筑工人,赶到了帕克家。重新为圣诞老人设计烟囱,帕克分外开心,他的妈妈更是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

设计过程中,烟囱的尺寸是要考虑的关键问题,需要确保圣诞老人在通过烟囱时不会感到很挤。为此,设计者综合考虑圣诞老人的腰围和他进入烟囱的风险因素,借助一个数学公式计算出烟囱的尺寸,整个过程中,多次征求了帕克的意见,包括外观、颜色。

经过几天的努力,烟囱改建成功了,长1。75米、宽1米、高7米。帕克斯顿对帕克说:“我可以保证这个烟囱足够让最胖的圣诞老人带着礼物进入。”为了让帕克相信,公司还请来吊车,让人装扮成圣诞老人,演示如何从这个新烟囱进入客厅。

当圣诞老人到达客厅的时候。帕克兴奋地向“圣诞老人”竖起拇指,跑过去拥抱他,并邀请他在节日的时候来家里吃饼干。

完成了所有工程,帕克斯顿要走了,他握着帕克的手说:“我会给圣诞老人打电话。保证你今年能够收到比过去都要好的礼物,我保证。”

圣诞老人的礼物

一年前,我到伦敦求学。那一年的平安夜,我和相恋半年的女友约定,去看电影,可是当天晚上因为一点小事,她却冰冷地把我甩了。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电影院门口,圣诞树耀眼的繁华在我眼中慢慢褪色。

多么讽刺,十分钟前,我还满怀激情地向这边走来,而十分钟后,心已荒凉。

掏出电话,我想告诉母亲:我要回家了。

一个圣诞老人拦住了我,用幼嫩的童音说:叔叔,送个娃娃给你,你可以送给你的女朋友。

女朋友?我一怔,表情里充满了忧伤。

我遗憾地告诉她:要是十分钟之前,该多好,可是我现在不需要了。

叔叔,你要相信,有了圣诞老人的祝福,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摸了一个娃娃出来。

但愿。我无奈地耸耸肩,接过了礼物。

我把娃娃拿在手里,但是无人可送,我感觉娃娃异常冰冷,似乎趾高气昂地嘲笑我的情场失意,有了想把它扔到垃圾堆里的冲动。

手刚动,身后的圣诞老人就跟了上来:叔叔,你不能这么做,这是对圣诞老人的侮辱。

可是,圣诞节已经遗弃我了。我皱眉说。

叔叔,如果您愿意,可以把你女友的电话告诉我吗,我想邀请你们去参观一个地方。

我有些犹豫,但还是把女友的号码给了她。出乎意料的是女友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下午的时候,我拿着布娃娃和女友如约来到了一个孤儿院。一个年长的老妇人接待了我们,她用沉缓的语气说:孩子们,想不想听一对恋人的故事?我和女友互相对望了一眼,点了点头。

这是很久以前的故事了。那时正是二战时期,战火很快燃烧到这里。为了保家卫国,男人参军去了,女人则留在了后方的医院里。他们约好,等战争结束后,他们就在圣诞节结婚。

可是战争的残酷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男人不停地辗转战场,一次次负伤,一次次又重新投入战场。他希望,能早点结束战争,尽快完成对女友的承诺。

好不容易等到战争结束了,他却失去了消息,一年、两年、三年,每一年的圣诞节,她都在曾经住的房子里,披着婚纱,静静地等他回来。

后来,他回来了吗?女友问。

老妇人摇摇头:没有,她也试图去寻找,从英国到法国,从苏联到德国。每到圣诞节的时候,她都会赶回来。她怕错过,这一晃就是,后来她实在走不动了,就开了家孤儿院。圣诞节时,她就让孩子们拿着她编织的那些布娃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听到这里,我和女友的眼里都饱含着泪花。

我抬起头说:院长,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吗?

老妇人笑了:那么,晚上,我们一起去派放布娃娃吧。

那个温暖的晚上,我和女友整整派放了30个布娃娃,还邀请了两对吵架的情侣去听老妇人的故事。

等我们再次回到孤儿院,整个桌子上只剩下一个布娃娃了。老妇人笑着说:孩子们,这是天意,你们不应该被分开,对吧?

我郑重地接过了那只布娃娃,把布娃娃放在了她的手心里。我细声说:拿着,这是上帝的旨意。

我和女友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此后的两年,我们一直都抽空去孤儿院帮孩子们辅导功课。毕业后,我们回到了中国,不久后就结婚了,我们生活得很幸福,那个布娃娃我们一直珍藏着。

圣诞节的橘子

在19世纪初,一个叫约翰的14岁男孩住进了英格兰的一家孤儿院。那时的孤儿院生活是很可怕的,孤儿就意味着没人喜欢、没人疼爱。这座孤儿院的院长对孩子们少有爱心,这里也没有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没有同情,没有理解。

孩子们一年到头都要劳动,他们每天天一亮就起来干活,一直干到天黑。一年之中,只有圣诞节这天孩子们不用干活,而且还可以收到礼物——只橘子。约翰到孤儿院后,每年都盼望着圣诞节,还有这只橘子。

在英格兰,无论是对约翰还是对他的同伴来说,橘子都是稀罕的东西。孩子们每次拿到橘子时都视若珍宝,他们把宝贵的橘子保存几天、几星期,甚至几个月——守护着、闻着、摸着、欣赏着这只橘子。通常他们都要保存很久,等他们剥开橘子皮时,却发现它已经烂了。

每当圣诞节快到时,孩子们都会有很多想法,他们会夸口说:“我要把我的橘子存得最久。”约翰睡觉时喜欢把他的橘子放在枕头边,他把橘子贴在鼻子上闻它的香味,拿在手里时都不敢用力,生怕蹭破了橘子皮。橘子能给他带来一种安全感、富足感,让他心里能暂时离开眼前的贫苦,产生—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一年的圣诞节,约翰心里特别高兴,因为他马上就要成年了。他知道自己将会变得更强壮,而且不久就可以离开孤儿院了。他高兴地想象着自己的未来,他还想把橘子留到明年他生日那天。如果保存好,不摔不碰,他也许就能在生日这天吃到它。

圣诞节终于来了,孩子们兴奋极了,撒着欢跑向餐厅。约翰闻到了一股与平日不同的香气,他快步奔跑着,因为他太过兴奋,而且鞋也不合脚,他跌倒在地上,这引起了一阵混乱。约翰刚从地上爬起来,就听到院长严厉地吼道:“约翰出去,今年没有你的橘子了!”约翰大哭起来,他飞快地跑回到寒冷的宿舍里,躲在床角,以免别的孩子看到他的痛苦。

过了一会儿,房门打开了,他的伙伴们回来了。伊丽莎白走到他的跟前,眼里含着眼泪,把一个布包递给了约翰。

“拿着,约翰。”她说,“这是给你的。”

约翰伸手掀开布包的一角,看到里面是一只大大的橘子,只是橘皮上有好几条切痕。他明白了,是伙伴们每人从他们的橘子上切下一瓣,拼成了这只又大又漂亮的橘子,约翰感动极了。

约翰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年的圣诞节他的朋友们给予他的关爱。他的幼年是在冷酷的环境里度过的,然而在长大成人的这一年,他收获了友谊和关爱。

后来约翰有了自己的事业,但他从没忘记这只橘子,每到圣诞节来临时,他都会买很多橘子送给孤儿院的孩子,因为他从没忘记自己的梦想,要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圣诞节享受橘子的香味。

前方不只有罗马

麦瑞·格丽丝13岁时,想做一名出色的医生。

圣诞节,在床头挂上袜子时,她许下的心愿,是拥有一套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那副被处理过的骨架,被父亲带了回来。但它不能塞进床头的袜子,只能摆在家里的猎物室中。

这副模型是用金属挂钩把人体的骨骼组装起来的。麦瑞只用了两周时间,就可以把它完全拆卸,然后组装得毫无瑕疵。

她总是喜欢在手里攥一块白骨揣摩的习惯,让她失去不少朋友。孩子们当中,没有几个人喜欢这种阴森森的东西。她“怪人”的绰号不胫而走。

在被霍普金斯医学院录取时,虽然没有实际坐诊经验,但就对疾病的深入研究来说,麦瑞或许不亚于一些在医学院学习了四年的学生。

她的特殊,让霍普金斯医学院决定破例允许一个新生提前跟随教授们研究课题,到医学院附属医院去坐诊,学习实际诊断技术与经验。

副校长说:“为什么不呢?既然她已经为到‘罗马’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我们不妨让她的速度更快一些。”

在一次手术中,麦瑞发现,自己竟然晕血。当看到医师的手术刀割出剖口,鲜血涌出时,她四肢冰冷,头晕目眩,没听清楚医师在喊什么,就昏迷过去。

麦瑞认为,自己不能就此止步。为洗刷耻辱,弥补缺陷,私下里,她在实验室解剖青蛙、豚鼠。她戴上墨镜,想通过看不到殷红色的鲜血来缓解自己的紧张。可是,这也失败了。她闻到血腥的味道,也会出现晕血的症状。

学校建议,麦瑞转修内科。这不需要与鲜血和手术接触。可大家都忽略了一点,内科的病号也有咯血等症状。

查房时的再次晕倒,让麦瑞无法把握自己的前途。她心灰意冷,休学回到家中,常常在卧室里一待就是一天,甚至想自杀。

最疼爱麦瑞的祖母决定找她谈一谈。那天下午,祖母拿着从《国家地理》上精心找出的一摞图片,来到麦瑞的卧室。她一张张地把那些美丽的风景展示给麦瑞看。

麦瑞不理解祖母想向自己表达什么。看完最后一张图片后,祖母抚摩着她的头发,柔声说:“孩子,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罗马,只要愿意,你完全可以到达同样美丽,甚至更加美丽的地方。”

看着祖母满是温暖的目光,麦瑞哭了起来。

眼泪,冲走了她之前对于理想的所有憧憬。无论什么原因,当自己与目标不得不擦肩而过,或者永远无法重合时,强求只能是自取其辱,而方向不对,最好的方法就是半途而废,重新开始。

麦瑞重新选择了一所大学。毕业后,她在报纸上看到关于风靡世界的芭比娃娃的讨论。“粉丝”们说,芭比的身体实在是太僵硬了,能活动的关节不多,眼睛不够大,与大家期待她越来越像真人的期望相差太远。

麦瑞想起了组成人体的那些骨骼,想起了自己积累的知识。

她进入mixko公司,完成了芭比娃娃征服世界之旅的重要一步,发明了骨瓷环,让芭比娃娃更接近真实的人体,赋予了芭比娃娃更宽的额头,更大的眼睛,更灵活、更多的活动部位。

麦瑞无法想象,那个曾经固执的自己如果坚持下去,现在会是什么样子。或者一事无成,或者遥遥幻想着自己的罗马,永远无法到达。

关于万喜良的传说故事 篇8

孟姜女一天天地长大了,她心灵手巧,聪明伶俐,美丽异常,织起布来比织女,唱起歌来赛黄莺,孟老汉爱如珍宝。这一天,孟姜女做完针线,到后花园去散心,却发现一个年轻公子立在树下,满面风尘,精神疲惫。孟老汉对年轻人私进后花园非常生气,年轻人急忙连连请罪,诉说了原委。原来他叫万喜良,姑苏人氏,自幼读书,满腹文章,不想秦始皇修筑长城,到处抓丁,黎民百姓怨声载道,万喜良急忙乔装改扮逃了出来,刚才是因饥渴难耐,故到园中歇息,不想惊动了孟姜女,边说边连连告罪。

孟姜女见万喜良知书秉礼,忠厚老实,便芳心暗许。孟老汉对万喜良也很同情,便留他住了下来。孟姜女向爹爹言明心意,孟老汉非常赞成,便急忙来到前厅,对万喜良说想招他为婿,万喜良却因自己是逃亡之人,怕日后连累孟姜女而欲推辞。无奈孟姜女心意已决,非喜良不嫁,最后万喜良终于答应。孟老汉连忙和姜家商议挑选吉日,给他们完婚。

偏巧孟家庄有一无赖,平时垂涎孟姜女美色,多次上门求亲,孟老汉坚辞不允,他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如今听说了万喜良之事,便偷偷地到官府告了密,带着官兵来抓人。这时孟家还蒙在鼓里,正喜气洋洋地准备拜堂大典。忽然哗啦一声大门被撞开,一群官兵冲进来,不由分说把万喜良绳捆索绑带走了。

自此孟姜女日夜思君,茶不思,饭不想,忧伤不已。转眼冬天来了,大雪纷纷,孟姜女想丈夫修长城,天寒地冻,无衣御寒,便日夜赶着缝制棉衣,做好后,孟姜女千里迢迢踏上寻夫路程,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昼夜不停地往前赶,这一日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可长城下民夫数以万计,到哪里去找呢?她逢人便打听,好心的民夫告诉她,万喜良早就劳累致死,被埋在长城里筑墙了。孟姜女一听,心如刀绞,便求好心的民工引路来到了万喜良被埋葬的长城下。孟姜女不饮不食,向着长城昼夜痛哭,如啼血杜鹃,望月子规。这一哭感天动地,白云为之停步,百鸟为之噤声。直哭了七天七夜,忽听轰隆隆一阵山响,一时间地动山摇,飞沙走石,长城崩倒了八百里,露出万喜良的尸骨。

关于清明节的民间传说 篇9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戴柳插柳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是什么原因使得平凡的柳条有了如此非同寻常的身价?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这三种说法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相信柳枝具有灵性,可以避邪。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埽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战国时代埽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韶定寒食埽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扬,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上一篇:农村体育教学现状下一篇:面试测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