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案例材料(精选8篇)
大学生心理案例材料 篇1
目录
关于当代中国大学生自杀情况的调查报告...........................摘要........................................................一、调查目的................................................二:调查时间................................................三、调查对象................................................四:调查方式................................................五:调查结果................................................六:调查结果分析与调查结论.................................七:问题建议...............................................八、结语...................................................2016大学生自杀为什么频发人数统计,学生自杀身亡老师担责真的吗?..事件频发,心理问题是主因...................................生命逝去,莫让善后变闹事...................................自杀预防,关注和教育是关键.................................关于当代中国大学生自杀情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
当前,高校大学生自杀现象可谓是司空见惯.如花似玉的生命骤然陨灭不仅让人痛惜更引人深思.从多年前云南大学马加爵、清华大学刘海洋、复旦大学张明明,到近两年,河北师大李启铭,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一幕幕苍白的现实,赤裸裸的拷问着中国的教育现状。高校学生自杀事件经常见诸报端。当寒窗苦读,追逐了多年的象牙塔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当憧憬的未来触手可及的时候,为什么会有人走向生命的尽头?
当前我国大学生自杀现象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大学生自杀发生率高,属国际规定的高自杀率。二是大学生自杀率呈不断攀升之势。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国大学生自杀现象发生率高且不断攀升呢?通过这次的社会调查相信我们能找寻到答案。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原因与建议
一、调查目的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自杀率令人心痛。多少风华正茂,本应成为社会精英,国之栋梁的青年因为种种原因过早地失去了生命。大学生作为社会一个庞大群体,代表着社会未来的积极力量,但是研究表明,继农民工、破产人士、下岗工人、娱乐艺人等自杀高危群体之后,大学生也加入了自杀高危群体的行列。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生命观现状,加强和谐理念下的高校生命教育工作机制研究,减少当代中国大学生自杀率,进行本次调查。
二:调查时间 2015.11.9-2015.11.17
三、调查对象
2010年到2015年中国全体大学生 四: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涉及人数众多,因此主要采取查询资料的方式进行,包括网络,报纸等渠道进行资料数据收集。
五:调查结果 1、2010年6月,12月中国政法大学连续两起跳楼事件 2、2010年4月5日清明节晚上,北科大三年级女生、21岁的陈蕾跳楼自杀,当场死亡。在与学校交流并查阅了陈蕾生前的短信后,陈蕾的自杀原因依旧不明。事后校方拒绝承担任何责任,院长甚至称,现在大学生自杀很正常。3、2010年1月8日晚9点20分左右,宁波的浙江万里学院一名商学院国贸专业大四学生,卢斌将皮带悬挂在操场单杆肋木架上上吊。4、2010年1月12日,温州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小王,留下一份带着泪水的遗书后,在洞头一风景区跳崖身亡。5、2010年1月13日,23岁的湖北孝感籍大学生余杭,在杭州自己的租住屋内用做饭的菜刀割断脚筋、手筋,然后挥刀割向颈部。6、2010年3月15日,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攻读硕士、成绩优
14.2011年1月16日凌晨5时许,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汽车学院一学生从宿舍楼坠楼身亡。昨天从校方坠亡者为一名20岁左右的叶姓男生,目前已排除他杀可能。而网友事后在学校的BBS上发现,有一封疑似死者留下的遗书,称因厌恶学习,从优等生变成差等生,愧对父母而选择结束生命。
15.2011年1月17日早九点多,浠水清泉镇水产局附近名年仅23岁的女大学生从六楼跳下身亡,周围目击群众说,女孩满身是血。女孩昨天下午才从学校放假回家,昨天晚上她父母吵了一晚上架,她妈打牌输了几十万,还了二十多万,还有十几万的债。
162011年1月19日,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大三女生刘伟即因“求职压力过大”而自杀。
17.2011年1月20日凌晨,通州区东关大桥北侧百米处,北京物资学院研二女生小聂跳河溺亡。事发前,小聂曾发短信告知舍友:“明天看不见我,就来河边找我”,同学于清晨看见短信并报警。据知情人士透露,其遗书自曝患抑郁症,因生活压抑才选择跳河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18.2011年1月24日下午3点14分苏州某大学商学院商学院一女生从15楼的楼顶一跃而下,当场殒命……纪念已逝的生命!
19.2011年2月7日,仅21岁沈阳某大学四年级一男生在自家门前(信丰县大塘埠镇大塘村营仔大涵坑卢某家)上吊自杀,留下遗书称“100年后再见”。20.2011年2月9日,天津大学某女博士在天大23楼二层热水房上吊自杀身亡(直至今日该水房门仍被锁着)。
21.2011年2月18日上午,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08级研究生黄新义跳楼身亡。
22.2011年2月28日(时间不确定)9时40分左右,沈阳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大二女生小楠坠楼,抢救无效死亡,校方怀疑有心理问题。
23.2011年3月3日,福州大学管理学院一女生因失恋而自杀。24.2011年3月5日下午五点多,在位于石家庄的河北科技大学
据同学透露,高中时张湘波有过抑郁症,大学时也有过抑郁情绪,事发前,曾半夜爬起来哭泣。但该说法未得到死者家属证实。疑为自杀。
31.2011年4月10日,西安航专一大学生坠楼,记者采访受阻。坠楼者性别不明。
32.2011年4月13日上午7时30分许,广州大学城某高校发生一宗学生坠楼事件。事件中,坠楼学生(女,20岁)经“120”医务人员到场证实已经死亡。警方已初步排除他杀可能。
33.2011年4月14日下午,邵阳学院一大三学生七里坪校区20栋5楼坠下身亡,死因可能与感情有关。
34.2011年4月15日,邵阳学院一女生因为在校遭受强奸无法忍受屈辱,投人工湖死了,第二天打捞上的只是尸体,35.2011年4月17日,南宁市明阳某高校的一名大二学生从7楼跳下身亡。关于死者跳楼的原因,众说纷纭,公安部门正在进一步调查当中。随后,记者从死者的多名同学处了解到,死者生前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喜欢与人交流。
36.2011年4月23日,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一名大三学生邹薇在家中死亡,2011年2月5日,其父母在施恩市政府街道旁被一辆宝马车撞死,获百万赔偿金。据邹薇同学介绍,父母的离世对她打击很大,使她突然失去了依靠,导致内心异常孤独,这可能是她最终选择终结生命的直接原因。红江小学校长朱洪说,对于失去双亲的邹薇,最为需要的可能并不是巨额的赔付,而是有效的心理疏导和社会给予的关心和照顾。
37.2011年4月27日,下午3点多,天大25楼C区2010级通信专业研究生跳楼身亡。
38.2011年5月1日14时许,通化师范学院一大四女生小丽(化名)在寝室内自杀,她被发现时,尸体已经僵硬。据知情人介绍,小丽自杀前写过遗书,并将遗书留在身边,关于遗书的具体内容,警方并未透露。
39.2011年5月1日,在北方某重点大学就读的男生王某千里迢
期有感情问题。”昨日时值周末,学校值班人员称领导休假无法联系,记者试图联系李清家人,一位陈姓同学委婉拒绝:“别让她妈妈再受一次折磨了。”
45.2011年5月14日凌晨,在沈阳理工大学宿舍区4号宿舍楼一名男同学在楼梯间从高处坠下身亡。据介绍,坠楼男子念大三,是班级的班长,平时很正常,这次出事没有任何征兆。
46.2011年5月15日,中山大学大学城智善园10栋楼下昨晨被发现一女生坠楼身亡。不愿具名学生称,死者为大一女生。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坠楼女生疑因心理问题坠楼。
47.2011年5月18日4点20分左右,中国地质大学1名研三的女生从校内综合楼7楼坠下,当场身亡。有知情学生称,该女生生前面临毕业压力,死因疑与论文答辩中屡屡犯错有关。
48.2011年5月20日,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15号楼,一名女生从7楼坠落至2楼身亡。据消息称,该女生是半夜两点左右坠落的,在内的同学都听到很大的动静。女生并没有直接坠落底层,而是掉到2层的阳台上。
49.2011年5月22号,齐大一男生晾衣间上吊自尽。(网友留言)
50一网友于2011年5月27日留言“商丘示范一女生在家中自杀,原因是抑郁症。”
51.2011年5月24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一大四女生跳楼自杀,官方解释是父母离异,双方都不要她。(网友留言)
52.2011年5月24日上午11时左右,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刺桐苑四号楼学生公寓,材料学院2007级本科高分子专业一男生被发现在其宿舍内身亡。初步判定为自杀,死亡时间为23日夜间,目前尚无发现遗书,自杀原因不详。
53.2011年5月25日上午10时左右,在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6B524宿舍内,旅游学院2010级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一马姓男生被发现在其宿舍内上吊身亡,经判定为自杀,死亡时间为早上8——9
纵身跳下,此前她吞掉了自己的项链,并割腕、刺胸。由于家庭原因于大二(2009年)是退学,在即将毕业之际,怕没法向父母交代。
63.2011年8月22日中午11点半左右,扬州开发区的宝宏(扬州)制鞋有限公司内,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名20岁的大学生暑期工,从6楼阳台跳下当场身亡。据知情者爆料,疑似感情问题。目前,具体原因警方正在调查之中。
64.2011年8月24日下午,上海市闵行区航华二村的一栋楼,一名21岁左右的在校女大学生疑因感情纠纷坐在五楼窗台上试图跳楼轻生,犹豫很久后,被楼下大批围观群众拍照甚至起哄。最终,16时41分左右,该女子在起哄声中纵身跃下,落在消防部门设置的安全气垫上又翻进边上的排水沟里,头部和脸受了伤,随后被送往医院急救,暂无生命危险。就在她跳下后,又有人大声议论:“死不了的,才多高。”(世态炎凉啊!)
65.2011年9月4日17点30分左右,阿勇,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学生,从学校图书馆6楼跳下。
66.2011年9月29日,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原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一女生坠楼死亡,其父母于今日下午在学校综合楼举行悼念活动,在台阶两旁书“沉痛悼念爱女无故死亡”,中间则放着遗像。
67.2012年3月11日9时许,渭南师范学院一男生,从该校主教学楼厚德楼13层坠楼身亡,随后,临渭公安分局站南派出所赶到现场介入调查。目前案情正在调查中
68.2012年11月16日12时20分:新疆乌鲁木齐(新市区)一大三女学生刘梅从宿舍楼14楼坠下,结束了自己21岁的生命。只留下两封遗书。
2012年19日13时许,琼州学院三亚市校区教学区被一场悲剧所震惊,在8栋教学区,一名大学生从楼上跳下,落在学院警务室窗户外的地板上,当场死亡。该学院一位相关负责证实,该跳楼者是学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该名学生已确定死亡。知情者:疑不满意所学专业
0自己跳楼。
82.2014年1月17日下午一点多钟,在扬州某高校一名大二学生,在学校从未使用的教学楼14楼坠落,目前怀疑该学生为自杀。
83.2014年2月19日晚,深圳大学一学生被发现在宿舍内身亡。84.2014年4月2日凌晨4时许,一声巨响打破了厦门南洋学院男生宿舍“何厝苑”的宁静。不少同学闻声而醒,却发现宿舍楼入口处一男生仰面躺着水泥地上。随后,男生被救护车接走,但抢救无效死亡。
六:调查结果分析与调查结论
(一)、家庭原因
家庭是一个人出生、成长和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即使一个人长大后依然可以从家庭得到多种支持。然而,在最近二、三十年中,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由联合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家庭规模有逐渐变小的趋势。以往的联合家庭已经很难再寻觅到,大部分是核心家庭,即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一同居住。所以家庭人口数也急剧的减少。
2、独生子女成为主流。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只生一个孩子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计划生育的一代,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三口之家成为了是常态。与我国家庭结构相伴随的是两类家庭数量的迅速增加:(1)贫困家庭。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然而相伴随的却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特别是大学实行收费制度以来,贫困大学生数量大大增加。目前,我国贫困大学生数量约为300万,占学生总数的25%。(2)单亲家庭。由于离婚变得日益频繁,以及各种事故造成的丧偶事件的增加,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学生不断增加。
(二)、学校原因
学校是大学生平时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学校的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而现在的校园与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1、学校内部的群体分化。由于价值观的多元化,尤其是对个性自由和个人自
(四)、情感原因
感情问题导致的抑郁和压力过大。因于极度受伤、挫折和气愤之下引发的自杀案例也不在少数。大学没有像中小学那样禁止谈恋爱,很多大学生初涉感情,心灵也是非常脆弱。
七:问题建议
(一)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大学生自杀现象。
近年大学生自杀呈现增多的趋势,但总体上我省大学生自杀占同类人群的比率不比其他社会群体高,与省外、国外其他高校的情况相比也属自杀率较低的。大学生自杀人数和自杀率的上升,与高校大幅度扩招、媒体报道增多及社会关注程度增高有关。但是,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风华正茂,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少数大学生走上自杀的绝路,不仅对个人和家庭来说是一种悲剧,对国家和社会也是极大的人才损失。这种现象从一个方面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缺陷,对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也是预防自杀的一项重要措施。这项工作应由心理学专业工作者或受过心理学培训并有一定经验的教师来承担。心理档案主要包括该大学生的智能和智商、人格特征、气质类型的发展状况等。学生处最好是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除了长期观察、记录大学生各方面的行为表现和心理问题外,还有必要定期进行一些心理测试,以便较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对心理健康测量中发现的有严重生理和心理疾病以及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的学生。对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采取重点辅导、专人管理、及时医治的措施,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对心理测验的结果有关负责人要注意客观慎重地解释,严格地保密,及时地存档。为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且难度较大的工作,但是为大学生心理问题预
4情感的技巧,建立起良好的自我防御机制。
八、结语
自杀问题首先应当是人生问题,其次才可能是心理问题,它与时代精神状况密切纠葛。在人文精神失落的当代社会,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首当其冲,人生问题必然会凸显出来。当人生意义遭受挑战,生命必然变得极其脆弱。自杀可能是人生问题得不到解决,一时情绪冲动的结果,也可能是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以自杀作为解脱的途径。而解决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从解决人生问题入手,推行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素质教育,从应对自杀问题转向预防自杀问题为主。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人文不兴,人生无味;人生无味,自杀不断。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深刻地了解到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针对这些提出一系列的方针对策。
与此同时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心理健康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化适应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谓受益良多。当代大学生应该培养起责任意识,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2015年11月18日
事件频发,心理问题是主因
大学生自杀为什么频发人数统计,学生自杀身亡老师担责真的吗事件频发,心理问题是主因《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在重庆地区近几年内曾发生数起大学生自杀事件。2014年12月24日,重庆地区一高校官方微博通报,该校2011级聂姓同学在校外自杀身亡。事隔几个月后,2015年3月20日,该校又发生一起学生自杀事件,2012级姜姓同学在宿舍自杀身亡。2016年1月6日,据重庆工商大学官方微博通报,该校文学与新闻学院赵姓同学在寝室内自杀身亡。
2012年3月,重庆交通大学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构建课题组曾发布了一个关于“重庆大学生生命教育状况”调查数据,在接受调查的重庆十余所高校的近1000名大学生中,17.39%的大学生有过自杀念头。山东大学自杀预防研究中心也曾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过调查,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占到被调查者的16.39%。
记者采访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心理学博士吴明霞了解到,自杀的原因各种各样。有的是因为原来就有一些心理疾病,当心理疾病严重到一定程度,病人都可能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一部分可能是因为突发事件,如天灾人祸或家庭发生事故,使他们感到压力很大,于是会想办法去解决这些压力,当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能力和资源无法解决问题,就可能产生自杀的念头。还有一些是出于
8高校在校生。该学生认为,在这类事件中学校应负有一定责任,但学校不可能做到时时刻刻照看到每一位学生,不能苛责学校,应予以体谅。这类事件发生更多的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问题,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重视程度还有所欠缺,不能将责任归咎于某个学校或者说大学整个群体。
北京大成(重庆)律师事务所律师聂炜昌的观点是,大学生一般已经满18周岁,是成年人,在民法的规定里,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作出的任何决定,都应承担相应的后果。自杀一事,是他对自己生命的放弃,他侵害的是自身的生命权,受害人是他自己,侵权人也是他自己,从法律角度上说,只有对他自己负责,但因为人已逝去,也就是无人应对此负责。
袁琳认为,在责任划分上学校确有过错的应承担一定责任,但现在因家长“闹事”等情形使得学校责任有所扩大,这是不合理的。袁琳表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学校只承担一部分的教育责任,大学生活只是其生命历程中的短暂一段时间,一个人的性格心态的形成不是短短几年能决定的,和其成长环境,家庭、社会环境都有关,不能将责任都归结于学校。
袁琳同时表示,现在社会在家长“闹事”时会倾向于将责任归结于学校,这将学校的责任扩大了,对于整个事件的责任分担以及事件的处理都产生了影响。大学生自杀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解决大学生的“空心病”,改变大学生生活无意义感的认知等问题需要整个社会来思考。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4级赵姓同学在寝室内自杀身亡后,网络曾有传言死者生前存在考试作弊被抓情况,学校经核实后进行了辟谣。在赵同学死后,其家属因丧女之痛采取了情绪化行为,拉着写有“还我女儿”字样的白布黑字横幅聚在学校门前讨要说法。面对家属的情绪化行为,学校仍本着人道主义原则,合法合理合情地帮助家属处理善后事宜。
那么,自杀学生家属到学校“闹事”扰乱教学秩序,是否要承担
0决定了自杀,放下了压力,整个人变得平和,状态反而会变好,会做出一些类似告别的行为。
吴明霞以诗人海子为例向记者解释,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处于第三阶段时写下的作品,他当时已进入平和的心态,已经想开了,收获了不冲突的幸福,所以有了幸福的闪电的描述,这是一首诀别诗。第三阶段的人会开始掩饰自己自杀的意图,开始寻找自杀的工具和方法,这时会很难发现并改变。
除了从个人角度出发进行预防,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袁琳称,高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一直在呼吁,但是力度始终还是不太够。袁琳建议,可以将心理健康课程还有生命教育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很有意义。
记者了解到,各个高校虽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存在着人力资源不够等问题。加强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建立相应的心理辅导团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都将有利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高校除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合理的预防机制也必不可少,有关专家曾提出学校可建立3级预防,包括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宣传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对自杀高危人群进行危机干预,帮助其摆脱困境,打消自杀念头;采取措施防止自杀未遂者再次自杀。
袁琳认为,大学生自杀现象涉及到很多方面,不只是单纯的家庭、学校的问题,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社会的导向都存在影响,减少大学生自杀需要的是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2其去上网,不如回家把衣服洗洗”。谁也没想到,刘同学在当天中午回家的路上自杀身亡。
刘同学的家长认为,学校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在学生出错后,老师应以教育为主,可班主任和英语老师的行为严重违背职业道德,造成刘同学死亡,应承担赔偿责任。于是,刘同学家长将西固区某中学,刘同学班主任、英语老师告上法庭,诉求赔偿款共计423920元。
辩护:老师没有违背职业道德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班主任老师辩称,自己在了解到刘同学上网的情况后,是对其进行了口头教育,但并没有打骂学生的行为。作为班主任,针对学生上网这一异常情况,有责任也有义务教育学生不去上网。另外,刘同学在接受教育后,并未有流泪、愤怒等异常表现,而是正常地和其他同学一起进行课间活动和继续上课。
英语老师辩称,在事发当天,自己只是让作业没有完成的同学(包括刘同学)在放学后留下来补作业,并拿班里作业写得好的同学的作业给刘做参照。其间,刘同学提出想让自己给班主任说说情,当时考虑到老师各有其责,就劝刘同学不要把叫家长看得太严重。随后说了刘同学多注意个人卫生,但刘同学没有说别的就走了。英语老师认为
大学生心理案例材料 篇2
追求卓越是人类动机的核心, 而如何追求卓越, 则是取决于每个人独特的生活风格。追求卓越是一种天生的内驱力, 使人力图成为一个没有缺陷的人, 一个完善的人。人总是有缺陷的, 由于身体或其他原因引发的自卑, 能摧毁一个人, 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 另一方面, 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 力求振作, 以补偿自己的缺点。
为了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克服自卑, 提升自信, 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自卑案例是行之有效的。
1. 案例简介
案例A:女, 大二大学生。她出生于农村, 从小家境贫寒, 由于当地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较重, 使得其一出生不久即被爸爸抛弃, 5岁以前跟妹妹、妈妈居住在外婆家, 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自5岁开始, 迫于生计, 她跟最小的妹妹被送到奶奶家抚养, 之后, 爷爷奶奶对她们的压迫、打骂持续了5年。因为母爱和父爱的缺失、生活中又缺少安全感、成绩也不出色, 使得来访者A变得非常自卑、害羞, 不敢与别人交往。在高二的时候, 与一位城里的同桌发生矛盾, 受到她们小团队的敌对和语言攻击, 天天讲她忘恩负义、不懂回报, 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高三。上了大学之后, 来访者A没有很快适应大学的生活, 马上又与宿舍的同学出现人际关系问题, 感觉舍友都不与她交往, 当她为“空气”。后来, 来访者A慢慢地变得非常害怕与舍友讲话, 只要一回到宿舍就感觉自己心跳加快, 跟她们说话, 都尽量不敢直视她们, 不敢看她们, 手心会冒汗, 说话会发抖。她想请咨询师帮助她克服人际交往恐惧障碍。
案例B:男, 大二大学生。他与常人相比具有一个典型的生理特征:左手多一个大拇指, 在来到咨询室的时候可能因为紧张或掩饰, 有意无意地频繁地玩弄那个手指。因为多一个手指, 小时候很多小朋友看到都会怕, 他也就从小养成了不喜欢说话的性格。上了大学其所认识的人也是屈指可数, 但是来访的前一段时间, 因为挂科补考, 在复习的时候认识一个女孩子, 那个女孩子性格活波开朗, 善于言谈, 尤其是复习那段时间与来访者B来往密切, 很快来访者B就喜欢上这个女生。不过在来访者B表白之后, 那个女生拒绝了他, 并开始躲避来访者B, 且声明连朋友都不想做。来访者B一下子心境跌落到低谷, 他难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在来咨询前已经连续失眠了几天。他觉得那个女孩子在外貌上不算漂亮, 身材也不高, 但就是心里对她有感情。他看到她找人扮她男朋友, 还故意在他面前很亲密, 他很难受。现在那个女孩子见到他还是避开。他现在想解决自己的失恋问题。
2. 案例分析
学生A由于家境贫穷, 缺少父爱和母爱, 爷爷奶奶又对她经常打骂, 这使得她从小就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没有人关心, 没有人爱的被人遗弃的孩子, 加上她成绩又不出色, 使得学生A变得非常自卑、害羞, 不敢与别人交往。到了大学之后就有人际交往障碍, 不敢与别人说话, 在宿舍里会非常紧张。
学生B则是由于天生多一个大拇指, 身体上的缺陷加上从小受到同学朋友的嘲笑, 使得其倍感自卑。到了大学认识了一个女孩子, 相处了一段时间, 学生B向女孩子表白。不过在B表白之后, 那个女生拒绝了他, 并开始躲避B且声明连朋友都不想做。这让学生B瞬间回到了童年时被同学朋友欺负嘲笑的感受。
表面上, 学生A是人际关系问题, 学生B是恋爱情感问题。但是事实上学生A和学生B所体现的共同点是:自卑心理。A和B都有很强的自卑心理, 学生A出生于贫穷的家庭环境, 导致心理自卑, 学生B是由于身体缺陷导致的心理自卑。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案例A和案例B的自卑心理还有以下表现:
(1) 较低的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一般指确认和悦纳自己身体、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客观存在, 它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对自我的不接纳, 案例中两名同学都有体现着一点。如学生A认为自己学习不好, 感觉没有任何特长, 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学生B受到别人嘲笑之后的过激行为体现其对自己多一个手指的不接纳。
(2) 自我的无意义感
自我的整体意义指来访者所叙述的自我体现了一个有生成能力的个体, 即叙述中自己是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个体, 能很好地承担各种角色。存在自卑心理问题的学生, 通常对自我的体验是无价值、无意义的, 例如, 学生A在这一点上就体现得比较明显, 她在来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时候这样描述自己:“经常会这样想的太多, 然后, 有时候又会想到自己好像没什么用处啊, 什么优点又, 又很少。又不会做什么东西, 感觉好像没什么用。”
(3) 自我与他人的对立关系
自我关系的和谐强调的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而融洽的, 与他人没有对立和冲突。一般自卑的学生都会存在人际关系障碍, 诸如存在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不和谐, 与他人有许多矛盾、对立和冲突等。如学生A在咨询中所说内容常常可以看到这种人际对立的描述, 如:“我, 我感觉就是我奶奶她是很泼辣、狠毒, 然后又很封建, 又很迷信, 又很吝啬!反正好多好多不好的品质她都拥有啦。”
自卑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重点结合案例说明以下三点 :
第一, 个体童年时期的经历:童年时的幼小和无助容易产生自卑。如学生A在面对奶奶的打骂及学生B面对同学们的嘲笑都是无助的。
第二, 每个人成长经验中的创伤性记忆和理念:如学生A受童年时期贫穷的生活及缺少父爱母爱的经历的影响形成自卑。
第三, 身体缺陷或疾病:如学生B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意、觉得与别人不一样, 被当成怪物, 认定自己是不讨人喜欢的。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案例材料 篇3
【关键词】 一般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
【中图分类号】 R-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16-02
1求助者一般情况
陈某,女,23岁,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大四学生,身高1.69米,体重52公斤,无重大躯体疾病,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独生女,联系方式:xx。
首次来访时精神行为状况:求助者自行走进咨询室,衣着整洁,对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准确;情感活动与内心体验及周围环境相协调;面带愁容,说话时条理清晰、表达完整,意识状态良好,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求助欲望强烈。在谈到学习问题时,情绪明显烦恼和焦虑。
2求助者要求咨询的问题
主诉:整天都在担心自己公务员统考通不过,会让父母失望,焦虑、心慌、入睡困难,无法静下心来学习一个月,加重1周。
3咨询员对问题过程的描述
求助者一个月前在英语四级统考中没通过,父母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同学们也有议论,从那时起开始烦躁不安,不能静下心来学习。
4求助者背景资料
4.1个人成长的自我陈述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一直和父母一起生活。母亲是电业局员工,父亲是公务员,他们关系不错,对我也很关心。爸爸平时很忙,家里事情主要由妈妈承担,但是只要有空,他就会询问我的学习情况。妈妈是个很要强的人,她们单位的同事之间经常比谁家的孩子毕业后在哪里工作了,谁家的孩子又考上公务员了,所以她对我期望很高,要求也很严格。
4.2一般现状的自我陈述
“一年前,我升入了大四,感觉自己的弦绷得越来越紧,尤其在后半学期开始以后,晚自修结束后,我又给自己增加了半小时看书时间,因为毕竟离公务员统考没几天了。
一个月前,我还参加了英语四级的统考。因为平时老师、父母就反复强调英语是很重要的,四级通不过是不能毕业的,这是硬性指标,所以我非常重视,在考试前一晚仍旧复习到很晚,但是英语四级考试还是没通过。
(以上内容根据来访者口诉整理)
5心理问题的归类及诊断
5.1对是否精神障碍的基本判断
根据区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来访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情况是相统一的,心理活动内在协调统一,人格相对稳定,求助者自知力完整,主观感到痛苦,主动求治,可排除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
5.2根据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个性内向;智力水平正常;谈话涉及到学习问题时,伴有明显的紧张、焦虑情绪;情绪低落且不稳定;表达完整、主动求助、无躯体症状,无泛化现象。通过对同学的调查反映,该同学自主意识强,学习比较努力,不太外出玩,同学关系还可以,有时情绪低落,会一个人发呆。
诊断依据:
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睡眠障碍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反应的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限于考试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6对问题的归因分析
6.1生物学层面
来访者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脑炎、脑膜炎”等中枢神经感染、高热抽搐、昏迷史;无严重头部外伤史;14岁来月经,现年23岁,正处在青春期,情绪不稳定,易波动。
6.2社会与环境层面
考试失误后,丧失了信心,对考试产生了恐惧;父母期望值较高,在她出现失误时,予以了严厉批评;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呵护,一旦失败就受不了;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理解,缺乏正确指导。
6.3心理层面
个性方面:从小听话,敬畏父母,不善交流;对自己要求严格,事事做得尽善尽美,害怕失败,考试失误为诱发因素,且有较持久的负性影响。
7治疗方案与知情同意
7.1治疗目标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结合咨询目标的七项原则,通过与求助者和家长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调整认知方式,转变观念,构建合理的认知模式和有效的行为模式,逐步减少求助者心理压力;学会自我心理调控,树立学习信心。
2、终极目标与长远目标:完善求助者个性,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7.2所依据的理论
本案例主要借助认知行为疗法理论。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7.3所应用的技术(或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7.4拟实施的步骤
第一阶段:
(1)向求助者说明咨询或治疗的情况。对于求助者所提的问题,暂不作确定答复,帮助求助者探寻心理矛盾,创造有利于自我成长的氛围;
(2)鼓励求助者情感的自由表达;
(3)布置家庭作业:思考统考通不过的原因,认知统考的目的与学习的目的之间的关系。
第二阶段:
(1)详细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
(2)与求助者一起分析统考未通过的原因和产生考试压力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以及她的思维及行为定势;
(3)引导其了解统考的意义,分析统考的目的与学习的目的之间的关系,重新调整学习期望值,不要定的太高,要正视现实,对自己的学习和统考做出合理、正确的认知和评价;
(4)疗效的产生。当求助者已能有所领悟,咨询工作就转向引导求助者将合理的认知扩展到生活的其它领域,指导求助者深刻领会“人不是被事情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的含义;
第三阶段:
(1)调整制定的计划,指出努力方向;
(2)做好咨询的回顾和总结。
8总结
8.1需改进和肯定方面
咨询时主要侧重于求助者自身认知结构的重建方面,但与求助者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交流不够,应该在家庭教养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
与求助者的关系建立较好,取得了求助者及其父母的信任,因此在咨询中得到了求助者及其父母很好的配合,使得交流亲切、顺利。
8.2经验总结
求助者的智力水平及领悟能力也是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仅仅是接纳和理解还是不够的,在其正性情感和自我评价呈现时,如果有及时恰当的赞许可能更好。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小学生心理案例 篇4
于是在假期里我就再次家访,和他父母交流情况。根据王雷的表现,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分析,我发现了形成王雷心理障碍的原因如下:
1、父母的宠爱造成了王雷的畸形心态
父母四十多岁生下了王雷,中年得子,加上王雷上有两个已成年的姐姐,所以王雷在家倍受宠爱,他的爸爸更是日夜呵护着他,自从王雷出生,爸爸就放下了生意,全心全意照顾他,鞋带散了,爸爸马上给他系;手脏了,爸爸马上给他洗„„而良好的家庭经济基础也是造成他想要怎
样就怎样的部分原因。
2、期望过高,加重了王雷的压力
王雷之所以会产生烦躁的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为了王雷的择校,全家从山西太原移民苏州,所以当王雷稍犯错误,或者考得不理想,父母就会喋喋不休地唠叨“我们全家为了你来到这陌生的地方,你要对得起父母呀!”这类大道理。在过高的期望下,王雷显得越来越暴躁,他说:“一想到学习就觉得厌倦。”
3、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是王雷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由于爸爸从小寸步不离地陪着王雷,遇到问题就由爸爸代劳,所以养成了他一遇到难题就喊爸爸讲解,自己不肯思考问题,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做作业或考试时,遇到难题就发脾气,甚至狂奔乱跳、撕考卷。而他的爸爸脾气也很不好,每次知道王雷犯错后,又会把他打得死去活来。
搞清了原因,掌握了症结,我就抓住新学期开学的好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王
雷进行心理辅导。
1、与家长沟通
通过无数次的家访,我让他爸爸与学校教育相配合,慢慢地纠正王雷的依赖性,让王雷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还给王雷爸爸看一些有关教育类书籍,让他不要对孩子宠得太厉害,打得太厉
害,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
2、当一个忠实的倾听者
每当王雷遇到委屈或和其他任课老师闹僵时,我都会静静地听他诉说,并且恰当地纠正他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告诉他“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当自己要发脾气时,一定要忍住,和坏脾气作斗争。不时,我也会让他发现自己的进步,告诉他这都是努力的结果,让
他坚信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
3、委以“轻”任
我抓住新学期开学的时机,跟他沟通,希望在新学期看到一个全新的他,让其他同学对他有新的评价。因为他经常拖拉作业,所以我就决定让他当收作业本的小组长,这样,他就必须自己先做好作业,加快了他做作业的速度。他干得还可以,得到了集体和他人的承认,让他获得了一个表现和改正的机会,正可谓“一箭双雕”。
4、以“柔”克“刚”
尽量用“软”办法对付他,增加和他谈心的次数,让他知道坏脾气绝对不会给自己带来好运,而改变自己的坏脾气却能使自己受益非浅,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和同学交往。让他知道懒惰的害处,它会使人学习落后,每天得过且过,而且,懒惰的人还会被人瞧不起,鼓励他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半学期过去了,现在,王雷的脾气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作业拖拉也没有以前厉害了,其他同学也经常跟他一起玩了。我似乎感到不正常的王雷已远去了,一个健康的王雷正在朝我们走来。看着王雷,我感到了一丝欣慰,我相信我最终一定能使他完全克服弱点,健康成长,展翅飞翔的。
毛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
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
健康发展。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毛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
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毛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毛某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毛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毛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毛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毛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
得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毛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
毛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毛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毛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毛某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毛某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毛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毛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
6.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毛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
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毛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毛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个案来源:
案主的母亲因觉得她不可救药,把她的事情向老师反映。得知她学习成绩较差,并多次偷偷拿家里的钱,还撒谎不肯承认错误。通过几次辅导交流,我发现案主的问题根源于她的认识偏差,便决定对她从心理上进行疏导。
二、主要问题表现在四种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具体表现:o:p>
1、孤立无助。班上同学都看不起她,不愿与她交谈。
2、厌学。因为学习习惯差,上课思想易开小差,经常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就不愿意听,作业错误率高,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训斥,所以讨厌学习生活。
3、自卑心理和虚荣心较强,总觉得父母、师生不关心她,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她要改变现
状。
三、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案主一出世就因父母要上班,特别是母亲常常要加夜班而被寄养在外婆家,跟唯一的阿姨相处融洽,情同母女。外婆因为家务繁重,对她主要采用了听之任之的教育方法,使她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而学习习惯较差。后来,父母离异,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母亲从原单位下岗后来富阳打工,她随母亲转校借读,住在阿姨家,阿姨视之如同己出。
2、学校背景:
案主就读的小学是一所普通城镇小学,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但因实际需要,招收了一部分借读生。所以班里的学生层次复杂。班主任又是一位刚分配不久的新老师,管理经验不足。案主因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较差,成了一个老师、同学嫌弃的双差生。他们的某些言行在徐身上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3、案主本人情况:
进入新学校以来,案主的外在表现比较浮躁,上课思想易开小差,爱和别人说话,经常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就不愿意听,作业错误率高,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训斥。作业也不怎么完成,作业做不做,考试成绩高低都无所谓,老师批评也无动于衷,经常被同学嘲笑,是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的人。身材偏矮偏胖,也成了大家讥笑的话题。
四、原因分析与诊断
(一)原因分析:
1、缺乏母爱
因案主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其母跟她相处的时间不多,相互缺乏沟通。因夫妻离异,母亲觉得这个孩子是个累赘,又因工作不顺心,常常瞒着阿姨拿孩子当出气筒。而阿姨觉得她特别可怜,尽量满足她的要求,凡事包办代替,致使案主误以为父母不喜欢她,养成了一种逆反心理,而对阿姨产生了一种依赖,坚信阿姨对自己会百依百顺。
2、自尊心过多地受到伤害,变得麻木
案主自上学起,由于表现不好,成绩差,就经常受到指责、批评,而得到的表扬很少,几乎没有。
因此,她对批评之类已经习惯了。
3、自卑感强烈,助长了虚荣心
“笨猪”、“活死尸”、“没出息”等言语,在案主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也深深地打击了她的自信心,她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同时又希望有机会改变现状,虚荣心变得强烈起来。
4、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前途无信心 现今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经济上有求必应,零花钱随心所欲的花。而她因家庭、经济的特殊性,心想自己就是努力一下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还不如过一天算一天,管它将来呢。
(二)诊断:
家庭教育的不当,老师的偏心,同学的嫌弃,社会环境的压力使案主心理严重失衡,产生了自卑、虚荣、叛逆、脆弱等心理偏差。
五、辅导过程
根据案主的情况,经过分析,我决定对其实施多渠道、综合性辅导。
首先对其本人通过面谈交流直接辅导,主要是进行自尊心、羞耻心教育,培养案主的自信心,通过行为指导,锻炼案主的意志力。其次对影响案主的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是加强与其班主
任、父母、同学的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
1、对案主的辅导
2003年12月15日第一次面谈,我发现案主自卑心理严重后,单独面谈。
面谈内容如下:
师:你觉得阿姨对你怎么样?
徐:很好。
师:那她的钱是你拿的吗?
徐:是的。师:你拿了多少钱?
徐:200元。师:应该是300元吧。
徐:不知道。拿的时候好像是300元,可是我请同学坐三轮车时,只有200元了,同学说好像看
见我掉了东西。师:200元钱呢? 徐:用完了。
师:才一天时间,你是怎样用掉这200元钱的? 徐:我买了拉花、彩色喷胶、亮光纸,用了98元。
师:你买这么多装饰品干什么?
徐:(激动地)老师说星期一要开圣诞节联欢会,要把教室打扮得漂亮一些。我就送给班级里了。(后经证实,联欢会上的装饰品几乎是她包揽的)
师:那还有100多元钱呢?
徐:我买了10张贺卡,还买了学习用品和吃的送同学,都用完了。
师:贺卡能给我看看吗?
徐:(拿出6张贺卡)4张已经送给同学了。(贺卡很精致,其中两张写明送给老师。)
师:这么多钱,你为什么不留着自己用,而要买东西送给别人呢?
徐:我想他们对我好一点。
师:那你有没有想过阿姨发现以后会怎样呢?
徐:(沉默了一会儿)妈妈要打我的。
师:那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徐:我以为她们不会知道的。
我这一次主要问她为什么拿阿姨的钱和钱的用处,她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原因。
我让她回去后做三件事,三天后再来。第一,将还没有送出去的贺卡送给想送的人。第二,查一查这样做以后同学、老师对你的看法有什么改变?这件事可以请朋友帮你做。第三,想一想你该怎样做才能使大家对你更好些?其中第三个问题可以和朋友、亲人讨论。
2003年12月18日,第二次面谈,案主告诉我,她已经做好了三件事,我慢慢听她说:“(1)当她把贺卡送给老师和同学的时候,他们都对她说只要她认真学习,不做坏事,大家都会喜欢她的。(2)老师和同学都表示,她为班级慷慨出钱是可以肯定的,但是钱必须是来得正当的。如果是偷的或是通过其他不正当渠道得来的,那只会让人更瞧不起她。(3)大家瞧不起她,是因为她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较差,只要她改变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有进步,大家都会对
她好的。
我首先肯定她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表扬了她。她这时显得比较平静,我抓住时机对其引导。我告诉她不管做什么事都离不开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但学习知识和做每一件事一样肯定很辛苦,要有毅力才行。慢慢来,学一点总比不学好,她表示同意我的观点。接着,我告诉她,一个人只有“自重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一次我给她布置了一道思考题:你与别人差距在哪里?
你准备怎样做?
2003年12月28日,第三次面谈。周六,班级中优秀的几个同学到学校去出黑板报。我建议她也去。开始她扭扭捏捏地不肯去,说自己去了没用。我再三说明只要她去了,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一定会欢迎她的。出板报一共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其他同学做做玩玩,而案主始终没有歇一会儿,而且表现较积极,不是给这个打水、洗抹布,就是给那个递粉笔,忙得不亦乐乎。在回家的路上,我与她边走边谈,她说她很累,但不愿让人瞧不起,所以一定要坚持下来,最重要的是大家抢着叫她帮忙。我适时地表扬她意志坚强、自尊心强,并希望她将这种精神用到期末复
习中去,争取考出好成绩。
2004年2月25日,第四次面谈,这次案主很高兴。她告诉我妈妈还是很喜欢她的。并把她自己写的心灵日记给我看。她写到“妈妈还是很喜欢我的,因为我是妈妈唯一的女儿,也是妈妈唯一的寄托。”原来,母亲在本人的建议下,改变了对她动辄打骂的行为,春节期间还为她买了几套喜欢的新衣服。另外还答应她,只要她上课时能专心听讲,认真做作业,就允许她参加学校的篮球队。但是,她也很犹豫,生怕参加了篮球队会使学习更差。我和她一起研究制定了改进计划,我负责帮她找一个好学生帮助他,包括上课提醒她听讲,课后帮她辅导、检查作业等等,她表示一定配合,同时表示一定克服困难,让大家刮目相看。
2004年3月5日,第五次面谈。案主告诉我第二单元语文测试,她考了82分,排在班级32名,也是四人小组中成绩最高的。(她所在班级共有60人,原先她处于倒数一、二名)看得出她很高兴,露出了兴奋的笑容。我又一次填写了第一次面谈时填过的问卷调查表。通过对照,我发现结果发生了一些变化,案主的学习目的已经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前途,对学习的态度已不再很讨厌了。课堂里基本上能坚持听完一节课。我也为她高兴,建议她送自己一句话作为自勉。她天真地歪着头想了好一会儿,说了一句:只有尊重自己,相信自己,才能让别人也尊重你,相信你。
我为她鼓掌叫好。
2、与案主班主任、父母及有关同学的沟通
(1)与班主任的沟通。经常将案主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希望她多给案主关心,多给机会,让案
主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爱心。
(2)与案主父母的沟通。了解案主在家情况,对她家庭的情况表示同情,并与他们一起商量转变案主的方法,同时也把我们的意图告诉他们,希望他们配合。
(3)与案主同班同学的沟通。有意识地找到有关素质较好的同学,对他们提出要求,让他们多带案主参加活动,与案主交心,主动关心他,帮助他一同进步,同时与他们一起商量帮助案主的方法、时间、内容等。
六、结果与思考
(一)结果:
师生反映,案主自觉性提高了,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上课也能坚持听讲,课后与同学们一起玩,学习习惯好转。
母亲反映:案主回家比以前懂事了,有时也能帮母亲做点家务,母亲不在家时,能坚持先写作业
后看电视。家中放着的钱也没再少掉过。
案主自己:现在我不怕来上学了,上课也不再觉得无聊了,我觉得老师讲的课还是很有意思的。
而且我也不再是倒数几名了。
(二)反省与思考:
1、从结果来看,这次辅导基本上是成功的,对其辅导还将持续下去,直至案主完全脱离自卑感
为止。
2、家庭、学校、环境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
尤为重要。
3、对于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更多的帮助,要转变一个后进生首先应尊重他,然后再引导
他,而心理引导应摆在第一位。
于2002年9月10日下午4:00放学回家后上吊自杀死于家中。
调查过程:
班主任蒋老师(刚接手该班级,原班主任已离开学校):该生有一米七左右,平时性格内向,不太讲话,虽然成绩不太好,但脑子挺聪明活络的。家庭经济一般,但父母很宠,有好吃的给他一人吃。学习成绩较差,不愿做作业。在班中无知心朋友。经过五天开学以来的观察,感觉这样下去不行,因此找到该生希望他在下个星期一和家长一起来学校商量一下该怎么办。到星期一早上,该生的母亲来了,独自到了办公室和我谈了一会儿,然后我去教室把张超叫了过来想面对面地谈一下。张超来了之后就站在旁边,我先说了一下他的情况,然后鼓励他在努力点考个职校什么的,最后问他怎么办?他没回答我,我又问了他一次,还是没说话。这时他母亲有点责备他怎么这样,他甩开母亲的手,大声说;“不怎么样!”然后冲出办公室,母亲说:“他就是这个脾气。”我不放心就跟在后面回到教室,见张超拿起书包往外面冲,我拦不住他,就叮嘱他母亲回去后再开导开导他...当天就没回来上课。第二天回来上课,一切正常。
原物理老师王老师、语文老师黄老师(教初二一年):该生不爱说话,不捣乱课堂纪律,不顶撞老师,除
了较懒不做作业外没什么特别印象。
英语老师陈老师(从初一教起,已有两年):该生内向较懒,不爱做作业,但英语作业一般都做,背诵做不到。对功课能逃则逃,碰到我作业不敢不做,背诵的就不行了。对老师的批评不愿接受,但不会顶嘴,但从行为上表示他的反抗,如:斜眼看你,动作幅度大等。英语成绩能及格,有希望再提高。樊文嘉等三位同班同学:这个人有点怪,在班中没有知心朋友。特别喜欢足球,但我们不愿意和他玩,只有在人不满时才让他踢。有时他提出要参加,我们就说人满了。此时他会表现出很愤慨,但也会在一旁看我们踢。有时同学不小心碰他一下他就会发怒,但是外强中干,看到比自己强的就不敢想了,但会做一些很过激的动作,如:用头撞桌子,直至出血;把铁制铅笔盒扭变形等。有时从办公室出来也是这样。星期二那天没什么特别的,早自修时还和我谈论足球。下午放学回家时,我和他一起走的也
没什么不对。案例分析:
从以上几位老师和同学的话语中可看出张超是个极其内向的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张超的学习成绩较差,老师经常要找他,上课也常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因而招来同学的嘲笑。又由于性格的内向,与同学相处产生问题,更谈不上交到知心的朋友,找不到玩伴,感受到了同学的奚落。对此,他却只用沉默来回答,对老师的教育批评不理不睬,我行我素。在班中也不主动与同学交往。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生活他失去了平衡,越来越封闭自己,同时也变得易敏感易受伤。同学或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举动就会让他感到受到了侵犯,极易控制不了自己的发怒。然而他每次踫到不顺心的事,发怒的方式就采用自虐倾向的行为,以此表示内心的不满,但这种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并没让他感到轻松。这可由同学反映的:“他这种“疯狂”行为到初二越来越多,初一几乎没有”中可见。正因为张超没有找到发泄的正确途径,逐步形成了一些不良个性品质或缺陷,如孤僻、暴躁、自卑、敌对等。日积月累到了他不能再负荷的地步,导致他采取这种极端的行为来解脱自己。其实,如果刚开始时,就有人注意到张超的这些异常行为,并主动去接近他、了解他,感化、开导、并帮助他一起找出导致孤僻的根源。注意消除或避免引起他自卑的外界因素,努力为他创造奋发向上的气氛和环境,使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尽量减少让他进办公室的次数;有意识在课堂上提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他顺利回答等。同时,要注意因势利导,努力通过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进行行为矫正。因为从调查过程中可发现,张超并不是老师眼中的“坏孩子”,他并不捣乱课堂纪律,课后也不找老师“麻烦”,只是在学习上表现出无所谓,往往把教师、同学的善意批评帮助看作是恶意的行为。从这点分析,张超其实有着较强的敌对情绪,他外表虽然看来满不在乎,内心却存在着痛苦和不安。如当时父母老师耐心细致的进行正面教育,让他在平和的状态下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他这种敌对、暴躁的性格缺陷可能得到逐渐的排除和克服,从而避免他最终走向极端。此外,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张超的耐挫能力较低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一种可能原因。这从同学描述的一件事中可明显的看出:有一位同学没经张超的同意拿了他的书去看,结果张超就把这本书撕了,且把桌椅弄出很大声。从这件事分析,张超遇到棘手的问题或突发的困难时,缺少理智的分析,易彷徨、恐慌、走向极端。这与张超的家庭教育有较大关系,从调查中了解到张超父母对他过度的保护、过度的爱护,使他在生活上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性,学习缺乏自主性、创造性,交往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极差。此外,张超的心理处在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现实性和幻想性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个人的秘密,本属正常。但张超受到自己性格缺陷、家庭教育等因素影响,发展到自我封闭,喜欢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向人敞开心扉,一遇挫折,就易走极端,以致因绝望而产生轻生念头。从整个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张超几乎没有成功纪录,脑里只有“失败的纪录”,使他看到的只有绝望而没有希望。这些原因导致了张超的耐挫力极低,学校、家庭也没进行一些必要的干预措施,如从认知上让他拥有正确的挫折意识,掌握积极适应挫折的方法等。
然而,悲剧已经发生,当事人也已不在了。我们无从了解他的内心真实世界,只好从教过他的老师、同学处侧面了解分析,得出以上的一些癔测结果分析,仅作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对学生的一些行为问
高三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篇5
那一刻我可以感受得到她的戒备心,自我保护的欲望很强。经过一次的面谈,小珍开始对我产生了信任,而我也慢慢了解到:小珍性格怪僻,鲜少与人交往,整天处于沉闷、压抑的状态中,有一定的悲观厌世情绪。
小珍有着曲折的人生经历,她四岁丧父,后来母亲改嫁,她由祖父母抚养,祖父母十分顺从她,但到了高中,祖父母退休,家境不如以前,生活开始产生一定的压力,不能欲索欲得,她觉得自己就像个被世间遗弃的人。
经过几次的面谈,从小珍的思想和行为等等的表现,我也发现一旦她对生活的认识与周围人格格不入时,就难以融入大众之中,她不能主动、自觉地去调整低落的情绪,去分析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融入生活。
经过这么一个多月的相处,小珍已能听进我所说的观点了,我给她三天的时间反思,让她以“过去和现在”为题写一篇感想,小珍在文章中提到:“找心理老师是我人生第二次大胆的尝试,有了这次尝试才有了现在,而现在该怎样的,我却还是一头雾水?”字里行间还是对如何建立积极心态充满困惑。
于是我开始对小珍进行伙伴疗法,我从她所在的班级中找到一位开朗、乐观的女生主动与之交往,刚开始时,小珍一直问我她该怎么办,后来她说到那女生挺好相处,其实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别人的影响,所以与一些开朗,态度乐观,充满活力的人交往是有益于小珍积极心态的培养。
大学生心理障碍咨询案例报告 篇6
摘要:大学生情绪型心理障碍较为常见。采取一般资料收集、主诉和个人陈述、观察和他人反映、评估与诊断咨询目标的制定、咨询方案的制定、咨询及咨询效果的评价,完成了对一例大学生自卑引发的情绪型心理障碍咨询治疗的全过程。对个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整个治疗过程以消除错误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主。,并评估认知模式转化的程度,突出行为改变强化、促进和巩固新建立的认知模式为核心展开咨询治疗,获得成功。
一、一般资料
小宋,女,20岁,大学一年级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姐弟三人,排行老二,身高1.63米,面目清秀,体态正常,有痛经史,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父亲为司机,高中文化,母亲为农民,初中文化,无精神病家庭史。
自述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家中一直是母亲管教子女,母亲在家中处于权威的地位。由于家庭环境不是很好,母亲对子女“过于批评从无鼓励”,且母亲的“唯分论”倾向严重,即子女中谁学习好她就对谁好。在三个孩子中,弟弟由于学习较好且又乖巧,比较得宠。在初一时,有一次在班级考了前十名中的第八名,回家非常高兴的告诉母亲,母亲则讥讽道:是倒数的吗?
在与母亲的关系上,认为母女之间有很深的代沟,很难沟通,认为母亲给予的只有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很少。记得在家中初装电话时,母亲反复强调家中的电话主要是用于接听的。而小宋由于好奇心驱使拿起电话给同学打了个电话,母亲回家后被弟弟告密。母亲责问小宋:电话费你掏啊?小宋深受伤害,从此在没摸过家中的电话。
从初中二年级起,学习时精力不集中;高中时是在压力中学习,学习效率低。进入大学后,被老师委任为班级的生活委员,在工作中,由于自己心直口快,免不了好心半坏事,感到付出很多却没有回报,很想辞职,却感到如此又辜负老师的信任。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差,感到抬不起头来,学习时精力不能集中,学习效率很低,非常烦恼。
情绪不是很稳定,易受环境的影响,有时就哭一场,要好的同学的劝解虽能起到安慰的作用,但又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如此反复情绪就更坏了。心理测试结果:
1、UPI 心理筛查结果(在咨询前测试,请来咨询):满足第一类筛选标准。12、EPQ测验结果,T分:E55分;P71分;N70分。
3、SCL—90测验结果:总分=128,阳性因子=39,人际关系因子=2.1,抑郁=2.3,焦虑因子=1.4,敌对=1.9等。
4、SDS测验结果,T分:61分。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小宋称,“我长的不好看,并且很胖”;“我做什么必须作好,这样才能问心无愧!”;“我不能让别人说我,因为我自己本来就有很多缺点,再说一下,我受不了”;“当生活委不等于丫鬟,不是做奴隶”;“我能力很差,自卑,抬不起头来”;“我面对着河流时,有时想,这就是我的归宿”;“死是永生的门”。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通过与班主任的了解,小宋平时工作认真,塌实肯干,能力还可以。由于痛经,跑操时向老师请假时,因为老师是男老师,在诉说请假理由时还很是闪烁其词,让老师费解。据同寝室的同学反映,小宋近期情绪较为低落,有时哭泣,平时比较爱管一些小事,有时爱发脾气。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个性追求完美,不易适应外部环境,自卑、抑郁,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根据郭念峰教授关于心理健康十标准论及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三原则[1],该求助者的情绪问题不属于重性精神病,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根据许又新教授心理冲突与神经症的理论[2],求助者的冲突为常型冲突,不属于神经性冲突。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长久(童年的负性经验导致自卑)、内容充分泛化(自卑导致自我的消极评价,影响到生活和学习)并已形成自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负担(抑郁的心情不能缓解)等,根据郭念峰教授关于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的程度分类要求[1],诊断为自卑引发的情绪性心理障碍。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减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改善其当前的人际关系,提高学习效率。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接纳自我,接纳现实,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建
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学习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㈠方法选择与原理
根据对求助者的评估诊断,选择认知行为疗法[3]。其原理是:求助者有早期形成的不良经验,并形成了相对稳固的错误认知模式,求助者后来的痛苦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都与错误的认知模式相关。整个治疗过程应以消除错误认知模式,建立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并评估认知模式转化的程度,突出行为改变强化、促进和巩固新建立的认知模式。
㈡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1、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
⑴权利:
①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选择咨询师;
②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③对咨询方案、咨询费用、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⑵义务:
①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②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 ③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定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2、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⑴热爱本职工作,坚持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⑵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
⑶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⑷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的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⑸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
⑹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作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⑺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㈢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
咨询收费:对本校学生实行免费。
心理测验:《UPI》《EPQ成人版》、《SCL—90》、《SDA》。
七、咨询过程
㈠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㈡具体治疗过程:
1、心理帮助阶段:
按照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具体矫治阶段分为:自我观察阶段、不相容的思想与行为阶段、有关变化的认知阶段。
⑴自我观察阶段:在这一阶段对求助者进行指导,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概念系统,意识到它的不合理性,并试图去改变。求助者对早期母亲的“打电话”事件和“成绩通知”事件记忆深刻,并对母亲成见颇深;自认为能力很差,抬不起头来;长的不好看,并且很胖;做什么必须作好,这样才能问心无愧;不能让别人说我,因为我自己本来就有很多缺点,再说一下,我受不了等。指导求助者回忆母亲在抚养她的过程中的温馨往事,通过换位思考让其理解母亲独自在家抚养三个子女的困难,她意识到母亲是爱她的只是有时表达的方式不是很好。通过进行分析和比较,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善良、坦诚,乐于助人,还是比较可爱的;有时做事时越是刻意想做好,反到适得其反。
评估效果的指标:采取谈话法,通过外部语言表达,让求助者说出自己对认知模式的理解。
⑵不相容的思想与行为阶段:指导求助者通过自我观察的内部对话,建立与原有不适应行为不相容的行为。通过自我观察阶段已经影响求助者的认知结构,使其根据新的概念以一种更有效的应对方式组织自己的经验。在这一阶段,强化新建立起来的认知模式,并以新的认知模式指导行为。帮助求助者自己认识到,应改变对母亲不能进行沟通的假设,尝试用调整后的认知模式去对待;改变消极的、负性的自我评价,不给自己贴标签,不过分概括,不以偏盖全。
评估指标:①通过外部语言,让求助者说出新的认知模式;②观察求助者的行为,看旧有行为模式是否发生改变,是否按新认知模式行事。
⑶用新的认知模式指导行为改变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要求求助者每天都按新的认知模式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在新的行为塑造中,可使用认知重建法,其基本步骤有:帮助求助者识别消极思维以及它们出现的场合→帮助求助者识别情感反应,不愉快的情绪,或紧随消极情绪之后的问题行为→帮助求助者制止这些消极思维并建立理性的或积极的思维。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求助者的良好行为,进行鼓励和引导,使其不断得到正向的强化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求助者开始和母亲尝试性地沟通,了解到母亲对子女学习的看重是由于希望孩子们将来不向自己这么劳累,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通过积极的、恰当的自我评价,能增加心理的自由度;学会合理情绪的宣泄。
评估指标:观察求助者行为,看求助者是否有效实现每阶段目标。
2、巩固提高阶段:
对求助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良好行为进行及时的强化和巩固,使新的行为模式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动机,进而改善求助者的基本症状,改善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
八、咨询效果评估
㈠评估指标:
1、访谈法:求助者自述咨询后的行为模式、情绪状态及行为状况良好。
2、观察法:观察求助者的情绪、行为是否发生改变、有建立稳固的合理的行为模式,焦虑、抑郁情绪明显缓解。
注释:认知重建发适用于行为过剩的案例,行为过剩是指行为者希望减少的非希望的认知行为过多,如偏执思维、自杀思维以及低自信等[3]。而本案例自卑引发的心理障碍正适用此种方法。
3、测验法:使用SDS对求助者抑郁情绪进行测量,对比咨询前后情绪变化结果。
㈡求助者自我评价:
对母亲的态度和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能理解她,对她的做事方法还是有所保留。认为自己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具备一定的能力,不高兴时会找好朋友聊聊天、散步等方法排解等。
㈢咨询师的评价
6次的心理咨询结束后,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心理障碍基本消除,能正确对待现实和接纳自己。情绪改善后,睡眠也有很大改善。能以较高热情投身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九、咨询总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对自己作出公正的全面的评价,既不沾沾自喜,又不顾影自怜。不要只看到自己的短处,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要善于挖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如若不然,就很可能形成自卑。不过,青少年的自卑完全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调适而最终消除。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心理疗法;向你信赖的人吐露你的内心以增强你的自我价值概念;寻找你自己的良好品质与成绩以引起自信;积极从事社交活动以使你自我感觉良好;确定力所能及的目标以增加自我成功感。
参考文献
1.郭念峰,临床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2 月第一版,179~185。
2.许又新,神经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第2版,23~25。
留学生心理辅导案例探析 篇7
一名本科新生留学生埃吉(化名),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忧郁内敛,遇到事情总是躲在外围,稍有挑战性的工作或活动就主动放弃,“算了”、 “我放弃”这样的话总是挂在嘴边。他沉默寡言,很少与人沟通,上课也总是不在状态,可以看出他非常的不自信。有一次他来到我办公室,跟我说他的室友总在宿舍里面吸烟,还将垃圾扔在地上招了很多飞虫,埃吉的肺不太好,他很难受,所以想换宿舍,他还要把这件事情告诉大使馆。
首先留学生事件动辄可能会带来两国问题,为此作为留学生辅导员要坚持以“外事无小事”原则,保持高度政治敏锐性,时刻关注留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其次留学生初来异国他乡,很容易产生孤独无助、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容易自卑自闭,对外界产生抵触心理。如果留学生的心理思想无法很好地适应,他们是没有办法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留学生心理辅导的依据及策略
(一)理论依据
跨文化心理适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人从一种文化转入到另一种文化中时,会面临很多变化,比如生活环境、习惯、价值观的改变等,都会给人带来压力,从而使身体和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称之为“文化休克”现象[1]。主要是指一个人初次进入异文化环境,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对于对方的社会信号不熟悉而产生的深度焦虑,出现的各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
留学生跨文化心理不适应所表现的状态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在的孤寂感、思乡感、无能感、无安全感和外部的易怒、抑郁、自闭的情绪和行为表现等[2]。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宗教文化,加之汉语普遍不好,作为留学生的辅导员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以包容的心态将教育管理和服务相结合,趋同化和个性化相结合,才能帮助他们尽快融入中国、融入校园。
(二)辅导策略
1.当时安抚当事人,跟他保证学校一定会把这件事情解决,叫他不要着急。
2.在埃吉不在的时候,实地走访宿舍,调查情况。
3.在走访宿舍时,和埃吉同宿舍学生进行辅导。在走访中发现,的确埃吉的室友存在一定问题。在跟他强调学校宿舍的管理制度后,尽量旁敲侧击地协调两位学生的关系。
4.再次找到当事人,进行深度辅导。从家庭引出谈话,可以消除留学生的紧张感,带动他们进行主动表达。 再引申到他来中国后的学习、适应、和周边人关系遇到的困难。他的汉语不太好,和中国同学一起上课,觉得教师讲话太快了,他听不懂,所以渐渐就萌生了放弃的想法。对于其他同学,他觉得都是个体不该干涉其他人的生活,所以遇到事情总是自己忍受,不愿意沟通,时间长了就变得沉默寡言不合群了。
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埃吉一些建议,遇到事情不要自己憋着,说出来是一种发泄,而且舍友之前要以一颗朋友的心去交流和沟通,遇到问题商量着解决,找到最适合大家的解决办法。给他推荐了一个英语教学视频的网站,他可以上课前到这个网站下载英语版的视频进行预习,再买一本英语版本的配套教材,上课后再查缺补漏, 有问题多问教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不能操之过急。 多交一些中国的朋友,一起出去玩,多参加活动,这样不仅能提高汉语,而且有了朋友,生活就不孤单了。
随后找到埃吉所在班级的班级干部,鼓励他们多和埃吉一起玩,课余时间可以帮助辅导埃吉汉语和专业课的学习。节日的时候,鼓励埃吉参加留学生的节目,让他感受到团队的凝聚力。
(三)辅导成效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埃吉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成绩排名是留学生中的第一名,在同班中国同学中都是名列前茅的。他也变得乐观开朗了,和留学生同学、中国同学都相处融洽,还和朋友们一起自习,参加活动。这件事情证明了,作为留学生辅导员要关注留学生的心理需求,亲近留学生,和他们交朋友,多鼓励、多表扬,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肯定自己,赢回自信,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
三、加强留学生心理辅导的对策
留学生远离自己的国家、亲人,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比较重,更需要心理上的呵护与关怀。不同的社会背景、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势必会给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些障碍。当下,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在我国已经得到明确的定位,扮演着大学生培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设立针对来华留学生的辅导员,在我国高校中极为少数。由于来华留学生的国际化、多样化,及其身份的重要性和敏感性,留学生的管理较中国学生的管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作为留学生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做好留学生的心理教育管理。
(一)了解不同文化,尊重文化差异
比如在中国人眼里一个善意的举动,在外国人眼里可能会理解为别的或是相反的意思,造成误解。面对“跨文化”管理,留学生辅导员应遵守“求同存异、相互理解” 的原则,了解每位留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国家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尊重留学生的文化习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及人格、信仰和隐私权;容纳各种不同个性、不同意见的留学生,尽量把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为外国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管理环境。
(二)遇事沉着,注意沟通
留学生辅导员遇到问题时,应正直公道、诚恳友善、 不卑不亢,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根据不同情况及时予以解决,不要遇到特殊或棘手的问题就忽视或回避,避免小问题酿成大问题。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创造和谐、赢得人心,辅导员要注意与留学生沟通的态度和方式。态度上要做到真诚、热情、耐心,让留学生感到教师是自然、诚恳且富有人情味的,可以让留学生感到辅导员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方式要多变,亦师亦友,不触及敏感问题,同时尊重留学生的信仰和隐私,从而消除沟通的隔阂和障碍。
(三)贴心关怀,强化服务
始终坚持“外事无小事”的原则,强化服务意识,把留学生当作服务主体而不是管理对象,从积极预防的角度着手,通过给他们提供各种必要的信息和指导,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减轻他们的各方面压力,使之尽快地适应在异文化环境中的学习与生活。除了在具体日常工作事务方面给留学生以咨询,告知学生到相关行政部门办理各种手续,还应主动地了解学生在平时的生活情况,尽可能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与呵护。认真地对待留学生提出的每一个要求,有条件的尽可能及时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也尽快予以回复,只要是承诺了的就想方设法兑现。以朋友的心和留学生相处,建立这样的情感联系,有助于留学生在中国愉快地学习,健康地生活。
(四)组织丰富活动,弥补心理失落感
大多数刚来的留学生都会有思乡情绪,他们都希望有活动、有朋友,能帮助自己学业,充实生活,排解紧张或孤单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帮助留学生尽快融入校园生活,弥补心理失落感。对低年级留学生,课余活动使他们尽快克服“文化休克”心理;而对高年级的留学生,业余活动则有助于防止进入“文化饱和”心理。组织留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歌舞晚会、节日特色活动等。运动场上可以看到留学生矫健的身影,文艺舞台上具有异域风情的舞蹈和歌曲,这些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促进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相互交流与了解,使留学生们融入学校生活之中。定期组织留学生外出参观、实践,让他们耳闻目睹和亲身体验我们的实际生活, 逐步深入了解我们的国情和校情,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国人民的热情与友好,促使他们认识上的转化,从陌生到熟悉,从疏远到亲近。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留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减轻了他们的孤独感,而且可以使他们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增多,与社会的接触面逐步扩大,拓展了朋友圈。使留学生主动适应环境,服从管理,增强对我国社会的正确认识。
(五)建立留学生工作部
借助留学生班干部推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遴选一批个人素质较高、成绩较好、在留学生中具有影响力的留学生代表,作为留学生班干部在留学生报到、 活动组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鼓励其在学习中帮助带动后进同学,以老带新,还能帮助预防突发事件,以友情为纽带促进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
跨文化管理是一双温柔的大手,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留学生的心灵,抚慰着他们的离乡愁绪。当留学生的交际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留学生时,他们的视野就会变得开阔,对学校、对中国的情感也会随之增加,对留学生身份的认同度也会提高。留学生管理是一种跨文化管理,作为留学生辅导员这种较为创新的身份,应在工作中不断摸索适当的管理办法,多总结和吸纳中国学生辅导员的管理经验,确立符合实际的留学生管理体制、优化管理、提高质量,促进留学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摘要:文章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深入分析该校留学生心理辅导案例,探寻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及策略,并从辅导员视角提出加强留学生心理辅导的对策。
关键词:留学生,辅导员,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Oberg,K.Culture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7).
大学生心理案例材料 篇8
关键词:严重心理问题;焦虑;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52-01
一、案例分析
(一)基本状况:李某21岁大四学生,两个半月以来,由于要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害怕考试失败,开始出现失眠、焦虑、情绪低落、学习效率低现象,为此很痛苦。
(二)李某个人陈述:来自于河北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村子里,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高考前几天有点睡不着觉,不过好在成绩还可以,因为考上燕山大学,村里人都高看一眼。父母觉得很有面子。现在打算考研。刚开始我复习挺好的,后来参加了考研辅导班,看到那么多考研的同学,感到竞争的激烈,怕考不上研究生。于是夜里胡思乱想、失眠,白天心情烦躁,尤其是当同学提起考研的时候,还会出现胸闷,呼吸不畅现象,学习效率明显下降,上课也听不进去。觉得自己这样下去肯定无法考研成功,很痛苦。
(三)心理测验结果:1.SCL-90测试结果:总分154分,阳性项目数39项,阴性项目数51项,躯体化因子得分2.1,焦虑因子得分2.9,其余各因子均小于2。躯体化和焦虑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2.焦虑自评量表测试结果,SAS标准分为64分。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李某智力水平正常,性格比较内向,自制力强、勤奋好学。整体心理状态较差,对考研的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导致压力过大产生焦虑、情绪低落、致使学习效率下降、失眠,影响了正常学习生活。病程近两个半月。
2.诊断:对该大学生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李某的心理问题是由现实的社会生活事件(潜在的)为诱因引起的。即自己对还没有到来的能否考上研究生过分担心引起的焦虑;他的社会生活事件(潜在的),他的人格,他对社会生活事件(潜在的)的认知方式等对他心理问题的发生均起了重要作用;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不良情绪泛化到生活其他方面;焦虑情绪持续存在的时间两个月以上;经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
(五)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卫生部门身体体检未发现异常。
社会原因:家庭经济状况差,想努力改变家中的生活状况,给自己的责任和压力过大。父母从小灌输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有出息,影响了该大学生的认知系统。
心理原因:存在认知错误:考试要量力而行,尽最大努力去争取,不能认为自己必须怎样,给自己带来过大的压力;受紧张、焦虑情绪的困扰不能自己解决;性格内向,追求卓越,争强好胜。
二、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评估和诊断,辅导员与李某协商,进行心理咨询。
(一)咨询方法。
根据李某的考前焦虑及心理特征,强烈的改变动机,本案例宜采用以合理情绪疗法[1]为主的整合性心理治疗,辅导员主要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该大学生纠正错误观念,帮助该大学生改进认知结构,合理面对考研。辅助采用行为主义放松技术缓解该大学生焦虑情绪。咨询疗程共分4次,每次约50分钟,每六天一次。
(二)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通过尊重、热情、真诚以及充分的共情和积极关注等态度,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对李某做SCL-90,SAS心理测验,将心理测验结果反馈给他,并做初步问题分析;教李某呼吸放松法和冥想法两种放松训练法。布置家庭作业,要求他把自己所有问题列出,并坚持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情绪。
第二次咨询,主要目的是分析探索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到引起不良情绪的原因,帮助李某宣泄情绪、缓解焦虑。
辅导员通过提问,将问题引入与李某焦虑情绪密切相关的原因。然后运用解释和面质等技术向该大学生说明他的问题是情绪困扰,属于成长中的烦恼。他的情绪困扰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希望自己考研能够成功,另一方面又过于担心潜在的,也就是还未发生的考研不成功会带来的后果,并夸大了后果的严重性。在听完解释后,李某似乎明白了许多。布置家庭作业。让李某自己列出产生焦虑情绪的认知上的原因。继续做放松训练。
第三次咨询目的是帮助李某修正不合理信念,提升其自信心,巩固其对认知的矫正。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来调整认知,实现改变。
调整关注的方式,让李某明确,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如何争取把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好,经常给自己以积极的暗示来调动身上有利于考试成功的因素,少关注消极的东西,以乐观豁达态度来看待考试及其得失,并以最大的努力来准备考试。
运用积极关注技术和行为矫正技术,充分利用李某已有资源来增强力量与信心。向李某介绍行为矫正技术。辅导员要求李某回忆自己过去学习取得最好成绩时的表现,并加深这种情绪体验。鼓励李某面对像考研这样重大事件的时候,更要利用过去经验,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态放松自己,并适当合理地安排学习、生活等个方面,做到“紧张而不慌乱”。布置家庭作业,记录此次咨询后对自己认知转变的启示,并分析这种观念转变对改善焦虑情绪的作用,继续做放松训练。
第四次主要是总结咨询过程,深入巩固咨询效果;进行相关心理测验。对整个咨询过程进行总结,征求反馈意见,结束咨询。
(三)咨询效果评估。
李某自述焦虑症状明显减轻,头痛失眠症状消失,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对考研的态度也有所转变。同学反映他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情绪逐渐稳定,与他人交流频率明显增加。咨询后心理测验:1.SCL-90测试结果:躯体化因子得分1.6,焦虑因子得分1.8。两因子得分均在常模范围内。2.焦虑自评量表测试结果,SAS标准分为36分。说明躯体化症状和焦虑情绪有显著改善。
三、经验与启示
高考和研究生等入学考试,基本上是一考定终身,面对这样的重大事件,心理调节能力稍差的学生极易出现考前焦虑等症状,辅导员应在工作中多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同时,应多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探索新方法,帮助学生科学的解决问题。
注释:
【大学生心理案例材料】推荐阅读: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08-15
大学生心理学案例09-05
大学生恋爱心理案例及解决方法11-17
六年级学生心理案例05-09
中学生厌学心理案例07-23
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记录09-21
学生心理辅导教学案例05-12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11-22
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逆反心理10-26
大学生择业心理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