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驾驶罪量刑标准

2024-06-04

危险驾驶罪量刑标准(共12篇)

危险驾驶罪量刑标准 篇1

危险驾驶罪量刑标准

一.概念:所谓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危险驾驶罪分为追逐竞驶与醉酒驾驶两个类型。

(一)追逐竞驶。一般来说,追逐竞驶,是指行为人在道路上高速、超速行驶,随意追逐、超越其他车辆,频繁、突然并线,近距离驶入其他车辆之前的危险驾驶行为。

(二)醉酒驾驶。

醉酒驾驶,是指在醉酒状态下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危险驾驶罪量刑标准 二.刑法条文

《刑法修正案

(八)》第二十二条规定,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危险驾驶罪量刑标准

三.处罚刑法修正案八》二

十二、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刑法》第四十二条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

六个月以下。第四十三条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第四十四条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醉酒驾驶的标准为:等于或大于80mg/100ml,即车辆驾驶人员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在80毫克以上。据测算,80mg/100ml则相当于3两低度白酒或者2瓶啤酒。

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行为人明知酒后驾车违法、醉酒驾车会危害公共安全,却无视法律醉酒驾车,特别是在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造成重大伤亡,说明行为人主观上对持续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对此类醉酒驾车造成重大伤亡的,应依法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

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 《刑法》规定

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

第九十一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危险驾驶罪量刑标准 篇2

一、危险驾驶罪量刑的立法现状

在我国现行刑事立法体系中, 有关危险驾驶罪的量刑规定仅有二处, 一处是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9月11日公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指导意见及相关典型案例的通知》 (法发[2009]47号) “行为人明知酒后驾车违法、醉酒驾车会危害公共安全, 却无视法律醉酒驾车, 特别是在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 造成重大伤亡, 说明行为人主观上对持续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 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对此类醉酒驾车造成重大伤亡的, 应依法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以上规定是最高人民法院在近期连续发生多起重大醉酒驾车肇事案件, 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情形下, 为有效遏制醉酒驾车犯罪的多发、高发态势, 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统一全国量刑标准, 而紧急出台的司法解释, 当时仅对危险驾驶行为之一醉酒驾驶进行规范, 适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量刑。

第二处是2011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 》第22条规定“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后增加一条, 作为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 情节恶劣的, 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处拘役, 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 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 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通过以上立法可以看出危险驾驶罪是置于交通肇事罪条款中, 即在刑法第133条交通肇事罪后增加一条, 作为第133条之一危险驾驶罪。

二、危险驾驶罪未独立量刑的社会危害性

这样的立法存在诸多问题, 如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性质不同, 应独立定罪量刑;危险驾驶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大, 只适用拘役明显刑罚过轻;同时由于危险驾驶罪量刑过轻, 根据法定的从重处罚规定, 危险驾驶行为很容易沦落为以交通肇事罪或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导致危险驾驶罪形同虚设等等。

三、危险驾驶罪应独立量刑分析

(一) 危险驾驶罪不应纳入交通肇事罪条文中

如前所述, 危险驾驶罪现有量刑规定置于刑法第133条交通肇事罪条款中, 作为第133条之一, 并未独立成条。笔者认为, 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犯罪构成要素不同, 不应列入交通肇事罪条款中, 应单独定罪量刑。交通肇事罪属于结果犯, 需要造成后果才能构成犯罪。而危险驾驶罪是危险犯, 一旦具有醉酒驾驶行为及追逐竞驶行为的危险行为, 即能定罪。因此, 此两罪的性质不同, 应分开定罪。

(二) 危险驾驶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指导意见及相关典型案例的通知》指出, 行为人明知酒后驾车违法, 醉酒驾车会危害公共安全, 却无视法律醉酒驾车, 特别是在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 造成重大伤亡, 说明行为人主观上对持续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 且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 对此类醉酒驾车造成重大伤亡的, 应依法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是指故意使用防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本罪是防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基本罪的补充罪, 只有超出基本罪范围的, 才能以补充罪定罪。而危险驾驶罪虽然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侵犯的客体都是公共安全, 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害性大于危险驾驶罪。在一般情况下, 危险驾驶行为以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 只有具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引发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指导意见及相关典型案例的通知》所指“行为人明知酒后驾车违法, 醉酒驾车会危害公共安全, 却无视法律醉酒驾车, 特别是在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 造成重大伤亡”, 才被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这在刑法理论上构成想象竞合犯, 想象竞合犯是指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的情况, 应按照行为所触犯罪名中的一个重罪论处, 而不以数罪论处。如刑法第329条第1款、第2款分别规定了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与擅自出卖、转让国有档案罪, 第3款接着规定“有前两款行为, 同时又构成本法规定的其他犯罪的, 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如果窃取的档案是国家秘密, 同时触犯窃取国有档案罪与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 (刑法第282条) , 对此, 只按其中的一个重罪定罪处罚。

(三) 危险驾驶罪应独立量刑

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前文已经详述。由于危险驾驶罪是故意犯罪, 不能与以过失为特征的交通肇事罪相衔接。如果直接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相衔接则又跨度太大。

论危险驾驶罪 篇3

关键词:危险驾驶;司法认定;交通肇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一、危险驾驶罪概述

1.危险驾驶引发交通事故的现状

危险驾驶行为可谓造成交通事故的“第一杀手”,各种危险驾驶行为屡禁不止,经常引发交通事故,甚至特别恶劣的重大交通事故。

2.危险驾驶罪的概念和犯罪构成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第22条第1款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2011年4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五)》,将《刑法修正案(八)》第22条规定的罪行确定为“危险驾驶罪”。

从上述法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危险驾驶罪是指机动车辆驾驶员故意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以及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交通违法行为。其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安全和国家交通管理秩序;客观方面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二是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其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即机动车辆的驾驶员;其主观方面为故意,即行为人对于危险驾驶行为出于故意的心理。

二、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意义

近年我国经济和汽车工业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人民经济能力增强,购车能力也相应提高,导致道路上机动车数量迅猛增加;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危险驾驶犯罪的机会,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隐患。这个情况下,将危险驾驶行为纳入刑法规制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1.危险驾驶行为入罪构建了一个合理的法律阶梯

危险驾驶行为的入罪,把醉酒驾驶和追逐竞驶的行为从行政处罚中剥离出来,上升到刑事处罚,使得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律体系从行政治安处罚到刑事处罚出现一个更为明显的法律阶梯;在刑罚领域则从行政拘留到刑事拘役,再到判处死刑,形成了一个更为合理的刑罚阶梯。

2.危险驾驶行为入罪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危险驾驶行为的入罪明确了刑法对危险驾驶行为的界定和刑罚,填补了我国刑法的一项空白,有利于对司法部门对道路交通事故行为人处罚的客观公正。

3.危险驾驶行为入罪有利于实现刑法规范保护任务

刑法是会科以刑罚的法律,触及刑法的后果严重,这样就使刑法具有独特的威慑力,为了有效实现刑法的保护职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对危险驾驶行为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其导致的犯罪行为更应妥善处理。

4.危险驾驶行为入罪有利于实现刑法的预防目的

危险驾驶行为入罪,可以通过惩罚的方式让违反刑法的人受到教育,更深刻认识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通过刑法和对犯罪人处以刑罚的公示,提高群众的认识和警觉性,达到刑罚的预防目的。

三、危险驾驶罪的司法认定

根据犯罪构成“四要件”说,危险驾驶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

1.犯罪主体

危险驾驶罪的犯罪主体应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具体表现为因其危险驾驶的行为有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危险性的追逐竞驶或醉酒驾车者。

2.犯罪主观方面

危险驾驶罪的犯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这里的故意不是指行为人对危险驾驶行为所持的态度,也不是指对一般的行为结果的认识,而是行为人对其危险驾驶行为可能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结果这种社会危害性的认识态度。

3.犯罪客体

一般认为,危险驾驶罪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以及公共交通秩序。首先,交通运输安全属于社会公共安全的一种,只是因为根据刑法规定危险驾驶罪只能发生在道路上,所以危险驾驶罪主要针对的客体应当是交通运输安全。

4.犯罪客观方面

(1)具有危险驾驶行为。危险驾驶罪在客观方面首先表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在不具备安全驾驶条件以致难以正常控制的情况下,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但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只有追逐竞驶和醉酒驾驶这两种危险驾驶行为才属于危险驾驶罪客观方面要求的行为。

(2)有造成危害之虞。行为人一旦实施危险驾驶行为,难以正常驾驶车辆,对可能突发的状况不可控,具有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因而这种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构成危險驾驶罪是不以造成严重后果为必要的,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危险驾驶行为,即构成危险驾驶罪。

四、危险驾驶罪与相关罪的界分

行为人驾驶机动车辆发生事故有可能触犯的罪名主要是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危险驾驶罪仅处以拘役,并处罚金,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则最高可处以死刑。三个罪量刑差异巨大,在司法实践中应该尤其注意他们之间的界分。

1.与交通肇事罪

(1)主体比较。交通肇事罪的主体已经被现行法律所明确,包括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和非交通运输人员。危险驾驶罪没有写明主体,但笔者认为其为特殊主体,因为危险驾驶行为一般只能由机动车辆的驾驶员实施。

(2)客体比较。危险驾驶罪和交通肇事罪的同类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两罪侵犯的直接客体则因为两罪的适用范围不同而略有差别,交通肇事罪侵犯的直接客体要略宽于危险驾驶罪。

(3)主观方面比较。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但是,交通肇事罪主观心态上表现为过失是针对实害结果而言的,行为人在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主观心态上则同危险驾驶罪一致,均为故意。

(4)客观方面比较。交通肇事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并且该行为导致了法律规定的危害结果的发生,致人重伤或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蒙受了重大损失。危险驾驶罪的客观方面包含了两种情况,一种是追逐竞驶的行为,并且必须达到“情节恶劣”的标准才能构成犯罪;另一种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2.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1)危险驾驶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主观方面都表现为故意。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险方法除开具有危险性之外,还具有加害性;而危险驾驶行为的危险性主要是由行为的违规性所导致,行为本身并不具有加害性。

(2)危险驾驶罪是抽象的危险犯,其危险性只是一种可能性,其犯罪构成并不以危害结果作为要件;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则是具体的危险犯,其构罪要求具体危险具有侵害的可能性。

交通事故高发的原因有部分来自法律的缺失与不完善,现代社会风险多发且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为防范和惩治危险驾驶犯罪,危险驾驶罪从提出到通过、运用都备受关注。我们应当看到,危险驾驶行为的入罪为交通事故类犯罪构建了一个合理的法律阶梯,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并且为实现刑法的规范保护任务和预防目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一些有价值的视角展开讨论,尝试归纳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解释并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案。希望通过这些内容的考察研究,能够司法实践的合理有效规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非法经营罪定罪及量刑标准 篇4

1、本罪的刑事违法性与其行政违法性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非法经营者必然违反有关的工商法规、没有行政违法性就不存在刑事违法性。

2、本罪在主观上要求行为人必须是出于故意,对于因不知其为非法而进行非法经营的,不认为构成本罪,而只能给予行为人以行政处罚。

3、本罪在犯罪情节上要求情节严重的才构成犯罪,而认定情节是否严重,应以非法经营额和所得额为起点,并且要结合行为人是否实施了非法经营行为,是否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引起其他严重后果,是否经行政处罚后仍不悔改等来判断。

(二)如何量刑

1、自然人犯本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恃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非法行医罪的立案标准及量刑标准 篇5

(1)客体不同。非法行医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和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而后四罪所侵犯的客体仅是特定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

(2)客观方面不同。非法行医罪发生在非法从事医疗活动的过程中,而后四罪的发生一般都不在医疗活动的过程中。

(3)非法行医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限于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而后四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不同。非法行医罪的行为人对严重不良后果的心理态度是过失或间接故意,而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的主观方面为过失。

非法行医罪与医疗事故罪的界限

非法行医罪与医疗事故罪都属于危害公共卫生方面的犯罪,二者在客观上都可能造成就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后果,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

(1)客观方面不同。前者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有关医疗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规定,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行为。后者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医务人员在合法的诊疗护理过程中,违反规章制度,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2)主体不同。前者的主体是不具有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而后者的主体是已经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

(3)主观方面不同。前者对行为人造成就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既可以是过失,也可以是间接故意,但对于违反医疗管理制度的行为,则是直接故意。后者对造成严重不良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只能是过失。

非法行医罪与非法经营罪的界限

违法行为非法经营罪,是指违反国家法规,非法进行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它与非法行医罪的共同之处表现为,都是违背国家许可证制度,都必须情节严重才构成。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1)客体不同。非法行医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和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后者侵犯的客体是市场管理秩序,一般并不侵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

(2)客观方面不同。非法行医罪表现为非法从事医疗活动,而后者表现为非法从事医疗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

(3)主体不同。非法行医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通常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但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而后者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非法行医罪与诈骗罪的界限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办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在客观方面,诈骗罪与非法行医罪中行为人根本不懂医疗知识,却号称自己精通医术,牟取就诊人钱财的行为极为相似,但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

(1)客体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国家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和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后者侵犯的客体是单一的,即公私财产的所有权。

(2)客观方面不同。前者行为人主要是利用就诊人缺乏医疗知识,假装自己医术高明而欺骗被害人。后者行为人则是使用骗术,即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财物所有人、管理人产生错觉,信以为真,从而似乎“自愿”地交出财物。

(3)主体不同。前者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没有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后者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能够负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4)主观方面不同。前者表现为间接故意或过失,后者表现为直接故意。

危险驾驶罪调查报告 篇6

“危险驾驶罪”是《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罪名,置于现行刑法第133条的交通肇事罪之后,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自2011年5月1日实施以来,危险驾驶罪呈多发态势。本文对武汉市某检察院审查的部分危险驾驶罪案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如下:

一、危险驾驶罪的现状及特点

(一)犯罪主体

1、从性别来上看,男性占绝大多数。24起危险驾驶罪案件的犯罪主体均为男性,占100%。

2、从年龄上看,中年人居多。在统计的24起危险驾驶罪中,20岁以下0人;20-30岁5人,占20.8%;30-40岁9人,占37.5%;40-50岁7人,占29.2%;50-60岁3人,占12.5%;60岁以上0人,涉案主体年龄在30-50岁共15人,占62.5%。

3、文化程度较低。24起案件中,小学、初中及以下文化的15人,占62.5%;高中文化3人,占12.5%;大学文化4人,占16.7%;大学以上文化2人,占8.3%。

4、无业者较多。24起案件中,无职业者12人,占50%;个体4人,占16.7%;有工作单位的7人,占29.2%;学生1人,占4.1%。

(二)涉案的机动车

根据涉案工具统计,24起危险驾驶罪案件中,驾驶轿车的有23人,占95.8%;驾驶摩托车的仅1人,占4.2%。可见,轿车为主要犯罪工具。

(三)案发地点

案发地点集中在城区中心。根据统计结果,案发地点通常在城区中心商业街、酒店宾馆附近以及交通干道。

(四)案发时间

午饭、晚饭后为发案高峰期。24起案件中,发案时间在下午13-15时的有9起,占37.5%;15-18时的2起,占8.3%;18-20时的3起,占12.5%;20-22时8起,占33.3%;另发生在早上8时和晚上0时40分各1起,各占4.2%。

(五)醉酒状况

1、浅度醉酒居多。经统计,醉酒驾驶的行为人中,经检测酒精含量80-100mg/ml的9人,占37.5%;100-150mg/ml的10人,占66.7%;150-200mg/ml的3人,占12.5%;200mg/ml以上2人,占8.3%。从醉酒驾驶行为人所述的喝酒状况看。

2、以白酒为主。从醉酒驾驶行为人所述的喝酒状况看,仅喝白酒的15人,占62.5%,其中喝二两以下白酒的2人,占8.3%,喝二两以上白酒的13人,占54.2%;仅喝啤酒的4人,占16.7%,其中喝三瓶以下啤酒的3人,占12.5%,喝三瓶以上啤酒的1人,占4.2%;喝白酒和其他酒的5人,占20.8%。

(六)查处状况

1、主要为设岗查获,造成交通事故的较少。在所调查的24起案件中,由民警设岗查获的共20起,占83.3%;因违规或交通事故被查获的4起,占16.7%,系因违规变更车道被查获,掉头时与其他车辆相撞,与前面车辆追尾,避让行人撞到路边花坛。

2、现场检测结果较送医院检测结果低。24起危险驾驶罪案件中,现场检测结果低于送医院检测结果的20起,占83.4%;现场检测结果高于送医院检测结果的2起,占8.3%;仅现场检测或送医院检测的2起,占8.3%。

(七)刑拘状况

危险驾驶行为人多被刑事拘留。24起危险驾驶罪案件中,未被刑事拘留的8人,占33.3%;被刑事拘留1-4天的9人,占37.5%;被刑事拘留5-7天的7人,占29.2%。

(八)刑事处罚

多为拘役缓刑并处罚金,实刑较少,处罚相对较轻。24起危险驾驶罪案件中,判处拘役三个月,缓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一万元的12人,占50%;判处拘役三个月,缓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一万元以下的7人,占29.1%;判处拘役三个月,缓刑六个月的1人,占4.2%;判处拘役五个月,缓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一万元的3人,占12.5%;判处拘役四个月,并处罚金一万元的1人,占4.2%,这也是唯一一例判实刑的危险驾驶罪案件,此案中的行为人为深度醉酒,酒精含量达到200mg/ml以上,在行驶过程中与前面车辆追尾。

二、醉酒驾驶多发的原因

(一)私人汽车拥有量激增。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尤其是城镇居民,其汽车拥有量也呈不断上涨的趋势。据2013年2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汽车社会发展报告2012-2013》披露,到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已破亿,未来10年左右每百户汽车拥有量将达到或接近60辆。汽车数量的增加是导致醉酒驾驶频发的重要原因,而且随着城区经济向乡镇的转移,城乡结合部及乡镇醉酒驾驶发案率呈上升趋势。

(二)传统“酒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作为一种物质,却密切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尽管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能够增加喜庆氛围,促进与人交往,调节人人际关系,但其负面效果也显而易见。有些地区饮酒成风,几乎无酒不成席,而且劝酒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也使得醉酒驾驶多有发生,也是醉酒驾驶多发生在午饭和晚饭之后的重要原因。

(三)对醉酒驾驶的认识存在误区。

根据危险驾驶罪案件中行为人所述,很多人认为只有醉酒后驾驶汽车才构成危险驾驶罪,而醉酒驾驶摩托车等则不会构成本罪;有人认为自己酒量好,虽然喝酒了,但意识清醒,并没有醉,所以不属于醉酒驾驶;有的人认为自己虽然醉酒,但并未造成交通事故,所以也不应该构成犯罪;也有人认为喝醉了歇息几个小时就没问题了,在所调查的案件中,有两个

行为人在喝酒之后意识到酒驾的危险性,休息了3-5个小时后驾车被查获。

(四)法律意识淡薄,心存侥幸。

根据调查结果,许多人对危险驾驶罪相关法律法规并不熟悉,多数认为只要酒后驾车不发生交通事故就没事了。也有一部分人虽然了解相关法律,但心存侥幸,认为只要小心行驶,就不会酿成事故,也不会被抓。在调查中,许多行为人称其吃饭的地方距离家很近,虽然喝酒但是开车回家应该没问题,所以冒险而为。

(五)查处力度大,处罚力度小。

当前公安交警查处酒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机制,而据所调查的24起危险驾驶罪案件,法院对于危险驾驶罪的处罚多为缓刑,甚至免于刑事处罚,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刑法惩治犯罪的法律效果。

三、醉酒驾驶预防对策

(一)促进立法的完善。

现行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规定的危险驾驶罪为“在道路上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对于“酒驾”行为“处拘役,并处罚金。”的规定过于笼统,只是规定了醉酒驾驶的犯罪情节,而对量刑未作细化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危险驾驶罪的处罚多为缓刑,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刑法的打击力度,如所调查的24起危险驾驶罪案件中,判处实刑的仅一例。所以应统一危险驾驶罪的量刑,且适当加大其处罚力度。

(二)继续加大查处力度,保持严打高压态势。

要加强路面执法力度,坚持酒驾打击常态化,建立长效性、持续性的醉酒驾驶整治机制;坚持日常检查与集中整治相结合,选择酒驾易发地点周边和易发时段有针对性地查处。

(三)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公民法律意识。

要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工作,促进公民对法律法规的了解与认识;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常态播报酒驾公益广告,形成强大的社会效应。

(四)规范驾驶技术考核和驾照市场。

加强对驾校培训的管理,对学员的驾驶技术进行严格要求和规范,且建立一种长期考核机制,杜绝有驾照而无技术。

浅谈醉酒型危险驾驶罪 篇7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醉酒驾驶机动车现象, 我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第十九次会议中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 八) 》中第二十二条规定: “[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 追逐竞驶, 情节恶劣的, 或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处拘役, 并处罚金。”这项立法正式将醉酒驾驶纳入到刑法管制的范畴内。

若仅用文义解释来进行理解的话,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有三个必要构成要求: 1、醉酒; 2、于道路上行驶; 3、驾驶机动车。

其一, 醉酒的认定标准是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所发布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阂值与检验》中的规定: “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mg /100ml, 并小于80mg /100ml为酒后驾车; 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mg/100ml为醉酒驾驶。”这种判定标准又称为绝对醉酒标准。由此得出, 酒后驾驶与醉酒驾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行为人只有达到法定标准的血液内酒精含量, 才能被认定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

但在实践中, 用绝对醉酒标准进行判断显得过于单一。因个体间对酒精的耐受程度存在着巨大差异。具体而言, 酒精耐抗性弱的行为人即使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低于标准, 也有出现部分或完全丧失行为能力的可能。相反, 酒精耐抗性强的行为人即使血液中的酒精含量略高于标准, 但行为人对于自身行为的控制度与完全清醒状态无异, 此时则不应将其行为归类到醉酒中去。

笔者认为可采用相对醉酒标准来进行判断。即当行为人血液内酒精含量在80mg/100ml上下浮动时, 可以辅之以判断行为人的具体状况, 如是否站立不稳, 是否能走直线等标准来界定其是否处于醉酒状态。[2]

其二是对机动车的理解。《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 “机动车指的是以动力驱动程序或牵引, 在道路上供人员使用或用于运输货物以及特殊工程操作的轮式车辆”。笔者认为本罪也应适用该规定。其中, 以电力设备驱动程序作为驱动或牵引且其设计的最高时速、空车质量、总体尺寸均接近或等同于机动车的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 ( 下称为超标车) 是否属于机动车这一界限是存在争议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规定超标车是否属于机动车的类别, 而有关部门也并未将超标车作为机动车进行管理处置。故在这种情况下, 行为人对于自身醉酒驾驶超标车的行为并不具有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违法性认识。所以尽管醉酒驾驶超标车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 但目前并不宜对醉酒驾驶超标车的行为以醉酒型危险驾驶罪进行定罪。

最后便是“道路”的概念。《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 “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内但允许社会车辆通行的地方。”笔者认为本罪也应适用该规定。其中争议点在于“虽在单位管辖范围内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要判断机关、企业、校园、住宅小区等范围的路段、停车场是否属于道路, 关键在于此地段是否符合道路的公共性特征。无论这些地段的管理方式是否收费, 是否需要机动车的必要登记, 只要允许不特定的社会机动车辆自由通行, 此路段就属于道路的范畴。若仅允许与本地段管辖单位及其人员有特定事由的来访者的机动车辆通行的地段, 则不符合公共性特征, 不能将其认定为道路。

部分国家的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主观罪过形式均涵盖故意与过失, 但我国并未明文规定其主观罪过形式。多数学者主张原因自由论, 认为饮用酒精饮品与驾驶机动车均是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 故本罪的主观罪过形式理应为故意。[3]除此以外, 在我国一贯的刑事立法中, 过失型犯罪法律条文中均明确规定构成要件为过失。因此他们认为本罪应为故意型犯罪。

同时, 部分学者持有不同观点。他们认为行为人对于其违规行为所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虽有预见的可能, 但其主观上对危害后果持否定态度, 行为人系由于过度自信方造成危害后果的发生。众所周知, 交通肇事罪是典型的过失型犯罪。如果按照本罪的主观罪过形式为故意的结论来进行假设, 一旦行为人造成交通事故, 但此交通事故对人身与财产的损害尚未达到交通肇事罪所需的客观危害程度。如此一来, 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时其主观罪过形式就由过失变成了故意。这显然缺乏理论依据, 也与罪刑相适应原则相抵触。所以其结论认为, 本罪应为过失型犯罪。

笔者在此论文的观点, 会更偏向于将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定义为故意型犯罪。因喝酒是行为人意志自由的选择, 而不顾醉酒状态驾驶机动车同样亦是行为人意志自由的选择。

至于一众学者将本罪定位为过失型犯罪, 笔者提出个人的反驳意见: 故意与过失并不是对立关系, 而是位阶关系。本罪与交通肇事罪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立关系, 相反还有可能产生竞合关系。在某个层面而言,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人虽然主观上的确是故意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 但其对醉酒驾驶机动车所造成的危害后果一般为过失。这也与交通肇事犯罪中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形式达成一致。交通肇事罪中, 行为人是故意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规定, 但对其造成的危害后果同样持否定态度, 属于过失。所以, 当醉酒驾驶机动车造成的客观危害程度到达交通肇事的法定要求的情况下, 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时其主观罪过形式从过失转变为故意并未发生矛盾。

参考文献

[1]金诺.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急剧攀升[J].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 23 (9) .

[2]贝卡利亚.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关于完善“危险驾驶罪”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危险驾驶罪;醉酒驾驶;追逐竞驶;构成要件

危险驾驶罪,即我国刑法第133条之一所规定的:“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该法实施以来对打击严重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的现象起了很大作用,当前有关危险驾驶罪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业界争议颇多。因此,新形势下探讨进一步完善危险驾驶罪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危险驾驶罪在立法上存在缺陷

由于本罪是刑法中的一种较新型的犯罪类型,笔者认为其在立法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缺陷。具体是:

1.构成要件方面存在的缺陷

本罪的行为类型相对来说比较窄。从法条的规定中可以看出,本罪用列举的方式将危险驾驶罪分成了两种类型:追逐竞驶,醉酒驾驶。然而,立法并没有对危险驾驶实施概括性的法律规定,把现实生活中其他的危险驾驶行为同样也规定成犯罪,这样导致了危险驾驶罪的行为类型范围相对比较狭窄,出现危险驾驶罪的罪名同它们的罪状之间出现极为不匹配情况。司法实践中常见的根据刑法规定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来扩大危险驾驶罪行为类型范围的可能性也被排除在外,使法律对于社会日常生活的适应性降低,没有前瞻性可言。

在实际的社会生活过程中,诸如吸毒驾驶、疲劳驾驶、无证驾驶等危险性的驾驶行为,也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性,也应该将其纳入到刑法规制的范围之内。

2.缺乏对“情节恶劣”的判断标准

危险驾驶罪的驾驶行为分为:醉酒驾驶及追逐竞驶两种。醉酒驾驶属于行为犯的一种,也就是说行为人一旦有醉酒驾驶机动车于道路中的行为按照法律规定其就已经应该构成了犯罪,其没有情节上的要求。而对于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实施追逐竞驶、实施飙车的行为,则要求“情节恶劣”的才构成危险驾驶罪,这就涉及到情节犯的问题。然而,《刑法修正案(八)》对于“情节恶劣”的规定却非常笼统的,这给司法实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定的困惑。

3.对醉酒驾驶尚无情节性的限制

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行为人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实施追逐竞驶的,情节较为恶劣的,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行驶在道路上的,就构成犯罪,要判处一定期限的拘役,并给予一定的罚金。从这里我们可看出,对于“追逐竞驶”是有情节限制的,必须达到“情节恶劣”的,才构成危险驾驶罪。但法条对于行为人具有醉酒驾驶机动车行为的,是在情节上时没有任何限制性条件的,一旦达到了醉酒标准而且还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人,就不必考虑其其他的任何情节,就当然构成了危险驾驶罪。然而因为法条中对醉驾行为并没有任何情节的限制,从而也导致了目前我国司法机关以及学术界都出现了较多的争议。

如果危险驾驶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结果,而尚未达到我国刑法相关规定的交通肇事罪等罪行所要求的一定程度、一定情节的时候,还是判处拘役的话,这种刑罚就明显过轻了,其对公民的威慑力是相当不足的,对当前危险驾驶行为日益增长的形势是很难有效去遏制。

二、当前进一步完善危险驾驶罪立法的思考

1.对危险驾驶行为的类型应适当的扩大

从《刑法修正案(八)》的分类来看,刑法把吸毒驾驶、无证驾驶以及疲劳驾驶等具有危险性危险驾驶行为排除在外,只是将危险驾驶罪的行为只分为追逐竞驶和醉酒驾驶两种。相比国外的危险驾驶罪行为的类型数量来说,我国刑法明显具有狭窄性,立法缺乏前瞻性。

當前新型危险驾驶行为不断出现,交通事故中的涉酒驾、毒驾、无证驾驶等行为日益增多,对危险驾驶行为的类型做适当的扩大是必要的。按照笔者的看法,可以将危险驾驶行为分成两个大类:驾驶者驾驶状态是具有高度危险性的和驾驶者驾驶行为是具有高度危险性的。前者包含醉酒、疲劳、吸食毒品等驾驶的行为,后者包含追逐竞驶、无证驾驶以及明知具有安全隐患车辆驾驶的行为。

2.将法定刑提高到有期徒刑

如何较为合理的设置法定刑罚,对于真正有效打击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犯罪是相当重要的。对本罪所设置的最高法定刑为“拘役,并处罚金”是不利于数罪并罚问题的解决。

我国刑法在没有单设危险驾驶罪前,刑法分则中所有罪名所设置的法定刑种类基本上都有期徒刑,在对行为人实施数罪并罚时,要么根据吸收原则来实施并罚,要么根据限制加重原则来实施并罚。立法者把拘役设置成危险驾驶罪法定的最高刑,然而《刑法》中却没有明确的规定种类不同的主刑间该怎样实行数罪并罚。因此,假设行为人触犯危险驾驶罪被判处一定期限的拘役,而同时其又犯有其他的罪行并被判处有期徒刑的时候,则势必面临怎样实施有期徒刑与拘役执行数罪并罚问题。

所以,笔者认为应对危险驾驶罪法定刑进行适当的调整,可设置成三年之下有期徒刑或是拘役,并处一定的罚金。因为只有这样设定法定刑,司法人员才可以比较方便的按照案件所具有的不同情节去判断认定行为人所犯的罪行,坚持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3.设置一些新资格刑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附加刑当中只有“剥夺政治权利”以及“驱逐出境”这两种资格刑。

相对于危险驾驶行为的危险性,这种资格刑的意义是比较小的。所以应该考虑在刑法中相应的增加一些资格刑。从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人设定了吊销驾驶证若干年内或终身不得考取驾驶证的规定,然而对于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进行飚车、肆意追逐竞驶的行为并没有做出“剥夺其相关驾驶资格”的规定。在立法时没有设置资格刑于危险驾驶罪法定刑之中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由于危险驾驶罪所要保护是公共交通安全具有特殊性,

所以,增设一个资格刑于那些具有危害公共交通安全驾驶行为的刑罚当中,去限制、剥夺这类行为人的驾驶资格,可以起到刑罚震慑的作用,真正保护了多数人的财产和生命安全。进一步剥夺违法者驾驶车辆资格,切实做到从刑法的特殊性去预防犯罪的发生,会更有利于阻止犯罪行为的再次发生。

笔者认为在完善危险驾驶罪法定刑的时候,适当的设置新的限制比如剥夺犯罪行为人的驾驶资格,增大刑罚所具有的威慑力,进而起到维护我国道路交通的安全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强军.《对危险驾驶罪罪名的一点质疑——兼论罪名确定原则》,载《河北法学》,2012年第3期

[2]孟军.《危险驾驶行为的刑法规制》,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3]曲新久.《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及其问题》,载《河北学刊》,2012年第1期

[4]王志祥,敦宁.《危险驾驶罪探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2期

对危险驾驶罪的实施建议 篇9

摘 要

2011年开始,我国的《刑法修正案

(八)》增设了危险驾驶罪这一新罪名。三年后,我国的《刑法修正案

(九)(草案)》对危险驾驶罪进行了完善,但人们对这一新罪名的理解却尚处陌生;危险驾驶罪入罪后,在理论上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解决。针对上述现象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最新案件发展的趋势,结合实施以来的情况对其在司法适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议。

一、关于酒驾认定方式单一的问题

目前我国认定醉驾的主要依据就是驾车人的血液酒精含量检测结果,而本测试方法是通过客观的测试数据对是否醉酒进行认定的,但是,人和人的身体素质却是千差万别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体内和酒精含量低于酒后驾驶标准却已处于病理醉酒的驾驶者来说,如果他们在此种状态下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无疑会给道路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但是却无法运用法律对其进行规制,因此,笔者认为仅血液酒精含量检测结果来认定醉酒驾驶的方式是不完善的。

笔者认为,通过对驾驶人的血液酒精含量检测固然重要,但仅依靠这唯一的标准来规制司法实践中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是不实用的,我们应该在坚持通过对驾车人的血液酒精含量检测结果来认定醉酒驾驶的这种客观标准下,增加一些主观认定,即在检测驾驶人员血液酒精含量后,如果其血液酒精含量没有达到酒后驾驶的标准但其主观行为已经处于神志不清的状态时,我们也应该认定其为醉酒驾驶。

二、关于逃避酒精测试问题

在近期的司法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当事人为了逃避执法,逃避酒精测试在遇到执法人员是往往采取将自己反锁在机动车内,故意拖延检验时间,此种行为很有可能使当事人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不准确,从而逃避法律责任。因此,笔者认为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措施加以处理:

(1)加大对此种行为的处罚力度,将故意耽误酒精检测的行为作为危险驾驶罪中予以从重处罚的情节;

(2)在对涉嫌醉酒驾驶机动车、当事人进行酒精测试时要通过拍照或者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

(3)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措施,如强行打开当事人所驾机动车的门窗,对行为人进行酒精测试;

三、关于法定刑单

一、笼统的问题

根据《刑法修正案

(八)》的规定,对犯危险驾驶罪的处罚仅有处拘役,并处罚金的刑罚处罚。从这条法律规定我们不难看出,危险驾驶行为多种多样,但对于危险驾驶的法定刑有些单一笼统,不利于具体的司法实践和更好的规制犯罪。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本罪的法定刑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概括:

1、适当扩张本罪的主体适用范围:为酒后驾驶员或者是疑似酒后的驾驶员提供车辆的人;为即将驾车的司机供酒、劝酒的人;乘坐酒后驾驶员驾驶的车辆的人;

2、对于危险驾驶行为,可以采用多层次、多维度的方式进行规制,使危险驾驶者从道德、社会舆论以及刑罚上接受处罚,比如增加新闻曝光、设立特殊标志、安装特殊检测装置等。

3、提高法定刑,设置多个量刑幅度,我们可参照国外刑罚轻重程度,将法定刑适当提高,设置不同的刑罚幅度,从而更加细化的规制危险驾驶罪。

四、关于本罪与“社区矫正”相结合的问题

法律的运行时需要成本的,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法律的规制作用,还要考虑到节约法律的运行成本,仅仅从“2009年8月至11月仅三个月内,全国共查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21.3万起,其中醉酒驾驶3.2万起。”[1]如果仅将三个月内因酒后驾驶的3.2万人被送交监管场所,全国监管系统将面临巨大压力,为此笔者认为,我们不妨根据《刑法修正案

(八)》中第三十八条中社区矫正的相关规定对危险驾驶罪进行完善。

根据犯罪人情况,禁止其驾驶机动车,禁止其进入酒吧等场所,禁止其接触可能促使其再犯罪的人,并且要求他们在一定的监督下从事社区义工、社区服务等工作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监管场所人满为患的问题,也可以更好的帮助被矫正的人员在不脱离社会生活的前提下接受教育、改造,真正达到,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

非法经营罪如何量刑 篇10

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犯非法经营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一条的规定,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处罚。

司法机关在适用上述规定处罚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认定“情节特别严重”。在司法实践中,所谓情节特别严重,一般是指非法经营数额或者非法获利额特别巨大的;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造成十分恶劣影响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安定造成严重破坏的,等等。

2、要注意适用财产刑。刑法明确规定本罪的罚金数额为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刑法 了在经济上予以重罚的立法精神。因此,司法机关要注意刑法处或者单处财产刑,从经济上制裁犯罪分子刑法

3、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骗取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第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刑法在国家规定的交易场所以外非法买卖外汇刑法扰乱市场秩序,情节刑法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刑法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⑦。

4、根据“两高的解释,⑧违反国家的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期间有关市场经营、价格管理等规定,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违法 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从重处罚。

浅谈危险驾驶罪的厘定 篇11

关键词:追逐竞驶;非醉酒状态;危险驾驶行为

一、危险驾驶罪的概述

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定额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根据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规定,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豍据此,本罪的行为方式包括醉酒驾驶机动车和追逐竞驶两种情形。

刑法修正案八将危险驾驶罪作为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置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类罪之下、交通肇事罪之后,从体系位置上足以可见立法者将本罪的犯罪同类客体理解为公共安全,直接客体为公共交通安全,这符合认识逻辑,也和设立本罪的初衷一致。豎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体例设置,给危险驾驶罪的具体适用问题带来了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明确本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交通肇事罪的界限。

二、危险驾驶罪的厘定

1.道路

从本罪规定来看,本罪行为不要求发生在公共道路上,只需要发生在道路上即可。与交通肇事罪的“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内”不同,本罪不包括水上、空中等公共交通运输管理范围,仅限于发生在陆地道路上的危险驾驶行为。由于我国道路交通的迅速发展,道路的种类和形式也多种多样,对“道路”作适当扩大理解是正确的。但是,不应当对“道路”作形式化的理解,过于扩大化道路的范围。豏由于本罪的客体乃是公共安全,如果是在完全没有或很少有车辆、行人通行的道路上酒驾或追逐竞驶,因不会对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危险,则难以认定为本罪。因此,本罪规定的“道路”虽不像交通肇事罪中限制严格,但也应限定为具有发生公共危险可能性的道路,如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内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等用于公共交通的场所。

2.机动车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实践中,有的行为人会对机动车辆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装或改造,但只要其性质上仍然具备法律规定的“机动车”的相关基本特征,就仍然可以认定为本罪中规定的“机动车”。

3.醉酒驾驶

关于本罪构成要素的界定,最重要的莫过于“醉酒驾驶”“追逐竞驶”这两种行为方式的厘定。其中“追逐竞驶”后文会有论及,这里只对“醉酒驾驶”进行简要的分析。醉酒驾驶机动车,是指行为人在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认定这一行为,关键在于确证:行为人当时处于醉酒状态;行为人实施了驾驶行为。豑根据《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阀值与检验》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酒精含量达80mg\100ml即属于醉酒驾驶。行为人实施驾驶行为,必须启动并运行了机动车,未启动或未运行的,均不能认定为醉酒驾驶机动车。

三、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交通肇事罪的区分

《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一百一十五条根据是否有实害结果分别规定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两种情形,对于“危险方法”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也因此使得和危险驾驶罪产生了难以区分的情形,例如,当行为人以危险驾驶方法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如何界定便成为问题。要明确区分二者的界限,首先需要正确理解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以及前后两个法条的关系。

我国刑法条文规定纷繁复杂,有的一个罪名之下存在不同的行为类型,而不同的行为类型的具体构成要件要素也存在区别。《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属于具体危险犯,伤亡实害结果不是其客观构成要件要素,根据客观构成要件的故意规制机能,不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希望或放任伤亡实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豒因此,对于行为人以危险驾驶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若没有发生伤亡实害结果,行为人主观上对行为发生的具体危险持故意态度,那么行为人就具备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的故意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行为人所实施的危险驾驶行为是否产生了与放火、爆炸等相当的具体公共危险,如若得到肯定回答,应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否则认定为危险驾驶罪。对于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可理解为是第一百一十四条的结果犯与过失犯。

当行为人实施了危险驾驶的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具有与放火、爆炸等相当的具体危险),造成了伤亡实害结果,但行为人主观上只是對具体的公共危险行为具有故意,对伤亡实害结果仅仅具有过失时,该如何定罪?本文认为,此时仍应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首先由于本罪发生了实害结果,不宜认定为危险驾驶罪;其次,由于行为人主观上对具体的公共危险具有故意,不符合交通肇事罪过失犯罪的要求;最后,将此种情形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符合本罪的犯罪构成和立法设计。由于行为人对所实施的危险驾驶行为产生的具体公共危险主观上具有故意,对具体公共危险的发生已经认识到并且希望或放任其发生,已然符合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的故意内容,只是在此基础上由于过失导致了伤亡实害结果的发生,举轻以明重,没有理由否定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此时可以将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作为第一百一十四条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结果加重犯豓,来理解。

总之,对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交通肇事罪的区分,首先,应考察危险驾驶行为是否造成了伤亡实害结果;其次,危险驾驶行为是否具有与放火、爆炸等行为具有相当的具体危险性;最后,考察行为人对伤亡的实害结果或具体公共危险的主观心理态度。

参考文献:

[1]叶良芳.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证成和规范构造[J].法学,2011(2):13-23.

论《刑法修正案九》之危险驾驶罪 篇12

关键词:危险驾驶罪;语言逻辑;涵盖范围;情节认定

自《刑法修正案八》将竞驶与醉驾行为规定为危险驾驶罪以来,危险驾驶罪虽然饱受争议,但其对于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确是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2014年《刑法修正案九》对危险驾驶罪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在竞驶与醉驾两种行为方式外,增加了“在公路上从事客运业务,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以及“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两种类型的危险驾驶行为。仅就《刑法修正案九》对危险驾驶罪的规定做一番探讨。

一、危险驾驶罪条文语言表述不尽合理

《刑法修正案九》规定,将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修改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①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②醉酒驾驶机动车的;③在公路上从事客运业务,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④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的。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该条文之规定在语言逻辑上却不尽合理。具体表现为:该条在主条文已经明确说明,犯此罪需要“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作为前提,然而在分述具体情形时,却存在着重复啰嗦之嫌。例如,该条第(三)项规定,“在公路上从事客运业务,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结合主条文即可得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在公路上从事客运业务,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此处的“道路”与“公路”之间的前后矛盾又该如何处理?而“道路”与“公路”之间的内涵区别又该如何区分?然而,刑法条文在语言表述上却如此不严谨,不可不谓我国刑事立法能力不足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若仅就本条文的语言上的逻辑表述而言,笔者以为,可以将其表述改为:将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修改为:“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①在道路上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②在道路上醉酒驾驶的;③在公路上从事客运务,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④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在道路上运输危险化学品的。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危险驾驶罪情节认定规定不足

1.对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认定

《刑法修正案八》将“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认定为危险驾驶罪,《刑法修正案九》沿袭其规定。所谓追逐竞驶,多数学者认为应当是指在道路上,以同行的其他车辆为竞争目标,追逐行驶。但是,何种程度的追逐行驶行为才比较适合认定为危险驾驶罪,刑法却并未加以规定。有学者认为,追逐竞驶的行为只要是行为人将目标车辆作为自己追逐的目标,不要求相对方车辆也将行为人车辆作为追逐竞驶的目标。也有学者认为,追逐竞驶的认定应该是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出于争先恐后的目的而互相追逐行驶,二者之间是相互的,但是两个行为人之间不需要有事前的意思联络。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更为符合现有实际情况,更能全面包含追逐竞驶的范畴,对于保证道路交通安全,实现刑法治疗的公平、公正更具有实际意义。

2.严重超过额定乘员与严重超过规定时速

对于将“在公路上从事客运业务,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认定为危险驾驶罪是《刑法修正案九》的新规定,该规定无疑是鉴于近年来不断有客运汽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导致多人伤亡的案例而设置。但是,对于何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又何谓“严重超过规定时速”的,刑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在判断客运汽车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与严重超速行驶时,存在价值判断问题,即何谓刑法上的严重。

3.以酒精含量作为醉酒的认定缺乏合理性

危险驾驶罪自被《刑法修正案八》规定以来,虽对保障道路交通安全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该罪的正确运用存在着不小的问题,醉酒驾驶即是其中一个大的方面。对于醉酒驾驶行为的认定,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的《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其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以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从该规定可以看出,對于由于醉酒驾驶而构成危险驾驶罪的情形的认定,司法审判机关直接以血液酒精含量作为标准。该标准虽然具备同一性,做到了形式上的公平,却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性,反而形成了实质上的不公平。

三、危险驾驶罪涵盖范围不周延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违反道路安全交通的行为类型主要有驾驶报废的机动车、严重疲劳驾驶、闯红灯、毒驾、逆向行驶、没有靠右行驶、机动车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不当超车行为、货运机动车载客、驾驶私自改装的机动车、醉酒驾驶、超速行驶、超载行驶等行为。然而,在《刑法修正案八》中仅将“追逐竞驶”与“醉酒驾驶机动车”作为危险驾驶罪的行为方式。在《刑法修正案九》中,虽然加上了客运汽车在公路上严重超载、严重超速行驶以及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两种行为方式,但毫无疑问,此四种危险驾驶行为并不能涵盖《道路交通安全法》所规定的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志祥,敦宁.危险驾驶罪探析[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7).

[2]赵秉志.危险驾驶罪研析与思考[J].政治与法律2011,(8).

[3]江雪松,黄亮.关于“毒驾”入刑问题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3,(11).

作者简介:

王建龙(1988.05~),男,河南台前人,辽宁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上一篇:贤台中学教学评估汇报材料下一篇:初一数学上册总复习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