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城市建设局

2024-05-14

常州城市建设局(共8篇)

常州城市建设局 篇1

一、主要做法

1、坚持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不断提升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六市虽然区域位置、经济基础各不相同,但对招商引资工作都十分重视,动手早、行动快、成效显著。2001年,句容市共新批外资项目60个,合同利用外资2.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63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倍和2.06倍。其中,500万

美元以上项目11个,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个。涉外税收入库1.16亿元,外向型经济占全市经济份额已达50以上;扬中市新批外资项目45个,合同利用外资1.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94万美元,分别增长144和36。其中,500万美元以上项目9个;丹阳市新批外资项目90个,合同利用外资2.0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514.9万美元,分别增长184.2和47.1。其中,500万美元以上项目20个;金坛市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1.26亿美元、6107万美元,分别增长42和21;溧阳市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5000万美元、5771万美元;武进市利用外资总量居六市之首,共新批外资项目71个,协议利用外资2.6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2亿美元,分别增长126和18。其中,500万美元以上项目6个,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1个。目前已有1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该市。2002年,六市从头抓紧,及早安排,利用外资工作开局良好。丹阳市今年确定了每镇协议利用外资不低于300万美元的工作目标,今年1-2月份,协议利用外资4400万美元。武进市计划年内利用外资翻一番,力争实现合同利用外资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仅1月份,该市已新批外资项目12个,增资项目3个,协议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12万美元。

2、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对外开放的主要基地和窗口,不断推出有吸引力的招商载体。

园区是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是吸引外资的主要载体,把园区做大、做强、做优,发挥各类园区在利用外资方面的“龙头”作用,是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现实要求,更是实现招商引资新跨越的主阵地。六市都十分重视园区建设,规划早、定位准、投入力度大。武进市有2个开发区。一是高新技术开发区。目前,一期规划的核心区3平方公里已布满,正抓紧建设南区和北区。南区规划面积7.7平方公里,用于引进一般工业项目,北区17.5平方公里,利用不足3公里的长江岸线资源发展重化工业。二是农业综合开发区。利用环境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度假项目。该市在合理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加大推进力度,在“两区”内划出启动区,完成拆迁、征地等工作,配套基础设施,实现“七通一平”,去年仅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区的投入就达1.5亿元。武进市30个镇兴建了43个工业园区,每区规划面积都在400亩以上,新建项目全部向工业园区集中,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态势。扬中市去年4月份起开始规划建设沿江工业(仓储)区,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市财政已投入近6000万元,目前水、电已配套,四条主干道已有1条通车,其它3条正在抓紧建设,今年将有3个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进区。丹阳市去年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1.1亿元,今年将继续加大力度,预计投入1.5亿元。该市新世纪工业园正在规划建设9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目前已建成和即将完工6.5万平方米,已出租3万平方米,在第一、二、三年每月分别按7元/平方米、8元/平方米、9元/平方米收取租金,既方便了外商,缩短了项目周期,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丹阳市各镇都规划建设了特色工业园区,如司徒镇“眼镜工业园”、后巷镇“五金工业园”、新桥镇“灯具工业园”等等,去年该市有5个镇协议利用外资在2500万美元以上。

为进一步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六市都制定了优惠的投资政策。句容、丹阳、扬中三市设立了“无费区”,即在指定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内“只收税、不收费”,省政府以下文件规定的收费一律予以减免,这一政策的出台,在外商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扬中市还给予工业(仓储)区特别的优惠政策:凡投资在500万美元以上、征地在50亩以上的独资项目,5年内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和10年内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以财政奖励的形式全额返还给企业。

3、坚持把特色产业和资源作为对外推介的主体,努力形成项目的集聚效应。

六市的同志认为,外商到一个地方投资,最看重的是当地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优势,适合他的企业发展,否则,你说破了嘴皮,人家也不会来投资。完全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就象国内电器产品打价格战一样,只是权宜之计,不是根本之策。六市从本地的资源实际和产业实际出发,凸现自身优势,增强了项目的吸引力。扬中市是全国最大的电器生产基地之一,工程电器已占全国市场的20,电器产品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贡献额已达40左右。该市紧紧抓住这一产业优势,积极对外宣传推介,吸引了一批外资企业落户。目前

常州城市建设局 篇2

1 体育强市建设背景下常州竞技体育产业开发的现状

1.1 打造体育休闲旅游区和装备产业园

常州积极响应苏南地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研讨会的精神, 以常州地域旅游、文化、体育、健身等元素为主题, 根据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构建运动休闲旅游区和休闲装备产业园。如, 溧阳的“一区一园”模式, 发挥溧阳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 形成体育运动休闲装备制造与休闲旅游齐进格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体育运动休闲装备产业园, 发展以中新合资诺丽达游艇项目为基础, 以溧阳通用航空产业园为基础, 以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为依托, 以房车项目为基础的房车野营装备产业, 以羽毛球、健身毯等产品为基础的健身装备产业, 计划3年内运动休闲装备产业实现20亿元。第二, 体育运动休闲旅游区, 以“全域一体、全国一流”为目标, 规划总面积1 000 km2, 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国际体育旅游名城, 通过重点项目开发、品牌产品打造、体育旅游产业培育, 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竞争力, 形成“一环、两湖、三山、四团”的发展格局, 实现体育旅游收入突破48亿元, 体育旅游对旅游产业贡献值达30%。

1.2 体育竞赛市场开发

体育竞赛市场是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常州积极探索体育竞赛走市场化道路, 面向社会要市场, 利用常州地域优势, 面向竞赛要效益, 成立了竞赛管理中心, 先后承办了江苏省15届运动会跳水和射击比赛、每年的中国羽毛球大师赛、中国国际乒乓球擂台赛、美国男篮争霸赛、亚洲滑水锦标赛、第14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等20多项重大赛事。各类赛事在提升地区知名度的同时, 大力推进市场化开发, 利用体育比赛的契机, 不仅完成了赛事承办, 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成果显著, 全年发行体育彩票13.2亿元, 形成了强大的竞技体育实力, 羽毛球运动发展最好, 为全国各层次比赛输送了大量人才。

1.3 体育场馆运营规划

体育场馆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州市体育局对场馆的经营活动进行多样化开发, 要求各体育场馆要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需求, 这些做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育场馆运营方面主要承办运动竞赛、体育表演、提供运动队训练场地服务, 以中天钢铁体育馆为例, 每年多次大型文艺表演等非体育类经营, 在为竞技体育提供场地外, 开发出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篮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 还主办各类展销会、博览会, 承办各类经营性竞技比赛, 体育场馆的经营业绩都达到了近20%的增长。

1.4 体育无形资产开发

无形资产包括赛事冠名和广告、赞助等形式, 具有很好的赛事商业价值。常州成功运作了“新科杯”女子曲棍球四国挑战赛、承办了羽毛球常州大师赛等多项国际赛事, 提高了地区知名度, 拓宽了体育无形资产资源。除开发赛事的无形资产外, 常州体育局还充分利用无形资产效益打造产业价值, 积极开发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 如, 将清潭体育中心冠名权有偿转让给中天钢铁集团公司, 利用社会市场进行经营, 达成了互利互惠。不断地寻找体育健身中心的冠名企业, 从而使体育无形资产得到进一步开放, 体育的无形资产发挥了重要的产业效益。

1.5 体育彩票销售

常州重视体育博彩的经济价值, 经过多年的实践, 体彩发行对提高人民体育参与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健康发展轨道, 对于开发竞技体育市场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此外, 常州市体育局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销售站点工作, 注重加强体彩管理队伍建设, 通过公开招聘, 改善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 完善和新增销售点等措施, 体育彩票销售增长稳定, 常州市体彩销售量一直稳居全省前列, 取得了硕大的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 常州市在“十一五”期间, 年均销售额突破1.5亿元, 很好地推动了体育产业发展。

1.6 社会资本投资引入

常州市设专门资金“助跑”体育产业, 不断地引进民间资本。设立市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2015年, 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专门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各类体育产业发展, 鼓励和引导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等多方共同支持体育产业发展, 经营性体育用品销售经营者越来越多。引领新兴体育业态形成, 引导常州市区多种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 通过市场机制包括奖励、政府购买等形式, 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体育产业领域。不完全统计, 目前, 较高档次的俱乐部和社会健身分所达20余家, 并且发展势头迅猛, 竞技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常州投资者新的投资方向。

2 常州竞技体育产业开发的问题

2.1 体育产业发展规模不大, 产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受竞技体育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目前常州体育产业主要以体育局系统来办体育产业, 社会管办体育产业规模小且起点较低, 体育竞赛表演业、休闲体育产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等协调发展的模式尚未形成, 与国内先进地区城市相比, 存在较大差距。从实际运作状况来看, 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不够合理, 体育协会加体育俱乐部模式是发展体育产业的主要方式, 这种模式中行政体制占主导, 体育经济公司加体育俱乐部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依然是体育产业运营的主要模式, 与体育职业化与市场化相差甚远。

2.2 俱乐部管理模式不健全

俱乐部是竞技体育产业的新兴发展方式, 目前常州市体育俱乐部在管理上需要做好机构设置、财务及梯队建设等工作, 但是, 受我国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 体育局投入训练设施和运动员, 多数体育俱乐部由体育局和企业组成, 企业投入资金, 体育局和企业双方的权利、利益和职责没有划分清楚, 容易造成体育俱乐部的基础不稳定。产业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 体育俱乐部在体育市场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 存在只抓近期效应而忽视后备力量培养, 缺乏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市场化发展是以后俱乐部发展的必由之路。

2.3 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缺乏

体育产业专业人才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 是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体育产品的创造与开发, 需要懂经营和技术的人才。如今体育产业市场的竞争已不是生产与经营的效益竞争, 而是体育产业人才资源的竞争。随着常州经济的高增长, 对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 目前一些大型赛事的管理人才十分缺乏, 体育专业人才不能胜任体育产业领域, 现有的体育产业专业人才不能满足产业区域快速发展的需求, 与国内发达城市体育赛事动作存在差距。

2.4 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充分

体育资源是保障体育产业效益的载体。目前, 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体育固定资产投资, 存在低效利用, 引起现有体育资源流失的现象。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供应表现不足。体育场馆机制和体制不够活, 经营范围不够广, 未能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综合使用效益。特别是一些公共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力度不够外, 常州市民的体育文化底蕴不高, 没有有效的营销手段, 消费意识有待提高, 产业法律不完善, 体育产业品牌意识缺乏, 体育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 体育融资渠道不畅等制约着常州体育产业的发展。

3 常州竞技体育产业开发的路径

3.1 以竞赛表演业为主体, 把握竞技赛事表演市场的发展方向

竞技表演市场是打造常州体育产业的载体, 因此, 常州必须要利用好羽毛球大师赛等资源, 认清市场化背景下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式。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竞技体育行业发展规律, 经济效益是侧重从经济和价值规律来要求的,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社会效益是侧重从政治和社会作用要求的。按照竞技规律和价值规律运作竞技体育市场, 坚持竞技表演的市场化方向, 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竞技表演质量, 把更多的群体吸引到竞技市场。要为产业经营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刺激和引导社会对竞技体育产业和竞技表演市场的投资, 提高为竞技体育市场的服务意识, 提高竞技表演市场的产品质量, 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竞技表演的要求, 建立一个秩序井然、健康繁荣的竞技表演市场。

3.2 以国家体育产业制度为方针, 规划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2014年10月, 我国发布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文件, 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向标。对此, 常州市要以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体育产业战略制度为标准, 以国家产业制度为方针, 将体育产业发展纳入常州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 加强对体育产业扶持,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 根据常州市的实际体育资源情况和文化的特征, 整体规划体育产业的发展, 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把体育产业列入常州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中, 明确体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向, 创造有利于常州市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大环境。

3.3 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分布, 完善竞技体育俱乐部的运作机制

要优化常州体育产业结构, 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启动体育品牌建设, 引导体育投资, 延长产业链, 采取企业运作方式, 扩大体育产业优势, 调动社会力量发展体育产业, 拓宽融资渠道, 形成以企业投入、政府资金、民间资本等相结合的多元模式。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分布, 大力丰富竞技体育产业内容, 建立完备的俱乐部管理体制, 打造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扩展具有自主经营的产品, 实现投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分离, 形成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建立资本金制度和资产经营责任制, 遵循市场经济规则, 建立产权清晰的投资机制和健全的约束机制, 逐步把自负盈亏的压力推向俱乐部。实行企业化管理, 建立起相互依托、相互制约、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江福云, 江治宜.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8) :80-82.

[2]高雪梅.常州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1 (9) :5-6.

常州城市建设局 篇3

8月30日,常州市召开“凝侨心、聚侨力,同心服务常州现代化建设”推进会,对全市侨务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为常州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市委书记阎立出席会议并讲话。江苏省侨办主任钱兴荣、省侨联主席史宇,常州市副市长张耀钢为金坛、溧阳、武进、新北首批4个“侨胞创业园”授牌,为获得“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和“全国侨务系统侨法宣传角”荣誉称号的武进区横山桥镇和戚墅堰区戚墅堰街道授牌。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张跃主持会议。

目前,全市共有华人华侨约4万人,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近4万人;侨资港资企业超过1000家,占全市外资企业总数的24.5%;注册侨港资83.4亿美元,占注册外资总数的34.7%。近5年来,共有1600名海外人才来常州交流考察,新办200家侨资企业,引入2.5亿美元外资,为常州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注入强大活力。

阎立在讲话中要求全市涉侨部门深入挖潜、盘活存量,拓宽视野、扩大增量,为发展大局涵养更多资源,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要重点围绕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方向,加快引进一批旗舰型、基地型重大项目,同时扩大外贸出口,赢得更多商机。各涉侨部门要切实增强“大侨务”观念,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真正做到知侨、亲侨、爱侨、为侨。市侨办主任张哲浩在推进会上交流发言,提出了常州市侨办围绕中心任務开展工作的打算。

会议部署了常州侨界服务常州现代化建设的“四大行动”:侨智侨资引进行动、侨务载体建设行动、侨界人士服务行动、侨务资源涵养行动。(常州侨办)

赴建设银行常州基地培训有感 篇4

在这层林浸染、红叶缤纷的季节,伴随着湘江北去的凉风,暂别手头繁忙的事物,我和其他80多位建行兄弟姐妹,踏上去太湖之滨的中国建行常州培训中心的旅程。

作为华兴支行的一员,我内心十分的激动,很感谢组织对我的关心、关怀,能给我这次难得的充电提高的机会。入行快10年的时间,我参加的培训有很多,但是跨省远赴建行著名的“常培”还是第一次,心里是满满的期待和温暖。

坐在宽敞明亮的高铁车厢,我不住的感叹列车的惊人速度,也感受着科技改变人们生活的脚步,我们不与时俱进就会被社会发展的高速列车所淘汰。同事坐在车厢里一片欢声笑语,畅谈事业、人生和家庭生活,但大家嘴里发出的最多还是建行二字,可见作为建行的员工,我们已经将这份事业满满的融入我们的生活的血脉之中,就像鱼儿和水一样。

6个小时的车程很快就过去了,我们抵达了建行常州培训中心,我们都亲切的简称“常培”,透着亲切的感觉。进入“常培”,宽阔的校园、先进的设施、周到的安排,让我倍感建行的大家庭的温暖。

11月6日培训课程开始了,课程设置的很丰富,有实用性很强的客户心理学、客户识别与营销分析;有职业规划设计课;有提升个人素养的—人格魅力塑造、自我管理与激励;还有大家非常喜欢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对于这些课程来说,每一个对我都很新鲜而且实用,我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一边记录,结合我在行内的工作实际来思考,老师讲的方法我为什么在工作中有没有运用?有没有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老师和同事的交流给我很多的启迪和思考,让我脱离平常的繁忙细致的工作,净下心来思考几个为什么,让思维来一次变革,给心灵负荷来一次清零,改变原来的一些旧方法,用新思路提升自己的营销艺术和水平。

短短的几天培训结束了,我带着丝丝的留恋和崭新的收获踏上返程,收拢思绪思考这几天的培训,结合工作实际,有几点感悟:

一、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建行的业务在不断发展、变革,在未来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理论,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开阔眼界,才能开创新业绩、打开新局面。

在自身学习的同时,也像身边的优秀领导和同事学习,如余佳行长那种,将客户视为亲人的工作态度,不辞辛苦不怕劳累的为客户服务,积累一批赶也赶不走的忠实客户的工作精神;也要学习像周长颖行长身上优秀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总之身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基石。

二、创新营销方法,提升各项业务指标 在培训中,老师指点了很多的营销思路和技巧,使我思路更加开阔,与客户沟通是我强项,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用真诚和周到的服务来打动客户提升业绩,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另一方面,也要着眼实际,要紧紧围绕当前我们工作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去想办法、找渠道,可以借鉴其他兄弟行好的经验做法,移植到网点开花结果。

两节营销马上就要到来了,如何在两节营销中取得好成绩,我想应该要拿出新的状态、新的面貌、新的姿态,以扎实有效的工作,精细化的营销手段和敢于吃苦攻坚克难的勇气,争取新的佳绩。

常州城市建设局 篇5

一、南昌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现状

二、南昌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结合实际,讲究实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搭建统一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

(二)政务公开,服务公众,依托统一的政务信息网络打造“中国·南昌”门户网站体系

(三)重点突破,急用先行,以“数字南昌”为龙头推动各类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

(四)整合资源,共享利用,通过建设四大基础数据库逐步构建全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

一是整合资源

二是创新机制

三是加强管理。

四是促进应用

南昌市是江西省省会,属于全国百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之一。她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古城,自古以来就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优美的“江南水乡”,还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是一座举世闻名的英雄城,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先后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世界十大动感都会、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全国十大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城市。近年来,南昌紧紧围绕“富民强市”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创业富民、创业发展”战略,深入做好建设“现代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两篇文章,打造“成本最低,回报最快,效率最高,信誉最好”的“四最”品牌,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构建服务型政府,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和政府信息公开,为建设“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四个南昌”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南昌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现状

南昌市电子政务建设起步较晚,底子较薄,相对沿海发达城市发展相对滞后,整体应用水平偏低,处于努力追赶阶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为核心,充分发挥信息化后发优势,坚持“统一、高效”原则,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计算机、通信、广电三网基本覆盖全市,党政信息网络实现市、县区、街办三级互联,统一的“中国·南昌”政务信息发布平台、办公自动化平台、空间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企业基础信息平台等基础共享平台逐步搭建,全市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基本完善,用有限的资金打造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网络和地理数据库,在国内取得领先水平,走出了一条具有南昌特色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其中党政信息网的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只花了其它城市十分之一的钱;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由市政府统一组织集中生产,并向各部门免费提供,真正实现了数据共享,开创了一种新的建设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投资浪费现象,在此基础上,一大批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如“数字林业”、“数字水利”、“数字园林”、“数字环保”、“数字消防”、“12343社区服务平台”等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电子政务和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今年5月荣获2008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称号。

二、南昌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我市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数字城市建设各

个方面无法做到全面推动、齐头并进;相对于欠发达城市,我市又有着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统一的领导机制,在基础条件和推进力度上具有一定优势。因此,我们在借鉴其他城市建设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南昌电子政务建设现状,通过搭建网络平台、打造门户网站、建设应用系统、整合信息资源,四个层面齐头并进,统筹发展,走出了一条南昌特色发展道路。

(一)结合实际,讲究实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搭建统一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以电子政务公用网络建设为南昌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切入点,抓住南昌市行政园区搬迁的契机,提出了“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实施、统一标准规范、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安全管理”的建设模式,建设一个统一的“一体化宽带多媒体信息网”,使全市所有党政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在真正意义上的同标准、同规范的统一政务信息网络平台上进行。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盲目求新、求大、求洋,坚持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利用好有限的财政资金,通过市场化模式,整合电信、广电网络资源,达到了高效集约、避免重复的目的。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了覆盖市属党政各部门、各县区、部分企事业单位、城区部分街道办事处的南昌市统一政务信息网络平台,连接350多个单位,建成上万个信息点,实现“一网打尽”。

(二)政务公开,服务公众,依托统一的政务信息网络打造“中国·南昌”门户网站体系。“中国·南昌”网站是南昌市在互联网上建立的政务门户网站,它是一个网站体系,涵盖南昌市的市级党政机关和县区人民政府,是由一个主网站和若干子网站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是全市统一发布各类政务信息、展示南昌整体形象的窗口,是政府联系群众、服务公众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已接入包括各市直部门、县区开发区在内的73家单位。网站同时也是市直机关公用政务信息统一发布平台和网上办事平台,通过网站统一后台维护系统、网上审批办证系统、12345市长热线、公文传输系统等,实现政府“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资源集成化、业务流程化、决策智能化、界面一体化、平台统一化、模块组件化、接口标准化”。“中国?南昌”门户网站体系对政务网站群的信息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梳理、整合和拓展,综合体现了我市党政机关公众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三)重点突破,急用先行,以“数字南昌”为龙头推动各类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按照“数字南昌”统一建设框架,将城市基础设施、经济、文化、教育和安全等各类城市信息有效组织起来,在此基础上建设服务于南昌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社区,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电子政务应用体系。先后启动、建成了国土、规划、林业、水利、园林、环保、城管、消防、公安、交警、人防等二十多个部门应用系统建设,并重点推动“政府宏观决策支持系统”、“数字城管系统”、“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城市一卡通系统”、“数字城运系统”等几大涉及范围广、政府和公众需求强烈、应用效果明显的综合应用项目建设,以此快速提升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发挥信息化应用效益。

(四)整合资源,共享利用,通过建设四大基础数据库逐步构建全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取得应用实效的关键。经过多年建设,很多部门的垂直业务系统已相当完善,但系统间不能互联互通,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各部分很难开展深入的综合性应用。特别是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空间地理四大基础数据库,各部门需求强烈缺又无力单独建设,极大地阻碍了电子政务应用发展。在我市统一建设空间地理基础数据之前,动辄上百万的数据采集费用,让我市各领域的GIS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停滞不前。近几年,随着我市统一建设全市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并向各部门免费提供,相关的电

子政务应用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启动,大大加快了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发展速度。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将继续统一建设人口、法人、宏观经济三大数据库,整合国土、规划、交通、水利、园林、绿化、教育、文化等各职能部门专题数据库,并逐步构建全市统一的信息资源库和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资源共享利用。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

今后几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思路是: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入做好“两篇文章”,坚持“统一、高效、市场化”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原则和“重点突破,急用先行”的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建设方针,以建设数字城市为龙头,加快基础网络设施和统一的空间地理、人口、法人、经济四大数据库建设,促进我市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达到中部地区领先位置。

常州城市建设局 篇6

——泰安市幸福教育工程推进工作汇报

东平县州城街道第二中学

自开展幸福学校建设以来,学校秉承“办学生喜欢的教育,办家长满意的教育”的基本理念,深入推进幸福教育工程。特别是在市幸福教育工程推进会召开后,我校及时召开幸福教育工程领导小组会议,认真学习张勇华局长在泰安市幸福工程推进会上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泰安市教育局“幸福学校”建设重点工作推进计划》,认真落实《泰安市教育局“幸福学校”建设核心要素参考指标》,全面贯彻《东平县关于实施幸福教育工程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借鉴经验学校的先进做法,全面落实幸福工程“一个目标、三个载体、四个行动”的总体部署,把建设幸福教育教育工程和落实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学校管理模式,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幸福指数,不断优化学生幸福成长发展内涵,努力实现由管理育人向文化育人的转变,在打造魅力幸福校园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努力加强幸福课程建设,让素质教育不断深化。

努力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学校将地方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点,做到了“四个结合”:一是综合实践与学校实际相结合;二是综合实践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三是综合实践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四是综合实践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

积极开发开发和利用幸福校本课程。我校地处千年古城——宋城城区,千年古城人杰地灵,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东原文明,父子二状元,十二进士,七十二牌坊,书写着古城不朽的传奇,历代文人墨刻随处可见,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践者——万里委员长为古城文化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学校紧握当地文化

脉搏,做好做活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文章,先后开发了《东原诗韵》、《东平名人——万里》、《父子二状元》、《古城牌坊的故事》、《东平湖的传说》、《老衙门内的那些事》、《十里宋街》等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推进了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打造幸福活动课,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学校全面贯彻“每天活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基本理念,努力进行幸福大课堂的建设,学校在上好两操一课的基础上,每天再抽出一小时的时间进行幸福大课堂的活动,做到师生全员参与,实施导师引领制,让每一个学生至少具有一至两项特长,让学生的个性的到张扬。

启动特色课程,丰富实践活动。我校在各年级局开设写字课,在练好硬笔书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每人掌握一种个人喜欢的毛笔字体,每学期进行两次师生书法大比拼,有效的实现了师生素养的共同提升。学校开辟了东平战役纪念广场、东平工委纪念馆、万里故居、宋城码头等场所作为学生实践基地,有效的实现了教育由学校向社区的辐射。

二、努力加强幸福课堂建设,使素质教育不断彰显活力。

课堂是永远的中心,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十年课改,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改变的是学校矢志不渝的向45分钟要质量的实践与探索。学校提出了打造幸福课堂的基本理念,提出了“构建一校一模,打造一科一品,形成一师一格,实现一生一长”的目标任务,努力打造学生喜欢的课堂,努力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向45分钟要质量,坚持先学后教,坚持课下0作业,坚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我校紧抓学习小组建设、导学案使用、学习成效的反馈与矫正三个基本点,在一科一模上下功夫,在实现一师一模上创特色。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学生组内展示、组内交流、组内检查、组内纠错,组间比赛、组间

辩论、组间共享、组间合作,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及学生课堂活动频度大大增加,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教师创造性使用导学案,老师们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备课,对导学案中不合适的内容进行修改,使导学案更具有引导作用和启发作用。课上,首先了解学生围绕导学案自学的情况,教师结合学情相机进行点拨指导,进一步完善“学情反馈---同伴互助——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当堂检测”的课堂模式。学校要求教师努力做到课上反馈、课后反馈、单元反馈、期中、期末检测反馈的有机结合,通过勤检测勤反馈,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及时弥补学生的学习缺限,步步为营,力求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我们对教学模式不求气氛热闹但求思维活跃,不求自然流畅但求板块清晰,不求课堂精彩但求学生快乐。

三、努力加强幸福文化建设,使素质教育内涵不断丰富。

学校努力实现由管理育人到文化育人的转变是学校不懈的追求,我校坚持把每一面墙壁变成说话的载体,育人的阵地,先后办起了以梁氏父子状元为代表的东平历史名人校墙文化、以梅兰竹菊为代表的励志走廊文化、以名言警句为主的梁头文化、以中华武术为代表体育文化、以学生作品为主的万里长廊,校报月月办、手抄报周周有创新。班级文化是育人的载体,学校要求以高效课堂和个性张扬为主旋律,做到四个一:一级一主题,一班一特色,一月一评比,一月一观摩。

结合教师素养提升工程的实施,为全体师生建立共同体会成长的幸福平台,开展师生共练规范字活动,要求每天一展示,一月一评比,达到了师生素养共提升的目的。学校坚持开展“变压岁钱为智慧书”活动,每年寒假放假前,向学生下发“变压岁钱为智慧书”倡议书,由学生用压岁钱

买2-3本文学书籍,在扉页写上热情洋溢的寄语,开学后放到班级图书角共同阅读,读者阅读后,在书的最后写上读书感言并签上名字,相互阅读,既能相互交流,又能相互促进,这样,对图书角的利用更充分,学期结束图书由献书者收回收藏。为配合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每学期进行两次读书标兵的评选,每学期进行两次读书心得交流会,推进了我校文化育人向纵深发展。

四、努力加强幸福团队建设,不断推进教师幸福成长。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校将顺应课改的时代发展趋势,在推动教研组建设的过程中,将狠抓教师幸福团队建设,推行多项举措,力促教研组转型发展,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重要的支撑。

在建设教研组的过程中,加强教研长的培训学习,实行教研长培训的“12345计划”,“1”就是对教研长提出了一个总要求:教好一门课,搞好一课题,开发好一门校本课,管好一个组,带好一个团队;“2”就是依据学校制定的《州城二中教研组工作考核方案》,实行每学年述职考核制;“3”就是对教研长实行“三优先”:优先外出学习,优先评优评先,享受工作岗位津贴;“4”就是学校常年实行“四抓”:抓培训、抓活动、抓交流、抓考评;“5”就是教研长要承担五项任务:参加学校召开的每月一次的教研长碰头会,一学期内举办一次请进来教研讲座、一次走出去校际交流,一学期内开展一项促进学科发展的比赛活动,帮带一名青年教师,组织全组教师扎实开展每周一次的教科研活动。

与此同时,学校将强化校本培训,突出了问题研究,开展了同伴互助,推进了常规教学落实年、高效课堂改革年、教研组建设年、班班通应用年、校本课程特色年等五年同建工作,推进了“创名校、塑名师、育名生、成名组、强名科”五名工程,使教研组建设成为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学习型组织、一个直面教学问题的研究型组织、一个和谐的合作型组织。

在教研组建设的过程中,各教研组形成了自己的教科研特色和文化,总结实践了“十种教科研活动模式”,倡导了“读书学习是培训”和“读书是最大的培训,培训是最大的福利,成长是最大的幸福”的研修理念,落建了“领导推动、专家引领、课题驱动、典型带动、校际联动、同伴助动、反思自动”等校本研修新模式。每个教研组能够积极“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

常州农产品品牌建设实践问题研究 篇7

目前, 我国农产品品牌不仅具有特殊品牌所具有的个性, 还具有俱乐部公共产品特性, 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 必须高度重视“品牌定位—品牌选择—品牌成长”这一品牌决策过程 (田云章, 2013) 。从农产品品牌结构因素分析, 戴程 (2014) 认为“企业实力”、“与目标群的契合度”、“现有科研能力”、“客户成熟度”、“消费者主观认知创新”是最核心的影响因子。从消费者角度分析, 孙开功等 (2016) 认为, 农产品品牌资产由农产品公司能力联想、品牌知名度、感知质量和品牌忠诚度构成, 其中公司能力联想、品牌知名度居于核心与基础的地位。曹佛宝 (2016) 认为, 原产地形象的光环效应是特色农产品品牌最重要的外部线索, 品牌关系型态在光环效应、功能价值与品牌忠诚之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因此, 在区域特有农产品产品品牌向区域品牌整合过程中, 政府行为从不同方面为区域品牌带来新的品牌价值 (王军、李鑫, 2014) 。

农产品品牌建设不仅具有其他商品品牌的共同特征, 而且在品牌营造、品牌质量与标准、品牌营销等方面也具有区别于其他商品品牌的独特特征, 因此在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时, 农业企业应按照品牌经营的理念打造自有品牌, 政府在区域特色品牌整合、农产品质量、生产标准及品牌营造环境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本文从区域品牌营造角度, 分析常州市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中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适合该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具体建议。选择常州市这样一个区域内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案例, 有助于我们透过中观层面的研究把握宏观层面的农产品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和特征, 同时常州作为经济发达地区, 市场经济相对活跃, 农产品品牌营造具有一些成功经验, 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趋势有一定借鉴意义。

1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产品品牌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 促进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化发展, 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大势所趋。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态, 联合农业生产企业、生产基地、广大农户、涉农机构等, 能够有效整合资源, 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品牌农产品优化配置, 实现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2 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品牌是无形资产, 打造农产品品牌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过程。传统小农经济往往导致农产品加工技术流程缺乏标准, 质量不稳定;同时, 农户分散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农产品价格更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 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实施品牌化建设, 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 拓展农产品销量, 稳定销售渠道, 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营风险;另一方面, 可以延长产业链, 带动农产品加工、储藏、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进而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促进农民家庭增收。

1.3 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

品牌是市场竞争的载体, 目前各地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危机, 推动了市场对高品质、无污染、无公害等农产品的需求, 而农产品品牌正是利用“信号传递效应”, 向消费者传递区别于其他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和质量特征, 提高消费者对该产品信任。所以, 农产品品牌建设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

2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成效

近年来, 常州市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大力加强以名优农产品为抓手的品牌建设,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2.1 农产品品牌开发初具规模

常州市市级名优农产品既有未加工的原始农产品, 也有初级加工的制成品, 涉及到粮油、畜禽、林果茶、水产、蔬菜、蚕桑等几个大类, 还包括花卉、苗木、盆景等园艺类产品和蜂蜜产品。据初步统计, 自1998常州市开展名优农产品认定与考核工作以来, 通过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到874只;拥有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近千件, 其中省著名商标17件、市知名商标67件, 累计向社会推出市级名优农产品527只, 目前在有效期内的市级名优农产品有173只, 其中省级名牌21只。2015年, 名优农产品平均每只产品的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超过2500万元和370万元, 不论是产值规模、还是市场效益, 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近年来, 常州市各类名牌农产品质量在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

2.2“三品”认证强力推进

常州市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已达383只, 绿色食品251只, 有机食品117只, “三品”认证累计达751只。长江水产的银鱼、白鱼等6个品种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春晖”牌牛奶先后被评为有机食品、省名牌产品和市名特优农产品, 并且建立起了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消费者通过原包装编码的3位质量追溯识别码可以查询到该产品的奶源以及防疫记录。目前, 常州市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83个, 面积超过150万亩, 茶叶已经有95%以上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2.3 农业标准体系初步建成

常州市省、市两级龙头企业中95%的企业通过了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 5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质量认证, 7家龙头企业通过了HACCP质量认证, 其中金坛肠衣厂的肠衣加工不仅获得HACCP的体系认证证书, 还获得了BRC食品安全全球标准论证。同时, 常州市已制定溧阳白芹等江苏省地方标准37项、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规程等常州市地方标准51项、涉农企业标准725项, 基本涵盖了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畜禽和水产等各个领域, 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主体, 企业标准相配套, 多种操作规程为补充”的标准体系。围绕示范农产品建设, 加快推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技术和管理标准的建立, 目前常州市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基地) 55个, 其中包括雪山草鸡、优质水稻等6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0个省级和23个市级示范区。

2.4 农产品品牌推广宣传不断拓展

常州市政府还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大型超市、商场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 一批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品正陆续进入配送中心、超市和专营店, 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另一方面, 政府还大力引导省市龙头企业和名牌农产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 从2009年起, 常州每年开展“十大常州市民最喜爱的名优农产品”评选活动, 不断提升和扩大名优农产品的知名度。溧阳 (县级市) 通过发展“一村一品”, 创建了一批以“天目湖”品牌为标志的知名品牌, 共有10大类百余个品种, 2016年冠以“天目湖”品牌的农产品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金坛市 (县级市) 则通过电视台宣传农业龙头企业品牌, 《农业龙头企业在金坛》栏目完成60多档节目, 6期节目相继在常州电视台和江苏省电视台播出, 打响了金坛农业品牌。

3 常州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品牌规模结构不够合理

从农产品品牌规模上看, 农业企业受土地、融资等方面制约, 产品规模仍偏小、效益偏弱, 许多产品年销售额只有几十万、上百万。同时, 常州市名优农产品开发中还存在各自为政状况, 同一产品有多个品牌, 多个规模较小的农业企业分散经营, 产品品牌特色难以凸显, 也导致企业不注重品牌质量建设, 品牌不能发挥应有的市场效应。以茶叶为例, 目前全市茶叶生产企业多达200多家, 茶叶品牌200多个, 但规模在300亩以下、销售额在100万元以内的小企业超过80%, 这种状况大大削弱了常州市茶叶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从农产品品牌结构上看, 常州市企业初级农产品品牌较多, 精加工的品牌少;一般的品牌多, 省级以上的品牌少。

3.2 品牌培育缺少长远规划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研究表明, 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原产地正相关且均正向显著影响消费购买意愿 (张传统、陆娟, 2014) 。遗憾的是, 常州市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的经营人员, 对企业自身定位缺少远景规划, 对品牌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 品牌意识较为模糊, 把商标与品牌等同起来, 认为农产品只要有了商标就是有了品牌, 对品牌创建缺少合作意识, 宁愿自己重新创牌, 也不愿意与其他品牌合作。同时, 由于现行的品牌评定程序繁琐、耗时较长, 一个商标从申请到最终批准一般需要三年时间, 涉及的环节多、要求严, 加上农业生产者大部分受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 对申报产生了较大的畏难情绪。部分企业认为品牌只是一个装饰, 所以更愿意申请行业协会设立的名优产品。一些企业仅仅是从农民手中收购产品, 经过简单的包装后就投入市场, 由于没有相应的科技人员和设施, 品牌缺乏科技支持, 产品质量标准落后, 产品在市场中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3 品牌宣传保护力度不够

品牌包含文化、个性、利益等多层含义,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品牌所体现的除了物质利益外, 更多的是消费者自身的社会地位、个性和文化涵养等, 因此, 培育品牌的顾客忠诚是企业的品牌建设的重要工作。而常州市很多农产品品牌企业缺少对产品文化价值的挖掘, 品牌宣传推广也更多依赖于口碑相传, 忽视了各类媒体的利用和推广。在品牌保护上, 一些农产品虽然质量较好, 但加工、名称、包装、宣传上都有雷同之处, 造成同地区同类产品之间恶性竞争, 甚至出现农产品品牌仿冒现象。研究表明, 农业生产企业的行为决策与它们“搭便车”行为的额外收益大小相关, 如果“搭便车”行为额外收益大, 那么生产企业的质量维护合作积极性将显著降低, 随质量维护成本的增大, 在不同分担比例区间内, 生产企业行为决策也会发生相反的演化趋势 (陈通、李志方, 2014) 。典型的是溧阳苦瓜茶, 经过无序竞争和相互间仿冒, 已在市场上烟消云散;天目湖砂锅鱼头也存在类似情况, 在溧阳天目湖周边地区乃至周边城市, 许多大大小小的饭店都能看到挂有“天目湖”品牌的砂锅鱼头, 鱼龙混杂, 让消费者难以辨别。

3.4 品牌质量管理还不到位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 是创立品牌的基础。常州市大部分农业生产特别是初级产品的生产主体, 仍然以分散的农户为主, 导致生产过程中的用药用肥以及种植、养殖模式差异性很大, 极大地制约了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提升。有些农产品企业虽然制订了生产标准, 但由于产品经销方向主要是本地的农贸市场, 缺少对品牌质量提升的动力, 因此按标准生产的意识还不强。部分品牌企业持有“一旦品牌认定就可以坐吃几年”心态, 放松了品牌的建设与管理, 忽视了品牌相关延伸环节的培育建设, 每年全市都有企业因质量标准、标识标注、商品条形码等问题, 被取消名优农产品认定资格。

4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也是常州市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品牌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品牌创建过程中, 必须坚持以提升产品质量为前提, 以科技创新为突破, 通过个性化的广告宣传来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

4.1 加强农产品品牌资源整合

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相伴而生、相互依存, 没有雄厚的产业基础, 就不可能把品牌做成规模, 没有知名品牌建设, 产业化也不可能做大做强。只有品牌化与产业化相结合, 才能显现效益, 提高附加值。针对当前品牌类同性大、经营规模小等问题, 常州市应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加大农产品品牌资源的整合力度, 注重提高品牌建设的质量, 带动品牌农业的发展。尤其是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品牌建设上的领军作用, 一方面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作为载体, 在主体建设、产业规模、产品品质上狠下功夫;另一方面, 结合万顷良田工程, 积极开展农业领域的招商引资, 借用外部资金、技术来做大做强龙头农业企业, 争取建立“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龙头企业, 以此来不断推动农业品牌的发展。同时, 根据农业品牌专业强、区域性强特点, 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重点, 加大投入力度, 加强对已有品牌整合, 集团式进军市场, 使品牌快速提升为名牌, 充分发挥品牌效应, 实现“创一个名牌、带一片产业、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4.2 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品牌的建立源于标准化的管理, 只有高质量的农产品, 特别是采用先进标准的农产品, 才会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的名牌产品。近年来, 随着国家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的施行, ISO9000、ISO14000、HACCP、GAP等认证已经成为农产品进入市场、特别是高端市场的通行证。因此, 从源头做起, 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控制和过程的标准化管理, 可以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同时, 提升农产品的潜在价值。从该市实际来看, 应加快建立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 指导和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制订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 从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 全过程加强农产品质量控制。同时, 积极推进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把品牌农业建设与该市的“双百万亩”工程、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结合起来, 按照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开发的要求, 继续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整体认证, 确保农副食品的源头安全。

4.3 增强品牌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

创新是农产品品牌生命活力的源泉。常州市应在多元化、多层面培育好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的基础上,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通过加快科技进步来提高农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引导资金将向农业高科技项目倾斜, 促使龙头企业把科技创新放在首要位置, 指导企业和基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提升农产品档次和水平。加强农业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 增强农产品的研发力量, 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智力投入和科技含金量, 尤其是要加强农产品产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提升农产品的采收、保鲜、包装、储藏、运输等技术水平。建立完善农科教结合机制, 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加强农业企业家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4.4 推进农产品品牌营销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 通过举办农产品推介会, 组织名优农产品参加博览会、展销会、评奖评优等活动, 全方位展示名优农产品, 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认知度, 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和产品销售。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发挥行业协会在提供市场信息、协调行业内企业关系、加强企业合作、共同开拓市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提高常州市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覆盖面。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 引导大型批发市场、超市和龙头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对接, 不断拓宽名优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常州市农产品生产企业也应进一步增强品牌经营意识, 提高市场营销能力。一方面, 通过加强目标市场的可行性研究, 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产品研发, 更好地提供个性化服务, 满足不同市场的各类需求;另一方面, 注重品牌推广宣传, 找准品牌定位, 策划适合的广告宣传, 不断提高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从而有效地占领和扩大市场份额。

4.5 优化农产品品牌培育环境

通过制定产业、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 完善有关农产品品牌的创建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创建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大对品牌建设的资金支持, 引导地方金融机构采取灵活多样的金融政策, 帮助农产品生产企业解决融资困难, 增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责任, 加强配合, 健全农产品检测体系, 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 对以次充好等影响品牌建设的行为严厉进行打击, 加强品牌权益保护, 确保农产品品牌质量安全。更加重视农产品品牌文化建设, 挖掘品牌文化底蕴, 赋予农产品更多文化内涵, 营造独特的文化品位, 不断提升品牌产品的价值, 赢得更多的消费者。

常州土地资源缺乏, 农业生产成本较高, 但二、三产业发达, 机制灵活, 科技研发能力强, 充分挖掘和整合这些有利条件, 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建立现代农业运作模式, 将有利于加快推进常州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云章.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属性研判与决策[J].江苏农业科学, 2013, (2) :414-416.

[2]戴程.我国农产品品牌结构评估模型及影响因子研究——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实证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9) :44-49.

[3]孙开功, 王树进, 鲁庆尧.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农产品品牌资产提升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16, (10) :97-100.

[4]曹佛宝, 杨建州, 赖泽栋.农产品品牌关系型态中介作用的实证分析——以茶叶品牌为例[J].福建论坛 (社科版) , 2016, (7) :27-33.

[5]王军, 李鑫.区域特有农产品品牌整合的政府行为研究——以长白山人参品牌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 2014, (5) :21-26.

[6]陈通, 李志方.区域品牌农产品质量维护合作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 2014, (5) :133-137.

九省市试点国家公园体制建设 篇8

6月8日,国家发改委和美国保尔森基金会签署《关于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合作的框架协议》,启动为期3年的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合作。双方将在国家公园试点技术指南、美国等国家的国家公园案例研究、试点地区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和政策实证研究、国家公园与保护地体系研究及机构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具体合作。

目前,我国共有各种类型保护地数千个,总面积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因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生态保护系统和珍贵文化自然遗产资源等方面的作用。

国家公园是一百多年前美国始创的一种保护地模式,目前已成为全球公认的保护地典范。专家认为,国家公园是国际通行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而非旅游开发的概念。同时,国家公园也不等于自然保护区,它更强调兼顾保护与发展。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有利于解决我国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问题,但操作难度较大。

上一篇:对实习生的辅导计划下一篇:煎熬的等待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