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致橡树》的教学反思

2024-10-22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橡树》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橡树》的教学反思 篇1

《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做之一,作者舒婷通过象征手法,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现代气息的理想爱情。因为全诗意象迭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和品味,才能深入到文本的精髓,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能掌握好诗歌的朗读技巧,并能掌握诗歌的意象分析方法。所以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朗读感悟法和意象分析法。

在导入环节中,以电视剧《梅花三弄》的主题歌曲导入,我觉得很符合诗情画意的特点,就学生的反应来看,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显然激起了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一个班,我干脆就亲自上阵,为他们演唱,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重视朗读,在反复多样的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因为诗歌是需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是以有声的语言来再现无声的诗歌境界,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齐读,分男女生朗读,个别朗读,学生互相点评等方式,并配合诗歌讲解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范读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朗读时有了有效的感性指导 ,使的学生 更快速准确的把握了诗歌的情感。意象分析时,能够归类分析,这样清楚明了,作者在诗中“先破后立”的的结构特点也一目了然,学生容易掌握。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橡树》的教学反思 篇2

课前播放乐曲《梁祝》导入新课

欣赏丁建华的配乐朗诵

为学生单独朗诵配乐《神秘园》

为集体朗诵配乐《神秘园》

配乐朗诵结束课堂

【案例细节】

导入:课间开始播放《梁祝》, 在乐曲声中行课前礼,

师:同学们听出是什么曲子吗?

生:《梁祝》

师:大家知道这是关于梁山伯祝英台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新女性舒婷的一篇关于爱情的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师:谁来介绍一下这位新女性?

生:舒婷, 原名龚佩瑜, 是中国当代朦胧派 (板书) 诗歌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为《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

师:学习这首新诗, 我们共同来谈一个话题, 一个有关“爱情”的话题,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出示幻灯片) , 有人说: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 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 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 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 不是轻绵的眼泪, 更不是死硬的强迫, 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英, 莎士比亚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师:是啊, 古往今来, 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 有多少人在阐述着爱情的真谛。让我们静听那来自木棉心灵深处的表白, 同时思考作者否定了怎样的爱情观, 又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师播放丁建华的配乐朗诵, 生欣赏朗诵。

师:诗人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再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你能具体指明诗歌中哪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爱情观的, 哪一部分是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吗?

生:诗歌开篇到“不, 这些都还不够”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 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诗结尾是对爱情理想的倾诉。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鉴赏第一部分, 请一位同学朗读, 老师给你配乐, 同时思考这一部分诗人用了哪些具体形象来含蓄地表情达意?

生读, 师播放《神秘园》。

读后请生回答。

生:“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板书)

师:分小组讨论诗人用这些意象来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

生:小组讨论。

师:诗人对“凌霄花”是什么态度?“凌霄花”有什么特点?

生:“绝不学”, 鄙夷的态度, 读的时候这三个字要重读;“凌霄花”攀援, 是一味地攀附, 完全依靠橡树。

师:“痴情的鸟儿”有什么特点?诗人对她持什么态度?

生:单相思、一厢情愿、单方痴恋;“绝不学”说明诗人完全否定, 瞧不起。

师:“泉源”和“险峰”有什么特点, 诗人又怎么看?

生:“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是一味的奉献, 不求索取;“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 衬托“橡树”的威仪, 是把自己作为“橡树”的陪衬, 二者并不平等。

师:如果说“泉源”、“险峰”象征生活中一味奉献的女性, 那么, “日光”、“春雨”又象征哪类女人呢?诗人又持什么态度?

生:“日光”慷慨地燃烧自己, 献出无尽的光和热;“春雨”也用无声的甘露滋润橡树, 她们甘愿牺牲自己而成就他人。诗人认为这种单向的奉献乃至牺牲都还不够好!

师:诗人在这里没有直接写出日光和春雨的特点, 请同学们根据泉源和险峰, 仿写: (出示幻灯片) 例句: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生仿写诗句, 师巡视指导, 当堂交流, 请生读自己写的:如:

甚至日光, 照亮你的前程, 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春雨, 播撒爱的甘霖, 滋润你的心田。

师:诗人连用六个否定句, 无论是“凌霄花”的攀援、“痴情鸟儿”的单向痴恋, 还是“泉源”、“险峰”的无私奉献、甘愿陪衬, 甚至“日光”、“春雨”的自我牺牲而成就他人, 在情感的天平上, 她们与“橡树”的关系怎样?

生:缺乏独立、平等、自强的精神。

师:这一部分应用什么语气来读?请同学们自由品读, 师播放音乐, 请一生配乐读。

师:很有感染力, 前一部分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做了否定, 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部分。

生:读第二部分 (配乐)

师:在作者看来, 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 也不是单方的痴恋, 即使由衷的奉献, 也是不够的, 那么, 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是什么样的呢? (板书) 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师:这两句告诉我们爱的双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呢?

生:独立平等

师:独立平等是爱的基础, 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爱的双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具有怎样的形象和内涵?共同讨论, 寻求并达成共识:

生:“根, 紧握在地下, 叶, 相触在云里。”——相互依存 (板书)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默契互敬 (板书)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同甘共苦 (板书) , 祸福与共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独立平等 (板书) , 又相知相依, 荣辱与共。

生:双方的形象和内涵: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 刚强不屈, 锋芒锐利, 具有阳刚气概; (男生齐读)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健康活泼, 美丽动人, 深沉博大, 坚韧不屈, 具有柔韧气质。 (女生齐读)

师:最后, 诗人大声表白,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师: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这种爱情应该是不仅爱对方的外在美, 而且爱对方的事业、精神、品质等在内的内在美。

生再读最后几句。

师总结:在舒婷看来, 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 “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这一点, 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 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师: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 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 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 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 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 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 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 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师:最后, 让我们齐诵诗歌体味精神的平等, 人格的独立。 (配乐)

【案例反思】

一、营造气氛, 激发兴趣

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 在由音乐营造的这种生动和谐的氛围中, 音乐与心灵发生碰撞。学生感受到美、体味到美、就有了探究美的兴趣。

二、体验情感、丰富内涵

乐曲中每一个跳动的音符, 每一段起伏的旋律都会拨动学生内心的那根求知之弦, 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 培养他们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进而全面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摘要:当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学生便能在愉悦中学习, 在享受中提高, 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 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教学实践告诉我利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 以乐传情, 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双重熏陶, 可以平添语文的无穷魅力,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深化了学生对语文的理解、陶冶情操, 尤其是它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起到的积极作用, 从而使语文教学形式丰富多彩, 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使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橡树》的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对策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课堂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九年級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单向教学,忽略学生感受。在传统的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有的教师为了跟上计划的课程进度,让学生多掌握一些知识,便在课前备课中规划了详细的课堂讲解安排,将整节课安排了紧密的教学进度,准备了大量的知识点,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不停地写笔记,无法思考问题,也不能及时向老师提出疑问。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感受,致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很低。

2、教学方式单调,课堂枯燥乏味。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对着书本,老师对着课程教材讲解,给学生灌输固定的思维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十分单调,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听的昏昏欲睡,逐渐对语文学生丧失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课堂时间有限,学习进度中断。诸多语文教师都知道,课堂上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来说是不够的。大多九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课程后,为了让学生牢记知识,巩固知识点,给学生布置很多诸如“抄写十遍单词”等课后作业,学生虽然课后完成了这些作业,但是学生在完成作业后,似乎是完成了一个任务一样,将语文抛之脑后不再搭理,导致学生语文学习的进度中断。

二、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九年级语文教师应当摒弃效率低下的单向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课堂中学习《故乡》一文时,如果呆板地给学生灌输知识点,学生未必能吃透理解。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困苦,作者回故乡时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重压下失去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然后让学生阅读全文,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作者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有哪些不同呢?学生开始交流:记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寂静祥和、充满乐趣的地方,现实中的故乡是一个萧条绝望,了无生机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们去思考为什么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区别这么大呢?根据时代背景,学生便会想到: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才导致故乡如此衰败。这样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去把握“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心情感受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如今,互联网十分普及,九年级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音视频图片等各种教学资源,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眼界,活跃课堂氛围。

比如讲解《沁园春 雪》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互联网上搜集一些相关的视频、图片和背景音乐。在课堂中,利用电脑、投影仪等设备,让学生欣赏描绘诗词的视频和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明白原来诗词描绘的是这样一幅大气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中诵读《沁园春 雪》,在生动的情境中领会诗词的思想感情。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作者表达出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3、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注重实践教学。处处留心皆学问,对于九年级语文来讲亦是如此。很多教师让学生课前预习、布置课后作业练习,更应该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注重实践教学,将语文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不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的正确态度。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室外的新事物,让学生实践感悟。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展览,参加朗诵比赛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让学生亲自体会语文的语言文学之美。并且,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文化展览以及参加比赛,可以很方便地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思考能力,快速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综上可知,九年级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并结合实践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措施,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新教学模式,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颉.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 胡艳. 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及对策[J]. 中学语文,2013,33:64-65.

[3] 张翠先.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剖析与对策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74+259.

九年级语文上册《谈美》教学反思 篇4

本课主要介绍“美学老人”朱光潜先生的经典作品《谈美》。内容包括朱光潜的生平,作品情况,以及《谈美》的主要内容和价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一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了解:《谈美》作者,作品主要内容。

2、 学习: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的一般方法

3、 初步树立在艺术欣赏中熏陶情感,净化心灵的.观念

学习重点:学习: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的一般方法

学习难点:初步树立在艺术欣赏中熏陶情感,净化心灵的观念

《谈美》属于一本美学著作,理论性强,但是作者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列举的事例也生动形象,使学生可以比较轻松的理解关于审美的基本概念。本课教学侧重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和具体感受去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引导学生树立基本的美学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中我结合当心下的现实,贴近学生实际寻找案例,教学过程比较轻松,学生也表现出比较大的热情。这是优点。本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是活动设计比较单一,时间关系,学生的讨论没有完全充分展开,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谈自己独特的体验观点。在引导学生讨论中,引导欠缺灵活性。这些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事件中提高。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橡树》的教学反思 篇5

上个星期,我给学生上了《陈涉世家》这篇课文,仅仅一篇课文,就用了一个星期的课时,上下来之后,师生都觉得很疲惫,不少学生对这样的进度表示担忧,问我:“老师,照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把第五单元上完呀?”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困扰这学生,也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我。

刚开始上的时候,学生很兴奋,让他们对着课文注解一句原文,一句译文的当场翻译的,他们感觉有难度,有挑战,加上老师的一番鼓动,于是就兴致高昂地翻译起来,到下课时间,百分之六十的同学果然可以照着课文下面的`注解把课文的某一段翻译出来了。学生很高兴,觉得有所收获,一节课下来,记得的东西好像着实不少。然而,上到第三节课,问题来了,到底这样上下去,能不能在期中考试前把第五单元上完呢?不少学生提出了疑问。

我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了一番,关于翻译这块可以略略放松些,教会学生一些翻译要点即可。可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把文意疏通了,课堂上只需串讲,让学生懂得大意即可。回到班上,我对教学方式的问题进行了一个调查,大多数学生愿意按照现在的方式上课。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橡树》的教学反思 篇6

一、留足空间实现多元解读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

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联系生活拓展语文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

虽然自己很努力,想离完美更近一些,但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理解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橡树》的教学反思 篇7

一、整体把握

全文共25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父亲对此的态度。

第二部分(第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第三部分(第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故事本身并不费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背后的寓意。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可是在这个童话里,为什么上帝没有创造,也不能理解人类的爱情?上帝恼怒于人类的自我创造,几次三番地要毁灭人间的爱情,为什么最终无可奈何又若有所思地离去?理解这些寓意的文眼,正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故事开头说,上帝创造世界时,“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这些议论点明了全文的主旨: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宰,成为“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砺磨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这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

二、重点难点

1、构思独具匠心。

(1)前有暗示,后有点睛。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

(2)层层推进,起伏有致。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这也是民间传说和童话常用的叙事模式),对这三次视察的描写有必要的重复;又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强调爱“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2、语言朴素,通俗易懂。

文章所阐释的是一个抽象的问题,作者运用故事的形式对此进行讲述,语言朴素;如话家常,一读就懂。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8

一、教师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任务重,为了加快学习的速度,在11月份中旬学完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我没给学生复习历史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二、学生方面: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三、今后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采取及时反馈抽查。期中考试后,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边学习边抽查。经过验证,每讲一个知识点,我进行重复后,然后,让学生记忆,再抽查;这样做,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生怕漏听了而使自己起来丢脸,因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非常好。

2、加强课后的巩固记忆程度,采取做练习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避免照抄照办的现象再次发生。

九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学反思 篇9

教学反思:学生对思品课兴趣不高已成为提高思品课教学实效的主要障碍,因此,思品教师更应重视学生的兴趣,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教学设计导入时结合时事,能引起学生兴趣,课堂上师生互动,课堂充满活力。

以后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1、定好位,每一种课型需要有每一种课型的上法。不要太过注重应试能力。

2、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再长一点。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反思:

优点:

1、在上新课的同时注意复习旧的知识点,在做题中,引导学生注重材料和观点的结合。

2、重技能更注重情感培养、案例丰富,贴近现实,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易为学生所接受。师生互动,共同探讨,体现出新课程重主体,重过程的新理念。

3、注重时政性,与升中考的热点、难点相结合,选题较有代表性。

不足:

1、过度有些地方过度不够清楚,讲得较急。

2、尽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倡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我的提问过于频繁,占用了过多时间。因此,我以本节课为契机纠正已由的行为习惯并力求做到,所有的问题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必须使其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综合性及准确性等特点。

3、在讲述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时候,资料缺乏整合,还需要对众多的材料进行精加工。

这些不足将使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高自己。

走科教兴国之路教学反思:

科学技术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科技和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为此,我们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这是时代的选择,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这些,从而更加努力的学习。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橡树》的教学反思 篇10

本节课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三角贸易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再三角贸易中有图,所以我就充分利用图来学习本课内容,让学生结合图学习三角贸易的兴趣起、经过及影响,大约看了近十分钟后,我让每个组的同学画出简单的三角贸易示意图(选一个代表到黑板画),然后每个组对照图进行讲解,问题出来了:有的`同学在图中把欧洲、美洲、非洲的位置画错了,有的同学在讲解中出现了问题等,整节课就在学生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轻松度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巩固了地理,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补充了这一部分的相关内容,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满足了学生的愿望。

至于“日不落帝国”在印度这一部分,因为内容不多,且较容易记,所以学生学的也较轻松。最后还有充足的知识巩固和当堂检测时间,及时检测所学知识,效果较好。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橡树》的教学反思 篇11

1、质量守恒定律内容?以及要注意那些重要的方面?

2、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3、我们学习过那些化学变化?如何表示一个化学变化?书写碳、磷分别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以及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我是请了一个同学上黑板书写,在黑板上写的同学没有写完是我就让他停止了,而在座同学能够比她写的快的原因是我们用了化学式来书写表达式,同学们自然而然就知道文字表达式太麻烦不方便,并且不能国际通用。然后我就用化学式板书三表达式,大家对比一、二、三三个反应,立即能发现二三反应表达式不能体现我们化学变化遵循的质量守恒定律--原子个数改变了。所以我自然而然的就把化学方程的定义给出来了,但是书上定义很简单,我们化学方程式中除了化学式外,化学式前面还有一些数字(计量系数),是为了体现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定律的。

然后提问H、H2O的意义?那今天学的第三种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能表示那些意义呢?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学生顺利总结出其三点意义,就学生讲的每一点意义通过我的三个化学方程式的例子学生一起朗读,请学生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最后我用了两个化学方程式让学生练习意义,从不同角度讨论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我这节课的优点我觉得应该是我采用了层层递进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对重难点的突破化学方程式意义的环节我没有采用讲授式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学生自己总结意义,然后通过集体练习和单独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但是我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以下几点:

1、我语速极快,使这节课节奏紧张显得不够从容;

2、在我书写的两个方程式中有两个最开始是未配平的,但是我带着学生把它们配平,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是如何得来的,我当时应该补充一句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我们下节课重点学习:

3、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二个意义各反应物和各生成物的质量比时我竟然没有把“:”表示出来。

4、最后在讨论S+O2=SO2提供给大家的信息是,我想鼓励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来获得信息,这时我班的张闻讯同学十分的优秀在我追问了很多“还有吗”以后还能对答如流,其实这个时候我也表扬了他但是力度不够,不能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并且在此我也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思考,而是把她的话截断从而把学生引导到我的思路上,这应该是我的经验不足的原因没有处理好“预设和生成”。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橡树》的教学反思 篇12

这一节主要学习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通过新的教学改革,学生分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案的运用学生慢慢适应,并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通过预习学案,学生提前预习,然后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包括两圆外离、内含、相交、外切、内切、同心圆等不同情况,让学生对于两圆的位置关系有直观感受,然后探究和发现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圆心距的大小有关,并完成学案的部分填表和习题,从而加深对三种不同位置的理解。

但是,对于我班的实际情况,基础差得同学很多,有几个学生甚至放弃了数学,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了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题,让他们找回学数学的信心,好些的同学做些难度大些的题着重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难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的提高了,并且大部分学生当堂达标,效果很好。

上一篇:校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实施方案下一篇:“蝴蝶效应”议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