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政治学小抄

2024-08-07

自考政治学小抄(精选6篇)

自考政治学小抄 篇1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

10、经济规律为什么有客观性?怎样理解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形成和存在的。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答:(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济规律。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2)

2、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利用经济规律就是人们使自己答: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一方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客观经济规律办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事。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

3、如何理解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答: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的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4、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答: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5、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答:(1)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掌握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能够更加熟悉和掌握生产过程的规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劳动者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提高了生产的效率。(2)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质量,用先进工艺代替落后工艺。(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4)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6、如何理解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答:一般来说,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7、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是什么?答: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8、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1)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3)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4)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具体表现在:(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9、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第一,11、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答: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相比较,它们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1)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经济规律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1、何为再生产?它的内容是什么?答:再生产就是生产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再生产过程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及其实质?答: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的数量表现和对比,就是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有:(1)综合性比例(2)部门之间的比例(3)部门内部的比例(4)地区之间的比例(5)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比例。

3、产业结构的类型及其演进趋势是怎样的?答:从狭义的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1)两大部类产业结构、(2)轻重产业结构、(3)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4)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按照主要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密集程度,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它们的组合与构成状况,形成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广义的产业结构,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综合起来加以考察,通常划分为三次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的产

业结构。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从各种类型的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来看,两大部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制造消费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制造生产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农轻重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中的轻工业的比重逐渐下降,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传统产业逐步被新兴产业所代替,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日趋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答: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此外,经济发展还包括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态的减少和消除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所以,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1

5、怎样考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答: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它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国民生产总值是国际上通常使用的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水平和经济活动总成果的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它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国外净要素收入后的社会最终产品价值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就构成国内生产总值。

6、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有以下一些:1.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2.科学技术及其应用。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5.自然条件。6.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上述主要经济因素外,还有其他许多具体的经济因素,乃至一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政策方针、政治局势、文化教育、对外关系、国际环境等等,这些因素都对经济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在特定情况下会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7、经济增长方式有哪些类型?答: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原有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增多劳动力投入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单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即单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即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8、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一般来说,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并不必然排斥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1、人类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几种?它们各有什么特征?答: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历史上,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与劳动交换方式,可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三种。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的发展,大体上是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再发展到产品交换经济。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答: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3、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答: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4、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形成的?答:商品的价值形成因素是多种的,最基本的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形成商品价值的,是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

5、为什么说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答: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物化劳动不创造新价值,只能转移其原有的旧价值。所以,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所生产商品中的价值,而不是指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

劳动的原有价值。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生产商品的工人的活劳动,又包括生产商品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活劳动。

6、为什么说商品和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答: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因为人们相互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是具体劳动化为抽象劳动、复杂劳动化为简单劳动、个别劳动时间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化为社会劳动的关系。价值也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一,价值反映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二,价值也反映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部门之间进行商品交换时,通过价值关系,把不同的具体劳动化为同一的抽象劳动、复杂劳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7、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 就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8、为什么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9、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职能?答:(1)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他的产生过程经历了偶然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阶段,然后才发展到货币形式。(2)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3)职能: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0、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形式是什么?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起哪些作用?答:(1)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来进行。(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作用: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通过竞争、价格、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实现。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在追求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三,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优胜劣汰,两极分化。

1、社会资源配置的原因、任务、目标是什么?答: 各部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对各种各样的资源的需要。但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充分满足一切方面的需要。因此,为了使各部门、各地区均衡发展,就要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的任务,就是在不同时间、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分配资源使用的数量。资源配置的目标,是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是什么?资源配置有哪些方式? 答: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实现的。主要有:(1)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实现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形成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2)资源配置的信息机制。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利用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机制实现的(3)资源配置的决策机制。集中的权力体系和分散的权力体系,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决策机制。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2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在:(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2)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4、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市场经济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有其一般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渠道和领域,市场机制是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机制。第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三、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第四,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5、市场机制包括哪些内容?它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答: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或者说就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各自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这种联系和作用。各种市场要素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1)价格机制。价格机制对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a价格机制调节生产。b价格机制调节消费。c价格机制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2)供求机制。供求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价格、竞争、利率等市场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其次,供求机制调节生产与消费。(3)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有重要作用:a它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等市场机制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证。b它促进企业开展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c它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交流。d它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6、什么是市场调节?实行市场调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答:所谓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市场调节的作用,一是市场机制调节价格,即价格不是统一规定的,而是在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利率机制等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形式上是企业定价,实际上是市场定价。二是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即调节企业的生产方向、生产规模与生产结构。三是市场机制调节需求,包括调节需求方向、规模和结构。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是有条件的。第一,企业要有产供销和人财物的自主权,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企业的生产方向、规模、结构可自主决定和调整;第二,市场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价格要随供求关系和竞争状况的变化而涨落,这样才能给企业传递一种正确的市场信号;第三,企业的经济利益,取决于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实现状况,与市场经营效果紧密相联系;第四,企业真正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实行优胜劣汰;第五,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实现平衡。这些条件越充分,市场机制越完善,市场体系越发育,市场调节的作用也就越能有效发挥。

7、市场具有哪些作用?答:市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一是市场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因而是他们进行竞争的舞台和进行合作的桥梁,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市场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环节,生产者依据市场信息安排生产以适应消费,市场交换的扩大为生产的增长开辟道路;三是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源使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8、市场体系是怎样构成的?答:市场体系是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商品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是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进行交易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信息、技术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

9、为什么必须建立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答: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和保证。而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公平竞

争。围绕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主要有三个方面:(1)市场准入和退出秩序。(2)市场竞争秩序。(3)交易行为秩序。市场制度和规则,指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各种制度和规则的总和,是国家对市场和市场主体行为所制定的强制性的制度和规定,目的在于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制度化和规范化,保证市场的良好经济秩序。市场制度和规则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市场运行的制度和规则;第二类为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第三类为国家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建立消除不平等竞争、实现公平竞争的制度和规则,是市场运行制度规则体系的核心。

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商品有哪些重要特点?答:(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3)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的一部分价值。(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它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够使其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答: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首先要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将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去,形成新价值。两者的统一就是价值的形成过程。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这个一定点以上,从而生产出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时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答: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4、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答: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具体方法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其次,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于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因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以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上述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活资料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剩余价值的结果。

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工作日的延长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1)从资本对雇用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不是商品?答:资本主义工资在本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是因为第一,任何商品,在出卖前必须有独立的存在,但是,劳动却不能独立存在。第二,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和价值的内在尺度,但它本身没有价值。第三,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就会否定价值规律,或者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第四,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佣以后才开始,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

7、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哪些特点?答: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发现把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一个孤立的过程时所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特点。第一,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第二,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还可以看出,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第三,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还可以看出,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总之,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8、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客观必然性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答: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原因是: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第二,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一方面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婪,是推动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竞争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影响资本积累因素有: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有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9、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怎样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基础上的再生产答:通过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的基础上再生产出来,具体表现在:(1)不仅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一开始就是全部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2)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而且是扩大对剩余价值占有的手段。(3)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不等价物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以换取工人更大量的活劳动。

10、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答: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是指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说的,或者说,是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他的需要。相对过剩人口,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大量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原因是:第一,相对过剩人口,是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第二,大量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可能也不会真正愿意消灭失业人口。

11、什么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答: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其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剩余价值规律之所以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原因是: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过程。

12、资本积累、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答:(1)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少数大资本。(2)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的关系:资本集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积累是资本集聚的手段和途径。(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两者都是个别资本增大的途经。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表现在:资本积聚会导致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而资本集中则不会。资本集聚要受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其增长较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因此它会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两者的联系表现在:资本集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发展;资本集中的加快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哪些阶段和采取哪些职能形式? 答: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产业资本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不是独立的三种资本形式,而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并分别执行着三种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实现资本连续循环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答: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地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即具有并存性。(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资本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具有继起性。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与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相联系和互为条件的。继起性是由并存性决定的,没有并存性也就没有继起性。同样,并存性是继起性的结果,如果继起性受到阻碍,并存性也成为不可能。

3、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哪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答: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既取决于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又取决于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速度对一次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不产生影响,但是对年剩余价值生产发生影响。(1)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量。(2)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率。

4、为什么说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答: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因为产业资本在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中,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而产业资本循环实际上是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的循环实际上是同时处在三种循环形式之中。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5、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的差别是什么?答:(1)概念的内涵不同:剩余价值率是一次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年剩余价值率则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2)两者的企业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体现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则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两者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3)两者在量上的差别:在一般的情况下,年剩余价值率大干剩余价值率。

6、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以及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区别是什么?答: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1)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的划分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3)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通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7、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答: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里的实现是指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为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原因有: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得到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第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得到更新,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关键。

8、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答:①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产品。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组成;从实物形式上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即I(V+M)=IIC.由此基本实现条件可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I(C+V+M)=IC+IIC,II(C+V+M)=I(V+M)+II(V+M)

9、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什么?答:前提条件:I(c+v+m)>I(c)+II(c)或I(v+m)>II(c)II(c+v+m)>I(v+m/x)+II(v+m/x)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协调发展)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I(v+△v+m/x)==II(c+△c)由这个基本公式可以引申出两个基本公式:(1)I(c+v+m)==I(c+△c)+II(c+△c)2)II(c+v+m)== I(v+△v+m/x)+II(v+△v+m/x)

10、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为什么生产资料生产必然优先增长?答: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指在生产技术进步从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进行,要求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的趋势

在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条件下的生产增长顺序是: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生产资料生产增长对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具有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主要表现在:(1)生产资料生产增长过程中,追加劳动力所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要依赖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来提供;(2)生产资料生产增长所提供的生产资料,都直接取决于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需要;(3)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给本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最终也要受消费资料生产发展需要的制约。

1、什么是利润?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答: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在现象上表现为利润。(1)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耗费资本即生产成本的增加额。(2)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取得利润的形态,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哪些?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答: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剩余价值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二者区别是:概念不同,另外,第一,它们反应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增值的程度。第二,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第三,剩余价值率表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

3、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答: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不同的资本周转速度,因而等量资本投资于不同的生产部门,会得到高低不同的利润率。由于资本在本质上要求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所以各部门的

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必然展开竞争,竞争的方式是把资本从有机构成高而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有机构成低而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资本的流动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动,并由此进一步引起资本新的流动。资本的这种在部门间的流动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整利润率趋于均衡、形成各部门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时才会停止。所以,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在平均利润率绝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简单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平均化的总的发展趋势。

4、什么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有什么变化? 答: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十平均利润。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了。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如下变化: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成为市场价格变动的中心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生产价格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形成和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价值决定的。

5、为什么说生产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答:生产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前提,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这表现在: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变动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价值的变动。第二,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第三,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6、资本主义生产成本对资本主义生产有什么影响?答:生产成本对资本家的现实经济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其次,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赢利或亏本的标志。再次,生产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7、平均利润形成后为什么还会有利润率的差别?答: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趋于平均化,但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由于生产条件不同,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但是,商品必须按照部门平均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于是,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即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先进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超额剩余价值不会被社会平均化,它转化为超额利润。因此,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而平均利润反映的是部门之间的关系。所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并不排斥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之间为了获取超额利润不断地在部门内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8、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的客观可能性和条件是什么?答:可能性:第一,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经常有一部分资本作为商品资本的形式而存在,商品资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条件:第一,商品资本最终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已经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去完成,而是专门由商人来担任。第二,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9、什么是商业资本?商业资本的独立存在起着什么作用?答:商业资本就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作用:第一,有利于产业资本家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第二,有利于节省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第三,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第四,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10、商业流通费用是如何补偿的?答:商业流通费用是在流通领域内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各项费用。它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用于商品的保管、包装和运输方面的流通费用。它可以增加商品的价值,并随着商品的销售和价值的实现得到补偿。纯粹流通费用是指同商品买卖有关的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是通过从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来得到补偿的。

11、商业店员是怎样受商业资本家剥削的?答:商业店员遭受商业资本家的剥削。这是因为,商业店员的全部劳动时间也分为必要劳

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用以补偿商业资本家支付给商业店员的工资,即劳动力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实现的剩余价值,除其中一部分用来补偿工资以外的纯粹流通费用外,其余部分则被商业资本家无偿占有,形成商业利润。

12、借贷资本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本质是什么?答: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的来源主要是产业资和利息的形式转让给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还有一部分剩余价

值则以地租的形式交给土地所有者。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第一,资本主义国家预算。第二,各种服务费用的支付。

19、资本主义条件下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是什么答:第一,资本主义国家预算,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基本途径。第二,各种服务

费用的支付,是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另一个途径。本循环中产生的大量的闲置货币资本。包括:(1)固定资本的折旧费;(2)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部分;(3)用于积累而没有马上投资的剩余价值。借贷资本的本质在于:它是适应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产生、并且在职能资本运动的基础上形成和服务于职能资本的。归根到底,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还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13、什么是利息和利息率?有哪些因素影响利息率的高低?答: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是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利息率的高低,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第一,平均利润率的高低。第二,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在一定平均利润率水平和借贷资本供求平衡的条件下,利息率由习惯和法律传统来决定。利息率的确定没有一个经济上的内在依据和规律,借贷资本没有为它提供一个客观的标准。

14、什么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银行利润的来源是什么?答:商业信用是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赊销的商品价格一般高于现金买卖商品的价格,其差额就形成赊购者向赊销者支付的利息。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银行利润的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15、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答:(1)条件:土地的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不同。(2)原因: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原因是:第一,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第二,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获得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3)源泉: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16、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答:(1)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2)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原因是:第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第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3)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17、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答: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地主的土地而向地主交纳的地租,它是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资本主义地租的主要特征有:(1)资本主义地租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它建立在剥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用工人基础上,劳动者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表现为一种纯粹的契约关系。(2)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既由超额利润所构成。(3)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18、资本主义国民收入是怎样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答:资本主义国民收入是由生产部门创造出来的,因而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与生产领域有直接联系的各个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中进行的。初次分配的过程大致是:产业资本家占有各个生产部门雇佣工人创造的国民收入。其中相当于可变资本的部分,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构成工人的收入;而相当于剩余价值的部分,则在资产阶级各个集团之间进行瓜分。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产业利润留归产业资本家所有,另一部分剩余价值由产业资本家分别以商业利润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是如何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的答:从根本上说,垄断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为:(1)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的集中。(2)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垄断。当社会经济生活中垄断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时,自由资本主义就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

2、垄断利润的来源是什么?答:垄断利润的源泉,归根到底仍然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四条途径获得的:(1)加强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2)掠夺非垄断企业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和其他商品生产者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3)加强对国外劳动人民的剥削;(4)通过资产阶级国家干预经济如军事订货、实行财政补贴、减免税款等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组织的再分配。垄断利润不仅体现了垄断资本剥削和压迫国内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经济关系,而且还体现了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进行剩余价值再分配的经济关系。

3、垄断和竞争是怎样的关系? 答:垄断作为竞争的对立面而出现,但垄断的出现并没有消灭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甚至加剧了竞争。其原因在于:(1)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垄断并没有消灭商品经济,自然也就不能消灭竞争。(2)垄断时期,“局外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自由竞争。(3)垄断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自由竞争属于次要地位,由垄断产生的竞争占重要地位。

4、垄断价格为什么并不违背价值规律?答:垄断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原因是:(1)垄断利润是通过垄断价格而获取的。垄断价格的确定,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2)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增加商品的价值总量,垄断价格出现以后,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3)垄断利润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可见,垄断利润的获得不过是把其它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转移到资本家手里,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破坏。所以,垄断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

5、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如何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答: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其形成的途径有:首先,垄断的大银行通过贷款或购买股票来控制和支配大工业企业,或通过直接投资创办工业企业;其次,垄断的大工业企业把资本渗透到银行业;再次,在大工业企业和大银行资本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事结合,双方的垄断资本家或其代理人互兼对方的要职。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其经济上的统治,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

6、垄断为什么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答;垄断是帝国主义本质的、有决定意义的经济关系,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原因是:(l)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2)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3)垄断是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4)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其它矛盾。(5)垄断资本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必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控制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科学、文化、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垄断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什么迅速发展?答: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进一步加剧。

具体原因:(l)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扩大

国内外市场;(2)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一系列新型工业的建立需要巨额投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也需要投入巨额资本,这些单靠私人垄断资本是不能承担的,需要由国家投资和资助;(3)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有一个权力机构来协调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4)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社会化,使垄断资本无力承担开发与研究项目。上述种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是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这就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迅速、持续发展。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答:利润率低、风险大的部门,这些部门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投资但对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从而对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是非常必要的。(3)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私人垄断资本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加速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4)国有化企业的性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资本主义的国有化企业实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12、简述国家垄断资本对私人垄断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功能。答:(1)国家垄断资本再生产运动为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为整个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投资于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投资或无力投资的部门。(2)国(1)对国家垄断资本的管理和调节。国家直接对国家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进行管理和调节,并通过国家垄断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来调节整个社会资本的再生产。(2)对部分国有垄断资本的管理和调节。有两种情况:一是国家掌握控股权的企业,其经济活动是由国家通过计划和政策进行管理和调节;二是私人垄断资本掌握控股权的企业,国家利用各种优惠条件对这类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宏观调节。(3)对私人垄断资本的宏观管理和调节。国家通过财政、信贷和其他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实现对私人垄断资本的调节和管理。(4)实行经济“计划化”调节社会经济。这种调节手段对社会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是什么,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进一步加深。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1)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2)资产阶级国家在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中,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3)通过国家运用各种方式干预经济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程度上得以协调实现,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4)通过各种福利政策、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政策,在一定时间内暂时缓和了劳资矛盾、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5)通过国际间的调节,使得的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协调与缓和.第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1)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财政支出增大,加重了广大人民税负,进一步削弱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使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扩大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发展,必然导致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最终形成经济的“滞胀”局面。(3)国家借助于发行公债增加财政收入,制止私人信贷膨胀,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结果使公私债台高筑,加剧财政金融的危机。(4)国有垄断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造成严重的亏损,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10、怎样理解西方国家的“经济计划”?答: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是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而采取的经济调节形式,对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使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具体表现为:(1)使二次大战后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2)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促进了部门经济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作为经济调节手段,“经济计划”不具有社会属性,但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为垄断资产阶级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因而这种计划手段不可能完全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不可能通过计划调节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更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生产无政府状态。

11、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实质?答:(1)实行国有化的企业,往往是那些面临破产的私人垄断企业,国家用高价购买它,实际上是帮助私人垄断资本免于破产。这种国有化实际上是用国家的财政支出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巨额利润的一种形式。(2)由国家直接投资兴建的国有企业,主要是那些投资额巨大、周期长、家垄断资本还通过间接的方式为私人垄断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使私人垄断资本增加积累;利用信贷方式支持私人垄断资本;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支持私人垄断资本。(3)国家垄断资本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

现创造条件,还表现在替私人垄断企业商品的实现提供购买力。

1、怎样认识资本输出的实质和资本输出的作用与影响?

答:资本输出的实质: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资本掠夺和奴役其他国家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资本输出对输出国的作用:(1)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和利息;(2)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政治、经济、军事的重要手段;(3)资本输出可以带动商品输出;(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世界,成为它控制所在国家经济的工具。资本输出对输出国也带来严重的后果:使输出国的食利者阶层人数剧增,进而成为“食利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输出国经济发展的停止趋势,出现产业“空心化”;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拼命争夺投资场所,使它们之间的矛盾加剧。资本输出对输入国的作用与影响:一方面会使其自然经济瓦解,刺激当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使输入国受控于他人,国民经济发展服从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掠夺的需要,并使输入国经济单一化和畸形发展,甚至导致在政治上从属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当然如果输入国坚持独立的主权和独立自主原则,虽然要给资本输出国?quot;贡献“,但可通过引进外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什么?答:必要性:(1)垄断形成后,出现了大量过剩资本,这些资本在国内缺少有利的投资场所。(2)把资本输出到国外能赚大钱,尤其是输到落后国家。可能性:(1)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世界其他国家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被卷入世界市场。(2)这些国家的劳动者也出现了分化,市场有充足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供给。(3)这些国家的公路、铁路、港口等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已有所建设。(4)处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本身的金融业、信用制度的发展,交通通讯设备的现代化,为资本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大规模输出资本成为可能。

3、新殖民主义同旧殖民主义有何区别?其实质是什么?答:新殖民主义与旧殖民主义的区别在于:旧殖民主义是通过赤裸裸的军事侵略,扶植自己的傀儡,直接控制殖民地附属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当地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暴力统治,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攫取高额的利润服务。新殖民主义则采用比较隐蔽的、间接的办法,主要是以经济渗透的办法来继续控制和掠夺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垄断资本的各种经济利益继续得到保证。新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和剥削的手法很多,主要是打”援助“ 的旗号进行国家资本输出,以此控制受”援“ 国的政治经济。还通过建立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以掠夺这些国家的原材料和占领商品销售市场。此外,还利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贱买贵卖的不等价交换,利用自己在先进科学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在技术转让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敲诈勒索等等。在这种新殖民主义政策下,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至今仍然受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盘剥。新殖民主义不外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掠夺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新手法,其实质同旧殖民主义是一样的。

4、垄断资本国际化怎样形成的?其实质是什么?答:资本国际化是垄断资本为追逐高额利润而对外扩张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经济现象。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

化是通过国与国、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形成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体现出来,主要是商业资本的国际化。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团化是由地域相邻的各国和地区的政府出面达成协议而建立的。(3)当代世界市场剧烈竞争迫使地区经济集团的建立。

垄断资本国际化是通过资本输出并带动商品输出,形成国际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最后形成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体系等体现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垄断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就是产业资本的国际化。垄断资本国际化和各种形式的国际垄断组织及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其实质仍然是为了谋求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这些国际垄断组织和国际垄断同盟进行的国际经济调节,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5、什么是经济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答: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其根本原因是:(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2)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3)国际资本流动增强。

6、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内容。资本全球化的根源是什么?答: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资本全球化的根源是:(1)新科学技术革命使世界范围内掀起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产业在国际范围转移,只有通过国际投资才能实现;(2)跨国公司的巨大经济实力使其境外投资大幅度增长。(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积累了庞大的资本,需要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纷纷投向国外。(4)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和各国经济发展制定的吸引外资优惠政策,使国际投资环境大大改善,促进资本国际化。

7、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有哪些?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

(一)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3)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国际经济调控的加强,使国际经济组织和规则不断完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和国际上的一些矛盾。

(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1)经济全球化增大了各国经济连带波动的风险。(2)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会使各国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3)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使发展中国家付出的代价巨大,发达国家分享更多利益。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表明,它既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带来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

8、什么是经济一体化?它通过什么形式来体现的?垄断资本主义国际经济调节的组织形式有哪些?答:经济一体化就是经济全球化在体制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与反映。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乃至地区性经济集团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在不同领域、不同范围、不同程度上的经济一体化和实现国际经济调节的基本组织形式。战后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调节的第一类组织形式是世界经济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三大支柱,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其前身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对国际经济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起到了一定的管理和调节作用。第二类组织形式是某个地区、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同盟、经济政治联合体也是管理和调节国际经济的重要形式。如:欧洲联盟。第三类组织形式是各国政府首脑或负责经济事务的官员通过国际性会议达成协议,参与国按协议办事,起到了对国际经济的管理和调节的作用。如:西方”八国首脑“就是很典型的形式。

9、地区经济集团化是怎样形成的?答:地区经济集团化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世界市场剧烈竞争的产物。(1)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使国际分工加深,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加强,地域相邻的国家和地区,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经济上互补性比较强,相互交往方便,为了共同的经济发展而建立地区经济集团。(2)地区经济集

10、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是怎样的?答: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元贬值和美元停止兑换黄金,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崩溃,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日本和西欧逐渐崛起,逐渐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新格局。美、日、欧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利益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矛盾和斗争。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主要体现在贸易、投资和金融三个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它们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的不对等的经济关系,引发出诸多矛盾和冲突。一是在很多国际经济组织中,其控制权大都操纵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二是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受到更多的剥削和掠夺。三是发达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新的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分工体系,往往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成单一发展的状态,使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赖发达国家,遭受发达国家的盘剥。

11、不公正不合理的旧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为什么要建立和如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答:不公正不合理的旧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是: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制;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制;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制。在这种不公正不合理的旧国际经济秩序中,由发达国家所主导制定的种种”游戏规则“,必须彻底改变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要途径是:第一,在经济上要高度重视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和建立公平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发挥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规则的作用,加强危机预防和应对能力。第二,充实南北合作的实质内容。第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互相协商,不应将本国意志强加于人。

12、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性是什么?答:第一,经济一体化。(1)科学技术以及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实行国际经济调节;(2)国际竞争需要协调与制约,如果没有打破国家疆界对经济生活的国际协调和制约,各国经济都会遭受损失,因此,适应经济全球化,调节各国垄断资本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矛盾成为必要;(3)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调节,要求建立新的国际制度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3、什么是跨国公司?怎样评价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答:(1)跨国公司是指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生产、销售、金融等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大垄断企业。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已成为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目前,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和国际贸易中居支配地位。(2)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生产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它的发展又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全球化。(3)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对外扩张和掠夺的工具。它通过遍布国外的子公司,在经济上控制所在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在政治上干预所在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在政治上干预所在国的内政,扶植为跨国公司服务的政治代理人,建?quot;国中之国”。

14、垄断资本的国际化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哪些矛盾答:(1)加深了资本主义世界各经济中心之间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2)进一步加深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之间的矛盾;(3)国际垄断同盟内部的矛盾不断加深;(4)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更为加深。

1、为什么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会出现两种趋势?答:在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两种趋势,即迅速发展的趋势和停滞的趋势。第一,经济迅速发展趋势:(1)生产力总是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2)竞争促使垄断组织关心和改进技术,采用先进设备。(3)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这种调整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第二,经济发展停滞的趋势:(1)

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2)垄断还会人为地阻碍技术的进步。

2、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其根据是什么?答: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就是指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各种条件日益成熟:(1)经济上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具体表现为:第一,垄断统治是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第二,垄断统治使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日益社会化。第三,垄断统治使资本本身日益采取社会化的形式。(2)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也日益成熟。具体表现在:第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第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经济落后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化。

1、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什么意义?答:(1)明确了判断社会主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物质条件;第五,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什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答: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原因是:(1)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2)缓解各种矛盾的需要。资金短缺,就业压力大。(3)市场经济的需要。竞争。交换。主体多元化。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答:义的客观标准。(2)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可以依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地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答:(1)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殊历史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脱胎于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很低、自然经济占相当大比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条件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经历一个长时期的初级阶段,以完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2)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完成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是要实现经济的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我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力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含义:(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特征:(1)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4)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答: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包括哪些内容?答: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内容是:(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6、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答: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第二,它是提高和改善劳动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条件;第三,它是从经济上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第四,它是消灭工农

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必须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这项基本经济制度。为此,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的原因是:第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才标志着社会主人经济制度真正建立起来;第二,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高效增长;第四,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第二,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第三,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四,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4、怎样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答: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当前,需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具体采用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等。

5、为什么要坚持和怎样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答:全民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表现为:第一,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全民所有制经济拥有现代化的大工业。第三,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第四,它的生产性企业为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大量的消费品。第五,它在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实现宏观调控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

6、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什么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答:第一,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彼此依赖的密切联系,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社会中心来统一指挥和协调,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而迅速地发展。第二,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属于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全民本身是个整体概念,全民所有意味着全体劳动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对生产资料实行共同的占有,而不是每个劳动者个别占有的简单相加,更不意味着每个劳动者都单独占有一份生产资料。第三,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体劳动人民共同的根本的利益的代表者,通过社会主义国家掌握属于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才能把劳动人民的长远

利益和当前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真正为全体劳动者的共同的根本利益服务。

7、为什么国有经济要实行两权分离?答:(1)社会需求复杂多变,国家不可能及时了解和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情况,国家直接经营企业必然造成浪费、效益低下。因而所有权和经营权应当分离。(2)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从历史上看,建企业。

4、按劳分配是通过哪些形式实现的?答: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里,按劳分配借助于货币工资形式来实现。工资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基本形式。奖金是按劳分配的一种劳动报酬补充形式。津贴是另外一种劳动报酬的补充形式,它是对在特定条件下从事劳动的职工的额外劳动付给的报酬。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分配资本主义借贷资本和股份资本的产生,使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建立在社会化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同样要求两权分离。

8、怎样认识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答: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一般来说规模较小,资金较少,而且基本上由劳动者自行集资,不需要国家投资;它自主经营,比较灵活,对市场的适应性强;它实行自负盈亏,其经营状况同劳动者的利益密切相关,能够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它能容纳手工劳动、半机械化劳动、机械化劳动等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有利于发挥广大劳动者和各种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在我国现阶段尚存在多层次生产力、资金短缺、就业困难、某些社会需要还得不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更多地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对于充分地调动广大群众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整个国民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多方面的需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如何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答: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还需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

10、如何深化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答: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11、怎样理解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市场主体,其投资、生产、经营活动都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它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市场。所以,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具有客观必然性?答: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第二,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为什么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答: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它既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同时也不同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将实行的按需分配。按劳分配体现了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要求,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上的实现。同时,按劳分配也体现了消灭剥削,实现分配平等的要求,体现了劳动者在分配领域中的平等关系。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它与将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实行的按需分配有重大差别。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现有哪些特点答:第一,按劳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第二,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首先,市场机制制约按劳分配的水平。其次,货币工资形式制约着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第三,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以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第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货币收入,不限于购买个人消费品,也可以用于投资,购买股票、债券或购买生产资料,创

形式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答: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营方式的特点决定的。第一,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第三,多种经营方式也是决定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条件。

6、我国现阶段如何调节多种分配方式和规范分配秩序?答:我国目前在分配关系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和调节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需要对多种分配方式进行调节。调节的原则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改善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者的收入,形成“中部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为此,要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初次分配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经过初次分配,存在收入差距不尽合理的现象,要经过再分配对收入进行调节,这主要是通过宏观调控机制实现的。采取的手段包括:税收、财政、社会福利政策或社会保障制度等。规范分配秩序的基本方针是:国家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

7、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答: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在提高效率与分配公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按要素分配,一方面,它促进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它也造成收入差距悬殊,并不断扩大这种差距,有悖公平。因此,需要正确、全面地认识和适当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谓效率原则,是指社会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企业和国民经济效率为目标。所谓公平原则,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一方面,从微观上应以人们的投入与其收入达到适度平衡为尺度衡量收入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从宏观上应以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保持适当差距为尺度衡量收入的合理性。人们的收入既应拉开合理的差距,不能搞平均主义分配;又应防止收入差距过大,甚至收入差距高低悬殊。这样才能实现公平分配。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是一致的,二者必须并重。要以效率促进公平,以公平实现效率。

8、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答:社会主义消费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人们在支配消费资料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它体现着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摆脱了剥削和贫富对立的一种平等关系。社会主义消费一方面受社会主义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对生产、分配和交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1)消费对生产有积极的反作用,它既再生产着劳动力,又通过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并为生产创造出动力,推动生产的发展;(2)消费使分配最终实现;(3)消费使交换最终完成,并促使交换扩大。

9、怎样合理安排社会主义的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 答:(1)消费结构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消费的组成和比例的关系。合理的消费结构是:第一,消费结构要适应生产力的水平。第二,要根据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的特点和要求,使消费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第三,要符合节约原则。(2)消费方式是指人们消费生活资料和劳务所采取的方法和方式。社会主义消费方式由个人消费和集体消费两种方式。集体消费在我国现阶段不能太大,它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增多。(3)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它反映消费需要满足的程度。消费水平的合理界限,应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劳动者的消费水平逐年有所提高。但是,如果不顾生产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也是不现实的。

10、按劳分配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第一,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劳动者必须参加劳动,才有资格从劳动的总成果中获取应得的份额,不劳动者不得食。第二,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不包括全部社会产品,只

是其中的个人消费品。第三,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在质上是符合社会需要的、被社会所承认的劳动。在量的方面,是以社会平均劳动量为尺度。社会和集体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质量和数量分配给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是什么?答:除了社会分工这个决定商品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条件继续发生作用外,还有以下原因:第一,社会主义现阶段存在多种公有制经济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以及其他公有制经济形式。第二,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各企业之间也存在商品关系。第三,在我国现阶段,除了占主体地位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外,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因而还存在其他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2、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答:第一,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促使企业搞好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之所以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因为:(1)市场机制有自身的局限性,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现代化大生产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完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2)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基础,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8、如何理解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答: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体现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两者之间的关系是:(l)一种经济制度一定采取适合自己要求的经济体制。(2)一种经济制度采取的经济体制可以是多种多样。经济制度相同的各国,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3)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不变,在不同历史时期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4)提高经济效益。第三,推动企业厉行节约,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第四,调节社会主义商品流通。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是什么?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的运行和发展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它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以外,还具有其特殊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市场中主体的结构。(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3)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能够实行更有效、更自觉的宏观控制。

4、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答:(l)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具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也有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只有对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进行改革,才能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2)旧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只有改革才能实现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变,才能解放生产力。(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无论是解放生产力还是发展生产力,都需要进行改革。(4)改革也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

5、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答:(1)经济体制改革是要通过经济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变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其核心是建立最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生产力发展的计划和市场的关系。(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是资源配置方式。(3)计划方式是通过政府制定计划、社会执行计划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方式是企业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散决策,由市场价格信号引导资源的流向,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4)实现计划和市场手段调节经济的有机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5)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既要使这两种调节机制各自在不同层次上发挥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又要使两种调节机制有机结合,在宏观计划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依据市场供求规律和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对资源的计划配置。

6、现代化大生产为什么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完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答:市场机制有自身的局限性,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完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一,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财政收支总额、信贷收支总额、外汇收支总额的平衡,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是难以实现的。第二,经济结构的调整,如产业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构等,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既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难以实现优化和合理化。第三,公正与效率的关系也不能只靠市场来处理。总之,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需要社会计划和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来引导。

7、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决

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在经济体制上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9、简述改革、稳定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答:(1)发展是硬道理。(2)改革是发展的动力。(3)稳定是前提条件。(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要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发展要为改革创造宽松有利的经济环境;改革要有力地促进经经济发展;发展和改革要以维护稳定为前提。

10、怎样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搞好四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第一,积极推进企业改革,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第二,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流通渠道;第三,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分配制度;第四,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11、我国为什么采取渐进式改革?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有哪些特点?答: 我国渐进式改革有如下特点:1.先易后难的有序改革。2.由点到面的改革进程。3.新旧体制兼容的过渡性制度安排。4.由增量到存量的梯度改革。5.改革同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协调。

12、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实现过程是什么?答: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实现过程是:(1)市场通过价格信号,直接调节生产和需求,在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间分配资源,促进资源向社会需要的部门和行业流动。(2)市场通过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把资源分配到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3)市场通过价格和竞争,选择各种资源的合理组合。同时还应看到,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并不排斥计划配置资源的作用。

1、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什么地位?答:(1)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力量。(2)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层生产经营单位,是具有自身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3)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及市场竞争主体。(4)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实体。

2、增强企业活力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什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答:增强全民所有制企业活力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其重要性在于:(1)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2)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4)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可以在完善企业的动力机制、约束机制、运转机制的基础上,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提高企业素质

3、如何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答: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需要进行综合治理,但主要是依靠企业内部机制的转变。第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第二,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第三,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第四,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除了企业自身进行“三改一加强”以外,还要有外部条件的配合,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第二,发展各类市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第三,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第四,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第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企业社会负担。

4、为什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答:(1)

现代企业制度具有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等优二,受纸币发行量的影响。第三,受经济政策的影响。

点;(2)过去的改革只解决了浅层次的问题,没有达到搞活国有

8、怎样建立我国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答:社会主义企业的目的;(3)现代企业制度有效地实现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价格体系,是指整个市场经济中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各种商品价民主管理。(4)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探索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与市格的有机整体。合理的价格体系的内容就是,要在价格反映价值的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进行制度创新。基础上,形成各种商品之间合理的比价体系和差价体系。合理的价

5、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内容是什么?答:现代企业制度具格体系,不仅意味着商品的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关系,多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特征。(1)产权数商品的比价、差价合理,而且意味着价格体系促进社会再生产发清晰是指产权关系清晰,即企业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均有展和人民需要满足的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明确的界定。(2)权责明确是指所有者同企业经营者有各自明确件下,建立合理的价格管理体制,要实行多层次的价格管理形式,的权利和责任。(3)政企分开是指政企职责分开。(4)管理科学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极是指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少数商品和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国家要支持和促进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公平、公开、合法的市场竞争,维护正常的价格秩序,对价格活动

1、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社会主义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进行管理。答:作用:(1)社会主义商品流通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为什么要进行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2)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3)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促进社会主义分配的实现。(4)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有利于满足消费者需要。(5)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联系的加强。

2、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既具有市场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的特征。第一,它是统一的市场。第二,它是开放的市场。第三,它是竞争的市场。第四,它是有序的市场。第五,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

3、怎样培育和完善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答:

(一)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我国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一是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商品价格的机制,并通过完善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和风险基金,健全商品价格调节机制;二是要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三是国有商业和合作社商业要彻底转换经营机制,在竞争中赢得和发挥主渠道作用;四是充分发挥各种非公有制商业的作用。

(二)培育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生产要素市场,是我国培育和规范市场体系的重点。(1)培育和完善金融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2)培育和完善土地市场,包括土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3)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4)培育和完善技术与信息市场。(5)培育和完善产权市场。(6)培育和完善生产资料市场。

4、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有什么意义?如何发展答: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就是要使商品流通的每一种营销方式,实现经营理念、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技术装备、人员素质、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促使流通企业规模和组织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特别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首先,必须树立全局观念,打破地方和部门保护。要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流通集团。抓紧培养精通现代流通规则、熟悉国际商务法律和现代流通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其次,要把引进外资与改造传统商业相结合。再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考虑现代化流通方式的强大辐射功能,避免因盲目攀比、重复建设而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5、如何规范和整顿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答:规范和整顿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是一项涉及面广又十分复杂的工作,必须突出重点,专项整治,带动全局,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第一,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第二,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法制。第三,加强组织保障。

6、我国应怎样调节货币流通?答: 要保持币值的基本稳定,必须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调节货币流通量:第一,根据一定时期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有计划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第二,坚持货币的经济发行,避免财政发行。第三,加强现金管理,合理地限制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范围。第四,调整信贷结构,加强金融监管。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

7、社会主义价格是怎样形成的?答:价格形成的基础是价值。价格要以价值为基础,这并不意味价格一定与价值完全一致,因为价格的形成还受下列因素的影响:第一,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第

径有哪些?答: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原因有:(1)满足非生产部门的需要。(2)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3)设立社会保证基金。(4)建立社会后备基金。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有:国家财政预算、银行信贷、劳务费用的支付、价格体系。

2、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答: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从根本上说两者的关系是一致的。(2)两者也有矛盾的一面。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总方针是“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基本原则是:(1)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与消费,使积累基金要能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3)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4)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5)确定合理的积累率,讲求积累基金的经济效益。

3、如何提高国民收入中的积累效益?答:提高国民收入中的积累效益,就是要是国民收入中的一定数量积累基金,取得尽可能多的游泳劳动成果。提高积累效益的主要途径有:(1)积累基金应主要用于内涵扩大再生产和促进经济的集约型增长,以利于改变技术落后状况,实现经济的集约型持续增长。(2)积累基金应着重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形成合理的技术结构。(3)积累基金应主要用于企业设备的更新和工具的改革,用于开发和扩大原料、材料和燃料的范围和种类;用于对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4)积累基金的使用方向,要以在扩大再生产中取得最佳积累效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

4、如何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答:(1)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和扩大社会保障项目,开展多种类社会保障;(2)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和扩大社会保障对象;(3)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实现社会保障法制化;(4)实行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5)建多层次保障制度。

5、建立和健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答:基本目标和要求: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就是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健全失业保险制度。3.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答: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项措施的统称。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意义:(1)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2)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3)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使企业摆脱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性负担,集中精力从事生产经营,提高效率。(4)有利于政府精减机构和减轻负担。(5)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和促进12 经济建设的发展。

1、为什么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加强宏观调控?答;必然性表现在:(1)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协调发展的需要。(2)宏观调控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需要。(3)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4)宏观调控是协调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的需要。

2、为什么要保持和如何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答: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意义在于:(1)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2)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和防止通货膨胀,从而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保持和实现供需总量平衡的主要途径有:(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3)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民主的经济决策体制。(4)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疏通商品流通渠道。

3、我国宏观调控的方式是什么?答: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直接调控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间接调控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和指导性计划,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信号,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而进行的调控。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的主要区别在于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机制不同,是否通过市场中介进行调控,是二者区别的主要标志。宏观间接调控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调节机制来实现的,市场成为国家宏观间接调控与企业微观运行的结合点。

4、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是什么?答: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法律、计划、行政等调控手段,这些手段各具特点,各有所长,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组成宏观调控手段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综合发挥各种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以便有效地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

5、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是什么?答: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目标,需要通过各种相应的经济政策来实现,这些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

(一)财政政策是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它是由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平衡、国家债务等方面的政策所构成的财政政策体系。财政收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由税种和税率所构成的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府的各项预算拨款政策。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和促进经济增长。按照财政政策在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方面的各种功能,财政政策可具体分为平衡财政政策、紧缩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三种类型。平衡财政政策是财政支出应根据财政收入的多少来安排,既不要有大量结余,又不要有较大赤字,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从而对总需求不产生扩张或紧缩的影响。紧缩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税收而增加财政收入,或通过压缩财政支出来减少或消灭财政赤字,以至出现或增加财政盈余,达到抑制或减少社会总需求,乃至消除需求膨胀的效应。赤字财政政策则是通过减税而减少财政收入,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的规模,来扩大社会需求。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过程来看,主要应采用平衡财政政策。此外,国家还可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政策手段来发挥作用,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国家税收、国家信用,以及财政补贴等手段。

(二)货币政策是为实现宏观调控而由国家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政策,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所构成的。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与发展经济。根据货币政策在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方面的各种功能,货币政策可分为均衡货币政策、扩张货币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均衡货币政策是保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的大体平衡,以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扩张货币政策是使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其结果往往会造成通货膨胀,或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紧缩货币政策是缩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以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过程中,应根据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实际

对比状况,来选择以上三种货币政策,以求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政策手段来发挥作用的,货币政策手段实际上是中央银行所运用的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各种手段,它包括计划手段、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

(三)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中的收入分配政策的具体内容主要是:(1)从总体上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2)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目的。(3)收人分配应体现效率与公平相统一,保持合理收入分配差距,克服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不合理差别和收入差距高低悬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防止贫富两极分化。(4)依法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保障最低收入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四)社会主义产业政策有三方面基本内容:一是产业支持政策;二是产业抑制政策;三是产业替代政策。同时,要明确重点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妥善处理重点产业与一般产业的关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生产要素存量调整与增量配置的关系、产业总体配置与发挥地区优势的关系。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向,我国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实施我国产业政策的主要手段,是有选择地在税收、财政拨款。信贷、投资等方面对不同产业给以优惠或限制,以及采取相关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调节措施。

6、如何认识宏观调控中经济杠杆的作用和特点?答:(1)运用经济杠杆的必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间接调控的特点,就是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调节经济运行,建立起有效的调控传递机制,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和引导宏观间接调控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2)经济杠杆体系及其职能。经济杠杆主要有价格、税收、信贷、利率、工资、奖金等,形成经济杠杆体系。这个经济杠杆体系总的说来具有调节、核算、分配、监督等多方面的职能。(3)经济杠杆作用的特点。经济杠杆之所以能够从宏观上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关键在于各种经济杠杆都具有利益调节者的功能,由经济利益的制约上促使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大体上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7、怎样在宏观调控中利用经济杠杆?答:宏观调控既要根据各个经济杠杆的特点分别加以利用,又要使各种经济杠杆协调配合,综合加以利用,以便调节经济运行发挥最佳效果。在综合利用经济杠杆的过程中:(1)应利用经济杠杆的整体性,使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相互促进、相互配合。(2)利用经济杠杆的互补性,即利用各种经济杠杆的特殊功能,互相加以补充,以达到总体调控的效果。(3)应利用经济杠杆的选择性,就是根据各种经济杠杆的特殊功能,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1、为什么要加快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速度?答:加快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第一,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存在和巩固的根本条件。第二,加快经济增长,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其生活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经济条件。第三,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我国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第四,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根本条件。

2、为什么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

答: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必须力争较快速度,但较快增长速度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要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相互关系。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第一,速度与效益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第二,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两者又存在一定矛盾。

3、为什么要实现和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答:继续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经济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具有极端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缓解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矛盾的需要。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第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搞好国有企业的需要。第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避免经济大幅度波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的需要。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关键在于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运行机制。第一,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第二,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运行机制。第三,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实现集约型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宏观调控机制。第四,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

4、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的意义和格局是什么?答:产业结构的优化,就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建立起最佳的或最优的比例关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对促进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2)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3)有利于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4)有利于从物质上保证国民收入中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实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我国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变动的总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5、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答: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第一,农业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与先决条件。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化的基础。第三,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1)农业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粮食和农副产品等基本生活资料。(2)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丰富的原料。(3)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劳动力。(4)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最广阔和最可靠的市场。(5)农业是经济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6)农业为对外贸易提供大量出口商品。

6、如何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答:建立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必须解决好三个层次的关系,一是种植业内部的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之间的关系;二是农业内部的农、林、牧、副、渔等业之间的关系;三是农村内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振兴农村经济,必须走农、林、牧、副、渔和第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道路。

7、我国怎样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答: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对工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第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第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第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正确处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第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8、我国为什么要促进和怎样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答: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具有极端重要性:(1)它是改革开放的需要,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分

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有利于为扩大对外开放创造条件;(2)它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经济素质的需要,特别是科技、教育、交通、通信、信息等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加快发展创造条件;(3)它是提高经济效益和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与专业化水平的需要,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投入产出率高,有利于取得较高经济效益,并能为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社会化与专业化的服务;(4)它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高效服务和广泛信息,促进经济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5)它是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劳动力素质,扩大就业的需要;(6)它是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第三产业中的许多行业,如信贷、税收、金融、审计、法律,以及国家经济机构等,直接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作用的发挥有密切关系。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答: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现代经济部门和传统经济部门同时并存的状态。二元经济结构对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双重的影响: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从其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是在原有传统落后的经济基础上,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机器大工业的产生,逐渐出现了城市的现代经济部门,从而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将来再由二元经济结构过渡到一元的现代经济。另一方面,二元经济结构如果长期存在和延续,特别是城乡二元经济差别长期不断扩大,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造成传统部门的长期落后,特别是传统农业落后,使农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资金积累和农业收入低下,阻滞农业的现代化。二是制约现代部门,特别是城市现代工业的发展、落后的传统农业,会限制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原料、副产品、市场等作用的发挥,从而不利于现代经济的发展。三是导致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拉大,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

2、我国为什么要实现和如何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答:发展中国家的传统部门比重较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所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发展中的严重约束,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的现代 经济转变,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

3、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什么?答: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所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和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相互关系。要在实现当前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未来长远的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4、我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答:按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制定了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三项基本国策。(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2)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3)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平衡。

5、我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依据是什么?答: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特征。重要性:首先,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了更强的预见性,更好的全局观念、长远观念,更加自觉地和目标明确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次,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协调发展和实现良性运行,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再次,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意味对经济发展中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进行了正确的决策,这就能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使劳动者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更好满足。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第一,要依据物质牛产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第二,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从本国的实际时情出发,依据本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发展阶段,考虑到社会环境、自然条件、国土资源、人口状况。第三,确定经济发展战略,要充分考虑到需要与可能,具有可行性。

6、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是怎样的?答: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战略重点是:(1)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2)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合理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7、怎样正确认识我国已从总体上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

答:进入21世纪,我国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社会的大门,处于小康社会的初始阶段。我国目前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业的竞争观念和外部压力,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大力组织商品和劳务出口,可以获得一部分外汇收入,增加现代化建设资金的来源。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特点:(1)它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独立自主地进行的。(2)它是以平等互利为原则的。(3)它实行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联合对外的原则。

5、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什么积极意义以及我国的对策是什么?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第一,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开放,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第二,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到2000年底,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50多美元,而要达到较高水平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至少达到3000美元,相当于一般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所谓不全面的小康,是指目前我国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一个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和生存需要的小康。而且即使这种小康,全国城乡居民并未全面达到。所谓不平衡的小康,是指我国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以及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改变,地区差距还有扩大趋势,因而目前达到的小康状况是不平衡的。

8、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 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答: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趋势,是由一系列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2)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发展商品经济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3)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内在要求。

2、为什么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答: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项政策的必要性在于:(1)有利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2)可以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3)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社会生产力发展。(4)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5)有助于增强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互相了解,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3、实行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是怎样的?答:(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必需的。(2)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各国进行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才能有效地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3)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和坚持自力更生不是矛盾的、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4、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性制、作用及其特点是什么?答:对外贸易的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它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开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强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对外贸易的作用:(1)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2)有利于调节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平衡,促进社会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3)有利于调剂国内市场的供应,更好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4)有利于把企业推向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增强企

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第三,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第四,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需要正视并处理好的紧迫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第一,加快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第二,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第三,应尽快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四,应尽快落实金融体制改革措施,增强中资银行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实力;同时也要加速完善我国金融立法体系和金融机构监管体系,以确保国家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第五,加快我国法制的建设。

6、怎样认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答:为了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更好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所以,实行对外开放,既要向外国开放我国的市场,同时又要开拓国外市场,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完全的开放。不“引进来”,就很难提高我国的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水平,想加大“走出去”的步伐也很困难。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这个战略实施好了,对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都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7、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答:经济特区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的区域范围,在这些区域范围的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实行各种优惠的办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和吸收外商、外资兴办企业和其他事业,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特区是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特殊形式。特区经济已显示出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引进了外资,增加了建设资金;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扩大了出口贸易;获得了更多的国际经济信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经验,等等。

8、怎样发展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答: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的开放→沿主要交通干线地带和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开放。

9、我国引进先进技术的意义和原则是什么?答:意义:(1)可以推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2)可以减少科学研究费用,为经济建设节约资金。(3)可以提高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使科技人员更快地成长。(4)可以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和出口贸易的需要。原则:(1)要有利于提高国内的经济效益。(2)要努力把引进、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3)必须注意保护国内工业的发展。

10、我国利用外资的意义和原则是什么?答: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利用外资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1)可以补充国内积累资金的不足;(2)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以提高引进国的生产、科学技术水平;(3)有益于促进引进国经济的发展,改善商品出口结构和扩大出口;(4)有利于引进国发展本国经济,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等等。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必须坚持以下几项重要原则:第一,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拒绝一切不平等和奴役性的条件。第二,利用

外资的规模,要从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第三,要坚持重质量、重效益的原则,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第四,要进一步健全涉外经济法和提高政策透明度。

自考政治学小抄 篇2

1.自考生“三观”态度不明。为了有效地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自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一步研究学校对在校自考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现状,笔者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对某高职院校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700份,回收率为87.5%,其中有效问卷600份,占样本总数的75%。问卷主要从人生价值观、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等几个方面考察了自考生的思想政治状况。(1)人生价值观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部分自考生在务实价值观的影响下,在具体价值的选择上过分的注重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过多的考虑个人利益和物质追求。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带着浓厚的功利色彩。(2)政治观念上,当代自考生有着自身的特点,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部分自考生受网络上负面新闻和言论的影响很大,加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肤浅、模糊,导致他们在社会政治制度的选择和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显得摇摆不定,对西方价值观念逐步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甚至走向认同和依赖。(3)道德观念上,学生们的道德意识只停留在道德认知上面,并且是被动的接受。而且这种道德观念并不牢固,不少学生形成了说一套做一套或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现象。集中表现在:知行不统一,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2.自考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1)明显的自卑感。自考生是高考的失败者或根本不具备参加高考的能力,走自学之路是不得已而为之。与统招生同处一个校园,同样接受高等教育,可身份却不同,许多自考生在心里上不平衡,不少人带着强烈的自卑心理。(2)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高考的失败者,自考生心理上的创伤比较大。(3)人际交往障碍。有的学生没有知心朋友,部分自考生面临严重的交往障碍,他们的交往圈子窄,以宿舍为单位,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容易引发人际冲突,陷入孤独、逃避、自我心理设防。

二、高职院校自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剖析

1.主要问题。(1)思想政治教育不受重视。调查发现,58.16%的自考生认为当前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师在教学中只限于空洞说教,学生不感兴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整个自考教学体系中相对于专业核心课程而言,处于边缘状态,没有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常常变为空谈。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逐渐被边缘化,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欠佳。调查显示,对所处的校园环境如教学设施表示不太满意的自考生占30.61%;表示很不满意的占14.29%(如图1)。由此可见,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也是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关键问题。

(3)部分自考生存在自卑心理,学习劲头不足。调查显示,18.37%的自考生不愿意和别人说自己是自考生,38.78%的自考生在别人问及身份时表示不确定是否该如实相告。由于高考落榜使他们自信心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他们心理上变得敏感,担心别人会因此而瞧不起自己;当别人问他们学什么的时候,他们总会避重就轻,只回答自己所学的专业,或者是很快转移话题。本来学习基础就不够牢固,加上自卑心理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考政治学小抄 篇3

关键词:政治思想工作 自考学员 学习和考核 思想成长档案 班级论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225-01

政治思想工作是保证高等院校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保持一致的重要手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高校的办学形式日益开放和多元化,社会上泛滥的各种思潮对在校学生和参加自考的青年的思想冲击很大,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拜金主义和西方自由化的侵蚀,对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发出各种疑问,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急迫而重大的任务。尤其是加强对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青年,他们走出学校参加工作,接触了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耳闻了各种理论,加上青年人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但成熟度不够,很容易被许多表面现象所迷惑,对国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错误的认识,因此,对参加自学考试这个人群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更为必要。[1]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高屋建瓴地分析新中国建立和曲折的发展历史,分析中国现状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青年人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这些参加自学考试的青年解决思想上的疑惑、认识的混乱,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坚持走有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法宝。

1 加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和考核

开设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而有力的途径。在自学考试科目中有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教师还是学员都没有将这些课程放到专业课的高度,带有很大的敷衍性和应考性。学校要从自身改变做起,针对自考学员的工作性质和不同课程的特点,选择能指导自学学员工作、提升其思想认识的课程,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让这些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内容成为学员自身工作需求的一部分,增加他们学习的内驱力。要求授课教师要重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对参加学习的学员严格要求,不但要求学员参加够学校要求的听课时数,认真听课、做笔记,还要布置研究性和联系实际的作业,促使、带动学员端正态度、认真学习,将思想政治课程放在指导人生方向、工作方向的高度去学习,发挥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的重要教育作用。同时,用严格的考核方式配合课程开设,考题更加注重和工作的联系,更加注重关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探讨,促使自学考试教育从理论化转为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处。

2 建立学员思想成长档案,记录学员每个阶段的思想动向

参加自学考试的学员散居在各地,除了定期的課程学习、培训,学校对其管理一般处于失控状态,这极大影响了学校对学员思想动态的了解,不利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全面展开。学校可以为每位进修学员建立思想成长档案,对他们进行长期有限的监控。[2]在他们进修之初,让每位学员对自己的思想成长做一个规划,制定出总目标和各学期的分目标。学员定时记录自己的思想成长状况,每周选择社会热点或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记录、点评,做到有事、有议、有心得,结合具体事件谈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认识。每月有总结,结合成长经历、课程学习、工作实际谈谈自己一个月来的思想进步、成长。每学期有汇报,每学期末,学员将自己的思想成长档案交到班主任处汇总。班主任和思想政治教师共同关心这些进修学员的政治思想成长,发现不足和需要提高之初,及时给予反馈指导,解决自考学员们认识上的偏差、思想上的障碍,帮助学员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人民服务、回报社会的朴素、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信念。同时,要推选出其中有代表意义的典型,将其成长档案进行复印,发放给班级的每位学员,树立思想政治进步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和先进的思想理念来激励大家共同进步。

3 和参加自学考试的学员的单位保持联系,定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

学员进修院校和工作单位都是进修学员的管理单位,共同对其思想政治教育承担责任,院校要主动和学员的工作单位联系。班主任或思想政治教师要定期到学员所在单位走访,通过走访领导和学员谈话等形式,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如发现学员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偏差,要及时给予疏导和纠正,防止学员的政治思想背离社会主义思想建设体系,影响学员的成长和发展。当然,在联系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优秀学员在思想政治学习有特色的先进个例,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推广,以个人创造性的学习和实践,带动进修学员整个班级思想政治学习的进步,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开创思想政治学习的新局面。

4 建立班级论坛,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

现先进的网络技术,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也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有助于新的学习形式的建立,也有助于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和兴趣。要善于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实现进修学员思想政治学习网络化、交互化和常态化。班主任或思想政治教师建立班级论坛,经常提出有代表性或争议性的政治观点,鼓励班级进修学员积极参与探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积极争论。在辩论中,各种观点相互交锋,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学员会自觉学习各种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书籍,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认识。这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会潜移默化地发挥其积极作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

总之,自学考试进修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进修学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认识的高度,影响着学员们的人生方向、工作热情和社会责任感。高等院校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加强进修学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拓展思想教育的渠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效。

参考文献

[1]马淑芬.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及其措施[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3):60-61.

[2]郭春娥,谭冬霞,鲍新龙.建立“大学生成长历程档案”工作经验浅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7:50-52.

自考政治学小抄 篇4

一、单选

1.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以(文化)为实体,按照一产品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合配的并且耗费一定成本的物品服务。

2.文化产品按照(公共性)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3.萨缪尔森认为,公共物品有如下两个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4.文化事业的本质在于(公益性)。

5.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6.文化事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经的(公共性)。7.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方法中,(行政方法)具有权威性、直接性、明确性的特点。8.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方法中,(经济方法)是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常用的最有效的手段。

9.指导性管理与指令性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较少使用行政命令)的手段。

10.受文化的政策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文化政策目标团体)。

11.(方案设计)是确定文化政策的中心环节。12.(文化政策功能的终止)是指文化政策自身所具有的和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发挥和行使的作用,效力和职能的局部或全部的终止和结束。13.(文化政策机构的终止)指由于某项政策功能的终止而导致的机关组织机构的撤销或职能的转变。1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15.文艺创作政策是(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

16.中国专业舞台艺术的政府最高奖——(“文华奖”。)

17.文物工作政策——(保护为主,抢救第一)。18.中国对文物实行的分级保护,对于可移动的文化,按文物何时何地分为三级进行科学保管与收藏。

19.文化市场政策——“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0.加强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建设,属于(群众文化组织)。

21.党内主管文化的最高领导是(中共中央宣传部)。22.中央政府主管文化的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3.(文化中介机构)是指在文化经济市场中,为交易的双方提供信息,促成交易而收取佣金等报酬的文化服务机构。

24.我国最早成立的文化行为协会之一是(宁波北仑

文化行业协会)。

25.文化事业组织是种免税组织,有严格的免税规定,表现的是(非营利性)。26.国际标准书号由(“组号——出版者号——书名号——校验位”)四组数字组成,其英文缩写依次是“ISBN”。

27.2002年4月9日(中国出版集团)成立。我国图书出版的集团化建设开始实施。

28.在国内出版公开发行的报纸都有国内统一刊号和邮发代号。(CN)为中国代号。29.高校报纸的统一刊号形式是一般的统一刊号后面加(F)

30.(文化市场的经营立体)是指在文化市场上依法从事文化商品经营和进行文化服务活动的个人和组织。

31.(执业注册)是在国家实行准入控制的行业内,从业人员取得法定的职业资格后,还须办证执业注册登记手续方可开业。

32.繁荣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调节社会分配和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33.“六五”计划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至今尚未实现。

34.“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兰克福学派)提出。

35.法兰克福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阿多诺)。36.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它文化服务是(文化产业外国层)。

37.文化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生产业除具有一般产业的商品属性之外,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38.(网络游戏)属于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形式和内容都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型文化产品。

39.2004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全国首个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

40.实现有效的文化产业管理的首要前提是坚持(以人为本)。41.实施的法规、传统、道德和标准、伦理关系扩大到社会之后,就使得中国传统社会具有了(家法社会)的特点。

42.城市文化特征的(多代性)反映了文化历史的演进。

43.城市的重要特点或者本质特点是(集聚)。44.(城市建筑)作为物质文化的一种,被人们比作城市的名片。

45.被称为“凝固的音乐”的(建筑)还要考虑它的节奏感和整体效果。

46.(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内核或深层结

构。

47.城市人口文化也就是(市民文化)。

48.(培育具有现代化素持的市民)这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

49.城市文化建设在工具取向上存在分歧,表现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

50.“三馆二宫一厅”中的一厅是指音乐厅或者歌剧院。

51.其中“三馆二宫一厅”中三馆是指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展览馆;二宫是指文化宫、少年宫、一厅是指音乐厅或者歌剧院。52.社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来的。

53.地域性:这是社区文化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54.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原则,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原则实际遇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55.市场调节模式的特点是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调节。

56.我国的文化事业法律本系是宪法为核心。57.《文物保护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和颁布的第一部文化法律。

58.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国家所有优先原则。59.传统文化体制的生存环境:计划体制。(1)它依赖于计划体制所提供的基本制度规则,(2)它依赖于计划体制所提供的经费支持。60.20世纪80年代没有进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模式的是广播电视业。

二、多选

1.文化行政的主要特点:宏观性、间接性、多样性。2.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文化管理部门:由主要办文化向管文化较多、由主要是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较变、由主要是直接管理局间接管理较变。

3.先进文化建设的两个目标:一是树人的目标,二是社会目标。

4.文化政策立体指:执政党、国家立法机关、政府、文化政策研究人员。

5.文化政策方案的确定包括三个阶段:确定文化政策目标、方案设计、方案抉择。

6.我国文化事业总政策包括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服务。“百花齐放、百家包鸣”两部分。7.我国文化行政管理组织存在的弊端:组织结构不合理、宏观调控措施不到位、行政管理手段不规范。8.文化市场服务社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传递信息的功能,2.知识转化的功能,3.教化引导的功能,4.整合凝聚的功能。

9.文化市场按照不同标准较为不同类型:1.营销

环节,2.营销区域,3.营销内容。10.电影市场的经营主体分为三类:制片者、发行者、放映商。

11.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特点:公益性、教育性、非营利性。

12.公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公有性、社会公家性、社会公用性。

13.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表现:1.文化设施日益完善,2.文艺创作、文化活动繁荣发展,3.民间艺术抢救活动声势浩大,4.群众文化事业异彩纷呈,5.文搏事业卓有成效。

14.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图书、报刊、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

15.新兴文化产业管理: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网络文化产业、会展业。

16.我国传统农村文化的特点:1.以农业为基础的村庄经济决定了传统农村文化的基本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2.以农族关系为基础的组织群体特征,3.以孝梯和勤俭为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和社会道德,4.以舆论和情感作为主要的农村社会控制手段。17.农村文化的功能:认识功能、整合功能、调适功能、导向功能、教化功能。

18.城市的物质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城市人文景观文化。

19.社区文化的特征:1.地域性,2.群众性,3.多样性,4.交融性。

四、判断

1.文化企事业单位对自身文化经济活动的管理是文化事业的宏观层面(×)

2.文化政策主体问题决定了文化政策的所属,即文化政策代表谁的利益、反映谁的要求。(√)3.执政党是政策的主体中的核心力量。(√)

4.文化政策制定是指文化政策问题界定到文化政策议程的建立再到文化政策文本确立以及合法化的过程。(√)5.“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文化事发展的正确方向,简称“二为”方向。(√)6.“古为今用,评为中用,推陈发新”是正确认识,利用古代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方针。(√)7.以拥金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文化服务报酬,它通常为中介交易双方承担。(√)8.文化事业组织所从事的“社会服务”更多地体现为服务者与社会公众的“契约关系”,不以公共权力的基础,也不具有强制性。(√)

9.《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将学科分为五大部类,2

2个基本大类。(√)

10.我国的期刊发行模式主要有:依靠邮政系统发行,杂志社会自办自行,通过第三发行公司发行的三种模式。(√)11.随着信息的潮流的涌起,出现了期刊网上发行的新模式。(√)

12.根据电影审查分级标准,国产和进口影片按内容分为普通影片和少年儿童不宜观看两类。13.国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理所当然地应当归社会全体公民所在。(√)14.狭义文化产业是文艺广电业:广义文化产业简称文教广电业。(√)15.文化产品(可)以按照一般商品等所交换的原则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并接受市场的选择从而实现其经济效益。(×)16.在市场准入政策方面,对于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的坚持产业化方向,但政府应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对于消遣、益智、娱乐型文化则完全产业化。(√)

17.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重要特点:经济上的竞争以城市为竞争单位。(√)

18.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是由政府。(√)

19.文化事业主要由国家举办,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国家规定并通过发布指令性的计划加以实现。(√)

20.我的文化事业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以文化法为主要内容。(√)21.《文化保护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和颁布的第一部文化法律。(√)

22.1910年清朝政府颁布了中国的第一部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权律》。(√)

23.出版单位实行(主编)责任制度,保障出版物刊载的内容符合本条例的规定。(×)24.西方国家没有文化事业的概念,文化十分明确地以产业的形式来发展。(√)

25.《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的分类模式:(1)主体或核心行业,(2)前沿文化行业,(3)拓展的文化行业,(4)广告业与咨询业。(√)

26.《产业界面上的文化之舞》的分类模式:(1)主体或核心行业,(2)前沿文化行业,(3)拓展的文化行业,(4)广告业与咨询业。(×)

三、名词解释

1.文化事业管理:是各级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和各种文化企事业单位对各项文化事业和具体文化活动的规则、组织、协调和监督,包括宏观文化行

政和微观文化管理两个层面。

2.文化政策主体:是指以一定的社会文化为对象,根据一定时期的国家文化利益,决策和制定文化政策以实现国家文化目标的人以及由这类人的群体组成的组织形态和机构形态系统。

3.文化组织:主要是指各相关群体为了实现全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通过权责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随环境变化而不断进行自我适应与调整的完整的有机体,以实现公共利益及全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目标,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文化产品、管理文化事务为基本职能。

4.文化事业组织:是指国家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由国这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文化活动、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非营利组织。5.文化市场:就是文化商品、文化服务和文化资源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所和领域。

6.图书市场:图书商品出版、发行、买卖整个流通过程中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7.文化市场稽查:是指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依照文化市场管理法、法规和规章,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文化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栓查的具体行政行为。

8.公益性文化事业:指由国家或社会兴办的面向全体公民或社会某一部分人的非营利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及其场所和所开展的各项活动。

9.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10.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指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场和获取利润的能力。

11.家族文化:是在一定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的,以宗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注重家族内家庭与家庭之间、族员与族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一种村落文化。

12.城市文化:是人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以及从外界吸收的思想,准则、艺术等思想价值观念及其表现形式。

13.城市化:指在一定的地域内,建立在现代工业基础上的城市经济取代农业经济,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14.社区文化: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特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5.文化事业管理模式是管理文化事业过程中用于规范文化管理关系的制度体系。16.多元复合模式是一种包括集权、分权和放权等多

种管理形式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17.文化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调整国家文化管理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8.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指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文化产品的生产、管理和传播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

五、简答

1.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1.把握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2.坚持政事分开的原则,3.坚持分类管理原则。2.文化政策终止的主要形式?

答:文化政策的终止是指停止执行某项文化政策。1.文化政策废止,2.文化政策替代,3.文化政策合并,4.文化政策分解,5.文化政策缩减。

3.文化中介机构的功能?

答:1.扩大文化信息传播渠道,加速文化商品流通。2.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拓展文化再生产规模。3.引导文化经济消费,培育文化消费群体。4.开发文化专业市场,建构支柱文化产业格局。5.推动文化事业体制的转换,健全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制。4.文化事业组织的特征?

答:1.社会服务性,2.非营利性,3.非政府性。5.我国群众文化组织的构成?

答:1.人民团体,2.基层文化馆、文化站和群艺馆,3.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组织。6.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意义?

答:1.繁荣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的有效方式,2.繁荣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对于建设现代化文明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3.繁荣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调节社会分配和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7.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答:1.文化投入欠账较多,文化发展水平偏低,2.文化发展不平衡,3.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滞后于数量的增长,4.文化建设的队伍不够稳定,文艺人才流失现象日趋突出,5.文化体制改革还不够理想,6.文化法制不够健全。

8.公益性文化事业管理的原则?

答:1.坚持持续增加投入原则,2.坚持公益性原则,3.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4.坚持法治原则,5.坚持向文化生活贫乏的群体倾斜的原则,6.坚持兼顾各方面的文化利益原则。

9.我国文化产业管理面临的机遇?

答:1.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国外文化产业管理的成功

经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2.有助于更好地引进外资,拓宽融资渠道,3.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改革动力。

10.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答: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2.加强农村文化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迫切需要,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需要。1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具体举措?

答:1.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3.坚持文化大众化方向,培植多元的农村小康文化主体。12.城市文化的特征?

答:1.城市文化的多代性与多元性,2.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与层次性,3.城市文化的开放性与整体性,4.城市文化的现实生活与有效管理笥,5.城市文化的快节奏性与求新性,6.城市文化的集聚性、扩散性与地域性。

13.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

答: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2.建设具有个性的城市形象文化,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4.形成若干个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艺术团体,5.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6.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14.社区文化的功能?

答:1.社区文化具有营造“社区精神”的作用,2.社区文化具有提高“社区综合竞争力”的作用,3.社区文化具有提高社区综合素质的作用。15.政府主导型文化事业管理模式的特点? 答:1.健全的文化行政体系,2.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3.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16.《电影管理条例》实行的基本制度?

答:1.摄制电影许可证制度,2.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制度,3.电影审查制度,4.电影进口专营制度,5.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制度,6.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制度。

17.我国互联网文化管理法律制度主要包括? 答:1.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许可制度,2.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制度,3.互联网文化产品审查制度。

18.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方向? 答:1.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理顺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2.完善相关法规,依法建设文化,3.深化文化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4.完善文化市场体系,5.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6.逐步实现文化管理体制向

大文化管理体制转变。

六、论述

1.新时期农村文化事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答:1.认识上的偏差制约着农村文化建设,2.文化生产与消费脱节,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3.文化阵地建设参差不齐,投入不足,利用率不高,发展不平衡,4.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给农村文化事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5.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出现诸多问题,6.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村文化仍具有封闭性、凝固性、落后性、农耕性等特征,7.农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2.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特点?

答:第一,体制内改革快于体制外改革;第二,外层制度改革快于核心制度改革;第三,基层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快于文化行政体制改革;总之,20多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典型特点是“非平衡性发展”,即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外层制度改革与核心制度改革、基层单位管理制度改革和文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不配套、不协调,集中体现为“三大差异”;一是行业系统差异,二是地域差蒸发量,三是同一系统内部不同基层单位之间由于资源条件不同,改革的速度与路径也有差别。

3.多元复合模式的特点及利弊分析?

答:多元复合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法国。多元复合模式是一种包括集权、分权和放权等多管理不甘落后 文化事业管理体制。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同一个国家内,对不同的文化事业或同一文化事业的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发展对同一文化事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甚至在同一文化事业的管理体制中,包括了截然对立的多元化因素。其优点体现在:第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地方办文化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加对地方文化单位和文化活动的资助,并在必要的时候保护本国文化不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第二,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有利于对那些需要加强调控的部门进行有效的监控,也有利于使那些可交由市场调节的行业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第三,集权、分权、放权并用,体现了这一管理体制的灵活性,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度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使文化事业管理能遵循文化活动本身的规律和要求。这种模式也有其内在的缺陷,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放权和收权的冲突会给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给协调工作造成较多的问题。4.论述国外文化事业管理的类型?

答:世界各国的文化事业管理模式分为四种类型:

国家计划模式,以苏联为代表;政府主导模式,以韩国为代表;市场调节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多元复合模式,以法国为代表。

国家计划模式以苏联为代表,这是一种中央高度集权的文化事业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一国的文化事业由各级政府及其春主管行政部门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调节和控制。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文化事业主要由国家兴办,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国家规定并通过发布指令性的计划加以实现。

这一模式的最大优势是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条块结合的、封闭性的文化行政网络、有利于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蚀,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和国家认同,有助于推动非营利性文化组织的迅速发展和壮大,集中人力物力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出文化艺术精品。

这种体制的弊病也十分突出:一是片面强调文化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工具,忽视了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从而限制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使文化沦为政治的附庸;二是轻视了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文化产品的供需关系紧张。矛盾突出,难以有效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也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文化行政机关拥有文化管理的一切权力和绝对权威,以指令性手段管理文化单位,文化单位没有自主权,其积极性、创造性严重受挫。同时,文化经费来源单一,国家拔款有限,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政府主导模式以韩国为代表,政府主导特点是文化事业以私人兴办为主,但政府并非放任不管,而是发挥主导作用,利用自身拥有的权力及合法有效的手段进行积极主动的引导和协调,使文化事业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沿着特定的方向繁荣发展。它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政府的强力调控有助于消除文化交流中颓废、腐朽等不良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国民消除现代化过程中焦急、困惑、不信任等消极文化心理的束缚,有助于继承和发扬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进而提高社会的整合程度。第二,文化管理机构“少而精”,尤其是广播电视系统的“局台合一”建制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这也为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以求发展创造了条件,该模式的缺陷也很明显,它较适合小国寡民的国家,较适合单一制的国家,不太适合多民族、地城辽阔的大国。

市场调节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特点是文化事业的发燕尾服主要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调节。

自考政治学小抄 篇5

A1.薪酬是员工合法的劳动收入,国家现行的法规政策等是薪酬分配的法律依据;

A2.薪酬是企业对员工履行劳动义务的物质补偿形式;A3.薪酬是员工基于劳动和贡献所得的全部劳动报酬;A4.企业员工依靠未企业所做的非直接性劳动贡献而

.薪酬对雇主的职能:

持高于其他企业的薪酬水平来吸引人才。

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基本薪酬内涵:是企业员工劳动收入的主体部分,特点:

辅助薪酬的平台,基本薪酬 a32.标准薪酬,基本薪酬数额 不得低于法定最低工资标准。

★浮动薪酬 传统包括分红和奖金,现代还包括利润

分享,股票期权以及特殊奖励。

★浮动薪酬相比基本薪酬的特点: b1.对基本薪酬的补充作用;

b2.是薪酬中的变动部分,形式多样,支付时间和数额不固定。将员工的贡献和企业回报与员工的利益和企业成长联系在一起。

★奖金:是企业对于员工超额劳动或突出绩效以货币

形式支付的奖励性报酬,也称效率或刺激薪金。

★激励薪酬相比浮动薪酬的区别: b1.含义更为宽泛,强调长期形式

b2.形式更为多样,个体、团队、特殊形式 b3.更能体现管理者的意志和政策导向

b4.更强调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浮动强调自身变动 特性,从人工成本管理角度;激励强调员工创造 行为的激发,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福利薪酬: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各种物质补偿和服务

形式,包括员工法定福利、集体福利和 个人福利等(货币的福利)。作用:

1>柔性薪酬:是货币工资的替代形式,它具有劳动 报酬的性质和功能,以多种灵活的形式支付; 2>可降低企业人工成本,享受国家税收方面的优惠; 3>满足员工多种工作和生活需求,具有货币薪酬 所不能比拟的提供服务、增强企业凝聚力。

★集体福利:是企业自己或者通过社会服务机构举办的,供员工集体享用的福利性设施和服务,特征是全员性和平等性。

★个人福利(任意性)指有员工福利基金开支,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员工个人的福利补贴,是员工福利的非主要形式。包括:探亲假期、工资补贴;交通费 补贴、取暖补贴、婚丧假;生活性补助。★总薪酬的基本性质:从内部结构看,1>

不是一个部分的概念而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各要素即独立又结合。

2>不是一个成本的概念而是一个收益的概念。使员工绩效最大化。

3>不是一个报酬的概念而是一个管理的概念。

4>体现了一种战略管理的内涵,反映的不是一种单纯的劳动力买卖关系而是如何将薪酬管理整合到企业

收入

★企业薪酬管理的性质

1>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资源分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 2>薪酬管理是对人的管理。管理理念:将薪酬管理 作为企业目标的实习和员工内部激励的一个重要

组成因素。

3>成功的薪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现代企业薪酬管理3种奖励机制综合运用:

物质机制——按劳付酬,体现公平和效率; 精神机制——激励贡献,体现人本主义观念;

主要领域与问题包括:

养老金或年金问题。

〓第二章企业薪酬理论〓

★涵义:为了突出薪酬问题的微观性质,将与企业薪资

福利问题有关的理论统称为企业薪酬理论。

产物。通过雇主和雇员双方集体力量的讨价还价 和公平合理的激射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垄断,(、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劳动法、工会

内在经济原因的理论.人力资本是由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是存在于人体

中的知识和技能等含量的综合。

人力资本理论优点:从个人来看,人力资本

含量高,劳动生产率高,边际产品价值大,得到较高的工资和待遇,成为内在认为资本 价值实现所谓的帕累托最优。该理论给予了为了让工人努力程度1> 效率工资,把工资定在一个2>失去工作的威胁。

近代工时学主要为了研究工作简化方法和技术,以提高工作效率。,关注的是

方法时间衡量个人需要—付诸行为—实现目标——反馈企业,循环过程。企业应关注:员工行为的原因,收入而是相对收入以及本人对公平的认识,员工考虑自己的收入—付出比与“他人、制度、自我”比,马丁〃魏茨曼在1984年提出,工人与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协议规定双方利润中的分享比例。将传统的工资制度改为分享制度,核心是将固定的工资转变为与反映企业某些经营状况的 指标相联系的收入。

及其家庭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法律制度,是国家对 劳动力市场运行进行干预的一种重要手段。★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作用:

a.规定劳动关系双方不得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在最低 工资额以下的工资;

b.只要员工按法定工作时间履行劳动给付义务,企业或雇主向员工支付工资不得少于法定最低。★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方式:

1>通过立法的方式直接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2>法律上不直接规定,只是规定确定原则和具体原则,授权有关部门根据原则来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支付的原则:1>货币支付的原则; 2>定期支付的原则; 3>直接支付原则;4>全额支付;5>定地支付原则;6>优先和紧急支付原则。★欠薪索赔制度是指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对欠薪雇主 就其欠薪优先索赔的权利的制度。内容有:

(1)受特权保护的劳动者范围(公务员、公营企业

员工、持股份员工、雇主亲属);

(2)受特权保护的工资范围(基本工资、津贴等);(3)特权的等级(一般性特权、专门性特权);(4)欠薪索赔特权的加速偿付。

★欠薪保障基金即特定机构依法筹资建立的专门用于雇主由于无力或故意而欠薪是,向劳动者垫付欠薪的基金。此制度包括: 1>基金来源(雇主捐款);2>基金的管理机构;3>基金的收益对象; 4>基金保障的欠薪范围(企业破产、雇主逃匿、;5>基金支付的程序。

主要包括: D1.工作时间。D2.工作日种类。

个人自主安排工作时间长度的工作日。★劳动保障法

E1.反歧视工资。相关制度:民权法和公平付薪法。E2.★工资集体协商:指职工代表大会与企业代表依法 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 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

第四章

企业薪酬战略政策与方案

★企业薪酬战略

内涵:企业为有效利用报酬机制,充分激励员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企业战略而制定的 薪酬管理的原则、策略、计划和行动的总和。性质:不同层次战略的关系;企业战略决定人力资源

个人目标有效的结合b.强调对人的行为和员工绩效的开发; c.突出报酬★员工公平。内部公平:指企业内部的员工的保持相对于所从事的工作而言,是否体现按劳付薪原则。

★薪酬水平的对策模式 1>领先对策,保持优势薪酬水平2>—75p ★内部薪酬政策的任务:

1>促进企业薪酬结构的合理性。体现公平付薪原则’;2>促进员工薪酬结构的有效性。体现按照贡献支付 劳动报酬的原则。

★企业薪酬方案:为贯彻企业薪酬战略和薪酬政策,配合企业现存的薪酬制度而实施的短期行动部署和具体措施,包括薪酬抑制和薪酬激励方案。

★薪酬方案设计与实施的目的:

*促进薪酬管理与企业经营的更好结合;

*促进薪酬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有效配置; 提高员工绩效。

★薪酬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原则:

*提供能吸引和留住企业急需人员的薪酬水平; *避免人工成本的盲目上升,维持组织有支付能力的薪酬水平;*避免因部分员工薪酬水平提高,导致。

此方案的核心是降低企业

〓第五章 企业薪酬水平、薪酬差异与薪酬调查〓 ★企业薪酬水平指一定时期你一个国家、地区、部门、行业、或企业单位劳动者的平均薪酬水平,也可以 特指某一领域劳动者群体的薪酬水平,其中企业员工

★企业薪酬差异的内涵。1>企业之间员工的薪酬差异;2>企业内部各工作岗位、工种之间的员工薪酬差异。既包括薪酬变动水平(相对量差异);又包括薪酬数额(绝对量差异)。三种表现形式:

(1使劳动者不能自由进入这些职业,从而使该职业劳动者处于垄断地位。影响的外部因素称为制度性原因,基础

(2后天训练也很难实现,从而使具备天赋的劳动力保持垄这种收入称为租金性收入。

由于从事的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导致★薪酬调查在企业薪酬管理中的作用:

1>为制定本企业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提供参考。2>为企业薪酬调整提供依据。

价格。政府发布指导价位的作用为:*有市有价; *协商参考; *合理确定工资标准;*间接调控。

2.社会团体提供的劳动力市场职位价格。信息质量 1.通过咨询公司获得企业薪酬

信息,主要途径是会员制。

2.公司自己做薪酬调查。方式有:**非正规方式获取。

1)基准企业的选择;

2)基准工作的选择)

〓第七章工作评价及其运用〓 ★工作评价的作用

敢为的任职者获得高报酬,而低难度岗位任职者获得低报酬这样一个同工同酬的原则。

★工作评价的应用条件企业提供的条件:

1>有一个由专家组成的工作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应该具有丰富的工作评价经验和技术。

2>编制适合本企业的详细和科学的工作说明书,工作评价必须在工作评价的基础上进行。

3>收集其他公司相近的工作评价资料作为参考; 4>高级管理层的支持和广大员工的积极配合。

★工作评价的指标体系

评价系统的核心是建立工作

工作地点。

;2>选择共同的评价指标;

3>将不同类别的岗位或职位对应相应的类别和等级;4>不同等级的岗位或职位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形成工资等级序列。

★点数法的基本原理:将具有代表性的同质要素在 工作族中选择出来,设定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即通过计点的方式反映的相对价值,根据岗位 价值的大小构建岗位和薪酬等级结构。★岗位评级步骤。

确定岗位价值—岗位等级结构—薪酬等级结构1>

工作,从中开发出与岗位和工作相关的薪酬因素 系列,即选择同类评价因素。

2>将一级要素继续分解为二级等不同的子要素。3>将最末一级子要素按照标准差异分成相应等级。4>如果采用1000点的方法,则根据要素的重要性将点配置在每一个评定要素上。

5>企业所有工作岗位的总点数都被配置之后,就会

★因素比较法的实施要点

1》在确定那个各种工作影响因素时,要考虑生产和

经营的性质。

2》用最简单的方法,将各因素的内涵表述清楚,以保证评定标准的统一和公正。

3》确定各因素的影响等级及其在总体系中的比重时,要注意结合企业生产的性质和特点。〓第八章基本薪酬管理〓

★计时工资制:按照单位劳动时间和特定的工资标准

计算的一种工资制度。

构成要素:1>劳动计量与报酬支付的技术标准。2>劳动计量与报酬支付的时间单位。

工资标准是技术标准与时间单位的综合。

3>实际有效的劳动时间,计时工资=特定岗位的单位 时间工资标准*实际有效劳动时间。

主要特点:1>测量要素稳定,标准固定统一,易于刮泥,有利于员工收入的相对稳定;

2>受劳动对象和劳动条件差异的影响小; 3>对员工出勤率有较强的制约作用。

★计件工资制:根据员工完成的工作数量或合格产品的数量计发的劳动报酬。

要素:1>特定单位时间的工资标准.2>单位时间的劳动定额或工作量标准.3>计件单价。个人计件单价=特定工作物等级的主要特点:*;

*对劳动成果的计算分配透明度高; *刺激员工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

★岗位等级工资制的实施原则(只对岗位不对人)工资的确定和分配以岗位要素为依据,要素决定 后各岗位和职务之间的相对顺序和等级序列,任职者 根据任职情况得工资。

★岗位等级工资制的管理锦标赛理论,说明: 1>工资水平要足够高,才能吸引员工到企业中参赛知识资本的积累和升值;

2)推动员工技能的全面开发,促使员工掌握更多与 本岗位技能相关的知识;

3)满足企业发展对员工技能的深层次需求。

★年功工资,是一种简单而传统的薪酬制度,它是按照 员工为企业服务期的长短而支付或增加薪酬的一种 管理制度,往往与终生雇佣制相关联。

★资历工资,设计目的是为了奖励那些已经达到了特定薪酬等级最高工资标准,但又不可能晋升到上一个 等级的员工。(公务员)

★年功工资和资历工资的管理特点与缺陷。

C1.激励员工为本企业服务。增加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性

和安全感; C2.起点低,利于成本管理;C3.缺乏竞争和绩效激励,成员工资与劳动质量和数量脱节。

〓第九章补偿性薪酬与特殊情况下的薪酬管理〓

★岗位津贴,是对特殊劳动条件下工作的补偿,项目有:

★协议工资:指劳动者和企业双方,通过直接谈判或

协商来确定工资支付标准,并将协商结果通过劳动

合同等方式契约的形式确定下来的一种工资制度。

★保密工资制:企业处于外部竞争或者内部管理的需要

而实施的对员工收入结果实行保密的一种工资制度。

★保密工资的优势。1>避免员工之间在工资上相互攀比,减少分配不均产生的矛盾;

2>雇主可以及时调整人员配置;

3>引导员工不将注意力集中在对金钱,利于综合激励;〓第十二章员工长期激励薪酬管理〓 ★企业薪酬的调整 ★分红制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调整原因:1>基于市场变化的调薪分红制是企业内部税后利润的再分配,它建立的理论2>基于能力需求的调薪3>基于工作表现的调薪。和实践依据:1>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员工的收入

调整原则:1>选择调整战略和新的政策 取决于个人和集体的劳动成果;2>对不同岗位和员工实施有区别的调整政策 2>企业一年内所取得的利润是各种资本的形式的回报3>一般按短期支付。★分红制的特点$分红是对企业年终净利润分配;$分红是对企业剩余劳动成果的分配;$分红不与员工的劳动成果直接挂钩,而与个人工资收入基数有关。★利润分享制:是企业向员工支付了劳动工资之后,调整低层员工的薪酬比例。再拿出一部分利润或超额理人向员工进行分配制度。

★薪酬要素调整的重点 利润分享制的作用: 加大员工薪酬中奖金和激励薪酬的比例;使员工的 有助于把员工的报酬与企业的效益联系起来; 基础薪酬部分处于变动中,使员工的稳定收入比重缩小,改善企业的劳资关系;降低企业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将以劳动量为基础的付薪机制转变为技能和绩效为主的★现金支付方案是指将当年的一部分利润直接在期末 付薪机制,报酬向高技能中的高绩效员工倾斜。4>利于对明星员工的激励。

★保密工资的弊端。

1>

劳资双方的报酬交易多是暗中进行,不利于监督和

管理,容易产生纠纷。

2>降低员工对薪酬的公平感和满意度。

3>难以发现和及时纠正薪酬管理中的问题。如果企业的人际关系基础不好或对合作要求高的不适宜公开

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加班成本。

工作日的工作时间分布。此制度主要

从员工的个人需要出发。

坐班,也可交叉工作。〓第十章奖金与成就工资管理〓

★短期激励报酬包括奖金、成就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制。

在管理上有三个特征:*按照员工对企业的实际贡献支付报酬;

*薪酬支付量随员工绩效变动;

*区别与一些长期激励薪酬,一般采用现金支付。

★奖金制度:按照员工超额劳动或者超常绩效的数量和

质量支付报酬的一种薪酬管理制度。

★薪酬管理制度。指比较固定和规范的奖金分配和运作

形式,由奖金的发放种类标准对象、奖励范围等内容构成。

★奖励条件(奖金发放标准),确立原则:

^o^ 要与员工的超额贡献紧密项链;

^o^ 对不同性质的超额贡献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

奖励方式;

^o^ 将奖励的重点放在与企业效益有关的生产环节 和工作岗位,以实现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o^ 奖励成本做到公平合理、明确具体、便于计量。

(各部门不同的奖励指标不同的奖励条件)。

★奖励项目:刺激员工超额贡献的奖励项目,多超多

获得;约束员工节约成本、减少消耗的奖励项目; 体现部门性质的奖励条件和奖励指标。

★奖励周期,指奖金核算、支付的时间单位:

^o^为持续有规律的生产设置产量奖采用月季别;

^o^与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关的奖励,采取年终奖;

^o^紧急临时性的一次性奖励。★奖励基金,指将多少收入作为企业全体员工奖金的分配基金,需要确定几种比例关系。

★成就工资制度:是当员工的工作非常有成效,为企业

做出了突出贡献以后,企业以增加基本工资的方式付

给员工的物质报酬的一种薪酬管理制度。

★成就工资的特点:对员工有长期激励作用,不会带来

风险;具有稳定绩效优秀员工的作用,促进忠诚度;

对绩效不突出的人,有一定自我筛选的作用。

★成就工资制度的缺陷:考核者不公平;工资增长比例

确定不科学;薪资增加幅度小;工资变动时间长;

工资成本越来越大;不是合作行为有负面影响。

〓第十一章绩效薪酬与激励薪酬的管理〓

★绩效薪酬:是一种员工薪酬管理计划,简称为绩效

工资方案(PFP)是企业激励计划的一部分。理论基础

奖金,难以纳入系统管理; 成就工资,加大企业成本。

★绩效薪酬方案设计

绩效薪酬的确定因素:绩效评定等级,体现高高低低;

个人在工资浮动范围中的位置。

★绩效薪酬实质,是通过调节绩优与绩劣员工的收入,对员工的心里-行为进行像雾调控,以刺激员工行为,从而发挥其潜力目的。

操作困难点:1>可能对雇员产生负面影响;

2>绩效薪酬的效果受外界很多因素制约;

3>评价标准难以达到双方的认可;

4>出现刺激高绩效员工与实际收入背离现象; 5>社会对竞争对手的影响。

★完善绩效薪酬要做到:

有精确测量业绩的方法和手段;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所采取的绩效薪酬方案将对员工产生好的影响;

所有方法可以清晰表述绩效与薪酬之间的函数挂

你想;对绩优员工能够提供其他晋升机会。

★增益分享方案,是企业与雇员、团队分享生产率收益的一种手段。特点是:增强员工的团队意识和集体

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员工之间的恶心竞争,但是不容易单独观察员工个人绩效。适合此方案的企业应具备:规模小,财务良好,产品稳定,企业生产管理;

2>组成两个委员会:生产和审查委员会;

3>提出一个增益分享公式:斯坎伦比=人工成本/产品

销售价值(销售收益和盘存货品的价值之和),斯坎伦比提供的是一个增益分配基线,低于这个

比例就会分享增益。

★激励薪酬方案设计主要问题及其考虑因素:

1>激励计划是以个体或集体形式进行;

2>员工可能承受的风险程度有多高;

3>激励薪酬是否能完全取代传统薪酬;

4>针对不同的企业或群体,应用长期或短期激励薪酬。

自考政治学小抄 篇6

8直流测速机:一种测速元件,实际上就是一台微型的直流发电机 9接触式传感器:获取两个物体是否已接触的信息的传感器

10接近式传感器:判别在某一范围内是否有某一物体的传感器

11程控增益放大器:利用计算机采用软件控制的办法来实现增益的自动变换

12隔离放大器:具有防止电网电压等对测量回路损坏的功能的放大器

13采样/保持器:使输入信号处于采样状态的器件

14软件数字量非线性校正: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非线性补偿

15数字滤波:通过一定的计算或判断来提高信噪比

16中值滤波法:在三个采样周期内连续采样读入三个检测信号,从中选择一个居中的数据作为有效信号

17伺服:在控制指令的指挥下,控制驱动原件,使机械系统的运动部件按照指令要求进行运动

18直流伺服系统:采用直流伺服电动机作为执行元件的伺服系统

19旋转变压器:一种输出电压随转角变化的角位移测量装置 20相敏放大器(鉴幅器):将交流电压转换为与之成正比的直流电压,并使它的极性与输入的交流电压的相位相适应的放大器

21占空比:高电平在一个周期之内所占的时间比率

22检测误差:由检测元件引起的误差 23原理误差:由系统结构和输入信号引起的误差

24扰动误差:负载扰动引起的误差 25交流伺服系统:采用交流伺服电动机作为执行元件的伺服系统

26变频调速:改变异步电动机的供电频率,可以改变其同步转速,实现调速运行

27恒磁通变频调速:保持电动势与频率之比为常数进行控制

28恒功率变频调速:保持电动机的额定功率不变,改变负载的速度

29调制波和载波:以所期望的波形作为调制波,而受它调制的信号称为载波

30载频比:三角载波的频率跟正弦调制波的频率之比

31同步调制:改变正弦调制波频率的同时成正比的改变三角载波的频率,是载频比保持不变

32异步调制:改变正弦调制波频率的同时,三角载波频率保持不变,使载频比不断变化

33步距角:步进电动机每步转过的角度

34最高起动频率:空载时,步进电动机由静止突然起动,并不失步地进入稳速运行,所允许的起动频率的最高值

35最高工作频率:步进电动机连续运行时所能接受的最高频率

36电液速度伺服控制系统:系统的输出量为速度,将此速度反馈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比较,实现对系统的速度控制的系统 37电液力伺服控制系统:以力或压力为被控制物理量的控制系统

38D/A转换器:将数字量转换成模拟量的电路

A/D转换器:将模拟电压转换成数字量的器件

40集散控制系统(DCS):由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检测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人机接口技术相互发展、渗透而产生的新型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

STD总线:一个通用工业控制的8位微型机总线

42单片微计算机:将CPU、RAM、ROM、定时/计数、多功能I/O、通信控制器,甚至图形控制器、高级语言、操作系统等都集成在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上的计算机

43模糊推理:从不精确的前提集合中得出可能不精确结论的推理

44工业机器人:一种机械装置,具有通用性;可以再编程;有自动控制系统,可在无人参与下自动完成动作。45柔性制造系统(FMS):可变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制造系统

46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整体优化观点,在人的核心作用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结合起来,从信息技术和组织上将全生产过程的各项工作系统和信息系统连接起来的生产系统 47 DDC: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48 SCC:监督控制系统 49 DCS:分布式控制系统 50 PWM:脉宽调制型

1.机电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 系统工程、控制论和信息论是理论基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进步是物质基础。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要素与各要素的作用

(1)机械本体(2)动力部分(3)传感检测部分(4)执行部分(5)驱动部分(6)控制与信息处理部分(7)接口

3.机电一体化六个关键技术及作用(1)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2)传感检测: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感官(3)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的交换、存取、运算、判断和决策(4)自动控制技术: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目标最佳化(5)伺服传动技术:在控制指令的指挥下,控制驱动元件,使机械的运动部件按照指令要求运动,并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6)系统总体技术:将各有关技术协调配合、综合运用而达到整体系统的最佳化

4.现代机械的机电一体化目标

(1)提高精度(2)增强功能(3)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4)节约能源,降低能耗(5)提高安全性、可靠性(6)改善操作性和实用性(7)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8)简化结构,减轻重量(9)降低价格(10)增强柔性应用功能

5影响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动链的动力学性能的因素

(1)负载的变化(2)传动链惯性(3)传动链固有频率(4)间隙、摩擦、润滑和温升

6主要间隙类型和消隙措施

齿侧间隙、传动间隙、轴向间隙、扭转间隙。齿侧间隙:刚性消隙法、柔性消隙法。轴向间隙:调整垫片的厚度。

7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1)足够的容量(2)与测量或控制系统的匹配性好,转换灵敏度高(3)精度适当,稳定性高(4)反应速度快,工作可靠性好(5)适用性和适应性强(6)使用经济

8光电式转速传感器的结构和测速原理

由带缝隙圆盘、光源、光电器件和指示缝隙盘组成。光源发出的的光通过缝隙圆盘和指示缝隙照射到光电器件上,圆盘转动时,圆盘每转一周,光电器件输出与圆盘缝隙数相等的电脉冲,根据测量时间内的脉冲数,可测出转速

9接近式位置传感器的分类

(1)电磁式(2)光电式(3)静电容式(4)气压式(5)超声波式 10测量放大器的特点

(1)具有很高的共模抑制比(2)高增益(3)低噪声(4)高输入阻抗 11隔离放大器的特点

(1)能保护系统元件不受高共模电压的损害,防止高压对低压信号系统的损坏(2)泄漏电流低,对于测量放大器的输入端无须提供偏流返回通路(3)共模抑制比高,能对直流和低频信号进行准确安全的测量

12常用的集成采样/保持器系列

用于一般目的:AD582、AD583、LF198。用于高速场合:HTS-0025、HTS-0010、HTC-0300。用于高分辨率场合:SHA1144 13数字滤波的优点

(1)由程序实现,不需要增加任何硬件设备,也不存在阻抗匹配问题,可以多个通道共用,节约投资,提高可靠性、稳定性(2)可以对频率很低的信号实现过滤(3)灵活性好,可用不痛的滤波程序实现不痛的滤波方法,或改变滤波器的参数 14常用的数字滤波方法

(1)算术平均值法(2)中值滤波法(3)防脉冲干扰平均值法(4)程序判断滤波法

15伺服系统的结构组成

(1)控制器(2)功率放大器(3)执行机构(4)检测装置 16PWM控制电路的组成

(1)脉冲调制器(2)逻辑延时环节(3)晶体管基极驱动器 17直流测速机的输出特性

当负载电阻趋于无穷大时,输出电压与转速成正比。随着负载电阻变小,输出电压下降,而且输出电压与转速之间并不能严格保持线性关系。18永磁式测速机原理

恒定磁通由定子产生,当转子在磁场中旋转时,电枢绕组中即产生交变的电势,经换向器和电刷转换成与转子速度成正比的直流电路

19步进电机功率放大器的功能

将环形分配器的输出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得到步进电动机控制绕组所需的脉冲电流及所需的脉冲波形 20集成采样/保持器的特点

采样速度快、精度高、下降速度慢 L398的特点

采样速度高、保持电压下降慢、精度高

22常用非线性软件处理方法及应用场合

(1)计算法:当输出电信号与传感器的参数之间有确定的数字表达式时,可采用计算法进行。(2)查表法: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运算都比较复杂,甚至无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的参数计算。(3)插值法:占用内存单元多,表格编制麻烦的运算用插值法减少列表点和测量次数。

23插值法的计算机实现步骤

(1)用实验法测出传感器的变化曲线(2)将上述曲线进行分段,选取各插值基点(3)确定并计算出各差指点的值,及两相邻插值点的拟合直线的斜率,并存放在存储器中(4)计算取出X-Xi(5)找出X所在的区域,并取出该段的斜率(6)计算Ki(X-Xi)(7)计算结果y

24伺服电动机的基本要求

(1)宽广而平滑的调速范围(2)较硬的机械特性和良好的调节特性(3)快速响应(4)空载始动电压小

25永磁直流伺服电动机特点应用范围 体积小、转矩大、力矩和电流成比例、伺服性能好、反应速度快、功率体积比大、功率重量比大、稳定性好。应用于办公自动、化工厂自动化、国防工业、家用电器、仪表

26无槽电枢直流伺服电动机特点应用范围

转动惯量小、机电时间常数小、换向良好。用于需快速动作、功率较大的伺服系统

27空心杯电枢直流伺服电动机特点应用范围

转动惯量小、机电时间常数小、转向好、低速运转平滑、快速响应、寿命长、效率高。用于快速动作的伺服系统。如机器人的腕、臂关节

28印刷绕组直流伺服电动机特点应用 转向好、旋转平稳、机电时间常数小、快速响应、低速运转性能好、能承受频繁的可逆运转。试用于低速和起动、反转频繁的伺服系统

29反应式步进电动机特点

(1)气隙小(2)步距角小(3)励磁电流较大(4)电动机内部阻尼较小(5)断电时没有定位转矩

30永磁式步进电动机特点

(1)步距角大(2)控制功率较小,效率高(3)电动机内部阻尼较大,单步运行振荡时间短(4)断电时有一定的定位转矩

31永磁感应式步进电动机(混合式步进电动机)特点

(1)步距角小(2)响应频率高(3)励磁功率小(4)效率高 32晶闸管SCR特性

(1)具有正反向阻断能力(2)阳极和控制极同时加正向电压时晶闸管导通

33功率晶体管GTR工作的三种状态 截至、有源、放大饱和状态

34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特性

(1)高电流密度(2)低饱和电压(3)高输入阻抗(4)高速特性

SPWM变频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1)绝对值运算器:根据电动机的要求给定电位器输出电压(2)函数发生器:实现调速过程中电压和频率的协调关系(3)逻辑控制器:根据定电位器送来的电压,经逻辑开关,使控制系统的SPWM波输出相应的相序送到逆变器,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及停止。还要完成各种保护控制 36电液伺服系统的特点

响应速度快、输出功率大、结构紧凑37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

主机、外围设备、过程输入输出设备、人机联系设备和通信设备等 38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软件组成

(1)系统软件:汇编语言、高级语言、控制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通信网络软件(2)应用软件:输入程序、输出程序、控制程序、人机接口程序、打印显示程序、各种公共子程序

39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类型

(1)操作指导控制系统(2)直接数字控制系统(3)监督控制系统(4)分布式控制系统

40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可靠性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功能模块化,控制智能化。41接口方式的种类

(1)人机通道及接口技术(2)检测通道及接口技术(3)控制通道及接口技术(4)系统间通道及接口技术 42并行接口传输数据类型和传输方法 数字量、开关量。无条件传送、查询式传送、中断传送

43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特点

(1)工作可靠(2)可与工业现场信号直接连接(3)积术式组合(4)编程操作容易(5)易于安装及维修 44单回路调节器特点

(1)实现了仪表和微机一体化(2)具有丰富的运算和控制功能(3)有专用的系统组态器(4)人机接口灵活(5)便与级间通信(6)有继电保护和自珍断功能

8255芯片的端口及功能

(1)数据总线驱动器:与系统总线相连,实现CPU与接口之间的信息传递(2)并行I/O端口:功能由程序决定(3)读/写控制逻辑:用于管理所有的数据或状态字的传送(4)A组和B组控制:接收来自读/写控制逻辑的命令和内部数据总线的控制字,并向对应端口发出适当的命令

8255芯片的三种工作方式

方式0:基本输入/输出方式。方式1:选通输入/输出方式。方式2:带选通双向总线I/O方式 47常用现场总线(1)PC总线工业控制计算机(2)STD总线工业控制计算机(3)Q-BUS(4)Multibus(5)VME bus 48 STD总线的特点

(1)小板结构(2)严格的标准化(3)面向I/O的设计(4)高可靠性

上一篇:水电暖安装工程施组下一篇:杭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若干规定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