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小抄

2024-09-03

政治学原理小抄(共8篇)

政治学原理小抄 篇1

一、填空题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3、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4、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5、(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6、(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7、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8、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9、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0、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1、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12、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13、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

14、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

15、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16、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17、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

18、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9、政党的产生是现代(议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20、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21、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军人集团)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2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23、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4、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

25、(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人民权利)的思想。

27、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政治斗争)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28、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普选制)。

29、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人民团体),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30、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政治社会化)得以传播和沿袭。

31、(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32、现代社会科学把(意识形态)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33、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经济自由)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

34、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35、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36、选举权和(罢免权)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37、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38、宪法和(个人权利)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

39、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二、选择题

1、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德治、礼治)。

2、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

3、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

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5、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官本位、“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权力本位)。

6、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权力研究途径)。7、1949年—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民众主义)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

8、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政治哲学研究、政治科学研究)。

9、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数据问题)。

10、(现实主义)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1、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公共权力、人性)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

12、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选民)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

13、(利益)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

14、(理论与策略)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

15、(规范方式)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

16、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申诉和控告权、监督权、批评和建议权)。

17、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民主权、生存权、自由权)。

18、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原则中(人民主权原则)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

19、议行合一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20、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司法独立、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体现了法治原则。

2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参政党)。

22、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多党制)。

23、社会主义将(议行合一)确定为其宪政规则。

24、(罗尔斯)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

25、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马克斯·韦伯)。

27、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自愿),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

28、从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效率精神、契约观念)。

29、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义务、责任、权利)关系。30、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选举)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

31、政治参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有助于经济发展)。

32、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平等选举原则、直接选举原则、间接选举原则、普遍选举原则)。

33、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

34、(自由主义)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

35、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

36、(自由主义)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37、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福利改革、经济干预)。

38、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自由经济、强国家)。

39、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0、现代政治文明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平等原则、宽容和理性精神、自由原则、秩序原则)。

4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42、(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43、民主的限度包括(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44、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工人阶级、中产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三、名词解释 1.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2.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3.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4.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5.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6.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7.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8.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9.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10.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11.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12.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13.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14.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15.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16.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1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18.总统共和制在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19.压力集体又称为利益集团,它是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3、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 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4、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5、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 答: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6、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7、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 答:第一种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第二种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第三种认为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第四种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第五种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8、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第一,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表现在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性上。第二,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 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第三,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多种手段作为备用,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是后盾。第四,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第五,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

9、政府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答: 政府具有的特性为:(1)阶级性: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2)共公性:政府是实现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3)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4)有机组织性: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从总体上来看,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

10、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11、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12、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制国的统一。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制国有机统一起来。(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五、论述题

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答:(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在西方,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2、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是什么? 答:“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3、试述人民主权原则。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政治学原理小抄 篇2

一、耗散结构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 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思想

普利高津提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体系, 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 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变为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 这种非平衡条件下的、稳定的、有序的结构称为耗散结构。相比之下, 平衡结构的有序主要表现在微观上的有序、是不随时空变化的“死”结构, 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而耗散结构中的有序则表现为宏观上的有序, 是一种处于运动变化中的“活”结构, 体系的状态、性能向着优化方向转变, 因此, 比热力学平衡结构更具广泛应用性。耗散结构的形成必须满足四个条件: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且是一个非平衡态;系统各个元素之间存在着一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系统要出现新的有序结构必须依赖某个个体变量涨落的诱导和启发。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能达到的理想状态就是耗散结构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耗散可以定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在内部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 系统发展的有利因素不断增加, 使组织有序度的增加大于自身无序度的增加, 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产生新的活力。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耗散结构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耗散过程中形成的自组织和自适应组织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能达到耗散结构是整个工作体系达到的最理想状态。

下面结合该理论主要特征, 解析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层面的启示。

二、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解析

1. 非平衡特性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耗散结构理论强调系统的远离平衡状态或非平衡态, 它是相对于平衡系统提出来的, 远离平衡既不是不平衡, 又不是平衡, 而是指当一个复杂的组织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时, 在内部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 组织有序度的增加大于自身无序度的增加, 从而产生新的能量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过程, 这种与环境相互作用自发产生有序性、维持有序性的结构就是耗散结构。按照这种思路, 处于平衡态的系统只能是趋于无序和稳定, 不会产生新的组织系统和新的结构系统, 也可以说, 该系统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活力或创造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使师生的思想和行为, 以及社会生活的有关方面所要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它有根本目的与具体目的的区分, 根本目的是一元的, 具体目标则是多元的, 是与党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部门的具体奋斗目标相适应的。如在革命战争年代需要的是对为国为民、英勇牺牲的战斗精神的培养, 而在改革开放的和平发展时期需要的是职业精神、技术能力、社会公德的培养等。这种多元性也是与高校广大师生的层次性相适应的。例如, 同是大学生, 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就有很大差异。这种特征和要求就是一种典型的非平衡性, 非平衡的特征要求我们在制定师生的具体教育目的时, 要考虑差异, 更加具体和贴近教育对象的实际, 而不致空泛不着边际。也要求我们在历史条件发生变化后, 应适时提出新的具体的目的, 引导教育对象与时俱进, 向根本目的靠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四有”新人, 主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但是, 这两种任务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非平衡态, 一个矛盾解决了, 新的矛盾和问题也会不断涌现, 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要不断树立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观点;不断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现代意识的观点。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 国家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 要使人的发展有序化, 师生就需树立诸如竞争意识、德才兼备意识、大局意识、教育质量意识、法纪意识等, 这样才能使教育教学活动达到一种临时性的相对稳定, 不断螺旋上升, 从低级有序得以不断向高级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2. 系统开放原则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环境

耗散结构理论强调系统的开放性, 开放系统是产生耗散结构的前提, 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都不可能产生耗散结构。在热力学原理中, 同外界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的系统称为封闭系统;同外界既无能量又无物质交换的系统称为孤立系统, 孤立系统的自发演化趋向最终结果必然是走向无序。而开放系统是指与外界既有物质交换, 又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对于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而言, 还包括信息交换。耗散结构理论证明了一个系统要想维持、形成并保持有序的状态, 必须不断从外部环境引入物质、能量和信息, 不断吐故纳新, 系统才能稳定。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开放性的系统特征, 其内容是目的与任务的具体化, 内容的确定以目的和任务为客观依据, 以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为现实依据, 而内容的实施过程又在具体的环境情境之中, 人的思想意识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马克思也认为“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在规定性, 同时也受教育者思想状况的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的影响, 因此内容也是丰富的、多样的, 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开放系统。内容虽然概括起来讲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五个方面, 但在具体的内容里面, 例如世界观教育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内容涉及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或基本矛盾,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体现是不一样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人生态度、理想、目的也同时具有历史性和层次性等;政治观中的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形势政策等都是经常性的教育内容, 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要求, 等等。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来看, 一般不外乎经济、政治、文化、大众传媒等宏观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同辈群等微观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时无刻不在与这样的外界环境永不间断地进行人员流动、信息交流、物质投入等的交换与交流, 因此, 可以看出耗散结构理论中的“开放性”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起到宗旨性指引作用。

鉴于此, 我们在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时就要坚持开放的观点, 这种开放不仅要体现在观念上、思想上, 而且要体现在机制与制度安排上, 更要进行环境要素的优化。只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教育工作才能收到实效。

3. 非线性机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功能

普利高津强调耗散结构系统中必须有某些非线性动力学机制过程, 非线性是相对于线性作用而言的, 线性作用是一种简单的数量叠加, 而非线性机制使得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产生协同动作和相干效应, 产生整体功效大于局部功效的放大效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功能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地位与功能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机制, 它与整个专业教育、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培养一起协同才能完成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才能把千千万万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才能使大学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才能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从这个全局高度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战略地位和社会功能是其它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搞好整个高等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 它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与其它教育要素相比是居于首要性、方向性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 党的历史已经证明;同时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所服务;并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了科学文化发展的性质与方向, 科学文化又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 两者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

因此, 高校需增强对广大师生深入进行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的自觉性、积极性与使命感;积极主动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 完成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基本任务。

4. 涨落原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耗散结构理论提出涨落导致有序的观点, 涨落是指系统中某个微小的变化会带来大的结果性偏差, 亦即系统中任一要素的微小变化都能使得整个系统中的其它要素发生变化, 并最终形成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状态。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 是通过随机的涨落来实现的。因此, 涨落是形成系统新的观念、结构、方法、功能的动因。在这里涨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具有二重性的意义, 一方面涨落具有不稳定态势, 另一方面涨落也是系统发展演化的建设性因素。它揭示了同一性之中存在着差异, 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涨落对于系统的发展演化, 既可以起破坏作用, 又可以起建设作用。

具体反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就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创新与发展是它不可回避的战略课题。从内容上看, 随着网络的普及, 出现了部分青少年网络犯罪、迷恋网络等问题;随着改革开放, 一些西方不良思想涌入, 导致部分师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缺失、社会责任缺乏。从方法上看,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运用“灌输式”教学方法, 如何针对师生思想意识、消费观念、工作环境、学习条件、工作方法的变化改变这种单一教育方式,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是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从功能上看, 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出现了多元化,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与教育功能等, 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涨落情势。针对新情况、新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创新与发展的历史使命。为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既要反映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实际, 又要回应师生发展的客观诉求;既要关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 又要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不断超越与深化;既要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直接运用其所提供的现代化技术与手段, 又要强化自身理论创新和实践建设。仅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要方法看, 诸如理论教育、实践锻炼、榜样教育、自我教育、形象教育、心理咨询等, 必须应对学校师生的思想变化实际, 在进程上还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新的教育方法, 对相应问题进行整体性宏观调整, 从而维持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完成好高等教育的应有使命。

摘要:耗散结构的开放、非平衡、非线性和涨落有序的基本理论特征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与耗散结构异曲同工, 它的目的与任务是一种典型的非平衡态, 同时它的内容与环境处于开放状态, 地位与功能存在非线性, 发展与创新依赖涨落原理。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解析

参考文献

[1]苗红等.基于熵与耗散结构的高教系统管理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3) .

[2]张宗海.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 2003.5, (02) .

[3]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05-277.

[4][比]伊·普利高津著.曾庆宏, 沈小峰译.从混沌到有序[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108-130.

[5]郭万恒.耗散结构理论中的方法探讨[J].宁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12, (4) .

[6]段晓静.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广泛应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8, (4) .

[7]孙飞, 李青华.耗散结构理论及其科学思想[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3.9, (3) .

[8]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特点[J].理论之窗, 2001, (6) .

联系生活进行政治哲学原理教学 篇3

关键词:政治;哲学原理;生活;联系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的学习,是很多学生都头疼的一件事。由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太成熟,所以他们很难弄明白这些哲学原理,经常是听的时候稀里糊涂、背的时候死记硬背,这样

的结果就是考试遇到关于哲学原理的题时总不知道如何下笔,甚至乱答一气,将沾边或不沾边的原理都答到题上。很多高中政治教师对此也很头疼,觉得自己明明已经讲得很透彻了,可是学生们还是没有办法理解这些原理。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哲学原理比较抽象,让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在讲授哲学原理的时候想办法将它们具体化,想办法把这些哲学原理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原理,在理解之后再记忆或做题就会容易多了。其实,让学生学习哲学原理的目的,本来也是让他们用这些原理及方法论去指导自己的生活。而且在讲授时联系实际,还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哲学原理、方法论与生活是有关系的,进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将哲学原理、方法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呢?笔者在此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认真研究政治哲学原理,尽量联系学生熟悉的事情进行讲解

有很多人觉得哲学原理就是抽象的,将它们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是很容易。其实只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认真研究这些哲学原理,就一定能够发现它们与生活的联系之处,因为这些哲学原理本就是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比如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内容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在讲授这一原理时,教师可以首先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这是一个典型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例子: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走向解放道路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曲折和困难,但是他们依然在曲折中向前进,最终取得了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学习中国历史的学生们更是知道。这样联系熟悉事物进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原理。再比如发展观点的原理,内容是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在讲解这一原理时,教师可以直接举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为例:人类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原理的例子,每个学生又都知道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所以在这样讲解后,他们就可以理解这个原理的内容,然后举一反三地将它们运用于我国和外国的发展史中,甚至可以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二、在讲述哲学原理时要尽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

人是社会中的人,哲学原理又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它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类个体的,这当然也就包括学生。因此,在讲授哲学原理时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理解和运用。例如在讲解上述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时,除了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让学生对这一原理进行理解外,还要把它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做可以使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我在讲这一原理时就把它同学生自身的发展联系了起来,我告诉学生们其实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过程: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甚至打击,这就是曲折性;但是他们仍然健康地、一步步地成长着,并且每天都有新的发展,这就是前进性。再如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内容是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二者互相影响,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在讲这个原理时,正好遇上校际篮球比赛,我就以此为例告诉学生,整个篮球队就是一个整体,每个队员都是整体里的部分,在进行比赛时,尽管个人的能力很重要,但是如果整个队的士气都不高,大家也不相互配合、鼓劲,那么他们肯定就无法胜利,这就是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而在大家配合很好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表现特别出色,连连拿分,就可以促进球队在比赛中获得胜利,这就是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三、在讲述原理时要联系方法论指导学生的学习

政治学原理小抄 篇4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在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两院制:指一个国家内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6、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可能包括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商会、工会、俱乐部、兴趣爱好者协会、利益集团等等。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21、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4、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5、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27、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8、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29、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30、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31、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

政治过程。

32、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33、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34、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35、社会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36、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37、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38、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39、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40、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41、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42、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43、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

44、宪政: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45、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46、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47、寡头铁律:即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48、民主化:是指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49.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50.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在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两院制:指一个国家内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6、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可能包括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商会、工会、俱乐部、兴爱好者协会、利益集团等等。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21、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4、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5、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27、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8、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29、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30、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31、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32、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33、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34、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35、社会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36、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37、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38、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39、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40、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41、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42、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43、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

44、宪政: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45、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46、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47、寡头铁律:即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48、民主化:是指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关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10、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统治的特点是什么?

(1)在权力分配上采取封建等级制度,使政治权力与土地所有者密切结合;

(2)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君主的意志和权力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

(3)在经济和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4)在思想上,封建地主阶级广泛利用宗教和宗法思想,对农民阶级进行精神奴役。

11、政府的基本特性是什么?参见综合自测题(七)的答案。

12、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与2005年7月试题中简答题:“4、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是什么?”答案相同。

13、如何理解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

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14、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1)

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他们崇尚自由,反对干涉;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

2)

与中产阶级规模发展相伴随的是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

与上述两方面因素相联系,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53、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参见2005年7月的试题答案。

五、论述题

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参见综合自测题(八)的答案。

2、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

答案要点:

(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

(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3、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4、试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第一次出现了巨大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对立。面对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这种变化,氏族社会的原有公共权力及其组织设施制度已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共同利益基础,又不能胜任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协调新的利益矛盾的政治作用,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

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镇压和控制奴隶阶级的反抗,协调其他利益矛盾,需要一种新的、不同以往的“特殊的公共权力”,国家即是这种新的公共权力组织。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的有关论述,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因此,国家不像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那样是全体居民的权力,而是占有生产资料的那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它的基础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国家在实行政治统治的过程中,必须要履行特定的政治管理职能。不过,政治管理只是国家实现阶级统治的手段而不是其本质。国家阶级统治与政治管理的二重性正是统治阶级利益的自我实现要求和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在国家性质上的反映。

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可是,在形式上却表现为超然于社会之上的独立力量。尽管如此,国家存在的社会形式并不能代替它的阶级本质。

(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氏族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本纽带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阶级关系产生后,取代了天然血缘关系的基本纽带作用,并促使社会成员为了谋求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社会流动,不同氏族和部落的成员混然杂居,为了便于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统治,使得他们在其居住的地方实现其公共权利和义务,地区来划分就被作为出发点。这种按照居住地组织国民的办法,是一切国家共同的。

(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作为一种暴力机器,国家不同于氏族社会武装组织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一,国家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等物质附属物,即常设的暴力机关,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不过是自己组织为武装力量的居民。其二,国家的暴力为统治阶级专属,并以它为主要凭藉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社会秩序,以及对付外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由全体居民构成,主要用于对付外敌,氏族社会内部则主要以道德强制力维持秩序。其三,国家是系统采用的暴力,是精巧的暴力机器,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则不具备国家暴力的系统性和精巧性。

在上述三方面差别中,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是最根本的,国家与氏族社会公共权力在划分居民和暴力组织方面的差别,不过是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的自然延伸和特定表现。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本质的论述,可以认为,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6、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

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共产党、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政党以及政治经济改革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政党,都在这个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

(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

(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它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功能,而且还因为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决定了政治体系的结构形式。目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一党居优制和多党制。这些不同的政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府制度形式。

9、试述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案要点:

(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

(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详细论述如下:

善治模式的特征:

第一,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一性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

第二,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统治基本上局限在社会公共领域,所关联的对象是一种二元对立式的国家与民众。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治理(如公司治理、社区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未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合的程度,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

第三,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

第四,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政治学小抄 篇5

1. 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 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 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的定义: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之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力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权力

含义:政治权力实际是人们选择一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本质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

政治权力构成要素: 客观构成要素: ① 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 ② 社会财富(物质和精神)③ 暴力

主观构成要素: ① 能力素质 ② 身份素质 ③ 理论和策略 ④ 政治组织

政治权力的特性: ① 主体利益特性 ② 强制约束性 ③ 专属排他性 ④ 扩张延展性

⑤ 多重职能性,政治权力的类型:

1. 按政治权力主体的性质分:原始社会的政治权

力,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权力,封建主阶级的政治

权力,~~~~~~

2. 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划分:社会公共权

力(普遍性,至上性)

执政党权力 3. 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层级划分:中央和地方权

力,上级和下级权力 4. 按照政治权力的功能分:立法,行政,司法

政治权力的特点:

① 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点的政治目标指向 ② 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效益 ③ 政治权力具有双刃剑效用 ④ 政治权力的作用影响巨大而深远

政治权力的方式:①指令方式(指令,命令)②压力方式(政治警告,政治威慑,政治恐怖)③规约方式(制定法律)④说服方式(运用于政治权力主体有共同利益的时候)⑤奖酬方式(物质和精神奖励,荣誉,职位,酬金,记过)⑥处罚方式(规约方式的补充,坐牢)⑦暴力方式(武装起义,军事政变)

政治权力的作用:

1. 从政治关系来看:政治权力是实现主体成员成员

利益的特点方式和凭借,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法定政治权力的必要条件 2. 政治生活来看: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

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展开的。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社会政治生活以政治权力为

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3. 从社会生活来看:以合法强制的方式实现并且分

配共同利益;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具大的作用

(推动和破坏);对思想文化有巨大的影响力;影响社会的其他方面

政治思想

特征:

1. 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想认识(与政

治心理相比,具有政治理性认识的特点)2. 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具

有各自利益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政治思想,或寻找不同的政治思想作为精神支柱;不同的政治思想反映不用了利益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政治

权力主体的利益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主导性和支配性)

3. 政治思想反映着深层次的政治现象的逻辑关系 4. 政治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经济发展不一定同步,与政治发展水平不一定同步,历史传承性)

作用:

1. 反映特定政治利益,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 2. 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

3. 政治思想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的作用,4. 政治思想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

类型:

1. 依据历史发展的进程来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1840年以前),近代(1848—1919),现代(1919以后)西方:古代(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近代(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现代(19世纪以来)2. 依据政治思想本身的思维结果来分: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3. 按阶级来分:奴隶主阶级政治思想,封建主阶级政治思想,~~~~~~~~~~ 政治参与

特点

1. 主体上,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 内容上,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 3. 关系上,政治参与是公民对公共权力的权力和义务和责任 4. 外延上,只限于合法手段参与政治 5. 目的上和对象上,不仅仅是政府决策还包括直接和间接通政府相关的政治生活

类型:消极参与,动员参与,自动参与(三者间的动态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条件: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参与正相关)2)社会地位(根据个人的教育,职业,收入,权力,威望来判断)3)政治心理(是否对政治热心)4)政治机制(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5)社会机会(年龄,性别,种族)

方式:

① 政治投票(全民公决)②政治选举(选举人大代表)③政治结社(政党、共青团)⑤政治表达(集会,情愿,言论)⑥政治接触(上访)⑦政治冷漠

作用:(政治作用,社会作用)1. 公民实现其效益的方式。(通过政治权利和资格,影响政治权力)

2. 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3. 影响政治管理的民主化 4. 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 5. 影响社会政治稳定 社会作用:

1. 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公平2. 政治参与影响经济发展 3. 影响社会流动和自治

4. 影星历史发展

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其主体上:从少数人参与到多数人参与再到全体人民参与

其方式上:单一化向多层化发展(政治参与方式的多样化)

利益与政治:

利益的含义: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征的需要

构成:1)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2)反映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3)特点历史阶段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矛盾:利益实现的主体性 和 实现途径的社会性 之间的矛盾(主体性和社会性)

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 之间的矛盾(形式的主观性和内容的客观性)

利益目标和利益手段之间矛盾(目标和手段)

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具体有限和发展无限性)

利益关系: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个人利益和群里利益)

共同利益: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

特征:公共性(对祖国统一的共同要求)

非市场性(通过合法的强制手段来实现)

单一性(共同利益是唯一的)

独立性(一旦形成,成为第三种利益,具有独特的地位,支配个人利益)

多重价值复合性(多重价值要求,包含生存,安全,秩序,效率,公平,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基本价值,从而是政治运行和决策面临不同价值冲突的困境 和 协调不同价

值的任务)

不同层次的共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分布和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结构状况,这些层次有:集体,利益集团(资本主义特有)阶层 阶级 民族 社会(不同背景 覆盖面不同 如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利益就是社会的利益,单一民族国家,民族利益就是社会利益)

利益矛盾:

横向利益矛盾:

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如个人与个人,阶级与阶级。①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自然差异如年龄性别,社会差异如职业和所受过的教育)②两个利益主体对同一利益都有要求。(某一利益主体对另一利益主体既有的利益有要求,即剥削,两个利益主体对双方都为获得的利益有要求,即竞争)纵向利益矛盾:

不同层次上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个人的利益与集体利益,集团,阶层,民族,社会等群体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①两部分利益对于同一利益的不同意义②对同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进行分割是不合理

利益在政治社会中的作用:

1. 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

2. 利益关系式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3. 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特性形成的基础

政治学原理小抄 篇6

●国际市场价值就是商品的国际价值,它是各国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放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比较而形成的国际范围的社会价值。●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国民一年内所生产和提供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的总和。或:是一个国家国民一年内所生产物品和服务增加值总和。●国民收入是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创造的新价值。●●国际分工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是指社会分工超出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国家所有制实质上就是全民所有制,即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出口导向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输出和输入商品总值之比的差额。●关税即通过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同类商品的生产。●非关税壁垒就是在国际贸易中实行关税政策以外的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外汇就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各种对外支付手段。●汇率是指两国货币折算的比率或比价。●资本输出指一国的资本走出国门输往国外。●集体所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归一定范围内的劳动群众共同所有。●家庭承包经营是农业中集体经济的主要形式。实行家庭承包,集体是包出单位,农户是承包单位。●合作社是劳动者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共同经营的经济组织。●个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税后收入由劳动者自所有的一种经济成分。●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经济成分。●企业法人是指出资者为了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获取利润,出资构造的一种经营组织,并使其人格化,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有限责任公司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法人企业。●企业经济行为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对策和行动。●企业家就是善经营、会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电子商务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商品交易、结算等一系列商务活动的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税利分流就是企业将盈利的一部分以税收的形式上交国家,税后利润留给企业。●分税制就是将不同的税种划分为中央收入、地方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对各类消费品和服务的消费在全部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个人收入是指个人和家庭在一定时期所获得的以货币表示的收入。●个人消费方式是指满足个人和家庭生活需要的消费活动。●风险报酬由于要承担风险责任而获得的报酬。●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计划配置就是由政府按照预定的计划,通过行政手段将社会资源分配到各个部门。●直接融资是指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的融资活动。●间接融资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活动。●商品比价指在同一时间内、在同一地点,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之间的价格比例。●商品差价指同一种商品由于质量不同,流通环节不同,购销的地区、季节、数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销商品的形式互相提供的信用。●垄断同盟是参与企业为垄断生产和市场而结成的同盟。●贴现率是商业银行扣除的从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时的贴现利息与票面金额的比率。●必要产品是指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那部分社会产品。●剩余产品是指劳动者生产的超过必要产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工作日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借贷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息资本,它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量和贷出资本量之间的比例。●银行信用通过银行中介形成的资本借贷关系。单选: ●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商品的价值)●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且不平衡)●在国际市场上,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国际范围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在产品符合社会需要的前提下,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表现是(投入小,产出大)●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劳动力自身价值和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早期,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于各部门是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产品符合社会需要的前提下,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表现是(投入小,产出大)●经济效益是指(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济体制是指(和资源配置相联系的经济组织、管理和调节方式等构成的体系)●●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的方式是实行经济总量平衡指(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分税制)●对宏观层次的收入分配的调节,主要是对(投资和消费之间比例关系的调节)●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市场体系由两大类市场构成,即(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用于(消费和投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在(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中心点是(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一年所生产和提供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的总和)●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是(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剩余价值和利润在量上的关系是(剩余价值=利润)●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之所以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因为(它既为经济摆脱危机和萧条创造了物质条件,又为经济走向高涨、进入下一次危机准备了物质条件)●整个市场体系的枢纽是(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生产社会化的要求 ●合理的外债规模取决于三个条件,其中关键的问题是(对外债的偿还能力)●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价格构成是(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生产资料生产之所以优先增长是因为(技术进步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资本在国际间流动根本原因(追求更大的利润和利息)●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统治者是(经营者阶层)●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深刻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银行垄断的形成,使银行具有了新作用,这个新作用是(银行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资本国际化的基础是(国际分工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是(技术进步)●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垄断和竞争并存)●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要发展市场经济原因是(两者都具备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股票控制额指(达到能控制公司的股票数额)●宏观经济调控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政治经济学研究根本任务是揭示(生产方式运动规律)●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特殊商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公司的权力机构是:(股东会)●按劳分配所要分配的是:(个人消费的部分)●宏观经济的基础是:(微观经济)●宏观经济是指(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劳动力价格确定最终取决(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斗争)●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和经济实质是(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投资资金使用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投资效益)●我国现在的小康还属“初步小康”,其主要特点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是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是(经济手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列措施中属于财政收入政策的是(对垄断企业投资实行的税收优惠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财政收入政策的是(调节收入和财产分配的税收措施)●提高投资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投资体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根本立足点)●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多选 :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价值补偿;物质补偿)●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有(计划配置)(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国民收入为三个基本部分(个人收入)(企业收入)(国家收入)●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工具是(各种经济杠杆)(国家财政)。●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就经营方式而言,国家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国有国营;国家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两种途径是(对生产力三要素的渗透和影响,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在高科技技术上形成的独立的产业,其产值直接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按所有制在形式上的差别,企业可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股份制企业)●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是由国际范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是各国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放在国际市场进行比较形成的国际范围的社会价值)●市场经济能有力地推动生产力发展,表现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激励创新)●利润的平均化是(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资本自由转移的结果)●以下属于“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在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再贴现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完善的市场体系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市场统一)(市场结构完整)(市场组织良好)(市场决定价格)(市场保障健全和宏观调控有效)●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B.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社会主义还不成熟的一些特征)●我国现阶段调节个人收入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同时坚持全体人共同富裕方向)●我国经济按所有制来划分有两大类型,即(公有经济)(非公有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我国应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为此应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正确处理工业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产业资本在其循环中所采取的职能形态有(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产业资本循环所经历的三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利息;股息;利润;租金;技术转让费)●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有(生产资料;劳动力)●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预付资本量的大小)●西方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对市场经济的一致意见是:(市场经济不能变)(国家干预不能取消)●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只有个别资本家才能获得)(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以下属于“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再贴现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资本集中的两个有力杠杆是(竞争)(信用)●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在本质上是劳动力价值)●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主体主要有(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家阶级;雇佣劳动者阶级;中间阶级;资产阶级政府)●资本主义地租基本形式(级差地租;绝对地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商品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对剩余价值增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中的垄断竞争模式,其主要特征有(主要经济部门出现了居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在经济生活和经济运行中金融寡头占统治地位;垄断组织有实力制定垄断价格,同时垄断与竞争并存;垄断限制了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国家开始对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干预)。●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市场利息率的高低主要取决(平均利润水平;借贷资本的供求;与劳动生产率无直接关系)●垄断利润包括以下部分(以垄断低价购买生产资料而获得的额外利润)(由对生产技术条件的垄断而获得的一般超额利润)(平均利润)(以垄断高价销售产品获得的垄断高额利润)。●商品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时(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社会待售商品量成正比;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在工作日不便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可从不同角度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照经济地位和规模的不同,资本主义企业可分为(垄断企业;中小企业)●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周期包括的阶段有(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有(成本;商品的供求关系;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垄断;政府的政策)●基金的需要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是)(调节经济关系和收入分配关系(满足社会公共部门的需要))(满足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满足社会后备●国家为促使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同时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必然采取以下措施(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鼓励出口政策)(倾销)(贸易谈判)●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主要优点在于(它只计算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它不仅计入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也计入所有服务部门的增加值)●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的(利用外资的机会;扩大国际市场的机会;引进先进技术的机会;学习科学管理的机会;机遇和挑战)●经济效益的提高有三个要求,即(资金占用要少)(成本支出要少)(有用成果多)●引进技术的原则是(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要将引进与独创结合起来)●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主要有(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调控经济运行,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承担公共部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创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管好用好国有财产)●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组织制度)●宏观经济调节的手段有(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系是(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社会福利措施主要有三类,(社会保障;福利补贴;社会救济)●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经济条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劳动者的劳动仍然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劳动者的劳动还存在着差别)判断: ●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是由该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私营经济与公有经济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两者必然是对抗的(×)●完善的市场体系的特征是充分开展竞争(×)●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基础(√)●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剩余价值规律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资产阶级政府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资本主义流通实质,是实现已经生产出来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国民收入,是全体劳动者创造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产品太多了×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是垄断资本主义性质经济成分(√)●资本家改进技术目的是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是由生产和消费矛盾推动(X)●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再发展到国家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身调节(√)●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 ●资本运动的起点是货币,终点也是货币(√)●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资本价值增殖没有影响。(×)●资产阶级政府的干预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是可有可无的。(×)●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行的(√)●竞争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的必然现象(√)●微观经济效益是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宏观经济调控最重要的目标是增加就业(X)●宏观经济管理的性质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同的(X)●宏观经济管理性质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同× ●宏观经济管理既同生产社会化相联系,又总是同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同一定性质国家相联系√ ●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计划经济的要求。(×)●级差地租形成条件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X)●一般来说,贸易逆差会造成一国国际支出增加,本国的产业发展受到打击(√)●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垄断的形成并不能消灭竞争(√)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时,应当在争取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X)●合法个人收入不仅有劳动收入,而且有非劳动收入√ ●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也能完善、改造经济规律(X)●国际贸易,就是由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构成的国际间的商品流通(√)●现代流通方式就是指电子商务(X)●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很不平衡的小康(√)●货币要现实地转化为资本,必须使劳动力生产出剩余价值 ●平均利润就是产业资本家平均所获得利润X ●以公有制为主导,就是在国民经济中,公有制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X)●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积累规律(X)●市场机制能推动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市场经济宏观上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优化,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市场经济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必须采取适当的对策加以弥补和克服。(√)●对个人收入的调节,个人自我调节起主要作用× ●买方市场的主要特点是供大于求(√)●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总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是生存资料和物质产品的消费的比重将不断上升。(×)●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是扩大进口 X ●我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应当坚持的原则是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保证国家的税收(×)●国民生产总值是劳动者一年创造新价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国家运用货币政策中心点是调节货币供应量√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行的(√)●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能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股份合作制是采用股份制一些做法的合作经济,它兼有股份制和合作经济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消费晶市场已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按照三次产业划分法,农业属第三产业(×)●在与外资的竞争中,我国企业处于不利地位,所以不应该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虽然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自然分工指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 ●考察资本循环,主要是分析产业资本的运动过程;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分析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的影响。(√)●贸易顺差就是输入大于输出,贸易逆差就是输入小于输出。(×)●社会分工指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劳动分工()●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条件,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社会保险是一项盈利性的福利事业。(×)●垄断的形成并不能消灭竞争。(√)●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加快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演进的机会。(√)●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一旦加入生产过程,就转化为物质生产力。(√)●对外债的使用是越多越好。(×)●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生产力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 ●生产性劳动,是国民收入的源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生产方式(X)问答题和论述题: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有何关系?(1)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但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因而价值量就会变小。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国家所有制就经营方式而言有哪些实现形式 主要有四种形式:一,国有国营,就是企业的资本完全属于国家,生产经营由政府下达指令性计划加以规定,企业的盈亏由政府负责。二,国家委托经营,这是为了实现国有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国家将国有资产的经营权授予国有经济组织,委托其经营。经营者具有了国有资本的独立经营的权力,同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三,承包经营,是以承包经营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与国有企业的责、权、利关系的经营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政企分开。四,租赁经营,是以租金作为价格,国家将国有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权让渡给承租者,国家保留所有权,并收取租金。●一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易,在什么情况下能获得比较利益?(1)商品国际价值的大小是由国际范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商品国别价值的大小则是由生产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只要用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的比值较小的商品换回其比值较大的商品就可以获得国际比较利益。具体来说,可以发生在以下三种场合:第一,用国别价值小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等于或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第二,用国别价值等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第三,用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比其比值更大的商品。●个人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1)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交换、分配是决定消费的,但消费对它们有重大的反作用。(2)个人的消费需要是市场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发展繁荣的推动力量。3)个人消费水平是个人生活水平的尺度,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提高要通过增加消费数量、改善消费结构,也就是要通过提高消费水平来实现。●试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及其各自的作用。1)主要有五个: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家阶级、雇佣劳动者阶级、中间阶级、资产阶级政府.2)五大主体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资本主义企业从事生产、贸易、运输、金融、服务等经济活动的单位,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基本经济组织。资本家阶级作为人格化的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集团和利益主体。雇佣劳动者阶级是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阶层,他们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中间阶级是介于资本家阶级和雇佣工人阶级之间的一个阶级,也称小资产阶级。他们带着自己的利益和特点参与市场活动,对资本主义经济起一定的影响作用。现代资本主义政府,拥有各种形式的“国有”经济成分,并把国民收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集中在自己手中,以实际的总资本家的身份,干预和调节全社会经济活动,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主体之一。●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综合经济指标的主要优点和缺隐是什么(1)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国民一年内生产和提供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的总和。(2)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综合经济指标的主要优点在于:第一,它只计算了最终产品的价值,而没有计算中间产品的价值,因而不包括重复计算的部分。第二,它不仅计入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而且也计入了所有服务部门的增加值。(3)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是:第一,把一切社会活动都作为生产活动,都创造价值,因而统计的范围过宽。第二,把所有的服务增加值同时都计入了国民生产总值,也会出现重复计算。●竞争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对待竞争和垄断?1)竞争是市场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力图胜过其他市场主体的行为和过程。2)竞争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的必然现象,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表现。竞争的规律是优胜劣汰。3)总的来说,竞争是推动进步的,垄断则是阻碍进步的,应当鼓励竞争、打破垄断。要提倡公平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和过度竞争。打破垄断并非完全禁止垄断,而应对基于不同原因形成的垄断采取不同政策。垄断有行政垄断、自然垄断、经营性垄断。行政垄断基于政治权利,往往造成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除个别行业需保留外,其余均应取消;自然垄断以输送网络系统存在为基础,由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决定;经营性垄断有两种:一是竞争性领域的完全垄断。二是竞争性领域的寡头垄断,产生于规模经济要求,只要它们不仰仗垄断地位损害社会和大众利益,在行业内部存在正常竞争,其存在和发展就有其必要性,有利于获得规模效益,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国家经济实力。●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措施有哪些?(1)控制货币发行。(2)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3)推行公开市场业务。(4)改变存款准备金率。(5)调整再贴现率。(6)选择性信用管制。(7)直接信用管制。●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1)资产阶级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目标,一是直接扶持私人垄断资本;二是调节整个社会经济。(2)资产阶级政府执行职能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国有经济成份和它作为最大的消费者和最大的债券发行者等,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和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二是制定法律、法规,成立机构,管理、规范和监视市场经济活动。三是运用经济杠杆及法律、行政手段调节经济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缓和各种矛盾。●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什么要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1)按实现经济增长用途的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2)一个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与其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技术条件相联系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是经济不发达阶段转变为发达阶段的重要标志。3)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第一,经济增长需要各种资源的供应,但是,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需要总是有限的,尤其我国,人均占资源不足,如果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型,就很难支撑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第二,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大不相同。粗放型方式,投入大,成本高,效益低。而集约型方式则投入小,成本低,效益高。第三,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可以凭借其高超技术,向国际市场推销技术密集型产品,从而获得丰厚利润。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落后,则

只能出口初级产品或低档次的产品,不仅价格低,收入少,得不到更多的实惠,而且在国际竞争中也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因此,必须提高技术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总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根本途径,是我国人民跨世纪的迫切任务。●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中,剩余价值规律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环节。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由于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什么?(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来追加生产资料,使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第一,第I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要大于两大部类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第二,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要大于两大部类原有工人和资本家有购买能力消费需要之和。(3)扩大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概括起来要经过三个大的交换过程,即:I(c+△c)通过第一类部内部的交换实现;Ⅱ(v+△v+x/m)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I(v+△v+x/m)和Ⅱ(c+△c)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v+x/m)=Ⅱ(c+△c).两个引申条件是:I(c+v+m)=I(c+△c)+Ⅱ(c+△c);Ⅱ(c+v+m)=I(v+△v+x/m)+Ⅱ(v+△v+x/m)(5)上述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应采取何种对策?(1)经济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无所不包的和充分发展的经济国际化状态,它是在经济国际化基础上形成的,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从机遇看: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更多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扩大国外市场和学习科学管理的机会。从挑战看:主要是它带来的是不均等的竞争机会,使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3)我国的对策是:第一,审慎参与,充分利用机遇,主要通过引进的方式迅速发展壮大自己,提高竞争力,努力赶超发达国家。第二,面对挑战,既要顺应潮流,又要循序渐进,趋利避害,努力减少负面影响。●为什么要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如何实施?(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鍵地位,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便为国家发展提供持续动力。(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迎接知识经济的需要。从根本上说都依靠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人才。因此,科技和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途径是:第一,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速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第二,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快技术进步。第三,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的素质。第四,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以加快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五,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走产研学结合的道路。●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相互关系如何?(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 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2)要使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第二,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一无所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如何?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和哪些类型?(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3)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4)经济规律分三种:一是为数很少的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三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特有剩余价值规律。●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为什么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经济规律客观性指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3)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那么,单个企业为什么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呢?(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劳动生产率高时,在同时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会增多,由于总价值量不变,从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价值量就会变小.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就整个行业来说的.(3)个别企业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从而使他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4)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劳动是指具有私人性质的劳动,社会劳动是指具有社会性质的劳动.(2)在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矛盾的,其主要表现为: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社会劳动是间接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表现为社会劳动。(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它的产生和解决,决定着商品经济内在的其它两对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商品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它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1)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劳动生率提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但总价值量是不变的,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因而价值量就会变小;反之,则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有什么影响?(1)个别劳动时间,是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需要的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二者之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具体讲:第一,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通过商品交换,他的劳动可以全部得到补偿。第二,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就会少赚钱甚至亏本,甚至破产。第三,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他花费的劳动不仅能得到全部补偿,且还能得到一个额外的收入,由此使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因此,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直接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命运。●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1)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使自身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2)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在时间上是继起的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是什么?1)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2)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剥削程度越高,积累的数量就越多。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越能增加积累。第三,所有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这两者的差额越大,资本积累的量越多。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小。预付资本量越大,就越能积累更多的资本。●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其本质和职能是什么?(1)货币是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2)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具体来说,价值形式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从货币的起源可以看到,货币在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3)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其余三种为其派生职能。●运用货币流通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说明如何防止通货膨胀?1)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2)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的价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因此, 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 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因素。3)通货膨胀在经济生活中造成严重后果, 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首先, 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紧缩社会总需求;其次, 为克服短缺,恢复市场供求平衡,还应该注意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克服通货紧缩?(1)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2)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实行紧缩政策,紧缩银根, 如果措施不当,会导致通货紧缩;其次,消费者和生产者由于预期和信心方面的原因,普遍惜购惜投,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3)通货紧缩会带来经济增长减慢,甚至导致萧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4)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反通货紧缩的主要对策是扩张社会总需求.一方面, 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扩大内需;另一方面, 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出口,扩大外需.●怎样利用价值规律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的规律,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2)由于价值规律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和商品价值的实现,因而可利用它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促进生产力发展:A.微观方面,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就至关重要.商品生产者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地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经营管理,加速资本周转,降低成本,力求使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此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从宏观方面来看,它可以推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3)同时还必须看到价值规律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在利用价值规律时,还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才能有效地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什么是生产的社会化?生产社会化包括哪些内容?(1)生产的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2)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从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第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过程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第三,产品的社会化,即生产出的产品通过交换供应整个社会。●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间分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社会的需求结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社会需求的结构提出对各类产品及其数量的要求,也就是提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要求,从一个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如何分配于各个部门。(2)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如何,主要从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长度、劳动强度三个方面决定生产各种一定数量的产品需要多少劳动量。它从另一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什么?这一规律是如何实现的? 1)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2)在商品经济条件中,社会劳动的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第一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第二,社会总产品在从实物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联系,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I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源泉是什么?(1)绝对地租,是无论租种什么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2)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3)绝对地租从形式上看,是来自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差额。但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出来的?(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生产剩余价值.(2)资本家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后,就使两者结合。在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同时转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了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其大于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如何理解资本的属性?(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作为发达商品经济的范畴,具有二重属性:生产力的属性和生产关系的属性。资本的生产力属性是指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具有增殖性和运动性。资本的生产关系属性指资本具有社会属性,是体现在物上一种社会关系。●增加剩余价值生产有哪些方法? 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由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引起的。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工作日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而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3)此外,个别企业可以采用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各个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力。●加速资本周转有何意义?(1)资本周转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2)加速资本周转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可以在获得同样多的利润时,节省预付资本量。第二,可以在使用同样多的预付资本时,获得更多的利润。●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区别和联系?(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2)各个资本主义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3)在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4)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普遍获得的。●什么是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构成可从以下方面考察:(1)从物质形态考察,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之比,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2)从价值上考察,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比,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3)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划分和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有何区别?(1)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固定资本是指由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构成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辅助材料和购买劳力上的那部分资本。(2)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3)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为了考察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哪些?(1)资本周转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2)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第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比重越大,资本周转速度越慢;流动资本比重越大,资本周转速度越快。第二,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越慢,反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指导意义?(1)马克思资本循环、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使自身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加速资本周转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可以在获得同样多的利润时,节省预付资本量。第二,可以在使用同样多的预付资本时,获得更多的利润。(2)资本循环、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社会主义企业的资本运动也必须顺利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阶段,也必须使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和在时间上继起,搞好供产销。其次,资本运动的目的是增殖自身。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加快资本周转,用同样资本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个别资本增大的的方式有哪些?(1)个别资本增大的方式有两种: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2)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有两个特征:一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限制;二是受社会资本分散的限制。(3)资本集中,是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其强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1)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物质替换)。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资本每年发挥职能作用所提供的社会总商品资本。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对于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总产品的全部实现,一方面可以使社会再生产过程已经消耗的价值得到补偿;另一方面使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已经消耗的实物得到替换,从而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顺利进行。●简单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消费,使生产在原有规模上进行。2)简单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概括起来经过三个大的方面的交换,即:Ic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Ⅱ(v+m)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I(v+m)和Ⅱc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m)=Ⅱc。两个派生条件是:I(c+v+m)=Ic+Ⅱc;Ⅱ(c+v+m)=I(v+m)+Ⅱ(v+m)(4)上述条件表明,只有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借贷资本的特征和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决定利息率的因素有哪些?(1)借贷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息资本,它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2)借贷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借贷资本是商品化的资本;第二,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第三,借贷资本是最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3)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其本质是剩余价值。(4)利息率是以百分比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贷出资本量之间的比例。(5)利息率变动是有界限的。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一,利润率。二,借贷资本的供求。●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指导意义?(1)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有:A。把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从实物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并相应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B。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表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与两大部类内部、生产和消费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2)其指导意义表现在:第一,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价值形态和实物开态上的划分,对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适用的。第二,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第三,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与各部门内部、生产与消费之间,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因此,必须依据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或不合理的比例关系,以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如何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1)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指:在社会总产品的增长过程中,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更快些。具体来说,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2)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是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3)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在同消费资料生产保持合理比例关系下的优先增长。●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1)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2)在资本主义社会,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实际上,工人出卖的并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首先,如果说劳动是商品,也有价值,那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劳动的凝结,劳动的价值量由劳动量决定,这是一种同义反复。其次,凡是商品在出卖前都应独立存在,而劳动是在劳动过程开始后才存在的。再次,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那不是违背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3)以上的分析表明,工人出卖的实际上是劳动力,工资在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 1)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商品价格直接以价值为基础形成,各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大体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当。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利润在部门之间平均化的趋势。2)利润平均化趋势,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各部门的利润率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高。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不断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的自由转移使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一个大体平均的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除以社会总资本所得的结果。3)按照平均利润率和各自资本量大小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是否违背价值规律? 1)平均利润形成以后,价值就转化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2)生产价格形成之后,各部门的产品按生产价格出售,并不违背价值规律第一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因此,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第二从各部门商品看,其生产价格决定的基础仍然是商品的价值3)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经过转化,市场价格就不是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条件和源泉是什么?(1)级差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由于租佃质量上有差别的土地而交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构成级差地租实体的,是经营优、中等土地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2)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农业中较优土地的有限性引起的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3)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本身的等级差别。(4)农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级差地租的源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具体讲有三个要点: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2)这是一种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通过拥有资本占有他人剩余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主体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主要有五个: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家阶级、雇佣劳动者阶层、中间阶级、资产阶级政府。(2)五大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资本主义企业是从事生产、贸易、运输、金融、服务等经济活动的单位,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基本经济组织。垄断资本家阶级包括以下阶层:食利者阶层、股票持有者阶层、经营者阶层、领导阶层。雇佣劳动者阶级,又称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中间阶级是介于资本家阶级和雇佣工人阶级之间的一个阶级,也称小资产阶级。他们从事小规模的生产经营,对资本主义经济起一定的影响作用。现代资本主义政府,拥有各种形式的“国有”经济成分,把国民收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集中在自己手中,以实际的总资本家的身份,干预和调节全社会经济活动,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主 ●垄断是如何产生的?(1 垄断是指为数不多的资本主义大企业为操纵和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销售以及原料来源而形成的协定、同盟或联合。2)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是因为:第一,生产高度集中后,拥有一个部门大部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并在同类商品生产中占用最大份额的少数大企业之间,比较容易达成协议或同盟.第二,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使自由竞争遇到困难和障碍,垄断成为必然的趋势.大企业之间的公开竞争是具有必然破坏性和危险性的,为避免两败俱伤,保证高额利润,大企业必然相互勾结起来联合控制生产和流通.●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企业自下而上和发展的主要原因?(1)从生产力方面看,中小企业经营既与现代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的手工劳动,分散作业相联系,因而具有生存的土壤和条件.(2)从科学技术方面看,科技进步使企业分工发展为大,中,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大企业集中于主件生产,而把许多零部件生产交给中小企业去完成.(3)从生产关系看,垄断大公司获得的高额利润,一部分来源于中小企业.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为垄断组织提供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市场.(4)从社会来看,中小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经营灵活,数量众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益.因此,政府一般采取扶持它们的政策。●垄断价格是如何形成的?(1)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标规定的价格,它等于成本价格与垄断利润之和。(2)从垄断价格的形成过程看,它是由垄断组织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人为地制定出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垄断资本家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价格。垄断价格的高低,受垄断企业内部成本和外部竞争状况的制约。(3)垄断价格的具体形成过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垄断组织间成立价格协议;二是由实力最强的垄断组织实行领价制。●金融资本是怎样形成的?(1)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日益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2)随着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银行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即由普通的中介者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垄断大银行通过金融联系、资本渗透、人事结合控制大企业;与此同时,垄断工业企业也通过同样途径控制大银行。这样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相互溶合,形成了金融资本。●当代资产阶级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内容和实质?(1)内容包括三方面:第一,通过国有经济成分和政府作为最大消费者、最大的债券发行者等,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全过程。第二,制订法律法规,成立机构,管理市场,规范和监督市场经济活动。第三,运用经济杠杆及法律、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以弥补市场机制调节的缺陷和不足,缓和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起的各种矛盾和冲突。(2)当代资产阶级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实质是为垄断资本服务。●金融寡头是怎样实现统治的?(1)金融寡头是指极少数既控制着银行又控制着工业的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2)金融寡头是垄断组织的指挥者和操纵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统治者。它是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实现其统治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金融寡头就是通过这种层层控制的办法来实现其在经济领域里的统治的。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是通过“个人联合”来实现的,即指派自己的亲信担任政府要职,或者亲自出马占据国家领导要职等来操纵和控制国家机器。●引起股市波动的因素?(1)股票收益。包括:一是股息;另一是随企业发展,每股代表的资产数额的增长。股票收益增长,市价就上涨;反之,则下跌。(2)银行利率。利率高,市价上涨;反之,则下跌。(3)通货膨胀率。通涨率高,股市看涨;反之,引起股市下跌。(4)汇率变动。(5)国内、国际局势。(6)股票市场内交易是否充分,现货、期货、股票价格指数交易、期权交易等项交易是否齐全,信息传送、技术手段状况等。●股市交易有哪些作用?认识这些作用对于培育我国股市有什么意义?(1)股市交易对于推动生产领域创造更多的财富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会产生积极作用。第一,证券可以随买随卖。第二,在证券市场上,人们购买经营好、盈利多的企业的股票,抛售经营不善企业的股票。第三,证券交易把大量货币资本吸引过来,从而增加生产和其他方面的营运资金。第四,证券市场行情的变化是股市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的晴雨表。(2)股票市场的消极作用,在于它会造成游资大量充斥股市,形成对资金这一重要资源的巨大浪费。(3)认识股市交易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我们重视股市的培育,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认识股票市场存在的消极作用,有利于我们在股市培育中,避免和克服消极因素,引导股市健康发展.●试述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分的作用?(1)国有经济成分是国家所有制经济成分的简称,它是指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的资本。(2)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分作用体现在:第一,国有经济成分提供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产品等,直接服务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第二,国有企业将科技成果转让给私人企业,对其技术水平提高起着重要作用。第三,国有经济成分向私人企业提供各种支持,促进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第四,国家按照垄断资本家集团的需要和意愿交替实行私人企业“国有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给私人垄断资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第五,国家拥有一部分企业,可以作为调节国民经济的工具和重要物质基础。●当代资本主义政府运用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哪些?(1)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2)国家运用财政收入政策时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调节收入和财产分配的税收措施。第二,对垄断企业实现税收优惠措施。第三,调整经济结构的税收优惠措施。第四,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总量调节措施。(3)用财政支出政策调节经济主要采取的措施有:第一,增减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第二,增减社会福利开支。第三,增减政府直接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津贴补助、各种价格补贴、各项事业费用开支等。●当经济过热或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如何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1)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2)当经济过热(经济过于膨胀)时,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第一,从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增税等手段,抑制投资,减少个人收入从而减少个人消费,抑制需求膨胀。第二,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减少财政支出,抑制社会需求,从而把过热的经济降下来。(3)经济不景气(经济疲软)时,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第一,从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减免税等手段,刺激投资,增加个人收入从而刺激个人消费,扩张整个需求。第二,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增加财政支出,直接扩大社会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复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一,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发展;第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调节了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第四,促进了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家干预不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群众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第二,国家调节不能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能消除部门间比例破坏和经济结构失衡;第三,国家干预经济不能解决失业问题、贫困悬殊问题,不能消除贫困现象;第四,国家干预不能消除周期性经济危机,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产生了新的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以加强垄断资本集团的经济实力,调节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缓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减缓经济危机,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创造条件,保证垄断资本不断获得高额垄断利润。(2)这种实质,可以从以下方面作进一步认识:第一,国家干预经济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表私人垄断资本的总体利益。●国有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国有经济的改革,从企业层次来说,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根本克服旧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缺陷,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第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能清楚地界定产权,实行政企分开。第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有利于规范企业经营者的行为。第三,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第四,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第五,有利于同国际惯例接轨 ●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措施?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银行信贷,进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第五,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它是对特定的对象分别进行专项管理。第七,直接信用管制。采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直接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经济计划所运用的主要经济手段有哪些? 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管理,其主要对象是私人企业,它没有约束力而只有引导作用。因此,计划的实施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靠运用经济手段。这些手段主要有:(1)通过增加或养活税收的办法,限制某些部门的发展,支持计划重点发展的部门;(2)利用财政支出政策或扩大社会需求的措施保证计划中的重点项目,同时牵制社会投资方向。(3)借助国有经济万分,直接实施部分经济计划,并且影响私人企业。(4)运用货币政策,扩大或缩小信贷规模。(5)利用经济合同把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活动纳入计划管理范围。●资本输出的形式和后果是什么?(1)资本输出是指一国的资本走出国门输往国外。(2)资本输出有生产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两种形式。(3)资本输出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要从输出国和输入国两方面来看:第一,从资本输出国看,一方面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和利息;另一方面,大量资本输往国外,对输出国经济也有消极作用,它可以使本国投资幅度下降、国内经济停止和失业问题加重。第二,从主要是输入国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以往帝国主义国家的商品和资本的输入,一方面推动了它们内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成分的发展;另一方面,本国资源被掠夺、广大劳动人民遭受剥削。现在,有自主权的各个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中,尽管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如果有正确的引进外资的政策,就可以使本国得到所需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一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易,在什么情况下能获得比较利益?(1)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就是商品的国际价值,它是各国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放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比较而形成的国际范围的社会价值,它的大小是由国际范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一国获得国际比较利益,可以发生在以下三种场合:第一,用国别价值小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等于或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第二,用国别价值等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第三,用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比其比值更大的商品;可见,只要以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比,以比值较小的商品,换取比值较大的商品,就可以获得国际比较利益。●什么是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是什么?(1)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对各类消费品和服务的消费在全部消费中所占的比例。(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演进,消费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其一,生存资料消费比重将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比重将上升。其二,物质产品的消费比重将下降,生活服务的消费的比重将上升。其三,人们消费的消费品和生活服务的质量将不断提高,价值高、档次高的商品将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群众的消费范围。●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基础,必须坚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1)确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生产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占有也社会化。实行公有制,使分散的劳动者联合起来,具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在公有制基础上,社会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问题,为按社会化生产的要求配置资源提供了可能。2)社会主义本质上也要求实行公有制。实行公有制,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其剩余产品也属于公共所有,被用来增进人民的利益,实现共同富裕。因此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对于保持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对于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具有决定性意义。●要使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同时保护国内市场,所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1)关税壁垒。即通过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同类商品的生产。(2)非关税壁垒。就是在国际贸易中实行关税政策以外的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3)鼓励出口政策。就是一国政府对出口商品给予现金补助或财政上优惠待遇,使出口商品降低价格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4)倾销。就是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向国外出口商品。(5)贸易谈判。当以上几种措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使贸易摩擦加剧时,就要通过贸易谈判来解决矛盾。●劳动力的国际间流动对于输出国和输入国和劳动者本人各有什么影响?(1)对劳动力输入国来说,资本主义企业从中获得了科技人才、熟练技术工人和青壮年劳动者,尤其是从加重剥削外来移民中榨取大量超额利润,同时也造成对本国劳动者的压力,加重业已存在的就业难题。(2)对劳动力输出国来说,劳动力受雇于外国资本会带来向本国传递管理知识和先进技术、获取外汇收入等好处,但劳动力外流也会使它们损失了优秀人才和熟练劳动者。(3)对向外国流动的劳动者本身来说,作为输入国的外来移民要忍受比当地劳动者更重的剥削,并且在社会地位、政治权利、生活待遇等方面受到歧视。●知识经济有哪些主要特征?(1)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的生产、流通、使用为基础的经济。(2)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稀缺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弱化;经济活动智能化;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生产主体;信息网络成为基础设施。●简要说明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及经济行为的主要内容?(1)企业行为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对策和行动。(2)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企业从事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3)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行为、生产经营决策行为、营销行为、经济核算行为、收入分配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有何新特征?(1)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超出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有以下新特点:第一,部门间的国际分工发展为更多的部门内的国际分工;第二,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更多以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分工;第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工业国与农业国分工格局相对削弱,而以“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产业划分的分工格局突出地表现出来。●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相比,它有哪些特征?(1)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与经济国际化相比,有如下特征:第一,国际化是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全球化则是与信息业的高度发展相联系的。二,经济国际化时期,还有许多国家不是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而经济全球化则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三,经济国际化时期,世界市场的内容、规模、形式及其参与的主体还有限,而全球化则形成全球规模的世界市场体系,各国深深地卷入其中。四,经济国际化时期的国际经济往来,采取国与国之间你来我往的线型联结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对外经济交流是全方位的联结方式。第五,经济国际化时期,资本的运动速度、规模、形式还有限,而全球化中资本迅速扩张,其规模、形式、速度,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程度等,都是空前的。第六,在经济国际化条件下,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现代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成了密切国际经济的重要主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3)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个表现: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爆发经济危机?(1)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2)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就已经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但这仅仅一种可能,经济危机并没有变为现实。(3)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如何评价垄断的作用?(1)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2)垄断资本关系在其初期起过促进生产和巩固资本统治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垄断加快了生产集中和大企业的发展。第二,垄断组织获取大量高额利润,有能力推动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第三,垄断组织有能力提高劳动者的报酬和用新薪收买一批工人上层,以缓和各种矛盾。第四,垄断组织能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生产,垄断组织之间的协定又可在一定时间内减少了市场争夺的破坏作用。(3)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关系从总体上对生产力的限制和破坏作用依然存在,而且还出现了竞争的破坏力增大,经济停滞等新现象。●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是什么?(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2)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实行社会福利政策?(1)社会福利政策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存要求;(2)社会福利政策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特征有哪些?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社会主义还不成熟的一些特征:(1)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2)生产关系不成熟,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成熟;(3)上层建筑不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够健全等。●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 1)社会主义应该搞市场经济,是因为市场经济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市场经济在宏观上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微观上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从而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2)市场经济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其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其三,市场机制能激励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什么?(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3)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和任务,我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展开和具体化,其内容包括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基本目标包括:经济目标;政治目标;文化目标。在经济方面的基本政策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有哪些?(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二,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第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发展生产力关系到民富国强能否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第一,只有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才会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第二,只有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在经济赶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三,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的更高发展阶段并在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如何改革?(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主要是指国家对国有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体制。计划经济时代,对国有资产实行的是“国有国营”的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对这种体制进行了改革,但现行体制仍存在一些弊端,主要是所有者职能行使分散,分级管理界限模糊,责权利失衡。(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的方向是:第一,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防止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分割。第二,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第三,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而存在,而不能作为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而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如何?(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我国经济按所有制性质来划分,可分为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公有经济占主体,它包括两种形式,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经济有私有经济(含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经济、外资经济。此外,还有在上述各种所有制联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混合经济,如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也属于公有经济。●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我国社会主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来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总的来说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不发达,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之所以要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一,为了迅速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需要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以便将潜在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其二,不同的所有制经济适合于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发展,它们都能在不同层次的生产力中和规模不同的生产经营中找到各自的位置,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简述国家所有制的性质、特征、作用?(1)国家所有制的性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在我国,国家所有制实质上就是全民所有制,即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2)基本特征是:第一,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有,被用来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第二,国有企业具有独立性。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独立的经济实体。(3)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其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保证。第二,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依靠力量。第三,是调整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的支柱。第四,在引导其他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总之,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它决定着经济和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也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简要说明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作用和形式。(1)集体所有制指生产资料归一定范围的劳动群众共同所有,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一种形式。与国有制相比,集体所有制的不同特征主要是生产资料公有的范围不同。(2)在农业中,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承担加强国民经济基础的重大任务;在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也占重要地位,在增加生产、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满足人民需要和扩大出口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3)集体经济传统形式的主要特征是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形式向多样化转变,出现了家庭承包经营、合作社、股份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现代流通方式主要有哪些?(1)流通方式的创新是将信息技术引进流通领域而进行的。现代流通方式的显著特点是,把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紧密连接起来,使生产企业和最终消费者及用户信息畅通,实行全过程服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2)需大力发展的几种现代流通方式是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实现产业地区布局合理化要注意哪些问题?(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不仅表现为产业的部门结构合理化,而且还表现为产业的地区结构合理化。产业在各地区配置是否合理,对地区和全国经济能否协调发展,经济效益是否良好,乃至全国人民的团结能否加强,都会产生重大影响。(2)产业合理布局应正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第一,要根据地区的资源优势建立和发展支柱产业;第二,要使产业接近原料和能源基地、销售市场、交通枢纽。第三,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作用。第四,要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社会保险有哪些主要特征? 1)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基本的内容,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2)社会保险的主要特征是:第一,社会保险是一项非盈利性的福利事业。第二,社会保险的对象是全体人民。第三,社会保险由政府主办。第四,社会保险水平直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简述股份制的性质及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作用?(1)股份制是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是一种独立的所有制形式。它的性质取决于股份制企业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股份制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2)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具有极为重要作用: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政企分开、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二,能广泛筹集社会资金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改造,从而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和国有资本的运作效率。三,母公司通过掌握控股权支配子公司,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第四,职工持有本企业的股票,有利于将职工利益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办好企业的积极性。●合作经济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什么?(1)合作经济是劳动者在自愿互助基础上联合起来共同经营的经济组织(2)主要特点是:第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第二,社员共同投资兴办,其财产可以属个人也可以属集体,也可以部分属个人、部分属集体。第三,管理民主,其领导由社员选举产生,重大事项由社员讨论决定,一人一票。第四,合作社的宗旨是为社员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将服务宗旨与市场经济原则、效益原则统一起来。第五,类型多样化。第六,合作社盈余归全体成员共有。(3)主要优点是:第一,产权关系清晰。第二,突破了个人和家庭的局限性。第三,其内部没有资本和劳动力的对立,兼容了社员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股份合作制有什么特点和优点?(1)股份合作制是采用了股份制一些做法的合作经济,是集体经济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2)股份合作制兼有股份制和合作经济的特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相结合。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企业出资人。第二,股东不能退股。第三,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第四,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3)股份合作制的主要优点有:第一,职工拥有产权,企业对自己的经营承担责任,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第二,职工的资产、收入同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相联,同时职工又具有民主管理的权力,因而可以提高职工对企业的关心度和风险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第三,开辟了新的筹资渠道,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家庭承包的实行,使农业集体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应如何进一步完善家庭承包经营?(1)家庭承包经营是农业中集体经济的主要形式。实行家庭承包,集体是包出单位,农户是承包单位;集体对一定量的土地规定出产量和上交任务,包给农户耕种;农产品收获后,农户首先要完成上交任务,剩余部分归农户所有。(2)实行家庭承包,农业集体经济发展了重大变化:一是经营方式的变化,使农民有了种田的自主权;二是分配方式的变化,使农户收入与其生产成果直接联系起来了,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三是所有制内容的变化,即在集体经济中加进了农户所有制的因素。(3)家庭承包经营是农业中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应长期坚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1)市场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它可以被资本主义利用,同资本主义制度结合,也可以为社会主义利用,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但与不同社会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有着不同的属性,具有各自的特点。(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第二,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展起来的。●简要说明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增加就业。第三,稳定物价。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如何正确对待个体经济? 1)个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税后收入由劳动者自己所有的一种经济成分。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经济存在和发展具有其必然性。首先,个体经济是同我国现阶段的一部分生产力相适应的。其次,个体经济可以在经济建设中和社会稳定中发展积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增加小商品生产,活跃城乡市场,满足多样化的需要;改变第三产业落后的状况,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等。3)如何对待个体经济,应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应鼓励个体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应看到个体经济劳动者具有自私、狭隘一面。因此,要加强管理和教育,引导其健康发展。●发展私营经济有何作用?如何促进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1)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经济成分。(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具有必然性。一,生产力水平低而且不平衡,需要有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私营企业必然会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通过各种途径产生和发展。发展私营经济的作用:一,可以聚集民间资金,挖掘民间人才,把潜在的生产要素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二,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吸收城乡剩余劳动力。三,可以为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以及出口创汇作出贡献。四,可参与公有制企业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3)为促进私营经济的发展,要由政府主导,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管理和引导。●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我国为什么要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1)工业化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人口中工业份额上升、农业份额下降的过程。工业化要求大大提高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大降低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是: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二,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3)中国要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的原因在于:一,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知识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已经提上日程,中国必须将工业化与现代化结合起来,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时推进现代化,走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中国国情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是人口和资源大国,但同时又是人均资源的穷国,这就要求我们克服传统工业化的弊端、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工业和其他事业的发展。●简要说明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增加就业。第三,稳定物价。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论述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市场经济不反映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它可以存在于不同性质的经济制度之中,既不姓资也不姓社,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利用。(2)在社会主义社会,广泛存在社会分工,生产者都是彼此独立的,因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而市场经济是同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它反映商品经济的性质。(3)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市场,其利益也只能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三,市场机制能激励创新。(4)从几百年的世界历史看,市场经济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历史的必然。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两者缺一不可;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改革每前进一步,都释放出推动经济发展的能量,给国民经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上优于计划经济。●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2)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法人制度。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二是有限责任制度。实行有限责任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有限责任制度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只以全部法人财产为限,对债务承担有限的责任;二是当企业破产清偿债务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为限,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三是科学的组织制度。现代企业通过建立科学的组织制度来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和作用?(1)市场体系,是指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各种类型市场所构成的整体。(2)完善的市场体系具有的特征是:市场结构完整;市场组织良好;市场统一;市场决定价格;市场保障健全;宏观调控有效。(3)市场体系的作用: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第一,市场体系是企业自主从事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发达的市场体系更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公司机构设置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公司的组织结构有哪些?(1)公司设置组织机构,应使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形成各自独立、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公司内部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2)公司的组织机构有股东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股东会由股东组成,它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股东作为所有者掌握公司的最终控制权。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由股东代表和其他方面代表组成。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全权负责公司经营,拥有支配法人财产和任免经理的权力。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对公司的生产经营进行全面领导,对董事会负责。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为什么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1)人类社会的经济关系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第二层次是以一定的经济运行机制为杻带所结成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不反映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它可以存在于不同性质的经济制度之中。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就属于这种经济关系。因此,不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2)市场经济是同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它反映商品经济的性质。因为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市场,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根据市场来决定和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其利益也只能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培育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的必要性是什么?生产要素市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1)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2)生产要素市场有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等 ●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企业经济行为?(1)企业行为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对策和行动。(2)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企业的治理结构和企业的外部环境。(3)企业治理结构对企业经济行为的影响。从社会关系方面来说,企业实质上是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的利益和权利关系的组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同时又要兼顾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的利益。实现这种要求的途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并相应建立组织机构,使三者之间形成利益相关、权责分明、互相制衡的关系。(4)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经济行为的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指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主要是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企业家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应如何培养和造就企业家队伍?(1)企业家就是善经营、会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2)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企业法人权利和责任的人格化代表,掌握着支配企业供产销、人才物的权利。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企业经济行为是否合理、企业在竞争中的成败、企业的存亡兴衰。只有德才兼备的合格的企业家,才能担当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任。(3)要培养和造就合格的企业家队伍,首先要搭建让企业家得以施展才能的市场竞争舞台。其次,要从各方面创造条件激励企业家,提高企业家的素质。●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成本。主要是生产资料成本、劳动成本、销售成本。这些成本的平均水平发生变动,会直接引起价格同方向变动。(2)商品供

求关系。供求不同组合的变动,都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3)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货币贬值,商品价格就上涨;货币升值,商品价格就下降。(4)垄断。不论是卖方垄断还买方垄断,都会影响价格。(5)政府的政策。一是税收政策、利息政策;二是价格改革,都会影响价格的变化。●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1)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宏观经济增长,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量和服务量的增加。(2)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一是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二是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三是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如何?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1)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2)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不一致的一面。首先,速度和效益是统一的。其次,速度和效益又存在着不一致性,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因为,经济增长速度是同一指标在动态上的比较,而经济效益则是资金占用、成本耗费与有用生产成果的比较。经济增长速度快,可能伴随资金占用多、消费大、产品积压,经济效益差。(3)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争取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按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一种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2)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同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技术条件相联系的。在不发达阶段,工业基础比较落后,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低,经济增长以粗放型为主难以避免。当经济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经济增长则是以集约型为主。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是经济不发达阶段转变到发达阶段的重要标志。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要性在于:一,与粗放型增长方式相比,集约型经济增长能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资源。二,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大不相同。三,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总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根本途径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1)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以及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2)合理产业结构的主要标志是:一,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二,各个产业部门互相协调。三,能够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四,能够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五,能够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六,能够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我国现在的小康有何特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哪些内容?(1)小康社会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现在的小康特点是: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所谓“低水平”,是指我国刚刚进入小康门槛,人均GDP水平不高,在世界上属下中等收入国家,而且还有相当比重人口没有进入小康。所谓“不全面”,是指总体上达到的小康标准是从经济方面看的,侧重于物质文明,而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关注不够。所谓“发展不平衡”,是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不平衡。(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要求达到经济上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有何意义:(1)城镇化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2)城镇化必须与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城镇化滞后或超前都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情况总体来说是城镇化滞后。(3)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首先,加快城镇化,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其次,城镇化对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试说明我国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量度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2)我国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必要性在于:第一,现在我国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和人均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第二,我国人民现在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质量比较差。只有实现经济较快的经济增长,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三,我国目前也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没有较快的经济增长也难以解决。(3)我国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可能性在于:第一,资源条件比较有利。第二,制度条件良好。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大推动力。第三,国际条件有利。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为我国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加快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什么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实施?(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2)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在于:调节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将人类的活动限制在自然界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不仅使今天能够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使子孙后代将来也能够发展。(3)要实行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保持协调。第一,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正确处理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三,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防止污染,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简述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内容.(1)国民收入是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创造的新价值。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投资和消费。(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就是国民收入首先在生产部门内进行的分配。经过初次分配,国民收入被分解为三个部分:国家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继续进行的分配。再分配的主要工具是国家财政以及各种经济杠杆.●简要说明技术进步如何推动经济增长?(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一旦加入生产过程,就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技术进步通过两种途径来推动经济增长:一是技术进步通过对生产力三要素的渗透和影响,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二是在高科技基础上形成的独立的产业,其产值直接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1)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核心问题。(2)国家、企业、个人三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国家为了履行社会管理者的职能和宏观经济调节者的职能,需要掌握一部分国民收入;企业要有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有积累,需要掌握一定的收入;个人为了维持和改善生活,需要取得并增加收入。但三者之间又是有矛盾的。国家分得少了,财政就会入不敷出;企业分得少了,就会缺乏自我发展能力;个人分得少了,生活就不能改善。(3)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的原则,就是三者兼顾,而不是片面地只顾某一方面。●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和战略?(1)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是在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不论是高技术产品还是原材料、机器设备、消费品,不论资金、技术还是人才,我国与国外都将是进行双向交流。(2)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有两种战略模式: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进口替代,是指发展本国的工业,用本国生产的制成品代替从国外进口的制成品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内市场推动。出口导向,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3)我国是大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广大。在此条件下,单纯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不可取,单纯或主要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则是不可能的,所以应当将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战略结合起来,由此推动原有产业部门的发展,并促进新的产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带动所有产业的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有力地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为什么说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就是发展同国外在商品和生产要素方面的交流。(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第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能从国际分工中获得很多益处。只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和本国的需要出发来参与国际分工,各国都能获得很多利益。具体讲,一是可以获得绝对利益,二是可以获得比较利益,三是可以利用比较优势。第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能获得后发性利益。第三,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在国际竞争中求得进步。●为什么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兼顾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1)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核心问题。(2)能否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直接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能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能否提高。虽然国家、企业、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具体利益又有不同。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国家分得少,财政就会入不敷出;企业分得少了,就会缺乏自我发展能力;个人分得少了,生活就不能改善。因此,在国民收入分配上三者之间又是有矛盾的。(3)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原则是:要兼顾三者利益,而不是片面地只顾某一方面或两方面。这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应当坚持的原则。●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和特点是什么?(1)对外贸易是指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包括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2)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大作用:首先,通过进口我国短缺物资和商品,调节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其次,通过出口,扩大国际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第三,通过出口提供外汇收入,为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和其它事业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第四,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国内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第五,通过外贸活动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3)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国家对外贸实行统一领导和宏观管理;第二,在对外贸易中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为什么要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如何进行国民收入再分析?(1)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继续进行的分配。(2)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是为了满足以下各项社会需要:其一,满足社会公共部门的需要;其二,满足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其三,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其四,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其五,调节经济关系和收入分配关系。(3)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工具,是国家财政以及税收、信贷、利息、保险费、价格等经济杠杆。财政通过参与初次分配,取得预算收入;财政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通过预算支出来进行的。各种经济杠杆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我国对个人收入调节的重点及手段?(1)调节的方式:有国家调节,集体和社会团体调节,还有个人的自我调节。其中,国家的调节起着主要作用。(2)调节的重点:一是对个人的高收入加以调节;二是对收入低、生活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帮助。(3)对高收入的调节,主要是由国家通过税收来进行。对低收入个人、家庭、地区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他们提供帮助。●如何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特别是调整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实行税利分流有什么好处?(1)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特别是调整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要求实行税利分流的分配方式。税利分流,就是企业将盈利的一部分以税收的形式上交国家,税后利润留给企业。(2)实行税利分流的好处是:第一,从分配关系上使国家两种职能分离。这是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的必要条件。第二,实行税利分流,从分配关系上使企业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第三,与税利分流的同时实行税后还贷,有利于健全企业的约束机制,有利于保证完成国家税收。●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1)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间的比较。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2)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生产更多产品和劳务,从而有利于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第二,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增加企业盈利和国家收入,增加资金积累,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三,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益,从而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口多与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的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方式是什么?(1)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关系,主要是指国家财政收入划分为中央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关系。正确处理两者的收入分配关系,目的是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的原则,既要保证中央财政的收入,又要使地方

小抄本会帮你…… 篇7

我建议他做一个“小抄本”。就是说, 把他在书上、杂志上、报纸上读到的漂亮句子记在一个小本本上, 当然也可以记录他听到的、人们交谈中出现的漂亮句子。

别轻视这小抄本, 它会帮你从“没词儿”到“有词儿”, 帮你从怕作文到喜欢作文。

你要问为什么?

那我告诉你。不论谁, 大文豪也好, 大演说家也好, 他的满肚子的好词儿其实全是“借”来的。你听了觉得不可思议, 可请你想想:一个孩子呀呀学语时能说什么?抓笔涂字时会写什么?可他如果是个“有心人”, 就是说, 他能在读书和听人们谈话中善于留神那些好词儿, 情况就不一样了。当别的孩子只会说“好”和“坏”时, 他已经能升级为“多么可爱”和“十分恶劣”之类的词儿了。“可爱”、“恶劣”是他从别人那儿“借”来的。再请你想想, 一个学会“借词儿”的孩子写起作文来会怎么样?

小抄本积累你“借”到的词儿。因为有这小抄本, 你也会在读在听时注意去“借”。

“借词儿”挺划算的呢!没人要你去还, 久而久之, “借”到的词儿被你吃透消化, 就变成你自己的了。当你能够自如地把已经消化的词儿重新组合、自如运用时, 一篇好作文是不难写成的。

不要怕麻烦。积累本是持之以恒的工作, 你付出的辛苦多, 得到的收成也会多!

我收藏着几个小抄本, 中学时代的, 大学时代的。有时我翻开它们, 一行一行读着那已然暗淡的字迹, 字迹暗淡了, 词句依然清新美丽。清新美丽的词句是不会褪色的。

我珍重帮助我掌握语句运用的小抄本, 它是我的朋友, 我的老师。我能走上文学之路, 有它无声的推动。

最后, 让我把我的小抄本开头的几行抄给你吧:“身边永远带着铅笔与笔记本, 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 都把它记下来。”

这段话出自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之口。

小抄速记(1) 篇8

答:如果是用制表符(TAB键)及逗号分隔的文本,可以直接复制到Word的表格中,只要先复制所有的文本,然后在Word中选择“表格→插入→表格”即可。

我有A、B两个PPT,从A的链接到B,在播放A的时候点击链接可以打开,这时在放映B时只要按下ESC就会退出程序,只有A在播放。而我需要按下ESC后退回到B的编辑模式。请问如何实现呢?

答:你可以先在需要链接B的位置插入一个图形,然后右击图形,选择“动作设置”,设置为鼠标单击时运行程序,“浏览”文件时选择B。然后在播放时点击那个按钮,按ESC,就可以编辑B了,这时候程序界面会有一个“返回幻灯片”的按钮,编辑之后,点击它就可以继续播放A了。

我要把一个Word文档和一个Excel文档粘贴到一个Word中,但只让它们显示图标,不显示具体的内容,请问怎么实现呢?

答:可以通过点击“插入→对象”菜单项的方法,将要插入的文档通过这种方式插入。注意:点击插入的对象后,要在工具栏中勾选“显示为图标”项。

我用Excel在制作报表的时候,在一个有公式引用的单元格中输入了数值,但是对应的单元格并没有改变,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答:你可以尝试点击“工具→选项→重新计算”进行重计算。另外,要注意你输入的数值是不是在英文半角的状态下,不能计算的毛病经常是由这个问题引起的。

我在Word中插入了图片,现在需要在图片上添加文字,请问如何实现?

答:右击该图片,选择“添加文字”即可。或者通过文本框的方式也可以添加图片。

我的Excel表格中只有1、2、3、6、7、8行,没有的行是怎么回事呢?

上一篇:学习张伟校长事迹心得体会下一篇:中秋节感恩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