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战略管理概论考点总结

2024-08-15

第一章 战略管理概论考点总结(精选8篇)

第一章 战略管理概论考点总结 篇1

第一章 战略管理概论

1.企业战略的含义与特征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为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规划以及为实现企业远景规划和使命而采取的竞争行动和管理业务的方法。

企业战略的特征为:(1)总体性;(2)长远性;(3)指导性;(4)现实性;(5)竞争性;(6)风险性;(7)创新性;(8)稳定性。

2.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制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方案和控制战略绩效的动态管理过程。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1)企业战略管理是一种高层次管理;(2)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项整体性管理;(3)企业战略管理是一种动态性管理;(4)战略管理重在改进效能,而职能管理重在改进效率。

3.企业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区别

企业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谋划或方案”,而战略管理则是对企业战略的一种“管理”,具体地说就是对企业的谋划或方案的制定、实施与控制。明确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区别是相当重要的。对企业界来说,有助于更好地加强战略管理;对于理论界而言,则有助于纠正目前很多人将这二者混淆的状况。

4.企业战略的层次

企业战略一般分为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三个层次

公司战略又称总体战略,是一个企业的整体战略总纲,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指导和控制企业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

竞争战略又称战略经营单位战略或事业部战略,是在公司战略的指导下,各个战略业务单位(SBU)制定的部门战略,是公司战略之下的子战略。

职能战略是为贯彻、实施和支持公司战略与竞争战略而在企业特定的职能管理领域制定的战略。

第二章 战略分析

1.PEST的基本内容

PEST主要是对政治法律因素(P——Politics)、经济环境因素(E——Economy)、社会文化因素(S——Society)和科学技术因素(T——Technology)进行分析。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的五种力量模型的主要内容

3.潜在进入者的含义

潜在进入者是指产业外随时可能进入该产业而成为竞争者的企业。

4.进入壁垒的含义

进入壁垒是指要进入一个产业需要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5.退出壁垒的含义

退出壁垒是指企业在退出某个产业时要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6.替代品的含义

替代品是指那些与本企业产品具有相同功能或类似功能的产品。

7.供应商的含义

供应商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配件等的供应单位。

8.战略群体的含义

战略群体是指产业内执行相同或类似战略,并具有类似战略特性的一组企业。

9.竞争对手分析模型的基本内容

根据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教授的观点,对竞争对手的分析,主要抓住四个基本要素:一是未来目标;二是自我假设;三是现行战略;四是潜在能力。

10.产业的主要经济特征

产业的经济特征的主要内容有:(1)产业的性质;(2)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3)产业的市场规模,即该产业的市场需求量;(4)产业的竞争范围;(5)产业的市场增长态势;(6)产业内生产厂家的数量及相对规模;(7)产业内买方的数量及相对规模;(8)产业前向及后向的普遍程度;(9)产业的生产工艺、技术革新及推出新产品的速度;(10)产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11)产业的进退障碍及其难易程度;(12)产业的赢利水平。11.产业的主要经济特征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

(1)产业的性质可以反映企业所定位的业务性质。

(2)产业的市场规模,决定着企业进入者的多少。

(3)产业的市场增长态势的快慢,决定着企业的进出。

(4)产业内生产厂家的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企业现有的竞争状况。

(5)产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可以反映企业的竞争优势。

(6)产业的进入壁垒高低,可以反映潜在进入者的进入的可能性。

(7)产业资本需求大小,可以反映企业进入产业的进退障碍的高低。

(8)产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速度,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的风险。

(9)产业前后整合的难度,可以提高或降低竞争的程度。

(10)产业的赢利水平,可以提高或减少对企业的吸引力。

12.产业赢利能力与五种力量的关系

产业赢利能力与五种力量的关系如下表

项目 降低赢利能力

提高赢利能力

进入壁垒

退出壁垒

供应商力量

买方力量

产业内竞争

替代品压力、低

剧烈

易于替代

不剧烈

难以替代

13.影响产业进入壁垒的主要因素

影响产业进入壁垒的主要因素:(1)规模经济;(2)产品差别化;(3)资本需求;(4)转换成本;(5)销售渠道;(6)与规模经济无关的成本优势。

14.影响产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的主要因素

影响产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的因素主要有:(1)竞争者的多寡及力量对比;(2)市场增长率;(3)固定成本和库存成本;(4)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及转换成本;(5)产业生产能力的增加幅度;(6)产业内企业采用的策略和背景的差异以及竞争中利害关系的大小;(7)退出壁垒。

15.影响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的主要因素

影响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的因素主要有:(1)供应商的产业集中度;(2)交易量的大小;(3)产品的差异化程度;(4)转换供应商成本的大小;(5)前向一体化的可能性;(6)信息的掌握程度。

16.影响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的主要因素

影响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的因素主要有:(1)买方的集中度;(2)买方从本产业购买的产品在其成本中所占比重;(3)买方从产业中购买的产品的标准化程度;(4)转换成本;(5)买方的赢利能力;(6)买方后向一体化的可能性;(7)买方信息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 战略目标的设定

1.企业愿景的概念

企业愿景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前景和发展方向一种高度概括。它是一个企业的领导用以统一每个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的有力武器。它由企业的核心理念和未来的展望两部分所组成。

2.企业使命的概念

企业使命是管理者为企业确定的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它反映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和企业力图为自己树立的形象,揭示本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在目标上的差异,界定企业的主要产品和服务范围,以及企业试图满足的顾客的基本要求。

3.企业战略目标的概念

企业战略目标是指企业在其战略管理过程中所要实现和改善的长期市场地位和竞争能力,取得满意的战略绩效的目标。其中包括企业如何在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如何提高公司的市场份额,如何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如何更好地树立企业的形象与提高顾客的忠诚度等。

4.企业愿景与使命的表述

企业愿景要有价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愿景的规划要有特殊性。此外,由于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经常发生变化,当企业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并且这些变化影响企业的远景时,企业可以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出大幅度的调整。

企业使命是管理者为企业确定的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它反映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和企业力图为自己树立的形象,揭示本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在目标上的差异,界定企业的主要产品和服务范围,以及企业试图满足的顾客的基本需求。

企业的愿景与企业的使命有着本质的区别。企业愿景考虑的是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即考虑我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企业的问题。而企业使命则考虑的是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即考虑如何将经营的重点放在企业已有的业务活动上,满足所服务的客户需求上。

5.企业战略目标的特征与作用

企业战略目标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适合性。战略目标必须服从于企业使命。违背企业使命的战略目标往往只会损害企业自身的利益。

(2)可实现性。企业制定战略目标时,必须在全面分析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劣和外部环境的利弊的基础上判断企业经过努力后所能达到的目标。既不能脱离实际将目标定得过高,也不能妄自菲薄把目标定得过低。

(3)可分解性。战略目标必须是可分解的,能够按层次或时间进度进行分解,构成一个战略目标体系,使企业的每个战略单位甚至每个员工都能明白自己的任务和责任。

(4)可接受性。企业的战略目标应考虑到各个利益主体的要求,同时还必须让他们理解接受。

(5)可衡量性。战略目标应该是具体的,是可以给予准确衡量的,是可以在事后予以检验的。

(6)可激励性。企业战略目标的表述必须具有激发全体职工积极性和发挥潜力的作用。

(7)可挑战性。即企业战略目标通史激励人们去完成。

(8)灵活性。即企业可以适时地更改其战略目标。但为了避免或减少不利的影响,企业在调整其战略目标时,最好是只改变目标实现的程度,而不改变目标的性质,以确保其可行性。

6.企业战略目标的主要内容

企业战略目标是多元化的,既包括经济性目标,也包括非经济性目标。一般来讲,企业的战略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利润目标;(2)产品目标;(3)市场目标;(4)竞争目标;(5)发展目标;(6)职工福利目标;(7)社会责任目标。

7.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的原则

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关键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确定的战略目标必须突出有关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问题,有关企业的全局问题,切不可把次要的战略目标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免滥用企业资源而因小失大。(2)平衡性原则。在制定战略目标时,需要进行三种平衡:一是不同利益之间的平衡;二是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平衡;三是总体战略目标与职能战略目标之间的平衡。(3)权变性原则。由于客观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预测的不准确性,因此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应制定多种方案以供选择。

8.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的过程

企业制定战略目标需要经历调查研究、拟定目标、评价论证和目标确定四个阶段或步骤。

第四章 公司战略的制定

1.发展型战略的含义

发展型战略是一种使企业在现有的战略水平上向更高一级目标发展的战略。它以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向导,引导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扩大企业的产销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2.密集增长型战略的含义

密集增长型战略是指企业在原有生产范围内,充分利用在产品和市场方面的潜力来求得发展的战略。

3.市场渗透战略的含义

市场渗透战略是由企业现有产品和现有市场组合而产生的战略。

4.一体化战略的含义

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充分利用自己在产品、技术、市场上的优势,根据物资流动的方向,使企业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一种战略。

5.前向一体化的含义

前向一体化是指企业与用户企业之间的联合。目的是为了促进和控制产品的需求,搞好产品营销。

6.后向一体化的含义

后向一体化是指企业与供应企业之间的联合。目的是为了确保产品或劳务所需的全部或部分原材料的供应,加强对所需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7.横向一体化的含义

横向一体化,也称为水平一体化,是指与处于相同行业、生产同类产品或工艺相近的企业实现的联合。实质是资本在同一产业和部门内的集中,目的是实现扩大规模、降低产品成本、巩固市场地位。

8.多元化战略的含义

多元化战略是指在现有业务领域基础之上增加新的产品或业务的经营战略。

9.相关多元化战略的含义

相关多元化又称为同心多元化,是指虽然企业发展的业务具有新的特征,但它与企业的现有业务具有战略上的适应性,它们在技术、工艺、销售渠道、市场营销、产品等方面具有共同的或是相近的特点。

10.不相关多元化战略的含义

不相关多元化,也称为集团多元化,即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行业的业务,或者在其他行业投资,把业务领域拓展到其他行业中去,新产品、新业务与企业的现有业务、技术、市场毫无关系。

18.战略联盟的形式与注意的问题

战略联盟的主要形式有:(1)合资;(2)研究与开发协议;(3)定牌生产;(4)特许经营;(5)相互持股。

战略联盟是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具有反应迅速、机动灵活等优点,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足。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慎重选择合作伙伴。

(2)建立合理的组织关系。

(3)加强沟通。

19.稳定型战略的含义、稳定型战略的内容

稳定型战略是指企业遵循与过去相同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贯的成长速度,同时不改变基本的产品或经营范围。它是对产品、市场等方面采取以守为攻、以安全经营为宗旨、不冒较大风险的一种战略。稳定型战略主要有无变化战略、维持利润战略、暂停战略和谨慎前进战略几种主要类型。

20.企业采取稳定型战略的原因

企业采取稳定型战略的原因,既有积极方面的原因,也有消极方面的原因。其中积极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经过一段快速成长之后,为了克服由于成长过快产生的效率变低、管理不善等问题,巩固取得的已有成果,并获得喘息的机会,企业愿意采用稳定型战略;二是过高的市场占有率,会导致竞争对手的进入和攻击。为了不引起对手的注意,或避免政府的干预,一些企业在一定期间愿意主动采取稳定型战略。消极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在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管理人员无法确定现行战略的实际运行情况,因此,就自然采取一种“维持现状”的稳定战略;二是采用稳定型战略,风险比较低,而开发新市场和新产品风险较大,管理者认为不一定值得去冒风险;三是采用稳定型战略,操作简便,也不费力,因此,保守型的经理往往愿意采用此战略。由于企业采用稳定型战略的原因既有积极方面的原因,也有消极方面的原因,因此,企业应从积极的方面去考虑是否采用稳定型战略,而不应从消极方面去决策。

21.企业采取稳定型战略的利弊

企业采取稳定型战略的优点主要有:(1)可以利用原有的生产经营领域、渠道,避免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所必需的巨大的资金投入、激烈的竞争抗衡和开发失败的巨大风险;(2)不需改革资源的分配模式,从而可以大大减少资源重新组合所必然造成的巨大浪费和时间上的损失;(3)可以保持人员安排上的相对稳定,充分利用已有的各方面人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力,减少人员调整、安置所造成的种种矛盾及招聘、重新培训的费用;(4)比较容易保持企业经营规模和经营资源、能力的平衡协调,有助于防止过快、过急而导致的重大损失。

22.收缩型战略的含义

收缩型战略是指企业从目前的战略经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且偏离战略起点较大的一种经营战略。

23.收缩型战略的内容

(1)转向战略;(2)放弃战略;(3)清算战略。

24.企业采取收缩型战略的原因

企业采取收缩型战略的原因是企业现有的经营状况、资源条件以及发展前景不能应付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为企业带来满意的收益,以致威胁企业的生存,阻碍企业的发展。只有采取收缩和撤退的措施,才能抵御对手的进攻,避开环境的威胁,保存企业的实力,以保证企业的生存,或者利用外部环境中有利的机会于重新组合资源,进入新的经营领域,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象。因而差异化战略有四种基本类型:一是产品化战略;二是服务差异化战略;三是人事差异化战略;四是形象差异化战略。

4.重点集中战略的含义和内容

重点集中战略也称聚焦战略,是指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集中与某一特定的购买者集团、产品线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域市场上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瞄准某个特定的用户群体,某种细分的产品线或某个细分市场。重点集中战略一般有两种变化形式,一种是低成本重点集中,另一种是差异化重点集中。具体又可以分为产品线重点集中战略、顾客重点集中战略、地区重点集中战略。

5.成本领先战略实施的条件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外部条件:(1)现有竞争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2)企业所处行业的产品基本上是标准化或者同质化的;(3)实现产品差异化的途径很少;(4)多数顾客使用产品的方式相同;(5)消费者的转换成本很低;(6)消费者具有较强的降价谈判能力。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内部条件包括:(1)持续的资本投资和获得资本的途径;(2)生产加工工艺技能;(3)认真的劳动监督;(4)设计容易制造的产品;(5)低成本的分销系统。

6.成本领先战略实施的利弊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收益主要有:(1)抵挡住现有竞争对手的对抗;(2)抵御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3)更灵活地处理供应商的提价行为;(4)形成进入障碍;(5)树立与替代品的竞争优势。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风险主要有:(1)降价过度引起利润率降低;(2)新加入者可能后来居上;(3)丧失对市场变化的预见能力;(4)技术变化降低企业资源的效用;(5)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7.差别化战略实施的条件

实施差别化战略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1)可以有很多途径创造企业与竞争对手产品之间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被顾客认为是有价值的;(2)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和使用要求是多种多样的,即顾客需求是有差别的;(3)采用类似差异化途径的竞争对手很少;(4)技术变革很快,市场上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不断的推出新的产品特色。

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内部条件主要包括:(1)具有很强的研究开发能力,研究人员要有创造性的眼光;(2)企业具有以其产品质量或技术领先的声望;(3)企业在这一行有悠久的历史或吸取其他企业的技能并自成一体;(4)很强的市场营销能力;(5)研究与开发、产品开发以及市场营销等职能部门之间要具有很强的协调性;(6)企业要具备能吸引高级研究人员、创造性人才和高技能职员的物质设施;(7)各种销售渠道强有力的合作。

8.重点集中战略实施的条件

实施重点战略的条件主要包括:(1)具有完全不同的用户群,这些用户或有不同的需要,或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产品;(2)在相同的目标细分市场中,其他竞争对手不打算实行重点集中战略;(3)企业的资源不允许其追求广泛的细分市场;(4)行业中各细分部门在规模、成长率、获利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致使某些细分部门比其他部门更有吸引力。

9.如何选择一般竞争战略

10.进攻战略的主要内容

进攻战略是一种追随并试图超赶领先者的战略。

5.大规模定制的含义

大规模定制是指按照每个用户的要求大量生产产品,产品之间的判别可以具体到每个基本元件。这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

6.市场领导者的含义

市场领导者是指在市场上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并在价格变动、新产品开发、分销渠道和促销力度等方面均居领导地位的公司。

7.市场挑战者的含义

市场挑战者是指其市场地位仅次于领导者,为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向领先者和其他竞争对手发起攻击和挑战的公司。

8.市场追随者的含义

市场追随者是指满足于现有的市场地位,只是跟随领先者的战略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的公司。

9.市场补缺者的含义

市场补缺者是指市场营销能力薄弱、为求得生存而拾遗补缺的公司。

10.市场细分的依据

细分市场可以使用不同的变量。这些变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者的特征,如地理特征、人口特征以及心理特征等;另一类是消费者追求的利益、使用产品的动机或对品牌的反应。

11.市场细分的有效条件

一般来说,有效的市场细分应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或特征:(1)可衡量性;(2)可赢利性;(3)可进入性;(4)可区分性;(5)可行动性。

12.目标市场选择的主要模式

企业进入目标市场主要有六种模式。它们分别是:(1)单一市场集中化模式;(2)选择性专业化模式;(3)产品专业化模式;(4)市场专业化模式;(5)全面进入模式;(6)大规模定制模式。这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即企业按照每个用户的要求大量生产产品,产品之间的判别可以具体到每个基本元件。

13.目标市场进入的方式

企业进入目标市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强化营销;二是一体化营销;三是多元化经营。

14.市场领导者的竞争策略

市场领导者是指在市场上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并在价格变动、新产品开发、分销渠道和促销力度等方面均居领导地位的公司。作为市场领导者,往往会成为竞争者的众矢之的,竞争者或者向其发动挑战,或者模仿它,或者避免与其冲突。要想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市场领导者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采取行动:(1)开发整个市场;(2)保持现有市场份额;(3)扩大市场份额。

15.市场挑战者的进攻策略

市场挑战者的进攻策略一般有五种:(1)正面进攻;(2)侧翼进攻;(3)包围进攻;(4)迂回进攻;(5)游击式进攻。

25.采购战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采购战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供应商的选择;(2)采购数量的确定与质量的保证;(3)采购成本的控制。

26.财务战略的含义

财务战略就是根据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其他职能战略的要求,对企业资金进行筹集、运用、分配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方略。

27.利润分配战略应遵循的原则

企业利润分配战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要满足企业利润的再投资;(2)稳定的股利战略;(3)合理的股利基金。

28.融资方式与融资结构战略的基本内容

29.影响投资组合战略的因素

30.人力资源战略的含义

人力资源战略是指根据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为适应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从中发现和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所进行的长远性的谋划和方略。

31.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含义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就是指有效地发掘企业和社会上的人力资源,积极地提高员工的智慧和能力,所进行的长远性的谋划和方略。

32.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基本途径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基本途径有:(1)引进人力战略;(2)借用人才战略;(3)招聘人才战略;(4)自主培养人才战略;(5)定向培养人才战略;(6)鼓励自学成人战略。

33.人才使用战略的基本途径

人才使用战略的基本途径有:(1)任人唯贤战略;(2)岗位轮换使用战略;(3)台阶提升使用战略;(4)职务、资格双轨使用战略;(5)权力委让使用战略;(6)破格提拔使用战略。

10.在战略实施中如何进行组织结构的选择

11.战略实施与资源的关系

战略实施与资源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战略可以促使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有效储备;另一方面,资源对战略具有保证作用。

12.战略实施与资源配置的动态组合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其战略将不断推陈出新,战略资源也在不断地积蓄。企业在制定现有战略时,应充分预测将来的环境、资源的变化,并对资源进行必要的、合理的配置。在这个过程中,资源的配置不是单纯的资源配置,而应与战略联成一体,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是战略与资源的动态组合。

13.信息系统在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性

企业战略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信息收集、整理、组合、传递、运用的过程,合适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对战略实施可以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进一步讲,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战略表达;(2)战略分解与沟通;(3)战略反馈。

14.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信念、期望值和价值观体系。它确定企业行为的标准和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15.企业文化结构的含义

企业文化结构是指企业文化由不同的层次所构成。企业文化结构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层;二是制度层;三是精神层。16.战略实施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优秀的企业文化能突出企业特色,形成企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而且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利于企业制定出与众不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略制定以后,可以利用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功能,同意员工的观念行为,共同为积极有效地贯彻实施企业战略而努力奋斗。

17.企业文化再造的动因和思路

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原有的文化与新的战略很不一致时,就必须对企业文化进行再造。企业文化再造的基本思路是:(1)企业文化再造是项系统工程,因此,渐进式比激进式更易成功;(2)根据新战略的要求选择适宜的企业文化类型;(3)必须对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结构层次的文化进行全面再造。

18.企业家的含义

企业家就是将各项生产要素实行最优组合以进行生产或经营活动,并承担风险,对企业经营成果负有最终责任。

19.战略领导者的含义

战略领导者是指具有战略管理思想,善于战略思维,具有战略能力,掌握战略实施艺术,从事研究和制定战略决策,指导企业开拓未来的企业高层决策群体。

20.战略领导者素养的主要内容

21.企业家与战略领导者的区别

7.战略调整的必要性

战略调整的必要性主要受外部力量与内部力量的影响。外部力量包括市场、技术和环境的变化。内部力量往往来自于变化的过程和人员问题。由于这些因素在不断地变化,因此,适时地进行战略调整十分必要。

8.战略调整过程

战略调整过程包括确定战略调整的必要性、选择恰当的战略调整时机、分析战略调整面临的问题、分析战略调整遭遇的阻力、选择适宜的战略调整策略、实施战略调整计划和战略调整的评价和控制七个阶段。

第九章 战略管理的应用

1.市场空隙战略的含义

市场空隙战略是指中小企业利用自己规模小,经营机动、灵活的特点,进入那些市场容量小,大企业不愿意或不便于进入的行业进行发展的战略。

2.特色经营战略的含义

特色经营战略是指中小企业利用其离市场近、较易接近顾客的特点,突出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某一方面特色、个性和风格,以独具特色的经营来吸引顾客的战略。

3.联合经营战略的含义

联合经营战略是指中小企业间实行多种形式合作的战略。

4.特许经营战略的含义

特许权战略是指大企业向小企业提供其产品、服务或品牌在特定范围内的经营权,小企业独立经营,但必须给予大企业以一定比例的营业收入或利润为特许费,小企业在规定的区域内享有一定的垄断权利的经营战略。

5.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特殊性

中小企业经营上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1)中小企业是大企业的重要补充;(2)中小企业经营机制灵活;(3)中小企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4)中小企业是提供就业、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5)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要力量;(6)中小企业是平衡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杠杆。

6.本国中心战略

本国中心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将战略重心放在母国业务上,别国业务则放在较次要地位上的战略。

7.地区中心战略

地区中心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将战略重心放在一定区域内的海外经营业务上,

第一章 战略管理概论考点总结 篇2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是每个二级建造师的必考科目,掌握二级建造师考试施工管理考点,对于知识 点的融会贯通至关重要。学尔森二级建造师考试频道特地整理二级建造师考试考点,本文为:2018年二级建造师《施工管理》 第一章考点:建设工程监理的工作方法,希望能助各位二级建造师考生一臂之力!2Z101070 程监理的工作任务和方法建设工程监理(学尔森二级建造师频道整理建设工程监理的工作方法)2Z101072 熟悉建设工程监理的工作方法

一、工程建设监理的工作程序

(1)编制工程建设监理规划;(2)按工程建设进度、分专业编制工程建设监理实施细则;(3)按照建设监理细则进行建设监理;(4)参与工程竣工预验收,签署建设监理意见;(5)建设监理业务完成后,向项目法人提交工程建设监理档案资料。

二、工程建设监理规划(学尔森二级建造师频道整理建设工程监理的工作方法)1.工程建设监理规划应在签订委托监理合同及收到设计文件后开始编制,并应在召开第一次工地会议前报送业主;应由总监理工程师主持,专业监理工程师参加编制,开完成后必须经监理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监理规划的主要内容与实施细则的主要内容区分。

P44、45页主要内容。

点击【二级建造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jzs2?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精选考点完整版 ②教材变化剖析 ③真题答案及解析 ④全套试听视频 ⑤复习记忆法 ⑥练习题汇总 ⑦真题解析直播课 ⑧入门基础课程 ⑨备考计划视频

三、监理实施细则(学尔森二级建造师频道整理建设工程监理的工作方法)采用 四新 的工程,以及专业性较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应编制监理实施细则。

2018年二级建造师《施工管理》 第一章考点:建设工程监理的工作方法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是每个二级建造师的必考科目,掌握二级建造师考试施工管理考点,对于知识 点的融会贯通至关重要。学尔森二级建造师考试频道特地整理二级建造师考试考点,本文为:2018年二级建造师《施工管理》 第一章考点:建设工程监理的工作方法,希望能助各位二级建造师考生一臂之力!

四、旁站监埋

1.旁站监理是指监理人员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监理中,对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实施全过程现场跟班的监督活动。(学尔森二级建造师频道整理建设工程监理的工作方法)2.施工企业应在需要实施旁站监理的关键部位、关键工序进行施工前24小时,应当书面通知监理企业派驻工地的项目监理机构。项目监理机构应当安排旁站监理人员按照旁站监理方案实施旁站监理。凡旁站监理人员和施工企业现场质检人员未在旁站监理记录上签字的,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3.旁站监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旁站监理人员实施旁站监理时,发现施工企业有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行为的,有权责令施工企业立即整改;发现其施工活动已经或者可能危及工程质量的,应当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或者总监理工程师报告,由总监理工程师下达局部暂停施工指令或者采取其他应急措施。

点击【二级建造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jzs2?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精选考点完整版 ②教材变化剖析 ③真题答案及解析 ④全套试听视频 ⑤复习记忆法 ⑥练习题汇总 ⑦真题解析直播课 ⑧入门基础课程 ⑨备考计划视频 教材46页新增一段话。

二级建造师施工管理考点:施工合同索赔专项。索赔近三年分值在12分左右,是占分比较多的考点。而索赔问题考点的难点在于工期索赔、费用索赔。

二级建造师复习资料:二级建造师考试考点-学尔森

提供二级建造师考试辅导资料、复习笔记、讲义等内容。欢迎广大考生访问学尔森二级建造师考试网,获取更多关于二级建造师考试的信息。

旅游概论第一章教案 篇3

第一节 旅游的产生

第二节 旅游的概念

教 案 设 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旅游产生的过程。掌握旅游的定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促使其树立自信心。教材分析:重

点:掌握旅游的定义。

点:对旅游的定义的理解。

键:了解并掌握旅游的概念。教学方法:教法分析:讲授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分析:讨论学习法

课时计划:二个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同学们告别了中学学习,选择了热爱的旅游专业,那么,同学们对专业知识有多少了解呢?

1、学生在讨论中思考相关的学习内容

一、旅行导源于迁徙活动

“迁徙”就是人类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受自然因素和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

旅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具有明确目的的一种自由活动 二者的关系: 相同点:“迁徙”和“旅行”具有共同的外部特征——空间移动。不同点:迁徙:自然行为

旅行:自由行为

二、旅游在旅行的发展中孕育和分离

提问:具有现代意义的旅行和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呢?

1、旅行观念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人类的剩余劳动产品已逐渐转化成商品,标志着商业到了应运而生的历史阶段,这就是人类旅行观念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条件,并促使有自觉目的的意识的旅行活动的萌芽。

2、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河

3、经商旅行孕育着旅游的因子

4、“享乐旅行”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 享乐旅行:是指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

三、旅游产生的条件

1、人类意识的发展

2、精神需求的提高

3、经济条件的成熟

四、旅游的定义

1、概念的各种提法:

(1)外国旅游界的定义,见教材p5-6页(2)中国旅游界的定义,见教材p6-7页(3)旅游定义包含的内容 ①旅游的异地性 ②旅游的时间性

③旅游活动是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因素相结合的产物 ④旅游的综合性

2、旅游的定义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给旅游下个定义。

旅游是在社会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以游览娱乐为主要目的,在异地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暂时停留所进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

3、旅游活动的三大因素

(1)旅游主体:指具有各种欲望和动机的旅游者。

(2)旅游客体:即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等。(3)旅游媒体:包括旅行社、旅游交通、饭店、景区、商店等

五、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游览:是一种“边走边看”,即具有“步移景异”功能和动与静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2、旅行:是指人们在空间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行进过程,它的目的广泛。

3、旅游:是一种排除功利目的的旅行和游览相结合,以获得精神愉快感受的消遣性、娱乐性的社会活动。

六、旅游的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晓东和妈妈的这次长白山之旅,总结出旅游的内容。旅游活动的六大内容:

食、住、行、游、娱、购

第一章 旅游概论

第三节 旅游的本质属性

第四节 旅游的特点与类型

教 案 设 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旅游的本质属性。掌握旅游的特点和类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区分旅游的不同类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1、重

点:理解和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及特点及旅游的类型。

2、难

点:对旅游的特点和对旅游的不同分类标准的不同类型的理解。

3、关

键: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及特点及多种类型。

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讲授法、启发教学法

2、学法分析:讨论学习法

课时计划:二个课时 教学过程:

问:教师提问,复习上节课重点内容,学生通过思考巩固上节内容

1、旅游的定义是什么?

2、旅游的内容包括什么?

通过教师分析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做出总结

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那么,其本质属性是什么呢?当今社会的旅游又具有什么性质呢?

一、旅游的本质

就是综合性的审美活动。

旅游包括离开居住地的旅行过程和在异地的逗留过程。旅游的目的就是到异地观赏神奇而又神秘的大自然风光和购买异地的特产及纪念品。通过旅游活动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增长见识,体验到的是自信、充实、舒畅、欢乐、自豪等情感。

二、旅游的属性 1旅游的基本属性:(1)、消费属性,即旅游是消费,包括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景区门票费、购物费等(2)、休闲属性,即行走、游玩、购物、娱乐等。

2、旅游的社会属性(1)、旅游的产生和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旅游活动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社会活动(3)、旅游活动是一种超出生存需要的高级消费形式。

3、旅游的文化属性(1)、旅游者是依赖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2)、旅游资源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化身(3)、旅游设施和管理服务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自我表现形式

4、旅游的经济属性

从旅游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经济因素对旅游者的产生和各国旅游活动的发展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旅游的特点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消费形式和活动方式,同一般消费或社会活动相比较,既有类同之处,又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那么,当今社会的旅游具有什么特点呢?

1、异地性,旅游是旅游者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前往异地他乡的一种消费休闲的活动。

2、流动性,即必须借助各种交通工具进行空间的移动。

3、综合性,即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乐等。

4、普及性,只要条件许可,不论是谁都可以去旅游。

5、季节性,季节不同,自然景观不一样。

四、旅游的类型

(一)、按旅游区域划分

1、国内旅游:指旅游者在其居住国境内进行的旅游。包括(1)、地方性游览;祥见p14(2)、区域性旅游;祥见p14(3)、全国性旅游三种形式。祥见p14

2、国际旅游:指旅游者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旅游,分为:(1)跨国旅游祥,见p14(2)洲际旅游祥,见p14(3)环球旅游,祥见p14

(二)、按旅游目的划分

1、观光旅游,祥见p15

2、度假旅游,祥见p15

3、公务旅游,祥见p15

4、宗教旅游,祥见p15

5、购物旅游,祥见p15

6、文化旅游,祥见p15

7、探险旅游,祥见p16

(三)、新型旅游

1、生态旅游,祥见p16

2、乡村旅游,祥见p16

3、工业旅游,祥见p16-17 小结:旅游具有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经济属性和消费属性。这些属性都在不同层面上诠释着旅游的本质。同时,旅游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参与性和季节性的特点。掌握旅游的类型对同学们掌握旅游的相关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将旅游活动划分为多种类型。因此,在划分旅游活动的类型时,要全面考虑。对新型旅游类型需着重掌握。

作业:

1、旅游有哪些特点?

2、按区域划分,旅游可分为哪些类型?

3、按目的划分,旅游可分为哪些类型?

第一章 旅游概论 第五节 旅游组织

教 案 设 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旅游的组织。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我国及世界旅游组织有所认识。

3、德育目标,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

教材分析:

1、重

点:掌握旅游的组织。

2、难

点:对旅游的组织的理解。

3、关

键:掌握国内外旅游组织的职能。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讲授法

2、学法分析:讨论学习法

课时计划:二个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复习上节课内容

1、旅游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2、旅游的特点是什么?

3、按区域划分,旅游可分为哪些类型?

4、按目的划分,旅游可分为哪些类型? 导入新课,提问

你所了解的旅游组织都有哪些呢? 旅游组织:见p17 按职能范围为划分标准,分为

1、国际性的旅游组织,如,世界旅游组织

2、国家性旅游组织,如,国家旅游局

3、地方性旅游组织,如,地方旅游局 按职能性质为划分标准,分为

1、旅游行政组织,2、旅游行业组织,一、国际性的旅游组织

1、世界旅游组织

联合国组织所属的全球唯一的政府间旅游组织,是一个全面涉及旅游事务的国际性最高权力决策机构。

2、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

是一个民间性、行业性的国际旅游组织。其成员有国家旅游组织,也有各种旅游协会和旅游企业等。

3、国际旅游科学专家协会 成立于1951年5月、《旅游评论》,是一个民间性的学术团体。

4、世界旅行社协会

成立于1949年,是一个民间性的国际旅游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

5、国际旅馆协会

是一个民间性的国际旅游组织,成立于1947年,总部设在巴黎。

二、我国的旅游组织

1、旅游行政管理机构 1)国家旅游局

国家旅游局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是国务院直属的主管全国旅游行业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下设7个职能司(室)和纪检组、监察局。2)省(直辖市、自治区)旅游局 3)县(市)旅游局

2、旅游行业组织 1)中国旅游协会

该协会成立于1986年1月,是一个全国性、社团性的旅游行业组织。其成员为团体会员,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2)中国旅游饭店协会

协会成立于1986年2月,其成员来自以国内外旅游这位主要客源的各种档次的星级饭店以及饭店管理公司、地方性饭店协会、饭店用品供应厂商等相关单位。协会挂靠国家旅游局。

3、旅游学术团体

中国旅游文学研究会:从事旅游文学和旅游文化研究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于1990年成为中国旅游协会的专业组织。

小结:掌握国际性的旅游组织及其功能、我国的旅游组织及其功能,对于同学学习相关旅游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节课需要同学们掌握国家及我国的旅游组织的相关内容和知识。

作业:

1、国际性的旅游组织主要的有哪些?各具有哪些功能?

2、我国的旅游组织主要有哪些?各具有哪些功能?

第一章

旅游概论

第六节 旅游学与旅游概论

教 案 设 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旅游学的科学体系、研究方向、和任务;旅游

概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促使其树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1、重

点,旅游学的科学体系、研究方向、和任务;旅游概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2、难

点,旅游学的科学体系、研究方向、和任务。

3、关

键,旅游概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讲授法、2、学法分析,讨论学习法 课时计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

1、国际性的旅游组织主要的有哪些?各具有哪些功能?

2、我国的旅游组织主要有哪些?各具有哪些功能? 导入新课:

一、旅游学的科学体系、研究方向和任务

1、旅游学的科学体系,旅游学是一门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新兴边缘学科,它以人类的旅游活动为出发点,将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以研究旅游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通过介绍旅游现象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探讨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旅游活动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介绍发展旅游的政策与法规,研究旅游的本质属性、运行关系、内外条件、社会影响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2、旅游学的研究方向

(1)经济学方向,如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旅游营销学旅游统计学等(2)管理学方向(3)自然科学方向(4)社会科学方向(5)旅游基础理论方向

3、旅游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旅游的特点、本质和属性,揭示旅游活动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研究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3)研究旅游业的实质、结构、组织以及社会经济作用;(4)阐明旅游活动及旅游业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影响

(5)阐明旅游行业组织、旅游法规、旅游政策的重要意义;(6)研究旅游发展的规律和战略。

二、旅游概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1、旅游概论的主要内容:详见p25

2、旅游概论的学习方法:详见p25

小结:掌握和了解旅游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的任务、方法及旅游概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对今后的学习和各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业:

1、旅游学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第一章 战略管理概论考点总结 篇4

(一)Visual Basic的特点

Visual Basic是一种可视化的、面向对象和采用事件驱动方式的结构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可用于开发Windows环境下的各类应用程序。

总的来看,Visual Basic有以下主要特点:

1.可视化编程

2.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3.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

4.事件驱动编程机制

5.访问数据库

6.动态数据交换(DDE)

7.对象的链接与嵌入(OLE)

8.动态链接库(DLL)

9.建立用户自己的ActiveX控件

10.建立ActiveX文档

11.Internet组件下载

12.枚举类型

(二)Visual Basic的版本

Visual Basic6.0包括3种版本,分别为学习版、专业版和企业版。

(1)学习版:Visual Basic的基础版本,可用来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该版本包括所有的内部控件(标准控件)、网络(Grid)控件、Tab对象以及数据绑定控件。

(2)专业版:该版本为专业编程人员提供了一整套用于软件开发、功能完备的工具。它包括学习版的全部功能,同时包括ActiveX控件、Internet控件、Crystal Report Writer和报表控件。

(3)企业版:可供专业编程人员开发功能强大的组内分布式应用程序。该版本包括专业版的全部功能,同时具有自动化管理器、部件管理器、数据库管理工具、Microsoft Visual SourceSafe面向工程版的控制系统等。

二、Visual Basic的启动与退出

开机并进入中文Windows后,可以用多种方法启动Visual Basic。

第一种方法:使用“开始”菜单中的“程序”命令。操作如下:

(1)单击Windows环境下的“开始”按钮,弹出一个菜单,把光标移到“程序”命令上,将弹出下一个级联菜单;

(2)把光标移到“Microsoft Visual Basic6.0中文版”,弹出下一个级联菜单,即Visual Basic6.0程序组;

(3)单击“Microsoft Visual Basic6.0中文版”,即可进入Visual Basic6.0编程环境。

第二种方法:使用“我的电脑”。操作如下:

(1)双击“我的电脑”,弹出一个窗口,然后单击Visual Basic6.0所在的硬盘驱动器盘符,将打开相应的驱动器窗口;

(2)单击驱动窗口的vb60文件夹,打开“vb60”窗口;

(3)双击“vb6.exe”图标,即可进入Visual Basic6.0编程环境。

第三种方法:使用“开始”菜单中的“运行”命令。操作如下:

(1)单击“开始”按钮,弹出一个菜单,然后单击“运行”命令,将弹出一个对话框;

(2)在“打开”栏内输入Visual Basic6.0启动文件的名字(包括路径)。例如“c:vb98 vb6.exe”;

(3)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启动Visual Basic6.0。

第四种方法:建立启动Visual Basic6.0的快捷方式。

三、主窗口

(一)标题栏和菜单栏

1.标题栏

标题栏是屏幕顶部的水平条,它显示的是应用程序的名字。

2.菜单栏

在标题栏的下面是集成环境的主菜单。

(二)工具栏

Visual Basic6.0提供了4种工具栏,包括编辑、标准、窗体编辑器和调试,并可根据需要定义用户自己的工具栏。

四、其他窗口

通信网概论第一章思考题 篇5

从硬件构成来看:通信网由终端节点、交换节点、业务节点和传输系统构成,它们完成通信网的基本功能:接入、交换和传输。软件设施则包括信令、协议、控制、管理、计费等,它们主要完成通信网的控制、管理、运营和维护,实现通信网的智能化。

通过保持帧同步和位同步、遵守相同的传输体制。2.现代通信网如何定义?如何分类?

通信网是由一定数量的节点(包括终端节点、交换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传输系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的,按约定的信令或协议完成任意用户间信息交换的通信体系。用户使用它可以克服空间、时间等障碍来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

1.按业务类型分

按业务类型,可以将通信网分为电话通信网(如PSTN、移动通信网等)、数据通信网(如X.25、Internet、帧中继网等)、广播电视网等。

2.按空间距离分

按空间距离,可以将通信网分为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和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

3.按信号传输方式分

按信号传输方式,可以将通信网分为模拟通信网和数字通信网。

4.按运营方式分

按运营方式,可以将通信网分为公用通信网和专用通信网。

需要注意的是,从管理和工程的角度看,网络之间本质的区别在于所采用的实现技术的不同,其主要包括三方面:交换技术、控制技术以及业务实现方式。而决定采用何种技术实现网络的主要因素则有:用户的业务流量特征、用户要求的服务性能、网络服务的物理范围、网络的规模、当前可用的软硬件技术的信息处理能力等。3.通信网的拓扑结构有哪几种?

网状网、星型网、复合型网、总线型网、环型网 4.通信网业务都有哪几种?

第一章 战略管理概论考点总结 篇6

第一章 风险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30题)

1、下列关于风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风险指未来的消极结果或损失的潜在可能

B、风险既是损失的来源,同时也是盈利的机会

C、损失是一个事前概念,风险是一个事后概念

D、风险虽然通常采用损失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损失规模来计量,但并不等同于损失本身

2、下列关于各类风险的说法,正确的是(B)。

A、违约风险仅针对个人而言,不针对企业

B、结算风险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不能履约的风险

C、信用风险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风险特征

D、与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多,且容易获得

3、银行风险不同于经济领域其他风险的一个最显著的特性是(D)。

A、可控性B、隐蔽性C、加速性D、扩散性

4、威胁银行机构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稳健性的最大因素的是(A)。

A、信用风险B、市场风险C、操作风险D、流动性风险

5、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市场风险中最重要的是(A)。

A、利率风险B、股票风险C、商品风险D、汇率风险

6、下列关于操作风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B、操作风险具有非盈利性,它并不能为商业银行带来盈利

C、对操作风险的管理策略是在管理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操作风险

D、操作风险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会引发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7、下列关于流动性风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相比,形成的原因单一,通常被视为独立的风险

B、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

C、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增加资产和偿还到期债务提供融资或变现资产而造成损失或资不抵债的风险

D、大量存款人的挤兑行为可能会使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8、(D)是指银行因违反法律或法律不完善、不明确情况下发生交易行为,导致银行不能履行合同、发生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对银行造成不利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

A、流动性风险B、国家风险C、操作风险D、法律风险

9、下列关于国家风险的说法,正确的是(A)。

A、国家风险又称国家信用风险

B、在同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经济金融活动也有存在国家风险

C、在国际金融活动中,个人不会遭受因国家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D、国家风险通常由债权人所在国家的行为引起的,它超出了债务人的控制范围

10、银行通常把(B)看做是对其企业价值的最大危胁。

A、战略风险B、声誉风险C、市场风险D、流动性风险

11、(C)是银行的最重要的职能,也是现代银行科学管理的核心内容。

A、存款管理B、投资管理C、风险管理D、贷款管理

12、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从战略定位、组织架构、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文化等全方位入手,以(B)为基础,对整个机构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风险进行统一的度量和控制。

A、风险B、资本C、业务D、资金

13、(A)是风险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风险产生和存在的前提。

A、风险因素B、风险事件C、风险损失D、风险结果

14、银行对信用的传导放大作用,导致许多损失或风险隐患被信用循环所掩盖是指银行风险具有(C)的特征。

A、客观性B、扩散性C、隐蔽性D、加速性

15、《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通常将银行面临的风险划分为八大类,下列不属于八大类风险的是(C)。

A、信用风险B、国家风险C、决策风险D、法律风险

16、(B)指由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银行的负面评价,从而导致其客户群缩小、发生昂贵的诉讼或使其收益下降等损失的风险。

A、信用风险B、声誉风险C、国家风险D、法律风险

17、(C)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开始引起银行的重视。

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

18、下列不属于风险识别方法的是(D)

A、德尔菲法B、故障树法

C、筛选-监测-诊断法D、敏感性分析法

19、下列不属于风险评价方法的是(D)

A、概率统计法B、概率分布法C、概率树D、情景分析法

20、下列关于操作风险管理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董事会应了解本行的主要操作风险所在,把它作为一种必须管理的主要风险类别,核准并定期审核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

B、监管者一般只能采用间接的手段对银行有关操作风险的政策、程序和做法进行定期的独立评估

C、银行应制定一套预警程序定期监测操作风险状况和重大损失风险

D、银行应进行足够的信息披露,允许市场参与者评估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

21、下列不属于风险要素的是(C)。

A、风险因素B、风险事件C、风险损失D、风险结果

22、(A)是指以单一的指标作为衡量商业银行整体操作风险的尺度,并以此为基础配臵操作风险资本的方法。

A、基本指标法B、损失模拟法C、标准法D、高级计量法

23、下列不属于操作风险评估要素的是(D)。

A、内部操作风险损失数据B、外部数据

C、银行业务环境D、风险产生的因素

24、下列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稽核部门应直接负责或参与其他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并向董事会报告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估情况

B、银行要对案件实行“零”容忍,一旦出现,须严加处理

C、中小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作为缓释操作风险的一种方法

D、风险识别是操作风险管理流程的起点,也是后续各环节顺利开展的基础

25、下列操作风险类型中,(A)可直接导致银行案件。

A、内部欺诈B、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风险

C、实体资产的损坏D、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风险

26、下列不属于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的是(C)。

A、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B、违法发放贷款罪

C、信用卡诈骗罪D、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

27、下列不属于金融诈骗的是(B)。

A、票据诈骗罪B、骗取贷款罪

C、金融凭证诈骗罪D、有价证券诈骗罪

28、(B)是产生银行案件的主要根源。

A、市场风险B、操作风险C、国家风险D、法律风险

29、对大多数银行来说,(B)是银行最大、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来源。

A、存款B、贷款C、中间业务D、实物产品

30、下列不属于法律风险表现形式的有(D)。

A、违法B、缺陷C、缺失D、内部事件

二、多项选择题(20题)

1、下列属于操作风险识别主要任务的是(ABDE)。

A、风险发生的因素B、风险发生的频率C、风险学习

D、风险可能产生的影响和损失E、不同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

2、下列属于银行风险特征的是(ABCDE)。

A、客观性B、可控性C、隐蔽性D、扩散性E、加速性

3、下列关于风险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有(ABCD)。

A、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为降低和规避风险,利用各种手段识别、分析、计量、管理、控制和化解风险的决策与行动过程就是风险管理

B、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C、风险管理本质是用科学、先进、有效的方法,在业务发展、盈利需要和风险之间找出平衡点

D、风险管理目标是把风险带来的机会最大化,同时让损失最小化,实现等量风险最大效益

4、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有(BCD)。

A、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确定或不确定因素而导致其损失或盈利能力下降的可能性

B、银行是高风险行业,是经营风险、管控风险并承担风险损失、获取风险收益的特殊行业

C、银行风险管理是指银行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经营风险,在追逐利益的同时,维护好银行安全的行为

D、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兴衰存亡

5、信用风险的主要形式包括(AD)。

A、结算风险B、流动性风险C、非系统风险D、违约风险E、国家风险

6、操作风险可以分为七种表现形式,其中包括(ABCDE)。

A、外部欺诈B、客户、产品及业务做法

C、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D、实体资产的损坏

E、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风险

7、巴塞尔委员会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划分为八大类,关于这八大类风险的说法中,正确的有(BDE)。

A、某法人客户由于破产而不能归还贷款,这反映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B、美元贬值使银行的资产价值下降,这反映了银行的市场风险

C、由于短期内取款额度的迅速增加使得银行不得不以低价抛售部分持有的债券,这反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D、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降低了银行的贷款规模和盈利水平,这反映了银行的法律风险

E、结算系统发生故障导致结算失败,造成交易成本上升,这反映了银行的操作风险

8、国家风险包括(ACD)。

A、政治风险B、信用风险C、社会风险D、经济风险E、操作风险

9、市场风险可以分为(ABDE)

A、利率风险B、股票风险C、违约风险D、商品风险E、汇率风险

10、银行战略风险主要来自(ABCDE)。

A、战略目标缺乏整体兼容性

B、实施战略所需要的资源匮乏

C、制定的经营战略存在缺陷

D、战略实施的质量难以保证

E、战略目标相互矛盾

11、下列属于全面风险管理过程的是(ABDE)。

A、风险识别B、风险评估C、风险规避

D、风险学习E、风险评价与决策

12、下列属于风险处理方法的有(ACDE)。

A、风险预防B、风险评估C、风险分散

D、风险转移E、承担与补救

13、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有(ABD)。

A、缺口分析法B、久期分析法C、德尔斐法

D、风险价值法E、概率统计法

14、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ABCDE)。

A、组织体系B、岗位职责体系C、管理工具体系

D、业务和管理流程体系E、考证奖罚体系

15、下列属于操作风险主要特征的是(ABGD)。

A、具体性B、不对称性C、多样性D、分散性E、综合性

16、巴塞尔委员会从(ABDE)等方面提出了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的十项原则。

A、监管者的作用B、风险管理C、风险监管

D、营造适宜的风险管理环境E、信息披露的作用

17、下列属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商业银行提供的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方法的是(ACE)。

A、基本指标法B、损失模拟法C、标准法

D、财务报表分析法E、高级计量法

18、下列属于银行领域犯罪的有(ABCDE)。

A、挪用资金罪B、职务侵占罪C、盗窃罪

D、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E、金融诈骗罪

19、银行风险的扩散性是由于银行(ABC)特性决定的。

A、存款者的集中地B、投资者的总代表

C、信用创造功能D、信息不对称性

E、信用对象的复杂性

20、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主要采取(ABCE)等一系列全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防范和转移各类风险。

A、统一授信管理B、资产组合管理C、资产证券化

D、规避风险E、信用衍生产品

三、判断题(30题)

1、风险事件是风险存在的充分条件,在整个风险中占核心地位。(√)

2、银行可以通过一定的制度、方法和技术手段等,对风险在事前进行识别、分析、预测、防范,在风险发生时进行化解、补救,直到彻底消除风险。(×)

3、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利于银行案件风险的防范。(√)

4、信用风险不仅包括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还包括借款人信用状况或评价下降的风险。(√)

5、只要存在银行资金的发放、投资或其他的风险敞口,不论是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内还是表外,都会产生信用风险,但承诺不产生信用风险。(×)

6、信用风险是交易对手因经济或经营状况不佳或恶意逃债而产生的风险。(×)

7、金融犯罪包括由于银行自身不完善的流程和系统漏洞以及外部事件等因素造成的操作风险。(×)

8、操作风险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一定的方法是可以避免的。(×)

9、金融衍生产品可以分散、转移风险,但它的高杠杆交易功能也能放大风险,形成金融泡沫。(√)

10、风险评价包括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后导致的损失程度两方面的内容。(×)

11、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并称为银行的三大主要风险。(×)

12、操作风险通常以不经常发生的离散事件或偶然事件等形式出现,其成因简单,事件发生概率一般较小。(√)

13、操作风险是银行“开门即来”的最古老的风险,具有外生性为主、涵盖全部业务、难以度量等特征。(×)

14、操作风险的不对称性是指承担操作风险不能带来收入,只会造成损失,而且操作风险损失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收益的产生没有必然的联系。(√)

15、在我国银行管理实践中,将操作风险归纳为业务、流程、IT系统及技术、外部事件四类风险。(×)

16、外部事件风险是指直接或间接来自外部的主、客观因素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包括犯罪、法律纠纷、灾害、政治事件等。(×)

17、对于操作风险管理处于较低水平、尚未达到量化阶段的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可以选择较为简单的资本计量方法。(√)

18、根据案件信息统计与管理的实际需要,银监会将银行案件分为内部人员参与做案的案件和遭受外部诈骗、盗窃、抢劫等侵害造成的案件。(√)

19、由于操作风险的多样化特征,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比较难以确定哪些因素对于操作风险管理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20、银行案件风险属于操作风险的范畴,是银行工作人员发生违法违规违纪案件或内外勾结及外部侵害案件造成银行资金财产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21、网点机构是案件防范和查处的主体,董(理)事会对案件风险负最终责任,董(理)事长为案件防控风险防控第一责任人。(×)

22、从经济学角度讲,风险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未来结果的确定性;二是损失的可能性。(×)

23、商品价格风险是指在二级市场交易的实物产品受到价格的不利变动造成负面影响的风险。(√)

24、资产流动性风险是银行无法以与其他银行相同的成本从市场上融资的风险。(×)

25、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银行机构自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与国际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无关。(×)

26、通过内部模型来定性分析、识别、计量和监测风险,会使得风险管理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27、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外部事件、员工、交易对手经营状况不佳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28、为有效识别、计量和监测风险,银行通常需要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全面负责银行风险管理工作。(×)

29、法律风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

第一章 战略管理概论考点总结 篇7

考点二 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一)会计工作的行政管理

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财政部门履行的会计行政管理职能主要有:(1)会计准则制度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组织实施;(2)会计市场管理;(3)会计专业人才评价;(4)会计监督检查。

(二)会计工作的自律管理

我国会计工作的自律管理机构主要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会计学会。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注册会计师协会是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社会团体。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的全国组织,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的地方组织。

2.中国会计学会

中国会计学会是由全国会计领域各类专业组织及个人自愿结成的学术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国会计学会接受财政部和民政部的业务指导、监督和管理。

(三)单位会计工作管理

1.单位负责人要组织、管理好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如企业的法人代表、代表企业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以及国家机关的最高行政官员,等等。根据我国《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并不是指具体经营管理事务的负责人(如公司制企业的总经理等)。单位负责人负责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管理,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另外,我国《会计法》第4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一规定明确指出了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

2.会计人员的选拔任用由所在单位具体负责

第一章 战略管理概论考点总结 篇8

第一章 档案与档案工作 第二节 档案工作

1、档案工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档案工作是指档案管理活动;广义档案工作是指管理档案和档案事业的活动。一般所说的档案工作,是指狭义的档案工作。狭义档案工作八个业务环节: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编目与检索、提供利用、编研

2、各业务环节间的辨证关系

档案工作各业务环节相对独立的,划分是相对的,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收集是档案工作的起点、首要环节,整理是档案工作的基础,保管是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提供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编研属于提供利用的范畴。正确处理基础业务工作(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编目与检索)和提供利用及编研工作的关系。

3、档案工作的性质(三性):

服务性(基础性、保障性):服务性是档案工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政治性机要性 科学管理性

档案工作还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化性。

4、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三原则)

《档案法》第五条用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基本原则的核心,包括三方面内容:(1)档案事业由党和政府领导,在中央一级,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国务院领导下,主管全国档案事业,对全国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

(2)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指导下,负责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

(3)对国家所有的档案实行统一制度、分级负责的集中管理与保管,即一切国家机关和组织形成的档案,必须按照国家的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保管,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各国家机关和组织的档案机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定期向有关档案馆移交档案。

“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是档案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包括两方面内容:

(1)档案完整——数量与质量。(2)档案安全——实体与机密。

“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

三原则辩证关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核心,“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是条件,“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是目的。

5、档案工作标准化是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标准化主管机关或单独就档案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概念和设施等,制定科学的、统一的规则和技术规范,并予以实施的过程。

6、档案工作标准化的内容 三种划分标准:

(1)按过程分:制定、发布和实施等三个过程。

(2)按发生作用的范围和审批程序分: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四种标准。

(3)按涉及内容分:档案工作专业名词术语、代号代码、档案著录和目录组织、标引语言、档案工作各项业务建设以及档案库房、装具、各种设备等标准。

7、档案工作现代化是指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的理念、组织、方法,对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使之获得最佳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项工作。档案工作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化不等于信息化。

8、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四个方面主要内容:(1)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包括档案信息化技术。(2)档案工作组织与管理现代化。

(3)档案资源管理信息化: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应用系统和标准规范化建设等。

上一篇:社区先进党组织申报材料下一篇:都市农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