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上册jqx教学设计(通用11篇)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上册jqx教学设计 篇1
j q x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
1.在情境中学会声母j、q、x,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学会拼读J、q、x与韵母组成的音节,掌握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
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本设计在拼音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编顺口溜、做游戏等形式,让孩子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出发,整合教学资源与目标,促进学生观察、思维、表达、拼音识字、读句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及知识基础,学习新知,探究拼音方法及识记声母的方法。营造民主、和谐、活泼、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教学情境中学习、巩固、运用知识。同时养成良好的合作与书写习惯。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把自己放在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位置上,真正让孩子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本课以形象生动的情境图为凭借,给学生提供了观察、说话、识字、学句、借图记声母音形的教学资源。有利于突破声母音形识记重点及jqx与ü相拼ü上两点省写规则这个难点,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展开学习。
教学重点:j
q x 的发音,字形及音节的拼读。教学难点:与j q x相拼时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教学准备:课件,j
q x的卡片,四线格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巩固。
小朋友,小ü要去郊游咯,你们想去吗?今天老师带大家以小ü的身份到草地上去玩一玩,好吗?不过,要去玩,先要和这些音节宝宝打招呼哦。(课件出示:nu ba bo pi pu ta de me,)
二、情境引路,学习j q x。
你们看,多美啊!(课件展示主题图)
那么都看到了些什么?
在这里啊,还藏着一些字母宝宝呢?你发现了吗?(以下顺序可打乱)
(一)学习j。
【预设1】我看见了一只母鸡领着两只小鸡追蝴蝶。
1、多可爱的母鸡和小鸡呀,谁能跟它打个招呼?小朋友这么有礼貌,母鸡可高兴了。咱们一起跟它打个招呼吧!
[发音认形环节先看图,练习发音,师由熟悉的字音“鸡”带出声母“j”的发音,形象生动帖近生活,学生易于接受。]
2、母鸡的鸡读得轻一点、短一点,就是声母j。声母j发音的时候,上下牙齿对齐,嘴角往两边拉开——跟我读:3遍。
3、谁已经学会了?指生读。
4、声母j我们已经认识了,那该怎么来记住他的样子呢?j长得像什么呀?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大屏幕,编句顺口溜记住它。【预设】蝴蝶母鸡j j j。
(二)学习q。
【预设2】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正在数气球。
1、(展示主题图)气球的颜色真多呀!我们一起来帮小女孩数一数吧:1234567,一共有七个气球。
2、气球的气去掉声调,读得轻一点短一点,就是声母q。跟我读。
3、谁已经学会了?指生读。
4、声母q长得像什么呀?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大屏幕,编句顺口溜记住它。【预设】七个气球q q q。
(三)学习x。
【预设3】地上有3个圆滚滚的大西瓜,桌上还有半个切开的西瓜。
1、你们喜欢圆滚滚甜蜜蜜的大西瓜吗?那就大声地叫它一声大西瓜。
2、我们一起来把西瓜切开来。右切一刀。左切一刀。咦,这刀印子跳下来,变成了一个声母:x。谁会读?对,西瓜的西读得轻一点,短一点,就是声母x的读音。一起读。
4、声母x长得像什么呀?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大屏幕,编句顺口溜记住它。【预设】刀切西瓜x x x。
(四)讲故事
1、谁能将看到的景象连起来,变成一个小故事。
2、老师也有一个小故事:夏天到了,到处是郁郁葱葱的一片。在一颗大树下,西西开心地数着五颜六色的气球,正好有7个。桌上放着西西切好的西瓜,等着爸爸妈妈回家。而旁边,一只鸡妈妈正领着两只小鸡在草地上嬉戏,鸡妈妈的脑袋上还有一只美丽的蝴蝶。
(五)摆一摆。
1、j q x爱和我们捉迷藏。现在,它们藏到我们身体上来了。看,这是谁?(师手指摆一摆,学生猜一猜)
2、我们不仅可以用身体摆出jqx,还可以用毛线、圆片和小棒来摆呢。同学们回家可以摆一摆。
3、展示。(五)儿歌
小朋友这么爱动脑筋,jqx可高兴啦!它们眨着眼睛,笑眯眯地看着我们,还给我们送来一首好听的儿歌。想不想听一听?(师范读——生拍手齐读,分小组读)
j q x, j q x,三个朋友在一起,蝴蝶母鸡j j j,七个气球q q q。刀切西瓜x x x,大家吃得甜蜜蜜。
(六)拼读音节。
1、j q x最爱交朋友了。看,他们去找朋友了。咦,怎么不见了?原来,朋友们都躲在气球里呢!(课件出示音节气球)赶紧自己拼一拼这些音节。(两拼)
2、摘气球。(指生读,齐读)
3、气球都摘完了,有个声音在后面大叫:“等等我,等等我!”是谁呀?(出示卡通ü)原来是小ü。小ü也来和j q x交朋友。同学们擦亮小眼睛看一看,小和j q x交朋友以后,有什么变化?
4、是啊,这里边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呢!想不想知道?一天,小ü出去玩,见到j q x,非常高兴,就有礼貌地摘帽鞠躬,和j q x在一起之后,高兴地唱起歌曲:小ü小ü有礼貌,见到j q x就脱帽。交到朋友真开心,分开时候再带帽。(动画演示,师讲故事,最后定格:ju qu xu)
5、现在,你知道j q x后面跟着的是谁了吗?对呀,因为小ü很有礼貌,所以人们编了句儿歌送给它:小ü小ü有礼貌,见到j q x就脱帽。交到朋友真开心,分开时候再带帽。
[j q x与相拼时上两点省写规则是个难点。通过课件和故事直观形象地将这一难点展示给小朋友,利于记忆。]
拼读音节:ju qu xu
6、动脑筋的小朋友想一想,小ü以前见到谁也要脱帽的?所以我们的儿歌可以改一改:小ü小ü有礼貌,见到jqxy就脱帽。
7、ppt展示不同声母与u、ü的音节,让学生读一读。(指读、正读、反读)
8、(ppt上展示不同音节)给他们找找朋友吧,给音节组组词。告诉老师你知道哪一个?不知道的听听其他小朋友怎么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小朋友真能干,不仅认识了三个好朋友“j q x”,而且还学会了j q x与ü相拼时要摘掉帽子。老师还要给大家留一道聪明题:回家以后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摆出不同的拼音。聪明的小朋友一定能做到的!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上册jqx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展示汉字演变等方法,识记“江、南、可、采、莲、鱼、东、西、北”9个生字,认识新偏旁“三点水”和“草字头”。
2.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正确书写“可、东、西”3个生字,学写新笔画“竖钩”和“竖弯”。
3.借助生动的画面,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同桌合作读、表演读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之情,体会江南的景色之美。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江南美景图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江”“南”:重点认识新偏旁“氵”,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姓名认读“江”;指导“南”的读音。
二、走进诗歌,识字读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边看插图边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同桌互读古诗,学习圈出来的不认识的字,教师巡视。
3.教师呈现古诗,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预设“采”字的教学:
(1)卡片出示“采”字,指名学生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2)播放“采”字的微视频。
4.同桌互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学习诗句,感受美景
(一)学习前两行诗句
1.课件出示江南采莲的美景,提问:你最喜欢江南的什么风景?(莲叶、莲……)
2.交流反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莲”,学习新偏旁“艹”:“莲”就是荷花,“采莲”就是采莲子;“莲”可以和哪些字交朋友?(莲叶、莲花、莲蓬……)
(2)指导学生感受荷叶“田田”的美景。
仔细观察莲叶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赞美莲叶———碧绿的、一张接一张的、层层叠叠的……莲叶这么多、这么密,就是古诗中的一个词———田田。
指导朗读:江南采莲时节,大大的、绿绿的莲叶一张挨一张、一层叠一层,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给大家听?让我们配乐朗读,再一次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二)学习后五行诗句
1.师:看着莲叶的美景,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湖中的小鱼也乐了。瞧,它们也来了。
图片出示红色的“鱼”字,学习“鱼”字。
2.读后五行诗句,小鱼儿在莲叶间干什么?
学习生字“东、西、北”。看图猜字:
3.创设情境,体会“戏”的快乐。
师:谁来当小鱼?这条小鱼,你想游到哪儿去?(反复巩固认读“东、西、南、北”)小鱼小鱼,你的心情怎么样?(自由自在、快乐)
小鱼这样自由快乐地在莲叶间游戏玩耍,诗句中用了哪一个字来表达小鱼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鱼“戏”莲叶间的自由快乐之情。
(三)游戏表演,熟读成诵
1.播放歌曲《江南》,加动作表演读。
2.用师生对读、同桌表演读、拍手歌等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3.看课文插图,背诵古诗。
四、字词盘点,指导书写
1.摘莲叶,读生字。
师:小鱼快乐地玩耍着,我们也来做一个游戏吧。(PPT出示)莲叶间藏着许多生字,谁认识它们?(北、江、可、鱼、采、莲、东、西、南)
2.出示“可、东”,认识新笔画“竖钩”。
观察比较,这两个字有哪些相同的笔画?认识“竖钩”,红线勾出竖钩在田字格中的不同位置。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东”字书写,边范写边说口诀:一横平平稳又稳,撇折折在横中线,左右两点齐对称。
学生书写,反馈评价,学生再写一个。
3.播放“西”的书写微视频,认识新笔画“竖折”。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反馈评价—学生再练。
【设计意图】
汉乐府《江南》是一首优美的采莲曲,富有江南水乡特色,语言生动活泼,格调清新明朗。整首诗短短七行,前两行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了鱼儿在莲叶间游水嬉戏的情景,还配有淡淡的水墨画,孩子们很喜欢。学生在这之前只学了两篇课文,识字量少,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都有一定的困难。基于学情和第一学段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努力达成“识好字、读好文、写好字”这三个要求。
一、“多种方式”识好字
在教学中,我试图引领学生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观察汉字演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识好字。在集中识字环节,制作“采”字微视频,通过展示“采”字的演变,变抽象线条为生动图形;继而联系生活经验,点明“采”有“摘、取”之意,表示人用手去拿、取,又把“采”字放入果农摘果子的生活情境中(“爪字头”代表伸手去取,“木字底”代表一棵结满果实的树),这样学生识字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在巩固环节,我以歌曲、游戏的方式作为课间操复现,集课中放松游戏、识字、诗歌梳理于一身,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既消除了疲劳,又自然而然地背诵了课文,更为接下来的写字教学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朋辈互助”读好文
“朋辈互助”是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一条路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借助“朋辈互助”的学习方式,同桌共读一首古诗。在朗读环节,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小组合作、师生对读、问答读、小组合作演读、情景表演等方式,运用角色转换入情入境,演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体会江南景色之美。
三、“观察比较”写好字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上册jqx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展示汉字演变等方法,识记“江、南、可、采、莲、鱼、东、西、北”9个生字,认识新偏旁“三点水”和“草字头”。
2。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正确书写“可、东、西”3个生字,学写新笔画“竖钩”和“竖弯”。
3.借助生动的画面,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同桌合作读、表演读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之情,体会江南的景色之美。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江南美景图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江”“南”:重点认识新偏旁“氵”,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姓名认读“江”;指导“南”的读音。
二、走进诗歌,识字读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边看插图边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同桌互读古诗,学习圈出来的不认识的字,教师巡视。
3.教师呈现古诗,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预设“采”字的教学:
(1)卡片出示“采”字,指名学生当小老师,教教大家。(2)播放“采”字的微视频。
4.同桌互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学习诗句,感受美景
(一)學习前两行诗句
1.课件出示江南采莲的美景,提问:你最喜欢江南的什么风景?(莲叶、莲……)
2.交流反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莲”,学习新偏旁“斗卜”:“莲”就是荷花,“采莲”就是采莲子;“莲”可以和哪些字交朋友?(莲叶、莲花、莲蓬……)
(2)指导学生感受荷叶“田田”的美景。
仔细观察莲叶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赞美莲叶一碧绿的、一张接一张的、层层叠叠的……莲叶这么多、这么密,就是古诗中的一个词——田田。
指导朗读:江南采蓬时节,大大的、绿绿的莲叶一张挨一张、一层叠一层,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给大家听?让我们配乐朗读,再一次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二)学习后五行诗句
1.师:看着莲叶的美景,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湖中的小鱼也乐了。瞧,它们也来了。
图片出示红色的“鱼”字,学习“鱼”字。
2.读后五行诗句,小鱼儿在莲叶间干什么?
学习生字“东、西、北”。看图猜字:
3.创设情境,体会“戏”的快乐。
师:谁来当小鱼?这条小鱼,你想游到哪儿去?(反复巩固认读“东、西、南、北”)小鱼小鱼,你的心情怎么样?(自由自在、快乐)
小鱼这样自由快乐地在莲叶间游戏玩耍,诗句中用了哪一个字来表达小鱼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鱼“戏”莲叶间的自由快乐之情。
(三)游戏表演,熟读成诵
1.播放歌曲《江南》,加动作表演读。
2。用师生对读、同桌表演读、拍手歌等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3.看课文插图,背诵古诗。
四、字词盘点,指导书写
1.摘莲叶,读生字。
师:小鱼快乐地玩耍着,我们也来做一个游戏吧。(PPT出示)莲叶间藏着许多生字,谁认识它们?(北、江、可、鱼、采、莲、东、西、南)
2.出示“可、东”,认识新笔画“竖钩”。
观察比较,这两个字有哪些相同的笔画?认识“竖钩”,红线勾出竖钩在田字格中的不同位置。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东”字书写,边范写边说口诀:一横平平稳又稳,撇折折在横中线,左右两点齐对称。
学生书写,反馈评价,学生再写一个。
3.播放“西”的书写微视频,认识新笔画“竖折”。
教师范写一学生书写一反馈评价一学生再练。
【设计意图】
汉乐府《江南》是一首优美的采莲曲,富有江南水乡特色,语言生动活泼,格调清新明朗。整首诗短短七行,前两行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了鱼儿在莲叶间游水嬉戏的情景,还配有淡淡的水墨画,孩子们很喜欢。学生在这之前只学了两篇课文,识字量少,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都有一定的困难。基于学情和第一学段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努力达成“识好字、读好文、写好字”这三个要求。
一、“多种方式”识好字
在教学中,我试图引领学生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观察汉字演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识好字。在集中识字环节,制作“采”字微视频,通过展示“采”字的演变,变抽象线条为生动图形;继而联系生活经验,点明“采”有“摘、取”之意,表示人用手去拿、取,又把“采”字放入果农摘果子的生活情境中(“爪字头”代表伸手去取,“木字底”代表一棵结满果实的树),这样学生识字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在巩固环节,我以歌曲、游戏的方式作为课间操复现,集课中放松游戏、识字、诗歌梳理于一身,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既消除了疲劳,又自然而然地背诵了课文,更为接下来的写字教学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朋辈互助”读好文
“朋辈互助”是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一条路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借助“朋辈互助”的学习方式,同桌共读一首古诗。在朗读环节,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小组合作、师生对读、问答读、小组合作演读、情景表演等方式,运用角色转换入情入境,演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体会江南景色之美。
三、“观察比较”写好字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上册jqx教学设计 篇4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中心小学 刘丹霞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识字
(二)第二课 教材简介:《比一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二的第二课,课文由一幅农家小院风景图、8个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和一首儿歌组成。美丽的农家小院,温馨的生活场景,其间有黄牛、花猫的悠闲,有鸭子、小鸟的嬉闹,还有杏子、桃子、苹果、红枣的甜蜜。琅琅上口的韵文传达出一种暖暖的情感。
设计理念: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汉字所表示的事物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本设计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帮助学生在所学汉字及其表示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从中体会学习汉字的基本规律。在识字、读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字词练习说话,体现学用结合。
学情分析:
经过11周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汉字的笔画名称和汉字书写的笔顺规则,基本掌握了汉语拼音拼读的方法,并学习了一组课文。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汉字所表示的事物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本设计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帮助学生在所学汉字及其表示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从中体会学习汉字的基本规律。在识字、读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字词练习说话,体现学用结合。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一种笔画“竖钩”和一个偏旁“提土旁”。
2、知道“多-——少”、“大——小”两对反义词,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正确使用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能够认真观察图画及周围的事物并练习说一句完整的话。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生字词卡、PPT课件、笔、球等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说图引趣
1、“比一比”的游戏:教师手中拿不一样长的笔让学生比长短、多少,出示不同的球让学生比大小等,引出课题《大小多少》。
2、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们观察图上都有什么?
3、全班交流。
二、自主识字、教给方法
1、谁能借助图画或声音的提示读出这些词语?
2、出示八个词语,看老师已经把词语都召集到这里,你能读一读么?
3、词语分类。引导同学们看看这些词语都和什么有关,把它们分成两类。
4、现在我们要带生字宝宝出门了,千万别喊错它们的名字呀。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5、去掉拼音你还会读么?开火车读一读。
6、讨论学习:和同桌说说你早已认识了哪个字,怎么认识的?有什么好方法。
7、交流汇报。
(1)熟字加笔画:小→少
(2)熟字相加:木+口→杏 君+羊→群
(3)熟字加偏旁:犭+苗→猫
(4)熟字换偏旁:跳→桃 棵→颗 谁→堆
(5)形近字比较:牛—午
三、学习童谣、积累量词
1、自读课文。学生自己借助轻声读一读课文。
2、个别读。请4位同学接读课文。评议。
3、小组读。比一比,看那个小组读得好。
5、男女生分读、全班拍手读。
6、学习量词的正确使用。师故意念错课文引出量词。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体会量词“群、颗、堆”的正确使用。
四、指导写字、重在激励
1、出示汉字“小、少”,引导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2、指名示范书写,师板书,重点指导竖钩写法。
3、生书空、描红、练写,师巡视指导。
4、评议、交流。
五、迁移学习、巩固延伸
1、请把这首儿歌读给爸爸妈妈听。
2、争当小诗人,仿照课文编一编儿歌。
板书设计:
7、大小多少
大——小 多——少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识字儿歌
拼拼音节,读准音;
看看结构,认清形; 连成词语,理解义; 自己学习,记得清。
二、复习课文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2、齐读词语和韵文。
3、指名背诵。
三、尝试创编,巩固反义词
1、教同学们理解反义词:让同学们再看图片,对照课文,教师引导,发现反义词。大—小 多—少
2、游戏形式,巩固识字
反义词对对碰。如:
师:我说大。生:我说小。
生:我说多。生:我说少。
生:我说上。生:我说下。
生:我说里。生:我说外
3、教同学们学会词语搭配,对量词的运用形成印象。同学们尝试创编,教师指导。鼓励同学们大胆表现自己。如:
一个大,一个小,一头大象一只鸡。一边多,一边少,一堆花生一颗枣。
四、指导书写
1、看清字形,注意笔画、笔顺。
(1)灯片出示田字格中的“牛、羊”两个字,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笔画的相同之处。
(2)多媒体动画演示字的书写笔顺。
2、书空描红。(学生书空后按笔顺描红。)
3、学生写字,教师指导。
学生在课本剩下的田字格中认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矫正学生的写字姿势、握笔方法、运笔情况、字的间架结构情况。
4、展评修改。
四、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鼓励同学们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不同,乐于尝试创编活动。
板书设计:
7、大小多少
大——小 多——少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上册jqx教学设计 篇5
东莞市大朗宏阳小学张冰宇
目标:识记“只”和“多”两个生字的字形和读音。
过程与方法:导入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谜语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知道了这是一只聪明的乌鸦,现在这只聪明的乌鸦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出示课件)想考考大家。“禾连口,长相守。禾长稻米能入口。”(打一字)
二
谜底揭示识字法
小朋友们猜到了吗?这个小谜语的关键词是“禾”“口”。同学们一定猜出来了是(生回答)“和”字。大家真棒!那大家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这个字的呢?(出示课件)(加一加)
加一加是我们以前学会的一种识字方法,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用加一加方法来学习这两个字:只、多(课件出示)
三
分析“只”“多”的结构,识记这两个生字。
1、(出示带有图片的生字“只”)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猜猜“只”的读音:树上有一什么乌鸦?
生:一只乌鸦。
那你们猜猜这个字怎么读?
生:zhi 同学们真棒!这个字就读zhi,是整体认读音节,并且是翘舌,在读的时候要把舌头翘起来,像老师这样:(示范zhi的发音)
同学们再来观察这个字的结构,它属于哪种结构呢? 生: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口,下面是一个八。
哇!大家真会观察,那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这个只呢? 生:加一加。口加八。太棒了!
2、(出示带有图片的生字“多”)同学们以前见过这个字吗?大家看看这个图片上的乌鸦比刚才的乌鸦图片,乌鸦的数量是变少了还是变什么了?
生:变多了!
那你们猜猜这个字是什么? 生:duo.嗯,大家又猜对了!它读duo.是一个三拼音节的字。声母是d,介母是u,韵母是o。’
三拼音节的发音规则:声轻介快韵母响!像老师这样:(示范多的发音)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多”和刚才的“只”的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都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撇、横撇、点的字,下面也一样。
嗯,非常好!这个撇、横撇、点的字读xi,夕阳的夕,多就是上下一个夕加起来的,同学们记住了吗?
四
小结
今天老师跟同学们一起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只”和“多”两个字。看来这个加一加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认识好多的字。小朋友们以后可以多用这个方法哦!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上册jqx教学设计 篇6
1、ɑoe
教学设计:徐灿
学习目标: 1.学会单韵母ɑoe,能认清形,读准四种声调。
2.体会书写汉语拼音的乐趣,会在四线格内正确抄写单韵母ɑoe。
学前准备
1.制作拼音卡片。(师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卡片出示:hàn yǔ pīn yīn。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学习拼音有哪些好处吗?
2.带领学生边拍手边读儿歌: 学习拼音用处大,识字读书要靠它,帮我学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汉语拼音用处大,学习生字需要它,帮助说好普通话,我们决心学好它。
二、情境揭题。
1.课件出示图片,过渡:瞧,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图上画了谁?它们在干什么呢?学生看图自由发言:早晨,太阳出来了,大公鸡oo啼,路旁的白鹅ee叫,女孩唱歌ɑ ɑ ɑ。大白鹅好像在对我说:“早上好。”
2.引导学生读儿歌。其实,我们今天要学的拼音呀,就藏在这幅图和这首儿歌里呢!
3.跟着老师读儿歌。“女孩唱歌ɑ ɑ ɑ,大公鸡,o o啼,大白鹅,e e叫,连声叫我早上好。”
4.板书课题。
三、学习“ɑ” 的读音 ,字形。
1.出示阿姨的图片,说: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韵母“ɑ”,只要把“阿姨”的“阿”读得长一些,响一些就可以了。哪个聪明的小朋友来试着读一读?
2.出示字母“ɑ”的卡片,引导学生跟读。3.指名读,相机点评。
4.组织学生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5.组织学生读儿歌:ɑɑɑ,阿姨的阿;嘴巴张大,ɑɑɑ。
6.出示插图,引导学生再仔细看看图,找一找小女孩身体的哪一部分像 ɑ 的形状。
7.引导学生念儿歌。
8.教师范写。并强调书写要点:ɑ要一笔写成,先写半个圆,就是小姑娘的头和脸,连上去再写一笔竖弯,像条辫子,最后向右边稍弯一点儿,不要太长。
四、学习单韵母“o”。
1.引导读准o。跟着老师念儿歌,“一只大公鸡,早晨o o 啼。”“大公鸡o o叫,叫我早起上学校。”读准o。
2.引导学生练习书空o。
五、学习单韵母“e”。
1.引导读准e。
(1)课件出示大白鹅的图片。(2)引导学生念儿歌。
2.引导学生练习书空e。
六、认识四线格
1、过渡:刚才和拼音宝宝玩累了,他们想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呢?(四线格)四线格是由四条线组成的,分上格,中格,下格。
2、我们的ɑoe就住在中格里。好,我们比一比,看谁写得好。
七、认识四声调
1、过渡:拼音妈妈给拼音宝宝准备了四顶小帽子,如果戴上帽子,就会发出不一样的音。他就是拼音的四种声调。
2、介绍四种声调的标调儿歌。
3、书空四种声调符号。
4、给ɑoe标上四种声调读一读。
5、游戏:摘星星,巩固ɑoe的四声。
八、复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上册jqx教学设计 篇7
一、写作内容探究
(一) “写作导引”探究
教材“写作导引”告诉学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并指出,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应注意一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观察是写作的“铁门限”, 写作就是写生活。
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不外乎4点:1、名称变化。在小学阶段, “新课标”把这个内容称之为“写话”和“习作”, 现在称之为“写作”, 目的就是告诉学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的增加, 教材对这方面的学习也有了更规范的要求。2、观察生活是“写生活”唯一正确的途径。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就是记叙内容抽象笼统,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就是让学生明白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使记叙的内容生动逼真。需要强调的是, 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 更要用心去“感知”。3、只有观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好作文。观察有助于思考, 人们在观察时, 总是在脑子里进行排列组合, 只有通过仔细观察, 才能激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才会产生“母亲啊!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 (冰心《荷叶母亲》) 这样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4、观察是写作训练的一个基础, 无论写作内容发生怎样的变化, 都必须牢牢遵循观察这个基本原则。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
(二) “写作实践”探究
教材“写作实践”中的3个题目, 其实是两个方面:200字左右的写作片段和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两者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把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比作室, 那200字左右的写作片段则是入“室”的“堂”。从内容上看, 200字可以写花草树木, 写作题材较为宽泛, 而两个500字的作文都是写人;从目的上看, 花草树木是练笔, 写人是综合能力的展示;从作用上看, 200字的写作片段是为写500字的作文服务的。仔细揣摩, 我们发现两个500字的作文也各不相同:第二个题目要求写新结识的老师或同学, 写一个相识瞬间;第三个题目要求写父母亲人对自己的关爱。通过比较这些不同, 我们发现, 写作实践的3个题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这也是“新课标”中“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精神的具体体现。
总之, “堂”是“室”的基础, “室”是“堂”的提升。
二、教学策略研究
(一) “写作导引”教学策略
教材“写作导引”中1、2自然段可由学生阅读、讨论并归纳,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谈谈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教材3~7自然段比较重要, 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如“观察生活”这部分, 无论教师讲述还是学生合作探究, 效果都不会很好, 因为这一问题过于抽象。教师不妨在课前先安排学生收集戴嵩画《斗牛图》的故事, 课堂上让学生讲述, 这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让学生合作探究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 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 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画画需要认真观察, 写作也如此;写作就是写生活, 要写好作文, 就要认识生活;有时由于缺少观察, 不了解生活, 名家也会闹出笑话。
“感受生活”这一内容, 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品读 (不是朗读) 《散步》这篇清新优美的散文, 具体方法是:要求学生认真默读课文, 然后找出文章记叙要素 (时间———初春的一天;地点———田野里池塘边的小路上;人物:我, 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和孩子;事件:散步) 。品读课文的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散步这件平常的小事中表现出的浓浓亲情, 之后由学生合作探究, 总结本文立意选材的技巧———以小见大。最后, 教师再适时点拨。学生在写作时可以选取生活中看似平凡而实则韵味深刻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学生在自己的习作结尾处可以仿照课文提炼出蕴含哲理的一两句话。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一内容, 教师可对学生讲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就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的小故事。例如,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他之所以成功, 写的就是他“自己熟悉的生活”———山东高密“东北乡”;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朝花夕拾》写的也是作者熟悉的生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写的就是自身的经历, 所以真实可信, 动人心魄……通过这些小故事, 教师可以让学生知道, 只有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才会有独到的体会和感受, 写出来的文章也才不会空洞、思想贫乏。
总之,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出发点。
(二) “写作实践”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不同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语) 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方式大多对事物还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教师不妨采用举例法, 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教学。举例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写作实践”的具体要求, 认真甄选;2.举例既可是全文, 也可是重点段落;3.举例的方法、方式要灵活多样。
如“写作实践”的第一个题目是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这个片段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写自己眼睛观察到的事物, 而不是凭空想象拼凑的内容。教师可举下面甲、乙、丙3段文字进行对比, 让学生谈感想。
甲
春天到了。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每到春天, 万物苏醒, 到处都是万紫千红, 充满了生机。
春天是五彩缤纷的世界。草地上, 马路边, 公园里, 处处都可以看见五颜六色的鲜花, 红的、黄的, 各不相同。春天不但植物是多彩的, 人们的衣服也是花花绿绿, 显得潇洒万分。
春天更是动物们的天堂。小河身上那厚厚的冰融化了, 发出潺潺的流水声。鱼儿在河里自由地游着, 只见它们摇着尾巴, 一会儿游到这儿, 一会儿游到那儿, 欢快极了。在春天, 不仅鱼儿高兴, 鸟儿也很愉快。只见它们扑腾着翅膀, 嘴里还不停地放出叫声, 好像在说:“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乙
在学校的小花园里, 我也发现了春天的足迹。干枯了几个月的树木终于又有了生机。梧桐树的枝头已挂满了嫩绿的树叶, 瓜子黄杨上也长满了新的芽苞, 云南黄桉的枝条上已簇拥着层层金黄的颜色。最吸引眼球的要数垂柳了, 那随风拂动的枝条荡漾在水中, 轻轻地画着一圈又一圈的水纹。
丙
正是早春时候, 到处都生机勃勃。譬如, 我们小区的草地, 虽然还没有绿油油的一片, 像地毯似的覆盖着大地, 但那黑褐色的泥土里, 小草们分明已经探出了它们嫩绿的小脑袋, 尽管若隐若现, 尽管他们的数量像星辰那般稀少, 但远远望去, 还是能让人感到春的脚步。
我们来比较这3段文字, 甲文虽然也写了花草鱼鸟等具体事物, 语言也流畅, 但文章写的是书本上的春天, 是别人眼里的春天, 是拼凑出来的春天, 所以是概念化的春天;而乙、丙两段文字则是作者经过仔细观察后, 描绘的自己亲眼看到的春天。这样的春天才是自己的, 才是形象生动的, 才是有生命力的春天。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这3段文字,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事物, 然后再去写这200字左右的片段。
“写作实践”的第二个题目, 是写一位升入初中之后新结识的老师或同学。完成这个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写好“瞬间”这部分内容。那如何写好“瞬间”呢?写人的文章, 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都是必须要考虑的, 具体要求如下:1.肖像细节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 也就是人物的音容笑貌、身形服饰、表情姿态的具体描写。因为人物的生活经历总要在人物肖像方面留下痕迹, 人物的思想意识也总会在肖像方面有所流露。因此, 在人物塑造上, 我们应抓住人物肖像的细节特征, 加以描写和刻画。这样才能既绘其形, 又传其神, 收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当然描写人物外貌, 不可泛泛描写, 一定要抓住特征, 要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风貌。2.动作细节描写。人的所作所为甚至一举一动都是其思想性格、情感心境的表现, 绝没有凭空发生的。所以, 写人的作文, 必须重视对人物动作细节的描写, 这也是构成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3.语言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 是人物语言描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描写人物的语言能揭示人物的个性、性格和情态等。一篇好的文章, 这些细节描写的各个方面都是需要考虑的, 如鲁迅在写与藤野先生相识时, 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个“相识瞬间”。写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 戴着眼镜”“穿衣服太模糊了, 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 寒颤颤的” (肖像细节) ;“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 (动作细节) ;“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语言细节)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 一位生活简朴、严谨治学的学者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看来, 写好了“瞬间”这部分内容, 再加上开头、结尾, 以及相关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了。
“写作实践”的第三个题目, 要求从家庭成员中选择一位给你留下美好记忆的人物进行记叙。写好这个作文可引导学生利用《秋天的怀念》和《荷叶母亲》两篇课文作范文, 可借鉴这两文中任何一种写法。如借鉴《荷叶母亲》,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再次品读课文《荷叶母亲》, 要求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中什么事物曾触动了自己的情思, 并引发了自己的联想, 触动自己的“物”是否与自己生活中的什么情景相类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把记叙要素交代清楚的基础上, 重点描写自己选择的“物”的特征, 并把自己抒发的感情有机地融合在叙述之中。在抒发真情实感的基础上, 可以提醒学生描写事物时要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这样会使文章更生动传神。用课文作例文的好处:一是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二是减少教师课外搜集资料的劳苦;三是更为有效地利用了课程资源。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上册jqx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2单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20-03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由卢江、杨刚任主编,王永春、陶雪鹤任副主编,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的同志们,在大量调研、实验和广泛征求全国城乡第一线的教师、教研员、教育工作者的意见下,在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基础上,编写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经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正式发行。现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做一介绍。
一、教学内容介绍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的变动
这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扩展知识的范围,体现鲜明的时代感。与现行实验教科书相比,其主要变化有:
(一)加强了准备性,为进一步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1.把实验教材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为“准备课”。学生入学前已接受了学前教育,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要心中有数,因此安排了“准备课”。
“准备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数一数”,保留了“开学图”和“数一数”、“认数”、“读数”的内容,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读数的情况。第二部分“比多少”,保留了“同样多”“多”“少”,充实了内容,增加了练习一。
2.将一年级下册的“位置”提到一年级上册,做为第二单元。讲了“上下”“前后”“左右”。
(二)降低了有关知识的难度,更适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1.在第二单元“位置”中,原实验教科书中‘左’‘右’的相对性和位置删掉不讲。
2.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只讲立体图形,原实验教科书中认识平面图形删掉不讲。
3.第七单元“认识钟表”,只认识整时,原实验教科书中认识半时删掉不讲。
4.删去了“求未知数”的教学内容,只是在练习中渗透了这样的练习题目。
三、新教材的编排特点
这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观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了现行实验教科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写。力求使新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和环境。
新教材在编排上更加体现:
(一)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如数和计算的知识,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仍然按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的原则编排,把“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又把“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两段进行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三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五单元)。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分为6、7的认识和加减法、解决问题,8、9的认识和加减法、解决问题,以及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三段教学。
如几何图形,先认识“上” “下”“前”“后”“左”“右”(第二单元),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和练习经常用到这些知识。再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本册只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第四单元)。
(二)加强了知识的整理
整理是对学过的知识重新回顾,它更多的是加深理解、扩大联系,进一步提高掌握水平。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查缺补漏,更好地全面落实知识、技能掌握的教学目标。
整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教材给出了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后边知识的整理,又是前边知识的完善。
大单元都安排了整理和复习,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增加了整理和复习。如P32页3题,P69页第5题的整理和复习。2题是10以内加法整理,3题是10以内减法的整理。再如P101页第8单元的整理和复习,1题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
(三)增设了教学的背景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教材安排了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的数学背景知识。
如:P60页以“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算筹。P72页以“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象形数字及计算。P85页以“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
(四)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因此,在2011版课程标准中指出: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作为数学的核心概念,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
教材在第五单元中,认识了6、7和加减法后,在p46页~p47页编排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习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一步:图里有什么?要求学生读懂题(看懂图);知道题(图)中什么是数学信息(已知条件),有几个数学信息(已知条件);什么是问题,怎样表示。也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第二步:怎样解答?要求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解答,把分析过程用数字和符号表示出来。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解答正确吗?要求学生反思、检验,并学习填写答语。
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初步学习树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五)练习注意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1.p68页6题。6+□=10,是在学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安排的练习,不但复习了前边学过的加法,也为20以内进位加法中“凑十”做了铺垫。
2.“11~20各数的认识”中,p80页3题,如:7+3+5=_____,不但复习了10以内的加法,十加几,还为20以内进位加法的思路做了铺垫。
3.练习是按课时划分的。
(六)注重有关知识的渗透
1.第一单元渗透了集合、对应的思想,第6单元主题图渗透了分类的思想,有的练习中还渗透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思想。
2.渗透了填未知数,要求学生想组成。如p56页11题、p63页7题、p68页6题、p81页7题、p94页9题、p103页9题、p108页9题、p110页17题。
(七)为数学教学评价提供了平台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因此,每个单元安排了“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由于学生识字比较少,每个单元后的评价,主要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评价内容有知识性的,有情感性的,让学生有话可说。
如:p13页2颗星;p33页3颗星;p38页4颗星;p72页5颗星;P81页6颗星;p87页7颗星;p103页8颗星;p113页自我评价,画笑脸。使学生自己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四、各单元内容介绍
第一单元 准备课
整体感知
本单元将实验教科书的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为“准备课”。因为学生在入学前对10以内的数有所了解,本单元“数一数”通过美丽的校园校内外数量用到10以内各数的物体,学生指物数数(点数),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认数、读数情况,初步学会数数(点数)的方法。通过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
“比多少”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体验“多”“少”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数一数”分为两部分
1.美丽的校园 (了解学生已有的数数情况)
2.认数、读数。一面红旗、两幅单杠、3个石凳、4个垃圾桶、5、6个背书包的同学、7只鸽子、8棵大树、9个女同学、10个男同学。
通过认数、读数,渗透同一类物体画在一个圈内(集合圈),1~10个数与相应的画面呈现,表示一一对应让学生数一数图中有几个物体,认一认,读一读旁边的数,初步说一句完整的话,了解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不是正式教学认和读这些数。
(二)比多少
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的感性经验,教材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同样多”“多”“少”的含义,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比多少”主要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通过小兔帮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学生操作学具进行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少”。
本单元后安排了练习一。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经历数数活动的过程,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认数、读数的情况,初步感知数数的方法,初步学会数数。
2.通过学生操作,经历比较的过程,直觉感知“同样多”“多”“少”,初步理解其含义,会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兴趣。观察图画或实物,可以从无序逐步到有序,按数目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等。教给学生数数的方法。
2.指导学生操作学具,渗透对应思想,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摆一摆,说一说,说一句完整的话,通过交流感受数学的乐趣,建立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为2课时。
第二单元 位置
整体感知
本单元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位置”提前到一年级上册教材中,但“左、右”降低了难度,不讲相对性了。
本单元要求学生会辨认上、下、前、后、左、右,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创设了适合儿童的情境,亲身体验生活与学习环境中的方位,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上下”、再是“前后”、最后是“左右”,上下、前后,通过一幅大桥的画面,桥上的铁道上正奔驰着一列高速列车,铁路上方的公路上正行驶着一辆辆形态各异的汽车,桥下一艘轮船正穿梭而过。在位置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前后位置是绝对的,引导学生认识方位上下、前后。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后的方向是后。如果参照物改变了,前后也可以转换。
左右,主要是建立左、右的标准,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对应起来,从此建立左、右的标准。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操作、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上下、前后
汽车在火车的上面,轮船在火车的下面。
小汽车在大货车的前面,客车在大货车的后面。客车的前面是 。
“做一做”进一步体会上下、前后。
(二)左右
左手、右手。
做一做。①左右的练习,②上下的练习。练习二和本单元的练习。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感受其含义。
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3.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
本单元教学注意的问题:
1.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充分地说。
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再加工。
3.在互助合作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2课时。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上册jqx教学设计 篇9
主备人:叶双丽
课题:复韵母ai ei ui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复韵母。
2、学会ai.ei.ui 三个复韵母的音和它们的四声,给音节正确的标调。方法与过程:示范法、讲授法。通过老师的讲授以及示范,让学生反复练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互动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复韵母ai ei ui,明确单韵母与复韵母之间的不同之处。
难点:复韵母既不能读成两个音,也不能不表示口型变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小朋友,你们好!就在刚才,我遇见了六位老朋友。听说我来上课,就嚷嚷着要一同来,你们欢迎吗?一起喊出他们的名字吧。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板书:单韵母)他们的本事可大了,都可以和声母组成音节,a o e 还可以自成音节,更有趣的是他们还可以两个组合在一起,挪动卡片,组合在一起之后他们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复韵母。(板书:复韵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复韵母。瞧,这几位老朋友还托我带了点礼物来,让我奖给学习认真、勤动脑发言的好孩子。你们愿意得到它吗?老师希望全班小朋友都能成为爱动脑的好孩子。
二、教学ai-ai ei ui教学设计教案
1、现在呀,老师想请一个小朋友跟我合作表演,其他小朋友猜猜,我俩在干什么? 问:你们发现什么了?
(出示课件)你们看a和I也紧紧的挨在一起,组成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一个复韵母,那么这个复韵母怎么读呢?有的小朋友已经认识了,请你读一读,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是的,我们的身边到处是老师,只要你大胆请教。
现在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来读读看,不会读的小朋友请你小耳朵认真听,小眼睛仔细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示范发ai的音)
2、师:你发现了什么?
3、生1:我发现他的嘴巴在动。
4、生2:我发现他的嘴巴开始是大的,后来变小了。
5、师:大大的是哪个单韵母的口型?小的是哪个单韵母的口型?
6、生:大的是“啊”的口型,小的是“一”的口型。师:你们真是神耳朵,亮眼睛。发现了读准复韵母的好方法(演示:a──i的变化。)发ai的时候,就是先张大嘴巴发第一个字母a的口型,马上滑向第二个字母i的口型,口型由大到小是有变化的,读得快一点儿,就是ai── ai ai。请跟老师一起读一读。
三、学习ei
(一)读准ei 小朋友,拔萝卜累不累?不累,我们这么多人一齐ei哟ei哟地拔萝卜,萝卜一定拔得又快又多。ei哟ei哟的ei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二个复韵母。ei 出示课件:ei 谁能在图中找到ei(古树和斧头)指名读。请注意,读这个音,口型也要变化,而且要读得短一些。师示范 再指名读,齐读。
发音从e慢慢的滑到i,嘴型向两边。ei、ei、ei。现在速度稍微加快点速度,连读三遍,ei、ei、ei。谁有什么好办法记住ei 四、学习复韵母ui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了两个复韵母,那你们根据之前老师教你们的发音以及看图自己所观察到的,来读一下。怎样发音的。围围巾ui。(出示课件)ui。齐读 2.你在图中找到ui了吗? 3.指名读,分组读。
发音方法:;发音从u慢慢的滑到i,在读时先发u的音,再过渡到发i的音,中间气流不间断。
老师示范,学生跟着老师读,反复练习。全班同学读,分组读,指名读。
五、复习巩固:全班同学齐读三个复韵母,读准它的发音,三个韵母宝宝玩累了,想回家了,我们一起送他们回家吧!书写 ai ei ui
1、请你仔细观察三个复韵母,你们发现了什么?(都有i,并且都在后面,声调都不扛在i上)
2、看来小朋友都记住了ai ei ui的形状,那写起来就容易多了,下面老师在黑板上书写,请小朋友拿出课堂练习本学着老师的样在本子上每个写两个。
六、总结:今天的课我们就快结束了,小朋友学习很认真,认识了三个复韵母,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这三个复韵母的四声调,以后我们还将学到其他的复韵母。板书设计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上册jqx教学设计 篇10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有一个爱好写故事的人,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材料,经常在村外的路口摆个茶水摊以免费供行人歇脚喝茶,喝茶不收茶钱,但喝茶人得讲一讲自己的所见所闻。客人们见他这么有趣,都喜欢在这个茶摊歇脚聊天,也就天南海北地聊起来。说着各种奇闻异事,讲得口渴了,他马上又献上一碗茶,让人润润嗓子继续把故事讲完。不管什么故事,他听得都十分认真,回到家里,还把听到的记下来,最终编成完整的故事,写出了一部容纳百川的著作《聊斋志异》。故事讲到这相信大家也都猜到了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蒲松龄,这篇课文也是选自《聊斋志异》中众多故事的一个。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明确目标:
有句话说的好“心中有目标,效率才会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合作探究,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同时培养自己敢于和善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品质。
三、反馈导学案: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家导学案完成的情况。
获得优秀小组的是:。优秀个人的有:。请大家给予他们掌声,希望你们能够再接再厉,其余的同学也要继续努力啊。同时导学案还存在一些问题。(1)字音、字形问题;(2)句子划分节奏问题;(3)词义问题;(4)翻译问题。
四、进入新课:
现在请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果在读的过程中能读出些情感就更好了。同时梳理一下本文的文言现象(如一词多意、词类活用等),思考后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书面展示、点评)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将本文的文言现象进行了归纳总结。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在巩固前面知识的同时思考本文的故事情节。
······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的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请同学们根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归纳一下本文的故事情节,大屏上老师给了一些提示,可以结合提示来进行归纳。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本文讲述了一个屠户晚归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和狼斗智斗勇的故事,生动形象的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屠户),一个是(狼)。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语句来分析一下屠户和狼的形象,先思考组织好语言再回答。
······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本文写书了一个狡诈、凶狠、贪婪的狼和勇敢机智、沉着冷静、警觉的屠户的形象。我们来看一下本文的前四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先来明确一下表达方式有哪几种: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在本文前四段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最后一段运用了(议论)。
通过刚才分析出的狼和屠户的形象,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借此想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或是说想过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先思考再回答,同学们要畅所欲言啊!
······
看来同学们从这篇文章中收获颇丰啊!所以在面对像狼这样的恶势力时我们要勇于、善于同他们作斗争,只要我们勇于、善于同恶势力作斗争,恶势力也终将失败。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屠户和狼的故事,大家能不能说出一些有关“狼”的成语。
······
请课代表对本堂课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上册jqx教学设计 篇11
彭紫竹
一、课题计划: 课题:《春》(朱自清)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上学期)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积累“朗润、酝酿、卖弄”等词语;,理清文章思路。品析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揣摩文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和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培养对大自然的 热爱。教学难点:
品析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揣摩文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 物的写作方法。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品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课时计划: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到春,会令我们感到无限的生机和蓬勃的活力。古往今来,有无数描绘春 天的诗文,老师现在出示几句,看大家能不能对上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写春,但它不是诗歌,而是一篇散文。下面就让 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再次步入美好的春天,感受无限的春意。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 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 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 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春》选自《朱自清选集》,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散文名篇《春》。
(三)初读文本:
1.范读课文,学生就语音、语调、语速做标记。
2.强调部分字词语音:
朗润(lǎng rùn)
嗡嗡(wēng)
酝酿(yùn niàng)
卖弄(nòng)婉转(wǎn)
应和(yìng)
嘹亮(liáo)
黄晕(yùn)烘托(hōng)
蓑笠(suō lì)
静默(jìng)
风筝(zhēng)抖擞(sǒu)
欣欣然(xīn)
繁花嫩叶(fán huā nèn yè)
3.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对春天做了细致、全面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 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草、花、风、雨、人。
4.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怎么划分?
明确: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春天到 来时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分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 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赞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 新、美、健。
5.如果说这篇散文是一副美丽的风景画,那么它又是由哪几个画面拼接而成 的呢?(请学生对照关键词找出原文)每幅画又展现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喜春——第七自然段
(四)探究质疑:
1.第一、二自然段
(1)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
明确:“盼望着”;“近”。表达出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2)春天来到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山、水和太阳,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睡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蒙受春的滋润得以复苏的姿态。“欣欣然”指欢欢喜喜的样子,传神地表达出万物苏醒时的欣喜感情。
(3)指导朗读前两段:殷切而喜悦 2.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提示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词语: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
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对比,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一个更好?
明确:“钻”表现了春草冲破土层的韧劲,用“偷偷地”进行修饰,形容它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表现了春草的生命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3)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时要穿插这些小孩玩耍的画面呢?小孩和小草有什么相同点?
明确:小草和小孩子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作者将这两者结合在一个画面里,使得整个春草图显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形象地表现出孩子对春草的喜爱,从而表达人们对美好春天的热爱。(指导朗读)
3.第四自然段
(1)自由阅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描绘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多,艳,香
(2)哪些词用得准确?哪些句子写的生动形象呢?
明确:作者先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桃花、杏花、梨花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芬芳联想到秋日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飞,进一步渲染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草丛里的野花,别有一番情趣。
(五)课后反思: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整篇文章的结构,并且已经学习了前面四个自然段,今天我们继续来研读这篇课文。
(二)探究质疑:
1.第五自然段:(1)请一位学生站起来朗读,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借助了哪些事物来描写风?
明确:作者先引用了一句诗句,然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直接写春风的柔和。接着第二句写了春风夹杂的各种气味:“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它们使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接下来写声音:鸟鸣、短笛声随风应和,在耳边回响。
(2)作者借助的这些事物中,哪一种写得最详细呢?
明确:小鸟的鸣叫声。用“呼朋引伴地卖弄”形象地写出鸟儿们活泼的形态;用“清脆”“婉转”描写鸟鸣的悦耳动听。作者通过描写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2.第六自然段:
(1)齐读,思考:这一段是怎样描写春雨的?
明确:先写春雨的特点(细密、轻盈),再从静态写到动态,从物写到人,从近写到远。
(2)三个比喻怎样从不同的侧面写春雨的特点?
明确:“像牛毛”写雨丝的密,“像花针”写细雨的闪光;“像细丝”写细雨的细长。
3.第七自然段:
(1)请一位学生读这一段,思考:前几幅图写的是景物,这一幅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从天上的风筝到地上的孩子,从孩子到成人,从城市到农村,所有人都出来迎接春天。
(2)作者用哪些词句写人们迎春的心情?
明确:“舒活”“抖擞”两词的叠用,反映了人们度过寒冬,纷纷从房舍里走出来,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各做各的事”反映了勤劳的人们正利用大好春光创建自己的美好生活的积极奋发的精神,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一年之计在于春”写春天激励着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建美好生活的积极感情。
4.第8-10自然段:
齐读文末三段,思考三个比喻句的意义。
明确:将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点明了春刚降临人间,是新生的,突出了春天的“新”和它带给人们地希望。将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是因为春装扮了大自然,美化了人间,突出了春天的“美”。将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是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是向上的、前进的,激励着人们向前走。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有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了春天“新”“美”“健”的特点,写出了春天难以比拟的活力。
5.小结: 朱自清先生描绘了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颂扬了春天的活力,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前。
(三)写作指导: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拟人手法的运用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上册jqx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大小多少》教学设计10-10
(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池上》教学设计01-20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名句赏析08-17
(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彩虹》教学设计11-11
(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蒋梅“动物儿歌”教学设计09-07
(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咕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6-28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金色花》说课稿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