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婚礼习俗

2024-07-13

老北京的婚礼习俗(通用8篇)

老北京的婚礼习俗 篇1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

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六年级:zzy1018657621

老北京的婚礼习俗 篇2

满族的婚礼习俗强调吉祥二字, 所以满族办喜事接新娘要选一个良辰吉日。迎娶新娘的花轿和汉族的有所区别, 使用的是马拉花轿而不用人抬。媒人和娶亲婆以及压轿男孩在整个婚礼过程中必不可少。迎亲时, 新郎骑马, 领花轿至女家, 新娘上轿后, 骑马领花轿返回。新娘娶到家之后, 新郎、新娘拜堂, 新娘开脸并改梳发型, 再出来拜神及亲友。新郎新娘结婚当日行完各种礼仪后, 需吃子孙饽饽 (水饺) , 寓意为子孙满堂。新娘被搀到屋里后, 还要"坐福"。"坐福"时不能下地, 到了晚上由伴娘和亲友们送新娘子入洞房。新婚夫妇入洞房上炕时那花烛不能吹灭, 要用扇子扇灭。

2满族婚礼习俗的英译原则及示例

由于满族婚姻礼仪繁琐, 所以在做英文翻译时倍感困难, 采用传统翻译无法向目的语读者讲述清楚, 所以在满族婚礼习俗的翻译上采用直译加意译的原则。对于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符号采用直译加集注的方法, 而对于一些象征意义则采用意译的方法。这样的翻译容易为西方人所理解, 具体翻译示例如下:

Picking up brides for Manchu will choose a lucky day.The first day, the persons who go to the bride's family to pick the bride up are bridegroom, match-maker, two women of wedding servers and a boy acting as"yajiao".

On the next day the bride will be invited to go to the sedan after the good occasion is chosen.The bride will say goodbye to her family members with tears accompanied by the musical voice of drum and trumpet, while the bride's mother will pour the water that the bride has used for washing face into the place where the bridal sedan stopped.Manchu mostly will choose sedan to pick up the bride which is dragged by horses instead of men.When picking up the bride, a boy aged between 8-9 and the wedding-serving old woman-whose fate belongs to the earth life (a kind of astrology) , with a husband as well as sons and daughters should sit in the sedan in advance.When picking up the bride, the bridegroom must ride on the horse and lead the bridal sedan into the bride's house.After the bride arrived at the bridegroom's house, the new couple will perform the formal wedding ceremony and the bride's face should be cleaned and her hair style should be changed.The following ritual is to worship some gods and father-in-law together with mother-in-law.In addition, the newly-married should serve for the relatives and friends.After finishing the rituals, the bride and bridegroom should eat dumplings which should be prepared by the bride's family and should be sent to the bridegroom's house together with the dowry by the old woman seeing the bride off.

After entering the room, the bride should sit on the southern kang for the whole day, which is called"zuofu" (happiness can be brought by sitting on the kang) .When the night is coming, the bride entered the bridal chamber accompanied by bridesmaid and close relatives and friends.Newly-married couples can't blow out the fancy candles but fan out them when they want to enjoy the melody of bridal chamber.

摘要:满族的婚礼非常讲究, 礼节繁杂。在整个婚礼中主要主题为"吉祥"。因此, 在对其进行英译中, "吉祥"的气氛应该充斥在英文的字里行间, 同时要提供给目的语读者更多的认知语境, 减小理解的难度。这种翻译的技巧作者用英文示例加以呈现。

关键词:习俗,英译

参考文献

[1]杜学增.《中英 (英语国家) 文化习俗比较》,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老北京人消夏习俗 篇3

搭凉棚

老北京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有10%的人住四合院。1949年北京拥有200万人口,大约有20万人口是住四合院的。住四合院,如果能搭个凉棚,这年夏天就可以安然度过了。早年间北京有很多棚铺。每到夏季进入四五月份就开始为需要凉棚的大宅门、四合院搭建。棚铺备有席箔、竹竿、杉篙等材料,搭棚匠技术熟练,爬高登梯攀杆敏捷利落,俗语称为“猴爬杆的”。一般的四合院,仅用一天的工夫就可搭起一座高过屋顶房檐、遮满院落的席棚。天棚口上搭有可拉开关闭的卷席,早晚可拉开通气纳风,午间太阳曝晒或雨天,用绳子一拉关闭上,非常方便。

凉棚是大人们乘凉休闲之地,朋友间摆上一壶好茶,下几盘围棋,很是惬意。凉棚下也是儿童游乐玩耍的场所,如跳皮筋、翻花绳、跳房子、拍洋画、摔元宝,听话匣子广播。清凉舒适的环境非常受孩子们的喜爱。

每遇炎夏,高搭天棚以蔽烈日,闲庭信步在石榴树和鱼缸间,如置身清凉世界,顿忘尘寰纷嚣,十分惬意。过去老北京流传着一句俗语:“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天棚、鱼缸、石榴树”,是夏日的老北京四合院的缩影,也是北京古老文化的象征。

但搭凉棚也有缺点。一是搭天棚露富,容易招贼。善于穿房越脊的贼,可以借助天棚作掩护,借助立杆入室行窃。二是天棚易燃,容易招灾。1950年6月14日,朝阳门外辅华火药厂爆炸,朝阳门外许多棚户被焚毁。同年12月1日,西安门发生火灾,原因据说是西安门西侧搭有一个席棚,棚下一个卖炸油饼的小商贩,油锅失火,引燃蓆棚,殃及西安门被焚。所以市政府下达了一项支搭席棚的规定。凡在北京市范围内支搭席棚者,得预先向公安局申报,否则将予以取缔,并追究事主的责任。没几年的工夫,北京四合院中的“天棚、鱼缸、石榴树”的景观,便只留下鱼缸、石榴树了。《燕都杂詠》中说的“凉棚高爽出檐端,庭院深深暑欲阑。换得亮窗糊冷布,添层卷纸避风寒”景观,也就成历史了。

吃凉面

北京人讲究吃,但皆以面食为主,夏令食品亦然。民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炎热的夏天,桌面上有凉面侍候,就是很好的享受,可以知足了。

面条的制作技术与吃法多样,如捞面、卤面、焖面、麻酱面、冷面,炒面、拌面、煨面、汤面等。其中捞面、冷面和麻酱面是北京人最理想的夏令食物。有一种面条叫轧饸络,也叫河漏,是一种用芥麦面或高粱面轧成的面条儿,煮熟后,过凉水,捞出食之,甚清凉爽口,而且有嚼头,可惜这种吃法在京城已经消失了。在潘家园旧物市场,偶尔还能看到轧饸饹床子的,只能当古物收藏了。

老北京炸酱面也是很有名的,夏天吃冷面拌麻酱,颇有风味。在饭馆卖麻酱面的少,因为嫌钱少。在家中,吃麻酱面要比吃炸酱面省钱。

还有刀削面。北京人爱吃山西刀削面,要是再配上山西老醋,那就更绝,醋香扑鼻,回味悠长。夏季天儿热,选择过水的刀削面,同样筋道、好吃,而且还爽口。

喝冷饮

冷饮也能消夏祛暑。老北京最经济的冷饮是:绿豆汤、酸枣汤和酸梅汤。家庭会制作,商店也有出售。

北京酸枣汤是一种纯天然饮料。在北京的西山上,随处可见小酸枣树,农民称它为酸枣棵子。每当秋季,均有红熟的枣果挂满枝头。人们采来晒干洗净。来年暑天加水熬成酸枣汤,盛入罐内、瓶中,封严口子,沉入水井或用冰镇,就成了解暑之物。酸枣汤酸凉人心脾,不仅解渴,还能养心安神,治虚烦不眠、惊悸等症。故旧京城农家有“酸枣儿酸,酸枣儿酸,酸枣儿熬汤解渴、治病不花钱”的谚语。

喝酸梅汤。《燕都小食品杂咏》有咏酸梅汤的诗一首:“梅汤冰镇味酸甜,凉沁心脾六月寒。挥汗炙天难得此,一闻铜盏热中宽。”当时卖酸梅汤的小贩,手持两枚铜盏,敲出响声,走街串巷。酸梅汤的原料是乌梅、桂花、冰糖和蜜熬煎成汤,冰镇后出售。《本草纲目》说:有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乏功能,北京酸梅汤以正阳门外大街“信远斋”的最出名。据传是采用清宫御膳房秘方制作的消暑解渴的饮料,清凉可口,酸甜味美。

还有“雪花酪”和汽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北京一至夏季,崇文门外的花市集和隆福寺庙会上,都会有小贩推着独轮小车,上面放着一只圆木桶。圆木桶的横梁下,安放着一只圆洋铁桶。木桶和铁桶之间,放着大小不齐的冰块,冰块上撒着盐粒。小贩用一根细绳,缠着铁桶,用手有节奏的一紧一松,铁桶磨擦着冰块转动。一会工夫,大小均匀的“雪花”已多半桶了。这就是“雪花酪”。到20世纪20年代,卖“雪花酪”的人越来越多。20世纪30年代,北京开始生产冰激凌,取代了原始的“雪花酪”。

与此同期,北京开源汽水公司创办。生产万寿山牌汽水,说是用西山玉泉山的水制成的。汽水有柠檬的、橘子的、香蕉的……人们喝汽水,气沫四溢,消夏祛暑。当时这种冷饮只能为有钱的人食用,平民百姓很少享用。到20世纪50年代,北京大力发展冷饮事业,汽水、冰激凌才逐渐大众化了。

说到冰镇冷饮、冰镇水果、冰镇小吃,不能不说说冰窖。老北京城内外共有冰窖20余座。其中有御用冰窖,也有民用冰窖。如今内外城民用古冰窖,早已销声匿迹了。仍保留若干古地名,可供人怀旧察访,如北海北门外的冰窖胡同、德胜门外的冰窖口胡同、正阳门外的冰窖厂胡同、阜成门外北礼士路的冰窖胡同等。

喝银耳莲子羹、荷叶粥以及吃凉粉

银耳莲子羹是北京小吃中夏季食用的品种。做法是将银耳、莲子洗净,浸泡后,上笼用旺火蒸化。然后加入冰糖、桂花冰镇后,即可食用。细腻滑润、有浓郁的银耳莲子香味,还能“止渴去热,安神祛暑” 。

荷叶粥是老北京人夏天的家庭菜肴,处处含有清凉意味。此粥最适于家庭特制。家庭熬荷叶粥之法,实只光熬粳米粥,俟粳米开花,粥汤微腻,即以荷叶一张,将离蒂近处硬筋折断,盖于锅中粥皮之上,随即将粥锅端下,加锅盖焖妥。如欲加白糖,须在未盖荷叶时放入,方能甜香合一。粥至凉时,即可食。

凉粉也是北京小吃中夏季食用品种。卖凉粉的小摊也同时卖扒糕。凉粉要用绿豆制的淀粉为原料。先将绿豆淀粉用水化开搅匀,锅内盛水烧开,待要开时,将化匀的绿豆淀粉倒入,搅匀后,盛入大瓷盘中晾凉,放入凉水浸泡,即成凉粉。出售时一边吆喝,一边用刮挠(一种刨凉粉的工具)沿着凝结的凉粉刨出条,放入碗内,浇上好酱油、陈醋、蒜泥和咸胡萝卜丝、麻酱,愿吃辣的加辣椒油拌和,这种凉粉叫刮条。还有用刀切成小长条块的,也是浇上面提到的佐料食用。

还有一种叫漏鱼的凉粉,它将开水搅拌后和绿豆淀粉,倒入漏勺,淀粉从漏勺的洞内漏出,像蛤蟆骨朵儿,一头圆一头带个小尖儿,漏入盛有冷水的大盆里,飘浮其中。有客人来买,用笊篱从盆中捞出盛在碗内,加佐料食用。

北京凉粉花样多,人们也爱吃,因为是淀粉不易消化,不宜多吃。《故都食物百咏》中说:“粉有拨鱼与刮条,洁明历历水中漂。让君选择让君饱,只管酸辣不管消。”

吃西瓜和江米藕

夏季西瓜上市,是最便宜的“水果”。早年正阳门外、阜成门外、德胜门内,都有果子市,批发零售西瓜。每到西瓜旺季,北京的西瓜摊到处皆是,而且后列瓜堆,前有案桶,除整售外,并切块零售。夏日傍晚,摊主手执去边蕉扇,一面驱蝇,一面高唱“块又大来!瓤儿又高啊!好高的瓤儿来!一个大钱来!”的消夏歌。

江米藕为北京清真小吃。《燕都小食品杂咏》有诗云:“江米都填藕空中,新蒸叫卖巷西东。切成片片珠嵌玉,甜烂相宜叟与童。”并注说:“江米藕者,以江米入藕孔中,蒸烂后,沿街叫卖。切成小片,蘸白糖而食之。”

去露天地方消夏

夏季的北京酷暑炎热,熬历三伏。但早年,北京是没有公园纳凉的。只有皇家禁苑仅供皇室纳凉。老百姓只好按九门住地,借护城河的长堤柳荫,挹风纳凉。老北京有三处消夏胜地,一是地安门外什刹海;一是东便门外二闸;一是西直门外高梁桥。

什刹海。元代称海子,又称积水潭。今称什刹海前海、后海和西海。当年夹堤杨柳,盈水荷花。西边一堤,路既宽敞,柳尤茂密,隔为两塘,水色交溢。穿堤而行,烦热顿解。人们就堤集市,辟为荷花市场。每年从旧历端阳节起,搭棚设摊,数十年来,成为别具一格的庙会式的消夏场所。

什刹海之所以能消夏,主要的是有夹堤而葺的茶棚。茶棚在靠北的一段堤上,东西相列。海塘广莳荷花,香远益清。那时前海莲荷,芦苇丛生,输却一香。茶棚都是广褭地伸入海塘,上搪木板,如坐水上。清风拂水,凉气袭人;夹有荷香,沁人心脾。人们可以从午后一、二时起,泡壶好茶,娓娓清谈,目送日落。漫漫长昼,亦可随时散步游赏。更有清趣,点缀其间。

人们想吃清凉的,可到茶棚买“河鲜儿”,买一碟冰镇河鲜——雪白的嫩藕,清脆的鲜菱角,剥皮净洗的核桃仁、杏仁、榛仁,加糖加蜜,味质而甘。还有卖冰果的,摊主将鲜藕、鲜杏仁、核桃仁、莲子、鲜菱角、鸡头米、白糖等,经过适当加工,冰镇后,食用清香可口,凉沁心肺。

清人施闰章《集响闸》诗:“片雨城头送夕阳,池边楼馆受风凉。潺潺流水管弦思,袅袅浮云荇藻香。近浦雕栏齐系马,入筵雪鲙施烹鲂。登临莫引江湖兴,杨柳河边似故乡。”这首诗是诗人对什刹海响闸的歌颂。

二闸。二闸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道闸口。论景色,只有古柳之荫,并无新荷之韵,远不及幽静、清爽的什刹海。但它别有特色,突出在一个“水“字上。二闸的水势,既猛且深,泻玉飞珠,波谲涛诡,在不见潮汐的北京,也算是一个奇观;虽无钱塘观潮之胜,而聊胜于无,也可以水消夏。尤其是当地儿童,习于游泳,每夏数十结群,嬉戏水中,任它水势凶猛,能与波涛上下,鱼翔蛙跃,蛟立龙翻,做出诸般解数。好事者在桥上掷下铜钱,游水儿童能逐钱直下,扎个猛子,瞬息之间,把钱衔在口里,踏水而出,技如江南的弄潮儿,显示了北国的嬉水身手。年年如此,技与岁增,因而广招游人,以看水戏为消夏中的一项娱乐。于是堤上也搭起茶棚,坐而品茗,骋目观赏。逐渐地麋聚小贩,辐辏成市。每年农历六月成为逛二闸的高潮。

高梁桥。高梁桥即是当时乾隆皇帝或慈禧太后由此搭乘龙舟去清漪园(颐和园)避暑的码头,其水域称高梁河,也称长河。两岸垂杨交覆,汇为荫凉;近堤小阜,野花杂生,五颜六色,聚而成锦;偶有野鸭水禽,拍翅惊飞,曳起水花,更增凉意。沿岸寺庙很多,听钟声,烦恼清。树荫下,茶棚不少,品香茗,而观碧波,心境悠悠,暑热全消,一身清爽。整个一天的烦暑苦热,都消失了。

老北京的夏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普通市民来说,酷暑之下,能够看看水,喝点冷饮,吃点冷食小吃,过安定日子,就心满意足了。

外国的婚礼习俗 篇4

法国:白色是浪漫的法国婚礼的主色调,无论是布置用的鲜花,还是新娘的礼服,乃至所有的布置装饰,都是白色的,可以看出法国人眼中的婚姻应该是纯洁无暇的。婚礼上,新娘子会准备手工精细、象征健康以及繁荣图案的柜子作嫁妆,所以此柜子又有“希望之匣”的美称。而新人选用的杯子也有特定的名称,名为“婚礼之杯”。

捷克:在捷克人的婚礼上,女傧相会把迷迭香的小树枝扣在宾客的衣服上,以象征生活美满及坚贞不变。礼成后,神父会在教堂外将新娘交与新郎,并训示新人要努力完成对方的心愿,然后新人踏过一段铺满丝带的路,新人的亲友要新人付款才让他们通过。

苏格兰:传统的苏格兰格子裙是新郎必穿的礼服,富于苏格兰特色的风笛声也会响彻整个婚礼会场。和中国人相似,苏格兰人还会放鞭炮以赶走不祥及邪恶之物。

德国:德国人的婚礼则多呈现出疯狂的一面。到了婚礼举行之日,新人会坐由黑马拉的马车去教堂。而在婚礼举行的地方,会用红色丝带和花环封着出口,新郎须以金钱或答应举行派对作交换条件,才可以通过出口。另外,在婚宴中,以碎扁桃仁制成的糖果、混有香料的酒和啤酒是款客的主要食品。而在派对上,新人会被戏弄(这有些类似于我们的“闹洞房”),其中重头节目就是兴高采烈地将碟子掷碎。

希腊:希腊的新娘子会在手套中放一些糖,代表把甜蜜带进婚姻生活。希腊人喜欢在婚礼中跳传统的圆舞招待宾客。婚礼举行时,其中有一项程序是由诗歌班的领唱者训示新郎要好好照顾和保护妻子,新娘则会轻拍新郎以示尊重。新人会用薄纱包着裹以糖衣的扁桃仁,然后分派给宾客,以象征丰足和美满。

意大利:意大利人的婚俗跟希腊人的婚俗颇为相似,他们同样喜欢以传统舞蹈来接待宾客;此外,他们也同样喜欢分派裹以糖衣的扁桃仁给参与婚礼的嘉宾,不同的是这些扁桃仁在意大利文化中象征着甘与苦。另外,意大利的新娘会准备好一个小袋子盛载现金和礼物。

俄罗斯:俄国婚礼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在说完祝贺辞并干杯后就把玻璃杯抛向天花板,环璃杯跌成碎片,象征新人将有美满的婚姻,这就有“岁岁(碎碎)平安”的意思。

越南婚礼:长辈操办婚事

居住在越南北部的康族人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或者叔叔安排的。根据他们的民族习俗,男方家长第一次到女孩家提亲时要给女方带两只小鸡,一只肥猪和一篮子大米作为见面礼。此后,这个男孩要到女方家中住上一段时间,至少是两年,多者长达十二年,一直到女方家长同意他与女儿结婚。然后,男方必须再次带着礼品到亲家,其中包括50公斤猪肉、4只小鸡、5公斤盐、40公斤大米、20瓶酒和一些钱。女方的父母必须把女儿送到新郎家中,告诉新郎和他的家人新娘有什么本领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然后新娘就正式成为丈夫家的一名成员了,并且改随丈夫的姓氏。

非洲婚礼:新娘婚前褪毛

位于埃塞俄比亚腹地的卡洛族在物质财富方面非常贫穷。卡洛族女子为了找到一个好人家,她们在进入青春期后,要在前身和腹部用刀片切割出一些口子,而后把大量竹签插进伤口,并使它们呈现一定的图案。据卡洛族的男子说,这样做后,对男人们具有很大的诱惑力。斯瓦希里族居住在肯尼亚的拉莫地区。为了把新娘打扮更加美丽,新娘在出嫁的前几天,要把除头发外,脖子以下身体各部位的体毛刮得干干净净;然后,在新娘的身上经过按摩后被抹上可可油和取自檀香木的香水;新娘的四肢也要在指甲花汁液中浸一浸,接着由女亲戚往她的身上画一些花纹。

泰国——与大树成亲

泰国人相当信奉佛教,佛教被定为国教。每个男子到了一定年龄,都要出家当一次和尚,少则三个月,多则三五年,甚至终生,就连国王也不例外。如果一个男子没有当过和尚,则不能视为成人,不但亲朋看不起,就连找女朋友也很困难。可见佛教在泰国有多大的影响力。这种佛教礼仪甚至还表现在婚礼仪式上。

在泰国南部的一些地方,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围着一个大树吹吹打打,欢歌曼舞,原来是当地男子在举行与大树成亲的仪式。别瞧成亲的对象是不会说话的树,但仪式却与真正的男女结婚仪式一样隆重热闹。

同大树结婚,男方送的彩礼盛在银制的大碗里,称为“龛玛花”或“龛玛菜”。龛玛花通常是25个槟榔果,龛玛菜则多为人们喜爱的点心、糖果和枕头、席子及蜡烛等。

婚礼仪式开始前,新郎身着华丽的礼服,在众位打扮得花枝招展得少女簇拥下,由长鼓开道,浩浩荡荡来到村中长老选定的大树前。少女们将彩礼陈列在“新娘树”前,长老宣布婚礼开始。这时,新郎会拿出一打蜡烛,逐个点燃,一一插在龛玛旁边,然后倾听长老朗诵经文的有关章节。接着,新郎的父亲将一些鲜花、槟榔和几枚银元放在龛玛的枕头里,村中最为年长的老夫人代表“新娘树”接受礼物,蜡烛熄灭时,婚礼仪式结束。人们开始向新郎祝福,并一道进餐,之后一起欢歌舞蹈,直到夜幕降临。

根据当地习俗,凡年满21岁周岁的男子都要举行一次同大树结婚的仪式。完成仪式后,便出家当和尚,直到还俗后同女子恋爱结婚,建立家庭。在当地的传统观念中,树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同大树结婚,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获得忠贞的爱情,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

毛里塔尼亚——专抢肥新娘

摩尔人是毛里塔尼亚的一个主要民族,他们的婚礼更是独树一帜。

长期以来,女儿的婚事都是由当母亲的做主,当父亲的不能干预。一位小伙子看重了哪位姑娘,他的母亲便会带着礼物到姑娘的母亲那里去提亲,姑娘的母亲如果同意,婚事当场便商定下来。

在摩尔人眼里,只有腰身粗、脖子短、臀部突出、乳房高耸的新娘才是公认的美人。因为肥胖的女人是财富的象征。若哪家小伙子娶了肥胖超群的妻子,其婚礼必然异常隆重,许多人都会不辞辛劳从远道赶来,一睹新娘的芳容。

事实上,为了造就“美嫁娘”,做母亲的总是竞相研究肥胖之道。富贵人家的女孩子,从七八岁开始,每日都要由女仆人用油脂抹在身上,喝羊奶,吃富含脂肪的食物,很少参加户外活动。普通人家的女儿每天也要遵照父母的安排喝下大量的骆驼奶。除此之外,女孩子几乎每天还要定时脱去衣服在软沙上转动打滚,据说这样可以将身体上凹凸不平的地方磨平,成为只见肉不见骨的胖闺女。

婚礼时,新郎新娘的结婚服装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新郎身着崭新白色或蓝色的肥大长袍,头上缠着一条长达三米多的白色头巾。新娘则穿着色泽鲜艳的花裙子,头上缠着同裙子一样颜色的布围巾。

婚礼结束后,新婚夫妇在一起共同生活一个星期,便各自返回自己父母身边去。两个月后,再共同生活几天,随后再分开。就这样反复循环,前后持续两年时间。两年后,新郎同亲朋好友一道,牵着数头骆驼来到新娘家,将新娘接回去。从此开始互不分开到夫妻生活。

毛里塔尼亚人的婚俗之所以这样,是有一定的渊源的。在过去,毛里塔尼亚人结婚都很早,通常女孩十多岁就出嫁了。新娘还是个孩子,婚后每隔几天就要回到娘家,将新婚遇到的各种事情讲述给母亲,母亲则仔细教导她如何做个好媳妇,伺候公婆,照顾丈夫。两年后,新娘长大成人,能够独立处理家事了,便离开母亲,新郎新娘分居两地的生活也就结束了。

马里——新娘足、手、牙龈涂黑色

马里是非洲西部的一个国家,那里的婚俗就比较有特色。

根据马里风俗,婚礼前,男女双方家庭各自都要进行紧张而充分的准备。男方家庭自然是打扫庭院、布置新房、邀请宾客、准备婚礼宴会等。女方家庭则主要是准备嫁妆和打扮新娘。马里的新娘非常注重发型。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加活泼有朝气,新娘常常会把卷曲的头发拉直,并用假发将头发加长,再编成无数根小辫子,然后将这些发辫扎成各种图样的发型。

她们还会用各种各样的兽骨片和五光十色的贝壳装饰自己的头发,如此一来就更显得俏丽多姿了。新娘梳完头,还要佩戴上项链、耳环、手镯、脚镯、甚至鼻环,又大又重的鼻环,十分引人注目。除此之外,新娘还要染足、画手和涂牙龈。在马里,黑色被认为是美的象征。出嫁的姑娘都喜欢将足、手、牙龈涂成黑色,以显示自己的美丽。妇女们采来散沫花树叶制成涂料,将其涂在手脚上,手脚就变成了灰色或黑色。涂牙龈是先用针将牙龈刺出血,将涂料抹在出血处,涂料随伤口浸入皮肉,一次染黑,终生不褪。染足、画手和涂牙龈既费神费时,还要付出血的代价,但是为了美,马里新娘甘愿作出牺牲。最后,新娘要进行沐浴,撒上香水,穿上漂亮的婚礼服装,戴上艳丽的头巾,等待新郎来迎娶。

马里的迎亲带有抢婚的色彩,尤其在山区,这种风俗更为盛行。举行婚礼的那天晚上,新郎约上几位身强力壮的好友和邻居,凭着夜幕的掩护,来到新娘家,轻轻推开虚掩着的门,悄悄进入新娘的房间,两三个人驾着新娘飞快走出门,任凭新娘怎样挣扎和哭喊,都不放手。在新郎的带领下,一伙人簇拥着她离开家门,匆匆朝着男方家飞奔而去。

科威特——格斗示爱

当新娘新郎进入新房,陪伴人退出后,新郎、新娘跪拜,然后新郎用力拉新娘,以显示自己的威武有力;而新娘也不甘示弱,奋起反击。这种“格斗”越激烈,姑娘家里的人越高兴。新郎如果斗不过新娘,则被认为是奇耻大辱。

土耳其——一夫多妻

土耳其是穆斯林国家,伊斯兰教允许一夫多妻制。凯末尔革命后,法律禁止一夫多妻制。现在是一夫多妻与一夫一妻并存。对正式的、非宗教的结婚仪式不重视,而由教长主持的穆斯林仪式的婚礼相当隆重。

土耳其农村和小城镇买卖婚姻仍然存在。抢来的婚姻屡见不鲜,往往是男青年把自己的意中人抢走藏起来。被抢的姑娘会被人们看作不洁的女人。等到姑娘的父亲成为外公时,两家的关系也就和解了。

在土耳其,还有一种“劳役婚姻”,即家境贫困的男青年由于拿不起结婚聘金,常去当“入赘女婿”,在未来的岳父家服二、三年劳役后,再行结婚。

土耳其还存在着一种两家互相交换新娘的婚俗。男青年家有已到结婚年龄的妹妹,他所看中的姑娘又有兄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实行换婚,在土耳其农村也流行弟弟娶兄长遗霜为妻的婚俗。因为寡妇再嫁是得不到聘金的,而且也避免寡妇外嫁带走家中的土地、牲畜和财产。在土耳其,有些地方婚礼要持续好几天,另一些地方,结婚仪式又非常简单文雅。前者主要是在农村一些地方。

墨西哥——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该国索拉夫族人结婚,必须先相互猜出对方的生辰,如果猜错了,族长就会宣布婚约无效。这种猜婚看来不大容易成功,实际上有心人早已交换过情报。因此,到墨西哥旅游,要记住这种忌讳:千万不要向索拉夫族人打听人家的生辰,以免引起误会。

印地安人——抢婚

印地安人度蜜月与别的民族不同,不是在婚后,而是在婚前。小伙子会乘月夜把自己的意中人“抢”走,到森林深处过满一个月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满一个月后,双双归家拜见双方父母亲,这才正式举行婚礼。这就是印地安人的婚恋“三部曲”:抢亲、蜜月、结婚。

西班牙——倒吊接吻

西班牙的马尔达市,自古以来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婚俗:结婚那一天,新郎新娘被人头朝下把脚吊起来。然后让他们巧施才能,直到能在空中长时间接吻为止。否则所有参加婚礼的来宾都不准入席开宴。

印度尼西亚——踩完鸡蛋,再洗脚

谈谈婚礼习俗的由来 篇5

摘要:婚礼是每个人人生中一次很重要的经历,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结婚习俗都各不相同,这里我们就来浅谈一下我的家乡的那些结婚的婚俗,看看现代社会的婚俗是否与古代的婚俗有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结婚现象古代习俗现代发展

一、常见的家乡的结婚的现象

我来自于江苏泰州的一个农村,在我的家乡,结婚这个行为的发生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象(就以男方为主来说):

结婚之前:一般男生到二十四岁以上还没有处对象的,他们的父母就会开始着急,然后开始着急找媒人,让媒人寻找合适的相亲对象(自由恋爱的就不必了),然后大体看看生辰八字合不合,接着就是男方提着礼品去女方家了解对方的详情,倘若双方彼此都感觉可以,那么就会继续交往下去,大概过个几个月,两人相处情况不错的话,这时看双方的意愿,一般都会开始着手订婚事宜,会准备三金或是四金,倘若订婚的时候没有,一般都会在结婚的时候准备。接着订婚之后过多久结婚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并没有一定的时间。

结婚之时:双方需要协调一下,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吉时举办婚礼(很多人在领结婚证的时候也是要选择一个好日子的,我们一般都以办婚礼为真正意义上的结婚)。男方需要给女方礼金,女方也会准备嫁妆。然后在结婚的时候,男女双方家里都会贴上“喜”字,在结婚的前一天,新娘必须是在自己家里的,新娘还要开始去理发店做头发,化妆,穿婚纱,这一天新娘不能卸妆,需要等待结婚当天的来临。结婚当天,新郎的婚车会从男方家出发来女方接新娘。当然,新娘不是这么好接的,会有一些伴娘在新娘房门前出问题考考新郎,只有经过了考验,新郎才会被允许进入房间去接新娘。在接到新娘之后,会出发去办婚礼的地方,可以是酒店,也可以是男方家里,这个看个人意愿。接着新郎新娘会在众多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完成结婚誓言和婚戒交换,还会让新郎新娘同咬一个苹果,一人一边。接下来就是新郎新娘逐个地给亲朋好友敬酒等等。宴请结束之后(通常男方跟女方都会分开举办一次婚宴,宴请各自的远亲近邻等等),就是俗称的“进洞房”了,很多朋友都会“闹洞房”,增加婚礼的欢庆程度。还有就是在新床上撒上果子,如枣子、花生等等,寓意早生贵子。

结婚之后:婚礼之后剩下的就是新娘“回门”了。新郎会陪同新娘一起回门,并且还必须要带着礼品,不能空着手去。

从这些现象可以总结整个结婚的主要步骤就是:相亲(有对象的就省去了这一步骤)、合八字、订婚、选“好日子”、送嫁妆、贴“喜”字、新娘化妆、迎亲、宴请、闹洞房、回门。

二、分析现代婚俗与古代婚俗的异同

1、相亲

旧时男女当事人并不相见,而由父母长亲包办,是通过红娘将素不相识的两个男女约到一起,见面这天相亲的男女都特别注意个人的形象,力争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如果男去女家相亲,一定要梳洗整容,衣帽一新,痴苶的男娃们,父母或家长还要教他到女家后怎样敬烟敬酒,怎样说话称呼,怎样端饭待人等,然后在媒人和父母或家长的带领下前往女家,其举止大都是拘禁呆板有余,潇洒大方不足。

而在现代,媒人选好合适的对象之后会通知男方,并带着男方的父母还有男子本人去女方家拜访,然后两家交流交流,好彼此多了解了解,增进情谊。

2、合八字

合八字,相传到清朝才兴起来。据说,明朝末年有位叫王铁珊的大臣,苏中里下河人氏,此人甚是忠厚耿直,避乱在家,一心想摆脱“伴君如伴虎”的生涯。无奈皇帝爱贤,竟准了他“汉不招驸马,满不中状元”的条件,传他进京为官。其后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位聪明美丽的公主,一心要招汉人为驸马。其时,王铁珊虽早已辞世,然“汉不招驸马”的禁规尚未失效。那些继王铁珊之位的臣子们,不想皇帝违约,便利用皇帝迷信“三生”因果报应之说,搬出婚嫁“合八字”的命术来。在“何年何月何日何时”这八字中,除五行诸如“水火不相容”外,主要以男女双方的生肖属相为准。比方说,一方属羊,一方属虎,即“羊入虎口”,命相不和,相克。臣子们以此为借口,直谏皇帝不得违先皇邀王铁珊出山之约。于是上行下效,结婚“合八字”之风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

在现代社会,一些地区的婚俗中早已经没有了“合八字”这一习俗了,也有的地区仍然延续着这一习俗的发展,但是可能是由于自由恋爱的普及和人们观念的改变,也或多或少的减少了“合八字”的必要性了。

3、订婚

在古代,订婚称为“纳徵”,这一步是正式订婚,婚约正式成立。“徵”着,“成”也。但“纳”了以后才算成,不纳不算成。“纳”,无非是“纳”钱财。俗称“财礼”,也叫“彩礼”。男方纳了彩礼,双方订立婚约。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婚约一旦订立,就具有了法律效力。那是的法律,不仅保护婚姻,也保护婚约。任何一方悔婚,除了要受到社会谴责之外,往往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官方或者社会,认定一个婚约是否有效,就看女方是不是接受了对方的彩礼。

但是在当今社会,订婚不需要订立婚约,只是需要宴请亲朋好友就可以了,而且现在还想也是可以悔婚的(当然这是个人问题),悔婚之后不会像古代那样承受很严重的后果。

4、选“好日子”

好日子就是所谓的婚期。在古代,男女到了婚配的年龄,要结婚了。男方选好了好日子,请媒人送到女方去,请求女方同意,就叫“请期”,就是“请求女方同意结婚佳期”的意思。这一步,媒人还是要带钱物给女方的(古代也有以雁为礼物的)。有些地方,这一步俗称“送日子”或“送好日”。

在现代社会的城市里面,不一定有什么仪式,但双方选定一个日期,这是绝对必要的。但在农村许多地方,则至今还是男方请媒人将选定(其实是事先双方协商定了的)的佳期送到女方。也有些家庭,佳期是请术士选定的,或是提供一个大致的时间段,让术士确定若干个吉利的日子,双方就在这些日子中算一个。这个阶段,不论以前如何,女方仍可以想男方要求彩礼,作为同意佳期的条件。佳期一旦确定,没有重大的事情,就不能更改。到了佳期,就行结婚礼。当然,在此之前,双方就互相协调,预先做好准备工作。

5、送嫁妆

送嫁妆,即发奁。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近代多流行于汉族某些地区。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 在现代社会,嫁妆多为车、房以及其他物品等等,也有的是直接以钱为嫁妆,但这些都是可以根据男方的要求而决定的,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

6、贴“喜”字

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古代,人们办喜事的时候,总爱在门窗上贴上个大红喜字,据传说,这一习俗与宋代王安石有关。

王安石上京赶考之时,机缘巧合对出了马员外为女儿择偶出的对联,幸运地被选作女婿。结婚当天,正当新婚夫妇拜天地时,报子来报:“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京林宴”。马员外听后,重开酒宴。王安石喜上加喜,脸色三分醉意,就在红纸上挥笔写一个双喜字贴在门

上,并吟道:巧对联成双喜联,走灯飞虎结丝情。从此这一习俗便流传开了,更是一直流传到现在。

现代人结婚往往还是喜欢在门窗上贴上“喜”字,倒不是说真的是流传于以前的那些传说,而是更多的是想图个喜庆,图个吉祥。而且“喜”字一直都是用红纸剪裁的,那是因为红色象征着吉祥、希望。

7、新娘化妆

新娘在喜日前夕,就要忙着打扮自己了。用化装、造型等手段,弥补缺陷,突出优点,展现新娘外表之美。按民间传统,新娘打扮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婚礼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南北民间都流行着古色古香的沐浴更衣、“上头”、“开脸”的礼仪习俗„„ 开脸,亦称开面。所谓开脸就是用刀剃掉、或用两根线互相绞合,用以绞尽脸面上或脖子上的汗毛,修齐鬓角。开脸必须在婚前一日进行,而且必须有儿女双全的有福的妇人来完成。近、现代某些地区仍有这样的礼俗。巴金先生的小说《春》曾写过这样一个细节,蕙要出嫁了,周氏来给蕙开脸,她一面用丝线仔细地绞拔蕙脸上和颈上的汗毛,一面絮絮地对蕙讲了一些到人家去做媳妇的礼节。开脸之后便是蒙上“盖头”,或坐轿、或骑马前往夫家了。

我们家乡如今结婚已经没有了那些所谓的“开脸”之类的了,现在结婚的时候只需要在婚礼前一天,到特定的做新娘妆的店去做好头发、化好妆就可以了。

8、迎亲

迎亲就是新婚大喜的日子,新郎亲自去迎娶新娘。亲迎这一步,是狭义的婚礼,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婚礼。古代新郎迎亲,一般是用花轿或者船,在花轿或者船上都使用红色来象征喜庆与吉祥。

而在现代社会,更多地是使用喜车代替了古代的花轿和船。婚礼中用的汽车,也要装饰一番,如插上一些玫瑰,贴上几个用红纸剪的“喜”字,或者红纸黑字或红纸金字的祝贺词句等等。而且,喜车不止一辆,有新娘和新郎专用的,也有其他人如双方父母、兄弟、亲友等用的。

9、宴请

宴请是跟亲迎在同一天进行的。古代宴请宾客的高潮是在男方家的晚宴,新娘在拜完堂之后就随着新郎一起进入新房了,之后新娘会一直待在房间里等着新郎,而新郎则是走出房门,到大堂中去给很多亲朋好友敬酒,在古代的婚礼宴请的习俗中,新娘是不需要露面给亲朋敬酒的。

在现代婚礼上,也是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但是与古代不同的是,新娘不必独自一人在坐在新房内,她们可以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0、闹洞房

古代的婚礼,闹洞房是整个结婚最热闹的场面。拜堂之后,约从未时开始、亥时结束,共五个时辰举行闹房,有喝交杯酒、破果碟、拦新娘、送新郎新娘、撒帐、戳床等十二个程式,还可插入耍大伯头、嬉老公公、捉弄新姑爷、捉弄伴娘等四项活动。按照习俗,每个程式动作必须说若干喜庆的话,其内容雅俗共赏,令人捧腹大笑。即便有些语言、动作超过常规,也是俗规所允许,不得翻脸反目。

现在,婚礼上的“闹洞房”依然存在。在婚宴结束之后,新郎新娘就往新房,亲友们有的回家,有的则也到新房,还要“闹新房”,不乏闹到半夜方才离去的。还有“嬉老公公”这一程式也还是存在的,在我们家乡遇上有人结婚的时候,总会看到男方的父亲被画了一个大花脸,然后被几个亲戚好友压到卡车上,然后绕着镇子,伴随着响彻天际的锣鼓声。这个俗称“扒灰”。

11、回门

旧时汉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

娘家,拜蝎妻子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近代通鲍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一般不准在岳家过宿,必须当日返回男家。

在现代,回门一般是在婚后的第一天,新郎和新娘一起回娘家,一般还要带上一两桌酒菜,这些习俗跟古代相比没多大变化。至于回门的天数,现代也已经没有那么多拘束了。

三、总结

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或许古代的一些婚礼习俗一直会继续延续下去,我们也会乐于传承这些习俗,也或许,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的婚礼习俗会越来越多的融入更多新鲜的血液,让我们的婚俗种类越来越丰富,也为结婚这一繁琐的礼节添上不少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国民俗学通识》赵杏根陆湘怀东南大学出版社

[2]《中国古代文化讲义》 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婚礼回门的习俗 篇6

二、结婚回门时间:结婚回门的时间各地都不一样,古时候是结婚后的第三日、第六、七、八、九日,也有满月回门拜亲的。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回门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回门是夫妻一共回门又称“双回门”,以为着成双成对对吉祥的意思。

三、回门服装的要求:婚后回门,新人都要想结婚那样认真的打扮,保持婚礼上的美丽、英俊的形象。女方还要隆重的举行回门宴,新人都要精心挑选回门的服装。

四、回门时应该注意哪些

回门时,一般都是新娘走在前面,返回新郎家时,新郎走在前面。因为回门是新娘娘第一次会娘家,又称“走头趟”。在回门之后,一般不能在岳父家过宿,必须当日返回新郎家,因为在古时候新婚一个月内不能有空房的风俗。

五、结婚回门时应该准备什么

新娘家人对回门都非常的重视,因此新郎不管在服装上还是礼品商都要精心的准备,争取给岳父留下好的印象。女婿还要给岳父岳母准备回门礼、回门钱,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准备不同的礼品。比较常见的还是带橘子、苹果、香蕉、酒、烟等等样式不同不固定,回礼的数量不能为单,必须是双数的,意为夫妻成双,百年好合,单数是不吉利的。

六、回门宴

婚礼习俗比较 篇7

。道教《太

平经》认为,如果没有婚姻关系,必然导致“阴阳不交,乃(出)绝灭无世类也。”也就是说两性结合组成家庭 生儿育女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的基本前提。在这些宗 教的影响下,结婚礼仪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围绕着生 育来展开,例如传统婚礼上新房里“铺床”仪式中洒在 婚床上预示着“早生贵子”的花生、红枣、桂圆和莲子 以及新婚夫妇坐帐时同吃的“子孙饺子”无不显示着 生育后代在婚姻中的重要地位。

同样在西方社会,其生育观也具有浓厚的神学色

彩。基督教认为,上帝(耶和华)按照自己的意志,在 七天之内创造了天地万物,并根据自己的形象造了人,《圣经》在诗篇第 127 篇第 3 节里说: “儿女是耶和华 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神所给的赏赐。”在西方文 化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人们认为儿女是上帝给 父母信仰的报酬,是上帝向他们显慈爱的明证,所以为 了遵从上天要求繁衍后代的明确旨意,鼓励生育也曾 经是西方传统婚姻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如《圣经·创 世纪》中,上帝对犹太始祖亚伯拉罕就许诺让他的后 裔“多如天上众星”;对亚伯拉罕之子以撒的祝福是让 他的子孙“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由此可见,结婚 和生育除了具有历史和社会学上的意义之外,作为最 重要的伦理观念之一,也获得了神学意义。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 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所以,婚姻的主要目 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同时用来维护并提高家 族名望及地位。由于婚姻会为家族增加一名外姓女 子为成员,所以男家在选择媳妇方面特别严谨,以 免有辱家声,家族娶媳妇远比个人娶妻子来得重

要。婚姻被视为家庭的要事,而非个人的私事,男女 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首要依据。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缔结婚

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是为了更好的生 活在一起,是个人的私事,所以,西方人在选择伴侣 时,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 的声望。

婚礼信仰: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里,认为婚姻是五百年前 上天注定的,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中国古人最早 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蜗,相传伏羲和女蜗结为夫妻而 繁衍了人类,他们既是人类的始祖,又是“制嫁娶” 和“置婚姻”的神仙,后世将他们奉为婚神。中国古 人还相信“赤绳系足”的天命观,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被月下老人以红绳系足,姻缘早以天定。在西方神话传说中,主持人间婚姻的爱神很

多,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阿芙罗狄德、维纳斯等,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则是维纳斯之子丘比特,丘比 特手中有爱之神剑,当射出的金剑射中了青年男女 的心,两人就会产生美妙的爱情,进而缔结成婚姻,但当射出的是银剑时,男女青年就不会有美满的结 局。

1. 婚姻的社会地位

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婚姻被

看成是君臣、父子等级人伦之根本,家族兴衰之关键,传统典籍《礼记》说道: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 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对待婚礼,人 们的态度是“敬慎重正而后亲之”。此外婚姻也被认为 是天地之本源。如《礼记》云: “天地合,而后万物生 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道教《易传》也强调: “有天 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 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 也。”很明显,婚姻中的男女结合相当于天地之合。正 因为婚姻以宇宙秩序为参照物,就导致了婚姻的神圣 性与不可颠覆性。

在西方社会,受基督教影响,人们认为“婚姻是上

帝所设立的,是神圣的、是庄严的、是婚姻当事人永远 的约定。”《圣经》中阐述,婚姻的目的有三: “一是男女 互助„„。二是性亲近„„。三是延续和繁衍人 种。”基于此,婚姻的神圣和权威在西方基督徒中是不 可动摇的,履行婚姻就是遵循上帝的诫命。在基督徒 看来,他们的婚姻是神所赐的礼物,并且每对夫妻的婚 姻都是独特的,在神眼中有独特的意义和目标。他们 藉婚姻来体验神的爱和生命的奥秘,体现神与人所立 的盟约。

2. 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被看作是“天经地 义”的绝对真理,并在传统道德价值系统中占有重要地 位。清初思想家唐甄的《潜书》有云: “盖地之下于天,妻之下于夫者,位也。天之下于地,夫之下于妻者,德 也。”也就是说,男尊女卑,就像天尊地卑一样,是本来 的位置使然,[5]

在传统的中国婚礼中,处处可见到这种

思想的影子。然而尽管“男尊女卑”在传统社会里长期 占据主流地位,这期间其他宗教如道教和佛教也从自 己的世界观出发,阐述了与儒家不相同的看法。例如佛教,自汉唐以来逐渐成为唐代民众信仰谱系

中一个主导信仰,家庭伦理关系也被带入佛事活动中,佛事活动成为一种世俗化了的社会活动,极大地影响了 人们尤其是女性的家庭婚姻观念。由于佛教主张“人人 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鼓励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 主性,许多信佛的女性在婚恋中就比较注重自己的精神 信仰。在佛教影响下一些妇女甚至违背儒家封建家庭 伦理,选择死后夫妻分葬。[6]

这从侧面反映出佛教对

传统婚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女性的关注。

另一大宗教道教对女性的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则显得得非常独特。根据道家的思想,世界上万事 万物都有由阴阳、乾坤这些两种对立的东西组合而成。反映在夫妻关系上,自然要求两两相对;结婚被称作为 “匹配”,就是这个意思。这种观念反映出人们在某种 程度上要求男子在结婚时对女子至少要有表面的尊 重,这可从一些婚礼习俗中看出。至于缔结婚姻之后 的夫妻关系,道教典籍《太平经》认为婚姻中“女之就 夫,比若男子之就官也,当得衣食也。”,也就是说做妻 子如同做官,应当享受“俸禄”。由此一旦婚姻关系成 立,夫妻就应当共同努力劳作,创造美好生活。“女之 就夫家,乃当相与并立同心治生,乃共传天地统,到死 尚复骨肉同处,当相与并力,而因得衣食之。”不仅如 此,这种共同的协力劳作,还是巩固婚姻关系的重要因 素: “夫人各衣食其力,则令妇人无两心,则其意专作 事,不复狐疑也。”(《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五)这种强调 在共同劳动基础上的夫妻平等观念,对传统的婚姻观 无疑是极大的冲击。

相比之下,西方的婚礼则反映出男女双方的地位

基本平等。从《创世记》第一章和第二章里的创造和 亚当夏娃联合的情况中可看出上帝视婚姻为一个盟约 关系,要藉此使夫妻合而为一。由这种盟约关系可见 夫妻双方是平等的。虽然上帝给亚当造了个女人是作 为他的帮手来帮助他,但这里的“帮助”是平行的互补 的意思,绝没有卑贱或奴役之意。奥古斯丁曾说: 神早 就设计男女地位平等,在他的心意中,他没有叫女人高 于男人,否则他可以用亚当的头骨造夏娃;神没有叫男 ·48·人压制女人,否则他可以用亚当的脚骨造夏娃。肋骨 是最贴心之处,是最亲密的表征。[7]

所以,基督教认为

夫妻关系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是灵魂体的合一。正 如亚当唱给夏娃的第一首情歌所说的: “这是我骨中 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 上取出来的。”在新的圣经中,耶稣明确指出,上帝造 人时造的是一男一女,而且“二人成为一体”。因此基 督教坚持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在这种制度里特别强 调了婚姻中的双方男女平等,相互扶持,而不是一方压 倒另一方。

婚姻审美:中国的婚俗崇尚喜庆、热闹,婚礼以红色为主 色调。新嫁娘穿着红绣鞋,身着红嫁衣,头盖红喜 帕,坐着红花轿,来到新郎家。新郎也穿着红色的礼 服,并在家中则贴上红对联,挂上红喜字,欢迎新娘 的到来。在中国传统婚俗中,红色不但令人感到喜 气洋洋,吉祥如意,而且也预示着以后的日子会红 红火火,幸福美满。

西方英语国家的婚俗崇尚纯洁、浪漫,婚礼以

白色为主色调。新娘子身穿白色婚纱,手戴白色手 套,头顶白色纱巾,不但美丽端庄,而且也象征着新 娘的纯洁高尚。西方人的婚礼喜欢用鲜花来装扮,很多人在婚礼鲜花的使用上,也偏爱白色,他们认 为白色即纯洁无暇,又浪漫温馨,与唯美的爱情正 吻合。

研究一: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研究二: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古代婚礼习俗 篇8

婚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周制婚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 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1.主要分为婚前礼和正婚礼。婚前礼: 1.说媒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媒人还被称为“红娘”。

2.看亲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3.过礼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合八字,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

正婚礼:

中国古代讲究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

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结婚流程:

婚礼前准备:

一、祭拜

男方家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将举行

二、安庆礼

依八字、房屋座向拜床母。婚礼基本流程:

花轿: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

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末来和生美满幸福。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敬茶改口:怍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传统中式婚礼用品

我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喜悦的寓典礼,所以称为庆典。结婚礼全部使用体现吉祥的婚礼物品来装饰。如张贴大红喜字,给新娘遮上红盖头,穿上大红袄,新郎胸前佩上大红绸等等。这些

红钯的吉祥物品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火。

一些传统婚礼元素:

花轿。旗锣伞扇:鞭炮:凤冠霞帔:盖头:马鞍: 火盆:秤秆:花烛: 天地桌:

婚服的演变

唐朝婚礼服饰:梁冠礼服——钗钿礼衣

唐朝婚礼服饰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唐制是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所谓红男绿女是也。

【钗钿礼服】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钗钿礼服。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钿钗礼衣常作为为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唐以后,繁复的钗钿礼衣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

明朝婚礼服饰:九品官服——凤冠霞帔

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

据说红色婚礼服饰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饰,而且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

上一篇:赴香港考察学习报告一下一篇:安全工作检查整改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