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

2024-06-15

像山那样思考(共8篇)

像山那样思考 篇1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徐丽丽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扬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索罗《瓦尔登湖》

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二)、课文分析

1、快速阅读课文,回答: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一类:鹿——死亡的警告

松林——混战与流血的预言

郊狼——得到残羹剩饭的允诺

牧牛人——银行赤字的坏兆头

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 从自身利害考虑,从狼的嗥叫中听出“希望和恐惧”

2、除此之外,文章还提到了什么对象?

——(“我”)

3、“我”对狼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作者在叙述中融入了感情成分? ◆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 ——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作者的理解的“含义”是什么?

——含义:有狼嗥声——狼存在,狼存在——对某些生物来说也许是威胁,但对整个自然来说(生命意义),对保持生态平衡来说,对自然的长久安全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生态意义)。补充资料:我们先来补充一点作者的个人经历: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应该说作者的这些实践活动对他认识的发展更有启发。

4、“山”是如何思考的?山的思考独特性表现在哪里?

——另一类:(“只有”)山 “客观地去听取”,从狼的嗥叫中听出“更加深刻的含义”。

(三)、课文分析

5、“深刻的含义”是指?

狼也有自己的生存权利,和生命权。在山的角度,人和狼没有什么区别。

6、浏览全文、思考:

我们应如何像大山一样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山,是永恒的,它沉稳、冷峻、阔大包容,是大自然智慧的化身,它纵览古今,深刻而冷静地见证着地球上的一切。我们像大山一样去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要客观地、从长远 出发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

—— 现在,我们从上到下都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不是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呢?是不是还应包括点别的什么方面呢?大家不妨像山那样作点思考。(自由讨论)

7、本文是从什么角度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的?给我们写作以什么启示?

明确:选取个性化的角度,借对狼的嗥叫内涵的思考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 个重大主题,以小见大。作者,告诉大家人并非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看,我们并不比一座山高明,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并无二致。世人要站在与万物平等的角度上对待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

(四)、主题分析

本文以“狼──鹿──草”这条食物链的被斩断为例,揭示了在愚蠢的人类种种短视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的生存危机。读过这篇文章,当你再次面对一棵草、一株树、一窝蚂蚁、一群飞鸟的时候,是否也会这样提醒自己:像山那样思考。其实,长久地倾听着自然的声音的何止是群山?阅读下面一段话,仿写一段话。

人一直把自己当做高于一切的主宰,结果,环境被污染,物种被灭绝,疯狂的掠夺,地球伤痕累累,震撼人心的嚎叫,提醒“我”危险正在一步步贴近。徜徉于群山之中,像山那样思考,我们便多一分睿智,多一分稳重,敬畏生命,热爱自然。

(五)结束语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希望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非常重视母语的育人功能,旨在“通过母语教育培养具有责任心的公民,使他们形成国家观念和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价值观”强调“中教育应注意培养高中生的国家意识、现代公民意识、人类意识等”要求学生在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但是们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时,也不能忽略了文本的文学功能,毕竟我们的课堂是语文,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附于文本的学习,人文素养的提高更离不开文学的浸润。如何将文本的教育功能和文学功能结合起来,即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著名生态学者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阐述环境观的作品,是一篇哲理散文,编者将这篇文章作为“像山那样思考”一模块的最后一则文本,意在引导学生在“谛听天”“悟自然”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充分体现了人文性教育的宗旨。另外,文本本身是哲理散文,是文学作品,课不能上成纯粹的环境教育课。

所以在课堂中我着重完成两个任务:品味语言,学习文学创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二:培养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本课课程是语文,教学文本也是文学作品,笔者教学中也注重了文本的分析,前半节课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充分重视了让学生阅读文本,最后又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作品的特色。但是笔者仍认为在两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完成较好,在删选信息,品味语言,配合阅读感受文本语言的独特魅力。

但是,在第二个目标的实现上,未做到位。首先任务间的衔接太过生硬,没有做到水乳交融。其次,第二个目标是体会大自然,这个知识点和其他课程联系紧密,而且在初中、小学课文中也应该会提到,所以在设计中我故意地忽略课外知识——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困境的补充,所以在目标上,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所以笔者就直接地给出答案。当然,这是不对的。

最后,在这次上课中,在课堂上的语言组织上由于自己不自信,所以之前将台词都背上了。因此在课堂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的问题,便紧张了。这个是要避免的。因为语文是灵动的,所以的预设也只是预设而已。这个观念是一定要转变的。

像山那样思考 篇2

关键词:点燃心灯,冰山原则,“三读”,土地伦理

一篇课文, 以文字为载体传递作家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语文的教学中, 我们教师不单单要传授知识, 更应该是带领学生体味名家大家的人格魅力, 为学生点亮生命之灯。长春版语文教材的编写就充分注重了对学生人格魅力的培养, 在强调打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立足于使学生成为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 特别注意启迪学生的灵性和发展创造性。

1932年, 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 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 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 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 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 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 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 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一篇课文的学习, 就如这强大的冰山一样, 对于字词句的学习和理解仅仅是对冰山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的把握, 寓于其中的深层意义却是在水下, 是我们未曾见到的八分之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要带领我的学生不仅仅是去探究那水上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挖掘水下的部分。那么就一篇课文的学习, 我认为要做到三读:一读时要扫清字词障碍, 了解写作人的基本状况,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读时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探究作者在思想和写作结构上的特点, 做到学以致用, 能把他人的优点长处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当中;三读时则需要与作者的情感相碰撞, 一篇优秀的作品会带来一段不同寻常的心灵旅程, 让心灵升华才是埋在水下最庞大的冰山底座。那么我就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一文简要谈谈对于“三读”的运用。

一读:夯实基础, 整体把握

首先扫清字词障碍:“嗥叫、驯服、蔑视、迸发、湍急、揣测、饿殍、毛骨悚然等”对上述课文出现的重点词语的音、形、义。其次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简介:“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 (1887—1948) 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1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沙乡年鉴》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 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最后整体感知全文:课文由一声狼嗥开篇, 以大山的视角, 通过记叙狼消失整条生物链被破坏, 生态平衡无法维持后的种种迹象, 告诫人类不要以自己狭隘的目光去评断事物的优劣, 要像山那样长久客观的看待大自然的一切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不识记和牢固地保持基础知识, 那就不可能有一般的发展。”但是一读课文的内容要求不应占用过多的课上时间, 可以作为课前的复习内容, 或者在其他的教学活动中间接地进行考察。

二读:研习文本, 学以致用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收录的一则随笔。文章第一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文笔简洁传神, 携裹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 给人以灵魂的震撼。接下来的一段记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作者进而指出, 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 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 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第四至九段在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 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 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 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 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类, 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 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 读过此文, 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像山那样思考, 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 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 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 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二读课文是对文本的深度挖掘,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在唱独角戏, 絮絮叨叨的“口传心授”, 把自己对课文的把握生搬硬套给学生, 使学生上了思维的枷锁, 没有了发挥的空间, 只能是死读书、死背书。文本失去原有的光泽, 苍白乏味下只能是学生厌学, 教师痛苦。善于巧设问题循循善诱, 让学生思维自由地遨游又不至于脱离文本, 不要求众口一致, 有另辟蹊径的也要积极肯定, 然后正确的引导, 令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跟着这节课动起来, 而不是同处一室却各行其职。对于《像山那样思考》一课我共设了七个问题加以引导对文本的阅读,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味文本。结合图片复述课文的过程中, 仿佛历历在目的是狼消失后山的样子, 触目惊心体会后, 不得不令每个人深深思考。一篇文章能够震撼人的心灵, 可见作者对于文字的把握恰到好处, 那么这种遣词造句的功力正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人应该潜心学习的地方。本文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运用诗意的语言解释深刻的哲理, 例如: (1) 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 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2) 在这双眼睛里, 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 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 (3) 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4) 大概, 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 它已被群山所理解, 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与此同时本文另一重要写作手法就是对比的运用, 由狼消失前与狼消失后山的样子, 深刻的揭示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存的动植物之间也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 这就是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学说。

三读:生命击掌, 余音绕梁

文字是有生命的音符, 奥尔多·利奥波德用他的人生体悟写出了《沙乡年鉴》写出了《像山那样思考》。美丽的地球, 在人类肆无忌惮的索取中伤痕累累。这是我们的家, 是养育我们的母亲地球, 面对她的容颜我们不得不深深的思索。通过对文本的把握同学们已经能与作者感同身受, 资料的展示中体现的触目惊心的数字证明了无数的动植物正在或即将消失, 让同学们开始对生存环境的变化引起重视。新时代的中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应该有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瞻远瞩的远大志向, 我们培养出来的应该是全面的、优良的未来祖国栋梁之才。在之后的综合实践活动《保卫绿色和平———世界环境日活动》中, 麻玉婷同学的《最后一声呼唤》, 金敏同学的《哪里是我家》和杨淑巍同学的《涓涓净水几时有》的演讲稿中, 我们能看到新时代的青年对于生存环境一再破坏的所发出的呐喊。

“像山那样思考” 篇3

山懂得让“自然规律”做主,在山的眼中,大自然是严格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每个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在山的眼中,鹿和狼享有同等地位,生态系统不能简单化,人们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认识不够深刻,往往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像山那样思考”启示我们要敬畏自然,同时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事物的规律性,要有长远的、整体的全局眼光,不能急功近利,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以其生命的直觉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思想,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遵守自然的守则,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把“生生”,即尊重生命、长养生命、维护生命作为人的“大德”,荀子主张对自然万物施以“仁”,孟子主张对生物资源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而传统佛学思想中,列为“首恶”的就是杀生,这里的杀生不仅包括对人生命的伤害,也包括对所有生物的伤害。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单凭自己的主观意见或为了眼前利益从而做出的不利于环境的事并不少见,可见,环境保护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并非某个个人的事,它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参与,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就是热爱我们的家园,对地球上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自然景观的珍视、研究、保护,不仅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也是人类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

当我们真正做到与“大地”和谐,与人以外其他生物友好时,我们才可能真正拥有诗意的栖居环境。

愿碧水青山永驻心间。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

2.通过体味作者的生态伦理思考,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通过学习作者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文章中狼嗥的含义,分析领会其中饱含的生命内涵和生态意义。

(2)体味作者的生态伦理思考,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学习本文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及设计

安排两个课时,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借鉴哲理类寓言故事的教学方法,遵循启发式教学理念,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按照感性认识——情感体验——感悟主题的教学思路,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年美国好莱坞有一部3D数字电影在我国各大影院争相热映——《阿凡达》。

影片展示了未来世界,由于地球资源日益枯竭,人类为了掠夺新的资源,启动阿凡达计划,攻击潘多拉星球的故事。《阿凡达》虽然只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却给观众引出了人•自然•科学的话题。

长久以来,人类一直将自己看作是地球的霸主,大自然的主人。由于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无节制地开采,滥捕滥杀滥伐,使濒危物种的数量急剧上升,使我们的地球变得满目疮痍,这一切都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的平衡。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那么,究竟人类应该站在什么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去思考,我们来听听奥尔多•利奥波德半个世纪前给出我们的答案——像山那样思考。(板书)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走近作者

2.利奥波德•《沙乡年鉴》

3.利奥波德的影响

(三)、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倾听狼嗥,感受生命的力量(第1、2自然段)

1.“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明确:作品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正像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一样,这声嗥叫首先 带给我们震撼的是――生命的力量!如同其他生物一样,狼也是大自然的一个生灵,我们应该尊重它,应该平等地对待它。

2.除了生命的意义,这声狼嗥之中还有着更深层的内容,那就是对被蔑视的悲鸣。

明确:长久以来,狼一直是一个被人类错误认识和对待的大自然的成员。

自然界其他成员对狼的理解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

——站在自身的角度: 浅层、片面、主观 自私

大自然对狼的理解

——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站在长远的角度: 深刻、长久、客观 无私

第二部分:认识错误,尊重存在的权利(第3~7自然段)

1.提问:在那个年代里,人类对狼是什么样的错误认识?

明确: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2.思考:作者是如何认识到这种错误的?

明确:作者叙写了自己打死一只狼的经过,对猎杀狼的场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

发现狼时,狼毫无防范,摇晃着尾巴,和小狼正在自由自在地活动:小狼则“喜气洋洋地摇晃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此种情景,狼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狼被猎杀时,老狼“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给了作者极大的触动。

作者将激情隐含于细腻的描写之中,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

3.反思:在人类的错误认识下,狼难逃被猎杀的命运,但是当人类一厢情愿地消灭了狼之后,有没有出现人们希望的景象?

明确:事与愿违,狼被猎杀之后,鹿群却死了。这种割裂生态链行为的直接后果让人类始料不及。大自然给人类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教育课。

第三部分:深沉反思,启示自然的秩序(第8~10自然段)

1.面对鹿群的死亡,作者想了些什么?

明确:牧牛人取代了狼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大小的工作——人类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秩序,不得不“越俎代庖”。

高山植被和草原的破坏和退化,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尘暴„„人类的未来就像河水冲刷一样在慢慢消失!

2.为什么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明确:“荒野”无人涉足,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自然的秩序维系着平衡,维护着和谐。

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

3.作品结尾再次点题狼嗥的深层内涵,启迪我们“像山那样思考”。

明确:人类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在狼的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启示下,利奥波德告诫人们:只有“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尊重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处,大自然才能始终处于一 种和谐的状态之中。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警示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作者长远的思虑,给了我们深刻的警示。

第二课时

(一)、学习本文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对于大自然而言,万物都是平等的,任何生灵都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在的权利。为了阐释尊重自然,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的道理,作者选择了一个长久以来被人们错误认识的大自然成员——狼,来进行形象化的展示。正如我们小时候学习的“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寓言故事一样,我们同样应该透过“事”(狼被猎杀),悟出“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和谐相处)。由此明白狼只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个代表而已,作者个性化的切入角度深刻地体现出哲理。

作者将激情隐含于细腻描写之中,将哲理透过个性化的角度折射出来,这种思想的光芒和高瞻远瞩给了我们灵魂的震撼。

(二)、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

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作品文笔简洁洗练,从中既可以体验到深刻的哲理,又可以领悟到诗人的激情和想象,这一切,构成了作品鲜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如文中“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了”等句子,饱含诗意,富于思辩,意蕴深远。

(三)、再次倾听那声“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深刻感悟作品的主题。

在狼的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启示下,利奥波德告诫人们,只有“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尊重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处,大自然才能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

(四)、探讨深化

阅读此文,让我们透过那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听一听利奥波德的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大声疾呼。“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警示人类应该“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作者长远的思虑,给了我们深刻的警示。

其实,长久地倾听着自然声音的何止是群山?海洋、森林、河流、、大气、冰川„„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面对人类的所作所为,它们又在想些什么呢?

五、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倾听狼嗥,感受生命的力量(第1、2自然段)

一声狼的嗥叫---

生命意义

第二部分:认识错误,尊重存在的权利(第3~7自然段)

一个狼的故事---

生态价值

第三部分:深沉反思,启示自然的秩序(第8~10自然段)

一番深沉的反思--- 尊重自然、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

六、思考练习

1.“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请联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学习作品之后,你对“人与自然的关系” 有了怎样的认识?这和你以往的看法有何不同?

七、结语:

同学们,透过那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你是否已经感悟了利奥波德“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相信,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就可以清晨聆听鸟儿的私语,午日尽享家园树下浓荫的清凉,傍晚感受风摇椰林的惬意,随时随处呼吸沁人心脾的花香„„

让我们把我们的家园变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园,让我们共同感受回归自然的心旷神怡。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材分析:

《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新教材苏教版必修一中一篇现代散文,其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是一位美国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他以他的生活经历,用诗意性的语言,独特的写作风格,对大自然进行思考。言出在付出生态变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至于作者在文章中怎样对狼的“嗥叫”进行认识,理清其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度。所以在设计之时我以尝试的心理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的理解,明白文章的主旨。从而学会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对课文反复研读和思考,结合现在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认识作者借用狼的“嗥叫”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与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有很大的差别,不仅表现在国别上,而且更体现在家庭的熏陶上。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对作者的诗意性的语言、写作风格和采用的意象,可能体会不够深刻,在理解过程中有很大的困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狼嗥含义,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3、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像山那样思考”又怎样的内涵?

3、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积累“狼”字成语。我们看到的画面上是什么动物啊?(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见幻灯片1)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2.思考文题:谁思考什么?

像山那样思考

(有些同学可能对文章标题不理解,从而影响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所以要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来理解文章。)

二、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见幻灯片3)

三、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四、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检查默写字词。

嗥叫(háo)

驯服(xǜn)蔑视(miâ)迸发(bâng)

湍急(tuān)

艾蒿(ài hāo)疲惫(bâi)饿殍(piǎo)蜿蜒(wān yán)毛骨悚然(sǒng)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⑴ 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是什么?简说理由。

(方法指导:可从词精彩、句修辞、哲理句、景物描写等方面考虑)

⑵是什么引起像山那样思考的?(狼嗥)有何特点?

(本环节重点训练学生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快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五、合作交流,品读解析

1、作者对狼的认识经历了怎样一个什么过程?什么时候发生了转变?(见幻灯片4)

(发现狼——打死狼——老狼眼中绿光,心灵触动——狼死——鹿死)(看到老狼眼中的绿光时)

2、自然界失去狼后会怎样?请你用生物链的形式表现出来。(见幻灯片5)

(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灭亡→ 山秃→沙尘暴→灾难)

3、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山能那样思考?思考狼噑的含义是什么?

(见幻灯片6)

4、赏析句子:(见幻灯片8)(1)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人们只顾了眼前暂时的利益,却带来了长远的危害。要求我们人类不能只从眼前利益出发,要从长远思考问题,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

(2)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自私的人类以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所谓的物质文明,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所以本文作者用他的文字来警醒人类“要像山那样思考”,不能急功近利,惟利是图,只有这样,人类才有真正美好的未来)

(本环节重点训练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我们人类要像山那样思考狼的嚎叫中隐藏的内涵,处理好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2、你能举出生活中环境污染的事例吗?(见幻灯片9、10、11)

对此,如果你是一名环保志愿者,请写一段广告词警示人们保护环境!

七、作业设计:

1、仿写句子

鸽子的叫声,对

来说,;对

来说,;对

来说,.2、从环保的角度写写自己的家乡。

板书:

像山那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

狼(嗥叫)→

山(思考)

个性

→ 哲理(和谐)

教学反思:

这是必修一最后的一篇文章,按照板块的编排,主要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人跟动物是和谐发展的,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在上课过程中我发觉 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渗透的不好,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环境的平衡的层面,并没有深入到作者所呼吁的那中生态忧患意识,以及人和狼在大自然中是作为平等的地位存在着。这点一直是自己这几天思考的问题,该以何种方式让学生领悟到这些,如果单纯地引用一些名家的言论感觉还是会很生硬,有几点是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1、语文课始终都要围绕文本,文本是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最好平台。

2、每节语文课都要有严格的到位的教学目标,而且这目标要贯穿课堂始终。

3、语文学习更应该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反思 篇5

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构想,并且很好地体现了这套新教材的精神。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波折,主要就是学生对作者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接受上。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到保护环境,这一层转变大家都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但可能是大家习以为常或始料未及的缘故,对万物皆是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把握上存在一定障碍。后来通过对文章相关字句的反复研读,以及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总算顺利通过了这一关。这也给了我一个启发,即以后在讲思想性较强的文章时,首先必须保证让学生充分吃透文本,其次要让学生课前尽可能地去了解作者及其思想。

早上,在3号楼二楼多媒体阶梯教室上了一堂的示范课,与其说是示范课,还不如说是探究课比较合适,因为大家都在摸索新教材的教学方法。我先来尝试,让大家研讨,可以从大家的评课中学到很多东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这是大家帮助我提高自己的好机会。现在我将自己上这节课的几点看法向大家作个介绍。

一、关于导入

这篇文章有很多种导入方法:可以直接从题目导入:谁像山那样思考?思考什么?怎样思考?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人是怎么思考的?也可以从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着手,甚至是从介绍《沙乡年鉴》这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导入;也可以从一组生态图片对比着手,引导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上来;还可以引导学生描述课文上狼的图片,从狼的嗥叫导入课文。我则是从版块的导语和对所学课文的回忆入手,设计这样一个导入语: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她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她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面对大自然,郁达夫和高建群“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苏轼和柳宗元“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做的目的,意在培养学生学会利用版块的导语解读文本,利用版块的内容(本版块有“谛听天籁”、“感悟自然”和“湖山沉思”三大内容)解读文本,教给他们学习新教材的方法。

二、关于教学思路设计

首先,以提问为经,围绕“狼的嗥叫”设计了环环相扣的系列问题:①描写狼嗥的关键词语有哪些?初步体会狼嗥的含义。②这一声狼的嗥叫,引起了哪些对象的注意?这些对象可分为几类?其区别在哪(听出了什么)?③为什么要杀死这只狼?④作者的观点是如何转变的?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⑤自然界如果失去了狼会怎么样?⑥如何理解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到了这一步作者又是怎样认识狼的呢?⑦狼的嗥叫隐藏着什么样的内涵?如何理解文章一开始说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骄傲的”“悲鸣”?⑧我们应如何像大山一样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八个问题,基本上涵盖了全文的内容,让学生沿着老师设计的思路,一步一步地走向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上来,这样的设计,意欲培养学生利用文本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思维推理能力。这是一个想法。

第二个想法,是以找关键的字词句为纬,告诉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利用文本语言进行解读,不架空分析,无中生有,须务真求实,得出的观点要有据可循。这一点对学习语文很重要。例如,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描写狼嗥的关键词语有哪些”时,能够毫无遗漏

地找出来,并且能够初步体会狼嗥的含义;在回答“为什么要杀死这只狼”时,能够准确地找出两个关键的句子:“在那些年代里,我们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这说明只要老师告诉学生一定的方法,多数学生是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问题的。

第三个想法,以朗读为载体,把问题和关键的字词句有机结合起来。要学好语文,要理解文本的内容,朗读始终是重要的。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的语文越来越推崇语感教学,而逐渐淡化语法教学,道理也在这里。因此,我自始至终让学生读,有大声朗读,有默读;有齐读,有自读;甚至所给的“感受主题”的三则课外材料也要求学生大声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理解文本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三、关于难点的突破

难点确定为“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这个内涵就是: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先是引导学生从第一段中找出狼嗥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初步体会其含义;然后逐渐引导他们抓住“只有这座山才知道”“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等句子;当学生提及“新的东西”和“这种观点”时,我又及时加以点拨,让学生明白写文章前后呼应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深刻含义”和“秘密看法”的理解;当学生对“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一时无法理解时,我就给他们铺了一个台阶:荒野中的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就很自然地解决了本文的难点:荒野中的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应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狼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的一员,人与狼本质上是平等的。山的思考也就在这里,就是要求我们客观地、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四、一些遗憾

1、诗歌和散文往往有文眼,整堂课始终围绕狼的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设计问题,备课时考虑好在最后总结时点明狼的“嗥叫”是文眼,最终因为时间关系而没有落实。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排比句式使用频繁而有特色,如果加以点拨,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去体味作者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熔于一炉的语言风格。

2、想象中应该有更多的学生会自己站起来回答问题,课堂里可能掀起几个高潮,由于有那么多老师听课,开始时学生回答问题比较拘束,直到后半节课才开始放松,感觉没有像平时上课那样能够尽兴发挥。

3、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暴露出不少弊端。如,使用课件,削弱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围绕老师设计的问题而进行探讨,自己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就少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篇二: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学习课文前,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你们看到过狼吗?

生(七嘴八舌):没有。电视里看到过。图片上看到过。

师:我也只从电视和图片上看到过狼,并且选取了几只带到了我们的课堂。

(投影展示狼的图片。生笑)

师:我们的汉语词汇是很丰富的,请大家找一些带“狼”字的词语,比如成语、俗语。

生(抢答):“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吞虎咽”。“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狼狈不堪”。

杯盘狼藉

大家的词语还真丰富。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我最近正看着一部名为 与狼共舞 电视剧,这个词现在似乎比前几个感觉稍稍美了一点,它演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地下党与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把敌人比喻成了凶狠残暴的饿狼。

师:“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曾经在哪本名著中出现过?

生:(零落)《红楼梦》。形容迎春的丈夫孙绍祖的。

师:我们一下子搜集了这么多有关“狼”的词语,从中可以看出人们甚至可以说人类对狼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七嘴八舌)鄙薄、厌恶、憎恨、诅咒„„

狼是一种凶险类的动物,我们常把它说成是“邪恶”的化身。试想在一个漆黑的夜里,你独自一人走在荒郊野外,突然听到那么一两声狼的嗥叫,你会感觉怎样?

听听

(学生答:害怕,恐惧,恐怖,毛骨悚然??)

但有一个人却从狼的这一声嗥叫中,感悟到了某些深邃的东西,这个人是谁?他就是被称为“近代环保之父”的奥尔多·利奥波德,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位大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板书):像山那样思考

看学案:找同学读一下:

二、了解作者与背景

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沙郡岁月》即《沙乡年鉴》

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课前必读刚才我们也已经认真读过了,现在我们各小组把学案中的基础过关合作完成。

三、重点字词:

嗥叫(háo)驯服(xǜn)蔑视(mia)迸发(bang)湍急(tuān)艾蒿(ài hāo)疲 惫(bai)饿殍(piǎo)蜿蜒(wān yán)毛骨悚然(sǒng)蔑视()迸发()疲惫()艾蒿()驯(嗥()叫:号叫,大声叫。)服

拾遗():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悚,害怕。

不堪()教育:堪,可,能。如:堪当重任。

湍()急:水势急。

揣()测:猜测,推测。

饿殍():饿死的人。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指名说答案。

四、自由读文,初步感知课文

我们先把课文自由朗读一遍,小组合作讨论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

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五、文本研习

(一)学习1—3自然段

1.师:《像山那样思考》以一声狼嗥开篇,第一段就是对这一声狼嗥的特写。大家先来把这段齐读一遍,体会一下这一声狼嗥有什么样的特点? 它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明确: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描写狼嗥的,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蔑视”等。对于这声嗥叫中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这个问题呢,我们先留下来,等课文大致分析完了以后再回过头来解答。

2.师:好,我们接着往下看,留意这一声嚎叫的有哪些事物呢?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接下来,请大家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一声骄傲的嗥叫,引起了哪些对象的注意?

这些对象可以分成几类?它们的区别又在哪里?(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生默读思考,小组合作,完成学案。

指名汇报

生6:狼的这声骄傲的嗥叫引起了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的注意。

生7:还有山。

师:生7很细心。刚才生6筛选了很多显性信息,而遗漏了隐性的东西。但是不幸的是,这个遗漏的隐性信息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的课题是——

生:(齐喊)“像山那样思考”。

师:我们可以将上述对象分成两类。怎样分?

生8:“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归为一类,“山”归为另一类。

师:聪明,一点即通。那么,两者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生8:“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师:概括一下,我们将“山”这一对象单列,是因为“山”有两个其它对象不能拥有的特点:一,长久存在;二,客观。其中“客观”尤为重要。

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 血的预言)一场厮杀即将上演;对于郊狼,(它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是彻底地清扫战场,绝不浪费;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打狼。

(1)总结:狼的嗥叫,对于牧牛人和猎人来说,意味着只是一种职业或谋生手段中的信号。这些,在作者看来仅是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是浅层的意思。(板书):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

而在它后面,却隐藏着更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谁知道?(——大山)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完全出自---板书:自身的角度;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板书:“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3.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鹿、牧牛人等对象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审视狼的这一声嗥叫,只有山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平等地看待它。对于山来说,狼,和奔跑的鹿群、悠闲的牛羊、骠悍的猎人、勤苦的牧人一样,都是自己的子民。对于山来说,狼的那声嚎叫,不但不可怕,相反,它觉得挺受用。师:(走到生9跟前,拍其肩,问)大山认为,狼跟我们人类是平等的。把你看成和狼一样的生命,你能接受吗? 生9:能。

师:真的能?

生9:(坚定)能!

师:看来你能做狼的朋友了,狼会喜欢你的。(生大笑)作为生态学家的作者?利奥波德在你这个年纪还不能接受这样的观点。

4、那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或默读4—9段,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划出表示作者对狼的看法或感情发生变化的语句,概括出我对狼嗥的认识是经过怎样一个变化过程的。完成学

明确:肆意猎杀狼——有负罪感——反思醒悟(像山那样思考)

1》.师:作者最初肆意猎杀狼,那么当时他对此持一种什么样的观念?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也就是说,从前的“我”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认为狼吃掉了对人类有用的鹿,该杀,所以就肆意猎杀。

2》.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他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

明确:不是,作者的想法、观点在他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转变了。

师:作者所看见的那只狼死去的情形,文中具体是怎么描述的?

明确: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师:作者刚刚发现这只狼的时候是怎样一幅情形?

明确: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

师:你们看,前面是其乐融融的景象,而此刻却是令人难受的垂死的绿光,这样写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里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衬托出人的残忍和无知。

师:在那一刹那,作者也察觉到,他说“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他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这是什么“东西”?(是一种对狼的负罪感,是羞愧!)

生12:我认为这个“新的东西”就是作者以前不曾拥有过的思想。作者借用狼的眼光来表白这种思想——狼也拥有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应遭到剥夺,尽管有的物种很强大,比如人。假如谁剥夺了其他物种生存的权利,谁就将遭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只有大家平等、友好、和谐地一起生活,这个世界才是一个有生机、有发展前途的世界。

师:我为你的发言感到骄傲。因为从你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不仅已经掌握了作者在本文中所要阐发的观点的精髓,而且升华了自己的思想。老师顺着你的解说,再做点补充。作者在这里的思考,事实上涉及到一个生态伦理的问题。就像人类拥有道德伦理一样,生态也拥有它的伦理,这个伦理,要求所有生活于生态中的对象,不管是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必须将自己置身于与其他物种平等的地位上。就像“人生来是平等的”一样,所有的物种,在生态中,都是平等的。大家在生态链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在这片土地上,有主人,却没有主宰。假如大家都能用这样的思想观念去观照大自然,就会发现大自然当中许多意想不到的奥秘和魅力。

5、师:好,现在狼死了,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阅读第7节,思考:自然界如果失去了狼会怎样?完成学案。读原句

“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的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

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变成无用的东西,然后则死去。我看见每一棵可吃的、失去了叶子的树只有鞍角那么高。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象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动。结果,那原来渴望着事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

明确:鹿因为数目太多而死去,山秃了,草原退化了。

6.师:你们看,这里作者连用好几个“看见”,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连用几个“看见”,写出了狼接二连三地被消灭以后出现的严重后果,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的恶果。

7、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他想到了什么?学案 明确: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师:山为什么要在对鹿的恐惧中生活?对于这一点,文章中怎么写的?

明确:当一只被狼猎杀的公鹿在两三年就可得到替补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师:怎么理解这句话?

参考明确:食草动物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草原植被的发展速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破坏起来容易,恢复起来难。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作者在文章的末段引用梭罗(19世纪美国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无人发言)

师: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对于这种意味深长的句子,我们应该掘地三尺,深入体味。请大家先朗读一遍末段文字,然后交流讨论。

(生朗读。朗读后交流讨论。)

生13:“荒野”应该是人迹罕至甚至是人迹不至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各种生物包括各种动物的关系是共生共存的。

生14:自然界最大、最凶的天敌不是老虎、狮子,而是人类。人类应该收敛一点、谦虚一点,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生15: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对其他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受自己的利益驱使或思想偏差影响,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只有大自然才能抱有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的态度,从而给人真正的启迪。在现实生活中,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生态环境越好,各种物种的生活更加自由、和谐。

师:说的好。每一种生物的意愿都不尽相同,不同生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存在的理由,争取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权利。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要像山那样思考,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我觉得作者这种观点与我们古人的某些见解很相似,这里选择两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小黑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篇三:《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3 4 篇四: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徐丽丽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扬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索罗《瓦尔登湖》

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二)、课文分析

1、快速阅读课文,回答: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一类:鹿——死亡的警告

松林——混战与流血的预言

郊狼——得到残羹剩饭的允诺

牧牛人——银行赤字的坏兆头

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 从自身利害考虑,从狼的嗥叫中听出“希望和恐惧”

2、除此之外,文章还提到了什么对象?

——(“我”)

3、“我”对狼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作者在叙述中融入了感情成分? ◆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 ——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作者的理解的“含义”是什么?

——含义:有狼嗥声——狼存在,狼存在——对某些生物来说也许是威胁,但对整个自然来说(生命意义),对保持生态平衡来说,对自然的长久安全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生态意义)。补充资料:我们先来补充一点作者的个人经历: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应该说作者的这些实践活动对他认识的发展更有启发。

4、“山”是如何思考的?山的思考独特性表现在哪里?

——另一类:(“只有”)山 “客观地去听取”,从狼的嗥叫中听出“更加深刻的含义”。

(三)、课文分析

5、“深刻的含义”是指?

狼也有自己的生存权利,和生命权。在山的角度,人和狼没有什么区别。

6、浏览全文、思考:

我们应如何像大山一样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山,是永恒的,它沉稳、冷峻、阔大包容,是大自然智慧的化身,它纵览古今,深刻而冷静地见证着地球上的一切。我们像大山一样去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要客观地、从长远 出发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

—— 现在,我们从上到下都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不是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呢?是不是还应包括点别的什么方面呢?大家不妨像山那样作点思考。(自由讨论)

7、本文是从什么角度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的?给我们写作以什么启示?

明确:选取个性化的角度,借对狼的嗥叫内涵的思考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 个重大主题,以小见大。作者,告诉大家人并非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看,我们并不比一座山高明,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并无二致。世人要站在与万物平等

的角度上对待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

(四)、主题分析

本文以“狼──鹿──草”这条食物链的被斩断为例,揭示了在愚蠢的人类种种短视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的生存危机。读过这篇文章,当你再次面对一棵草、一株树、一窝蚂蚁、一群飞鸟的时候,是否也会这样提醒自己:像山那样思考。其实,长久地倾听着自然的声音的何止是群山?阅读下面一段话,仿写一段话。

人一直把自己当做高于一切的主宰,结果,环境被污染,物种被灭绝,疯狂的掠夺,地球伤痕累累,震撼人心的嚎叫,提醒“我”危险正在一步步贴近。徜徉于群山之中,像山那样思考,我们便多一分睿智,多一分稳重,敬畏生命,热爱自然。

(五)结束语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希望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非常重视母语的育人功能,旨在“通过母语教育培养具有责任心的公民,使他们形成国家观念和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价值观”强调“中教育应注意培养高中生的国家意识、现代公民意识、人类意识等”要求学生在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但是们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时,也不能忽略了文本的文学功能,毕竟我们的课堂是语文,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附于文本的学习,人文素养的提高更离不开文学的浸润。如何将文本的教育功能和文学功能结合起来,即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著名生态学者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阐述环境观的作品,是一篇哲理散文,编者将这篇文章作为“像山那样思考”一模块的最后一则文本,意在引导学生在“谛听天”“悟自然”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充分体现了人文性教育的宗旨。另外,文本本身是哲理散文,是文学作品,课不能上成纯粹的环境教育课。

所以在课堂中我着重完成两个任务:品味语言,学习文学创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二:培养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本课课程是语文,教学文本也是文学作品,笔者教学中也注重了文本的分析,前半节课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充分重视了让学生阅读文本,最后又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作品的

特色。但是笔者仍认为在两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完成较好,在删选信息,品味语言,配合阅读感受文本语言的独特魅力。

但是,在第二个目标的实现上,未做到位。首先任务间的衔接太过生硬,没有做到水乳交融。其次,第二个目标是体会大自然,这个知识点和其他课程联系紧密,而且在初中、小学课文中也应该会提到,所以在设计中我故意地忽略课外知识——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困境的补充,所以在目标上,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所以笔者就直接地给出答案。当然,这是不对的。

最后,在这次上课中,在课堂上的语言组织上由于自己不自信,所以之前将台词都背上了。因此在课堂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的问题,便紧张了。这个是要避免的。因为语文是灵动的,所以的预设也只是预设而已。这个观念是一定要转变的。篇五:教学案例-《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

类别:中学语文 编号:

[设计指导思想] 这是一篇篇幅不长、生态忧患意识明显的散文。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拓展提高等几个部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深入、步步提高。研习文本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学后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重点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明白狼的生态意义,更应让学生懂得狼只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个代表而已,进而让其明白人类应平等地看待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事”与“理”之间的关系。

2.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3.体会本文诗意的语言美及作者美好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理解把握万物皆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

[学习方法] 预习展示、文本研习、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作业】 1.学生整理收集有关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资料。

(是为了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同时了解背景)

2.有感情地阅读全文两次,给生僻字注音,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要点。(注意关键词句)

(是为了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梳理文脉)

3.准备王昌龄的《采莲曲》

(是希望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我心归像山那样思考》的主旨,体会文中的情感。)

4.阅读印发的关于“评点”的资料。

(主要是为了进行方法论的指导和优秀评点的示范,给学生以借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可提前3分钟,共需4分钟时间)

播放歌曲——齐秦的《狼》。

教师导入新课:

这匹来自北方的狼面对凄厉的北风和漫漫的黄沙发出了两声响彻旷野的长啸,只为了传说中美丽的草原。今天我们要学的《像山那样思考》中也有一匹狼,它的那声对抗性的、悲哀的嗥叫又是为了什么呢?

(在散文教学中,抒情氛围的营造,能使学生披文入情;而且播放歌曲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最后的语言又适时的揭示了本课

的教学目标,可谓一举两得)

(二)解题

题目是一个短语,根据你对文章的预习,请同学们把题目补充完整,(提示:山会思考么?它在思考什么?怎样思考的?更谁像山那样思考?)

明确:(人类应当)像山那样思考(狼的嚎叫声中隐藏的含义)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为什么还要屈尊向山学习,像山那样思考?山对狼的嚎叫声是怎样思考的?人又是怎样思考的?让我们追寻着狼的嚎叫声,逐步揭开问题的答案。首先请同学们找一下文中哪个地方有关于狼的嚎叫的特写?(生答:第一段)

(三)预习结果展示

整体感知,梳理文脉(这部分约需要6分钟时间)

本环节教学设计:

这一部分以学生的预习结果展示为主

1.让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快速阅读全文。

(虽然课前作过预习,但是课堂上必要的快速阅读能使学生提高回答的准确性)

2.学生展示在预习时找出生僻字,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要点。

(可让学生板书更能发挥学生主动性,锻炼学生答题的条理性)

3.师生共同明确:

第一部分(1-2):狼的嚎叫及含义;第二部分(3-7):我的认识的由来;第三部分(8-10):深层的思考

(设计这一环节是在检查预习作业2的同时,为探讨 “像山那样思考”的主旨作铺垫)

(四)合作讨论(这部分约需要15分钟时间)

1.教师提出要求:精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2.教师来回巡视,及时给以指导。

3.小组讨论。4.全班共同讨论。

说明:讨论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多鼓励,多表扬,如果学生讨论之后还是没有思路,教师要适当引导。教师准备几个重点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提出让学生作答。

参考问题: 1.文章开篇就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狼嗥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思路引导:让学生齐读第一段。我们可以先从文中找出一些反映

此种情感的词语,然后再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包含的情感。如“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蔑视”,“悲鸣”说明这是狼痛苦的哀号,“不驯服的”、“对抗性的”、“蔑视”说明这也是狼用来反抗的号角。

2.怎样理解“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

思路引导:这句话正反映出作者对狼看法的转变。让学生从原文中找出关键句,体会作者的看法是怎样转变的。

从前 现在关键语句“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

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结论:

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狼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的生命应受到人的尊重。3.为什么消灭了狼之后,鹿反而“因其数目太多而死去”呢? 思路引导:根据生物学知识,画出食物链。

狼少→鹿多→草光→鹿饿死

人们“聪明”地消灭了他们认为的坏东西,结果怎样呢?不光鹿因没食物吃而饿死,山也秃了,人类真是自食恶果呀!

4.怎样理解“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

思路引导: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都是怎样的。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

练习设计:如果你是这只狼,你会呼喊什么?请把你呼喊的内容写出来。(学生写完后可互相交流)

说明:本题答案比较宽泛,只要学生说到“不要再捕杀狼,不要再破坏生态环境,狼的生命应受到尊重,人与万物应平等和谐相处”都是正确的。

5.为什么说“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思路引导:这个问题又回到了文章的开头部分。人、鹿、松林和郊狼在面对狼的嗥叫时的思考是一样的,都是肤浅的、短暂的、主观的,而山的思考是深刻的、长久的、客

观的。这样,文章的标题“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也就很明确了:我们人类应像山那样客观的、深刻的思考狼嗥的含义,我们要客观地、从长远出发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本环节教学设计:学生在精读课文时可能对一些重点句子理解不准确,从而影响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所以本环节重点训练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五)诵读品味,精当评点(8分钟)

要求学生用铅笔标画出文中触动心灵的三个语句,并有感情地诵读,凭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识积累,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理性分析,对自己欣赏的语句进行点评;或在疑问处标记相关符号,以便探讨交流。

(这个步骤的设计强调对作品个个性化解读,在对文本的精当评点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平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而且顺势引出教学难点)

(六)课外延伸(这部分需要10分钟时间)

练习一:

这个早上,一夜醒来的北京人发现,天上下起了土。降下的沙土据说超过了30万吨,京城人均摊上20公斤。这些沙子,从内蒙古中西部远道而来,经河北北部入京,横扫我国10个省、区、市,两亿人的生活受到影响。

无数北京市民当天收到同样一条八卦短信:据cnn报道,中国导演张艺谋花1亿元,从蒙古购200万吨黄土,飞机抛洒,已于昨晚抵达北京上空,用以宣传新片《满城尽带黄金甲》,效果相当震撼。

要求:

狼的嗥叫引发了我们很多的思考,那么沙尘暴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请把你从中得到的启示写下来,不少于50字。(写完后小组推荐优秀文章展示)

教师总结: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我们应自觉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练习二: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要求:

这首诗最大的妙处就在于作者始终不让采莲少女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正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理想状态。请你想象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并把它描述出来,不少于100字。

(写完后小组推荐优秀文章展示)

(本环节教学设计:通过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学生应该明白了人与狼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也有一定的体会。为了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设置两个练习题进行拓展训练。)课堂小结

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是啊,在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中,我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却给自己埋下了生态的陷阱。希望同学们自觉爱护我们的环境,平等和谐地与自然万物相处。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建设环保和谐的新家园!希望齐秦歌曲中的狼能找到传说中美丽的草原,希望奥尔多?利奥波德笔下的狼不再发出震撼人心的悲鸣!

(七)课后作业 1.读《狼图腾》或观看电影《可可西里》,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篇6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的诗意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有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美;有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人反思生态环境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利奥波德这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悟。

二、文本研习。

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篇7

这些天, 我们一直被爆炸性的经济新闻轰炸:华尔街紧急援助, 冰冻的信贷市场, 弱化的美元, 高油价。目前为止, 2008年已经成为近年来经济最不稳定的时期。

当供应链管理者面对这些问题时, 应当做些什么呢?他们必须像全球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供应链执行者被置于一个十分特殊的位置, 领导着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他们能够主导变化, 特别是在现金减少, 企业焦虑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难题初现

我们需要简要分析一下经济转变的构造, 因为它们驱动着国内及国际商业不可预测的变化。

放缓的美国经济与贸易;美国经济正在大幅下滑, 伴随着惊人的信贷与金融市场危机。实际GDP增长已经从2004年稳步下滑, 那时经济还保持在实际率3.6%。而2008年第一季度已经下滑到了1%, 第三、四季度的情况同样低迷。目前的结果是, 美国已经进入了经济衰退, 并且可能持续一段时间, 我们许多的贸易伙伴的境况同样堪忧。

整体经济弱化对供应链的许多前沿部分有影响。次贷混乱在九月及十月初快速升级为全球信贷危机、股票价值危机、金融信任危机, 所有这些都将恶化美国在今后数月的消费与贸易。

美国经济放缓导致进口下滑。例如, 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已经从数年前的迅速增长势头猛烈下滑。2004至2007年间, 从中国进口货物的美元名义货币价值平均每年增长20%;而在2008年的前四个月里, 仅增长了2% (以年计) 。

这也直接反映在物理贸易量中。2008年前四个月, 许多美国港口的进口装载量也有所下降, 下降幅度从5%到10%不等, 反映了从过去数十年的稳定增长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际上, 这也就说明了2008年初预计进口量持续增长的预测是无效的。自2008年的初期, 美国贸易的另一面, 出口显示了强劲的上涨势头。

弱化的美元:任何最近出访过欧洲的人都会痛苦地意识到, 美元能够购买的东西明显比以前少了。实际上, 自从2001年中期, 美元对欧元已经下滑了38%, 对加元下滑了30%, 对人民币下滑了17%。由于美元下跌而弱化的购买力也对美元进口量的下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样的, 出口竞争力也由于美国制造的产品和原材料在世界市场形成新的低成本优势而有所改善。

高油价:能源价格高企。原油价格在今年7月份达到了140美元/桶, 是2001年中期的5倍。今年, 加油站的柴油价格比去年上涨了28%, 达到2008年10月中期的3.88美元/加仑。石油价格也对运输成本造成了直接影响, 从而造成对整条供应链的冲击。燃油附加费大多数的模式十分合理。整担和零担运输以及铁路联运, 通常以百分比或美分/英里计, 也与每周发布的EIA零售柴油价格挂钩。

货运很好地解释了美国绝大多数运输活动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根据Avondale Partners的报告, 2008年第一季度, 货运行业见证了9 3 5破产。托运人也受到了影响。建材产品及其他相关价值重量比较低的产品的长途运输业受到了损害。例如, 一个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内整担与零担进行国内配送的食品制造商, 正由于柴油价格上涨, 而不得不将其运输预算提高了26%。

解题思路

供应链管理者应当如何运用这些广义经济趋势获取优势呢?通过将这些全球经济逻辑内化于供应链设计及运作。变化虽然是痛苦的, 但是却也充满机遇。今日全球经济环境的构造变化提供了许多诱人的契机。企业供应链管理者能够运用实用经济手段帮助所在企业, 具体说来, 有以下四个方面:

定价:实时反映特定客户市场及地点的产品价格的成本服务。

采购:精确采购, 特别是重新设定全球化规范, 降低运输强度。

生产:开拓生产与出口的有效方式, 更多地利用弱化的美元优势。

运输:调低档数, 增加配送地点, 节省燃油, 降低成本。

这些取自供应链手册的核心战略将会提高公司表现, 鹤立于竞争对手之上。不仅仅在经济紧张时期适用, 供应链领导者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服务及表现, 建立战略性优势。

(David Bovet:Norbridge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

供应链行动群指导

定价

1.制定正确的价格。

成本正在上升, 边际效应挤出, 销售也越来也越难以完成。目前是审视客户服务的最佳时机, 包括分发、安装与保险。我们的服务对于这一领域的消费者来说供过于求了吗?我们可以要求配送费用吗?我们可以改变托盘费用以适应更慢更便宜的配送模型吗?我们可以改变销售动机抑制季度末的巨大变化吗?这些分析都面向特殊紧急情况, 并且为边际收益提供经济困难情况下的机会。

2.实时改变价格适应成本服务的变化。

运输和商品价格正在高涨。也许, 目前是大幅抬高价格的绝佳时机。有一家食品制造商目前正在审视地区价格系统。主要燃料价格的提高使得地区内差异消失, 并且导致了一系列明显的食品价格上涨, 特别是那些偏远的地区。经常重新审视客户的成本服务是关键。供应链管理者应当引导审视定价, 而不要将这一工作留给销售或市场。

采购

3.平衡全球范围内的供应与需求。

地区化是一种关键的可以解决波动汇率和高燃料成本的有效方法。这个方法主要通过配合供应与消费市场的现金, 最小化不可预见的现金变化风险。同样的, 燃料成本也与距离相关, 所以一个更为地区化的采购战略能够对某种产品与需求产生有利作用。处于生命周期中期却仍然经受着高度需求变化的产品很适合采用地区化采购的方法。这个大大缩短供应链, 并且能够很快应对需求波动的能力, 能够抵消更低而更远距离的劳动成本。

4.就近寻找采购点。

更高的油价、更为绿色的供应链以及更弱化的美元正在鼓励人们更多的进行本地采购。目前, 缅因有一块170英亩的地区, 开始托运有机农作物, 运往波士顿地区。相对3000英里以外的加利福尼亚, 144英里的本地市场能够售出每五盎司仅比加利福尼亚地区少1美元的价格。

其它的方面也开始倾向于美国制造的产品。Room&Board, 一个高档家具商店, 发布了长达两页的最新产品目录。主题是:“靠近家门的家具——制造于您家的后院”。两年前卖给中国人的Craftmaster家具, 日前正由于中国工资增长与货币增值, 已经停止外包产品给中国, 而更多地考虑美国本土制造产品。

5.寻找仍然适用的远距离生产情境。

国际采购在某些情况下还是适用的。但是工资增长和汇率变化已经影响到了美国鞋类产品的进口。采购正从中国生产快速转变为越南生产, 而且巴西的鞋类进口也正在降低。许多中等规模的公司也将开发更低成本的采购, 为产品制造提供更为稳定的需求与相对高的劳动力环境。再例如航空公司, 我们已经发现, 航空餐饮服务项目如若采购于中国, 可以节省25%的配送费。在某些情况下, 这些商品已经从中国进行采购, 但是它们却经过了那些没有完全传递低成本采购利益的美国配送商之手。

6.缓和商品及汇率风险。

燃油是最显而易见可以用来套期保值的商品, 但是这个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其它商品及现金。西南航空公司是经营者方面的成功案例。公司已经在套期航空燃油方面远远超过了竞争对手。2007年的晚些时候, 西南航空就套期购买了70%的燃油需求, 足以支撑他们过完整个2008年, 而套期价格仅为51美元/桶。

生产

7.最大化工厂利用率。

对于制造上来说, 弱化的需求和高投入成本意味着应当再检测生产过程。如果工厂利用率下降, 那么就应当代工生产其它厂商的产品、降低工厂规模或出售工厂、设备以便外包。这些“活生产或购买”的决定开始在困难经济时期变得格外关键。例如, 波士顿先驱报于2008年6月发布公告, 它将关闭位于波士顿的印刷厂, 其业务外包给位于麻州的道琼斯公司。

8.靠近市场生产。

只要规模经济效应仍然存在, 那么考虑到更高的燃油成本, 就应当靠近主要市场增加一个工厂或者一个包装工厂。即使再优化配送流程也比不上再对岸增加一个额外的生产工厂。不同于五年前, 随着廉价运输时代的终结, 服务于不同美国地区的工厂能够从经济上很好地发挥作用。

我们可能会看到, 美国国内出现更多, 更小、更灵活的生产工厂, 特别是针对低价质重量比的产品。特别地, 宜家位于丹佛的附属子公司于五月新开了一家木制家具工厂。这是宜家在美国的第一个工厂, 它反映了更受美国制造商欢迎的配送成本形式。

9.出口增长型市场。

美国已经成为一个相对低成本的国家。汽车行业是一个主要案例。传统的“三大”已经开始大幅度出口。克莱斯勒开始将生产从欧洲转向美国。而通用汽车计划从美国出口欧洲、拉丁美洲及中国。宝马也大力推动旗下X3系列在南加利福尼亚的销售, 目标还是定位于欧洲市场。甚至二手欧洲车辆也正复出口于欧洲。更便宜的美元开始赋予汽车在德国市场的竞争力, 逆转的航海与环境微调后仍然如此。

运输

10.通过调低档数, 更慢更便宜地进行运输。

降低运输速度是应对更高油价的一个较为理性的经济化反应。例如, 铁路在燃油利用率方面比卡车高两倍, 而驳船是卡车的四倍。典型的调低档数的手段包括, 更多地通过水路服务进行亚洲东海岸的进口, 而不是通过西部港口和联运服务。

实际上, 继数十年强势增长后, 2008年, 美国联运集装箱容量正在缓慢下降。与此同时, 萨凡纳进口量正在上升, 反映出它作为众多亚洲水路进入巴拿马运河的第一站的关键角色。水路将会在2014年变得更为引人注目, 那时, 通过运河的最大船载量将从4500标准箱提升至14000标准箱。

我们也即将见证火车与卡车之间的历史性的逆转。数年来, 卡车增长是以牺牲火车为代价的。我们将会看到卡车吨数的明显减小以及不断扩大的火车汽车容量差。

11.通过更多物流中心, 更密切地联系消费者。

成本与服务变化之间的最优网络平衡随着更高的燃油成本变化了。许多美国物流网络都设计、构造于5至10年前, 那时燃油不过是现在的五分之一。新的权衡选择建造更多的物流中心, 以便更好地抵消运输成本中新的、更高的燃油费用。

总体来说, 如果旧的优化要求在全国范围内使用5个仓库, 那么新的优化就将扩张到7至8个物流中心。因此, 我们很可能看到美国历史上, 随着生产商靠近客户更多地建造物流中心, 存货销售比率 (inventory-to-sales) 出现了下降趋势 (2001至2008年间已经下降了14%) 。

供应链管理者应当清理网络模式、再优化物流中心的数量和地点、申办仓库和运输。

12.创立更为灵活的配送网络。

我们应该感到自信, 更多的变化指日可待。灵活性必须整合入系统。供应链管理者能够引领解决方案朝着更适应更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亚洲和西岸港口的流量控制也应当纳入进口量的动态路径选择。

进口商能够 (在到达洛杉矶或长海岸线、进入其中一个缺货的物流中心) 进行倒装重新定位运输。万一有需要, 那么装载还可以加速, 只要流程内部卡车规划合理。线路规划工具可以用来跟踪国际流动和旗舰行动等一些需要注意及再规划的行动。将新产品采购迅速并入全球供应网络的能力将成为众多公司在今后几年的关键因素。

像山那样思考 篇8

关键词:哲理散文 中职学生 教学策略

哲理散文是以发表议论、阐发哲理为主的散文。哲理散文一般以种种形象来渗透生命的真理,揭露万物之间的关系,因其深邃性和直指心灵的力量,成为教材和考试中广受青睐的文体。但是对中职学生来说,哲理散文的学习却比较难,学生往往不喜欢读,也读不懂。因为哲理散文不同于学生常见的记人、记事散文,它的目的是阐述道理,但它又不同于议论文的直接说理,它不靠论点、论据、论证,而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它可能“即事成理”,也可能“即物兴感”,因此在阅读中首先得分析文中的“事”或“物”等形象,找到作者抒发的哲理与形象的契合点,将看似凌乱的思路进行整理归类,步步推进,才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笔者经过多次教学实践,试图寻找哲理散文教学的有效方法,现以《像山那样思考》为例来谈。

一、以贴近生活、贴近课文的显浅案例导入,做好思维预热

《像山那样思考》位于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思路”,即在阅读中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本的结构层次,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文章的内涵,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激发学生珍爱自然的情感,理性思考人类该以怎样的方式和自然相处。

文章节选自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所写的《沙乡年鉴》,文章以一声“狼嗥”引出人类对待生物对待自然的种种表现,揭示出愚蠢的人类在种种短视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的生存危机,极具思辨性和警示性。研讨该文,就是让学生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文章通过写“人的思考”与“山的思考”这两者间的差异,得出人类应该像山那样用理性、全面、长远、平等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所以该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亘古以来生物圈的伟大平衡,提醒人类减少对自然的干扰,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也是对人类自身的救赎。

在课文导入部分,首先选择几个通俗易懂且与教学内容类似的小案例来导入,这样既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引发他们对此类问题的思考,降低学习难度。

案例一:1788年以前,澳大利亚岛上的动植物自成一体,没有豺狼虎豹,食肉动物只有一种小型的有袋类动物和数量不多的野狗。1845年,英国殖民者为了增加打猎的对象和乐趣,引进了狐狸。因为没有天敌,狐狸在这块乐土上迅速繁衍。他们头大嘴硬,凶猛多食,很快就消灭了20种本地的动物,并威胁到另外40多种动物的生存。面对这一后果,政府只能开展灭狐行动,尽管后来狐狸的数量得到了控制,但不少动物却在澳大利亚本土绝迹了。

案例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之一来消灭的运动。人们认为麻雀会到果园、菜地和田间去觅食,它以谷物的种子和果实为食物,会与人争食。所以政府动员全国城乡居民,在规定的日期和时间内,掏窝、捕打以及敲锣、打鼓、放鞭炮,轰赶得麻雀既无处藏身,又得不到喘息的机会,最后累得坠地而死。但是一年以后,各地陆续发现园林植物出现虫灾,对粮食产量影响巨大。后来经过研究发现麻雀在每年4—8月的繁殖季节,要捕食大量虫子喂养雏鸟。

通过两个生动浅显的案例,学生能感受到,食物链是大自然经过了长期选择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人类如果任意裁决物种的命运,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恶果。这一导入也顺利将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职高学生情感丰富,当生活中真实故事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引起共鸣。

二、以分析标题入手,推测写作意图,引导思维方向

课文题目是《像山那样思考》。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文题是一个缺少主语的偏正结构动词短语,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就此短语本身来推测,需要通过阅读课文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谁像山那样思考?第二,山究竟是如何思考的?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给我们研讨课文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篇文章就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对我们理清思路和内容有很大帮助。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通过分析课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以两大问题展开内容分析,理清文本思路

1.(谁)像山那样思考?

为了把这个问题讨论详尽,先带领学生到文中寻找不同的对象对“狼嗥”的反应。留意狼嚎的对象有“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和“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他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这其中,牧牛人为了保障牛或鹿群的增值,当然希望狼减少,而猎人则是消灭狼的直接责任人,他们在政府的引导和周围人的固有思维的支配下,会对狼赶尽杀绝。在文章开头,“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嚎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这匹狼所对抗的,是那个端着枪瞄准正在扣动扳机的人以及他们背后所代表的整个人群,所以需要“像山那样思考”的是人。在文章结尾,作者也已经将主语做了交代,“这也是狼的嚎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极少为人类所领悟”。所以,可以确定地说,应该“像山那样思考”的是整个人类。

当然,作者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的。带领着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了描写狼嬉戏的场景、小狼拖着一条腿离开的场景、老狼垂死的眼神、狼杀光后山体变化的语句。学生自然体会到,作者也曾经是一名猎杀者,由“见狼必杀”→“怜悯”→“不同意”,他的思想情感逐步发生了转变。这样,我们在为“像山那样思考”添加主语的过程中,一步步体会到利奥波德文字中所流露出的深深的愧疚,感受到他希望人类“像山那样思考”的殷切希望和叮咛。

2.像山那样(如何)思考?

山是如何思考的呢?这是文章的重要内涵。文中对山的思考没有直接的表述,答案就在一句话中“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听取一只狼的嚎叫”。因为“长久”和“客观”,山的态度、立场和视角才能更加准确、公正。

“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很多物种共生共荣的“共同体”,所有的生物在山上相互依存。人仅仅看到狼被消灭之后,牛羊鹿群可以自在地繁衍,但却忽略了“山将要在对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这个共同体的消亡,将是所有物种的末日,所以山带着“全局”“客观”的立场来看待,人必须保留狼的存在。山也不仅仅是山,更代表着整个自然界。人类不可以把自己当成自然界的主宰者肆意破坏生态平衡,而应把自己当成“山”中的一位普通公民。

全文通过对比,学生自然得出了结论。山的思考是基于生态利益的长远、全局、客观的思考,而人的思考是基于自身利益的主观、眼前、片面的思考。两种思考带来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让自然按其本身规律和谐发展,其结果是生态平衡,万物自由自在生长;后者是人类把自己看成万物的主宰者,生杀予夺,其结果是生态破坏,万物走向毁灭,“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

沿着两个问题引导分析,步步推进,把握思路与内容就显得水到渠成。

四、以“三个联系”知人论世,把握文章主旨,内化思想情感

在哲理散文的学习中,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进行“三个联系”。第一,联系作者。在分析过程中,教师适当补充一些感性材料,反映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实践体验,甚至他人对作者的评价,让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作者思想。第二,联系出处。作为一些节选性文本,有时需要介绍全书的概况。节选部分未必与全书思想吻合,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节选文本的核心思想。第三,联系自身。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论证。这样一方面能要求学生有意识深入思考,还能尽可能拓展学生思维,寻找自己阅读中或者生活中相应实例来验证。这个过程既训练了学生对输入信息的接受理解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输出信息的表达阐释能力。

在对主旨的理解分析中,往往还需要对一些富含哲理的句子进行理解。例如“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等。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请每组选派代表进行阐述,引发头脑风暴,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内涵。最后,学生能比较深刻地领悟到:作者希望人类应该像山那样,从长远的角度,客观地思考,尊重自然规律,与事物平等相处,只有这样人类才会拥有未来。这样,全文预期教学目标也实现了。

本文的教学,将目标定位于学生阅读哲理散文能力的培养。以此目标为导向,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学法系统的建立,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这个文本(内容+形式),而且要在读懂的过程中致力于“学会学习”(程序、方法),以达到提高哲理散文阅读能力的目的。通过上述教学步骤,再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尽量让学生扬己之长,较好地适应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后,笔者选了一篇与同类型、难度系数也比较接近的哲理散文《神的一滴》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表达了梭罗渴望诗意栖息和完美人性的追求,也展现了工业发展对自然界的摧残。学生能从课题入手,从“神的一滴”所包含的哲理进行思考探究,对文章的形象特点基本把握准确,并能根据特点进行分析、归纳,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参考文献:

[1]韩志柏.《像山那样思考》的哲学意蕴[J].语文学习,2014(12).

[2]王雪莲.哲理散文的教学策略——以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为例[J].课改教学,2013(4).

上一篇:个体工商户地方税收征管规定下一篇:全年休假时间安排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