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暖新闻

2024-10-11

新华网暖新闻(通用8篇)

新华网暖新闻 篇1

中国启动糖尿病防控新战略 2009-11-13

今年11月14日是第三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是“糖尿病教育与预防”,口号是“认识糖尿病,我们在行动”。近日,卫生部、世界糖尿病基金会联合在京举办’2009中国在行动——糖尿病国际论坛。糖尿病虽为慢性病,但其危害及蔓延速度已远在许多传染病之上。紧迫的现实是,每10秒钟世界上就有1名糖尿病病人死亡;到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将猛增至3.8亿。2007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2.46亿。其中,中国人有4000万,居世界第二。

让高危者自己走入预防干预队列

在此次论坛大会上,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向中外各界人士通报,今年,中国糖尿病防控策略作出了重大调整。政策上最大的突破是,糖尿病防治进入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列。

2009年是中国医改起始年。医改确定的重点政策之一是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从今年开始,政府为所有城乡居民平均每人出资15元,2011年达到人均20元,用以提供九大类服务。向糖尿病及可能发展为糖尿病的人群提供专项防治指导服务就包括在其中。

孔灵芝说,在医改的背景下,国家糖尿病防控的基本思路是,在广泛开展面向大众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的同时,瞄准最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的人群,重点实施预防控制战略。

具体行动实施分三步走。其一,组织专家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画像”——用体重、血脂、血压、腰围、吸烟、年龄、家族病史等多个标尺,圈出高危人群的具体范围。谁符合这个标准,谁就需要进入预防干预管理队列。其二,通过各种方式对“画像”进行宣传,使人人知晓、人人对照,使处在患病风险中的高危人群自己走出来,寻求血糖检测。其三,在社区提供便捷的血糖检测服务与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据介绍,目前在我国城乡各地,血糖检测已成为医保报销项目。遍布全国城乡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已经使血糖检测成为一项十分方便可及的服务。

针对高危人群进行指导教育

一组统计数据显示,1993年,我国疾病经济负担达3208.0亿元;2005年增加至23606.4亿元,其中慢性病经济负担占14761.7亿元。与1993年相比,2005年,我国GDP增长了418.5%,疾病负担则增加了639.5%。2004年,我国用于糖尿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即达574.69亿元。糖尿病为疾病负担的“大户”之一。

另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约有2/3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有6400万人处在糖耐量受损状态,发展为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非常高;有超过1/3患者在被诊断为糖尿病时,已经出现了眼部、肾脏和心脏受损等并发症。

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有97%患的是2型糖尿病。大量证据表明,80%的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糖尿病素有“沉默的杀手”之称,其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并发症却可以致残、致死。

分析长久以来我国的糖尿病医疗服务花费模式,孔灵芝指出,我国糖尿病直接医疗费用80%以上用在了并发症的治疗上。这是错误的治疗策略。而这一错误,源于我们不能把高危人群找出来,及早实施预防干预;不能及时发现早期病人,实施早期治疗。

审视糖尿病完整病程及所对应的医疗服务与支出,早期检测、早期治疗、预防并发症花费相对较小,被称作便宜的治疗;延缓并发症、治疗并发症花费巨大,被称作昂贵的治疗。孔灵芝说,在医改政策支持下,锁定糖尿病高危人群,重点为其提供服务,必将大大减少糖尿病发病率,并大大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昂贵的治疗费支出。而且,针对高危人群进行指导教育,被指导者更容易接受,教育的效果更好。

立足预防的“3.3.3策略”

在此次论坛间隙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孔灵芝告诉记者,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先生在任时曾主持通过联合国决议,把199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糖尿病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世界糖尿病日变为联合国糖尿病日。从此,糖尿病防控被赋予了政府责任。在我国,将糖尿病等慢性病作为公共卫生问题实施国家防控行动,也已有十几年。在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不断调整着防控策略。

孔灵芝介绍,1998年,卫生部即针对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控提出“六个转变”的策略调整,即由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由医疗、科研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由以城市为主向城乡并举转变,由高层向基层转变,由专业行动向群众运动转变,由卫生部门向全社会转变。2001年,卫生部又提出了“十个转移”的策略调整,即以疾病为主导转为以健康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转为以人群为中心,以医疗为重点转为以预防保健为重点,以医院为基础转为以社区为基础,以重疾病防治转为身心健康和环境的协调统一,从卫生部门转为多部门和社会参与,从专科医生到专科与全科互动,从医生管理到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管理,从治疗为主转移到管理为主,从强调治愈到强调医疗照顾。

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卫生部进一步归纳出我国慢性病防治的基本策略——“3.3.3策略”,即面向3个人群(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关注3个环节(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规范性治疗),运用3种手段(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疾病管理),并先后编写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等一系列慢性病防治技术规范文本。

据悉,以“3.3.3策略”为指导,近年我国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预防与临床的结合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投身健康教育,从关注疾病到重视综合控制多种危险因素,从单学科到多学科联防联控,使许多病例得到了早期识别。与此同时,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启的为期5年的“中国糖尿病管理项目”共覆盖40余万人口,管理糖尿病患者5000多人。同时,开创了以社区—医院一体化系统服务为核心,卫生部、疾控部门、学会、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多部门合作的运行机制,为我国启动实施糖尿病防控新战略奠定了基础。

论坛观点

辽宁省副省长滕卫平:防控糖尿病政府要行动

对于我国的糖尿病发病情况,政府高度担忧。20年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增加了10倍。糖尿病还会导致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糖尿病并发症还可以致盲、致残。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今后将会给我们的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现在最紧迫的是要建立起糖尿病防治体系。现在,大医院的防治水平并不低,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防治力量薄弱,社区医生不懂怎么去控制糖尿病,乡村医生不知道什么叫糖尿病。这种现状急需改变。近期,辽宁省准备在鞍山搞一个城市试点,建一家糖尿病专业医院,在这家医院建立一个防治糖尿病的培训中心,培训基层的医生、护士;建立一个糖尿病患者教育中心,向每名当日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一周的防治指导教育。

吉林省长春市市长崔杰:发展经济牢记健康第一

我们为什么要发展经济?就是要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可是,没有健康,还有生活质量吗?现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有些不平衡,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上也有些不平衡。治疗这条腿长,预防这条腿短。我们不仅要研究治病,而且要研究怎么防病。通过抓预防,少得病,不得病,得病后早一点治。预防不仅仅是预防疾病,还包括人生活环境的改善、保障体系的建设、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这都是我们需要做的。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郭岩:健康应成为政策制定的基本价值取向

在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之外,许多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也在导致疾病的发生。我们需要构建健康公平的总体社会政策框架,以健康为中心整合相应的社会政策。从改善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条件入手,关注国民的终生健康问题。要从宏观经济、社会和卫生政策方面采取措施,改善社会的分层结构,在全社会倡导平等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强调以健康为中心,引导健康生活方式,控烟、限酒。总之,我们制定任何一个政策,都要首先想一想它对健康的好处。这应该成为所有政策制定的基本价值取向。

卫生部糖尿病管理项目常务副组长许樟荣:给医保支付体系“打补丁”

慢性病的诊断明确,医疗费用相对固定,医保基金对其进行统筹支付的风险相比大病支付的风险也小很多。所以,在医改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改变观念,加大投入,保证社区对慢病防控的基本卫生服务供给。各地社保部门应与卫生部门联手,在现有的基础上为医保支付体系“打补丁”,增加对慢性病防治的医保报销比例,以遏制慢性病被拖成大病后,医疗费用大幅增长给医保基金带来的支付压力。

目前,我国在从事糖尿病诊治的基层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准入制度上还缺乏相应的规范。一方面,基层医院对患者缺乏从发病到治疗的一系列过程的记录,造成病情数据不连贯,给医生的诊治带来了麻烦;另一方面,许多大医院往往不认可下级医院的检查结果,也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花费。国家应加大对专业人才培训的投资,着力解决基层专业人员短缺问题。

专家建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春明教授:应开发糖尿病防治社区适宜技术

众所周知,合理膳食与适当运动相结合,是保持健康体重、预防控制糖尿病的最有效方法。但大部分人却不知道如何控制体重,怎样吃出健康。糖尿病社区适宜技术给出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管理和行为干预的方法,为社区综合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对糖尿病社区适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可提高医务人员糖尿病防治的理论水平和技能,规范社区糖尿病防治行为,提高糖尿病的综合防治效果,降低医疗费用,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同时,要为糖尿病高危人群提供个体化的公共卫生服务,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健康指导与干预,定期为其进行血糖监测并随时调整和改进个体干预方案。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光伟:生活干预6年推迟糖尿病发病14年

始于1986年的大庆糖尿病20年随访研究,是由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大庆市第一医院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共同完成的一项糖尿病长期预防研究。6年的研究证明,合理饮食、增加体力活动等简单的生活方式干预,能让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降低30%~50%。同时,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能预防或推迟糖尿病发病长达14年。

糖尿病到底有多危险?跟踪发现,在1986年之后的20年间,当初的对照组有93%已发生糖尿病,17%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另有12%死于其他疾病,44%的人至少经历过一次心肌梗死或脑卒中。这些人在参加临床试验时平均年龄仅为46.6岁。这样的结果更凸显了干预的重要性——糖尿病前期是名副其实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果不进行干预,几乎不可避免都会变成糖尿病病人。

这项研究带来了很多启示:干预措施要得当,以中等强度为宜;强化时间要足够长,以确保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健康教育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除了医务人员,政府、媒体都要参与其中。生活方式干预应更早开始,无论高危人群还是一般人群,都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贾伟平:防治糖尿病需医院社区无缝衔接

当前我国的糖尿病防治任务越来越繁重。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医疗卫生体系的最基层网络。糖尿病防治工作越来越需要落实在社区。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推进及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将发挥更大作用。对于糖尿病防治,医院和社区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功能定位,制定出量化可行的规范管理措施及流程。在执行过程中以病人为中心,流程通畅,无缝衔接,才能提高糖尿病的防治效果。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陆菊明:大医院应为基层提供技术指导

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开展健康教育,可以促进社区人群普遍掌握糖尿病防治知识,转变对糖尿病防治的态度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国际糖尿病联盟已经宣布,2009年~2013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都将定为“糖尿病教育与预防”。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糖尿病知识的普及程度都远远不够。鉴于糖尿病的低龄化趋势,家庭和学校应当担负起健康教育的责任,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意识。

在慢病防治的过程中,大医院、专家也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一方面,综合性医院应加强筛查、发现慢病患者的职能,承担糖尿病的确诊工作,并为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为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来的急症或疑难重症糖尿病患者提供诊断和救治;另一方面,综合性医院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呼吁政府部门对慢病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协调开展工作。

论坛寄语

陈竺(中国卫生部部长):

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是增加经济发展后劲、延续“中国经济奇迹”、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需要。“健康中国2020”在战略研究阶段包含5个方面的专题,在其中之一的公共政策研究中,慢性病防控和健康促进研究占据核心地位。

科菲·安南(联合国前秘书长):

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在全球的快速增长,因患糖尿病死亡的人数已与艾滋病的致死人数不相上下。但纵观全球,防治糖尿病却面临忽视与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我们必须联合起来,将糖尿病放在优先关注的地位。否则,未来我们很多简单的目标恐怕都无法实现。

杨文英(中国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

体重每增加1公斤,患糖尿病的风险就增加至少5%。肥胖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肥胖人群中有大约50%的人会患上糖尿病。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诊断时有超重问题。

安尼·卡布(世界糖尿病基金会主席):

我们需要尽快掌握应对慢性疾病流行的方法,建立能够有效应对慢性疾病的医疗卫生系统。我们需要一个模式,在基于社区的慢性疾病门诊管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和基于医院的急诊、三级护理之间建立一个健康的平衡关系。

国际糖尿病联盟总裁吉恩·克劳德·穆班亚:

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发布的糖尿病地图显示,我们没能很好地控制住糖尿病。对于糖尿病的威胁,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孤军奋战来战胜它。要打赢这场与糖尿病的战斗,整个国际社会必须齐心协力、团结一致。

诺和诺德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索文森:

应对糖尿病的关键在于预防、早期发现、保证治疗的可获得性及提高治疗水平。实现这一举措离不开政策的长期支持。

印度果阿邦卫生部部长拉恩:

今天,印度有超过4100万人患有糖尿病。据估计,这一数字到2025年将上升至8000万人。政府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认真应对糖尿病及其对社会、经济和民众心理带来的影响。印度政府和企业必须携手并肩,提升公众意识,共同采取行动应对糖尿病。这是战胜糖尿病的唯一出路。

《与时间赛跑》作者斯蒂芬·里德:

全世界大约有2亿人患有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政府部门应该更加努力,控制这些对全球健康、国家繁荣和家庭生活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

媒体声音

健康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硕:宣传慢病防治政策是专业媒体的责任

作为一张全国性的卫生行业报,积极宣传国家的慢性病防治政策、及时报道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准确传播有关慢性病防治的信息和知识、大力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健康报》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急性传染病相比,目前公众对于慢性病的了解程度还不高。作为专业媒体,《健康报》要在报道过程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整合各方力量的基础上,确保慢性病相关报道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把最新的防治理念和最实用的诊疗技术带给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及人民大众。同时,我们还要为报道寻找恰当的角度,实现对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记协新闻发展中心主任王大龙:共同搭建健康传播平台

由政府出面组织媒体、专家、患者、企业等社会公众共同搭建一个健康传播平台,有利于实现健康知识的有效传播。

在这个传播平台中,媒体是健康知识传播的主力军和重要载体,是连接医务人员和公众及患者的桥梁,可以使健康传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医学专家的参与可以确保知识传播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患者以个人亲身的经历讲述,可提高健康知识传播的感染力;企业的参与,既解决了传播资金的来源问题,也使企业在承担公民责任的过程中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新华网暖新闻 篇2

1新华网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分类

2013年3月—2016年3月(第一季度),新华网数据新闻共发布了960条作品,2013年107篇,2014年220篇,2015年516篇,2016年截止到3月117篇。可以看出发布的数量呈现逐渐增长趋势,说明越来越多的新闻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从内容上对新华网数据可视化新闻进行分析,涉及时政、财经、国际、社会、科普、感悟、交互等多方面分类信息。

时政类解读重大政策变化及发展方向,答疑解惑,将抽象难懂的政策,用数据简单呈现;财经类把网民较难理解的经济政策和股市证券情况进行通俗易懂的转化,用图表等简单明了的解读;国际类数据新闻信息量大,聚焦国际事件的发生发展状况;社会类及时跟踪社会热点事件;科普类服务百姓生活,呈现形式多采用漫画,用幽默的语言和权威的科学数据普及知识;感悟类数据新闻以小见大;交互类数据新闻重视用户与数据的互动,增强了趣味性(1)。

2新华网数据新闻可视化的方式和特点

2.1图形图表可视化

图形图表、模型在数据新闻可视化中是最常见的运用方式,可以一目了然将数据信息传递出来。比如,《我国成品油消费税适度调整》中,用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和漫画图示表现成品油调整前后的变化,便于受众对数据的解读。这种可视化方式在财经类新闻中使用最为常见。

2.2颜色可视化

颜色可视化是数据新闻可视化呈现中必不可少的,不同的颜色和颜色的深浅可以快速有效的让受众分辨出不同信息的内容,有效吸引受众的关注。数据新闻的可视化,会根据不同的新闻使用不同的颜色来突出主题,其中最常用的是蓝色和粉色。

2.3空间地图可视化

地点地域要素在数据新闻可视化呈现时,同样不可或缺。比如《习近平全面把脉京津冀一体化》,用可视化的地图指出了“京津冀一体化”覆盖的城市,用数据直观的解读工作重点。

2.4网页交互信息可视化

网页交互信息可视化是新华网数据新闻的最大亮点,采用可视化的交互设计,主要包括动态显示和静态显示,H5技术的使用还可以分享至微信等。多种全媒体报道形式,重视用户与数据的互动,用户不再是单一的看数据,提升了用户对数据的理解。比如,《打虎拍蝇记》的交互式设计体现在从多个维度入手,直观从落马官员的省份、时间等进行分析,并使用中国地图,把每个省份官员落马人数标注出来,随着光标的移动可以看到落马官员的身份信息,落马官员的级别则用聚合图表现出来。

3新华网数据新闻可视化的优劣分析

新华网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呈现,一方面可以用简洁的文字、精确的数据对时间、地点、事件等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进行形象生动的可视化呈现,这是优势;另一方面,数据新闻也存在不足之处,缺乏深度,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可视化呈现只是处于简单的数据展现阶段。

3.1优点分析

3.1.1简单直观叙事

新华网的数据可视化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以文字为主的叙事方式,数据承担了叙事语言的功能,更为直观,易于理解,文字起到的是提示作用。做到了使新闻可视化,色彩搭配合理、美观,交互设计新颖创新,增加了与用户的互动,受众阅读新闻不再枯燥乏味。

3.1.2内容紧跟时政社会热点

新华网拥有第一手新闻信息,且报道迅速,抢占突发事件第一落点。用数据讲新闻,第一时间用解读国家政策,以及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都以可视化的形态展现出来。

3.1.3可视化呈现方式多样

图形图表、多维度模型、视觉色彩、动画漫画、视频音频、动静态交互设计……都是新华网在数据可视化新闻中所运用到的方式,不只是单一的突出色彩的可视化,动静态的交互设计增强了与网民的互动。多种方式的可视化呈现,使枯燥的新闻和数据变得生动。

3.2缺点分析

首先,数据新闻是一把“双刃剑”,往往不能通过简单的数据反映新闻事件背后的本质并延伸解读。新华网的数据可视化新闻也具有这样的缺点,尤其是对突发新闻运用数据可视化报道时,用数据简单呈现,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报道。

其次,新闻选题纵深性较差,在数据挖掘方面和跟进报道方面薄弱,一个新闻通过可视化呈现之后,就很少再有进一步的和相关的深入。

再次,虽然新华网运用数据新闻可视化呈现具有客观性,但难以讲出生动的故事,生动且吸引人的故事很难用一些图表、数据打动人,这是数据新闻相对于文字报道而言的一大短板。

4新华网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启发

大数据时代,随着媒介融合发展,越来越来的媒体走在了用数据新闻可视化报道的阳光大道上,新华网数据新闻可视化的探索是典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虽然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呈现具有明显优势,然而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从中得到启发,提出借鉴。

4.1提升用户体验

数据新闻可视化的直接体验者是用户,用户对新闻进行互动和体验,参与其中的感受就越强烈,传播效果也越强。吸引大量受众的眼球,新闻信息的快速传播与用户对新闻的解读与互动密切相关。

4.2强化专业性和加强互通合作

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制作需要数据新闻团队的协作,既要有新闻专业相关的专业性人才,又需要网页开发设计、数据分析等懂技术的专业性人才。

与其他媒体共享资源,加强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互联网巨头拥有海量信息,在研究用户偏好等营销模式上拥有成熟的经验,与其合作一是可以共享海量信息和数据;二是要学习借鉴与用户的互动。

4.3注重内容深度和数据的真实性

数据可视化新闻的重点在于“新闻”,而非可视化,可视化是数据新闻呈现的手段,因而,要通过可视化的技术吸引受众,更要注重新闻内容的质量和数据的真实性。对新闻背景进行深度挖掘和解读,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将数据和调查相结合,深度报道也可以用数据可视化的形式呈现,这是媒体涉及未深的一个部分。

5结论

数据新闻可视化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增强了传播的效果。新华网的数据新闻可视化呈现具有借鉴意义,值得思考。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运用前景广阔,在未来的发展中,还要克服现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提升用户体验。

参考文献

[1]韦中d华.数据新闻可视化的不足与改进[J].青年记者,2014(7).

[2]马轶群.当新闻先生遇上数据小姐[J].中国传媒科技,2014(12).

[3]文卫华.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以英国卫报为例[J].现代传播,2015(5).

新华网暖新闻 篇3

9月4日外出展业时,10点钟接到一个客户的电话,11点钟他赶到了医院把详细情况了解清楚后,教给客户拨打95567报案,出院时配合客户办好理赔手续。七天的住院,他先后两次买东西看望被保险人,受到了客户和同房病友的好评,他们说:“你们新华保险对客户真是负责啊!”513.44元的理赔款七天时间就到了账。随后朱子才就打电话给客户,说好第二天早上给他送去。去他家后他的家人非常热情,客户说:“朱老师您帮了忙,我怎么感谢你呢?”他就说:“你要感谢新华保险公司呢,另外请您帮个忙,在你们小组做好宣传,社会上作好转介绍。”他说:“这个我一定办到。”在客户的宣传和转介绍下,作为是全村最穷的小组,朱子才先后签了五单,标准保费7360元。口碑和影响力传遍了全村,从此为他在营销大道上点燃了星星之火!

2010年12月12日,罗田人民人保寿险杨总力邀朱子才去人保寿险做业务,都被他婉拒了。七年以来,亲手理赔大案件,小案七件,另有三件小案免赔。从业几年来的实践告诉他:理赔是客户最关心的问题!理赔是营销员开拓市场的有力武器。

新华网暖新闻 篇4

当日,重庆理工大学主办的第一届“翼之梦”杯重庆高校竞技类航模比赛拉开战幕,来自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邮电学院等六所高校的近百名学生报名参赛。比赛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近距离接触和感受航空科技的舞台,丰富了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以下图片均由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

6月16日,“赛车”选手们在比赛间隙为观众表演“车技”。

6月16日,“赛车”选手们在比赛间隙为观众表演“车技”。

新华网暖新闻 篇5

雨中抵达人社局后,队员们经过近半天与一线工作人员以及前来办事的老人的交谈,并对比之前济南、邹城的调研,普遍发现嘉祥县与前两个地区、特别是济南市的工资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地区经济水平、地方财政、产业支撑有所关联。期间,一位从学校退休的老人表示,通过对周围不同领域朋友的了解,他真实地感觉到了事业单位和企业工厂在养老金方面的不同,此谓“双轨”;而即使在同一事业单位内部,在编教职工和后勤人员在养老金的涨幅上仍然存在差距,部分地引起了职工的不满。这值得引起调查者的关注并付诸解决措施。

另外,队员们在走访中也注意到,基于嘉祥县本地的特殊情况,当地企业状况并不理想。多数老年人工作数十年,却因企业倒闭,在满退休年龄后无法领取养老金,反而需要重新补缴参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另外,本地企业多属小型私企、个体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不稳定,也致使多位老人家中子女下岗失业、工作无着落。这佐证了之前队员们对嘉祥地区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原因的设想。

10日下午,团队四人马不停蹄地前往嘉祥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县委宣传部就宣传报道事宜进行协商。队员的到来得到了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的热情欢迎。队员们群策群力,对新闻稿件的修改提出了各种意见和建议,而后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终稿和配图的选取,为宣传工作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新华社探索多媒体新闻播报形态 篇6

日前, 新华社多媒体中心音频部在“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报道中, 为多媒体形态融合打造了一个成功案例。

据悉, 多媒体中心此次试运行中, 首次采取以权威发布的新闻稿件作为解说、配合相关视频资料进行报道。同时, 将权威发布的新闻图片进行视频化处理, 将有关信息通过横走滚屏字幕的形式加以呈现, 使得原本单一的文字报道立体化、声像化。

该中心还尝试用主持人的播报、解读作为串联, 对可以采取电话连线的当事人进行连线采访, 在播报中插播最新收到的图片、视频稿件, 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编辑、上传至网络及用户, 实现了多种媒体的立体互动与融合。

新华网暖新闻 篇7

关键词:重庆,新华日报,团结,抗战

按照范长江的说法, 抗日战争前, 国统区“新闻界过去情形, 总是依他的报纸做活动范围, 很少有超出一个报纸局面, ”基本上处于互不往来的分散状态。国共第二次合作, 建立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团结御辱成为时代的潮流。在这一大气候下, 为了使抗战事业得到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新闻界的团结问题就显得日益紧迫了。

一、审时度势倡团结

《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 同年10月底, 武汉沦陷后迁往陪都重庆继续出版, 由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时任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一再勉励报馆人员, 要以抗战大局为重, 通过开展统战工作, 尤其是新闻界的统战工作, 争取友军, 来做好报纸工作。1938年9月1日, 这天首次被官方定为记者节, 《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纪念九一记者节》指出, “从新闻记者本身来讲, 第一是新闻记者团结问题”, “希望全国的新闻记者更加团结起来!这种团结的精神, 不仅是新闻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 同时也是争取民族解放胜利的保证。”文章还批评国民党当局苛刻的新闻、图书检查制度, 阻挠了记者们的团结和记者工作地发展。

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初期, 在国统区中心城市武汉或后来的重庆, 不外乎存在三类性质的报刊:一是作为共产党和人民大众喉舌的《新华日报》《群众》周刊。二是与之对立的国民党各派系的报刊。三是民营中间性质的报刊。在民营报刊中, 尽管政治背景、立场各有不同, 但在宣传抗日救亡这一点上, 与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相一致的。国民党的新闻统制政策不仅使《新华日报》首当其冲, 深受迫害和压制, 也使民营报刊苦不堪言, 他们也要求摆脱这种羁绊。还在武汉时期, 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16家出版单位就曾联名发表过《武汉出版界请求撤销战时图书杂志审查办法》呼吁书。而国民党各派系报刊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 也非铁板一块。在抗战初期, 他们也宣传抗敌御辱, 由于中共地下党员几乎渗透到国民党各派系报刊, 他们直接或间接和《新华日报》联系、配合, 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进步性。据《重庆报史资料》统计, 这批中共地下党员达八九十人之多。其中有:中央社的编译人员、记者左恭、刘尊棋等;《扫荡报》记者、编辑谢爽秋、谢挺宇、曹祥华等;《时事新报》总主笔张友渔, 国际版主任陈瀚伯;《益世报》经理任廉儒, 《西南日报》总编辑张兆麟 (刘乐扬) 。而在民营报刊中的地下党员就更多了, 如《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徐盈、杨刚、彭子冈、高集、高汾、李纯青、季崇威等, 《新民报》的记者王素、秦天芬、田君实 (田伯萍) 等, 《国民公报》《商务日报》也有中共地下党员。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 为《新华日报》在国统区新闻界开展统战工作, 增进团结, 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广交朋友促团结

遵照周恩来“广交朋友, 普结人缘”的教导, 《新华日报》在团结报界同仁方面做出了种种表率:1938年5月27日, 《新华日报》董事会负责人秦邦宪 (博古) 、潘梓年、何凯丰等在武汉普海春西菜社设宴款待从徐州会战中突围归来的战地记者, 其中除了本报记者外, 还有中央社、《扫荡报》、《武汉日报》、《大公报》、新加坡《星中日报》、泰国《华侨日报》等报社记者。此举表明, 共产党对在抗战宣传中出过力的各报记者, 不以门户之见, 是一视同仁的。同时也打破了以往不同党派报刊互相敌视的局面, 当时即被新闻界同仁誉为开了报界一个新纪元。

《新华日报》还曾派代表参加“重庆各报联合委员会”工作, 协助各报在日寇大轰炸后, 与国民党当局交涉办理疏散事宜;恢复出版后, 协调分配各报纸张、米、煤等物资, 共同商定报纸广告价格等。此外, 还参加报界联谊会, 各种体育、排字竞赛等活动。在此过程中, 《新华日报》与各报有关人员建立了联系, 互通有无, 互济困难, 甚至还曾接济过一时发生纸张短缺的《中央日报》。

《新华日报》的努力初见成效。1939年5月初, 重庆连续遭受日军飞机大轰炸, 各报损失严重。国民党当局乘机提出由《中央日报》社牵头, 组织《新华日报》《大公报》《新民报》《新蜀报》《商务日报》《国民公报》《扫荡报》《时事新报》《西南日报》等十家报纸共同出一张《联合版》, 由国民党中宣部控制, 一则统制舆论, 二则借此取消《新华日报》和民营报刊。《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 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当即表示《联合版》是有期限的, 到时候即要求复刊。《大公报》等民营报纸也纷纷响应, 国民党当局无奈, 只得于当年8月13日同意各报复刊。

抗战转入相持阶段后, 蒋介石开始实行“消极抗战, 积极反共”政策。“皖南事变”后, 1941年1月17日, 蒋介石发表新四军为“叛军”, 并撤销其番号的“通令”和“谈话”, 要求各报刊登, 并配发社论。周恩来连夜派人登门造访市内几大报馆, 告知事变真相。1月18日, 《新华日报》冲破国民党当局的重重阻挠, 刊出周恩来的亲笔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新民报》《新蜀报》《国民公报》等民营报纸甚至孔祥熙派系的《时事新报》, 对于蒋介石的“通令”、“谈话”均采取了沉默、拖延的消极态度, 淡化处理, 敷衍了事。例如, 当时周钦岳主持的《新蜀报》, 1月21日在第三版左下角刊出一篇不到200字的短评《肃军与抗战》, 对新四军持同情态度, 指出, “为了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 希望这种痛心的事件, 今后永远绝迹。”由于蒋介石的倒行逆施, 也就是从这时起, 大多数民营报刊逐渐倒向以《新华日报》为主体的抗日民主力量一边了。

三、并肩作战大团结

战斗在国民党各派系报刊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 为《新华日报》提供了不少重大新闻线索和重要情报。例如, 中央社的刘尊棋借1939年9月随前线抗敌将士慰劳团访问延安之际, 将毛泽东“坚持抗战、团结、进步, 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谈话写成文章 (即《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 , 提供给《新华日报》和国际新闻社, 向国内外广为传播, 对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起到了积极作用。共产党员徐亦安、杨培新等打入由国民党特务把持的《商务日报》后, 逐渐掌握了该报的采编、经营大权, 将言论和新闻转到“在商言商”、“只谈经济, 不谈政治”的方向上来。

到旧政协会议前后, 绝大部分中间性质报纸和其大部分采编人员被《新华日报》争取过来了, 在重庆出现了进步记者群, 他们经常在《新华日报》七星岗采访部聚会。每逢集会活动, 各报大都推《新华日报》为召集人或召集单位, 每逢重大事件、重大报道, 总是看《新华日报》抱什么态度, 相互策划, 达成默契, 或采取不同对策, 或毅然发表声明、签名书 (信) 等。在与“谣言制造厂”中央社、《中央日报》《扫荡报》等新闻专制主义报刊斗争过程中, 在舆论上占据了压倒性优势。1944年9月16日, 毅然全文刊登了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 建立联合政府”的报告, 除《新华日报》大登特登外, 重庆其他各民营报刊亦相继刊登, 这时的《商务日报》甚至全文照登。

1945年9月1日, 《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笔的解放而斗争》, 一呼百应掀起新闻、图书拒检运动, 导致国民党战时新闻、图书原稿送检制度垮台。1946年2月“校场口”事件发生后, 中央社、《中央日报》将郭沫若等被特务、暴徒打伤者, 诬为打手, 将打人的特务刘野樵等说成被害者, 即有许多记者签名表示抗议, 并揭露亲眼所见事实真相。至此, 国民党中央御用报刊人心丧尽, 彻底孤立, 在抗战初期一度出现的以国民党为主导的中国新闻界大团结局面, 逐步变为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进步新闻战线大团结局面。

《新华日报》之所以能够促成中国新闻界的大团结, 其力量源泉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有正确的政治路线、方针作指导 (如“发展进步势力, 争取中间势力, 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 , 有日益强大的人民民主政权和人民武装力量作后盾, 敢于说真话, 坚持真理等诸因素使然。另外, 由于众多友军的配合, 《新华日报》从一开始就不是孤军作战, 而是在一个纵深的阵地上作战。《新华日报》最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后, 曾与之共同奋斗的进步新闻战线转入国统区第二条战线, 继续战斗,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一分力量。

团结新闻界同仁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共同奋斗, 《新华日报》的不懈探索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我们党报、对我国新闻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里就不赘述了。

参考文献

[1]韩辛茹.新华日报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

[2]廖永祥.新华日报史新著[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8.

新华网暖新闻 篇8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新媒体是一种给与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 博客、维基、播客、论坛、社交网络、内容社区是具体的实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也就此指出:“当一个具有革命改变意义的新媒体出现时, 它不仅仅增加了一个新的传播通路和传播平台, 更大程度上在改变着这个社会本身。也释放着普通老百姓和普通草根的社会话语权。它对整个社会的力量对比和整个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本身都是具有革命意义的改变”。因此, 在一个人人都有话语权, 人人都掌麦克风的时代, 如何在第一时间披露准确详实有深度的权威信息源, 加强自身的消息源建设, 成了媒体发展中的核心议题。

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 因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事实和受众被割裂开来, 受众无法达到现场, 我国各大媒体驻外记者站就成了一线消息的最重要来源, 而通讯社无疑是加强消息源建设的重要基地。作为国家主流媒体之一的新华社, 近年来一直推行阵地前移的发展思路, 以设立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洲总分社为例, 强调驻站记者, 尤其是在突发事件报道时要稳得住, 能在速度、深度和广度方面加强对信息的采编, 而要在这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就要善用新媒体, 让技术革新的成果运用到新闻报道中来。新华社欧洲总分社副社长姜岩在新华社欧洲地区各分社互联网视频会议时强调:“当前, 新兴媒体发展迅猛, 能否加快发展新兴媒体, 对传统媒体特别是通讯社而言, 不仅是发展问题, 更是生存问题。”针对当前公众关注的各类突发事件, 不管是灾难性还是群体性事件等, 新华社欧洲总分社也在尝试进行“拼图式”的报道, 并不追求在一开始就进行全景式的还原, 而是根据事态发展情况, 及时通过记者在各个现场信息的获取以及整合各类新媒体渠道获得的信息, 力争在三个维度——速度、深度、广度方面占领舆论制高点。在实践中, 新华社欧洲各分社也在利用新媒体进行着不断的尝试。

媒体对突发事件第一个维度的跟进是速度。突发事件发生后,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力求以最迅速快捷的方式来报道动态性信息, 揭露突发事件的原委。在传播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首因效应”, 认为“当受众面对两种冲突的信息时, 两种信息的呈现顺序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简单地说, 即“先入为主”。在我国, 尤其是2010年以来, 自媒体的代表“微博”开始在网络舆论场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以抢占时效性的优势, 成为突发事件的舆论中心之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 速度是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而微博则成了各大媒体比拼速度的有力载体。新华社巴黎分社利用“新华巴黎”的微博平台, 时时与网民进行互动。在2012年4月22日法国总统选举投票初步统计结果出炉后, 社会党候选人奥朗德以27.5%的有效选票胜出。这一重要的有预测性的首轮投票结果引发了各方对第二轮选举结果的猜测, 也在网络上形成一股讨论的热潮, 但多数草根微博都是凭主观感觉进行的猜测, 此时特别需要一个有权威的名人微博或者有公信力的官方微博在微博舆论场与网民进行交流。针对这一临时出现的投票结果, 在4月23日下午3:00-4:00, 新华社巴黎分社副社长应强针对网民提出的种种关于大选的猜测, 通过微访谈的形式进行了互动。“新华巴黎”通过理性分析, 客观地陈述了奥朗德和萨科奇各自的特点, 针对网友提出的双方政策对华影响也做了理性分析, 最后对第二轮选举几块大的选票构成进行了预测。在5月6日第二轮选举结束后, 奥朗德以51.9%的支持率获胜的消息也是首先由新华社发出的, 比法新社早了31秒。这个“第一时间”的背后凝聚着记者们多方搜集消息的努力, 而微博等新媒体手段为驻站记者进行“理性预测”和“预置稿件”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 也有利地推动了通讯社利用“先声夺人”抢占话语权的发展方向。新华社巴黎分社社长应强在一次会议中指出:“我们欧洲各分社包括巴黎分社基于几个大型报道的一些经验, 得出当前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包括微博, 包括twitter, 来获得信息源, 提供一些基本的素材, 然后最后组织起来, 在这些方面的经验要不断积累起来。”

针对微博这一新兴的自媒体, 以其“4A”的传播特点——anytime (任何时间) 、anywhere (任何地点) 、anything, (任何事情) 、anyway (任何方式) 赢得了大量网友的芳心。“在危机出现的最初24小时内, 消息会如病毒一样, 以裂变方式快速传播, 此时真实、客观、准确的消息往往不多, 社会上充斥着流言甚至谣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使普通个体有了发声的渠道, 但这些信息多呈现出碎片化、肤浅化和不完整性的特点, 会催生一批像勒庞所提出的“乌合之众”的群体——无理性、无判断力、易被利用。但凡事都有两面性, 微博以其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也成为了很好的辟谣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提出:“在Web2.0时代, 谁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用户贡献内容, 谁能对用户贡献信息的流向进行引导, 对碎片化信息内容的呈现结构进行优化, 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发掘、整合和利用, 谁就最有可能获取说服和影响他人的能力。微博产品的出现为达到这种影响力提供了极具发展前景的路径选择。”而“新华巴黎”等各分社以及“新华欧洲”、“新华网络电视台CNC”等微博的开通, 让新华社权威的声音延伸到微博舆论场中。

在利用新媒体拓展消息源方面, 新华社副社长姜岩提出了建立“线人”机制的重要性。“线人”其实就是在舆情信息收集方面来自舆情信息员的信息。如可以在一些闹市区安插舆情信息员, 通过微博平台关注“线人”们, 一旦在其附近发生了突发性事件, 尤其是群体性的突发事件, 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他们上传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了解事发现场的情况, 再针对这些一线的信息做出具体的报道安排, 从而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不因信息披露滞后使自己陷入被动局面。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在越来越需要既懂新闻又对新媒体等IT技术了如指掌的记者, 驻站记者要有很强的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筛选的能力,

新华社欧洲地区分社不仅在发稿的速度上做领头羊, 更要在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上发挥优势。2012年3月14日凌晨, 经瑞士警方证实, 一辆载有比利时小学生的大巴车13号晚在瑞士南部瓦莱州境内的一处高速公路隧道内发生车祸, 造成28人死亡, 24人受伤。事故发生后, 一时间各方关于校车遇难原因的猜测充斥了网络舆论场。新华社日内瓦分社记者在得知消息后, 在第一时间赶到事故发生现场, 通过对现场的勘察与采访, 分析出可能引发事故的几点原因, 并第一时间利用网络发稿, 不仅在速度上领先于所有西方主流通讯社, 做到了“时效领先全球”, 同时也在报道的宽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为对突发事件进行系统地专题式报道, 仅靠微博只言片语是不够的, 与2010年上线运行的新华网络电视台CNC为新华社音视频发稿开拓了新的平台。同时, 新华网络电视台CNC还在社交网络人人网上开通了公共主页, 通过发日志的形式, 来跟进对突发事件及日常新闻事件的报道。网站全天候展示全球重大新闻事件, 以及时政、财经、社会类深度专题报道, 为全球受众提供全新的互联网讯息交互平台。近年来, 新华社在音视频报道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大, 因为互联网正在改变着电视传播的格局和方式, 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形态也必将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2011年7月, 新华网络电视台与PPTV进行合作, 利用PPTV技术支持平台, 拓展新华社新闻资讯终端覆盖面。协议签署以来, 新华网络电视台CNC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在新闻内容方面, 专访、短讯、专题式报道、人物志等多板块交叉, 开发了《网络透视》、《风云榜》、《故事汇》、《人物志》等栏目。在2012年3月19日, CNC在《网络透视》栏目播发了题为《枪案搅动下的法国大选》节目, 因为在这一天, 同时发生了两件大事——法国正式公布总统候选人名单, 同时, 在图卢兹发生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连环枪击案。该节目不仅对图卢兹枪击案事件进行了还原及对事件进行了解读, 同时与当时即将拉开序幕的法国大选联系起来, 从系列枪击案对法国总统萨科奇的考验及对选势的影响的角度, 将两件重大国际事件结合在一起。在整个节目中, 始终是双线叙事, 对事件背后的因果关联剖析深入, 环环相扣, 加强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在《风云榜》板块, 新华社各大分社的记者要对一段时间内发生的重大新闻进行出境报道, 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纵览全球新闻, 可谓在新闻报道的广度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新华网络电视CNC现已经开通了24小时滚动播出的英语电视新闻, 下一步还将逐渐增加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罗斯语等语种的新闻电视节目, 利用网络新媒体渠道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加深入到驻站国中, 充分体现“阵地前移”的发展策略。

在突发新闻事件报道中, 信息源建设是核心的一步。新华社海外分社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 通过社交网络、微博、线人联系机制等渠道拓展信息来源, 在速度方面力争做到“时效领先全球”。同时完善新媒体发稿平台, 通过建立新华网络电视台CNC丰富新闻报道形式, 增加对新闻广度和深度的解读, 使受众不因时空距离而对国际新闻产生陌生感, 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新闻现场, 感受到通讯社新闻在“快、广、深”三个维度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董关鹏:《为形象和声誉而战》, 《全球传媒报告2》, 2005年12月, 第6页.

[2]刘晓红, 卜卫, 大众传播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电视出版社.2001:149.

[3]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The Crowd) ——大众心理研究》,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年1月。

[4]喻国明等:《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年5月1日.

上一篇:大学学英语专业怎么样下一篇:员工发生交通事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