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2024-09-23

法院涉诉信访工作总结(精选8篇)

法院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篇1

政法工作

(第二十期)

中共X州市委政法委员会编 2011年10月31日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法制的不断健全和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来信来访案件居高不下,成为困扰各级领导同志和执法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难题之一。X州市法院在深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中,以树立宗旨意识、强化群众观念、促进司法公正、解决实际问题为统揽,提出和采取办案理念上对信访案件实行“三推定”的新举措,有效化解了一批老大难信访积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值得相关部门在信访工作中加以借鉴。

走 出 信 访 “沼 泽 地”

——X州市法院信访工作实招频出效果显著

“只要一开门,满屋都是人”,这曾是上级领导对法院信访状况的客观描述。为尽快走出信访“沼泽地”,彻底摆脱X州市法院信访工作落后和被动的局面,X州市法院领导班子经研究、摸索,推行了一整套攻坚信访案件和信访工作的组合拳,收到明显的效果。

一、更新信访理念,提出“三个推定”

X州市法院对信访问题的认识是在接处大量的信访案件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提高的。在每次信访专题会议上,XX院长都反复强调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对信访问题“三个推定”的理论,即涉诉信

访一旦出现,首先推定当事人有理;其次推定法院有过;最后推定信访案件有解。从而使信访工作的理念得到更新,进而提高了信访工人员做好此项工作的信心和责任心,有力促进了工作。

为确保信访工作尽快见成效,X州市法院在全市率先设置专司信访工作的立案二庭和信访工作领导小组、案件质量评查小组、信访工作考核小组,制定并落实信访工作考核细则、风险评估、信访工作应急预案等相应制度,配足配强信访工作力量,保障了该庭的办案经费,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从而为信访工作在组织领导、人员力量、流程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强化处访措施 注重机制建设

为畅通信访渠道,X州市法院率先设立信访接待窗口和院领导接访窗口,派员进驻区信访接待中心,增加接访人员,改善接访环境和办公条件。新年伊始,该院就制定并落实院领导全日制公开接访制度,将接访领导、接访案件类型、具体时间、地点和联系电话在新年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并在本院网站发布,这在该院乃至全市法院历史上尚属首次。

为全面部署今年的信访工作,该院于年初召开了清理积案活动专题动员会、信访案件调度会、执行案件调度会、信访案件质量评查调度会,并实行个案调度与集中调度相结合,最难案件调度与最易案件调度相结合,重点案件调度与一般案件调度相结合,上级交办案件调度与本院自排案件调度相结合,定期调度与任务艰巨时天天调度相结合。从而做到上下联动,齐心协力,确保今年信访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为建立信访工作长效机制,预防信访案件的发生,督促办访力度,X州市法院首创信访案件实名公开月通报制度,对进京非访案件进行了集中通报,在去年开展信访案件集中清理活动中,X州市法院通过本院的简报首次对清积工作进行了专题系列报导。年终,X州市法院对各级

交办的信访案件进行整体总结,并对法院各部门的信访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逐案考核。

为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治标更治本,该院以立案一庭为主体,建立和完善案件流程管理机制;以立案二庭为主体,建立和完善信访工作处理机制;以审判和执行庭为主体,建立和完善司法为民的工作机制;以立案二庭、调解中心、其他业务庭为主体,建立和完善诉前、诉讼、委托等多元调解机制;以廉政监察员为主体,建立和完善全院党风政风行风监察机制;以审监庭为主体,建立和完善案件质量监督机制;以纪检、监察为主体,建立和完善错案责任追究制;以政治处为主体,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以办公室为主体,建立和完善司法行政保障机制;以调研室为主体,建立和完善司法宣传与调研机制。

为使信访途径更加通畅,该院一方面力促信访案件的化解工作,还不断加大信访案件的救助、执行案件的救助、司法赔偿、信访案件终结的力度,从而使该院整个信访工作机制更加科学合理。

为加强信访工作的前瞻性,在重大活动、节假日或重大会议之前,该院提前安排部署信访案件的排查、化解、维稳工作,远早于上级机关的安排和部署,使该院信访工作行动的早、落实的好、消化的了,从而有效避免了在敏感期发生进京赴省访案件。

三、凸显信访成效步入良性轨道

一年来,X州市法院及时审查处理各级机关、领导交办和本院发现的信访问题突出或集中的棘手案件,及时控制信访事态,有效预防信访升级,避免了信访极端事件的发生。成功化解了张胜峰、赵大祥、朱宗美、李明、黄永华等十余件当事人情绪激动,极易出现极端事件的缠访、非访案件。

正是采取了上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X州市法院彻底地挫解了百余件长期困扰法院工作的信访老案,使历来是信访大户和信访工

作落后的X州市法院走出信访泥潭,步入良性轨道,为法院以后取得的各项工作成果创造了坚实的条件。

(X州市法院供稿)

主题词:涉法涉诉信访工作 简报 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省委政法委

发:市直政法各部门 编发:XXX(共印20份)

法院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篇2

2010———2012年, 剑河县法院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共13件14人 (进京访5件5人, 非进京访8件9人) 。其中, 2010年涉诉信访案件7件7人, 2011年涉诉信访案件2件2人, 2012年涉诉信访案件4件5人。

二、涉诉信访原因分析

一是随着信访制度的建立和公民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有的当事人宁愿信访而不信法, 在败诉后想通过走信访渠道来补救。

二是个别法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淡薄, 对个案进行裁判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判决结果虽然客观、公正, 但只解决案结事了, 未能实现案结事好。

三是个别法官法律素质、审判业务能力不高, 执法理念欠缺, 仍然存在案件事实不清、裁判结果不公、审判程序违法等质量瑕疵的情况, 当事人只好向有关部门申诉信访。

四是由于信访制度不健全, 特别对无理缠访、非法上访的信访人无严厉打击、惩处措施, 导致信访人有事无事上访, 有理无理也上访。

五是部分案件当事人法制观念落后, 法律意识淡薄, 司法途径尚未穷尽, 该上诉没有上诉, 该申诉或申请再审而没有申诉或申请再审, 超过期限之后又信访、上访, 不断地缠诉。

六是败诉一方当事人仍然存在“输不起官司”的思想, 认为输掉官司是件很不光彩的事, 所以在输掉官司后仍然不遗余力向有关部门上访, 以期改判赢回脸面。

七是个别律师、法律工作者缺乏大局意识, 没有履行好律师、法律工作者的职责, 没有正确向当事人宣传、解释法律法规和政策, 把责任推向法院和法官, 让当事人对法院和法官的办案产生误解, 一旦输了官司, 当事人只好一味地申诉、上访、缠诉。

三、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的意见建议

(一) 坚持标本兼治, 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避免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

一是要加大法官培训力度, 努力提高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保障有力、顾全大局的高素质法官队伍。二是要在提高案件质量上下功夫。在狠抓队伍建设的同时, 狠抓办案质量, 确保案件没有瑕疵, 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实现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三是进一步提高律师、法律工作者的政治意识、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二)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访工作制度

重视信访工作, 体现了我们的政府是以人为本, 讲诚信、重民生的政府。但由于制度尚未健全, 有的信访人利用制度上的弊端动不动则上访, 甚至以信访要挟政府, 要挟办案人员。作为上级党委和政府, 既然主张畅通信访渠道, 就不应将出现信访人进京、上省、上州访等情况作为考核指标硬性要求下级化解。由于信访压力大, 为了息事宁人, 政府买单的现象自然就会发生。化解信访案件以信访人签订息诉罢访承诺书为结案依据, 但对信访人签订息诉罢访承诺书后仍然上访、信访无惩处措施, 信访人重复上访不断出现, 其所签订的“息诉罢访承诺书”简直就是一张白条, 毫无作用。

作为法院办理的案件, 我认为不论是一审生效还是二审生效, 如果经过再审裁判后当事人仍不服信访的, 就不再列为涉诉信访案件, 以彰显法律的权威;人民法院召开信访听证会, 信访人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 终结信访程序, 不再列为涉诉信访案件来稳控化解;法院内部应成立专门的信访部门, 负责法院的涉法涉诉信访工作, 实行“立信分立” (立案与信访相分立) 、“审信分立” (审判与信访相分立) 、“执信分立” (执行与信访相分立) 制度, 避免承办法官与信访人直接见面的尴尬局面。

(三) 建立健全司法救助制度

从法院的涉诉信访案件来看, 除不服山林土地权属纠纷案件外, 绝大部分是由于被告或被申请人家庭条件差, 无经济来源, 无赔偿能力, 无法履行生效法律文书而造成信访的。因此, 要建立健全司法救助制度, 如实行刑事被告人救助制度、执行案件救助制度, 成立交通事故赔偿基金等等, 确保实现案前赔偿、案后救助, 使受害人及时得到赔款, 有效减少和化解涉诉信访案件。

(四) 人民法院要加大涉诉信访案件化解工作力度

1.

法院党组要高度重视涉诉信访工作, 始终把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来抓好抓实, 年初有计划, 半年有总结, 年终有检查。

2.

认真开展矛盾纠纷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排查工作, 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对上级交办和自排涉诉信访案件及时进行研判, 明确包案领导和包案责任人, 职责分明。

3.

建立健全涉诉信访案件质量评查制度, 对涉诉信访案件逐一进行评查登记, 并撰写评查报告, 找准信访症结和原因, 提出处理意见, 坚持有错必纠原则, 切实解决案件质量问题, 取得信访人的信任和宽容, 便于化解。

4. 实行信访听证制度, 定期召开听证会或案情通报会, 接受社会监督。

对信访人始终不愿息诉罢访, 拟终结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坚持每案必须召开听证会或案情通报制度, 邀请上级法院、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县委政法委、县纪委、县信访局、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有关领导或专家以及信访人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居委会 (村委会) 等代表、社会知名人士公开进行听证。通过召开听证会或案情通报会, 接受社会监督, 进一步增强案件透明度。

5. 坚持以案讲法、以案释法制度, 不厌其烦地做好判后释明和法制宣传工作。

无论是审判庭的法官还是执行庭的法官, 都要做好当事人尤其败诉方当事人的判后释明工作, 以期获得当事人的理解、支持, 促使当事人服判息诉。

6. 建立健全涉诉信访工作沟通协调机制。

法院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信访;司法;理念

部分信访人曲解上访,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对本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在基层解决的问题,信访人坚持认为只有上访才能得到重视,上访单位的级别越高,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有的上访人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态,认为只有把事情闹大,才会引起关注,才会引起重视;有的甚至越级进京上访,以此为要挟,企图达到目的(最高赔偿),造成上访很多、息访很难,劝返很难,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

下面笔者从信访人心理角度简要分析“信访不信法”的原因:

一、从信访人心理角度分析“信访不信法”原因

信访人“信访不信法”,除了司法公信力缺失,信访部门作风不实外,更主要的是信访人本身法制观念淡薄、自身心理原因造成的。一是上访人紧紧抓住了稳定压倒一切、地方政府愿意化钱买平安的心态。因为稳定是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各级政府都把稳定做为头等大事来抓,以稳定压倒一切。因此,信访人认为通过信访“闹事”施压的方式比诉讼更为有效稳,只要采取一定的方式“信访”政府就要安抚的心态。二是上访人希望通过上级领导来解决问题的心态。认为通过上级领导重视的办法比诉讼更为有效。所以上访人不惜任何代价,采取越级访、进京访等方式,抱着通过高层领导的施压来解决问题的心态。三是抱着投机心理。有的信访人明知所反映的问题于情于法都说不通,在通过诸如劳动仲裁、法院判决等都败诉后转入上访渠道,寄希望于通过“闹”、“缠”、“进京访”等方式获取实际利益。四是有的信访人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对司法机关作出的判决,只要不符合个人预期目的,就不断上访,息诉息访很难。

二、创新工作理念妥善应对涉法涉诉纠纷

对于涉法涉诉信访纠纷,如果以信访事项“涉法涉诉”而置之不理或一概拒绝受理,会更加造成信访工作人员同信访人的对立,把矛盾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面对这类信访,信访工作人员首先要坚持“群众路线”的方针政策,创新理念,把握好信访工作定位,循循善诱引导信访人按照司法途径解决问题。

(一)深刻认识“信访”意义,创新理念做好群众工作

信访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体现了公民的请愿权利,这项权利是公民政治权利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权利。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信访问题回避不了,所以对待信访纠纷要坚持举轻若重、积极主动去抓,把没事当成有事来对待,在有事时把小事当成大事来对待,把容易的事当成难事来对待,也就是说信访无小事,因为信访本身就是群众的基本诉求。二是要深化“信访是群众对党和政府信任”的认识,将信访当成是社会责任的一个标准,要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去看待,善待上访人。

(二)深化对信访工作职责的认识,尽职履责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访形势的需要,信访工作的内容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信访工作不再仅仅是信访部门的来信来访的中转,更多的需要信访部门协调、督办、交办,协调各部门采取民主协商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方式一起深入排查,实地化解,带案下访。信访部门,不再是单纯的办理,而是协助领导指挥、协调、督促各部门汇集力量解决社会突出矛盾,开展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部门。对于信访工作者来说,也不再是坐在办公室等待来信来访,而是要走到基层、走到现场、走进群众、走到一线去面对面开展工作。因此,信访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已经发生了改变,与群众工作产生了更多的重叠和交叉,处置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已发生的、已反映的、已爆发的或是已激化的状态了,而是更多的要转移到从源头、从萌芽状态,从基层就开始预防和化解,甚至包括已经处置过的后续稳控工作。

三、创新方式方法处置信访矛盾纠纷

(一)提倡小题大做

对于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容易被遗漏的小环节,务必要小题大做,避免小事拖大,矛盾激化。领导班子成员应该经常做到下基层,听民声,经常接访查民情,了解民意,排民忧,定期过问信访工作,办理信访案件。

(二)力求排查到位

排查不稳定因素是抓好信访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情况早掌握、措施早制定、工作早介入。只有通过不断排查,才能不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一是要做到排查全方位、多角度、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对不稳定因素的排查,要重点做到从管、查、审批等方面扎扎实实的做好。二是要建立信息员队伍。建立信访信息员队伍和网络,把引发不稳定的苗头性信息及时反馈,减少疏漏。三是排查工作要制度化。层层明确责任,把不稳定因素做到排细,排除,早作处理不留隐患。

(三)立足利为民谋

信访工作人员一定要换位思考,站在信访人角度去看待问题,切身感受、切身体验是否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如果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哪怕就是1%的希望也要以100%的努力去帮助解决。要善待上访人员,这也关系到信访工作人员的形象,关系到信访工作的开展。在处理信访纠纷时要力求不损害弱势群体利益,不与弱势群体争利。

(四)善于教育引导

对于上访人行为极端的,要打消上访者的趋上心理,教育引导说服就地解决,让上访者了解信访条例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法律工具,让信访人依法有序逐级上访。另外,要打消信访人以访获利这种思想,让他意识到只有通过合法渠道争取合法权益。要引导说服信访人违法上访不但不能获利,而且容易滑向犯罪的道路。对涉法涉诉信访纠纷,要向信访人讲明国家的法律政策,让信访人依法向有权受理的单位反映问题。

法院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篇4

目前,法院涉诉信访案件反映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处理好涉诉信访案件,建立涉诉信访案件办理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减少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是法院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就近年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两级法院涉诉信访案件凸显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一些归纳总结,并就如何把握和处理两级法院涉诉信访问题,全力维护边疆社会和谐稳定作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全州法院涉诉信访的基本情况

2010年,全州法院共发生统计在案的涉诉信访88件,中央政法委交办11件、省委政法委交办34件,省高院、州直有关部门转办22件。2011年,全州法院共发生统计在案的涉诉信访97件,中央政法委交办4件、省委政法委无交办案件,省高院、州直有关部门转办28件。2012年上半年,全州法院共发生统计在案的涉诉信访41件,中央政法委交办7件、省委政法委无交办案件,省高院、州直有关部门转办13件。全州涉诉信访仍呈上升态势,中央、省委政法委交办涉诉进京上昆非正常访案件有升有降,从总体上看呈现出如下新特点:

(一)以经济利益诉求为上访目的较为明显。从西双版纳州中院2010年、2011年的上访统计情况看,不服民商事判决的分别为21件和29件,分别占信访总数的23.86%和29.9%;从信访内容看,大多数上访人以经济利益诉求为目的十分明显,即便最初是为了反映案件办理问题,最终还是落脚到经济利益上。如钱某反映交通肇事一案,其多次反映案件办理过程中的瑕疵问题,得到解决签下停访息诉保证书后又反悔,先后多次上昆进京非正常访,并要挟法院拿出80万元赔偿。类似的还有金某反映国家赔偿案、李某不服法院判决案等等。

(二)出现外国人上访情况。西双版纳因其特殊的地域特点,边境民事贸易交往频繁,涉外案件逐渐增多。有的案件当事人虽不是外国人,但案件的处理间接涉及外国边民的利益,出现了外国人到该州法院上访情况。例如岩某、丁某等人上访要求执行某公司合同纠纷一案中就出现当事人联合老挝边民来上访问题。此类案件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激化边民矛盾,影响边境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

(三)当事人有组织的集体上访和串联性上访。当事人集体上访和串联性上访问题日益凸显,出现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头人的聚众上访,或联合家族成员集体上访,壮大声势,扩大影响。例如曾某挪用资金一案,其家属组织80余人,统一服装,拉横幅进行上访,影响较大。对集体上访处理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矛盾升级,酿成群体性事件,对法院工作造成很大挑战。另外,还发现不同的案件当事人相互邀约串联,组合起来进行结伴串联上访的情况。例如郑某和陶某,本是两个不相干的案件当事人,反映不同的诉求,但仍时常邀约、联合起来共同上访。

(四)多头重复反映诉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借助新兴网络媒体进行上访。通常方式是在各个论坛发帖,传播诉求,以引起网民、新闻媒体和相关部门的注意。或是找到新闻媒体反映,用媒体的影响力扩大传播效果,给法院施加压力。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缠访、闹访情况。个别上访人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不合理诉求。有的案件已经得到解决,上访人写出息诉罢访保证书,表示不再上访。但过一段时间后,就同一问题又开始上访。如钱某反映交通肇事一案较为典型。三是越级上访、多头上访。有些属于基层法院管辖的案件到中院、省高院甚至进京非正常上访。有些上访人除向法院系统上访外,还同时向党委、政府、政法委、人大、信访局等多部门反映诉求,进行多头重复上访。

(五)社会影响严重,法院信访压力加大。上访人进行非正常上访,其动机就是要制造更大影响,让上级或通过其他方式向法院施加压力,以达到所诉目的。有的非正常上访人过分夸大或故意歪曲事实,甚至胡搅蛮缠,有意扩大影响、激化矛盾等,严重影响法院的形象,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此外,一旦上访发生,法院为做好疏导、稳控工作往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诉讼成本增加和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有的干警因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严重影响干警身心健康。

二、涉诉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分析

当前,发生涉诉信访案件的原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情况错综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社会层面看,有社会转型利益结构调整的因素。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深入推进,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利益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使得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凸显出来,大量原本可以用行政、经济手段解决的社会矛盾纠纷涌入法院,如企业改制、合同纠纷、房地产纠纷等问题,有的当事人诉讼目的没有得到实现,就千方百计寻求各种可能的救济途径,维护自身合法利益或者自认为合法的利益。如黄某某上访案。该案中,某镇政府欠其工程款130多万元,虽经法院判决确认,但因该政府欠款太多而难以执行,上访人从1999年9月申请执行至今已十余年,先后多次进京上昆非正常上访。该案看似是由法院执行不能引发的涉诉上访案件,但实则是由政府欠债引起,虽由政府、法院参与多方协调、商谈,但由于政府没有及时履行和解协议,使得该案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至今仍然上访不断。

(二)从制度方面看,有法律规定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的因素。

一是法律法规不完善。如审判监督程序的制度设计有缺陷,申诉极易引发再审程序,但对再审次数未做出强制性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申诉“永无止境”,案件“一审再审”。如官某某诉张某某果园承包纠纷一案,该案于2003年8月由基层法院受理进行一审,2003年12月由中院二审,2006年8月省高院指令中院再审,中院再审后发回重审,同年9月一审再审,2008年9月中院二审再审维持一审再审判决, 官某某仍不服又向省高院申诉,2009年12月省高院裁定驳回申诉, 官某某仍不服至今缠诉缠访不断。

二是部分当事人的愿望与相关规定存在一定的差距。最为明显的是死刑案件的赔偿标准问题。前几年死刑案件赔偿数额在20万元左右,虽然看似维护了司法公正,但由于被告人被执行死刑或在监狱长期服刑,判决结果往往无法得到执行,造成了太多的“法律白条”,从而有损司法公正。近年来,死刑案件赔偿数额由法院根据案件实际情况酌情赔偿,这就与当事人的要求相距甚远,致使受害人家属认为司法不公,导致上访。

三是涉诉信访终结机制操作难,效果不好。在目前涉诉上访案件中,有大量的重复访,其中有一部分是经过多级、多次复查复核无误的案件。虽然最高法院、省高院相继建立了案件终结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实现终结,出现办案部门终结但信访人不终结的尴尬局面。最终,当事人一旦上访,案件仍然要登记,并要求法院继续办理,使得部分无理上访人长期上访。

四是制裁处理机制不健全。面对一些无理上访人的违法上访行为,由于制裁处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工作中一味地姑息迁就,息事宁人,放纵当事人违法上访行为的发生,甚至无原则满足上访人的要求,致使个别老上访户无视法律、反复缠诉缠访,进而带动其他上访者加以仿效,形成了“上访越高,解决越快”甚至是“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不良局面。

(三)从法院自身情况看,有个别干警作风不实、执法能力不强,法院司法公信度不高、诉求渠道不畅的因素。

一是没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的干警执法思想僵化,机械执法,就案办案,孤立办案,审理案件不注重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导致“案结事不了”。

二是执法不规范。有的干警在执法办案中仍然存在着办案能力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办案质量不高等问题,案件办理过程漏洞频出,瑕疵不断,引发当事人不满导致上访。

三是对判前释法、判后答疑重视不够。有的干警认为案件办理没有任何问题,对当事人提出的法律解释要求,认为是无理纠缠,因此导致当事人误认为案件办理不公正,从而引发上访。

四是司法公信度不高。近年来法院干警连续出事,严重影响了法院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另外部分当事人对法院判决不尊重,一些案件判决后无法得到执行,导致不同形式的“法律白条”,损害了司法权威。

五是诉求渠道不畅。表现为信访接待方法简单,不讲究方式方法,不做细致的法律解释和思想疏导工作,或对群众来信来访关注不够,该答复的不予答复,互相推诿扯皮,逃避责任。对一些事实及理由充分的问题,交办后该纠正的不纠正,该解决的不解决,使信访人对法院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引发越级上访或重复上访。

(四)从上访人的情况看,有自身法治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的因素。

一是法治观念淡薄。法治要求公民尊重和信奉法律权威,把法律作为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但是,一些信访人在碰到法律问题时,“不找律师找熟人”、“不找证据找领导”的现象十分常见。当处理结果对自己不利时,就开始四处上访,寄希望于上级部门或领导的批示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二是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素质不高。多数涉诉信访人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识缺乏,对涉及自己案件的法律知识一知半解,道听途说,或以个人利益标准看待法律,尤其当信访人对法律的理解与法院的判决结果有较大差距时,便坚持以自己的理解上访缠诉。还有少数信访人将自己参与交易应该承担的市场风险转嫁给法院,认为打赢了官司,法院就应该“承担责任”,为他挽回全部损失,否则就是损害了他的利益,因而上访。

三是反映诉求不切实际。少数信访人性格偏执,行为极端,只从自身利益上思考问题,提出一些超越法律的过高要求和不切实际的无理要求,并不断到有关部门反复纠缠、不断上访。还有些信访人企图通过越级上访向党委、政府、法院施加压力,一而再、再而三提出不合理要求。

三、处理涉诉信访问题的对策措施

涉诉信访案件的成因错综复杂,因此,处理涉诉信访案件不能简单化,必须从思想根源、执法理念、工作方法、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着手,综合治理,切实予以解决。

(一)要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信访工作是人民法院联系群众的桥梁,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诉求的重要途径,是维护和实现群众民主权利的重要手段,它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法院干警要彻底改变当事人申诉、信访、上访是“挑毛病、找麻烦、无理取闹”的错误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对涉诉信访的重要性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解决好对人民群众信访的认识问题,解决好干警作风问题,打牢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的思想基础。

(二)要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化解社会矛盾。要集中精力解决已出现的涉诉信访问题,该纠正的要坚决纠正,该赔偿的要尽快赔偿,该救助的要及时救助。要按照包案责任制的要求,落实案件办理责任,尽快办理并及时向当事人反馈办理情况。要严格依照法律办事,坚决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既不能随意打折扣,又不能随意开口子,真正把解决问题的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要深入细致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与引导人、教育人、说服人结合起来,把法律讲清,把道理讲透,尤其针对一些群众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多做说服工作,帮助调整心态,理顺情绪,使矛盾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三)要重视初信初访,认真做好涉诉信访接待工作。法院立案庭是处理涉诉信访工作的“窗口”,是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的初始环节。在涉诉信访接待工作中,一是要转变作风换位思考,让当事人在感受法律威严的同时,还能体会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怀”的司法人文氛围,在接访时要“带着深厚感情做工作”,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由此赢得当事人的信任,达到有效化解涉诉信访案件的目的。二是结合“四群”教育,开展好“四亮四评”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四个必须五项制度”,切实做好立案信访接待工作。三是认真做好申诉案件复查工作。申诉案件的复查是法律规定的最后司法补救措施,法院立案部门要认真对待信访人提出的申诉,全面审查,对信访材料要进行分析、审查、判断,实事求是地做出处理决定。

(四)要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诉信访案件。一是要注重办案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案件不能简单处理,走完程序,一纸判决了事。办理案件,既要依法办事,还要讲究方式、方法,找准依法处理与当事人诉求的结合点,切实做到“案结事了”,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二是案件承办人要加强执法中的释疑解惑,对涉案当事人进行法治宣传教育,耐心解释作出裁判的法律依据和理由,使当事人从具体的个案中理解法律规定,将当事人对一些法律问题产生的疑惑,消除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三是要切实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要努力把已有的制度落实好,把没有的制度完善好,强力推进执法公开,切实强化工作责任,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从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入手,降低涉诉信访率。四是进一步强化调解工作。要充分发挥立案环节的调解职能作用,通过立案调解,减少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量,从而降低可能引发涉诉信访的案件比率。五是强化责任追究。对于引发当事人上访的案件,经调查确实存在有执法不作为、乱作为、办关系案、人情案,甚至是徇私枉法的,必须下决心坚决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要落实稳控工作责任制,依法规范信访行为。一方面要切实加强稳控工作。上访人所在单位或乡(镇)党委政府、社区要承担起稳控工作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把上访人稳控在当地,承办案件的法院要与稳控单位和人员加强信息沟通并及时向上访人反馈案件办理情况,协同做好工作。另一方面要依法制裁非法上访。对于经过审查、复核后认定结果无误的案件上访当事人,继续无理上访,经教育仍坚持缠访、闹访、非正常访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处理。同时,对于诉求已经得到解决,签过停访息诉保证书,又出尔反尔,再次非正常访的人员,也要坚决制裁。彻底打消少数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不良心态,规范信访行为,杜绝无理上访。

法院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篇5

南部县委宣传部

南部县法院在涉诉信访工作中,坚持落实初信初访“三一制度”,信访工作“三到位”“三明确”工作要求,着力构建涉诉信访化解体系,取得了上访率同比下降3%,调撤率上升5%,行政案件总量同比下降8%的良好成绩。

一、对初信初访做到“三个一”,一次起步,一路追踪,一步到位,抓好源头预防。立案庭设立专门信访窗口,抽调专人负责信访工作,对初信初访经审查凡符合受理条件的,立即予以立案受理,一次起步,不拖不压;对所有进行信访的个人由接案人负责进行长期追踪,了解进展,及时沟通;严格依法处理每一件涉诉信访案件,实事求是,依法纠错,一步到位。立案庭还着重健全信访的登记,回复制度。今年以来,立案庭共接待信访83批217人次,通过信访程序立案10件,实现了信访案件件件有登记,件件有答复。

二、对信访个人做到“三到位”,解释到位,教育到位,帮助到位,畅通信访渠道。法院抽调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负责接待并为当事人提供咨询。每月对信访案件进行一次摸排统计,坚持“四定一包”原则,落实到人头。对多次上访、越级上访人员动员社会力量深入家中做好解释说理,教育引导工作。成功化解了向廷吉到全国人大、最高法院上访案等重大案件。对确有生活困 难的当事人,落实好帮扶工作,今年该院共减、免交诉讼费、执行费80余万元。并通过民政部门救助困难当事人3人次

全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篇6

今年以来,全县政法各部门按照集中处理涉法涉诉上访工作要求,结合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纯洁性教育活动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教育,狠抓了涉法涉诉上访案件的复查和处理工作。截止目前,1—9月份全县共排查出涉法涉诉信访案件35起,其中:公安18起,检察院1起,法院1起,交警队7起,东村镇1起。已结已息8起,已结未息11起,未结未息17起,涉纪1起,三跨三分离1起。没有中央、省交办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一、注重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诉求

政法各部门把集中处理涉法涉诉上访工作与正在开展的三大活动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三大活动活动推动集中处理工作向纵深发展。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结合《信访条例》的贯彻实施,在认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广泛深入地宣传《信访条例》,深入开展了对上访群众的法制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上访群众理性合法地通过正当渠道处理自己的诉求。在做好重点上访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教育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法制意识,积极引导群众通过正当渠道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注重排查梳理,建立预警制度。

县直政法单位负责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部门在做好接访工作、处理涉法上访案件的同时,建立了由县联席会议、县委政法委统一牵头、政法各单位具体负责的处理涉法上访案件组织机制。县委政法委先后2次组织县直政法各单位开展了全面深入的摸底排查工作,采取清理信访台帐、走访乡镇和有关单位的方式,将清理出来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逐个建立个案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各单位加强与县委、政府以及各乡镇的联络,实行信访工作重心下移、重点前移,掌握上访动态,建立预警制度,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超前预测民意、畅听民言、分担民忧,使群众话有处说,理有处讲,冤有处申,下情上达。特别是在重大节日、两会期间,增强信访工作的主动性,把握信访工作的规律性,坚持依法信访、负责到底的原则,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入手,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努力克服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棘手,就认真处理什么问题,什么问题难办,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把焦点化解在萌芽,把矛盾解决在一线,把问题处理在基层,把法律政策落实到上访人员的心坎里。

三、注重齐抓共管,包干稳控上访

针对涉法涉诉上访人员多在重要敏感时期上访这一情况,县联席会议和县委政法委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充分调动各涉案单位和上访所在乡镇(单位)及其亲属共同参与涉法涉诉上访的处理工作,严格实行“五个一”的包案处理制度。对每一起案件,县直政法各单位均明确了一名副职领导专抓,一个部门专管,其他部门协助的齐抓共管、责任包干的工作局面。同时出台责任化解一览表实行“一个案子一名包案领导、一名包案责任人、一名督办领导、一名督办责任人、一名稳控领导、一名稳控责任人”的详细化解方案,县公安局、县交警大队、等有关单位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别做好依法处理、包干稳控等工作,最终使该案顺利办结,当事人息访息诉。

四、注重实事求是,坚持依法处理

在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中,县直政法各单位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依法处理、逐案消化的原则,按照“全错全纠,部分错部分纠,正确的维持,缠访缠诉的予以依法打击处理”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把握法律、法规和政策界限,严格落实依法维护上访者权益的要求,认真做好案件处理工作。为确保涉法涉诉上访案件所涉及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落实到位,县委政法委每季对县直政法各单位处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情况开展一次督查,对发现的问题督促限期整改。与此同时,还出台了《关于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的通知》和《关于开展集中清理化解涉法涉诉信访积案专项活动的通知》。有力地推动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化解。

涉诉信访的制度反思与应对 篇7

一、涉诉信访案件的特点与成因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 涌入法院的诉讼案件在数量上不断攀升, 在类型上趋于多元。由于案件基数的增加, 涉诉信访也是层出不穷, 并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 涉诉信访的案件涵盖了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所有领域, 即民事、刑事、行政及执行案件。

其中以反映执行不力为主, 然后依次是民事、刑事及行政案件。从数据分布也体现了现今执行问题成为法院工作的一大难点, 稍有不慎即成为了信访人反映的对象。

(二) 涉诉信访人一般情况下情绪较为稳定, 经接待法官就反映情况解释说明后能主动息诉罢访。

但存在部分人员有较大对立情绪, 固执己见, 对于法官做出的释法工作不能接受, 甚至进一步怀疑法院、法官与对方当事人串通损害其诉讼利益。

(三) 部分当事人存在过高的信访预期。

由于多数信访人对于法律、法规的解读仅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方面, 无法把握、理解法律的内在联系与正确含义, 由此导致信访人对法院的不符合其个人理解的裁判结果难以接受, 为实现其“法律”目的坚决进行涉诉信访。

(四) 部分信访人企图通过信访的方式阻挠案件的审判、执行。

在此需要特别提出的是, 目前在司法实践中, 申请执行法院裁判的信访案件占有很大比例, 即使法院穷尽了所有执行措施, 只要裁判文书中确定的权利没有全部实现, 申请人也不考虑客观条件和市场风险, 将所有责任归结为法院无能, 反复信访, 尤其是“穷对穷”执行案件, 解决难度大, 让当事人息诉罢访难度更大。

二、对涉诉信访大量存在的原因分析

具体而言, 涉诉信访的产生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 体制成因

新中国成立后初, 我国国家机关的建置不够健全, 法制不完备, 如何为人民提供合适、便捷的诉求表达渠道并为其进行权利救济成为了当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信访正好解决了当时我国常规救治制度缺乏的困境, 适应了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 因此逐渐得以发展壮大。“信访制度已经与新中国同在了半个多世纪, 它发端于1950年代, 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在中国, 信访的观念也许比法治观念更深入人心。

(二) 现实背景

各类诉讼案件是涉诉信访存在的基础, 而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近几年我国的诉讼案件逐年攀升, 使各级法院不堪重负的同时, 客观上促成了量涉诉信访案件的产生:1、我国正处于由经济转型而引发的社会转型时期, 经济结构的调整, 加之利益分配不公及贫富差距加大, 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日益显露出来, 导致各种类型的纠纷不断发生。2、随着中国民主和法制建设步伐加快, 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显著增强, 过去那种厌讼、耻讼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通过诉讼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观念。3、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但较之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而言, 司法是公认的解决纠纷的一种常规方式, 具有终局性、权威性、普适性等优势和特点, 因此诉讼成为人们在发生纠纷后的首选解决途径而不是最终解决途径。

(三) 法院司法水平因素

衡量法院司法水平的标准主要包括裁判的质量、法院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以及执行的成果等。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判绝大多数是公平、公正的, 法院工作人员大都能严格约束自己, 行使好手中的审判权力。但法院的司法工作也存在着以下不足:1、基于法官的素质以及各种法外因素的影响, 错案甚至是冤案的发生在所难免。2、由于案件执行难度的不断加大, 执行效果无法尽如人意, 执行案件积压及久拖不决在多数法院都存在, 使得当事人不得不质疑法院裁判的权威性。3、部分法官存在服务意识较差, 工作态度生硬等问题。4、司法腐败的客观存在与被夸大, 导致法院在民众中公信力降低。

(四) 信访人自身原因

许多人的法律意识提升存在局限性, 仅表现为将诉讼作为解决纠纷的主要甚至唯一方式。因此在诉讼程序启动后, 部分当事人不是忙着聘请律师、准备证据, 而是在期望通过“有关系、有权力”的人影响法院, 给法官施加压力, 以此获取有利的裁判, 并同时认为对方当事人也会采取与自己相似的方式。这些观念导致了当事人若无法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影响诉讼时, 即对案件已作出或将作出的裁判结果的公正性产生怀疑, 在自古已有的“青天意识”的影响下, 期望贤明的领导人能为自己解决已有的或将可能有的“不公”, 于是涉诉信访就成了其寻求帮助的最好途径。

三、信访形式

根据2005年国务院修订的《信访条例》第二条的规定, 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 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 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 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涉诉信访作为信访行为中的一种, 涉诉信访人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诉求表达形式:

(一) 信访来信

通过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形式向人民法院以及有关部门反映审判、执行工作种的问题, 并要求给予解答。

(二) 直接来访

即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直接到受诉法院反映情况, 要求解决具体问题。此类来访一般由院领导和信访部门负责接待、答复, 然后交由相关部门办理。接待好当事人的来访, 特别是初访是使当事人罢访息诉的关键。

(三) 越级上访

即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直接到受诉法院的上级相关单位、部门反映情况, 提出具体的请求, 要求答复和解决的信访方式。如进京访, 赴省城访等。在涉诉上访中, 有的是就某一案件专门到上级机关信访, 而有的是借外出开会、学习或者打工之机, 顺便到上级机关信访。

四、涉诉信访的应对策略

当前法院的涉诉信访工作十分严峻的, 虽然涉诉信访存在着的制度性的缺陷, 但由于现今社会环境使然, 不可能在短期内取消该制度。笔者认为, 现在能做的, 是探讨如何降低涉诉信访的发生几率, 并对其进行改进, 以期适应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目标:

(一) 做好法律宣传工作, 使民众树立现代司法理念

清官意识、被夸大的司法腐败以及对现代司法理念的陌生都容易导致涉诉信访的产生。因此, 笔者认为, 要解决涉诉信访问题首先就要进一步加强普法工作, 侧重于对以下一些基本诉讼法律知识的宣讲, 让民众树立现代司法理念, 对法院功能以及裁判标准能有正确的理解:1、追求实体正义的同时, 应树立程序正义的理念。“在一定程序过程产生出来的确定性判决中, 权利义务才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体化或实定化。”因此, 程序正义是“看得见的正义”, 是最大程度实现实体正义的保障。法院应当引导诉讼案件的当事人, 在诉讼过程中积极行使诉权的同时, 应当自觉遵守有关的程序规定。2、法院是虽为审判机关, 但所受案范围有限, 某些纠纷因具备特殊性无法进入诉讼范围。立案与否并非法院说了算, 而应以法律的具体规定为依据。3、司法公正是建立在法律事实之上。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 法院仅能通过证据还原事实, 而还原的程度又受到证据的可信度、当事人举证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当事人所应当提高举证能力, 采集对己方有利的合法证据, 尽量的还原案件事实以获得有利裁判。

(二) 完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减少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量

诉讼案件量的高速增长客观上促使了涉诉信访件的随之增加, 因此, 有必要完善我国现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使其在化解矛盾、解决社会冲突中起到更大作用, 以此分流进入诉讼的案件数:1、要通过宣传教育, 使民众树立更为成熟理性的纠纷解决观, 在最求依法解决冲突的同时, 能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选择合适的纠纷解决方式而非仅将希望寄托于诉讼。2、动员有关部门, 如基层自治组织、行业协会、调解、仲裁机构等, 调动其参与纠纷解决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 构建高效、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系统。3、人民法院在做好司法工作之外, 应当加强对各类非诉讼纠纷解决主体的支持和指导。积极借鉴成功的经验, 实现诉讼内外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的功能相济、有机衔接与融合, 引导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合理分流并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三) 规范涉诉信访工作

涉诉信访制度的改革是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变革的不仅是该制度本身, 还有其赖以存在的各种原因。但在短期内, 人民法院还是必须要做好涉诉信访工作, 充分的发挥对法院工作监督的作用:1、集中处理权限。将涉诉信访案件的受理权限集中于法院纪检组监察室。法院其他各庭室在收到信访件后应及时转交该部门处理, 防止重复投诉、重复处理的同时, 减少业务庭室的工作压力。2、注重提高信访干部综合素质。法院信访干部多是从审判岗位调任而来, 对信访业务未必熟悉, 因此, 要加强信访业务培训, 务必使其熟练掌握信访工作程序, 从认识上重视信访工作, 并在平时的信访工作, 严格规范自身言行。3、严格涉诉查办信访案件。对所有的涉诉信访件都要进行细致认真的调查核实, 对于反映失实的, 要及时做好信访人的息访工作;对于反映属实的, 在对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及时作出处理的同时, 对被反映的干部应区别情况, 给予被反映人党、政纪处分, 情节严重的, 移送检察机关处理。4、引导信访人依法解决诉求。区分涉诉信访的不同诉求, 将涉诉信访分为关于经办人工作态度的信访, 关于立案的信访, 关于审判的信访以及关于执行的信访四类, 分别设计合理的处理处理方案, 对症下药妥善解决信访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永坤.信访潮与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J].暨南学报, 2006 (1) .

法治视角下的涉诉信访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社会转型 涉诉信访 调解

通过对近年涉诉信访案件的分析,2010年3月份以来,最高人民法院涉诉信访秩序呈明显好转趋势,暴力访数量大幅减少,未发生一起信访恶性事件。虽然全国涉诉信访总量有所减少,但仍在高位运行。特别是进京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过激访等问题突出,比例较大。而且存在个别人借信访扰乱社会秩序、谋求非法利益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各级国家机关正常工作秩序,严重损害党和国家的形象,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影响社会稳定。

一、涉诉信访的成因分析

1、社会处于转型期,利益冲突激烈。

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矛盾纠纷成倍增加,不稳定因素增多。据相关数据统计,某地基层院1985年以前,一年案件不过是近百件,而现在每年常规案件在一千件以上,加上督促程序的案件高达两千件以上。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个别法官素质低下,办金钱案,个别执法人员单纯就案办案,不注意方式方法,致使当事人心里不服而要找领导讨说法。司法腐败话语动摇了普通大众对法律的信任,当出现判决结果和自己的期望不一致时,到上一级机关寻求公平就成了上访的最常见理由。

2、司法为民意识不强。

部分审判人员存在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不作为或是乱作为的现象,少数案件实体和程序上裁判不公,法律文书质量不高、说理不够。在审判实践中,甚至出现省、市、区三级法院结论不一致。有的当事人为裁判文书中某几个文字而不断上访,重者引发大规模群众上访或群体性事件。

3、上访人缺乏法律文化素养。

基层法院面临的绝大部分当事人是广大基层群众。他们当中有些文化水平低,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薄,对法院审判方式的改革不理解,缺乏证据意识、缺乏正确的诉讼理念,对诉讼风险认识不足,不能正确看待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差异,片面地将败诉责任和无法执行的责任归咎于法院。一些信访人思想偏激,法制观念淡漠。甚至把上访作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手段,从而引发“无理访”案件的发生。还有个别人借信访扰乱社会秩序、谋求非法利益。

4、涉诉信访解决机制不完善,缺乏完善的调解机制。

法院在接待处理当事人信访问题时。没有完整细致可操作的机制,当事人对法院判决不服,既不上诉,又不申诉而到处上访,但法院内部有时互相推诿,常常一转了之,有的既是有答复,也长时间结不了案。党委、政府信访处理机制不力,过分强调“花钱买平安”,对无理缠访的当事人不敢依法处理,一味迁就妥协,力求少生事端。有的信访部门对信访者的理由、能力以及案件事实缺乏甄别,盲目地简单批转,随意表态,造成当事人紧扣领导的表态而纠缠不休。刑、民、行三大诉讼法申诉没有次数限制,当事人可以随时向法院申诉而多次再审,对稳定社会和维护司法权威极为不利,司法公信力下降,易使当事人产生始终都有申诉改判机会的念头,不肯息诉罢访,客观上造成了信访不止的局面。

二、解决诉信访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信访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法院除坚持党的领导,争取党委、政府和人大支持外,还必须标本兼治,针对各地的司法实践实际情况,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涉诉信访的产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工作:

1、切实贯彻落实“四个必须”、“五项制度”。

2011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开展案件信访评估预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涉诉信访案件有关事项通报的规定》、《关于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解涉诉信访机制的规定》、《关于涉诉信访案件约期接谈的规定》,此四项制度与此前下发的《人民法院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办法》一并构成了涉诉信访“五项制度”。各级人民法院严格落实“四个必须”、“五项制度”,抓好实施细则的落实工作,明确下级法院向最高法报送终结案件及最高法备案的具体流程,做好涉诉信访案件的排查、甄别、审查和矛盾化解工作。

2、建立涉诉信访风险评估机制。

这就要求法院在“源头治理”中消除由于自身原因而造成涉诉信访的各种因素,在办理非因法院自身因素产生的涉诉信访时应当在有所作为的同时严守法律边界,在履行司法判断权之后,法院外的各种机制、力量做到“无缝衔接”,从而承接法院功能之外的各项工作。广大法官在案件办理的各个阶段,都要增强预防涉诉信访意识,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大力化解社会矛盾,从源头上预防涉诉信访问题。

3、进一步完善涉诉信访通报制度。

扩大通报范围和效果,对涉诉信访案件通报到原承办合议庭和承办人,促进全国法院和法官树立正确的审判业绩观,同时强化信访责任,实行责任倒查。要不断健全信访工作长效机制,通过有效的规章把信访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审判机关要明确什么是责任性上访,规范追究责任性上访的程序和标准,从而有效地抑制责任性上访。各级法院必须将审判责任与信访责任相对接,谁承办的案件引发的上访问题谁负责。让每位法官都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不仅力争把正在审理的案件办成“铁案”,而且要主动做好当事人释法解疑和服判息诉工作。真正做到“官了民了。案了事了”。

4、建立和完善诚信约期制度。

使当事人对申诉事项的处理、结案时间有明确的预期,避免重复来访催办,减轻诉累。要建立法官与当事人信任机制,使审判规范化,提高裁判的公信力,确保司法公正。继续完善审判方式改革,除法律规定的不能公开开庭审理的案件外,都要公开开庭审理,对实体上处理必须要有证据意识,做到有理讲在庭上,有证举在庭上,是非责任划分在庭上,努力提高当庭宣判率和二审案件开庭率,增加审判工作的透明度。要加大对裁判文书的改革,在裁判文书中强化说理性;同时在裁判文书后附适用法律的具体内容,使当事人胜得清楚,输得明白,真正做到“辩法析理、胜败皆服”。

5、继续推动立案调解工作。

上一篇:女生学理科选什么专业下一篇:网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什么时候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