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考试要点总结

2024-08-0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考试要点总结(通用8篇)

信息技术考试要点总结 篇1

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应用能力考试要点

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

知识要点:

1.我国的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了起步、初期发展和深入发展三个阶段。

2.教育技术的概念

理解AECT94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该定义较好地回答了有关教育技术的基本问题,即指出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研究的对象是教育过程与资源;运用的方法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系统科学方法;教育技术的性质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领域。理解在教育技术中,教育与技术的关系,不是相加关系而是相乘关系,这种相乘关系体现了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整合,二者之间是缺一不可的关系,即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应当指出,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技术条件。

3.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

教育技术研究的是教育与技术交叉部分的内容,它既不等同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也不是纯工艺的技术手段。在实践方面,主要是从分析教育需求出发,研究如何依据教育理论,合理利用技术手段与房发,优化教育过程与资源,从而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在理论方面,重点研究有关对教育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原理与模式。

4.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是为优化教育服务的,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作为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教育理论包括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以及传播理论、系统科学方法和媒体理论等。

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是指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包括教学系统、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与评价等内容。教育技术是为优化教学服务的,当然要依据教学的规律与原则开展教学活动。

传播理论:传播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换过程。教育过程是一种传播过程,借鉴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教学过程的传播现象与规律。传播过程包含三个要素:传者、信息、受者,两种传播行为:发送、接收,还包括对传播媒体、传播效果以及传播过程中的编码、解码和反馈与干扰的研究等。

媒体理论:媒体是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能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是人类学与教的工具。教学媒体技术包含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系统科学方法: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了系统科学的主要内容。系统科学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直接促进了教育技术的深化发展。

5.教育信息的特征

信息时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也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条件。

教育信息是人类建立和改变只是结构的外在条件,具有如下特征:知识性。信息不全是知识,但是信息包含知识,获得了信息就能获得知识。共享性。信息是同物质、能源同样重要的资

源。但信息与物质、能源不同,信息可以共享,共享的人越多,信息的价值就越大;多样性。信息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声音、图像、文字、实物、形体等。传播性。各种信息都是可以传播的,只是不同形态的信息传播途径与范围不同。

6.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教育信息化的特征以及信息社会对教师信息能力的要求。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快速增长为特征的知识社会。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教育的信息化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教育信息化,简单说就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深化教育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全面提供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中要掌握信息素养通常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与技能以及利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等组成。

信息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利用能力。

第三章 网络基础知识

要点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资源共享;2.信息交换;3.远程传输;4.集中管理;5.分布式处理.因特网:

因特网的概念;常用的因特网服务项目:WWW服务、电子邮件、文件传输。

信息浏览

常用浏览器IE的使用:地址输入、页面跳转、主页设置、网址收藏。

搜索信息

搜索引擎的概念;使用关键词进行信息搜索。常用的搜索引擎网站。

资源下载

用浏览器从网上下载网页、图片、文本和软件资源。使用专用工具进行下载。压缩软件的使用。电子邮件的使用;

网上交流

即时通讯软件(如QQ、MSN)的使用。论坛的使用(浏览、注册、发帖)。

计算机病毒与网络安全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新的特点;网络病毒的危害与防范。

第四章 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概述

要点

现代远程教育概述

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目的是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教学光盘播放点(模式一)及其应用:电视机、DVD播放机的保养;DVD播放机的使用。教学光盘常用的教学策略。

卫星教学收视系统(模式二)及其应用:基于卫星教学收视系统的教学应用方式;国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浏览和应用。

计算机教室(模式三)及其应用:带中控的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步骤;投影机使用注意事项;电子教室软件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教学资源库系统素材的分类、资源的检索和管理。

第五章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加工

教学重点

知道图形、图像的类型、格式,知道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制作工具和方法。

知道音频素材的简单处理。

了解视频的常见格式和简单处理。

能够简单处理视频和音频素材。

第六章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

教学重点

弄清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教学特点是什么?基本类型有哪些?课件的教学设计应包含哪些基本工作?课件的系统设计包含哪些内容?

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明白美术设计的作用是什么?其主要表现手段是什么?

多媒体课件评价的类型主要有哪些?评价的意义是什么?多媒体课件的审查标准主要内容是什么?

能够简述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

第八章教学设计与应用

知识要点:

1.教学设计的含义及其特点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特点:教学设计的系统性;教学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教学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教学设计的具体性。

2.教学设计的产生与发展

掌握教学设计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并且了解教学设计的发展深受学习理论的影响。使得教学设计经历了第一代(ID1)和第二代(ID2)以及第三代(ID3),掌握每一代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基础。(ID1)涉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ID2)涉及认知主义学习理论,(ID1)、(ID2)均属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模式。(ID3)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理论模式,其主要标志是以建构主义为其理论基础。

3.掌握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开发、设计的理论的简化形式。了解三代教学设计的模式代表类型。着重掌握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及其特征。其中了解教学设计一般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学习者、目标、策略和评价构成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要素。

4.掌握教学分析技术中包含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等内容。

学习内容是指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分析学习内容旨在阐明学习者满足学习需要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行为经验,规定学习者需要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学习内容分析是整个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了解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五大类。

掌握分析学内容的基本方法: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图解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

学习者分析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选用的教学外因条件、市和学习者的内因条件等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掌握学习者初始能力确定的方法。

5.了解学习目标的作用,掌握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

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以研究行为目标著名的马杰提出中了ABCD编写方法。A:对象,B:行为,C:条件,D标准。

6.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及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是一个回答“如何教学”的问题。了解常用的教学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媒体选择和运用的原则方法等。

7.方案编写与成果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既是教学设计工作的总结,也是实施教学的依据。教学设计方案的形式有文本式、表格式、流程图式等。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功能具有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

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主要从教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可实施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主要从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等方面。

第九章信息环境下的教学

本章中点讨论了教学资源的类别、教学功能,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以及评价等问题,要点如下:

1.教学资源依据教学功能可以分成素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课件三大类。

2.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把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运用超文本链接技术有机组合,并通过计算机运行的一种教学软件,具有多媒性、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等特点。根据其用途又可以把多媒体课件分成课堂演示型、自主学习型、模拟实验型、训练复习型、教学游戏型、资料工具型、网络学习型、智能学习型等。

3.多媒体网络课件主要应用于计算机和网络教室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如:

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方式——问题探究模式

网络课件引领下的自主学习方式——任务驱动模式

4.多媒体课件主要应用于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如: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

5.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具有导向性、诊断性、激励性和研究性,目的是改进与调控。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对教学目标、课件、方法、教师、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一般方法是确定评价体系,制作评价量表,收集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第十章教育技术科学研究

本章主要研究了中小学教育技术研究中五个方面的问题

1.中小学教育技术研究的特点:问题即课题,课堂即研究室,教学即研究;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五类;新技术及其教育应用试点的研究,技术与教育结合的研究,信息技术融入教育对教育系统影响的研究,技术支持新型学习环境研究,技术评价研究;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技术研究应具备的素质,应用技术改进教学的热情,终身学习的习惯、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掌握教育技术及研究的方法,独立的研究精神。

2.课题的选题原则:科学性、需要性、可行性、创新性;撰写研究方案的格式包括:课题题目、问题提出、课题设计、研究条件和保障措施。

3.教育技术研究的常用方法包括:行动研究法是在真实活动中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研究环节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状或历史状况材料,(是以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一种方法)。其实施步骤为:选择课题——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法——制定调查方案——开展调查——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法按其收集资料的具体方式和工具的不同可分为:访问调查法、调查表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等。

3.实验研究法是通过控制自变量、因变量和干扰变量而显示教育因素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

法。

4.资料的收集和统计处理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为假说提供论据,一般的研究都要收集教师、学生、媒体等相关方面的资料,对收集到得资料无论是计数资料还是数量资料都应进行差异效度的检测,如T检测、X2 检测。X-S分析等。

5.中小学教育技术研究成果的表述常用的有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二种类型。研究报告主要包括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

信息技术考试要点总结 篇2

一、2005~2007年《财务管理》考试的分值分布

从上表可以知, 近三年《财务管理》考题总题量保持51题不变, 且题型相对稳定。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分值比例为55%和45%, 其中主观题的题量虽只有六道题, 但分值所占比重较大, 而且对考生的计算和实际操作能力及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

仔细观察各章考点, 各年试题考点覆盖面广, 考题综合性较强。尤其在多选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中, 涉及多个知识点 (如2007年综合题二) 。因此, 考生不仅要熟悉教材, 而且需对教材各章内容融会贯通, 并且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近几年命题中, 虽然各章的内容或多或少均有涉及, 但考试重点比较明确, 难点也较为突出, 主要分布在第二章“风险与收益分析”、第四章“项目投资”、第八章“综合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以及第十二章“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等章节。

二、2007年《财务管理》命题规律总结

(一) 命题范围涵盖考试大纲和指定教材

考试大纲是考核的纲领资料,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指导性, 包括了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框架;指定教材是大纲的具体化和细化, 是考生最应认真掌握的内容。考试大纲和指定教材既是考生复习的范围, 也是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从近年考试的试题来看, 基本上没有超过考试大纲和考试用书范围的试题。因此, 考生应当以书为本, 吃透教材, 全面掌握考试用书的基本内容。

(二) 命题实务性与理论性并重

考试主要侧重于对考生能力的考查, 《财务管理》考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实务为主、结合理论。因为会计资格考试的对象主要是从事实务工作的会计从业人员, 考核目标是检验考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水平, 所以考试的重点在于考核对实务方法的掌握, 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尤其是理论在实务中的运用。近几年考试涉及理论方面的试题多围绕基本理论展开, 难题、偏题、怪题较少。因此, 考生在准备理论部分时, 要真正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如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等客观性试题中多会出现理论性问题, 其目的是考查考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些概念与原理。而实务操作技能主要集中在计算题和综合题, 这类题目综合性强, 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 考核知识点较全面且重难点突出

首先, 《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广, 理论和方法的考点都比较多。历年的考试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辅导教材的主要知识点, 题量多、计算量大、综合性强。每年的考题对重要知识点的考察占的分值都较高, 为此考生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历年考题, 从中把握重要考点和答题技巧, 提高应试能力。其次, 《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前后的关联度较高, 由于在实务上财务管理的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 所以在考试中往往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 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如第七章“资金需求量预测”的“比率预测法”与第八章“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的结合;第七章“息税前利润”的计算与第四章“现金净流量”、“净现值”及“内含报酬率”的结合;第七章“综合资金成本”、第二章“资本资产定价模式”的计算折现率与第四章“净现值”、计算期统一法的结合运用;第二章“风险衡量指标”与第八章“杠杆的综合计算”;第九章“剩余股利政策”与第八章“每股利润无差别法”的计算;第九章“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与第七章“资金需求量预测”的综合计算;第九章“股票分割”和“股票回购”与第十二章“上市公司财务比率”的计算;第八章杠杆计算与第十二章“因素分析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结合运用等。最后, 《财务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定量计算分析, 课程内容的这一特点反映在考试中, 表现为考题的计算量较多。从历年的考试情况看, 试题中与计算有关的内容大体上占50%以上, 并且不管是计算分析题还是综合题, 其计算量都较大, 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试题的这些特点要求考生在复习过程中, 将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及其原理的作为学习重点。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 考生要学好《财务管理》这门学科, 总体上需掌握三个基本要点:第一, 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主要指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及基本特点, 如时间价值、风险、最佳资金结构等。这些内容是学好财务管理方法的基础, 必须下功夫反复的记忆和理解;第二, 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 主要是财务决策的方法、财务分析的方法以及财务评价等方法, 如“债券价值评估”、“财务分析体系”等内容涉及较深奥的数学知识, 对某些考生有一定难度, 考生要下一定的功夫;第三, 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 考生对书中涉及到的内容, 应系统的掌握其计算前提, 步骤及注意点, 弄清业务处理的原理, 公式的演变, 数据的来源, 方法的选择, 理论的获取以及案例的启示等。通过“记忆公式——案例练习——总结公式”, 不断反复, 从而提高自身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务操作能力。

三、2008年《财务管理》备考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相对于其他两门课程来说, 其知识层次更高、更复杂, 学习难度更大, 其中区别较大的是《财务管理》绝大部分内容不存在准则等法规规定, 许多决策和分析主要依靠决策者的职业判断, 不同决策者对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因此, 考生在学习时除了要多思考、灵活掌握知识点外, 还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利用正确的方法学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关于学习这门课程的方法建议如下:

(一) 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制定一个详细周密而又切实可行的计划, 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考生们也可以根据辅导课程的进度, 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笔者建议采用“有所侧重”的原则来分配宝贵的学习时间, “有所侧重”有两层含义:其一, 前期侧重理解性章节, 如第二章、第四章、第七章, 后期侧重记忆章节, 如第一章、第五章、第九章等;其二, 根据考纲侧重当年新增、变化的内容, 当年新增、变化的内容考试一般会涉及。

(二) 教材至少看三遍

第一遍粗读, 不求甚解, 了解《财务管理》一书的大概知识体系, 对主要的内容快速浏览, 做适当的标记。第二遍精读, 仔细阅读教材各章节, 适当选择习题加以练习和巩固主要知识点。第三遍融会贯通, 该阶段考生一定要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 应快速看书, 寻找还未记牢的知识点, 并对其进行重点理解。只有深刻理解知识点, 反复演练习题, 熟练掌握其原理和计算方法, 才是制胜的法宝。具体备考时间可按排如下:第一轮 (12、1月份) , 教材看完第一遍, 要求看完就好, 坚持到底, 不半途而废, 不做题目;第二轮 (2、3月份) , 开始做题, 同时教材看第二遍。要求做如经科版《精选题库》, 每门课程一本, 此外看根据做题进度精读教材;第三轮 (4月份) , 融会贯通, 第三遍看教材。要求开始做综合专题, 精做研做, 彻底搞懂, 举一反三;第四轮 (5月~考试前) , 补缺拾遗, 第四遍看教材。要求做模拟题, 回顾自己的专题总结, 回顾历年真题, 完成全部教材学习。

(三) 典型例题及历年考题演练

做练习既可检验学习的效果, 又可提高看书的效率, 对考生应试既必要又重要。在看教材第二遍的同时, 可就各章的内容做一些典型习题, 力求掌握该章的重要知识点;在看教材第三遍的同时, 要选择一些跨章节综合题 (历年考题) 演练, 力求前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考前应做5~6套左右质量较高的模拟试题, 两天一套, 一直持续到考前, 做题时间最好安排和《财务管理》的考试时间一致 (即上午做模拟试题) , 做完试题后, 可针对做题的情况, 再将教材浏览一遍, 做最后一次补缺。这既可检验综合应试能力, 也可以检验自己是否已进入考试状态。值得注意的是, 千万不要放弃教材, 一味地搞题海战术。只有弄懂教材, 掌握了主要知识点, 系统地掌握全书的内容, 才能真正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四) 提高一次性计算准确的能力《财务管理》

考试题量大、难度深, 考核的是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临场应变能力。学员在平时做题时只给自己一次计算的机会, 不要养成检查的习惯, 克服粗心的毛病, 提高计算精确度。为了提高一次计算的准确度, 学员可以在平时注意培养对数字的敏感性, 多动手亲自计算。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点分析 篇3

[关键词]:初中 信息技术 教学 有效性 要点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日渐兴起,多媒体设备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在初中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就成为了大势所趋。但是,信息技术毕竟是新兴的教学内容,由于我国初中教师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自身能力的限制,都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各初中教师一定要坚持自我能力的提升,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不足之处,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予以完善,抓住教学要点,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教师首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师进行授课的关键,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核心,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确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原因。了解教学不仅是要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增强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其在平时生活中也能进行运用。并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坚持做到为学生服务。

二、提高专业师资水平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素养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新兴的专业课程,对教师具有较高的能力要求,学校一定要选取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进行授课,打造一支师资水平优秀的专业队伍。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还要加大培训力度,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讲学,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能力培养,不仅要提高他们的课程讲解能力,还要完善他们的素质内涵。与此同时,校方还可以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到学校进行讲学,并派遣有能力的教师对外进行学习,拓宽他们的眼界,从而提升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课前充分备课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包含的内容众多,其中的知识点也比较复杂。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了解,并做好备课工作。具体来说,教师要明确课程讲解的重点内容,安排好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并能够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予以灵活应变,使授课更具实效性。

四、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模式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性格相对活泼好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只有教师在夸夸其谈,教学效果与实际目标不相适应。想要将“一言堂”转变为“群言堂”,就要坚持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丰富教学样式,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

第一,互动教学法。课堂互动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点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第二,课堂讨论法。课堂讨论是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授课方法,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有助于能力的发挥。例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谈谈组内的看法,从而增强课堂互动性,抓住教学的关键点。

第三,实践操作法。目前,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已经不仅仅在于增强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能够保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实践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信息技术中ppt的知识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ppt作品,并予以展示,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五、注重因材施教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所差异,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改变原来的单一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结合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有的放矢。

具体来说,教师要找准每个学生的性格定位,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以及接受新知识的程度来进行教学,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所需的学习内容,从而提升成绩,使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更加符合学生诉求。

六、教学的成效自我评估

评价教学成果是鉴定教学有效与否的关键所在,而教学的评估又分为两种方法。一是,他人评价。即教师、同学或通过考试的方式予以测评;二是,自我评价。自我评估是学生自己对自身进行的评定。通过自我评估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增强对自身的了解,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学习中予以弥补。另外,对教学成效进行自我评估,还有助于教师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自我评定报告,能够明确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根据他们的自我评定,找到教学中的不足,并切实予以改善,从而保证教学效率的提升,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了找到教育的核心内容,抓住教学重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初中信息技術教师一定要改变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采取丰富的样式进行教学,坚持创新,不断提升自我,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并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有的放矢,确保因材施教,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

参考文献:

[1]蒋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张菊.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视觉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1.

[3]周蕾蕾.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优化情境导入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宋武.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几种教学方法的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172.

[5]张青海.如 何在 初 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践自主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1,(22).

初中信息技术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4

基础知识单元复习两节课,这是第一节。蓝色、下划线字为考纲上原文。《考试说明》及详细知识点(1)认识信息的基本特征。

1.信息:载体所包含的意义,抽象概念,无实体。载体:承载信息的媒介物,如声音、文字、影像等,实体、可感知。区别:电视是载体,电视的内容是信息。

2.信息在计算机内使用二进制的形式表达。国内外使用最普遍的字符编码是ASCII码。

(2)了解信息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

3.计算机发展趋势: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巨型化、微型化。

(3)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电子计算机的历史按元件不同分为四代,按时间顺序为:(1)电子管;(2)晶体管;(3)中小规模集成电路;(4)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目前所用)。

5.6.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ENIACC,、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电子计算机的特点:(1)运算速度快;(2)计算精度高;(3)超强记忆力、逻辑判断力;(4)实现自动控制;(5)可靠性高。

7.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分类:(1)科学计算;(2)数据处理;(3)过程控制(4)计算机辅助系统(5)人工智能。(要求能分类;比如:计算卫星轨迹、天气预报属于科学计算;学生成绩管理、预订机票属于数据处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属于辅助系统;导弹、卫星发射属于过程控制;电脑下棋属于人工智能);

(4)理解应用软件、操作系统、硬件的关系,掌握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认识计算机的主要硬件并了解其作用。

8.计算机系统组成:硬件+软件。硬件按功能分为5大类: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如windows)和应用软件(如:word)。

9.输入设备:将信息输入电脑的元件,如键盘、鼠标、麦克风、扫描仪、摄像头。输出设备:将信息从电脑输出的元件,如显示器、打印机、音箱。

10.信息存储的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为B,为8个二进制位。存储一个英文字符使用一个字节空间;存储一个汉字使用2个字节。

11.12.存储单位换算:1Byte=8bit(比特,二进制位);1GB=1024MB;1MB=1024KB;1KB=1024B。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最核心的部件,集成了运算、控制两大功能。我们经常说:pentiumⅣ 2.0Ghz;其中pentiumⅣ(奔四)是CPU的型号;2.0Ghz 是主频。

13.存储器包括内存(主存)和外存(辅存。内存主要指内存条,存储速度快,但内容在断电后会丢失。外存有:硬盘、软盘、光盘、优盘等,存储速度慢,但可以长期保存数据。

(5)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

14.15.计算机病毒:人为编写的起破坏作用的程序。特征:潜伏性、传染性、破坏性。

预防病毒的措施:(1)安装防毒软件并及时更新;(2)外来移动存储器先查毒再使用;(3)不从不可靠的渠道下载;(4)定期备份重要数据。

16.注意遵守网络法规、道德,能辨别正确与错误的做法。比如:传播盗版软件是一种违法行为。

2。)C、微生物原体

D、人为编写的起破坏作用的程序

23.当磁盘上的文件感染病毒后,一般采取的措施是()

A、用消毒液清洗

B、用杀毒软件清除该磁盘上的病毒

C、继续使用该磁盘

D、报废该磁盘

24.关于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网上传播

B、通过电源传播

C、通过光盘传播

D、通过软盘传播

25.下列关于计算机软件版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未经过软件著作权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

B、计算机软件是享有著作保护权的作品

C、盗版软件是一种免费软件

D、使用盗版软件是一种违法行为

26.为防止计算机病毒的感染,应该做到不要()。

A、使用光盘

B、利用网络交流信息

C、使用来历不明的软盘

D、对硬盘上的文件经常备份

27.下列哪种现象属于正确使用计算机()。

A、利用计算机网络窃取他人信息

B、私自删除他人计算机中的重要数据

C、清除自己计算机中的病毒

D、攻击他人的网络服务器

2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信息的是()A.报纸上有关2008北京奥运的报道

B.电视播放成都市庆“六•一”的节目 C.你与同学通电话的内容

D.同学送你的光盘

29.下列各选项中,能称为计算机的输出设备的是()

A.键盘、显示器、打印机 C.扫描仪、键盘、鼠标

30.计算机问世至今已经经历了四代,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计算机的()

A.规模

31.利用计算机来模仿人的智能,进行推理和决策的思维过程称为()

A.数据处理 B.自动控制

C.计算机辅助系统

D.人工智能 B.功能

C.性能

D.构成元器件

B.显示器、打印机、音箱

D.键盘、绘图机、显示器

32.以下行为符合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的是()

A.购买使用盗版软件

B.在互联网上的言行可以不受法律规范所约束

D.擅自改动公用计算机的软、硬件设置 C.在互联网上下载共享软件

33.下列不属于计算机病毒主要特征的是()

A.传染性

34.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

A.1946年

35.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直接破坏数据信息、占用计算机资源、给使用者造成严重心理压力以及影响计算机()A.与人的关系

36.在计算机中,信息的基本单位是()

A.字节

3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信息的是()

A.5月12日所举行的汶川地震两周年纪念节目; B.有关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电视报道; C.你与同学通电话,确认家庭作业; D.你送好朋友的U盘

38.文件“飞翔.txt”的大小刚好是1KB,如果一个汉字占2个字节(2B),则该文件相当于()个汉字

A.1024

39.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的技术,包括:()

A.现代教育技术;

B.现代生物工程技术;

C.现代航空航天技术;

D.现代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

40.保持微型计算机能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输入输出设备是:()

A.键盘和鼠标;

B.显示器和打印机; C.键盘和显示器;

D.鼠标和扫描仪

B.1000

C.512

D.500 B.千字节

C.兆字节

D.位 B.运行速度

C.CPU型号

D.电源 B.1964年

C.1967年

D.1976年 B.潜伏性

C.破坏性

信息技术考试要点总结 篇5

1、三网是指哪三网?

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特点,组成部分?

定义:把分布在不同地点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运行环境下,以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为目标的系统。

网络的特点:

信息通过网络以比特和字节流—电子信号的方式流动—无人能看得见 以小的信息包传送 速度快

高度准确地传送到原定的目的地 组成部分:计算机,联网硬件和软件

3、大型机时代,计算机网络的结构和特点 结构:一台主机连接了若干个终端; 每个终端有一个用户在使用;

特点:终端没有自己的处理能力,没有自己的本地存储器,只能采用分时技术和远距离分时技术输出并由主机处理信息。

4、第一个分组交换网是什么?网络特点是什么? ARPANET网络

特点:分组交换,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

5、因特网发展历程经历了那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 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 ISP 结构的因特网。

6、因特网的接入级有哪些?

大致上可将因特网分为以下五个接入级

网络接入点 NAP 国家主干网(主干 ISP)地区 ISP 本地 ISP 校园网、企业网或 PC 机上网用户

7、万维网是什么? 万维网:World Wide Web 是因特网的一部分,是图形化的,用鼠标点击的,带超级链接的因特网界面

是一个资料空间,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传送给使用者,而后者通过点击链接来获得资源。

第二章

1、计算机网络按照传输技术划分有那些,各自工作方式是什么? 按传输技术进行分类:

广播式网络:仅有一条通信信道,由网络的所有机器共享。广播系统可将分组或包发送到所有目标、子集或某一个机器。

点到点网络:由一对对机器之间的多条连接构成,一般来讲,小的、地理上处于本地的网络采用广播方式,而大的网络则采用点到点方式。

2、计算机网络功能划分有那些,各自工作方式是什么? 按网络功能可分为三大类:

中央网络:围绕终端和大型机建立。它们基于从终端到大型机的直接电缆连接在主计算机中处理信息。对等网络:基于微机的高度民主的网络形式,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都是平等的“伙伴”

客户机/服务网络:围绕一个活多个中央服务器建立的,而且是从中央位置管理。与基于大型机网络不通的是,客户机/服务器网络依赖不太集中的硬件和面向服务器的操作系统。

3、计算机网路按照作用范围有那些分类?按照通信介质有那些分类?网络拓扑结构划分?网络交换功能划分?

按网络的作用范围划分: LAN、MAN、WAN、AN 按通信介质划分: 有线网、无线网 按网络拓扑结构划分:

星形结构、层次结构或树形结构、总线形结构、环形结构 按网络交换功能划分: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混合交换

4、什么是CSMA/CD?

5、什么是令牌环?

6、什么是通信子网?

子网通常在谈到广域网时才有意义,它指由网络经营者拥有的路由器和通信线路的集合;子网和主机构成了网络。

7、什么是存储转发?

当通过中间路由器把分组从一个路由器发往另一个路由器时,分组会完整地被每个中间路由器接收并存放起来。当需要的输出线路空闲时,该分组就被转发出去。

8、一般网络internet和互联网的区别Internet internet 和 Internet 的区别

以小写字母 i 开始的 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以大写字母I开始的的 Internet(因特网)则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

9、什么是网络协议?特点是什么?

协议是指通信双方必须遵循的、控制信息交换的规则的集合,是一套语义和语法规则,用来规定有关功能部件在通信过程中的操作,它定义了数据发送和接收工作中必经的过程。协议规定了网络中使用的格式、定时方式、顺序和检错。

网络通信协议的特点是层次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分层”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而这些较小的局部问题就比较易于研究和处理。

协议可靠性和有效性是正常和正确通信的保证,只有协议可靠和有效,才能实现系统内各种资源共享。

10、实体、对等体、接口、服务的概念?

实体(Entity):是通信时能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任何软硬件设施; 对等体(peer):不同机器上构成相应层次的实体 接口(Interface):是指网络分层结构中各相邻层之间的通信接口。

11、网络体系结构?协议栈? 层和协议的集合被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某一系统所使用的协议列表,每层一个协议,合在一起被称为协议栈(protocol stack)。

12、分层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按功能分层、归类,每层功能应明确、独立。

层与层的接口适合于标准化,其边界的信息流应尽可能少。每一层只与相邻层有边界。

为满足各种通信服务需要,在一层内可形成若干子层。

13、面向连接和非面向连接的定义?

面向连接的服务:以电话系统为模式。用户要首先建立连接,使用连接,然后释放连接。

非面向连接服务:以邮政系统为模式。每个报文有完整的目的地址,并且每个报文都独立于其他的报文,有系统选定路线传递。

14、服务原语?

服务在形式上是由一组原语(primitive)(或操作)来描述的 请求、指示、回应、确认

15、有证实和无证实服务?

有证实服务包括请求、指示、响应和证实4个原语。而无证实服务则只有请求和指示2个原语。

16、OSI参考协议分层?各层功能?

物理层:利用传输介质为通信的网络节点之间建立、维护和释放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进而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在通信的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传输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包,并采取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的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网络层:为分组交换网络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为以分组为单位的数据包通过通信子网选择适当的路由,并实现相应功能

传输层:向用户提供端到端(end-to-end)的数据传输服务,应用进程之间的通路,实现为上层屏蔽低层的数据传输问题。

会话层:负责维护通信中两个节点之间的会话连接的建立、维护和断开,以及数据的交换。表示层:用于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

应用层:为应用程序通过网络服务,它包含了各种用户使用的协议。

17、数据帧?数据桢识别?

数据帧:数据链路层传输数据包的单位。

帧的组成必须保证能够识别一个完整的帧,并保证一旦出现差错而导致前一个帧丢失时,能偶是别下一个帧,即具有帧的再同步能力。产生和识别帧边界。可以通过在帧的前面和后面附加上特殊的编码模式。

18、TCPIP协议分层?各层基本功能? 互联网层:

主机可以把分组发往任何网络并使分组独立的传向目标。IP协议即在此层。传输层:

使源端和目标端主机上的对等实体可以进行对话。TCP协议在此层。应用层:

包含所有高层协议。主机至网络层:

TCP/IP参考模型没有真正描述这一部分,只是指出主机必须使用某种协议与网络连接

19、TCP协议的功能?

传输控制协议TCP:它把输入的字节流分成报文段并传给互联网层。在接收端,TCP接收进程把收到的报文再组装成输出流。

20、TCP/IP应用层的主要有那些协议? 虚拟终端协议(TELNET)文件传输协议(FTP)电子邮件协议(SMTP)域名系统服务DNS NNTP协议,用于传递新闻文章

HTTP协议,用于在万维网(WWW)上获取主页等

21、IP地址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式? IP地址分为A、B、C、D、E类 A: 大规模网络 B: 中规模网络 C: 小规模网络 D: 多址传送地址 E: 保留将来使用

22、什么是子网掩码,功能是什么?

因为子网地址长度不是固定的,所以必须说明设备地址中的哪一部分是包含子网的网络地址段,地址中哪一部分是主机地址段

子网掩码的网络地址部分和子网地址部分全为1,它的主机部分全为0

23、什么是域名系统?命名原则是什么?

DNS域名系统:分级的、基于域的命名机制和分布式的数据库系统,用于映射域名与IP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将输入地址变成相应的数字IP地址 原则:域名是从叶到根的路径,用点分开

24、OSI和TCPIP的比较?TCPIP的缺点?

出发点不同 :OSI-RM是作为国际标准而制定的,不得不兼顾各方,考虑各种情况,造成OSI-RM相对比较复杂,协议的数量和复杂性都远高于TCP/IP。早期TCP/IP协议是为军用网ARPANET设计的体系结构,一开始就考虑了一些特殊要求,如可用性,残存性,安全性,网络互联性以及处理瞬间大信息量的能力等。

OSI模型有3个主要概念,服务、接口、协议,OSI模型使这3个概念之间的区别明确化,TCP/IP参考模型最初没有明确区分服务、接口和协议。所以OSI协议比TCP/IP协议有更好的隐藏性,在技术发生比那话是能相对比较容易的替换

OSI参考模型产生在协议发明之前。该模型没有偏向于任何特定的协议,非常通用。但不利的是设计者在协议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因此不知道该把哪些功能放到哪一层最好。

而TCP/IP却正好相反。首先出现的是协议,模型实际上是对已有协议的描述。不会出现协议不能匹配模型的情况,它们配合得很好。唯一的问题是该模型不适合于任何其他协议栈。明显的差别是层的数量:OSI模型有7层,而TCP/IP模型只有4层 TCP/IP的缺点:

(1)该模型没有明显地区分服务、接口和协议的概念。

(2)TCP/IP模型完全不是通用的,不适合描述除TCP/IP模型之外的任何协议栈。

(3)主机网络层在分层协议中根本不是通常意义下的层。它是一个接口,处于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之间。(4)TCP/IP模型不区分(甚至不提及)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第三章

1,模拟和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书P71 2,信号分类:模拟信号,数字信号

 模拟传输

• 的信号量。

• • • • •

模拟传输

模拟通信系统通常需要两种变换:

发送端的连续消息变换成原始电信号,接收端收到的信号要反变换成原连续消息。

原始电信号中包含有低频分量,不宜传输,将原始电信号变换成其频带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并在接收端进行反变换;这种变换和反变换通常称为调制或解调。经过调制后的信号称为已调信号

 携带有消息  适应在信道中传输。

发送端调制前和接收端解调后的信号称为基带信号。因此,原始电信号又称为基带信号,已调信号则常称为频带信号。

 数字通信迅速发展,更能适应对通信技术越来越高的要求:

• • • • • 数字传输抗干扰能力强,尤其在中继时;数字信号可以再生而消除噪声的积累; 传输差错可以控制,从而改善了传输质量;

便于使用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对数字信息进行处理; 数字信息易于做高保密性的加密处理;

数字通信可以综合传递各种消息,使通信系统功能增强。模拟信道:适于模拟信号传输的信道 模拟传输系统:传输模拟信号的通信系统 数字信号:时间和幅度取值离散 数字信道:适于数字信号传输的信道 数字传输系统: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系统 模拟信号:时间和幅度取值连续变化

 数字传输

(不连续变化)的信号量。

3,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

 基带信号

在数据通信中,表示计算机中二进制比特序列的数字数据信号是典型的矩形脉冲信号。人们把矩形脉冲信号的固有频带称作基本频带(简称为基带),这种矩形脉冲信号就叫做基带信号。

在数字信道上,计算机中的数据是以矩形脉冲信号直接传送的,这种传送方法称为基带传输

 频带传输又称为调制传输,就是先将基带信号变换成便于在模拟信道中传输的、具有较高频率范围的信号(频带信号),再将这种频带信号在信道中传输。

4,通信系统的分类

 按消息的物理特征分类

• • • 电报通信系统 电话通信系统 数据通信系统 图像通信系统等

基带传输 频带(调制)传输  按调制方式分类

 基带传输是将未经调制的信号直接传送,如音频市内电话;数字传输中,局域网  频带传输是对各种信号调制后传输的总称  按信号特征分类 • • • 模拟通信系统 数字通信系统

按传输媒介,通信系统可分为有线(包括光纤)和无线两类  按传输媒介分类

按信号复用方式分类

为了提高信道利用率,使多个信号沿同一信道传输而互相不干扰

频分复用—模拟通信

时分复用—数字通信

码分复用

5,按照消息传送的方向与时间关系

 单工传输——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 半双工传输——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就不能同时接收)。 全双工传输——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6,并行串行

串行传输指的是组成字符的若干位二进制码(bit)排列成数据流在一条信道上逐位顺序传输。并行传输指的是数据以成组(字符为单位)的方式,在多条并行信道上同时进行传输 7,信道划分

信道是信号的传输媒质,它可分为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两类。

 有线信道包括明线、对称电缆、同轴电缆及光缆等。

 而无线信道有地波传播、短波电离层反射、超短波或微波视距中继、人造卫星中继以及各种散射信道等。

 广义信道按照它包含的功能,可以划分为调制信道与编码信道。

8,多模单模光纤

• •

9,无线电波波段 ~30 MHz,用于短波通信;

30~300MHz,用于数据通信; 蜂窝无线电移动通信。10,传码传信概念,计算方法

 传码速率:传码速率又称为调制速率、波特率,记作NBd,是指在数据通信系统中,每秒钟传输信号码元的个数,单位是波特(Baud)。

 传信速率:又称为比特率,记作Rb,是指在数据通信系统中,每秒钟传输二进制码元的个数,单多模光纤:多条不同入射角光线在一条光纤中传输。单模光纤:直径只有一个光波长大小,直线传输。位是比特/秒(bit/s,或kbit/s或Mbit/s)。

波特(Baud)和比特(bit)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波特是码元传输的速率单位(每秒传多少个码元)。码元传输速率也称为调制速率、波形速率或符号速率。 比特是信息量的单位。

 信息的传输速率“比特/秒”与码元的传输速率“波特”在数量上有一定的关系。 若 1 个码元只携带 1 bit 的信息量,则“比特/秒”和“波特”在数值上相等。 若 1 个码元携带 n bit 的信息量,则

N Baud 的码元传输速率所对应的信息传输速率为 N  n b/s [例2-1]若信号码元持续时间为1×10-4秒,试问传送8电平信号,则传码速率和传信速率各是多少?

解:由于T=1×10-4秒,所以传码速率NBd=1/T=10000波特

由于传送的信号是8电平,所以,M=8。

则传信速率Rb = NBdlog2 M =30000bit/s。

11,信道带宽

 信号带宽:(bandwidth)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模拟信道:表示通信线路允许通过的信号频带范围就称为线路带宽(通频带)。

 数字信道:“带宽”是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同义语,单位是“比特每秒”。 常用的带宽单位是

 千比每秒,即 kb/s(103 b/s) 兆比每秒,即 Mb/s(106 b/s) 吉比每秒,即 Gb/s(109 b/s) 太比每秒,即 Tb/s(1012 b/s)

 请注意:在计算机界,数据量的表示 

K = 210 , M = 220, G = 230, T = 240。

时间轴上信号的宽度随速率的增大而变窄,对应的信号频率增加,则占用带宽也增加。

12,奈奎斯特定理和香浓定理

 奈奎斯特(Nyquist)定理

 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

N= 2W Baud  W 是理想低通信道的带宽,单位为赫(Hz)

 在理想低通信道中,如果信道带宽WHz,则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W 个码元。 每赫带宽的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 个码元。 Baud 是波特,是码元传输速率的单位,1 波特为每秒传送 1 个码元。

 无噪声的情况下,在带宽为W的信道,其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C(信道容量)为

C=2Wlog2M [例2-6] 一个无噪声的话音带宽为4000Hz,采用8相调制解调器传送二进制信号,试问信道容量是多少?

 香农(Shannon)定理

 香农(Shannon)用信息论的理论推导出了带宽受限且有随机噪声干扰的信道的极限、无差错的信息传输速率。

 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 C(信道容量)可表达为

C = W log2(1+S/N)b/s

• W 为信道的带宽(以 Hz 为单位); • • •

• S 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 N 为信道内部的随机噪声功率。S/N信噪比

很多情况下信噪比用分贝(dB)表示

信噪比(dB)=10log10S/N 信噪比30dB,则S/N=1000  [例] 噪声信道(语音信道),当带宽为3500Hz,信噪比30dB,则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解:已知信噪比电平为30dB,则信噪功率比

S/N = 1000

C = 3500log2(1+1000)=35kbit/s

数据率不会超过35 kbit/s 最大数据传输速率35k b/s,这是在噪声信道中的传输速率极限

 香农公式表明

 若信道带宽 W 或信噪比 S/N 没有上限(当然实际信道不可能是这样的),则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 C 也就没有上限。

 实际信道上能够达到的信息传输速率要比香农的极限传输速率低不少。 信道的带宽或信道中的信噪比越大,则信息的极限传输速率就越高。

 只要信息传输速率低于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就一定可以找到某种办法来实现无差错的传输。

13,误码误信

 误信率:在一定时间内接收到出错的比特数e1与总的传输比特数e2之比。

Pe=(e1/e2)×100%

 误码 率:在一定时间内接收出错的码元数b1与总的传输码元数b2之比

Pb=(b1/b2)×100% 14,传输时延包括哪几部分

1发送时延(传输时延):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信道带宽:数据在信道上的发送速率。常称为数据在信道上的传输速率。2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信号传输速率(即发送速率)和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3处理时延: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 结点缓存队列中分组排队所经历的时延是处理时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理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 有时可用排队时延作为处理时延。

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15,模拟数据在模拟信道上的传输

 将基带信号的低频频谱搬移到载波频率上,使得所发送的频带信号的频谱匹配与频带信道的带通特性

 通过调制技术还可以在一个信道内同时传送多个信源的消息。已调信号的带宽比信道的总带宽小,可以将不同的消息搬移到互不重叠的频带上

 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模拟调制方式是用正弦波作为载波的幅度调制和角度调制。 按照基带信号的变化规律去控制载波的幅度,频率或者相位

 常见的调幅(AM)、双边带(DSB)、残留边带(VSB)和单边带(SSB)等调制就是幅度调制的几个典型实例。正弦波数字调制技术(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 实际通信中不少信道都不能直接传送数字基带信号,必须用基带信号对载波波形的某些参量进行控制,使载波的这些参量随基带信号的变化而变化,即所谓正弦载波调制。

 在大多数数字通信系统中,都选择正弦信号作为载波。这是因为正弦信号形式简单,便于产生及接收。

 数字调制有调幅、调频和调相三种基本形式,并可以派生出多种其他形式。

 模拟调制是对载波信号的参量进行连续调制,在接收端则对载波信号的调制参量连续地进行估值;  数字调制都是用载波信号的某些离散状态来表征所传送的信息,在接收端也只要对载波信号的离散调制参量进行检测。

 数字调制信号,在二进制时有振幅键控

(ASK)、移频键控(FSK)和移相键控(PSK)三种基本信号形式。数字数据在数字通道上的传输

 最普通的方法是用两个不同的电压值来表示两个二进制0和1  常用的数字信号编码有:

不归零编码 曼切斯特编码 差分曼切斯特编码

模拟数据在数字通道上的传输

 采用得最早的和目前用得比较广泛的“模—数转换”方法是脉冲编码调制,即PCM,简称脉冲编码调制。

16,抽样定理,pcm调制(一)抽样定理

 抽样定理:如果对某一带宽有限的时间连续信号(模拟信号)进行抽样,且抽样速率达到一定数值时,那么根据这些抽样值就能准确地确定原信号。

 若要传输模拟信号,不一定要传输模拟信号本身,可以只传输按抽样定理得到的抽样值。因此,该定理就为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奠定了理论基础。

抽样定理是指:一个频带限制在(0,fH)赫内的时间连续信号m(t),如果以T≤1/2fH秒的间隔对它进行等间隔抽样,则m(t)将被所得到的抽样值完全确定。(二)脉冲编码调制(PCM) 抽样:将在时间和幅度上都是连续的模拟信号在时间上离散化的过程

 量化:量化是用有限个幅度值近似原来抽样得到的幅度值.把样值的最大变化范围划分成若干个相邻的间隔,当样值落到某一间隔内,输出数值就用此间隔的某一个固定值表示  编码把抽样量化得到的数值变为数字编码脉冲 17,复用技术

1、频分复用

 当传输信道的带宽较大,而所传输的信号只需部分带宽就可实现有效传送,则可以在信道中同时传输多路信号,每路信号占用部分带宽。

 频分复用是按频率划分不同的子信道,每个子信道占用不同的频率范围。采用调制技术,将信号搬移到信道相应的频段上。

 频分复用常用于载波电话系统、电视等。

2、时分复用

 实现多路通信方式,除频分复用(FDM)外,还采用时分复用(TDM),即(Time Division Multilplexing)。 时分复用借助“把时间帧划分成若干时隙和各路信号占有各自时隙”的方法来实现在同一信道上传输多路信号。相对地,频分复用是“把可用的带宽划分成若干频隙和各路信号占有各自频隙”的方法来实现在同一信道上传输多路信号。

 需注意,TDM在时域上各路信号是分离的,但在频域上各路信号谱是混叠的;FDM在频域上各路信号谱是分离的,但在时域上各路信号是混叠的。

 每个信号按照时间先后轮流交替地使用单一信道,那么,多个数字信号的传输便可以在宏观上同时进行,对单一信道的交替使用可以按照位、字节或者数据块等单位来进行

3、码分复用

 码分复用是蜂窝移动通信中迅速发展的一种信号处理方式。 常用的名词是码分多址 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这种系统发送的信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其频谱类似于白噪声,不易被敌人发现。

 每一个比特时间划分为 m 个短的间隔,称为码片(chip)。 每个站被指派一个惟一的 m bit 码片序列。

 如发送比特 1,则发送自己的 m bit 码片序列。 如发送比特 0,则发送该码片序列二进制反码。

 例如,S 站的 8 bit 码片序列是 00011011。

 发送比特 1 时,就发送序列 00011011, 发送比特 0 时,就发送序列 11100100。

 S 站的码片序列:(–1 –1 –1 +1 +1 –1 +1 +1) 每个站分配的码片序列不仅必须各不相同,并且还必须互相正交(orthogonal)。 在实用的系统中是使用伪随机码序列。

4、波分复用

 波分复用就是光的频分复用,即在一根光纤上传输多路光载波信号。 密集波分复用(DWDM)是一种支持巨大数量信道的系统。

 波分复用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光纤的传输容量,满足通信需求量的迅速增长和多媒体通信。18,交换技术都有哪些

• • •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虚电路交换和数据报交换

 分组交换根据其通信子网向端点系统提供的服务还可以进一步分成数据报和虚电路两种交换类型。

 在数据报分组交换中,每个分组的传送被单独处理,为每个数据报作路由选择。 在虚电路分组交换中,所有的分组都采用事先建立好的路径。

永久虚电路:书上P128 电路,虚电路,数据报交换时间关系图:书P99

第四章

1、电话系统的基本构成

概括起来,电话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本地回路(双绞线,模拟信号)。

干线(光纤或微波,绝大多数为数字信号)。交换局。

2、电话通话呼叫建立、通话、释放连接的过程?

每一部电话有两根铜线直接连到电话公司最近的端局(也叫做本地中心局)1~10km 地区码和电话号码的前3位(4位)数字一起唯一地指明了一个端局 这种客户电话和端局之间的双线连接在电话行业中被称作本地回路

同一端局的客户互相呼叫,端局的交换机在两个本地回路之间建立起一条直接的电气连接。如果不是同一端局,建立连接的过程就不同了。

每个端局有大量的外线引至附近的一个或多个交换中心,即长途局或汇接局,如果它们同在本地。这些线路被称作准长途干线。

如呼叫方和被呼方的端局都有一条准长途干线连到同一长途局,连接可在这个长途局内设立。如呼叫双方没有共同的长途局,通路就要经过更高层次才能建立。

3、数字信号比模拟信号的优点?

首先,虽然发送两级信号时衰减和变形严重,但很容易把信号复原。可经过任意多的再生器而不会丢失信号。模拟信号在放大时常会丢失一些信息,并会逐渐积累。最终结果是数字传输的出错率较低。第二:话音、数据、音乐和图象可互相混杂以更有效地利用电路和设备。另一个优点是利用现有线路可获得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第三个优点是数字传输比模拟传输便宜得多,没必要精确再生波形。能区别0和1就足够了。最后,维护数字系统比维护模拟系统更容易。不是正确就是出错,这使得跟踪故障简单多了。

4、传输损害?

模拟信号由随时间变化的电压组成 收到的信号和发送的信号并不完全相同 对于数字信号,这种不同可能导致错误。传输线路有三个问题:衰减、延迟畸变、噪声。

5、正交振幅调制?

图3-19(b)

4位/波特调制。

该方案使用振幅和相移的16种不同的组合。

用于在2400波特的线路上传输9600b/s数据时,它被称作正交振幅调制QAM。

6、回声抑制器工作原理?

为了消除回声所带来的问题,在超过2000km的线路上,安装回声抑制器 回声抑制器检测来自话路一端的话音,并抑制所有逆向传播的信号。

它基本上是一个可被控制信号开或关的放大器,该控制信号由话音检测电路产生。另一种回声抑制器是回声消除

模拟回声,估计其数量,且将其从发送出去的信号中减去;用了它,全双工就成为可能。

7、电话中的多路复用技术?T1的标准数据帧格式?

电话公司精心设计了一些方法,将多路会话复用到一条物理主干上:多路复用 频分多路复用FDM:频带被划分为若干逻辑信道,每个用户独占某些频段; 时分多路复用TDM:所有的用户轮流(转圆圈的方式)瞬时地占有整个带宽。波分多路复用就是光的频分复用,即在一根光纤上传输多路光载波信号。T1的标准数据帧格式:T1线路由24个多路复用的话音信道组成

通常,模拟信号被轮询采样,结果的模拟信号流被送给编码解码器,编码解码器125us发送一个数据帧 每信道7×8000=56000b/s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及1x 8000=8000b/s的控制信号信息。每数据帧有24×8=192(b),再加上1b用于分帧,即每125s产生193b。这样总的数据速率为1.544Mb/s。

当T1系统被完全用于数据时,仅有23个信道被用于数据,第24个信道完全用于同步模式,以便在失去帧同步时快速恢复。

8、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其输出不是数字化的幅度本身,而是当前值和前一个值之差。如果按128个幅度级别来计算,+16或更大的跳变量是不太可能的,因而5b应该足够了,不需要7b。

9、交换机,空间分隔交换机、时分交换机 电话系统可被分成两个部分: 机房外部---本地回路和干线 机房内部--交换机 空间分隔交换机 通过把纵横制交换机划成小块并且互连它们,就有可能以少得多的交叉点构造多站交换机,即空间分隔交换机(space division switch)时分交换机要点:

在时分交换中,n条输入线路被顺序扫描,以建立有n个时隙的一个输入帧。每个时隙有k比特。对于T1交换机,每时隙8比特,每秒处理8000帧。第五章

1、ISDN中参考点的定义?

CCITT定义了4个参考点,即R,S,T和U。

U参考点是电信公司ISDN交换机和NT1间的连接。目前由两根铜质双绞线构成,将来可能被光纤取代。T参考点是NT1上连接器提供给客户的连接点。S参考点是ISDN PBX和ISDN终端间的接口。

R参考点是终端适配器和非ISDN终端间的连接。在R参考点上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接口。

2、ISDN的信道有那些?

ISDN比特管道支持由时分多路复用分隔的多个信道。共有7种标准化的信道: A—4kHz模拟电话信道

B—64 kb/s数字PCM信道,用于话音或数字 C—8kb/s或16kb/s数字信道 D—16kb/s数字信道

E—64kb/s数字信道,用于ISDN内部信令。H—384,1536或1920 kb/s数字信道。

3、ATM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通常输入输出线路在数量上相等

在每一周期从每一输入线路取得一个信元(如果有的话)。通过内部的交换结构,在适当的输出线路传送。从这一角度上来看,ATM交换机是同步的。

交换机可以是流水线的,即进入的信元可能过几个周期后才出现在输出线路上。信元实际上是异步到达输入线路的,因此有一个主时钟指明周期的开始。

当时钟滴答时完全到达的任何信元都可以在该周期内交换。未完全到达的信元必须等到下一个周期。第六章

1、光纤传输的构成?

光纤信道由光源、光纤线路及光电探测器等三个基本部分构成。光源是光载波的发生器,目前,广泛应用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或激光二极管(LED)做光源。

在接收端是一个直接检波式的光探测器,常用PIN光电二极管或雪崩光电二极管(APD管)来实现光强度的检测。

根据应用情况的不同,在光纤线路中可能还设有中继器。当然,也可能不设中继器。

2、sonet网络的设计目标?STS-1标准数据帧的构成? SONET有四个主要设计目标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SONET必须使不同的线路能够相互联接工作。第二个目标,要统一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系统

第三个目标,SONET必须能以某种方式将多个数字信道复用在一起 第四个目标,SONET必须支持操作、管理和维护,即OAM。基本的SONET帧是:每125s产生810 个8位位组 不论是否有数据,帧都被发送出去。

8000帧/s与数字电话系统中使用的PCM信道的采样频率完全一样 810 B的SONET帧最适于用一个矩形来描述,90列乘以9行。

因此每秒传送8×810=6480(b)共8000次,总的数据传输速率为51.84Mb/s。这就是基本的SONET信道,它被称作同步传输信号STS-1。所有的SONET干线都是由多条STS-1构成的。

每一个帧的前三列留作系统管理用。剩下的87列包含50.112Mb/s,同步净荷SPE,第一列是通路开销(端到端的协议),前三行含段开销,后6行包含线路开销

第七章

1、PLC的优缺点

优点:PLC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最为普及的电力线网络资源,建设速度快、投资少、室内无需布线、用户通过遍布各个房间的电源插座既能进行高速上网,实现“有线移动”,具备了其他接入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缺点:

(1)电力线会对高频信号造成较大的衰减。(2)电力线上存在较大的噪声干扰。

2、PLC的典型接入方案

根据配电网线路、楼宇结构和用户的特点、可以分为高层住宅楼、低层住宅楼和商业写字楼三种情况。高层住宅楼

新建的高层住宅楼高度为十几到二十几层,住户密度较大,每栋楼内大约有150 ~ 200户 楼内地下室设有独立的配电间,一台配电变压器将10kV电压转变为220V/380V电压。接入方式采用“FTTB+PLC”的方案 低层住宅楼

低层住宅楼以6层以下为例,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有独立的楼梯,每层2 ~ 4户。楼内通常有60 ~ 80住户,最多可达100户。

一台配电变压器负责5~6栋楼的供电,每单元有一条电力线从底层一直到达顶层,每层楼有该层用户的分电表和单元总电表。

采用FTTZ+PLC或光纤到变压器+PLC的方案,小区通过光纤与城域网连接。商业写字楼

写字楼的接入采用FTTB+以太网+PLC的方案,光纤到小区内每栋楼,并与城域网络连接。第八章

1、蜂窝通讯的目的和好处?

蜂窝的概念是一个系统级的概念,其思想是用

许多小功率的发射机来代替单个的大功率发射机,每一个小的覆盖区只提供服务范围内的一小部分覆盖。特点:信道的复用

蜂窝概念是解决频率不足和用户容量问题的一个重大突破。它能在有限的频谱上提供非常大的容量,而不需要做技术上的重大修改。

2、AMPS中 信道的划分,以及通话工作流程

AMPS系统使用832个全双工信道,每个信道由一对单工信道组成。

从824MHz~849MHz有832个单工发送信道,从869MHz~894MHz有832个单工接收信道。每个信道宽为30kHz,AMPS利用FDM来分割信道,在800MHz波段,无线电波长大约为40cm,以直线传输。832个信道被分成4类:

控制(基站到移动电话)用以管理系统。

呼叫(基站到移动电话)用以提示用户有人呼叫。接入(双向),用于通话建立和信道分配。数据(双向),用于话音、传真或数据。

有21个信道留作控制;由于相同的频率不能在相邻的单元中使用,所以每个单元实际上可用的话音信道比832少得多,一般大约为45个。

工作方式: 在打电话时:

用户开机,键入电话号码,并按发送按钮。

电话就在访问信道中发送该电话号码及它自己的身份。

当基站获得请求时,它通知MTSO。MTSO为该呼叫寻找一个空闲信道。如果找到,则通过控制信道将该信道号参数发回。移动电话随即自动切换到选中的话音信道上,并且等待被呼叫方拿起电话。打进来的电话工作方式不一样:

所有的空闲电话不断监听呼叫信道以检测给它们的信息。

当呼叫一部移动电话时,一个分组被发送给被呼叫方的主MTSO以找到它的位置。

随后,一个分组被发送给该电话当前所在单元的基站,后者则在呼叫信道中广播,例如“14号在吗?” 被呼叫的电话则通过控制信道回答“在”。基站就通知它有人呼叫,例如“14号,信道3有你的电话。” 被呼叫的电话切换到信道3并且开始振铃。

3、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有那些?

当以传输信号的载波频率不同来区分信道建立多址接入时,称为频分多址(FDMA)方式;

FDMA为每一个用户指定了特定信道,这些信道按要求分配给请求服务的用户。在呼叫的整个过程中,其他用户不能共享这一频段

当以传输信号存在的时间不同来区分信道建立多址接入时,称为时分多址(TDMA)方式;

TDMA是在一个宽带的无线载波上,把时间分成周期性的帧,每一帧再分割成若干时隙(无论帧或时隙都是互不重叠的),每个时隙就是一个通信信道,分配给一个用户

当以传输信号的码型不同来区分信道建立多址接入时,称为码分多址(CDMA)方式。

CDMA方式是将不同的波形信号(即不同的固定代码),以同一频率发射出去,各站的接收是根据相应的信号波形(码型)分离出自己需要的信号。在码分多址中,是采用对特定码型的信号起作用,而对其它信号不起作用的相关检测器来分离信号的。第九章

1、微波通信的特点?

在100MHz以上,微波沿着直线传播,通过抛物状天线把所有的能量集中于一小束,发射出去。特点: 可以获得极高的信噪比

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必须精确地对准 这种方向性使多个设备不会发生串扰 不能很好地穿过建筑物 在空间里还是会发散

某些微波可能被较低的大气层折射,从而比直线传播的微波多走一段距离。它们到达目标时的相位可能不对从而消除了信号。出现多路减弱现象。保留信道的10%作为空闲

对频段越来越多的需求使技术不断发展,而传输也就能使用更高的频率。当使用超过8GHz的频率时,又出现了“被水吸收”的问题。

2、地球同步卫星?

在赤道上方大约36000km的地方,卫星的周期是24h,和地球的自转速度相同。特点:

较长的来回距离造成了较大的延迟。

端到端的传输时间大约为250ms-300ms。典型值为270ms(对于VAST系统则为540ms)。采用微波链路的传播延迟大约为3s/km,同轴电缆或光纤链路的延迟大约为5 s/km。一种广播介质

从安全和隐私的角度来看,在要求安全性时必须加密。传送一条消息的成本与距离无关

基本的多址技术有四种: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和空分多址(SDMA)。

3、多路减弱?

某些微波可能被较低的大气层折射,从而比直线传播的微波多走一段距离。它们到达目标时的相位可能不对从而消除了信号。出现多路减弱现象。

4、卫星通信中的多址技术有那些?

基本的多址技术有四种: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和空分多址(SDMA)。

计算题: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总结 篇6

一、教育概述

1、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即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有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2)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不仅着眼于人的某一方面品质的发展,更注重促进人的整体品质和谐发展;教育的对象已经拓展到所有人。

2、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教师、家长、教育管理人员等;

(2)教育中介。作为传播媒介的符号;教育材料;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制度。

(3)受教育者。学生;

二、高等教育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1、高等教育的内涵: 成人性;专职的师生关系;系统的学习计划;知识学问的专业性和通识性;高智能或高智力的学习劳动;学位制度;理想人格的培育。

2、高等教育的特征

教学内容的高深性与专业性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教学形式的本质特征。

三、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功能

1、高等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

(1)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3)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2、高等教育的功能

(1)基本功能:育人和促进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文化)(2)衍生功能。

3、高等学校的职能

高校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化和现实化,表现在教学(培养人)、科研和社会服务三方面。

4、高等教育结构

是指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1)层次结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2)横向结构:学科专业结构。

第二讲 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的高等学校

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古希腊柏拉图的阿加德米学园。

二、西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1、中世纪大学的特点:(1)自主自治的办学观;(2)学术自由的办学观;(3)大学内部的民主管理。

2、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教育

质的变化,教学和人才培养在大学职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3、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

大学的功能转向进行科学研究、用科学知识来培养人;高等教育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之中,大学的层次和内部组织也走向专业化和制度化。

4、工业化社会的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职能在原有的育人和科研基础上,增加了为社会经济服务。

三、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1、高等学校的发展

(1)夏商时代就产生了学校。“五学之所”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有文献记载的高等教育机构。

(2)汉代“太学”是我国正式设立大学的开始;唐代“六学二馆”中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已具有大学性质;律学、书学、算学已具有专科性质。

(3)近代洋务运动中创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开始。

2、大学教育思想的发展

(1)古代教育重视伦理教化——“四书”之一的《大学》(2)古代大学教育注重经史之学、传授儒家伦理道德为目的(3)近代大学教育:西学东渐的过程。

第三讲 高等学校的职能

一、现代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

(1)培养人才;(2)科学研究;(3)社会服务

现代大学发展到今天,三个职能已经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不能简单分离和割裂。

育人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科研既有助社会进步,也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而教学同样可以在研究中推进知识的创新。社会服务与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最佳途径,也可以促进人的素质的综合发展。社会服务有赖于人才的培养、输送以及技术应用的水平。

二、对现代高等学校职能的思考

1、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的关系

2、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关系

3、平等和效率的关系

第四讲 高等教学活动的主体

一、高等学校的教师

1、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

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在适应社会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1)社会义务:文化的传承者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者。

(2)教学管理: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的组织者。

高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的合作者和参与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拓展者;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3)心理定向: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4)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研究者和设计者。

2、职业生涯成功

(1)客观职业生涯成功。(2)主观职业生涯成功。

3、高校教师成长(专业发展)

高校教师的成长,是指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及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作为人的教师”的成长,强调教师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的人”的成长,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知识的发展。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2)专业能力的发展。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评价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3)专业情意的发展。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4、影响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成功的因素:(1)社会环境。

(2)学校文化。(3)个人经历。

(4)自我更新。

5、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非关注”阶段(2)“虚拟关注”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6、高校教师成长的途径(1)专业学习(2)专家引领(3)同伴互助(4)个人反思

7、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1)教书育人: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专门人才;

(2)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和社会发展;(3)社会服务:通过教学和科研直接服务于社会。

8、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

(1)合理的职称结构;

(2)最佳的年龄结构;(3)高层次的学历结构;

(4)多学科的专业结构;(5)多元的学缘结构。

二、高等学校的学生

1、学生的本质(1)学生是人。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

3、大学生的特点

(1)身体的特点。各部分分泌腺的发育和性成熟;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发育接近成人水平。

(2)心理的特点。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但不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易带主观片面性;情感丰富多彩但波动较大;意志水平显著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思想价值取向多元发展但矛盾重重。

(3)学习生活的特点。主动性;开放性;独特性;创造性;

三、高校中的师生关系

1、高校师生关系的具体内容

(1)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和管理)。(2)高校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3)高校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

2、走向交往的高校师生关系——“主体间性”关系(1)平等对话(2)互相尊重(3)共同分享(4)彼此评判

第五讲 高校教学活动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概述

1、教学内容的内涵:

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的对象,通常理解为“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主要具体化为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

二、对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不同观点

1、制约教学内容选择的3个因素(1)知识。(2)学生。(3)社会。

2、学科中心论

认为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强调以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在内容编排上要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

3、学生中心论

代表:经验主义。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倾向等为基础来设计、组织课程,即课程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4、社会中心论

代表: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改造社会的技能,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温恩华。

三、高校课程的组织

1、课程类型的含义与划分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1)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划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2)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3)根据课程的功能划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4)根据修习的要求划分:必修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5)此外:理论型课程;实践型课程

2、课程体系的含义 课程体系,“是课程设置及其进程的总和。”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是从宏观层面解决“教学什么”与“何时教学”的问题。具体包括两个问题: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应选择那些课程;各课程在内容与呈现方式上如何建构。

3、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内部因素: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3)大学的层次、类型。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

4、高校课程组合方式的3个考察维度:

(1)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反映不同类型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尤其是学时、学分方面的比重,直接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功能。——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

(2)课程之间的空间关系。主要是指单门课程之间相互搭配与相互融合的问题。——两个要求:第一,实现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有机紧密的联系;第二,搭建各学科各专业之间共通的平台。

(3)课程之间的时间关系。从纵向结构上考查学生先学什么、再学什么。

5、课程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课程设计工作,“实质上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点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或各种成分,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内涵包括:

(1)课程设计是基于对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对课程要素的优化组合;(2)课程设计就是对目标和内容或学习经验的选择和确定;(3)旨在确定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4)形成课程设计结果——课程方案。

6、课程设计的内容/环节:(1)课程方案的设计。

一份完整的教学大纲至少包括以下几项基本内容:

制定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列出教学内容的范围,包括重点、难点。

安排教学进度,分配具体学时,如有需要,提出所选用的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的评价方式。

制定教材,包括教科书、实验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及其他补充读物等。(2)课程目标的确定。

培养目标:“对各级给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3)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4)教材建设与教学资源的开发。(5)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四、高校课程的改革

1、我国目前高校课程的现状:

(1)课程价值观:从学科本位转变为社会本位;(2)课程体系:表现为统一大于多元;(3)课程内容:表现为分科多于综合。

2、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思考:

(1)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开展通识教育;(2)课程体系强调基础化弹性化;(3)以学科整合带动课程综合化。

3、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1)我国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2)青年教师也应积极学习与掌握教育教学研究方法。

第六讲 高校教学活动的过程

一、高校教学活动的内涵和特征

1、教学活动的内涵

广义:凡是涉及知识传递和经验获得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学活动; 狭义:教学活动特指发生在学校教育领域之内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共同的内容,借助一定的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展开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1)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建构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2)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3)教学活动是课程资源的拓展过程;

(4)教学活动是预设性和生成性辩证统一的过程。(5)教学活动是科学性和艺术性彼此交融的过程。

2、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

(1)从教学活动的目的来说具有教育性的特点(2)从教学活动的内容来说具有发展性的特点(3)从教学活动的过程来说具有真实性的特点(4)从教学活动的方式来说具有互动性的特点

3、高校教学“中间过渡性”的特征

高校教育承担由学校教育向社会实践合理、有效过渡的职责。

(1)由高校教学对象亦即高校教学过程的认识主体——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所决定;

(2)由高校教学自身的内在价值和独特功能所决定;(3)由高校教学的认识客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所决定;

二、高校教学活动的规律和原则

1、高校教学活动的规律

教学规律是教学现象和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1)教学相长性;(2)教学发展性;(3)教学教育性;

2、高校教学活动的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教育目的制定出来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1)教学准备阶段。

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你从哪里出发?(起点)你要到哪里去?(目标)你如何达到你想去的地方?(技术、方法和情境)你怎么知道是否已经到达你想要到达的地方?(效果评价)(2)实施调控阶段(3)反馈评价阶段(4)反思总结阶段

四、教学活动的基本策略

1、教学活动的策略

可以理解为师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是在教学目标确立以后,根据特定的教学任务和师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活动的内容,借助一定的教学活动的方法和教学活动所依赖的媒体、技术,采用特定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形成有效的教学活动方案。它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综合。

2、教师的教学行为:

主教行为;助教行为;管理行为。

3、学生的学习方式类型:(1)接受性学习方式;(2)自主性学习方式;(3)合作性学习方式;(4)探究性学习方式。

4、高校教学活动的策略

(1)知识呈现的策略。教师讲授;直观演示(2)信息沟通的策略。-对话:问答;讨论

(3)巩固知识的策略。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4)组织管理的策略。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展开

第七讲 高校教学活动的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与价值

1、教学评价的定义

一种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2、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

(1)评价者-谁来评价。校外评价者;校内评价者。

(2)评价对象-评价谁。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客体;教学活动的物质条件;对评价者本身的评价。

(3)评价标准与方法-评价什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3、教学评价的目的-为什么评价

(1)管理性目的。-奖惩性评价制度。(2)发展性目的。-发展性评价制度。

4、教学评价的功能(1)鉴定分层功能。(2)反馈调节功能。(3)激励导向功能。(4)教学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1、按评价的标准:(1)绝对评价;(2)相对评价;(3)个体内差异评价

2、按评价的目的:(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总结性评价

3、按评价的表达(1)定量评价;(2)定性评价

三、高等学校常见的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活动

1、外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活动(1)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专业认证

2、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活动 主要内容包括:(1)院(系)级评估;(2)专业与课程评估;(3)学生评价与教师评学;(4)教学督导。

四、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1、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1)学业过程评价。(2)学业成绩评价。

2、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1)日常测验;(2)期末考查和考试;

3、新兴的学生评价方法(1)学习契约。(2)量规。

4、教师评价的内容

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教师素质、教学过程、教学成果

5、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基本方法

(1)课堂观察(专家、同行、教学管理人员)(2)学生学业成就(3)学生评教(4)教师自我评价

6、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1)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2)重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价值、评价主体、评价标准(3)现代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广泛使用。

第八讲 高校教师的教学艺术

一、备课、说课的艺术

1、备课的概念

备课,就是预先为课堂教学而做的准备,是一种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

2、备课的步骤(1)学期备课。(2)单元备课。(3)课时备课。

3、备课的内容——四备、四写(1)四备:

备教材:即钻研教材,“懂、透、化”。包括:备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备教材的地位、备教材的重点难点、备教材内外隐含的教育资源。

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关注自己所教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备教法学法:教法的选择。

备自己: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当教法;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2)四写:

写教学进度计划(教学日历);写单元教学计划;写课时教学计划(教案);课后写教学反思。

教案的编写方法:文字表达法;列表一览法;卡片提示法。

4、“说课”的含义

说课,就是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面对领导、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讲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课前说课、课后说课)

5、说课的作用

(1)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2)有利于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开展;

(3)有利于教师提高备课水平,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6、说课的特点

(1)简易性与操作性;(2)理论性与科学性;(3)交流性与示范性

7、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1)说课与备课:

联系:说课在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备课的水平影响到说课的质量; 区别:概念内涵、对象、目的、活动形式、基本要求不同

(2)说课与上课:

联系:都要立足于教材,都是为了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区别:面向对象和主要目的不同;所属范畴不同;基本要求不同。

8、说课的原则:(1)理论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逻辑性原则(结构清晰);(4)艺术性原则(基本功扎实);(5)特色性原则。

9、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总体思路: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

(1)说教材、教学对象。教材简析;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关键。(2)说教法、学法。

(3)说教学程序。说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说清楚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说“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4)说联系作用的安排和板书设计

10、说课的程序(1)确定课题;(2)精心准备;(3)形成说稿;(4)进行说课与答辩。

11、说课要注意的问题

(1)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2)说课不是授课,说课比较灵活;(3)说课不是“备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4)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5)教育理论与教材相结合。

二、上课的艺术

1、“讲”的艺术-教师的口语

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锤炼:练习运气;练习发声运调;练习吐字;练习语言的节奏。

2、“写”的艺术-教师的板书

板书设计的原则:(1)精心构思,整体设计;(2)合理布局,虚实相生;(3)书之有序,擦之适时。

3、“做”的艺术-教师的教态

运用教态的要求:

(1)目光运用要合理真诚。以环视组织好一节课的开端和教学的全过程;上课时目光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应避免一些消极的目光语言。

(2)面部表情要亲切适宜。避免脸部有污点;以亲切的表情面对学生;表情的变化应真诚自然。

(3)举止风度要优雅、自然。手势要准确协调;站立要平稳端庄;走动要适时适度。

(4)服饰发型要和谐、得体。服饰应显示个性特征;服饰应强调实而不华;服饰应简洁清新。

三、听课、评课的艺术

1、听课评课的作用:(1)监督检查作用;(2)评估指导作用;(3)提高借鉴作用;(4)相互协调作用。

2、听课的艺术

(1)听课的步骤:听课前的准备;端正听课的态度;掌握听课的方法,即看、听、记、交。

(2)听课的技术:定量课堂观察技术;定性课堂观察技术。

3、评课的艺术

评课,指评课教师在随堂听课后对授课教师某堂课的教学活动行为和结果进行一系列评价的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

(1)评课的特征: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科学性强;发展性强。

(2)评课的类型:示范性评课;提高性评课;研究型评课;监测型评课(3)评课的原则:科学性;教育性;真实性;尊重教者;详略得当(4)评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的标准:主动;生动;快乐;有效。

(5)评课的内容:评教学目标;评教学设计;评教学效果;评教师素质。(6)评课的注意事项:切忌套话连篇;切忌评课声音单一;切忌角色凝固;切忌自我本位;切忌面面俱到。

第九讲 高校科研的一般概述

一、高校科研的地位与作用

1、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优势地位(1)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很好的创新思维和很强的创新能力,从而能做出创造性成果、有所建树的人。(2)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一方面,高校里高层次人才密集,组成一个不断更新、充满活力的研究队伍。另一方面,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综合性强,结构层次丰富,便于学科交叉融合,容易产生新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成果,实现知识创新。(3)高校是技术创新系统执行主体的组成部分。

(4)高校制度创新系统是国家制度创新系统的实现形式。

2、高校科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导作用(1)高校科研通过原创研究提升核心竞争力;

(2)高校科研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

(3)高校科研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先进技术转化为国内技术创新。

3、科学研究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

(1)科研能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2)科研能提高研究者的学术水平;(3)科研能促进研究者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高校科研现状与发展

1、高校科研面临的挑战

我国高校科研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存在着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二是缺乏战略层面的科研规划;三是高校科研的人才和条件不足。

高校科研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高等学校创新能力严重不足;(2)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缓慢;(3)社会急剧变化对高校快速发展的要求-高校科技创新体制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

(4)国家对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迫切需要-我国现在高校学术水平较低、和世界一流大学差距较大。

2、高校科研的指导方针:

加强原创;鼓励交叉;聚集人才;强化组织;科教结合;贡献社会。

3、高校科研的阶段发展目标:(1)2010年目标:(2)2020年目标:

4、高校科研的政策措施

(1)大力推进体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2)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经费效率。

(3)改善科研创新基础条件,加快实现资源共享。(4)加强组织和协调,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5)坚持产学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6)扩大国内外科研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研资源。(7)大力加强地方高校科研的创新工作。

三、高校科研的类型

1、从与生产的关系来划分:(1)基础研究;(2)应用基础研究;(3)应用研究;(4)推广研究

2、从其主要研究方法来划分:

(1)现象型研究。

(2)试验型研究。

3、按活动规模的大小来划分:(1)小规模研究;(2)中规模研究;(3)大规模研究。

4、其他分类

四、高校科研的原则

1、高校科研价值追求(1)意义性。(2)科学性。(3)创新性。(4)现实性。(5)普适性。

2、高校科研的基本原则

(1)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原则。(2)科研层次化与特色化的原则。(3)独立与合作相结合的原则。(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讲 高校科研的程序与方法

一、高校科研的步骤与方法

1、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

(1)发现问题;

(2)了解情况;

(3)深入思考。比较、归类与类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想象与假设。(4)实践验证。

2、高校科学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主要阶段-结束阶段(1)确定选题并制订研究计划;(2)进行文献检索和实地调查;(3)进行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3、高校科研的具体方法(1)观察研究法。(2)实验研究法。(3)文献研究法。(4)调查研究法。

二、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1、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存在的问题(1)教学任务繁重而无暇顾及科研。(2)科研实践经验不足而难获科研立项。

2、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

(1)青年教师要形成积极的学术态度(2)学校要重视青年教师的科研管理(3)管理机构要为青年教师提供应用平台

三、高校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的要求

(1)熟悉科研课题申报常识,关注课题来源动态。(2)执著钻研专业知识,慎重科研选题。

选题应遵循:价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创新性原则(3)做好前期调研工作,扎实完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应有特点:综合性、评述性、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4)注重同事间的协同合作,合理组建研究团队(5)认真做好课题论证,修改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 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选题依据即课题价值;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与假设、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课题的创新点;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确定; 研究方案的设计;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6)把握课题申报时间,按时送交申报材料

第十一讲 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一、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概述

1、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

社会服务职能是大学对社会需求做出反应的一种外适功能,是指大学在遵循自身特性与规律的前提下,以自身的学术优势为基础,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大学的层次,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提供的学术性服务。这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的有机延伸。

2、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特点(1)社会服务的学术性。(2)社会服务的层次性。(3)社会服务的伦理性。(4)社会服务的有限性。

3、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形式(1)为地方发展培养人才。

(2)根据地方需要开展科学研究,推广科技成果或技术转化。(3)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制订规划,提供咨询。(4)与地方政府协作建立科技园区。

(5)创办科技产业,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6)直接参与贫困地区的领导管理工作,开展对口服务。(7)利用学校设施,为本地区各种团体服务。

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容

(1)文化政治服务。指大学对社会的文化建设和政治秩序的引领作用。基于其文化智力中心、社会良心与国家机器的角色与优势,对社会政治文明的推动和鼓吹,对先进文化的指导和引领。它通过不同方式推动政府善治、公民成长和社会进步。(2)社会经济服务

方式:开展技术推广服务; 建立科学工业园区; 建立高科技产业孵化器; 兴办合资企业。(3)教育培训服务

形式:直接为社区或社会提供相应层次的教育培训;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

三、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意义

(1)促进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2)促进高校自身发展。(3)促进教师个人发展。

第十二讲 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活动

一、高校教师对社会服务活动的参与

(1)科研选题关注社会实际需要。(2)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

(3)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服务技能。

二、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原则

(1)提高认识,主动参与。

(2)明确定位,扬长避短。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集体参与与个别参与相结合;坚持高起点原则。

信息技术考试要点总结 篇7

1 智能交通诱导信息系统概述

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综合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通过对交通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借助各种科技手段和设备,从而使交通设施得以充分利用并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最终使交通运输服务和管理智能化,实现交通运输的集约式发展。

交通诱导信息系统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功能体现的关键之一。交通诱导信息系统使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作用,对交通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并向交通管理者和出行者提供所需的有效信息。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机诱导信息的生成和诱导信息的发布构成了智能化城市交通诱导信息系统。一般地,城市道路交通诱导信息系统包括基础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交通诱导算法及诱导信息生成、诱导信息发布显示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2 智能交通诱导信息技术的监理要点

智能交通诱导信息系统的监理工作可以根据项目建设阶段划分为设计阶段监理,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监理和验收阶段监理三部分。其中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为监理工作的重点,这两部分监理工作贯穿项目实施的大部分时间,为项目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安全管理提供了保障。验收阶段的监理工作为项目的总结和收尾,保证了项目的完整性和顺利移交。

2.1 设计阶段的监理要点

智能交通诱导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1)实用原则:实用有效是最主要的设计目标,设计结果能满足需求并且行之有效;

(2)经济原则:选用性能价格比高的设备,在满足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

(3)完整性原则:考虑到系统的各方面因素,实现优化的设计、高效的信息处理、友好的用户界面;

(4)高效原则:性能指标高,软硬件性能充分发挥;

(5)先进原则:设计思想先进、软硬件设备先进、开发工具先进;

(6)灵活原则:系统配置灵活,能够适应应用和技术发展需要。

2.2 施工准备阶段

在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等有关资料的审签时,按照“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重点审查其针对性、可操作性及科学性。施工单位管理和作业人员的培训资料、资格证、上岗证的审查;施工单位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及制度的审查。工程设备、材料计划落实情况的检查;施工现场情况的检查;施工单位开工报告的审签。

审核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及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证、上岗证的是否有效;检查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机构及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配置情况;检查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及有关资料;检查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的防火、用电安全措施、各种安全标志;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防护措施是否可行。

2.3 施工阶段

大屏显示系统在施工过程中系统设备应满足防潮、防火、防雷等要求。处于游泳馆、沿海地区等损腐环境的LED显示屏应采取防腐蚀措施。显示屏应安装在牢靠、稳固、平整的专用底座或支架上。无底座、支架时,应设置牢固的支撑或悬挂装置。底座应安装在坚固的地面或墙面上,安装于地面时,每个支撑腿应用地脚螺栓固定。安装于墙面时,应与墙面牢固联结。不得安装在防静电架空的地板、墙面装饰板等表面。在搬动、架设单元过程中应断开电源和信号联结线缆,严禁带电操作。在高压带电设备附近架设显示屏时,安全距离应根据带电设备的要求确定。

LED大屏安装施工阶段监理要点:LED显示屏部分可采用钢、铝、木等材料。要求结构坚固、美观;LED显示屏外框无明显划痕;室外LED显示屏像素管安装应一致、无松动及管壳破裂;LED显示屏属GB4943规定的l类安全设备;LED显示屏保护接地端子应有安全标记;LED显示屏在熔断器和开关电源处应有警告标志;LED显示屏的对地漏电流应不超过3.5mA;LED显示屏可50Hz、1500V(交流有效值)的试验电压1 min不应发生绝缘击穿。

综合布线部分:强电线槽与弱电线槽应严格分隔,不能交叉;线槽连接之间应平滑过渡,不应有毛刺和尖角;线槽应有良好的公共接地和良好的屏蔽;强弱电线槽由专业安装施工单位负责施工;大屏幕显示系统电源的走线应走在投影底座的外围,防止线槽与投影底座支撑脚有冲突。大屏底架落脚处不能铺设管道、电缆等,底架下方只能铺设不大于50mm高度的线槽。

大屏幕显示系统安装工程标准物理拼缝要求均匀、平整,大屏拼缝宽度至少应塞进一张纸,最宽处以合同要求为准。十字拼缝处应无明显错位,用手触摸应无凹凸感,倾斜度、水平控制表示整个大屏幕显示系统的安装状况,分前后、左右和上下三种情况,分别用铅锤、拉线和水管来测量。目前没有具体标准,工程经验以不超过2mm为宜。

2.4 施工验收阶段

审查施工资料和施工单位自检资料;按照程序依据设计文件进行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检查验收、签认。

检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或质量控制计划;审核施工单位的开工报告、技术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设备、材料、构配件的质量证明文件;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有关工序质量的证明文件,如自检自查记录、隐蔽工程报验、分部分项报验等;审核有关工程变更文件;审核有关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技术鉴定资料。

验收应提交的文档有:

(1)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及图纸会审记录,技术核定等洽商记录。

(2)施工方案。

(3)竣工图,包括设计说明、系统结构图、设备布置及管线分布图、相关设备电气连接图、隐蔽工程施工图、设备清单。

(4)主要材料、设备的合格证及进场验收记录等原材料质量保证资料,性能测试、验收报告。

(5)接地电阻、绝缘电阻测试记录等有关安全功能测试记录。

(6)设备试运行记录。

(7)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8)分部工程所含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9)分项工程所含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10)强制性条文检验项目抽查了记录。

(11)不合格项目处理记录及验收记录。

(12)重大质量技术问题实施方案及验收记录。

(13)工程交接合格等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14)验收总结报告。

3 综述

综合素质评价融入信息技术考试中 篇8

关键词:新课标;考试;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30-02

新课标的一系列改革创新的理念中,对“评价”显得格外重视。考试作为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也被改革提到突出位置。如何在组织考试的工作中,充分应用新课标理念,采取更为科学的评价,从而获得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情况。这是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的问题。由于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要把综合素质评价融入信息技术考试中,我们在组织实施考试工作时,从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和考试结果各方面,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

一、考试内容

传统考试多以抽象的理论、陈旧的概念以及呆板的公式为主要考试内容。考查的主要是学生记忆性技巧性方面的能力,根本无法考查综合素质。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重在考察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的知识迁移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1.少一些名词解释,多一些分析与理解。对概念枯燥的记忆,不仅令学生了无兴趣,即使记住了,也未必真理解。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毫无益处。研究表明如果对概念真正理解了,即使不能完全复述,也能在实践中很好地应用。因此我们的考试理念中,要对涉及概念定义的考试内容以更接近生活实践的问题出现,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网络安全、网络使用道德规范,不以名词解释的方式出现,而是提供案例,让学生分析体会判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既能考查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考查到学生的道德品质素养。

2.少一些公式与计算,多一些方法与应用。我们平时工作生活中常用的一些数据计算,计算机能非常准确快捷地完成。因此现代社会对计算速度和技巧的要求也就显得不重要了,为了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育重点也应该从注重计算速度和技巧转变为注重方法与应用。

3.少一些理论,多一些实践操作。理论从实践中来,需要到实践中检验。这是科学研究的唯一方法。新教育理念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论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习不是简单地记忆和照搬现有理论,而是模拟前人走过的路,利用实践实验来获得理论结果,或者把现有理论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因此我们的考试也不能让学生抄写现有理论结果,否则就成教条主义了。如计算机的组成、网线双绞线的线序,就可以让学生拆装一台整机、制作一根网线,能开机、上网就说明学生掌握了,即使失败重做,记忆也会很深刻。

二、考试方式

综合素质从实践中获取也必须在实践中评价与检验。因此考试方式应以实践为主,综合应用多种方式方法。

1.开卷与闭卷。现在有些学科实行了开卷考试。开卷考试可以克服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不良倾向。开卷考试既可以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可以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考试的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开卷考试要收到应有的效果,命题质量是关键,特别是应避免闭卷考试内容开卷化,那些学生可以简单地从教材上找到答案的题目不适合用于开卷考试。

不是所有学科都要实行开卷考试,闭卷考试仍然是目前考试的主要形式。这种考试方式能够比较准确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闭卷考试一般是就所学书本的内容进行的考试,对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与综合能力较难考核,有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死读书之嫌,适合理论性强,要求准确记忆的课程。

2.个人完成与小组合作。“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是综合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学生除了要具备独立完成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操作外,和同学协同合作的精神也不能缺少,要考查学生的交流合作素质,在考试中就必须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

如word知识的考查,可以让学生独立设计一张贺卡,也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张小报,专题网页制作一章,因为工作量大,需要的知识结构丰富,有规划,有设计,有资料收集,有文字撰写,有网页技术等。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专题网站的制作。

3.成果综合展示。同学完成的作品最后要展示,展示方式让学生自己选择,可以打印出文稿,可以制作成演示幻灯片,可以发布成网站,也可以排练成节目演出等。通过综合展示可以了解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发展情况,如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

三、考试结果处理

1.打破唯分数论。考试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评价的多样性,新课标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因此学生考试分数不是评价的唯一依据,即使考试分数不理想,也应该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不要采取过激的处理方式,给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对于学生的进步和突出之处,应多给予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增加学习的动力。

2.强调“自评”和“互评”的方式。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考试评价中来。学生对自己的基础情况非常清楚,在考试过程中,哪些方面自己感觉进步了,哪些方面不如以前了,让学生自己对自己做详细分析与评价,这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同学之间因为在一起合作一起参与实践,每个同学的所作所为同学都看在眼里,让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被评价同学在同班同学中横向比较的水平。

3.教师评价同时进行。对学生评价的同时,也该对考试的组织者——教师,做一些必要的评价。评价教师的考试内容和方法是否符合新课标理念,评价教师组织管理情况是否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考核。

通过对信息技术考试各个环节的分析,探索出如何将综合素质融入考试之中。综合素质是学生成才的关键,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須彻底打破以往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策略,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党员相互批评意见汇总下一篇:机动车维修企业开业申请提交资料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