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教案

2024-07-20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教案(共7篇)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教案 篇1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学习难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学习方法 】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板书: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放音乐《我和我的祖国》)

一、导入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都不能分割„„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热爱自己的祖国是一个人最质朴最高尚的情感。

新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女诗人舒婷用她的诗唱出了对祖国的爱,我们今天就一起通过这首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来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二、作者简介: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三、写作背景: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成诗于1976年 “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这首诗写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历史时期,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的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凝聚着深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这首诗有着沉重的历史感,表达了一种希冀光明的痛苦与信念。

四、关于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实际上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

朦胧诗的特点:

①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②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并用,将生活扭曲变形,借以表现诗人对的现实的感受。

五、诗歌阅读方法:(1)、把握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厚的抒情性,和谐的音乐性。(2)、了解背景——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创作背景。(3)、展开想象——诗歌的集中性需借助想象拓展,诗歌的跳跃性需借助想象补充。(4)、捕捉意象——选择的意象,表达的意象,二者兼而有之的。(5)、推敲字词——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6)、体会音韵——音韵美,节奏美。

六、整体感知、初步诵读

1、找个同学放声朗读这首诗,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朗读展示给我们大家听听。谈谈看,在朗读的时候,你能从诵读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有什么感受?这里哪句诗最能具体充分地体现诗人在那个特定时代的情感?

参考:“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 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2、背景了解

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按常理,要表现热爱之情往往是热烈愉快、奔放昂扬的,就像小时候唱的歌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无比灿烂美好!为什么这首诗却透着沉重感?

为了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它,我们必须查阅背景资料,同学们在预习时不少人做了这个工作。我们来看——相关资料:舒婷初中毕业以后,去福建上杭山村插队。1972年底回城当工人。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由于十年**,国家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还没有从困境中完全复苏,诗人联想到祖国灾难深重的历史,充满了忧患,但**毕竟已经结束,现代化的脚步也已经迈开,诗人同时也充满了热切的期望和深情的祝愿。

3、自由诵读文本,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明确:

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七、精读细研

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作者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 明确:

这首诗为了抒发对祖国的深情,把数百年的历史浓缩在四组意象群之中。这四组意象群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泥上的驳船”;“贫困”“悲哀”“希望”“飞天袖间”的“花朵”;“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泪眼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迷惘”“深思”“沸腾”的诗人、“伤痕累累”“富饶”“荣光”“自由”的祖国。第一组意象以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表达对祖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第三组意象描绘祖国到了历史转折时期,已经走在了新生的起跑线上;第四组意象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关系,倾吐献身祖国的热望。

2.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不一样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

第一个“祖国啊”包含着的应该是一种因为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而无限悲痛的情感,是压抑而悲哀的感情。第二个“祖国啊”包含着的情感是复杂的,对祖国千百年来的悲哀感到痛苦失望,但在这种失望的同时又看到这个民族曾有的灿烂辉煌,看到这个民族从来就没有丧失对美好生活的坚定的期望,于是在痛苦里又带着隐隐的希望。

第三个“祖国啊”包含着一种备尝艰辛后的由衷喜悦,是终于在痛苦后看到新生的激动甚至狂喜,沉重又欣喜。

第四个“祖国啊”包含着对祖国的无限感激和热爱,满怀着一种要为祖国贡献出自己全部力量的激动和热忱。这里的情感是激昂、热烈的。3.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明确: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八、学生深情诵读全诗,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要读的沉重、缓慢、低沉。

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要读的舒缓。

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感情由低沉叹息转向亢奋热烈,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要读出高昂。

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读得坚定有力、不容质疑、给人高亢激昂的感觉。

九、自由神情诵读全诗。

十、【当堂训练】:

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思 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1.诗的第一节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情思。

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

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参考答案:

1.挂图 代数 琴 桨橹 茫然 苦恼 惆怅 焦灼 2.①时间缓慢 ②距离遥远

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

十一、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乐章。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十二、布置作业: 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补充: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诵读指导)我是你 / 河边上 // 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 / 额上 // 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 / 深深

勒进 // 你的肩膀↗(这两句语速要快,是前边蕴积的感情的勃发)

———祖国啊~(第一次咏叹,深沉的感叹,语气低沉,表达出难以言状的悲哀)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第二次咏叹,痛苦的呼唤,语调略高,表达出几多痛苦,几多希望)我是你 // 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 // 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 // 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这两句语速要快,气势昂扬,读出一种难抑的激情)

———祖国啊⌒(第三次咏叹,欣喜的呼唤,语气中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喜悦)我是你 / 十三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 /平方公里 / 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 // 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语速快,语调逐句上升,为下面的最高音蓄势)

———祖国啊⌒

我亲爱的 // 祖⌒国↗(全诗最高音,感情最强烈。语气昂扬,倾吐献身祖国的热望)

注:/ 表示时间停顿较短;//表示时间停顿略长;⌒表示语气延长;~表示颤音;·表示是重音;↗↘分别表示声调微升和声调略降,突出抑扬顿挫感。

本诗通过追溯祖国千百年的历史,表现了她的沉重疲惫,贫困与悲哀。但痛苦中的“我”并未沉沦绝望,而是依然向往光明,满怀希望,并且甘愿为理想去奉献,那是对“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养育了自己的祖**亲的报答。为表达这种赤子深情,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教案 篇2

关键词:意象,视频朗读,资源整合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基本内容

一、教学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全诗四节, 共有四个意象群, 通过它们的递进组合, 不仅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 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再到沸腾的非凡情感历程的青年一代的共同心声。诗歌先抑后扬, 宛如一曲多声部的交响曲, 呈现出由舒缓到急促, 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在理解本诗的基础上, 可以更好地学习后面食指的朦胧诗《相信未来》。

2.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接触的诗歌并不少, 可从具体情况来看, 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掌握分析诗歌的方法, 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但是小学阶段, 学生已系统地学习了100左右首古诗词, 30多首现代诗歌, 朦胧诗也接触了一点儿, 初三的学生经过初中一段时间的探究学习, 已具备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应该营造有效的学习环境, 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 体验学习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学习本课, 最大的困难跟学生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今天的中国, 蓬勃腾飞, 对于“文化大革命”的那段历史, 学生们只有在书本里、电视里或者祖辈的口中才能得知。因此, 笔者在设计这一节课时, 主要是创设情境, 利用相关的乐曲、影视资料来调动学生的感知, 让他们借助诗人选取的意象进入到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含蓄美、意境美;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 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 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4.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 整体感知诗意, 分析诗中意象含义;把握全诗的情感历程, 探究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 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5.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1) 选择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这种情感对于中学生来讲既抽象、复杂又不好理解。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善于直观形象思维, 弱点是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本课宜采用由意象分析到抽象思维的教学方法。

(2) 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手段把祖国变化过程演示出来。这样可以把抽象的爱国概念变得直观、具体、形象。学生易于理解, 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中“我”的形象内涵, 理清“我”与祖国合二为一的关系, 同时, 可以感受中华民族艰难的发展历史及激发学生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3) 运用问题驱动法,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例如:使用PPT展示“为什么说‘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又说‘我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呢?”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 这样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 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文中意象的理解和掌握。实现教师由教学向导学转变。

二、教学流程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有效实施

一、创设情感场

导入:同学们,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这是陆游对祖国的爱。“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对祖国的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总理对祖国的爱。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对祖国抒发了自己的爱恋之情。那么,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入作家舒婷的作品, 来探究她是如何表现对祖国的爱恋的。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历史名人的爱国情怀,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为诗歌奠定感情基础。】

二、反复诵读, 感悟诗歌

(1) 深情范读, 先声夺人。播放朗读视频,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设计意图:范读能最直接地表现诗歌的音乐之美、情感之美, 能直接地触动学生的感官和心灵, 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乐、图片输入学生的头脑中, 使之形成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 学生耳闻其声, 目睹其形, 身临其境, 并引起诵读的冲动。因此, 通过深情的配乐朗读, 便于学生尽快感受到这种深情, 为下一步的赏析奠定基础】

(2) 整体感知, 交流所得。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 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 反复诵读, 体会情感。

三、问题探究, 领悟形象

探究一:什么是意象?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

第一节, 连用“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五个意象, 并以“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语, 来描绘祖国的历史所承受的苦难与忧患。通过句式“我是……”分析得出祖国就是我, 我就是祖国, 我与祖国合二为一, 我与祖国从血脉相通, 祖国历史落后, 我的心情也必然是悲伤, 压抑、低沉的。

第二节, 用贫困“悲哀”、“希望”、“飞天袖间”的“花朵”表现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 只是长期以来希望太渺茫。但在渺茫的希望也是希望, 它终将到来, “我”的情感也随之变化为“痛苦, 但仍存希望”, 这一段注意朗读时语调的调整。

第三节, 用“蛛网”、“古莲胚芽”、“笑窝”、“起跑线”、“黎明”五个意象来写祖国正迈向崭新的明天, 我欣喜愉悦之情。在朗读这段时要将看到祖国辉煌的欣喜之情读出, 为使学生体会语势的加强, 一般采取齐读。

第四节, 学生讨论 (1) 为什么说“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又说“我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呢? (2) 作者将祖国比作什么?这时教师展示图片, 将祖国近现代所受的耻辱利用PPT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总结完成。进一步追问我为什么是迷惘的?深思的?沸腾的?学生通过教师点拨, 可自行得出结论 (第四小节) ———未来的美好“我”:热血沸腾, 坚定信念, 为祖国献身。

探究二:每节诗末的“祖国啊”, 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 从中可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 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探究三:文中的我就是指作者一个人吗?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学生通过多次的诵读之后, 对诗歌的内容已有了基本了解, 但我们都知道要深入理解一首诗的思想内容, 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生活经历, 因此, 笔者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将能表现近百年来祖国变化的相关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这些鲜活的画面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激活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亲身实践中感悟祖国的伟大富强。】

四、小结全诗

以歌曲《走进新时代》总结全诗。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 以音乐作为结束的内容, 让学生在欢快而又富有节奏的音乐和歌声中结束课程。同时, 激发学生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深深祝福之情。】

五、拓展阅读及作业

以PPT展示舒婷《致橡树》。

【设计意图:语文传承的是精神文化, 适当的拓展阅读和积累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策略。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将舒婷的另外一篇代表作《致橡树》展现在学生面前, 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更扎实地学习课文。】

第三部分:有效整合分析

一、整合点诊断的思路和依据, 解决办法的选择与思路

1. 整合点诊断的思路和依据

本课教学确定4个整合点:“背景知识的介绍”、“朗读视频”、“新知识的传授”、“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

学习《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 其目的是通过诵读及分析本诗的意象, 理解诗人的情感历程,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利用多媒体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乐、图片输入学生的头脑中, 形成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 并引起诵读的冲动。

2. 解决办法的选择和思路

学习这一内容时, 由于其所特有的历史背景离“90后”及“00后”学生生活的环境太远, 故课前对作家生平及背景知识了解非常重要。传统教学往往通过教师的口头宣讲来完成这一任务,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蜻蜓点水。所以, 笔者预先把作者的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制作成PPT在课堂上演示, 不但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且也便于突出重点。

诗歌的学习, 诵读很重要。笔者播放朗读视频,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情境。

课中有些名词, 例如:水车、矿灯、隧洞、路基等据学生的生活太远, 学生无法理解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如果仅靠一块黑板和老师的语言讲解学生很难理解透彻。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形象, 变静为动, 变不可见为可见, 营造了适宜的教学环境, 展现了祖国“历史的落后”、“过去的痛苦”、“现在的希望”、“未来的美好”,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笔者又将舒婷的另外一篇代表作《致橡树》展现在学生面前, 并提供给学生相关的网站、网址, 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探究, 既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使学生涉猎更广的文本的领域。

二、整合效果反思

1.成功之处

本节课较充分地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 发挥了“整合”的作用, 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方法, 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 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师生交流的方式、方法得以转变, 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使教学效果更优化, 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2.尚需提高之处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篇3

拾起一片枯黄的落叶,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捧起一把芬芳的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聚拢一朵奔腾的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翻开一本发黄的《上下五千年》,我说:“这是我的祖国!”

祖国啊,你是我心中永不西下的红日,你冲破黑夜,照亮我勇往直前;你是我魂牵梦萦的思索,带着你的理想,你的伟岸,将我与世界融合。我要赞美你,赞美你啊,赞美你的伟大!你的博爱!你的雄壮!

啊,祖国,伟大的祖国,我的生命凝结在五千年前的他们身上。这伟大民族诞生的那一刻,便注定了我血液里流淌着的奔涌的思潮。

触摸着兵马俑冰冷的躯壳,拂去尘埃,重现在我面前的,是活着的他们;站在茶马古道上,感受那悠悠的历史长河慢慢地渗入我的骨血,给我的生命带来永不止息的跳跃!

你,又是无限悲壮的美丽。踩着圆明园的瓦砾,空气之中弥漫着你的忧伤,弯腰抚摸满目伤痕的大地,每一寸土壤都有悲伤在蔓延。那是你的屈辱啊!在过去风雨飘摇的百年里,你用你柔弱的双肩挺起千千万万中国人的脊梁,用你高傲的胸膛为中华儿女遮蔽风雨,你原本慈祥的面容化作无数把利剑,直刺侵略者的心脏。那是你的抗争啊!母亲,你的鲜血喷涌向天空,染红了世界,化作天边飞翔的白鸟,发出不满于苍天的悲鸣,振翅向天;母亲,你的泪水划落在大地,洗刷了她的苍白,绽开出无数怒放的红莲,散发着生命的气息,落叶归根!母亲,你挺直了脊梁,张开了双肩,把你的仇恨,变成仰天的怒吼!你是不屈,你是无畏,你是奋争啊!

残败的的梅凋零在残垣断壁的墙角下,枯萎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中,远处飘渺的天空传来一声巨人的宣告,为悠悠中华的五千年历史,添上了厚重的一笔!谁知道,这是梦境还是思索?

古老的文明,镌刻在断戈残戟之上。勇敢与忠贞,无畏与怒放,早已融解在我的每一个细胞之中;逝去的硝烟,飘荡在异国的天空。 坚韧与深沉,内敛与和谐,幻化做空气中的每一个微粒,随我同行。

祖国啊,你的涅盘为我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你的变革给我的灵魂带来沧桑巨变。

祖国啊,你若是那河边常青的垂柳,我愿化作你枝条上的一片绿叶,为你的青春增添一份新绿;你若是那浩荡的江流,我愿化作你支流上的小河,为你的浩荡平添一份行色吧!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案 篇4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教学重点:

1.分析诗歌意象运用的特点。

2.诗中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并占优势的艺术想象对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3.意象叠加和意象特征强化二者对表达主体感情的作用。教学难点:

1.探究诗歌中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2.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国是一个古老的主题,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一代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怀着拳拳的女儿之心,用诗歌唱出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去聆听她的心声。二.、作者简介: 略

三、诵读: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

1、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朗读诗歌,边读边体会: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情感?你是通过哪些具体词句或具体形象体会出来的呢?开始自由朗读!

2、学生读。注意读准字音,体味情感,注意语流。四.分析诗歌。

1、诗人一面形象地理解着世界,一面又借助于形象向人解说世界;诗人理解世界的深度,就表现在他所创造的形象的明确度上。”她选择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又构成了怎样一种完整的图景?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破旧的老水车(以“水车”对河的依恋象征“我”对祖国的相依相存。“破旧”表现历史之久。)疲惫的歌 熏黑的矿灯(“熏黑”言其使用时间之久。“我”与祖国“在历史的隧洞里”长期“蜗行摸索”。)干瘪的稻穗(“稻穗”“干瘪”是因土地贫瘠。尽管“干瘪”,也是赤子的一颗心啊!)失修的路基

淤滩上的驳船(驳船在淤滩上,行进很艰难啊,“我”靠祖国的拖曳得以前行,才不致掉队,极力表现了祖国对儿女的珍惜,儿女对祖国的痛惜。看到“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我”痛惜、爱怜、负罪之至)

2、“我“该怎么理解呢?(可以结合第四节的前两句)(简单介绍意象,诗中的形象其实是意象,艾青:“意象是纯感官的,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诗人借助意象的和谐的组合表情达意。)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花朵稍微亮丽一点,但是花朵在这里是„„未落到的,而且是千百年未)

3、飞天是什么呢?

飞天,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飞天落处,朵朵香花飘落,颇有“天花乱坠满虚空”的诗意。这里应该是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我们同学所罗列的这样一些意象形成的雕塑,给人一种怎样的整体感觉?(其实是一种意境,意境是诗人对于情景的感兴,是诗人的心与客观世界的契合。)

明确:其实在诗歌第二小节里有几个词语概括了这样一种感觉: 我是贫困我是悲哀 第二小节是痛苦,是希望。

4、为什么是是痛苦,是希望呢?

“飞天”这个意象奇伟而瑰怪,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个意象虽然表明美好的希望未变成现实,富民强国的希望在漫长的黑暗历史中是那样的虚无缥缈,似乎永远都是美丽的神话,可望而不可即.5、其实在第一节里也有一种希望,只不过希望是很渺茫,能看出来吗? 明确:歌虽“破旧”虽“疲惫”却“纺”个不停;“蜗行”而不是“蜗居”,对光明的摸索却从来未停歇。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6、.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7、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用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教案 篇5

九年级语文下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优秀范文一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爱国主义的传统以及舒婷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掌握《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作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主要内容:1、舒婷简介。

2、爱国主义诗歌的传统和文学特征。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4、朦胧诗的时代历史背景及艺术特征介绍。

教学重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教学时间:2课时。

一、先导学习: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

◆感受情感基调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歌唱祖国的诗作。一说“歌唱祖国”,我们立马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歌唱祖国》(播放歌曲)。这首歌,激情澎湃,余味无穷。一方面,我们的情绪缠绕在激昂的旋律中,难以自拔;另一方面,我们的思绪停留在对爱国歌词的咀嚼里,回味又感慨。

◆回归历史渊源

爱国主义文学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最早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诗作是《诗经•秦风》中的《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爱国主义诗作最著名的当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近代以来,山河飘摇,爱国主义名篇又有很多,如谭嗣同的《有感》: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把握诗美特征——昂扬

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诗篇往往产生在国家危难之时,对时局强烈的忧愤伴随诗人对祖国执着而深沉的情热,使诗句充满激昂慷慨之气。因此,人们常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在太平盛世,歌颂我们伟大祖国的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繁荣昌盛,是一般诗人在构思时很容易想到的固定的套路。诗人们往往在铺张而华丽的描述中,寄寓着对祖国的辉煌的往昔、灿烂的今天和美好的未来的深情赞颂。

从情感美学上,爱国主义不属于当下人喜欢的柔美型,而是一种壮美的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在文学中,往往携带着浩荡的气势、充沛的激情、或者深沉的感叹,带给人们灵魂的升华、人格的重铸,以及心灵的净化。

概而言之,爱国主义基调是昂扬的。高亢的激情,博大的情怀,热烈的情感带给诗歌昂扬亢奋的语调,这些构成了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美学特征。

二、文本细读:《祖国啊》的爱国情感分析

◆获取初步印象

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爱国主义诗歌却有所不同。我们先来听一下这首诗的一个朗诵。

问题1.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是获得诗歌的感性认识。从第一印象出发,请思考:本诗和其它爱国主义诗歌相比较,有何不同的特点,在语气、语调、情感基调、文字风格方面?

提示:本诗从总体来说基调是低沉的,低沉而不压抑的语气、失望中不放弃希望的执拗是本诗独有的诗美特征。

◆细化意象分析

诗歌鉴赏的第二步,是对诗句进行细读,主要做意象和情感分析。

本诗第一节扑面而来五个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都是象征我们祖国的。但这些意象带给我们的都不是欢畅,而是窒息。水车是“老”的,“破旧”的,那“疲惫的歌”声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吱吱呀呀作响、缺梁断柱、数百年来走走停停的“中国”;矿灯不是锃光瓦亮的,而是“熏黑”,浸透了污垢,灯光下的风景也是不美的,黑暗的历史隧洞里爬满了蜗牛一般的中国人,他们因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而四处“摸索”;稻穗是干瘪而没有营养的;路基是失修而不堪重负的;驳船已经搁浅在淤滩上,还想拉它前行的中国“脊梁”与“臂膊”们,即使勒出一道道的血痕,也难以让它摇动分毫。行文于此,诗人已近窒息,所以不得不深吸一口气(破折号),发出意味无尽的感叹“祖国啊”!

第一节的五个意象充满了上世纪70、80年代的朦胧,第二节诗人放下了手中的竖琴,直接以政论概念点题。“贫困”、“悲哀”的高度概括,揭示了中国物质、精神的双重“不文明”状态。一般而论,诗歌写作忌用抽象概念。这里诗人用“贫困”“悲哀”点题,说明了诗人的急迫与无奈的心情。后两句,诗人使用了“花朵”这一意象,看似带来了轻松与美的感受,“飞天袖间的花朵”也象征着春天和希望,这花朵本来是要撒向人间,带来春光无限的,但一次次的播撒,都不知花落谁家,中国的地面上只有饥渴的双眼,却见不到一片春花落地。

第三节,诗人笔锋一转,使用了“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一系列的意象,象征文~过后我们国家的新形势。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祖国,一个充满希望和奋进精神的祖国。虽然这些希望只是开端,还难以看到它们的将来,但新的起点总是带来新的希望和期盼。

第四节,诗人借“乳房”意象,“伤痕累累”重复了前两节的意象特点,让我们不由想到祖**亲多灾多难的历史,特别是饱受欺凌和摧残的近现代中国史,心中翻出无尽的酸楚。对这一意象的深入理解,就使得诗人的“深思”、“迷惘”、“沸腾”,言之有历史内涵和人格内涵。这不仅表达了走过“文~”的一代青年的情感历程,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心灵历程的高度概括。综观历史,多少炎黄子孙为贫穷落后的祖国“迷惘”“沉思”,为新生的、腾飞的祖国而“沸腾”!

◆总揽诗美特征

本诗的一大特征是抒情主体和抒情客体、对象的交错换用和彼此交融,显示了我与祖国骨肉相连,荣辱与共的高度统一关系。

全诗共四节,是一个起承转合的结构。低沉的语调,悲凉的情怀,前两节已成定调,虽有第三节新的希望、鲜艳的色彩破空而出,最后一节又用“伤痕累累的乳房”重复了这一基调。虽然诗尾收拢了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情感线索,也难以掩盖全诗的悲凉之气。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问题2.这种对中国的描述真实吗?

问题3.诗人为什么这样描述中国?

问题2:讨论。

引导:描述出单方面的深刻真实,显示诗人忧患意识下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比较中华文明史和改革三十年、建国六十年纪念活动宣传出的中国面貌。结论:各有其真实性。

问题3:这要求我们回到诗的创作年代,考察舒婷那一代人的情感经历和诗歌创作时的文化背景。

诗歌鉴赏的第三步,是拓展对诗人诗作的了解。让我们走近作者,走入作者的那个时代。

三、拓展阅读:朦胧诗和那个忧患的年代

◆朦胧诗人舒婷

舒婷,原名龚佩瑜,与北岛、顾城共为朦胧诗派三大代表诗人。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代表作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成诗却早在1976年“四五”之后的动荡时代。

◆离经叛道的朦胧诗派

朦胧诗这一概念,来自评论家章明的一篇评论的题目《令人气闷的“朦胧”》。章明认为这些诗歌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不良影响,过于追求个人化的意象与词汇,涵义晦涩,整体意境荒诞而诡异,有时还呈现某种灰暗低沉的情绪。不过,在另外一些支持朦胧诗的评论家那儿,朦胧诗代表一种新的“崛起”,当时有三篇非常有影响的诗歌评论,后来被称为“三个崛起”,即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先生《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和徐敬亚《崛起的诗群》,他们的这三篇评论,肯定了朦胧诗的作用和成就。

到底孰是孰非,我们先看一首诗。

北岛《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中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总体来说,他们拿着人性和理性的武器,要颠覆传统的价值观念,包括:政治热情、理想、信念、道德、教育、伟大、高尚、真诚……最后,他们也不相信人和人性。

◆叛逆而忧患的年代

1978年始,在政治文化和文学领域里发生了一系列大事:拨乱反正,真理标准大讨论。陡然间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方向,也改变中国社会文化的进程和氛围。

以伤痕文学为发端的文~后文学,从最初的对文化~的反省、否定,进而对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弊病给予大胆的暴露。文学界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一直走到寻根文学,主要的声音是揭露、批判、怀疑和叛逆,改革文学、军旅文学也追求思想的深沉。

在拨乱反正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潮冲击下,社会上极左价值观陡然崩塌,而新的价值观有待确立,出现了一时的信仰真空。一时人们惊呼“上帝死了”。

80年代青年被称为“叛逆的一代”。当时的时代的关键词著名的有:百废待兴,崔健与摇滚,喇叭裤、蛤蟆镜、迪斯科,伤痕文学、朦胧诗,本土文明的焦虑。

◆50一代的精神历程

“朦胧诗”代表诗人中,顾城1955年出生,其他的都是1949年到建国后两三年这个时间出生的,可以称为“新中国的同龄人”。

在幼年时的50年代,他们被形容为“长在红旗下,生在蜜罐里”。被领袖寄予重托,“你们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祖国的未来寄托在你们身上。”他们也自觉地、自豪地宣称“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从此,从红小兵到红卫兵,从停课闹革命到斗私批修、文攻武卫、批林批孔、打砸抢,从上山下乡到返城,他们狂热的、忘我的投入到一次又一次“革命运动”中。到70年代末的拨乱反正时期,他们忽然就成了被耽误的一代,文~的忏悔者。他们不但是多年政治生活中的害人者,同时他们也是受害者。他们这样概括倒霉的一生:“该长个时三年自然灾害饿肚子,该上学时停课闹革命,该恋爱时上山下乡,该养孩子时计划生育,该领工资时下岗。”所以,文~过后,传统价值观念被全面颠覆,举国上下一片怀疑、批判的声音。文~过后的一代被称为怀疑的一代、叛逆的一代,朦胧诗是其中的代表。

九年级语文下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优秀范文二

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2学情分析

1.诗中“我”的形象。

2.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3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用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2.我是失修的路基,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的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迁移延伸

课外阅读舒婷的《双桅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附:

双 桅 船

舒 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8月

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用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2.我是失修的路基,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的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迁移延伸

课外阅读舒婷的《双桅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附:

双 桅 船

舒 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8月

九年级语文下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优秀范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诗行间意象转换和诗意跳跃的朗读节奏,以表达全诗的主旨和各节的要义。

2.学习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意象运用的特点。

诗中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并占优势的艺术想象对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

意象叠加和意象特征强化二者对表达主体感情的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设计思想:

本课意在突出本诗的情感发展脉络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点。同时,如何解析朦胧诗的朦胧,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诗歌的特点,学会分析鉴赏这样的诗歌,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即分析本诗意象的象征意义。对学生启发引导,引导他们读更多的诗歌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国是一个古老的主题,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一代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历了“文~”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怀着拳拳的女儿之心,用诗歌唱出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去聆听她的心声。

二.、作者简介: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文~”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同时也使她们进行了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

三、诵读: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

1、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朗读诗歌,边读边体会: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情感?你是通过哪些具体词句或具体形象体会出来的呢?开始自由朗读!

2、学生读。注意读准字音,体味情感,注意语流。

3、请专家读。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这样读。

四.分析诗歌。

1、刚才同学好像前两节读的低沉,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抓住诗中的形象分析。“诗人一面形象地理解着世界,一面又借助于形象向人解说世界;诗人理解世界的深度,就表现在他所创造的形象的明确度上。”她选择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又构成了怎样一种完整的图景?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破旧的老水车(以“水车”对河的依恋象征“我”对祖国的相依相存。“破旧”表现历史之久。)

疲惫的歌

熏黑的矿灯(“熏黑”言其使用时间之久。“我”与祖国“在历史的隧洞里”长期“蜗行摸索”。)

干瘪的稻穗(“稻穗”“干瘪”是因土地贫瘠。尽管“干瘪”,也是赤子的一颗心啊!)

失修的路基

淤滩上的驳船(驳船在淤滩上,行进很艰难啊,“我”靠祖国的拖曳得以前行,才不致掉队,极力表现了祖国对儿女的珍惜,儿女对祖国的痛惜。看到“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我”痛惜、爱怜、负罪之至)

“我“该怎么理解呢?(可以结合第四节的前两句)

(简单介绍意象,诗中的形象其实是意象,艾青:“意象是纯感官的,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诗人借助意象的和谐的组合表情达意。)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花朵稍微亮丽一点,但是花朵在这里是……未落到的,而且是千百年未)

飞天是什么呢?

飞天,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飞天落处,朵朵香花飘落,颇有“天花乱坠满虚空”的诗意。这里应该是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

“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我们同学所罗列的这样一些意象形成的雕塑,给人一种怎样的整体感觉?(其实是一种意境,意境是诗人对于情景的感兴,是诗人的心与客观世界的契合。)

明确:其实在诗歌第二小节里有几个词语概括了这样一种感觉: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第二小节是痛苦,是希望。

为什么是是痛苦,是希望呢?

“飞天”这个意象奇伟而瑰怪,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个意象虽然表明美好的希望未变成现实,富民强国的希望在漫长的黑暗历史中是那样的虚无缥缈,似乎永远都是美丽的神话,可望而不可即.其实在第一节里也有一种希望,只不过希望是很渺茫,能看出来吗?

明确:歌虽“破旧”虽“疲惫”却“纺”个不停;“蜗行”而不是“蜗居”,对光明的摸索却从来未停歇。

2.这就是,我们的祖国。这是诗人在前两节中营造出来的,整体的感觉。了解了这种感觉后,应该怎么读呢?(请学生诵读)

老师读,(多媒体课件展示“朗读脚本”,教师讲解。)

这一节的感情是沉郁凝重的,用深沉的语调和舒缓的节奏,方能传达出诗人对祖国灾难历史和严峻现实的哀痛。正如刚才同学们体会到的,“老水车”等一系列意象展现了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破旧”等修饰词语显示出祖国在苦难中顽强挣扎,缓慢前行,朗读时要用低沉的重音来突出它们的含义。尤其是“深深”后面的停顿和“勒”字的重读处理更能体现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

听了老师的介绍,对同学们朗读诗歌有没有启发呀?相信同学们现在对这一节的理解会更深入了。那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读一读这一节诗呢?可以先在下面练习一下,读给自己听或读给同桌听。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位同学的朗读感动了自己,也打动了我们。而他的神情又很具有诗人的气质,使我想起了著名诗人艾青的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学生合作创作朗读脚本,并练习朗读。

同学们可以借鉴模仿老师的这个方法,从另外三节中选择自己最喜欢读的一节,也为自己创作一则朗读脚本,并在脚本的指导下练习朗读,朗读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我们以四人小组为一个创作集体,看哪一个创作小组脚本写得好,朗读读得好。

4、各小组交流脚本,表演朗读。

教师准备资料:

第二节:这一节的感情同第一节一样凝重,用深沉的语调和舒缓的节奏以表达诗人对祖国那段屈辱而沉重的时期的哀思。“贫穷”、“悲哀”这两句应低缓,来传达出诗人对祖国灾难历史的哀痛。“痛苦”应重读,表明希望无法实现带给人们的苦楚。尤其是“希望啊”和后一句中的“花朵”应用颤音来进行朗读,更能体现出与祖国生死相依的情感。最后一句“祖国啊!”应让人觉得有压抑感,语调下抑,而不能上扬。(推荐一人读)(多么深沉的感情啊,如行歌慢板,余韵缭绕,令人回味)

第三节:这一节写得充满希望,写出了祖国在腾飞,祖国未来前途无量。朗读时,要朝气蓬勃,充满希望,读出对未来的向往。所以说,应以欢悦、热烈之情去朗读。“簇新”,“挣脱”等词写出祖国正在发展,在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走向改革开放,所以要读得激昂。“黎明”应重读,并在其后停顿一下,“喷薄”是个重点词,要以高亢的声音去读,要表现出新生的希望。(建议一男一女读)(读的铿锵有力,声情并茂,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你们真有诗人的情怀啊!)

第四节:这一节的感情激昂,亢奋,要用富有激情的语调传达出诗人愿意献身祖国的建设,为祖国的富强贡献自己力量的雄心壮志。后面的两组排比句,要读出对比,欲扬先抑,并且还要突出层次,“迷惘”、“深思”、“沸腾”等词语读起来要有排比的气势,声音应从低到高逐渐起伏变化。“那就从我的……你的自由”这一句应体现渴望为祖国奉献自己的情感,音调应高亢一些。(建议四个人读)

真是激情澎湃,荡气回肠啊,太有感染力了,我们大家听得也都热血沸腾了!同学们,我们也像这个小组的同学一样,用高昂的语调和饱满的热情唱出我们的心声吧!想读的同学一起来!(全体读第四小节)

6最后大家连起来再自由诵读一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注意感情。

7现在我们请专家来读一下,好吗?然后全班齐读。

明确:“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这些意象时空大幅度跳跃,构成了立体交的一组喻意。这就全方位地书写了祖国成长的苦难历程、再生的悲喜、新长征的开始和未来的美景,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百废俱兴、气象万千、生机无限的壮丽景象,同时也勾画出了新一代的勃勃英姿。他们曾经迷惘过,现在治愈好了心里的创伤,正在思索,正在探求,而且已经跃起在雪白的起跑线上。一声“祖国啊”,在这里流泻出对旧貌换新颜的伟大祖国的惊喜、赞叹、眷恋和爱恋的激情。

为什么“我” 是你的十亿分之一,又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总和?

明确:“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总和”这两个意象,从人口和国土的角度抒写了“我”与祖国的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诗中的我,不再是小草,也不再是青松的幼苗。而是时代的主人,历史的主人,命运的主人了。

具体到底是怎么做呢?

“你以伤痕……沸腾的我”这一复合意象内涵丰富,概括力极强。它形象地描绘了祖国悲惨的遭遇,又简约地表现了我那种曲折复杂的心灵历程,着重地表达了患难中祖**亲所赐予自己的养育深恩。于是,诗人以如椽的巨笔将“我”的霹雳炸响的誓言横抹在祖国的蓝天:“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自由,你的荣光!”诗人为了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不惜献出自己的青春、才智,甚至肉体和热血;这是赤胆忠心、慷慨悲壮、浩然正气的形象表现。末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复踏中有变化,不仅造成了诗情的回荡,而且有力地强化了献身祖国的题旨,使诗歌在高潮中嗄然收束,收下了经久难息的余韵。意蕴也就出来了。

五、小结

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六、最后,老师提议,让我们再次发出我们心底最深情的呼唤吧——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篇6

当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当万里长城边迎来第一抹火红的太阳——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我想说不愿说,我也曾经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上,我看祖国是一滩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

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洲的东方,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

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

长城——那道伤痕,记载了多少沧桑,又表现得如此顽强!那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向往!

长江——那是祖国的脉搏!跳跃着永不枯竭的悸动,挥洒着无尽的情伤。

黄河——那是祖国的血液!沸腾着、奔涌着、无力不摧,昂着头向前,何等的自信和骄傲啊!

不必说,当时的祖国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不必说,我们的母亲一穷二白、千疮百孔;不必说,经历过多少风雨与雷电;不必说,遭遇过多少沼泽于泥泞……

无数的坎坷和挫折,磨练了我们顽强的意志;艰辛与灾难是对我们的洗礼与考验!英雄的中华儿女愈战愈勇、愈挫愈坚!

终于,踏尽山重水复!终于,迎来柳暗花明!

就在新中国成立的这65年里,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真可谓一日千里。如今,改革开放为祖国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伟大的祖国以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由于祖国的强大,香港和澳门才回到祖国的怀抱;由于祖国强大,全世界水电工程规模最大的长江三峡工程才得以建成;由于祖国的强大,第29届奥运会得以在北京举行;由于祖国强大,“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得以成功发射,“神舟十号”的发射,更是显示了祖国科技的飞跃进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今天,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接,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响亮回答: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让我们用青春沸腾的热血去建设我们亲爱的祖国吧!相信,中华的少年一定能创造出令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奇迹!

现在,我要真挚的道一声:我爱你,我亲爱的祖国!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教案 篇7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1

本学期学校开放日期间,我做了一节关于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课,受到了市教研员刘老师和兄弟学校老师的较高评价,同时也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让我受益不少。现将做课后的一些感受与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

1、关于现代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由于初三教学任务的繁重性与中考的紧迫性,作为教材重要内容的现代诗歌教学被老师们无奈地严重压缩。九年级上下册共编有两个诗歌单元,但据我所知,没有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名老师以够把这两个单元以够认认真真地讲授完成。能讲三四首已是不错的了。

但现代诗歌作为现代文学的重要体裁,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又是不可或缺的。现代诗歌在积累语言、品味情感、陶冶性情、提升品味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其它文学体裁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主张对于优秀的现代诗歌我们必须要讲,而且要讲透。不仅要讲出本首诗的内容与情感,更应教给学生的是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2、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我把本节研究课的研究课题定位于:中学生从何从美学的角度鉴赏现代诗歌。力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具备初步的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尽量起到教一课而带全面的作用,引领学生以本课为范例,进而主动地去学习课本中的其它现代诗歌,培养学生对现代诗这种文学体裁的兴趣,课下能够去较多地搜集并主动积累一些现代诗歌。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以“从美学角度鉴赏现代诗歌”为纲,努力突出三点:即充分诵读、适量训练、广泛拓展。以上各点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贯彻,课堂效果良好。

二、课堂教学的得与失。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1、研究课题选择恰当,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学生学到了知识,基本掌握了现代诗鉴赏的“三美”原则。

2、课堂环节的设计合理,整堂课我设计为聆听诗意、品读诗意、感受诗意、创造诗意、延展诗意五个环节,各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联系紧密。

3、诵读的环节体现充分,无论是教师的激情范读,还是学生的品读,展示性朗读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成为本节公开课的亮点之一。

4、教法和学法选择适当,课堂分析精炼。课文分析不照本宣科,不以诗论诗,而是重在以本诗为例,向学生传授鉴赏诗歌的方法,形成能力,课堂中重在分析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从诗歌最简单的意象入手,逐步达成目标。

5、训练和拓展得到了体现,很多学生搜集多首朦胧诗的作品,扩大了学生知识面。体现了“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语文教学思想。

我认为本节课在以下方面仍需改进,是本节课的不足:

1、环节设计过多,使得各环节过于紧凑,有些环节流于肤浅,如创造诗意这一环节,学生的练习时间只有三分钟,显得有些紧张。

2、课堂气氛需进一步调整,一方面是学生的预习不充分,公开课准备仓促;另一方面学生显得有些紧张。

三、改进措施及今后教学设想。

1、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继续发挥自己善于研究的优势,向同组刘老师及其它各位老师学习,加大语文教学的研究力度。

2、充分挖掘各种方法,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教师上课的激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热情。

3、突出教学中的课堂管理和课下辅导,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次教学开放日的公开课活动,让我受益很多,相信一定会给自己以合的课堂教学带来诸多的帮助,愿与来自各校的各位领导老师共同提高。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2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朦胧诗,也是一首深情的爱国诗歌。诗人舒婷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全诗四节,共有四个意象群,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诗歌先抑后扬,呈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读来使人荡气回肠。怎样教学这首诗歌?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朗诵上。因为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因此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后读,读品结合。教学设计上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朗读。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用心去读,反复去读,用心去感受。以读带品、以读促品是本课的所采用的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个人读、自由读、集体读等不同方式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比如开头教师诵读让学生初步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中,然后让学生与文本亲密的接触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文本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再通过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在仔细玩味诗歌语言的同时感知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在分析的过程中灵活让学生个独,齐读,分句读等,并且落实诵读技巧,推动学生理解文本。

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引领学生从品析诗歌的意象入手来感知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梳理出诗人的情感脉络。

体会情感美的两个方面:

一是情感由深沉悲痛到激昂热烈的变化美;

二是对祖国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赤诚美。所以在分析情感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体会到了意象的新颖与准确。

三、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

领会诗人移注在形象上的主观情感,体会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从而理解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四、课堂环节的设计合理。

整堂课我设计为聆听诗意、品读诗意、感受诗意、延展诗意四个环节,各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联系紧密。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我始终觉得在以下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1、环节设计过多,各个环节的衍接过渡上显得有些粗糙,过渡不够自然。由于各环节过于紧凑,有些环节流于肤浅,由于太注重读的指导,致使课堂计划的意象指导没能更充分的落实,课堂调控能力还需加强。

2、学生自己站起来展示的勇气不够,缺少那种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的感觉。当然这也说明我个人的调动力度和对学生激励力度还没要达到我预想的效果,缺少形式多样调动。

总而言之,我这堂课的整体设计是想以读促教,以读促学,但效果与预想还稍有差距,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这也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诗歌教学的难度,我将会在诗歌的教学上继续摸索、探究,寻求更有效的方法,以提高我诗歌教学的质量。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3

1、注意陶冶爱国情感和培养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避免了空洞得说教。

2、教学应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之间对话、是与生对话,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惟其如此,师生思想互相砥砺,方能擦出智慧的火花。

3、“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本诗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真正实现语文课阅读本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来解读本文。自主实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4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朦胧诗,也是一首深情的爱国诗歌。诗人舒婷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全诗四节,共有四个意象群,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诗歌先抑后扬,呈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读来使人荡气回肠。为此,在教读本文的时候,我尝试使用了以 预教(任务)驱动课的教学模式为主,其他四种教学模式为辅的教学设计。并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朗读。学生用心去读,反复去读,用心去感受。教师有效地范读引导,方法点拨。不仅让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而且读时要揣摩诗句意思,体会诗的内在旋律,进入情境。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领会诗人移注在形象上的主观情感,体会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从而理解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三、这节课最大的成功就是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在读、在品、在悟、在提高。不仅把握了朗读的技巧,提高了朗读水平和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能当堂成诵。

四、课后作业有效进行了拓展,学生的续写和仿写更是出乎意料的成功。真可谓综合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真正的感受到:教师的示范引导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入情入境的学习,才会收获多多,才会真正的高效。我感到,在这堂课中,教师真正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的知识的殿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拨学习的方法,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疑难,自悟反思,领悟方法,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课堂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中的首席。但缺点不足也是在所难免,由于太注重读的指导,致使课堂计划的意象指导及仿写训练没能更充分的落实,课堂调控能力还需加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5

教读本文,我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朗读。学生用心去读,反复去读,用心去感受。不仅让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而且读时要揣摩诗句意思,体会诗的内在旋律。

2、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联想思维,领会诗人移注到形象上的主观情感,体会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的心声的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因为他在某种程度上是解读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有助于理解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联系时代背景材料,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深刻理解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学完本文之后,多数学生已经熟读成诵,可以看得出,他们已经被感染,深深地爱上这首诗。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6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课堂遭遇了如此“尴尬”?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室里没有了“小手如林”的“感人镜头”、没有了回答问题时“欢呼雀跃的兴奋场面”?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连我们做教师的也失去了应有的耐心和对学生满怀信心的希望?

1、对诗歌知识的讲解很少,学生“无章可循”。

诗歌讲究精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意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让学生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的。平时在教诗歌的时候我们总是把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分析的“头头是道”,学生似乎也“心服口服”,表面上看起来真正做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实学生对这样写的原因并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说换一种说法去写了,怎么看都觉得还是原文写得妙。

2、学生的品行和身体并没有一起成长,我没有起到模范作用。

现在,八荣八耻歌可以说谁都会唱,但真正心中有爱,行动上有落实的学生又有几个呢?我们在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让他们的身体和品行一起成长了,我实在不敢苟同。看看吧,口中唱的是一套,做的却又是一套的人大有人在,对祖国的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形象可感的语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还谈何有感而发呢?

3、学生对诗歌的练习少,没有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把话题作文当作学生练习的主题,很少有在诗歌方面强化训练的,平时的诗歌教学也多以朗诵、欣赏、品味为主,再加上有些诗歌晦涩难懂,学生很难从诗歌中找到适应自己的那份感觉,还有一点,我认为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写作也很重要,如果课前教师能精心准备几个这样的开头,我想会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的。

整堂课顺利而流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完全符合教学设想。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主线清晰明朗,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内容安排紧凑,教学进程张弛有度;其次,教学语言较为凝练,基本上做到“用诗意解读诗意”,给学生以审美的提点,也为课堂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因素;再次,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从“听、说、读”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训练,为师生互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课外拓展,如果时间允许,拿一首较为浅近的新诗检验一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内容可能更完整。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7

上完《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预设与生成。每一堂课,教师都有许多预设,但课堂中呈现的流程和效果是不断生成的,教师的提问基于学生的思维现状而发;学生的思考不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学生的结论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在教《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前作了一些预设,有了一些预设之外的生成。

一是关于朦胧诗。我的预设是:“这些诗在当时被称为‘朦胧诗’,你觉得朦胧吗?我想在聪慧的我们读来应该一点也不朦胧。所以说我们聪慧嘛,瞧,咱高一11班的同学!”因为学生对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非常熟悉的,虽然对北岛的“网”比较陌生,但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出了惊讶(好象在说:这首诗就一个字?)。可是这个问题生成的答案却是异口同声地:朦胧!(啧,想表扬一下的机会都没有!)我想怎么又朦胧了?刚才不是理解的好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张网,有形的,无形的,有亲情的网,有仇恨的网,有互助的网,有破坏的网,有善良的网,有罪恶的网,密密麻麻,互相交织,愿我们高一11班也织成一张和谐的、有凝聚力的网。然后我提示了这里的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他们又似有所悟。

二是不带感情的朗读。我的预设是: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小节。但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只是朗读,不带感情。当我说“开始吧”的时候,轮到第一个女生先问道:老师,是带感情还是不带感情啊?我说:“不带。”她怀疑自己听错了,再一次疑惑地问道:是带吗?我说:“不带。”怪了!老师从来都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是啊,我也常常这样要求学生,可是结果他们只是读,甚至没有做到“朗”,更别说有感情了。现在反其道而行之,却又不相信了。于是我说,是不是读着读着就激动起来了啊,可见读诗是需要感情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列夫-托尔斯泰说:“诗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这团火焰燃烧着,发出光, 发出热。”你看这光,这热,肯定要照亮我们的吧,温暖我们的吧。

三是让老师朗读。预设:“既然朗读是要带感情的,那么同学们喜欢听听咱班哪位同学的朗读?”一阵沉默,竟然不像原先在自己班里上的那么热热闹闹,推荐一女生,然后又推荐一男生,然后就PK吧。于是一阵阵的鼓掌,老师点评,也挺精彩。然后我又问了句,就有同学说:老师。既然说老师了,就读吧。从前一天中午到上课,时间不多,读是读过好几遍了,可是总觉得这不是自己的强项,先前听说应老师在朗读这首诗时可是“语出就震住了全班”。犹豫了,不过有时偶尔在班上朗读一篇,学生也鼓掌了(当是鼓励自己的)。前一天在办公室里吼几句,遇上一位同事,说不错嘛(也当是鼓励自己了)。于是清了清嗓子,读了,读时还是比较用心的。但是投入与结果是不一定成比例的。没有太多的准备,没有足够的功底,显然不够到位,比如语速快了些,停顿时间不够长,比如“祖国啊”一句,感情还不到位,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8

当代著名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深情的爱国之歌,感情极为充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怎样教学这首诗歌?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朗诵上。同时吸取上一节课的教训,把教师的讲变为学生的学,充分发挥民主作用,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赋予课堂教学的决策权。

为了做好朗诵示范,我在备课时反复朗诵了这首诗,作了充分的准备,感情的表达,朗诵技巧的处理,等等都想到了。在我的住室里,一遍又一遍地朗诵,以达到自己满意。当我在课堂上深情地朗这首诗时,赢得学生的一阵喝彩,为上好课、导学生朗诵好这首诗起到作用。

其实,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朗读,朗读特别是高质量的朗诵是一个理解、创新的过程。只要朗读好了,一篇课文的内容也就理解了。因此,朗读对语文能力的培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对祖国语言的感情熏陶都至关重要。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应该把朗读放在首要的位置。

一节课,只要把课文读好,其它什么也不做,就是一节好课。这是从韩军老师的语文课堂得到的启发。在这节课上,我充分发挥了民主作用。让学生决定怎样学习。

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己的好恶标准,有了自己的选择权力的愿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愿望,尊重的前提是理解和信任。在现实中,我们大部分教师不理解或者不信任学生,因此导致不尊重学生的行为常常发生。

在知识接收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已经超过了老师。反过来说,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因此,教师摒弃高高在上的架子,放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做学生中的一员,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服务者。这种开放的心态不但不有损教师的形象,反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成精彩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这节课上,我一开始就和学生商量怎样学习这篇课文,有学生说,老师您讲我们听算了。这种意见立即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反对。有学生说,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让一些学生上台讲解。这种意见比较受欢迎。也有同学提出质疑:这样学习固然好,但是费时间,一节课肯定学习不完这篇课文。怎样办?最终我们采取了折衷的方案:老师多引导,学生多思考,个别学生发言回答问题。

整节课,在采取某种方法之前都和学生商量,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主人公责任感,学习起来特别认真。这其实是我向魏书生老师学习的结果。魏老师的课上得轻松自在,学生乐学,教师轻松,效果显著。多和学生商量是上好课的法宝。当课堂教学沉闷时,当教师教学力不从心时,当学生厌学时,当学习效率不高时,不妨多和学生商量商量,一定会有峰回路转的感觉。

我和学生一起定下了本节课的三个任务:一是朗诵;二是讨论几个问题:

1 怎样理解诗中的“我”?

2“我”与祖国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3诗人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三是补写诗句(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三)。这几个任务都完成得比较顺利,尤其是朗诵环节做得好。第三个任务没有完成,因为时间不够用。我打算让学生思考后到黑板上自由写,但是下课铃声响起来了,只好放在自习课上再完成任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9

诗歌与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古代的诗是合乐而歌的,语言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很适合诵读。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把诵读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诵读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细心体会作者对祖国深挚的感情,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今天我组内开课,上的是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个人很喜欢这首诗歌,虽然本诗载道的意味很浓,但诗中运用了丰富而鲜见的意象,新奇、准确;语言铿锵有力,流畅而奔放;既有女性诗人特有的深情细腻,又具有女性诗人少有的大气磅礴,读完之后一股豪气、爱国之气在心中激荡难平。

感谢新课改能将这位文革后新生代诗人的代表诗作吸纳进语文课本。但是怎样在语文课上教好这首诗,怎么通过一两个主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悟读这首诗,怎样让学生有层次地朗读诗歌,从而读出诗的美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读出对诗歌的喜爱,成了我近日脑中不停思索又找不到突破口的问题。

昨天去鼓楼进修学校听了鼓楼区三位语文教师对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技巧做的全方位的解读,很受启发。晚上回家后,我静下心来再次备课。

我先明确了备课的总体思路,即先确定教学内容,再琢磨授课技巧。

我分四步实施:第一步,读透诗歌,先把从网上和教参上把能找到的关于舒婷及本诗的介绍、赏析及解读文章看一遍,在心中先打上厚实的底。

第二步,研读诗歌,筛选出诗的美点。我打算引领学生探究的美点有:情感美、意象美、结构美、音韵美。

第三步,设计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读出这四个美点。我觉得情感美学生是最容易分析出的,而本诗是通过一个个意象来为情感的表达铺路架桥的,所以意象美也很容易分析得出,其次是结构美和音韵美,这两点有共同点,都是着眼于语言,都是抓住每节诗的固定句式分析,这两个固定句式分别是每个诗节开头的“我是(你)……”和结尾处的“——祖国啊”。我的第一个主问题是“每节诗末的“祖国啊”在朗读的处理上是否一样?为什么”,由这个问题领着学生分析出四个诗节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理出情感脉络,体会情感美的两个方面,一是情感由低回叹息到激昂热烈的变化美;二是对祖国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赤诚美。在分析情感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体会到了意象的新颖、准确。我的第二个主问题是“本诗的抒情主题是“我”,抒情客体是祖国,诗中用一个反复出现的句式将两者紧密结合了起来,请问是什么句式”,学生立刻就找出了“我是(你)……”的句式,我让学生读这些句子,试着用“从这个句式中我读了——”来说一句话,可以从内容、情感、修辞、结构、音韵等方面来说。经过这个环节,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诗人与祖国血肉相连的关系,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忧患意识与使命感,加深了对情感美的理解。而且他们能够说出这个句式使诗歌的结构单一中体现着变化,简约中蕴含着丰富;使诗歌的音韵朗朗上口,回环跌宕。从而感悟到了诗歌的结构美和音韵美。

第四步,进行微观的构想,如课堂时间不够和多余两种情况下作何种调整,如个别意象上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误读,如朗读中应重点指导的诗节,如各层次朗诵的时机与要求,如朗读配乐的选择等等。

上一篇:陆游的诗词名句有哪些下一篇:游半山国家森林公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