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资料

2024-06-25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资料(精选9篇)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资料 篇1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1、公共需要的特征(P2):

(1)公共需要是社会成员在生产工作生活和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需要

(2)公共需要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公共需要是发展变化的(4)公共需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2、社会公共事务(P6):

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应的概念,一般是指个人、家庭、企业无力或不愿意承担,但又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需要由政府等公共组织提供的服务或办理的事项。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事务是指国家立法部门授权国家行政部门管理的所有与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有关的事务和活动,如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等。狭义的公共事务是指体现政府政治统治职能的活动,如国防、外交、内政、司法、治安等事务,通常具有更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

3、公共事业的含义(P7):

特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它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

4、为什么政府要管理公共事业?(P9)

(1)公共事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

(2)公共事业的特性决定了政府的管理主体地位

(3)市场运作的缺陷决定了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必须积极有为

(4)政府管理公共事业有其优点和长处

5、政府失灵(P33)

全球发展证明,政府体制确实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市场体制的缺陷,限制市场体制的消极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期促进作用。但是,也同样证明,政府的干预会出现失灵,这说明政府本身也存在缺陷,政府体制存在局限性:

(1)政府的主观努力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要求有距离

(2)政府行为存在低效率

(3)政府活动易滋生寻租行为,出现不公正现象

(4)政府在垄断、外部性问题上可能造成新的垄断、外部性问题

(5)政府调节功能是有限的6、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责任(P35):

(1)为公共事业组织的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和行政管理的框架

(2)通过指导与协调为公共事业组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直接或间接提供部分公共事业产品

(4)建立健全公共事业组织活动的监督机制

(5)与公共事业组织建立制度化的合作关系关系

7、公共事业组织的概念(P37):

公共事业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可以定义为:依照一定的规则(或有关政策、法规,或有关法律),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公共组织。

8、志愿失灵(P41):

正如政府和市场可能失灵一样,公共事业组织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一是筹款不足,二是志愿活动的狭隘性,三是志愿组织的家长作风,四是志愿组织的业余性。

9、中国的公共事业组织存在的问题(P42):

(1)缺乏独立性

(2)组织性质杂乱

(3)立法滞后

(4)产权制度不尽合理

(5)自律机制不健全

10、市场失灵(P46):

虽然市场经济具有巨大优势,但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市场自身也存在缺陷,大多数学者将其称为“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内在的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11、三种体制(政府、市场、事业)之间的互补替代关系(P49):

(1)三种体制的互补关系

政府作为宏观管理者,通过制动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来规范社会活动各主体(组织和个人)的行为。

市场组织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通过各类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事业组织作为为社会提供公益产品的专业化组织,通过事业机制的专业性、独立性、互助性等优势,为社会提供各类服务。

(2)三种体制的替代关系

政府组织发挥主导作用,为事业组织和市场组织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制度、法律和规则; 市场组织发挥高校的优势,代替政府组织和事业组织提供一部分事业产品;

事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代替政府从事大量政府做不好或不适宜由政府直接去做的社会公共事务。

12、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P59):

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为了更好的提供服务、履行组织使命,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其管辖内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录用、考核、培训、晋升、奖惩激励、保障等一系列管理活动过程的总称。

13、绩效管理(P67):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制度确保组织及其系统(部门、流程、工作团队和员工个人)的工作表现和业务成果能够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并促进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

14、事业单位组织人事的制度改革(P74):

(1)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2)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思路

(3)人事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15、公共事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P89):

(1)资产管理(2)负债管理(3)收入管理

(4)支出管理(5)结余管理(6)清算管理

(7)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16、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常用指标(P110):

(1)经费自给率

(2)人员指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

(3)资产负债率

17、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概念(P120):

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是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为实现其满足其公共需要、维护公共利益的宗旨,通过项目申请的形式获得资金、人力等社会资源,对项目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价,从而达到预定目标的管理活动。

18、项目风险和公共事业项目风险管理(P138):

项目风险是指在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公共事业项目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人员对可能影响项目的不确定性或潜在的不利事件进行预测、识别、分析和处理并力求最大限度地达到项目目标的活动。

19、加强公共事业组织监督管理的必要性(P146):

(1)公共事业存在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

(2)确保公共事业组织履行公共责任的需要

(3)治理公益失灵的客观要求

20、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管的主体(P155):

监管主体,是指对公共事业组织实施监管和管理的机构。

(1)司法机关依据民法等进行监管

(2)行政机关依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其他有关的公共事业法律、法规等

进行监管。

(3)立法机关通过制定公共事业法律、实施监督对事业组织行为进行监管。

21、我国政府怎样监管公共事业管理组织?(P162)

(1)完善事业组织法律、法规

(2)明确各政府监管主体的责任

(3)对公共事业的经营和从业实行认证制度

(4)改善对公共事业日常运行的监管

(5)建立信息激励机制

22、加强社会监管:

(1)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2)引入谈判程序,实现公众监督制度的创新

(3)重视捐款者和消费者的监管作用

23、第三方评估制度(P167):

是指有专门的监督评估机构来实施对非营利组织的评估与监督的制度。

24、简述西方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沿革(P176):

近代(约17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在近代时期,为了巩固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防止封建势力复辟,西方政府突出政治统治职能,对社会经济和公共事业的管理十分有限。现代(20世纪30年代——70年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科技进步而来的社会公共事务的增加以及国家干预理论的盛行,先前比较小的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开始迅速扩大,公共事业管理职能逐步强化。

当代(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涨和日益严重的财政赤字,新保守主义再起,西方各国政府先后进行了行政改革,政府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能又有了收缩和调整‘

25、改革的主要内容(P192):

(1)私有化

(2)市场化

(3)社会化

(4)地方化

26、传统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和弊端(P206);

基本特征:(1)高度行政化(2)主体单一化资源(3)配置非社会化(4)职职能扩大化 弊端:(1)机构重叠、人员膨胀(2)政事不分、职责不明(3)管理讲话、缺乏活力(4)结构失调、效率低下

27、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P221):

(1)实行政事分开

(2)实现科学管理

(3)实现社会化

28、深化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

(1)科学分类、逐步分流

(2)完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3)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4)实现事业服务供给均等化

(5)构筑法律支持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资料 篇2

关键词:职工书屋,图书资料,管理,优化

0 引言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八三一台职工书屋的前身是单位图书馆,受历史条件限制,一直处于停顿状态。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移动多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阅读方式。为了引导职工能够坐下来看书,顺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单位建立了职工书屋,为基层职工提供了一块重要的文化阵地。

1 职工书屋图书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图书资料管理是职工书屋建设的基础,基础是否牢靠,直接影响职工书屋的利用效率和图书资料使用寿命的长短。查找和分析影响职工书屋图书资料管理的问题,是提高职工书屋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

1.1 管理制度不够明确

职工书屋主要面对本单位职工开放,服务对象固定,人数有限,许多管理方法没有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影响了图书资料管理水平的提升。

1.2 管理人员素质不稳定

职工书屋一直存在管理人员不固定,更换周期较短的现象。管理人员根据自身习惯和爱好,对职工书屋图书进行分类整理。更换管理人员后,原有图书存放位置往往也随着改变,给职工借阅和后续管理带来不便,影响图书资料管理的规范化。

1.3 图书新旧并存

新建职工书屋,投入了很多经费,购买了大量图书和相关设备。同时原有图书馆库存图书也需要利用起来,这些书都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版本,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都没有使用条形码,与现在图书管理模式不适应,给图书资料管理带来了困难。

1.4 利用率不高

职工书屋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每周工作时间开放一次,对于工作日忙于工作,业余时间需要到职工书屋看书的职工,其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间久了不利于职工书屋的有序发展。

2 优化职工书屋图书资料管理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职工书屋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全国开展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落实。做好图书资料管理是职工书屋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书屋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图书资料管理是否科学规范,是衡量职工书屋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做好了,一方面有助于管理者了解书屋运作的状况,及时适应发展,提高服务职工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管理者准确把握职工的学习需求,及时补充相关书籍。

3 优化职工书屋图书档案管理的方法

3.1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制定职工书屋借阅制度、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实现电子化管理,确保职工书屋制度健全、管理到位、人员落实、有效运转。一套符合职工书屋实际的制度,为职工书屋的规范管理、规范运作、服务职工奠定基础,为推进职工书屋资料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安全化提供依据。

3.2 提升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图书资料管理水平是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直观体现。管理人员要熟练运用信息化条件下的图书管理系统,提高图书资料信息的准确性,方便职工借阅查找。通过专业培训,使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图书分类编目、图书借阅流程和管理流程。

3.3 合理安排图书资料

职工书屋图书资料管理坚持合理分类、及时归档、规范整理、安全保管、方便利用的原则,对图书进行科学分类,书架有序编号,做到每本书都有固定的存放位置。职工书屋图书每年都会有补充,为每一大类图书预留存放空间可以减少管理强度。完善的图书资料管理可以最大可能地减少图书的损耗,对于原库存旧书,因其年代久远,纸质发黄变脆,不适合对外借阅。因此,开辟专区用于阅读、展示和保存,体现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品位。

3.4 转变管理模式

职工书屋一般实行集中管理,职工借阅图书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企事业单位内部不同区域合理设置读书角,由职工书屋统一配送图书,并定期进行更换,让职工可以看得见、摸得着,随时可以借阅,发挥图书的最大作用。将职工书屋由集中管理转变为分散管理和开放式管理,让职工书屋贴近实际、贴近职工。

管理模式的转变,看似不再需要管理人员,实则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职工的素质也提出了要求。只有图书资料存放更加有序、科学,每一位职工都能熟悉,职工才能方便地自行完成借阅归还手续。通过开放式读书角的带动,最终要实现职工书屋整体“全天开放,自助借阅”的目标。管理人员在幕后进行管理,负责图书资料的整理、归类,不再负责日常图书借阅和归还工作,将管理人员从岗位上解放出来。

发挥职工书屋效能关键在于对图书资料的管理,只有实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为广大职工的服务提供保障。

3.5 开展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资料 篇3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属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础性课程,该课程内容和任务主要是阐述公共事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范畴、体制、方法和一些基本理念,其在专业学科中的重要性地位不言而喻。然而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存在着一系列尚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因此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当前该课程教学必然的选择。

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学科的教学特点

1.学科实践应用性比较强

公共事业管理属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该学科的应用性,不难发现其在日常社会管理和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广的,特别是深化事业单位、非政府公共组织改革的今天,其实践应用性必将会发挥更大、更广泛的作用。

2.“重”理论讲授,“轻”案例应用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有大量的理论支撑,涉及面涵盖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等,教学内容比较多。在实际的教学中,其课时是有限的,这就要需要授课者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基本的学科理论讲授,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形象、启发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就不得不舍弃,由此课程的教学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实用教学案例欠缺

与国外相比,我们的教学实用案例是欠缺的,不但体现在案例的时效性上,而且也体现在案例的选材上。首先,在国外,针对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案例会有专业的案例分析团队选择具有代表的案例作为教学使用,但是在国内选材的原则、特点和方法却是没有专业性作为指导。其次,针对案例的选材,常会出现案例内容与教学环节的脱节,这就是授课者和学生在分析案例时难以与课程内容相联系。

4.“双师型”师资队伍缺乏

此现象在众多的学科教学中都有体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更是如此。其特点是教师理论功底深厚,但是与社会或企业实务操作却知之甚少。以至于出现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其动手操作能力比不过大中专学生。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但是由于培养机制的不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不到位,使得双师型队伍建设始终处于滞后状态。

二、常用教学方法的优、劣态比较分析

高等学校一定要强调和重视教学方法作用的发挥。那么在高等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都有哪些呢?笔者进行了以下分类梳理。

1.传统讲授教学法

传统讲授教学法实用较广,其特点是课堂的主角是授课者,核心是授课内容,学生主要以听为主。此类方法优点是授课内容比较全面,授课量较大,授课者能够较详细的讲解和分析授课内容;其缺点是缺少了学生的互动参与,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课堂讨论参与教学法

课堂讨论在实际教学中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其特点是授课者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预先设定教学问题,在课堂讲授时抛出问题供学生讨论分析,与第一类教学法相比,该类方法的主教是学生,教师仅发挥课堂主持人的作用。此类方法优点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高,授课者能够形象地完成教学目的,从而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呈现;其缺点是不能够全面、详细地讲解授课内容,同时授课效率偏低。

3.实践实验法

实践实验主要突出是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实践,比如参观实习、实地调研、实验室模拟等。此方法优点是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使得教学效果比较明显;缺点是教学效果得到保障了,不过教学时效难以与教学计划相应对接,从而造成教学重点、难点的混淆。

4.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最关键环节是案例的选择,授课者要在课前充分备课,选择出与授课内容相适应的案例供教学使用。此類方法的特点与第二类方法类似,都突出了学生在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其优点也比较明显,能够较好的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能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授课内容;其缺点是案例的选择必须切合教学内容,一旦选择不适的案例,将会极大降低教学效果。

三、《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的对策分析

针对《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比较分析常用的教学方法基础上,笔者对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以下对策:

1.转变课程教育观,完善实践教学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必须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实现由知识的传授向应用型能力培养转变,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2.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双师型”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可概括为两类: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应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契机,利用地方和区位优势,创新“校企合作”的手段,利用社会、企业、政府和学校的有效资源,为公共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成长构筑平台,创造条件,凝造氛围。以期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转化,进而实现教师教学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提升。

3.善用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在《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理解和掌握各类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根据授课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涉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善于利用现有的教学工具,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提升。嵌入传统讲授教学法,对基本的专业理论进行讲解;巧用课堂讨论参与教学法,聚焦课堂教学热点,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的互动中;善用实践实验法,针对性的选择一定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客体)——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增进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无缝对接;引入教学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而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对案例的选取时,务必遵循“适时”、“实用”、“实际”、“客观”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设计出案例讲解的方法和技巧,确保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形成;灵活发挥指导自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平衡与协调。

参考文献:

[1]马杰.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的障碍与克服[M].黑龙江史志,2009

[2]冯会玲,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分析课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研究,2012(1-2)

作者简介:

王拓(1986~),男,广西柳州人,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管理系党支部副书记,毕业于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主要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方向研究。

媒介管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篇4

简答

P33 题4

P37(P37)媒介是营利产业一、二、三

P80 题4

P91 媒介领导的原则

P116 媒介经营管理的6种策略模型

P157 题1

P183 即P185 题8 结合实际谈媒介促销策略

P214 题1

P263 题7

P287 题5第一个问号

P318 题4 问号2

P341 题

5论述

走转改

三贴近

【3331】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篇5

公共需要的特点P2

公共事业的概念P7

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P14~16

公共事业管理的手段P18

第二章 组织与公共事业管理

政府的概念及特征 P31

政府体制P32

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政府体制的局限性。P33~35

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责任。P35~37

政府公共事业组织的区别P38

事业体制的局限性P41~42

事业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责任。P43~44

市场失灵 P46

指由于市场内在的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市场体制的局限性。P46~48

市场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责任P48~49

阐述政府体制、事业体制和市场体制的互补关系。P50

第三章 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 P56

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

公共事业人力资源 P57

指在公共事业领域内从事管理、生产和公共服务工作,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的人员的总和。

公共事业人力资源招聘的程序 P63~64

绩效管理 P67

深化事业组织人事制度改革P79

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制度确保组织及其子系统的工作表现和业务成果能够与组织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并促进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

阐述我国深化事业组织人事制度改革的措施。P79~82

总共5点。依次把5点的内容展开,详细作答。

第四章 公共事业财务管理

公共事业财务管理 P86

指公共事业组织对资金筹集、使用、分配等所进行的计划、决策、调节、控制、监督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公共事业财务管理的目标P87~88

流动资产P93

是指可以在1年以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和存货等。

固定资产P9

5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1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

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基本内容P109~110

第五章 公共事业项目管理

项目P115

项目是指在一定时间约束下,在预算规定的范围内,必须达到约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

项目管理P117

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所涉及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以实现项目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和管理过程。

公共事业项目管理原则P121

项目建议书主要内容P122~123

公共事业项目监控的方法和策略。P128

第六章 公共事业监督管理

公共事业外部性 P146

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附带影响,这种非市场性附带影响使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

信息不对称理论P148

指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由于某些市场参与者拥有另一些市场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的不对称信息下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经济理论。

治理公益失灵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P152~153

简述公共事业组织监管的目标。P154~155

公共事业组织监管的内容。P157~160

政府对公共事业组织进行监管的措施。P162~164

公共事业运行过程控制 P163

是指公共事业组织为保证公共事业计划的实施和公共事业目标的实现,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各项工作与计划相匹配的过程。

第七章 西方国家的公共事业管理

现代西方公共事业管理政府对社会公共事业借入和管理力度大大增强的原因P178~179 规范化P188

是指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在法律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创设一系列规章、制度,确立公共事业发展的目标、标准,确立公共事业发展的目标、标准、程序,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各项内容作出合理安排,以确保其科学性、合法性、公正性、有序性和可行性。

第八章 中国的公共事业管理

传统公共事业管理的弊端P208~210

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P221~223

论述深化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 P224~232

期间每个小知识点以及对应的小括号知识点都需要识记。

第九章 教育事业管理

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在教育系统活动中,国家、社会、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管理的组织方式。P240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分类P240~241

请简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具有哪些特点?P248~249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简要评价 P249~251

第十章 科技事业管理

简述大科学主要有那些特点?P260~261

科技管理的原则 P263~264

科技管理的方式P265~266

简述国外科技管理体制调整和变革的经验有哪些?P272~273

简述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仍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P276

科技活动向市场化、企业化转制需要做的工作P279~280

第十一章 卫生事业管理

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P290~291

简述社会保险型的卫生管理模式其优点有哪些?P293

新中国成立后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298~300

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对策有哪些?P308~310

第十二章 文化事业管理

文化事业管理P314

广义的文化事业管理指各级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对文化事业的宏观管理。狭义的文化事业管理则指企事业文化单位对具体文化活动的微观管理。

简述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P318~320

目前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P332~333

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中理顺文化管理关系要求有哪些?P333~335

阐述深化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P335~339

总共三个大点,将三个大点对应的内容作适当的展开

第十三章 体育事业管理

体育事业管理P347

体育事业管理是各级政府及其体育行政部门和各种体育事业单位对体育相关领域内的活动和事务进行组织协调、统筹规划、服务监督的行为。

体育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348~350

我国体育事业管理体制目前存在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P363~364

我国体育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措施有哪些?P366~367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论文总结 篇6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论文

作业封面

系 别:_____管理系____________

专 业:___公共事业管理_________

班 级:___公共事业管理_________

学 号:___1213031034___________

姓 名:___陈志朋_______________

成 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 12 月 28 日

合肥学院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高校教育改革的微观视角

——以合肥学院为例

摘要:

关于高校教育改革是一个很大的方向,我仅仅以一些微观的、具体的事例来阐释在教育改革中面临的各种已然和未然的问题,目的是不断完善高校的教育改革,使中国的教育更加符合国情、符合高校特点、符合学生自己发展需要。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前进、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最终才能取得成效。我个人的关于合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表达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不是为了批评现在的政策,也不是鞭笞某些领导与老师,仅仅是为了能让“应用型”这个科学的战略理念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字:

1、高校教育改革

2、应用型

3、实践活动 正文: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阐释如下“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

第 1 页

合肥学院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在这里,我不可能对教育事业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阐释,因此我仅以高校为例,以我自己所在的大学“合

第 2 页

合肥学院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肥学院”为对象,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合肥学院的校训是“厚德、博学、善思、致用”,对于这八个字,我本人最欣赏的是最后两个字“致用”!我们都知道这句话“学以致用”,我们博学,善思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致用。我们的校方领导也具有高度的前瞻性的见解,提出对学生的教育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宗旨,符合作为普通二类高校的教育目标,因此我们的改革方向也应该沿着这里前进。

以上,我简单的叙述了合肥学院的办学宗旨,虽然我们的办学理念是正确的、科学的、符合实际的,但在具体的运用上却缺乏相应的具体的配套措施,使这些科学理论成了一纸空文。我现在就这些问题进行分类阐述和分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教师队伍

(一)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我的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和领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真正内涵和外延。很多老师过于强调“应用”二字,而忽略了去与实际结合,形成这种“为了应用而应用的恶性循环的教育模式”。而且这种现象很普遍,老师和学生都形成了一种敷衍的心理,这会使实现真正的培养“应用型”人才面临组内部带来的风险和阻碍。例如,学校各专业几乎都开设了一门“实践”课,但据我调查有很少的班级真正上过这门课或者利用这些课时进行有必要的具有可行性的实践活动。这个问题暴露出很多弱点。首先是老师和学生并不关心和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宗旨,即使他们认为是合理、科学的,但也没有足够的热情和精力去认真付诸实践。另外,许多组织(学生会、社团、团

第 3 页

合肥学院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总支等)经常会给学生进行强制性的分配各种所谓的“实践活动”,这会使许多学生疲于应付,而非真心去做。然后,许多老师、组织对于实践成果也不能足够重视。例如,许多对实践成果的评定是根据材料的厚度来判定这次实践活动是否成功,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做会使那些真正参与实践并付出汗水与努力的学生仅仅因为材料的“厚度”不够而被忽视。这种做法的消极影响是极其恶劣的,一方面会使那些有积极性的学生失去信心和参与激情,另一方面也会助长这种最求“量”的风气蔓延,大家做这些事仅仅是为了应付,并不是真心投入去做。可想而知,这样的效果是怎样的,那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疑是纸上谈兵。

(二)解决措施

既然老师和学生都存在问题,我们就不得不对这个方案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实施的主体和客体都是排斥呢,我进过分析和对比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校方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这就需要校方领导重新定位,重新制定策略。要换位思考,多从老师和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怎样能让老师和学生都愿意积极主动地去接受,而且是热情参与并能充血到真正的有用的东西。我认为校方可以参考西方国家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的相关资料,进行新的定位与思考。

2、作为授课老师,没有提出新颖的课题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法。在今后的应用型相关活动中,老师要多与相关的企业、公司、工厂,取得联系,让学生能真正与实际的具体操作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条

第 4 页

合肥学院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件的可以进行模仿操作,切身体会。

3、学生要重视实践活动,积极准备,认真对待,在过程中开发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在总结中思考得失,不断进步,历练自己,最终能磨练出一身本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应用型人才”。

二、实践活动与评定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

我在私下里调查很多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询问他们关于“学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你有怎样的看法?”很多同学的答案是“活动泛滥,没有创新性。大家仅仅是为了应付才去做,即使做了也只是个别人做,而且是很不情愿的。”这个答案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的实践活动多而不精,学生很厌烦。另外,他们对实践活动的结果更是漠不关心,认为那些结果无足轻重。重要的是这些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我们都知道,学校进行得各类实践活动是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方案,如果这些东西被否定了,也就是说学生已经默认否定了学校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这不得不承认是学校进行办学宗旨践行时遇到的最为严重和尴尬的严肃问题,换句话说我们学校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宗旨失败了。既然问题出现了,我们就应该认真分析,采取各种有效的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让这些科学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能真正从中受益。

(二)解决方案

1、活动精而不多。我们在制定各种实践活动时,一定要考察他的可实施性与学生的接受程度。不能上面只是为了制定政策,下面就是为

第 5 页

合肥学院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了应付政策,学生不是把精力用于如何让在实践活动发挥自己的实力与能力,而是如何敷衍这次的活动。所以,当我们有一项活动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积极认真完成,从中学到了东西。那我们的预期效果就达到了。

2、与实际相结合,灵活策划活动地点。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实践活动的乐趣性,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多与外界的组织,团体合作,让学生接触不同的群体,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运用自身特点,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锻炼中不断弥补,循循渐进,终将成为一个具有“应用型”素养的人才。

关于高校教育改革是一个很大的方向,我仅仅以一些微观的、具体的事例来阐释在教育改革中面临的各种已然和未然的问题,目的是不断完善高校的教育改革,使中国的教育更加符合国情、符合高校特点、符合学生自己发展需要。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前进、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最终才能取得成效。我个人的关于合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表达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不是为了批评现在的政策,也不是鞭笞某些领导与老师,仅仅是为了能让“应用型”这个科学的战略理念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资料 篇7

《生态学》是高年级生物学专业基础课之一, 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学科。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 生态学已不仅仅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成为指导人们行为准则的一门科学。生态学的许多问题已经不可能单单靠生态学工作者来解决, 必须通过政府行为, 并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 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1]。因此, 生态学的真正发展, 有赖于全社会、全人类生态意识的提高。随着国家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和生态保护力度的逐渐加大, 作为培养我们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阵地的高等院校, 把生态学作为公共选修课, 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可喜的是, 为提高大学生整体的生态意识, 1997年厦门大学率先在全校将《生态学》列为素质教育课, 后来, 全国许多高校也将《生态学》列入了素质教育课或公共选修课。

桂林工学院将《生态理论》列入了公共选修课课程也已有6年,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 学生的生态意识不断加强。但作为一门针对全院所有学生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目前在课程名称、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与目前生态学蓬勃发展的现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极不协调的, 所以极有必要对学院生态理论教学进行改革。针对以上这些问题, 结合学院特点, 从实际出发, 对生态理论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课程体系的改革

2.1 通过更改课程名称, 明确教学目的与内容

单从字面上来看, 把这门课程定名为《生态理论》本身就是不妥的, 生态学作为一门发展相对完善的学科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来说, 在课堂上如果单单讲解一些理论性的内容, 而没有讲授实践环节和野外实习的内容, 那么这门课程就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所以课堂讲解的内容也应包括实践性内容。鉴于这是一门针对全院所有学生的公共选修课, 教学内容专业性又不能太强, 要侧重于对整个学科概要性和前沿性内容的介绍, 所以将这门课的名称改为《生态学概论》是比较恰当的。

2.2 适当增加课堂教学时数, 加强实践性教学

对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生态学的教学大概需要50个课时;对非生物学专业学生来说, 为课时可以相对减少。但目前学院安排的教学时数只有短短的20个, 每次的讲解时间都略欠充裕, 有时讲解内容刚刚展开又不得不匆匆收尾, 有学生反映说讲解过于匆忙, 所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把生态学概论这门课的教学课时调整为30个学时是比较合适的, 这其中包括24~26节的理论课时和4~6节的实践教学。

作为非生物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选修课, 目前全部为课堂教学, 而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讲授实践环节和野外实习的内容, 那么这门课程就是片面的、零散的和不完整的, 所以课堂讲解的内容必须包括包括实践性内容。实践教学应以野外实习为主, 这不但可以可以培养学生认识植物、动物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与生理、功能和环境的关系, 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 理解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在野外实习方面, 以认识和学习具有广西本地特色的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为主。实践表明, 实践性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使他们的生态意识进一步加强。鉴于选课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参差不齐和实习条件的限制, 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

3 教学方法的改进

3.1 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相联系的最好的方法。但该课程作为全院公选课, 授课对象并不是生物学专业的学生, 而是来自理工、管理、艺术和人文等各个学科, 他们的生物学基础参差不齐, 因此开设实践性教学比较困难。我们设想并采用了两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 提出实际问题, 分组讨论, 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 区别对待, 个别辅导, 挑选个别生物学基础好、在实验和野外实习方面感兴趣的学生的同学开展户外生态学调查和大学生科技立项工作。第一种方法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践活动, 但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 起到了“纸上谈兵”的作用;第二种方法参与的人员虽然有限, 但做到了因材施教, 注重了个性化培养, 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实践证明这两种方法都是切实可行的。

3.2 举办生态学热点专题讲座

针对目前的生态学热点话题, 比如漓江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加拿大一支黄花对浙江的生态入侵等, 我们制作了相关专题, 穿插在课堂教学当中,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些专题不仅与我们的现实生活非常贴近, 而且紧扣教学大纲, 以点带面地折射了生态学的重点内容,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兴趣浓、听课积极性高。因此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教学效果良好。

4 课堂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

以往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在课程结束时布置一个论文题目让学生撰写。常常由于题目范围过于狭窄, 学生感到没有可写的内容, 或者有的题目与课程内容联系不紧, 学生们也只能从网上查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作为作业交差, 根本起不到考核的效果。所以, 许多学生认为课堂上不用听讲, 甚至逃课, 选而不修, 只求实用, 应付考试[2]。对此, 我们采用了课堂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课堂考核就是从当堂讲过的重点内容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全体学生书面回答并上交, 成绩最后记入本门课程的总成绩。对课堂作业及时批改, 并在下一次课上把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 强化他们听课的积极性。期末考核也选择了比较切合实际的论文题目, 既让学生感到没有可以抄袭的内容, 又要让他们有能力独立完成, 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以致用, 起到了考核的效果。

5 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一项十分具体的内容[3]。比如教学软件开发与应用, 我们收集和借鉴了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安徽大学和云南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的生态学精品课程的资料, 充实和更新了生态学的教学内容, 为制作适合我院的生态学概论课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双语教学对大多数老师来说是一块相当难肯的硬骨头, 但我们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比如在演示文稿中的部分专业名词用中英文同时书写, 插播一些有英语配音的视频材料等。

6 结束语

通过对《生态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初步改革, 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的要求,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强了同学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尽管本课程改革初具成效, 但是也清醒地认识到, 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和不懈的坚持。在教学改革中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改革实践[4]。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上还要下更多的工夫,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和改善教学效果。要多结合实践, 采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积极带领大学生开展科技立项活动。更多的开展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的课程教学论的研究, 了解和掌握当代教学论研究的发展与趋势, 并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 真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摘要:通过分析桂林工学院院生态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公共选修课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改革,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态学概论,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振基, 陈小麟, 郑海雷.生态学 (第二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徐建成, 刘飞.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25 (5) :124-125.

[3]程焉平, 倪福太.植物学课程整体教学改革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4) :29-31.

公共管理概论 篇8

09级文产一班

题型:单项选择、判断题、案例分析、看图分析

第一章:

1.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区别

(1)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2)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3)制衡性与自主性

(4)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5)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2.公共物品及特征:

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

特征: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

3.公共管理:设立一类专门的、具有足够管理资源和合法性的公共组织,依照某些特定的规则来组织和执行公共物品供给,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公共管理的涵义: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与其它公共部门;

(2)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其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具体内容随社会变迁而不断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有直接的社会责任;

(5)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4.P途径的公共管理

P途径下的公共理论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但P途径看中政治和管理的层面。

(1)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的特征

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

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 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规范性的理论研究.第二章

1.政治和行政二分由威尔逊提出来的2.传统公共行政时期

(1)政治与行政的关系前后有所变化

(2)产生了官僚制理论,先后流行科学管理思想和行为主义思想。

3.新公共行政时期

(1)价值问题在公共行政中受到更多重视

(2)官僚制理论受到更多的批评;

(3)公共政策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

4.公共管理时期

(1)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

(3)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

5.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市场激励结构引入公共部门和公共服务之中,其目标不只是在公共行政内部作技术上的专业化努力,也不只是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而主要是让公共部门从转换机制入手,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最终以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官僚制模式。

第三章

1.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

2.公共组织的结构及优缺点

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矩阵式、事业部制

(1)直线制的优点: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责权关系明确;横向联系少,内部协调容易;信息沟通迅速,解决问题及时,管理效率比较高。缺点::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分工,经营管理事务依赖于少数几个人.当企业规模扩大时,管理工作会超过个人能力所限,不利于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管理的重大问题.(2)职能制的优点:各职能部门在其专项业务分工范围内都有权向下级下达命令和指示,直接指挥下属单位,大大提高企业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专业水平。缺点:但容易出现:多头领导,使下属无所适从; 协调困难

(3)直线职能制的优点:以直线为基础,既设置了直线行政领导,又在各级领导之下设置了相应的职能部分,分别从事职责范围内的专业管理。缺点:职能科室作为总经理的助手,仅起参谋作用不能对直线部门下达指令

(4)矩阵式的优点:(1)加强了横向联系,专业设备和人员得到了充分利用。

(2)具有较大的机动性。(3)促进各种专业人员互相帮助,互相激发,相得益彰。缺点:(1)成员位置不固定,有临时观念,有时责任心不够强(2)人员受双重领导,有时不易分清责任。

(5)事业部制的优点:a 权力下放,有利于管理高层人员从日常行政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考虑重大战略问题。

b各事业部主管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有助于增强其责任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营适应能力。

c 各事业部集中从事某一方面的经营活动,实现高度专业化,整个企业可以容纳若干经营特点有很大差别的事业部,形成大型联合企业

d 各事业部经营责任和权限明确,物质利益与经营状况紧密挂钩。

缺点:a 容易造成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b 各事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

3.管理幅度

指一个层级的行政机构或一位行政首长直接控制的下级机构或人员的数目。

4.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组织结构中呈反比关系。两者间是一种制约关系。

5.非营利性组织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非官方性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

具有社会服务、社会沟通、社会评价、社会裁判

非营利组织通常也被称为非政府部门、第三域、慈善部门、独立部门、志愿部门、免税部门等。

6.非营利性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区别

非政府组织是在政治领域中定义的,它主要包括各种利益群体的组织,例如工会、妇女组织、行业协会、职业团体等。

非营利性组织是在经济和社会服务领域定义的。它主要包括教育、卫生、科学、社会福利及其它福利组织。

7.领导者所具备的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领导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8.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

(1)从职能作用的领域来看,公共组织由以政治职能为重心,逐渐向以经济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科技文化职能为重心转移

(2)从职能作用的性质来看,公共组织由保卫性、统治性职能为主向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为主的方向转移

(3)从职能的分化程度看,公共组织的职能由混淆不清向高度分化转变

(4)从职能的行使方式看,公共组织由人治为主转向以法治为主、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

第四章

1.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区别

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的现实状态与社会公众期望之间的差距而引起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或冲突。

具有广泛性、持续性、社会性的特征

公共问题它是指那些具有广泛影响,且影响程度较大,人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具有影响的广泛性、不可分性、社会共享性、公共性等特点。

2.公共政策问题判断与确立的原则

A.公共政策问题应是具有公共性的公共问题。

B.公共政策问题应是影响程度大的问题。

C.公共政策问题应是社会公众普遍关心、强烈要求解决的问题。

D.公共政策问题应是政府及其公共组织职权范围内的问题。

3.自上而下的的执行模式

自上而下模式强调了从中央政策决定开始,容易忽视其他行动者的重要性; 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忽视了对周围环境的分析,尤其是自然环境的影响; 此模式忽视了低层官员与政策标的团体采取的各种策略;

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强调应该给予基层官员或地方执行机构自主裁量权,使之能够适应复杂的政策情境;也就是使基层官员或地方执行机关能够采取适当的权益措施,重新建构一个更能适应执行环境的政策执行过程。

4.公共政策的执行手段

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技术手段

第五章

1.绩效评估指标

经济指标、效率指标、效能指标、公平指标

2.外部效应

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分类:正外部效应、负外部效应

3.正负外部效应的指标

正外部效应指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之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

负外部效应是指未能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成本费用。

第六章

1.公务员管理原则

1.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2.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3.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与群众公认、注重工作实绩原则4.分类管理原则5.法治原则

2.我国公务员的组建特点

(1.)反对“政治中立”

(2)从实际出发确定公务员的范围

(3)坚持党管干部,不实行“两官分途”

3.公务员的录用

公务员录用制度是指根据国家管理的需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从符合法定资格条件的公民中,择优录用担任某种职务的一种制度。

(一)适用范围: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

(二)录用标准:德才兼备。

(一)录用方法

1.公开考试2.严格的考察办法3.择优录取 录用程序:

1、编制录用计划

2、发布报考公告

3、对报考者进行资格审查

4、对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进行公开考试

5、确定考察人选并公示录用人员名单

4.考核

考核程序:平时考核、考核

考核标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

考核的方法:(1)领导考核和群众考核相结合(2)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3)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5.培训的原则公务员培训属于继续教育。

(1)理论联系实际(培训方向)

(2)学用一致(培训目标方法)

(3)按需施教(培训内容

(4)讲求实效(培训效果)

(5)注重能力建设

(培训的价值取向)

6.奖励原则

1、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

2、个人奖励与集体奖励并重原则

3、定期奖励和及时奖励相结合原则

7.公务员回避制度

公务员回避制度是指为了保证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保持清正廉洁,防止因亲属关系影响公正执行公务,而对公务员在担任职务、任职地区和执行公务等方面作出的限制性规定的法律制度。

任职回避是指对有特定亲属关系的公务员,在担任某些关系密切的职务方面作出的限制。

任职回避的对象:夫妻关系、直系血亲、旁系血亲、近姻亲关系

地域回避,又称地区回避或籍贯回避,是指为了避免亲属关系、宗族关系等影响公务员公正履行职务而对公务员在亲属比较集中的地域担任某些职务作出的限制。

回避对象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应当实行地域回避。

公务回避:指遇到涉及公务员利害关系等法定情形时,为避免影响公务员公正履行职责而对其执行公务作出的限制

公务回避的对象:1)涉及本人利害关系的;

(2)涉及与本人有比较密切的四种亲属关系(即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关系和近姻亲关系)的人员有利害关系;

(3)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

8.公务员处分的种类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处分期间:

警告:6个月

记过:12个月

记大过:18个月

公共管理概论复习题 篇9

【D 】

A.计划性B.单一性

C.效率性D.公共性

2.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3.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

A.公民B.政府C.企业D.政党

4.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

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

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5.“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的提出者是【】

A.凯恩斯B.布坎南C.韦伯D.威尔逊

6.对公职人员在科层制组织中所从事的活动及其性质的一个基本要求是【】

A.知识性原则B.职业化原则C.非人格化原则D.法定管辖范围原则

7.对科层制组织中各职位之间以及相应权力之间的关系规定的原则是【】

A.知识性原则B.职业化原则

C.非人格化原则D.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原则

8.政府运用供应这个手段,所针对的对象是【】

公共产品B.私人产品C.半公共产品D.半私人产品

9.与私人产品相比较,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为【】

A.竞争性和排他性B.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C.排他性和非竞争性D.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10.一个组织中,如果决策权高度集中,问题自下而上传递向高级管理人员,由他们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这个组织的结构就倾向于【】

A.复杂性B.正规化C.集权化D.分权化

11.在组织人员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网状关系D.线性关系

12.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组织知识化水平的提高,无论是私人组织还是公共组织的结

构设计越倾向于【】

A.锥形结构B.扁平结构C.塔形结构D.柱形结构

13.组织为确保在适当时间,为适当的职位配备适当数量和类型的工作人员,并使他们能够

有效地完成促进组织实现总体目标的任务的过程,称为【】

A.人力资源规划B.人力资源招募C.人力资源培训D.人力资源考核

14.确定不同的决策究竟需要哪些确切信息的环节为【】

A.决策分析B.信息需求分析C.决策集成D.决策反馈

15.对每位管理者的需求和职能范围进行识别后,将需求相互重叠的部分实施集成和共享,以便剔除多余信息,减少重复信息,提高决策和控制的有效性的环节为【】

A.决策分析B.信息需求分析C.决策集成D.决策反馈

16.最早的福利国家为【】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

17.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实施全面干预,是一个【】

A.小政府B.间接的政府C.恰当的政府D.全能的政府

二、多项选择题(21.立基于韦伯的合理--合法的权力类型之上的科层制组织,其构建和运作的原则【】

A.知识性和职业化原则B.非人格化和执行能力原则

C.法定管辖范围原则D.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原则

E.灵活性与专业化

22.公共部门组织目标的特点为【】

A.多元化B.单一性C.整体性D.公共性 E.多样性

三、名词解释

26.公共组织沟通

27.财政预算

28.法制行政

29.领导权威

30.公共组织

四、判断题(31.公共性是指超越个人和特定私人组织的特殊利益而追求社会共同利益。

32.韦伯科层制组织的本质在于以人格化的制度取代非人格化的制度,使组织本身及其规定

比组织中任何个人更重要。

33.政府运用管制这个手段,所针对的主要是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对称问题和

内部性问题。

五、简答题(36.简述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

37.简述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38.简述完整制、分离制各有何优缺点

39.简述主要的政府治理工具。

六、论述题

40.结合我国实际,论述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改善公共决策的质量?

(一)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所谓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知识及方法特别是公共决策(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决策,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

程序。实现决策科学化的要求是建立完善的决策系统,提高决策参与人员素质,按照科学的决策原则进行决策。1)建立健全公共决策系统。现代化的公共决策系统是由以决断子系统

为核心,以信息、参谋、监控子系统为支持而组成的有机整体。建立健全决策系统,应做到:

a合理设置各子系统。b充实参谋咨询机构和信息工作机构。2)遵循科学的决策原则。3)

提高决策者和参与者的素质。决策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决策的水平,提高决策人员素质是

决策系统改进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公共决策的民主化。所谓决策民主化是指必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团

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在政策中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和要求;并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及气氛。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目标

民主化和决策过程民主化的统一。包括把民主机制引人决策系统,营造良好的决策氛围;

重视发挥参谋咨询人员在决策中的作用;提高政治生活透明度,实现决策目标的民主化。

(三)公共决策的法制化。所谓决策法制化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来规定和约束决策主体的行

为、决策体制和决策过程,特别是通过法律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民主权利,并使党政机关及领导者的决策权力受到法律和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决策法制化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证。1)理顺公共决策主体关系,完善决策规则。2)决策程序法制化。决策程序法制化,就是将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程序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确立下来。其目的是防止少数决策者草率行事、滥用职权,或有意把一些方案不经过审议而出台的行为。3)充分发挥决策监控子系统的作用。在我国当前法制建设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决策监控子系统的作用十分重要。总之,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是现代化公共决策的三个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方面,民主化是现代化公共决策的基础,科学化是现代化公共决策的主导,而法制化则是现代化公共决策的保证。

41.试述加强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公共管理伦理教育。良好的公共管理伦理,有赖于正确的行政价值观的确立,行政意识、行政理论、行政认知、行政情感、行政态度等行政文化的诸多要素构成了行政模式取向,直接决定着公共管理伦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加强行政文化建设,使行政系统各层级人员树立正确的公共管理伦理观,形成内在的约束机制。

(二)强调公共管理伦理立法。公共管理伦理立法,是把伦理行为上升为法律行为,使伦理具有与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同等地位的监督、执法权力的法律效力和作用。

上一篇:六年级安全教育测试题下一篇:洗染协会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