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理论

2024-09-13

公共事业管理理论(共9篇)

公共事业管理理论 篇1

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关系

一.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概念

公共事业管理,就是在一定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通常所指的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是指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外部环境。

公共事业管理的内部环境,主要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内部的各种关系和要素组合(包括内部人事管理问题)等。

公共事业管理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机构之外的影响因素,如政治、经济、地理、人口、文化、民族、宗教等。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主要是指外部环境,及公共管理主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或者说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及其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的外部要素的总和。

二.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关系

公共事业管理最突出和本质特点是公共性,同时也带有政治性和阶级性。一个国家或地区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性水平的高低,即提供公共商品的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以及其管理的政治性和阶级性的具体内涵,则取决于各自政治、经济及文化要素及公共管理主体所在的环境。环境也因之成为公共事业管理活动本身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关系,主要包含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两个方面。

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决定、制约公共事业管理。总体上看,表现为公共事业管理的根本性质、原则和职能内容,实际上是由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决定的,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方式、决策等都要受到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制约。其次是,公共事业管理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反映的是公共事业管理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反作用。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利用并创造环境条件解决公共问题的同时,也改造了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主动而自觉地纠正自己的管理行为、管理法规和管理方式等,从而形成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式主要表现为公事业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之间,通过特定的资源和信息的交换,公共事业管理满足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要求。而公共管理环境的需要是确定公共事业管理基本任务的客观依据。

公共事业管理是政府履行职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管理的绩效好坏也直接决定了一届政府执政的成败。这些都直接要求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切在必要时强而有力,能够明确的审时度势,综合复杂的公共管理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做好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做出正确的宏观方向判断,掌控微观的环境的动态及时纠正偏颇。

公共事业管理理论 篇2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理论概述

国内相关研究有北派和南派之分。北派是指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负责的研究小组, 主要是以娄成武、李坚、郑文范、司晓悦等为代表, 被学术界称为北派。他们认为: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 动员和运用有效的资源, 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提供准公共物品的社会事务进行协调, 从而实现提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质量, 保证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的活动。其主要观点为:第一, 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这里的公共事业组织与西方的第三部门相一致, 即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 不以营利为目的, 依照一定的规则, 以独立、公正为原则, 凭借自身特有的功能和资源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公益性组织, 区别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第二, 公共管理的客体是提供准公共物品的准公共事务。第三, 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概括为协调社会各个层次的利益关系。利用其职能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控制, 提高和保证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 其受益对象是全社会和多数公众。第四, 公共事业管理负有社会责任和义务, 以满足社会不同程度的需要。

南派是指以云南大学崔运武、林尚立、陈瑞莲、郭小聪、李小波为代表, 被学术界称为南派。他们认为: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 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 为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和协调发展, 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 即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 或对关系到社会公众整体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构成, 并以准公共产品为主的产品生产和提供的调节及控制过程。其主要观点为:第一, 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这里的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 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 服务社会大众, 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第二, 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是提供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社会公共事务。第三, 公共组织对公共事业的管理凭借其公共权力。第四, 公共事业管理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第五, 公共事业管理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事业管理强调公众的参与性, 公众通过已有的法律、法规和公众舆论等方式对公共事业管理进行约束和监督;这种公共性也表现为公众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组织, 对一定层次和一定范围的公共事业进行管理。第六, 市场化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方向。第七, 公共事业管理的目的是为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和协调发展, 是为了保证公众的利益。其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必须以公众的利益为前提, 满足公众对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的需要。

二、课程设置理论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 课程则是教育的核心要素。而课程理论是教育理论的一个核心部分, 课程和课程设置又是课程理论最基本的概念。因此, 清楚课程和课程设置相关内涵对于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要高度符合, 课程设置是学校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

目前国内外对于课程设置的内涵众说纷纭, 如我国课程论专家陈侠在《课程论》中给课程设置下的定义是:课程设置一般指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科的教学时数, 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 并简要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是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 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 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 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 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合理的课程内容指根据知识论的规律相应地安排课程的内容, 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方法论及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前沿。

三、师资队伍建设理论

公用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是必不可缺的环节, 怎样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素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理论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教师培训理论、绩效评价理论、激励理论等理论提供支撑。

(一) 教师培训理论

目前, 各国政府和教育界意识到在职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教师的在职培训是国际竞争的需要;教师在职培训的基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在职培训是终身教育思想对人类自身认识深化的表现。另外, 国际上职教师的培训有共同特点:教师在职培训趋向制度化;教师在职培训与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同步化;教师在职培训的内容与教学实践结合紧密化;教师在职培训与教师的晋级加薪一致化。纵观国际教师培训的发展, 教师培训己经从“一次终结型教育”向“多次回归型”教育转变。

(二) 绩效评价理论

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 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 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 具有多因性、多维性、动态性的特点。工作绩效考评就是组织的各级管理者通过某种手段对其下层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的过程。这个评价过程的完成质量不仅仅在于说明各级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 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这些评价去指导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工作改进, 以达到组织发展的要求。

(三) 激励理论

激励是指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 影响人们内在的需求和动机, 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激励实质上就是动机的激发过程, 而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其引向一定目标的过程。动机是需要驱使、刺激强化和目标诱导三种因素互相作用的一种合力。动机与实践活动有密切关系, 人的一切活动、行为都是由某种动机支配的。动机不但能激起行为, 而且能使行为朝着特定的方向、预期的目标进行。激励就是要把内驱力、需要、目标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要素衔接起来, 构成动机激发的整个过程。

四、人才培养模式理论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模式, 原意为事物的标准样式, 是构成事物的要素所形成的一定结构。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完整而复杂的过程, 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因素相互之间的联系构成一定的结构, 从而形成一定的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范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培养规格是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的人才进行培养。培养规格进行合理的设计, 特别是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培养方案, 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即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形成符合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的专业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教学大纲。培养途径是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选择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人才。

摘要: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性组织的现实情况下, 如何更好地培养出特色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当务之急, 也是本文要研究的具体问题。本文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概述、课程设置理论、师资队伍建设理论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等方面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阐述。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理论

参考文献

[1]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3) .

[2]米艳玲.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 2009.

[3]莫利拉, 李燕凌.基于就业岗位分流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5) .

[4]郭英莉.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 2012.

公共事业管理理论 篇3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学生;就业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的就业情况不乐观

公共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公民的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受到社会、民众和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卫生事业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重点领域。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公共事业尤其是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管理状况不尽如人意。当前,我国人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突出,整个社会对于医疗卫生系统有诸多不满,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此,必须提高卫生事业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这就要求有专业化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高等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1998年由国家教委批准的新专业,从1998年至今,全国已有超过132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量毕业生并未进人公共事业专业领域就业”,根据有关统计机构统计分析,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就业率为:79.53%。

二、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认知度低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展时间短、社会认知度较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中遇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甚至不了解其专业培养的方向,提到“公管”专业,用人单位更多理解为“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发展时间长、社会认知度高的专业,在求职竞争中,首先就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2.专业设置不合理

(1)从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设置情况看,主要是医学院校,包括一些综合类院校。各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各有其特点,但基本方向都是培养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从就业渠道来看,当前,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本专业尤其是本科层次学生的需求极其有限,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需求也不高,就业渠道较为狭窄。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中:录取研究生:l8.41%、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10.00%机关、其它事业单位:14.5%、国有企业、民营及私营企业:12.05%、三资企业:0.87%、医疗卫生单位:5.71%、科研设计单位:2.73%、金融单位:1.51%、高等学校:7.65%、出国:0.17%、部队:2.22%。而各大院校争相开办该专业的结果使得毕业生的供给越来越超过需求,必然造成本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2)相对于对实践有较高要求的其他专业例如医学类专业而言,作为社会科学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在专业培养上,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考核评价最为重视,而实践课程设置较少,评价更是流于形式,这使得学生在大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很多学生所忽视。

3.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存在不合理之处

首先是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专科生能从事的工作,非本科生不招;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非研究生不用。这种用人观念给广大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受传统经验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对口就业单位,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认同度不高。从我国医疗机构管理的传统来看,医院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临床工作的或者有过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负责,对于拿管理学学位、仅接受过粗略的医学知识学习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学生,认为无法胜任医院管理的相关工作。这种用人观念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影响较大。而实际上,作为临床上成绩突出的医务人员,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性、系统化的管理学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于医院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管理,因个人经验不同可能使管理工作显得随意而缺乏规范性、效率不高;而作为医院管理人员,扮演的是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并不在临床一线为病人诊治疾病,不需要具备系统、高深的医学知识就可以胜任。

4.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有待提升

本专业学生就业难还存在学生就业择业能力欠缺的原因。如前所述,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主动性不够,对于工作、职业的了解很少。在参加就业招聘前,很多学生几乎未参加过一次用人单位的面试,缺乏相关的知识准备、信息准备和实际经验的积累,而这些是提高就业成功几率的必要条件。

三、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

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都有一个过程,各高校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首先应该让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了解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了解其专业设置的目的。同时,可以在宣传中,介绍国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通过对国外先进意识和经验的引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社会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

2.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加强专业建设

首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的是可以胜任工作的人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而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大实践课时的设置,多给学生提供进行专业见习、实习的机会,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使学生对实践能力更为重视并有所提升。

其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就业去向为医疗机构的所占比例不高。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需求量不足以消化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渠道较为狭窄。而从学历层次上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为本科毕业生,已经属于社会主要的一般性人才,相对于研究生来说,对于专业对口的要求并不高。尤其相比工科、医科等专业,社会科学类专业间的替代性较强。在专业设置中,应注意拓宽基础,改革单一就业方向的专业培养方案,使本专业学生既可以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工作,也可以实现多元化就业,从事公共事業相关的基础性管理工作,甚至是管理大类的工作。

3.引导用人单位形成合理的用人观念和用人制度

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的转变和合理用人制度的建立要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政府应制定适宜政策,例如,对于医院管理人员的聘任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通过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员的任用比例等方式,转变我国传统依靠临床医务人员进行经验性管理的不恰当做法。

4.提升学生就业择业能力

首先,要加强学生就业择业意识的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给学生传达有关就业的信息和知识。其次,开展就业知识的教学和交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应注意避免流于形式,也可以采取与往届学生座谈、邀成功人士开讲座等方式,使学生获得一些就业经验。第三,就业能力提高关键在于实践,可在就业指导课中,开展相关比赛和模拟面试等锻炼学生;利用实习、见习机会,例如组织实习面试选拔决定实习单位分配;在求职招聘季,学校就业部门除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外,还应及时组织学生间进行经验交流,引导已参加过面试的学生反思自身就业能力的欠缺,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新伟.“211”模式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考——基于本土化的视角[J].经济师,2011(11):124-125.

[2]雷丽珍.高校公共事业专业发展的困境与挑战[J].焦作大学学报,2010(1):118—120.

作者简介:马春燕(1983-)吉林松原人,硕士,讲师,成都医学院人文信息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篇4

《公共事业管理》

包括本科在内的各科复习资料及详细解析,可以联系屏幕右上的“文档贡献者”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公共事业

2.政府

3.狭义的社会事务

4.公益性研究

5.卫生事业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75分)

1.我国公共事业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谈谈你对事业单位社会化的理解。

3.政府为什么要管理教育事业?

4.现代公用事业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篇5

1、国家体育场是准公共产品;

2、所谓的准公共产品,是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具有较大的外部效益的产品;它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

3、国家体育场是由政府和企业等共同投资建设的,它所提供的产品不是完全无偿的,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但是它是具有较大外部效应的产品,所以它是准公共产品。

二、国家体育场的运营模式体现了政府与市场的怎样的关系?

1、国家体育场的运营模式是市场模式。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是指在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供给过程中,承担主体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组合方式。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模式是一种在政府的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的模式。它的特点就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负责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鸟巢的建设是是以市场为基础,在政府的主导和统筹下,由多元主体共同合作建设的,鸟巢建设的资金是由政府统筹,出一部分资金,其余由国内以及国外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并且在建成后,它的运作也是以市场为主,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尤其是它的门票价格设置上更能说明这一点。

2、国家体育场的市场运营模式说明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主导和统筹,共同提供公共事业产品。

三、鸟巢票价凸显了什么问题?

1、鸟巢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是由市场来提供的;公共事业产品的市场提供,是指主要由市场提供生产公共产品单位的经费,并且提供者往往会通过收费来收回成本。这一产品的提供单位自负盈亏,实行企业化经营,它是按照竞争的方式来进行的,但是总体上是在政府的管制下进行的。

2、鸟巢的建设资金就是由政府和企业、社会等共同投资的,在建成以后,收取门票也是企业为了收回成本,赚取利润而采取的一种措施,鸟巢门票一直过高,一方面说明鸟巢的投资巨大,成本高;另一方面说明政府的统筹管理还不够完善。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规则,加强统筹管理,使人们都能够享受到公共产品带来的优越性。

3、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加强法制化和规范化。法制化就是要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对公共事业实施管理;规范化就是指公共事业管理部门要在法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制定一系列关于公共事业管理的规章、制度,以确保管理的科学性、合法性、公正性和可行性的活动。只有这样,公共产品的效益才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人们才能得到更大的实惠;

公共事业管理考研 篇6

热门分析:我国未来的国家管理机构队伍中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本专业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队伍,能提升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未来热门走向预测:↑

就业前景:主要到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就业分布最多五省市:

北京、上海、广东、河北、湖北

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

录取研究生:18.41%

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10.00%

机关:7.81%

高等学校:7.65%

其它事业单位:6.95%

国有企业:6.24%

民营及私营企业:5.81%

医疗卫生单位:5.71%

科研设计单位:2.73%

部队:2.22%

金融单位:1.51%

三资企业:0.87%

出国:0.17%

注:本专业的各方向及就业率分别是教育管理90.72%、体育管理49.53%、文化艺术事业管理66%、卫生事业管理90.91%、人口学83.33%。

特别推荐院校: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

教育部公布了2004年高招新增热门专业情况。公共事业管理、物流、信息工程、电子商务、软件工程等专业“榜上有名”,成为今年高招的大热门,而环保等传统的“冷门”专业,受惠于“奥运”概念,热度也直线上升。

但是挤进热门专业,就业时不一定就高枕无忧,特别是本科生。据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卢林介绍,从2002年开始,高学历学生的比例开始明显增加,2001年想留在北京的研究生只有8600人,而2003年已经高达17000人,两年时间翻了一番。因此,就形成了一种“就业挤压现象”——研究生干本科生的工作、本科生干专科生的工作,这种现象至少要持续到2010年,此前就业形势很难出现明显的好转。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也表示,近几年北京市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以每年两万人的速度逐年递增,虽然加入世贸组织、举办2008年奥运会都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但需求的增长幅度仍小于毕业生的增幅。

所以凡是不能绝对阿,现在这种形势下,能读研究生当然是最好的。希望这些建议对你有帮助:)

公共管理学科(一级学科)下分为五大专业(二级学科),分别为:

①行政管理

②社会保障

③土地资源管理

④教育经济与管理

⑤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注意:选择考研专业时,只要是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五大相关专业都可以选择,主要看考试科目、参考书目是否合适。

3、以下一至八项为“公共管理专业”,九至十四项为“公共管理学科”下其他相关专业。

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专业招生目录

1、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

③(631)公共政策

④(823)公共管理学

2、专业课参考书目:

《公共政策》严强、王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一版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二版;

《公共管理学概论》黄德林、田家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3、招生人数:未知

4、来源:研招网http://yz.chsi.com.cn/zsml/ZsmlListServlet

四、湖南大学公共管理专业招生目录

1、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

③(618)管理学原理

④(444)公共行政学

2、专业课参考书目:

1.《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行政管理学概论》,张国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招生人数: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共38人

4、来源:研招网

http://yz.chsi.com.cn/zsml/ZsmlListServlet

五、中南大学公共管理专业招生目录

1、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

③(721)公共管理学基础

④(405)公共管理综合考试

2、专业课参考书目:

1.《管理学》 周三多,高教出版社2000年版;

2.《公共管理学》张成福、党秀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01年版。

3.《公共部门经济学》高培勇、崔军编著,中国人大出版社01年版;

4.《行政管理学》夏书章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版;

5.《公共政策学》,陈潭编著,湖南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

3、招生人数:40人

4、来源:研招网

http://yz.chsi.com.cn/zsml/ZsmlListServlet

九、山东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招生目录

1、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

③(615)政治学原理

④(811)行政管理学

2、专业课参考书目:

1.《政治学原理》王惠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政治学概论》孙关宏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行政管理学概论》张国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公共行政学》张康之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招生人数: 全专业共60人

4、来源:山东大学研究生院

http://

十一、厦门大学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招生目录

1、考试科目: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语

③ 606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

④ 412 政策科学与经济学

2、专业课参考书目:

1、《政治学前沿》,陈振明,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公共管理前沿》,陈振明,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陈振明、孟华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招生人数:公共管理系各专业共45人

4、来源:厦门大学招生办

专业目录:http://zsb.xmu.edu.cn/m_01_01m.asp?tablename=m_01_01&id=199

参考书目:http://zsb.xmu.edu.cn/m_02_02m.asp?tablename=m_02_02&id=9

4十二、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招生目录

1、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

③626公共管理学

④455综合知识(含西方行政学理论、国家公务员制度、政策科学)

2、专业课参考书目:

626 公共管理学:

①黎民主编《公共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②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55 行政管理综合知识:

①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李和中《21世纪国家公务员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胡象明《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3、招生人数: 全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各专业共230人

4、来源: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http:///ziye/recruit/2007/115.doc

十三、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招生目录

1、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

③614管理学

④459西方经济学

2、专业课参考书目:

1.《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人

2.《西方经济学》(第三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招生人数: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共52人

4、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http://202.114.15.167/Upload_File/2006927162740.doc

十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管理专业)招生目录

1、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

③627专业综合(含公共经济学、中国税制)

④408学科基础(含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任选其二)

2、专业课参考书目:

1.《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宏观部分)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学科综合,不含19、20、22、23章

2.671186 《管理学》(第七版)[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 著,孙健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学科综合,含10—20章

3.671187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学科综合,含5、6、7、8、10、11、15章

4.634051 《中国税制》 马海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5.634049 《公共部门经济学》 高培勇、崔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招生人数: 未知

4、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

公共事业管理理论 篇7

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变动情况

从最早开设本专业的东北大学首届毕业生来看, 毕业30人就业率100%, 主要去向为:考研、出国9人, 占30%, 到社区从事社会工作的13人, 占40%, 其余8人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国家公务员队伍 (考试) 和事业单位。笔者通过西部某高校2005届毕业生就业的抽样调查显示, 受调查者49人, 25人参加工作, 占51%, 通过公务员考试或者通过一些关系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有12人, 占总数的24.5%, 12人考取研究生, 占24.5%。而在直接参加工作的这部分人中, 从事营销、市场开拓工作的有15人, 占工作总人数的53%, 从事与公共事业直接对口的专业工作的没有一人。而考研的专业主要是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和其它专业。根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数据, 无论是211高校, 还是一般高校, 2008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率区间均为C+ (75%≤C+<80%) , 在管理学科门类中, 低于档案学专业, 排名靠后。由此可见, 本专业的就业水平较低, 就业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性差, 没有能够体现本专业的就业特色。

2 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的主要因素

2.1 毕业生供求失衡是就业率低的关键因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办院校增长快速。1999年秋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对该专业的招生, 教育部原本想由上述两校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 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 但由于办学门槛较低, 高校自主办学, 特别是各省属高校教育部难以控制, 因此, 各地一窝蜂地开办该专业。到2000年, 全国有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2001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高校发展到132所, 2002年迅速增加到180多所, 2003年有220多所各类高校招该专业本科生, 而目前增加到302所, 教育部公布的2008年本专业毕业生规模为10000-20000人。但是,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公务员制度建设滞后, 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处于机构精简阶段, 自身存在富余人员, 许多单位实行“只出不进”政策。即使有用人需求, 单位也实行“凡进必考”的原则, 高门槛的准入限制, 加上需求本来就少, 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人才实际需求脱节造成本专业就业困难。

2.2 专业显示度低

由于宣传不到位, 从政府、企业到普通民众, 对该专业知之甚少。毕业生普遍反映在国家公务员招录中, 很少有政府部门招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即使有的招录职位与本专业很吻合, 也没有列示该专业。这种现象在市 (县)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中更普遍。这使得大部分毕业生只得报考没有专业限制的职位, 而这些职位往往报考的人数特别多, 竞争惨烈。同时, 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只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行政管理, 而没有公共事业管理, 因此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攻读公共管理研究生时, 面临着与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不平等的竞争局面, 也使得许多毕业生只有选择相近的专业, 甚至转行报考其它专业。本来企业是吸收劳动力最多的经济体, 由于对该专业的不了解, 造成毕业生失去大块就业市场。

2.3 人才培养方式不够合理

目前该专业培养方案五花八门, 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专业教学范式。由于该专业覆盖面广, 大多根据已有的学科基础来设置专业课程, 如师范类院校以教育学科为主;而综合类院校和工科类院校, 多依托经济管理专业设立, 课程设置总体上文理科平分秋色, 既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又要学习线性代数等, “文不文、理不理”。同时, 多数高校教学实践基地缺乏, 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与社会现实差距比较大。笔者对本专业2002级、2003级的毕业生在关于专业设置满意度和实用程度的调查显示, 近7成同学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实用, 对他们的就业没有带来优势, 因为学习的很多课程都是其他专业的专业课程, 在对相关领域知识掌握程度上劣势非常明显, 常常因为专业特点不突出而造成障碍。半数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有大的调整, 主流意见是增加实践性课程在总课程设置中的比重。

2.4 毕业生综合能力和就业心态较差

部分学生忽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训练, 智商高情商低, 并且对公共管理职业准入证书方面不够重视, 造成毕业生自身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而影响就业。同时,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部分学生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但仍有部分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比较高, 十分看重单位经济效益、工资收入、工作条件与生活环境的好坏等。但是这些条件不是通过简单的面试与个人的了解就能全面掌握。这样导致这些同学在求职时贪大求全, 错失良机。如2002级某同学就因为当初找工作时考虑太多, 而错失了一个有潜力的汽配城的总经理助理一职。

2.5 教师队伍水平低

现有的教师数量不足, 质量堪忧。真正的专业教师很少, 而转行的教师太多, 多数学校是在原行政管理、政治学和经济管理等学科整合师资而来, 一些领导认为专业课门槛低, 大肆安插关系好但专业关联度低的人员滥竽充数, 形成教师人数少, 职称学历结构低的格局。随着学生人数的剧增, 教学科研任务繁重, 在岗教师进修提高的机会和时间很少。大部分老师缺乏公共事业管理实践经验。教师水平的低下, 严重影响了学生竞争力的提高, 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提高就业率的路径选择

3.1 以质量求生存, 科学规划人才培养规模

各高校应该牢固树立专业人才质量第一的理念。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应该提高本专业准入门槛, 严格审批新开办的院校, 另一方面对已开办的院校进行专业评估, 达不到评估标准的学校, 取消其招生资格。同时, 结合我国政府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情况, 社会发展对公共事业管理需求增长趋势, 科学确定招生规模, 力求人才供求平衡, 切忌不顾社会客观需要, 盲目下达招生指标, 人为制造虚假繁荣假象。

3.2 多途径提高专业显示度, 创造平等宽松的就业环境

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加大专业宣传力度, 从业教师应加强对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 多向社会推介专业特色, 提高专业美誉度和显示度, 使用人单位家喻户晓。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部门加强协调, 在各级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中把该专业纳入招录范围。建议教育部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增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对符合条件的院校赋予硕士和博士授予权。对于在比较艰苦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就业的学生给予优惠激励政策, 通过全社会的通力协作, 为本专业毕业生创造一个平等宽松的就业环境。

3.3 多管齐下培养创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首先, 凝练专业培养方向, 这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公共事业管理涉及教育管理、科技管理、文化管理、社区管理、保险管理、城市和农村事务管理等很多方面, 高等学校应结合自身情况, 选择其中之一作为专业培养方向。其次, 科学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 构造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体现本专业的特点和规律, 突出主办单位的专业特色。再次, 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高度重视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培养富有创造性和广泛适应性的人才。最后, 加强综合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训练。广泛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高年级大学生可采取导师制方式, 通过社会调查、科研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撰写和实践单位挂职训练等方式, 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他们创新性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端正就业心态

激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与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 如青年志愿者、社区帮扶、非政府组织等活动,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学生应尽早做好职业规划, 多参加公共事业管理职业资格考试, 获取进入用人单位的通行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前景, 毕业生应该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既要避免孤傲心理、攀比心理、完美心理、急功近利的心理, 又要克服急躁、焦虑、自卑、依赖、不公平等不良心理, 能正视现实, 勇于竞争, 不怕挫折, 客观地认识自我, 明白自己的兴趣, 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合理定位, 找到切入社会的起点。

3.5 切实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方面可以从国内外招聘高水平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 尤其可以聘用公共事业管理实践部门经验丰富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各高等院校需要建立动态培训机制, 制定本专业的师资培训计划, 实施师资培训工程, 让教师走向高水平的国内外大学进修提高, 走进公共事业管理部门获取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教学素材, 全面提高本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燕凌、杜宝贵.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6) :50-51.

[2]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教育部公布2008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EB/OL].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网, 2009-06-03.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环境研究 篇8

摘 要:通过调研指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前所处环境状况,并借助SWOT分析的视角,分析总结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战略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的关系。通过调查列举,进行矩阵形式排列,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将各因素相互配合,进而以此为依据综合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环境的影响因素,强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关键词:SWOT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环境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64-02

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进行大幅度调整,管理学门类下的公共管理学科逐步开始设立。在本科学校中,公共事业管理被设为公共管理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专业。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的始祖,到目前为止,全国有超过四百所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各类院校。

全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的高校,除一些名牌重点大学依靠自身的品牌顺利推进专业发展外,其他同类院校和省内高校面临着基本相似的发展境遇。下面就此类院校的发展状况运用SWOT分析法,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场景的努力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内部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计划和策略。

一、内部优势

1.实用性社会科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通常概括为: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具体的现代管理技术与现代管理方法,并具有相关理论的应用能力和相关技术的操作能力。目前,其专业的涵盖领域仍处于扩张阶段,每年都有新的学校和新的专业方向招生。

2.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掌握基本理论和管理科学,知识经济,社会科学,现代科学;熟练的办公自动化技能是管理信息系统在定量分析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应用需要;能前往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并且具有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

3.专业方向设置多样化。在“科、教、文、卫、体”五个大的专业方向上又分化成若干小的专业方向,其中以卫生类专业为代表,包括卫生财会、医疗保险、社区卫生服务、医药物流管理、医药法学、药事管理、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方向。在环境管理方面有環境经济与管理、海洋环境经济与管理等多个专业。

4.办学方式方法灵活。本科、专科各水平的高校都有招生,实行全日制本科培养模式的是招生的大部分综合性高校,有些高校设置专科起点的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大学等。一些学校干部在职培训。2003年起,部分高校对具有一定领导潜力的学生通过采取授予第二学位的方式,或“2.5+1.5”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等,制定相应培养计划进行重点培养。

5.公共服务意识强。培养学生通过对公共政策分析、公共事业管理、公共行政学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更强的公共意识,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理解更加深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与方法,具有创新性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义。

6.教学方式多种多样。目前各大高校对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采取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从课堂的知识传授到课下的实践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有课堂教学、课堂研究讨论、学生研究小组、管理模拟、模拟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专题论坛、政策辩论、政界领导人访问演讲、实地考察等,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使得学生不仅增强专业性知识,也能更好地应对现实状况。

二、内部劣势

1.专业基本规范问题尚未解决。对于任何一个专业,只有明确了其专业范围,才能更好地进行完善与发展,才能更顺畅地建立相关专业机制。目前所缺乏的便是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范围和主体的界定。2000年底在东北大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召开全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研讨会,但并未就上述问题的意见达成一致。

2.教材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不完善。类似于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主持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及云南大学崔运武主持“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工程”中列入的“综合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高规格教材少之又少,并且很难在图书市场上寻求到关于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教材。

3.课程研究方向设置不清晰。在设置专业方向方面,有些学校并没有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有的学校甚至混同了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含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应该是交叉学科的代名词,有些专业方向不适合冠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4.教学研究的单一性。目前国内的主要研究局限于国外的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情况。教学研究的方向局限于行政部门,而对企业的需求涉及较少,若公共事业管理不能在企业中发挥作用,则不能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得到广泛认可,且高校培养出来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对企业的战略需求、企业文化等缺乏了解,教学研究缺乏对公共事业管理文化的调研,缺乏公共事业如何能够定位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这便失去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设立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5.管理实习随意性大。同理工科专业相比,属于文科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实习随意性比较大,规范性要求十分匮乏,必要的激励机制的缺乏影响了教与学的整个实习环节。一般采用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的高难度的实习目的定量计算无法真实体现实习的效率。

三、外部机会

1.国际专业化分工的需要。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下,交叉学科得以应运而生。作为跨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公共事业管理是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学科的综合体现。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日益精细,促使了复合型人才的技术和管理双重技能的需求加大,公共事业管理这一学科专业的设立则顺应了时代的趋势,极大地解决了技术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的矛盾。

2.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需要。在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重点指出:要切实把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此次会议强调,对社会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和职能例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环境等方面作了重要调整,将政府职能中部分职能剥离,由社会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非政府部门等准公共组织来担任。

3.公民社会建设的需要。中国要顺利完成政府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公民社会,面临现代化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发展、和谐社区建设、慈善事业兴起、跨国公司增多产生的社会公共问题等,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许多基础公共设施修建、公共物品供给、公共事务管理都面临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公民满意的过程,这提供了公共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机遇。

4.实现科学化规范管理的需要。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问题,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然而,解决领导体制和公共事业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应建立包括完善的机制和科学的竞争机制。

四、外部威胁

1.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性。适逢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时期,对于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方面,其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还有待完善与加强。第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企业吃“大锅饭”这一政企不分的现象。第二,在微观活动的管理方面,各级政府表现出管得过多过死,严重打消了基层单位的自主性和活力,从而导致非政府组织成长和发展的缓慢。

2.政企分离的不彻底性。目前中国社会的准公共组织的发达程度比较低,事业单位和政府职能并未彻底分离,许多机构的负责人仍然由政府领导。如公用事业局公用事业、城市规划局、建设局等,大都不是文科背景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政府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准入门槛设置得较高,能进入政府部门的学生并不多。

3.事业单位改革迟迟难以推进。从2003年中央政府开始启动事业单位改革,到2009年全国5个城市试点事业单位改革,财政支持性事业单位的改革行动缓慢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这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造成很大的障碍,严重影响其发展。

4.国内专业认知的不足。中国初步建立了公共事业管理,第一届的毕业生刚进入社会,公众缺乏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解。很多人不知道公共事业管理的是什么性质的专业,很多企业单位也不知道高校是否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因此,企業在引进人才时,往往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缺乏认识以及人力资源规划。

参考文献:

[1]2014年黑龙江省大学学科专排行榜[EB/OL].[2015-02-

08](2014-05-28).http://edu.sina.com.cn/gaokao.

[2]关健,芮东敏.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EB/OL].(2012-06-18)http//wenku.baidu.com/view/01b2

0701e87101f69e3195fb.html).

[3]戈立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EB/OL].http://www.law-lib.com.

[5]张春香.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新思考[J].中州学刊,2002(6).

[6]陈琳琳.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6).

[7]陈昌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0).

[8]张战勇.试论如何转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劣势[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4).

[9]严圣明.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新旧专业目录比较的角度[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4(2).

[10]雷丽珍.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第三部门的视角[J].焦作大学学报,2010(1).

[11]swot分析案例[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6ef78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篇9

摘要:我国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也出在人们的眼前。公共事业管理便是如此,如今,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早前有了大幅提升,相应地对公共事业管理方面也有了更高的期许,所以,作为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身工作,如此方能满足新时代对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要求。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创新;体制改革

公共事业管理,其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在改革开放前夕,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一向由政府在垄断经营,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政府逐步开始思考将市场机制引进公共事业领域中,由此也带动了诸如自来水、公共交通、民营医疗机构等一大批企业及事业单位的蓬勃与兴起。与此同时,当市场机制被引进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之中时,还让传统部分有着明显公共事业性质的事业单位也逐步往企业的方向转型。虽然从总体上来看,市场机制的引进确实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但纵观改革发展之路,一路走来,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之路并不平坦,且在改革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并发症,时至今日,看病贵、读书难等问题依旧困扰着普通老百姓[1],不禁让人们对将市场运作机制引进公共服务领域产生了质疑。对此,我国公共事业领域要想继续得以有效地发展,必须基于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并着力于对民生的保障与改善,而政府方面亦需对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能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方能在为我国公共事业改革指明发展方向的同时,为政府的公共事业管理职能转型供给依据。

一、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首度发布了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与规定。第一,由于公共事业的兴起与改革起步的时间均较晚,故导致我国在对公共管理事业的管理体制方面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与此同时,由于针对事业单位的改革,所牵涉的层面极广,加之改革的过程也必将涉及到诸多层面利益,故导致我国在对事业单位的改革过程中,时常陷入举步维艰的地步,如此一来,不仅仅改革进度十分缓慢,并且难以到达良好的效果。第二,由于针对事业单位的改革,我国无论是在改革的目标或路径方面均不明确,加之公共管理在我国属于一种新兴的事业而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故当前的改革方针仍以实验性、大胆性的政策为主。此外,由于改革模式的不明确,致使我国在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过程中无法做到对双方权责的有效界定与合理的划分,继而导致步骤性的简政放权亦难以做到,更遑论对改革的周密策划。故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正陷入一种既无法触动传统事业根基,又无法得到有效发展的瓶颈,而政事无法实现两者分离,则势必将导致个社会组织的职能界限混乱,继而因体制之间的冲突而导致体制混乱[2]。第三,缺少改革性、整体性的配套条件。由于我国在开展事业体制改革过程中,始终呈现出一种各自问政且分头并进

的状态,以致各类事业单位改革均无法与其他事业单位之间构成有效配合,并最终导致改革的进展十分缓慢。而有关事业单位公共体制的改革,其本是一项系统、复杂且庞大的工程,且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必将面临各方面的难题。对此,事业单位要想切实深化对自身体制的改革,其无论是人员或是资金来源方面均必须做到合理配置,若仅是依靠某一部门,则非但无法同时处理好各方面问题,反而会掣肘公共事业体制改革的发展。第四,缺乏规范性管理力度。无论是实体的公共事业管理,或是基于网络世界这种虚拟的公共事业管理,均需由相应的制度来予以有效的规范。然而,由于我国政府毕竟精力有限,加之所需理解的新事物与新思想越来越多,故导致其在开创约束工农事业管理的规范性制度方面未能做出及时反映,以致巩固走缺乏主动性。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会团体也是日益增多,虽然公共事业家族呈现出了飞速扩张的趋势,但相应的管理未能得到同步地发展,以致工作不对称的问题接踵而来,从而严重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发展[3]。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更新管理观念

在任何时期下,管理观念都是一种必要的思维方式与技巧。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全党同志必须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为促进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唯有观念的不断创新,方能真正促进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基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当前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有关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创新,需由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管理模式方面予以有效创新,此前,我国大多是公共事业均沿用着传统“静态管理”的模式,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此模式显然已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故促使传统“静态管理”逐步往“动态管理”的方向发展转变,让其成为深化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关键。二是促使传统“命令观”逐步往“服务观”的方向转化[4]。当代社会讲求“以人为本”,故以“服务”的形态来面向大众,方有助于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基于此,节俭型、友好型的社会环境亦能得到极大促进,故针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来加强与群众之间的沟通

,如此方是促进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唯一途径。

(二)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如今的人们在生活质量有着大幅提升的同时,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此,公共事业管理唯有做到权责分明、产权明晰,方有助于促进市场中人、财、物的自由流动,继而充分发挥各方资源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的进取作用。当然,要想切实达成以上目标,需我国基于当前的市场实际提出科学、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并实现对公共事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此方能促进公共事业管理逐步实现社会化的关键。事实上,基于如今的市场经济大背景,我国无论是在科学、文化,或是教育、体育、卫生等众多领域都已具备了多种的性质与职能[5]。对此,唯有切实加快公共事业管理的商品化发展,才能给公共事业管理本身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在将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引进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传统公共事业单位的经营范围及服务对象应发生相应的转变,并进取采取自主经营等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如此方能对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改革与发展起到有效的优化作用。

(三)加快管理手段的改革

为贯彻十八大精神,党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十三五”规划、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在我国社会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相应地政治体制改革也应同步进行,尤其是应对如今这种社会管理网络结构已逐步代替传统行政管理结构的现代社会,唯有将直接的管理手段转化为间接管理,方能在潜移默化中充分发挥政治体制应有的作用,从而实现依法治理、科学提高。当然,针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依法治理,首要便是用科学的程序来逐步促使公共事业管理逐步往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其次,则是基于如今这种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也应逐步往网络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要切实达成以上目标,利用法律、经济来间接调控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若能再辅以情感方面的教育,则势必能到达更加梦想的效果。最终,作为政府方面,其在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审批方面亦需逐步往程式化的方向发展,并在市场监督与标准化管理方面意义有效加强,如此方能在确保产品及服务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促进公共事业管理发展中的监督与调控作用。

(四)重视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

任何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均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支持,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创新亦是如此。对此,要想切实促进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相关人才的培养亦显得尤为关键。基于公共事业管理,不仅仅需要管理人员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且对社会、科学、国情及世界发展等方面亦需有所了解,故针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培养,应务必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当然,研究到公共事业管理本身还是一项与普通民众关联极为密切的事业,故相关管理人员除了需具备良好的政治、知识、本事及心理素养外,尚需有高度的职责心,如此方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继而确保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6]。

总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发展与创新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故为切实满足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作为国家政府及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必须进取革新传统管理观,并充分研究我国当前国情及事业单位各自特点,做到对各方面优化配置与审慎安排,如此方能在推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创新的同时确保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丹.关于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模式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5(4).

[2]王欢芳,徐金燕.破解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困境--高校、政府、社会三维视角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1(5).

[3]黄欢.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现状和发展沿革探究[J].纳税,(36).

[4]李晓芳.中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思考[J].科研,2017(1).

[5]臧元琪.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综述[J].中外交流,2017(37).

上一篇: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下一篇:中学生运动会加油稿:成功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