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教育讲话稿

2024-11-01

防震减灾教育讲话稿(共8篇)

防震减灾教育讲话稿 篇1

防震减灾教育讲话稿

各位同学:

还记得汶川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吗?明天就是5月12日,汶川地震纪念日。如果同学们不幸也遇到了地震,那该如何应对呢?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防震小知识。

一、震前动物异常

地震前动物比人先知先觉的科学道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是震前动物的异常现象在我国古代地震资料中早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在地震前有异常的动物就有几十种,空中飞的,地下跑的,水中游的无处不在。

我国地震区群众根据地震前动物异常反应编写了预报地震的歌谣: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树上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猫衔着小猫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朝水面乱跳跃。

蜜蜂群迁闹哄哄,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综合异常做预报。

总之,震前动物异常比较普遍,表现行为有:烦躁、惊慌、不安、活动反常、不吃食、不进圈,有的萎谢不振表情傻呆。动物异常出现的时间多集中在震前几分钟至两三天,以震前一天反映居多,震中区最为集中。

动物出现异常到发震时间有多长?一般来说,地震的震级越大,越接近临阵,动物异常的种类及数量就越多,反应程度也就越强烈。其发震时间为:

(1)牛、马、羊、猪震前几小时至一天。(2)老鼠,震前一至五天,甚至半个月。(3)鸡,震前一至两天。(4)狗,震前半小时至两天。

(5)蛇,震前二至三天,冬眠早出洞。(6)鸽子,震前几小时至一天。(7)鱼类,震前几小时至十天。

二、避震要点

(一)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1.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2.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3.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4.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二)学校避震

1.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书桌下。

2.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蹲下不动,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活危险物。

3.不要回到教室里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三)家庭避震

1.地震预震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的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相对安全的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2.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

三、震后自救

1、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2、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

3、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4、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对于地震灾难,我们也应该更理智的来回顾。大自然通过各种灾难警示我们:危险就藏在人们身旁。其实,任何灾害在作用于人类社会以前,都是一种极其正常的自然现象的变异,只是由于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破坏,造成了生命财产的损失,我们才称之为灾害。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力图控制自然。然而,时至今日,人类对于大自然还是有相当多的不了解,也不可能完全控制自然,并且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发现“控制自然”这样的说法并不妥当,开始醒悟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既然灾害是没有办法根本消除的,是要永远和我们共存的。那么,我们人类积极的应对措施就是要学会科学地面对灾害,躲避危险。因为关键时刻,如果对迎面而来的危险没有清楚的了解、认识,从而采取了错误的行动,我们面多的可能是更大的危险。

我衷心希望同学们能从今天的学习中得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并好好地呵护自己宝贵的生命。

防震减灾教育讲话稿 篇2

多年来, 地震系统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其中,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作为具有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和防震减灾科学知识传播的公共设施, 是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动员全社会广泛和自觉参与防震减灾实践, 有效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最佳场所[1]。建设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提升基地的吸引力, 让基地始终保持最佳的服务状态, 才能持续发挥其对防震减灾事业的推进作用。

1 广东省地震科普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 国内外大震频发, 特别是汶川、玉树地震之后, 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需求急速增加, 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盼。因此,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只有加大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力度, 在科普资源的开发、科普活动的组织等方面推陈出新, 提升基地的吸引力, 才能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2]。广东省地震科普馆作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近几年来, 我们在展馆的科普能力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1 强化重点时段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力度, 科普宣教常态化

1.1.1 建立公众开放日制度

省地震科普馆实行公众开放日制度。我们充分利用“5·1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国际减灾日等重点时段, 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使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工作实现常态化。从2009年我国设立“5·12”防灾减灾日以来, 每年防灾减灾日的所在周, 我们会举行为期一周的防震减灾宣传周, 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1.1.2 多部门合作, 形成合力

在这些重要时段, 科普馆还联合科技部门、教育部门等组织大型集中科普活动, 扩大宣传的效果。如联合省科协举办“广东省全国科技周暨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周活动”。通过现场赠送科普图书、科普光盘等资料, 展示地震监测设备、地震应急包、地震应急指挥车等装备, 举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等活动, 引起了公众对于防震减灾的关注。通过集中科技、地震、气象、农业、生物等多个部门的科普资源, 增强防震减灾科普宣教的声势和效果, 拓宽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面;开展“平安中国”系列公益活动, 联合广州市科信局组织地震、科技、教育系统工作人员观看防灾题材动画电影《今天·明天》, 通过观看电影的形式进一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 围绕社会热点, 举办专题宣传活动, 提高科普宣传的实效性

在做好常态科普宣教的基础上, 科普馆紧紧抓住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开展各类专题活动, 力求突出科普工作热点。

2011年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 造成了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对我国的核电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们对于核安全尤为关注。为了消除社会公众对于核电安全的疑虑, 普及地震与核安全科普知识, 2012年科普馆联合中广核集团在全省启动“地震与核安全科普宣传活动周”, 近万人参与了此次科普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专家作防震减灾与核安全知识讲座、现场答疑、地震与核安全知识展览等。此外, 还联合中广核集团共同编制《地震与核安全》小册子, 进一步对社会公众关注的地震与核电安全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

1.3 加强与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开展特色科普活动

1.3.1 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六进”活动

科普馆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六进”科普宣传活动。防震减灾科普宣讲团根据受众对象的不同, 分为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宣讲团等。地震科普宣教具有针对性, 更容易被公众理解和接受。

1.3.2 联合省关工委开展青少年暑假教育活动

2012年, 为支持省关工委开展基层社区青少年暑假教育活动, 科普馆被授予“省直关心下一代工作活动基地”称号。2013年暑假期间, 与各单位关工委合作组织的青少年地震科普教育活动20次, 共计2000人参与。

1.3.3 联合街道开展青少年暑假教育活动

作为黄花岗街道青少年暑假社区教育活动的定点单位, 暑假期间, 科普馆专门接待社区内青少年的参观体验, 已成为“印象黄花”参观游览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站。

1.3.4 联合南方报业集团开展“小记者讲地震”活动

作为南方报业集团小记者的实习基地, 省地震科普馆多次举办“小记者讲地震”活动。活动采取采访的方式学习地震科普知识。活动结束后, 小记者通过通讯稿的形式在报纸上刊登, 或者是通过出境采访的形式在电视台播出。通过双方的长期合作, 一方面提高了小记者的地震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省地震科普馆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前来参观体验。

1.4 开发科普资源, 将防震减灾科研成果转化为地震科普资源

省地震局的地震科研在多个领域都走在全国地震系统的前列。但是, 社会公众对于防震减灾事业乃至这些先进的科研成果几乎是一无所知的。公众对于防震减灾事业不了解的结果, 就是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漠视, 甚至是对地震局的不满和谩骂。因此, 通过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宣传, 让公众了解防震减灾工作的真实情况和最新的科研成果, 一直是摆在地震科普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难点就在于如何把专业和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科普资源。近两年来, 科普馆在开发地震科普资源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十二五”期间省地震局开展“地震安全基础能力和创新服务平台项目”建设。科普馆抓住这个契机, 积极挖掘出其中能够转化为地震科普的资源。经过两年的开发, 科普馆对震害预测、抗震性能普查、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这三个项目进行信息处理、建立网站。2013年科普馆进行全新改版, 设置了防震减灾服务产品区, 展示了广州市建筑物震害预测系统、广东省建筑物抗震性能查询系统、广东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系统。通过触摸屏的互动演示, 公众可对做过房屋抗震性能普查和震害预测的地方进行查询, 对建筑物地震安全信息、农居地震安全技术等信息进行查询。

1.5 根据公众的需求, 及时更新改造, 丰富科普宣传资料

1.5.1 及时升级改造, 每年都有新亮点

省地震科普馆自2006年建成以来, 根据公众的需求以及震情的发展, 及时进行升级改造, 做到每年都有新亮点。如2009年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 制作了“汶川8.0级地震震害”专题展板;2011年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后, 再次进行改版, 制作了“日本地震”专题;2013年, 科普馆增设了“防震减灾服务产品展示区”“全球地震带模型”, 增强展馆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1.5.2 结合科普宣传工作的需求, 编制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

省地震科普馆先后制作了《城市防震要点》《认识地震》《人类应学会与地震共存》《地震预警》等宣传折页, 《地震?防震?法规知识100问》《广东省防震减灾知识100问》《让我们一起努力——5.12汶川地震宣传手册》《汶川地震震害图集》等图书, 《如何测定地震》Flash动画宣传片。

1.6 借助媒体力量, 科普宣传效应由点到面

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的特点。媒体的大量报道是防震减灾科普宣教的效应倍增器。依靠科普基地的宣教人员单枪匹马开展地震科普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做好“点”的工作, 利用媒体放大成“面”, 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两年来, 科普馆加大了与媒体的沟通力度, 建立了“媒体开放日”制度。

2012年, 为创新防震减灾科普宣教方式, 为即将来临的防灾减灾宣传周造势, 省地震科普馆举行以“减灾、安全, 建幸福家园”为主题的首次媒体开放日活动。活动内容是召开新闻通报会、参观地震监测及应急救援装备展、地震科普馆等。在科普馆, 媒体记者了解了科普馆全新改版的内容, 并围绕这些新内容找亮点, 全力推介科普馆, 吸引更多市民前来参观。

1.7 利用社会资源, 拓宽地震科普基地的宣教平台

2012年, 在省地震局、越秀区关工委、越秀区教育局领导的协调下, 省地震局与越秀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基地共建地震科普馆。由学校出场地, 省地震科普馆负责场馆建设。省地震科普馆还就科普讲解员的培养和设施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撑。

2013年, 在省地震局、深圳市地震局领导的协调下, 省地震局与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共建地震科普馆。由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出场地, 省地震科普馆负责场馆的建设。借助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的地理优势和旅游资源, 拓宽科普馆科普教育的平台, 扩大地震科普宣传的辐射面。

1.8 发挥网络优势, 实现地震科普基地数字化

实体科普馆存在投资大、覆盖人群有限、维护更新困难等局限性。为发挥网络媒体宣传覆盖面广的优势, 科普馆在省地震局的官网设置了“广东省地震科普馆”专栏。此外, 数字地震科普馆建设项目已正式启动。不同于地震科普专栏, 数字地震科普馆将采用360°实景技术, 以实体展馆为蓝本进行实景拍摄, 实现虚拟漫游参观。另外, 还将设置动漫游戏厅、影视厅、图书厅、专题导览等。届时, 广大公众可以足不出户、身临其境地参观科普馆, 学习地震科普知识。

2 存在的不足

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 省地震科普馆的科普宣教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对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 提高防震避险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与新形势下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工作的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科普馆本身的建设、运行和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展示内容不规范, 专业性太强

2.1.1 内容设计不规范

目前, 展馆所展示的内容包括几个部分:一是全球以及中国的地震灾害情况;二是地震的基本知识;三是地震系统的防震减灾三大体系介绍;四是防震准备与避震措施。但是, 公众最关心的房屋抗震方面的内容较少。

2.1.2 专业性太强

展板区的展示内容使用了较多的专业术语, 导致有些知识未成年人难以理解和吸收。学生最关心的“地震来了怎么办”局限于理论的介绍, 降低了宣传教育的效果。

2.2 展示载体不够丰富, 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

目前, 科普馆的展陈方式主要是展板、声像资料、仪器设备。虽然近两年来增加了全球地震带模型和防震减灾服务产品等互动设备, 但是总体比例还是偏低, 公众能直接动手参与和直观展示原理的设备不够丰富。

2.3 宣教队伍人员配备不足, 培训力度尚不够

2.3.1 人员不足

受编制的限制, 科普馆专职科普人员只有2名。但是科普馆的建设和运行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既包含日常接待、维护更新, 又涉及到科普活动的组织、科普资源的开发。所以, 目前的人员配备是不够的。

2.3.2 培训力度不够

无论是地震系统还是科技部门, 目前针对科普宣教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的机会都不多, 不利于科普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2.4 经费不足, 导致展馆的建设与运行力不从心

科普馆的日常维护与升级改造的经费由省地震局财政拨款。但是相比于防震减灾其他各项工作, 科普宣教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科普馆在升级改造和开展科普活动时, 许多好的创意无法实现。

2.5 科普宣教产品匮乏

目前, 科普馆制作的地震科普宣教产品主要是宣传折页、小册子、图册等平面载体。今年, 制作了“如何测定地震”Flash动画宣传片。但是, 基本上都是自己单打独斗制作的产品, 形式单一, 数量匮乏, 无法适应当下公众求新求变的特点。

3 进一步加强省地震科普馆科普能力建设的对策

3.1 规范基地展示内容, 突出宣教重点

3.1.1 防震减灾宣教内容的规范化

目前,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展示内容还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 致使内容编写各自为政, 展示水平参差不齐, 甚至出现内容迥异的科普宣教内容, 从而引起社会公众对地震部门权威性的质疑。建议由中国地震局宣教中心组织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预防、紧急救援等方面的专家对可能存在争议的科普宣教内容开展论证, 形成统一规范的标准, 使科普教育的内容具有权威性和统一性。

3.1.2 根据公众的需求, 突出科普宣教的重点

地震原理、地震系统内部各项工作的介绍是必要的, 但是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 加大防震抗震内容的分量。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 公众最关心的是“我们家的房子安全吗?”“怎样建设安全抗震的房屋?”等问题。我们应根据公众的需求, 加大这方面的比例。在展馆的展示中, 增加比如“什么结构的房屋抗震性能比较好”“土木、砖混、框架结构房屋对地震的不同反应”“构造柱、圈梁应该怎么做”“隔震减震技术应用”等内容。

3.2 丰富基地展示载体, 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

3.2.1 多设计一些形象生动的模型。

青少年是防震减灾宣传的主要对象, 地震科普馆作为开展青少年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最佳场所, 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的展陈方式对他们是毫无吸引力的[3]。而形象生动的模型, 能够让参观者在感受、实践中受到教育。比如地震虚拟仿真场景逃生训练、动手搭建抗震建筑、地震警报器、地震振动台等模型。有了模型, 专业的地震知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 会更加直观易懂。让参观者自己动手参与, 寓教于乐的宣教模式更能被青少年接受。

3.2.2 形成展品产业化

目前, 全国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需要大量具有展示意义的地震原理模型。充分利用先进的声光电等高科技技术, 研发出群众喜闻乐见科普展品, 而依靠科普基地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安徽省已建立全国首家“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产品研发生产示范基地”, 实现了科普展品产业化。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范例, 对那些有能力研发、制作的企业给予大力支持, 形成产业化。实现互助共赢, 提供先进科普展品的目标。

3.3 加强业务培训, 打造科普专家队伍

3.3.1 打造科普队伍业务培训平台

防震减灾科普宣教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要求宣教人员既具备较全面的地震各专业知识背景, 又深谙科普宣教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对防震减灾科普宣教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传播技术的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议中国地震局宣教中心通过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 针对防震减灾科普宣教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其地震专业水平;建议通过科协或科普基地联盟等组织, 打造科普队伍业务培训平台, 逐渐建立开展宣教人员岗位业务培训的长效机制。

3.3.2 成立科普宣教中心

其次, 为确保从事防震减灾科普宣教人员的稳定性, 建议省地震局成立防震减灾科普宣教中心, 配备专职管理和技术人员。科普宣教中心负责展馆的运行和维护、科普活动的组织和策划、科普资源的开发和推广、科普宣讲团的组织和管理、市县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工作的指导。

3.3.3 完善科普专职人员的职称评审办法

目前, 对于科普专职人员的职称评审尚处于空白的状态, 这大大降低了科普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建议中国科协建立“科普师”职称评审制度, 激发科普专职人员的工作热情, 壮大科普队伍。

3.4 以奖代补, 为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稳定充足的经费支持, 是科普基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很多基地受困于经费的不足, 导致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改造、好的活动创意得不到落实, 极大地降低了科普基地的吸引力。科普基地得不到稳定充足的经费支持, 归根结底源于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工作所产生的无形效益, 显然无法与防震减灾其他各项工作所产生的有形成果相比, 因此在经费的投入中得不到领导的重视。

建议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基地考核制度, 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提供经费支撑。中国地震局可以借鉴中国科协的做法, 通过每年对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进行考核, 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基地资格, 考核合格或优秀的给予相应的经费奖励。通过这种方式树立管理者的危机感, 促进科普基地的持续发展。

3.5 利用内外资源, 建立宣教产品创作合作机制

时代的发展和公众需求的变化, 对防震减灾科普宣教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普产品不能只重视单纯的普及、灌输科学知识, 而应该具备科学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由于经费、研发能力等客观原因, 创作出适合各类对象的科普宣教产品是多数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短板。由于科普宣教产品不能满足新时代公众的需求, 严重影响防震减灾科普宣教的实效性。

建议建立科普宣教产品创作合作机制。首先是地震系统内部的合作, 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产品;其次是地震系统与行业外专业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影视公司、动漫公司等专业机构的合作, 发挥他们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优势。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创作出相应的科普宣教产品, 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科学素养的社会公众的需求。

4 结语

地震本不是灾害, 人类在地震面前并非无能为力。多措并举, 建设高水平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充分发挥基地的科普教育功能, 对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作为防震减灾宣传的固定阵地, 是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最佳场所, 对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科学素养, 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广东省地震科普馆为例, 介绍展馆在防震减灾科普资源的开发、科普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 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提升地震科普馆的吸引力, 促进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探索,不足,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屹, 陈锋, 安东, 等.防震减灾科普馆及科普产品发展方向探索[J].城市与减灾, 2013 (4) :27-29.

[2]李炜, 李彬, 林静, 等.新时期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特点与对策[J].国际地震动态, 2005 (10) :37-40.

防震减灾教育讲话稿 篇3

开展生命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让学生认识生命,懂得生命,珍爱生命。我校也开展了多样的生命教育形式,如:认识毒品,交通法规,防震减灾等方面的生命教育。由于我校是上海市地震科普特色学校,因此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是我们学校生命教育中的一个常规项目。

农民工子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因为他们正处于于接受教育和发育身体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能否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对于稳定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我校,农民工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接受着同样的教育,但是无论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心理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

有些农民工随迁子女学生行为偏差,敌视社会,漠视生命,有着很大的因素是在于对于他们生命教育的缺乏和不重视。因此,校园里开展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生命教育科普知识普及,对学生明确生命的可贵、提升人格的尊严、凸显人本的价值、注重抗力的增强等方面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目前我们学校大约有一半左右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其中也有不少同学来自四川、贵州、河南、河北等地,这些学生中也有一些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朋友和亲人,这场浩劫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地震的可怕,以及面对它时的无能为力。

中国是地震多发地区,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惨痛经历已经给了很多人深痛彻骨的回忆,又一次唤起了中国人民即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时隔34年的悲痛。虽然上海地震发生概率相对较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没有防震减灾的忧患意识,古语有云:居安思危。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惨剧恰恰给了我们一个警示,也更深切地让我们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本着对生命教育的任重道远,我校在学生中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的科普知识,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学生防震减灾意识,从课堂,校园乃至街道小区等范围各个方面渗透普及,具体做法如下:

1依托课堂教学,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地理、生命科学等科目中,适当的加入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如日本一课中的介绍,说到日本近现代发生的一些地震,日本人防震减灾的方法,又如海陆的变迁一课中了解地震集中高发的地区,地震产生的原因等方面来了解地震。

我校开设了防震减灾拓展课,每个学期向各个年级的学生介绍地震方面的知识,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的大小,国内外著名的大地震,同时介绍地震后自救互救等等科普内容,并随时向学生介绍世界各地实时发生的地震,同时为配合拓展课教学,编写了符合我校学生学情的校本教材,让学生更透彻的了解地震。

2开展校园防震减灾活动,加深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单纯的课本知识其实并不能满足防震减灾生命教育的深化,还需要从感官上、行动上进一步体验。

我校从2007年起,与宝山区地震局联合建立了校园防震减灾的鹦鹉观测房(见图1),配备了相应的观测仪,常年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际了解地震发生前动物的反应。2011年更是从北京请来了相关的专家和老师,安装了一套新型的防震减灾设备(见图2),指导学生进行鹦鹉喂养、电脑数据采集等工作。每学期组织不定期举行防震减灾演习活动,模拟地震来临时的状况,让学生身历其境的感受地震发生时候的紧张,并且组织迅速撤离活动。

每学期组织学生出一期关于地震科普知识的黑板报评比、地震科普小论文等竞赛,每年5月12日进行校园科普宣传工作,观看地震影片,纪录片等,并建立校园防震科普网站,有专人定期维护和更新网站内容,扩大影响面,提升学生对地震的认知。

3进行社区街道科普宣传活动,扩大影响力

我校除了在5月12日在学校内进行宣传活动外,每年暑假的7月28日,与宝山区地震局联合行动,组织学生在街道社区等人群相对流动比较大的地区,向周围居民进行地震科普活动的宣传和介绍。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了有关于地震的科普宣传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约5年历史了,成为我校一项生命教育常规活动,在周围地区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并致力于将防震减灾变成一种全民意识。

课堂、校园、街区三个层面的扩展,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融入到校园生命教育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生命意识。

这几年来,我校在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获得了较大的反响,地震科普网站和地震监测房也在区县内有较高的知名度。

当然,我们做的这些对于生命教育来说还远远不够,防震减灾只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部分,是让学生树立生命教育意识的一个抓手,通过防震减灾,认识生命教育。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意识,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亲历现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组织学生参观地震展览馆,发生地如汶川地震区遗址,或者是其他生命教育相关的校外活动,甚至可以组织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的活动,让学生能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亲自去体验生命的重要和可贵。

(2)深化演习。由于某些因素,相对而言校园演习活动相对较为简单,笔者认为可以开设相关的医疗救护学习班,设立相关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一点简易的医疗操作,如:包扎、止血、人工呼吸、心脏复苏等紧急医疗手法。向学生普及常用的医疗救助知识。也可以成立学生的医疗救护小组,深化演习方式。

(3)借鉴国外。不少学校现有的课程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发展的理解和指导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对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我们也可以借鉴在这方面做的相对较好的国外生命教育的内容,如日本在防震减灾方面的生命教育,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4)教师队伍。生命教育其实不仅仅是对学生而言,对教师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生命教育不仅是学生的教育也是老师的学习。教师队伍中可能也有个别的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存在着蔑视和不尊重,因此完善教师的人格,加强教师队伍的生命教育也是我们需要的。建立一支有着生命教育意识的教师队伍也是生命教育的一个方面。一支有着生命教育使命感的教师队伍,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

(5)心理教育。汶川地震后,不少专家前往灾区为了重建孩子们的健康心理进行心理援助。可见,心理教育对生命教育而言的重要性。强健的体魄是需要的,而完善的人格更是重要的。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学生也要适时的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和教育。

⑹家庭社会。当然,光有教师,学校进行生命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的配合,共同参与。生命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合力。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组织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共同参与我们的生命教育活动中进行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学校生命教育的发展。

如果说第一代的农民工进城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讨生活,那么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有着更高的理想和追求,而这个城市对他们的接纳度,他们在这个城市的存在感,以及在城市能否立足能否被容纳,更是他们在意的方面。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是告诉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论[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 朱永新.灾后,教育需要做什么[EB/OL].新华网

[3] 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21).

[4] 李晓东.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5] 杨润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政策及其执行中的问题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6(8).

作者简介:

王文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杨行中学教师。

学校防震减灾讲话稿 篇4

——燕书锋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汶川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

我认为,地震的发生有三个特点:

1、时有发生;

2、难以预测;

3、危害性大。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防震意识,学习掌握防震知识,加强防震演练,一旦发生地震,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防震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是跑是躲不要犹豫

一次地震,从人们感觉震动到房屋开始倒塌,通常有十几秒钟的时间间隔。经验告诉我们: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中的好办法,这处办法尤其适合住在楼房内或人多场所的人。如果你住在平房,迅速跑到室外避震也是可取的。但是,一定要迅速采取措施,不要犹豫,以免在犹豫中丧失生存的机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2.采取正确的姿势

躲避地震时要尽量降低身体的重心;蹲下或会下时,要尽量蜷曲身体;趴下时要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躲避时要低头,并用手护住头部,有条件时,可用身边的物品,如书包,被褥等顶在头上;要防止灰土、毒气等侵入口、鼻,条件允许最好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3.寻找安全的地方

在室外,安全的地方是远离建筑物空地。在室内,房屋倒塌后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比如:楼房中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厨房、卫生间;家中牢固的桌下、床下、家具旁,内承重墙角;教室的讲台、书桌下;商场书店的结实柜台、室内立柱附近;影剧院的排椅下;工厂车间内的机床、大型设备附近等。

4.震后迅速撤离

防震减灾主题国旗下讲话稿 篇5

防震减灾主题国旗下讲话稿篇1

位老师、同学: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防震减灾,从我做起》 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生6.6级地震,由此我想起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一瞬时,山崩地裂,家园损毁,生命消逝。国家把每年的5月12日设为全国“防震减灾日”,既是纪念汶川大地震故去的人们,也是提醒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保证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的身边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灾害侵犯的隐患,如火灾、地震、雷电、交通事故等等,因此,对我们而言,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显得至关重要。在我们保护自我安全的同时,也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

当前人类普遍面临着大气污染、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淡水锐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就变得日益迫切。环境的保护应当从身边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假如你能弯腰捡起躺在地上的废纸团,假如你能随手将空的饮料瓶扔进垃圾桶,假如及时制止其他同学随手乱丢废弃物的行为,那么你就为学校的校园环境的整洁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要爱护环境,珍惜生命。让我们一起努力,在蓝天白云下,在青草绿叶中活出青春不一样的颜色。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防震减灾主题国旗下讲话稿篇2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13(10)班的金浩。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特大地震。随着时间的流逝,地震带来的伤痛逐渐淡去,但我们不能忘记当初抗震救灾的精神,因此,每年的5月12日被设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很快,第七个防灾减灾日就要到了,在这样的日子里,我想谈谈关于生命安全的话题。

许多人梦想着过不了多久,就能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想想还有点小激动,但是所有梦想都有一个大前提:你是活的。如果一个人连生命安全都顾不好,又谈何追寻自己的梦想?

法国诗人吕凯特曾说过: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是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也许,在场的各位都不认为自己会傻到拿生命当儿戏。但是,前两年为了逃避迟出从窗户跳下的学长,和最近为了一个排球不惜亲身撑船打捞的同学,不都是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之中吗?此外,用湿淋淋的双手触碰插座,玩正在充电的手机,看似平和的日常生活,其实早已埋伏着许多安全隐患。

如何防灾减灾,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早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端正自己的心态,树立安全意识。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很多时候,如果不是我们缺乏安全意识,管不住自己那颗蠢蠢欲动渴望作死的心,许多惨剧都不会发生。只有重视安全、时时事事做到安全,才不会因自己的过错给家庭、他人和社会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和无法弥合的心灵创伤。这并不是多么困难的要求,平时注意用水用电的安全,不吃不卫生不健康的食物,不在马路上横冲直撞,不到陌生水域游泳,警惕来路不明的怪蜀黍,不轻易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这些都是预防隐患的一环。

但是,尽管你的安全意识已经无懈可击,有些天灾人祸也难以避免。如果你恰好遇上一场地震或者火灾,那么,你也要运用平日积累的相关知识应对危险,尽自己所能降低损失。大难临头你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参加学校的防灾演练,也为时已晚了。毕竟生命仅此一次,防灾减灾的知识永远值得你去学习。

也许,不少同学会认为,对于生命安全的防护也就仅止于此了,殊不知,安全并不只意味着身体上的健全。如果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这样的精神残疾于自己与他人都是不安全的。因此,我们也要注重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没事少刷微博多读书,使自己的思想成熟,平和的对待外物,不对这个世界抱有敌意的同时也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明辨是非黑白。

总之,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也为了他人的幸福着想,希望大家都能对安全问题更加重视。最后,祝愿大家平安健康,吃嘛嘛香,谢谢大家!

防震减灾主题国旗下讲话稿篇3

周而复始,日月轮回。今天是5月9日,星期一,崭新的一周又开始了,站在这庄严的国旗下,我演讲的主题是《关注地震,敬畏自然》。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就在上个月的20日,我国四川省雅安发生了里氏7.0级的地震,昨天还是一片如花似玉的景象,今天成了一片满目疮痍的废墟。数百人的生命就在那一瞬间含憾而去!数万人的家园就在那一瞬间支离破碎。哭泣的泪水在放纵奔流,疼痛的心灵在滴血不止。

同学们,我国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其实,你知道吗,亿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带还是一片大海。可见地球运动的力量是多么神奇。

面对现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学习科学知识,全面地认识地球,做到能够准确预测地震。

虽然现在的科学也很发达。但是由于地质构造非常复杂,再加上地震类型复杂多样,到目前为止,以人类的科学认识水平,还不能每次都准确地提前探测出地震,即使是世界科学最发达的美国也做不到。这是我们人类科学方面普遍遇到的一块短板。这就需要我们当中产生出更多的小张衡,从小学好地理知识,了解更多的地壳运动规律。从而象天气预报那样提前测报地震。

我们还要做到认识自然,了解一些地震前兆现象,比如,天边如果出现了黄绿色的云朵,地下水如果变了颜色,地下还发出异样的声响,许多动物乱跑乱窜,昼夜嘶鸣,鸡飞上树,狗在狂奔,青蛙集体搬家,等等这些异常现象可能就是地震的前兆,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最后我们要有防震减灾,杜绝人祸的意识。一次大地震会让我们清醒不少,等我们将来长大了,如果你成为了建筑工程师,那么请你在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提高房屋的防震标准。如果你成了一名科学家,你要更多地认识我们这个地球,探索更多的科学规律,做到地震提前预报,减少损失;不论何时何地,要有当灾难降临时,我们不要慌乱,或就地卧倒,或在老师的指挥下有序疏散撤退到操场上,要学会自救自护,积极有为,齐心争创创造零伤亡的奇迹。

防震减灾教育讲话稿 篇6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防震减灾,珍爱生命。

XX年5月12日14时28分57.9秒,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其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倾刻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公路断裂,桥梁坍塌,通讯中断,尸横遍野,大地悲泣!

汶川震惊!四川震惊!中国震惊!世界震惊!

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一时间迅速回应,抢险部队去了,抢险医疗队去了,救灾物资去了,救援的队伍去了,全国亿万人民关注着汶川,全世界关注汶川,我校师生也是好样的,向灾区人民捐出了一元、两元、几十元、几百元,这是一种善举,是一种爱心,我们的全体师生都做出了善举,献出了爱,这就叫做人间真情,这就叫学会感恩和分担,我们应永远保持这种善良的心。

然而,血腥的场面,满目疮痍的场面至今还在我们眼前闪现,国家为了使这一惨痛的教训,让人们永远记住,决定把每年的5月12日定为“汶川大地震纪念日”,就是让我们汲取教训,珍爱自己的生命。

我们今天纪念汶川大地震,就是要告慰死难者,但更重要的是警示后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生命,只要生命存在,就能解决任何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面向未来。

我们今天纪念汶川大地震,最重要的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学会自救,学会互救,这样在自然灾害来临之时,就能更好地保存自己的生命,将来就能更好地服务祖国,建设祖国,过上幸福的生活。

如何避震?避震的要点是什么?避震宜采用的身体姿势怎样?被压埋时如何自救?防灾疏散如何进行?震前十几秒钟为什么重要?救人的原则是什么?救人的方法是怎样的?等等,防震减灾的一些基本知识,学校在最近的宣传活动中都要涉及到,请全体同学一定要重视,认真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掌握防震减灾的基本技能,也可以查资料学习,也可以上网学习,只有这样,一旦灾害来临,我们就能用我所学,防灾避险,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

同学们!防灾避险应是新时期每个人必备的技能,只有这样,生命安全才能更好地得到保障,才能更好地参加文化课学习,才能更好地学习建设国家本领,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祝同学们健康成长,生命无限。

防震减灾教育讲话稿 篇7

一、研究现状

许多发达国家, 以及一些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频发的发展中国家相继建立起了国民防灾减灾教育的长效机制, 构建了较系统的防灾减灾教育体系。如法国和美国分别采取从教育到企业和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方式着力培养防灾减灾应用型人才。日本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定期举行各种模拟灾害演习, 设立全国防灾日和建设防灾型社区等;不仅把防灾减灾教育内容融入到学校的学科教育和综合课程中, 还积极整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实现了防灾减灾教育的全面覆盖和可持续发展。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哥斯达黎加等饱受灾害的国家, 分别通过以学校教育为核心, 推进到社区的方法;以培养防灾减灾教育师资为起点进行危机管理和防灾减灾教育培训;把国民教育计划与教育系统融为一体, 创造良好的防灾减灾教育社会氛围, 逐步建立了本国的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为防灾减灾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而且深得联合国国际防灾减灾策略机构的赞赏与推广。

我国防灾减灾教育研究起步较晚, 但自上世纪末以来, 由于政府和公众对防灾减灾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 防灾减灾教育的研究逐步得到重视。张跃西提出了我国防灾减灾教育发展战略的概念, 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教育总体发展规划。陈霞、朱晓华提出防灾抗灾教育不应该是一时的教育, 而应该实行终身教育。谌丽等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发现大学生的防灾减灾态度积极, 但是灾害基础知识、防灾减灾行为有待提高, 并提出学校的防灾减灾教育是我国现阶段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廖贤富经过研究认为未形成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是制约防灾减灾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 并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构建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金磊提出校园安全是中国防灾减灾推出新行动的关键。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 当前国内大家研究的热点比较分散, 往往只是着眼于防灾减灾教育的局部。本文试图系统地从构建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的全局出发, 分析我国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构建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二、我国新时期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我国新时期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由七个子机制组成, 如图1所示。

(一) 防灾减灾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防灾减灾教育专业师资是防灾减灾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力军, 是公众学习防灾减灾理论知识, 走向实践的引导者和实施者, 防灾减灾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防灾减灾教育的质量, 关系到国家防灾减灾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 防灾减灾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志愿服务因能有助于人们休闲、担负公共责任、扩大交往、建立社会信任等, 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 参加志愿服务正逐步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这为防灾减灾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创造了难得的社会氛围和条件。防灾减灾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有利于发挥社会热心防灾减灾教育的人士参与到防灾减灾教育事业中来;有利于发挥社会的力量办好防灾减灾教育, 有利于防灾减灾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三) 防灾减灾教育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质量是防灾减灾教育的灵魂, 质量保障是防灾减灾教育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是防灾减灾教育落到实处的核心标准, 是防灾减灾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防灾减灾教育质量保障长效机制是防灾减灾教育全过程、全方位进行有效管理的一套操作体系, 是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加强自我约束的有效机制。

(四) 防灾减灾教育教学评估长效机制

防灾减灾教育教学评估是实施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手段, 只有建立防灾减灾教育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 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建立防灾减灾教育教学评估长效机制是我国新时期提高防灾减灾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五) 防灾减灾教育科普基地运行长效机制

防灾减灾教育科普基地是推广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手段, 它具有宣传教育功能和实践功能。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 它不仅具有普及防灾减灾科技知识的先导性, 还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 让公众在灾害模拟的场景中运用防灾减灾知识处理灾害发生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危险和风险。

(六) 科研机构参与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

涉灾科研机构利用科研设施、场所和灾害研究的专业特长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开展防灾减灾体验活动, 让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惠及广大公众, 是其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涉灾科研机构服务社会的能力, 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素养。

(七) 城乡防灾减灾教育统筹发展长效机制

城乡防灾减灾教育统筹发展的重点在乡村。当前广大乡村地区防灾减灾教育事业紧缺的资源保障能力与巨大的老百姓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城乡防灾减灾教育统筹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围绕我国新时期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的组成部分, 分别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构建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见表1) 。

在我国综合防灾减灾战略教育工程的现实需要下, 我国新时期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必将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 在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下, 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治、经济等的保障下得以实现。

四、结语

本文重点探讨了构建我国新时期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采取的具体措施, 力求为我国建立起新时期的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提供有益的工作思路和探索。当然, 构建健全的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 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任务。而且,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还会有新的情况发生, 出现新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发展战略为导向, 在工作中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

摘要:防灾减灾教育是我国新时期综合防灾减灾系统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我国新时期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长期而有效的防灾减灾教育是防灾减灾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而当前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的缺失是制约我国防灾减灾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本文结合防灾减灾教育的现状和实践, 从防灾减灾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效果评估、志愿者队伍建设、科普基地运行、科研机构参与和城乡统筹发展等七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新时期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意识,公众

参考文献

[1]苏筠, 伍国凤, 朱莉, 陈倩.首都大学生的自然灾害认知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J].灾害学, 2007, 22 (3) :100-104.

[2]孟晓春, 万永革.从国外高职教育探索我国防震减灾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05, (8) :13-15.

[3]郑居焕, 李耀庄.日本防灾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版) , 2007, 9 (6) :107-109.

[4]伊水.国外学校多渠道进行抗灾减灾教育和培训[J].社区·抗震专刊, 2008, 6 (上) :59-59.

[5]张跃西.论减灾教育发展战略[J].中国减灾, 1995, 5 (2) :1719.

[6]陈霞, 朱晓华.试论灾害教育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J].灾害学, 2001, 16 (3) :92-96.

[7]谌丽, 陈思, 冯科.大学生灾害感知水平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2) :106-110.

[8]廖贤富.我国新时期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23 (9) :31-34.

[9]金磊.国际减灾日主题对我国校园安全文化教育的启示[J].城市与减灾, 2006, (5) :12-15.

防震减灾教育讲话稿 篇8

一、从防震知识、态度、技能三个维度确立幼儿园防震教育的目标

为了指导幼儿园有效开展防震教育,台湾教育部门委托台湾师范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的主持人及20余位幼儿教育、防灾教育、安全教育、消防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编撰幼儿园防灾教材的教师手册,从防震知识、防震态度、防震技能三个维度确立幼儿园防震教育的目标,引领幼儿园防震教育具有正确的方向。防震知识涵括灾害认知、防备认知、应变认知的教育素养;防震态度涵括防灾警觉性、防灾价值观、防灾责任感;防震技能主要指幼儿准确判断灾情、快速应变行动的逃生避难技能。这三维目标环环相扣,掌握防震知识是基础,树立正确的防震态度是根本,具有防震逃生技能是重点。幼儿在认识地震的现象与可能危害,了解地震可能成因的基础上,改变对地震的错误认知,形成不畏地震的正确态度,体验模拟地震的实际感受后,能够冷静、有序地按照地震三部曲做出正确的逃生避难行为。

二、依据园所实际情况设计、改编、实施一系列防震主题教育活动

台湾幼儿园教育不鼓励使用市售教材,因此,幼儿教师需要领会《幼儿教育及照顾法》的精神,秉承《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的理念和宗旨,自行设计、实施防震主题教育活动。教师设计防震主题教育活动后,可以请教材教案审议委员对其活动方案进行审查,教材教案审议委员依照《校园师生防灾教育素养检测计划》所修定的防灾素养指标,提出相关建议。如果教师不能自行设计防震主题教育活动,教育部门提供由专家制定的幼儿园教材教师手册,手册中有详细而完整的防震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如戏剧演出《啊!地震》,分组活动《制作戏剧棒偶及搭建场景》,绘本故事《地震王国》,团体游戏《摇摇晃晃》《危险物品大检测》《地震大考验》,综合活动《我关心的人》《参观地震科学博物馆》等。活动方案细致,活动素材丰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园所的实际情况调整活动方案,开展园本化的防震主题教育活动。

三、加强系统而全面的防震演习

在台湾,每年的9月21日为“防灾日”,全台同步于上午9点21分实施地震防灾演习,模拟在大规模地震发生时如何避难掩护。在开展防震演习前,每所幼儿园自行组建灾害防救应变小组,由园长担任总指挥官,副园长担任副指挥官,下设抢救组、通报组、避难引导组。总指挥官负责指挥、督导、协调各组的运作;副指挥官负责统一对外发言,通报中心受灾情形以及目前的处置状况;抢救组负责对受灾人员进行抢救和搜救,处理基本急救和重伤护送,并提供纾解压力的方法;通报组负责通报应变中心疏散人数、收容地点、灾情,搜集相关信息,把信息通报给主管部门;避难引导组负责协助教师、幼儿疏散,协助发放生活用品,登记避难所的人员等。

灾害防救应变小组成立后,教师需要先规划逃生路线图,再引导幼儿做好防震演练准备,一是家庭防灾卡的准备,二是逃生救灾包的准备。若大地震发生后,通讯、交通可能中断导致幼儿与家人无法团聚,因此,幼儿园在开学初就把家庭防灾卡发放给幼儿,幼儿与家人共同讨论并填写以下内容:紧急集合点,本地和外县市紧急联络人的电话和手机号码,灾民收容所的地址和电话。幼儿与家人讨论后会形成一种默契和约定,能够减少灾后互相寻找的混乱,最大程度保障一家人的联络和安全。同时,幼儿需要准备颜色鲜亮的逃生救灾包,内放干电池、手电筒、水、食物、收音机、药物、哨子、保暖衣服等。幼儿不仅要知道救灾包里应该放什么物品,还必须知道每件物品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保证在大灾难来临时能够恰当利用这些物品保护自己。除了这两项必备物品外,台北市、宜兰县还为每位幼儿提供防灾头套,以备地震发生时保护头部所用。

每年的9月21日上午9点21分,全台湾各个机构同步实施一分钟的模拟防震演习。当大地震来袭时,幼儿遵循“不跑、不吵、不推”的原则,找到稳固物后趴下、掩护、稳住,关注灯等悬挂物的摇晃情况,当停止摇晃后,幼儿迅速拿椅背上的防灾头套戴在头上,听教师的指令安静、有序地快走出活动室,来到空旷的地方。若幼儿困在卫生间或其他地方,则必须大声疾呼,让教师听到自己的呼救声。当逃到空旷场地后,每个班级的教师迅速清点本班人数,及时向通报组汇报人数撤离情况及受灾人员情况,通报组教师再向上一层机构汇报。如果有教师或幼儿没有及时撤离活动室或遇到危险,抢救组的教师马上清除障碍物,搜救受灾人员,及时做好基本救治工作和重病护送工作。

为了进一步改善防震教育的成效,每次复合式防震演习后,幼儿园全体教师必须共同反思防震演习中出现哪些问题,需要如何改进。首先,教师对避难演习设定的时间、人员、场所进行反思,检视时间是否短促,人员责任是否到位,场所是否适宜。其次,教师要反思是否和幼儿做好约定,达成共识,幼儿是否知道并且信任成人会保护自己,若幼儿无法和成人互建信任,则会影响逃生秩序和效果。再次,教师和家长需要反思是否能在紧急情况下保持联系。经过深刻反思后,幼儿园教师需要撰写反思报告,并上传到MOE防灾教育数位平台。

四、依托防震教育基地进行校外地震体验

台湾幼儿园非常重视利用防震教育基地开展校外防震体验活动。例如台湾科学教育馆有地震剧场,6岁以下幼儿可以免费边观摩3D短片(7分钟),边坐在座位上身临其境地体验地震剧烈摇晃的感觉。由于剧场较小,只能够容纳10人,幼儿园教师需要提前电话预约。又如台北市消防局也设有防灾教育馆,备有地震体验车,交通博物馆设有地震体验屋,为幼儿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台中县的“9·21”地震教育园区是台湾防震教育的核心基地,园区划分多个区域,包括防灾教育馆、地震工程馆、地震科学馆、断层保护馆、灾后建筑物保护区以及世界地震资讯中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车笼埔断层保存馆”,该馆把“9·21”地震时的断层作为地震现场的科学证据加以保护,让幼儿亲眼见证了地震的巨大破坏力。其他场馆以图片、影片、动态简易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讲解地震的科学知识,浅显易懂,生动鲜活。

五、利用多元管道宣传防震教育

台湾地区非常注重广泛利用纸媒、网络、专家资源等多元管道宣传防震教育。如气象局特设了儿童网,网站不仅简单介绍地震相关知识,还把地震知识和防震技能全部融入游戏中,吸引儿童参与“天摇地动挑战王”的游戏。在MOE防灾教育数位平台也有专为儿童设计的儿童防灾教育网,这是由台北教育大学幼教系编修与推广的幼儿园防灾教育教材计划。该计划“以野菜村地震”为故事脉络,设计了“小剧场”“玩游戏”“小博士”等栏目,“小剧场”播放2~3分钟的动物逃生、避难故事,“玩游戏”栏目为幼儿提供3~5个电动小游戏,检测幼儿的防震逃生、避难知识,“小博士”则以图画的形式向幼儿宣讲如何准备逃生救灾包的知识。同时,MOE防灾教育数位平台特意为家长、教师、幼儿提供幼儿园阶段防灾教材和幼儿园防灾游戏书,为台湾幼儿园防震教育指引正确方向,提供适宜的教育内容。除了文宣和网络外,台湾幼儿园善于利用各种专家资源进一步丰富防震教育内容。如气象局的灾害专家及各所大学的建筑教授、地震研究的学者会受邀来到幼儿园,带领幼儿实地观察幼儿园的建筑,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建筑的裂痕判断可能会有的震情,提升幼儿的警觉性与危机意识。

上一篇:高二年级以窗为话题的作文800字下一篇:车架公司职员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