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意识(共3篇)
防震减灾意识 篇1
1 概述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 而尤以暴雨及其迳流形成的洪水为甚。为了保护, 为了发展, 人类有必要对自然态的洪水加以某些干预, 必需努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以此来作为防洪减灾预投入。
2 环境保护与洪灾的定义
从某种角度上讲我们可以把环境保护与洪灾联系到一起去进一步分析问题, 所谓环境保护就是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 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还要依据人类的意愿, 保护和改善环境, 使它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 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环境保护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保护人类身心的健康, 防止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 以及保护自然资源 (包括生物资源) 的恢复和扩大再生产, 以利于人类生命活动;洪灾也称水灾或泛滥, 是由洪水引发的一种自然灾害, 指河流、湖泊、海洋所含的水体上涨, 超过常规水位的水流现象。洪水常威胁沿河、湖滨、近海地区的安全, 甚至造成淹没灾害。当一个地方被河水、海水或雨水淹盖时, 这个地方就是遇上了洪灾。从科学上划分, 前者属“环境学”, 后者属“灾害学”。
3 洪灾的形成
近年来,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准, 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 不同类型的活动, 包括农, 林, 渔, 牧, 矿, 工, 商, 交通, 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今天, 人类加以开垦, 搬运和堆积的速度已经逐渐相等于自然地质作用的速度, 对生物圈和生态系改造有时也会超过了自然生物作用规模, 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演变为自然灾害。尽管这种干扰进程很慢, 但累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显现出后果。而洪水来量大主要是因为气候湿润、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若气候异常, 流域内普降暴雨, 便出现特大洪水, 由于流域内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 滞洪能力较差, 中下游河道泄洪 (过洪) 能力不足。上游山区滥伐森林, 使植被减少, 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面积的扩大, 抵御洪涝灾害能力的减弱。河流洪水增大, 同时水土流失加剧, 河床淤塞, 河道水位抬高;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降低, 也将导致洪水漫溢。1998年, 我国的特大洪涝灾害与流域内森林植被的过量采伐和严重破坏有直接关系, 这已成为共识。人为原因起到了加剧洪水成灾的作用。
4 洪水的主要危害
4.1 饮用水供应系统破坏
绝大多数的自然灾害中, 都可能造成饮用水供应系统的破坏, 这将是灾害发生后首当其冲的问题, 常在灾害后早期引起大规模的肠道传染病爆发流行。
在水灾发生时, 原来安全的饮用水源被淹没, 被破坏, 或被淤塞, 人们被迫利用地表水做为饮用水源。这些水往往被上游的人畜排泄物, 人畜尸体, 以及被破坏的建筑中的污染物所污染。据水文部门对水环境监测, 洪水期水质污染程度, 往往比平水期污染更为严重。洪水期间, 泥沙成为水流污染物的载体, 附着在泥沙上污染物, 滞留和堆积在水体内, 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并形成新的污染源;随着洪水的冲刷, 大量的有机质和有害物质进入水体, 从而导致污染物总量增加, 并且紊动冲刷可能导致底泥污染物的释放, 形成二次污染。特别是在低洼内涝地区, 灾民被洪水较长时间围困, 更易引起水源性的爆发流行。孟加拉国水灾时曾因此而造成大量人群死亡。
4.2 生态环境的破坏
伴随着洪水的发生, 将造成土地的水力侵蚀, 使松散的土壤受到洪水冲击而解体, 进而被猛烈的迳流和洪水挟带流入河流之中, 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耕地贫瘠化和沙化, 并使河道淤塞, 水害不断。灾害的发生一方面使得土壤蓄水能力、渗透率、营养价值、有机质含量等表层土壤指标降低;另一方面, 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河道沉积于河床, 造成大多数河流河床有淤积抬高趋势, 河床抬高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 并可能造成改道。严重的洪水会冲毁植被, 居民房屋倒塌, 农作物减产或绝产。农田 (村) 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破坏, 流域野生动物被迫逃逸或被淹死, 公路、铁路被冲毁, 交通、信息受到阻隔, 社会生态经济受到破坏。
4.3 自然生物的破坏
洪水一方面影响动植物的栖息地环境, 从而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如陆地的岸坡再造, 水体的水量水质的激变, 对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由于淹没、冲击、压盖直接造成动植物体的死亡或生存威胁, 影响了动植物群数量与种的多样性;另一方面, 洪水淹没后, 可能消灭对人类有害的动植物, 淹没时间的延长, 可抑制杂草的生长。而且, 洪水的发生使得浅滩区和洪泛区的湿地重建, 从而保护了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纽带。
4.4 社会环境的破坏
重大洪涝灾害使灾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缺乏基本生活保障, 会出现大量灾民, 使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 冲击社会的各个方面。严重者受灾地区的基本生存条件荡然无存。交通、通讯中断, 使信息、运输闭塞或延误, 造成大量产品积压变质, 原材料供应不足, 使生产能力下降。特别是紧急救灾物资受阻, 很有可能扩大已有灾害。我国解放前的几次大洪水几乎每次都发生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疫情, 造成社会动荡、混乱, 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由于措施得力, 成效显著, 但灾害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仍然存在。
5 结论
暴雨洪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但是, 只要采取有力措施就能将污染及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切实保护流域的森林植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过度采伐森林放大了洪峰流量, 无节制的围田抬高了江河水位。为实现短期利益而削弱长期发展, 局部利益妨碍全局发展, 对资源无节制的掠夺和浪费, 国土无计划地开发导致环境的退化等, 都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矛盾。在灾害事件中的表现尤为显著, 低于防洪保障率的洪水致灾, 有许多情况是人为不合理开发所引发, 由于单方面的利益追求所引发, 或是由于增加了一些人为因素而使灾害后果显著扩大。
洪灾随经济增长而增长的事实启发我们应大力栽植防洪林、防浪林和水土保持林, 要充分认识国家林业定位发生重大转变的重大意义, 实施天然林保护和森林的分类经营。合理科学地安排国土开发和调整经济布局以适应洪水规律, 减轻水灾损失。并且以各种方法加以宣导和教育, 尤其对环境保护, 生态保育和认识法制方面, 更需要藉学校和社会教育去提高全民减灾意识, 强化全民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有效的增进大众抗灾能力.唯有全体国民能自觉地建立起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对人类反扑的程度.由此可知,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我们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环保局大自然保护处.从洪灾的危害, 看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J].四川环境, 1982 (Z1) .
[2]川渝洪灾过后:反思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N].中国经济日报, 2004.
防震减灾意识 篇2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防震减灾,从忧患意识开始》。国家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防震减灾日,以此提醒大家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守护好生命。
同学们,出现房倒屋塌的灾难性地震还是少数,山崩地裂的画面也属罕见。一般性地震,只要能按正确的方法去做,就不会有想像中那么大的灾难。在接下来的防震减灾系列教育中,学校还会组织相应的演练活动,请同学们在认真对待,除此之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尤其要具有增强灾害风险的.防范意识,以备不时之需。
其实,不仅是面对自然灾害,我们需要有忧患意识,面对与人类命运相关的一切,我们都需如此。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古训。古语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这样的语句表达的是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警惕和忧虑,就是通常所说的忧患意识。具体到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也是如此。
目前,我校正在进行学风建设,从学校管理层来说,该行动表达的是对学校、同学们未来发展的忧虑,体现了学校的忧患意识。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将涣散的心思振作起来,把淡忘的记忆清晰起来,把迟钝的感觉敏锐起来。我们需要将精神高度紧张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日常学习当中,在这样的忧患意识下,久而久之,我们会自觉、不自觉的关注我们每天出勤状态、自习课的投入状态、课堂积极性和作业上交情况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还会考虑自己专业的方向、工作的未来规划乃至自己的人生目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追求安乐就会精神松懈、心情懒散,锐气怠尽。我们需要忧患意识,促使我们时时保留锐气,心怀戒惧以保持高度警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样,我们才会在学习、工作及今后的人生中处变不惊,一往直前。
防震减灾意识 篇3
——xx中学地震应急模拟演练组织工作总结
叫人难忘的“5.12”,每年都要记住这个日子,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让学生正确认识地震,进一步提高学生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的应对能力,我校根据松原市中小学地震应急演练方案决定在全校师生中开展防震安全常识教育,并组织地震疏散演练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通过这次地震应急模拟演练活动,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了在紧急情况下逃生的知识和能力,安全防范意识进一步增强。现在,我就我校开展防震减灾教育以及进行地震应急模拟演练的组织工作情况进行汇报。
一、尊重生命,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办学思想。
办人民满意教育是我校领导班子坚持不渝的努力方向。学生的安全、学校的稳定牵动千家万户。学校领导班子本着“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本着对学生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的思想和“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安全是第一要求”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学生安全保护意识,确保学校安全工作落实到位,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强化珍爱生命意识,努力营造平安和谐校园文化氛围,让人民满意,让家长放心。
二、立足校情,切实加强防震减灾的组织领导。
我校从本校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校情,研究制定了符合本校实际的地震应急演练方案。
我校的学生教室、实验室及教师办公室是砖瓦结构的平房,相对楼房更容易逃生。学生主要分布在前后两列教室里,考虑到两列教室前后距离较近,教室前的空地又有限,达不到安全疏散避震场所的要求,经慎重考察,目前唯一的安全疏散避震场所只能选择在校内操场。
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实地考察,反复考量,从我校实际出发,制定了《xx中学地震应急演练预案(草案)》。成立了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成员分工、职责分明。绘制了疏散路线示意图,经领导班子成员提出修改意见后,进一步完善,使之更趋于科学化,更符合实际需要,更全面周到。
三、抓住契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我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本着预防为主,宣传教育为辅,防患于未然的原则,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为抓手,利用汶川地震在学生心里产生的强烈震撼,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地震基本知识和自救互救常识,组织疏散演练,加强珍爱生命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居安思危,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增强学生公共安全意识。
5月13日,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捐助地震灾区的倡议,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灾情最新报道,倍加珍惜安定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发愤学习,共赴国难,多难兴邦。
6月中下旬,我校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防震减灾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的生命安
全意识。
5月28日下午,政教处组织于第17周要求各班级围绕“防震自救”的主题召开班会,出黑板报。
与此同时,学校多次组织全体行政人员、各处室、年段负责人、全体班主任、教职工召开有关防震减灾的各种会议,组织学习抗震救灾英雄教师的事迹,学习他们不怕牺牲、舍生忘死、奋不顾身、英勇顽强的精神,明确“保护学生安全”是教师群体必须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唤醒教师职业道德的良知,提高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制定符合校情的地震应急疏散预案。作为学校组织的重要活动,每次防震模拟演练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必须参加。每个年级疏散地都安排教师的站位,负责组织学生紧急疏散,维持秩序,保护学生,而不能光顾着自己逃生。这些活动大大增强了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责任心,提高了全体师生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的能力。
四、精心组织,充分发挥“假戏真做”的活动效应。
为确保预案的落实到位,让全体师生明白清楚,学校设计、制作了疏散路线图,把演练预案发放到每位教师手中。在活动开展前,要求各组组长、班主任要做好教师、学生的思想工作,努力克服两种错误心理:一是因演练而引起不必要的紧张、恐慌心理;二是认为是“假”的而不认真、不到位、不以为意。要求做到:统一指挥、反应迅速、措施落实、疏散有序、确保安全。学校还先后召开了各种类型的会议,就防震安全教育活动作强调、布置和落实。让师生知晓,熟悉预案内容和疏散路线;让家长了解,得到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经过反复演练发现预案中的不足之处,再进一步加以完善,逐次缩短疏散、集结的时间,做到既有序又迅速。演练让同学们对于地震原理及如何防震防灾更多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在特殊环境中和紧急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紧急逃生的能力,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并且会在以后的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的应对反应能力。地震应急模拟演练提高了全校师生对防震减灾的认识,让师生认识到防震减灾不仅事关个人切身利益,更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