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教学反思

2024-07-23

我的理想教学反思(精选11篇)

我的理想教学反思 篇1

《我的理想》教学反思

回顾这节课的准备过程,有辛苦,更多的是收获,觉得一节课受益匪浅。

(1)从《橄榄树》优美动听的旋律导入,引出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让学生凭着画像猜猜作者小时候的理想,极大激发学生猜想的热情,适机出示三毛小时候理想的片段:拾破烂,卖冰棍,最后引出作家从小对幸福、自由生活的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第二位引出的是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也用相同的引导方式,让学生知道原来这位著名的大文豪小时候的理想居然也是捡破烂,当小摊小贩,也表达作者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最后老师让学生猜猜自己小时候的理想,学生兴趣盎然,从不同角度进行猜测。后来她自己揭开了谜底:成为一名营业员,只卖两样东西:糖果和小点心。学生的理想境界得到了升华,避免了文章中惯见的大话、空话和套话。

(2)请孩子们谈谈自己的理想,接着进行写作,评析,对朗读自己习作的同学的闪光点进行赞赏。

(3)出示老师自己写的文章,说说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引出细节描写。再次出示泰戈尔的散文诗《职业》中对自己小时候理想的描述,找出细节描写:那些小贩叫卖的声音,那些传神的神态和动作描写,让学生心领意会,知道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到文章中,这样的文章才感人。

我的理想教学反思 篇2

一、放飞思绪谈理想

师:我这个80后特别羡慕你们这群00后,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我们现在还处于童年时代,童年十分快乐。

师:嗯。人长大了就会有很多的烦恼,我就是。

生:童年会有很多的幻想和梦想。

师:说得太棒了。“做梦”是你们这个年纪的特权。再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的幻想都不会有人嘲笑你。那再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曾经做过哪些大胆的梦?

生1:我想去地心旅游一次。

师:你知不知道地心的温度有多高?

生1:嗯,非常高,可能有几千或者几万摄氏度。

师:反正不管它,你就想去做一次地心旅游。很好!这样大胆的、奇妙的梦想,还有吗?

生2:我想去黑洞穿梭一次。

师:黑洞啊?不怕去了就回不来了吗?(众笑)

生3:现在很多人都喜欢骑马,可是呢,我想回到侏罗纪时代去骑一骑恐龙,骑恐龙不知道是什么感觉。

师:这样的00后我就特别羡慕,这样的“梦”我就做不了,想都想不到。

【点评:从老师羡慕学生谈起,引起学生的交流欲望,揭示童年最可贵的是可以拥有梦想。对于学生的梦想,教师毫不吝啬的夸赞和肯定为学生畅所欲言搭建了积极对话的平台,成就了学生主动建构的空间。】

师:刚才大家说的这些,大体上我们都能用一个词概括———梦想。有一些梦想,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可以去实现它,这样的梦想叫什么?

生:(齐)理想。

师:没错,叫理想。(板书:理想) 不过在中国古人那里,他们经常讲的理想是另外一个字 , 谁知道 ?(课件出示“志”以及关于理想的两句名言)在中国古人那里,理想是用这个字来表达的。“志”,我们今天也经常用,比方说志向、志愿,其实都是理想的意思。“立志”,就是树立理想。我们有很多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先跟大家分享两句。读第一句。

生:(齐)志当存高远。

师:意思是说,理想要远大。这是父母经常教育孩子的一句话:“你的理想要远大!”

师:读第二句。

生:(齐)有志者,事竟成。

师:有了坚定的理想,你就可以实现它。

师:在这样的理想教育之下,我们中国确实涌现出了非常多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而且后来还实现了理想的人。比如说,这一位。(出示周恩来照片)有认识的吗?

生:周恩来。

师:没错,他在少年时就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呢,果然成为了我们的开国总理。

【点评:由“梦想”过渡到“理想”的概念,教师引导得巧。把学生从天马行空的想象引向了理性思考。通过两句关于理想的名言渗透中国人传统意识里的理想教育。】

师:再看这位。(出示三毛照片)

生:三毛。

师:知道她是做什么的吗?———有人知道,太棒了。

生:她是一位作家。

师:你读过她的作品吗?

生:我看过她写的《撒哈拉的故事》。

师:这本书是写什么的?

生:是写三毛和她丈夫在撒哈拉生活的故事。

师: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三毛是一个很著名的作家。请大家猜一猜她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

生:当作家。

师:小时候就想当作家,长大就当了作家,这就叫“有志者,事竟成”。还有呢?

生:我认为她应该想环游世界,所以就去了撒哈拉大沙漠。

师:有可能。

生:可能是想当歌唱家。

师:她倒是有一首歌,《橄榄树》就是她写的。

师:我来为大家揭晓。(出示:拾荒者)这是台湾的说法。这是什么意思?

生:捡垃圾的。(生笑)

师:不要笑,真的就是。拾荒者就是捡垃圾的。你对她的这个理想有什么看法?

生:我觉得她竟然想当一个捡垃圾的人,我无语了。

师:咱们的00后“无语了”,不知道说什么好了。(继续对这位同学发问)你觉得她想当一个拾荒者,这算不算理想?

生:我觉得算。

师:很坚定。你会不会歧视她的这种理想?

生:我不会。因为每个人都有理想,无论是远大的,还是十分渺小的。

师:很好。其实理想没有远大和渺小之分,只要是你发自内心的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都叫理想。

【点评:三毛理想的引入,在调取学生积累和见闻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引导学生展开评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明白“理想”的真谛,为学生在习作中抒发真情实感打下了基础。】

二、抓住事件说缘起

师:其实,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你们都有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大部分同学积极地举起了手)超过一半的同学都举手了。但是请把手放下,我不着急听你们说。请打开你们的作文练习本,在最上边一行空两格,认真地、安静地、郑重地写下:我的理想是××。写完打上句号。

(生认真地写下自己的理想)

师:你的理想是什么?(生举手)现在几乎每个同学都举手了。请把手放下。我也还不着急听你们告诉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要请同学们在今天这个场合里,用半分钟时间去回忆———你之所以写下刚才这个理想,一定是有某个时间、某个地方、某一件事触动了你。闭上眼睛:那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一件什么事?你能不能看到一幅清晰的画面?

(生闭眼回忆)

师:让当时当地的那件事情,在你的脑海中再次浮现。(板书:背后的故事)

师:哪位同学第一个来跟大家分享你理想背后的故事?听清我的 要求 , 没那么简单———你不能告诉大家你的理想是什么,得让同学们通过你的描述,猜出来你的理想是什么。记住这条规定。

【点评: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地、安静地、郑重地写下自己的理想,就是在暗示学生,理想不是空穴来风,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为了让学生明白,理想的生发是有土壤的,教师引导学生追忆,以事件为载体,说理想的缘起,这个理想是有根的。】

生1:我的故事 是 :我小时候,有一次看电视,我看见一个人,他坐在桌子后面,手里拿着一个锤子,头上戴着白头发……

师:等等,头上戴着白头发?

生1:应该是头上戴着白色的假发。

师:(对该生)你仅仅是看到一个静态的人物形象,他在做什么,你还记得吗?

生1:他正在看着一个单子,嘴里在念着什么。最后他用锤子敲击桌面。

师:在这个场景里,只有他一个人吗?

生1: 他周围还 有好多人,有一个人被两个人抓着。当时的气氛感觉很庄严。

师:说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词,这个场景给他一种很“庄严”的感觉。你感觉这个头戴白色假发的人在伸张正义,对不对?

生1:是的。他在伸张正义,惩罚坏人。

师:所以你一下子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感觉,你就立志要做这样的人,对吧?

生1:对。

生2:我觉得他应该是想做一名法官。

师 :(对生1) 他猜得对吗?

生1:猜对了。

师 :(对生2) 我来问问你,你为什么能猜到他的理想是当一名法官?

生2:因为他刚才说了,那个人手里拿个锤子,戴着白色假发,我刚开始以为是个拍卖家。

师:那后来怎么猜到是法官的?

生2:后来他说抓着什么人,所以我就想到了。

师:而且他还补充了自己的心理活动,他感到这个现场很———

生2:很庄严。

师:这个人在———

生2:伸张正义。

师:我们再来整理一下,我们通过哪些具体的东西猜到了他的理想?

生:锤子、假发。

生:犯人。

生:宣判,用锤子敲桌面。

生:他的心理活动。

师:非常好!他跟老师一起合作,给他的故事补充了很多的细节,你们刚才说的那些,就是“细节”。(板书:讲述细节)

【点评:写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并不难,可将事情写得清楚明白、生动具体,并非易事。所以说,教师和学生对话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梳理生活素材的过程。并且,如何让其自然演化成习作素材,设计可谓匠心独运。且通过让听众猜理想这个手段来评价是否把细节写出来了,也使全体学生有兴趣关注细节描写,提高了生生对话的有效性。】

师:第一位同学刚才给大家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经过他的帮助,我们知道若想要大家猜到自 己的理想 ,得讲述细节。现在,在他的经验之上,你一定能讲得更好一些,谁来?

生3:在我4岁的时候,我去一个商店,看到了许多漂亮的画儿,然后我就……

师:什么画儿?那画儿怎么样?

生3:我看到了一幅特漂亮的油画,我就想……

师:等等,特漂亮?(对其他同学)你们看见了吗?

生:没有。

师:怎么漂亮?

生3:色彩鲜艳,画得也特别逼真。

师:画的是什么?怎么逼真了?

生3:画的是瀑布。

师:这瀑布怎么就画得逼真了,把你给震撼到了?

生3:就像真的从岩石上飞下来似的。

师:飞泻而下,你站在这幅画面前,就仿佛感觉到———

生3: 我真站在 瀑布面前。

师:真站在瀑布面前,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3:……

师:水花飞溅在你的脸上,是吧?闭上眼睛再想想,然后定格到那幅画面,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这些要补充进去。要自己追问自己,在脑子里出现当时的那个画面,越看越清晰,越看越清晰,就好像拍照聚焦一样,把那个焦对准了,看清楚了,再去下笔。

师:刚才我们有一个收获,就是我们要讲述理想背后的故事,得做到什么?

生:讲述细节。

师:对,你的理想是怎样产生的,你清楚,别人不清楚,但你能够通过讲述理想背后的故事,让听的人、看的人,也被这个故事所打动。

【点评: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反思的过程中,知道在习作中无话可说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抓住细节展开描述。通过场景的展示、生动的描述,使学生自主建构习作技能,即“ 怎样做才 是抓住细 节写具体”。】

三、驰骋想象展画面

师:现在,假设我是一位魔法师,我大手一挥(做挥手状),让你们的理想都实现了!想象一下,实现理想之后,你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

师:如果你现在已经是科学家了,是设计师了,是特种兵了,你看见你在哪儿?在做什么?(生思考) 想好了的同学,请你们在作文纸上写下想象到的理想实现后的场景。

(生写)

师:很好,这位同学一提笔就是“我正站在……”,很投入。他现在已经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了。

(生继续创作,师板书:实现后的场景。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我们要听一听你们是如何描述实现后的场景的。(指名读)其他同学,我希望听她读完以后你们能够评价一下,看她写得怎么样。开始。

生1:我坐在编辑部靠窗的一张桌子前面,阳光照耀在我正在 整理的稿 件上 ,一抬头我就可以看见湛蓝的天空,桌上放的几盆茉莉花散发出淡淡 的令人沉 醉的香味,让人忘记了工作的疲劳。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幅幅美丽的插画,在我精心的安排下出现在那本最受人欢迎的杂志上。

师:好,我很欣赏。你们知道我欣赏她什么吗?看看谁和我英雄所见略同。

生:我感觉这些描述词描述得十分好,让人感觉十分顺畅。

师:你的前一个评价是说她的词用得很好,哪些词?

生:比如“湛蓝的天空”“淡淡的令人沉醉的香味”等,还有那些场景描写都十分好。

师:同学们,不要用“好”这样一个大而空的词。其实他刚才所说的“湛蓝的天空”“ 淡淡的令 人沉醉的 香味 ”等,这些不是用词的问题,这些叫什么?

生:细节。

师:对,这就是细节。不是粗线条的,它是很细致的。她就是闭着眼睛看,看见了靠窗的一张桌子,阳光照在了她正在整理的稿件上,抬头又看见湛蓝的天空———你看她变换了观察的角度。桌上放的几盆茉莉花 散发出淡 淡的香味———她不仅看见画面还闻到味道。她是真把自己放到若干年后的那个场景里边了。“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幅幅美丽的插画,在我精心的安排下出现在那本最受人欢迎的杂志上。”知道她的理想是什么了吗?

生:编辑!

师:对,杂志的编辑。掌声送给她。(生鼓掌)

【点评:引出理想实现后的场景,使本节课又一次进入到想象的环节。想象习作是小学生习作的重要类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想象习作的内容不能是模糊的轮廓,还要具备丰富的细节。因此这个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将想象的细节具体化、形象化。】

生2:我正站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大厅里庄严极了,座无虚席。我穿着红色的、飘逸的拖地长裙,裙子上镶着一颗颗金灿灿、亮晶晶的钻石。我向观众们鞠了一躬,顿时,台下山呼海啸般的掌声扑面而来。我张开了嗓子,精灵般的声音从喉中飞出,通过话筒无限倍地扩大,传入每个观众的耳朵。我顿时觉得,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璀璨的一颗星。

(生全体鼓掌)

师:为什么鼓掌啊?

生:因为她的细节描写比刚才那位同学更细一些。

师:细节更多。注意,细节越多,你描写的场景就越像真的。你听到哪些细节了?

生:我听到她说她的裙子上镶着一颗颗金灿灿、亮晶晶的钻石。

师: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一般会写“我的裙子上镶着一颗颗钻石”,可能到这儿就结束了。但是她不一样,她看得更细,一颗颗怎样的钻石?金灿灿、亮晶晶的钻石。不过,镶钻石不太可能。这里的钻石估计只是装饰用的水钻,表演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唱功哦。还听见了什么细节?

生:我还听见,她说“精灵般的声音从喉中飞出”,这句写得就好像让人真的听见了她的声音。

师:好。不过“我张开了嗓子”,这句不美,要改。嗓子怎么张开?改成“我轻启朱唇,精灵般的声音从我喉中飞出”会更好。前面还有一个细节也很美,“我穿着拖地长裙”,已经很美了吧?她怎么写这个拖地长裙呢?“我穿着红色的、飘逸的拖地长裙”,这是丰富的细节,因此很美。

师:两位同学写得都很好。我问问大家:她俩写得好,成功在什么地方?

生:因为她们的细节描写都非常生动。

师:很生动,很到位。所以跟讲述你理想背后的故事一样,描述你理想实现后的场景,也得多关注细节。(板书:描述细节) 细节越多 、越细———我用你们能够理解的词说明一下什么叫“越细”。“长裙”,然后是“拖地长裙”,还不够,最后是“红色的、飘逸的拖地长裙”,你看越来越细了。不但“长裙”,还有上面的“钻石”———这个场景就越真实。越真实就表明你的愿望越强烈,那是你发自内心的、不可取代的理想。

【点评: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思想、情感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选取一个片段让学生练写,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进一步巩固、落实了细节描写的要求。不仅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而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情感的再发展,从而增强学生自觉锤炼语言文字的意识,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内部语言的质量。】

四、落实行动立志向

师:同学们,理想要实现,光想行吗?

生:不行。

师:那得怎么样?

生:奋斗!

生:努力!

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做一个最好的你》,里面罗森塔尔——— 一位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家,他说,如果你梦想成为哪种人,你就会成为哪种人。所以我觉得向着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去努力,去奋斗,我们的梦想就会实现。

师:这位同学说出了老师想跟大家交流的:心动不如行动,要实现理想,关键得去做。那怎么做呢?(板书:怎么做)“朝着自己的梦想去努力”得有针对性。你们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了,如果你真的希望将来成为那样的人,从现在开始,你就可以开始做准备了。有指向性、有针对性地准备,你打算怎么做?除了好好学习之外———不管实现任何理想都得好好学习,这是前提。还要做些什么?

生: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歌唱家,我觉得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多上台,增加锻炼的机会,多积累一些经验。

师:是这样。比如今天在这样一个场合你能够大胆发言,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对你将来登上舞台是很有帮助的。还有呢?

生: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记者,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多去跟他人交流,多锻炼自己的口才,这样在面对摄像机时就不会紧张、害怕了。

师:很好。以后还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多说。

(师生继续交流,略。)

【点评:空谈理想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要把实现理想落实到行动上,并且要有针对性地去努力。】

五、素材安排显风采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指板书:给板书标上序号:1.是什么。2.背后的故事。3.怎么做。4.实现后的场景。)假如我们要写一篇文章,就叫《我的理想》,我们有这样四部分的素材,你可以把这四部分素材怎么组合排列,成为一篇文章?

生:我会先写是什么,然后再写背后的故事,接下来是实现后的 场景 ,最后再写 怎么做。

师:这是一种常规的想法,有没有不一样的?

生:我会先写背后的故事。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想先要给大家设一个悬念。

师:有当作家的潜力!我先讲个故事,给读者留个悬念。然后呢?

生:然后再写我长大了当什么。再写我要怎么做,怎么朝着我的理想去努力。

师:最后再写写我实现理想后的场景。非常好。又是一种顺序:2、1、3、4。还有吗?

生:我会先写背后的故事,给读者留点儿悬念,再写怎么做,然后写实现后的场景,文章的最后写我的理想是什么。

师:哦,你把这个悬念留到最后了。也行。还有吗?

生:我会先写实现后的场景。

师:非常好!比如开篇我就这么写:我站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大厅里庄严极了,座无虚席……这给读者的感觉多不一样。

生:然后我要写背后的故事,接着写我的理想是什么,最后写我要怎么做,如何朝着这个理想努力。

师:非常好!除了选一种最适合的排列组合方式之外,我们的题目也可以换一个更生动、更吸引人眼球的。请同学们课下完成这篇作文。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对《理想的风筝》一课的教学反思 篇3

这篇课文我打算用两课时授完。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讲读课文的4-5自然段刘老师笑谈腿残和课讲得极好两件事。第二课时学习6-12自然段刘老师倾听学生发言和1-3自然段写春天来了,风筝竞翔的美景两部分。之所以把1-3自然段放在第二课时,是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我先讲4-12自然段,由过去到现在,采用顺序的讲授,学生对文中的刘老师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感悟到了“我”对刘老师的尊敬与怀念,再来理解1-3自然段就容易多了。

因为这篇课文是名家名篇,文学性较强,所以应该重视人物情感的体验,重视语言风格的欣赏,重视经典片段的赏析。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崇高的追求的人;感悟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

2. 品读文章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

上完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我认为这节课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对人物情感的体验不深,对文章景物描写的句子的表达效果体会不到。二是教学过程不够紧凑,教师讲得太多,导致拖堂。

在课后的评课中,桑志军副教授指出:首先,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重点要学会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即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桑老师指出,我确定的“品读文章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教学目标表述不准确。“品读文章景物描写的句子”这是教学任务,而且“品读文章景物描写的句子”后面也应该是“体会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第二,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要选择一个方面来讲,不要面面俱到。因为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所以没有选择好教学内容,上课时面面俱到,讲得太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也使授课的时间不够,导致拖堂。

通过教学反思,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重新确定为:

1. 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崇高的追求的人;学习课文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2. 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作用。

这次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收获一是: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只看教学参考书,还要去看课文前面的单元导读。如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阅读时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达人间真情的。” 课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也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如本课后面的思考题:“课文中的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课文是怎样表现刘老师这些特点的?课文题目与课文内容有什么联系?”所以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忽视了这部分内容。收获二是: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以往我们上课时,总担心很多知识没有讲到,学生没有学到,所以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的结果是老师讲累了,学生的印象不深刻,吃力不讨好。这样的教学,对于应付近期的考试可能很适用,但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无益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能力的提高是螺旋式上升的。语文教材的编排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思想,只要每个年级的老师抓好每个阶段的语文训练,就不用担心哪方面的语文知识没有讲到,学生也能得到全面发展。

我的理想优秀教学反思 篇4

一、课前谈话,激发理想;

二、浅谈理想的认识,交流自己的理想;

三、小组合作,交流名人实现自己理想的故事,再结合自己实际谈谈自己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四、引入本次的习作,自读明确习作要求,想一想该怎样写好这次作文并板书;

五、列写作提纲,指名交流

理想,教学反思 篇5

《理想》教学反思

何宗莲

1、导课自然。第一课时导课时,我让学生听与唱了《敢问路在何方》,简评并赞美了玄奘的追求理想的执著。第二课时让他们听了郑智化的《水手》,读了郑的自传,了解了郑两岁患小儿麻痹症的历史。

2、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地位,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整个教路有两条线构成,一为质疑,一为解答——或者提出你发现的疑难问题,或者表述你解读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问答不只,以问者居多。后来,有胆大的学生开始讲述自己理解的内容。她讲的是第六节(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初一学生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篇二:《理想》教学反思

《理想》教学反思

《理想》是一篇诗歌,听前辈们讲在中考时这类文章一般是无足轻重的,不用多费笔墨和口舌。

然而,这篇课文的教案我却重备了两次。第一次,因为不够重视,翻阅了点资料就草草了事了,自以为是能够胜任的。还好,上新课前去听了师父的课,才猛然醒悟,原来诗歌还可以这样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讲此诗的各章节,老师再稍作总结和强调。

我不得不颠覆自己原先的教学设计。这样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讲解的课文,实际上对老师以及老师的备课要求更高。没有充分而全面的备课,预设不出学生讲解时会出现的情况及解决方案,是难以架驭课堂的。这对我是一种挑战。

虽然此课备了两次,又提前去听了课,但第二遍备课的时间较短,总觉得准备不够充分。

习惯了当老师,有时难免对学生“颐指气使”。

结果,今天我也遭“报应”了。。在板书作者名字时,把流沙河的流少写了一点,下面马上有同学嚷,老师,你那个字写错了。真是脑筋短路,当时一点也没反应过来。我抱着书仔细瞅了瞅,再转过黑板一看,啊,果真是写错了!我知道我的脸当时肯定红了,咧着嘴站着傻笑,还想自作聪明的挽救一把,大言不惭地说,同学们很聪明啊,我是故意写错看大家有没掌握到这个。。虽然今天被全班将了一军,但心里一点也不恼。反觉得10班的孩子其实很天真,很单纯。

第2篇:

《理想》教学反思

2008.10.8

诗是好诗,但却令教师和学生均感到棘手。虽然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还是抽象和深奥了些,教师不好找突破口,学生可能理解的较肤浅。但对初一学生来说,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互动,所以引导学生成功参与是让学生品味透此诗的必走路径。在备课的时候,我就确定用例证突破抽象。两课时下来,我和学生都感觉效果不错。

2、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地位,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整个教路有两条线构成,一为质疑,一为解答——或者提出你发现的疑难问题,或者表述你解读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问答不只,以问者居多。后来,有胆大的学生开始讲述自己理解的内容。她讲的是第六节(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3、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与燃烧。一学生对“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提出质疑,说为何不是砖头石块?砖头石块的力度大,可以杂碎黄金梦。一同学说梦一般都晚上做,所以用闹钟敲与生活实际比较接近。

篇三:《理想》教学反思 赵福荣

《理想》教学反思

满城县坨南乡中学 赵福英

第一课时导课时,我让学生听《敢问路在何方》,简评并赞美了玄奘的追求理想的执著。

在探究过程中,有胆大的学生开始讲述自己理解的内容。她讲的是第六节(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对“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提出质疑,说为何不是砖头石块?砖头石块的力度大,可以砸碎黄金梦。一同学说梦一般都晚上做,所以用闹钟敲与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大家对此很感兴趣,也参与其中,有修有改,思维灵活。

4、小练笔环节是我觉得不足之处,因为我没能在课上完成,而是留为了作业。

篇四:《理想》教学反思

《理想》教学反思

景彤彤

精心准备的公开课终于结束啦,效果还不错,也算是不负众望。当然,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缺憾之处

生字词是语文这座堡垒的砖瓦。没有他们的结实就没有堡垒的牢固。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在基础上不能放松。虽然我们不是为考试而教学,但为学生终生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词汇量的掌握程度,这对以后的写作与生活都是很有帮助的。

朗诵用时20分钟,疑难用时10分,仿写创作用时10分,基本完成教学目标。以后要加强时间观念,尤其是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做出深入的指导,达到精彩的效果。挖井就要挖深井。

小组合作交流有些仓促,不够深入,探讨的答案比较干瘪。

原因是对学生的情况把握的不是很到位。预设与生成总是有区别。我认为的难点,对学生来说不一定是难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有时我也想不到。比如、我觉得课件的制作不在于精美,重要的是实用,能借助课件这个现代化工具让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深刻地去理解,去感悟。

满意之处

1、小组合作

将学生的座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合。四人面对面,交流起来方便。小组展示用评分来代替他们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一起思考,一起交流,一起合作。关键时候,体现团结的力量,让学生感受一个团队优秀,你个人才能优秀的道理,增强集体荣誉感。

2、男女pk 利用性别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男女竞争中,走入文本,积极思考,乐于表达。

3、背诵好处多

我没想到的是,一天时间,这么长的文章,只有8个同学没背过。当孩子们笔直的站立,诵读着气势磅礴的理想,我心潮澎湃。

刻下了深深地烙印。

4、朗读训练有效

多种形式的朗读会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体读、小组读、双人读、单人展示、男女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朗读贯穿课堂的始终,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去体会,去感悟,去表达。

整堂课气氛活跃,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大花园里,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竞相开放的美景,流连其中,陶醉其中。在有效的评价下,学生的积极性大增,课堂充满着智慧的火花,你争我抢,异常的热烈。尤其是多种形式朗读时,都争着展示。篇五:我们的共同理想教学反思

《我们的共同理想》教学反思

一、认真分析了教材和学情,确定好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的教学理念是这样的:

1、注重活动,淡化说教。

2、关注认知,强化体验。

3、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基于本学科、本框题的特点,以及九年级学生感性思维能力较强、理性抽 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2、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

2、引导学生上,还不够全面。

理想教学反思 篇6

课堂朗读多种多样,这首诗结构整齐,每各诗节4句,读起来有节奏感,适合诗朗诵。我先范读、学生仿读,然后指点字音和节奏、重音,然后,我领读第一段,学生按男女、分奇偶段朗读,最后一段全体齐读,然后由学生自己组合分段朗诵,方法多姿多彩了,课堂气氛也活了,学生也有兴趣了。语文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没有语感,学生很难学好语文。语句的理解永远在培养语感之后!教案设计很详细,有时上课是用不上的,有的语句很难理解,是因为学生没有这样的人生体验,不要强求学生理解。诗无达诂,有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不要讲得太直白,那样就失去诗的意境了。

初一学生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要多读,多理解基础上的有感情的朗读。

反思我的物理教学 篇7

首先, 物理学所揭示的自然奥秘, 展示了大自然的和谐, 要求学习者 (教师和学生) 必须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热情的人。正如孙维刚老师所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对神圣科学的钟情和执著, 必然会通过展示学科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智力, 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坚定勇攀高峰的信念, 引导学生献身科学探索, 树立为社会创造财富, 为人民服好务、多服务,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崇高理想。笔者认为可以将物理学史上的动人故事告诉学生, 因为真正的科学大师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 比如达芬奇、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

其次, 我们必须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源于哲学的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基本结构与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它既可以使学习者感受到极大的乐趣, 又确实需要学习者付出艰苦的努力。例如, 物理知识的精确性, 物理实验的可计量性, 都要求学习者必须有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再如物理知识的客观性, 物理概念的精细性, 物理规律的局限性, 又要求学习者必须有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品质。学生有了这些基本认识才能有备而学, 做到大气沉着, 冷静从容, 紧而不慌, 忙而不乱, 张弛有度, 收发有序。

最后, 尝试探究习题教学。习题教学是应用概念、规律的环节, 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棘手的事实常常是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所有知识 (即一看答案就会, 一说规律就背, 一听讲解就懂) , 但就是不能顺利求解 (即一写就错, 一考就蒙, 一放就忘, 一提就烦) , 什么原因呢?简单来说是学生没有掌握审题的基本要领:慢、准、细、全, 不能通过细心审题找到“题眼”, 联系相关的知识、方法、规律、技巧、或者相似的典型情景加以适当变化处理, 灵活变通、准确迁移。即或者知识点不清楚, 或者知识线不实, 或者知识面不全, 或者知识体系不丰厚, 致使应变网络不通畅、牵一发而未动全身, 感觉不灵敏、反应迟钝、各部分功能不能协同作战。其实以我个人之见, 习题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熟悉概念规律的应用环境, 更重要的是能够站在物理学科系统的高度审视面临的具体问题的基本性质, 即先要对题目设置的物理事件做出定性分析, 确定研究对象是谁, 作用环境怎样, 事件的起因为何、经过哪些过程、如何结果, 哪些是主要因素, 甚至决定性因素, 哪些是次要因素, 抓住问题特点 (即突破疑点、明确难点) 只有对所学规律、方法各自的特性和应用范畴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筛选出适合题目的具体规律。这些好习惯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自觉做到仔细审察、揣摩、挖掘每一个字、词、句、数据、图像信息里面的内涵和外延, 对问题做到了如指掌, 必然会对症下药, 药到病除。为达到以上目的, 我们可以通过对典型习题的深入研究, 充分展示物理学科的灵活多变, 反复玩味, 领略其美好。

下面试以例析:

例1:平板车的质量M=8kg, 长度L=1m, 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4kg的小滑块, 以速度V0=4m/s的水平速度, 从平板车的左端滑向右端。若小滑块与平板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 求小滑块离开小车右端时平板车的速度为多少? (g=10m/s2)

答案:1m/s

解法1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

解法2用动量定理求解

解法3用动能定理求解

解法4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

变式1为使小滑块留在车上, 车的长度最少应该多长?

答案:L=M V02/2μg (m+M)

变式2为使小滑块留在车上, 小滑块的初速度最大不能超过多少?

答案:V0=[2μg (m+M) L/M]1/2

变式3若增加小滑块的质量, 使它不滑出车, 则小滑块的质量最小值是多少?

答案:m=M (V02/2μgL-1)

变式4若车足够长, 滑块相对于车静止需经历多少时间?

答案:t=MV02/μg (m+M)

变式5若车和小滑块一起以V0沿光滑水平面运动, 车与墙壁碰撞后, 以原速率反弹。经过多长时间小滑块在车上停止滑动?设车足够长。

答案:t=2MV0/μ (m+M) g

说明:本题看似寻常, 但是极具典型意义, 尤其几个变式的情景设置, 异彩纷呈, 令人耳目一新, 揣摩之后, 更觉余味无穷。

例2:在直角坐标系xoy原点O处, 有一质量为m, 电量为+q的粒子, 速度大小为V0, 方向沿y轴正方向 (重力不计) 。现要求你设计一方案:在粒子运动范围内加上某一种或几种“场”使其能通过直角坐标系xoy中的p点 (a, -b) 。说明: (1) 画出粒子的运动轨迹并说明运动性质; (2) 通过必要的运算给出所加“场”的有关物理量的表达式 (用题设的已知条件和常数)

我的理想我的梦 篇8

春花开,秋叶落,不知不觉我已经十二岁了,我有了自己的主见,我的梦也越来越清晰了,我决定当一名人民警察。奇怪吗?不,因为我生长在一个警察世家。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光荣的人民警察,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我的梦。

不记得有多少次,有人拿着红包、提着礼品来到我们家,请求当派出所所长的妈妈帮他们解决户口问题。妈妈总是耐心地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把礼物拿回去。每当这时,爸爸也总是在一旁帮着妈妈向送礼的人讲道理,直到他们心悦诚服地拿着礼物离开。我问妈妈:“每个警察都是这样吗?”妈妈说:“都应该是这样。”听了妈妈的话,我从心底对警察多了一份理解和敬意。

每当过年的时候,别人家围坐在饭桌前,吃着热腾腾的美味佳肴,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听着“噼噼啪啪”的爆竹声,要多美有多美。可是我的爸爸妈妈常因为工作,不能回家团圆。打我记事起,每年吃年夜饭,我们家总少一个人,不是少爸爸,就是少妈妈。爷爷奶奶说:“雪怡,如果你长大了也当警察,我们干脆到警察局吃年夜饭好了!”爸爸妈妈却说:“虽然我们一家人没有在一起吃过年饭,可是有千千万万的人家因我们警察的付出而团聚在一起吃上了年夜饭呀!”听了爸爸妈妈的话,我再次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做一名不谋私利、一心为公的人民警察。

当然,如果想要实现这个理想,现在就必须努力学习,相信我一定会让我的梦想变成现实。

点睛之笔

这篇作文主要叙述了小作者由于受爸爸妈妈的耳濡目染,树立做一名不谋私利、一心为公的人民警察的理想。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怎样去实现理想,在这短短的六七百字中交代得清清楚楚。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民警察、对爸爸妈妈的崇敬之情。

文章主题鲜明,选材得当,结构严谨,特别是开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值得学习。

《理想》教学反思(7篇) 篇9

1、重视思想基础准备。比如,上课之初,我要求学生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什么是理想?结果发现,学生对理想的理解大都比较片面狭窄。现在通过师生交流,有了更加准确完整的认识。

2、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指示阅读、讨论,做圈点批注,老师不做过多的讲解,学生大部分时间自主活动独立获取知识,得到了锻炼。

3、注重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如,课文最后一节的内容学生理解比较肤浅,老师及时补充那个时代的生活知识,并跟当下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想老一辈学习,树立远大理想,不懈奋斗。不足之处是,老师对导学案的使用不够熟练,有时候以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讨论;学生对自主讨论的课堂组织形式不熟悉,课堂教学进度推进很慢。范例二: 诗歌教学存在很大的争议,因为这种争议诗歌教学就更加让人无法把握了。有人侧重于对诗歌的分析讲解,有人说诗歌教学要侧重于诵读,无须讲解。实际上两种倾向并不矛盾,至于在这二者之间作何取舍,还是要看自己的学生看自己的教学实际。在进行本堂课的教学时,最终选择了诵读教学法。以这种别开生面的朗诵会的形式组织课堂。经过实践,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着很大的潜力,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潜力。第一课时结束时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在课下时间里小组进行自主排练,并再次强调了诵读比赛的那五项要求。第二课时的朗诵会上,学生的表现让我惊讶。他们在朗诵形式上,在彼此的配合上,是朗诵质量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在课下时间里,我并没有对他们进行丝毫朗诵指导,他们完全凭靠小组的力量达到了我期望的效果。任何一项课堂活动只要经过精心的筹备,就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课堂。不仅是老实需要精心的准备,学生同样也需要准备。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在课堂上体会不到上课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为听课做好准备,他们只是盲目被动地在课堂上跟随着老师而已。但是,这次《理想》诗歌朗诵会上,学生的表现可以打满分。一个小组八名左右的成员,男女生人数不一,他们能够结合本小组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组织。男生独自诵读,女生独自诵读,男生合诵,女生合诵,小组集体朗诵,各种朗诵方式在他们的策划下被运用得很好。比赛结果出来后,无论哪个名次,大家都很高兴。为了鼓励胜出的小组,每个胜出的小组奖励一瓶墨水。奖品标准没有设太高,一是因为乡村教学条件所限,二是担心学生为了奖品而参与课堂活动,而非为了求知。这样的课堂虽然迎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习方式单一,学习任务轻松,但是,课堂结束后留下来的一个疑惑就是:这样避重就轻的课堂,通过诗歌的朗诵让学生自主感悟的诗歌教学方式,能否让学生真正走入诗歌,独自走入诗境,获取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呢?他们能够在朗诵过程中体会到诗歌的形式美与内涵美吗? 点燃青春的希望之灯,这是我们课堂的主题,希望学生在自信的诵读之声中体会到诗歌的深蕴,为了自己的理想过好每一天。范例三: 《理想》是一篇诗歌,听前辈们讲在中考时这类文章一般是无足轻重的,不用多费笔墨和口舌。的确,诗歌这一独特文体,较难出题,尤其对于初中层面的学生来说,能通过朗诵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就已达到目标了。然而,这篇课文的教案我却重备了两次。第一次,因为不够重视,翻阅了点资料就草草了事了,自以为是能够胜任的。还好,上新课前去听了师父的课,才猛然醒悟,原来诗歌还可以这样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讲此诗的各章节,老师再稍作总结和强调。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老师上课也倍觉轻松。我不得不颠覆自己原先的教学设计。这样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讲解的课文,实际上对老师以及老师的备课要求更高。没有充分而全面的备课,预设不出学生讲解时会出现的情况及解决方案,是难以架驭课堂的。这对我是一种挑战。但还好,初中的教材较浅,似乎也有章可寻。今天,拿着重新备好的课走上讲台,40分钟的课似乎转瞬即逝。但还是有欠缺的地方。虽然此课备了两次,又提前去听了课,但第二遍备课的时间较短,总觉得准备不够充分。在讲解一些知识点时不能完全脱离教案,有时甚至语言不畅,产生了较多局限性。另外,如阿娇所说,在教态方面,有时过于随意,也是应注意的一点。范例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理想》,是流沙河同志在文革结束后复出提笔写的一首哲理诗,本诗多角度比喻理想的内涵,赞美理想对于人生的深刻意义,从而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拼搏奋斗。诗是好诗,但却令教师和学生均颇感棘手。虽然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还是抽象和深奥了些,教师不好找突破口,学生可能理解的较肤浅。但对初一学生来说,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互动,所以引导学生成功参与是让学生品味透此诗的必走路径。在备课的时候,我就确定用例证突破抽象。两课时下来,本人、听课教师、学生都颇觉效果不错。今反思如下。

1、导课自然。第一课时导课时,我让学生听与唱了《敢问路在何方》,简评并赞美了玄奘的追求理想的执著。第二课时让他们听了郑智化的《水手》,读了郑的自传,了解了郑两岁患小儿麻痹症的历史。两次导课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联系了诗文内容,让他们自然的理解了相应诗节的内容,不知不觉中就解决了两个难点。

2、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地位,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整个教路有两条线构成,一为质疑,一为解答——或者提出你发现的疑难问题,或者表述你解读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问答不只,以问者居多。后来,有胆大的学生开始讲述自己理解的内容。她讲的是第六节(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但她理解的并不透彻,我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作者为何把理想比喻成闹钟和肥皂?闹钟和肥皂有和功能?结果,学生很快明白了理想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作用。

3、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与燃烧。一学生对“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提出质疑,说为何不是砖头石块?砖头石块的力度大,可以杂碎黄金梦。一同学说梦一般都晚上做,所以用闹钟敲与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大家对此很感兴趣,也参与其中,有修有改,思维灵活。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10

一、抓主线

课文列举了三个事例来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刘老师的精神品质。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品析这部分内容时,我以“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读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作者30年念念不忘刘老师的原因获得感性认识,为后面深化理解主题打下基础。这样,整堂课的教学,主线明朗,层次清晰,主旨明确。

二、品细节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叙述事例时,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进行生动细腻地刻画,耐人寻味。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咀嚼品析,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读出“笑”背后坚强乐观的精神;第二件事领悟刘老师敬业执著坚强的精神,重点让学生感受板书的动作从而深层感悟如此的做法;第三件事抓表情“显出甜蜜的笑”和追风筝时的动作、语言,逐层解读,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破难点

课伊始,就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学完课文的主体部分后,学生可能对理想的风筝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是作者直接表达对刘老师赞美和思念。这样前后贯穿起来学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题,理解刘老师给予他一生的影响。

★ 风筝的教学反思

★ 语文《风筝》教学反思

★ 鲁迅 风筝 教学反思

★ 14、理想的风筝

★ 纸船和风筝的教学反思

★ 《风筝》的语文教学反思

★ 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学反思

★ 语文教案-理想的风筝

★ 理想的风筝读后感作文

我的初中英语教学反思傲 篇11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现如今,教师的责任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中学生跟在教师身后,亦步亦趋的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进行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双向活动的一个过程。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允许学生犯错误,对于学生的错误,采用宽容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说英语”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交流,充分展现自我。此外,还应组织合作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二、关注学生情感,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对于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走进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学生,以真情教书,以真情待人。对于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困惑,都应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努力用自己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情感氛围。学生只有对英语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态,就会保持其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此外,还应常和学生在一起反思教与学的过程和效果,相互鼓励和帮助,教学相长。

三、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和适用中学会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对于一件事物的探索和求知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问题开始,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思维才能得到凸显,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得到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作者简介:青海师范大学2013级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房屋解除合同通知书下一篇:注册安全工程师《法律知识》考前冲刺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