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学模式

2024-08-16

理想教学模式(精选12篇)

理想教学模式 篇1

该文篇幅较长, 足有1200多字, 如果逐步学习, 平均用力, 势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使得教学冗长、拖沓、造成“高投入, 低产出”的局面。教学中, 李老师根据教材特点, 大胆取舍, 长文短教, 展示了理想课堂的“高效、扎实、灵动”。

一、抓有效切入, 激思维之泉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 从何处入手, 怎样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也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注重的问题, 因为切入点恰当与否、准确与否, 将直接决定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一个好的切入点, 就像文章的一扇窗户, 透过这个窗口可窥见到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教学中如果能以此为训练点, 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理想的风筝》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人物形象, 感悟人物品质, 理解“理想的风筝”真正的内涵。这篇文章有很多“看点”, 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着力点, 如这句“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这个句子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以此为切入点, 但也无妨。但再细细想想, 这句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理解并没有难度, 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句子、内容, 教师可以选择略讲, 甚至不讲。所以李老师选择的是这句:“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 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一来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 二来这一句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 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 照应课题, 突出主旨。并将课文的重点, 即“谈残腿”“写板书”“放风筝”三个板块置于这根主线下, 让重点分散于课中, 通过四个环节:一、回顾课文, 激情;二、品味细节, 感受人物;三、品味心声, 升华“风筝”;四、拓展延伸, 放飞“思念”, 环环相扣, 丝丝入扣, 让课趋于散而不乱, 逐层渐进, 走近人物。

二、抓关键词句, 拨情感之弦

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中都有咀嚼不尽的精华, 语文课应当引导学生咬进文字的深层, 嚼出那微妙的滋味, 组织学生品味文字、品味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品味作者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但如果每个词语都抓, 一堂课仅40分钟, 势必导致蜻蜓点水, 事倍功半。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重要善于捕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

李老师在“抓住细节, 感悟人物”这一环节中, 抓住“谈残腿”中的“笑”“泛”, “写板书”中的“转”, “放风筝”中的“漾”, 引导学生品词读句, 使刘老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越来越丰满。

如“转“字的引导:

师:为了写刘老师板书, 作者具体写了他哪几个动作?

(学生交流圈出动作的词语, “撑地”“离地”“一转”“转向”“写”“转向”等) 。

师:为了写一次板书, 刘老师竟要做上六个艰难的动作, 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刘老师太不容易了。

生:刘老师很辛苦。

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 一天不知要这样转多少次!你又体会到什么?

师:那一年呢?年复一年呢?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位坚强的老师, 他在他平凡的岗位上, 演绎着别样的精彩。

师:对, 刘老师的坚强都体现在这一次次的旋转中了, 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谁来读一读?

师:我觉得刘老师面前的不是讲台, 而是一个舞台, 在这个生命的舞台上, 在苏叔阳的眼里, 刘老师不是在板书, 是在舞蹈!如果给这样的舞蹈取个名字, 那就是一曲———生命之舞!让我们共同记住这最美的舞蹈。 (齐读第5自然段)

这个片段中, 李老师先引导学生找出写刘老师板书的动作, 感悟刘老师写板书的艰难。随后, 重点落实在一个“转”字上, “一天”“一年”“年复一年”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感受, 层层深入, 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从而让学生自然、真切的感受和体会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抓适度拓展, 升内涵之魂

“拓展”是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 它是一种迁移教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拓展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堂文本教学内容, 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训练思维, 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长文短教, 要做减法, 也要做加法, 那就是抓适度的拓展。

课尾声部分, 通过“笑谈残腿”“旋转板书”“放飞风筝”三个细节的学习, 学生已积淀了一定的情感, 此时李老师将苏叔阳的生平资料适时引入课堂, 将他的人生阅历与刘老师的“风筝”紧紧联合, 让学生感受到在作者的生命中, 曾经遭遇的坎坷和心酸, 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地震撼。最后学生很自然地呼唤出“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至此, 把学生的情感又推向了一个高潮。

课堂教学是门艺术,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 我们看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情感被激荡, 个性得以张扬。我想, 李老师高超的“课堂放飞”艺术, 源自她对文本的深入到位的解读, 特级教师薛法根曾说过:“教师解读文本有多深, 他的学生就能在课堂上走多远。”假如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喻为我们拽在手中的那根线, 如何松紧有度, 如何收放自如, 只要我们基于儿童本位, 深入解读文本, 那我们的“风筝”也一定能飞得稳、飞得高、飞得远。

摘要:一节好的课, 就如放风筝一般, 创设一个螺旋形上升的梯度, 扶摇直上, 不断领略前行的风景。近日, 聆听了学校李老师执教的这节《理想的风筝》, 我感受到了李老师高超的“放飞”水平。《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它以传情的笔触, 回忆了刘老师“谈腿疾、写板书、放飞筝”的三件往事, 细腻地刻画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他时时兢兢业业、处处自强不息。抒发了作者对刘老师深深思念之情。

关键词:长文短教,理想课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 2010 (10) .

[2]何善亮.论有效教学的实践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05) .

理想教学模式 篇2

初级中学校“1234理想课堂教学模式”

一、“1234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界定

1.“1234”解读:

“1”——“一个追求”,建设理想的高效课堂;

“2”——“二个课堂目标”,一堂完整的课要完成两个基本目标:学习目标和行为目标。

“3”——“三段”,把一堂完整的循环大课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来落实;

“4”——“四个步骤”,把课中这一环节具体分为:引入再突目标、互学、展示、检测四个步骤来进行教学;

2.理想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又憧憬未来的生产生活目标。

3.理想课堂

理想课堂应该是学生生成独立个性和独到见解的场所;是师生传递人类关爱,提升品德的圣殿;是师生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与自我创造的过程;理想的课堂应该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应该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才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

4.“1234理想课堂”教学模式

——是在近三年教学实践中总结丰富和完善的课堂改革模式,以期望通过“三段、四个步骤”的方式,完成每节课的两个基本目标,最终达到理想课堂,即效率的最大化,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效益的最优化,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1234理想课堂”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课堂中教师一讲到底,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教学效率低,扼杀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提出的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利用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基本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诸多方面,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解放老师,解放学生的目的。

二、研究取得成效

1.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对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入,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我们运用“1234理想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教学的新观念,有效的在教学实践中落实。

2.形成了三种课型的操作成果

2.1.新授课的基本程序:“三步、四段”

“三步,把一堂完整的循环大课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步骤,“课前”:教师:在充分了解教学状况和教材研读基础上的备课,并编写导学案;学生:预习,学生利用晚自习时间,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导学案提示目标,自主学习。

“课中”:四段,一段:引入重申目标;二段:对学、群学,通过师徒结对帮扶对学、小组群学等方式的解决预习困惑,并形成小组亟待解决问题;三段:展示交流,展示过程中组内学生要相互帮助、相互补充,表现出团队精神,各组之间即要相互竞争又要相互鼓励,老师要当好导演,善于启发和引导,对主讲的、补充的、质疑的、听讲的等各方面的学生全面关注和调控,讲解不到位的要补充,偏离主题的要点拨,要调动、激励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人人都体验、个个有收获,并要及时对个人、小组给予评价,营造和谐的氛围,创造竞争的环境;四段:当堂检测与小结深化,检测:一般六分钟左右的时间,归纳小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疏理知识、强调重点、归纳规律、总结方法。

“课后” :教师: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写出课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学习小组制定出帮教、督学、调整等措施,对收上来的导学案进行批改并形成对导学案的第四次生成。学生:对本课的内容理解不透彻的、掌握不牢固的、甚至还没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同学帮助、小组合作、请教老师等渠道解决好,不留“后遗症”,做好总结、积累、纠错工作。

2.2.复习课的基本程序:

课前:收集信息,确定目标

课中四段:

一段:自主复习,回顾梳理,学生自主复习的教材、文本资料和导学案预设问题,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有所思考,初步归纳,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同时注明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并批注在教材或导学案上。

二段:互助研讨,形成框架,学生在小组内结对学习和小组内成员合作学习,把自己归纳的知识体系或总结的要点、框架,在小组中讨论,互相查漏补缺,完善归纳。

三段:展示交流,内化提升选取小组内的同类组员在全班展示,归纳的知识点,若有困难,其他学生再作补充,最后教师在学生对知识网络建构的基础上,加强对知识内涵的深化理解,把知识转化为应用,拓宽延伸,使学习成果进一步得到深化提升。

四段:反馈矫正,概括归纳鉴于复习课重点是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所以通常以达标测评方式为主,要求学生限时完成,完成后小组交换批阅,统计出出错的题目,集中从读题、审题、解题思路、解题方法、错因分析等方面进行剖析,使问题再次进行辨析、拓展、提升.课后:根据整个复习过程中的学情分析和问题解决,做好教学反思总结。

2.3.讲评课的基本程序:

课前:收集信息,确定目标 必须首先做好对试卷的分析,对学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哪些出错率较高,哪些出错率较低,进行统计分析,查明原因,归类集中,以便在讲评时分清轻重缓急,抓住重点,分清主次,据此,确定目标。

课中四段:

一段:自主矫正教师用多媒体等手段展示各分数段的人数、各题的出错人数和主要的错点。展示优秀的试卷和卷面不清的试卷。学生根据各分数段的人数进行自我定位,通过各题的出错人数对出错的问题进行自我分析,找出错误,分析出错因,这样对于一般知识性的错误通过自主矫正能完成。同时,自己不能娇正的题目做好记载为下一段小组合作矫正做好准备。

二段:小组矫正在自主矫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解决不好、解决不了的题,提交到小组内学生间交流和讨论,通过生问生、生教生、师生相互讨论达到弄懂弄透,这样获得解决的题目印象会更深刻,不易忘记。即使有一部分仍然无法解决,讨论交流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放大,突破,升华。如小组内无法解决也可通过小组与小组之间集体矫正。意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段:教师矫正 这是讲评课的关键之所在。主要讲前面三段都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仍不能解决的题目。讲清考查知识的范围、考查的能力层次,理论与知识的欠缺处、答题的思路、解题的方法;评出错的原因、出题者的意图;

四段:巩固提高:对于出错多或不会的题目,教师讲了,学生当时理解了,但是换个角度可能还是不会(或出错)。教师应当围绕该问题再设计出一些变式练习,进行当堂训练,训练后展示答案,指导学生互批互改,并当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将所获取的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运用于解题实践,以巩固矫正教学的效果。

理想课堂的有效教学框架 篇3

模式化,带来“稳定性”与“可复制性”的同时,也带来僵化与死板。个性化,带来“创造”与“生动”的同时,也带来过程的“随意性”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并且,好的经验无法被较好地移植和复制。于是,层出不穷的形形色色的课堂模式,和风格各异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课堂艺术杂处并陈的局面,便是人们试图解决这一问题而又无力真正解决的无奈现实。

形形色色的课堂模式层出不穷,本身就已经告诉我们,这些模式是高度个性化、很难被移植的。在这些模式之间,并没有一个关于课堂的公认的结构。没有一种基本结构去保底,便会导致这种公共课堂话语的缺失。人们用不同的话语体系,去描述同一堂课,必然自说自话,各执一词。这种鸡同鸭讲,一定无法通过有效对话,达成对教学行为的基本共识。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课堂的基本结构模型。它让我们演绎课堂、描述课堂、反思课堂、交流课堂有一个基本的话语平台,也让教师的个性创造与发挥建立在一个相对稳固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模型非常重要。正如夏洛特·丹尼尔森在其《教学框架——一个新教学体系的作用》一书中所言:“新教师可以把它作为‘地图’,来引导自己穿越最初的教学途径;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把它作为‘支架’,以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大家可以借助它作为‘工具’,努力改善教学。”它把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课堂元素,和我们最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以及我们认为最合理的教学过程,用结构框定下来。一方面确保有效教学,另一方面也提供给参与课堂观察的教师一个观察课堂的框架,以便在同一话语体系中讨论一堂课的优劣得失。

理想课堂的有效教学框架包括三个板块八个环节:

A1教师编制学案(教师课前编制学生自学导航地图——学案);

A2学生课前自学(学生课前在导航地图引导下的定向自学——完成学案);

B1课上目标重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重目标明示重温);

B2组内互查互助(小组单位,组内互检、对学、研讨、互助);

B3分工群学探究(随机分工,均等机会,群学攻关,合作探究);

B4小组当堂展示(小组代表,面向全班,讲解展示,学生有效互动,教师高效点拨);

C1反馈小结升华(精短练习反馈,总结点评,画龙点睛);

C2课后自学指导(延伸课后,形成循环);

A、B、C分别对应“课前”“课中”“课末”三个板块。课前2个环节,课中4个环节,课末2个环节,共8个基本环节。

“理想教学”的三个比喻 篇4

第一个比喻:好的教学是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把课堂教学比作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是一个生动、形象而又深含意蕴的隐喻。其喻意是:学生的学习, 实际上是一次次学习之旅, 旅途中定会遇到陌生的风景、他人和陌生的自己, 就在与陌生人相遇时, 教育就发生了, 真正的课程与教学也诞生了。这是其一。通过入口处, 可以走上高速公路, 只有在高速公路上行走, 才会有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值得注意的是, 高速公路上有一些物像, 极具文化意义, 喻指教学的要义。比如, 慢车道、快车道、超车道, 喻指让不同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和方式;比如, 路标喻指教师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和地方对学生作指导和引领。这是其二。但是要走上高速公路, 首先要找到入口处, 喻指教学时一个不断探索、寻找、发现的过程, 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是其三。

第二个比喻: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 一定要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显然, 背不动的书包, 意味沉重的课业负担;带得走的能力, 直指课堂教学的使命和责任。背不动的书包, 会压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甚至会扭曲学生的人格。毋庸讳言, 当下的课堂教学正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 死学死记已被发展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带得走的能力, 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它们诞生于课堂, 离开课堂后依然存活, 推动学生发展, 因为, 它们具有基础性、再生性和发展性。说到底, 带得走的能力是一种智慧。

第三个比喻:教学是师生发展的代际舞蹈。“代际舞蹈”中, 年长者与年轻人的共舞, 实质是在建构课堂教学的共同体, 教师与学生在共同体中共学、共生、共长。就这样, 在小小的课堂里, 前喻文化正向同喻文化、后喻文化转变。就这样, “人类古老的舞池”一定永远年轻、充满活力, 能量的集聚, 必然使课堂教学重新去编织人类社会的新结构。

理想教学设计 篇5

(2009-09-20 19:12:13)转载 标签:

杂谈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首结构工整而意蕴深远的哲理诗。诗歌用形象化的语言及丰富的意象诠释了什么是理想;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人生意义等内容。诗歌用充满韵律的语言展示了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内涵深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形象化的语言,理解诗歌的主旨。

3、结合个人经历,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诠释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及其优秀事迹

教师:

1、流沙河个人简介,图片。

2.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首诠释理想的哲理诗,内容深刻。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的《在山的那边》一以贯之,在授课时,结合《在山的那边》引入新课教学;抓住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突出朗读训练;同时采用让学生自立学习,小组合作探讨,教师加以点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指导其从社会生活及人生体验中找出例证,理解,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有助于诗文的思想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识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感受的是课文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那么,什么才能造就我们美好的人生,点亮你的一生呢?列夫。托尔斯泰这样告诉我们“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相信他一定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设计这一导入语,是按照奥苏伯尔的学习的同化理论,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即已学过的,同样谈理想的现代诗《在山的那一边》,与今天所学的新知识相联系,易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求知欲,好奇心,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形式朗读,整体感知

1、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

要求:认真听,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在诗中作好标记。

2、自由朗读,带着问题思考:

⑴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⑵ 围绕这一主旨,诗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课堂交流,明确:诗歌主旨—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这样设计,目的是抓住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以诵读为切入点,突出朗读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下一环节的研讨赏析打下了基础。)

三、读探究,品味语言

学生分成5~6个小组,确定小组主持人,采用脑风暴法,针对问题,合作探究。

1、师出示小组学习要求:逐段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语言。

2、师进行学法指导:

⑴ 各人畅所欲言自己的阅读体验。

⑵ 理解诗句时注意课前搜集到的名人事迹。并联系社会生活及个人经历,这些实例将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诗歌。

3、师针对各段内容,分别列出思考题以引导学生的探讨思路,视交流情况适时知道。

第1小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你能仿照本节的结构,写几句话吗?

提示:A、比喻,顶针。B、仿写。

提示学生注意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

第2、3小节这两小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提示:A、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想,正是这些不断提升的理想推动了人类的不断进步。(“饥寒”中思“温饱”,“温饱”后求“文明”)举例难度不大„„B、分析“珍珠链”,“脊梁骨”的作用。

第4小节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提示: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

第5小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意义。

提示:理想给人力量。

第6、7小节“获得”与“牺牲”分别指什么?“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提示:两个诗节在内容上相联系,“获得“是为理想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伴随而来的个人荣誉只是“副产品”;“牺牲”的是个人利益,觉得“酸辛”的是不为人理解,独自呐喊,奋斗的孤独。典型实例:鲁迅。

第8小节你能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遭不辛;理想使不辛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师提示举例,如“江姐“。然后引导学生再举例,加深理解。

第9小节与第8小节相联系,第8小节正面写理想的人生意义,而第9小节则从反面切入,连“罪人“,”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更何况一般人呢。

第10、11小节在内容上,两个诗节有何不同?

提示:第10小节从被动方面理想被曲解,玷污,该怎么办;第11小节写有些人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

第12小节总结全诗,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点突出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注意在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有法可循,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成功的喜悦。同时实例的运用也使课文的思想观念转化为了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意识,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轻松的交流中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四、拓展延伸,注重自身体验

1、阅读体验:

读完流沙河颇富哲理的〈理想〉,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2、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试模仿课文也写几句,看准表达得形象生动(这一过程的设计),体现了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学习体会的及时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

五、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朗读,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的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让我们牢记托尔斯泰的名言,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以此为航标灯,为实现他而努力奋斗,愿大家都能成为一个有理想的,高尚的人。

六、作业设计

1、完成“研讨与联系”。

2、将学习体会整理成300字的随笔。合作探究、解读诗歌1~7节内容 1.指名学生个别朗读。思考:(1)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2)第2节诗是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6)第6节中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7)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逐节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1)第1节中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即用前一句的结尾部分(词语或句子)作后一句的开头部分,使语句递接连贯下去,紧凑生动而畅达。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这一节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2)理想有时代性、层次性。这一节中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3节的意思概括地说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第2节讲,人类的理解步步提高,从温暖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第3节是在第2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化,点出了理想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4)诗意的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是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5)“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就是说,理想使人乐观。“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充满活力。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6)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7)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怀有崇高理想的人被人误解,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这在尚未觉悟的人看来就是大逆不道,躲避、反对,奋斗者的处境就陷入寂寥。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小结:诗歌的2、3两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2.学生熟读背诵前7节。

五、话说理想、拓展延伸

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1)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逐节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1)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2)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点出了理想对人的灵魂起着巨大的作用。“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

(3)对理想“被玷污”“被扒窃”的理解应联系十年浩劫的历史背景。“四人帮”歪曲马列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4)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动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5)“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郁,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小结:诗歌8、9、10、11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3.学生集体诵读全诗并背诵。4.仿照例句,完成句子。

例(1):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完成: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_________; 和平的年代里,理想是_________。

例(2):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完成:时间既是_________,时间又是_________。

三、对比延伸

请学生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找出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明确:

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发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六、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3.下列拟人化的物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

(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6)凸透镜: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便能获得成功。(7)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

(8)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9)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10)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1.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加里宁

2.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3.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4.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法)蒙田 5.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6.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巴金 7.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8.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9.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10.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11.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周恩来

构建理想课堂 促进有效教学 篇6

何谓教学的有效性,一句话,就是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具体来说就是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教学效益,使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学生获取知识与教师教学投入成正比,并使师生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只有构建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促进有效教学。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有教师精彩的知识传授过程,更要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穿插其中。

什么样的互动才算是精彩的互动呢?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为知识的载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尽量做到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结论让学生去总结,评价让学生去进行,让他们去学自己想学的知识,学有用的知识。

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学习历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一,教师是学生的顾问及协作者,教师的责任是扩展学生的专长,和学生共同承担学习的责任和成就。其次,教师是观察者,必须以敏锐的触觉、专业的眼光,判断何时介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做出确切的辅导。再次,教师亦是辅导者,在学习上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及感情上的支援。教师能否恰如其分地扮演好这些不同的角色,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

其次,学生的行为投入并不一定代表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因此,要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放在首位。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创新,允许失败,提倡质疑,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快乐,同时也有知识的收获。让学生体验思考的快乐并获得解决问题后的精神愉悦。教育要的不是死板的体验,教育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自我进行关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抓住学生这个有个性的认识主体、有思维的实践主体、有意识的自我发现的主体,充分相信学生身上的潜能;尊重所有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上进心;激励所有学生都能在主动发展教育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和双手,让学生敢想、敢问、敢做、敢于向权威挑战。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课堂静听、静观的沉闷局面。忽视和代替学生主体作用会阻碍和延缓学生的发展。要善于创造民主、和谐、平等、愉悦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能够通过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使学生独立完成活动,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突出其主体作用;注意激思设疑,让学生身临其境,寻找问题的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不断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王崧舟老师谈到课的三种境界时说:一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二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三是人即是课,课即是人。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孔夫子与弟子们之间轻松、随意、和谐的课堂氛围,柏拉图和其学生们民主平等的探究问题的场景。于漪教《茶花赋》时那抑扬顿挫、美好和谐的课堂韵律;钱梦龙老师与学生一起阅读、一起讨论的潇洒随意……这就是至高的课堂境界吧。

就笔者的语文课堂教育来说,语文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所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做到的是加强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博学精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是要认真研读文本。因为语文具有人文性,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内心经历,都能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生命。笔者的方法是,上课前让学生把课文理解透彻,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引领学生去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体验文字描绘的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充分挖掘文本内容、情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让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有起伏,有曲折,营造出优美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感染。教师要关注学习过程的指导,教师激情的导入,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发现,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展示了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尊严,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塑造人格,提高教养。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学习的快乐。

理想教学模式 篇7

师:(播放春天的微视频,导入)春天又到了。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每逢这时,当代著名作家苏叔阳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他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现在我们就跟随苏叔阳的怀念走入今天的课堂。上课!

(生齐读课 题 :理想的风筝)

师: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词。(课件出示)还认识它们吗?谁来读?

生读:

嫩绿慈祥天穹

舒展忠厚蜈蚣

金黄眯起来翱翔

连翘花拐杖翩 翩起舞

师:除了横着读,还可以怎么读?

生:竖着读。

师:竖读每一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 :第一列写 春天的美景。

师:春天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大家能读出春天的美吗?

(生齐读:嫩绿舒展金黄连翘花)

师:同学们,你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绚丽多彩的春天!

师:第二列跟谁有关呢?

生 :第二列跟 刘老师有关。

师:喜欢刘老师吗?

生:喜欢!

师:真好!带着对刘老师的喜爱来读读这些写刘老师的词语吧。

(生齐读:慈祥忠厚眯起来拐杖)

师:那么第三列跟什么有关呢?

生:跟放风筝有关。

师 :同学们喜 欢放风筝吗?

生:喜欢!

师:那么就读出放风筝的快乐吧。

(生齐读:天穹蜈蚣翱翔翩翩起舞)

师:我们在美丽的春天里认识了刘老师。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呢?

生: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三件事。

师:概括得非常好。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刘老师的三件事。下面请举起你们的右手,跟老师一起写。

(生书空: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

师:这三件事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呢?同学们可以到黑板上写下来。

(生上黑板自由书写表达)

师:同学们写的词语真丰富。但是课文的第6自然段是这么写的,请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师:能告诉我,你们放过风筝吗?

生:放过。

师:你们放的是什么风筝呢?

生1:我放的是 蝴蝶风筝。

生2:我放的是 蜻蜓风筝。

生3:我放的是 小鸟风筝。

……

师:那么你的风筝是你自己做的吗?

生:不是。

师:一个用圆木拐杖支撑起身体的刘老师,每年春天是怎么放风筝的呢?他放的风筝是哪来的呢?

二、抓住细节,感受人物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7~9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用心品味文字,找出描写刘老师放风筝时感人的词语或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并在旁边简单写出你又认识了 一个什么 样的刘老师。

(生边读书边批注)

师:接下来我们来交流“放风筝”。说说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了你?

生:“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刘老师心灵手巧,亲手制作风筝打动了我。

师:说到心灵手巧,是呀,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 。 只有热爱 生活的人,才会制作这么多美丽的风筝。

师:你能读出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吗?

(一生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好像看见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正做着各种各样的风筝呢!

师:继续交流。

生:“他仰望白云……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这里又出现了“笑”,可见“笑”也是一处细节描写。

师:是的,刘老师为什么会笑得如此甜蜜呢?他可能想到些什么?

生:他可能会想:春暖花开,孩子们学习也很辛苦,我要让他们多活动活动。

生:他会想:小燕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希望我的学生也像它们一样。

生:他还会想:总有一天,我的学生会有出息,像一只只小燕子 ,在广阔的天空尽情翱翔。

师:所以,刘老师把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亲自放上了天空,他的脸上禁不住“漾”出了甜蜜的笑。课文中说:“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这个“漾”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一个“漾”字让我想到“荡漾”,他的笑容在脸上荡漾,像波浪,绵绵不绝。

师:同学们平时写文章,只会用“露出笑”,作者为什么用“漾”呢?

生2:我查过字典,“漾”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水面微微动荡,二是指液体溢出来。在这儿,我觉得是第二个意思。他很快乐,脸上充满了甜蜜的笑,好像要溢出来一样。

师:是的,一个“漾”字让句子生动传神了。你真会学习!当遇到自己不懂的词语时,查字典就是一个好办法。那就让这种甜蜜的笑在我们心中漾开去吧!齐读。

生2:老师,这个“漾”字还让我感受到了刘老师的乐观,自强不息,还有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生3:放着风筝,刘老师就像是个无忧无虑的孩童。

师:谁再来幸福地读读这句话?

(生读,师评价。)

师:让我们面带笑容,快乐着刘老师的快乐,一起再读读这句话。

(生再次齐读)

师:此时的刘老师,默默地注视着在空中翱翔盘旋的燕子风筝,什么都没有说。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刘老师心中有千言万语。他看着小燕子好像在想什么呢?

生:他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

师:对!他还会将风筝想成谁?

生:他可能会想,这风筝就是我的学生,正在蓝天上自由翱翔,茁壮成长。

师:很好!这就是刘老师的理想,这是一只———

生:理想的风筝。

师:继续交流。

生:从文中的两个“亲手”可以看出,刘老师心灵手巧,很会生活。

生:他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的心灵是健康快乐的。

生:“决不肯”看出他很自信,他不肯放弃,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把风筝送上蓝天。

师:是啊,亲手制作风筝, 亲自送上蓝天,那份快乐别人是很难体会到的。读出这份快乐。

(生齐读第7自然段)

师:读得多好哇!是啊,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完美,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啊!(板书:热爱生活)

生:“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 …… 得意和满 足的神气。”这也是动作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他很乐观。

师:对,乐观的刘老师。谁还有补充?

生1:从“故意撒脱手”可以看出刘老师在挑战自我,他知道自己有腿疾,但还是想证明自己与正常人一样。

生2:我从“笑着”“叫着”“拄着”“蹦跳着”这些词语,看出刘老师很开心,他忘了自己的腿疾,忘了自己的年龄。

师:你从他的笑中看到了什么 ?

生2:乐观。

师:你从他的叫声中听出了什么 ?

生3:快乐。

师:对。他笑出了乐观,叫出了心中的快乐,更喊出他挑战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生4:尽管他拄着拐杖, 但他和正常人一样强壮,他在展示他的力量、顽强、活力。

师:说得真好!快乐的刘老师忘记 了自己的 坎坷经历,和孩子们融为一体了。

生5:我从刘老师的语言中听到了自信、坚强。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吧,读出刘老师的开心、乐观、坚强、自信。

生(齐读):你们不要管我,我自己来!

师:此刻的刘老师,他就像什么?

生:像奋力拼搏的健儿。

生:像展翅高飞的雄鹰。

生:也像意气风发的少年。

师:他还仅仅是在追风筝吗,他还在追什么?

生:在追理想和希望。

生:在追自信,也在追幸福。

师:哪个词最使你震撼,为什么?

生:“蹦跳”这个词,因为一般人蹦跳, 我们会毫不在意,而他拄着拐杖,我们都担心他。

师:刘老师蹦跳着,而他却全然不顾自己,他要展示自己的什么?

生:展示他人老心不老。

生:展示他身残志坚。

生:展示他与命运抗争。

师:这样,蹦跳的结果是什么?

生:(齐读)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师:他脸上现出的是得意和满足,得意的是什么?

生:得意的是“我”终于战胜了困难。

生:他得意的是证明了自己的力量。

生:他一定觉得幸福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师:他的强壮和力量更是影响着我们。所以说乐观、坚强、热爱生活的刘老师就是一只———

生:理想的风筝。

师:这只风筝不仅飞进了作者的心中,同时也飞进了我们的心中,让我们的心中也升腾起一只只———

生:理想的风筝。

师:就让我们定格这追赶的画面,铭记这幸福的瞬间,记住这最美的文字。齐读。

(生有感情地齐读第9自然段)

三、品味心声,升华风筝

师:虽然身体是残疾的,但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生活,让自己和学生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时间飞逝,这一切早已都成了美好的回忆,但作者难以忘怀。近30年啊,作者念着刘老师的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我们一起来听听苏叔阳的真情告白。

生:(深情地朗读)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轻声读,说说作者思念什么?

(生自由轻声地读文)

师:你感受到作者在思念什么呢?

生:作者在思念刘老师功德无量的圆木棍。

生:作者在想象刘老师的近况,尤其是对他的风筝念念不忘。

生:作者希望刘老师长命百岁,不要离开人世。

生:三个“永远”,让我感受到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很大,可看出作者对刘老师寄予了美好的祝愿。

师:你们读懂了作者的心声。让我们再次体验作者的真情。我请一位同学朗读,老师为你配上音乐。

(一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师:听了你的深情朗读,我渐渐明白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是什么?

生:放飞了人生的理想。

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生: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对生活充满希望,不要轻言放弃。

师:是呀,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更是影响了“我”的一生。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风筝成为了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同学们,你们了解苏叔阳吗?

生:他在生活中遇到过很多的挫折。

师:是的,作者在“文革”期间受到了非人的迫害,被关进了牛棚,有很多的人都以近乎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苏叔阳会吗?

生:(齐)不会!

师: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永远有那些数不清的理想的风筝,教会了他乐观、坚强、热爱生活。1993年他身患肾癌,15年来先后动过多次手术,但他仍顽强地生活、工作着,写了300多万字,出书7本。如今,70多岁的他仍笔耕不辍,奋斗着,积极乐观地过着每一天。时至今日,他仍然对刘老师难以忘怀,仍然在心中深深地呼唤———

生:(再次深情地朗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这里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生:无限的思念。

师:同学们,作者会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如果你是苏叔阳,你会说些什么?(课件出示:老师,我想对您说)

(生拿出作 业纸 ,直抒胸臆。)

师:同学们写得真好!你们想知道苏叔阳对刘老师说的话吗?

师:他在《谢谢老师》一文中这样写道———

生:(齐读)刘老师,我想对您说:“您是润泽大地的春雨,您是擎天的柱,您是我生命中的风筝!

师:作者的言行深深地打动着我们。那就让我们大家记住苏 叔阳 , 记住他的———

生:理想的风筝。

师:同时也记住他的刘老师,让“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也像风筝一样,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放飞。

(师边总结边在板书上添画蝴蝶风筝)

师:你们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还有一个多月就要离开与你们朝夕相伴的老师了。想想平时老师为同学们的付出,或许他们也像刘老师那样平凡,但一定有给你留 下深刻印 象的老师。给你们一个机会,对自己的老师说几句话吧,也许他在现场,你就回转身,对着他说吧。

生:我想对我的班主任说:秦老师,您六年的教导, 我铭刻在心;您六年的关怀, 我感激在心。谢谢您, 秦老师! 我会永远记得您!

生:我想对我的语文老师说:金老师,尽管马上就要毕业了,但我永远记得您在学习上对我的鼓励和帮助。我会继续加油的!

……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师:这篇课文给我们带来许多启迪。回顾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写作方法?

生(看板书齐说):抓典型,写细节,抒真情。

师:大家掌握得真好!苏叔阳有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而你也肯定也有多年不见的老师、朋友,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用抓典型、写细节、抒真情的方法,写一写你的老师、朋友,给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最美好的记忆吧!下课!

【评析】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学习文中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为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何老师设计的教学板块清晰,相对独立却又前后勾连;她的课堂不急不缓,学生入情入境。尤其是在字词教学上,更是独具匠心,给予词语以生命的活力,涌动着智慧与灵性。

一、创设情境,让教学富有画面感

何老师在组织教学时,播放春天的微视频,根据文本中“放风筝”的文字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在学生面前显现了栩栩如生的画面。随着何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走进了文本的情感世界。

在学习第7 ~9自然段时,何老师着力引导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把学生带入到了那舒展快意的场景。

二、以词串文,让词语富有活力感

如何做到 词语教学 的 “形”“意”“神”兼得,且又不缺乏生命的活力呢?何老师的这堂课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1. 何老师在课始便出示三组词语,这三组词语分别指向春景、老师、风筝,并借由这三组词语来疏通课文,厘清主要事件。

2. 紧扣文章的重点,通过对“浮”“漾”“笑”“蹦跳”等词语的咀嚼、品味与感悟,探寻句子的内在情意,体悟作者思想深处的情思,直至走进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内心世界,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何老师的课堂无半点拖沓之感,引导学生在咬文嚼字中品味词语意蕴,在对重点语句的层层剥笋中领略其中的情思,在对文章的上下关联中感悟真情。既让学生学习积累了语言,又化教育于无形,可谓一举两得。

三、学习表达,让课堂富有灵动感

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是叙事性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表达方法。何老师对此理解深刻,她关注细节,定位准确,精心安排,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实践,精细操作,效果很好。

1. 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式。何老师巧设问题———“文章写了三件事,为何把‘放风筝’作为重点呢?”“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刘老师表面上放的是风筝,实际他放飞的是什么?”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明确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

2.巧用课文空白。文末作者表达了内心对刘老师深深的思念,作者思念的是什么呢?却未着一字,何老师借此提出:“如果你是苏叔阳,你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让学生联系实际,想想自己的老师的付出进而表达 ,这样的设 计灵动而深远。

追求教学艺术构建理想课堂 篇8

何为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 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手段, 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 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教学艺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表演性和创造性等基本特征, 是将创造性的教学设计、高超的教学技巧、灵活的教学机智、生动的情境创设、真实的情感交流以及形象生动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恰如其分的幽默等教学手段高度综合的艺术, 从而使课堂充满了艺术的因子, 使教学具有了审美的价值,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教学离不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术, 那么是不可思议的。 ”教学是具有艺术内涵的, 是教师对教学技能、教学美感、教学风格的实践探索, 是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的艺术美, 是教师一生的追求。

那么, 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呢?

1. 渊博的知识是教师追求教学艺术的前提条件。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只有教师善于读书, 深有所得, 才能教好书。 ”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是专业精深、底蕴深厚、知识渊博的人, 是一个能熟练驾驭课堂教学的人, 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教师的学识魅力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 一个具有学识魅力的教师, 一定是一个兴趣、 特长广泛而丰富的教师, 一定是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教师。 这样的教师必定会娴熟运用教学技能技巧, 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纵横驰骋、游刃有余、美不胜收;这样的教师一定会象一块磁石一般, 牢牢地把学生吸引在自己的身边, 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妙趣横生、心灵激荡、余波连连。 只有这样的教师, 才会真正将课堂变成“学堂”, 将讲台变成 “舞台”, 将教学演绎成“艺术”, 从而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在情感的世界里激情迸发, 在艺术的境界里得到情感的升华。 因此, 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 进一步开阔视野, 拓宽学习领域, 不仅要将专业学问 “做深”, 将跨学科学问 “做广”, 还要向着“博、大、精、深”的学术层次迈进, 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 “专深博广”、“专博相济”、“底蕴深厚”的新时代魅力型教师。

2. 灵动的教育智慧是教师具备教学艺术的有效载体。 教学艺术是智慧的结晶。 灵动的教育智慧是激发学生兴趣、 引起学生心灵共振的关键因素, 也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要素。 教学艺术的奥秘就在于, 真实中蕴含机智, 平实中蕴含起伏, 充实中蕴含灵动。 这就要求教师要在 “万变不离其宗” 的“ 教学程式” 背后, 彰显匠心独运的教学智慧, 即在对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活动及教师自身等教学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理性研究的基础上艺术性地再现教学思路、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因此, 教师要宽视角、多维度地设计教学方案, 使课堂具有充实的教学基调、丰盈的教学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丰富的艺术韵味和饱含激情的师生互动;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领学生感知、想象和体验,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调侃、 幽默以及即兴发挥等艺术手段, 将发生在课堂上的、稍纵即逝的“小事件”及 “智慧火花”, 灵活机智地引入“ 课堂对话”, 以调动学生的思维, 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

3. 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教师成就教学艺术的有效保障。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趋于成熟的标志。 一个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 一定是一个具有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教师, 也一定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回眸周边, 放眼全国, 许多优秀教师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与特色, 他们的授课要么深入浅出、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 要么亲切自然、朴素无华、娓娓道来、细细诱导, 要么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引人入胜, 要么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扣人心弦、感人至深。 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 犹如拨云见日, 给学生开启一扇智慧之门; 一个恰如其分的幽默, 犹如清风扑面, 给学生以无限的遐思;一句情真意切的鼓励, 犹如丝丝甘霖, 给学生以无尽的回味;一句信手拈来的励志箴言, 犹如春风化雨, 给学生以心灵的滋润。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一定会备受感染、心情愉悦、情绪激扬,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兴趣的激发、心智的训练、情感的陶冶及能力的提升。

追寻有效教学 构建理想课堂 篇9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条件等, 灵活而又恰当地选用, 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我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一、任务提出, 引导活动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宗旨是以任务为主线, 教师为指导, 学生为主体。

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接讲解教学内容, 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 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我会到学生中巡视, 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作出相应的指导。我们在设置任务时不仅要考虑到内容的实际情况,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 使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学习, 努力完成在本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还有要注意的就是任务要相互关联, 以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由于受家庭环境、生理素质、兴趣爱好、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信息技术水平上也存在着差异, 为解决这种差异,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分层教学法, 感到效果很好。所谓分层教学, 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 在一个班内针对不同基础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教学目标, 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给予辅导, 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评价, 从而使各层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 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 较好地解决统一教学与学生差异性的矛盾。

我在教学过程中, 我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 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放低起点, 尽量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学软件进行广播演示教学, 直观展示操作, 然后通过模仿示范, 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则通过尝试探究, 教师适时帮助, 解决任务, 尽可能使其主动学习, 注重培养其学习能力, 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对第三层次的学生, 则通过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适时点拨, 协助教师帮助同学, 培养其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在设置任务时也注意分层次,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知识水平自行选其一进行操作练习。这样的分层提升练习,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接受程度, 让每一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 这样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也到达了标点, 树立了自信, 基础好一点的学生也不会无所事事, 游手好闲。

三、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教师, 能恰如其分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水到渠成地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情感氛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使课堂教学逐渐走向高效。信息技术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指导,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担任的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 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发展空间, 让他们尽可能创造性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从而充分地展示自我。让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 “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同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组织学生的学习, 从而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组内交流, 合作沟通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水平差异比较大, 为了弥补这种现状, 信息技术教学通常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差异性问题, 另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有效合理地建立学习小组, 对我们驾驭课堂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我是通过给学生发放信息技术水平自我评估表, 然后根据获取学生的信息来初步分组的, 将男生、女生、成绩好的和电脑操作好的学生搭配开, 使得各小组的实力比较均衡, 再让各小组成员民主推选出一名学习基础好、组织能力强、说话流利的同学担任组长。在学习时, 请组长管理本小组的纪律,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效果, 适当的时候我还会在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使得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 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五、预设和生成, 和谐统一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鲜活的过程,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思想和情感的孩子, 他们的差异性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很大的变数, 也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 在课堂上会随时发生一些让人措手不及的事情, 如果能够正确而巧妙地处理这样的问题, 并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新资源, 就会让信息技术课变得更加生动, 更加丰富。

靠近理想的教学管理 篇10

那么,作为管理教学的副校长,要靠近自以为理想的教学管理,精细化我的教学管理工作是我们该走而且必须走的路。

一、确立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的内容

(一)教学计划的管理

教学计划是加强教学工作计划性的重要措施。分类分层的教学计划,包括学校的、教研组的、教师的;三年备考的、两年完成教学任务的、学期教学的、毕业班复习备考方案的等等计划,各种计划的拟写由教研组和教科室负责督促落实。

(二)教学运行管理

教学运行管理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实施方案;开齐、 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各学段的学科设置,课时分配;足够的教学时间投入及学科教学的时间分配;节假日和寒暑假的分层辅导等,这些内容由教务处按科学合理的原则负责落实。

教学常规工作中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是教学运行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备课、授课、听课、评课、课后反思、作业设计、批改、检查、检测、评析、补漏、考后总结等,以上内容由年级组、教务处、教科室协调配合组织落实。

(三)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

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是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证, 主要包括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建立平等的教学竞争机制和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激励机制,是增强学校内部活力的关键,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各项相关管理制度由各处室、校级领导分别拟定,交校长审核,并交教代会通过的方式实施。

(四)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教学基本建设是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环节。包括教学设施的配置,学生学籍管理等,其中,学籍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由教务处负责,教学设施的配置由教科室组织实施。

二、落实教研,激活教师队伍

教育教研是教师专业的有效途径。通过教研,能点燃教师的激情,激活整个教师队伍。为有效开展教研,副校长就要做好三件事:1.放大教师的闪光点、优点与长处;2.多为教师提供成功的机会;3.大力宣传教师的成果。因为教师的成长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与肯定,一旦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 家长的认可,往往就能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与冲动,并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还能激发和鼓舞其他教师,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态势。只有如此,全体教师、领导在感情上才能产生共鸣, 在工作上才能现成强而有力的合力效应,才能激活整个教师团队。教师得到了发展,学校才能有发展。

三、践行新课程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已是学校发展的必然之路,作为教学副校长, 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勇气与胆识,切实践行新课程改革。

原洋思中学的蔡林森校长从自己三个子女的成长经历,创造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把一所三流的学校办成了一所全国名校;杜郎口中学的崔其升校长,在听课调研中,从学生无心的一句话催生了一项课改,“三三六模式”让这所面临撤并的学校变成了如今的名校;张素兰的“合学教育, 打造教学动车组”,以三流的学生教出了超一流学校的教学业绩等等来看,他们的成功,无不展示出他们的胆识与勇气。

今天的教育不是学生适应的教育,而是适应学生的教育, 只有抓住了学生,才能抓住教育的根本,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教育,只有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孩子们,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大批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学习品质、学习方法才能有很大的变化,他们才敢质疑,敢于发表见解,敢于超越教材,敢于超越老师。我想,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借鉴其精神引领的方法,必定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才能有效落实。

学校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且细致而耐心的、持之以恒的工作,既来不得半点虚假、浮躁和骄傲自满,又不能急功近利、心血来潮和放松管理。因此,管理精细化、常态化既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无论有人观摩还是无人观摩,管理者、师生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应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做自己该做的事。作为管理者,尤其是作为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更应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努力做到把教学管理工作的常态化逐步变为优质,让已是优质的教学管理成为常态。这样,才能让全体师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提高,才能让学校教育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

摘要:作为管理教学的副校长,只有做到从精细管理内容,到深入教学第一线,践行课程改革,落实教研激活教师队伍,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常态变为优质,让优质的管理成为常态,才能让教学管理靠近理想的管理境界。

关键词:教学管理,精细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1]刘俭国《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有感于“学校精细化管理。

理想教学模式 篇11

一、“先学”是基础

“先学”是指学生课前独立学习,并尝试练习,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先学”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那么,“先学”学什么,怎样学?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超前学习是片面的、肤浅的,不能体现“先学”的要求。我认为学会“先学”需要一个过程和方法,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先学”,我以课前预习单的形式来指导学生,效果显著。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我为学生设计以下的课前预习单。

有了这样的课前预习单,学生“先学”时有章可循,并要求他们完成课前预习单时要做到以下几点:看教材,了解教材的大致内容;划重点,划出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做练习,尝试完成教材中的“练一练”和“试一试”等基本练习;想一想,要学的知识是什么,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先学”可“逼迫”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近同学和教师,为后续的学习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后教”是保证

“后教”不仅指教师教,也包含学生“先学”后的“兵教兵”。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和各抒己见,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最后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也就是教师给予补充、更正,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一课,我分以下几个层次展开课堂学习活动。

1.小组交流

师: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认真的预习,请大家拿出课前预习单,先在小组里交流课前预习单上的内容。(学生以四人为小组展开交流)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交流“先学”的内容,让会的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近距离地教不会的学生。

2.全班展示

师:刚才大家交流得非常投入,现在我们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你们组“先学”的成果。(选一组学生逐题汇报)

师相机板书:6个面的总面积 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或=长×宽×2+长×高×2+宽×高×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要想正确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我们首先要算出什么?如果只要求我们计算长方体指定的一个面的面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1)出示练习四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汇报。

(2)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小组内交流算法。

师:你能概括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前预习单中的内容进行汇报,汇报时可以是组员轮流说或者分别说,其他组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一过程,主要是使学生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

3.师生质疑

师:交流到现在,你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及其求法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师:同学们刚才提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到这里,老师也有两个疑问,请大家一起思考,看能不能帮我解答。

师:比较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两种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交流,突出乘法分配律)

师(出示长10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这样的一个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先独立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交流求长方体表面积两种不同的算法,并比较这两种方法)

学生在课前的“先学”和课始的学习中可能会产生各种疑问,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质疑问难,提出的问题可以由同学来解答,也可以请教老师。当然,在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适时介入,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4.分层练习

第一层次:

师:在生活中,也有一些需要利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出示课本的例4,指名学生读题)这道题要我们求什么?其实就是解决什么问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做长方体(正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六个面的面积之和,也就是算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二层次:

师:老师家里有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如下图),前几天不小心把左侧面的玻璃打坏了,现在要重新配一块,请问要配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指名学生口答)

师:现在我想重新制作一个新的金鱼缸,那么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

第三层次:

师:商场大厅有一根长方体柱子(如右图),准备给这根长方体柱子贴上瓷砖,贴瓷砖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因为学生有了课前的“先学”,学习的起点会提高,课堂中学习的节奏也会加快,所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在这些习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学生回答问题,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点拨。学生在这些习题的引导下,读懂教材,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找出自己自学的疏漏之处,及时补缺、完善。

5. 总结提升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需要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的问题。

(1)出示教室图,问:怎样计算粉刷面的面积?

(2)出示通风管图,问:怎样计算制作通风管材料的面积?

(3)出示楼梯图,问:怎样计算所铺地毯的面积?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课后可以借助与同学交流、网络等途径继续研究有关表面积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关注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又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真正体现“在整个数学教育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一要求。

三、先学后教,教师关注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实现“双基”向“四基”的转变。“双基”中的基础知识,很多时候是一种显性的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学从教材中能够获取的知识。当然,学生通过自学,很多时候只能获取一些浅显的、教材中比较明确的知识。而“四基”中的基本活动经验,特别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隐性的知识,是隐藏在知识背后的知识,是学生自学看不明白或看不到的知识。因此,这些知识需要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师生、生生、生本等多种形式的互动和思维的深层次碰撞才能逐步感受与领悟,而感受与领悟的过程能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先学后教,强调“先学”,就是把一些学生能自己看懂、明白的知识让他们自学,为学生学习自己不懂的知识节省时间,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为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提供了条件。

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先学后教最大的生命力在于通过教最终达到不教。就像学游泳,必须到水里去实践一样。学生最终学会学习必须让他们自己先学,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学生“先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最终达到不用教师教也能自己学的目的。学生“先学”后,教师一定要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重要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会反思,从不断反思中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这里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先学”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教师应该多追问几个“为什么”,既要讲究思维的严密性,又不能失去思维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在先学后教的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得到发展。这种师生共成长的和谐状态,正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追求教学艺术 构建理想课堂 篇12

讲究教学艺术的教师在讲课时轻松愉快, 主动自如, 犹如渔翁撒网, 时而张开, 时而收拢, 总能获得满意的收获。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在教学上要努力构建理想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读书, 学会思考, 学会审美, 学会做人。

一、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学会读书

从注重学生本身对文本的感悟这个角度, 我们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 并且能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式。阅读形式本来应该是多样化的, 如:分角色读, 分小组读, 默读, 诵读, 浏览, 精读等, 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 目光与文字进行亲密接触, 以牢固掌握字音, 强化识记字形, 深刻体会思想感情。只有反复阅读, 读得正确流畅, 才能增强语感, 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培养自主读书的习惯。

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风筝》一课,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作者一见到风筝, 心情为何惊异和悲哀, 而不像一般人那样愉快呢?”默读第一遍, 对课文内容初步了解, 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用跳读法回答问题:我爱弟弟吗?从哪里看出来?我是个怎样的人?尾段中“悲哀”的含义?学生再次阅读, 探究答案, 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小组的讨论加上教师的点拨, 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感情, 这时候再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就能读准语气, 体会心情, 深刻感悟到作者由家庭小事引发的对于封建社会制度的强烈批判, 对于中国民众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的痛心。

在整个阅读中注意两点:1.阅读时间要充分, 而且可以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让水平高的同学带动全组探究。2.每次阅读前都要有明确的任务, 教师始终发挥主导作用, 并适当点拨。

总之, 必须把读书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 并根据不同的文体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文质兼美的大声朗读, 深厚凝重的默读, 长篇大论的宜于采用精读片段、浏览、跳读等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 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因为学生是存在差异的, 所以对同样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感受, 教师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 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表个人的看法, 畅所欲言, 创新阅读。自主阅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 不是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不应以标准化解读限制学生的理解, 忽视学生自我解读, 要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个性和创意。

例如:教学《羚羊木雕》一课, 讨论:木雕该不该要回来?学生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说, 可以站在父母的立场:“该要, 木雕十分名贵, 是父母心爱之物, 代表了他们对我的爱心, 我应该永远珍藏, 时刻不离。”也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场:“不该要, 送给朋友木雕表示内心的感激, 它是我和朋友珍贵友谊的见证, 木雕有价, 情义无价, 宁可失去木雕, 也不能失去友情, 并且对朋友要诚信, 既然送出了, 就不该收回。”学生无论从哪个角度说, 理由充分都是对的, 允许他们自由抒发意见。教师要能放能收, 及时引导:“你们说得都有道理, 要或不要, 都会伤害一方, 亲情友情难以两全, 怎么避免这种不愉快呢?”话题一转, 进入下一环节。

将思维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中, 弘扬学生的个性。读书贵思, 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从敏捷、灵活、深刻、独创等方面努力, 甚至鼓励学生在别人的文章中挑毛病, 碰上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灵活处理, 或大家共同探讨合作解决;也可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能够创新阅读。

三、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学会审美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 蕴含美的因素。从尊重文本的角度, 要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 咬文嚼字, 精读细品, 体会语言的妙处, 欣赏其中的美感。教学一些情境优美的文章, 老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 刺激学生的五官感受, 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使他们身临其境, 产生愉悦, 受到感染, 进而感悟到文本的意义。为此, 语文老师要注意营造适合文本基调的课堂氛围, 注意语言的“导游”功能,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发现文章语言的魅力所在。

教师可以这样发问:“你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去想象, 去体验, 去感受。例如:朱自清的《春》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欣赏描写“春花”的一段, “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拟人句, 赋予春花以人的情态, 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花朵的活泼可爱、勃勃生机。“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运用比喻、排比, 写出花的鲜艳、纯洁、淡雅、迷人。“花里带着甜味儿, 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话由百花争艳的实景进入想象的虚景。“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些动态的景物与静态的花朵相映生辉, 从视觉的基础上增加了听觉, 画面栩栩如生。用词上更是传神, 如“闹”、“眨”等, 活灵活现描绘出生动美丽的画面。

还可以从美术动画角度再现这幅“百花争春图”。1.勾勒形态, 图上有桃花、杏花、梨花、蜜蜂、蝴蝶、野花、小草等。2.染上色彩, 粉红的桃花, 雪白的梨花, 五颜六色的野花, 嫩绿的小草。3.使画面动起来, 蜜蜂忙忙碌碌, 在花间穿梭;蝴蝶悠闲自在的翩翩起舞, 野花在草丛中随风摇摆, 时隐时现, 闪闪发光, 煞是好看。4.使画面更细致, 更逼真, 桃花中带着花粉的花蕊, 蝴蝶翅膀上五彩的花纹, 这些特写镜头怎能不激起人们对景物的喜爱?

教师在启发学生的想象中, 使无声无色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的画面, 带领学生在一个美好的情境中畅游。

四、让学生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高, 学会做人

语文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 还蕴含着人文性, 承担着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责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而且要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品德的熏陶浸润, 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当然, 它不像政治课浓墨重彩地宣扬思想教育, 而是在欣赏语言文字、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人生道理的教育, 受到启迪。我们追求的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换句话说, 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课文时, 要采用巧妙的方式, 既不能喧宾夺主, 让情感目标过分强调, 又不能忽略这一环节, 要适当点拨, 及时引导, 点到为止。

例如, 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 让学生朗读课文, 体会花朵的繁茂、勃勃生机, 欣赏画面的美感, 然后讨论:作者从藤萝花身上得到了什么人生启示?为何结尾她“加快了脚步”?从而认识到文章的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人要乐观战胜挫折, 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读懂了这些, 作者的写作苦心才没有白费。文章留给人的是积极的奋发向上的鼓舞, 使人在面对挫折时多了一份激励。又如, 《落难的王子》, 是给生活于温室里的心理脆弱的孩子们提前上了一课:做好承受磨难的心理准备, 再大的困难也要勇于战胜, 懂得逆境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用微笑迎接生活的挑战。教师要正确引导, 努力让学生自己感悟, 说出切身体会。

具体实施教学时, 切忌脱离文本, 枯燥地说教, 向学生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 应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 谈一谈对文章的认识及得到的启示, 力求把书上学到的内化为自己的需要, 产生有意义的精神提升。这才是语文的精髓:既让人获得文化素养, 又能提高思想品位, 达到育人目的。

综上所述, 每位教师都要积极构建理想课堂, 在教学中讲究技术和艺术, 使学生学会读书, 学会思考, 学会审美, 学会做人, 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做21世纪的新型人才。

摘要: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与教学规律, 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追求艺术地教学, 努力构建理想课堂, 让学生学会读书, 学会思考, 学会审美, 学会做人。语文的理想课堂要尊重学生个性,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深度感悟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 提升语文素质。

上一篇:家居装修色彩巧搭配下一篇:搜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