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教研室工作计划

2024-09-03

大学的教研室工作计划(通用9篇)

大学的教研室工作计划 篇1

2006年大学英语教研室的工作计划

大学英语教研室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单纯,可以分为教学和教研两块来进行规划: 一.教学工作

大学英语教研室的教学工作主要还是全院的公共英语教学。从2006年起,我们将结束 二年级的一切形式的大学英语教学,而只担任一年级的教学任务,并将一切工作以通过实用英语考试,提高考试通过率为中心。

1. 首先是完成2006年全年计划内的教学任务。

2. 2006年上半年我们除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计划给学生课余上补习课,当然,这要看学校是否同意而定。3.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及修改。

4. 寒暑假开学之前,制订好大学英语课统一的课程授课计划和教学进度,各位大学英语老师编写好各自的教学计划和教案。5. 各学期的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定购。6. 外聘教师及其教学管理工作。

7. 编写高职高专实用英语考试教学辅导参考书。

二.教研工作

1.进一步完善集体教学授课计划和教案的编写工作。

2.进一步完善公开课和互相听课的制度,以促进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切磋。每学期一两次公开课,2006年上半年是赵晶老师,下半年是郁祖贤和彭晓春老师;每位教师起码每学期听四次课。3.每学期5次教研活动。

2006年上半年,即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计划展开以下几项活动:

1)开学初对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对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的工作进行布置。

2)罗爱梅老师对自己所做试验的总结。

3)卢慧老师就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做一专题讲座。4)对赵晶老师公开课进行讲评。

5)高职高专实用英语考试辅导工作的教研。6)期末工作总结。

2006年下半年,即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计划展开以下几项活动:

1)开学初对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对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的工作进行布置。

2)吴珂老师就应用文阅读进行讲座。3)郁祖贤和彭晓春老师公开课的讲评。4)2006年评估前工作检查。5)期末工作总结。

4.组织安排教师2006年暑假参加外研社举办的“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骨干教师研修班”,并要求参加培训课的老师回来后谈一谈培训的具体情况,心得体会。

大学的教研室工作计划 篇2

一、教研室建设的研究进展

基于教研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各高校对教研室的建设也纷纷做了深入的探讨。但是, 由于在整个高校群体内部仍有较大差别, 因而从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到高职高专及独立学院, 不同层次和类别的高校对教研室的具体要求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多数的高职高专和独立学院侧重教学轻研究, 而研究方面侧重专业技能的研究。目前, 针对独立学院教研室建设的研究较少, 欧科良、黎利云等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这与独立学院的蓬勃发展的局面很不相称。因此, 这方面的研究则变得非常迫切和重要了。

从研究的层次来看, 针对独立学院教研室改革的研究仍停留在探索个别经验的阶段, 而系统的理论总结则在大量的“个案分析”之后才会产生。本文就是以珠江学院的发展经验为例, 为将来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原始素材。

二、珠江学院教研室工作现状

目前珠江学院仅建立三年多, 从我院各教研室的情况来看, 教研室的建设极不规范, 工作上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研室工作职权不明确

首先, 教研室主任的职责就不够明确, 认为教研室主任的职责只是学期初安排课程、期中组织几次教研活动、期末组织老师进行评测而已。另外, 教研室主任究竟有多大权力, 有些什么权力, 学院以及任课老师都不清楚。

其次, 教研室工作的范围不够明确, 关于教研室的地位、应承担的任务、必须开展的活动等都没有形成具体的文字形式的规章制度。这就导致了部分教师对教研室活动的消极态度, 甚至对学生的反馈情况不以为然, 最终导致教学任务不能按质按量的完成。

2.教研室工作中心不突出

教研室偏离教学研究中心, 相当数量的教研室忙于一般性的性质事务或者教学事务中。比如:学习、传达行政、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布置各种检查、评估、评优等。这些工作使教研室陷入了日常琐碎的事务中, 偏离了“教研”这个中心, 既不搞教学方法的研究, 也不搞教学内容的研究, 更难搞教学改革的研究。而民办高校的学生与公办高校的学生差距很大, 大部分老师都是照搬公办院校的教材和立足书本的教学方式, 极少对特定的学生群体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比如:编制或者改编适合学生的教材, 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等。

3.教研室工作计划性不够强

大部分教研室在每学期听几次课, 改多少次作业, 教研活动的频次等各方面都没有硬性规定的任务目标。教研活动的效果无机制监督;成绩、过失缺乏奖惩措施, 这些, 都造成了教师们的惰性, 制约了教研室的健康发展。

4.教研室业绩考核不清晰

由于教研室工作职责不明确, 工作没有规范, 使得教研室业绩考核无法进行。业绩考核并没有从具体的指标量化, 上课效果好与坏一个样, 改作业、听课多与少一个样。更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期末的时候各个老师直接以一份简单的自我总结敷衍上级。这样就无法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甚至导致部分原本工作态度好的老师有样学样, 日渐颓靡。

三、加强教研室管理的几点建议

1.明确教研室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教研室管理, 首先要做的, 就是从根本上提高大家的意识。无论是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 还是普通教师, 都应该首先明确:教研室作为教学改革的第一线, 是学院活力的源头。探索教学改革、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分析岗位知识结构和能力, 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 进行课程组合及内容的增删, 组织教材建设, 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以及实践性环节的实施等等任务, 最终要靠教研室来落实。学院教学工作的进展, 需要靠教研室的正常运转;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 需要靠教研室的努力。教研室工作扎实, 学院的整体工作就稳定。因此, 加强对教研室工作的认识, 不但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促进教改工作按计划正常进行, 而且为学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2.制定规范的教研室工作规章

正因为教研室工作有如此的重要性, 为了保证教研室工作的有序开展, 学院相关部门、各教研室必须制定规范、详尽的教研室工作规章与细则。明确教研室的地位、教研室主任的职权、教研室的职责范围 (包括教研室日常教学工作、教学建设和改革工作、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等) 。同时, 还必须完善教研室管理办法、教研室会议制度、优秀教研室评选办法等具体制度。

3.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随着学院的发展, 招生人数扩大, 教学任务增加, 我院的专职教师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目前, 我院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相关的评价、表彰、批评体系。虽然每学期期中都有教学检查, 都有学生反馈课堂教学的信息, 可是学院相关部门在检查之后并未给教师们一个交待。对于做得好的教师, 就算没有物质奖励, 至少可以张榜表彰, 在精神上也是一种激励。对于教学效果很差的老师, 可以制定一定的淘汰机制, 比如将每学期教学最差的老师予以辞退, 一方面淘汰了不好的老师, 另一方面, 可以给其他老师以警示。

其次, 我们也要考虑到, 虽然教师“俯首甘为孺子牛”, 可教师毕竟是人, 不是牛。根据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 就必然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而作为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 低层次的需求是容易满足的, 作为学院, 更应该考虑他们高层次的需求。如社交需求, 最好由学院牵头, 以各系或者教研室为单位, 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智力游戏或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 以此加强教师之间的联系, 增强教研室的团结。再比如尊重需求, 对于有尊重需求的老师, 应采取公开奖励和表扬的方式, 颁发奖状、在院报上发表文章、公布优秀教师光荣榜, 都可以提高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4.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

(1) 构建学习型教研室。

学习型教研室是以终身学习思想为指导, 通过教研室全体成员的共同学习来推进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行为与习惯、更新教学知识、改变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素质为价值取向的现代教研室。从目前情况来看, 部分教师知识老化, 部分教师照搬公立高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甚至教学方法, 与我院培养学生的目标与学生的现状是不相适应的。建构学习型教研室, 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素质和层次, 做好民办高校的课程改革的需要。

构建学习型教研室, 首先要转变观念。教研室成员, 特别是教研室主任, 应当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有文章说“改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因为, 改变意味着对自己过去某些东西的否定, 对自己经验的重新认识。传统教育观念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是根深蒂固的, 即使有意识去改变, 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定势当中去。”这一点, 对于一些老教师来说更是艰难。他们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 甚至还包括一些“成功经验”, 这对他们来说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其次, 健全学习制度。教研室要建立个人自学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学习制度。个人自学, 应该规定一定的阅读量和读书笔记, 并要求及时写好学习心得体会。集体讨论也应该定期举行, 人人参与, 可以就每人的学习谈谈收获, 或者提出问题, 大家共同思考解决。

再次, 选好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选择, 一要与时俱进, 具有时代特点, 体现教育发展的需要;二要符合教师的实际, 体现专业发展的需要。具体的学习内容可以由各教研室老师讨论决定。

最后, 确保学习效果。一方面教师本人要注意学以致用,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 教研室应建立学习督察制度, 确保学习效果和质量。

(2) 加强教学检查。

教学检查并不应该仅仅集中在期中考试期间, 而应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给与体现。具体来说, 要坚持听课制度。每位老师每学期必须听课多少次, 争取每学期各教研室多安排几次公开课, 从听课中, 发现问题、改正问题, 从听课中学习、交流、提高。

要固定教研活动时间。教研活动虽然不是追求数量, 可是没有一定的数量, 就谈不上质量。所以, 固定两个或者三个星期举行一次教研活动, 将它提到教研室活动具体细则中, 并将它与教师的奖励机制挂钩, 是保证教研活动质量的一个措施。

要健全课程质量奖惩制度。做了教学检查, 可是不做任何评价, 没有奖励先进、惩治落后, 这个教学检查就是没有意义的。为了将教学检查落到实处, 为了实现教学检查的目的, 也为了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教研室及相关部门应该对课程质量的奖惩制度进行完善。

综上所述, 本文从目前我院教研室工作现状入手, 从明确教研室工作的重要性、制定规范的教研室工作规章、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笔者的几点想法。笔者认为, 建立学习型教研室, 以教研室工作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以教研室活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是适应独立学院的具体情况的, 是与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适应的, 更是独立学院发挥灵活机制、深化各项改革的关键切入点。

摘要:本文探讨了独立学院教研室工作的主要内容, 以及做好教研室工作的基本途径。主张通过构建学习型教研室, 规范教研室工作章程等途径, 营造和谐向上、符合独立学院教学现状的教师团队,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研室工作改革,学习型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周菊华.专业教研室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6.

[2]潘永惠等.规范建设创新管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建设及评估的探索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0.

大学的教研室工作计划 篇3

摘 要:大学教研室承载着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丰富专业教学资源、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具有系统化、过程化特征的组织职责。上述组织职责的有效落实构成了大学教研室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因此,基于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精品意识和学习意识,处理好大学教研室建设所需关注的师生关系、个体与组织间关系、基础建设与特色建设关系、组织建设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关系,成为大学教研室建设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教研室;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精品意识;学习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19-03

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它是从动态的过程角度理解组织内涵的重要维度之一。“正是通过意识,我们分析因果关系,想象现实不在眼前的情景和可能性,计划未来的行动,向着我们预期的目标指引行为。”[1]大学教研室作为基层的教学组织,亦或是基层教学管理组织,在完成纵向组织层级布置的工作和横向组织部门协作开展的工作之外,也在不断地探索着其内涵式发展的可能性空间。而当人们有选择地分析大学教研室内涵式建设问题之时,也就是相应的意识介入其内涵式建设路径之际。因此,本文以处理好“四种关系”为着眼点,相应地选择“四种意识”以有效地指导大学教研室建设实践。

一、以“责任意识”为统领,处理好大学教研室建设中的师生关系

从本质上看,责任是人与他人、与社会的一种特殊关系,它需要通过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才能使关于责任的设置和规定转化为现实的责任[2]。师生关系不仅是上述特殊关系中的一种,而且也构成了高校内部最基本、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形式之一。和谐师生关系氛围的养成,对“教”与“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当需从如下三方面着手展开。

首先,明确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开展教学活动时所应承担的角色义务,培养其职责感和义务感,使其积极践履“传道、授业、解惑”之责任。《吕氏春秋》认为,为师者要想获得弟子和他人的尊重,首先自己应自尊自重,在学问和德行上真的堪为人师,方能为师生之道的建立奠定前提与基础。它说:“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劝学》)。《礼记·学记》则从自勉自强的角度对为师者提出了要求,它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而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层面看,孔子则反复强调:“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由此可见,古人深感为师者责任重大,也就要求教师当为人师表,尽到教育者的神圣职责,不可误人子弟。现实地看,只有为师者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方能担当国家、人民赋予的教育重任,才能引领莘莘学子遨游知识的太空。

其次,培养学生尊师重教、重学的信念并不断转化为实际学习行为,促使学生牢记“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之名句。“古人所以提倡尊师重道或尊师重教,其基本出发点是出于对‘学的高度重视。”[3]对此,《礼记·学记》曾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就是说,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成才,而要学习则需有师、尊师,然后通过努力学习方能成圣成贤。然而,从现实来看,由于“歇一歇”、“缓一缓”、“成绩无所谓”、“60分万岁”等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却忽视了“学”这一重要功课,致使成绩直线下滑,补考不断,与任课教师针锋相对,师生关系紧张,尊师重学之风大打折扣。因此,为使学生将“学”这一重要功课放在其四年规划的重要位置上,一方面要求教师严格践履职责,以前沿的知识技能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同时也要通过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促使学生时刻牢记尊师重教、重学的重要意义,并化为实际行动。

第三,辩证地看待“教”与“学”的关系,实际践行“教学相长”的著名观点,引导师生重温“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之师生辩证关系。对此,朱熹及其弟子也认为:“师之义,即朋友”,“师与朋同类”(《朱子语类》卷十三)。“由于师生关系兼具朋友关系的性质,因此,在中国古代,师生间又有平等、自由、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一面。”[3]这也体现在韩愈的《师说》中,它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从现实来看,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豁达的胸怀,向学生学习并积极听取来自学生的监督和评判;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通过努力学习以储备专业知识,并在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理性的、批判的思维,不惧成说,为师生交流平台的搭建提供相对平等的对话主体。

二、以“团队意识”为指导,处理好大学教研室建设中的个体与组织间关系

团队意识表现为组织整体的一种集体力,更表现为组织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它是一种主动性的意识,对增强组织成员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围绕团队意识处理大学教研室建设中的个体与组织间关系,应重点关注如下三方面问题。

首先,要继承并发扬教研室建设中的优良“传统”,并以此塑造组织成员的信念、价值观和期望。从教研室建设的实际情况看,这些优良“传统”可具体表现为:通过群策群力的决策活动,形成教研室建设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通过全员思考的协作方式,形成教研室角色间的互补;通过营造具有责任感、使命感和信任感的组织氛围,形成教研室成员间的彼此信任和尊重;通过组织行为、结构和过程的重新设计,形成教研室执行决策目标的能力等等。如果上述团队的目标、团队的角色、团队的关系和团队的运作过程在教研室建设中的体现不明显、作用不突出,那么重新塑造教研室建设的理念以及培育其成员团队意识的工作便十分重要。而衡量此项工作业绩的标准在于:教研室的工作效率提高、工作顺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改善、教师对教研室的认同感得到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提高等。

其次,要积极鼓励教师为教研室建设做“贡献”,并以此实现教研室发展和教师个体发展的双赢。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认为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而重视贡献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能适应新职位,能适应不同的价值观。对于大学教研室建设来说,不论其成员的“贡献”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最终的成果均不断地丰富着教研室建设的内涵。但从教研室管理实践来看,上述“贡献”最好是教研室教师主动性意识的结果,也最好是主动性意识基础上团队协作的结果,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团队整体优化的组织建设目标。

第三,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缔造教研室相对稳定的“心理契约”,并以此定位内隐的但具有激励效果的双方各自的责任以及对对方的期望。相对于学校显性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刚性作用而言,隐性的心理契约则构建起了教师与教研室或与学校相互信任的心理平台。为构建这一心理平台,一方面可诉诸教研室管理制度的合伦理性、合道德性以及实现上述特性的一系列制度化安排,进而通过显性的制度安排彰显隐性的心理诉求;另一方面可通过教化与修养两种方式增强教师对组织的信任程度。就教化而言,可通过教研室“传、帮、带”链条实现,凸显情感的力量;就修养而言,可通过教师个体的自省、担当等非强制性手段加以实施,从而为刚性的制度的实施提供柔性的心理保障。

三、以“精品意识”为动力,处理好大学教研室建设中的基础建设与特色建设关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4]为将上述指导思想落到实处,基于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等内在需求的大学教研室的内涵式、精品化建设工作势在必行。

首先,要不断在基础建设中总结规律、凝练特色,为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特色建设提供扎实的教学资源储备。从大学教研室所承载的工作职责看,其基础建设可体现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全面建设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专业办学定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学资源积累、人才培养过程设计、学生发展规划以及教学质量保障等系统化的教研室建设思路;从微观有针对性地建设方面来看,则可以课程建设为主线,具体完成某一门课程的负责人建设、授课梯队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建设、课程基础资源库建设、课程拓展资源库建设、考试方式改革建设以及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等。通过宏观全面建设,教研室可系统化地完成其自身的职责;通过微观有针对性地建设,教研室可逐步凝练其在上述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形成工作亮点,并通过教改立项、教学成果评选、学术会议沟通和交流等方式逐步凝结成具有特色优势的教研室特色建设项目。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或可塑性强的特色优势项目的示范、辐射功能,形成以点带面、以精品促提高的教研室整体建设思路。一方面,可充分发挥教研室已取得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教学成果以及国家级名师等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夯实教研室教师的精品意识,为持续开展精品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共享资源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可立项建设可塑性强的、展露优势和亮点的项目,为上述项目的稳步推进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撑。例如:按照“五个一流”的课程建设标准,权衡教研室现有课程的建设状态,分析其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体系和教学管理等的规范、完善程度,进而有计划、有步骤并有倾向性地加强建设,为真正实现教研室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四、以“学习意识”为保障,处理好大学教研室建设中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关系

彼得·圣吉认为,我们很容易只了解一些原理就自以为已经完成该项修炼,误将知识上的了解当作学习,学习必须产生新的了解和新的行为。对于大学教研室的组织学习过程而言,其最终的目的在于实现组织自身的行为改变特别是行为创新。而要改变什么行为、如何改变,要创新什么行为、如何创新等问题,需要教研室全体成员在充分了解与掌握教研室建设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基础上,做出客观、理性的判断,进而以实际行动来完成、来践履。

首先,要对教研室建设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深刻“反思”,在提炼精华的基础上上升为指导教研室行为的一般理论、基本规律或行为准则。这一过程也可简单地理解为向自身的过去和现实的经验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对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反思,更主要的是要从自己过去的经验中认清“有价值的失败”与“无意义的成功”对组织的影响。例如,可对教研室成员以及学生集体参与决策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分析,重新梳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特色等内容的运转情况,明确其优长,发现其问题,为拟定新的符合专业人才培养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

其次,要向出色的国内同行和具有影响力的国外经验“借鉴”,通过深入分析其教研室建设的全貌,有选择地对其先进做法进行加工整理,为我所用,从而不断丰富教研室自身建设的理论维度和实践视野。对于借鉴校外同行可从如下三方面着手:一是通过研读其发表的此类学术文章获得启示;二是在国内教学会议上进行交流;三是采取实际调研走访的形式获得一手资料。对于校内教研室建设的先进经验而言,虽有学科专业上的差异,但教研室建设的先进经验亦有相通之处,可通过观摩、走访等形式学习借鉴。对于借鉴国外大学教研室建设的先进经验而言,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一是“走出去”,到国外大学进行深入走访、调研,体会其教研室管理的方式方法、领会其维系组织成员间团队关系的内在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了解其组织决策的过程;二是“请进来”,主要是通过自身或他人举办学术会议的形式邀请国外同行专家就教学组织建设问题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或者邀请校内外外教就上述问题进行座谈,从而在充分了解同行教研室建设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进行自身教研室的理性建设。

教研室作为大学基层教学组织,是最能凝心聚力的组织形式,也是一切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得以推进、执行的组织载体。它为教学组织的建构奠基,更为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助力。因此,基于上述“四种意识”处理好大学教研室建设中的“四种关系”,将为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撑和实践保障。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4.

[2]张康之,李传军.行政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20.

[3]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147-148.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1_zcwj/201008/xxgk_93785.html

大学教研室工作总结 篇4

圆满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各项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实施了素质提升工程

为全面贯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教研室着力实施了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首先,我们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组织教师全面系统学习了马列著作,牢牢把握今年中央工作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不为噪音所扰、不为流言所惑、不为暗流所动,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其次,组织学习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院有关师德规定和学风建设规定,引导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做教书育人的典范。

二、立足规范、确保稳定,狠抓了教学常规工作

(一)有条不紊地开展了教学工作加强常规管理,是落实教学计划的根本保证。本学年教研室共承担《防暴与缉捕战术》、《查缉战术》、《射击与警械具使用》三门课程,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规范了教师授课的内容和进度,全年累计授课1500余课时的教学任务,未出现任何教学事故。我们始终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规定,按照各项规定组织教学。

(二)常抓安全稳定工作安全重于泰山。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首位。首先,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稳定的环境,确保每位教师身体健康、心理和谐;其次,制定修改部门安全稳定管理办法,明确各办公室、各位教师的权利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部门的教学、财产安全稳定;最后,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安全稳定检查和安全稳定制度学习,有效地维护了部门和学院的安全稳定发展。

(三)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教研室教师利用周三教研活动的机会,交流讲课心得,探讨授课技巧,讨论教材内容编排情况。如何能搞好教学,教研室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召开教研活动,就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等诸多方面进行讨论和研究。

在实践过程中,专职和兼职教师也多次召开课程教学研讨会,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努力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教研室通过多种途径,把教学过程和教育科研过程有机统一起来,鼓励老师及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在各级学术期刊、报刊发表研究文章,本年度教研室两名教师参编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警察体育教程》两本教材。

(五)重视青年教师培养,为青年教师进步搭建平台本年度,过开展公开课比赛、说课、教学设计研讨、培训、多媒体课件竞赛和组织教师教学观摩等活动,促进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六)拓展了培训学习渠道本年度,教研室有计划地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方案,首先,选派教师外出授课。

其中选派教研室李伟和王炎老两位教师到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进行授课。再次,教研室积极与兄弟院校联系,分别于武警工程大学、西安边防学院、西安石油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等院校建立了教师校外实训基地。最后,教研室以课程建设为依托,以课程负责人为骨干,组建了警察技战术教学团队,推进了教研室教师专业提升和能力的提高。

(七)积极开展教学检查、自查活动教研室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组织,重视教学质量,严把教学质量关,同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按照教务处和部门制订的工作要求,对教师进行开学、期中和期末及不定期的教学检查工作,包括教师的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授课计划以及通过不定期的听课反映上课的出勤率及课堂气氛等。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夯实了实践育人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

上半年大学语文教研室工作总结 篇5

一、教师职业道德与政治素养方面

教研室全体教师热爱党、热爱教育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心国家大事,坚持读报、收看电视新闻。每位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政策文件,在学院和部门组织的政治学习中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在学院组织的为保证玉树地震灾区顺利渡过难关的捐款活动中,教研室教师积极踊跃,奉献爱心,表现出良好的师德素质。平时,教师们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学院规章制度和纪律,团结进取,积极向上,谦虚谨慎、爱岗敬业。老教师无私帮带,新教师虚心请教,使教研室显示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勃勃生机。

二、课程教学方面

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3名,均具有讲师职称;3人中,1人孩子尚幼。面对困难,大家团结一致,顾全大局,依然承担起全校各学部各专业的《大学语文》必修和部分专业《应用文写作》必修以及《文学欣赏》选修课的教学,并出色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全部教学任务。

(一)任劳任怨,不挑肥拣瘦

分配教学任务时,本教研室教师从不拈轻怕重,挑肥拣瘦,对于教研室主任分配的教学任务、课部与学院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都能愉快的接受并认真圆满完成好。相对于《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是教研室最不容易上好的一门课,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这门课理论性强,操作性突出,选讲的原著、元典多,要想吸引学生,需要下大工夫,同时也需要教师本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理论水平。教研室邹老师、杨老师能积极主动承担该门课的教学;同时,还有的老师主动承担两门课的教学,教研室能顺利完成课部和学院安排的教学任务,跟以上老师的付出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授课认真负责,课下积极研讨

本教研室教师对工作兢兢业业,本着为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本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每位老师的备课储备量都在100%,并且都是新教案,即使本门课已经上过多遍;课后都有教学心得。教研室的老师利用周三教研活动的机会,交流讲课心得,探讨,讨论教材内容编排情况。如何能在毕业班搞好教学,教研室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召开教研活动,就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等诸多方面进行讨论和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专职和兼职教师也多次召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讨会,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组织青年教师集中观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本学期,教研室组织了一次青年老师的《大学语文》课的观摩教学。以教研室教师为主,艺传学院的郑济飞、冯威老师,江苏宿迁职业技术学院的田宝老师参加了本次观摩课教学活动。事后及时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并邀请教务处、人事处领导和教学督导参与。在讨论中,大家积极发言,针对本次观摩课教学每位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肯定了优点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在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下,对参与讲课的老师进行了裁判打分,并排出了名次。另外,大家还阐发开去,就观摩教学如何选篇目、如何讲好课文知识点,如何处理课堂教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老师们一致认为,通过本次观摩,每位教师都获益匪浅。希望这样的教学活动继续办下去。

(四)大学语文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研室教师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在教学中,老师们勇于尝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本学期,教研室所有教师都使用多媒体授课,课件制作精美大方,尤其是杨敏艳、邹运月老师的大学语文和文学欣赏课,融视频、语音、画面于一体,颇得学生好评。教研室老师在本学期授课过程中,始终遵循一个原则: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兼职老师曾凡云在班里聘助教,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杨敏艳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转化为实践。正是教研室教师在本学期教学中不停的探索,不停的追求变化和创新,才使教研室教师在学院教学考评中一直保持良好的成绩。

三、科研方面

本学期,教研室教师在科研上也取得不错的成绩。

课题方面:申请校级课题一项,项目名称:独立学院应用文写作课程“案例—互动 ”教学法研究;申请者:张成 ;所属单位: 基础课部。

大学的教研室工作计划 篇6

20011年3月——20011年7月组长:王春红

一、指导思想:

1、深入贯彻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深层理解。

2、围绕吉林市数学教研组的研究方向,探讨数学教育与主题教育相互融合的相关问题。

3、为数学组教师专业成长和风采展示提供平台,形成教学研究共同体。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三月份制定新学期数学教研工作计划

四月份数学区域教研

五月份智能奥数查数立方体教研(教学方法研讨)

六月份数学活动案例研讨

大学的教研室工作计划 篇7

一、 两种模式比较

行政模式和学术模式在组织运行要素方面有以下不同,见表1:

比较两种模式反映出以下几种关系:传统行政模式下的教研组织被视为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突出领导者的行政权力,利于政治管理,个体主要以科层制的服从工作为主,信息的传递是单一的直线式,资源的分配由上至下,个体只能在非正式群体里寻找宽松的环境和自由交流。这种模式显然不是按着从事知识活动的规律而设置的,在面对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显然不会活跃学术与科研。而学术权力模式恰恰能够满足信息社会开放性的要求,将组织视为一个同外部环境资源广泛交换的系统,它适应了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个性化劳动和创造知识的特点,符合知识的生产、传播与积累的科学规律,按照有效率地创造知识的原则,将每一个个体视为自我管理的主体进行资源优化组合,给予他们宽松自由的空间,成员个性化的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组织形散而神不散,以能力和学术成就树立领导者的权威,进行团队式的管理。显然,学术权力模式比起传统行政模式更富有活力和进步性。因此,进行改革有其必要性和进步意义。

二、 教育行政管理理念及改革可选模式

大学教育改革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满足培养各个层次不同人才的社会需要,它直接涉及基层教研组织的改革。改革的趋势是从传统行政模式向学术权力模式转变。从学院层次看,学院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既存在着一致也存在着冲突关系。任何组织中都存在一定的分配资源的权力,需要进行行政管理才能使组织正常地运行。但是,对于行政管理的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决定二者之间关系匹配的关键因素。对权力的价值理念不同,对民主与集权的偏好就不同,对基层教研组织管理的原则也会不同,见表2:

表2说明,在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不是要不要和要以谁为中心的问题,而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还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教育行政管理的理念不同,对模式的选择也不同。这种认识对实践过程中基层教研组织的改革顺利与否、成功与否起决定作用。

“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表现为以‘科层制’架构起来的组织性,以及以学科、专业、‘学问’营造的无序状态。”这一组织特征“使得不同于一般社会组织的大学既要行使以学术自由为价值取向的学术权力,又要行使以制度效率为价值取向的行政权力,二者共生共存于大学组织之中”[1]。我国的高校(除民办外)一直是国有事业单位性质,至今教育体制和教育行政设置都由教育部负责,长期以政治行政权力领导教育,教学体制和学术研究体制与政府机构相对应的层级设置,忽视教育教学和科研发展的特定规律,强调政治性为第一位,学术权力第二位,这必然束缚知识的创新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面对迅猛的科技发展、全球化和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传统的压制人们思想和学术发展的循规蹈矩的行政命令方式已经成为阻碍。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改革的发起者和权力资源分配者,尽管发起者意识到学术权力的运行模式对优化教育资源的优势,但在政治权力惯习对教育的约束下,传统行政力量仍然强大。所以,改革不可能完全选择纯粹理想化的学术领导权力模式。从改革的实践看可以进行三个模式选择,见表3:

将权力集中和集中程度两个因素作交叉分析,生成集权型、分权型和混合型三种管理类型,他们分别对应行政领导权力模式、学术领导权力模式和混合领导权力模式。通过表1的要素对比,学术权力模式比起传统行政模式更具有优越性。但是,受历史上政治化倾向的惯性影响,学院改革定位在学科群体和学术机构与教学行政单位两种功能并存上面,基层教研组织实际在这种双重领导权力模式之下进行。

对于中国曾经的高度政治化教育管理体制,混合性双重管理模式标志着传统行政权力模式已经向学术权力模式的转变。但是,这种转变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必然存在着相容、抗衡、冲突与调和等诸种关系,直接对基层教研组织的改革效果产生影响。从发展趋势上看,以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学术权力模式为中心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认为,基层教研组织改革应当是学院制教育组织结构的系统改革,从教育理念、价值观和具体制度改革到评价监督体系是一套完整的设计。许多研究者常常拘泥于教研室层面改革的层次来认识问题,这只在微观的操作性层面比较有效。

三、基层教研组织改革后的特点

我国建国前后实行不同的大学学术组织建构,1949年前,采用的是英美学院制的“校—院—系—所”模式,相应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主要是系或研究所。建国后,学习苏联实行“校(院)—系—专业教研室”三级学术组织结构模式, 取消了学院制,专业教研室成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形式,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传统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80年代后期,高校开始了学院制改革。在结构上由原来的“院—系—室”行政色彩较浓的机构设置改成“院—学科梯队—项目组或专业与课程群负责人制”的教学与科研整体结构设置。改革后的情形是院、系仍然存在,增加了科研学术团队,出现了多个学术领导核心。所以,在组织内部仍然形成了两种权力并存的局面,本文称之为混合领导权力模式即在学院一级的教学单位内,既存在一套党政行政管理权力系统,同时也存在一套学科梯队或研究基地等学术权力系统的情况,二者在一个组织内部形成两个权力发源地。基层教研组织(原教研室)现在改为学科梯队或课程组或专业负责人等突出教学和科研的学术权力团队,使学院制组织结构开始扁平化。为了彰显由行政管理权力向学术管理权力的改革,许多高校还成立了教授委员会参与行政决策和管理过程。改革后双重权力体系下的以教学和科研为核心的学术基层教研组织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功能性交融。功能性交融的基层组织是根据组织的效率需要去配置功效不同的权力要素,部门之间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进行系统运行。对于教学与科研组织,提供公共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性质决定了行政权力特别是政治性的教育行政不应当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只有行政管理为科研教学服务才能使教研组织的效率得以发挥。功能性交融组织能够合理地运用组织系统资源,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制度优势与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将两种权力之间的冲突降低到最小,有效发挥组织功能,提高组织效率。功能性交融不同于机械性混合并优越于机械性混合。

第二,组织结构呈现为直线式与项目组式交叉,基层学术组织打破了传统行政科层模式并与学科研究项目矩阵模式交叉形成混合型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更加趋于扁平化。

第三,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模糊,组织成员中兼具管理主客体身份的人员在增加。自主权力主体地位上升。

第五,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个性化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这就扩大了组织对外开放的边界,增加了组织向外界获取资源的领域和资源交换能力。

第六,形成多权力领导中心。院、系、学科梯队、项目组、专业课程负责人制等多种形式构成不同的领导中心,使得资源的分配分散化、均衡化,使形成不同对象的利益群体都有受益的可能。

第七,教学和科研的研究性得以加强,从而提高了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

第八,在大学基层教研组织形式改革后,特别是研究型为主的团队,也存在课堂教学受冷落的现象,造成科研与教学之间不相融合的矛盾。

总之,基层教学和科研组织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以学术为中心,提高学术的地位和权力。在双重权力关系运行下,在基层教研组织结构由教研室改为学科梯队、课程组之后,仍然有约一半以上的组织处于改革效果不佳状态。

四、对基层教研组织改革效果的制度分析与管理策略

组织社会学理论认为,组织结构与形式是权力关系的体现,当新的组织结构形式取代旧有的组织结构形式的时候,必然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反映出冲突双方权力效力的大小。基层教研组织改革的不佳效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两种权力关系的调适、两种权力之间的关系状态对科研基地和学科梯队改革的绩效构成压力。在改革和不改革或改革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上,参与者们根据选择后的最大收益,采取了不同的选择策略。

1.组织满意和路径依赖

从建国后高校发展史上看,人们在认识观念上、管理机制上和利益分配上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形成一定的习惯,组织本身也存在对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尽管组织这种形式本身是因为效率而设置的,但是组织在持续运行后常常留恋于这种已有状态 ——“组织满意” 而不思进取,这反而破坏了组织的效率。打破这种路径依赖需要转变认识观念、冲破既得利益群体的束缚,建立一个新的秩序。所以,即便是双重领导权力对组织也有两种倾向的认识和管理:一是倾向行政权力的人认为管理就是服从科层权力,并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管理组织资源,强调科研学术权力服务于行政管理权力,常常用行政手段压制学术权力和资源分配。二是倾向学术权力观念的人认为管理就是服务。在实践中,有的基层教研组织改革的目的是强化学术权力淡化行政领导权力,充分尊重了知识传播和创造的规律,强调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认为行政管理的一切都应为教学科研服务,行政权力不应凌驾于学术之上。可见,即便在混合权力模式下,也会产生偏学术权力或偏行政权力的组织运行情形。与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目标对应,偏学术权力为核心的组织改革的动力强,效果显著,反之,则效果不佳。

2. 既得利益群体左右决策权力

既得利益群体的压力关乎改革成败。学院制改革的实质是分权,将过去长期受控制的学术权力从行政权力的控制之中释放出来,因此,对学院制改革而引发的基层教研组织改革,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改革的效果是既得利益群体和新制度设置之间力量较量的结果。改革效果差说明尽管组织在结构形式上有了变化,但利益和权力仍是核心,既得利益者的力量起主导作用。由长期的行政教研体制造就的既得利益群体常常左右行政决策和决策执行,使学术权力受到一定限制。如,在一些高校成立的教授委员会对教育行政决策的作用并不大,在与行政权力的较量中往往失败。既得利益者在改革中运用的选择策略就是形式化,即实质教研改革内容的虚化,它得以实现是因为组织本身存在着可以被利用的缺陷。

3. 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之间的内在冲突

制度学派的观点认为,任何组织都会面对两种不同的环境: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这两种环境对组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效率,是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制度环境是组织制度化过程,制度化是组织不断地接受和采纳外界的公认、赞许的形式过程,通过与外部的交流,组织获得稳定的存在形式。组织就是在不同环境压力下开展活动的[2]。由于两种因素对制度要求的规则不一致从而产生矛盾冲突。制度环境要求组织必须服从“合法性”机制,即采取为环境制度“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而不管这样做对组织内部的运作是否有效率。技术环境要求效率,而制度环境常常要求组织耗费资源去满足合法性。如果合法性和效率之间比较一致,那么组织运作就是顺畅和有效率的,如果合法性和效率之间不一致,为解决这种冲突,组织采取如下对策,见表4:

可见,组织本身存在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冲突,影响了组织改革的效果。从学院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分离的改革来看,首先,拥有行政权力优势的既得利益者们能够采取将内部运行同组织结构分离的办法保护自己的利益,按照上级改革的要求改组基层教研组织,在形式上建立了基层学术新组织模式,定立新的考核和奖惩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实际上并不按照教改的要求真正落实。这种形式的合法化对组织效率的提高没有什么作用,却满足新制度环境对组织合法性机制的要求,保护原有组织平稳地存在或缓慢地发展。所以,改革的结果必然是“新瓶装旧酒”。其次,增进效率的成功改革也会出现不可避免的问题,即忽视正式组织结构的规章制度和任务要求,在基层教研组织的改革过程中,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效果较好的组织却常常冷落学院最基本的教学活动,科研与教学融合问题是基层教研组织改革后必须面对的。科研主导型基层组织如何进行教学服务,教学主导型如何进行科研考核都是直接制约基层教改效果的管理因素。

4.行政权力对应于制度环境的要求,而学术权力一般与技术环境要求相对应

基层教研组织的改革是在大学学院中进行的,学院制的领导和管理就是对两种权力关系的配置和实际运用,它对改革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首先,权力配置。基层教研组织改革要求学院以资源优化为中心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分离,以保证组织结构设置原则、权责关系和运行机制的顺畅,改革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的弊端,实现以教授治学强化学术权力、学术自由与学术制度创新。否则,任何形式化的改革都有悖于改革的初衷,基层教研组织改革只是装点门面。要特别注意基层教研改革过程中两种权力的变相集中,特别是行政领导者的权力配置。在实践中,学术组织行政化问题比较突出,学术委员会也会受行政权力的掣肘。

其次,分权基础上的决策机制。分权的权力配置用来保障平等的主体关系,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分权才能建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互相监督与制约的关系,任何一方权力的高高在上,都会加大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行政权力主要表现在人事选拔、财务等的经费分配、考核和岗位评聘奖励等具体措施上,它的实施对行政权力是否服务于学术与教学研究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

再者,以教研职业的科学规律和社会角色期待统一观念,用观念共享机制调节反对者和赞同者之间的冲突,切忌仅从功利性的利益得失出发来整合组织秩序。尽管人们总是出于对利益的考虑进行选择,但创建一种新制度的基础是建立在超越任何个人既得利益基础上的公共利益,必须用共享观念达成基本同意,才能保证新制度的形成,高校基层学术制度的改革也是如此。

总之,学院应该从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出发,从观念、组织权力结构设置和实际运作机制三个基本方面入手为基层教研组织的改革提供支撑。

摘要:学院制下的不同行政和学术的权力模式具有制度化的影响力。文章通过比较,对双重权力运行下的基层教研组织改革效果进行制度分析,认为,在学院组织内部,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之间存在着内在冲突,行政权力对应并适应于制度环境的要求,学术权力对应并适应技术环境要求,两种权力之间的关系状态对科研基地和学科梯队制改革的绩效构成压力。在改革和不改革或改革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上,参与者们根据选择后的最大收益,采取了不同的选择策略。

关键词: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大学,基层教研组织改革,制度分析

参考文献

[1]柳友荣.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交叉,还是全异——关于构建和谐大学的权力问题追问[J].江苏高教,2009,(4):14-17.

大学的教研室工作计划 篇8

本次培训采取专题报告、实地调研、交流研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班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科研部主任、长江学者李政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职教研究所副所长徐国庆教授等全国著名职教专家作专题报告。培训班还邀请原上海市职教教研室骆德溢主任、曾海霞主任,上海医药学校陆国民校长、上海商贸旅游学校李小华校长等专家从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发展与教研队伍建设、教育科研方法实务、课程改革与教学评价等方面作了专题讲座,并就中职学校教研员研究能力及其素养对学员们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培训。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副处长史文生作了科研项目改革的专题讲座。史文生在结业仪式上,就如何把培训“5动”现象转化为“行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20条建议。

培训班学员一致反映,专家们的讲座站位高、理念新,既侧重教研,又注重实效,收获很大。大家纷纷表示,要珍惜此次培训机会,认真学习上海职教先进经验,回去后积极把学习成果应用到本地区、本学校和本职工作中,推动我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大学高校教研室主任述职报告范文 篇9

一、本完成的主要工作

1.认真完成教学常规工作,保证教学质量。

2013年,我教研室主要承担了《大学英语》、《英语视听说》等多门必修及选修课。在工作中我们努力做到充分备课、认真授课、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并在教学之余认真反思,尽最大努力保证每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我们严格按照学院工作计划,制定教研室学期工作、活动计划;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做好教学设计和安排,加强对教学的监督和管理,落实和完成了相关教学任务。

2013,我组织本教研室成员顺利完成了两个学期的相关工作。在每个新学期开学初,我认真核对本学期开课计划,审核各门课程的教学日历和教学要求,对本学期各门课程的期中考试、阶段测试等进行了适当调整,并在正式开课前组织教研室全体工作会议,明确教学任务,说明教学计划、要求,并强调教学工作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以确保本学期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在每个学期末,我组织教研室全体同事完成期末试卷命题、审核、批阅、学生成绩评定、新学期教师聘任等学期收尾工作,并组织本教研室全体成员对该学期的教学情况认真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并对工作中的不足及时加以调整和改正。

本,我教研室继续加强对日常教学的监督和管理,并配合学院做好期初、期中和期末三次教学常规检查。保证教学效率,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是每学期重点工作之一。我教研室一直采取“专兼职一对一”的方式,为每位外聘教师配备了一位专任教师搭档,以确保教学中各项任务和通知能够准确传达。此外,我们还通过教师听课互评、学生问卷和座谈会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不合格的教师及时加以调整,以保证教学的质量。

2.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推动教师发展,加强教研室建设。

本我教研室开展的活动主要包括:教师集体备课、教师听课互评、假期学习心得、教研课题小组讨论会等。上述教研室活动的组织,旨在加强师德建设,增强集体凝聚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推动教师进步。2013年,我教研室有2名教师被评为“优秀教师”,在学生测评中,我教研室各位专兼职教师也普遍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在科研方面,我教研室全体同志继续加强个人学习和集体探讨。本我教研室郑晓凤和吴影成功申报省级课题共两项,衡志兰结题省级课题一项,我本人也成功结题省级校级课题各一项。

3.组织各种学生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常规教学工作之余,为了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公共外语部面向学生开展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本我教研室继续面向2012级学生开设考研辅导班和口语提高班。由于地震原因,本学期考研辅导课与口语课未能按原计划完成,将在下个学期继续开展。

在2013年4月,我协助系领导组织2012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此外,2013年公外部举行了大学英语体验节系列活动,我在活动中担任“英语词汇比赛”的主要负责人,组织了词汇比赛的初赛、复赛各项活动,并协助系领导完成了体验节系列活动的相关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

尽管教研室全体成员在本学期工作尽职尽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教研室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教学工作中突发状况较多,难以应对。例如,本学期出现了数次外聘教师临时生病或因急事导致调停课的情况,还存在一些外聘教师管理课堂不严格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师聘任中,我将对所聘任教师的年龄、可支配时间、原单位工作情况等加深了解,尽量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在下学期排课时,将重点考虑外聘与专任教师的时间搭配,实现无障碍交流。我们还将加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的交流和沟通,清楚传达学院各项精神,做好外聘教师的管理工作。

三、明年的工作思路

2014年,我对本教研室的重点工作主要规划如下:一是在教学工作中,继续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坚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发挥年轻教师的优势,通过培养兴趣、指导方法和设计活动来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二是转变教师的科研意识,开展各种主题研究活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学骨干和科研骨干,树立榜样,鼓励年轻教师通过申报课题、参与研究、总结成果、撰写论文等方式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

上一篇:怎样保护公司名字下一篇:青春更是一种责任 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