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台技术区

2024-10-08

广播电视台技术区(共12篇)

广播电视台技术区 篇1

宿豫区公开选拔广播电视台台长公告

为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选人用人视野,经中共宿豫区委研究决定,面向区内外公开选拔区广播电视台台长1名。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资格条件

1、具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

2、具有新闻传播学类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

3、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

4、年龄40周岁以下,现任副科级以上(含副科级)职务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特别优秀的,条件可酌情放宽。

二、程序步骤

报名、资格审查、适岗评价、面试、常委会票决、考察、体检、公示、办理任职手续。

三、报名事项

1、报名时间:2011年4月20日—2011年4月28日。

2、报名方式:采取现场报名、网上报名两种方式。报名者需填写《宿豫区公开选拔广播电视台台长报名登记表》,提供近期同底彩色免冠2寸照片4张,身份证、学历证书、任职文件、表彰奖励等相关证明材料。

现场报名地点:宿豫区政府办公大楼405室(区委组织部干部科)

网上报名:登录中国宿豫(。资格初审合格后,报名人员要携带报名材料原件到报名处复核。

四、有关事项

宿豫区广播电视台台长为全额拨款事业编制正科级职位,公选任职人员试用期一年,属公务员身份的,任职后身份不变。

本次公开选拔工作在宿豫区委统一领导下,由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

本公告未尽事宜由中共宿豫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负责解释。监督举报电话:0527-84465076

联系电话:0527-84465657

0527-84465151

宿豫区公开选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4月20日

广播电视台技术区 篇2

安全播出是电视播出机构的生命,搞好安全播出工作,提高广播电视播出质量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生存发展的基础。

重庆市江津区广播电视台现有三个自办频道。配置三套硬盘播出系统,播出周边设备配置不齐,一旦播出设备故障或损坏,极易造成安全播出事故。

2 系统设计原则

安全性:重庆市江津区广播电视台担负着3个频道的节目播出系统,可靠性、可控性、可管性和使用上的安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本系统改造方案从“系统设计、硬件选择和设备备份”三个方面确保满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二级保障。

先进性:系统改造时严格控制主要设备、辅助器件质量及工艺标准,使系统设备器件组合达、节目整体流程环节达到最大化的合理,确保播出指标达到国家广播级要求的整体系统指标。

经济性:作为区县级电视台资金投入有限,系统改造采用国内同类产品中性能价格比最优的设备配置方案,并通过采取各种先进技术来保障整体安全性能指标,在网络架构方面做到最大程度的优化,从而较大幅度的降低整体系统的造价和成本。

3 播出系统总体设计

总体功能设计:全面达到国家广电总局出于对电视台安全播出的二级保障要求,规范台内制度流程,并确保播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备很强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3.1 播出二级存储

设计播出系统二级存储,设计容量12TB,按照存储8Mbit/s播出文件计算,可存储1500h的自办节目和电视剧等素材。满足3个频道播出所需节目存储要求。

3.2 播出系统

系统设计3个频道硬盘播出系统,充分考虑了安全播出流程的各个环节,确保播出的安全稳定性。播出系统与制作系统通过千兆防火墙隔离,系统采用主备单通道播出服务器,采用主备播出数据库服务器,通过双通道数字键混机叠加字幕台标,设计有播出二级存储,播出服务器和播出控制工作站分离,要有播出主备自动倒换功能,主备播出都出问题时自动倒换到第三信号源,信号切换不能有抖动、黑场等安全问题。

3.3 网络管理

系统设计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可同时对播出系统的所有人员进行统一的权限管理;可根据栏目、部门,细分上载、审片、编单、管理等各级人员的权限。系统可以对网内所有操作人员的重要信息进行记录,便于事后通过记录的事件日志查询功能。

3.4 播出系统拓扑结构

该系统采用千兆以太网作为基础网络架构,在逻辑结构上数据库服务器及存储系统承担了系统的核心数据交换,制作系统和播出系统通过以太网通路成为一个整体,两者之间通过千兆防火墙隔离。

3.5 播出系统硬件配置

根据安全播出系统设计要求需配置:核心设备、播出周边设备、辅助设备。包括数据库/迁移应用服务器、单通道播出服务器、播出二级存储、播出控制工作站、台标字幕、切换系统、同步系统等。

3.6 播出系统软件功能

①播出标清文件格式采用MPEG-2IBP 8Mb;②播出服务器采用索贝AMFS(advance Midea File System)磁盘管理技术保证双节点数据互备,存储无单点故障;③系统具备完善、严格的系统管理功能,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定制网络工作流程,能实现基于个人的用户管理、设备管理、素材管理、日志管理、存储空间管理等功能;④系统具有较强的升级扩容能力,在网络结构基本不变、现有设备基本无须替换的情况下具有大规模的存储扩充和站点扩展能力,并预留其它业务互联互通连接的扩容接口。

4 系统安全设计

电视台的系统要求完善的安全设计,尽最大可能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4.1 网络安全

使用千兆防火墙隔离制作系统和播出系统;播出服务器采用专有安全文件系统,防止使用人员通过播出系统内其他设备直接访问播出服务器。

4.2 数据安全性

播出数据库/迁移应用服务器内部采用磁盘容错技术,冗余、可热插拔的电源、风扇、应用来确保主机可靠安全。确保7×24小时不间断运行能力。

4.3 设备安全性

计算机、服务器选用专业计算机生产厂家制造的设备;播出服务器采用索贝AMFS专有文件系统,确保网络传输的稳定性、高效率。

4.4 应用软件安全

生产厂家提供的软件必须为严格按照ISO9001、ISO14001、ISO20000规范研发的软件,系统软件均为正版软件,支持所运行操作系统的补丁更新和升级。

4.5 用户权限安全

系统内有统一的网络管理软件,可通过全台统一认证和授权平台实现对用户集中管理和统一授权,建立相应的权限列表;当统一认证平台失效时,只影响认证信息的同步,应用系统仍可通过本地权限列表认证,以保证用户继续使用应用系统。

4.6 计算机终端安全

在整个网络系统中,计算机终端是整个网络系统中直接面对用户的站点,被操作使用的比较频繁,通过以下技术和管理手段来加强这些终端的安全性:所有播出系统内的计算机终端都通过系统策略进行管理,限制除规定软件外的所有其它软件的安装;去除所有计算机终端的光驱和软驱,并禁用USB接口,防止操作人员通过这些方式拷贝文件。

4.7 防病毒管理

使用千兆隔离墙隔离将播出系统和制作系统等其他系统隔离开,确保播出系统的安全性。

5 系统建设完成情况

广播电视台技术区 篇3

关键词:硬盘播出系统;维护

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的广泛应用,电视设备正向着系统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广播电视提高播出质量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采用硬盘播出系统。硬盘盘出具有稳定、安全、可靠、资源占用率低、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减轻了劳动强度等特点。但是,由于县级电视台经济实力有限,在设备方面无法与大台相提并论,所以,硬盘播出系统中技术维护至关重要。我县属宁夏南部山区,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县,经济比较落后,县电视台使用的是超人X6000P数字硬盘自动播出系统。是由一台总编上载工作站,一台审片工作站,四台播出机组成的三个频道的播出系统(其中两个频道是两主一备,另一信息频道是专门一台播出机) 。目前,大多频道需要全天2 4小时不间断播出来加大频道容量,丰富节目内容,给播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播出设备必须满足全天不间断运行。所以,维护工作随播出方式的改变面临更大挑战。结合自己工作实际,笔者谈谈在硬盘播出系统安全播出中技术维护工作。

一、硬件系统的维护

硬盘播出系统的技术维护工作与传统的模拟系统维护方式大不相同,而对于硬盘播出系统,视频服务器通常承担多个频道的播出任务,它的故障有可能意味着多个频道正常播出的中断。因此,除了系统设计时要设计出完善的应急方案外,合理的维护是必须的。传统的维护方法不再适于硬盘播出系统的维护。

硬盘播出设备对使用环境、人员的操作技能都有相当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各种问题的发生而影响到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

1.硬盘播出系统是基于IT技术构建的,计算机的系统工作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安全播出。为了确保计算机的硬件件正常工作,我们对于常用电脑配件都有作备份,(如网卡,硬盘,主板等)一当发生硬件故障,先判断出是什么硬件,然后及时安装更换,才能不影响播出。我们对备份的型号要求是,尽量用原形号以避免硬件这间的兼容性的问题。

2.硬盘播出设备使用计算机时多观察机器的工作情况,通过看指示灯、提示信息、工作速度,听声音等方面的异常情况,来判断是否有故障,及时处理故障。如出现电源、硬盘、网卡的指示灯不亮,计算机的报警声、风机声大、硬盘运转声大等情况,那么计算机肯定是有故障的,就要求技术人员及时排除。

3.硬盘播出设备对工作环境的温度湿度要求比较严格,必须使设备工作在一个相对恒定的室温下才能保证其稳定运行。我们在机房装有温度计和湿度计,如有异常就通过空调调节。以确保播出设备系统稳定,工作可靠。

4.要保持机房工作环境清洁、干燥。工作台必须经常清洁,及时擦除灰尘和其他污渍;操作台上绝对不能堆放其他无关的东西,如:锐器、茶杯、果壳等;要经常用干净的麂皮轻擦显示器屏幕,切忌用湿布擦拭。经常用柔软的毛刷擦除机箱风扇等处吸附的灰尘;对键盘和鼠标可用湿布或沾少量酒精进行擦拭并晾干;机房严格禁止吸烟。

二、软件系统的维护

电视台硬盘播出系统一般是长年累月的在工作状态下的,随着持续播出对计算机硬盘的持续读写,播出数据量逐渐增大,硬盘上的素材文件在多次上载和删除之后会存在大量碎片,在长期的操作在,计算机运行的效率会大大降低,甚至会使整个系统崩溃。必须及时维护软件系统,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硬盘播出系统的计算机上的软件系统是否运行正常,会直接影响安全播出,所以硬盘播出系统的计算机上所有工作软件,驱动软件等,都必须留有备份,经发现有关软件工作不正常,都要及时重新安装使用,使之恢复正常。

2.软驱和光驱及USB接口,必须由专人将素材盘先查毒、杀毒,以确保硬盘播出系统在无病毒环境下工作。定期进行系统杀毒维护网管维护人员要定期检测日志,防止误操作或越权操作。

3.定期利用磁盘清理工具软件对磁盘进行清理、维护和碎片整理,彻底删除一些无效文件、垃圾文件和临时文件,使得磁盘空间及时释放。通过磁盘碎片整理,是系统操作性能稳定,这对于视频文件盘的频繁读取尤为重要。

4.播出系统的网络管理员应定期详细查看、检测各项网络工作日志,通过日志信息及时了解网络运行的动态情况,当网络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查看日志信息来了解故障发生前的设备运行情况,从而分析判断出故障的原因所在。

5.视频服务器的维护。我台使用的视频服务器MAV-70XGI是内嵌操作系统。由于视频服务器的磁盘阵列需要频繁进行读写,磁盘出现逻辑错误和物理坏道的机率大大增加,而且RAID系统只容许一块硬盘失败,当两块硬盘都失败时,整个RAID阵列的数据会全部丢失,带来短期内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硬盘阵列的每一块硬盘的状态必须时刻得到密切关注。在服务器报错时,主要进行以下操作:

通过查看面板菜单项来判断报错信息提示,如果一块硬盘报为“stop",则需要手动重启此块硬盘。因硬盘只有36G,数据恢复时间大约4 0分钟。

如果上述方法无效,就需要对此块硬盘进行格式化后再重建,由于在线重建,系统的编解码和素材迁移工作正常进行,重建效率降低,对于36G硬盘重建工作大约要进行4个小时。如果离线重建,大约需要2个小时。

如果仍不成功,就需要更换硬盘,重做以上工作。格式化可以对整个磁盘阵列进行。对于MAV-70XG工多个磁盘格式化后,素材的恢复大约要一天半时间。

③数据库服务器的维护。数据库服务器是硬盘播出系统中数据管理和存储中枢,系绕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编单、上载、播出的全流程协调运营都是数据在应用层面的具体表现。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维护是整个硬盘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保障。

④网络维护。对于网络上的所有控制机可以按照一般电脑的维护检测办法。网络测试主要通过“ping"命令,来检测网络连接是否通畅

三、加强硬盘播出系统管理制度

今年四川某电视台,由于播出部管理有漏洞,致使播出内容含有色情内容,长达十几分钟,在当地影响极坏,当事人和主要领导受到了处分,国家广电总局进行了通报。

良好的管理制度能保证电视节目正常播出的,同时为技术维护工作减少没有必要的故障,保证播出系统更具安全性。

1.硬盘播出系统是需要多部门相互协作,紧密配合,就必须定人定岗位,各司各其职,各负其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可以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减少没有必要的人为故障。

2.杜绝人为操作计算机不规范而造成的死机现象。要求播出值班人员,上载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同时必须及时地建立操作规范、管理制度、维护制度,一切都按照制度要求去做,避免了因不规范操作机器出现的人为故障。

3.建立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是应对突然发生的故障而引起的影响安全播出的事故,制定突发故障怎样及时排除方案,,把处理故障问题考虑在发生前,把准备工作考虑周全,提高处理故障的能力,即使遇到突发故障也不会措手不及。

广播电视台技术区 篇4

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联系干群的桥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阵地和先进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不断提高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让广大人民群众听好广播看好电视是广电工作的根本任务。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广电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工作部署,更好的体现广播电视工作的各项职能。现根据我区实际,特编制崆峒区广播电视“十二五”发展规划(2010年—2015年)。

一、崆峒区广播电视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广播电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具体表现为: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电视新闻宣传唱响了主旋律,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引导方向,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和任务,舆论引导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在坚持办好《崆峒新闻》的基础上,实现了重大新闻当天采访当天播出,其它栏目做新做精。二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按照“保畅通、守底线”的要求,确保了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和重点时段的安全播出零事故,安全播出与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三是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006年建成了无线数字电视传输平台,发展数字电视用户5000多户。向中央、省积极争取广播电视村村通卫星直播设备2.2万套,将于2010年底全部安装到户。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区广播电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广电局、广播电视台、广电网络中心办公条件异常简陋,设备设施相对落后。二是广播电视台由于资金紧张,制约了公益性宣传工作上水平、上档次。三是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和水平还不能很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城乡广播电视发展不协调,农村无线电视用户发展明显滞后,入户率太低。五是广播电视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广播电视发展的需求之间差距较大。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和服务于区委、区政府的工作大局。立足于二十一世纪广播电视信息产业的发展走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两个效益为目的,不断深化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坚持政治性、公益性、经济性相统一的原则,精办广播电视节目,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加大广播电视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我区经济与社会、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全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将始终围绕党和政府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努力在宣传内容上求“深”,在宣传手段上求“新”,在宣传质量上求“精’,在对外宣传上求“强”。增强广播电视宣传的吸引力,营造我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通过引进、培养、提高等方式,培养一批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在事业发展上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完成崆峒区广播电视台制作播出系统的数字化改造,加大农村地区无线数字电视用户的发展,提高农村无线数字电视入户率,进一步完善“村村通”工程的管理体制,实现卫星直播电视对无线数字电视的科学、有效补充;要

引进、培养一批理念新、技术精、会管理、懂经营,能拓展增强业务的专门人才,努力提高队伍的思想水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扎实推进我区广播电视新一轮创业打造一支过硬的队伍。

四、主要任务

(一)宣传发展规划

1.全力打造新闻综合频道。确立新闻立台的思想,集中力量

办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在新闻宣传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加强新闻节目的可听性、可看性,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扩大新闻的信息量,在全面提高时政新闻的权威性和导向性的同时,创办贴近百姓喜爱、关注民生、服务大众的民生新闻栏目。

2.精办专题,强化社会教育作用。在精办专题上下功夫,专题节目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要加强策划,精心选题,力争办出多个名节目、名栏目,充分发挥其在宣传政策法律,弘扬社会美德,传播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作用。要加强广告的策划和创意,提高广告的质量。

3.努力提高外宣工作水平。努力提高广播电视外宣的工作水平,为崆峒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市级以上新闻媒体用稿要力争平凉市第一,中央台用稿要有所突破。

4.广播电视节目创优、人才创优。广播电视节目至少要有1个以上获省级二等奖以上;新闻在职人员至少要有2人被评为平凉市以上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

5.实现采编播数字化。加快广播、电视摄录编设备的更新换代,积极推进非线性编辑、多媒体存储传送等数字新技术的应用,努力实现广播电视台节目摄、录、编、播等技术环节的数字化,不断提高节目摄录编播质量,确保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全面实现数字化。力争新建资料储存室和新上电视现场直播设备。

(二)事业发展规划

1.完善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安全播出长效机制。完善安全播出协调指挥系统和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开展广播电视监测新业务,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信息传输安全和节目播出秩序。做好重大突发性事件和重要时期、敏感时期的安全播出管理,严防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各类危害安全播出的事故发生。

2.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率。一是在“十二五”期间,建成三座无线数字电视二级转发站,扩大无线数字电视的信号覆盖,进一步提高农村无线数字电视的入户率;二是做好偏远山区直播卫星接收“村村通”工程建设,彻底解决偏远山区居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卫星电视的长效管理体制,实现电视传输不同方式的科学补充。力争到“十二五”末,完成投资1.2亿元的广播电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农村无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2万户以上。全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3.全面推进广播电视产业化进程。按照全省广电产业发展总体思路,积极拓展广播电视网络

综合业务和互联网接入、互动电视点播等新的增值业务,努力实现广播电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进程,促进广播电视全面向产业化、多功能业务服务的信息网络行业发展。

(三)内部管理规划

1.队伍建设专业化。到“十二五”末,人才队伍实现专业化,90%以上的工作人员要达到专科以上学历,50%以上的工作人员达到本科以上学历;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5-8人

2.内部管理规范化。明确岗位职责,严格岗位考核,优化薪酬分配,形成人人恪守职责,个个通力合作,事事有章可循,人人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

3.办公设施一体化。积极争取政策、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公条件,建成崆峒区广播电影电视局、崆峒区广播电视台办公设施一体化。

4.服务保障人性化。继续改进和完善职工生日慰问、生病看望、健康体检等制度;全面提高职工福利待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列为重点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考核。及时解决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形成推进广播电视工作的整体合力。同时根据本规划的目标要求,编制相关实施计划,建立健全落实广播电视发展规划各项任务的工作机制和目标责任制。

(二)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广播电视事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广播电视台的专业技术人才结构,进一步争取和完善无线数字电视、“村村通”、网络增值业务等重点广电产业扶持政策。

(三)深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广播电视台的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广电事业的发展动力问题。

(四)加强班子建设和人才培养。把广播电视领导班子建成一个合成指挥能力较强的班子。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纪律严”的广播电视工作队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加大对人才教育培训的投入。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广播电视人才队伍整体发展。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创新能力建设,制定激励政策,培养、吸引和选拔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同时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广播电视人才工作体制和人才培养方式,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五)拓宽和规范经营渠道。开拓经营渠道,搞活广告经营与多种经营,进一步规范广告播出、净化荧屏。积极利用有线电视传输平台,大力推广新技术应用,开展因特网接入、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等增值业务。积极探索和尝试三网融合业务。推行成本核算,厉行节约,争取社会各界

县级广播电视台技术管理探讨论文 篇5

关键词:全媒体;县级;广播电视台;技术管理

新媒体特有的通过关注用户的不同喜好和需要,针对不同终端采用完全不同的推送方式,令常年不改变传统传播方式的媒体不得不向同样的方向进行转型。同时,整合庞大的传媒资源、建设安全便捷的传播平台,是技术转型的重要手段。

1全媒体下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存在价值

广播电视网络监测技术 篇6

远程遥控设备的工作原理通常为:通过通信路自己已制定的时间,将语音压缩文件和相关的测试指标和测试文件等进行回传。

中途会经过监测网的防火墙,然后进入既然的路由器中,由路由器传至网络的通讯服务器当中,自动启动文件服务系统,将搜集到的数据自动存至网络的数据库中。

数据处理中心需要使用目前先进的数据库分布式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压缩技术和远程遥测技术,由此可保证对内和对外的广播播出的质量和播出的效果。

网络广播电视台技术架构研究 篇7

一、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定位和建设需求

网络广播电视台, 是依托于网络媒介, 集合广播和电视为一体的网络技术平台, 将社会服务和新闻媒体一体化的网络运营平台。网络广播电视台是兼具了网站所有功能的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媒体, 其主要的资源来源于电视和广播的节目, 进行结合整理再制作, 上传由于网路之中, 提供在线观看直播、点播和下载等服务。网络广播电视台区别于传统的电视台, 它的传播方式是从线性的传播走向互动性, 网络广播电视台是以试听视听互动为核心, 融网络特色和电视特色为一体的立体化的传输平台。

网络广播电视台具有信息形态的多样化与关联性的主要特征, 网络上发布的音视频都必须要有相互的关联性, 在制作的时候应该是一体化的系统平台。在资源上, 内容的采集制作和发布, 都要统一化的进行管理, 建设专门的转码和发布体系, 适用于不同的系统结构, 从而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

网络广播电视台根据业务的需求进行统一化的管理, 在内容上应该对音视频和图片进行不同的编辑方式, 根据节目的要求, 调试发布的内容。在编辑专稿的过程中, 提高各种媒体资源的应用率, 网络广播电视台, 在网络的传播过程中, 网络的大众传播是重要的形态, 大众传播的趋势是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的, 专业的网民进行传播, 可以更大的扩展网络广播电视的舆论的形成, 从而扩大网络广播电视的影响力。

二、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发展现状

随着网络行业的徐素发展, 我国经年来也建立了许多的视频类网站, 但是网站的整体的实力相对的较弱, 技术的手段也不够的先进, 影响力相对也比较小。快速有效的加快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发展, 是未来的发展目标。网络广播电视台和传统的电视台一样, 都是能容为主的, 优秀的电视节目和强大的编辑传播体系, 才是在网络平台上发展的条件需要。我国现今的电视媒体资源是在传统的电视平台上产生的, 想要转化成网络电视节目, 还要进行大量的改造。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相对成熟的媒体视频资源库, 以及配套的网络传播技术是要努力的方向。另外, 网络广播电视台是跨越国界的, 对不同的国家地区提供相对符合本地区文化特点的节目, 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

我国现今网民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 网联网的覆盖率和渗透率在不断的增加, 网站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视频技术的日渐成熟, 从而促进了网络广播电视台的迅速发展。

三、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构建

系统的建设要针对安全实用高效的原则, 设计构成一个集网络媒体资源的共享, 音视频网络制作编辑和媒体字长的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数字化智能化的网络广播电视台系统。

建设完整适用的电脑控制终端作为技术支持的平台, 实现音视频的同步直播和点播过程, 按照媒体的特殊性, 将媒体节目进行有效的结合, 实现增值的服务系统。

视频的发布平台, 在生产管理的系统条件下得到延伸。在生产管理的系统中, 高码的视频产生后, 即可进行工作, 在发布系统的界面中, 可以有选择的进行有效资源的发布, 也可以从生产管理系统向发布系统推荐节目。

非音视频增值业务的管理发展, 该种业务一般不经过审核, 是一种相对来讲较为灵活的业务。针对该业务, 在网站上的统一认证, 对该系统网站上的用户进行管理。针对开展业务的不同, 管理的系统也有一定的实效差, 但是, 由于此项业务是进过网络电视台的网站进行发布的, 该系统对业务的实时监控也有一定的作用。

互动系统的建设, 一般采用相对成熟的第三方的产品进行相应的定制, 从而增强系统的灵活性, 使开发的难度降低, 在管理上一般采用接口式的管理方法。

数字版权系统的建立,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 可以严格控制非法的复制、下载和拷贝。其功能主要是基于DRM服务器软件, 实现在一个安全的信息网络平台中发布数字化的产品, 它主要采用密码学技术, 系统的构架和具体的应用相结合。

内容的管理和生产系统, 网络广播电视台统一媒体的资源, 其生产系统是在完成多媒体格式的统一转化和整合的过程, 从而满足媒体的发布, 实现网络电视台和台内资源的共享和系统的整合。

播出系统的设计主要是遵循光电总局的要求进行安全的播出的控制, 在系统安全、反应迅速和功能全面的情况下, 为播出良好的网络电视节目做出服务。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播出控制, 其中包含了严格的内容审核, 负责节目的上下线的紧急处理。

四、总结

在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当中, 不知不觉的已经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 它具有传统的电视所不具备的优势, 发展的前景广阔, 使网络广播电视行业带给我们更好的观看效果。

参考文献

[1]贺斌, 卢琦.建立网络电视台抢占网络视频制高点——对网络电视台技术方案的探讨[A].数字电视产业与三网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2]张童舟.网络电视台的构建[J].南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3]张伟.物联网发展与应用[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2011.

[4]冯明, 唐宏, 陈戈.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广播电视技术监测的探讨 篇8

【摘要】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我国对于广播电视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广播电视的监测工作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中的组成重要部分。本文就广播电视技术监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检测

一、广播电视监测的主要任务

监测广播电视覆盖效果和传输及播出技术质量;监测广播电视频段无线电波秩序和网络频道秩序;监测境外电台对我国广播的动态等。这就是说,要对广播频段各种传输和播出手段的技术质量和覆盖效果进行监测;要对各种传输和播出手段是否合法、是否按政府批准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传输和播出进行监测;要严格保护并有效利用频谱资源,保证广大受众良好收听收看;要对境外对我国的广播是否按国际法规和国际协议规定的技术条件进行监测,以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

二、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回顾

我国的中短波广播监测始于1955年,地面电视和调频广播监测始于1987年,卫星电视监测始于1995年,有线电视监测始于2002年。

目前,广播电视监测业务已从单一监测声音广播,发展成为对无线、有线、卫星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全面监测;从单一监测中短波,发展到监测涵盖米波、分米波、厘米波的广播电视频段;从模拟电视监测发展到有线数字电视、无线地面数字电视广播(DTMB)的监测。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手段已经摆脱了离散的简单的手工操作,形成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有线电视广播监测系统和卫星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向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三、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现状

(一)无线广播监测

运用先进的广播无线信号采集、数字压缩、网络通信等技术,实现对内/对外广播播出质量和效果、对广播发射机播出的主要技术指标和监测系统设备运行状态24h不间断在线实时自动监测。

(二)模拟电视、数字电视以及卫星电视监测

应用多种监测设备自动实时监测电视信号的误码率、星座图、信噪比、频谱、信号电平等,图像信号集中在显示系统中的监测,当实时测量值超越门限值自动声光报警。以MPEG-4压缩编码方式将解调后的A/V信号存储到磁盘阵列中,实现音视频节目的大容量、长时间保存;压缩码流小(0.7~1.5Mb/s),便于网络传输与本地及远程查询。

四、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发展

现有的监测技术大多是由前端采集设备负责将采集信号通过网络回传给一个简易管理软件,完成日常监测任务要求。随着监测业务的发展,工作中发现以下问题:

(一)随着监测站点的增多,单一厂家无法满足快速部署的要求,如果由多家完成,每家都有各自独立的系统,统一协调困难。

(二)监测前端设备的关键部分一旦出现问题,会造成整个站点监测业务瘫痪,影响范围大。

(三)随着设备的增多,维护的工作量加大,无形中人力和物力投入相应增加。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考虑到应该从原来传统监测系统架构转化到统一监管平台上来。所谓统一监管平台就是指从采集设备、接口标准到管理平台的融合与统一。

1、统一的硬件平台:将模拟与数字,将有线、无线、卫星、IPTV等融为一体。硬件采集、分析与监测设备是整个平台建设的核心部分,也是投资最大的部分。要求做到:

1.1同一个机框中实现不同功能模块混插应用。

1.2在同一个机框中各个功能模块的数量可以任意组合,如可以插入3个有线数字电视监测模块,也可插入5个,同时可以混插不同数量的其他功能模块。

1.3各个不同功能模块的插槽不固定,任一功能模块都可插入任一插槽中,模块不受槽位影响,便于功能模块的灵活扩展及管理。

1.4所有功能模块都遵循接口标准,上层管理平台可以对监测主机的所有不同类型的功能模块进行统一的管理。

1.5未来新业务的功能模块也可在本机框内进行平滑扩展。

1.6集成分布式业务处理,业务分布到多个单板(刀片)实现,即所谓的集成分布式处理结构,整机高度集成。最大优势是一旦出现问题仅影响问题单板(刀片),不会扩大到其他板卡(刀片),维护也方便,极大提升了系统稳定性。

2、统一的接口标准:系统必须符合广电总局监测中心制定的包括广播(AM、FM)、模拟电视,有线、无线、卫星等数字电视接口标准,对超出总局规范要求的接口,要无条件提供接口协议,方便今后系统联调。

3、统一的综合管理平台:集中统一管理的软件平台,(或称监测监管运营支持系统)可随着功能拓展平滑扩展。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

3.1兼容性与扩展性。中心监管平台作为一个基本架构,可将多业务、多系统构建在中心监管平台上,根据不同部门业务要求挂载不同的业务管理模块,预留出CMMB、DTMB等监测信源和监测任务的功能。

3.2监测报警。对全省县级播出机构广播电视频道(频率)实时监控;对各类播出事故实时监测报警;对实时报警的信息和异态信号进行上传处理;对指定节目的录音录像内容回传省中心监管平台;网络传输中断恢复后,支持断点续传;为预警平台提供数据接口。

3.3平台分级管理。通过中心监管平台,对各业务管理部门配置不同管理权限,显示不同的业务操作界面;对中心监管平台与市(地)分平台配置不同的管理权限,在前端设备的参数配置、节目信号调用、设备管理维护方面享有不同的管理权限。

3.4显示界面简洁友好,方便值班工作。值班操作界面应包含日常值班的主要内容和操作功能,包括音视频节目的实时播放、录音、录像调取、节目异态报警、异态节目播放、设备告警等主要功能。中心监管平台支持声、光、文字等报警显示、大屏幕电子拓扑地图显示。

3.5灵活多样的监看方式。系统提供工作站、大屏幕显示等多种方式;并将各前端任意码率的视音频节目上传中心大屏多画面显示系统,满足大屏幕多画面显示系统对输入信源的技术要求。

3.6设备维护管理系统。能够进行远端设备的参数配置、状态显示、故障报警、故障处理。能够显示设备当前的正常状态、故障状态(到板卡级)、故障类型、设备名称、发生时间;设备环境温度、风扇转速、CPU等主要部件的工作状态;设备资源占用,包括实时视音频、自动录像录音通道的占用情况,存储磁盘的空间使用情况,网络带宽占用情况,同时显示监测前端名称、地址、电话、联系人。

3.7系统安全保障。系统应制定合理IP规划,通过防火墙的设置,实现省监测平台与各级网络设备之间的隔离和访问控制。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病毒库、应用管理软件平台进行安全配置,确保网络传输的安全。

3.8日志管理。包括维护、值班等日常工作日志。维护日志应详实记录操作人员对中心监管平台、前端设备所作各类业务操作。值班日志应对系统形成的所有的统计报表进行记录。

3.9中心监管平台中实现省安全播出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有效对接,保证监测、预警信息的发布。

结束语

当前,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监测能力和水平,才能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政府主管职能部门提供优质高效、快捷准确的服务,确保广播电视节目安全地、高质量地传到千家万户。以上是工作实践中的一些想法,不当之处请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1]徐鸣,郑继明,黄海,段鹏涛.广播电视监测的探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9(01).

广播电视技术先进事迹 篇9

--伊犁巩留县广播电视台李勇军同志先进材料

李勇军,男,汉族,出生于1967年1月,1988年进入巩留县 广播电视局工作任播出部技术员,1989年9月至1991年6月,中专毕业于广播电视学校家电维修班(脱产),毕业后一直担任广播电视台的技术维护工作,2004年担任广播电视台机房主任,主要负责播出部的技术维护和科室业务管理。参加工作以来,踏实工作,务实进取,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巩留广电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勤于钻研,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始终把学习作为提升修养、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坚持常抓不懈。为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并先后参加继续教育骨干培训、技术研讨、自治区广电厅举办的村村通技术维护、数字电视培训等活动,学习了许多先进经验和技术,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为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夯实了基础。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工作中充分应用所学知识,提炼出好的做法,总结成宝贵经验,经常组织播出部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和思想学习,本台播出部有好多50岁左右的老同志,他们对电脑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太少,我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对他们进行电脑知识培训,熟悉本台硬盘播出系统,通过培训使我台值机人员在业务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全心投入,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工作作风扎实、任劳任怨,在本台的设备维护、本县的村村通工程和大喇叭工程技术维护工作方面,始终奋战在技术维护工作的最前沿,并对本县各乡场广播站的人员在村村通和大喇叭工程技术维护方面进行了几次培训,使广播站的 工作人员在村村通和大喇叭工程技术维护能力得到的很大的提高,保证了群众收看到质量更高的广播电视节目。

三、坚守岗位,确保节目播出万无一失。

作为技术负责人,始终把安全播出工作放在首位,认真做好机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根据季节﹑天气特点,我制定维护计划,严格按照安全播出规程和技术维护规程工作,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保证了各项设备高指标、低故障率运行。一有紧急情况出现,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亲自带领技术人员排除故障。

四、建言献策,积极做好技术维护管理工作

立职岗位要求和科室实际,按照主管领导要求,参与制定了《技术维护管理制度》和各项考核制度,细化了考核标准和奖罚尺度,落实了值班员、带班长、技术维护人员、机房主任岗位目标责任制,形成了一级监督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的责任机制。推行了技术包保责任制,根据设备类别,将制播设备、信号源系统、供配电系统的技术维护工作分块量化,各大块均明确了责任人,包保负责技术维护工作,切实做到了管理到位,维护到位,初步实现了技术维护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五、勇挑重担,主动承担新设备操作与培训工作 这几年我台新进了好多新的设备,在设备厂家派人培训期间,虚心向指导老师请教,对设备的性能、指标及操控软件的使用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最终熟练掌握操作技巧和使用方法。并以点带面,将相关技巧和方法在单位内部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和推广,保证了我台新设备的顺利启用和广播电视节目高质量制作和播出。

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检修制度范文 篇10

广播电视播控、发射、传输台(站)担负着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和设备运行维护的重要任务。为了确保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加强全省技术维护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凡担负正式播出任务的1千瓦以上(含)功率的广播、电视发射台(含农场调频台)、转播台,分局级以上(含)广播电视播控中心、有线电视台(网),省级微波干线台、卫星地球站等技术播出台(站)以及各技术管理单位都要按照国家广电总局“不间断、高质量、既经济、又安全”的技术维护方针和省广播电视厅的要求,做好安全播出、技术维护和运行管理工作,并要贯彻落实好本制度。

第二条 上述广播电视台(站)都要按照要求,每季度填报一次安全播出(停播率)、播出质量(运行指标)、技术安全等各项报表。报表是反映和了解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情况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参加全省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奖评比的重要依据和资斜,必须实事术是、认真、准确、按时做好报表的填报工作。

第三条 各分局(农场)广播电视处(局)、分局直属各技术管理单位应在每季度末后一月的10日前(以邮戳为准)将所辖各播出技术单位的季报表汇总后统一报送分局技术部。如有迟报、缺报、错报等情况将扣减该单位本季度技术维护先进单位奖的评比得分。

第四条 分局技术部将各单位季度报表反映的技术维护情况汇总排名后,每季度向全局广播电视系统通报一次。

第五条 为了对技术播出单位的安全播出、技术质量 进行考核,分局拟实地检查或抽查各单位技术设备运行情况和维护管理工作。一般在每年的九、十月份,结合全局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奖的评比工作,组织一次检查活动。

第六条 检查或抽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机器设备运行状况;技术安全保障措施;工作记录;技术指标测试;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及其他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将检查或抽查的情况向全局广播电视系统通报,作为全局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奖评比的依据之一。

第七条 各广播电视技术播出单位如在设备运行、维护检修中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人身伤亡事故和重大设备损坏事故,应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如实报告。分局广播电视处(局)或分局直属管理单位在查清事故原因及责任后要做出必要的处理,并应及时向分局上报事故报告。报告要求:事故情况清楚;事故分析透彻;责任明确,处理合理;提出应吸取的教训和改进措施等。

第八条 各地农场广播电视处(局)和局直属各技术管理单位在每年10月20日之前向分局技术部报送安全播出、技术维护和设备更新改造等项内容的全年工作总结报告。年终工作总结报告要求内容具体,要反映出本技术维护工作方面的实际业绩和存在的问题,要有原因分析和明确的改进措施和办法。

第九条 分局每年在适当时候召开一次分局技术维护工作会议,总结前一年的工作,部署本的工作,提出目标、要求,表彰技术维护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技术维护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或现场会。各农场广播电视处(局)、分局直属技术管理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召开相应的技术维护工作会议。

浅谈广播电视移动接收技术 篇11

【关键词】广播;移动;接收技术

近年来,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是个热点,尤其是电视广播的移动接收,不仅吸引了广播业者的关注,更引起许多生产厂家注意。

本来,无线电广播在它诞生的时候,其特点之一就是它摆脱了原有的连线而有一定的移动性,但在早期,这种移动性主要受电源供电、设备尺寸的限制,基本上没有办法实现,移动接收带来什么技术问题也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在电子管时代,器件的尺寸比较大,耗电也多,真正的“移动”只在军事方面,便携式的收音机也有,但一直不能普及。到了晶体管时代,收音机小到可以放在口袋里,广播的移动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但是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所以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

1.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TTB)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是广播电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卫星数字电 视广播系统和有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以及其它辅助系统一起相互协同提供全面 的受众覆盖,是我国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网的重要部分。作为 ATSC、DVB-T 和 ISDB-T 后的又一个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该标准提出如下技术要求:业务模 式除了支持基本的单向广播外,通过扩展应该能够支持非对称双向传输,系统应 该能够支持室内外的固定接收和移动、便携式接收,具有较强的抗噪声、多径、 脉冲、单频、模拟及数字的同频和邻频等干扰的能力和快捕、低时延、高速移动 的接收能力,支持多频网和大范围的单频网组网。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中 最核心的信号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方式。该标准(DTTB)具有自主创新特点 并能提高系统性能的主要关键技术有: 能实现快速同步和高效信道估计与均衡的 PN 序列帧头设计和符号保护间隔填充方法、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系统 信息的扩频传输方法等。

2.移动接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移动接收采用的方式是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接收。因此,移动接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衰落,这是所有无线通信系统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固定接收可以采用分集接收等方法予以克服,但对于移动接收而言分集接收的方法显然不实用,因此衰落问题尤为突出。电波在沿地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阻碍物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实际到达收信天线处的电波除了来自发射天线的直接波外,还存在来自各种物体(包括地面)的反射波和散射波。反射波和散射波在收信天线处形成干涉场,此外,在移动通信中,还存在因移动台(天线)的快速移动而划过颠簸的波节和波幅的驻播现象及由于多普勒效应而造成的相移,凡此种种原因,就使得实际移动台接收到的场强在振幅和相位上均随时随地在急骤变化,使信号很不稳定,这就是无线电波的衰落现象。衰落的严重程度通常随频率或路径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目前还无法对衰落进行精确的预测,但区分绕射衰落和多径衰落两种不同类型的衰落是十分重要的。前者为慢衰落,短期信号中值电平在长期中的起伏;后者为快衰落,即瞬时信号电平在短期中的起伏。这两种衰落的表现和影响是不同的。另外,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不同的是,移动接收的关键点是移动。因此,移动接收还存在一个其他无线通信不会遇到的问题,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远处迎面驶来发出警报声的警车在离你越近时,汽笛声的音调越高。从警车到达你所在位置开始,音调开始降低,而当警车离开你后,听到的音调会越来越低,这种现象就称为多普勒效应。奥地利学家多普勒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朝你驶来的警车发出的声波对你而言稍微压缩从而相对集中,这时你听到的声音波长短于该声源静止时的波,而短波音调是高的。相反,离你而去的声源的声波稍微扩散,这时你听到的波长比该声源静止时的波长长,长波音调是低的,这样的效应对电磁波同样适用。比如一个趋近我们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它的频率高于该天线相对于我们静止时的频率,波长相对变短;相反,一个离我们远去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其频率则会低于该天线在相对我们静止时相对于我们的频率,波长相对变长。同时波长的位移量与天线的运动速度存在正比关系,即速度越快,则波长移动越大。以上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Doppler)。系统方面,移动接收还要考虑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特别是便携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问题。从基本原理考虑,模拟广播信号是不宜实现移动接收的。为了解决移动接收中遇到的问题,广播电视信号必须首先实现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无线接收,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只要在信号有效覆盖范围内,所有移动工具,只要配有接收设备,都可以接收数字移动电视信号。

3.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OFDM

OFDM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缩写,是在严重电磁干扰的下保证数据稳定完整传输的技术措施。OFDM的基本原理是:高速信息数据流通过串/并变换,分配到速率相对较低的若干子信道中传输,每个子信道中的符号周期相对增加,这样可减少因无线信道多径时延扩展所产生的时间弥散性对系统造成的码间干扰。另外,由于引入保护间隔,在保护间隔大于最大多径时延扩展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多径带来的符号间干扰。如果用循环前缀作为保护间隔,还可避免多径带来的信道间干扰。OFDM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主要技术特点如下:(1)可有效对抗信号波形间的干扰,适用于多径环境和衰落信道中的高速数据传输;(2)通过各子载波的联合编码,具有很强的抗衰落能力;(3)各子信道的正交调制和解调可通过离散傅利叶反变换和离散傅利叶变换实现;OFDM能够有效地对抗衰落和多普勒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受到干扰的信号能够可靠地接收。OFDM码率低,又加入了时间保护间隔,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其多径时延小于保护间隔,所以系统不受码间干扰的困扰。在有关移动接收的几种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都采用OFDM作为其核心技术。

4.移动接收制式

众所周知,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目前有多种制式,这些制式总体上可以分为单载波方式和多载波方式两类,美国用的ATSC是单载波的,欧洲的DVB-T是多载波的。英国是实施DVB-T标准最成功的一个国家,并成功地开通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法国、瑞典、西班牙在实施地面数字广播方面也获得了成功。除我国自己提出的若干种制式,我国DTTB的制定原理是:(1)传输信息要大,支持包括高清电视的多媒体广播服务;(2)抗干扰能力强,在一般室内环境下可接收;(3)与现有模拟广播电视频道兼容,并有利于频道规划和摸拟向数字过渡;(4)具有灵活性;支持标准高清晰度和高清晰度兼容的是视广播,支持移动接收设备,支持便携接收设备;(5)具有可扩展性;支持包括互联网的交互数据综合业务,支持广播网络化的发展需要。整体性能指标应优于或相当于相应的国外现有标准的性能。

网络广播电视台技术方案设计思路 篇12

关键词:网络广播电视台,三网融合,关键模块设计

0 引言

2010年7月28日, 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黑龙江电视台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 呼号为“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这是继中国网络电视台 (CNTV) 和安徽网络电视台之后, 总局颁发的第三个“网络电视台牌照”。这标志着黑龙江电视台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驾驭、把握新媒体的进程中又迈进了关键性的一步。

依据最新网络应用技术成果和网络电视技术发展趋势, 黑龙江电视台着手建立一个安全稳定与先进技术应用并存的网络广播电视台技术系统。

1 总体框架

1.1 建设目标

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基于安全、高效、实用、开放、扩展原则, 建设一个集网络素材共享、视音频网络化制作和媒体资产管理及网络化多平台发布的综合性数字化、智能化的网络广播电视台系统。该系统包括内容采集、节目生产、内容管理、智能化发布、互动社区、网络化多平台播出等子系统, 并通过相应的通讯接口与台内的其它系统互联。

建设目标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完整的适用于电脑终端、手机和互联网电视三屏发布的后端技术支撑平台。

2.实现我台音视频节目的网络互动直播和点播。

3.按照新媒体特性, 将我台节目进行再整合, 实现增值服务。

4.建立网络新媒体资讯平台的管理机制, 建立网络原创作品库, 在拓展网络应用的同时, 实现对电视台传统节目的反向支撑。

1.2 设计原则

1.安全性

网络电视系统的稳定可靠是流媒体平台正常运行的关键保证, 应合理设计系统架构, 制订可靠的系统备份策略, 提供系统安全防范措施, 保证系统平台具有可靠的冗余性, 最大限度地支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于用户登陆、用户权限管理、个人工作记录、信息安全、流程控制等方面必须做到安全, 同时系统考虑到各种特殊情况下的恢复机制和备份机制, 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以及灾难恢复。此外, 系统对应设计对有害、危险信息的过滤、检查机制, 并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将以发布的有害信息在网站上全面删除。

2.易用性

系统管理功能丰富, 操作人性化, 可以对系统进行全面监控;各类维护信息展现直观, 并可以根据要求进行调整。

3.开放性

整个系统应采用开放式的设计方案, 具备灵活的扩展能力。基本技术路线采用B/S结构, J2EE, .NET和三层体系架构, 具有较好的扩展性, 可以在任何一个层次上实现基于集群技术的扩展能力, 功能实现基于大型关系型数据库 (如SQL Server数据库、Oracle数据库等) 、企业级中间件 (如WebLogic等) 、流媒体播出、广告管理系统等。其他功能可以在相应层次上集成相应的软件, 或通过产品提供的应用开发接口进行定制开发。应用层系统的开发支持通用的J2EE和.NET标准的中间件产品。在产品的应用层采用JAVA、JSP、COM、ASP等技术进行开发, 底层系统提供的XML数据交互标准能够很方便的支持系统间数据的交换。

4.扩展性系统的扩展包括下面几个层次:

1) 数据的扩展:可以利用可视化的工作界面, 进行数据的增加, 或通过数据库管理工具, 创建新的数据表。

2) 应用的扩展:可以在Web界面上直接集成其他应用系统, 如流媒体应用和网站应用的结合就属于这个层次。

3) 网站建设平台应用层具有非常好的开放性:可以利用内置扩展字段进行内容的属性扩展, 或利用接口进行应用开发。

4) 底层数据完全支持XML, 可以实现不同系统间数据的交互。

5) 系统支持集群和负载均衡技术, 可以根据业务规模需求进行系统扩展。

5.先进性

系统采用技术先进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网络平台、网络协议、数据库系统。

2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思路

2.1 网络架构规划

如图1所示, 系统采用全程H.264编码, 采用标准千兆以太网架构, 选用NAS存储, 视频流采集、收录以硬件编码器方式实现, 编码器输出IP流还提供前端流媒体服务器供直播使用。前端发布初步规划台内部分可实现1万并发, 联通及电信双线接入, 采用自主发布与CDN相结合的方式。

2.2 编码器

采用支持H.264格式的硬件编码器, 对每一路SDI输入至少提供四路以上不同码率的实时IP流输出。输出视频编码格式为H.264格式, 输出码率可自由调节。

2.3 存储规划与设计

由于采用全程H.264编码视频文件, 内容生产平台和发布运营平台采用NAS存储各一套, 选用企业级SATAII驱动器。每套存储配备20T容量, 存储体具备240MB以上稳定读写带宽能力, 具有双控制器, 支持自动故障转移 (failover) 。支持快照功能。支持4个千兆以太网口, 4GB系统缓存, 同时具备80TB以上扩展能力。配备5块热备盘, 支持热备盘自动RAID盘重建、提供最大LUN数量、支持CIFS, NFS v2/v3/v4, FTP, HTTP, WebDAV等。

2.4 应用服务器

发布域服务器和制作域及采集域服务器全部采用linux或FreeBSD操作系统。

2.5 收录系统

系统采用IP流收录方式, 单台服务器至少支持24路流信号收录。

1.收录服务器本地编单和控制

在IP流收录服务器本地, 通过收录控制软件可以对收录服务器的各项参数进行调整和收录状态控制, 同时也能够进行收录节目单的编辑及修改。

2.远程BS编单和控制

IP收录服务器提供WEB服务功能, 在网路中的远程计算机通过WEB服务可以采用BS方式对IP收录服务器进行编单和收录监控。

3.统一网络账户管理

无论是采用收录服务器本地登录还是采用远程BS登录IP收录服务器, 都需要通过系统网络管理软件中的人员信息读取用户登陆信息。

2.6 集群转码系统

集群转码根据各业务平台的实际需求, 自动匹配策略, 选择组合相应的编解码器, 生成编码格式和码率符合用户需求的节目。

集群转码支持台内各系统通过总线传送的通用视频节目格式转码。包括从大洋高清网、索贝高清网、索贝标清网、AVID高清网、大洋媒资系统、新奥特收录系统、新奥特广告串编网传送的节目格式;支持多种格式媒体文件的离线编转码输出, 包括FLV (H264) 、WMV (WMV9) 、MP4 (H264) 、3GP (H264) 、TS (H264) 等文件格式;支持的输入文件及编码格式包括:FLV (H264) 、WMV (WMV9) 、MP4 (H264) 、3GP (H264) 、RMVB、MPG (MPEG2) 。

2.7 互联接口设计

系统需要与台内媒资系统、高标清播出系统、广告串编系统、收录系统、其他高清制作系统以及台内综合办公系统实现有效互联;视音频数据、元数据要求以标准的AUTO EMB、WEBSERVESE、可选择或可配制的XML信息或其它的标准, 统一规范接口定义, 以保障和各个业务、分发平台的多媒体内容信息对接。

互联接口采用WebService及FTP方式实现, FTP同时具备服务端及客户端两种模式;接口系统内提供XML的读取、翻译、查询及解析等功能。建立的接口标准需要在考虑现有应用的基础上, 做到开放性高、兼容性强, 采取模块化方式并入整个体系, 能够支持后续各项应用业务的进一步扩展, 同时提供开放WebService和数据传输的标准接口。

系统支持与IPTV平台的无缝连接, 通过接口实现与其进行交互, 交互的数据包括:视音频节目的高低码流、元数据信息。元数据包括各平台数据交互信息、视音频相关联的图片、文字、附件信息、EPG等。流媒体系统预留与CDN分发网络接口, 便于未来无缝升级。

3 系统硬件模块技术设计

3.1 内容生产平台设计

如图2所示, 平台以“三屏融合”为设计理念, 以工作流模式实现全部生产流程的控制, 由内容生产平台、流媒体播控平台、运营发布平台三大部分组成。各业务平台内部、业务平台之间全流程贯通, 流程可定义, 并能灵活配置, 充分考虑未来手机平台、互联网电视平台的应用需求, 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适应性。

1.内容采集子系统

内容采集子系统由网络抓取模块、收录模块、上载模块以及其他系统引入模块组成。

网络抓取模块通过爬虫等机制对指定网站做智能搜索, 以增量的方式将符合条件的媒体文件保存至服务器;

收录模块负责IP流的统一收录, 能够在统一编单下进行自动化收录, 编单系统采用B/S架构;

上载模块支持各类介质与文件的上载与导入, 包括通过放像机的磁带上载, DVD/VCD、P2卡/Sony蓝光盘、各种格式文件等各类文件方式导入。具备高标清兼容能力。

为了保证内容生产平台的绝对安全, 避免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内容采集子系统中与互联网相连的部分 (网络抓取、网友上传视频) 必须与内部系统之间进行物理隔离, 所有内容只能通过USB或者火线传递到系统内部。

2.内容加工子系统

系统主要负责H.264编码格式媒体文件的编辑, 配置了基于BS架构的快编软件完成成品节目的拆分、合并、剔除广告、加字幕台标等基础工作, 同时辅助少量的传统CS架构精细编辑工作站, 完成少量的复杂精细编辑任务。

为了保证生产视频质量, 还增加了自动技审软件, 对生产的每个视频进行自动审查。

内容加工子系统的编辑工作站能支持多格式、多码流、变GOP素材的混编, 能适应长宽比不同素材的导入, 支持丰富的特技功能;还具备文稿功能, 及流程管理、工作流驱动功能。

由于收录系统对同一节目的收录, 保存为H.264编码的多种格码率文件, 编辑系统可以任意选择一种码率进行编辑, 任务完成提交后台转码合成时, 该节目相关的其他码率文件能自动进行相应修改。

3.内容管理子系统

提供多种素材检索方式 (支持全文检索、参量检索等检索方式) , 提供多种检索辅助技术, 以及多种管理手段实现对素材进行浏览、编辑、访问控制、申请、审批等功能, 同时还提供素材的主题化管理、业务统计。

在内容管理子系统中实现同一素材的多码率保存。

承担媒体文件的迁移任务, 在线、近线、离线管理服务、后台任务调度, 用户注册、用户信息管理、权限控制等。

4.内容转码推送子系统

内容推送子系统负责将网络电视台形成的节目转换成适合于指定发布平台的格式, 配合相关的元数据, 一并推送给发布运营平台的在线视频数据库。

5.生产管理子系统

生产管理子系统由网管模块和统计模块组成, 主要实现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定义工作流, 提供基于流程引擎的自动调度、具体流程图像化监控以及业务统计功能。

通过网管, 实现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存储管理、参数配置、数据统计等多种功能。

统计模块对各岗位工作量的数据统计, 实现核算管理、成本核算。

3.2 流媒体播控平台需求

通过流媒体播控平台, 实现网络广播电视台的直播、点播、轮播 (虚拟频道) 、直播时移等视音频流播出形态, 同时提供直播流监看功能, 确保节目播出安全。

1.直播流媒体播控

主要实现直播编码, 并通过基于Linux操作系统、支持多种主流传输协议和流媒体文件格式、具备直播时移功能的流媒体服务器实现P2P+CDN自适应的直播流媒体传送, 同时直播流媒体服务器支持直播流中嵌入台标和插播字幕功能。

2.点播流媒体播控

通过基于Linux操作系统、支持多种主流传输协议和流媒体文件格式的点播视频交互应用流媒体服务器实现P2P+CDN自适应的点播流媒体传送, 同时点播流媒体服务器支持插播字幕功能。

3.直播/轮播流实时监看

实现对播出流 (主要指直播流) 进行监看, 同时具备对对应的EPG监看功能。

4.直播点播客户端播放器

播放器为网页内嵌形式, 以flash和silverlight两种技术实现, 并可支持HTML5技术。

3.3 运营发布及应用平台

发布运营平台由运营支撑与后台管理和前端发布应用两个子系统组成。

发布运营平台, 包括前端发布和后端运营。前端发布负责面向三屏业务的发布展现, 用户三屏互动功能以及提供社区、嘉宾访谈、网友上传等服务。后端运营包括后台的内容发布管理、广告管理、用户管理、社区管理、登录认证、内容搜索、用户计费等功能。

4 系统安全设计

4.1 数据安全

重要的收录数据除了利用收录服务器将数据存储在存储体中外, 同时备用录像机, 在收录系统故障或非编网络系统故障时可立即采用磁带收录, 以备制播之需。

采集上载、编辑的数据保存的存储体, 选用的是著名厂商的顶级产品。采用数据盘+校验盘+备份盘的RAID方式进行数据的存储, 硬盘损坏由备份盘自动替换, 数据丢失可以由校验盘自动恢复。

为了确保文稿及编目数据的安全, 对存放数据的磁盘阵列硬盘采用相应的RAID技术;同时采取相应的备份措施, 采用专门的数据备份软件定时将这些数据备份出来, 一旦出现一些灾难性事件, 可以利用备份数据进行恢复到故障发生前的任一时间状态。

4.2 结构安全

在网络结构上应严格杜绝单故障崩溃点的存在, 通过对网络负载进行平衡及对关键设备进行备份等方法, 从理论上消除局部故障导致全局瘫痪的可能。在存储上采用多个双控制器机头的方案, 一方面是为了带宽的考虑,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单点故障的考虑。数据库采用双网络链路连接, 并实现了主备机制。

网络采用安全交换区方式将网络分离。配置内、外网防火墙, 保护数据的安全, 配置IPS和网页防篡改系统, 保护网络电视台的安全。

以太网方面, 采用核心层和汇集层链路冗余的方式, 接入层采用分散接入的方式, 保证交换设备出现故障时不会引起整个业务系统瘫痪。进而在生产网内部划定各个不同的安全区域, 划分安全区域是以一个业务系统为一个VLAN, 这样可以保证各系统之间的相对独立以确保安全。在汇聚和核心交换机上设定的访问规则, 规则遵循各个业务系统之间无法相互访问, 只能通过业务支撑平台进行互连互通的方针, 并且按需配置, 只保留必要的访问通道。

4.3 设备安全

IP网络的安全很大程度体现在网络主干设备的安全性上, 必须加强网络设备的安全性。

1.设备交互式访问的安全管理。通过RADIUS/TACACS+等认证系统和技术, 可以对访问本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验证, 加强对网络设备访问的安全性;

2.采用复杂的登陆口令, 保证登陆口令与enable密码不能一致, 并考虑定期更换;

3.分级特权登记。网络交换机产品可以分配15种不同的特权, 每种特权有限定的命令集, 使得每个特权用户只能执行某些命令, 从而提高对设备管理的安全性;

4.核心网络设备采用双电源接到不同的UPS电源系统上, 保证网络设备不间断供电。

5 结束语

上一篇:赵洪梅--十三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下一篇:水电站设计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