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体会

2024-10-11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体会(共11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最近阅读了胡适先生的作品《差不多先生传》,读完这篇文章后如芒刺在背,这位差不多先生最终因为“差不多”而枉送了自己的性命。这位“伟大”的差不多先生,其实就是那些不精益求精,凡事不认真人的真实写照。

“差不多”其实是差多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作为特钢公司的一名设备管理者,要带头向“差不多”的思想说不!

“差不多“思想的危害:因为“差不多”的思想害人害己。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我们无时不遭遇“差不多”。连铸结晶器螺栓紧固的“差不多”就行了,导致运行过程中发生渗水影响生产的顺行;连铸机校弧“差不多”就行了,会增加连铸坯发生裂纹以及导致漏钢的发生率,最终引起产量和质量上的损失;电炉合金加料称重精度上的“差不多”导致电炉钢水冶炼成份的不合格;备件验收的“差不多”导致备件在线安装精度不够,产品质量更得不到保障。

可见,工作中的“差不多”思想危害有多大。管理者必须增强责任心,对待工作不能满足于“差不多”,坚决抛弃侥幸心理,向“差不多”说不!

质量是我们特钢生存和发展的“饭碗”。我们要守住这条“生命线”,就必须把工作做细致,大力推进工艺、设备、管理等流程的标准化,古人云“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我们只有通过精细的管理、可靠的设备精度、细致的标准化操作,才能实现特钢产品的.“零缺陷”。

工作中“差不多”思想是我们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特钢人必须上下同心、增强责任感,摒弃掉“差不多”的思想,不断创新、精益求精,打造国内一流马钢特钢品牌之梦才能真正实现!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体会 篇2

问题化学习是一个师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的过程。问题化学习的学科教学价值,在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构问题系统发展学科思维。在问题化学习的课堂里,学生从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到提出有学科价值的问题,学会聚焦核心问题,以及能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从围绕核心问题的解决自构问题系统,到能为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一个学习任务,并为完成这个任务设计自己的学习步骤。

在本课教学时,学生处于问题化学习较为成熟阶段,已经学会了从标题、关键句、文体特征提出核心问题,也能够初步构建起自己解读文本的问题系统,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读文本的能力有限,他们初步构建的问题系统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问题系统中问题间的排序不够清晰合理,对于先解决什么问题后解决什么问题随意性比较大。

以此课为例,有小组以中国为什么成了一个“懒人国”为核心问题,分别按序设计了以下问题:中国成了懒人国与差不多先生有什么关系?人们为什么以差不多先生为榜样?差不多先生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特点?如果学生能够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倒过来排的话,解决核心问题更加容易些。

其次,学生的问题系统形式不够多样,内容不够丰富。

在问题化学习中,我们把具有内在联系的系列问题称为“问题系统”。在学生尝试构建问题系统的初期,他们设计的问题系统通常呈现比较单一的问题链形式,问题集、问题网、问题树等形式运用得较少。这不利于核心问题的解决,也很难把文本挖深挖透。

再次,学生的问题系统具有多变性。

相对而言,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显性的静态设计,问题的设计、排序、衔接等比较固定,在以教师的教为主导的课堂设计中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以学生的学为主导的问题化学习课堂中,学生虽然在课前会设计出自己的问题系统,但他们的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设计,他们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发新的问题,从而补充完善自己的问题系统。

[学与教的设计与过程]

(一)《差不多先生传》预学设计

■学习目标: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学习难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学习内容:

1.词语积累(略)

2.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表格略)。完成“差不多先生档案一”,具体包括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贯、身份、外貌特点(眼睛、耳朵、鼻子和嘴)、记性、思想、口头禅。完成“差不多先生档案二”,包括对差不多先生死后的评价与产生的影响。

3.请完成以下任务。

(1)作者运用夸张、反语等手法,使得文章的语言极具表现力并充满着幽默讽刺的效果,请摘抄这样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所摘抄的句子。

(2)在阅读本文时,我产生了哪些问题?

(3)在小组讨论时,我们认为本文的核心问题有哪些?

(4)我们小组设计了3~4个问题,按序排列后,发现解决核心问题的路径是怎样的?

(二)学与教的过程设计

1.确立核心问题

学习活动设计: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简要分析问题单,确定核心问题及解决路径。

课堂实况:各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以不同的核心问题设计了自己的问题系统,教师发现这些问题系统具有相似之处,6组学生中有5组围绕关键句提出了自己的核心问题,其中3组是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全国人的代表”?另两组分别是:“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为什么作者这样说呢?为什么作者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最有名的人”?还有一组则从标题入手提出了自己的核心问题:人们为什么要为差不多先生立传?

课堂实录:

师:有3个小组都以为什么差不多先生是“全国人的代表”这一问题为核心问题,我们就暂且以这一问题为核心研读文章。接下来,请大家参考问题单上的问题系统,一起来看看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可以设计一条怎样的路径。

生:我们可以看看差不多先生做了什么事。

生:从这些事情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差不多先生有哪些特点。

生:我们组设计了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他的名字叫差不多先生?

师:建议大家在设计路径时设计四五个小问题,那针对我们的核心问题还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生:差不多先生有哪些影响?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刚才大家围绕着核心问题的解决共设计了这4个小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以这些问题为路径走进课文《差不多先生传》。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已经确立了本组解读文本的问题系统,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可以进一步明确核心问题,找到集体学习的切入点。

2.梳理情节

学习活动设计:1.什么是人物传记?2.文章中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这几件事是如何安排的?4.作者为何要选这些材料?5.这些事例表现了差不多先生怎样的特点?通过这5个问题的解决,结合预学单,进行以下教学:“传”是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梳理情节(买错糖、记错地名、记错账、错过火车、请错医生);按时间顺序,叙述由简至繁,事情后果及程度逐渐严重;体验这些材料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差不多先生一生做事马马虎虎、从不认真、敷衍塞责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关注情节的选择及排序,让学生初步感受差不多先生在做事时敷衍了事、马马虎虎的个性特点。

3.赏析人物形象,丰富问题系统

学习活动设计: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5~10段,与差不多先生进行问答辩论,重点关注差不多先生的口头禅及他的心理表现,并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

学生分组按序散读,然后每组派出两名学生为大家朗读,要求读出差不多先生不肯认真的特点。

生:朗读“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

师:你们有没有问题问这位差不多先生?

(学生沉默)

师:老师有个问题,差不多先生,你怎么会认为千字比十字只是多了一小撇呢?

生:写的时候并没有算这个账到底是多少。

师:那千字和十字真的是差不多吗?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学生最初问不出问题,这时候教师就要进行提问的示范,用步步追问让学生体会提问的视角并意识到差不多先生把“十”字和“千”字写错就是一种危害他人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有了这种示范,接下来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学生问答辩论片段示例:

片段一:

生:朗读“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师:哪个字是我们可以嚼一嚼的?为什么?

生:“总”字,表现出差不多先生始终没有意识到他自己的问题。

师:看来我们已经发现了差不多先生的问题,可惜的是他自己还没意识到!针对这一段,我们还有问题吗?

生:差不多先生,都迟到了,你还“从从容容”“慢慢地”,为什么呢?

生:那是因为“我”对任何事情都看得透,想得通。

生:既然你想得通,为什么还要生气?

生:“我”是对火车司机这么认真想不明白。

师:原来他对自己是想得明白的,但是对于火车司机的做法是无法理解的。

片段二:

生:朗读“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

生:我想问差不多先生,你的家属为你买药,为什么患上了和你差不多的毛病?这两者有关系么?

生:我们每个人通常都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很珍贵,为什么他知道找错人了,还是让牛医给他治病呢?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朗读与问答进一步揣摩差不多先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深层次感受与理解。因为对于问题化学习而言,课堂就是学生、教师、学科(文本的作者、故事中的角色、历史人物、历史学家、自然定律的科学发现者)之间的基于问题不断发现与解决的对话过程。

4.析环境,悟写意

学习活动设计:为什么差不多先生会成为“中国全国人的代表”?作者胡适先生对此持什么态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差不多先生是确有其人吗?作者为什么要为他立传?围绕这几个问题的解决,学生朗读末段,分析“差不多先生”死后众人的评价及影响。学生小组讨论文中运用反语的表达效果,再读末段,反复体会(“格言”“德行”“圆通”“榜样”等)。总结:运用反语,讽刺了差不多先生的凡事从不认真、敷衍苟且的行为。结合第2、第3段及末段内容,作者通过这样一个虚构的人物针砭了国人的劣根性。文章传达了作者对此鲜明的讽刺与深刻的忧虑(“人人”“处处”“各”“天天”“中国全国人”“不很”“一命呜呼”“绝气”“不肯”)。

设计意图: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紧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刻画人物时所用的语言,通过品读文中的反语、夸张及虚词、实词,体会字里行间潜藏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差不多先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理解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尖锐批判,从而达到警醒的目的。

5.巩固

学习活动设计:试运用反语或夸张,用幽默的语言讲述差不多先生的故事。

课堂实况:回顾今天的学习,是不是按照课的开始我们设定的路径(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特点,名字为什么叫差不多先生,有什么影响)解决了核心问题——为什么他是全国人的代表?当解决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很多新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另外一个大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为差不多先生立传?而这又是我们另外一组学生在设计问题系统时找到的核心问题。真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我们学会带着各种问题有序而又深入地仔细解读文章内容,我们就能把文章读得更透。

设计意图: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话锋一转,将最后的落脚点放在对问题解决路径的回顾上,并通过课后练习来达成这一目标。

6.练习举隅

(1)课外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阿Q正传》。

(2)以《我不行先生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A.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和典型事件;B.尝试运用夸张、反语来增加语言的讽刺效果:C.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

[专家点评]

所谓问题化学习者,在我看来,他们应该是在面对特定的学习任务时,能够主动介入元认知系统,综合高效地运用各种认知策略与方法,以学习者对问题的自主发现与解决为主线,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和智慧的持续发展。在此情境下,学习是一种学习者与环境(任务)的交互,一种能产生并发展高阶智力的智慧行动,它体现为对事物认知的识以及对事物施为的能,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转知成能”“转识成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问题化学习是一种智慧学习。

差不多先生传 篇3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说:“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烟煤,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疾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生走进病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就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开,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思维互联网]

好一个“差不多先生”,竟然将红糖买成白糖,把“千”字写成“十”字,你说他糊涂不糊涂。在你的周围,是否也有这样的“差不多先生”,说不准,你自己就是一位“差不多先生”哦。同学们,写一写你的小伙伴或者你自己的“差不多”故事,也许它也是一篇很棒的《差不多先生传》哦!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体会 篇4

近日,有幸拜读了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文章诙谐幽默,颇有深意的语气描写了一个全中国人的代表——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一生到死凡事都不讲求认真,“红糖和白糖差不多”“陕西和山西差不多”“千字和十字差不多”“今天走和明天走差不多”“八点三十和八点三十二差不多”甚至到临死时说出“活人与死人也差不多”这句话来,更有甚者去赞扬他,称赞他看的破,不计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叫他做圆通法师,久而久之人人都去效仿他,最终中国成为了一个懒人国。

虽然看起来胡适先生有点夸大其词,引人发笑,但却发人省醒。的确在工作中,我们周围就存在着很多“差不多先生”,甚至我们自己可能就是个“差不多先生”,我们也经常把“差不多”这句话挂在嘴边。检修作业时尺寸“差不多”就行了,巡检时问题发现“差不多”就行了,记录数据时数字“差不多”就行了……任何事物都留有偏差,久而久之这种偏差变成了习惯,就会忽略不见,慢慢演变成隐患,造成事故的发生。我认为在工作中不死板,不追究别人的过错,不计较一些小问题固然是好的,但不肯认真,不肯计较,不肯算账,一味的追求“差不多先生”就是没有梦想,而没有梦想就没有未来,“差不多”其实就是差多了。

记得曾经在一次生产操作中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操作人员在记录报表时发现主线DC2供水压力比平时偏低了0.1Mpa~0.2Mpa,但还在正常范围内,于是就向当班正值班汇报,正值班看了一眼后说:“没事,差不多就行了,都正常,放心吧!”操作人员还是不放心,于是向主操汇报了这个情况,主操意识到这件事情可大可小,立即前往现场查看,发现管路泄压阀发生故障正在持续泄压,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造成主线高压除磷泵跳泵,轧线停产的后果,于是立即采取措施,手动重启了泄压阀,并且恢复了正常工作,保证了主线安全生产。工作中时常就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如果万事都做“差不多先生”就会很容易出现纰漏,而有些人在工作中虽然表现并不出色,但他们尽职尽责地全身心投入,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反而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那些“差不多先生”却因不具备这种工作精神,结果让自己逐渐平庸下去,辜负了自己的潜能。

当今马钢正走在改革创新,做强品牌,全面精益运营作为推动马钢实现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的时刻,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杜绝做一名“差不多先生”,提高责任感,摒弃一切懒惰思想和行为,把本职工作做细,做精,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用自己的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读差不多先生传有感 篇5

原来是讲一个名叫“差不多”的人。小时候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却买成了白糖,妈妈骂他,他还摇摇头说:“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钱铺里做伙计,常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就这样,在自己生死攸关的时候,也是差不多就好了,直到绝气。

“千”和“十”在差不多看来是差不多,但在生活实际中可是差太多了,一个千能换许许多多个十,而许许多多个十才只能换一个千。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扮演着“差不多”这个角色。出去玩袜子弄脏了洗不干净,差不多就行了;背古诗时,背地磕磕吧吧,差不多就行了;写作业时,字写得歪歪扭扭,差不多就行了。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这些行为都是不对的,如果大家以后做事认真一点、仔细一点,中国就一定能蓬荜生辉。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以后,我懂得了一些道理,做人要一丝不苟,要认真仔细,才能有好成绩。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体会 篇6

三维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2.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难点: 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教学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从内容上讲,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在语言上,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体会他的讽刺艺术难度也不是很大。但是,因为作者写作的时代离我们学生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在探究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的时候学生很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穿插讲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作者写作的目的。有的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将理解局限于“差不多先生”的这一种现象。而胡适先生要告诉我们的是:人性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病态的中国。是希望通过差不多先生现象警醒国人,革除陋习。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我有意识的设计了《我不行先生传》来达到巩固三维目标和深化文章现实意义的目的。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话说差不多

1播放录音(寻人启事)板书课题、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现代作家、学者、思想家胡适先生。(指名学生寻人提供线索)

(看样子,还是很难找,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的具体趣事吧!)。

二、导读: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高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中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板书:事件(买糖、读书、记帐、乘火车、请人医病)

2、(发生在差不多先生身上的事肯定不只这五件事)发挥想象,为差不多先生补写一件事。

请学生评价学生的补白事件,并了解差不多先生的性格特征。

教师小结:由差不多先生的外貌及个性特征大家能不能帮老师再找找。有人这样评价胡适:“胡适一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有极为可观的成就,至今无人企及。”由此可见他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其实他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寻人,而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三、析读: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1、指明学生介绍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一般方法?

2、教师明确

①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

②抓议论句。

③抓开头或结尾。

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

4、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相机点评。

明确:唤醒国人,革除陋习。

四、寻读:赏析语言(这篇文章唤醒了当时很大一部分人,让他们觉醒,那这篇文章的魅力是无穷的,下来我们就语言来稍加欣赏一下。)

1、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幽默、好笑、有讽刺意味)

2、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幽默,好笑或具有讽刺性的句子。

3、那么大家从这些句子中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通过自主、合作进行品析。

(提示:品析句子的一般方法:朗读体会情感;分析语言的结构特征。)

4、学生交流学习结果,教师点评。

五、拓展

(我们从胡适先生灰色幽默的语言中,读出了一股辛酸!读出了一种愤懑!深刻体会到作品在当时的深远意义。80多年过去了“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先生”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绝迹了吗?)

现在大家对照课文,看看我们自己或周围有没有“差不多先生”这种现象?(举出事例,说出结果或危害)

六、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的内容,探究了作品的时代意义,品析了这篇文章幽默的语言艺术,其实人性的发展是多方面,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中,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下,我们应该不断的自省,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强大,希望老师下面的这道练笔能给大家带来某些启示。

七、练笔

以《我不行先生传》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和典型事件。

2、尝试运用夸张、反语来增加语言的讽刺效果。3、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附板书: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买糖 读书

事件 记帐 风格:差不多 乘火车 请人医病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篇7

“ 差不多先生”经常会把“十”写成“千”,把“陕西”说成“山西”,他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凡是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 看到这里,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件事。 这是一个周末,妈妈带我去超市买电饭锅。不一会儿,我们挑好了电饭锅。售货员阿姨拿一个没有开封的电饭锅放到我跟前,对我说,“你看看吧。”妈妈说“你看吧!我去付钱”售货员阿姨帮我把包装打开,提出了电饭锅,我只是你简单的看一眼,心里说:没错,是我们挑好的那一种,新的不会有什么问题,差不多就行了。阿姨就把电饭锅放回包装箱内。我们拿着它,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晚上,妈妈拿出电饭锅,把米淘好,放进了电饭锅中。忽然,妈妈的目光定在了一点,“咦,怎么了”我奇怪的问,“你来瞧瞧,这是什么?”

我过去一看,原来,电饭锅的外壳上,有一道明显的撞击的痕迹,足有碗口般大小。我太粗心了,这么大的痕迹居然没有看到!正是这“差不多”的念头,使我吃了一次亏。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篇8

其实这篇文章说的就是那些干事马马虎虎,做事不肯认真的人,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有过和差不多先生一样的经历。记得我在退火炉岗位上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因为疏忽大意,将一卷退火温度应该设为840度的汽车外板,按照820度给生产了。这件事被作业长知道后,他狠狠的教训了我一顿,告诉我这样的产品如果送到客户手中,极易引起冲压开裂,造成产品质量异议。当时我还有点不服气,认为800多度的工艺温度只低了20度,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吗?第二天作业长,将检化验中心的检验报告给我看,因为我的疏忽那一卷钢果然性能不合,看到我无话可说,作业长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干事情一定要细一点,再细一点!”这样的话,我一直记到了今天,每当我工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我总会告诉自己,我可以再细一点,再认真一点。

同样的事情在我同事的身上也发生过,当时在生产汽车结构板,其中有一卷要更换其他品种的防锈油,他嫌来回切换油品比较麻烦,就准备不更换了。

我发现后让他立即更换,他不高兴的说,都是防锈油应该差不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让我不要太较真,于是我就将自己的例子说给了他听,并告诉他:既然每道工序都制定了工艺标准,那么我们就一定要按照标准化进行操作,如果我们对待产品的品质不较真,总有一天市场会较真的将我们抛弃。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体会 篇9

——读《差不多先生传》有感一(8)柏雨航

这几天闲来无事,便去借阅了一本《差不多先生传》来品析,看了之后真是觉得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生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和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必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我还以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现在想来,如果是医生做手术时一不小心写错了,那病人得承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到“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呢?如果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这时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咳嗽一声或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却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用纠正,那么可能导致卫星坠落,造成严重后果„„

看来,我们做事情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够像差不多先生那样马虎,事情才能成功。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既是如此。

1读《读者·2013冬季卷》有感

初一(8)班伍华金

翻开眼前这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尽是一篇篇充满着时代气息的美文,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徜徉于美文间,感受着人生哲理,不亦乐乎!

精美的封面图书,一只停在花朵上的飞蛾展翅欲飞,仿佛暗喻着那些胸怀大志的人。几篇卷首语更以一个个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个人生哲理,激励着我们去探索。

其中《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这一历史议论文,文章从“丧失二十年的光阴”这一小标题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同时对政府内层也要革新,才能实现中国梦。以一种强者的气概雄立于世界东方,以不至于重蹈近代史的覆辙与屈辱,接着“洪秀全失败”这一标题来告诉我们:既要改革,又要守旧,在发展现代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实现以上若干点。

世界因不同而美丽,人生因拼搏而精彩。读了这本书,更能体现世间百态及人性的缺失。只有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而前提是,我们要不断阅读,不断开阔知识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学习······努力将自己打磨成一把“国之利刃”!

读《感恩父母》有感

初一(8)陈杰

读《感恩父母》有感作为小树应该感谢土地,因为土地养育了它;作为小鱼应该感谢大海,因为大海是它的家;作为小鸟应该感谢蓝天,因为蓝天给了它自由;而我作为一个孩子,最应该感谢的就是我的父母。

《感恩父母》就是这样一本教会大家学会感恩的好书。世上纵然有无数的人需要我们去感谢,去感恩;纵然有无数的人在你一生中帮助了你;纵然有无数的人给了你支持。但是,请不要忘记,你的家中,还有两个人在屋中,在等着你啊!他们就是生你养你的父母啊!母爱没有具体内容,却自有打动人心的力量!面对如此的母爱,我们还能说些什么?世间情谊无数,唯有母爱最为无私,它不求任何回报,只懂得默默地付出。完整的家庭里,除了母爱,还有父爱的存在。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父亲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坐标,为我们铸造了展翅飞翔的翅膀。父爱是金,是沉默的金子。他无需语言的表达,它是心与心的交流。父母生下我们,尽心尽力的抚养我们,使我们平安快乐的长大。当我们在学校里拿回一张张奖状时,父母在一旁欣慰的笑着:当我们有了虚荣心,嫌弃父母的模样,父母在一旁无奈的叹气。父母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谈起;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不愿在众人面前夸赞炫耀;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普通的,普通的就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就是这样的双亲,在你跌倒的时候,扶你起来,教你站立,指引你一步

步走向成功。

同学们,让我们铭记父母的恩情,感恩父母的养育。风雨人生路,让感恩与你我同行!

读《桃花心木》有感

初一(8)成在新

朋友,你见过桃花心木吗?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自从我读了《桃花心木》这篇文章之后,桃花心木就在我心中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作者老家一块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当树苗种下后,种树人来浇水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水量也时多时少,甚至树苗有时枯萎了,他就来补种几棵。

为什么他做事这么没有规律,可为什么做事又那么从从容容?原来种树人是模仿老天下雨,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不产生依赖心理,然后再大的暴风雨,再大的干旱,都能阻挡,定能长成百年的参天大树。不只是树,人也一样。我们要经得起生活的考

验,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学会汲取能量,努力成长,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勇攀高峰。

在我的成长中也遇到过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困难,但是我努力了,我坚持了,所以我成长了。11岁那年的暑假,我是在南京度过的,爸爸让我去体育馆学打乒乓球,开始我愉快地答应了。

于是爸爸对我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可是由于我不能掌握动作要领,迟迟不能学会,爸爸的耐心没有了,就吵我,甚至打我,好几次我都哭着来到妈妈的面前想妈妈哭诉,再也不打乒乓球了。妈妈眼含泪水说:

“你要坚强,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功的奠基石。妈妈相信儿子能迈过这个坎儿,能坚持下来。”随后在练球时,爸爸妈妈总是陪着我。尽管天气非常炎热,但我坚持住了,我不服输,拼命练习,努力找技巧,认真看教练的示范动作,终于我克服了困难,是自己的乒乓球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逆境中更能锻炼自己!

《差不多先生》读书笔记 篇10

朋友,当你听到一个认为白糖与红糖差不多,牛医和人医差不多,山西和陕西差不多,死人和活人差不多的人时,你是不是觉得可笑?这就是我最近看的一个故事“差不多先生”。在“差不多先生”的眼里,什么相近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只要能节约时间,保证有大量玩耍时间就行了。故事最后写道:无数无数的小朋友都要跟他学习。天哪!他还有如此多的粉丝啊!

如果大家都向“差不多先生”学习,生活岂不要乱套了,医院里医生做手术,本来切除病人的胃,结果切除了肺,那病人可小命难保了!飞机驾驶员降落时把1号跑道听成了7号跑道,那可能会酿成大灾难了。再想想我自己,有些地方也很像“差不多先生”,上次语文考试,把“规律”写成“归律”而白扣了2分。数学考试因为我把“5186”写成“5786”而没得100分。

“差不多”就是粗心大意,马马乎乎,不注意细小的地方,害人又害己,我们不能做“差不多先生”,要做一个认真仔细的人!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11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 “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不可差太多了!”

但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不也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蜷曲一下腿,就可能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上一篇:入党申请书及篇思想汇报下一篇:学校二年级下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