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改革开放30年

2024-10-30

诗歌改革开放30年(共12篇)

诗歌改革开放30年 篇1

——谨以此诗献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的青年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广东青年,我深深热爱着我的家乡……

我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时代青年,我深深热爱着我的家乡。

我曾漫步在云山珠水——阅读、欣赏,我读到了一篇篇飞扬的笔墨,青春的华章……

我曾畅游在东江西江——品味、打量,我看到了一片片激情的土地,闪亮的春光。

我也曾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更感到我们广东是那么时尚、漂亮……

我也曾到过古老的欧美各地,更发觉我们广东是那么青春、阳光。

啊,我多想把这一些感触挥笔写一写,时间的跨度不需要太久太长……

啊,我多想把青春的广东大声唱一唱,只需要稍稍回顾这三十年时光。

可即使只有短短三十年时间,要写的话也有千句有万句,一时不知从哪里开章?

可即使只有短短三十年光景,要唱的歌也有千支有万支,一时不知从哪里开唱?

我写:昔日贫困的农家——

几时变得这么富有、这么宽敞、这么明亮?

我唱:昔日落后的村镇——

几时变成一个花园、一座新城,一条画廊!

我写:经济大省——

何时掘开了“文化沙漠”的文化宝藏?

我唱:广东GDp——

何时从零点几个亿变成一万多亿的总量?

我写:土地告急、资源短缺、人口超负、环境透支的广东,何时铺开了开发能源,降低消耗的新景象?

我唱:依样制造、来料加工、汗水挣钱、投资拉动的广东,何时掀开了智慧经济,广东创造的新篇章?

我写啊我唱,三十年时间虽然沧海不能变成桑田,但广东经济却转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我写啊我唱,三十年时间虽然不能创造旷世奇迹,但广东却点燃了科学、发展、和谐的启航。

要唱的歌,真是太多太多……

最动情的一篇:该是固本强基平地生辉的世纪举措;

要写的话,真是太长太长……

最壮烈的一段:该是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那场胜仗。

要唱的歌要写的话啊,真是太多太多,最气势磅礴的一段:该是泛珠江三角洲那个空前的构想;

要写的话要唱的歌啊,真是太长太长,最鼓舞人心的一篇:该是继续当好排头兵,再写新华章!

你听啊,村里的阿公也在说——

他们家告别了行路太难、看病太难、读书太难的困境;

你听啊,乡里的阿细也在说——

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改变了他的生活现状。

你听啊,年轻的大学生也在说——

大学城是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过的求学殿堂。

你听啊,复员的老战士也在说——

退伍后上技校、学本领创业之路安排得当!

你听啊,韶关特大洪水的灾民们也在说——

这么快就能为重灾区建好新家园的只有共产党;

你听啊,湛江特呈岛坡尾村渔民也在说——

我们不再是饮水难行路难卖鱼难避风难的村庄。

你听啊你快听,所有的广东人都在说——

追兵就是标兵,对手就是老师,这句话永远难忘;

你听啊你快听,全天下所有人都在说——

广东引领中国,广东领跑世界,看南粤木棉飘香。

我是一名普通的广东青年,但大家总夸我是一个: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时代闯将;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但大家总夸我是一个:

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青年榜样。

其实啊他们哪里知道,广东的年青人个个都是这样:

像大学城的学子,像冲刺在各条战线的青年。

其实啊他们哪里看见,广东的年青人个个都比我强:

像志愿者服务队,像义工联那些年轻的脸庞;

于是,他们终于明白,千百年来——广东为什么总能创造奇迹;

于是,他们终于懂得,三十年中——广东为什么屡屡创造辉煌。

因为广东正年轻——

它拥有青春的肢体,青春的血液,青春的翅膀;

因为广东正青春——

它拥有青春的胸怀,青春的信念,青春的力量。

所以,我相信会有一天,浩荡的春风——

必将吹遍天下的大江、大河、大洋;

所以,我相信会有一天,盛放的木棉——

必将开满所有的草原、盆地、山岗。

那一天,我和你将看见和谐的广东——

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尽情歌唱。

那一天,你和我将看见青春的广东——

站在未来的舞台上无比闪亮!

诗歌改革开放30年 篇2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迅速复苏和飞速发展,至今已经30年了。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括30年来房地产业所取得的成绩:

1、从经济效益看,30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额等持续大幅增长,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到2007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已达到2528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8010亿元,增长32.1%。商品房竣工面积58236万平方米,增长4.3%。商品房销售面积76193万平方米,增长23.2%,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69104万平方米,增长24.7%。

房地产经济本身的发展以及对其它行业的带动作用,有力地支持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据专家估计,1998年以来,房地产业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每年约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住宅建设增加10个百分点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个百分点;房地产业每投入100元可创造相关产业170到220元的消费需求;商品房市场每实现100元销售可带动130到150元的其他商品销售;住宅行业每吸纳100人就业,可带动相关行业200人就业。

2、从社会效益看,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房地基本物质条件,特别是对居住条件的改善作出了很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我国长期实行由国家或单位提供低租金公房的实物分配制度。由于住宅投资严重不足,居住水平提高得很慢。

1978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只有7平方米,将近一半的城镇居民家庭缺房或无房。大量居民生活在很不舒适、方便的筒子楼、大杂院、棚户区里面。由于一房难求,获得住房的难度相当大,出现了两家合住一室、几代人挤在一间房的窘境。住房问题成为当时最为严重的城市社会问题之一。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进展,我国的人居状况很快地发生了巨大变化。

1980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为7.2平方米;1995年,提高到16.2平方米;2001年提高到的21平方米;2005年提高到26平方米以上(城镇户均住宅建筑面积83.2平方米,户均成套住宅0.85套,城镇私有住宅建筑面积87.9亿平方米,住宅私有率为81.6 2%)。

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8年3月份公布的数据:按户籍人口计算,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左右。商品住房已经成为中国城镇住房供应的主体,商品住房投资占城镇住宅投资的比重达到85%。

3、从环境效益看,以“以人为本”、“环境友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建筑正在逐步成为房地产开发的主旋律,为我国人居环境的提升作出了很大贡献。

通过在住宅小区综合开发和旧住宅区改造中大量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如墙体及屋面保温体系、节能门窗和遮阳技术、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水资源回收利用、立体绿化、绿色建材等等,各地涌现了一大批生态环境优良、舒适、健康、安全、美观的宜居住宅小区,使我国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二、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历程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色是:与住房制度改革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住房制度改革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契机与强大推动力。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又有力地支持了住房制度改革。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特式的房地产业发展道路。因此,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必须与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一道来回顾。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就提出:“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路子宽些?”1980年,邓小平同志系统地提出了住房制度改革的一整套改革思路,对住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在内的全过程进行了通盘的改革设计。从而拉开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大幕。

回顾我国房地产业30年的发展历程,我认为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8年

在这一阶段中,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进入试点阶段,实行了三大改革:即出售新、旧公房;住房商品化,实行综合开发,有偿转让和出售;租金改革。

房地产市场经济与房地产业以此为契机迅速复苏。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解放思想”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国家相继出台了“土地有偿使用”,“房屋商品化”,“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综合开发”等重大政策,从而形成了房地产业赖以发展的四大政策支柱。

1987年12月,深圳市在我国首次以拍卖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揭开了土地供应市场化的序幕。

在这一阶段,全国城镇综合开发商品房完成的投资逐年大幅增加,1986年为103亿元,1987年为150亿元,1988年为207亿元,每年增长50亿元。1988年商品房施工面积达到1.03亿平方米,比1987年增长37.8%,其中,新开工的面积占60.3%。房屋竣工面积达4246.85万平方米,比1987年增长22.7%,其中住宅占85.2%。但总的来说,当时通过综合开发建成的商品住宅规模还较小,1987年只占全社会新建住宅总面积的22.3%,1988年缓升为27%。

房地产业的崛起,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住宅建设。到1988年,全社会住宅建设投资从1978年的70.01亿元提高到1136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2.06%提高到7.61%。

第二阶段:1988年至1992年

1988年2月15日,国务院颁发《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决定从1988年起,用三、五年时间,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把住房制度改革推开。2月25日,转发了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鼓励职工购买公有旧房意见的通知》。

1991年1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全国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1]73号)。至此,我国房改从分批分期转向全国推进,房地产业也相应地向前推进。

改革的目标是把由国家、企业统包的住房投资体制,转换成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共同负担的住房投资体制,并正确引导和改革房产开发的建设体制。

明确了把向居民个人出售新旧公房作为“推动住房商品化的基本措施之一”,“新建住房以中小户型为主,先卖后租”,“公有旧住房按标准价出售,职工购买旧房五年后允许进入市场出售”,“大力发展经济实用的商品住房”等政策原则。

同时,提出了“从改革公房低租金制度着手,将实物分配逐步改变为货币分配”和“确立政府对住房价格的有效调控和制约机制”的改革构想。

这些改革政策,有力地改变着人们的住房消费观念,推动着住房商品化和房地产业发展的进程。

1988年8月,国家建设部在广州召开“沿海城市房地产工作座谈会”,交流广州等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推动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当时我们还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树立产业形象、增强产业意识、加强产业管理”。到1 988年底,全国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由1986年的420个迅速增加到3124个。

1991年,建设部房地产业司编写出版了《中国房地产业指南》大型工具书,系统地阐明了房地产业的地位、作用、产业框架、四大政策支柱,以及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理论和实务,进一步奠定了房地产业的框架体系和理论基础。

第三阶段:1992年至1998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进步伐。

1992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房地产业若干问题的通知》,指出“房地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和房屋商品化的推进,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并要求建立和培育完善的房地产市场体系。随之,房地产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从80年代中期逐步规范的房地产交易中介服务代理得到了迅速发展,房地产经纪机构开始大量涌现。

在这一阶段,有几件事值得我们重点回顾:

1、1992年和1993年,各行各业都大搞房地产开发,过多的社会资源流向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投资超越了宏观经济的发展水平,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于是出现了“房地产过热”的问题。1 992年国民经济增长14.2%,同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高达1 1 7.6%,是经济增长速度的8.3倍;1993年国民经济增长13.5%,同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高达165%,是经济增长速度的12.2倍。当时的房地产开发规模已超出了经济发展可容许的范围。

由于出现上述房地产过热问题,1994年初,《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防止房地产业盲目发展》。1994年和1995年,国家对房地产业进行了复苏后的首次调控,主要是控制投资规模。调控的结果,投资增长幅度大大减小,1994年比1993年增长31.79%,1995年1~9月比1994年同期增长31.5%;商品房销售额增长率则从1993年的102.5%骤降至1994年的17.92%。

1 995年,一方面进一步控制投资规模,严格控制高档房地产开发项目,另一方面又着手促进商品房销售,解决一些地区由于前几年开发过热造成的空置房严重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振荡,商品房销售额增长率于1998年上升至39.6%,完成了从波谷到波峰的转换。

这一段历史昭示我们,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而根据30年的实践证明,国民经济(GDP)增长率与房地产投资增长率的比率为1:2或1:3时比较稳妥。

2、1994年7月5日,我国第一部房地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获得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并于1995年1月1日实施,奠定了房地产业的法律地位和依法管理的基础。同年,建设部发布《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始于80年代初的物业管理在全国推广,蔚然成风。

3、1994年7月1 8日,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强调“加快住房建设和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继续推行向高收入职工家庭出售公有住房实行市场价,向中低收入职工家庭出售公有住房实行成本价。并从1995年开始实施安居工程,以成本价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严格控制高档房地产开发项目。

国家开始着手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

为了帮助职工建立稳定的住房资金来源,还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全国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

4、1997年,我国房地产业受到席卷东南亚的金融风暴的影响。香港首当其冲,楼市大幅降温。海口等不少沿海城市也受到波及,“烂尾楼”大量出现,此后很久才消化完毕。中国房地产业经受了一次国际金融风波的考验。

第四阶段:1998年至2003年

在这一阶段中,房改工作取得了划时代的突破。1998年7月3日国务院颁发“国发[1998]23号”文件,规定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这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又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从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来看,1998年到2002年,国民经济增长分别为8.8,9.2,7.1,8,7.3,8;而同期房地产开发投资则分别增长6.1,1 1,19.5,25.3,21.9,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平均为2倍,基本上是协调的。

从房地产业行业发展指标来看,1998年到2001年,我国商品房完成投资平均每年增长20.6%、竣工面积平均每年增长19.35%、销售面积平均每年增长22.5%,三个指标基本上是同步增长。而且销售面积的增长高于完成投资和竣工面积的增长。

从市场表现来看,1998年到2003年,商品房销售额年均增长24.3%,表明市场供求两旺,是一种需求拉动增长的好势头。

从房价走势来看,商品房销售价格的走势与整体经济的状况也基本吻合。1998年到200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价格年增长幅度分别为3.27%、一0.48%、2.88%和2.76%,低于1997年之前的增幅,也低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GDP增幅。

从住房供应来看,加快了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的步伐。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实行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为此,着手调整住房投资结构,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安居工程),加快解决城镇住房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

从住房金融来看,有了大的突破。199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关于加大住房信贷投入,支持住房建设与消费的通知》,接着又发布《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所有商业银行在所有城镇均可发放个人住房贷款。

改革开放30年 兰台巨变30载 篇3

在北京市档案局的指导和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改革开放30年来,门头沟区档案局(馆)发生了巨大变化,档案业务工作由单一的接收、查阅纸质档案发展到电子、纸质档案双重接收,档案的服务范围和涉及领域不断延伸,在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取得了显著成绩。

30年来,门头沟区档案馆从一个基础薄弱,设施简陋,条件艰苦的文化事业机构不断发展壮大,至1994年晋升为市二级档案馆,进一步朝着现代化档案馆和信息中心目标迈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档案馆主体设施建设七十年代的门头沟档案馆,在区政府后院,14间房子加起来仅有78平方米,设有办公室、阅览室、档案库房,由于没有温湿度调节设备,库房内冬天冷夏天热,条件简陋。1986年新建档案馆建筑面积为1633.8平方米,其中档案库房9间以及接待室、阅览室、会议室和办公室。2005年12月,区政府投资2000万元,历经一年半的建设,兴建了目前这座现代化的档案馆大楼,总面积为4681.3平方米。

新建档案馆位于门头沟区新南城三石路西侧邻街而建,占地6A亩,设有特殊载体库房,有必备的档案保管、保护和提供利用设备,库房有安全保管措施和与档案保管条件相匹配的灭火、除尘和温湿度控制设备。

档案机构和档案人员数量1986年7月区档案局与档案馆合署办公。内设2科1室,人员编制15人,有工作人员8人。1998年,根据区委、区政府机关机构改革工作部署,区档案局(馆)、区委党史办公室、区地方志办公室合并,成立门头沟区档案史志局。局内设5科1室,编制25人,实有工作人员24人。2001年由于行政机关体制改革,档案史志局列为事业编制。至2008年,实有事业编制26人,其中研究生学历2人,大本学历17人,大专学历7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6人。

档案人员的培训教育为进一步提高全区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档案局在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上,进一步加大了培训工作力度。1988至1990年,档案局与北京联合大学文法学院联合举办了档案学“专业证书”大专教学班(文书档案班和科技档案班)的培训,全区71名档案员经过严格的考试,取得了“档案学”专业证书。30年来,档案局多次举办“声像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摄影、摄像”、“档案编研写作”、“文书档案管理及操作”、“电子档案管理”等专题培训,均取得了较好的收效。同时,每年还定期举办“档案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档案人员继续教育”、“档案执法联络员培训”,档案人员受教育覆盖面达到了100%。

档案资源数量、种类、载体门头沟档案馆现有档案资料4种,16001册,其中:文书档案62277卷(册)、科技档案534卷(册)、声像档案14盘、录像带69盘,照片档案3500余张、实物档案15种101件、碑帖档案100余件。

进入21世纪,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检索基本代替手工检索,2002年检索31万条20个数据库,同时对1942-1972年的11999卷档案经区政府批准正式向社会开放,到目前(2008年)馆藏全部档案62277卷、133个全宗、照片2405张、光盘14盘、录像带69盘,开放档案案卷级7557卷、文件级106285卷,馆藏资料16001册,专题数据库34个,文件级数据库87个,案卷级数据库128个。

档案征集与保管30年前的档案馆,由于人少,征集工作无法开展,且缺乏征集档案的意识,所以此项工作很少有人提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档案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档案法》的实施,馆内的征集工作逐渐走入正轨。尤其是近两年来档案馆面向社会征集各种门类、载体的方志、家谱、地契、书刊、音像、书画、碑帖托片等有价值的实物档案15种101件,其中油画87幅、实物类7种26件、照片3500余张,档案征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效。

2008年8月,门头沟区档案局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相关内容,面向全区开始了火炬传递活动及与奥运会相关的文件、照片、证件和其他与奥运相关的宣传活动实物资料的征集。

征集的主要内容有:火炬传递当天的市区两级工作证、记者证、摄像证、车证、宣传画、徽标、旗帜、演出服装、道具等相关物品;火炬手的火炬、服装、照片、简历、报道等相关物品;奥运会期间的其他物品,如门票、吉祥物、纪念品;街道社区举办宣传纪念活动的实物、档案资料;属于区内的奥运参赛选手的相关实物、档案资料;奥运文化广场活动的相关实物、档案资料。目前,已征集到18大类3530余件文书和实物档案。

档案利用与编研近30年来,档案利用由过去的内部查阅转为面向社会开放,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利用档案的人数越来越多,涉及的档案内容越来越广,主要有领导决策、制订规划、落实政策、科技研究、编史修志、办理手续、评定职称、调解纠纷、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查考等等。另外,区档案馆还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宣教活动,展览门头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脉络轨迹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至2008年底,共接待参观者300000余人次。

为满足社会利用需求,提供工作参考,馆内还积极开展档案编研,进一步开发利用档案资料。档案馆还围绕本地区的中心工作,开展深层次档案编研工作。“十五”期间,编辑了《门头沟英烈》、《门头沟百科全书》、《<档案法)知识问答》、《中共门头沟区历届党代会工作报告汇编》、《门头沟区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汇编》、《门头沟年鉴》、《京西革命斗争史》(丛书1-6辑)、《门头沟信息剪辑》、《门头沟区志》、《组织史》、《大事记》等具有较高水平的编研材料20种,约1000万字。

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要求档案馆在硬件建设达标的情况下,着重开展信息化建设,以便更好地发挥档案馆各种功能为社会各界服务。根据市、区委领导的指示精神,局党组明确提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门头沟区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既要积极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建立與其相符的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又要全面开展馆藏档案信息化建设,建立以档案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现行文件阅览中心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档案馆。“十一五”期间,馆藏档案全文数字化达到20%;逐步完成馆藏照片档案、已开放档案、特色档案和珍贵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工作。2008年底,馆藏文件级目录全部实现计算机检索。

这一总体目标,得到了区委、区政府在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先后为局(馆)增加了服务器、扫描仪、触摸屏、查询电脑等设备,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档案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1997年10月经区政府批准建立并挂牌。10年

来,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档案局(馆)严格贯彻执行《北京市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办法》,配合全区中心工作,与有关部门举办展览,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宣传馆藏档案和档案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多年来,馆里先后举办了《门头沟区情展》、《编研成果展》、《门头沟区档案利用效果百例展》、《门头沟区书刊展》、《雁翅镇革命斗争展》、《中国共产党在门头沟》、《碑刻石刻拓片展》、《走向新世纪的门头沟》、《平西抗日根据地斋堂川斗争史展》、《青白口村革命斗争史展》、《门头沟抗日烽火巡展》等展览;拍摄、制作了电视资料片《不朽的丰碑》。

推进档案行政执法工作,不断提高依法治档能力近几年,区档案局注重加强档案档案法制建设,一是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突出执法检查工作重点。二是加强档案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三是开展档案监督指导工作。四是强化执法检查,健全档案执法网络。随着《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颁布,为加大执法力度,档案局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进行宣传,使全区各级领导和群众的档案法制意识不断加强。

30年来,档案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管理轨道,全区档案执法员、执法联络员队伍不断壮大。全区有53名档案执法联络员,18个执法联络小组,初步形成了以档案局为中心,以档案执法小组为点线的档案执法工作网络。

加强档案业务研究,推进档案现代化建设2005年在学习西城区档案局照片管理的基础上,馆内结合区里工作特点开展了《门头沟区数码照片档案管理软件》研制工作,同时,十五期间共完成了《门头沟农业观光园区档案管理》、《门头沟区档案管理软件》、《门头沟区数码照片档案管理软件》三个研究课题,上述课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尤其《门头沟区档案管理软件》的使用,保证了我区不立卷归档改革工作的顺利过渡。同年底,研制了《不立卷档案管理》软件,对立档单位电子目录归档格式、整理办法、数据报送等进行了规范,对接收电子档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近几年来,档案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面向农村开展村级建档工作。2006年4月5日,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的毛福民同志和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和平、北京市档案局局长陈乐人等领导来到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就建設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服务工作进行了调研。毛福民等先后考察了潭柘寺镇赵家台村综合档案室、平原村的街坊路,对门头沟区的村级档案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农村本身的事情,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历史任务,对档案工作来说应是中心的大局,是前进的目标,是服务的方向。档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发挥两个方面作用。第一、档案工作要准确、全面记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过程,要参与谋划、服务决策、协调实施;第二,通过档案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有效的服务和帮助,做到城乡统筹,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对新兴农业的培养和帮助。

毛福民同志的讲话,对门头沟区档案局(馆)继续做好档案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给予很大鼓舞。为此,在不断巩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基础上,区档案局(馆)连续两年编辑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手册》,下发到9个乡镇176个行政村。

改革开放30年来,门头沟档案馆紧紧围绕区委、政府工作中心,弘扬奉献精神,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团结拼搏,扎实努力,把握重点,加强自身建设,勇立时代潮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主要得益于思想解放,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敢攀高峰;得益于门头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一个个的荣誉,是对改革开放30年档案事业发展的最好诠释。

为战友30年聚会作诗歌 篇4

有一种回忆,

虽苦涩多于甜密,

却一直藏在心底。

有一种情感,

虽不是手足,

却亲如兄弟。

钢枪曾跨在我们稚嫩的肩膀,

青春的微笑在我们脸上洋溢。

老班长的口令回响在耳边,

老首长的关心教诲永远铭记!

馒头稀饭、萝卜白菜,

还有被称着“黑泥巴”的小肉粒,

留下了我们纯真的记忆;

一盘花生米、一袋南花豆,

就着半斤高梁酒,

记载着我们迷惘的足迹。

我们一起爬冰卧雪,

我们一起踏歌归去,

我们曾汗流训练场,

我们曾泪洒离别时……

啊,战友!时光飞逝,

三十年恍如昨日,

额头的皱纹刻下了岁月的.沧桑,

我们再也回不到血气方刚的过去。

但心中常常呼唤着:

战友,战友,我的好兄弟!

无论富贵和贫穷,

不管位尊与位低,

我们永远是同甘共苦的兄弟!

一声兄弟,

一生兄弟,

改革开放30年 篇5

记得儿时,妈妈常常拿一张世界地图用手指着中国深情的对我说:“知道吗,这是我们的祖国,我们要把她记在心底,不能忘记。‘’祖国是我儿时的摇篮,摇晃着,让我酣甜入睡。祖国是我求知的学校,用知识的琼浆玉液充实我的头脑;是祖国把一颗金色的种子播种在我的心田,让它开花结果;更是祖国让我感到了温暖。祖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她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我们这一代有信心和能力将我们的祖国变成真正的东方巨人!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

世上只有妈妈好,现在我却要说;世上只有祖国好!祖国在我心中,愿我们的祖国“一路走好”。

感悟改革开放30年 篇6

时间如车轮在飞转,转眼间,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已度过了改革开放的30年。当年邓爷爷在1978年计划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全国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设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是多么不平凡的30年,祖国在崛起,经济在腾飞,人民的生活奔小康,作为东南沿海的一个小城镇,家乡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马路上停满了形形色色的汽车、各种生活设施的完善~~~家乡发展30载,进步体现在方方面面,尽管我只度过了14个春夏秋冬,可儿时的新会和现在的新会相比,发生的巨大变化却仍也深有感触、历历在目„„

回想儿时,体会最深的便是“家”的变化,一到三年级,我和爸爸妈妈都是住在爸爸医院分配的,两房一厅面积只有6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虽然三个人也足够住,房子小也能让这个家时常充满着温馨和笑语,却也始终很不方便,我的房间就“身兼两职”,白天作为爸爸的书房,床上常常堆满了爸爸厚重的医书,晚上就变成了我的卧室,每次睡觉都要把沉重的书搬上搬下,总是满腹牢骚,爸爸也看在眼里,忧在心中,他何尝不想换一间大一点的房子?当时爸爸妈妈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也只有4000多块,生活虽并不拮据,但仍是能省就省,为买房攒钱,加上新会的新楼盘很少,这个买房计划就一直推迟到2003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会的变化日新月异,一片片高级楼盘、优秀小区的拔地而起,爸爸妈妈也开始筹划起了买房。很快,我们看上了一套140平米房子,尽管是贷款供楼,却也总算有了一个宽敞的家,心里的那份喜就别提了!“家”的变化给了我无限的欣喜,而其它衣食住行的改善则更让我感到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为人们带来的美好生活。随着道路被拓宽,2005年,家里又添了一件大家伙——汽车,再也不用受到坐摩托车时的颠簸与寒风。每到周末,爸爸就会驾车带着全家下馆子,路边各色各样的餐馆琳琅满目,餐馆内人山人海,大型高档商场的设立,使我们再也不用到江门“搬货”,妈妈也会开始挑选各种高档昂贵的衣服,这一切,不正体现了市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吗?

30年改革在路上 篇7

电力工业计算机技术应用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 是我国各行业中起步较早的。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 是电力工业计算机技术应用起步阶段, 主要集中于电力科学计算实验、发电厂设备状态监测、变电站所监测等方面。1983年成立了以李鹏同志为组长的水电部计算机领导小组, 这是电力行业的第1个信息化领导小组。90年代初到2005年, 是电力信息化的初步应用阶段。以网络化特别是互联网为显著代表, 信息技术逐步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发电厂自动控制、电力负荷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科研等方面应用, 形成规模。1998年建成了覆盖全国各大区电管局、直属省电力局的计算机广域网络, 并与国际互联网连通, 这是电力行业的第1个全国性信息广域网络。“十一五”期间, 进入企业级信息化的快速应用阶段。信息技术全面与电力工业的规划、设计、生产、运行、科技、经营、管理、基建、营销等各专业相结合, 应用程度与广度更加深入。2006年开始的国家电网公司SG186信息化工程的大规模建设, 是电力行业首次以工程项目的方式推进“五年信息化规划”。上述3个阶段从时间跨度上来看, 30年、15年、5年, 时间越来越短, 速度越来越快;从特征上来看, 从单机单应用、网络应用到大规模集成应用, 规模越来越大;从信息化所起作用来看, 从初期的可有可无、中期的偶有亮点到目前的“两化”逐步融合, 信息化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自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 电力工业已进入“大电网、大机组、高电压、高自动化”发展时期, 信息化在其中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已经成为电力工业现代化发展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改革开放的30年, 电力信息化始终充满着勇气、激情和活力。作为参与者、创造者、见证者和受益者的一员, 我们感受到这一过程。中国社会, 电力行业, 电力信息化, 用不长不短的30年时间, 告别了僵化沉闷, 迎来了生机勃勃。成就已载入史册, 新的使命更加艰巨繁重。开展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的电力信息化实践, 突出及时性和有效性, 强化风险防范, 创建和谐电力发展新局面, 实现信息化企业和数字电力, 积极推动电力信息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事业崇高而神圣, 前景光明而美好, 责任重大而光荣。

我们应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讲话中提到的“三个不”——“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要求, 坚定信心, 扎实工作, 持续改进, 跨越发展, 为电力信息化铸就下一个30年的辉煌而努力奋进!

向共和国50多年来默默为电力信息化做贡献的领导、专家、工作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30年来为电力信息化身体力行、倾注智慧的信息化工作者表示深切的感谢!向目前仍在电力信息化岗位上辛勤耕耘的人们表示由衷的共勉!……

改革开放30年财富纵横谈 篇8

我们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原始起点,以30年来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水平为纵坐标,以国际合作与交往的水平为横坐标。2008年的两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中国进行了准确的坐标定位,一是神七上天,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这是在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全面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纵向突破,我们以此为纵坐标;另一件是第29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完美的组织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在承办大型国际活动方面的实力,我们以此为横坐标。

这两件大事的纵横坐标相交,足以体现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体育实力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就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坐标定位。进行这样的坐标定位的意义,不仅在于显示了中国的实力,更在于体现出中国作为大国在国际社会将有能力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因为中国在达成一个个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也为国际社会创造着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

中国目前的坐标定位意味着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大国,同时也意味着将履行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在当前全球遭遇特大金融危机的现实情况下,中国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国际社会的众望所归。英国《金融时报》称:“或许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中国愿意为了保护全球经济而动用自己的经济资源,这将奠定中国‘负责任超级大国’的地位”。《澳大利亚人报》称:“金融危机很可能加强‘21世纪属于中国’的看法”。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称:“美国时代结束——现在由中国来定调子……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积累了约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回顾30年走过的历程,我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而与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几乎同步的是,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横向交流与发展。从1986年中国向关贸总协定递交《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备忘录》,从而拉开了长达15年的入世谈判进程,到2001年中国成功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从1988年中国开始全面走出去战略,到当前已全面加入到全球化进程当中……在这纵向的发展与横向的拓宽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其实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战略定位,从而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之上,完成了从封闭的计划经济向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浪潮全球化的进程。

在这个进程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深圳特区的建设和新技术革命。特区的建设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开放,新技术革命成为国民经济的助推器。这两大坐标系的重合,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调。

特区之火,正在燎原

提起深圳特区的建设,我们不妨回顾一下,30年前,皇岗、罗湖、沙头角这些口岸以至整条深圳河都是需要严防死守的。1978年选派干部去深圳,除了业务条件,还有两个附加条件一定要满足,一是政治上非常可靠,自己本人不会逃港;第二个是生活作风要过硬,“因为青壮年男子都游过去了,这边只剩下一些老弱和妇女儿童”。当时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向中央提出在毗邻香港的深圳搞一个特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是因为当地人逃港防不胜防,不如“给他们划一个地方,像香港那样搞”。 然而,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截止到2005年,一共有25900名香港老人在内地长期居住,其中绝大部分定居在深圳。目前,皇岗、罗湖、福田三个陆路口岸日均通关人数保持在40万到50万人左右,可想而知在深港之间跨境居住、工作的人有多少。通过以上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通过30年的发展,深圳特区已经与比邻的香港实现了完全的交流与融通,从而进一步融入了国际社会。

回顾深圳特区自身发展的30年,也走过了不寻常的道路。1979年关于建立深圳特区的50号文件就把深圳叫做“出口特区”,后来才改叫“经济特区”。1983年,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袁庚在他们自己办的《蛇口通讯》上发表访谈透露,中央一位来视察的领导说:“深圳经济特区是靠国家输血活命的,如一旦把输血针头拔掉,它就不行了。”但从那一年开始,国家果然逐步减少对深圳的输血,然而,停止输血后的深圳,不仅没有死掉,相反,却依靠党的政策增强了自身的造血功能。

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先后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分别为三个特区题词。从那时起,重效率、讲速度的深圳,在举国转向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之际,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1985年底,深圳市委书记梁湘登上《半月谈》封面,成为当年十大新闻人物之首。

1986年转型,让深圳从等待输血的特区,慢慢具备了造血功能。两年后,深圳出口达到20亿美元,而当时全国出口额不过100多亿美元。

特区之火,可以燎原。如今,深圳已经由30年前的那个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的前哨。如今,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有人提出经济特区有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但更多人认为, 特区的历史使命并未结束,特区是一面旗帜,只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停止,特区的使命就不会停止。

科技之光,引领世界

改革开放的另一位受益者,是在神州大地上进行的一场前无古人的新技术革命。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胡锦涛主席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关于新技术革命,经过30年的发展,今日在中国进行着的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已引领世界。而回顾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新技术革命却起始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春先等7名科技人员在中关村率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就是从这7个人组成的小小服务部起步,到1986年底,中关村各类研发性公司已近100家,逐渐形成了闻名中外、以开发经营电子产品为主的民营科技群体“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当然,也有人送给它“中国硅谷”的美誉。198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首都出现一条高技术产业街——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同期,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1992年,邓小平“南巡”的谈话: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2007年我国电子商务的交易总额已经超过了2万亿元。2007年,我国农村网民数量达到了5262万户。目前,我国县级以上政府中96%的政府机构都建立了网站。中国境内的网站总数已经达到了192万个,中文网页已经达到了84.4亿页。不言而喻,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所开辟的新技术革命,使得中国完完全全地融入了国际社会。

这场革命,实在是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影响不可分的。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突如其来”地掀起了“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在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一时间冲来目不暇接的舆论浪潮,而《经济参考报》有幸在这个风口浪尖上“冲浪”,特别是影响极大的三本畅销书首先在经济参考报上向读者推介:

1983年6月14日,经济参考报刊登了《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一文,较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经济学家奈斯比特的《大趋势》一书的主要观点——“我们仍认为我们生活在工业社会里,但事实上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主的经济社会”。

按照奈斯比特的划分,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而今将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他写道,1950年,美国只有17%的职工从事信息工作,而如今(80年代)已经达到60%;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产业。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把人类社会的几次巨大进步,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人类将迅速、无可避免地面对种种新技术、新产业形成的第三次浪潮的冲击。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也从新的角度揭示了发达国家面临的新挑战,结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信息产业将使人类从工业社会的种种危机中,找到更适合人类发展的道路。

新华社资深记者、也是这一时期关于新技术革命报道的主要撰写者之一张可喜后来回忆道:也就是从1983年开始,日本的“新产业革命”论和美国“第三次技术革命”或“第四次工业革命”论等在我国逐渐引起政治、经济、科技等各界的高度关注。

通过以上特区与新技术革命的纵向与横向的发展与拓宽的实例,充分体现了中国从一个经济封闭、技术落后的国家,依靠改革开放的强大推动,发展成为经济技术大国的历程。

希望之光,世界瞩目

通过改革开放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通过包括贸易、投资、技术、企业等广义上的贸易走出去,以及国内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和工程劳务承包,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已完全地与世界经济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世界经济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就范围来讲,“走出去”不光指欧美日发达经济体,还面向亚非拉,“走出去战略”是面向全世界的。所以,我们既和主流经济融合,也和非主流经济融合。我们要走向中国以外的所有地区。

中国实行“走出去战略”瞄准了几大目标,一,市场,我们的市场不光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对于我们更重要;二,资源,为了资源我们更多地走向发展中国家;三,获取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等等,在这个方面,我们主要瞄准的是发达国家。另外,我们到国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建制造业企业、资源开发型企业,是本着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去的,是要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包括扩大当地就业、繁荣当地经济、增加产值和税收,同时还要履行一些社会责任,这是符合国际惯例并按照东道国的法律和法规去运转的,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

目前,国内的一些领域市场已趋于饱和,一些产业已趋成熟,需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释放一些产能。同时,中国的企业也具备了基础和竞争力,技术比较成熟,管理模式在世界上还有相对优势,比如世界500强里有22家中国企业,如果再加上港澳台就有30家,国家排名第六位。中国也培育出一批以全球市场作为目标市场的跨国公司,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安排市场网点,包括生产网点、销售网点、管理网点、研发网点等等,另外,还要整合全球的资源为自己服务。在全球最大的225家承包商里,中国有50家,接近四分之一。

改革开放30年作文 篇9

爷爷说:那个时候有的人为了下一代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换取下一代的幸福和安宁,革命的胜利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

董爷爷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事情,数不清的战争,他如数家珍般的讲了起来,上党战役,平汉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直到解放江南,解放成都。

之后爷爷又讲了个战地故事,当时因为敌人的围追堵截,逼着战士走进草地,逼的他们不得不去吃草来填饱肚子,有个卫生员刚吃一口就抽噎了两声,立刻把嘴里的野草吐了出来。

这是周副主席严厉的说:革命斗争,我们要努力坚持,需要我们吃草,我们就得吃下去,而且要总结好经验,把草吃的更好一些。

那个卫生员听了之后,紧握着那个红十字背包,抓起一把草吃了起来。

改革开放30年主持词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父老乡亲们大家上午好:

甲“六月食郁,七月流火”,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季节,龙江大地到处花红柳革开放三十周年。绿,瓜甜果香,人心欢畅,歌声飞扬。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高兴地迎来了改

乙„的30年。

甲30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并不长,但我们却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和惊叹的伟大成就,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

乙„的好处。

甲农民的腰包鼓了,业余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为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感谢党的富民政策,我们组织了这台以《欢歌希望的田野》为主题的农民文艺演出。

乙„的感谢。

甲乙现在我宣布《欢歌希望的田野》舍利街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农民文艺演出正式开始。

二节目串词

1甲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这艘东方巨轮正乘着改革的东风扬帆远航。但历史的航船并非一开始就一帆风顺,它几曾在淤滩上搁浅,在黑暗中蜗行。

乙大合唱《四渡赤水出奇兵》《众人划桨开大船》甲改革是强国之路,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实体。进入新世纪中国更焕发出勃勃生机,三峡工程的竣工,西部开发的实施,载人飞船的升空,一系列成就令世界瞩目。今天我们仰望五星红旗,骄傲和自豪油然而生。

—— 男声独唱《红旗飘飘》演唱者:伞金龙

3乙——双人舞《蝶恋花》甲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看,这群神采奕奕的阿姨正穿着新潮的服饰,诉说着自己的爱情。

——中老年时装表演《你是我的玫瑰花花》乙——《康定情缘》

6甲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线电视,水泥公路,沼气池„这些以前农民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一件件变成了现实。让我们再听听农村还有哪些新变化。

——山东柳琴表演唱《夸夸农村新气象》表演:吴小桐等

7乙——女声独唱《天路》甲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8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人口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有力的支持了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了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少生优生,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象下面这样的事情可再也不能发生了。

————单出头《愁》表演者:乙小合唱《北京欢迎你》。甲请欣赏“评剧”《金沙江畔》选段——《恨白匪》表演: 赵雅洁 11 乙——三句半《歌唱农村新生活》

12甲今天新一代的农民已经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一群,现代化高科技已不再是纸上谈兵,专业户和特色村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不,就连英语也成了他们诉说爱情的工具。

——女声独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 演唱者:陈登丽

13乙小合唱——《社区小草》甲高山巍峨雄伟,大河奔腾不息,这就是我们的祖国;大地锦绣万千,长城延绵耸立,这就是我们的祖国。五千年的洗礼,换来今朝的强盛;亿万人的期望,激起千万层的波涛。

————配乐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朗诵者:潘立硕 15 乙——女声独唱《我爱你中国》甲政府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各种政策保障,今天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寻求新的发展。他们再也不用为要钱难,子女入学难而烦恼了。但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永远不能割舍的是那份浓浓的乡情。——藏族舞蹈《高原红》表演者:曾凡荣等

三主持人结束语(伴着结尾曲)

甲: 三十年的沧桑巨变,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强国梦想

乙: 三十年的光辉历程,谱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甲:富民的路上有着唱不完的颂歌,一页页日历记载着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乙:强乡的路上有着道不尽的祝福,串串足迹闪烁着舍利人民的汗水心血甲:青山在,人未老,祝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乙: 看今朝,展未来,祝舍利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诗歌改革开放30年 篇11

本刊讯9月25日,“改革开放30年中国酒界领军人物颁奖典礼暨《当代中国酒界人物志》首发式”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酒界领袖人物”,“改革开放30年中国酒界领军人物”,“改革开放30年中国酒界科技领军人物”,“当代中国酒界人物志杰出人物”,“中国酒经销商联盟“优秀经销商等280余人参加了颁奖典礼。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经社理事会常务理事,外交部原副部长等有关领导出席了颁奖典礼,并分别为中国酒界领袖人物袁仁国,白智生,傅建伟,李福成颁奖。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酒界领军人物”评比活动,打破了以往由专家关起门来评选的惯例,使用了网络投票,手机短信,网络公推评委等群众广泛参与的方式,严格按照创新力、影响力、贡献力、发展力、经营力,推动力等6项标准推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行业职工广泛参与的推选活动。投票从2008年12月18日开始,经过70天的激烈角逐,从150位候选人中选出酒业领袖人物6人,领军人物30人,科技及行业领军人物各12人。

此外,在颁奖典礼上,还同时举行了《当代中国酒界人物志》首发式。该书囊括了1899年至今,几乎所有的酒界前辈,大家、企业家,技术专家,营销专家等酒界杰出人物,是新中国第一部大型的、全方位,多角度,大视野的巨型酒界史料,极具史料珍藏价值。

诗歌改革开放30年 篇12

河北省人均GDP按当年价计算, 2007年比1978年增长了54倍, 按1978年的可比口径来计算, 从1978年的364元增加到2007年的超过5 000元, 增加了12.7倍;非农经济比重由1978年的71.48%提高到2007年的到85.78%;城市化率也由1978年的12.65%提高到2007年的40.25% (详见表1) 。

注:人均GDP为当年价。

河北省工业化指数 (以全国为1) 由1978年的0.8856发展到2007年的0.9751, 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从人均GDP看, 河北省1978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元, 到2007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099元;从城市化率来看, 河北省由1978年低于全国5.25个百分点缩小到2007年的4.69个百分点;从非农经济所占比重来看, 由1978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3个百分点扩大到2007年的2.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 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河北省与先进省份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的27年间, 河北省与目前的先进省份的差距并不大, 甚至还要高于一些省份, 比如, 1952年河北省工业化水平要大大高于山东省的工业化水平 (如表2所示) 。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河北省的工业化指数为0.8856, 略高于山东省的0.8541, 低于江苏省的0.9677, 到2007年, 河北省的工业化指数为0.9751,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山东省和江苏省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的工业化水平与山东省和江苏省的差距不断拉大。从各指标来看:与山东省相比, 人均GDP1978年高于山东省48元, 到2007年低于山东省7 690元;非农经济所占比重1978年高于山东省4.78个百分点, 到2007年低于山东省7.47个百分点;城市化率1978年低于山东省1.75个百分点, 到2007年拉大到6.5个百分点。与江苏省相比, 人均GDP1978年低于江苏省66元, 到2007年低于江苏省13 656元;非农经济所占比重1978年低于江苏省个0.92百分点, 到2007年低于江苏省7.47个百分点;城市化率1978年低于江苏省1.74个百分点, 到2007年拉大到12.75个百分点。三省份工业化水平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改革开放30年, 河北省工业化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突出问题表现为“双低”:一是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存在形式, 城市化水平低 (尤其是大中城市的数量少和竞争力水平低) 必然制约工业化在经济要素方面的聚集和空间方面的拓展。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低。其一表现为服务业不够发达, 容纳的劳动力不多, 限制了第一和第二产业劳动力向服务业流动的渠道和速度;其二表现为资源型工业所占比重较高, 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 而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 不利于整体提升第二产业水平。因此, 我们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为我们今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上一篇:箐口小学家长学校管理委员会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职责下一篇: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