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机关改革开放30年党建工作回顾(共7篇)
X机关改革开放30年党建工作回顾 篇1
三十年来,我旗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工作,组织机构逐步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强,为全旗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
党的十一届三全会后,全旗各级
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使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冲破了左的思想的束缚,逐步地树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落实党的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和纠正冤、假、错案,消除了“十年内乱”所造成的创伤、隔阂。通过逐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使党的工作机制在全旗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趋健全。1984年至1987年,我旗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先后有组织地在全旗开展了机构改革、干部队伍“四化”建设、旗乡两级整党、换届选举、巩固整党成果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1984年初,按照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一大批有理想、懂业务、会管理和富于改革精神的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实现了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当年机构改革和调整科局领导班子88个,调整副科以上领导干部292名,使领导干部的平均年龄下降到43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提高了22.7%,少数民族干部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年内还下放了企业干部管理的权限。在1984年底至1986年中,全旗各级党组织分批进行了整党,以整党促改革、促经济建设。1986年下半年,全旗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巩固整党成果,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在发展党员的工作上,认真贯彻了“坚持标准、改善结构、保证质量”的方针,较多地注意了在知识分子、少数民族、生产第一线业务骨干和中青年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使党员队伍中中青年党员较少、年龄偏高和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有所改善。1987年秋至1990年,全旗各级党组织解放思想,群策群力,创新进取,在城乡各个领域开展了全面、系统和配套的综合体制改革。改革的基本路子是“精简上层、充实基层、转变职能、强化服务”。首先,针对过去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状况,根据党委的五项职能,明确党委的职责和权限,初步形成了党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理顺了与政府及其它旗级领导班子、群众团体的关系。其次理顺了政、事、企之间的关系,精简、消肿了中问环节。第三,按照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的要求,调整、裁减部门的内设机构,突出了“监督、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精简了行政人员。1988年2月,为了更好地实现党政分开,旗直各企事业单位2的党组织实行属地管理。通过全旗综合体制改革,旗委的部、委、办和政府的科局单位,由原来的49个精简到43个,科局级干部由164人减少到112人,减少31.7%;各职能部门内设和下设的行政事业机构,由210个减少到171个;上层管理部门的职能通过分解、转变、逐步同发展经济的需要相适应。1991年至1995年,我旗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对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普遍进行了一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同时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选拔干部,健全了领导干部民意测评、公开述职、诫勉和考评等制度,全旗科局以上领导干部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梯次结构等趋于合理,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各级党组织还进一步落实了抓党建工作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及党建联系点的制度,普遍开展了党员责任区、联系户、“双升双奔”等活动,促进了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党组织则围绕“五个好”的目标,依托“科局包乡”,大抓了支部“升级达标”及对后进支部的整顿、转化工作,783个村党支部有235个达标,占30%。1996年至2000年,我旗以实行“两个转变”、实现“两个提高”总揽全局,解放思想抓机遇,突出重点促发展,通过调动上上下下加快兴旗富民步伐的积极性,使全旗经济健康发豆、社会全面进步。在党的建设方面,1997年和1998年围绕“五好”的目标,进一步落实了各级党组织抓党建的责任制和领导干部抓党建联系点的制度;1999年和2000年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在全旗党员领导干部中,集中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及巩固“三讲”教育成果的活动,还在各级党组织中深入开展了揭批“法轮功”邪教的活动。
2001年至2008年,我旗各级党组织按照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先后分批和集中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解放思想、优化发展环境”、“执政为民、加快发展”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学习教育活动,抓好
X机关改革开放30年党建工作回顾 篇2
一、机构人员变迁
1985年12月成立白银市财政税务局, 内设办公室、综合计划科、预算管理科、企业财务管理科、农业财务管理科、监察室等7个科室。1986年3月白银市财政税务局分设为白银市财政局和白银市税务局。1987年8月设预算外资金专管员4名。1988年5月增设监察科, 撤销原监察室。同年成立白银市人民政府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办公室, 挂靠市财政局。1989年4月成立白银市税收物价大检查办公室, 9月成立农业税收管理科。1990年5月成立白银市国债服务部。1992年成立白银市国有资产管理局, 挂靠市财政局。1993年5月成立西区财政所。白银市财政局现拥有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 现有职工65人, 平均年龄37.5岁, 本科以上学历37名, 占职工总数的53%。中级以上职称人员6人。市财政局机构从成立初的7个科室7位职工发展到现在包括办公室、预算科、文行科、税政农税科、社保科、综合科等13个职能科室, 2个下属副县级事业单位。
二、财政收支
白银市财政自1985年恢复建市以来, 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财政厅的指导下, 经过改革开放后20年发展, 财政收入从1986年的6352.9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7.08亿元, 是1986年的近44倍多, 财政支出从1986年的10531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19176万元, 是1986年的33倍多。全市财政收入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为促进白银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保持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007年, 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运行, 工业生产继续较快增长, 企业效益不断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市场稳中趋活,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得到加强, 民生问题进展顺利。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收入一直保持了高位增长, 增幅创历史新高;支出的公共性和公益性日趋突出, 均衡性明显好转。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实际完成27.08亿元, 完成计划的117.69%, 比上年增长33.53%。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0391万元, 占汇总预算的112.3%, 比上年增长25.82%, 剔除企业所得税政策性因素, 同口径增长19.81%。其中:市级收入完成36076万元, 为全年预算的117.32%, 比上年增长31.45%, 同口径增长19.21%;县区级收入完成34315万元, 为汇总预算的107.47%, 比上年增长20.39%。2007年,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实现319176万元, 完成变动预算的92.3%, 比上年增长39.6%。其中:市本级支出实现84593万元, 完成变动预算的91.5%, 增长33.09%;县区级支出实现234583万元, 完成变动预算的92.8%, 增长42.11%。全市实现当年收支平衡, 预计消化历年累计财政赤字在2300万元以上, 各项重点支出得到了较好保障。
三、财政改革
建市二十多年来, 白银市财政, 按照党和国家的财政政策、法令, 贯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 执行“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 做到增收节支, 收支平衡, 略有结余。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白银市的建设日新月异, 市区内高楼林立, 鳞次栉比, 人潮熙攘, 车水马龙, 街道纵横, 一派现代新城市的景象。白银财政在这方面为国家积累了资金, 对促进生产和各项事业发展, 搞活经济, 支持两个文明建设, 发挥了社会主义财政的积极作用。多年来, 市财政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建设为中心, 立足实际, 开拓进取, 不断完善财政管理, 强化财政职能。贯彻落实“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 适时制定和调整财源建设扶持政策和重点, 不断壮大主体财源, 巩固基础财源, 发展后备财源, 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快速增长。2003年, 全市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 2007年达到27亿元。同时, 不断改革预算管理, 硬化预算约束, 推行了“零基”预算, 实行了预算内、外收支统管的新型预算管理体制;积极清理整顿预算外资金账户, 建立了预算外资金银行专柜, 推行了“罚缴分离”制度和国库统一支付制度, 初步将市级有关试点单位纳入了统一支付范围, 使财务支出进一步规范;建立了规范的预算外资金监管机制, 提高了预算外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探索和加强财政支出改革和管理, 大力压减各种非生产性支出。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对有关办公设备、汽车等大额财政支出项目实行政府统一采购。改革工资支出管理, 实行了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制度, 净化了工资支出内容, 推动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 实现全市财政国库的统一集中支付。同时, 市财政局始终坚持“两手抓, 两手硬”的工作方针, 在不断提高财政管理质量和水平的同时,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使两个文明建设成绩斐然, 树立了财政行业良好形象。
2007年, 全市继续加大各项财政改革工作。一是正式启动了会宁县作为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二是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根据改革总体要求, 研究扩大了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范围, 在全市全面实行了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模式。积极开展了乡村债务清理化解工作。建立了农村综合改革信息监管系统, 对农民负担情况实施有效监控。三是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全面完成了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 积极研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四是规范了政府采购行为, 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政府采购资金达到8629万元, 节约资金853万元, 节约率为9%。五是工资改革和规范津补贴工作进展顺利。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已全部完成工资套改, 并已发放到位。
四、财政现状
(一) 收入稳定增长, 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全市经济继续较快发展, 各级财税部门克服了白银公司厂坝铅锌矿增值税划转、稀土公司享受三线搬迁企业增值税先征后退税收优惠政策等困难, 认真落实组织收入原则, 积极研究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强化税源监控, 堵塞征管漏洞, 实行目标考核, 促进税收收入的及时入库。不断挖掘非税收入潜力, 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措施, 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加上红鹭、华鹭铝业公司企业所得税政策调整的有利因素, 全市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7年, 是白银市财政收入增幅最高、均衡性最好的一年。同时,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的支持。共争取上级各类专项资金11.87亿元, 财政保障能力逐步提高, 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 解决民生问题的投入进一步加大。
一是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80万元, 以“两后生”为重点, 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工程”, 培训各类劳动力3.6万人。二是市财政安排配套资金200万元, 建成靖远曹若和会宁新庄、大沟三项重点人饮工程, 解决了1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三是落实配套资金2219万元, 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部农村人口, 城市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城市非职工人群, 对公立医院的补贴基本达到省上规定的标准、扶贫济困病床制度覆盖市县公立医院, 基层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供给, “四个覆盖”政策得到落实。四是落实资金248万元, 提高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 城市低保标准再次提高10%。五是落实下达县区专项补助139万元, 在原报酬补助标准的基础上, 按照每村每年补助2000元的标准, 提高了村干部报酬补助标准。六是市财政安排190万元, 设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府助学金和慈善育才救助基金。
(三) 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
市级财政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 区分三类不同地区, 用于支持试点示范。积极争取上级农林水事务专项资金21682万元, 安排农业专项资金、人饮工程配套资金、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环境绿化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项资金等1450万元, 兴建了白银银蒙等奶牛养殖示范小区, 奶牛饲养量达到7000多头,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67个。2007年, 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达到44141万元, 使农民收入增加, 农民负担减轻。争取专项资金7788万元, 落实兑现粮食直补资金1918万元, 农机具补贴220万元, 优质小麦良种补贴190万元, 农资补贴4137万元, 油价补贴1024万元, 能繁母猪补贴241万元, 奶牛良种及后备奶牛饲养补贴58万元。
(四) 加大解决困难群体问题。
一是在推行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改革的基础上, 实现了城市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城市非职工人群。二是按时拨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补助, 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居民生活困难问题。三是争取上级补助2139万元, 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 14.78万绝对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四是安排专项配套资金, 使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600元提高到1000元 (分散供养) 和1200元 (集中供养) 。五是支持开展了城乡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和城市社会救助;支持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 实施了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 对498户低收入家庭实施廉租房补助;安排和争取就业补助资金, 以创业带动就业, 以培训促进就业, 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
(五) 增加社会事业投入。
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 为贫困寄宿生提供生活保障,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运行良好。市级财政安排的教育专项达到2822万元, 争取上级教育专项资金10719万元, 共实现教育支出86470万元;安排农村卫生专项资金, 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较快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到116.49万人, 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 2007年医疗卫生支出达到19309万元;安排文化事业专项资金, 支持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六) 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提高县乡财政保障水平。共争取上级一般性转移支付总额达38948万元, 下达到县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额达到38096万元;认真落实“三奖一补”政策, 2007年争取奖补资金6220万元, 争取新增工资转移支付补助9357万元;认真落实省上实行的阶段性财政优惠政策, 县乡财政困难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七) 支持国有企业改革。
争取专项补助资金4185.86万元, 弥补甘宝公司企业改制资金缺口, 白银公司、靖煤公司等国有工业企业和农垦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基本完成。接收移交学校31所, 接受企业移交学校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3536人, 为企业轻装上阵, 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发展目标
增强财政实力, 做大财政蛋糕, 首要的是要做好财源建设这篇文章。财政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今后要更加积极地实施支持各种经济成份加快发展的财税政策, 加大财政对经济的扶持力度, 促进经济快速建康发展, 为白银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
(一) 收入问题。
为国聚财是财政人的本职, 生财、聚财、理财三位一体, 不可或缺。财政部门在协调配合税收征管的同时, 在组织收入上抓好非税收入征管, 把该收的钱一定收上来。一要加强组织协调。积极主动地会同纪检、监察、物价、国资委、审计等部门, 加大对非税收入的监管力度, 逐步形成分工合作、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机制。按照“规范管理、方便操作、有效监督”的原则, 合理划分财政内部工作职责。二要抓好制度建设。根据省上修订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资产处置、有偿使用, 以及新增建设用地、土地出让金、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收入管理办法, 将非税收入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按照白银市的实际, 将制定相应的办法和措施。建立政府非税收入统计报告制度, 全面掌握政府非税收入现状, 努力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三要加快改革步伐。按照省上关于全面实行比较规范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的要求, 加大工作力度, 加快改革步伐。从2008年开始, 所有县区都要全面推开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 从体制、机制上保证非税收入的应收尽收。四要完善配套措施。规范票据管理, 建立以《政府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为主, 其他专用票据为辅的新型票据体系, 完善非税收入票据日常领用、保管、缴销、审核制度, 严格以票控收, 强化源头监管。要强化非税收入专户管理, 实行较为彻底的“收支两条线”, 原有的过渡账户, 要限期取消, 确保非税收入管理工作规范有效进行。
(二) 支出问题。
首先要抓好支出的均衡性问题, 结合白银市实际, 从预算编制、资金分配、资金下达、监督检查等环节入手, 制定具体的措施, 确保支出进度的均衡性。另一个问题就是财政支出的绩效问题。随着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深化, 建立科学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既有了外在基础, 也有了内在要求, 急需建立考核体系, 对财政投入的成本和产生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衡量和比较, 从而加强对政府支出行为的约束与激励, 促进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开展绩效评价, 分析, 评价财政分配资金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 积极支持经济发展。
转变观念, 研究如何创新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 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外, 还要用足用好财政政策。财政重点要在八大支柱产业上下功夫, 通过对招商引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土地出让金返还等政策来支持入住园区企业的发展, 拓展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思路, 丰富财政支持发展的手段, 转变财政支持发展的方式, 支持做大经济蛋糕, 夯实税收增长的基础。
(四) 解决民生问题。
处理好保运转和促民生的关系, 更加自觉地重视民生、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 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民生上来。要按照“和谐抓民生”的工作思路, 充分发挥职能, 切实负起责任, 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和工作措施, 变被动埋单为主动服务, 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 不断调整工作思路,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认真调查研究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给党委、政府提出办实事的建议, 视财力情况拿出积极稳妥的实施方案。
(五) 财政管理问题。
一要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要抓好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各环节的管理, 特别是把利用国有资产取得的收益缴入国库, 纳入预算管理, 基本实现资源配置的均等化, 逐步缩小部门之间的苦乐不均, 减少国有资产的损失浪费, 实现预算管理的公开、公正、公平。二要强化财政监督。尽快建立协调财政、精细财政、透明财政、绩效财政、法制财政、科技财政和民生财政, 财政监督要围绕财政中心工作, 采取具体措施, 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 自觉为大局服务, 为大局提供坚强的保障。要将财政监督工作贯穿于财政工作之中, 贯穿于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和改革的总体设计之中。要创新财政监督方式, 把财政监督与预算管理结合起来。要选择一些项目效益容易量化的专项资金开展绩效监督, 不断提高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和预算监督的有效性。要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重大财政政策的落实情况作为财政监督的重点, 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真正把好事办实, 实事办好。
(六) 关于改革创新问题。
改革开放30年学校德育政策回顾 篇3
本文将按改革开放30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分三个阶段进行追溯。
第一阶段,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以前,是社会主义教育历史性转折的阶段。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以前这一阶段,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学习和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进一步认真进行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教育工作得到全面恢复。同时教育战线在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过程中,事业有了明显的发展,教育改革初步迈出了步伐。教育实现了由突出为“以阶级斗争为纲”服务向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历史性转变。在教育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得到逐步恢复并着手改革。这一阶段中央在恢复学校德育工作和着手改革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指导。
(一)正确估计和对待学生;
(二)明确德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任务;
(三)改革政治课和政治课教材;
(四)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这一历史阶段的学校德育工作从“文革”遗留下来的混乱状态转向逐步正常。教育工作者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任务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德育工作初步作出了规范要求,颁布了大、中、小学的暂行工作条例,其中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内容、方式方法、队伍建设和领导管理等方面作出了规定,还颁发了学生守则,规定了学生应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纪律;着手政治课的改革;重新组织起德育工作队伍;加强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等等。但是,这一阶段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更多是带有恢复性的。
第二阶段,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至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以前,是社会主义教育全面改革与发展的阶段。
中共十二大确定了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郑重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共十三大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论断,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根据十二大和十三大的战略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在这一阶段,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被确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教育改革也全面展开,形成了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前提,教育体制改革是关键,教育教学改革是核心,从体制改革入手推进教育全面改革的改革思路。在教育全面改革的进程中,学校的德育工作从整体上得到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开创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进一步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整体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改革;
(三)全面部署政治课改革;
(四)加强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
(五)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六)加强和改善对德育工作的领导。
在这个历史阶段,通过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文件指导,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启动,中小学和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培养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领导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获得了整体推进。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8月国家教委发出了试行《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统称德育大纲)的通知。德育大纲的制定和发布,是建国以来的首次,改变了学校其他学科都有大纲,唯独德育没有大纲的局面。经过试行,这两个大纲分别于1993、1995年正式颁布。高等学校的试行德育大纲也于1995年颁布。总之,这一阶段的学校德育工作在全面恢复的基础上得到了整体推进,初步形成了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德育新格局。
但是,这一阶段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大环境的干扰比较大,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一度对学校特别是对高等学校的侵蚀比较严重;有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存在着软弱混乱现象,以至邓小平在1989年3月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在教育内部也存在着不同意见,一度放松了德育工作。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工作改革的进程,直到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以后才有所改变。
第三阶段,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至今,是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改革与加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复杂环境里,在面临着国际上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肩负着把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又好又快地推向前进的历史新任务。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素质作为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把教育视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事业,始终把它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郑重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为适应这两个战略的需要,中央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并在召开有关会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教育深化改革和加速发展的政策。
在教育深化改革和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央还不失时机地专门对学校德育工作作出新的部署和指导,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地位的再次提升、内容的进一步充实、政治课的进一步改革、德育途径和方法的进一步创新和德育工作条件的进一步得到保障,从而使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得到显著加强。
(一)学校德育工作地位得到再次提升;
(二)德育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
(三)政治课得到进一步改革;
(四)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得到进一步创新;
(五)德育工作条件得到进一步保障。
总之,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央站在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时代高度,站在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长治久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站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全局高度,通过一系列文件、会议和讲话,深刻阐明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号召全党全社会和学校都要高度重视学生的道德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央的指导下,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贯彻落实下,通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得到全方位的加强。特别是在人才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工作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等方面,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德育内容得到充实,德育途径和方法得到改进和创新,德育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德育工作队伍和领导得到加强。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正如16号文件和全国工作会议所肯定的那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胸怀远大理想,勇于自立自强,富于探索精神,乐于接受新事物,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今年广大青年在抗雨雪冰冻灾害、抗特大地震灾害和反藏独斗争中的令人刮目相看的积极主动的表现,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青少年的道德思想和政治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部分青年中还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较深等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际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大对外开放,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我们下一代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长期存在;也有国内的挑战: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伴随着巨大的阵痛,必然反映在思想道德领域,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同时,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德育重视不够,没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一些德育工作措施还没有落实,德育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
X机关改革开放30年党建工作回顾 篇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同时开启了多党合作的历史新篇章,三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样也成功展示了中国各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舞台的黄金岁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修复在十年**中遭受破坏的多党合作制度,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1989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明确了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的参政党地位。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序言中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确立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法律地位。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推动新形势下我国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共***州委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州得到充分的贯彻执行,各民主党派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各民主党派在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制度的制订和完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的发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主党派组织发展,机构健全。1978年,我州民主党派组织只在***市有3个地方组织,5个基层组织和3个活动小组,民主党派成员118人。80年代中,**市、**市和**县相继成立了8个民主党派县市级地方组织,民主党派成员不断增加。2001年到2004年,九三学社、民革、民建、民进、农工党、民盟、致公党***州委相继成立,至2008年8月,全州共有民主党派州级地方组织7个,县市级地方组织8个,基层组织105个,民主党派成员2166人。中共州委、州政府对各民主党派州委机关人员编制、办公用房、工作经费、公务用车等给予极大的重视和支持。民主党派州委成立后,为了适应新时期参政议政的需要,在州行政中心为7个民主党派州级组织安排了办公室,设立3部1室专(兼)职内部机构,将民主党派州委工作经费、会议经费、培训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为每个党派机关配置了公务用车,为民主党派开展工作履行职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加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民主党派的历史和章程,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了“兴起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三增强’、‘四热爱’”教育活动及“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主题的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党派成员思想政治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坚定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中国共产党齐心合力,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机关党委年工作回顾与总结 篇5
二、业务发展迅速,物质保障有力
三、机关管理严格,机制保障有力
为严格机关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我局实行了工作目标责任制,每半年组织工作绩效考核,每季组织工作质量检查,并把检查考核成绩与奖金、福利和提拔使用挂钩,建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修订完善了文明办公、督查督办等60余项制度,进行了“指纹化”考勤、“流程化”派工等制度创新,使机关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积极引进了“检企通”、“办公自动化”等软件,提高工作效率,还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机关管理。
四、队伍素质过硬,思想保障有力
范文网
近年来,我局围绕创建学习型机关,认真落实理论中心组和职工夜学制度,组织政策法规学习,开展主题教育和思想大讨论,还开展了“党员亮身份”、“干部亮业绩”等活动。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走上台等形式广泛开展业务培训。为掌握职工思想脉搏,解决职工生活实际问题,坚持“三个一”谈心制度,经常开展谈心交心活动,每逢职工生日、生病住院和“三八”妇女节,局领导还亲自送鲜花慰问。目前,干部职工爱岗敬业,以局为家,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2007年,我局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还在**检验检疫系统推广。
五、机关文化活跃,创建群策群力
近年来,我局坚持文明单位创建与机关文化建设同时抓,以人为本、群策群力,营造了浓厚创建氛围。为统一思想,每年都召开创建动员会、促进会、总结会。为丰富载体确保实效,开展了文明行业、文明窗口、文明处室、文明家庭、文明职工等“细胞”创建,还发挥团工妇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活动。同时成立了8个兴趣小组,经常组织活动,适时举办各种比赛和春节联欢活动。近几年,团支部、妇委会和工会都年年评为市先进,舞蹈《畲民心中国检人》获得2007年全省系统文艺调演第二名,摄影作品多次被系统协会杂志录用为封面,读书演讲组多次在全市演讲、征文比赛中获奖。
六、重视行风建设,行业形象良好
X机关改革开放30年党建工作回顾 篇6
2020年,X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区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机关事务高质量发展的中心大局,以机关事务标准化为抓手,大力推进服务精细化、管理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坚持责任担当,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病毒,全体机关事务人积极参战、主动请战、敢打硬战,在区府集中办公区、X归国人员隔离点、X巡视组驻地、X区国际机场等处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助力全区疫情防控。
全力做好滨海大酒店隔离点和机场防控点后勤保障工作,组建后勤保障工作专班,根据工作进程多次召开专班工作例会,加班加点会商解决后勤保障过程中所遇问题,安排多名工作人员专门驻点滨海大酒店和机场,切实做好物资保障、生活保障、车辆保障等各项工作。疫情以来,协调、购买生活物资X余种、X余件,协调医疗物资X余种、X万余件。(二)严防坚守机关大门。
严格落实区委区政府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牢牢织密精密智控网络,引入智能红外测温仪,组织全中心工作人员和保安人员严格落实“健康码+体温测量”工作,并发动全区各单位志愿者积极参与早高峰岗亭值勤,切实守好区行政管理中心等区属大楼“大门”。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举措,规范做好走廊、楼梯、电梯、卫生间和公务用车消毒,会议室实行一会一消毒,切实消除传染风险。严格按照省市区关于空调开启前的规范要求,对区属各大楼空调进行开启前的清洁、消毒和卫生学评估工作,确保大楼空调正常安全使用。加强食堂安全管理,疫情前期有序做好分餐、简餐供应,并制定《X区党政机关疫情防控期间食堂工作指南》,指导各机关食堂规范落实疫情防控举措,恢复堂食后,严格落实错峰就餐、隔位就餐、餐前洗手、佩戴口罩等制度,并安排专人做好用餐人员引导,切实做好餐饮服务保障工作。(三)做好返岗人员管理。
贯彻落实市、区“三返”工作精神,坚持“不忘初心、守护中心、服务中心”,从严从实抓好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返岗疫情防控工作。成立各办公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安排专人每日对全区七十余家单位“三返”人数、疫情异常情况、人员信息等进行登记汇总。制定印发《X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返岗人员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各办公大楼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预案》《区属各办公大楼疫情防控工作“十个一律”规定》等,明确各项防控举措和责任分工,并安排人员开展落实情况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实。二、坚持标准引领,推进机关事务规范化管理
(一)稳步推进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
及时成立标准化建设工作专班,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市标化院专家开展标准化专题培训,切实提升工作人员标准化意识和能力。X月份经区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出台《X区机关事务工作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拟定适用我区机关事务工作的X条标准清单。抽调多名工作人员,负责做好各项标准制定工作,现已完成《县(市、区)党政机关办公用房使用管理规范》《X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规范》《X区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工作规范》等多项标准初稿,并经专班人员多次讨论,待进一步完善后,将严格做好落实工作,力争实现标准和机关事务的深度融合,发挥标准化在机关运行保障中的规范、调节、约束、控制功能,提升机关事务保障质量和效益。(二)规范公共资产管理。
加强办公用房调配管理,以来,完成部分区领导办公用房调整优化及区纪委、区委巡察办、区委编办、区住建局、区发改局等X多家单位办公用房调配使用,切实解决办公用房紧缺问题。针对区行政管理中心中型会议室紧缺的难题,开展东裙楼一楼办公场所改造工程,建设综合性会议室,通过实地查看、多方学习调研、邀请相关部门反复讨论,最终确定平面布局方案,并上报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审核通过,目前设计方正根据平面布局方案来绘制施工图。为助力复工复产,疫情期间严格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依法依规做好中心所属管理的在租国有资产租金减免工作,共为温州市经纬地理信息服务有限公司、X保安公司等X家单位减免租金X万元。严格办公用房和公务用车使用情况督查,多次组织工作人员对街道和各部门办公用房配备、人员备案、车辆使用登记、油卡使用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促进办公用房和公务用车使用管理规范化。(三)深化公共机构节能管理。
制定并印发《X区2020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要点》,完成X能耗数据统计分析、节约型机关创建前期调查摸底等各项工作,加强节能宣传,X月份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了节能知识测试、低碳体验日等活动,切实提升节能工作成效。重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召开垃圾分类工作会议,会同区垃圾分类办对区属各办公楼在疫情期间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做好智能垃圾投放箱投用前期准备工作,2021年将真正投入使用,确保机关单位垃圾分类工作真正落地落实。(四)推进平安大院建设。
加强安保队伍管理,定期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小分队、微型消防站实战训练,逐月开展保安队伍“互学互比”和“文明岗、安全哨”流动红旗评比活动,提升安保人员政治和业务水平。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组织干部职工观看安全警示教育视频,参加全国网络知识安全竞赛,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开展安全大检查活动,对各办公区开展到底到边、不留死角的全面检查,完成消防设施故障、房产漏水等问题整改。加强大院停车管理,开展区行政服务中心周边停车情况排查,对社会开放车位X个,完成区行政管理中心地下室停车场X个新能源车位电路布线和X台充电设备的安装工作。三、坚持服务为先,促进后勤工作满意度提升
(一)做好重大活动保障。
以服务全区中心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细致高效做好全区重大活动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圆满完成省委第一巡视组、选人用人巡视组、意识形态巡视组、省委对X巡察工作巡视组接待任务,安排多名工作人员X小时驻守巡视组驻地,做好食宿、会务、用车、办公用品等服务保障工作,确保服务周到细致。为区“两会”提供全方位的会务保障工作,协调区卫健局、市监局、供电分局、接待办等部门,制定周密详细的会场保障工作方案,落实会场消毒、会务服务、设备检修、电力保障、车辆保障、人员接待等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两会”保障任务。(二)提升餐饮服务水平。
加强食堂标准化管理,规范食堂采购、加工、服务流程,顺利通过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食堂的检查。以提升干部职工满意度为标准,积极征求干部职工对食堂工作的意见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更新X特色菜谱,改造提升用餐环境,及时落实整改措施。优化提升风味餐厅服务功能,将经营模式改为服务外包模式,更新菜单和价格,为干部职工提供更加优质实惠的服务。(三)优化细化公车服务。
加强驾驶员队伍管理,规范车辆派单、出行审批和经费报销流程,强化文明行车、安全出行教育培训,切实提升驾驶员队伍素质。联合X联运公司,开展车身广告宣传工作,扩大服务宣传力度,第一期共投放X家单位宣传广告,有效助力各机关单位的政策服务宣传。X月份,联合区商务局,以汽车消费月活动为切入点,开展“汽车消费进机关”活动,带头响应“拉内需,促消费,战疫情,克难关”政策号召,积极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四、坚持从严管理,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一)加强党建引领。
抓实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主体责任,组织召开党建工作会议、廉政工作会议,部署工作,明确责任分解,结合“红七月、服务月”和党风廉政宣教月,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了党员慰问、走访红十三军旧址、环保徒步志愿服务、廉政谈心等活动,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区各级重要会议精神,提升干部职工思想认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深化“万名干部进万企”、“千名干部联千村”行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企业和联系村助力复工复产、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帮助指导源大公司等企业复工复产、解决疫情期间农户农产品滞销问题、指导城北村完成文化礼堂整改。(二)推进“三强三促”专项活动。
根据区“三强两促”活动安排,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制定中心“三强三促”工作方案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年、作风建设深化年和能力提升年活动方案,并及时召开部署会,明确任务安排、责任分解和时间节点,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汇报各项工作进展,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完成到位。围绕干部能力提升,开展午间学堂、荐书读书等活动,努力营造学习氛围,切实提升后勤干部职工理论化、专业化水平。(三)开展基层调研活动。
坚持通过调查研究提升干部职工科学决策水平,组织开展“基层调研周”活动,由分管领导牵头,组织科室工作人员就资产管理、人员情况、服务保障举措等后勤各方面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通过全面排查、座谈交流、意见征集等方式,广泛听取机关服务对象和后勤一线人员的意见、建议,找准影响和制约机关事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和机关干部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措施,为中心党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2020年,我中心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困难和问题。专业学习不够扎实,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工作上的创新思维还不够明显,成效还不显著;停车难问题仍有存在,受疫情以及场地限制等因素影响,区行政服务中心、区人防大楼来访群众停车难问题较为突出;服务满意度众口难调,我中心承担各办公区两千余名干部职工的餐饮服务工作,由于个人喜好不同,经常会出现众口难调褒贬不一的评价,需要根据广大干部职工的反映要求及时调整,力求获得更多认可和肯定。
2021年,我们将继续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进一步转变思维理念,注重开拓创新,理顺体制机制,强化工作落实,全面推进新时代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
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根据党建工作安排,开展“红七月”、“三服务”等各项活动,组织带领全体党员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推进机关事务管理工作。全力推进党建标准化建设工作,扎实开展“三会一课”,严格履行“两个责任”,强化责任落实,突出主业,敢于创新,继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为新时代机关事务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二、继续严抓疫情防控,落实常态化防控举措。
贯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常态化防控策略,继续做好滨海隔离点和机场防控点的后勤保障工作,加强区属各办公区出入管理,严格落实健康码扫码和体温检测工作,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常态化落实公共区域和重点部位消毒,最大限度地阻断疫情传播途径。严抓餐饮卫生管理,严格落实好错时错峰分批次就餐要求,加强采购管理,每天安排人员检查食堂通风换气、卫生清洁、厨具消毒、从业人员体温检测、个人防护等情况,开展灭鼠灭蟑专项行动,铲除疫情可能孳生的空间和土壤。三、坚持落小落细落实,全力推进标准化建设。
继续落实标准化工作专班定期讨论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督促检查重要事项落实情况,进一步细化完善会务、房产、公务用车、内部管理等各项标准,开展地方标准申报工作。加快推进有关标准的推广、应用,按照“成熟一项、出台一项、实施一项”的原则,有序实施各项工作标准,推动业务工作与标准深度融合,将标准化理念贯穿管理服务全过程,确保标准化工作取得实效。四、加强集中统一管理,推进工作高质量发展。
继续加强办公用房管理,妥善处置闲置国有资产,做好租金收取等工作,坚持高效集约利用原则,开展东裙楼一楼会议室改造,做好全区各单位办公用房保障,继续加大办公用房使用督查力度,巩固办公用房清理整改成效。严格规范公务用车管理,进一步完善平台管理制度,做好车辆更新配置,继续加强公车运行监管,强化日常监督检查,确保公车阳光运行。继续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做好安全问题整改,积极应对2021年汛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情况,提前谋划,落实好防汛防台各项工作,全力保障汛期机关办公秩序,确保机关“安全渡汛”。五、强化追求卓越意识,做好精细化服务保障。
加强对物业、绿化及食堂等外包单位的监管工作,推进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广大干部职工提供优质良好的办公环境。完善综合服务,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新增优化综合体服务内容,加强综合体经销商管理,定期检查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同时计划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引入多家店铺,增加多元化服务项目。加强设备运维保障,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设备前期保养、运行管理、故障维修、备件配置等各项流程,确保集中办公场所规范、有序、安全运行。继续加强餐饮服务,强化员工培训教育,开展食堂厨艺大比拼活动,规范后厨各项工作流程,努力打造“4D食堂”。做好“风味餐厅”自主经营,为干部职工提供多样性的就餐选择。X机关改革开放30年党建工作回顾 篇7
一、我国会计教育学历层次及其相应培养目标的回顾与思考
(一) 大中专会计教育目标
以前大学是为计划经济培养人才, 当教育的服务对象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 需要重新明确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会计教育目标有所不同。目前, 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的层次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 (陈少华, 1996;李心合, 1998;刘永泽等, 2004) 。其中刘永泽 (2004) 指出将我国逐步取消中专教育的前提下, 高等职业教育开始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 为企业培养更多更适用的会计人才, 满足企业的日常会计工作需要。当经济体制从中央集权型下解脱出来, 经济活动的商品性和受市场调节的特性引起人们重视, 从而长期受冷落的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积极作用也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刘峰, 1986) 。改革之初, 中专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财务会计人才 (李心合, 1998) 。随着市场竞争的急剧, 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明显提高, 我国逐步取消中专教育, 相应在此基础产生高等职业教育开始担负中专会计教育目标, 原来大专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具有独立从事会计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 (李心合, 1998) , 其教育目标为专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育侧重于会计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初级会计人员 (陈少华, 1996) 。对于专科包括高职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这一阶段的培养没有必要分层次进行 (刘永泽, 2004) 。
(二) 本科会计教育目标
随着市场对会计本科生需求的变化, 其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也随着变化。对其目标回顾结论是专才教育、通才教育、专才加通才教育、通才教育。它的变化符合分阶段、分层次会计教育目标的观念 (刘永泽, 2004) 。在不同行业体制、规则尚未打破的情况下, 对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应该是专才教育。1978年高等学校恢复会计专业以后, 1979年修订的会计专业教学方案将教育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财务会计及教学科研专门人才。20世纪80年代初, 财政部推行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时, 中南财经大学所确立的教育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面向各级主管部门和企业, 同时兼顾有关教学及科研方面的需要, 完成会计师的基本训练的财务与会计专门人才;上海财经大学 (原为上海财经学院) 所确立的教育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会计学高级专门人才, 要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胜任会计、会计教学和会计科研工作 (张为国, 1993;葛家澍等, 1998) 。会计教育目标摆脱了传统行业观念的束缚, 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育研究工作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上述基本观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 即本科会计教育目标为“三位一体”, 即学术型和应用型并重 (李心合, 1998) 。葛家澍 (1993) 指出, 由于我国经济建设与会计改革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会计教育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会计正向国际惯例接轨的新趋势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在《两则》颁发后, 行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差别都以大为缩小, 会计基础理论及基础方法将贯穿于各种行业企业中, 学生凭借见识的理论基础, 在毕业后经过不长时间的实践, 完全可以胜任各种行业、所有制企业会计主管 (朱小平等, 1995) 。一些原先属于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会逐渐转化为普及性知识, 本科生步入社会时所必备的基本常识会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扩充, 这是一个基础趋势 (王光远等, 1997) 。随后实行“并轨”制的高等院校竞相扩招, 渐演化为“无会计专业不成大学, 无大学无会计专业” (刘永泽等, 2004) 的局面。文辅相 (1996) 提出我国本科高等教育目标应作战略调整, 李心合等 (1998) 在第三次会计教育改革研讨会提出本科会计通才教育目标, 具体体现为应用型、通用型、外向型以及在此基础上增加开拓型 (傅磊, 1994) 的高级会计人才。但在人才培养问题上, 通用性程度的高低也离不开对人才市场竞争状况的合理把握 (王光远等, 1999) 。目前中国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符合本科会计通才教育, 按国际界的说法, 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英才教育”阶段。中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病因仍在于社会缺乏公平竞争机制, 依据1996年统计数据, 中国国民接受高等教育 (含专科教育) 的比率不足3%。吴敬琏在接受采访时更是说到:“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的出现和外部环境有很大关系, 我们现在合格人才不是多了, 而是紧缺”。笔者认为, 除了社会缺乏公平竞争机制的弊病外, 还有高等院校的盲目扩招, 导致学校师资数量、质量以及学校教学设置达不上培养合格会计教学要求。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在我国企业界现阶段对会计人才能力要求一栏中, 有90%的单位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 其中40%的单位愿意向社会公开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不少学者 (朱小平等, 1995;葛家澍等, 1998;阎达五等, 1998;李心合, 1998) 先后通过调查研究或规范研究对就业导向问题作了论证分析, 其所形成的理论见解大同小异, 可概述为会计本科生的就业导向主要应针对实务工作需要, 同时兼顾学校的教学工作需要。王光远等 (1999) 会计本科教育转向通才教育的时机可能还不够成熟。21世纪需要的高级会计人才应同时具备多项综合能力、精深和广博的知识以及心理素质和承受力。因此, 21世纪初期会计本科生培养成通才基础的专才 (王光远等, 199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 跨国公司大量进入及其本土化经营, 将增加对高新技术及熟悉世界贸易规则的金融、管理、贸易、法律、会计等方面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需要 (刘永泽等, 2004) 。同时加速人才就业公平竞争机制逐步建立, 不断提升各类高等院校自身素质和培养具备通用知识、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会计人才能力, 同时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普及化教育, 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由“通才+专才”的教育, 最终转变为通才教育, 这是一个基本趋势 (朱小平等, 1995) 。
(三) 研究生会计教育目标
对于会计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将取决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结构以及会计硕士教育在我国会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会计总是为了适应一定时期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迈克尔·查特菲尔德陇 (1989) 曾经说过“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的”。因此, 经济体制的转轨必然产生大量会计问题, 而解决目前会计问题, 既要立足当前, 又要放眼于未来, 充分预计会计改革给会计教育造成的冲击及影响, 对会计理论发展可能引起的会计实务变化研究, 应该“超前”不能“滞后”, 理论具有“前展性”才能指导实践 (朱小平等, 1995) 。社会对会计硕士生教育目标是专才教育 (李心合, 1998)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提高, 研究生教育规模应有较大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要净化本科会计教育目标, 在功能上退位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上来 (李心合, 1998) 。会计硕士的教育目标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理论、科研型转向综合应型 (李心合, 1998;傅磊, 1994;刘永泽等, 2004) 。对于研究生自身来讲, 视自身素质来确定是应用型、科研型还是二者皆备, 同时根据我国不同高校在经济地域上的特点以及自身会计教育资源优势与特色, 在会计人才培养市场上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 满足全社会对不同类型、不同能力、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 (孟焰等, 2007)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目标是多元化, 会计硕士教育应是高级应用型人才, 如果有潜力继续深造的可以作为研究型人才培养, 让其考取博士研究生或从事高校教育、科研工作 (刘永泽等, 2004)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 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已实现高度信息化、网络化, 因此, 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的学习上 (许永斌, 1999) 。具有应用型、学术型的分阶段、分目标研究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刘永泽等, 2004) 。关于博士研究生等会计教育目标, 应该是学术型人才或研究型人才。随着经济发展, 市场对会计博士生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 以前会计博士生教育目标的主流观点是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理论基础, 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有对本学位发展做出个人贡献的能力。其中北京大学会计博士的培养目标是会计学 (含财务与审计) 领域的研究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郭道扬提出博士培养目标是创新知识、博大精深;上海财经大学孙铮教授提出博士生的培养重点是学术创新, 博士生阶段应培养能够进行学术创新的人才, 同时还提出博士生培养目标应根据地区、学校性质不同有所区别。因此上海财经大学根据自身地理位置和学校性质将会计博士目标定为能够进行学术创新的人才, 应向国际学术标准冲刺;娄尔行等 (1996) 认为, 博士生应当是会计学科的国家队队员, 应达到国际水平, 有能力在国际论坛上占有一定地位。随着我国全球化程度提高, 会计学博士生教育培养目标在学术型或研究型前提下, 对学术或研究的内涵要求越高、越国际化 (许家林, 2004) 。博士生培养要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 然而我国博士生规模超过美国, 所培养的博士一半以上选择从政, 博士生的研究能力不断下降。因此树立会计博士教育目标容易, 但实现其目标仍需要探索。上述分别回顾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会计教育目标, 那么对于成人高等会计教育以及继续会计教育 (李洪斌等, 2000, 秦荣生等, 2000) 培养目标, 一般来说, 没有多大变化, 即培养适时初级型的专用会计人才。
二、我国会计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回顾与思考
(一) 非研究生阶段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会计教育改革也表现在会计课程体系变化上。在第三次 (1988) 会计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上代表发出“改革课程体系, 发展通才教育”的呼吁, 提倡会计本科生应构建“金字塔”式而非“豆芽菜”式的知识结构, 并成为应用型和通用型人才。要突破我国会计学科陈旧体系, 建立新的学科, 拓展会计研究领域, 是会计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 (刘峰, 1986) 。以“新五门”替代“老四门”, 其中上海财经大学采用“新五门”核心专业课和五门一般专业课及五门选修专门课, 形成了从基础开始, 由浅入深比较完备的新学科体系, 克服旧课程体系缺陷基础上力求反映现代会计学新成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新五门”基础上指定选修课, 任务选修课相互配合组成新的会计学课体系。它根据我国国情, 发扬我国财会工作传统经验, 吸收外国的现代管理科学方法, 充实提高各门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基本上消除旧体系的弊端。天津财经院校建立了会计实验室,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学生到厂矿单位“实习难”的问题。湖南财经学院的代表提出按会计对象的经济内容设置学科, 核心专业课应该设置“会计核算基础”、“资金会计”、“成本会计”、“责任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学”等六门。上述典型课改体系, 以“专才教育”作为本科会计教育目标来反映了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专科和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大体相同, 对专科生来讲, 教材内容更侧重实际能力培养, 而对本科来讲在扎实会计理论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式人才, 即“三位一体”的会计人才 (李心合, 1998) 。第三次 (1988) 会计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也集中讨论有关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因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办经营, 长期脱产成人教育学习受到极大限制, 这种新情况使成人会计教育的办学形式发生了进一步变化。部分代表建议取消三年制大专班, 但成人高校与普通高校“双轨制”的格局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其中两年制“财会大专班”的课程设置包括五门基础课、七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六门选修课。一年制“专业证书班”的课程设置十门课。总会计师岗位培训班的课程设置四门课题和九个专题讲座。当然成人高校的会计课程设置不搞大而全, 应提供小批量、多品种, 根据需求灵活地进行“拼盘”, 以适应各类班级不同需求, 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在《两则》的颁布施行后, 第三会计教育改革组研讨会 (1993) 的各大学院校代表分别讨论了适应新经济形式的课程体系重构和教材更新, 其中上海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湖南财经学院、北京商学院等财经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比较典型。代表们普遍认为由上海财经大学提出七门核心专业课的体系较为合理。认为如果能加强法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市场等方面的配套课程, 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满足市场经济需求。从课程体系设置与要求来看, 按照通才教育的会计教育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 并且取消了国际会计、审计二个专业, 合并为一个口径宽广的大会计专业, 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通才”。随着会计师与注册会计师考试经常化、制度化, CPA专业应侧重审计的理论与实务, 开设包括审计学、绩效审计、财务审计、审计案例等课程, 同时要加入管理咨询、资产评估、税法、公司法等课程 (朱小平等, 1995) 。目前我国部分院校在会计专业下开设CPA方向专业, 培养学生应该具备顺利通过CPA资格考试的能力, 在原会计本科课程系上侧重审计实务教程。大中专会计课程体系设置也是参考本科会计课程体系设置, 在内容上重视实际应用能力。对会计教育目标回顾来看, 此历史阶段 (特别前期) 会计教育目标应该是“通才+专才”更为符合实际市场需求。因此课程体系设置也还存在一些弊端, 对此张为国 (1993) 、朱小平等 (1995) 、荆新等 (2002) 分别对本科课程设置提出自己看法。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 这些弊端更为显现, 孟焰 (2007) 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得出课程设置结构不尽合理。我国会计学主干课程设置已基本上与西方国家接近, 但从会计专业整个课程体系分析, 专业课比重过重, 基础不扎实, 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还比较突出。林志军等 (2004) 通过研究我国会计教育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发现, 我国会计教育的知识结构仍然较为狭窄, 具体表现在跨专业学科知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 对技能的培养方面也相对薄弱。因此课程体系重构显得十分必要。林志军等 (2004) 通过采访提出会计教育应重视那些专业课程、技能课程的知识传授。荆新等 (2002) 根据现代教育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要求, 结合新世纪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 依据会计主体的理论重新设置财务会计学课程体系。陆正飞 (1999) 提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等课程设置要求。胡奕明 (1997) 提出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关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的设想。
(二) 研究生阶段
关于会计硕士生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依据会计硕士生教育目标要求。我国会计硕士生按不同专业方面进行培养, 随着教学规则和教学质量逐渐提高, 会计硕士生的课程体系设置及相应教材编撰经历了逐渐完善的过程。在科研型教育目标培养会计硕士生阶段, 许多硕士点没有教材, 由导师自己编制专题来给研究生上课。随着会计硕士教育规模发展, 编撰研究生教材应尽量统一规范, 建立一套较系统的教材体系。由于教材要包含不同专业方向, 研究生会计专业教材与本科生的最大区别要体现在广博专精上 (孙铮, 1996) 。因此孙铮 (1996) 提出, 会计专业研究生教材至少可编撰四本:会计理论研究、财务会计研究、管理会计研究、国际会计研究。娄尔行等 (1996) 提出, 会计专业的硕士生不问其研究方法, 一般均开设公共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对于专业课教材可以分为财务会计研究、管理会计研究、审计研究、国际会计研究和会计理论若干册。为了突出专业方向, 研究生教材应当是专题式的, 不能平铺直取, 过分强调教材的完整性。当然对于教材撰写其他学者提出了专著式写法, 选编论文集或前两者有机结合, 它们各有优缺点, 视编者情况而定。随着会计学专业硕士招生规模扩大和办学质量提高, 对会计专业硕士课题要求更为规范, 为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科研型、应用型人才的多种需求, 可由原来三年或二年半学制转为二年学制。会计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应首先增加学位课题, 其次在专业必修课中应增加各研究方向都必修的课程, 以扩大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 最后在学位课题中增加一些相关学科的课程, 当然基础教育也不应忽视。在我国加入WTO, 人才市场不断细分的时代, 对会计专业硕士需求从科研型向科研型与应用型转化 (刘永泽等, 2004) 。由于会计专业硕士生教育规模、教学质量以及导师质量尚未达到分流 (科研型与应用型) 要求, 分专业方向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区别不大, 主要依靠硕士生导师因材施教。为了使我国高校在会计前沿课程教学与国际会计教学有着较多的接轨, 会计实证教学的课程可以适当采用国外相关教材。付磊等 (2006)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被视为会计专业传统核心能力的会计、审计知识与技能被排在了会计实证研究能力后面, 因此会计实证教学的课程应该给予重视。会计硕士生课程设置要依据科研型、应用型的不同教育目标来分设, 在机会成熟时期可以仿效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形式, 通过全国联考形式来招收应用型会计硕士生, 以不同院校各自研究特色来招收相关的科研型会计硕士生, 这样使不同类型会计硕士生的教学课程设置更为合理规范。关于会计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教学课程体系设置, 要依据专才教育目标而定。我国会计专业博士研究方向在不同院校有不同研究领域且具有不同特色。娄尔行等 (1996) 提出, 无论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均应以专著和论文集为教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会计专业硕士生教育目标由研究型教育转化为应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两个层次 (刘永泽等, 2004) , 我国研究型博士生教育已到了改革迫不及待的程度, 张为国等 (1999) 指出其中原因并将学制分为课程阶段和论文阶段, 在课程阶段安排研究方法, 定量分析和相关经济、管理学科的课程。其中经济、管理学科可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 采用辅修方式。对博士生教材编辑要求, 张为国等 (1999) 提出教材应囊括各家之言, 集各家主观点, 按照国家教学大纲标准, 开列充分阅读材料目录, 有利于学生吸收更多思想来奠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目前各博士点现有教师难以高质量的完成当代会计研究的教学任务, 目前应在注重会计研究理论的本土化前提下, 借鉴国外或与聘请国外专家学者组成团队来完成博士生教材编撰, 按不同研究方向来设置博士生教学的课程体系。为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与国际博士教育市场“接轨”并占有一席之位的博士, 全国会计学研究生导师联谊会 (2002) 的与会代表提出博士生课程由五部分组成, 但不同大学对博士生课程的数量要求有较大差异, 并讨论了如何划分博士授课内容与硕士授课内容的区别。其中西南财经大学郭复初认为, 硕士课程应“专”, 博士应“宽”;有的教授认为博士生课程应以介绍研究国外前沿问题为主;还有的认为, 博士课可围绕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博士生课程体系不可能“一刀切”, 保持各自课程体系特色, 有利于学术争鸣, 提升学术质量, 但在博士生培养目标相同前提下, 各个博士点在博士班课程体系设置上有必要的遵循一定原则。
三、会计教学方法及教学配套设施回顾与思考
(一) 非研究生教育阶段
刘永泽等 (2004) 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育理念及其变化作了较为系统阐述。在本科以及大、中专教学上, 过去依据传统教育理念, 其教学模式落后, 教师授课方式单一, 考试背笔记早已是大学生学习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着重于传授和吸收知识, 而忽视知识的应用, 更不能锻炼和开发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刘永泽等, 2004) 。目前学校招生方式也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延续, 用试卷来测试学生“死记硬背”能力, 学生很难获得许多创新成就。如何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强化对会计知识与相关能力的培养, 不仅对用人单位显得格外重要, 而且也日益受到会计教育界的强烈关注 (陈汉文等1999;许家林2004) 。对本科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较早的张为国教授 (1993) 提出目前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方法一些改进措施。目前我国会计教材各种各样, 各门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多, 课程过多导致学生学习不深不透, 国家推行多媒体教学在很多高校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刘永泽等, 2004) 。要使会计人才满足市场需要, 就必须改变我国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 (张为国, 1993;刘永泽等, 2004;孟焰等, 2007) 。可以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增加案例教学和扩大多媒体教学的范围, 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 (刘永泽等, 2004) 。更新高等会计教育教学形式, 压缩教学课时, 提高教学效果, 实现个别化教学。更新教学手段, 教师必须学会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模式。在媒体教育方面, 教育部已经组织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 已经出版多部面向21世纪各类教材, 教育部应将高校教学与科研评估工作一以贯之, 落实到位。
(二) 研究生教育阶段
【X机关改革开放30年党建工作回顾】推荐阅读:
机关党委年工作回顾与总结11-23
仁化县机关幼儿园2013年工作回顾06-19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与展望07-15
诗歌改革开放30年12-13
改革开放30年经验08-28
改革开放30年成就10-22
行政机关改革行政管理10-08
总工会机关机构改革方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