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设项目报告表

2024-05-19

福建建设项目报告表(精选8篇)

福建建设项目报告表 篇1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龙岩项目调研组

赴福建省龙岩市调研考察报告

2010年3月上旬,在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副主席秦池江、王连州的率领下,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考察团一行4人赴福建省龙岩市进行了为期2天的考察调研。考察团一行实地考察了龙岩市旭日经济贸易有限公司、龙岩市兴荣贸易有限公司、龙岩市文翔矿业有限公司三家单位,并与龙岩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龙岩中心支行、龙岩银监分局以及龙岩市涉农金融机构举行调研座谈会。考察组依据对龙岩市调研考察所掌握和汇总的各方面情况,形成以下考察调研报告。

一、龙岩市概况:

1、区域环境: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辖1区1市5县,人口291万,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福建省重要的矿区和林区。已经发现的矿物种类64种,探明储量33种,其中稀土、金、银、铜、铁、无烟煤、高岭土、石灰岩等16种矿储量居全省首位;森林覆盖率78%,居全省设区市首位。同时,龙岩市还是闽粤赣边的重要交通枢纽。近年来,先后建成龙梅、龙赣铁路,龙岩冠豺山机场,厦门至长汀高速公路;开行龙岩至北京始发终到快速列车和龙岩至上海旅客直达列车。辖区内还拥有古田会议旧址和永定客家土楼两大旅游文化品牌,正在形成以红色旅游和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为核心的新兴旅游经济。龙岩市截至2009年底,全市GDP达到784.5亿元,增长14.1%,增幅居全省第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6亿元,增长21.9%,增幅居全省第三;财政总收

入134.4亿元,增长13.4%,增幅居全省第三,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4.3亿元,增长17.4%,增幅居全省第而;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值、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等六项指标增幅居全省首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连续68个月居全省首位。

2、金融环境:截止009年末,龙岩市共有金融机构网点410家,其中,农村金融机构网点279个,城市金融机构网点131个。龙岩市漳平市和上杭县古田镇已经分别由中国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在筹建村镇银行。

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农村地区贷款总量34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2.49亿元,占全市全年新增贷款总量的61.8%,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44.76亿元,新增34.16亿元。

龙岩市近年来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截止2009年末,全市共有594个“信用村”和21个“信用乡镇”。

3、政策环境:龙岩市人民政府对于引进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了很宽松的扶持政策,在龙岩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龙岩中心支行以及龙岩银监分局的积极努力争取下,地处东南沿海的龙岩市在村镇银行设立政策方面,已经享受西部地区政策待遇。

二、被考察企业情况:

1、龙岩市旭日经济贸易有限公司

龙岩市旭日经济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位于龙岩市新罗区登高东路,注册资本金二千五百万元人民币。公司专营各种优质煤炭的加工和销售。截至目前旭日经济贸易公司已经形成产、供、销一体化,与国内多家工矿企业建立了长

期良好的协作关系。

龙岩市是目前福建省内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作为龙岩市主要的煤炭产供销一体化企业,旭日经济贸易有限公司始终坚持以市场为中心,走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发展道路。赢得了绝佳的市场口碑和社会效应。截至2009年末,旭日经济贸易有限公司总资产为10036.74万元,年煤炭生产能力10万吨,销售总额7763万元,实现利税696.8万元。

2、龙岩市兴荣贸易有限公司

龙岩市兴荣贸易有限公司位于龙岩市新罗区龙川东路银河花园B栋305室。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本金300万元,公司主要经营钢管租赁与钢材销售。龙岩市兴荣贸易有限公司本着“以质量求生存,以安全为保障,以管理求效益,以信誉求发展”的经营理念,先后承接、参与了:厦门市会展中心、集美大桥、龙厦铁路、永武高速、坑口火电厂、龙岩市政府及附属会展中心、博物馆、等省、市、区重点工程和大中型工业、民用建筑工程。

截止到2009年末,公司资产总为2880.94万元,年销售总额5216万元、实现利税560.58万元。

龙岩市兴荣贸易有限公司近年来先后获得:龙岩市优秀施工企业、龙岩市建设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龙岩市建设系统安全生产“十佳企业”等荣誉称号。

3、龙岩市文翔矿业有限公司

龙岩市文翔矿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7月。位于龙岩市新罗区工业西路,龙州工业园区。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

龙岩市文翔矿业有限公司下设三个大型煤炭铁路发运站,是龙岩市铁路十大货运单位之一,同时也是厦门港石湖山600万吨专用煤炭码头的重要合作伙伴。

龙岩市文翔矿业有限公司依托铁路、公路、海运等运输网络的 综合优势,以“物贸一体化”的特色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龙岩市文翔矿业有限公司销售网络已辐射至广东、江西、浙江、湖南等省。并与省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常年保持友好、密切的合作关系。凭借良好的服务理念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在客户群体中拥有很高的美誉度和认知度。为公司品牌化战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和市场保障。

截止2009年末,公司资产总额17050.33万元,年销售总额26837万元,实现利润2026.6万元。

龙岩市文翔矿业有限公司作为龙岩市税收50强企业之一,多年来,公司都被福建省内各大银行授予AAA信用等级,并获评“龙岩市重点成长型企业”。

三、结论与建议:

1、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部地区,以农业、林业、种养殖业和矿业开发为主体经济的农业地区,近年来,龙岩市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各种经济指标在省内排名占到3-4位。但是,市辖区内经济发展尚不平衡,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缺乏金融服务的有效支持,在县级城市以下地区金融机构单一,针对三农的金融服务主要依靠农村信用社一家提供,缺少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因此,有必要在该地区引入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多元化的战略决策,强化金融服务市场的良性竞争,促进对三农的金融服务。

2、龙岩市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基础建设以及龙岩市所享受的国家老区经济发展扶持政策为龙岩市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情况下,合理配置农村金融资源,建设村镇银行、引入新的竞争机制,将是龙岩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3、龙岩市党和政府对引入村镇银行,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对建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均持支持和欢迎的态度,同时,在政策扶持等各相关环节出台了十分优惠的政策和规定,为村镇银行的设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龙岩市各界企业对建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十分支持、积极参与。本次考察所接触的三家企业分布于不同行业,三家接受考察的企业无论在企业规模、管理理念、经营成效以及市场占有率各方面,均为当地同行业内的领先企业,三家企业对参与建设村镇银行都有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本次考察,上述三家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企业结构合理、管理规范,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产品市场前景广泛。同时,三家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当地拥有良好口碑。

5、三家企业市场销售和业务渠道稳定,资金充实,拥有较强的资本扩张能力。目前,企业正处于转型期,三家企业管理层对企业转型有比较清晰的思路和设想,对投入村镇银行以及日后的经营管理有充分的思想和措施准备。

综上所述,无论在市场需求、区位环境、政策扶持和企业参与方面,都已经具备和符合设立村镇银行的外部条件。因此,我们认为,上述三家企业已经具备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各项条件,可以进入村镇银行发起设立的筹备程序。

为了确保新设立的村镇银行排除潜在风险、建立在一个稳固、健康的基础之上,发起企业将面临缜密、严格的审批程序,为此,我们建议三家企业在确认进入村镇银行筹备阶段前,应当充分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应当有长期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实在、有效、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的思想准备;

2、对即将设立的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要有基本明确的经管思路和操作方案;

3、对即将设立的村镇银行在开业初期阶段面临的市场开拓期困难局面,要有充分的应对方案;

4、对即将设立的村镇银行所将面临的各种风险有完善的应对措施和思想准备;

5、积极参与村镇银行相关的学习、培训,掌握和熟悉国家金融政策、金融业务知识和金融工具;

6、准备和完善涉及村镇银行设立审批相关的各类文件、资料;

7、在村镇银行设立审批过程中,要有服从大局需要并做出相应调整的思想准备。

8、在村镇银行设立地点,要有后备选择地点的准备,由于现在拟定的地点—西陂镇是新罗区新城区规划中的重要地区,考虑到村镇银行的主要功用,确保在特殊情况下本项目的顺利通过,请涉及企业选定村镇银行设立的备选地点。

9、依据对全国范围内村镇银行生存环境的调研,建议龙岩市新设立的村镇银行其经营地点设立在背靠城区面向农村的城乡结合部更为妥善。

本调研报告所涉及的全部数据,已经为参与本次调研工作的各相关方面确认。本报告将转交福建省、龙岩市金融主管部门、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及有关商业银行。若涉及企业对本报告存有异议,请在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提出补充或修正意见。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龙岩项目调研考察组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八日

福建建设项目报告表 篇2

关键词:企业文化,生态,天责,天职,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随着国家大政方针的扶持, 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兼容并包, 民营企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很多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名噪一时, 但却很快纷纷陷入了破产倒闭的境地。市场经济竞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 使得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开始不断地探索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新对策、新思路。如果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的行动的话, 那么一个企业的文化就决定他的成功与失败。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自身经营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为全体员工所普遍认同、共同遵守, 并带有本企业特色的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以及发展目标的总和。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 都必须倡导自身的企业价值和企业文化, 并将其付诸于具体实践, 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指导和员工的共同灵魂, 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 更是贯彻落实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措施。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从而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 提升企业整体实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必然使一个企业产生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从而引领企业走向成功。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境内的福建圣农集团的成功, 就是成功企业文化当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事例。

为深入了解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进一步了解体验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情况。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教师及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一行二十八人, 在副院长和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的带领下, 共赴福建圣农集团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调研主要是采取走访参观、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形式, 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分析, 然后结合查阅的相关文献, 形成了本文的调查报告。

一、公司的基本概况

福建圣农集团, 创建于1983年, 目前其下属企业主要有:福建圣农实业有限公司为母公司, 下辖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圣农食品有限公司、光泽县富明纸业有限公司、福建圣农餐饮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光泽县兴瑞液化气有限公司、福建凯圣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六个子公司和福建圣农有机肥厂一个子工厂, 现有员工近万人。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 圣农已经从一头鸡衍生出了九大产业, 分别是肉鸡饲养产业、种鸡养殖及苗鸡孵化产业、饲料加工产业、肉鸡屠宰加工产业、运输物流产业、鸡肉深加工产业、鸡粪有机肥加工产业、鸡粪生物质发电产业和餐饮酒店服务产业。

福建圣农集团现是全国同行业现代化程度最高、南方规模最大的集饲料加工、种鸡饲养、苗鸡孵化、肉鸡饲养、屠宰加工、食品深加工、产品销售为一体的联合型白羽肉鸡生产食品加工企业, 肯德基中国南方最大的肉鸡供应商, 新兴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因为鸡肉品质好、生产标准化高、供货能力稳定、反应能力强、社会信誉度优等显著特点, 圣农已成为百胜中国餐饮集团 (如肯德基、必胜客等品牌拥有者) 鸡肉产品策略合作伙伴, 铭基、福喜等策略合作伙伴, 麦当劳亚太地区肉类专门采购商。2008年, 圣农被指定为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鸡肉原料的供应商。“圣农”牌冻鸡标准综合体系被作为福建省肉鸡饲养加工行业统一示范标准。“圣农”牌冻鸡是福建省名牌产品, “圣农”商标是福建省著名商标。

二、圣农集团铸就自己企业文化的四个层面

1. 生态———圣农集团企业文化的源泉

福建圣农集团, 位于闽西北的光泽县, 武夷山的西南麓。光泽县是中国南方重点林区, 其森林覆盖率达76%, 境内溪流纵横, 水资源优质丰富, 为闽江的发源地。全县年平均气温约20℃, 气候宜人。好山好水营造了光泽县良好的自然气候, 是一块难得理想的生态天堂和发展禽畜业的风水宝地。可以说, 新鲜的空气、天然的水源和绿色的饲料共同奠定了圣农集团养鸡业成功的基础。

如果将福建圣农集团的成功归功于一开始就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优势的话, 那么圣农集团的成功真正在于如何将这片生态天堂和风水宝地长久的维持与保护。要知道, 禽畜业是一个污染比较严重的产业项目, 圣农集团作为一个以肉鸡饲养与加工为主业的食品企业, 其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和废弃物, 因此, 圣农集团要实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 完成百年基业, 成就百年老店, 就必须避免走以损害环境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的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 尊重自然, 保护好天然的生态环境。

事实上, 圣农集团在发展之初就意识到了“污染环境的发展不是发展, 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也不是发展”[1]的道理, 正如傅光明董事长所说, “环境是企业生存的襁褓、成长的摇篮、发展的支撑, 企业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 实现快速发展, 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 构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链。”的确, 圣农集团在发展中通过产业集群化的形式, 秉承“绿色文化、生态环保”的理念, 以打造“环保圣农、绿色圣农、花园圣农、和谐圣农”为目标, 用“一主三副”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来解决污染问题, 从而保证了生态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的“一主三副”产业链, 指的就是以种鸡饲养、苗鸡孵化、饲料加工、肉鸡饲养、屠宰加工、食品深加工、产品销售为一体的肉鸡饲养加工主业链, 以鸡的废弃物 (如鸡毛、鸡血、鸡肠、鸡胆、鸡油、鸡骨架等, 加工生产为再生动物蛋白, 用于非禽类养殖业的饲料) 开发利用的第一副业链, 以鸡粪生物有机肥开发利用的第二副业链, 以鸡粪生物质发电的第三副业链, 真正做到变废为宝, 化害为利, 实现了产业资源的综合、高效、充分利用, 完全形成了无污染、零废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 从而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不难看出, 正因为圣农集团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认真履行企业生态道德责任, 不仅保护了环境, 而且带来了企业的和谐生产, 从而使企业不断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2. 天责———圣农集团企业文化的良心

“商道即人道, 食品即人品, 做食品就是做良心。”这是傅光明董事长经常强调的一句话。自创建起, 二十八年来, 福建圣农集团始终坚持用真心和智慧, 大力培育企业的良心文化和企业的质量文化, 用“品格产生诚信—诚信产生合作—合作沟通形成团队—团队创造品质和利润”的思维, 把诚信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发展的基石。在调研中看到, 圣农的每一个人是真心实意地把圣农当成自己的家, 把做好自身工作真正当做一份天职, 鲜明地感受到了企业上下凝聚着用真心做事、用良心做食品的精神, 正因为这种认真精神, 从而锻造了今天圣农鸡肉食品的“千秋美誉”。

参观中, 我们还了解到, 圣农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 率先贯彻了HACCP国际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体系、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三大国际认证体系的管理, 促使生产管理水平、产品生产过程与世界国际标准接轨, 为其产品质量提供了管理制度上的保证。在圣农的肉鸡加工生产车间和食品深加工车间, 我们领会到了圣农管理制度的严格性, 各项规章制度都规定得非常详细具体, 当问及为什么制定如此近乎苛刻的制度时, 才明白主要是为了确保鸡肉食品的绝对安全, 因为只有要求每一样物品都必须“对号入座”, 各道程序都有严格的记录, 那么消费者万一在产品中发现了异物的话, 圣农就可以通过各项详细记录去追根溯源, 准确无误地找出事发的具体原因。此外, 圣农员工上岗前都须要经过严格的体检和专业的培训, 这样不仅掌握了操作程序与技能, 而且具备了很强的安全卫生意识和必备的专业知识。当参观人员进入车间时, 必须经过几道“标准化”的关道, 首先是挑开挡蝇门帘, 然后需要穿上专门的卫生衣、戴上专门的帽子口罩、换上专门的长筒皮鞋, 随后是用专门的消毒水洗手、专门的设备烘手, 最后入池消毒进入车间。可以说, 养出最好的鸡, 生产出最好的鸡肉食品, 已成为了圣农人的神圣职责。

正因为凭借着良心文化和质量文化的强大力量, 催生出了圣农的经典品牌。我们有理由完全相信, 在食品安全重于泰山的今天, 圣农的良心文化会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

3. 天职———圣农集团企业文化的内核

“天职, 已成为圣农发展的核心意识, 在逐渐探索履行这一天职的过程中, 圣农集团形成了以‘天职’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傅光明董事长如是说。通过了解剖析, 我们终于知道, “天职”文化的内核, 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苦干、巧干、合干”这三个词。简单的三个词, 圣农人却演绎出了非凡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苦干, 就是圣农人肯于吃苦耐劳, 迎难而上, 勇于拼搏, 在苦干中发展壮大的不屈不挠的品质。而一说起员工们肯于吃苦的精神, 傅光明董事长发自肺腑的说, “养鸡这行业并不复杂, 难的是怕受不了委屈。”正如傅光明董事长所强调的, 如果选择了养鸡, 那么就等于选择了中国最苦的行业之一, 因此必须有能够吃苦的精神。从创业之初到今日的辉煌, 当中那些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 更加表明了圣农那种敢于向失败挑战的吃苦品质。可以说, 如今吃苦已成为圣农人的一种习惯和责任, 吃苦已成为圣农人不懈拼搏的进取精神。

“巧干”, 就是圣农人尊重智慧、讲究科学、重视人才, 在巧干中不断提升企文化业内涵。“巧干”是圣农发展成功的重要法宝。在圣农的肉鸡饲养产业中, 三十多座现代化肉鸡场全部建在丘陵山垅中, 这样巧妙的布局, 一方面是避免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另一方面是能够形成天然的防疫屏障。这种对科技的重视和对自然环境的巧用, 大大提高了圣农的各种抗风险能力, 折射出了圣农集团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而圣农无污染、零废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的日趋完备, 使圣农集团将“巧干”的精神再度升华。此外, 圣农集团为提高企业竞争力, 与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全国多所著名高校合作开发科研成果, 并网罗了一大批研究生尖端人才。对人才的钟爱与大力利用, 彰显了圣农集团尊重智慧、重视人才的高贵品格。正因为这种“巧干”的精神, 使圣农集团走上了一条人本经营的康庄大道。

“合干”, 就是圣农注重内外和谐共存, 热爱慈善事业, 在合干中善于担当起企业的社会责任。走进圣农集团的总部, 一尊重达万斤的青铜大鼎高高挺立在园区的北上角位置, 这就是圣农鼎, 它是圣农集团一个最为明显的标志性企业文化符号。鼎对于圣农集团来说意义非常丰富, 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象征着协力团结。此外, 圣农集团通过引入高层职业经理人制度, 使企业的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为集团的大力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智慧保障。圣农在大发展的同时, 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 每养一只鸡就回报社会一毛钱的行动就是最好的体现, 慷慨捐款支持教育、文化、卫生、慈善事业以及市政建设等, 更是为社会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标杆。圣农把这种“合干”的精神融入社会, 合享共富, 使“合”的精神得以升华。“合干”的精神, 也使得圣农集团能够内聚合力、外促融合, 内外完美的结合更加促进了集团和谐发展。

“苦干、巧干、合干”这三种看似是毫不相干的行为理念, 其实三者是相互依存, 相互统一, 互为促进的关系, 这为圣农集团在履行“天职”的过程中, 不断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4. 以人为本———圣农集团企业文化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一个企业文化的核心, 也是一个公司的至高管理法则。圣农集团善于用企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优秀的企业文化、优厚的待遇和各种激励机制吸引人才, 然后为员工施展才华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 从而也就为企业的生存发展的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诚如傅光明董事长所说, “光泽县虽然地处比较偏僻, 但为什么能够吸引大量优秀人才, 主要是圣农集团本身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并且具有远大的发展愿景, 能够让每个人才都能感受到一种归属感、荣誉感、成就感、自豪感和幸福感。”因为有了这‘五感’, 优秀的人才才会把圣农当成自己的家, 才会真正长久地“扎根”于圣农这片沃土。

圣农集团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还表现为, 大力提倡“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团队精神,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合法合理合情”的办事原则, 以无形的精神力量汇聚员工的凝心力, 使企业上下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通过“融力、融智、融资、融心、融乐”的“五融平台”, 不断创造了集团有形的物质财富和无形的精神财富。此外, 圣农总是能够善于用各种科学的激励手段, 从精神上和物质上激发起员工肯干事、愿干事的强大动力。

一个企业的发展关键在员工, 为了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圣农集团善于合理地给予员工充分的鼓励表彰和人性关怀, 从而使员工能够发自内心地对企业文化所信奉、所尊崇。在2005年, 圣农集团订做了10个鼎, 公司每两年评选出一位最优秀员工, 然后奖励一个圣农鼎, 同时给予重奖。能够获得沉甸甸的、古色古香的圣农鼎可以说是每个圣农员工心中梦寐以求的愿望, 因为它象征着圣农集团的最高荣誉。此外, 各种评比激励措施, 如年度绩效考核排行榜、肉鸡饲养排行旁、特别贡献奖、终生荣誉员工称号等, 充分激发了圣农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对圣农员工的人性关怀, 更是圣农集团人本文化的重要体现。圣农集团每当节假日, 公司都会为员工精心准备节日物资, 作为对员工的一种物质奖励。而各类学习文化娱乐活动, 大大增强了圣农集团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展现出圣农人的良好精神风貌。每当员工遇到危难或出于困境之时, 企业都会给予大力帮助, 为其排忧解难, 使其度过难关。

正因为圣农集团全力营造“以人为本”的理念, 使员工对集团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创造了企业的新佳绩。

三、圣农集团凝聚的灵魂———文化理念

今日的圣农集团, 经过近二十八年的实践磨砺和理论上的概况提炼, 在遵循企业文化发展规律的情况下, 结合自身特点与实际, 圣农集团发展的哲学理念已日渐成熟, 并且成为了企业文化的灵魂, 鲜明地走出了一条符合集团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建设的道路。以下就是圣农集团企业文化理念的核心内容:

1. 企业精神诚信、实干、协力、创优。

2. 企业目标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优质肉鸡供应商, 实现“为中国人提供高品质优质鸡肉”的企业愿景。

3. 经营理念共生共荣, 共创共享。品质最优, 成本最低。

4. 圣农环境绿色圣农, 生态环保。

3.圣农员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6. 圣农发展战略走产品经营、科技经营、品牌经营、资本经

营、人本经营和文化经营六条道路, 带动闽北生态型优质肉鸡产业的发展。

7. 圣农战略诗解

产品经营为基本, 奉天承运干事业;

科技经营原动力, 创新节耗增效益;

品牌经营树典范, 业界领先事业旺;

资本经营舞长袖, 叶茂枝繁根深厚;

人本经营建团队, 精兵强将不可摧;

文化经营如春风, 仁者无敌路自通。

8. 圣农口号

光明永恒, 怀抱古今, 融汇中外, 同频谐振, 天人合一;

闽江源头生态鸡, 武夷山下圣农人;

奉天承运干实业, 同心协力创一流;

圣写千秋信誉, 农筑万代根基;

苦干巧干合干, 共识共行共享;

9. 圣农办事原则公正、公平、公开、合情、合理、合法。

有人说, 一个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关键就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面前, 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才能保证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 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如此, 圣农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正如傅光明董事长所说,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 古有神农今有圣农, 神圣事业永恒农业, 可持续发展永续经营, 是圣农做好、做强、做大的希望之路。”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指导下, 我们相信, 生态、天责、天职和人本文化将是圣农集团创造辉煌的强大动力和思想源泉, 我们也相信, 在生态、天责、天职和人本文化理念的指引下, 福建圣农集团的产业集群化、管理绿色化、环境生态化的战略目标必然会更加夯实。

参考文献

福建建设项目报告表 篇3

关键词:福建农民创业园

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着眼新形势新任务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以农民创业园为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原则,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推广、农民创业孵化等活动,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新机制、农业生产经营新方式、农民创业增收新模式,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农业科技、农民创业、农民增收等有效融合、协同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进而推动全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福建农民创业园自2013年1月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各部门鼎力扶持,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课题组在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本调研报告,期冀能为农民创业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一、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概况和特征

2012年,福建省政府有关部门在多次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闽政〔2012〕67号)》,并于2012年12月30日正式发布。

2013年1月16日,福建首批9个省级农民创业园和10个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7月16日,省政府又公布了第二批40个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名单。至此,福建共建有省级农民创业园9个、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50个,布局覆盖全省各县,建设规模迅速扩大。

在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过程中,从农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到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等多元主体都体现出较强的积极性。究其原因,政策制定的立体性较好、政策含金量较高、考核和补助形式新颖等是创业园建设有效推进的重要因素。其中,财政的鼎力扶持尤为引人注目:到2015年,省级财政每年补助每个创业园500万元、每个创业示范基地200万元,重点扶持园区内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业园和创业示范基地生产建设。

实践中,根据创建区域所在地的资源禀赋,福建农民创业园的园区功能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技推广到示范展示、加工贸易、教育培训以及休闲观光等各个领域,体现了现代农业多功能的特性。绝大多数园区实现了主导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同时,农民创业园作为应用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的主要平台,对带动农业整体水平提高、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1至9月省级农民创业园(示范基地)培训农民共计120万人次。

二、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福建农民创业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园区规划体系和管理体系的缺乏,建设时间短、执行力度不够、项目建设成效不佳、创业孵化较慢等原因,其建设和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创业园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从当前一些农民创业园的建设情况来看,园区发展与当地产业经济建设和农业农村发展结合并不紧密,在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农技推广、产业集聚、农民创业孵化等方面推进力度不够大,示范作用未能凸显。绝大多数仅集中在生产和一般展示功能上,服务、研发、生活、教育、培训等功能严重缺失。

创业园功能定位不清晰造成了产业结构设置的不合理。虽然几乎所有的创业园和示范基地都规划推进一、二、三产业,实施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结合园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实际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三产之间的结构比例设置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难以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创业增收,甚至有可能对原有特色产业发展带来较大的副作用,有悖农民创业园的设立初衷。

(二)产业选择的趋利性造成的同质化。综合分析9个农民创业园和50个示范基地的数据来看,产业同质化现象非常突出。蔬菜、畜禽、水果和食用菌四个产业分别占到创业园主导产业的27.1%、15.7%、15.7%和12.9%,选择这四个产业的园区数量占创业园总数的32.3%、18.6%、18.6%和15.3%(参见图1)。

农民创业园产业选择同质化现象的背后是园区发展的趋利性。尤其是蔬菜产业,这几年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的规模化企业获利丰厚,加上省财政的持续扶持,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蔬菜的积极性相对很高。部分创业园和示范基地在选择产业时并没有选在所在区域的优势特色产业,而是选择了非主导产业进行扶持发展,因此,不同区位园区的特色难以凸显出来,差别效益也难以体现,从长远看,也不利于福建现代农业的产业布局。

(三)部分创业园产业集中度不够。部分创业园经营的农产品品种过多,没有核心产品,造成了园区的优势产业不突出,难以形成产业集聚,园区示范带动功能无法体现。此外,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在申报园区主导产业时随意性很强,往往是根据创建区域内某一家企业的需求进行申报,缺乏系统严谨的论证和规划,园区建设目标定位不明确,难以形成真正的农业产业集群,没有很好地发挥创业园的孵化器功能。

福建建设项目报告表 篇4

发文单位:电力工业部

号:电计[1995]346号

发布日期:1995-6-12 执行日期:1995-6-12

现将《对核电工程项目建议书内容深度及附件的要求(试行)》和《对核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内容深度及附件的要求(试行)》印发给你们,请依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和建议,请及时与电力工业部规划计划司联系。

附件:

一、对核电工程项目建议书内容深度及附件的要求(试行)

二、对核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内容深度及附件的要求(试行)

附件一:

对核电工程项目建议书内容深度附件的要求(试行)

核电工程的项目建议书必须在项目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电力工业部会同核工业总公司进行审查,并取得电力工业部的批复意见后,由项目的筹建单位或企业法人负责编制,并要征得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电管局、电力局的书面意见后,上报电力工业部,同时抄报国家计委,抄送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核工业总公司及有关部门。由电力工业部对项目建议书进行初审后,上报国家计委审批。

核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的内容深度必须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建设的必要性

1.简述核电项目所在地的国民经济现状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2.对区域电网规划水平年的电力负荷进行预测及电力电量平衡,提出电力的需求;

3.综述当地常规一次能源(煤炭、水能)的资源情况,以及这些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区外送电情况。对规划水平的常规一次能源消费进行产、供、需的综合平衡。阐述建设核

电工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二、建设规模及建设时间

1.说明拟建核电站的规划容量和本期建设规模。

2.拟建的时间、周期、起止年限。

三、设备的选择

1.说明拟选用的核电机组的单机容量和堆型,并说明成套核电设备的来源。

2.设备的技术水平、安全可靠性。

3.成套引进的设备,还应说明同类型机组的运行情况。

四、建厂条件

1.厂址

1.1 说明厂址优化情况及推荐厂址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和工程占地情况。

1.2 说明推荐厂址5公里范围内人口分布、城镇分布、以及厂址附近的名胜古迹、文物、工业设施、机场和军事设施等。

1.3 分析推荐厂址所在区域的地震、地质特性和厂区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不良地质现象,对候选厂址的区域地质、地震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合格性作出初步评价。

1.4 分析推荐厂址所在区域因降水、高水位、高潮位海啸、湖涌,以及挡水构筑物破坏等自然外部事件所引起的洪水淹没厂址的可能性。

2.水源

2.1 说明当地水资源情况,对核电站的工艺和生活用水量进行平衡。

2.2 说明冷却水取排水条件。

3.交通运输

3.1 说明候选厂址地区交通运输(公路、铁路、水运)的现状。

3.2 说明承运核电机组大型设备的可能方案。

五、核燃料供应和卸料处理

1.说明核燃料组件的供应方案(包括运输)。

2.说明已辐照燃料的处理方案(包括运输)。

六、接入电力系统方案

1.说明拟建核电站接入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

2.说明核电站的供电方向。

七、厂址安全评价

根据核安全法规和导则,对候选厂址作初步安全评价,以判断其可接受性。

八、环境保护

1.初步评价拟建核电站正常运行和事故情况对下周围居民和环境的影响。

2.初步分析温排放对水体、水生物的影响。

九、初步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1.根据资金筹措方案,对工程的基础投资按当年价格水平作初步估算,并对固定投资和建成投资作出预测。投资中应包括发电工程和配套输变电工程的投资。

2.说明工程项目的业主情况和资金来源。

3.对项目进行初步经济评价。分析发电成本、上网电价和其它经济效益指标,包括投资回收年限、投资利润率、财务内部收益率等。

4.对拟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出口信贷或国际商业贷款的项目,要说明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说明贷款的额度及用途,以及国内配套资金的来源。

十、经营管理

说明拟建核电站管理体制的原则方案和与电网的关系。

附件:

1.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2.电力工业部关于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意见。

3.电力工业部核电站厂址评审组对候选厂址的评审意见。

4.当地电力部门对建设核电站的意见。

5.当地政府同意使用厂址、水源的意向性文件。

6.当地环保部门同意建厂的意向性文件。

7.有关部门关于大件运输(码头、铁路专用线接轨)的意向性文件。

8.关于核燃料供应(包括运输)的意向性文件。

9.其它对厂址选择有重要意义的意向性文件(如:文物保护、军事设施、重大拆迁等)。

10.出资方提供出资的意向性文件。

附件二:

对核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内容深度及附件的要求(试行)

核电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必须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经电力工业部会同核工业总公司进行审查,并取得电力工业部的批复意见后,由项目的企业法人负责编制,并要在征得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电力主管部门的书面意见后,上报电力工业部,同时抄报国家计委,抄送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核工业总公司及有关单位。由电力工业部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书进行初审后,上报国家计委审批。

核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的内容深度必须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建设的必要性

1.说明当地国民经济的现状和今后10~15年的国民经济发展预测及规划。

2.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的需求,对今后10~15年的社会用电负荷进行预测,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3.阐述当地的常规一次能源的供求现状,分析规划水平年常规一次能源的供应形势,说明建设核电站对改善一次能源结构的必要性。

4.通过分析电力系统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电网内其它发电工程的投产进度,进行电力电量平衡。说明核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建设规模和建设时间

1.说明核电站的规划容量、建设分期安排以及本期建设规模。

2.说明本期工程的建设进度计划。

三、建厂条件

1.厂址

1.1 明确核电站的地理位置。说明工程占用岸线、土地、搬迁人口、房屋拆迁和土石方工程量。说明厂址与周围工业区、居民区、城镇的相互关系,以及80公里半径范围的人口分布情况。说明厂址附近的农林牧副渔生产情况和名胜古迹,重点保护的生物资源、矿

藏资源等情况。

1.2 说明厂址附近的工业企业、机场、空中走廊、交通设施、军事设施的位置和特征。评价外部人为事件对厂址可接受性的影响。

1.3 说明厂址地区的气象条件,评价厂址对可能出现的龙卷风、热带气旋、沙暴等

极端气象的适宜性和影响。

1.4 说明厂址地区的水文资料,初步估算厂区的设计基准洪水位。对厂址受洪水淹没(如降水、高潮位、湖涌、挡水构筑的破坏等)的可能性做出明确的结论。

1.5 评价厂址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估算厂区的可能最大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以厂址中心5公里半径范围内是否存在能动断裂,以及厂址是否在地表断裂的影响范围之内等要做出明确结论。评价厂区在地面塌陷、沉降、隆起等地基失效或不稳定地段的可能性及其

影响。

2.水源和供水条件

2.1 说明厂址供水水源条件和核电站的冷却方式,取排水方案及影响分析。

2.2 分析保证率为99%和99.9%枯水年的厂用水的可靠性。

3.交通运输

3.1 说明厂址地区的铁路、水运、公路等的现状。厂外运输方式及专用线接轨点位置、长度;航道、水运吨位、距离、码头位置。

3.2 提出铁路车站改造、港口码头的新建或扩建、河道整治等单项工程的可行性结

论。

3.3 说明需要引进的设备的运输通道。

四、接入电力系统

1.说明核电站与电力系统的连接方案,出线方式,出线回路数。

2.说明接入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和送电方向。

五、工程技术方案

1.说明核电站总体布置方案。

2.说明核岛设计方案及主设备选型;常规岛设计方案及主设备选型;以及其它辅助系

统的设计方案。

3.说明安全壳和其它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方案。

4.说明安全设施和保障措施,以及安全可靠电源、水源、消防措施等。

5.对引进技术、进口设备的核电站,应说明合作方式、设备进口比例及主要设备清单。

并对引进的技术做出评价。

6.退役设想方案。

六、核燃料供应和乏燃料、核废料的储存与运输

1.说明核燃料组件、相关组件的关型和供应方式。

2.说明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的储存及运输方式。

七、环境保护

1.说明在核电站正常运行工况下,向环境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对成人个人所造成的年有效剂量当量是否符合国际GB6249——86的有关规定。

2.说明当核电站发生最大可信事故8小时后,非居住区边界上的成人个人所接受的有效剂量当量,以及在事故的整个持续期间,于半径80公里范围内公众群体所接受的集体有效当量,评价其能否符合国家标准GB6249——86的有关规定。

3.说明环境监测和流出物排放管理与监测的方案。

4.说明温排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5.有关环境与生态的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八、安全评价

1.摘要说明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核电站厂址选择审查意见书的主要结论。

2.说明核电站职业安全卫生的评价结论。

九、核事故应急

说明核电站的事故应急措施和应急设施的建设方案。

十、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1.根据前一年的价格水平估算工程的基础投资(包括分列的配套输变电工程投资),并考虑价格浮动和建设期利息等因素,测算工程的固定投资和建成总投资。

2.明确资本金占总投资的比例,各投资方所占股比和出资方式,及超出概算部分的资

金分摊原则。

3.落实融资方式及偿还责任(含送变电投资)。

4.对拟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出口信贷或国际商业贷款的项目,则要说明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贷款的额度及用途,以及国内配套资金的来源。

十一、经济评价

1.提出核电站的发电成本,分别测算核电站上网电价、含送变电投资的电价。

2.列出工程投资回收年限、投资利润率、财务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指标。

3.说明对项目所进行的国民经济评价指标(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净现

值率)及结论。

十二、经营管理

明确核电站项目法人和其建设、运行、经营和调度管理方式。

附件:

1.项目建议书的批准文件及可行性研究报告。

2.电力工业部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意见。

3.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厂址选择审查意见书。

4.国家环保局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意见书。

5.当地政府同意使用土地的协议。

6.水资源主管部门同意用水的协议。

7.核燃料的供应协议(含运输)。

8.出资协议的文件。

9.投资各方逐项资金来源及其逐年资金平衡的文件。

10.利用外资项目应提供利用国外贷款的草签协议文件。

11.与当地电力部门的购售电协议。

12.省物价主管部门对电价的承诺文件。

13.联网及调度协议。

14.其它协议或同意文件(必要时):

14.1 铁路主管部门同意专用线接轨的文件。

14.2 水利、水产、航运、港监部门同意在通航的江河湖海及航道上修建取水构筑物的文件。

14.3 当发生压矿时,矿产主管部门的同意文件。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篇5

一、奋发前进的五年在中共中央、xx和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2002年我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按照中共福建省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决策部署,着力构建三条战略通道,按三个层面推进发展,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实现了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2002年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国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初步统计,国内生产总值4682亿元,增长10.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2.7%,工业增加值增长1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10亿元,增长6.7%。外贸出口171亿美元,增长2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1亿美元,增长5%。财政总收入472亿元,可比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8亿元,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4%,城镇登记失业率4.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金融运行平稳,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进展,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推进,社会事业稳步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保证本届政府顺利完成了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议所确定的各项任务。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福建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克服亚洲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波动、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的不利影响,以发展凝聚人心,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努力营造想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氛围。坚持改革开放,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开放中调整结构、壮大实力。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依法治省,以德治省,积极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依靠全省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2%、12.1%和9.9%,提前于1999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三番的目标。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19.4∶42.6∶38调整为2002年的14.2∶46.1∶39.7。农林牧渔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农产品优质品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工业经济主导作用增强,优势产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电子、机械、石化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信息、金融、商贸流通、社区服务、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瓶颈”制约得到缓解。五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490亿元,年均增长18.5%。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防灾减灾五大防御体系基本建成,完成千公里江堤建设和千公里海堤加固任务。电力装机容量新增550万千瓦,城乡电网改造和扩建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与华东电网联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机场航线增加99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加490公里,在建里程300多公里,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和农村路网建设加快,横南、梅坎铁路建成通车,港口年吞吐量突破1亿吨,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250万标箱。城乡电话用户93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70万户,互联网用户245万户。城市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燃气、公共交通、园林绿化等建设取得新进展。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全面展开。财政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审计工作得到加强。金融三项整顿初见成效。投融资、土地使用、医药卫生、住房改革明显加快。省市县乡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省级行政编制精简50.1%,市、县、乡三级精简20%。全面清理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省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改革面达50%以上,公开办事制度得到推进。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年均增长10.8%,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200亿美元,外资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境外企业规范和重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闽台港澳经贸合作与交流更加密切,福州、厦门与台湾高雄货物海上试点直航稳步发展,福建沿海与台湾金门、马祖、澎湖地区实现人员、货物直接往来,对台贸易扩大,吸引台资领域拓宽,闽台农业合作成效明显,与台港澳贸易和引资分别达229亿美元和126亿美元。侨务、外事工作得到加强。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攻关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批新成果,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发展。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础教育得到加强,实现“两基”目标;整合组建集美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新成立4所本科学院和6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211”一期工程通过验收;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分别增长1.4倍和1.5倍;民办教育不断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社会科学、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档案管理、地方志编纂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卫生事业继续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4.3岁。群众体育广泛开展,竞技体育进步明显。一批社会事业重点项目相继建成。连续12年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控制指标;基本农田得到保护,连续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森林覆盖率60.5%,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局部地区和流域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推进,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坚持依法行政,改进行政立法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信访工作得到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进展。“双拥”共建活动继续深入,支前保障成绩明显,国防动员、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建设、人防和海防工作进一步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9%。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52.8%下降到2002年的43.6%,农村由

55.1%下降到45.9%;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16.3平方米和35.7平方米。城镇人口比重达44.6%。实现“两个确保”,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五年共新增就业233.6万人,再就业率71%。民政工作和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山海协作、扶贫开发、对口帮扶工作继续加强,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4.5万人,贫困地区、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五通”工作取得成效,“造福工程”搬迁13.7万人。《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和《福建省乡镇工作纲要(试行)》正在实施。五年来的发展成就,是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在历届政府工作的基础上取得的,凝结着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我谨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为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省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无党派人士,向为福建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关心与支持福建建设与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经济发展后劲仍显不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仍在继续,有些县乡经济基础还较薄弱;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城乡部分群众的生活还较困难;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根除,市场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社会事业改革发展需要加大力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铺张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政府职能、管理方式、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要继续转变;有的地方社会治安问题比较突出等等。我们将切实重视这些问题,着力研究解决。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今后五年的任务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七届四次全会的决议,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比全国高1 2个百分点;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到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7800亿元,实现第一个翻番;到2017年达到17000亿元,比全国提前3年翻两番,综合经济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省全面落实,社会秩序良好;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今后五年,我们要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制订和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省第七次党代会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发挥福建优势,着力构建山海协作、对内联接和对外开放三条战略通道,按三个层面、三个阶段同时推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坚持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确保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法治省,以德治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开拓发展新思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软件及集成电路、生物工程与新药、新材料、环保等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电子、机械和石化三大主导产业,推进纺织服装、森工造纸、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发展,并积极培育新的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大力扶持一批主业突出、产业关联度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制造业骨干企业,培育产业群,形成产业链,建设海峡西岸制造业重要基地。加快“数字福建”建设,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劳动、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发展。办好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促进资本要素合理流动。以工业化带动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推动工业化,逐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创新经营方式,发展新的业态。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建立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加快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规范发展市场中介服务业,完善经济服务体系。发展社区服务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业,壮大旅游、房地产业,推进教育、卫生等领域中非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促进工业化。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和依法保护海洋资源,以海岸带和近海开发为重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建设海洋产业体系。推进城镇化进程,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道路。厦门经济特区要发挥龙头作用,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福州要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功能,在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再上新台阶。福州、厦门、泉州要加快构建大城市基本框架,提高城市竞争力;漳州要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档次和水平。莆田、宁德要发挥港口优势,以重大项目的开发推动城市发展。三明、南平、龙岩要从对接沿海、拓展腹地的功能出发,着力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要以县城和中心城镇建

设为重点,促进小城镇发展,形成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强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协作,发挥比较优势,强化经济联系,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沿海地区要在推进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增强对山区的带动作用;山区要打好基础,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经济发展能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两纵三横”高速公路、“八纵九横”省级干线以及农村路网,形成五条铁路进出省通道,建立以厦门港、福州港和湄洲湾为支撑的港口体系,建设和完善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依托的空港体系。建设一批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形成安全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和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推进科教兴省战略,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国际、省际合作,促进优势技术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科研机构的改革,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巩固和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重视城乡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发展高等教育,办好重点高等院校和重点学科,促进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提升为综合性大学。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实施新世纪人才战略,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各类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公务员队伍,引导更多的人才进入经济建设第一线,优化人才成长和创业环境,使福建成为政策配套、机制灵活、环境宽松、人才聚集的省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文明发展的道路。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围绕加快发展,推进生态省建设,着力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良性循环的农村生态环境、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先进高效的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等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二)实现改革新突破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取得新突破。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允许国内各类资本进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基础设施、社会公益性服务领域建设,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在投融资、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税收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并保护公平竞争。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依法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健康发展。在国有经济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工业企业战略性调整任务。建立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努力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在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上取得新突破。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推进地方金融改革,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深化土地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改革,完善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制度。改革阻碍劳动力流动的户籍、人事等管理制度和政策限制,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发展劳动力市场。加强产权、技术、信息、人才等市场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继续深化计划、财税、金融、价格体制改革,提高经济调节水平。在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上取得新突破。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探索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有效形式。保护合法致富的高收入群体,逐步增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健全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城乡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及慈善事业。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稳妥地进行集体林权改革。组建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建立新型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农业科技体制,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资金入股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在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按照xx统一部署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及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规范部门职能,减少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能。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构建以法治化、专业化和职业化为特征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类改革。以民间性、自律性为方向,培育和发展一批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文化公益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乡群众文化。以产业化、市场化为取向,推动经营性、开发性文化机构的转制,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深化内部改革,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更多满足人民需要的文化精品。改革文化市场运行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按国家政策导向投资。继续完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和机制。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三)再创开放新局面在提高开放水平方面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强化功能开发,提高辐射能力。进一步办好各类开发区,发挥开发区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实施以质取胜、多元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增强外向拉动。围绕结构调整,抓好产业带动明显的重大外资项目,开发延伸产业链的配套项目,推出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的项目。着力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闽设立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大幅度提高机电产

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在扩大开放领域方面取得新进展。加强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吸收外资,扩大商贸、金融、旅游、中介服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把吸收外资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专门人才结合起来。制定新形势下我省参与世界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步骤,加强与东盟、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国等的经贸合作,拓展独联体、非洲、拉美、中东等国际市场,密切与国际友好城市和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贸关系。在强化开放优势方面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福建的整体优势,加强闽港澳经贸合作,依托港澳的融资渠道和营销网络,更多地引进资金和扩大出口,完善合作协调机制,建立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继续推动闽台海上试点直航和我省沿海部分地区同金门、马祖、澎湖直接往来。主动接纳台湾产业转移,欢迎台湾企业来闽投资,继续开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妈祖文化的交流,推动两岸人员往来,把我省建设成为海峡两岸通商贸易、台企投资、农业旅游等产业广泛合作、科技文化等领域密切交流的重要地区,为促进两岸直接“三通”和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贡献。继续加强同海外华侨华人及社团的联络和沟通,深交老朋友,广交新朋友,了解侨情,理解侨心,维护侨益,引进侨智,吸收侨资,发挥侨力。在拓展对内联接方面取得新进展。以对外开放推动对内联接,以对内联接促进对外开放,着力构建海峡两岸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和货物进出的重要枢纽。主动参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分工与协作,连接大京九,拓展经济腹地,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继续做好对口省区的帮扶协作工作,积极开拓闽货市场,吸引省外企业来闽投资,形成省际经济开放新格局。在优化开放环境方面取得新进展。支持和保护海内外投资者在我省的创业活动,改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增强综合环境竞争力。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解决好各类投资者反映的重要问题。建立健全“大通关”协调机制,构建高效便捷的货物进出和人员出入境通道。完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健全外商投诉协调机制,推行外商投资项目代办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跟踪服务制度。落实各项政策,加快建立外经贸发展促进体系。完成今后五年的任务,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要把握发展趋势,拓展发展空间,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着力推出工作新举措。

三、扎实做好2003年工作2003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出口增长7%以上,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亿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可比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和4%-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扎实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扩大内需,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安排省在建重点建设项目43个,省预备重点建设项目45个,重大利用外资项目15个。争取炼化一体化、东南汽车二期、液化天然气(LNG)总体项目、温福铁路、龙长高速公路、尤溪街面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年内动工。加强重点项目和国债项目组织协调工作,强化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落实建设资金,搞好项目稽查和招投标市场的整顿和管理。下大力气抓好一批关系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储备,把工业化、城镇化等战略细化为具体项目,全面开发各类项目源,把项目工作延伸到各个领域。加强项目征集、推介和前期工作,创新项目储备体制、机制和载体,更好地引导社会资金。大力促进民间投资。进一步制定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个体、私营企业在融资、用地、出入境等方面的困难。在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和非义务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服务领域推出一批项目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在已建成的路桥、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等领域放开一批经营权,在银行、证券、保险、外贸等领域拓宽一批民间资本投资范围,推动一批条件成熟的私营企业改制上市。推进基建投资、企业登记前置审批等综合改革。对于民间投资,不论是省内还是省外,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要优化环境,做好服务,使投资者进得来、干得成、留得住。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群众购买力,增强消费预期。清理抑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和引导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改善消费环境。发挥行业协会开拓市场的作用,提高闽货国内市场占有率,鼓励更多产品进入跨国企业配送中心。积极培育消费增长点。拓展农村消费市场,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加快工业化,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增强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壮大主导产业,制定规划,抓好项目实施,建设沿海石化、汽车、电子产业基地,辐射内地山区。加快制造业信息化进程。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森工造纸、冶金建材、纺织面料、服装鞋业、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围绕重要产业中的龙头产品、关键性产品发展配套项目,对有原料优势的行业,发展深度加工,形成产业链。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实施名牌战略。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着力研究解决企业集团发展中投入机制、资产重组、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制订并实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及有关政策措施。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依托保税区、海港、空港、铁路、公路枢纽,吸引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投资,加快建设若干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在我省布点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发展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抓好省定第一批22个现代流通企业和示范项目,培育龙头物流企业或企业集团,落实鼓励发展连锁经营有关政策,发展电子商务。提高和规范经济鉴证类中介服务的执业水平,促进中介服务业发展。整合旅游资源,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积极开发旅游产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xx统一部署,研究设立省市两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推进经营性

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实施国有工业企业战略性调整方案,加快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资产重组,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参与重组和并购国有企业。制定和实施商贸、建筑及公用领域企业改革措施。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健全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的运行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

(三)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努力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龙头企业,抓好一批项目建设。建立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公司加农户、科技流通服务一体化”等经营组织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培育各具特色的效益农业和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畜牧、水产、林竹、园艺等产业,扶持食用菌、茶叶、水果、蔬菜、烤烟、花卉等优势产品的生产。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发展商品林基地,培育森林后续资源。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行增产增效技术,增强农村科技队伍活力,加快农村专业技术培训。抓好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和示范园区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重视疫病防治工作,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出口能力,实现农产品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水土保持。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在发挥山海优势上多下工夫。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做好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促进农村改革和政策落实。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粮食市场体系。稳妥推进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完善涉农价格收费公示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研究出台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相关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强规划指导,全面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快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三大城镇密集带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设区市政府要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集中精力谋划中心城市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壮大城市经济,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同时要做好区域产业布局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以及跨县市建设项目的协调工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积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壮大一批经济强县,提升一批中等发展水平县,帮扶一批经济欠发达县。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扩大县级经济管理自主权,赋予县级市和经济强县相当于设区市的经济管理权限,调动县域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各县要根据自身情况,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加快山区老区发展。进一步制定完善和落实扶持山区、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库区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培植经济发展能力。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工作,重点扶持基础设施、生态和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改善老少边岛生产生活条件,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抓好扶贫开发重点村,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力争在3年内基本解决我省12.4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做好对口帮扶和挂钩扶持工作,增强“造血”功能,积极推动科技、教育和卫生扶贫。鼓励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山区、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设。

(五)拓展对外经贸,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出口,推进经营主体和出口市场多元化,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后劲强的出口主导产品。加快国有外经贸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步伐。重点抓好电子、机械、石化、轻纺等产业和服务贸易领域招商,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在我省建立完整的生产体系,发展关联项目。切实办好现有外商投资企业,促进增资扩股。继续办好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科技成果交易会等重大招商活动。支持有实力企业包括私营企业跨国发展。推进开发区体制创新,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实行“封闭管理、开放运营”。加强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和整合,集中力量办好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沧投资区等一批重点开发区。建设外经贸发展促进体系。有效整合口岸资源,规范服务流程,创新口岸通关模式和监管手段,不断提高通关效率。认真做好加入世贸组织具体应对工作,加快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订,促进商品检测中心和检验检疫体系建设,推行认证认可制度,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健全反倾销应诉快速反应机制,积极开展各种法律服务,帮助企业做好反倾销反补贴的申诉和应诉工作,最大限度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加强对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加强闽台港澳侨经贸合作。组织开展闽台港澳侨行业对口招商,努力吸引更多的台港澳侨企业来闽投资,推动金融、贸易、航运、旅游等企业来闽设立经营机构或代表处。继续办好台商投资区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扩大闽台直接通商,争取在台湾本岛举办福建商品展销会。引导中小企业利用港澳商务平台拓展经贸合作。发挥海外华侨华人众多的优势,加强经贸、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六)认真做好财税工作,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强增收节支工作。坚持依法理财,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和审计监管。积极培育财源,认真组织收入,依法治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工资发放、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扶贫支农等事关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的支出,争取集中一些财力办事关经济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各级都要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不得搞赤字预算。围绕构建公共财政,推进财税各项改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健全偿债机制,防范财政风险。推进金融改革与发展。改进金融服务,积极组织和运用资金,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密切银企、银农、银贸、银校合作。支持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推动地方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大力吸引外资、民间资本参股我省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壮大地方金融实力。加大证券市场融资力度,提高上市公司整体

素质。保护合法债权,维护金融安全。

(七)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多渠道、多形式扩大就业。认真落实再就业的扶持政策,继续改善创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做好再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工作。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有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社区服务业,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推进省内山海之间以及省际、国际的劳务合作,开拓就业市场。鼓励下岗失业人员更新就业观念,通过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加快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将长期亏损、停产、半停产困难企业符合条件的在岗职工纳入低保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探索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有效途径。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逐步解决困难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和医疗救济。重视做好民政、社会福利、救灾救济工作和慈善事业。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提高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加快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推进医药分开,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药品价格,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探索农村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办法。加强社区、乡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

(八)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若干个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转化一批科研成果,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形成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抓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确保教师工资发放,加大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着重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支持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争取增列一批博士点、硕士点和若干硕士授予权单位。增进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快福州地区大学城、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省广电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精品创作,重视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以及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组建出版发行、广播影视集团。重视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和培育,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积极作用。办好地方志、档案、气象、防震减灾等各项事业。认真贯彻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三大国策。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盘活存量土地,推进国土资源市场化建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完成海域勘界工作。重视生态公益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自然保护区,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九)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增进精神文明建设实效。紧贴时代要求,构建有利于发挥全省人民聪明才智的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紧贴社会实际,推动以德治省,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紧贴经济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为推动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紧贴基层需要,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优秀精神产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完善村民自治,认真做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建立和完善村委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在辖区整合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居委会,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坚持和完善各种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认真做好妇女儿童、少数民族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发展各项老龄事业,加强残疾人工作,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探索管理民间信仰活动的办法。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继续实施普法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建立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监督的作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按照标本兼治的原则,认真研究长效监管机制,正确处理好整顿与规范、打击与疏导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抓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等领域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加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推进餐桌污染治理,做好食品安全卫生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管理,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经济犯罪以及其他各类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好群众来信来访、人民调解工作,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及时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好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防观念,切实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人防和海防管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认真做好军转干部、退伍军人的安置工作,落实各项优抚政策,支持驻闽部队和武警部队战备训练和后勤保障等工作,不断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环境艺术设计福建考察报告 篇6

1、永定土楼

一、福建土楼的演进

福建土楼产生于唐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的客家生土楼,建筑历史长达一千年,现在最古老的土楼是永定县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它建于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迄今已1200年。”福建土楼的建造和发展过程,自然跟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客家先民原自中原迁居南方,迁居南方后,又再度迁移,总计大迁移五次,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那就不能悉计。从闽西永定各姓居民的族谱中可知,永定人绝大多数是南宋、元、明三朝,特别是元末明初从“客家摇篮”宁化石壁村一带辗转迁徙,最后到永定境内定居的。早期到达闽西 的客家先民,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在这崇山峻岭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伐木为栅,披茅结庐,作为遮阳避雨的栖身之地;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以求生存。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开基创业,闽西客家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开发出了足以安身的家园,并且就地取材,开 始 建 筑 简 陋 而 相 对 牢 固 的 住 房———堡 或 寨。“堡”大多选择在易守难攻、便于进退的地点建造,有的干脆占据一个山头,以加强防御能力。土堡的主要功能是武装抵御与保安,作为居处建筑,它只是一地一族或几个家族固定的躲避武力侵扰的临时居所,其格局为全封闭的军事城堡。古时,寨即砦,是军事防御建筑。有关寨的记录,《永定郑氏族谱》中“桂芳公自述”记载,“元世祖十年(1273)„„本乡起义士兵约七百余人,在龙安寨交锋失利”。邳州阙氏族谱关于其五十八世祖应龙公(生于元至元十五年即1278年)的记载,应龙“善理财而巨富”,便在今永定坎市筑寨“以避草寇”,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匪徒勾结元军劫掠应龙寨。另据永定奥杳黄氏族谱记载,奥杳黄氏始祖谭公约在元朝至大年间(1308年左右)迁居奥杳时,在浮山中村“筑寨而居”。到了元朝后期,闽西客家人普遍居住的居宅,开始出现了一种习惯性的形态,即今仍能见到的一批建于元、明时期的土楼———它是福建土楼的初始形态,这些土楼大都有五六百年以上的楼龄。如建于元朝的高东振兴楼、复兴楼、奥杳日应楼,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洪坑崇裕楼、弘治年间的洪坑南昌楼、嘉靖早年的高东华封楼、永固楼、隆庆年间高北五云楼等。脱胎于堡、寨的福建土楼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诞生了。坚实的石脚以防山洪暴发,高大的土墙以隔热御寒、抵御匪盗袭击,宽大的屋檐以抵雨挡霜,土墙中密布的墙骨,则是对抗地震的有效措施。客家人把防盗、防火、饲养、加工、贮存、晾晒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一体,以图安居乐业。大约从明朝晚期开始,福建土楼步入成熟期,随后在清代获得了巨大发展,这一时期土楼的建造工艺达到炉火纯青,造型多姿多彩,形成了方楼、五凤楼、圆楼等体型系列,不同体型的土楼都出现了如今扬名世界的杰出代表作。综观明清时代福建乡村土堡的演变过程,从最初

单纯为着却敌御盗的军事意义,而逐渐向军事和生活两种作用并重,最后生活的作用甚重超过军事的作用,这应当是福建土堡发展的一个规律。进入民国以后,福建土楼续有发展,有的还吸取西洋建筑技术与风格,别具风韵。二,福建土楼的分布及特点。

土楼,又称生土楼,是指外墙以生土夯筑,宅、堡、祠3大功能合为一体的大型传统民居,其主要

居民是客家人。现存的福建土楼多建于明清时期,集中分布于南靖县、华安县、平和县、诏安县、永定县、宁化县的部分地区,包括五凤楼、方楼、圆楼3种基本形式,以及其他特殊的变异形状,如

“半月楼”、“五角楼”等(表1)。据初步调查,福建土楼总数近4 400座,其中圆楼约1 300座。这些圆、方土楼又分内通廊式和单元式。内通廊式主要是闽西客家人的聚居建筑,如永定县的“承启楼”、南靖县的“和贵楼”;单元式主要是闽南人的聚居建筑,如平和县的“龙见楼”、“西爽楼”。五凤楼集中在永定县,以大塘角村的“大夫第”为代表。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大的可容几十户人家,如承启楼,占地6 000m2,现有54户347人;最小的圆楼是南靖县的“翠林楼”,直径仅13.72~14.25m。特点及社会功能

2·1 对外的防卫性

土楼的外墙厚实(1~3m厚),墙脚用大卵石或花岗岩条石垒砌,石缝间用三合土粘合,1、2层不开窗,3层以上只开小窗洞,在冷兵器时代具有很强的对外防御性。土楼不仅以高大厚实的土墙作消极防卫,土墙上还广设枪眼以积极抗御。土楼一般只有一个出口,大门多以花岗岩条石为门框,用十几厘米厚的实心木板制成门窗,门后加粗大的闩杆,用如此厚实的门来有效地阻止撞击进攻。为防卫火攻,木门外部还包着铁皮,门顶设水槽,角楼架土炮。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有水井、谷仓等生活设施,足不出户亦可生活数月,有利于固守。

2·2 建筑的乡土性

“越民族的东西,越具世界价值”。土楼有浓厚的乡土特色,主要表现在土楼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超建造技艺及地方建材的巧妙应用。土楼外墙为生土夯筑,内部构造为木结构,其建筑材料主要是泥土和木材。客家人就地取材, 以夯土墙承重,用1m多厚的土墙建造4~5层,甚至6层的高楼,将夯土墙造楼技术提高到无以伦比的水平。从“打石脚”、“行墙”到“献架”都积累了一整套独具地方特色的施工工艺:用松木交叉连排垫底,构成伐形基础,以便在软土上建起高大的土楼;夯土墙埋入杉木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强其拉力。漳州地区的土楼建设还吸收了其他乡土建筑的特点,在夯土墙中加入糯米浆、红糖水,以增强强度,减薄墙体,颇具创造性。内部的木作构件采取自体榫合或采用竹钉固定,建造整座土楼极少利用金属材料。由于宅墙环拱板筑,底层墙壁宽厚,往上逐层减薄,结构严谨,坚实牢固,同时,还具有防潮抗震,冬暖夏凉等优点。因此,许多土楼历经数百载风雨洗刷、地震、台风等袭击,至今仍巍然屹立于崇山峻岭之间。现存年代最早有漳平市的“一德楼”(方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距今440年;华安县的“齐云楼”(椭圆形),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距今也已410多年。

2·3 聚居的向心性

土楼外观高大封闭,造型简单古拙,土墙粗糙斑驳,显示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恢弘气势;内部空间则以纤细的木构件组合而成,小开间居住空间面向位居中心的祖堂,形成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环绕中心祖堂分布的聚居空间布局,营造出团结一致又宗法分明的宗族向心力,强调了封建宗法礼教的中心地位。

2·4 人地的协调性

土楼的协调性既表现在建筑单体的巧妙设计上,也表现在其群体组合的丰富模式及其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上。土楼外墙泥土直接裸露,粗糙高大的墙体粗犷、朴实,与周围起伏的丘陵、田野浑然一体;内部雕梁画栋,装饰匠心独具。走进楼内,就是走入一活动的农家风俗图中:鹅卵石铺砌的巷道、雕木走廊、披晒的农作物、归圈的牛羊、悠闲自得的居民„„在土楼村落中,各式土楼形成各种巧妙的组合:梅花形、八卦形、七星拱月形等。土楼依山伴水的选址、定位、平面形状等都讲究风水,注重与自然的协调,使镶嵌入青山叠翠、碧水萦绕山峦中的土楼,成为自然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靖县书洋乡塔下村的“德远堂”祠堂,便是一例。它背靠半圆形山坡草地,外围是郁郁葱葱的古树老村;面临半月形水池,池左右竖立19根风水石旗,全部用花岗岩条石雕凿,分底座、旗杆、龙柱和旗杆尾4段,造型别致,雕工精细,充分展示单体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的融合与完美的协调。

永定客家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奇葩,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史实证明,它是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辗转迁徙到闽西之后将远古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是客家智慧的结晶。土楼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在中国传统古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

四、闽西山区连城县培田艺术考察

1、培田古民居 背景

培田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西南向约20公里处。坐落于一个闽西的客家山区里。相传,他们的祖先吴八四郎,于元朝末年为躲避战乱而迁移到这里,繁衍至今已历34世,时近700年。迄今,全村300余户人家、1400多口人,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培田故在民间被称为“吴家坊”。此地居民在明清时期先后修建的50多座宗祠、民居、书院,构成了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村落,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方位与布局

培田坐落在宣和乡境内,冠豸山、笔架山、武夷山余脉三道绿色屏障,自北向南,直落培田,如三龙怀抱,抵挡了寒流霜害、夏秋台风的侵袭;村外的五个山头,则似五虎踞护,护佑着培田的安宁。一条官道擦村而过,通往长汀、连城,培田便是长汀连城两县官道上的驿站。一条河溪环绕着以“九厅十八井”为代表的古建筑群,既供村边农田灌溉之用,又保村内生活所需。从建筑的外部空间和环境模式来分析,客家建筑的选址也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客家人在选择理想的宅基时,首先要观山势。这是因为,在风水理论中,山就是“龙”。山势的高与低、起伏与蜿蜒,就是“龙”的形态变化,“山脉”即“龙脉”,起伏、蜿蜒、运动的“龙”被认为可以“藏风聚气”[2]。其次是察水流,水流缓慢、平稳、弯曲、环绕,即是理想之水。

九厅十八井是我国南方客家乡土建筑三大典型代表之一。这类形态的建筑在闽西培田最为常见,因其院落重重、天井众多而得名。这种建筑模式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及南方自然地理条件特征,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免费论文参考网。九厅是指门楼、下、中、上、楼上、楼下、左花、右花等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包括五进厅的五井、横屋两直各五井、楼背厅三井。其厅、井布局合理,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会客接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饮沐。它集政、经、居、教于一体。九厅十八井的空间形态特点是:主厅堂面东,横屋南北朝向。朝向好、光线足、空间大,又采用一厅两房平面布局,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从这里反映出客家人的精明,他们既考虑到主厅堂华丽高大,满足礼仪的要求,又照顾到平时居家过日子的使用方便,可谓匠心独具[3 ]。建筑与设计

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由30余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个古书院、2座跨街古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组成。其中以“大夫第”“衍庆堂”、“官厅”等为代表,占地面积均在6900平方米以上,是著名的“九厅十八井”。

“大夫第”因主人吴昌同荣膺奉直大夫、昭武大夫之位而得名。厅高堂阔,宴请120张桌客可不出户。正厅偏厅厢房间均有厅门相通,开则连成一体,闭则自成一隅,通风采光,均为上乘。其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风、排水、卫生,连同子孙的发展都纳入规划之中。雕刻工匠,三代相传。挑梁式梁桎结构以其“墙倒屋不塌”特点被中外专家称为世界一流的防震建筑。科学的布局规划,舒适安逸的功能,精湛的工艺,使法国一位建筑博士临此考察,称赞它是“建筑工艺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衍庆堂”为明代建筑。其建筑结构与“大夫第”大体相同,但门外荷塘曲径,门前石狮威镇。一对门当户对,与北京四合院门前设置相差无异,体现了中原文化的传承。

“官厅”原称“大屋”,为吴氏接待过往官员所设,故称“官厅”。相传该厅为吴纯熙挖八窝金窖而建。“官厅”高墙耸立,四围封闭,墙内特开宽约三尺水圳,专供妇女洗涤之用。这里布局为前塘后阁式五进厅。前设月塘,一取水克火

之意;二取“九厅十八井,井井水归塘”之缘;三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尽财源滚滚来”。“官厅”布局独特,设计精巧。正厅设置“泰阶”,对不同级别的官员有不同的约束和规定,体现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中厅隔扇均为九重鎏金透雕。挑梁则为鎏金浮雕。梁柱间、桎枋间的雕花,全为双面对称镂空雕。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后厅为宗放议事厅。左右花厅则专供主人休闲会友。楼下厅为学馆,楼上厅为藏书阁。

培田村以千米古街为界,西侧并列着二十几座祠堂。尽管客家先人屡经漂泊,不断迁徙,却从不曾忘记“敬祖不敬神”的古训。免费论文参考网。所以,大凡客家聚居地必有家庙,即祠堂。在客家民居中,客家人总是倾其所有装饰祀奉祖堂或祠堂,祖堂敞亮而庄重,,培田祖祠的重要建筑特征是十分注重门庐构造,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斗拱垒撑立石柱雕梁,架飞檐翘角,安红门画彩栋,悬金字牌匾,绘木壁漆画,极为富丽堂皇。正中设置的祖龛金碧辉煌,祖龛上题堂号,两侧贴堂联,多点出发祥地或望族的郡号,或炫耀祖公功绩及劝勉后代[4]。它反映了客家人的一种精神追求。

4建筑与文化。

客家先祖本是中原世族,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风影响,重视文化教育。所以,崇尚教育就成为客家人文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5 ]。这种特征也融入了客家的建筑之中,从而成为培田古民居不可或缺的建筑文化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培田古民居体系中的书院建筑与“容膝居”等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筑上。

首先是书院。据载,明清时期培田有书院20多所,这显然与培田客家先祖崇尚“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图”的理念是分不开的。明朝成化年间,七世祖吴祖宽在培田创办“石头丘草堂”并逐步扩大,到清末,则发展为文有“南山书院”,武有“般若堂”为代表的文武兼修的教育局面。“南山书院”从顺治七年到乾隆三十年,培养出191位秀才,其中官位最高者达到三品。村里很多门楼和厅堂里悬挂着对联和扁额,文彩非凡,意境深邃。纪晓岚曾被官厅“来继治平”“斗山并峙”等气贯长虹的楹联牌匾以及培田客家人殷实的文化涵养所震撼。参观书院时,挥毫题下“渤水蜚英”题匾,成为培田千块名人名匾之一。

另外,培田先祖没有忽视对妇女的文化教育和民间实际技艺的承传。他们又

福建建设项目报告表 篇7

一、基本情况

在福建期间, 考察组与福建省农业厅农机化管理部门进行了座谈交流, 考察了顺昌县聚发农机专业合作社 (金祥粮食农民专业合作社) 、工厂化育秧中心, 建瓯县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工基地, 沙县农业金融服务中心;实地调研了泉州市、厦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 泉州市惠安县金农农机超市。在调研考察中分别与当地农机管理部门, 就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福建省农业厅对广东省考察组一行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厅农机化管理局杨斌副局长等全程陪同了调研考察活动。

近几年, 福建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 立足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机, 农机化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 初步探索出了山区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至2013年底, 福建省农机总动力达1336万千瓦,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7.3%, 其中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7%, 特色产业茶叶生产机械化和初加工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70%和100%。通过几天调研考察, 大家普遍认为, 福建省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结构与广东省相似, 近年来农机化工作发展很快, 主要体现在:领导重视、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创新带动、成效显著。

二、福建省加快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近年来, 福建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机化发展政策, 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2012年, 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明确提出加大对农机化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 “十二五”期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 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省级农机购置累加补贴和农机示范推广等, 开展了农机库房建设补贴、工厂化育秧设施补贴等试点示范工作。2013年福建省农业厅、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农业机械化的指导意见》, 在全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推行农机专项贷款配套服务, 重点解决购置大型农机的贷款问题。

2. 推进农机购置补贴产品市场化改革

福建省作为2014年农业部批准的全国唯一的农机购置补贴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省份,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要求, 充分简政放权, 努力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本着“惠民、便企、高效、廉洁”的原则, 通过改革, 把农机购置补贴由事前审批转到事中事后监管, 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切实解决职能错位越位问题。明确补贴农机产品的生产、市场销售和监管各自责任, 即在福建省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内, 除被明确取消补贴资格的农机产品外, 取消补贴产品推广鉴定、进入支持推广目录 (部、省) 等两项前置审批环节, 放宽享受购机补贴的农机产品市场准入条件, 实行补贴农机产品生产企业登记制度, 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有序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

3. 规范项目实施加快农机化发展

几年来, 福建省从多方面加强对农机化工作, 通过政策支持、项目扶持, 推动农机化加快发展, 注重定向设计、制定标准, 发布项目指南, 采取先建后补的做法, 有效加强了项目规范管理,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扶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发展。福建省把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作为农机化的重要任务, 加快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整体推进步伐。2013年投入建设15个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 2014年再投入建设100个。省级农机管理部门要求每个育秧中心建设300 m2温室大棚和育秧配套设施, 供秧面积达到200 hm2 (3 000亩) 以上, 采取先建后补的原则, 经验收合格后每个补助60万元。其中54万元用于育秧中心硬件建设, 6万元用于开展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宣传等。

二是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一方面, 采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的措施, 对农机合作社购置的主要农机产品实行省级财政累加补贴, 如插秧机、谷物烘干机等机械, 可以实行二次累加, 最高累加到65%。另一方面, 省财政安排2 000万元, 用于支持农机合作社机库棚建设:一类机库标准为800 m2以上, 含机具间、配件间、维修间和粮食烘干房;二类机库标准为500~800 m2, 含机具间、配件间、维修间;三类标准为300~500 m2。按照先建后补的原则, 经验收合格后一类每个补助25万元, 二类每个补助20万元, 三类每个补助15万元。

三是扶持畜禽无害化处理设备发展。从农机化发展专项中划出3 0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发展畜禽无害化处理机械。福建省规定存栏5 000头以上猪场必须配套无害化处理设备。扶持的标准是2 m3的处理设备享受中央购置补贴资金补助5万元, 另外, 省财政通过项目再补助10万元;2 m3以下的设备享受中央购置补贴资金补助2.5万元, 省财政通过项目再补助5万元。

4. 结合园区建设凸显农机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作用

近年来, 福建省各地结合自身优势, 特别是“一区两园”的建设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福建农民创业园) , 加强农机与农艺密切结合, 形成了园区化、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和有地方特色的农机化技术发展新路子, 全省农机化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农机化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地位日益凸显。

三、启示建议

通过调研考察, 我们认为, 福建省近年来发展农机化的做法和经验, 有很多独到之处, 特别是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创新、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径和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方面, 对广东省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机化工作, 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作用。

1.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福建省在农机购置补贴产品市场化改革方面的探索, 对广东省今后这项工作的调整完善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要求, 广东省在今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调整中, 要认真借鉴福建省的做法。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目前由农业部制定的, 广东省应积极向农业部争取相关政策, 放宽补贴准入门槛, 适应本省特色农业机械发展需求。建议将畜禽无害化处理设备列入补贴范围, 提高烘干设备单机补贴比例。充分体现简政放权, 简化审批环节和程序, 切实做好事中和事后监管。

2. 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 生产成本提高, 客观需要我们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福建省省级财政对农机合作社建设机库实行专项补贴和农机购置累加补贴的做法, 很值得广东省学习和借鉴。一是建议广东省设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专项资金, 重点把国家级、省级农机专业示范社做强做大, 扶持完善其服务功能, 扩大服务规模, 使其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二是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机具库棚和维修点建设列入今后几年的农机化扶持项目的范围, 促进农机合作社农机库棚和维修网点建设。三是制定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标准, 作为省财政项目扶持建设的依据。

3. 抢抓机遇争取政策支持

福建建设项目报告表 篇8

近年来,福建省电力公司不断深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深化党员“一带二”先锋工程和持续推进“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落实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高学历、复合型的高级人才,为提升企业科学发展水平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公司现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的专家19名(其中首批政府特贴的技能专家2名)、全国技术能手6名、福建省“百千万”专家人才6名,省部级技术能手77名,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专家人才30名,地市级技术能手162名。

该公司引入“科目制”岗位培训,分为入职、上岗、胜任、晋升四个科目,对每个工种、每个岗位的胜任能力进行细化分解,完善岗位培训标准和考核体系,实行教育培训集约化管理,优化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促进优质培训资源共享。公司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高效共享、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大了教育培训计划、经费、培训基地、师资库、培训教材、课件、题库、网培中心等培训资源的集约管理力度;制定并实施实训基地建设三年规划,建成了以福建电力培训中心为龙头,技能培训分基地为辅的分工有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全省实训基地培训网络。

公司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以“大培训、大比武、大练兵”为抓手,突出抓基层、抓基础、抓规范、抓技能,实施培训内部对标,构建金字塔型竞赛体系,培养各级技能人才。公司以“海西•电网杯”职业技能竞赛为核心,各单位开展重点业务竞赛,各级专业部门、县供电公司开展一般性技术竞赛,各班组或班组间开展小型技术比武、技能展示等,形成参与面逐层扩大,参与人数逐层增加的“金字塔”型竞赛体系,实现“学练干”的有机结合。同时,创新竞赛形式,采取专业联合竞赛、区域联合竞赛、区域邀请赛等方式,探索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的竞赛新方式,实现缩小区域差距,提高整体技术技能水平的目的。

为发挥资源优势、打破技术壁垒,培养更多技术人才,公司创新培训方式,创造性地开展了“首席带新人”、“厂家带客户”、“大局带小局”的“三带活动”。“首席带新人”活动通过建立“首席带新人”学习型团队,充分发挥该公司首席专家、首席工程师、首席管理师、首席技师在带专业、带理论、带作风、带思想方面的作用,通过离岗研修、项目研发和课题研究的方式,促进“新人”快速成长。“厂家带客户”活动采取与国内优秀电力企业技能操作项目交流合作的培养方式,依托国内知名设备厂家的技术优势和师资力量,选派过电压、通信等专业77名技术技能骨干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离岗研修,以提高动手能力为重点,系统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大局带小局”,即充分发挥沿海供电局在专业人才、设施装备、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从山区供电局或控股县供电公司每年选派 300名专业管理、工程技术和生产技能人员进行为期3个月至6个月的离岗研修,整体提高该公司系统各单位的人才队伍素质与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县公司人才队伍发展。

为适应现代公司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建立了“管理、技术、技能、劳模”等四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坚持不唯身份、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原则,将人才选拔的范围从广大县电力公司、扩大到农电工、外聘工。管理、技术、技能等三条职业发展通道的建设是将基层单位人才称号与省公司人才称号连接,向上延伸到通道的终点(国家级人才称号),向下延伸到通道的起点(普通员工),将人才级别与各级行政职务对应的岗级挂钩,让员工感受到岗位成才的快乐。成立了福建省供用电等12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了38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建立了电缆、带电作业等12个技能培训分基地。该公司还建立了覆盖农电系统的“工种一题库”模式,对员工进行“网上练兵”,并通过“调考”、“飞行考试”、“突击考试”、“比武竞赛”等形式,对员工练兵效果进行检验。采取技能竞赛、技术比武等形式发现、选拔和培训人才,让每位员工都能在企业找到属于自己的“跑道”。

2009年,福建电力公司获得了国网公司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维护技能竞赛团体第一名,国网公司农村供电所人员调考团体第一名,国网公司财务人员知识调考团体第三名,国网公司电力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知识竞赛团体第五名,国网公司电力可靠性调考团体第六名等好成绩。在福建公司取得的优秀成绩的背后,是企业切实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扎实脚步。

上一篇:《市政工程技术》五年制高职专业可行性报告下一篇:什么对我很重要中考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