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福建省考察启示的工作报告(通用8篇)
赴福建省考察启示的工作报告 篇1
更新思维 再创辉煌――赴福建省考察启示
通过几天紧张而有序地对福建的考察,看到了一个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技发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福建省,厦门等地区正扬鞭策马,昂首飞奔,确实是深受教育,大开眼界,激人奋进。
一、先进的思维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福建厦门地区的人们都能眼睛盯在发展上,凡是有利于发展的就想,就闯,就干。他们想的是发展大计,讲的是发展速度,闯的是发展目标,干的是发展的事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尤其是那种工作上的现代管理,思想上的大解放,发展上的高速度,思维上的高层次,建设上的高起点,引导着他们向大流通、大产业、大效益、高起点方向发展。相比之下,我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扩大开放,加大投入,突击推进“三化”进程,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和发展民营经济三个重点是完全正确的,应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但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单位的思想还被小生产者的意识束缚,还被计划经济思维禁锢,还被传统观念所左右。一部分同志唯书不唯实,或小胜则骄,小富则满;或小挫则卑,小进则稳,主观唯心主义盛行。我们要把经济搞上去,关键在于洗刷唯心主义,克服陈旧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时不我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灌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大力除旧破新,冲关撤卡,使全乡上下形成一个想发展、重发展、促发展的浓烈氛围。
二、完善的基础建设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所到之处的大小公路贯穿于大小城市之间,车辆
如行云流水,通讯设施完备,多维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名符其实,快捷方便,所有的经济开发区都是九通一平,这一切都为经济发展引来八方宾客,引来拨尖人才和高新技术。回首???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确实是历史上发展最快,无论是公路还是通讯、电力等都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相比之下,我市的基础建设还存在起步慢、起点不高、构建不新、质量不好等方面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要高起点、高质量、大手笔、快速度搞好我市各项建设,为???的经济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过硬的机关作风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量。
这次考察所接触的是厦门市有关人大机关,并听取了他们工作的汇报、经验与作法,总的体会是,人员精简高效,思想上开拓创新,真正做到了服务于民,服务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他们的实干意识强,服务意识浓,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事只干不争论,成败分是非,效益论英雄,干好再前进。那种服务求真,真抓实干,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精神风扑面而来。???近几年来之所以能吹响“进百强,冠三湘”的伟大号角,就在于市委、市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一心一意想发展,一心一意闹经济,一心一意干大事。然而我们有一些干部中依然存在着想得多,干得少;议得多,落实得少的不良现象。要推动???的发展就必须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扭转我们这种不良现象,大肆倡导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务实精神,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志在必得,奋勇争先的浓烈氛围。
更新思维 再创辉煌――赴福建省考察启示来自本网网-,仅供学习,请注明出处。
赴福建省考察启示的工作报告 篇2
一、基本情况
在福建期间, 考察组与福建省农业厅农机化管理部门进行了座谈交流, 考察了顺昌县聚发农机专业合作社 (金祥粮食农民专业合作社) 、工厂化育秧中心, 建瓯县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工基地, 沙县农业金融服务中心;实地调研了泉州市、厦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 泉州市惠安县金农农机超市。在调研考察中分别与当地农机管理部门, 就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福建省农业厅对广东省考察组一行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厅农机化管理局杨斌副局长等全程陪同了调研考察活动。
近几年, 福建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 立足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机, 农机化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 初步探索出了山区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至2013年底, 福建省农机总动力达1336万千瓦,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7.3%, 其中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7%, 特色产业茶叶生产机械化和初加工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70%和100%。通过几天调研考察, 大家普遍认为, 福建省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结构与广东省相似, 近年来农机化工作发展很快, 主要体现在:领导重视、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创新带动、成效显著。
二、福建省加快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近年来, 福建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机化发展政策, 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2012年, 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明确提出加大对农机化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 “十二五”期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 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省级农机购置累加补贴和农机示范推广等, 开展了农机库房建设补贴、工厂化育秧设施补贴等试点示范工作。2013年福建省农业厅、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农业机械化的指导意见》, 在全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推行农机专项贷款配套服务, 重点解决购置大型农机的贷款问题。
2. 推进农机购置补贴产品市场化改革
福建省作为2014年农业部批准的全国唯一的农机购置补贴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省份,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要求, 充分简政放权, 努力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本着“惠民、便企、高效、廉洁”的原则, 通过改革, 把农机购置补贴由事前审批转到事中事后监管, 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切实解决职能错位越位问题。明确补贴农机产品的生产、市场销售和监管各自责任, 即在福建省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内, 除被明确取消补贴资格的农机产品外, 取消补贴产品推广鉴定、进入支持推广目录 (部、省) 等两项前置审批环节, 放宽享受购机补贴的农机产品市场准入条件, 实行补贴农机产品生产企业登记制度, 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有序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
3. 规范项目实施加快农机化发展
几年来, 福建省从多方面加强对农机化工作, 通过政策支持、项目扶持, 推动农机化加快发展, 注重定向设计、制定标准, 发布项目指南, 采取先建后补的做法, 有效加强了项目规范管理,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扶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发展。福建省把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作为农机化的重要任务, 加快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整体推进步伐。2013年投入建设15个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 2014年再投入建设100个。省级农机管理部门要求每个育秧中心建设300 m2温室大棚和育秧配套设施, 供秧面积达到200 hm2 (3 000亩) 以上, 采取先建后补的原则, 经验收合格后每个补助60万元。其中54万元用于育秧中心硬件建设, 6万元用于开展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宣传等。
二是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一方面, 采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的措施, 对农机合作社购置的主要农机产品实行省级财政累加补贴, 如插秧机、谷物烘干机等机械, 可以实行二次累加, 最高累加到65%。另一方面, 省财政安排2 000万元, 用于支持农机合作社机库棚建设:一类机库标准为800 m2以上, 含机具间、配件间、维修间和粮食烘干房;二类机库标准为500~800 m2, 含机具间、配件间、维修间;三类标准为300~500 m2。按照先建后补的原则, 经验收合格后一类每个补助25万元, 二类每个补助20万元, 三类每个补助15万元。
三是扶持畜禽无害化处理设备发展。从农机化发展专项中划出3 0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发展畜禽无害化处理机械。福建省规定存栏5 000头以上猪场必须配套无害化处理设备。扶持的标准是2 m3的处理设备享受中央购置补贴资金补助5万元, 另外, 省财政通过项目再补助10万元;2 m3以下的设备享受中央购置补贴资金补助2.5万元, 省财政通过项目再补助5万元。
4. 结合园区建设凸显农机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作用
近年来, 福建省各地结合自身优势, 特别是“一区两园”的建设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福建农民创业园) , 加强农机与农艺密切结合, 形成了园区化、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和有地方特色的农机化技术发展新路子, 全省农机化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农机化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地位日益凸显。
三、启示建议
通过调研考察, 我们认为, 福建省近年来发展农机化的做法和经验, 有很多独到之处, 特别是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创新、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径和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方面, 对广东省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机化工作, 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作用。
1.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福建省在农机购置补贴产品市场化改革方面的探索, 对广东省今后这项工作的调整完善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要求, 广东省在今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调整中, 要认真借鉴福建省的做法。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目前由农业部制定的, 广东省应积极向农业部争取相关政策, 放宽补贴准入门槛, 适应本省特色农业机械发展需求。建议将畜禽无害化处理设备列入补贴范围, 提高烘干设备单机补贴比例。充分体现简政放权, 简化审批环节和程序, 切实做好事中和事后监管。
2. 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 生产成本提高, 客观需要我们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福建省省级财政对农机合作社建设机库实行专项补贴和农机购置累加补贴的做法, 很值得广东省学习和借鉴。一是建议广东省设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专项资金, 重点把国家级、省级农机专业示范社做强做大, 扶持完善其服务功能, 扩大服务规模, 使其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二是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机具库棚和维修点建设列入今后几年的农机化扶持项目的范围, 促进农机合作社农机库棚和维修网点建设。三是制定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标准, 作为省财政项目扶持建设的依据。
3. 抢抓机遇争取政策支持
赴福建省考察启示的工作报告 篇3
关键词:甘肃;苹果;产业;发展;启示
2011年9月山西省果业总站组团赴甘肃考察苹果产业发展,先后在平凉市泾川县窑店镇坳心村、飞云乡七冢坳“双千亩”果园、飞云乡元朝村标准化果园;庄浪县万泉镇北川标准园、万泉镇整流域山地沙田苹果生产基地;静宁县李店河流域6667hm2绿色果品出口创汇基地、治平马川农业规范认证基地及天水市麦积区花牛村元帅系苹果出口基地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甘肃苹果产业规模之大、管理水平之高、发展势头之强、经济效益之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作者的一些感受介绍如下,希望能对山西省的苹果发展有所帮助。
1对甘肃苹果发展的几点认识
1.1甘肃发展苹果思路清晰、速度快
甘肃的各级政府从上到下对果业发展都颇为重视,把发展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的重中之重。按照“扩规模、促管理、提质量、增效益、拓市场、创品牌”的基本思路做大、做强、做优果品产业。全省做法是“确定一个产业、出台一个办法、整合一批资金、落实一个单位”。甘肃省省政府出台了《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2011年扶持资金由原来每年的5000万元增加到了1亿元;启动实施了“1000万亩优质林果工程”,整合扶持资金1.285亿元,全年用于苹果产业发展资金达2.85亿元。产业政策出炉,发展资金到位,有效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相关企业及广大果农的积极性,有力地保障了苹果产业发展。
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发展格局。近两年发展速度惊人,各级政府全力打造果业这一富民产业,以大规模建设大产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实现苹果适宜区全覆盖。泾川县每年以3334~6667hm2的速度递增,整村、整乡、整区域地发展苹果产业,2~3年实现适宜区全覆盖。静宁县按照持续发展南部、规模发展中部、适度发展北部的方针,抓住机遇,瞄准市场,扩量、提质、增效、创牌,把果品产业打造成静宁的标志性产业,把静宁建成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目前甘肃省苹果面积27万hm2,位居全国第2位。
1.2甘肃苹果管理水平高,技术落实到位
甘肃苹果产业在上规模的同时,还突出质量管理。甘肃果业能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产业效益的关系,准确把握面积增长与提高质量的内涵,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重视果园基础条件改善,把果园机械化、简约化、标准化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把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优质”上。
考察区苹果的管理水平高,不只体现在我们参观考察的示范园树形整齐,树势强健,配套的技术措施到位,基础设施建设好;还体现在沿途经过的果园也是整齐划一,在发展面积规模化的同时,实现了管理规模化,达到整体果业的高水平。考察区的果园管理能抓住主要矛盾,贯彻一整套的技术措施,我们参观考察的果品产业区,基本上都属于干旱地区,年降水量400mm左右,为解决果园缺水这一主要问题,他们推广了覆黑地膜、覆沙保墒等措施。覆盖黑地膜不仅可以保水、保肥、抑制杂草生长,还可以提高产量。据了解,覆盖黑地膜是当地果园推广的基本技术,树形改良、测土配方、保肥节水、病虫害综合防治、铺反光膜、单果管理等提质增效技术也做到了全面落实。在强化基础管理的同时,注重标准化建设,按照统一规程建设“国家绿色食品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苹果示范基地”,并取得有关部门认证,此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果品质量提高,得益于技术服务体系的健全,甘肃省培训果农在精管理、细服务上大做文章。泾川县每村都配备了农民技术员,每个技术员县财:政每年补助3000元,全县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补助农民技术员,切实把各项技术落实到园到户。村技术员广泛发动,精心组织,深入田间地头,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从苗圃育苗抓安全质量,到幼园管理抓拉枝造形,盛果期果园抓投入抓管理。注重将典型引领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不懈的抓点示范,集成技术、资金、力量,创建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高标准、高水平且有引领作用的标准果园。在建好标准园的基础上,建设一大批苹果产业“万亩乡”、“千亩村”,全力打造面积大、标准高的示范村、示范乡、示范县。
1.3甘肃苹果经济效益高,产业链条完善
我们考察的这几个县、区,管理水平高,果品质量好,产量高,大部分果园667m2产量3000~4000kg,收益2~3万元。质量优势体现价格优势,考察区像泾川、静宁、天水等地苹果平均价格在7.4元/kg左右,我们参观的庄浪县万泉镇北川标准化果园果品卖到9元/kg。在一定程度上,甘肃果品的收购价格引领着全国果品的价格走势,连续多年都是全国苹果产地收购价最高的省份。
高效益无疑来源于高质量、高产出,但与完善的链条也是密不可分的。贮藏、加工、信息服务、合作化经营、品牌建设等环节畅通,确保了甘肃苹果好果子卖到了好价钱。2010年甘肃全省的果品贮藏能力达到150万t,占到果品产量的50%。全省有7家大型苹果浓缩汁加工企业,年果汁生产能力达15万t,原料处理能力80万t以上。品牌创建方面甘肃省主打“花牛苹果”、“平凉金果”两大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上市,靠品牌占领国际、国内市场,靠品牌赢得消费者喜爱,靠品牌带动产业发展。
2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2.1必须坚定不移发展果业
甘肃考察区与临汾市地理条件极为相似,同属黄土高原地貌,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境内山川、丘陵、沟垣齐全,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平均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无工业污染,农业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我们的干部和果农也要抓住这天然的优势,大力发展苹果,这是我们实现“十二五”末全市农民收入翻番的科学之举。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地把果业作为一项骨干产业来培育,全力加快产业富民进程。
2.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我们要充分借鉴甘肃省发展果业的经验,发挥优势,顺势而为,全力加快临汾市果业建设步伐。一要充分发挥地理优势,把好产业放在好地方,向优势区集中发展。二要大力推广树形改造、增施有机肥、生物覆盖、单果管理等技术,认真借鉴考察区覆沙、覆膜、生物覆盖等节水保墒的好经验、好做法,立足水保措施,积极推广果园旱作栽培技术,进一步发挥山区果业的优势,解决果园干旱缺水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靠科学技术支撑产业健康发展。三要坚持典型带动、效益驱动,把培养典型作为推动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一批果业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用身边的典型引领果业发展,实现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战略目标。
2.3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一是要优化布局,扩张规模。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建设“一村一品”为重点,推动果业面积迅速扩张。二是要健全体系,优化服务。要尽快建立和健全技术服务体系、苗木繁育体系、贮藏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建成产前、产中、产后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促进果业健康发展。三是要扶持龙头,延伸链条。要积极扶持建立一批与果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提高产业效益和附加值。四是要加强营销,打造品牌。要充分借助尧庙华门、洪洞大槐树、吉县壶口、乡宁云丘山等人文旅游资源,发挥“壶口”苹果、“隰州”梨等品牌的龙头优势,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以品牌赢得市场。
2.4必须坚持强有力的行政推动
任何一项产业发展都离不开行政强有力的推动。甘肃省果业发展到全国领先行列,行政推动是其获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之一。我市果业健康快速发展,“十二五”的果业规划目标完成需要全市上下把果业摆到突出的位置来抓,要切实强化行政推动各项措施,出台政策、整合资金、全民动员,共同致力于果业这项富民产业,推动果业又好又快发展。
(收稿日期:2012-02-28)
赴福建省考察启示的工作报告 篇4
[关闭窗口]
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信息> 专题调研>[发布日期:2007-2-1 15:22:41] [被阅次数:750]
为了学习借鉴兄弟省在生态公益林建设、林业综合执法和珍贵树种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根据厅党组的安排,2006年5月19—26日,吕月良和兰思仁两位副厅长率各设区市林业局领导及厅有关处室局负责同志一行18人,赴云南、海南两省学习考察。考察组通过座谈、实地考察等形式,进一步了解了两省林业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并从中受到很大启发,收获匪浅。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云南、海南两省林业的特点与亮点
㈠主要特点
1.云南。云南省国土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4450万人,2005年全省财政收入766.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2.6亿元。云南林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物种资源多。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药材的宝库”、“香料博物馆”、“天然大花园”、“菌类大世界”之美誉。二是林业用地面积大。全省林业用地3.6371亿亩,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的9.6%,居全国第三位,有林地2.2523亿亩,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8.1%,居全国第四位。三是森林覆盖率高。“十五”以来,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目前已达49.91%,居全国第7位。四是活立木蓄积量大。全省活立木蓄积量达15.4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蓄积量的14.2%,居全国第三位。五是林业发展基础好。云南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也是林业大省,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基础扎实,林业机构和队伍比较健全,2005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250亿元。
2.海南。海南省国土陆域面积3.54万平方公里,人口826万人,2005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84.7亿元。全省森林面积2851万亩,森林覆盖率55.5%,森林蓄积量1.3亿立方米,产木材约60万立方米,天然橡胶30万吨,2005年林业产业总产值168亿元。海南林业总量不大,但有特点,有亮点,突出表现在四个“最”:一是有全国最独特的热带天然林990万亩,其中原始森林200多万亩;二是有全国面积最大的700多万亩橡胶林、70多万亩椰林、60多万亩槟榔、60多万亩芒果;三是有全国种类最多的沿海防护林35万多亩、青皮木7.4万亩;四是有全国最丰富的热带野生动植物资源,植物4600多种,占全球有1%,动物570多种。
㈡主要亮点。
通过考察,我们感到云南、海南两省林业发展势头很好,许多工作都很有特色,亮点很多。结合我们考察的重点和方向,概括起来,两省林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力度很大。云南省地处长江、珠江等六大水系的上游或源头,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担负着我国及东南亚的重要生态屏障;海南是个以旅游业为主的省份,海南的生态、资源、环境,是其经济社会最大的资本和依托。基于这些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省情特点,两省对林业的生态建设与保护相当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保护意识强。考察中我们感到,云南、海南两省无论是各级党政领导,还是广大民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都很强,把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来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了保护生态、保护资源的良好氛围;二是资源保护措施硬。海南省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并实施“生态省”建设的省份,200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出台了加快林业发展,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定,把林业作为战略性的工作来抓;云南省认真落实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目标责任制,并在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中,均由省政府与各市、县签订责任状,严格落实奖惩。三是工程项目投入多。围绕国家林业区域发展布局,云南省提出并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每年争取国家林业生态建设资金达10多亿元;海南省虽然“体量”较小,但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三边”防护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工程、“百万亩”椰林工程等,每年争取到国家林业投资3亿多元。四是造林绿化成效大。云南省“十五”期间人工造林面积每年均保持在5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海南省“十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334万亩,超过1997年以前10年造林的总和,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
2.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走在前头。云南省是林业综合执法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从2003年开始,云南省首先在富源县(采取重新组建执法大队)、香格里拉县(以现有林政执法队伍为主)、景洪市(以森林公安为主),分别进行三种不同类型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目前试点工作已扩大到22个县(市),其中,采取重新组建模式的单位16个,以森林公安为主组建模式的试点单位2个,以资源林政执法为主组建模式的试点单位4个,从三年的试点情况看,实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有利于理顺执法体制,精简执法队伍,提高办案效率,树立执法权威,防止了以往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相互推萎扯皮现象的发生。可以说,实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是大势所趋,也是今后依法治林的重要方向。从云南的经验看,此三种模式的综合执法各有特点和利弊,相比较而言,我们认为,采取重新组建执法队伍的模式最成功的模式,主要优点:一是管理体制顺畅。新组建的林业综合执法机构属于林业主管部门的内设职能机构,隶属关系明确,工作协调。二是业务素质较高。新组建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可以根据执法工作的需要,择优选拔不同执法类别的、有经验的、不同年龄层次的执法人员,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三是符合综合行政执法的方向。新组建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专门从事行政处罚工作,不参与行政管理,实现行政审批职能和行政执法职能分离,从制度上保证执法的公正、廉洁。四是有利于林业主管部门在下一步的政府机构改革中保机构、保职能。它唯一的难处,就是争取新机构和编制的难度较大,但我们想只要很好地整合现有执法人员,适当增加些编制还是有可能的。
3.生态公益林保护卓有成效。云南省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面积1.858亿亩,占林地面积的50.2%,海南省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面积1308万亩,占林地面积的50%。总的看,两省生态公益林比重较大,但生态林保护与林农生产的矛盾还没有象我省目前这样突出,其原因有多方面的,除了尚未进行林改,林农的产权意识不强,商品林和生态林经营收益的反差不大的原因外,我们认为,主要还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做法和措施:一是充分尊重民意。在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时,既要根据生态区位,也要尊重老百姓的意见,尽量做到二者的统一,对老百姓不愿划入生态公益林的(特别是人工林、自留山等),原则上不予划入,以免留下隐患;二是明确管护责任。对林农个人所有或经营的公益林,由经营者直接管护或自愿联合管护;对村集体所有的公益林,由乡镇建立统一的护林制度,成立护林联防组织,确定护林监管员,公开竞聘专职护林员进行管护;三是开展林下利用。云南是“菌类大世界”、“药材的宝库”,林下菌菇类和中药材非常丰富,在公益林区,允许林权所有者通过采集菌菇、种植中药材等,开发林下资源,增加林农收益,缓解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低的矛盾。同时,两省借助旅游产业发达的优势,积极开发森林景观资源,开展森林旅游,形成了热带雨林游、海上森林游(红树林)、野生动植物游、珍稀特有物种游等特色旅游产业,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增加了林农就业的渠道(如卖工艺品、旅游区劳务收入等)。
4.资源培育注重科技。两省在资源培育上十分重视科技的运用,特别是对乡土树种的开发推广,并以此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业发展路子。具体讲:一是注重种苗的研究开发。海南省林业资源体量不大,但很有特色,他们立足于优良乡土树种的研发,选育出了降香黄檀、柚木、黄胆木、黄桐等一批具有开发前景的热带优良树种,建成了海南热带森林博物园等高科技含量的种苗生产基地,其中有亚洲最大的桉树良种良苗工厂化生产基地。云南省在种苗研究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选育出了云南松、思茅松、蓝桉、西南桦、北美红杉、山核桃等一批速生优质新品种(品系)和优良种源。这些对两省林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二是注重科研成果和技术的推广运用。海南省把林业科研机构选育出的热带优良树种与其栽培模式、营造林技术组装配套在一起,及时加以推广,目前已建立花梨、柚木、香樟等热带珍贵树种示范基地近2万亩,有力带动了林农种植的积极性。云南省近五年来组织推广林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147项,营造推广示范林132.45万亩,辐射带动造林365.4万亩,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5.产业发展势头很好。总的看,云南、海南两省按照国家林业发展布局,根据其区位特点,走的是一条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总量都不大(2005年云南省林业产业总产值250亿元,海南省林业产业总产值168亿元),但近几年来,两省林产业受到了高度重视,发展势头很好,呈现出新的亮点:一是林企一体化稳步推进。两省林浆纸一体化建设都经历了一段走走停停的曲折路程,但这个方向一直没有改变过,特别是去年以来,两省的省委、省政府都把它作为一项重大决策,加大力度,加快推进。以海南省为例,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由省领导任组长的浆纸林建设领导小组,制订出台了《加快发展浆纸林的若干意见》,采取十大政策推动浆纸林建设,主要有:浆纸林(桉树、相思、木麻黄)育林基金(含维简费)征收标准从20%调减为5%,农民个人房前屋后非林地种植的浆纸林,全部免征育林基金;简化采伐审批环节,取消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审核两个环节;凡属浆纸林,无论种植者需要何时采伐、采伐多少,只要申请材料齐备的,各级林业部门必须在10个工作日内按其需要办理采伐证;对种植面积在10000亩以上的,实行采伐限额和采伐计划单列,采伐年龄由林木经营者自行决定;在“四旁”等非规划林地造林的,不当作林业用地管理,保留原有土地性质不变,经营者恢复原来土地用途无需林业主管部门办理用途变更手续;采取公司+农户、“订单林业”等多种模式营造浆纸林;营造的珍贵树树、乡土树种均参照浆纸林意见管理。受政策的激励,2005年全省营造浆纸林达65万亩,比以往全省每年人工造林面积总和还多。二是大力发展非木利用产业。云南省提出在现有基础上,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建设以麻疯树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800万亩,森林药材、野生花卉等非木材产业基地203万亩,并大力发展野生动物驯养殖业,积极开发生态旅游、森林保健、森林保险、科学考察等特色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建成后这些新兴产业产值将占其林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三是加快森工企业改革。云南省抓住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的机遇,大力推进国有森工企业改革,将13个省属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全部移交所在市、县管理,通过开展多种经营和开办第三产业,妥善安置5.79万森工企业富余职工,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减轻了林业的包袱,又壮大了林业系统自身的实力。
二、几点启示
云南、海南两省林业各有特色和优势,既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也有一些教训要引
以为戒,我们从中获得了诸多有益的启示,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必须坚定不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了破解林业发展难题,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文件,并召开了工作会议进行全面推动,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林改的正确性。就我省当前来说,明晰产权任务的完成,仅仅是改革迈出的关键一步,林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作大量艰苦的探索和努力,用黄厅长的话是林业改革到了一个新的“拐点”,搞得好,林业发展会上一个新的层次;搞不好,可能就会走向反面。所以,我们一定要提高对深化改革紧迫感、责任感的认识,按照省委、省政府《意见》要求和林改工作会议部署,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二)必须加快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是今后林业执法的一个重要方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解放了林业生产力,也对整个林业行政管理体制,特别是林业行政执法体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加快推进。在学习借鉴云南等省林业综合行政执法经验的基础,省委、省政府《意见》明确提出“成立省、市、县三级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要求,在具体的贯彻落实中,我们要注意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两类加快成立,具体讲:在山区,依托林业检查站组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在沿海,重新整合林业部门内部现有执法力量组建(因为林业检查站人员少、力量薄弱)。人员要加强培训,并经过严格考试合格后上岗,确保执法队伍素质。这样做主要有以下几个好处:①争取编制困难较小。重新组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最大的问题就是争取编制的困难,而以检查站为依托组建相对容易,因为全省林业检查系统现有1274个事业编制可供使用,不足部分可申请增编,数量不多,容易与编办等协调。②主体基本在县级。现有林业检查站编制的主体基本都在县(市、区),省、市两级只有少量的管理人员编制,这与将来组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要求是一致的,即执法的主体主要在县级,省、市两级主要承担监督和管理的职能。③执法成本最低。全省现有1200多林业检查站执法人员,长期在一线从事林业行政执法具体工作,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业务比较熟悉,以此为主体进行短期培训和择优录用后即可直接上岗。同时林业检查站现有的站房、车辆等基础设施可一并划拨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减少执法成本。④能够上路巡检。目前林业检查站是林业执法队伍中唯一一支能够上路巡查的队伍,这对保证将来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上路行使检查权、维护森林资源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条件。⑤有利于检查站队伍的稳定。随着路网的变化和流通的加快,检查站如何行使职能、发挥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开展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为今后林业检查站的发展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出路,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有利于检查站机构和队伍的稳定。而且,这样也不会削弱森林公安和林政管理等部门的力量,森林公安以处理刑事案件为主,林政等部门也可由以前的具体执法向监督执法转变,有利于实现“执法与监督两个相对分开”。
(三)必须进一步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与补偿机制。林改后,经营商品林的效益和积极性明显提高,生态公益林保护的压力日益凸显。如何创新机制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机制,已成为深化改革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无法绕过的一个“坎”。在学习云南、辽宁等省经验基础上,省委、省政府《意见》明确提出了“落实主体、维护权益、强化保护、科学利用”的改革思路。在具体的落实中,要注意加快建立好以下四个机制:一是建立主体明晰、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学习借鉴商品林林改的原则、经验、做法,针对林农对山林的依赖程度,分别采取联户管护、专业承包管护、委托管护等形式,进一步落实管护主体,把生态公益林管护的责任、限制性经营的权力、补偿与林下利用等的收益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二是建立严格保护,科学经营的利用机制。一方面是限制性的木质利用。
根据“分级管理、分类施策”的思路,将全省生态公益林分严格保护、重点保护、一般保护三类进行管理,并因地制宜在林缘空地种植红豆杉、香樟等珍贵树种,建立台帐,发放权益证书,确保其权益。另一方面是非木质利用。积极探索花果叶的开发,开展林下种植中药材、食用菌和林下养殖等多种经营,鼓励林农以森林资源入股参与水电、旅游开发,增加林农收入,提高自我补偿能力。三是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重点要落实省委、省政府《意见》中关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五个途径,特别是在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的补偿、旅游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资金的补偿、水资源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补偿、以森林资源入股方式参与新建水电站和旅游区的开发方面,要加大协调,争取突破,建立起多渠道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四是建立分工明确的监督管理机制。学习借鉴森林防火片区联防的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乡镇林业工作站、村“两委”、协会组织、护林队伍的作用,分工负责,明确责任,加强对管护主体的监管,确保管护真正到位和责任落实。我们相信,如果把生态公益林这篇文章做好了,它将不再是一个包袱,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珍贵树种基地建设。海南省经验证明,发展珍贵树种是一项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既能有效提高森林质量,又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财富,是今后营林业发展的一个重点,但由于珍贵树种特别是以材用为主要目的的珍贵树种具有生长周期长、占用资源多、培育难度和风险较大的特点,因此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一要注重乡土树种的开发。引进降香黄檀等珍贵树种是丰富我省造林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林农增收、农村绿化美化和探索高效林业发展路子具有重要意义,应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对待,但由于其引种的成功性尚需较长时间的实践来检验,因此,我们更应加大力度挖掘我省乡土珍贵树种的开发,我省分布的珍贵乡土树种很多,材性优良,如花梨木(红豆树)、马褂木、楠木、红豆杉、香椿、乳源木莲、光皮桦、福建柏、樟树、檫树等,这些树种经营措施得当,生长还是不错的,生态效果和观赏价值也很好,在今后的造林特别是非林地造林中应加以推广。二要注意因地制宜地推广。每个树种特别是珍贵树种,都有其相应的生境特点和栽培模式与技术要求,我们必须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加以推广,并辅之与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确保收益。三要注意典型示范的带动。由于珍贵树种回报的周期长,当代人享用不到,要想让老百姓接受,除了大力宣传外,关键还要靠典型示范的带动,通过发动能人、大户、企业,特别是林业部门干部职工带头种植,用事实说话,才能更好地带动千家万户参与珍稀树种基地建设。四要注意优惠政策的扶持。发展珍贵树种基地,是一项长远的战略性工作,建议出台具体的优惠政策加以扶持,主要包括:制定并公布政府扶持名录、种苗和造林的补助、采伐管理政策等,从机制上调动广大农民造珍贵树种的积极性。五要注意加工利用的研究。任何一个造林树种,没有加工的带动,资源培育肯定不会有动力,甚至挫伤造林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及早注意加工利用的研究,依靠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拉动,才能使珍稀树种培育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五)必须进一步强化科技的支撑作用。海南、云南特色林业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科技的支撑。就我省来说,林改后林业生产关系得到有效调整,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关键靠科技,特别是在目前老百姓对林业科技空前渴望和迫切的情况下,更应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一要实施种苗攻关,进一步强化科技的基础支撑能力。种苗是森林资源培育的基础,关系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林木种苗科技攻关,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选育出适合我省实际的各类培育目标的主栽树种品种,切实解决林改后老百姓“种什么树”的问题。二要实施入户工程,进一步强化科技的推广服务能力。完善和推广“96355”林业服务热线,为林农提供方便、快捷、准确、全面的服务;实行科技人员挂钩包点制度(如挂一个村组、企业、协会或农户),把挂钩包点工作成效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考核
结合起来;实施农村林业技术员培训计划,大力扶持林业科技示范户,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林业技术能人和大户;创新林业科技下乡活动的形式和载体,促使科技下乡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制度规范化。三要实行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强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为载体,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林业生产加工实用技术的研发和热点难点的攻关,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林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依托的林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
赴某市食药监局学习考察启示 篇5
一、主要做法和收获
学习考察时间紧,路程长,任务重,每到一
处,我们都听取汇报,进行座谈,有针对性地开展交流。还实地考察了食品配送市场、药品配送市场情况。重点学习了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食品药品示范县建设、药品流通、稽查执法、农村“两网”和办公室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由于外出前制定了比较详细的学习考察提纲,人人都心中抱着目的、带着问题,有备而去,因此考察取得了明显成果,取回了不少好的“真经”,大家感到工作视野更加开阔了,思路更加清晰了,方向更加明确了,一致认为盐城和台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其有关县区局有许多工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卓有成效
江苏盐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监管新路子,制定了食品安全工作“十一五”期间“三步走”的战略,即先创建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到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再到创建食品安全平安地区。农村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和“三网”建设成效显著。盐城和台州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做法新颖,效果明显,受到群众的欢迎。
1、建立监管责任网。完善了县、乡、村各级监管组织,落实了政府、部门、企业三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各级政府分别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当地年终考核内容,实行食品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强化监管部门责任落实,按照一个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对各部门日常工作中应承担的职责和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应负的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各监管部门自身又进一步细化责任,将责任分解到每个职能处室、每个监管人,各负责一片,各监管一块。凡在自身监管责任范围内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一律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强化了食品企业责任落实。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把强化企业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作为工作的重点,经常协调组织开展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检查整顿,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对违法违规的单位严厉处罚。促进企业自律。
为强化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责任,他们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责任抵押金制度,把责任落实考核与抵押金挂钩,严格考核与奖惩。
2、建立食品安全流通网。盐城市局首先深入农村开展调研,了解农村消费环境和消费习惯;之后对全市较大的食品连锁经营单位进行摸底调查,针对农村食品市场实际情况,他们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制度,采取政策引导、宣传动员等措施,积极鼓励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到镇、村开设网点。市局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该市著名食品批发配送企业“雅家乐集团”作为龙头食品配送企业,向全市乡村食品经营店配送食品。至07年底该市建成了标准化镇级连锁店280家、村级店1970家,其中“雅家乐集团”负责配送的有1485家惠农家店。他们联合工商、卫生对已建成的村级农家店进行规范,要求统一配送率达到60%以上。
3、建立群众监督网。群众举报是食品药品案件线索的重要来源,也是监督和约束不法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行为的重要威慑力量。盐城的协管员、信息员分别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组干部等一批工作负责、有一定影响力的同志担任。他们围绕食品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职责等主要内容开展全面培训,提高其监督水平。与联通公司合作,建立了食品安全通信专网,并免费为2478名协管员配备cdma手机。市局承担每人每月15元的手机费用。协管通信网的建立,有力地发挥了群众监督网的作用。
4、有效发挥各环节知名人士作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台州市充分发挥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督查机构的作用,聘请卫生、质监、农业、工商等部门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食品安全监督员,每年集中针对一些食品安全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监督检查,这一做法成效显著,效果明显。
5、食品安全分类试点。台州按照每个县区各负责一项试点工作的要求,在9个县(市、区)分别开展食品安全检测资源整合、废弃食用油脂回收、问题食品应急处置、食品生产加工非食用原料监管、食品配送、食品安全示范县、群众监督网“多员整合”、农村食品市场准入、初级农(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立等9项食品安全监管试点工作,由各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6、实施“百万学生食品配送工程”。台州市政府印发了《“百万学生食品配送工程”实施方案》,出台了当年实施意见和三年规划。目前,台州全市乡镇学校以上的529所学校中,已有318所学校开始食品配送,其中有308个学校食堂和158个学校商店与配送企业开始启动配送业务。全市乡镇中心校以上的学校食堂食品配送面已达近六成,校内商店的配送面已达到50%,在“百万学生食品配送工程”的带动下,该市学校食品安全得到了更加有效保障。
(二)药品监管成绩斐然
自各局成立以来,他们结合当地实际,主动融入政府中心工作、高度关注民生,破解监管难题,不断加大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积极探索药品监管新办法,大力提升系统整体形象,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台州局,他们的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
秩序专项行动工作受到国家局的肯定,许多好的做法受到省领导的表扬。
1、建立和明确责任体系。台州市政府将原“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调整为“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并由市长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市政府不但下发了《食品安全工作意见》,还同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同时,各级政府将食品安全和农村药品“两网一规范”建设纳入考核内容,并将重大食品、重大药品安全事故列入“一票否决”项目,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在各级政府工作中得到高度重视和体现。
2、突出重点品种监管。在监督检查中,始终把注射剂、生物制品、血液制品、疫苗、新上市药品和特殊药品等作为重点检查品种进行监管,重点加强对重点品种的购销渠道、储运情况的管理,对管理存在缺陷的积极提出整改意见,对不按规定要求的冷藏生物制品、血液制品采取就地监督销毁等行政处罚。
3、加强药品购销环节票据监管。本项工作是台州市局的一大亮点工作。针对药品销售“过票”现象严重的老问题,台州市局去年还特别加强了对以公司名义销售自己药品的查处力度,处罚金额达到全年处罚总金额的40%。
该局联合市国税部门率先在全国出台药品购销票据管理意见,并于2007年7月1日实施。自制度实施以来,该市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现象得到较为全面的遏制,之后全市各药品批发企业和生产企业在销售药品时均能做到票随货走;大部分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在购进药品时索票意识明显增强,基本能做到随货索取国家规定格式的发票和销售清单。
4、加大大案要案查处力度。去年台州市局共查处药械违法案件1020起,涉案金额930余万元。其中,违法行为比较典型、社会危害性比较大的有有10个案件。在全国率先突破进口中成药“天蚕镇痛片”非法添加化学药品成分(“双氯芬酸盐”)案件,该案在全国影响极大,总涉案金额4700余万元;生产环节,查处了某公司生产无注册证医疗器械案;流通环节,查获了一些公司非法渠道购进药品案、“斯皮仁诺胶囊”假药调包案、非法经营药品案、“热淋清胶囊”假药案等。其中“斯皮仁诺胶囊”假药调包案有2人被判处有期徒刑。
5、完善稽查内外部监督机制。盐城市局为加强对稽查执法的廉正监察和效能监察,在较大检查活动中,做到事先通知被检查单位和本局监察室,还邀请纪检监察人员参与执法检查,每次检查完毕都向被检查单位发放《执法情况反馈表》,有效地监督了执法行为,杜绝了违法现象的发生。
另一方面,盐城市局还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涉药单位发放《文明执法情况反馈卡》,定期召开相对人座谈会,上门走访,动态了解执法人员执法情况。
二、主要启示
这次学习考察我们选择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是经济很发达的盐城和台州市局以及所属的县区级局,他们的工作与我局既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从相同之处寻找差距,在不同之处学习特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工作,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吸取成果。学习考察之后我们得到许多有益启示。
1、食品安全主要应在乡镇(社区)体现“政府负总责”的原则,尽快完善我市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构的体制机制,并能有效运转。要积极探索、大胆推进基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体系的建设,不断提升食品安全工作水平。我们所参观考察的市县局都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乡村,在乡村的“食品安全工作站”机构健全,工作内容丰富,资料齐全,设备完善,真正起到了监管的作用。
2、明确目标,增强意识。要紧紧围绕省局“确保两个安全,实现一个有作为”的工作目标,把创建江西省食品最安全城市和分宜县食品安全示范县建设抓紧抓好。借鉴盐城局、台州局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的工作经验,把我市的创建工作作为全年工作重点。抓好食品最安全城市创建工作,紧紧围绕工作中心,以协管站为起点,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
3、要创新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新机制。台州、盐城食品安全从农村抓起,农村示范乡镇工作搞得好,抓得实,由下而上,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模式,是一条值得借鉴的路子。创新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摸索一套有效监管的新办法,结合机构改革的新形势,着力学好台州学校食堂“百万学生食品配送工程”、路桥局“问题食品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新经验、大丰局“雅家乐集团惠农家”食品配送新举措,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报告和预警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妥善应对并及时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赴福建省考察启示的工作报告 篇6
科学发展观的理念需要通过结合实际情况、真抓实干予以实践, 规划制定的方针必须依靠建设者过硬的执行力和操作力才能化为现实。“践行科学发展观, 促进南宁市散装水泥又好又快发展”宗旨的牢固树立, 为南宁市散装水泥办公室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八月上旬, 南宁市散办精心组织安排了一次到福建厦门等推散先进地区的学习考察活动。在学习考察过程中, 学习考察团的成员们眼观耳闻、善问勤思, 始终在震撼中寻找差距, 在对比中坚定信心, 在谋划未来发展中汲取经验。整个考察活动主题鲜明, 过程顺利, 达到了学习先进、查摆差距、开启思路、促进发展的预期目的。取他山之石, 攻发展之玉。把学习考察兄弟省、区的先进经验与实地参观本省的典型结合起来, 有对比才有动力, 危机意识可以鞭策进步, 抓住机遇, 自主创新, 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到实处。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活动, 和这些地区的散办领导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面, 吸取福建省散装水泥事业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 参与成员受益匪浅, 切实增强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先进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南宁市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散装水泥既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又着力解决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 切实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
感于心, 践于行。南宁市散办要继续促进推散工作, 做好南宁市干混砂浆工作, 深入企业开展散装水泥宣传工作, 进一步抓好专项资金的征、管、用工作,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坚持做好南宁市城区“禁现”工作。2009年上半年, 南宁市散装水泥办公室在区散办的直接领导下, 全办干部职工同心协力, 积极完成各项工作, 顺利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开拓了南宁市散装水泥推广发展的新格局。
赴福建省考察启示的工作报告 篇7
通过培训考察,大家对美国继续教育的理念、做法有了新的深入的了解。美国由政府宏观引导,依托学校,政府、学校、企业密切结合,面向全社会,多类型、多层次、有效地开展继续教育,大大提高了全民素质和职业岗位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美国继续教育随经济的变化适时调整,为建立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美国继续教育概况
(一)美国继续教育的理念与运行机制
1、在全社会营造不学习就跟不上形势,不学习培训不及时充电、不更新知识就会被淘汰的社会氛围,
2、一切从实用出发作为继续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知所必需,教所必需:
3、政府、学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按企业和社会需求设置培训内容。
由政府宏观引导,制定规划,以学校为依托,面向社会,适应发展的要求并按行业规定职工培训提高的具体要求,建立职工培训学习登记制度,对失业职工在领取救济金的同时对其规定接受培训学习的时间要求,若不完成培训学习要求,其救济金数额将受到影响。
职业竞争是继续教育内在压力和驱动力,政府在继续教育方面的政策措施是促使职工不断提高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保证。这种有效的继续教育形式,为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二)美国继续教育组织及发展趋势
美国所有的(公立、私立)大学基本都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除此之外,还有高中夜校、教会、社区及企业内部的培训组织,网上教育单位,专门的私立继续教育企业等。
美国当前继续教育(成人、非传统、终身教育)分学历、非学历两种,继续教育随经济变化而调整。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肯尼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属非学历继续教育,每年培训3万人次,开设2600门课程,85%的课程与工作和就业有关,15%的课程是休闲娱乐课程,2002年学费收入550万美元。该学院下设7个中心:国际培训中心、技术与网络安全培训中心、政府业务培训中心、会议中心、专业发展与丰富生活培训中心、服务中心(注册业务及营销培训)、老年大学,全部工作人员80人。该学院认为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如何正确了解社会需求、如何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如何做好客户服务、如何开展调研。认为影响继续教育的趋势主要是:人群老龄化、人群多元化(美国是移民国家)、技术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工作地点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认证制度是美国继续教育管理中的主要内容
其主要特点有:
1、认证与职业岗位结合。在美国大多数职业岗位都有一定的认证规定和要求,要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先接受相应的培训取得相应的认证资格,获得相关认证机构的批准才行。这就有效促使了继续教育的深入开展。
2、认证与定期考核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具有时间上的不断推进性,取得了一种职业资格认证,只是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有效,过期需重新培训考核,重新认证后方可继续从事该种职业(如中小学教师每次认证期为5年)。每次考核都有矢口识更新的要求,迫使每个从业人员为了重新取得资格认证而不断接受继续教育。
3、认证与授权培训结合。即把认证与规范的培训相结合。政府管理部门授权一些有相关继续教育能力和资格的院校,作为某种职业资格的定点培训单位,避免了非规范培训和乱发证的现象。
二、继续教育为引资、提高人的素质、扩大就业服务
美国乔治亚州技术与成人教育委员会教育委员迈克先生介绍,美国从1967年开始启动“快速起步项目”,其目的是吸引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公民素质和职业竞争力。其做法是:由政府出资,州内各院校(含技校)承办,免费为本州投资的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具体分三种类型:一是新到本州投资的企业,二是现有的企业扩建并增加员工(15人以上)的:三是现有企业技改后职工需提高素质技能的企业,即把技术作为生产率提高的推动力的企业。其工作程序是:对外来企业欲招聘的人员进行预选协商→对招聘人员进行就业前的模拟培训和筛选→进行岗位培训→按专业进行技能培训→质量和效率培训→团队槲申的培训等,内容广泛具体。主要内容是实践操作和专门技能培训,并具有高质量、灵活性、针对性。美国各州者隋这种机构,但做法上有直接的,有把经费给企业由企业找学校的,政府每年拨款—次,若超支还可追加预算。美国乔治亚州“快速起步项目”工作机构有专职人员80人,每人都具有多门知识,该机构还有电教设备,培训教师由各院校教师和聘任社会有关人员担任。美国乔洽亚州过去10年为4千个企业的43万员工提供了培训服务。有效地吸引了投资,扩大了本州公民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员工素质和竞争力,增加了税收。虽然美国近期连年出现贸易逆差(赤字),简单的看进口失去就业机会,出口增力口就业机会,但另一方面进口多说明有需求,外国投资增加是好事,虽有政府压力,但经济学家并不担心贸易赤字。
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建立学习型组织
培训与业务结合——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学校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最好的培训,促使企业更好的发展。在美国大学周围建立工厂很普遍,许多大学设有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免费为中小企业组织讲座、培训等。
美国企业培训围绕提高生产力、提高员工义务感、减少人员变动、减少工作失误、维持使命的策略等进行。培训着眼点放在顾客上,培训与企业使命、战略战术联系在一起,着重长期规划的培训,为企业未来发展打基础。学校开展培训工作紧密结合当时的市场需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特殊项目培训),增强合作意识。提出“为客户在正确的时候作正确的事情”。
企业培训学习的层次分个人、小组、整个企业都要学。对人力资源一般每3年更新一次执照(从业资格),即每3年需进行60小时的学分培训(中小学教师每5年要再学8个学分,更新知识后才能更新执照)。培训项目的种类有:岗前、基础技能、技能开发、管理、高级管理、个人开发(理财、保健等)、认识(提高素质)等。
四、继续教育方面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
(一)树立新的继续教育理念,改革继续教育管理,使继续教育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新的更大的贡献
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建立学习型社会作为建设小康社会具体目标之一,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指明了广泛建立学习型组织是迈向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陕西人才总量不少,但目前从事电子高新技术研究的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3.2%,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人才过少,形成了人才积压与短缺并存。现有人才还存在结构和技术知识老化现象突出,若不尽快改变将严重影响陕西经济的发展。力口大继续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全社会营造只有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素质才能保障终身就业的社会氛围,力口速高素质实用型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使继续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二)健全法规,整合资源,加大继续教育为引资和促进就业的服务力度,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
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规模、层次和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大多数国民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基本还处于自发性认识阶段,缺少对继续教育的理性认识。因此,现阶段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宣传和实施,发挥法律法规的引导、规范、强制、处罚功能,使社会成员形成接受继续教育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关关心重视继续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是十分必要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陕西省有一定的科教优势,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基础,要充分发挥陕西的资源和科教优势,为人们的学习、提高岗位竞争力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服务。改革条块分割部门垄断,消除继续教育发展的障碍。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中政府、学校、企业的合作,以教育培训服务提高吸引投资的竞争力,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战场,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科技为手段,以教育培训为保障的促进陕西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
(三)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交流,探索中国特色继续教育的发展之路
我国继续教育起步较晚,要赶上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水平,就要把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中,力口大开放力度,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密切与国际同行的联系,吸收和借鉴国外同行的有益经验,通过扩大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不断提高我国的继续教育水平,更好地促进与国际接轨。
(四)大学科研成果商品化
美国普遍成立由政府、企业和大学联合的联盟组织,联盟吸收最优秀的专家,配备先进的设备,吸收大财团参与将大学科研成果商品化。把知识变产权(斯坦福大学模式)具体激励措施有:1、小型高科技公司设置在大学内;2、帮助教师创办公司,生产产品,3、帮助申请专利,4、从商业利润中提一定费用(孵化器的概念)用于投入新的科研开发。
21世纪是知识激增和教育的世纪,继续教育是人们在新的知识汪洋大海中拚搏的希望之光,应着眼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局和我国国情,以更高的视点,更新的观念,更有效的手段促进继续教育在更广阔范围得到更大的发展,使我国的继续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应有的贡献。
赴日本、韩国农业机械考察报告 篇8
一、日韩两家农机企业的基本情况
1. 日本井关农机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有36家工厂, 1个研发中心和1个研修所, 员工总数6 700名, 年销售额1 447亿日元 (2008年) 。拖拉机年生产量25 000台, 水稻插秧机年生产量20 000台, 在日本占2 6%的国内市场, 水稻收割机年生产量5 000台, 育秧播种机年生产量20 000台, 大米加工机年生产量3 000台, 蔬菜移栽机年生产量700台 (只在日本销售) 。
公司于1926年成立, 1961年开始生产第1台割晒机, 2 0 0 3年在中国建立井关 (常州) 农机有限公司。经过逐步发展, 现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井关集团。现设有东京公司事务部, 井关松山制造所、井关熊本制造所、井关新泻制造所和井关邦荣制造所4家主要生产工厂。另有3家生产公司, 2 1家销售公司, 6家合作公司, 3家海外公司。
井关公司作为一家专业农机制造商, 产品以收割机、田间耕作机械 (轮式拖拉机、手扶拖拉机、管理机、割草机) 、栽培机械 (插秧机、蔬菜移植机) 、调制机械 (碾米机、烘干机、计量筛选机) 等农业机械为主。
企业目标: (1) 为农民提供可靠的产品; (2) 为员工创造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 (3) 给董事正当的分配。
该公司的农林水产类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连续7年在全日本名列第一位。
2. 韩国大同农机公司基本情况
大同公司创建于1947年, 经过60多年的发展, 现已成为韩国大型农机制造企业之一。目前拥有大同工业、大同齿轮厂、大同铸造厂、大同链条厂4家工厂和2家销售公司, 生产的产品有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发动机, 工业齿轮和工业链条。其中轮式拖拉机年产量达2.5万台, 手扶拖拉机年产量达1 0万台, 联合收割机年产量1万台以上, 插秧机1.5万台。2007年销售额4亿美元, 2008年销售额5.1亿美元, 拖拉机在韩国的市场占有率2 0 0 7年是3 8%。
在韩期间, 代表团专程参观了距首尔300 km的大丘生产制造基地。该基地的整个厂区占地3 3万m2, 建筑面积达9.9万m2, 固定资产总额2 370万美元, 建有发动机装配车间、拖拉机装配车间、收割机插秧机装配车间、铜板车间和配件储存与分配中心, 全厂员工仅有7 8 5人。我们主要参观了拖拉机装配线、联合收割机装配线、插秧机装配线和发动机装配线。据公司负责人介绍, 大同公司1997年新扩建了产品研发中心, 该中心占地面积2 500 m2, 建筑面积4 000 m2, 现有员工100多人。
3. 日、韩农机制造企业的特点
1) 产品品种多、新而全。如:全液压控制的整地机械、各种双向翻转犁、旋耕机、圆盘耙等系列, 土豆、洋葱、甜菜等大型全自动根茎收获机械。自动化温室育苗设备, 先进的播种、中耕除草机械, 除雪机, 融雪机, 牧草收割包装机等, 所有的农业作业项目均有相应的机具。
2) 产品结构合理、性能先进。人工智能仿真作业, 采用电脑程序控制, 作业精度高。如:中耕除草机、移栽机等 (产品技术水平已领先我国几代) 。
3) 均有自己的专利产品。基本上不存在同一产品的多家重复生产的情况, 技术开发是企业最强、最重要的部分。
4) 企业管理科学先进。
5) 生产制造手段、设备先进、效率高。所有的板材、冲压、切割均采用电脑程序控制, 自动化加工。焊接是普遍采用机械手自动焊。机械加工采用的是加工中心、柔性生产线制造, 而不是专用设备。根据季节组织生产, 淡季加工零部件, 旺季组装销售, 产品不积压。
二、日韩两国农业机械化法规建设及国家对农机的扶持政策概况
日、韩两国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时期, 都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列入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并纳入法制轨道, 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 规范和促进本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些国家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之路, 对于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很强的借鉴性和指导性。
1. 法规建设概况
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日、韩两国非常重视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的建设, 明确规定政府主管部门推进农业机械化以及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支持方式和途径。农业机械化立法在日本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也是日本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农机化的重要保证。农业机械化的法律法规是日本政府发展农机化的依据, 也是农机化发展资金、农业现代化资金援助、农机研究、制造、试验、培训、推广、销售、使用、安全管理及涉农部门等各方面工作的行为准则。日本早在1 9 5 3年就制定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这使得日本的农业机械化一开始就在法律的保障下正常发展, 并根据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 在1965年和1993年进行过2次修订, 及时调整修改其中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际不一致的条文, 使《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更加趋于完善, 更具有现实性。韩国于1978年制定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后又经过多次修改。其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机械化的基本计划、资金支援, 农业机械化的检查、管理, 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委托以及罚则等。
日本和韩国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均明确规定, 国家或地方政府都有促进农业机械化的义务, 明确规定了政府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措施: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包括贷款和无偿援助;引进推广高性能农业机械;进行农机具的性能和质量检查等。从政策、法律法规上保证并有力支持了农业机械化的顺利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农机质量和安全生产直接涉及农民利益与农产品生产质量。由于早期的农业机械质量和安全性差, 因而制定安全技术规定和标准是日、韩两国农业机械法规最主要的内容。日本制定了有利于农业机械改良和推广的有关官方鉴定制度。从1962年起, 农业机械研究所成为日本农业机械鉴定的惟一官方机构。农业机械检测和鉴定分为现场检测和实验检测, 其内容包括:测量和评价性能特性、生产效率、工作质量、噪声和震动、可靠性和耐久性、维护和操作性、使用安全、用户手则以及与经济性相关的项目等。严格的质量检验鉴定制度, 促进了农机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 为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2. 扶持政策概况
1) 对农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或装备实施直接补贴、低息或贴息、购机贷款担保等政府优惠政策。日本的农业是国家政策高度扶持的产业, 日本对农业机械一直有政府扶持政策, 其中对农民组织、团体购买农业机械实行补贴从1964年开始, 一直延续了40年。40多年来, 农民使用机械的积极性一直很高, 政府都有高额的补贴, 1 0%~5 0%不等, 特别是购买使用先进的、价格高的补贴比例和额度也大, 大大促进了农机化的发展。上世纪8 0年代开始, 日本政府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提供7年还清的无息贷款, 目前政府对购买先进的农机产品给予 (1/3) ~ (1/2) 补贴, 而对非先进的农机产品给予低息贷款, 利息比银行一般贷款低3个百分点, 贷款期限达1 0年。韩国1 9 9 4年颁布实施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第4条 (资金支援) 规定, 国家或地方自治团体对农业机械的购买者或利用其相关附带设施的设置者、农业机械制造者、售后服务者及农业机械共同利用者要支援必要资金的全部或一部分;国家或地方自治团体要支援农业机械的制造者在农业机械的开发、生产及售后管理中所需的必要资金的全部或一部分。第7条 (新技术农业机械) 规定, 国家或地方自治团体对生产或购买被指定、告知为新技术农业机械的单位, 在生产或购买的必要资金上优先给予支援。随着韩国农业的发展, 1 9 9 5年开始通过贴息, 促进农机化发展, 农民购买农机的贷款利息3%, 比一般贷款低4个百分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韩国政府对农民购买农机提供5 0%补贴。目前虽然没有补贴, 但仍然向购买农机具的农民提供长期低息或贴息贷款, 并建立了2 6个机械化示范区和服务体系, 中央、地方政府各出资2 0%, 其余6 0%由政府向农民提供贷款。
2) 对农业柴油实行减税和补贴, 其目的是降低农业机械作业成本, 减轻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负担。如韩国政府给农户提供比市场价格低5 0%~8 0%的免税油。
3) 重视和资助农业机械化科研及技术推广。日本、韩国为什么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答案是科研先行。这些国家均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机科研开发体系和巨额的科研经费投入。不但国家有专门的农机科研机构, 农机企业也有专门的农机科研机构。日本把农机化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纳入现代化农业发展规划中。全国建有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 (企业等) 三大系统组成的科研体系。国立机构主要有国家农机研究所、农业综合研究院下属机械研究所、各大学农学院的研究机构等等, 负责基础技术研究、新产品检测鉴定以及与农机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等等。民办研究机构主要是各农机企业下属的产品研发机构, 负责产品更新换代和新产品的开发创意。1 9 9 5年, 日本政府农业科研经费预算7 7 2亿日元, 占农业预算的2%。2000年前后, 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2%左右。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业机械研究单位的人力、物力也随之不断增加。如日本的久保田农机企业科研人员就多达1500多人。研究单位的开发研究和试验工作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赴福建省考察启示的工作报告】推荐阅读:
赴福建监狱考察10-22
福建省武夷山市茶产业考察报告05-09
福建省征兵工作条例05-22
福建省水利厅关于做好 “十一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10-16
福建省总工会的05-08
福建省第八次党代会工作报告06-16
福建省处置非法集资联席会议工作机制05-31
对福建省图书发行改革的思考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