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独立宣言

2024-10-11

论独立宣言(共8篇)

论独立宣言 篇1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论司法独立

专 业 供用电技术

班 级 供电1433

姓 名 王云

学 号 143123335

指导老师 高晓玲

论司法独立

专业:供用电技术 班级:1433 学号:35 姓名:王云

【摘要】司法独立原则源自于资产阶级的分权学说,对于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前提。但随着民主进程的发展,监督体制逐渐完善,监督主体也日趋丰富,可是,与那些框架内的监督主体相比,舆论监督有其特殊性,与那些在框架内的专业监督机关相比,舆论监督更具有随意性,而且大多数的媒体并不是法律专业人士,这使得其对一些事件的看法与法律工作者相差甚远,这就产生了两者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在我们当代社会,很容易使得司法妥协于舆论,司法独立原则遭到破坏。

【关键词】司法独立、社会监督、妥协

(一)司法独立制度的起源。司法独立原则最早产生于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中,王权的滥用,使得新兴资产阶级甚至是贵族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为此,新兴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发展,对于没有限制和约束的贵族权利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一些列的斗争,1688年,为了限制王权,英国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该法案规定“非经法官同意,任何人不受监禁,行政不得干预司法。”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初步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1701年,英国颁布了《王位继承法》,该法确定了法官终身制和法定薪金制,从制度上保障了司法独立原则的行使。孟德斯鸠关于三权分立的学说,为西方司法独立原则的最终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各个国家除了在法律上确认了司法独立制度,还纷纷出台了相应辅助法律在制度等多方面来确保司法独立制度的贯彻和执行,如加强法官的终身制,专职制、退休制、高薪制等,进一步保障了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制度对于我国来说,可谓是个“舶来品”。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的宪法,便明确提出:“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1982年宪法再一次明确司法独立制度。我国的司法独立制度虽说是“舶来品”,但却与西方国家的司法独立制度有所不同,我国的司法独立并不是建立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而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对于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司法机关也并没有违宪审查权,必须严格执行,因此,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并不是完全脱离于立法机关的一种直接的对抗式模式,而是更倾向于在行使司法权的过程中,只遵循于法律和自己特有的司法规则,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的干扰。

(二)舆论监督下我国司法独立制度的尴尬。从上可知,各国司法独立制度的内容可能各不相同,但是司法独立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保护公民的权利不被强大的国家权力所损害,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司法权行使的公平和公正,在此种意义上说,司法独立制度的确立,有着重要意义。可是在设立一系列的制度来确保司法权独立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司法权的监督和限制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司法权的行使,往往会直接导致公民权利的享有或丧失。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传递越来越迅速、形式也趋于丰富,作为监督司法权的一项重要途径,社会舆论的力量不容小觑,其对于司法权行使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

如云南李昌奎案,2009年5月16日,李昌奎将同村的19岁女子击昏后强奸,之后将此女子与其3岁的弟弟一同杀害,极其凶残。2010年7月15日云南省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5.16”案强奸杀人案犯罪嫌疑人李昌奎犯罪手段特别凶残、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其罪行极其严重,社会危害极大,应依法严惩。虽李昌奎有自首情节,但不足以对其从轻处罚,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李昌奎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两份不同判决书,一字之差的“免死牌”,死缓的终审判决结果,顿时引起轩然大波。但是,三次判决,两次改判,的确值得回味。

(三)妥协的必然性。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责任不在舆论本身,而是在司法机关。我们不能把司法被舆论控制和影响的责任推到舆论本身,舆论的作用就在于监督司法权的行使,曝光、揭露违法违规的司法活动。而一种公开、公正的司法活动是光明正大,不怕曝光的1。其实,造成司法对舆论妥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法律本身不完善,导致很多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司法官员职业素质不高和职业道德风气的不良影响导致民众对案件的审理和判决的公正性不信任,对于案件判决易产生激烈反应;我国法院体系的设置、干部考核升迁制度以及政府文化,又使得法官不得不考虑民意,而由于传统文化和古代法律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群众的观念和现代法律观念存在不一致;法律宣传教育工作发展的相对迟缓使得广大群众对法律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的干预必然会造成法律适用的不严格,最终造成法律威信的逐渐丧失,我国法治社会建设面临阻碍。

(四)如何看待这种妥协。对于司法对舆论的妥协,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

1、好的方面:舆论监督是对司法权行使的一个重要的监督途径,有利于公开透明审判制度的发展。很多案件中,舆论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上述云南李昌奎案中,由于舆论的压力,法院出了对案件进行审理外,更重要的是对审理该案的法官等是否存在贪腐行为进行了调查,这对防止司法权滥用具有重要 作用。

2坏的方面:新闻媒体的报道,社会的舆论,对于受理案件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容易先入为主的产生一种印象,进而影响其对事实的认定,违背其客观的准则。法官为顺从民意,违背法律原则(特别是罪刑法定原则),立法者意图等,如忽略法定从轻情节,从重处罚。过度听取民意,会造成重刑的扩大适用,对于证据不足,或是没法定案的案件,由于巨大的舆论压力,仍会造成冤案错案的产生。导致各地判决差异大或是迫于压力反复改判现象的产生,使法律丧失威信,沦为受某些人操控的工具。

(五)如何做首先认识到司法独立原则具有重大意义,不可丢弃。作为司法机关,在舆论的监督下,应该坚持依法办事,正确面对舆论的监督,避免盲目地迁就舆论,坚持公正司法。

1.结合本土文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出台法律法规、完善法律,使问题的解决方法明朗化,的确可以减少许多争端,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基本的途径。

2.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增强其办案能力,可以减少一些冤案错案的发生。

3.扩大审判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扩大审判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不仅在审判过程,在侦查过程、取证过程等过程,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或是可能会影响案件侦办的情况,其他均应通过各种手段公开透明的向公众发布案件讯息。

4.从制度入手,增强其独立性。从制度方面看,我们必须改变司法行政化的现状,从财政上保证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对于司法人员个人,也应从法律层面保障其权利,如职位升迁、工资保障等。5.大力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在基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易于接受的法律普及活动。

6.给群众以表达民意的渠道,同时完善法院自身纠错制度。可以考虑增加一种民意的释放途径,同时加强法院本身的纠错建设,因为我国现在普遍司法人员职业素质并不是很高,冤案错案不可避免,而与之相伴的国家赔偿制度却不完善。所以适度的听取民意有利于防止冤案错案的发生。

7.判决书中,在法院认定的内容中可以加入法院从法理的高度所作的考虑,不仅会让当事人容易接受,利于执行,从另一方面也是对当事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宣传和教育。

【参考文献】(1)谭世贵:“论司法独立和媒体监督”,《中国法学》,1999年第4期。(2)转引自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3)李如万:《司法独立研究》(4)《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5)熊秋红:“司法独立原则的含义及其保障规则”载自《依法制国于司法改革》,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6)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版。(7)苏立:《法制及其本土资源》,1996年10月第一版。

论独立宣言 篇2

关键词: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制度,独立性

国企改革引入公司制, 解决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问题。从理论上讲, 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比较完善的, 是现代企业较为理想的组织形式。但实践中, 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的现象较为突出, “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比较严重, 这使得许多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董事会则成为大股东侵占公司利益的工具, 他们滥用职权为己谋利, 肆意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 而监事会又形同虚设, 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上述情况, 独立董事制度被引入了公司治理结构中。

一、独立董事历史及现状

独立董事制度来自于西方, 在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公司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独立董事的监管与制衡机制已被西方企业确立为一个良好的法人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独立董事在公司董事会中的人数成为判断董事会独立性和公司治理机制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独立董事最早出现在美国, 1940年美国颁布了《投资公司法》, 其中做出明确规定:投资公司的董事会中至少要有40%成员独立于投资公司、投资顾问和承销商之外。投资公司设立独立董事的目的, 主要是为防止投资公司董事被控股股东及管理层所控制从而背离全体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独立董事制度被广泛推行。

1999年3月, 我国经贸委、证监会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中, 要求境外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证监会在2001年8月16日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标志着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已经步入实施阶段。该指导意见指出:各境内上市公司应当按照本指导意见的要求修改公司章程, 聘任适当人员担任独立董事, 其中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 (会计专业人士是指具有高级职称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士) 。在2002年6月30日前, 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2名独立董事;在2003年6月30日前, 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而2002年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推行独立董事制度是世界各国经历了长期的有关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探索及实践后所获得的共识, 是完善现代公司制度的重要内容。独立董事制度对于改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我国经济的成功转轨、公司的规范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 独立董事制度能否真正的发挥作用, 取决于独立董事是否真正做到了独立。

二、影响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因素分析

(一) 法律制度不健全影响独立性。

我国现有的《公司法》和《证券法》都没有关于独立董事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关于在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的文件也是指导性的, 因而很难从法律上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已推行了独立董事制度, 但从运行的情况看, 最主要的问题是无法可依。尽管《指导意见》中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及产生办法作了相应的规定, 但还有待于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制度化, 给独立董事制度以充分的保障。

(二) “一股独大”现象影响独立性。

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股份占了近64%, 上市公司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比重过大, 中小股东地位薄弱, 使得董事会成为大股东委派的董事会, 造成了董事会结构不合理和公司治理制衡功能的失效, 缺乏多元股权制衡。这致使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发生不正常的关联交易, 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等。“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是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 损害国家、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 导致管理腐败的温床, 也是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障碍。

(三) 职能设计不合理影响独立性。

我国由于受德国和日本公司机构设置模式的影响, 公司内部存在一个监督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常设机构———监事会, 在这种基础上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决定了独立董事的尴尬。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职能重叠使得在实际运作中, 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在检查公司财务, 监督董事、经理行为时, 都没有相关的具体制度来保证监管力度。而且他们会互相推诿, 使得监督绩效大打折扣。他们很容易认为公司的工作会由其他部门和人员在管理和监督, 当出了问题时, 独立董事可以说是监事会的责任, 而监事会又可以把责任推给独立董事, 最终导致双方都没有胜任自己的工作。

(四) 自我评价影响独立性。

目前, 我国的独立董事从年龄、管理经验和综合素质方面来看, 不完全具备任职的资格, 大多是公司上层请来的关系董事, 并不能真正行使其应尽的责任。证监会也没有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做出硬性的规定, 以至我国独立董事的人才现状不合理。由于主客观双方面的影响, 使得独立董事并不能真正地做到独立。

从管理经验方面来看, 我国目前大部分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都集中在经济、管理、会计、理工和金融方面, 而职业都集中在教育、经理和财务顾问方面, 大都缺乏参与经营管理的经验。他们不能熟悉管理运作和决策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他们能做到公正地去监督公司管理层的工作, 但由于他们自身素质的原因, 很难使他们的监督变得有效。

从年龄上看, 为了解决经验不足的问题, 上市公司往往聘任年龄偏大的独立董事。而目前独立董事大多属于兼职工作, 很少有专职的独立董事, 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怀疑那些老董事的精力问题了。目前,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老教授、老经济学家都兼任一些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 有的竟然已年过六七旬, 他们虽然曾是自己专业领域的佼佼者, 但现今社会飞速发展, 我们不得不为他们的应变能力担忧。

(五) 报酬与激励机制不合理影响独立性。

独立董事从聘任单位获取报酬, 在这种制约情况下, 会使他们产生“拿人钱财, 替人办事”的心理或者由于担心自己报酬的实现, 而小心翼翼, 处处迁就公司管理层的错误, 从而最终受制于人, 成了所谓的“花瓶董事”。

此外, 独立董事的奖励机制不明确, 使得努力工作的人没有得到奖励, 而失职的独立董事也不会承担应有的责任。此种情况必定会挫伤独立董事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利益的驱动下, 逐步丧失独立性。

三、确保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对策建议

(一) 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首先, 结合《公司法》的修改, 将独立董事的作用、责任、义务、任职资格、选聘程序及其同监事会的关系补充到《公司法》相关章节中, 给予独立董事相应的法律地位, 并作为独立董事制度的法律依据。独立出关于独立董事的法律规定, 建立起一套独立董事法, 使独立董事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法可依, 这是对独立董事独立性的根本保证。其次, 细化和完善《指导意见》, 增强可操作性。明确独立董事应享有的权利、应承担的责任、评价业绩的标准, 提名、选举和更换时应该以何种表决方式通过等, 并使权责一致。使独立董事有清晰的工作目标、相应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绩效的监督机制。也使法律和规章制度更能切合实际, 更具有可操作性。例如, 在相关立法中删除独立董事“维护公司整体利益”的宗旨, 明确独立董事的作用为“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 明确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职责。

由于同时赋予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某些监督职权 (如公司财务状况的检查权) , 致使二者职权交叉, 使双方都有搭便车的心理, 导致独立董事与监事会都不能真正尽职。为此, 应明确对独力董事的职权作出界定: (1) 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提高董事会决策的公正性; (2) 在内部董事和经理人员的薪酬、董事的提名、自我交易和关联交易等问题上享有决定权, 并有权检查、约束内部人的职权行为并评价其业绩; (3) 就公司财务信息的审核和控制方面与监事会进行协作。

监事会的组成和职能更应当细化: (1) 公司财务的全面监督, 并享有相关的调查权、询问权、召集股东大会权等; (2) 从整个公司的利益出发, 监督董事、经理经营决策和业务执行行为是否合法妥当; (3) 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 比如赋予其外聘会计师权力、增设外部监事等。这样能使独立董事的职权独立出来, 成为其真正独立的前提。

(三) 建立独立董事人才市场。

现阶段,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时间很短, 企业家和经理人才市场稀缺。而独立董事制度也是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专门的独立董事人才市场供人才流通和上市公司进行人才的选择。这种机制下, 独立董事人才没有专门的选拔与培训, 不具备专业能力和丰富的经验。因此, 应该尽快建立起独立董事的人才机构, 成立一个类似于注册会计师协会一样的独立董事协会。在选拔人员时要经过法学、财务、会计、管理等各项考试, 考试通过者方可成为独立董事协会的会员。再参加一定时间的企业经营管理后, 才具有去应聘独立董事职务的资格, 非独立董事协会会员不可以担任独立董事职务, 所有聘任的独立董事都来自正规的独立董事事务所。这样会使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 而且经过层层选拔, 也使得选出的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四) 完善报酬与激励机制。

应改变独立董事从受聘公司取得报酬的情况, 在公司外部建立独立于公司和独立董事事务所的监督机构, 设立一项专门的基金, 基金的来源则是定期向公司收取费用, 再由外部机构评价独立董事的业绩后, 按照他们完成工作的情况, 在基本的工资基础上, 采用等级加薪制, 并设立一定的鼓励性的年度奖金, 表彰那些有突出表现的独立董事。

同时, 也要健全激励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独立董事, 要在报纸、杂志等媒介上公开表扬, 树立榜样效应, 激励其他的独立董事努力工作。对于不尽职的独立董事要进行公开批评, 情况严重者要给予停业、吊销执照, 甚至对其进行民事与刑事的处罚。

四、结语

独立董事制度对于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 制衡大股东, 切实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虽然独立董事制度不可能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的所有问题, 但我们仍然应该发挥独立董事制度的积极作用, 加强法制建设和完善各项制度。总之, 只有实现股权多元化, 才能从根本上确保独立董事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真正做到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参考文献

[1]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2]卢春泉, 吴学军.“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独立董事制度”, 《中国证券报》.

[3]殷少平.“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 《中国证券报》.

[4]刘中文.“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经济纵横》.

论我国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篇3

关键词:独立董事;独立性;保障机制一、独立董事的定义及内涵

独立董事是指不在上市公司担任董事之外的其他职务,不受他人影响对公司情况独立作出客观判断的董事。独立董事制度是指在公司设立独立董事,监督,制衡公司中大股东、管理层的权利,从而形成的一种能够更好保障公司利益,利于公司管理的一种制度。独立董事是独立的非执行董事的简称,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其既具有独立性,也具有非执行性。它在人格、经济以及权力的行使等方面都是独立的。可以在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上发挥作用。

二、外国独立董事制度

(一)美国独立董事制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的公司运行比较稳定,但其后出现董事会被领导层操纵的现象,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迫在眉睫。1997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引进了一种新的公司管理制度,即独立董事制度。要求本国的每家上市公司设立并维持一个专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这些独立董事不得与管理层有任何会影响他们作为委员会成员独立判断的关系。随后,随着立法机构等不断推进,发展至今,独立董事制度在美国已经相当成熟,在公司治理上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二)日本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最开始在英美法系国家发展,随后向大陆法系蔓延。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公司内部人员对公司过度控制,使得日本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迫在眉睫,2002年日本商法修改将独立董事制度正式导入日本。但是日本在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的同时对自己国情进行了分析,对该制度进行本土改造。其特色是没有把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强行规定,而是给了公司在传统监事制度模式与独立董事模式之间的选择权,使公司能够找到适合自身治理结构的经营监督模式。日本根据自己本身的国情合理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排除了冒然移植制度水土不服的状况,使得独立董事制度顺利在日本生根发芽并蓬勃发展。

三、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

独立董事制度因其对公司治理起着巨大改善作用,迅速风靡世界,我国在世界潮流的影响下也开始逐步探索在上市公司中推行独立董事制度。中国证监会、国家经贸委于1999年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规定境外上市公司应该设立独立董事。这是我国首次强行规定设立独立董事。中国证监会随后发布指导意见,要求上市公司聘请独立董事,把独立董事制度纳入了规范化的轨道。我国《公司法》也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设定独立董事。自此独立董事正式在我国取得了法律地位。

四、 独立董事在中国的现状

(一)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过度。我国的股本结构为一股独大,即大股东绝对控股。只要你是大股东就可以控制公司内部的所有决策,我国内部人控制公司现象具有历史原因,我国一开始是计划经济,企业都是国家控股,市场经济改革后,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实际上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这样,公司体制虽然改革了但是实际上管理制度并没有及时跟进。独立董事的产生一般是由大股东提名,这样导致很多独立董事与大股东存在密切的关系,同时控股的大股东聘任独立董事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公司形式合法,符合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的要求并非想要受其监督。因此在独立董事的聘任上态度显得消极被动,大多只是走一个形式。独立董事基本上名存实亡,很难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二) 独立董事既不独立也不“懂事”。设立独立董事制度的目的是要对公司起到独立的监督并对大股东和公司高管的权力进行制衡,行使监督权,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所有职权进行独立判断,以防大股东操纵公司事务,保护好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然而多项统计和研究表明,中国独立董事制度作用有限,独立董事的存在并没有在改善公司绩效和公司理论规范化的方面上带来实质性的正面影响。同时,独立董事受到来自公司和大股东的影响使其在人格、经济、权力的实施上并不独立,而且独立董事的选聘也没有统一的规范规定,使得一些独立董事没有对公司尽到诚信、勤勉的义务,很多独立董事在其位不谋其政,在董事会中很难听到独立董事的反对声音。可见我国的独立董事既不独立也不“懂事”,不能履行职责,没有起到很好的监督、制衡大股东权力,维护中小股东和公司利益的作用。

(三)相应的法律缺陷。我国《公司法》仅规定了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制度,具体办法留待国务院规定,这样由于没有详细的法律条文指引,独立董事在行使职权时很不到位。独立董事的选任方面,由于没有具体规定拥有什么样的资格才能够胜任独立董事的职责使得很多公司在独立董事的选任很是随意。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独立董事违背自己的义务只受到交易所通过公开谴责等方式对违规的公司和独立董事进行警告和证监会的有限数额的罚款,这些惩戒力度明显不够,根本起不到良好的规则独立董事的效果。

五、我国独立董事独立性完善的措

(一)完善选拔、薪酬机制。由于《公司法》的规定,使得我国独立董事的需求很多,然而由于没有具体的规定导致其在选拔、聘任等方面比较随意。我国应该建立相应的选拔机构,培养专业的独立董事。在薪酬方面,大部分独立董事是由上市公司对其直接的支付。因此,在薪酬方面也应该设立相应的独立支付机构,比如可以由上市公司每年从自己的资金中抽出一部分当做管理费用支付给该机构,该机构再将管理费用用于支付独立董事的薪水,避免公司直接支付薪水给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大股东们通过薪酬对独立董事进行束缚。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督促独立董事尽到勤勉义务。

(二)建立激励、声誉机制。独立董事负有诚实勤勉的义务,应该保护上市公司和所有股东的利益。独立董事只有认真履行职责,才能更好的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和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股东的利益,为了更好的让独立董事发挥自己的作用,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声誉机制,提高独立董事的积极性。在激励机制方面,可以采用在固定工资的基础上发放津贴的方式,将津贴与独董履职勤勉情况、公司业绩等情况相联系,让其收入的多少直接和其工作情况的好坏挂钩,促使其更加努力的履行自己的义务。精神奖励同样重要,在声誉方面,应该建立独立董事诚信档案,定期让公司员工对其表现进行公开投票并将其任职独立董事时的期间的表现和考核记录在案,使得履职情况与声誉挂钩,加强其对自身声誉的重视。

(三)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规定过于笼统,导致很多独立董事没有履行其应有的职责,因此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应该先从法律法规开始。首先应该在独立董事独立性、专业性、可操作性等方面上做出修改,同时还应该完善与独立董事制度配套的制度规范,应该与上市公司的其他法律制度结合起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明确独立董事的权力和义务,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当其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或者执业水平不能使上市公司、投资者、市场和监督部门满意时,应当找到可是处罚的法律依据。只有完善了法律系统,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才能够有明确的指引,才能够更好的在我国健康蓬勃的发展。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完善仍任重道远,需要很多部门的努力和配合。

参考文献:

[1]刘彦文,张晓红.公司治理(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论独立自主英语作文 篇4

论独立自主英语作文

Nowadays, most children, who are the only child in the family, are given too much love by their parents. It is because that they are protected from hardship and difficulties, they become less independent. However, a spoiled child will have a hard job to live in this competitive society. We should know the fact that no parents can keep a good company with their children for the whole life. Thus, parents should encourage their children to do whatever they can, so as to develop their abilities of independence.

论华盛顿和美国独立战争 篇5

张梦醒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07历史一班

摘要:美国独立战争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它所起到的作用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在它萌芽,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它的历史客观必然,而忽视人为的主观作用。可以说,正是由于很多同时代的杰出人才,才有了独立战争的历史结局,华盛顿就是其中贡献巨大的一位。

关键词: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联邦宪法,总统制

在今天的美洲大陆上,有一个国家的名字已经响彻整个世界。一个只有不到三百年历史的国家,一个以混血和移民为主的国家,一个迅速崛起的国家,她就是濒临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的超级大国——美利坚合众国。

提到美国,就不能不说一说她的独立历史,说她的独立历史,就不能不提对独立战争有着杰出贡献的军事领袖、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位总统——乔治·华盛顿。

从17世纪开始,英国开始在北美大陆建立殖民地,至1733年为止,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英属北美的居民大多是欧洲各国的移民,这些移民驱逐或屠杀当地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建立自己的殖民统治。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殖民地上存在着不同的经济成分。到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了步伐。与其复杂的社会经济制度相适应,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十分复杂。同时,英国为了加强统治,建立了双重统治机构,即贸易局和总督及官员。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在北美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结构中逐渐成长了民主因素。随着农业、工业和贸易的发展,原来处于隔绝状态的各殖民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逐渐形成统一的北美市场。随着统一市场的形成,各殖民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一英语为媒介的共同的文化。18世纪中叶,美利坚民族在相互交融中形成了,加之启蒙思想的传播,北美民族自觉也日益增长。这样,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市场和共同的心理特征这些北美独立的条件已经具备了。

英国为了把北美殖民地变成它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开始实行限制北美工业发展的政策,如《航海条例》、税收政策,极大地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英国肆意向殖民地征收茶税,引起了北美人民的极大愤慨。从1770年起就发动了“不饮茶”运动,以示抗议。最终导致了波士顿倾茶事件。面对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英国政府采取了镇压得方针,妄图以武力迫使殖民地屈服。1774年9月到10月,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主要议题是罪囚权利和自由。与此同时,人民加紧备战工作,在各地建立地方革命政府并组建民兵和修建军火库。

1775年4月19日,北美人民武装部队“一分钟人”于英军在列克星顿相遇,双方冲突开始,这就是“列克星顿枪声”,是北美人民的武装力量第一次 于 英国的正规军交锋,它揭开了北美人民反英战争的序幕。1775廿5月10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任命乔治·华盛顿为殖民地军总司令,领导殖民的民兵作战。从此,华盛顿辉煌的一生便和美国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乔治·华盛顿曾担任弗吉尼亚兵少校副官长,有着丰富的军事才能,他小心谨慎,机敏睿智,温和稳健,遇事明断,英勇无畏,坚忍不拔,诚恳待人,具有军事统率的胆略和主动精神。早在“大草地之战”就击败了法国军队,这是为荣誉而战,后来由于主将不接受他正确的策略,导致“困苦堡战争”失利。他热爱国家,喜欢军旅生活。在他的正确的作战方针和英明的领导策略下,大陆军大败柏高英于萨拉托加,获得日尔曼镇战役的胜利,成功地夜袭了特伦顿英军,粉碎了康韦阴谋,平息了美军内部分歧,获得了约克镇战役地胜利。从而结束了北美在战场上战争的结束。

当然,再高明的军事家也有失手的时候,在1776廿8月27-28日的长岛战役中,美军遭到沉重打击,华盛顿率领残余部队撤到特拉华河西岸。然而他没有因为战败而气馁,他积极准备新的战斗。同时,他积极观察敌情,趁英军懈怠不备,奇袭特伦顿,获得胜利。

在战争初期北美的军事行动仅仅是迫使英国对殖民地让步地手段。大多数北美人还是希望能与英国和解。华盛顿虽然也对英国怀有强烈地感情,但他看清了英国的目的,以整个北美的利益韦出发点,为大陆会议决定宣布独立做出了一份贡献。

战后,华盛顿成为立宪会议主席。虽然他的思想对联邦宪法形成没有起到重要作用,但他的支持和他的名望对各州批准这部宪法起重要作用。

1789年4月,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位总统,他任命不同政治倾向的著名人物担任领导职务,以求各个地区,各个观点均衡,维系国家的和平统一。他还加强法制,实行民主政治,考虑如何制约个人权力的膨胀。虽然以他在革命中的声望,他完全有机会做皇帝,可是他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先,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总统制。他任总统期间,是坚定的领袖,保持了国家统一,却永无把持政权的野心。在任期二年结束后不顾人民的挽留,毅然辞职,开创了主动让权的先例。人们称赞他“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中的第一人”。

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是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杰出战役,并克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具有广泛影响,体现了一种新的进步的政治精神和价值观念。华盛顿作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大陆军总司令,立宪会议主席和战后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位总统。他对于美国革命作出的工现实深远而又巨大的。他的历史功绩,与美国独立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永载史册。

参考文献:

论独立宣言 篇6

在我国,独立审计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注册会计师队 伍也在迅速扩大。然后,公众及社会对独立审计质量的种种批评,以至于“注册会计师在帮客户作假账”似乎成为公认的事实,又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注册会计师协会及政府有关部 门为了解决独立审计质量问题,从各方而,特别是在加大检查与惩罚力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与改善独立审计质量的市场机制。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初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独立审计质量水准的经济学思考

市场经济中,任何一种产品或劳务的价格和质量要求取决于该种产品或劳务的巾场供需状况。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所耗费的社会资源,是决定该 种产品或劳务价值的客观基础,但价值的实现是一个社会过程,取决 于社会资源配置的客观约束。

注册会计师所提供的会计专业服务的价格与质量的决定,同样服 从于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从需求角度看,对注册会计师专业服务的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涉及不同的 利益团体,有企业管理当局、企业所有者(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政府、企业的潜在投资者、债权人、供 应商、顾客、企业员工等;从审计 的内容(口标)看,涉及到公允性、一贯性、合法性,舞弊违法行为的 检查,持续经营能力的检查,内部: 控制状况的检查,经营的经济件、 效率性、效果性以及与客户议定的 其它特定目标。对注册会计师专业 服务的特定社会需要的形成和变 化,成为注册会计师职业存在与发展的源泉和外在动力。从供应角度看,注册会计师能够提供的服务种类、质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自身的数量、专业素质及会计师事务所管理水平等因素。为了满足对独立审计的特定社会需要,必然要将一定的社会资源分配于注册会计师职业。经济利益是注册会计帅职业发展的基本内在动因。然而,在特定社会的特定历史时期,注册会计师专业服务的供求之间可能是不平衡的。当供大于求时,可以依靠优胜劣汰而将部分供应者挤出市场,或 者通过创造或寻求新的需求,从而形成新的平衡。当供小于求时,则需要有新的社会资源投入注册会计师行业;或者,如果行业进入具有相当难度且无替代选择,客观上则要求调整社会需求。否则,在新的平衡形成之前,就会出现注册会计帅无法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以至 服务质量下降的状况。

在我国,十分强调法律约束、职业道德教育、纪律制裁对提高独立审计质量的重要作用,却忽视广经济规律的客观制约。经济规律制 约是指客户所支付的价格决定了注册会计师服务质量的上限;不能设 想注册会计师可以不顾成本而单纯 退求服务质量。我国有关政府部门 以至于客户在对注册会计师提出新的审计任务和要求时,并没有考虑 供给方面的因素。也很少提及单独付费的问题。在我国审计准则制订 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审计准则 的先进性以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要 求,对供给方面的参与及影响程度的关注则远远不够。我国改革井放 后最初的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社会 需求由政府的行政力量(法规)创 造.同时。通过政府部直接或间接创办会计师事务所创造供给,形 成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促进独立审汁质量改进的惯性。因而,在独立 审计市场比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观念的转变,应当从会计师事 务所是提供专业服务的经济组织的 认识出发.注重机制的建设,避免 因在独立审计质量问题上求成心 切。出现政府过度干预而形成效率 低下、事与愿违的结果。

二.影响独立审计质量的制度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资事市场的运行中,由注册会计师实 施的财务报丧独立审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 监督、预警和经济补偿三方面的机制对于独立审计质量的要求,正 是由这三方面的机制内在决定的。在发达国家.独立审计的三大机制 购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首先.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呈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之。在 发达的资本市场中,这种分离更为彻底。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有 关法律(如美国的《证券法》和《证 券交易法》)明确规定,股票上市公 司的财务报表必须公开披露,公司的管理当局必须对报表的质量承担 法律责任:然而,由于利益冲突,专量知识、时间及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信息不对称问题始终存在。由注册会计师进行的独立审计,从专量角度就报表质量发表意见赋予报 表可信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形成对受托管理 公司的当局履行其确认、计量、记 录与报告会计信息责任的独立监督。正是这种独立监督构成了维护 和加强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合理保障各自利益的基础。

其次,资本市场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 的影响。资本市场愈发达、这种影响愈大。资本巾场在发挥其资源配 置的功能中,信息是最基本、最重 要的要素之一。投资者根据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反其他信息作山自己的投资决策。信息失真,就会导致 投资者决策失误和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甚至导致巨大经济危机。关国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就是一个例证。通过注册会计帅的审计,使得社会资源能够尽快、尽早地从管理差、缺乏社会需要和发展 潜力的企业小撤离,重新配置到社会所需要的企业或领域。这种微观卜对单个个企业的预警,可以有效地避免因问题被掩盖起来,众多企业日积月累・后一次性爆发危机,而给社会及投资者带来惨重损失。

最后,注册会计帅提供服务取得公费。但经济利益的驱动有可能 使注册会计师在工作中有失公正。 因此,需要在法律上规定。注册会 计师对其提供服务的质量及发表的 意见承担责任,并要求会计帅事务 所采用无限责任合伙制或其他证明 其承担责任能力的组织形式。一且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表达厂不恰 当的审计意见而造成投资者损失 的,应当给予经济上的补偿。正是 这种补偿机制,成为社会信任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制度及心理保证。一方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投资者实际承担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在投资者心中建立起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信任,并督促注册 会计师不断地根据社会需要和预期改进工作质量,以质量促发展。

上述三项机制影响和决定着独立审计的质量。这种机制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对独立审计的质量要求不同,审计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 受到这种制度的约束。因此,改善 审计质量的需要从制度的改善入手:

第一,所有者需求决定对审计质量的要求。独立审计

的监督机制主要是为了保护所有者的利益。审 计公费是所有者为了避免受托经营一方损害其利益而付出的成本的一部分。在我国,由于经济体制尚处 于转轨过程,国有股份所有者“虚位”现象较为严重。因而尽管法律、法规要求对国有企业及合有国家股份的企业进行审计,但如果国有代表并不真正需要审计,或者说并不需要高质量的审计,则审计只是一种形式。另外,在我国,所有者不到位的另一个表现是,上市公司虚 假报告通常只受到国家监管部门的惩处,很少有股东或潜在投资者诉 诸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的利益。证券市场投资者期望得到回报的主要 渠道不是上市公司的良好业绩,而是市场投机,政策保护。因此,审 计收费越少,他们自身的利益越多。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以及证券市 场的规范与发展,直接影响到对审计质量的实际要求。

第二,宏观监管需求决定对审计质量的要求。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目标的法律界定,反映了国家赋予独立审计的社会功能;由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制订的审计准则,反 映了职业界对满足国家需要所作出的积极反应。然而,由于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相同的审计目标有着不同的内涵。例如,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中,都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违反法规行为。然而在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以私有 经济为基础,国家制订的直接约束、规范企业行为的法律法规较 少。在我国,目前尚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国有企 业和国有经济成份仍占有主导地 位,国家从行政管理者和所有者双 重身份出发,制订了内容繁多、十 分具体的各种法规来约束、规范企 业的行为,其中有的是为了保护国 家所有者的利益,有的是为履行国 家发展经济职能,有的则关系到国 民经济或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因此,在中国,检查违反法规行为意 味着注册会计师更大的任务和责任,需要更多的经济资源,也必然 因要求耗费过多的社会资源而无法实现。

因此,国家必须明确,在有限 的社会资源条件约束下,何种独立 审计目标对有效地发挥好国家宏观监控作用最为重要,这是合理确定独立审计质量目标与质量要求,充分利用有限的独立审计资源的另一 重要的制度基础。

第三,会计师事务所约束机制 影响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注册会计师不仅在专业水平上,而且在经济基础方面,确有能 力对独立审计的质量承担经济责任。在发达因家,无限责任合伙制一直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组织形式,直至本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在法律上允许成立有限责任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制的 会计师事务所。但即使在法律上解 除了禁令,各会计师事务所仍然对采用有限责任合伙制十分谨慎。迄今为止,也很少有事务所采用有限 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究其原因, 不是因为会计帅事务所不愿意规避风险,而是因为怕失去公众的信任、丧失 保障和提高审计质量的动力。在法律上允许采用有限合伙制和有限 责任公司制,一方面是由于法 律诉讼之多已危及注册会计师职业 界的生存和发展,从另一方面讲。 则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经过多年的 发展已积累了较强的经济实力,职 业责任保险也已具备了相当的规 模。如果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投 资者及其他审计报告使用者对注册 会计师的信任就会丧失重要的心理 保障。

深入考察会计师事务所约束机 制的问题,还涉及会计师事务所规 模与客户规模相对应的内在要求。 如果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从经济上, 人员数量与素质等方面与客户的规 模不对应,则其审计的质量难以保 障。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包揽了 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国际上最大的跨 国公司的审计业务。正是这种内在 要求的必然结果。

在我国,对违反职业道德弄虚 作假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 所,在经济方面要求注册会计师和 会计师事务所给予赔偿还远远不 够。迄今据报导起诉的案件,集中 在少数地区和个别所,且主要涉及 验资业务。在国有企业审计中,几乎没有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 因审计质量被起诉给予经济补偿 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承担 责任的经济约束缺乏刚性和力度, 是独立审计质量保障机制重要的制 度缺陷。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独立审计质量要求与社会需求审计目标紧密联系在一 起,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可以达到的 一般水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其中经济因素是基础,市场机 制的建设是保证。缺乏以经济为基 础的优胜劣汰的健全的市场机制, 仅仅靠监管机构的惩罚,难以从根 本上解决独立审计质量的问题。因 此,应该积极建立健全有关的制 度,促进健康的市场机制的形成和 完善。对此,笔者有以下建议:

1.配合新《会计法》的出台,股份期权制的试行,加大对企业管理当局的激励及惩处力度,改善企业 管理当局的责权利关系,增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与压力。在贯 彻新的《会计法》过程中,必须使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信息失真、弄虚作假、欺骗股东和公众及政府的行为负起主要责任,而不是将会计师当作替罪羊。

2.应当通过适当的法规和监管.防止恶性压价竞争,从审汁收 费角度保护投资者利益。有关的监 管部门,国有企业主管部门和公司 董事会应充分关注审计收费过低的问题。可以要求会计报表(或费用 明细表)中单独列示审计收费,对 以压低收费争取客户给予经济处 罚:

3.在提出对注册会计师新的业 务要求前,在审计准则制定及修订过程中。应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协作建立科学的协调与决策机制,强调民主化与透明度,理顺社会与注册会计师职业界的沟通渠道,使确定的独立审计目标及质量要求能 够保持社会需要与职业界水平之间 平衡。

4.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 建立起具有足够规模的会计师事务 所以完成大型、超大型企业集团的审计业务。中注协可以提出客户规 模与事务所规模的对应关系的建议性意见,并鼓励事务所培养和宣传品牌,缩小国内所与外资所的收费差距,通过加强事务所自身力量促进审计质量的改善。

5.调整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监管思路,对那些毫无专业水准, 无职业道德的个别注册会计师和事 务所应严厉惩处,对多数事务所执业质量中的问题应

积极督促落实改进措施。要有针对性确定一定时期内对国民经济、企业发展、投资者 (所有者)利益有重大影响的领域,将这些领域的审计质量作为重点予以检查,以引导注册会计师从宏观 角度考虑审计质量标准与要求,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6.加强审计方法的研究和审计 人员的培训。应当适应审计环境、对象及目标的变化,学习和引进先 进的审计理论与技术方法。注册会 计师必须通过学习和运用现代审计 的理论方法与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市计质量,才能以有限的 审计资源尽可能地满足社会需要。

论内部审计独立性 篇7

所谓的内部审计, 顾名思义就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一项审计工作。它是一项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管理工作, 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事项进行的事前的审查以及事后的评价。这项工作不仅可以监督和评估企业内部各项制度的牵连性与有效性, 而且可以直接监督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同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合规性与合法性以及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进行持续的监督、检查和评价。然而, 独立性是执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 如果执业人员缺乏独立性, 那么内部审计的一切审计意见都失去了参考的价值。因此, 只有当审计人员具备充分的独立性, 同时按照正确的内部审计程序行事, 才能对企业所发生的各经济事项给出可靠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建议。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意义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 然而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企业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内部审计工作的贡献。因此, 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再次被人们重视。而审计工作得以进行下去的前提是内部审计机构以及人员的独立性。只有这样, 提供的审计意见才能促进企业的目标实现, 内部审计才能真正发挥其监督、检查、评价等职能。

(一) 提供良好的内部审计质量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工作的深化, 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变化。从以前的简单化工作逐步向综合化工作演变, 而这期间审计处理经济事项的工作难度也在加大, 处理的方式、方法也日益多样化;从另一角度说, 突出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加强了内部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这些观念, 又无疑给现代的审计工作带来新的战略机遇与挑战。因此, 只有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才能为审计工作质量提供应有的保证, 同时体现出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在实行审计工作时, 内部审计人员应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充分地了解与认识, 这其中主要包括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审计评价的质量等。

(二) 落实独立性的客观要求。

在执行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时, 独立性原则被放到了首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企业内部审计的本质特点, 其涵义也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增多而不断丰富。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的一般准则只是规定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参与企业决策的制定, 应保持客观独立性, 然而对如何保持以及保持程度并未作出明确的解释, 只是简单提及。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对内部审计独立性做了进一步的说明。独立性是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础, 是内部审计的基石。它指在实施内部审计工作时,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做到客观、公正、不徇私舞弊、不偏不倚地从事审计活动。

三、内部审计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组织规模也在不断壮大。然而, 不可避免地出现, 现有的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在各经济发展阶段,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了学术界与实务界广泛的研究。现将内部审计现状列示如下:

(一) 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不独立。

目前, 我们国家针对审计工作, 只出台了两部相关的法律。一部是我们熟悉的《注册会计师法》, 另一部是关于国家审计的《审计法》。但是, 关于内部审计的法律却没有, 就连最基本的法规都甚少。至于内部审计机构如何设置, 以及如何执行, 在《公司法》中也没有规定, 对于是否必须具备独立性更未明确说明。这就从根本上束缚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现代企业组织体系的建立, 内部审计的形式、工作内容、执行方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对于现实工作中的内部审计很难给予明确的定义。假如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那么就会出现审计职能混淆, 即审计人员决策、检查、监督的不合理现象发生, 因此极大地影响审计质量。

(二) 领导层缺乏重视。

企业中内部审计执行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层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 这是内部审计工作得以持续下去的重要保证。现实中, 很多企业的领导层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内部审计的职能, 而仅仅是把其与外部审计同等看待。虽然, 内部审计是企业强化管理以及部门之间互相约束的重要手段, 但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直处于被误解与漠视的状态。

企业中的相关负责人可以直接领导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 那么在执行工作时, 权限范围就缩小了, 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从何而谈?在一些企业中, 内部审计机构就是虚同摆设, 起不到实际的作用。出现以上种种结果, 归其原因就是单位的领导层不够重视。一些审计人员怕得罪领导, 只是点到为止, 不能客观公正的对企业的审计事项如实的发表意见, 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三) 人员专业素质缺失。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企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然而, 企业中的执业人员, 由于自身能力的有限性, 还不能从全面性、多角度、深层次的角度去考虑如何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这与国际先进的国家相比, 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起步晚、发展慢, 还有很多需要学习与借鉴国外的地方。

再者, 随着自动化的普及, 电算化在企业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内部审计中计算机的普及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即如何利用计算机大大为审计工作服务。显而易见, 计算机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有关审计方面的计算机软件在各企业并未得到普及, 其独特的功能还有待完善与考证;另一方面审计执业人员, 由于自身能力问题, 对计算机执行审计工作缺乏经验, 还不能很好在适应电算化操作, 这也会造成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受到损坏, 近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四、完善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建议

我国内部审计起步晚、发展慢, 再加上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使得内部审计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障碍。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都会直接影响到审计的质量。为了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首先, 建立一个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这是执行内部审计工作, 保持其独立性的必要前提与保障。内审机构设置得是否合理, 是否有效, 将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质量的可靠性与监督力度。为了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独立性与高效性, 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设置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模式与程序;同时, 任何一个组织, 在保持高度的独立性时, 都将提高其工作效率, 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内部审计也不例外。一个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中必须有一个高权利的领导人, 能够对各项审计结果做出迅捷的反应, 从而采取措施进行改正。然而, 企业中最高的决策机构是董事会, 因此独立审计机构由董事会直接负责, 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进行, 如实的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此外, 审计独立性还包括内部审计机构应该独立于被审计单位, 但是这种独立并非绝对, 而是相对而言的, 即内审机构应该与其他职能部门相互配合, 共同促进审计工作的高效率进行。

(二) 加强领导层的重视。

一个企业其内部审计工作能否合理并且独立的进行, 关键取决于领导层的重视程度。只有领导层对内部审计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都提高到一定高度,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因此, 加强领导层的认识显得至关重要。首先, 领导层必须清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 能够将其清楚地区分开;其次, 领导层应站在企业总体的高度, 给予内部审计应有的重视, 而不是将其认为虚同摆设。同时, 在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时, 应从多方面因素考虑, 比如执业人员的年龄、执业人员素质缺失及时的补救等。此外, 领导层应在真正意义上落实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职能。即根据内部审计部门提出的建议及时采取措施, 深入研究, 而不是碍于情面, 应付了事。

(三) 提高执业能力。

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问题, 除了跟企业控制方面有关系外, 更主要的是内因在起作用。即从事内部审计的职业人员。可以说, 执业人员本身的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一支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较强的专业知识的内部审计队伍, 是内部审计质量的关键所在。

我国《内部审计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 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任何实际经营管理活动。然而, 由于管理层对规定本身的认识程度不够, 造成在聘用内部审计人员时, 只是单纯考虑了某些方面, 比如最直接的就是对财务知识的考察。其实, 大部分的内部审计人员都是从财务出身, 这又无形中破坏了其独立性, 因此必须从外界给企业配备专门的从业人员并且实行定期轮岗。

另外, 审计人员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本着对企业效益负责的态度出发, 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执业, 努力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同时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与时俱进, 不断培育新形势下的内部审计执业思路。熟知有关审计工作的专业法律法规, 掌握计算机等现代化执业手段, 从而高效优质的完成审计工作, 增强审计工作的质量。

五、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内部审计工作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作为单位加强自我约束机制的一种方法, 逐步成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然而, 审计结论的真实度、可靠度以及公正度都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因此, 在审计工作中保持独立性, 这一项要求是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最强有力的保证。

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对企业发生的一切管理控制活动进行监督与客观的评价。然而, 内部审计机构作为董事会直接负责的部门, 其很多的决策行为都受到单位领导的影响与限制, 因此所谓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指的是相对独立, 并非绝对的独立。它是指内部审计的执业人员在管理范围工作时, 不受组织任何因素的干扰, 客观的开展审计工作, 如实的反应工作成果, 出具权威的审计意见, 整个过程都应保持机构和人员应有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 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机构体系设置和人员素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行使内部审计工作。同时, 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做出合理的执业行动, 遇事要多角度考虑, 及时发现, 及时改正, 从而全面高效地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让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真正发挥其监督、检查和评价的职能。

参考文献

[1]张建军.《审计学》第十六章.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裘宗舜, 曾小青.安然骗局对我国CPA行业之警示[J].财会月刊, 2002.4.

论独立董事聘任制度 篇8

[关键词]独立董事 任职资格 聘任程序 任期

2005年10月新修改的《公司法》正式采纳了独立董事制度,其第123条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该规定出台以后,学界赞誉之声颇多,认为是新《公司法》的主要进步之一。但是,《公司法》仅就此问题进行了上述的简单规定,而没有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如何聘任独立董事?其任职资格如何?任期如何确定?《公司法》均未给予圆满的回答,实践中则适用《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的相关规定,但该规定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完善。本文试就独立董事聘任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探讨,企盼未来的《公司法》能就此作出较为先进的规定。

一、独立董事任职资格

独立董事除应具备一般董事的任职资格外,还须具有何种特殊资格,各国立法有不同规定。在理论上,可将这些不同规定大别为两类,即积极资格和消极资格。

从各国关于独立董事积极资格的立法来看,其内容主要是关于独立董事应具备何种能力的问题。由于独立董事在公司运行过程中要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其无疑应具备很强的公司经营管理能力,这种经营管理能力表现为应具备公司运作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财务会计知识等。当然,不能苛求所有独立董事都必须是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而是要求每一名独立董事至少在某一方面是专才并且对其他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实践中,一般认为下列人员具有担任独立董事的能力:其他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或已离任的高级管理人员,大学专家学者,由相关监督管理能力的前政府机关官员,成功的企业家,律师,注册会计师等。此外,独立董事同时还必须具有相当丰富的商业阅历。依我国《指导意见》规定,独立董事应具备上市公司运作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规则;同时还须具有五年以上法律、经济或者其他履行独立董事职责所必需的工作经验。

独立董事消极资格的内容颇为丰富,大致包括如下几方面:

其一,身份限制。独立董事的身份限制,解决的是独立董事是否应当拥有公司的股份(资格股),这一问题的产生源于各国对董事是否必须是公司股东有不同的规定,其中英法等国采资格股模式,规定董事必须拥有资格股;日美等国采无资格股模式,法律对董事选任无资格股限制;德国法则采任意模式,即法律对董事资格股并无限制,但允许公司以章程要求董事必须持有公司股份。我国公司法对此问题没有规定。笔者认为,不论在董事资格问题上是否要求其持有资格股,对于独立董事,则不应要求其必须持有资格股。因为独立性是独立董事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征,如果独立董事持有公司股权,其行为就难免受其自身利益的驱动,从而难以保持客观立场,必然影响其进行独立性判断。相反,从本书对独立董事概念的理解来看,我们还进一步认为应当将独立董事不得持有公司股份作为独立董事任职的消极资格之一。对此,《指导意见》规定,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或者是上市公司前十名股东中的自然人股东,不得担任独立董事。我们认为这一规定是不妥当的,应当修改为独立董事必须是不持有公司任何股份的人。

其二,职务限制。独立董事的职务限制,表现在独立董事除担任公司的董事之外,在过去一段期间和担任独立董事期间不得担任公司的其他职务。如依《美国公司治理规则》规定,独立董事必须在过去五年中未曾以高级管理人员的身份受雇于该公司,且当前非该公司顾问或高级管理层的成员;比利时公司治理委员会则规定独立董事非公司管理层成员或关联企业的董事,并在过去一年中未担任上述职务。我国《指导意见》规定,在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任职的人员、为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不得担任该公司的独立董事。

其三,业务限制。独立董事的业务限制,表现在独立董事不得与所聘公司或相关公司及有关人员有一定的业务关系。如依《美国公司治理规则》规定,独立董事必须:与该公司的客户或供应商不存在关联关系;与该公司或高级管理层成员不存在个人服务合同;在过去五年中,与该公司之间不存在根据证券和交易委员会要求应当披露的业务关系;未曾受雇于由该公司一名高级官员担任董事的公众公司;和该公司的子公司之间不存在上述任何关系。我国《指导意见》关于为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不得担任该公司独立董事的规定,亦是此条件的反映。

其四,亲属关系限制。各国立法均规定独立董事不得和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亲属关系,我国立法在此问题上的规定比较完善。依《指导意见》,下列人员不得担任独立董事:与在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任职的人员存在直系亲属关系或主要社会关系的(直系亲属是指配偶、父母、子女等;主要社会关系是指兄弟姐妹、岳父母、儿媳女婿、兄弟姐妹的配偶、配偶的兄弟姐妹等);与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或者是上市公司前十名股东中的自然人股东存在直系亲属关系的;与在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5%以上的股东单位或者在上市公司前五名股东单位任职的人员存在直系亲属关系的;最近一年内曾经具有前三项所列举情形的人员。

其五,其他人员。《指导意见》规定,公司章程规定不得担任独立董事的其他人员和中国证监会认定不得担任独立董事的其他人员,不得担任独立董事。此外,公司还可以通过章程对独立董事的其他任职资格进行进一步规定。

从我国现行立法情况来看,《指导意见》虽就独立董事职务、业务、身份和亲属方面的任职资格进行了严格限定,但仍然存在两处漏洞:一是该意见并不禁止与公司管理层存在社交关系的人担任独立董事。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伦理观念占据很重要的地位,社交关系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往往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指导意见》对此问题未规定,导致在我国不少上市公司中与公司管理层存在社交关系的人大量进入公司董事会担任独立董事,使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难获保障,在许多公司重大决策面前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二是该意见并没有排除独立董事可以是与公司之间具有一定比例或数额的商业交易关系的人员。而对此,国外立法一般均设有禁止性规定,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定:“在前两个财政年度内的任何一个曾向公司作出商业支付或者从公司获得商业支付超过20万美元”的人不得担任该公司独立董事;《密歇根州公司法》规定独立董事在过去三年内不得是与公司之间从事10万美元以上交易的人员。如果《指导意见》不设立一个标准来阻断独立董事与公司之间可能的交易关系,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在实体上仍不免令人怀疑。因此,我们建议将不存在与公司管理层存在社交关系以及一定期限内与公司之间不具有一定数额商业交易关系也作为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之一。

二、独立董事聘任程序

独立董事作为董事会的成员,理应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但是,由于独立董事职能的特殊性,其应该具有不同于一般董事的聘任程序,如此方可保障选聘出的独立董事保持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因此,如何避免独立董事成为大股东或执行董事的代言人,便是设计独立董事聘任程序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对此,可有两种较有效的做法:其一,对大股东和执行董事在选举独立董事时的提名权进行适当限制,甚至完全剥夺。如在国外成熟的公司制企业中,董事会下一般均设有独立董事的提名委员会(Nominating Committee);其二,在股东大会选举独立董事时,采累积投票制。股东大会在选举时有两种投票方法,即直接投票制和累积投票制。直接投票制就是股东在选举时按照一股一票的原则将自己的选票平均投给自己提名的候选人,得到多数票的候选人当选;累计投票制则是指股东大会在选举两名以上的董事或监事时,每股拥有与章程规定当选的董事、监事总人数相等的表决权,股东既可以把所有的投票集中选举一人,也可以分散选举数人,最后按照得票多少决定当选董事和监事。它是一种避免大股东完全控制董事会席位的有效做法。在选举独立董事时,可以考虑采用。

具体来说,独立董事聘任程序应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公司首届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的产生可在公司的设立过程中通过章程规定由拥有董事会席位之外的其他所有股东提名并决定人选,其选举结果由创立大会通过;其二,公司成立后,在公司董事会下设立专门的由独立董事组成的提名委员会负责提名独立董事候选人,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其三,股东大会选举独立董事时采累积投票制。我国《指导意见》对独立董事的聘任程序有明文规定:独立董事由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提名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其中对独立董事的提名权主体的规定显然过于宽泛,也未规定累积投票制度,但修改后的《公司法》第106条规定: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监事,可以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大会的决议,实行累积投票制,当然可适用于独立董事的选举。

上述《指导意见》关于独立董事聘任程序的规定,与国外较为通行的独立董事聘任程序存在重大差异。从我国实践情况来看,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多数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基本上都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大股东通过操纵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使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发生大量的关联交易或采取其他手段,损害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由上市公司董事会或单独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来提名独立董事人选,不仅不可能有效监督董事会与大股东的行为,相反很可能沦为他们的合法外衣。至于由监事会来提名独立董事人选,笔者认为,由一个法定的监督机构提议产生另一个监督主体,在法理上难谓圆通。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现行《公司法》并未赋予监事会提议选举董事的权力,当然也就没有提名独立董事的权力,《指导意见》的这一规定,属典型的违反《公司法》的规定,应当认定为无效。因此,在独立董事的聘任程序上,应借鉴国外一般做法,规定公司首届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的产生可在公司的设立过程中通过章程规定由拥有董事会席位之外的其他所有股东提名并决定人选,其选举结果由创立大会通过;公司成立后,在公司董事会下设立专门的由独立董事组成的提名委员会负责提名独立董事候选人,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三、独立董事的名额与任期

1.独立董事的名额

独立董事的能力不管如何优秀,但如果孤掌难鸣,在董事会中产生不了支配性影响,也很难发挥其应有作用;但是不是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越好呢?有学者基于独立董事的构成比例而将董事会分为以下几种模式:(1)全部由非独立董事构成的董事会;(2)非独立董事占绝对多数、独立董事占绝对少数的董事会;(3)非独立董事占简单多数、独立董事占相对少数的董事会;(4)非独立董事与独立董事平分秋色的董事会;(5)非独立董事占相对少数、独立董事占简单多数的董事会;(6)非独立董事占绝对少数、独立董事占绝对多数的董事会;(7)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董事会。究竟哪种模式最为理想?对此,应从独立董事与非独立董事的优劣角度分析。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使其在行使职权时不会为追求私利而恶意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但独立董事投入公司的工作时间往往很有限,又因其与公司经营绩效间不存在实质性利益关系,其履行职责的利益驱动力自然较弱;而非独立董事如果考虑个人利益过多,极易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但其对本公司的具体情况了如指掌,在公司决策方面的专业经验远超过独立董事,因此,最佳董事会结构应是独立董事与非独立董事并存、德能互补的结构。考虑到我国现实情况,独立董事既要监督与制衡内部控制人,又要监督与制衡股东,因此应使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占居多数席位,至于是简单多数(第五种模式)还是绝对多数(第六种模式),笔者认为不宜作强制性规定,而应交由公司、股东以及市场情况来决定。《指导意见》曾要求在二00二年六月三十日前,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两名独立董事;在二00三年六月三十日前,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独立董事。但对以后时间独立董事的比例问题未再进一步规定。此外,该意见还就董事会下设的相关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作有明确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薪酬、审计、提名等委员会的,独立董事应当在委员会成员中占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

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状况来看,虽然现在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大致达到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指导意见》关于“二00二年六月三十日前,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2名独立董事;在二00三年六月三十日前,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独立董事”的要求,但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构成比例仍然偏低,整体规模偏小,属于董事会中的弱势群体,难以发挥制度设计时的设想的监督职能。如经合组织1999年的调查显示,美国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高达62%,而《财富》杂志对美国公司1000强的统计表明,其董事会的平均规模为11人,其中独立董事就达到9人。因此,必须以强行法的形式规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构成比例应至少达到董事会成员的多数,至于是简单多数,还是绝对多数,则可由公司自行选择。

2.独立董事的任期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独立董事与非独立董事如果相处时间过长,一方面可能会培育两者的私人感情,另一方面也可能形成董事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影响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因此,对独立董事的任期必须进行严格限制。《指导意见》规定:独立董事每届任期与该上市公司其他董事任期相同,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但是连任时间不得超过六年。根据《公司法》第46条和第109条第二款的规定,董事任期由公司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董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

我国现行法规定的独立董事每届任期三年,属于比较合理的规定,至于独立董事可以连任的规定笔者认为不够合理。因为,独立董事长期任职,就会长期与其他董事和公司高级管理层接触,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中,很容易导致这些人员形成浓厚的私人关系,不利于独立董事对这些人员的监督。因此,建议不允许独立董事连任。

参考文献:

[1]董新凯:谈对董事会的控制问题[J].法律科学.2002,(1)

[2]梅慎实: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3]文杰:试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法律问题及对策[J].浙江社会科学.2002,(4)

[4]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7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5]卢以品:独立董事选聘制度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2001,(1)

[6]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7]林凌常城:独立董事制度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0,(9)

上一篇:建党100周年直播观后感下一篇:教师资格证考哪些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