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湘教版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2024-10-06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下册教学工作计划(精选13篇)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1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主要是学习区域地理,了解和掌握中国中国的地域差异。认识区域的位置和分布、认识区域的联系和差异、认识区域的环境与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建设永续发展美丽中国的思想情感。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三个学期的教育教学,这个班均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风和班风都比较好,绝大部分学生在地理一科的学习上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并且愿意积极主动的钻研地理知识,基本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善于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做到比较熟练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这门课堂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向学生传达地理思想,改进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最终实现“会学地理”的目标。

三、教材分析

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

本章是中国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在学习了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主要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本章共分三个章节。第一节主要从宏观角度介绍秦岭——淮河县及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并运用地图分析确定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的主导因素;第二节主要介绍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第三节主要介绍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活动方式。

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了解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人口与城市分布、产业结构与布局,是我们认识区域的基本点。本章以东北地区为案例,从了解区域位置与自然环境着手,探讨人口、城市和产业的空间分布,引导我们认识区域的基本特征,进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本

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地形特征以及气候特征。第二节主要介绍了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城市分布的特点。第三节主要介绍了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与分布、重工业基地的发展与布局、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等。

第七章 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区域与区域之间,区域内部既存在着差异,又保持着联系。本行主要介绍香港、澳门两特别行政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长株潭城市群三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

第八章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

认识一个区域,既要熟悉它的地理环境,更要把握它的发展特征。本章共包括五节,第一节主要介绍了北京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北京的城市职能、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第二节主要介绍了台湾是祖国的宝岛,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以及台湾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概况。

第三节主要介绍了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新疆的环境问题及保护、区域开发状况。第四节主要介绍了贵州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状况。第五节主要介绍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区域发展状况与居民生活。

第九章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

本章共有“基本国情”“区域特色”“中国与世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四部分内容。本章既是对中国地理知识的总结与回顾,又是站在全球高度来看待中国的现在和未来。本章主要从自然条件、面积、人口、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等方面叙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从沿海、沿边、长江和黄河流域等不同角度介绍了我国的区域差异;列举新中国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点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联系中国发展实际,提出中国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教学措施

1、进一步抓好地理课的课堂教学。课前作好充分的备课准备,课中讲清讲透每个知识点,课后搞好教学辅导,做到认真细致、全面周到,重点突出、难点透彻。

2、认真钻研《课程标准》,领悟《课程标准》的精神,并将其用于指导日常教学及后面的综合复习。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理备课资源、复习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制作地理教学课件的制作准备好充分的素材,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

4、强化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重视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时事及乡土地理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方式的复习和试题训练。

5、切实搞好单元测试,分册测试,细致分析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讲解和训练,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则加强课后的辅导,做到不漏一个知识点,不漏一个学生。

五、课时安排

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课时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2课时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3课时

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3课时

第二节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1课时

第三节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1课时

第七章 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第一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 2课时

第二节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 1课时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 2课时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的内外联系 3课时

第五节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 2课时

第八章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北京市的城市职能与建设成就 2课时

第二节 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2课时

第三节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 2课时

第四节 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2课时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2课时

第九章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 1课时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前言的增设

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别出心裁地在目录前增设了前言。前言的第一句话是:“在本册书中, 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区域。”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 新教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采用的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而不是“你们将要学习的是”,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 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接下来的部分用了非常优美生动的语言对整册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从而增强对学习本册内容的兴趣。

二、章节设置的变化

1.章节数量的变化。旧版教材共有6个章节, 而新版教材只有5个章节, 而且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的章节号与上册章节是相连的, 体现湘教版八年级整册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2.章节内容的变化。从新旧两版 教材的内 容可以看出, 教材的编写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旧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应该是 总—分的传统 思维方式, 从一般到 具体, 先介绍中国的 产业, 包括上一 册的中国 的人口、气候、资源等等, 先让学生对整个中国的各个方面有个大概的了解, 然后在下册就详细从东部沿海、内陆沿疆、黄河和长江沿岸这四个部分对中国每个行政单位进行了介绍, 内容繁杂, 追求面面俱到, 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又是不可能的。因此, 新版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大的改进, 主要从认识区域的方法着手, 教会学生从位置和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区域, 不再是简单知识内容的呈现, 而更注重的是学习如何分析区域的方法, 这才是学生适应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最需要掌握的东西。新版教材把《中国的产业》这一章节放到了上册, 而下册的重心完全放到了区域的学习上, 不管是章节先后的安排, 还是章节内容的选取, 都体现了 “学习对生 活有用的 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地理图像的变化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传递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来说, 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像能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初中生这一显著的特点, 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 教材编写者都采用了大量的地理图像来凸显教材内容。尽管如此, 与旧版教材相比, 新版教材采用的地理图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1.新旧教材地理图像数量和密 度的变化。旧 版教材共分为6个章节, 地理图像在每个章节的数量分别是33幅、57幅、16幅、15幅、16幅和1幅, 总共是138幅;而新版教材5个章节的地理图像数量分别是42幅、37幅、46幅、73幅和3幅, 总共是201幅。新教材的图像密度和数量都比以前有所增加, 说明地理图像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新旧教材地理图像质量的变化。从整体看, 与旧版教材相比, 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色彩更加鲜明、丰富, 图注更加清晰, 图像的线条也比较饱满。旧版教材以彩图为主, 而新教材在彩图的基础上也适当地采用了黑白图像, 比如在教材第12页, 为了突出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是“南船北马”, 图5-21和图5-22就分别采用了“20世纪40年代江南水运”和“北方传统运输方式”两张黑白图像, 黑白图像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文景 观, 具有历史 的厚重感 和更强的 说服力。除此之外, 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更具时代感。两版教材中都有对北京的区域介绍, 体现北京最近这些年来高速发展成果的图片更是大量出现在新教材当中, 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和鸟巢等。与此同 时, 新教材的图像也体现了地方民族特色, 比如展现京剧、秦腔、锅庄舞等图像的运用。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 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它毕竟蕴含十年来无数教师无数次课堂实践的经验总结。就如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 新版教材也肯 定存在着 许多不足, 它是“十年 磨一剑”的成果, 现在又正 返回实践 中去接受 实践的检 验。人的认识是无限的, 总能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去改进和完善, “最好的总是在下一次”, 怀抱着这样的期望, 教育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摘要: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 为依据, 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 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以八年级下册为例, 新教材除了增设了前言, 章节设置及地理图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3

[摘要]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以八年级下册为例,新教材除了增设了前言,章节设置及地理图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关键词]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 地理教材 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9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地理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编排。新教材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它与湘教版旧教材相比,究竟有何变化?下面对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新旧教材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一、 前言的增设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别出心裁地在目录前增设了前言。前言的第一句话是:“在本册书中,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区域。”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新教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的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而不是“你们将要学习的是”,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接下来的部分用了非常优美生动的语言对整册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增强对学习本册内容的兴趣。

二、章节设置的变化

1.章节数量的变化。旧版教材共有6个章节,而新版教材只有5个章节,而且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章节号与上册章节是相连的,体现湘教版八年级整册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2.章节内容的变化。从新旧两版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旧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应该是总—分的传统思维方式,从一般到具体,先介绍中国的产业,包括上一册的中国的人口、气候、资源等等,先让学生对整个中国的各个方面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下册就详细从东部沿海、内陆沿疆、黄河和长江沿岸这四个部分对中国每个行政单位进行了介绍,内容繁杂,追求面面俱到,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又是不可能的。因此,新版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大的改进,主要从认识区域的方法着手,教会学生从位置和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区域,不再是简单知识内容的呈现,而更注重的是学习如何分析区域的方法,这才是学生适应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最需要掌握的东西。新版教材把《中国的产业》这一章节放到了上册,而下册的重心完全放到了区域的学习上,不管是章节先后的安排,还是章节内容的选取,都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地理图像的变化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传递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来说,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像能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初中生这一显著的特点,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教材编写者都采用了大量的地理图像来凸显教材内容。尽管如此,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采用的地理图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1.新旧教材地理图像数量和密度的变化。旧版教材共分为6个章节,地理图像在每个章节的数量分别是33幅、57幅、16幅、15幅、16幅和1幅,总共是138幅;而新版教材5个章节的地理图像数量分别是42幅、37幅、46幅、73幅和3幅,总共是201幅。新教材的图像密度和数量都比以前有所增加,说明地理图像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新旧教材地理图像质量的变化。从整体看,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色彩更加鲜明、丰富,图注更加清晰,图像的线条也比较饱满。旧版教材以彩图为主,而新教材在彩图的基础上也适当地采用了黑白图像,比如在教材第12页,为了突出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是“南船北马”,图521和图522就分别采用了“20世纪40年代江南水运”和“北方传统运输方式”两张黑白图像,黑白图像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文景观,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更强的说服力。除此之外,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更具时代感。两版教材中都有对北京的区域介绍,体现北京最近这些年来高速发展成果的图片更是大量出现在新教材当中,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和鸟巢等。与此同时,新教材的图像也体现了地方民族特色,比如展现京剧、秦腔、锅庄舞等图像的运用。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毕竟蕴含十年来无数教师无数次课堂实践的经验总结。就如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新版教材也肯定存在着许多不足,它是“十年磨一剑”的成果,现在又正返回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人的认识是无限的,总能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去改进和完善,“最好的总是在下一次”,怀抱着这样的期望,教育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 周侯辰)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4

2.关于农业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找实例。可以结合第99页的活动提问: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农业的产物?并将所举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归纳一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农业的产物。

【农业的地区分布】

1.关于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在读这幅图时,可安排学生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2.关于图4.14“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在学生读了图4.13之后,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农作物的主要类型,在这个基础上再安排学生进一步分析这幅图。最终落实到第101页活动的表格当中:

同时,还要让学生适当地分析一下造成差异的原因。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与前面所学的中国的气候、河流、资源、地形等知识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联系。

3.这部分的知识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讲比较生疏,尤其是农作物的分类、熟制等,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对父母或家里的其他长辈进行调查,问问当地的熟制,以及几种主要作物的种植、收获时间,以便于理解所学习的内容。

4.关于第101页活动2。安排这个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第一是复习前面的知识,即气温、降水随着海拔的升高是如何改变的;第二是加强对气候与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的关系的理解;第三是了解一下在山区应当如何开展农业生产,并熟悉我国西南地区山区的常见农作物。同时,学生还会通过做这个练习注意到,山区的植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带状分布的,这样就为今后高中学习垂直自然带打下了基础。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这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图4.16,安排学生做这样一个活动:给他们几个地方选择,决定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可选择的地方包括太行山区、华北平原、内蒙古草原、洞庭湖沿岸,可选择的农业生产部门包括林业、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当然,学生在选择时可能不会出什么差错,但重要的是让学生说出这样安排的原因。只有真正说出原因,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因地制宜”的含义。在学生说明之后,可以简单归纳,看看学生在安排农业部门生产时都考虑了哪些因素。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大的农业部门,当我们进行具体的生产时,又会考虑到哪些因素呢?”从而引出下面的学习。

2.关于图4.17与第104页活动3的结合。我们可以将活动3安排在前面,让学生选择一种农业生产活动,在图4.18的B、C两点进行。当学生叙述完自己的选择理由时,我们自然就会得到图4.17的内容。另外,还可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

3.第103页的活动1和活动2可以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从报纸、杂志或互联网上查找一些关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实例,并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如果是反例,还应提出一些建议。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讨论,但教师在讨论的最后要落到一点上,即: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之前,可以安排学生课下进行一个小调查,看看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小的时候都吃什么,供给量怎么样?然后和自己现在的状况作一下对比。并且思考: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出新课。

2.也可以这样来引入:找一些我国农业产量的相关数据,再找一些我国耕地状况、水土流失状况以及污染状况的数据,结合第106页活动1的数据,请学生分析:我们国家的农业现状如何?原因是什么?同时结合一些实例,让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还可以补充一些实例,例如在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在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等等。

3.对图4.19的分析。在学生读出几个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后,请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这些地区成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是什么?(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2)为什么华北平原没有成为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当地人口稠密,消耗量较大)

4.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可以结合所讲内容带领学生到附近的生态农业村进行参观,包括现代化养殖场、无土栽培实验区等。

5.在安排学生将数据转化为统计图时,教师先不要给任何提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画出能够说明问题的统计图,然后全班可以进行交流评比,看看哪种统计图最能说明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成就。

6.关于第107页活动2。首先应当让学生看图说话,描述桑基鱼塘的整个生产过程,并能够画出一幅流程图。接着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农村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生产沼气,并将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同时也请学生画出流程图,并将两幅图进行对比,思考:他们存在着哪些一致的地方?(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废物,都对环境没有损害)

两幅流程图大致如下: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5

课题名称:青藏地区

姓名

工作单位

年级学科

八年级地理

教材版本

湘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三节《青藏地区》,主要有三部分:青藏地区的区域概况;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藏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本部分内容是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第二课时,建立在学生已有七年级,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储备及知道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本部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持续发展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读图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区域概况。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联系已学知识,归纳说出青藏地区以高、寒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及生活的影响。

3.初步掌握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较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经过七年级地理知识的学习,对于地理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已经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中学生好动,参与意识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自己观察,实践探究、小组合作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环节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自主学习

活动二:探讨交流

活动三:归纳提升

环节三:课堂小结

环节四:巩固练习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高和寒是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正是这独有的特征诞生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观、神奇的农牧业、神奇的民族风俗、神奇的宗教信仰。

举例说明这些“神奇”现象的具体表现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对青藏地区有感性的认识。

板书: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活动一:自主学习

1.读教材P17图5-30“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和西北地区、北方、南方地区的分界线以及与邻国的分界线。

2.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的经纬度范围,分析本区的海陆和纬度位置。

3.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地形区,分析本区海拔高度的特点。并 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4.读“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本区主要气候类型,说出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5.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河流、湖泊,分析本区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

6.分析本区的景观特征。

学生读图分析

师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互助,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

通过自主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活动二:探讨交流

1.读同纬度那曲和南京的气候资料,分析气温差异及形成原因。

2.拉萨被称为“日光城”的原因。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粮食种植区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请归纳本区种植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本区主要发展的农业产业类型?

4.用实例说明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居民点分布、民居建筑特点、居民饮食和服饰的影响。

读图观察分析。

小组合作讨论。

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归纳提升

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指导学生分析归纳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归纳总结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2.举例说明青藏地区内部也存在地域差异。

3.用事例说明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

学生回答后,师归纳小结。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六、教学板书

(一)区域概况

(二)自然环境特征

青藏地区

(三)农牧业生产状况

(四)交通运输条件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6

一、教学任务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期教学完成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新课教学。

2、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三、教学思想

1、即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学生数学的思维方式与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师生密切配合。

四、教学对象简介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1502、150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通过教育与训练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积极开动脑筋,乐于合作学习和善于分享交流在学习中的发现与体会,喜欢动手实践。

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五、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五章。其中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第二章四边形;第三章图形与坐标;第四章一次函数;第五章数据的频数分布。

(一)要点分析 第1章 直角三角形

本章主要是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勾股定理的性质及判定;并能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第2章 四边形

本章主要是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外角和公式;掌握并会灵活运用平行四边行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会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梯形及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并会灵活运用;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的定义及性质定理,并会应用它们解决一些计算及实际问题; 第3章 图形与坐标

本章主要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简单图形的坐标表示;能够将简单图形通过轴对称和平移的变换在平面直角坐标中表示出来。第4章 一次函数

本章主要掌握函数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像;确定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一次函数的性质。第5章 数据的频数分布

本章主要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意义;编制频数分布表及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的应用;理解频数与频率在具体问题中的含义;设计与编制分布表、分布图。

(二)重点、难点: 第1章 直角三角形

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角平分线的性质。

难点:定理的应用 第2章 四边形

重点:四边形及特殊的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难点:特殊四边形定义及性质与判定的理解和它们的应用。关键: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定义及一般四边形的关系。第3章 图形与坐标

重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简单图形的坐标及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

难点:轴对称和平移坐标的表示。第4章 一次函数

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难点:是对函数意义的理解和建立一次函数模型。第5章 数据的频数分布

重点:是频数和频率概念及数据组的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难点;是编制频数分布表和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2、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3、理解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

4、掌握并会灵活运用平行四边行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5、会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的定义及性质定理,并会应用它们解决一些计算及实际问题。

7、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外角和公式;

8、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

9、掌握简单图形的坐标表示

10、掌握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

11、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及图像、图像的性质和一次函数的应用。

12、初步认识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13、会画频数直方图。

(四)教学课时安排

第1章 直角三角形 12课时 第2章 四边形 18课时 第3章 图形与坐标 8课时 第4章 一次函数 11课时 第5章 数据的频数分布 5课时 期末迎考总复习8课时

六、教学措施

1、以探索的态度对待课改,深入研究,不断实践,勤记载,及时总结,不断提高。

2、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充分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安排。每课时吃透教材,理解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力求实用。

4、注意在举例和编习题时,充分把数学和身边的事结合起来。

5、搞好教学合作:与家庭合作,与同事合作,与学生合作。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6、尽量采取现代化手段,提高课堂效果。

7、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这些习惯包括:

①认真做作业的习惯,作业后认真检查; ②预习的习惯;

③认真看批改后的作业并及时更正的习惯; ④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⑤在书上作精要笔记的习惯;

湘教版地理教材活动教学思考 篇7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I中有5个启示类的活动, 它们分别是: (1) 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 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2) 田纳西河流域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的经验,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 我国是一个多河流的国家, 也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 对我国有哪些重要的启示? (4) 加利福尼亚州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5) 鲁尔区综合治理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启示?

这五个启示涉及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五个大问题: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土地沙漠化、城市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工业区的治理整顿与振兴等。活动内容的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对这几个活动加以利用, 充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那么对促进自主获取地理科学知识, 培养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形成必备的地理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标, 凸显地理主干知识

这五个启示类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几乎涵盖了近年高考试题的所有题型。如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对我国的启示, 该活动内容涉及流域的水文、水系特征;流域内气候特征、植被状况、自然灾害、工农业生产模式等;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则要求学生能准确把握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原因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全年降水稀少, 气候干旱, 风力作用强劲) 及造成沙漠化的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当地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等导致植被破坏, 沙土直接裸露地表等) ;要探讨鲁尔区综合治理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启示?学生必需清楚工业布局的区位要求、影响工业布局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等。

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1地理试题中与以上活动内容所揭示的知识直接相关的如:

“土地沙漠化”问题在今年的全国卷中没有明确出现, 但该类问题一直是高考试卷中的“常客”, 比较典型的如2004年的“中亚白风暴”以20世纪60年代的资料, 折射我国北方面临的沙尘暴肆虐问题。只要沙尘暴问题还是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 今后该类问题也绝不可能从高考试卷中消失。

教材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 能够帮助形式对知识进行梳理, 把原有的点状知识串接起来, 形成知识链条, 凸现地理主干知识,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注重能力训练, 促成知识迁移

注重过程是地理课程目标的关键。教材中的几个启示活动, 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 让学生探究一个区域的自然及人文概况,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造成了环境问题, 经过综合治理与开发而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四个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演变以及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 形成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系列。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已有的知识点, 促进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还能在地理学科知识到地理实际知识的转换中有效形成知识的迁移。

活动探究的设计流程是:分析流域地理条件→区分各地理要素对流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提出综合治理对策→规划今后的发展方向。

该种类型的活动在设计上以学生对知识的“学以致用”为归宿, 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把具体的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去,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实现了知识的升华, 有效促成知识迁移。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养成必备的地理素养

地理知识、学科能力最重要的服务和应用领域是现实生活。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活动内容, 大多以地理学科知识为出发点, 能力、价值观、应用领域等方面相互联系。遵循从地理学科知识→运用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地理素养形成的脉络,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

比如教材所设计的:对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 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我国是一个多河流的国家, 也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 对我国有哪些重要的启示?

鲁尔区综合治理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启示?“等活动。

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 篇8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滚滚长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江的源流概况

2、了解长江干流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

3、知道长江的水系构成和上中下游的划分

4、理解长江各段的自然特征和巨大的水能以及航运价值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江水系图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并运用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长江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江的概况,增强学生在感官上对长江的认识,并通过对长江水利水害的分析,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该节包括三部分:其中“源流概况”介绍长江的发源地、河源、注入的海洋、干流流经的地形区和省区,通过详实的描述证实长江不愧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条重要的河流;“水系构成”通过介绍多条支流、湖泊展示了长江水系的庞大;各段特点及开发包括:上游水能宝库、中游河道弯曲、下游黄金水道三个内容。

教学重点

长江源流概况,各段划分及特点,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

教学难点

上游水能巨大的原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采用的教学方法 启发法、讲述法、问答发等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长江之歌”歌词并播放“长江之歌”,播放完之后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歌颂的是哪一条河流吗?(根据学生回答引入新课)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滚滚长江(板书)

一、长江的源流概况

1、展示多媒体课件“我国主要河流比较表”,学生读表并从长度、流域面积、流量三方面说出长江在我国河流中的地位。

2、学生用笔在图2-46中描出长江的干流,注意看他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3、多媒体展示课件“长江源头和注入的海洋”图和“长江干流流经省级行政区”图,并请学生上台指出长江的源头和注入的海洋及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小结: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它沿途流经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等11个省级行政区,最终注入东海。长江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长度最长的河流,是中国的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长河。

4、多媒体展示课件“中国气候类型图”和“中国地形图”,学生看图回答:长江干流流经哪些气候区和地形区?这些地形区在哪一级阶梯?

(干流流经的气候区:高山高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流流经的地形区和所在阶梯:第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

第二级阶梯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第三级阶梯

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二、水系构成

1、多媒体展示课件“长江水系图” 讨论:长江有哪些支流与湖泊?

学生看图并请学生上台在长江水系图上指出它的支流与湖泊

(长江的支流与湖泊有: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洞庭湖和鄱阳湖)

讲述:长江被分为上中下游三个河段,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各河段的分段城市及所在省区

2、多媒体展示课件“长江水系各河段分段图”,并指出各河段分段城市名 过度:长江被划分为上中下游三个河段,它各河段有什么特点呢?

三、各段特点

1、上游

课件展示“虎跳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景观图和“长江干流纵剖面图” 学生看图思考:长江上游有什么特点?

通过剖面图分析最后小结:上游支流众多,水量丰富,落差很大,多峡谷急流,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提问:应该怎样开发和利用上游的水能资源?(修水电站)

课件展示“长江流域水电站分布图” 重点讲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2、中游

课件展示“荆江河段图”

学生看图思考:这一河段有什么特点?易发生什么灾害?应采取什么措施?

3、下游

课件展示长江入海口卫星图片和航道上航运图片 讲述黄金水道形成的条件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梳理知识点、盘点收获

五、课堂练习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9

总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材料,了解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2、记住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3、培养阅读并使用中国行政地图的能力和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能在中国行政地图上填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我国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到我国是一个疆

域十分辽阔的国家。为了便于国家对各地进行行政管理和领导,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国的行政区划

二、学生理解学习目标

三、先学

(一)学生看书:

(二)检测、我国共有个省、个自治区、个直辖市、、两个特别行政区,总计个省级行政单位,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2、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可以围绕着这几个区域去记:①东北三省 ②北部边疆 ③西北地区 ④黄河中下游 ⑤长江中下游大致以长江为界 ⑥南部沿海 ⑦西南地区)⊿ ①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 ⊿ ②北部边疆:内蒙古自治区;

⊿ ③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④黄河中下游:山东对山西、河北对河南、北京对天津; ⊿⑤长江中下游大致以长江为界,可以有下图帮助记忆:

湖北 安徽 江苏

长江

上海

湖南

江西

浙江

⊿⑥南部沿海:福建对台湾、广东对海南、香港对澳门、广西壮族自治区;⊿⑦西南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自治区。

附:①位置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的省区:黑龙江、新疆、海南、黑龙江

②邻国最多的省区:新疆(蒙、俄、哈、吉、塔、阿、巴、印)③相邻省区最多的省区: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④面积最大和最小的直辖市:重庆、上海 ⑤人口最多和最少的省区:河南、西藏 ⑥人口最多和最少的直辖市:重庆、天津 ⑦人口密度最大和最小的省区:江苏、西藏 ⑧民族最多的省区:云南

⑨经济特区最多的省区:广东(深圳、珠海、汕头)

(三)同桌交换检查,并再次牢记上述基础知识

四、当堂训练:见能力训练习题

五、课后反思: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

作业布置:预习第三节

1、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政治教案 篇10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第四课是本书的重点课,而本节课又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它是在上节阐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和“两个文明的关系”。最后要求学生懂得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重大意义。这些都是当代中学生想要知道而且必须了解的问题,它反映现实,贴近学生的实际。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教材,是了解党的基本路线和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教育材料。

2、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根本任务?

(3)正确认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4)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3、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1)本课的重点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因为此重点不但是本节课的中心内容,而且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最终要使学生明确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重大意义。

(2)本课的难点有两个:一个是分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二是说明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到破坏。”因为前者理论性较强,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后者现实性较强,学生如果没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加以说明,对“两个文明建设”这一观点又是难以理解。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简要说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B、结合事例,说明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到破坏;

C、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及其重大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归纳整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一些社会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增强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决心和 信心。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探索:

(1)采用图示投影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对于较为抽象的理论,如果不对之进行形象化和具体化,学生是很难领会和掌握,如本课中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由于理论性较强,所以在教学中结合课本小学阅读材料用“航天飞机”图示进行投影即可形象地说明三者的内存关系。

(2)归纳法

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性、现实性、逻辑性于一体的思想教育课,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不加以梳理、归纳,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将是片面、零碎和不完整,这样很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如对本节课中的“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应在课堂小结中加以归纳。使原本是“隐藏”的问题通过归纳变成“显现”而且重要的问题。同时在学生课堂讨论和提问学生等教学情境中,也应注意适宜地加以归纳,而且在教学中,可老师自行归纳,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归纳。

(3)事例说明观点法

(可先把要说明的事例材料制 成多媒体)

政治课中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较多,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联系实际,把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某些热点、焦点的社会现象引入课堂的理论教学,使原本枯燥的理论性内容变为可读性较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现实性内容。(如讲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之时,可结合“”的实质和危害,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对反腐败的决心和用心加以说明)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11

一、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南方地区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一个重要地理分区,同时学生们也居住在该区,对南方地区的地理特点,更应做一个充分的了解。了解我们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分析与处理:

重点:运用地图说出该区的位置、范围;在地形图上识别主要的地形类型。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本节课学生们已有学习北方地区的经验,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归纳。

二、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了解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3)了解南方地区的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分布,并分析其临海分布对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

(4)了解南方地区的主要矿产地。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上台阐述,培养学生正确表述事物现象和阐述本质规律的能力主。

(4)通过读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南方地区的学习,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四、教学建议:教案为第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以优美的诗词和画面引出富庶而又美丽的江南。“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多情浪子柳永这首才情并茂的《望海潮》,把江南充斥着巨大财富的美景描绘得令人神往不已。这些美丽的文字甚至引发了一场战争——统治着北方茫茫旷野的金国海陵王完颜亮读这首词后,周身热血沸腾,夺取江南这一人间天堂激发起来的勃勃野心不可扼制地张扬开来,他立即下令调集强悍的女真骑兵部队杀奔南方,并亲自担任这支浩浩荡荡的南征大军的统帅。江南是否就等同于南方地区呢。

【南方地区的范围】

范围:东部季风区南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东临黄海和东海,南临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主要地形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同时说明江南和南方的异同)

【合作探究】

提供给学生有关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4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要求将学生分成4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探究分别从4组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概括出这4个地区的各自的自然地理特征(具体要求见学案),并选出一个代表具体阐述本组的观点,在此其间,教师巡回指导。(个别同学能力的锻炼与全班参与相结合,避免了重视个体,实现了人人参与,营造出了良好学习氛围,同时也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正确表述事物现象和阐述本质规律的能力,这也是高考重点考察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阐述进行评价、总结和提炼,同时也让同学相互之间进行评价。教师总结略。

【学以致用】

请同学做一个设计师,为这几个地区设计一下适合当地气候和地形的民居,并说出理由。教师也可以出示几张典型的民居图片,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气候、地形相应知识来判断该民居所处的区域。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造就了各地不同的人文景观。【综合演练】

我们感受到的南方地区一直是一个温馨、富饶的地方,然而南方地区也有其粗暴的一面。引入南方雪灾视频图片和材料,请同学思考下雪是自然现象,北方年年都下,即使有暴雪,也没造成严重问题。为什么南方降雪会产生这么多问题呢?为什么湖南省受灾比较严重,而四川盆地相对影响却较小呢?面对灾害的发生,我们可以为此做些什么呢?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考复习资料 篇12

一、中国地形

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界 山

主要地形

第一级阶梯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高原为主

第二级阶梯

高原和盆地

第三级阶梯

平原和丘陵

主要山脉

(1)东西走向: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

(4)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

主要地形区

 

名称

特点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高、寒)

内蒙古高原

地面坦荡、一望无际(平、绿)

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高、黄)

云贵高原

峰岭众多、地面崎岖(崎岖)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最大)

准噶尔盆地(最北)

内陆盆地,内部比较平坦,多沙漠、戈壁

柴达木盆地(最高)

内陆高原盆地,多沙漠戈壁

四川盆地(最富)

内部低山丘陵起伏,成都平原较为平坦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最大)

地势坦荡、沃野千里

华北平原(最整)

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低)

河渠如网,“鱼米之乡”

主要丘陵

辽东丘陵

 

山东丘陵

东南丘陵

二、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1、气温:

(1)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冬季风。

(2)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冬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南海诸岛,气温最低的地方是漠河。

(3)温度带(自南向北):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2、降水

(1)分布:(空间上)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上)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年际变化大(南小北大)

3、我国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

气候类型: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夏季风盛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冬季盛行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的西北风

夏季风的进退:推进迟缓,徘徊在南方——“南涝北旱”;

推进迅速,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北涝南旱”

5、我国的气候灾害

寒潮:急剧降温、霜冻、大风和雨雪天气;

梅雨:主要分布在江淮地区(即长江中下游地区),时间为6月初

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集中分布在西北、北方地区

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7、8月),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

洪涝:主要发生在夏季季节,此时降水多。

干旱: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西北和华北地区最为严重

洪涝和干旱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其主要原因是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外流河: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珠江、辽河、黑龙江、淮河等。

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湖泊:洞庭湖、鄱阳湖(最大的淡水湖泊)、太湖、青海湖等。

2、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流经11个省,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丰富、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3、长江干流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其中自源头至宜宾是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

4、长江洪水对中下游平原地区危害最为严重(“九曲回肠”——荆江河段),因此,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而另一方面,由于其横贯东西,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昌以下四季通航,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被称为“黄金水道”。

5、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湖北宜昌和江西湖口。

水电:长江三峡工程和葛洲坝。

长江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和赣江

6、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流经9个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7、黄河的综合治理:一方面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另一方面在下游(地上河)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

8、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内蒙古河口和河南旧孟津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地理特征,说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自然环境的特点,说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3、运用本文字和图片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了解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简述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埃及历史遗迹和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2、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罗河及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难点、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通过埃及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图片播放,让同学们感受埃及,并用关键词谈谈对埃及的印象,以此导入新。

二:探秘自然,走近埃及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

读本76页图8-13,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有关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请小组长把你们组找到的相关信息用序号标出写在白板上,写对一点且内容不重复得一分。4分钟后,小组交换白板,看哪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组的组员上台展示。小组展示完毕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每个小组加分。

三:探寻人文,走进埃及

学习形式: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先出示阿拉伯语、阿拉伯人及开罗附近建筑物等图片,让同学们说说埃及的基本人文情况。接下来,为了突出本节的重点,进行了如下的情景设置:假设同学们要前往埃及参观考察,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部分名胜古迹。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览亚历山大港—开罗—卢克索—阿斯旺水坝

第二天:游览尼罗河流域,考察周边的农业发展。

第三天:参观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矿产资源及工业、经济发展

这四天的行程,让几位同学扮演的导游带领同学们参观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的名胜古迹,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进一步走进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本节的难点,提高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两题探究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读图探究:尼罗河对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有什么影响?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国的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本国经济的?

五:堂反馈

学习形式:小组竞赛限时抢答

通过小组竞赛抢答加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检测堂学习的有效性。

六:堂小结:

学习形式:组内交流、组员评价、老师整体评价

每位小组长组织组员在组内交流,并把组员的发言,在白板上归纳,以梳理这节的知识脉络,同时对组员进行评价。

七:布置作业:配套的知识能力训练

必做作业:选择题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下一篇:《很是美满》:七夕出格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