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要点

2024-10-0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要点(精选11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要点 篇1

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以前也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凉了,又开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停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也不能唤醒我;曾几次音乐停了也没有感觉到&&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得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阅读的机会。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着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本文转载自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觉得自己几十年的书教得是那么失败。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蕴。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我完全赞成这句话,并深有同感,因为我就属于这种类型。因为我老是想: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早上要带学生训练,晚上还要训练&&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精力读书?这几天翻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发现,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他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教师只有懂得一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而不是光全情于自己所备课的教材内容上,因为那样会使课堂变得缺乏情感,学生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教师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教师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取胜。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捷发展的今天,教师为适应社会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挑战,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等等,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针对社会的变

化来调整自己,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读了这本书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教师应享受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效率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快速的工作节奏,激烈的竞争,无形的压力,使我们忘记了自己,每日象是一根绷紧的弦,整天脚步匆匆,把自己的人生视为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世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角斗场,自己则是一台疲于工作的机器,我们似乎根本没有闲心去享受生活。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怎能教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因此,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么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防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

二、把困难当作机会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反之,不能适应变化,或不愿改变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

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我们每位教师的一个问题。因为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将成为我们不断探索、改进的一个课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要点 篇2

文章中多处提到“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认为, “想克服负担过重的现象, 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学习上, 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他才能够顺利的学习”。“学生的自由时间来自课堂: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能给学生赢得自由时间。”学生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 干什么?是放任不管吗?他认为“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尽量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 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 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 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 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 丰富他们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不破坏童年的情趣”。具体讲, 课堂上, 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 有自主学习的时间;走出课堂, 有阅读书籍的时间, 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事劳动, 认为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通过学生参加动手设计和装配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模型, 并在其中观察、选择能量和运动的传递转换方式及加工方式, 通过思维与动手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智慧。在谈到学生过重负担的奥秘在哪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龄中后期 (中学段) 学生的精神生活中的一大缺陷, 就是他们被剥夺了一项巨大财富———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全面发展和形成他们的智力的、审美的兴趣和需要又是必不可少的。

认真思考上述关于给予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一主题, 结合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反思当前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更加感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深刻性和对当今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性。当前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 课程安排上,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课时很多, 加班加点, 学生没有时间从事上课以外的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社会实践以及学生社团活动;选修课开设不足, 导致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志愿选择课程;课堂教学中讲的太多, 讲了再讲, 教师一言堂演讲式、灌输式的现象仍然存在, 重复了再重复, 放不开、放不下。加上课程容量大, 节奏快, 学生无法思考, 课业负担重, 教学效率低。我们常常听到来自一线老师们的抱怨:讲了的东西学生记不住, 讲了再讲的方法学生还是不掌握, 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在我们的课堂, 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去思考, 更没有机会去参与, 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未得到真正落实;在阅读方面, 学生没有时间阅读, 也许是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等原因, 多数学生喜欢上网阅读一些东西, 而对于书籍阅读, 现在已经不多了, 学校的图书馆利用率不高, 有些甚至形同虚设。教育教学处在一个“高耗能、低效率”的运行状态之中。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几乎成了一句空话。

还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种来自教育家们、教育教学一线的呐喊, 这种出自对于教育的问题关注和对于教育的关心和担忧, 已经很久了。那么, 如何还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我们的教育究竟能给学生怎样的指导和帮助?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并结合当前我们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思考, 笔者建议, 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1.首先转变一个理念, 提高一种认识。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从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出发, 在认真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的同时, 应当追问我们日常教育的所作所为, 我们在作课程安排、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计划等时, 考虑到给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了吗?给的时间多不多?足不足?是不是上课越多、时间越长, 学生收获越多, 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效果越好?多年的实践证明, 这其中是有教训和深刻反思的。所以, 我们必须彻底转变观念, 从我们教育工作者自身做起, 形成一种强烈的共识和呼吁, 还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2.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要从课堂做起。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我们要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出发, 设计和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在过程中体验、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高学习兴趣和获得能力。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和发展学生。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还给学生。作为教师, 应当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切实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一讲到底、包办到底的做法不仅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 反而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障碍。

3.引导学生从事大量的阅读和动手实践活动。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 学生容易依赖于网络, 从网上阅读, 从网上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有用的信息, 这种方式值得我们倡导, 但是, 书籍的阅读依然是必须的, 而且是更为重要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仅是挂在墙上的名言名句, 更是让我们付诸于行动的警句, 所以, 学校应当安排一定的时间,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要注重组织学生走进图书室、上好读书阅览课, 并且定期举办“读书节”, 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同时, 要充分发挥学校实验、探究、综合实践等功能部室及实践基地的教育功能, 结合学科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勇于实践、大胆探索。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快乐学习, 在活动中体验成长, 在激励中不断进步。

4.改变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和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不论课堂上还是在课外, 都要提倡这种学习方式, 利用好自己可支配的时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许多学校都有很多社团活动, 这些社团让学生走出课本和课堂, 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进自然, 使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学习, 增强素质, 促其发展。还有一些学校开展的一年一度的魅力学科节, 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 语文节、英语节、数学节、生化节、科技节、艺术节、阅读节等等, 形式多样, 同学们人人参与, 学在其中, 乐在其中, 这些好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5.真正做到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当前, 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普遍存在, 除了学校科任教师的作业外, 有些家长还要给孩子布置作业, 更有甚者还让孩子去各种校外机构补课, 这样, 学生整天疲于应付完成来自学校、家庭的“任务”, 根本没有时间去干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去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更谈不上深入思考和发展自己。所以, 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严格控制作业量, 让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 还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摘要: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我们要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出发, 设计和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在过程中体验、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高学习兴趣和获得能力。

关键词:时间,自由支配,阅读,动手实践

参考文献

给青年教师的建议 篇3

A老师:……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是指写博客)了!不想感叹是因为累或是苦,毕竟工作比我苦的还大有人在,比我累的也数不胜数,只能说是自己没有合理地安排好工作和生活的时间。每天显得总是那么被动,毫无规划而言。虽然不情愿说自己颓废,但激情和活力比工作前自我期待的理想境界还是差了很远。没做教师前,一直羡慕教师有寒暑假期,现在发现这假期并不是学生时代的假期,还是有压力有任务的。一个月下来,有很多得失值得自己反省,还可以趁着休假好好研究下教材,毕竟是新手哦!学长以过来人的身份安慰我说,刚开始是这样的,慢慢适应了就好了!我希望自己的适应期不要太长,否者不仅学校领导和学生们不满意,就是我自己也怕“厌倦”两字再次出现。

B老师:……人们常说,实现理想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才会促使你去追逐,而追逐的过程既充实又充满意义。一步步走过来,这段追逐之路谈不上是“奋斗”,在一次一次的面试与试讲后,所经历的让我有的感触很多很多……有失败有失望甚至也有绝望的时候,可我更多地拥有经历后的收获。自己周围同事的热情、随和使我在艰辛的求职和残酷的竞争中感受到了温暖,老师鼓励和理解的话语让我颇为感动;面试气氛轻松愉悦就像聊天,让我完全没有感觉到什么是压力……就像有那么一束阳光在冬天给予了寒冷的人,而只有在这里才会有……现在我很幸运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在这里,我实现了儿时的梦,开始着下一段的人生……或许未来很辛苦,但是有个词叫“坚持”;或许未来有迷茫,但是有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而这个态度便是“认真”,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对得起这个职业,这个事业,这个社会赋予的责任和称谓!……

一个新教师从师范学校毕业,一般要经历职前的培训和岗前考核,才能踏上三尺讲台,最终成为一名教师。在刚从教的第一年,会有着很多的体验。如果回忆当时的情形,可能感受到自己在兴奋与忐忑不安之间的徘徊。新教师的责任到底有多大?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自己掌控,家长和校长对自己寄予厚望,然而,自己内心深处却依然充满着许多疑问:自己面临的这所学校是怎么运作的?校长对我的期望到底是什么?我该怎么知道我的工作是否有起色?我能适合这份工作吗?这些问题,都需要新教师自己去寻找答案。

青年教师入职之初或多或少地会遇到适应性障碍,有些适应和调整能力强的教师能很快渡过这个波动期。而有些教师由于缺乏一定的心理预期和心理承受力,可能会陷入消沉,甚至一蹶不振。如何缩短青年教师入职的适应期,在工作岗位上走得稳健,更从容、更自信,值得关注。

一、第一年进入教师岗位,新教师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麻烦

新教师一般要经历自我定位的改变、全新工作环境的改变、主要人际关系网的改变。新教师遇到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压力往往不是来自教学本身,而是由于刚刚开始了工作。过去,很多不需要自己考虑和做出的决定,现在需要自己去做出决定。与此同时,新教师遇到的一个主要的困难是他们课堂教学策略与技能的不足。虽然许多新教师的预备知识相当不错,但是仍有不少人抱怨他们的预备知识对于实际教学还相当不够。有些新教师感觉大学的课程太理论化,很难与实际的教学相联系。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实践让新教师熟练掌握教学技能。结果,新教师更多地是凭自己的想法实践教学,而不是凭他们之前的训练。

二、新教师想了解校长、同事对他的工作期望是什么

新教师会把学校的管理者看作学校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因为这个人可能最后决定他们是否能够按期转正,新教师也会把他们作为眼前的指导人。

有个新教师说过:“我在新的一年工作中,最困难的地方就是校长的期望,我不知道他(或她)的期望是什么……我如何能知道。最开始,他(或她)看来像迎接我们的人,‘这就是我们的学校’,‘祝你好运,希望你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我不知道我应该把他作为怎样的角色,他(或她)对于我的期望是什么,我怎样才能让他(或她)知道他(或她)对我的行为的反应。我只能自己学习教学技巧和管理学生的方法。我希望他(或她)能满意我的工作。”

新教师从事教学可以是一件单独的工作。新教师和其他有经验的教师都一样,每天都得花大量的时间单独和学生在一起,而很少与其他有经验的教师接触和交流。和其他的职业不同,教师不可能通过同事和管理人员提供每天的反馈,他们必须依靠学生提供反馈和获得成就。其实,对于新教师的第一年,有一点非常的关键,不要孤立于自己周围的集体之外,同时也不要指望自己一定第一年就很成功。不少新教师一开始就要面对学校中最难教的班级,他们被安排到学生学习能力弱或者处于危险边缘学生的班级,这些都是有经验有资历的教师通常不愿意教的班级。这样,最没有经验的新教师所要面对的学生往往是最需要课堂管理技巧、最需要学习激励策略和最耗精力的。新教师被安排在与其文化和经验不相配的环境中,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伤害。

新教师一般处于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他们一般比较脆弱,但能接受新观念,在当前新的工作背景下,可塑性强。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新教师容易“竖起天线”,接受正面影响,学校和有经验的教师应当及时提供帮助和鼓励,让他们学会高效的教学技巧,让他们拥有美好的职业生涯。而新教师同时也要善于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和资源。例如,在食堂进午餐时向他们提出一些工作上的难题与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等。

三、新教师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需要积极锻造实际的教育技能与策略

课堂纪律是新教师会遇到不可回避的、困扰自己的又一大难题。在新教师努力建立并维持权威的同时,纪律问题也随之出现。缺乏对人天性的足够理解,而是尽力想控制学生的行为。基于这种观念的课堂管理注定会令人失望,并最后失败。当教师学会为课堂设定规则和结构,设计可持续的和恰当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设定活泼而有成就感的场景,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形成一种“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意识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得到激发,纪律问题也就消失了。

家长对孩子和对新教师的期望很多的时候是矛盾的。尽管很多家长很友好,也很支持教师的工作。不过仍然会有些家长怀疑新教师的能力———尤其是年轻的新教师。这些家长有时会不太尊重新教师,对新教师的行为和决定非常的挑剔。其实,不只是家长不信任新教师。一个新教师说:“有一次,在学校内,食堂的工作人员也待我像个学生,甚至有人对我大声的嚷嚷,让我排到队伍最后面去。学生们都笑了,我觉得非常尴尬。”很多新教师不会与家长建立合理及时的沟通,也不会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因此,新教师也就无法把家长的力量合理地借助到帮助自己教育学生的轨道上来。

四、新教师要协调工作与生活的关系,避免职业的倦怠

教学是一项交织着各种困难的职业,它把教与学联系在一起,但这种联系却是不确定的。就算是用已知最好的教学技巧,教师也无法确定学生是否真的学会了。对于新教师,他们正为学生的纪律发愁,并在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当老师,缺乏与有经验教师的交流以获得他们的支持,新教师很容易陷入沮丧和工作低迷的泥淖。

新教师面对新的工作环境,会深切地感受到,实际教学工作是比较复杂零碎的,教学负担也比较重,精神压力很大。因为日常有很多的试卷要批阅,很多作业本要在学生做作业之前必须改完发到学生手里,这样的情况日复一日,没有新的变化。有时还要遇到很多的表格要填写。每天晚上和周末要忙学校里的事情,自己很少能参与一些社会活动。网络上,曾看到一个已经工作三年的教师描述自己工作的前三年:“今年我才确实知道自己都做些什么,前两年事情实在太多,除了跟教学有关的事情外,我们根本就什么都干不了。当时我真不知道教师哪还有时间处理家庭事务和朋友关系,我觉得非常的累”。新教师被这些实际的困难交织在一起,如果新教师没有学会协调和处理这些事务性事情的方法,那么,他或她就很容易陷入疲于应付的境地。

五、学校和有经验的教师要给新教师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及时帮助

那么,有经验的教师或者学校应为新教师提供怎样的帮助呢?

首先,要确定新教师的工作需求,鼓励新教师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技能。学校要教会新教师应对课堂纪律与课堂管理,恰当地鼓励和激励学生,为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学生提供有效服务,学会有计划地组织课程和安排时间,学会与家长、学生、同事及领导的沟通,告诉新教师学校的工作程序和规定有哪些,能独立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例如,应对课堂纪律,有个新教师这样描述他所面临的情况:“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告诉学生保持安静,我都没有时间来回答他们的问题或检查他们是否理解了我的要求。那些想学习的孩子总是被其他的东西或行为打扰,我觉得自己对他们很愧疚……这让我们觉得很受挫,这也让孩子们很失望。而且这是恶性循环……我觉得是我导致他们的成绩下降。”

新教师必须创造一个有秩序的学习环境,要认识到,一般80%的学生的表现是好的,并且不管教师维持纪律的方法如何,他们的反应都是积极的。有5%的学生总是表现不好,并且大多数一般的纪律策略和课堂管理对他们都不管用。大概有15%的学生处于中间。对于这些学生,要有一套明确的期望和后果处理方法。如果教师秩序要求不够明确,他们就会影响整个班级其他人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注意从课堂小事入手,并且管理在行为发生之前。例如,要重点解决学生以下的一些不良行为:注意力不集中、不必要地说话、在教师里随意走动、上课时大声说笑、不诚实的行为、偷窃、侵犯他人或打架、破坏公物、违抗权威等。所以,新教师要学会预防为主的策略。及时确定课堂的规则、规范和程序,学生的座位、可用可吃的物品、保持教室干净整洁,并把这些很好地传达给学生。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正确的,如果他们的行为不正确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另外,适合学生需要的、设计合理的、有激励作用的学习活动,可以减少与学习无关的行为发生。

六、新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近日,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我觉得这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书中谈论的每一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都会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和精辟的教育理论来加以分析。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常会遇到的困惑,作为一名新教师,面对着纯净如白纸般的孩子们,如何帮助他们成就自己,书写辉煌的人生,我时常感到迷茫。于是,我就趁着周末空闲,翻开来细细品读,不由得沉浸在书中的一个个故事里,一次次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情怀所折服。

书中谈到“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由此可见家校配合是如此的重要。这不禁让我想起开学初的第一节课,教室第一排座位坐着个又黑又瘦又小的男生,他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见我进来,他那一双黑溜溜的眼睛直瞪着我,看着这么瘦小的孩子我还以为是走错班级了呢,一问之下才知道他就是本班的小杰。看着他那么瘦小的个头,我心里莫名地对他升起了一股怜爱之心。可是一节课过后,这股怜爱之情就荡然无存了。课上,小杰就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但他不是在认真听课,而是微微仰着头,直愣愣地盯着前面看。从他那迷茫的神情我就知道课堂上讲的内容他是完全没听进去的,要我多次提醒,他才稍微回神那么一两秒,之后又恢复到原来走神的状态。课后,我把他叫过来办公室,一开始就用训斥的语气批评了他一番,不知是被我吓坏了还是他根本就不说话,接下来我问他问题他都不回答,我跟他说话他也不理会我,甚至几次作业中,他都不能按时完成。这下可真把我急坏了,我连忙跟他妈妈联系,最后才得知原来他是离异家庭的孩子。长时间以来,让小杰一直极度地缺乏安全感,也因为没能得到家人关爱和陪伴,变得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呀!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陪伴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一个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就缺少了与世界交流的窗口,慢慢地便会变得内向孤僻,就想自己躲在黑黢黢的房子里,感受不到世界的温暖与美好。这次与小杰妈妈交流过后,他妈妈也表示要多关爱孩子,有事多跟老师沟通。

“别人遇到困难或是出现过错的时候,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人们出自内心真诚的帮助而不是教训。”从那以后,我对他的行为也就更加包容了,课堂上一旦发现他有不好的举动,我就会走到他跟前摸摸他的头,课后也会立即请他到办公室交谈。午读时他会静静看书做摘抄,我就会立即表扬他,并将摘抄贴于“学海拾贝”栏,那天我发现到小杰眼角偷偷地瞟了我一眼,嘴角边露出丝丝微笑,我心里特别高兴,因为我知道我的爱奏效了。接下来的几天,小杰虽然还是偶尔会发呆,但是更多时候状态还是不错的,课后帮他辅导作业,他也能配合。“家校合一,创造奇迹”孩子正慢慢地变了……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所言:“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家,始终行动得像一个组织得很好的交响乐队一样,那么,教育的利剑和长矛往往为之交锋和折断的许多问题,就会非常容易地得到解决。”是啊,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每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方法受到很大制约,“一刀切”地施教肯定不行。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当中,做一个有心人,全面地观察了解他们。既要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又要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除此之外,还需要尊重学生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这就需要老师用一双慧眼去关注学生,用满怀爱意的目光去看待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提到“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深有感触。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想必班级里调皮捣蛋的孩子是最令老师头疼的。作为教师,总是习惯以一把相同标准的尺子来衡量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要求孩子都是优秀的。可是,我们忘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孩子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班上小涛同学开学初动不动就摆出一张臭脸要跟同学打架,同桌是一个换了一个,课间同学对他的告状也是一波又一波,课上却是无精打采地趴在桌面上,真所谓“课上一条虫,课后一条龙”呀。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我,新手上路就遇到这么棘手的孩子,还真心力交瘁,我发现每次的批评教育都无济于事,我就想,我是不是该换种方式去对待孩子。于是,我决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一次大扫除中,小涛积极主动承担起擦玻璃的责任,他那忙前忙后积极干活的样子,我不禁对他竖起大拇指,过后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毫不吝啬地表扬了他一番,一下子那副闷闷不乐的表情不见了,灿烂的笑容立即出现在眼前。我借机找了他谈话,发现到这个孩子其实不是真心想捣乱,而只想引起老师关注,我问他:“如果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最想干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当值日班长。”噢,天助我也,正有此意呀,我总算心里有底了。于是我就让他当周三值日班长,带领同学们早读。从那以后一到周三早上,总能见到他早早来到班级带领同学们早读,还把班级桌椅排列得整整齐齐。每每这一天我都会大力表扬他,不过我也偶尔会发现到他欺负同学,毕竟改掉一个坏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和其他学生的矛盾依然不断,我也就随时准备着说服教育。因为我坚信,我的付出定会见证一个孩子的成长!当太多的责怪、冷落过后依然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时,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真正地把学生看成一个孩子,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成长中难免会犯错误,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并且用成长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和解决事件,可能我们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东西。只是很多时候可能需要更漫长的过程,更揪心的等待。好的教育,既要让已经很好的孩子有更好的发展,也要让暂时不好的孩子,找到好的方向,找到变好的信心。

“一个春天有千万朵玫瑰,可是,对一朵玫瑰而言,却只有一个春天。”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每一朵花都想要开放,只要我们能多一些积极、美好的期待,多一些坚信,或许真的就“一切皆有可能”。

拥爱满怀,静待花开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五亩乡中心小学

张雅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5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观”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依次为: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可以看得出,家庭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他认为,“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教育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的。苏霍姆林斯基还科学地指出:“人的幼儿时期是一生中最为敏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若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日后就很难弥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

对于家庭环境,苏霍姆林斯基作了尝试性的改变:他在自己的帕夫雷什中学里设立了“家长学校”,并向家长们传授“父母教育学”;孩子在校念书十年,父母则要上“家长学校”十三年,也就是早在孩子入学的前三年,父母就要上“家长学校”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了。他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有二:一是科学史上三十二起“狼孩子”的遭遇证明:尽管这些孩子具有人的天赋素质,但由于缺乏人的养育环境,致使没有一个能回到正常人的行列中来,可见幼年时期所处的德智体美环境的重要。二是学前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为学龄期的学校教育打下了基础;学龄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为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便利;各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有免除学校“再教育”、甚至社会“再教育”的可能,而“再教育”往往是使学校和社会最感头痛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实践证明,他改变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的做法是成功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建立“学校-家庭教育体系”是苏霍姆林斯基给后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教育遗产,这一理论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准则,只有当我们重视了家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得心应手,孩子们得到的教育才能更全面。

二、做家长的合作伙伴,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教育是一个整体,家庭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工作中,应该主动取得家长的支持,不要把家长当作助手,而应该视为朋友,别忽视家长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尊重他们,常常与他们沟通,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经常给家长提供一些培养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同时,还要积极地与家长配合,肯定其子女的进步与成绩,恰当、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共同研究教育措施,与他们保持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会成为孩子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因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共同成长。我从自己的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给家长一些帮助

在与家长的日常接触中,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办法,孩子不但不听话,学习成绩也不好;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平时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但没有任何效果;还有些家长妥协于孩子的无理取闹,感到束手无策。从对学生们的调查中得出了相近的结论,他们认为,大部分家长在教育自己时,总是用居高临下的态度,而很少用平等的方式与他们交流。同时,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较多地关注成绩,学习不好,就严加训斥;表现有进步,就百般宠爱,孩子越来越任性,家长的管理也越来越难。遇到有这种忧虑的家长,教师可以帮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换一种思考来教育孩子。

班里有一个机灵活泼的男孩子,他是五年级时转来的,当时他妈妈告诉我,孩子脾气很倔,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这次转学也是因为任性和不服管教,家长很伤脑筋,满脸的无奈。在后来的相处中,我也领教了他的“厉害”——不听话,与同学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看到家长那失望的神情,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尽全力帮助他们。一次又遇到他闹情绪,我采用了“冷处理”,他怄气,我也不理他,后来在妈妈的再三劝导下,他勉强地承认错误,我借着这个机会,给他讲道理,告诉他家长有多辛苦,父母对他充满了希望,他却让父母非常担忧……他妈妈听到这些,不禁热泪直流,孩子的头也越来越低,肩膀有些战栗,我知道他哭了。临走时,我对他妈妈说:“孩子一定能改,要对他有信心,多和孩子谈谈,听听他的心里话。”后来,这位妈妈遇到教育孩子的问题,就及时来与我交流,孩子的表现越来越好,现在的他简直是人见人爱。

2、给家长一点信心

在我们的工作中,难免遇到那些父母离异的孩子,他们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性格和行为上都会存在一些偏差,家长也慢慢地忽视了对他们的教育。但是,这些孩子的内心是非常需要关心的,只要我们教师做到善解人意,就一定能帮助孩子从阴影中走出来,当然,这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我们班就有几个这样的小调皮,其中最让我头疼的是一个在学习上充满惰性的孩子,他的妈妈因为他的顽皮、懒惰而对他无可奈何,甚至劝我:“陈老师,你不要管他,这孩子没希望了。”我听了哭笑不得,现在到要我来劝她教育孩子了,我告诉她:“孩子的路还很长,你将来还要享他的福,你能眼看着孩子没有未来吗?我们一起努力,孩子一定能改好的!”现在,孩子的表现虽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但是,他的妈妈已对他有了信心,我相信,孩子的未来也会非常美好!面对学习差,不守纪律,整日坐立不安,上课小动作不断,常惹是生非的孩子,家长会由失望到绝望。此时此刻,教师一定要及时地与家长沟通,给家长信心,给家长鼓励和支持。只要我们与家长以诚相见,以心换心,真心实意地交流,就一定能扣动学生心中的琴弦,奏出最美的乐章!

3、给家长一些方法

儿童期孩子性格的可塑性强,这个时期父母的言传身教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孩子的脾气个性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时,父母则是当之无愧的启蒙老师。如今的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在教育问题上,家长由于无前车之鉴,再加上工作繁忙,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显得有些迷茫。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使孩子不服从家长的管理,甚至有的离家出走。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家长心急如焚,但又无能为力。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指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在家长会时组织他们进行交流,探讨育儿心得,让家长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是十分必要的。

昨天,我接待了一位家长,他的孩子顽皮好动,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有点儿“暴力倾向”。他爸爸告诉我,他经常与孩子交谈,有不对的地方会立刻给他指出来,但是他总是会强嘴,一般情况下不打他,犯错误时,就会狠狠地教训他,如果表现好了,就带他出去玩,吃好吃的。我听到这些,不禁为孩子担忧,也为这位家长担忧,我告诉他:“你这样直接地给孩子指出不足之处,他并不一定愿意听,如果你先鼓励,再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一定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再说打孩子的做法,这样只能让孩子学会‘以暴制暴’,他的朋友会越来越少,孩子的性格也会越来越孤僻,只会更不服管教。“家长听后,连连称是。我相信,他再与孩子沟通时,一定会有更多发自内心的交流。

4、给家长一片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在家长的眼中,教师是最了解孩子的,特别是班主任,常听到家长说:“我家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了。”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苦心之外,也要善加利用,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式的关系,家长和教师必须致力于共同的目标,成为教育和社会改革的主力。在与家长的合作过程中,应该努力为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营造一个完整、没有阻碍的空间。教师更应该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让家长感觉到,你是以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的。

家长会上,我向家长郑重承诺:“我从来没想过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希望家长也不要放弃。”我向家长介绍“亲子沟通‘六要’‘六不要’”,向家长推荐教育孩子的书籍,向家长转达孩子们的心事,我甚至还给家长布置过作业,请他们写写孩子带给自己的快乐,这一做法,缩短了亲子间的距离。

家长会上,我以这样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各位家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更离不开孩子的自身动力,只要大家的劲往一处使,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灿烂的明天。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引导孩子顺利地从童年走向少年,健康地学习和成长。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你们的孩子,让我们共同努力!”

三、建立“书香家庭”,让阅读滋养孩子的生命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和记忆,在极大地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哪些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要求家长知道:“你们的孩子的智慧,取决于你们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精神生活中占着怎样的地位。”因此他要求家长自己不仅要读书,要为孩子读书,还要为自己的孩子建立个人的藏书室。”“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帮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则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他要求家长每一个月至少为孩子买一本书。父母的身体力行胜过千言万语地说教,父母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往往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让家长带着孩子一同在书海中遨游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6

寒假到了,可爱的孩子们走了,午后小女正熟睡,闲来无事,就从书橱里,随手翻开了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共100条。他是当代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著名教育。当我读至“要教会孩子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时,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这位教育家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像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他所提到的问题,犹如我平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领会后,让我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正如“要教会孩子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对孩子如何来发挥其求智的欲望。对孩子来说,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这和成年人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谁不考虑童年的这一特点,他就很难理解孩子的心情,经常会碰壁。在树林里度过一个充满阳光的夏季的日子,那就好像过了一辈子。不要用硬性规定的计划来束缚孩子,让他们去仔细地看看各种事,并且看个够。也许,你还可以把孩子放掉整整一个小时,让他们各自去干自己要干的事。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不如此就不可能有孩子的感知和思维。

请记住,在每一步路上,孩子的面前都可能展现出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这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他的全身心,他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就这样,孩子沉浸在童年的这种平稳的、缓慢的、但又不可阻挡的河流里,他会忘记了老师要求或父母要求做的事,但这一点又是毫不足奇的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要点 篇7

一、真正做到把儿童当儿童对待

1.尊重学生的天性和个别差异性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脑力劳动时, 一方面总想把教学教育规律机械的运用到学生身上, 而她们往往忽略了学生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 而是现实意义上存在的, 是一个富有灵魂的独立个体, 是伴随着出生之后所具有的一种天性, 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积极的去找寻, 并且能够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或手段去尊重和发挥。另一方面教师往往只关注于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 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而往往忽视了学生之间都是有差异性的, 每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想维护和实现的自尊感, 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通往这个成就可能会经过不同的道路, 教师要意识到这一点, 不能机械的为学生规定好固定的道路, 而是要遵从学生身上的差异性去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路径, 因材施教, 真正做到使教师的教学适应和发展每一个学生。

2.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

教师在理论上熟知, 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年龄特征, 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要适应并促进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 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教师在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时并没有遵循到这一点, 而对于一个好教师来说, 这是必须遵循到的。因为教师这个职业非常特殊, 它所面临的工作对象是处于正在发展中的, 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又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 这种特征体现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教师只有在实际工作中考虑到了这些方面, 才能更有效的开展工作。譬如在小学生阶段, 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没有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这时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直观性的方法, 多使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教具, 以及多媒体等, 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而面对初高中生, 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抽象概括水平也很高, 这时教师可以多采用启发性的方法, 多抛出一些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3.尊重学生的需要, 提升学习兴趣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全部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就需要教师去关注于学生需求的各个方面, 针对这几方面去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 并能尊重于他们需要的, 帮助他们合理的建构出来。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 教学更应当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学习效率更高。面对如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众说纷纭, 而我认为, 激发学生兴趣不应是教师刻意为学生设计的固有情景, 首先应是将学习的主体权利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在这过程中找到乐趣。其次发现是兴趣产生的重要源泉, 教师要经常性的抛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 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是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 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知识并不是死板的无用的, 而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就感, 进而找到学习的兴趣。

二、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

1.讲好每一节课

讲课很容易, 但是讲好一节课很难, 需要教师课下做很多准备。备课, 通常教师都会根据教学标准并结合课本中的内容备课, 但是要想讲好一节课这是远远不够的。课本知识少之又少, 教师需要以它为起点, 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拓宽知识面, 真正做到用终生的时间去备一节课。上课, 每一名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上课也各有千秋, 但是大多数教师在上课时都认为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掌握并回答上了老师的问题就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却并没有把学生的知识当成一种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的内驱力, 于是出现了教师认为学生具备了能力其实不然的局面, 也因此造成了学生能力与知识关系的失衡, 即表现为学生还不具备掌握这些知识的能力, 教师却拼命将更多知识灌输给学生, 最后造成学生拥有知识, 却没有能力。针对于上课的教师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 教学艺术都耳熟能详了, 但是有几个教师培养出来的孩子是具备高能力的, 这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

2.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几乎伴随着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 并且在每名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是起到至关作用的, 所以教师要主动承担起这个重任, 积极的引导学生, 做学生的引路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尽力剔除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的部分, 并且能够在课上用独特的教学吸引学生, 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 使学生认同你、喜欢上你, 从而发挥出榜样的作用。其次, 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在心里明白, 你的职业做的好是育人, 做不好是愚人, 教师在讲台上面对的是许多学生, 而在学生那里却只有你一个教师, 所以学生是没有选择性的选择了你, 由此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要真正做到感同身受的去关心和帮助学生, 不要吝啬你一句赞美的语言, 也不要放任自己任何一次不理智的行为。最后, 帮助学生去做好每一个选择。学生在发展阶段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 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帮助孩子去看清每个选择背后可能面临的结果, 帮助学生权衡每个选择的优势与劣势, 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帮助他, 引导他, 从而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理智的做出选择。

摘要:教师, 一直以来承担的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而由于教师角色的特殊性, 这个行业也变得更加高尚光辉起来, 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却并不简单。本文根据实际的师生之间交互活动, 通过对学生性格及教师教学的分析, 进而引出对教师职业的反思。

关键词:教师,学生,责任

参考文献

给青年教师的几点备课建议 篇8

备课,这一环节无疑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不能充分地备课就谈不上好上课,更别说上好课了。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师,一定会在课前充分地作好准备,一个求创新求进步的教师面对曾经教授过的文章也一定会进行教学反思,根据新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补缺补差,求新求变,而不会年年翻“老唱本”。而作为刚走上讲台的教学“生”手,更是应该充分备课,可是由于经验不足,往往备课效率较低,教学效果较差。笔者从教之初也有这样的困扰,或拿到课文无从下手,或眉毛胡子一把抓,或盲目死板套用现成教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终于取得了一些小小的进步,如今面对新文本已经能够迅速形成教学思路,准确确定教学重难点,完成有特色有个性的教学设计。由一位教学“生”手逐渐成长,虽谈不上成为了教学能手,但至少也是一名教学“熟”手了。这其中的一些心得,希望能给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一点小小的帮助。

备课,首备文本。文本是备课和上课的依据,只有反复阅读才能让自己对其有体会有认识,这样在查阅其他参考资料时才能判断优劣便于选择。(当然这种优劣的评价是很带个人情感色彩的,但语文本身就是一个体现教师不同教学个性的学科)此外,对文本熟悉也便于在课堂上具体操作,不至于难以很快找到学生突然提出的文句,甚至连自己要找的文句一时都找不着,造成不必要的尴尬。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能侃侃而谈,海阔天空云言八方之前,首先应该是能对课文里的语句信口拈来,特别是那些要求学生背诵的语段,教师要能做到在引用时是流利地背出来的而不是捧着课本读出来的,比如笔者在教授《琵琶行》《荷塘月色》《记念刘和珍君》《过秦论》时都可以完全脱离课本,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或深情绵邈,或痛心疾首。语言的自然流淌,让情感释放得更真实畅快,不仅给学生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语文课堂充满着感染力,学生能情动于衷,也就自然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习的主动性形成了,学习效果也就出来了。

备课,次背教师教学用书。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提供了很多权威的教学资料,更重要的是每一课它都指出了教学目标和重点,这使得我们的教学不至于全盘通杀。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文本,每一篇都是精品,每一篇都是典范,每一篇都有许多值得师生共同探讨和学习的地方。但新课标的教材内容大增,可教学课时有限,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也没必要面面俱到。笔者在刚教学时,生怕自己有遗漏,生怕自己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不全面,因此每次备课都准备很多教学资料,将每篇课文都讲解得全面而通透。结果是笔者和学生都很累,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而如今,笔者在备课时是紧紧扣住教参的教学要求,抓住其提出的目标和重点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既不至于被众多资料弄得头晕,学生在学习时也学得少而精、少而透。在人教版必修二的散文单元中,笔者根据教参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重点让学生在《荷塘月色》中学会鉴赏手法多样语言精美的写景散文,在《故都的秋》中学会鉴赏文字简洁平实的写景散文,而在《囚绿记》中获得了全新的写景方法。三篇与景有关的散文给了学生三种不同的收获,有限的文本,教学者去同就精,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最亮的点,交给学生作为引路的灯,照亮远方前进的路。以教师教学用书为准绳,一课一得两得,已经是笔者目前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理念。

备课,三各学生。因材施教一直是教师们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针对学生的特点来备课也是笔者在备课时很注重的。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各个班级的学习习惯和氛围也是各有差异的。教师备课如果千篇一律,不把学生的特点考虑进去,那么在上课时就很有可能唱独角戏,或者是对“牛”弹琴。笔者目前教授一个文科班一个理科班,文科班以女生居多,学生文字理解能力较强,自觉性也教高,理科班则反之。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授古文时,文科班学生回家自读原文,不能理解的地方在课堂上提问,教师当堂解答再强调重难点,而理科班学生则全是在课堂上完成课文的口头逐句翻译。这样文科班学生课堂上节约出来的翻译时间用以进行其他更深层次的教学活动,用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而理科班则较扎实地完成了古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备课,四各自己。教学,既应有共性,也应有个性,教学内容如此,教学方式也应如此。在备课设计教案时,教学手段就应是自己得心应手的,善于朗诵的就多范读,善于写作的就多写例文,电脑高手就多设计多媒体课。笔者擅长朗诵,曾低声吟读《祭十二郎文》,让学生潸然泪下,也擅长模仿,在上选修课《语言文字运用》方言篇时,曾把七大方言的代表方言说得有模有样,赢得满堂喝彩。笔者还擅长唱歌,在教李煜的《虞美人》时,先播放邓丽君所演唱的该词,然后告诉学生邓丽君没有笔者本人唱得好,因为她没有老师对这首词理解得深透。学生带着深深的悬念和期待,认真学完该词。当最后笔者投入地清唱一曲之后,获得大家诚恳地认同,虽然音色没有歌星甜美,但老师确实比歌星唱得更悲婉动人。(当然以上这些方法也只能是课堂上的辅助手段)老师选择自己擅长的,在课堂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声情并茂。教师做得精彩,做得出色,学生才能深受感染,才能投入地去学。一旦投入了,还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达不到呢?

最后,教师还得备课外资料。这种“备”,不仅仅是针对即将要上的课文临时翻阅资料进行适当的补充,更重要的是日常的长期的不间断的多方面知识积累。学生对语文老师的期望值是很高的,在他们心中,我们应该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纵谈八方,能学贯中西。其实这种期望并不过分。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灵动起来,充实起来,想让学生心悦诚服地跟在我们身后活跃起来,探求起来,我们首先得让自己丰富起来,博大起来。而这不是一日之功,它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毕生的努力和追求。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 篇9

他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是的,他正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学,有一个女孩为了给病中的祖母带去欢乐和宽慰,在学校的暖房里采摘了那朵为全校师生极为钟爱的蓝色菊花,她决定让祖母看后就还给学校。当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后大为吃惊,但了解情况后,他感动地说:“孩子,你再采三朵吧!一朵送给你自己,为了你这颗善良的心;两朵送给你父母,为了他们培育出一个善良的人。”这个本该受到批评的孩子竟然得到了赞赏,这就源于他对善心的呵护,对自尊的维护。一个生命,无论是强大的、弱小的、高贵的、平凡的、聪明的、愚笨的,作为人的尊严,永远是无价的。我们说,德育的最高境界是塑造美好的道德人格,道德人格的树立却基于人的尊严,人的尊严却是在尊重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总之,没有尊重,就没有德育;不懂尊重的老师,是决计培养不出道德高尚的学生的。给学生更多的信任,更多的期待,更多的宽容,更多的赏识,那么我们将收获的是教育的奇迹。这位教育大师,用他对孩子的信任和关爱重塑了一个个幼小的心灵。在他眼里,每一颗心灵都是可以趋于真、善、美的。而且他总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

《给年轻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0

这本书针对性很强,特别适用于年轻教师。没读书前,我认识不到自己走入一个个误区之中,可是,通过现实的实践之后,我感到我正在走入一个一个误区中。通过读这本书,认识到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读的书很多,要学的理论很多,实践起来更是要一丝不苟,最后,还要认真反思,让自己做得更好的方法。

先说说我的误区吧。其实年轻教师就像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他怕自己做得不对,不好,一味模仿老师表扬过孩子的样子,以为模仿就能够让自己成功,让自己达成老师喜欢的样子。却不再思考为什么这个行为好,这个行为不应该出现在学生中,动脑思考,是他们反应不及的一个思维缺陷。作为年轻的老师,我就进入一年级新生的误区,以为一味从老教师身上学习具体的方法技巧,一味的照搬照抄就能够达成目的,找到一抓就灵的偏方,达到想要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这是错误的,因为我没有思考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得理论是什么呢?比如,校本研究课上,我认真听其他老师的课,观察他们对学生的评价,但是,一节课有几次评价,评价要达到什么效果,这些都是年轻教师应该思考的地方,怎么样思考呢,我想我应该找到了身上的不足,就是读书来弥补,读书用来掌握先进的科学理念,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创造成功的方法,从书中不是找依赖现成的经验,而是用优秀的经验进行反思,进一步举一反三。本书中有句话。轻视理论,懒于学习,囤点招数,想走捷径,反应了年轻人的浮躁,这句话,如果放在之前看,我一定仅仅关注,我不能浮躁,我要一步一个脚印,但是现在我才明白轻视理论也是浮躁不负责的表现,我希望我的认识不要太晚。所以我很认真读了这本让我当头一棒的书。本书籍首先讲述了年轻教师的困惑,想做尽善尽美,而在“琐碎”“重复”面前举步不前,但我们可以在“矛盾”中寻求发展,矛盾就是哲学中一分为二的思想,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来提高自己。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公平,需要一碗水端平,在工作中,具有高尚的责任感,应该表现在自己应该做、可能做得范围内,做得好,做得深。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激情也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素质,教师心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只有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中点燃起理想的火焰,塑造优美的灵魂”。本书对这段文字举的案例是,语文教师讲《井冈山》,二百名战士为了新中国牺牲生命的故事,老师讲到这里,情绪十分激动,延伸到,他没有带好班,辜负了战士们为新中国贡献生命的话,学生们看到老师的泪水,感受到了老师的情感,之后,学生非常安静直到下课。这些均体现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言行一致对于学生是相当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要“采百花之密”即善于向优秀教师学习。我们要长期扎实的实践,顽强自觉的学习,就是勤奋读书,联系实际的思考,就是反思,充满个性的创新,和教师密切的联系,就是发挥团队精神,也要求对个人负责,就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于年轻教师,应该掌握扎实基本技巧,逐步了解理解并树立正确的理念,我读过一段文字,语文识字课上,学生发现“蚂蚁”“蝴蝶”“蜻蜓”“蚯蚓”等昆虫的名称都有虫字旁,这时老师和学生表现出一样的惊喜,学生编出“蟒蛇地上找吃的,白兔地上蹦蹦跳,母鸡窝里在下蛋,蜗牛树上睡大觉”的儿歌。老师坦率而又热情的表示:“这么好的儿歌,我都写不出来”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情感表现得如此自然,如此得当,这样才能在细微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真诚肯定,记得我讲完《认识时间》赵老师给我评课时,肯定我说,我学会了倾听。在最初的时候,我每次讲课之后,评课时候,老师提出的建议就是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后来我有意识听别的老师如何倾听学生的发言,然后在运用到自己身上。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要点 篇11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学活动;学习效率

一、《给教师的建议》

该书目录由100个子目录组成,每一个子目录都涉及教学中的每一个方面(如目录2涉及了教学中教师时间的分配),就像100篇小短文。本书所使用的语言极其通俗易懂,内容既多又全面,一旦涉及教学方法之类的,作者都会给出具体的事例,如具体指出某某教师所教的某某班某某同学使用该方法之前和之后的情况对比,适合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爱好者阅读以借鉴。该书是一本教育经典著作,笔者现在主要谈谈以下几点最能吸引笔者的教育观点。

第一,作者认为,儿童在小学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以下五种工具:读、写、算、观察和表达。读书、写字、算数是最基本的,儿童最应该掌握。同时还要学会观察周围的世界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掌握这五种工具,儿童才能在以后的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社会中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理解所处的这个世界。

第二,儿童应当学会思考。不管是面对写作,还是面对阅读,儿童都应当在写作和阅读的同时学会思考,很多儿童之所以写作和阅读存在很大问题,就是因为没有思考的缘故。只有思考才能促使儿童的脑力劳动,才能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

第三,画图是一门很好的方法。作者这样认为,很多儿童之所以阅读、算数有困难,就是因为没有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连贯、形象的东西。可以让儿童把刚刚阅读的童话故事画下来,把需要解答的算数应用题画出来,这样的话,对儿童来说,阅读和解答算数就不再是看那些在他们看来难以理解的文字了,而是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第四,关于课堂的任务。相信很多人都讨论过这个问题,在课堂里,究竟要完成哪些任务。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都会认为一时半会说不清楚,因为课堂任务是如此之多。而且,不同科目的任务也不一样。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自己三十多年的经验指出,在课堂上,教师其实只需要做两件事:一是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是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两者之中,主要的任务是后者,前者只不过是实现后者这个任务的一个工具而已。关于第一个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掌握这些知识。那么,究竟什么是掌握知识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少年学生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掌握知识。笔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就是掌握知识。那么,如何掌握知识呢?关于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没有直接给予人们一个准确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帮助人们理解。他将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弃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只有让学生实际地干,他才会开始掌握知识。

二、《教育心理学》

本书中所谈到的很多东西早就已经被学者讨论过多次,如学习理论的各个流派、学习策略与培养、学习动机、品德等。因此在这里,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再来重复谈已经谈过多次的内容。然而,在本书中,有一个概念是非常能够吸引笔者注意的,那就是——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指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中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来完成实际任务或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评价。因此,它是一种重要的真实性评价。同时,表现性评价着力于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与传统测验考试这样一种评价方式相比,它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它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全方位表现。所以,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形成性评价。与传统的考试相比,表现性评价的优势主要有:(1)表现性评价测验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2)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全方位评价;(3)表现性评价无统一、固定的方式;(4)评价标准灵活,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有效结合“自评”和“他评”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的应用极其广泛也极为有效。笔者认识一位姓胡的英语老师,在给学生上写作课的时候,就运用了这一评价方式。

胡老师在教授写作的时候,通常选用的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中的东西。而且他认为,只要你能把每个句子写好,自然就能把整篇文章写好。所以,他通常都是让学生写3个英语句子即可。一次的英语写作课上,胡老师一进来就问大家爱不爱吃酸辣粉,大家都说非常喜欢,于是任务就来了。他让每个人回想酸辣粉是如何从滚烫的锅里到碗里的,就这一过程,用3个英语句子简洁、准确地描述该过程。面对如此有趣的写作,同学们都兴奋极了,大家非常认真地回想该过程,然后写下来。当学生写完后,胡老师并不急于把作业收上去,而是让每个学生与其他的学生交换作业,互相批改。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大家互相指出对方的作业有哪些错误,互相看看对方的作业中有哪些比自己写得好,几分钟后,胡老师才将学生已经批改过的作业收上去,再逐一点评。这样能够学到实际在东西的方式,学生特别喜欢,在课后,学生经常还去找这位老师探讨关于写作的问题,学生们写作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写作成绩自然能够快速提高。

由此可以看到,将表现性评价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和生活中,能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不仅测试了学生学到的知識和技能,更能够评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更能够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莫雷主.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汪小红(1987—),女,汉族,四川达州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上一篇: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及反思下一篇:《巴别塔之犬》读后感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