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

2024-07-03

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通用13篇)

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 篇1

《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读书心得(转载)

这段时间阅读了《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这些建议给所有的新、老教师及时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该得到的帮助和培训:为“教”和“学”提供即时而有效的指导;为新教师提供各种实用的教学技巧;促进新教师和教师指导者之间更多的探讨和互动;为老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方法和案例;为任何有意于自身提高的教师提供了素材。这些建议和一些观点,对于当前的数学教育者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帮助。数学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几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又有多少教师真正思考过,数学教学,我们应该追求什么?

《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数学课堂教学增添了很多活力,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这些都是适应时代发展和需求的,但是,我们却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纪律都似乎变差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呢?文章作者说到:“把复杂的数学知识教得非常简单明了,让数学课散发数学特有的魅力才是数学教学所应该追求的境界。因此,数学课只有追求更高层次的简约求实的境界才会彻底解放学生,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为学生的教学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

我想,数学教学内容首先要精简和目的明确。一节课40分钟,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特别是抓住课的本质内容,就会显得既精又简。以五年级下册的《分数的认识》为例,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解决来自学生的三个问题:①学什么内容?②分数的意义是什么?③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作为教师把握了这三个核心问题,也就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课堂内容就相当清爽、简洁。其实,教师若能抓住这三大问题,教学内容就一定能处理得得心应手。

其次,教学过程要简化。数学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有些教师的课堂设计使许多原来简单的课堂变得纷繁复杂。有些教师为了“作秀”,特意设计一些障碍与陷阱,搞到学生大半天摸不着头脑,反而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应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比如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平均分饼,动手操作,了解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教学过程简洁明了,轻重得当,没有那种费尽心机联系生活只为理解某一概念的做法,收获甚好。

再次,使用教学媒体要适当。起初,多媒体的使用很流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实践证明,过多使用多媒体会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还会削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和利用。多媒体课件不是万能的。我们还是要以常规媒体为主,多媒体为补。有些教师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到了没有多媒体就上不好课的思想,这是不合乎教育教学规范的。关键时候可以用用,比如:一些几何知识的教学,像圆的面积,把它等份成32份或64份时,这是我们实际较难操作的,用多媒体显示就比较好。其实只要我们吃透教材,把握好学生,课堂教学照样可以很成功。

总之,任何学科的教学,我们都应该先认真想想,我们的教学应该追求什么?然后将各种知识有机整合,把内容更为经济、更为活力、更为简约地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以低成本取得高收益。

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 篇2

一、教学生用已知的理性知识类比新学知识——类比教学引导法

类比推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之一, 它能帮助从已知事物的有关理论建立假说去说明新事物;用某些已知的属性来说明未知的属性, 以增强说服力, 使人们容易理解, 类比是化学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例如, 把初中已有的物理量质量、长度与物质的量进行类比, 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 又把1 mol与1打进行类比提出了阿伏加德罗常数.再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时, 高中阶段要求多角度认识和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其主要要求有:一是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 二是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三是从初三的“得氧失氧”观点过渡到“化合价升降”的观点, 再上升到“电子转移”观点, 这种思维的变换, 使概念不清的学生感到更加困惑以至无所适从.因此笔者在处理教学内容时, 结合H2还原CuO的实例, 对于氧化与还原、被氧化与被还原、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性与还原性、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等概念与初三所学进行类比.再引导学生上升到化合价升降的观点, 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在此基础上, 带领学生复习元素化合价升降与原子或离子的电子转移关系, 并上升到从电子转移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从而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氧化还原反应, 在循序渐进中真正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高中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已经熟悉的类比法, 借鉴初中教学的做法, 来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例如高中的“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很难理解, 但类比了初中的“溶解平衡”与以及物理中的“速度”后,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高二的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常只讲一种代表物而后推广一类, 这其中运用的就是类比法.

二、加强记忆策略的教学, 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1. 图式记忆

很多知识用图式表示出来, 既能便于理解物质间的内在联系, 又能够对一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例如学习“物质的量”一章时, 就抓住物质的量这条主线, 将该章中各个概念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图梳理清楚, 对全章内容都理解清楚了.如图1所示.

图1是了解物质的量的核心, 围绕它有许多概念及有关计算, 而桥梁是物质的量.

2. 对比记忆

对比记忆就是分析联系各种物质、各种概念之间相似相异比较的记忆, 在比较过程中, 分析判断加工, 信号多次强化, 各事物在大脑中建立联系, 使记忆的事物持久.例如有关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系物的教学就可以采用对比记忆的方法.

3. 归纳记忆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在初中只介绍某一种物质的性质, 一般不考虑物质的结构, 只是按其类型讲授, 学习总结规律.在高一第一学期也和初中类似只介绍某一种物质的性质, 如钠、氯的性质, 也从实验中总结出来Cl2、Br2、I2氧化性的差异, 还可以以物质结构为主干, 根据元素周期律, 从结构推理出其性质变化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笔者在教学中先引导探究的路径, 再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推理猜想, 假设其性质变化规律, 设计实验并实施, 验证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交流信息归纳小结, 进一步验证Cl2、Br2、I2单质氧化性, 阴离子还原性的强弱, 从而形成科学思维的方法, 归纳总结出元素化合物学习的一般规律.

4. 还原法记忆

还原法的实质是把认识引导到由抽象到具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可以通过实验把物质的性质进行还原.比如说钠的物理性质, 在初中时学生一般都采用记忆的方法, 而进入高中可以通过钠与水的反应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切取黄豆大的钠”, “钠浮在水面, 熔成小球”总结得出.很多物质的性质都可以由实验得到.如探究氯水中的微粒, 通过直观思维容易判断有:Cl2、H2O.然后实验: (1) 在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2) 氯水中滴加硝酸银, 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氯水中还存在:H+, Cl-, HClO, 而且可知HClO具有漂白性, 这些都可以通过化学实验的表象作用使学生明白.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与初中差异很大, 高中化学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化, 深度和难度加大了许多.但高一学生的心理状态还保存着孩提时代的痕迹, 贪玩、依赖性强, 进入高中面临在短时间内容纳更多的知识, 但课上练习消化的时间又少的困境.因此教师要把握住整体学习的进度.比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离子键、共价键概念及电子式表示等内容都比较抽象, 就要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 达到应用掌握的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 篇3

关键词:《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教育观;学生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52-02

一、课堂管理——“学会忽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1]不要把学生都想象成自己头脑中那个形象:不捣乱,每个学生都一学就会。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而课堂是整合这一复杂活动的载体。在课堂中老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教学内容,但是每一位老师都不是万能的,这就需要老师们有能在短短几十分钟的教学中抓住重点的能力,明确想要告诉学生的是什么。课堂时间很宝贵,如果总是纠结于批评学生,像打地鼠那样发现了一个问题就以最敏捷的身手狠狠敲打,那么老师就会筋疲力尽,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学生需要主动提升自己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的能力。单纯改正某学生个毛病并不是重点,培养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的能力才是教师应该关注的。秉承着这一思想,我们就会把观察的目的摆正,忽略五花八门的小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形成,这些知识和技能会慢慢转化为能力,学生会终身受益,沿着这个方向,教师的教学教学就不会“跑偏”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完美的个体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给学生时间,对他们要有信心,允许学生暂时的不完美,宽容地对待每一个有棱角的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慢慢发酵,或许几年之后他们就会成为一名优秀人才。

二、教学规则——“为代课老师制定计划”

有的时候我们想地当然认为自己已经将这些学生训练得很好了,他们循规蹈矩,但是没想到一旦更换其中一个条件,打破平衡,重新排列组合,结果也许就会南辕北辙[2]。作为目前一直在扮演学生角色并且很多年的我,也对于突然降临的新老师毫无抵抗力,不自觉地改变了之前的听课状态,将注意力转移到老师身上,跟原来老师不成文的约定瞬间烟消云散。如果把这一现象扩大到整个班级,那就会出现书中所例举的那样的状况。也许人们以前从没考虑过这是忽略学生该怎么做的后果,并把责任归咎于新老师,《给教师的101条建议》给我们的答案却是:因为教师没有告诉学生面对突发状况应该如何处理,以至于学生们手忙脚乱,好奇心爆棚,造成了混乱的课堂秩序。那么安奈特是如何处理的呢?他在代课老师来临之前制定了非常详细的计划,比如让一位学生负责欢迎代课老师,一位同学的任务是提醒每一位同学都不要忘记说“谢谢”,等等。这样,和谐的课堂出现了,学生和代课老师都很满意。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游戏在学生学习中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把代课老师上课作为一次“游戏”,让每个同学扮演不同角色,目的是使同学们明白如何接待新老师,如何尊敬老师,这样寓教于乐的方法正好符合了苏老的观点,在实际中也颇为有效。

三、课程指导——“评估方式要合理有效”

现如今高校多半想把学生评定进行量化,可是很多时候目标实在无法量化,我们就需要奉行“评估方式要合理有效”原则,选择恰当的方式。高校教育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如何生活的本领,有些本领是可以看得见的,不需要都写在试卷上考核,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生活也许比生硬的笔头更能检测他们的能力。动作技能一旦形成不容易遗忘,可是知识技能比较容易受到遗忘规律的影响,从这个维度来讲“真实”评估要有效得多。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我坚定地认为儿童在求知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原因之一就是儿童无法将知识运用,知识仅仅是安放在了他们的头脑中。”许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都存在误区,认为学生回答上来老师提出的问题就意味着他们掌握了知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对学生的能力做出了片面的和死板的评价。学生能够轻松地背下教条性的经验知识,也能够轻松地“倒出来”,但这并不表明他们已经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而他们因为能够“倒出来”就成为了其他同学的榜样[3],显然不合理。“真实”评估法的本质是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他们生活的必需的,只有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表明他们学会了生活,甚至能够更好的生活。

四、职业精神——“不要总以为自己是一个受害者”

有这样一则故事:A坐在车站等车,旁边放着她刚买的饼干,用来打发无聊漫长的车站时光。此时她身旁一位看上去十分绅士的男士,在她要伸手拿袋子里的饼干时他抢先从中拿出饼干吃了起来。主人公不太高兴,不过也没太在意。过分的是偷吃饼干被发现时,男士还冲她微笑点头,A被彻底被激怒了,抓起饼干袋离开了。当她坐上车打开自己的包时,才发现自己的饼干完好地放在里面,她终于明白原来自己才是偷饼干的贼[4]。从该故事引申到教师,当我们抱怨不公平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自己多么委屈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学生,其实他们才是受害者。他们没有选择地坐在教室中,成为我们的学生,别无选择地被老师灌输知识,可是我们却带着不满的情绪面对这些无辜的孩子,是不是太不公平了呢?苏霍姆林基曾问过一位刚刚完成一节精彩历史课的历史教师她准备这堂课用了多久,这位老师的回答是一辈子。苏老对这样的老师始终满怀敬意,他说他们的人生都是为了自己的每一堂课而准备,所以从来不会抱怨挤不出时间,因为这些老师每天都在读书、进步,他们不会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事。在知识大爆炸时代,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永远都只是沧海一粟,读书成为他们进步、充实自己的途径。

五、师生关系——“给学生比实际情况稍高一点的评价”

所谓“稍高一点的评价”,类似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不过安奈特所说的是对于学生的评价。“稍高一点的评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他们要求进步的愿望。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你可以做得更好,学生受到鼓励,前进的动力会更强,这远比在批评的压力下前进要好。学生不会记恨那个经常鼓励他的老师,这样老师就很容易走进学生的心中,老师的话就会成为他们认识生活的指南,成功的师生关系也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了。玫琳凯化妆品公司创始人玫琳凯·艾施曾说过:“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看,大黄蜂是不会飞的,但是大黄蜂不知道这个,所以,它们都没有放弃尝试。”[5]在大黄蜂们还幼小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就这样残忍地告诉他们未来到底在哪里,为他们框定了能力的范围,应该让他们自己寻找未来的方向,并且不断追寻,体验到未知世界带来的无限乐趣。在这个过程中,越挫越勇的也许更能创造奇迹。我们告诉学生要做得好一点,他们也许就会做得好一点,可是这“一点”却很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对于师生关系是这样说的:“教师对于师生之间的友谊构建是要付出许多的。”有些教师认为这其实是很容易做到的事,譬如带领孩子们去郊游、参观,去风景美丽的地方野炊,将美味与学生分享等,这些还不够吗?当然不够,跟孩子们建立长久的、彼此信任的友谊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教师必须明白这种友谊不是肤浅的吃喝玩乐就能获得的,是要用知识、技能、信仰、耐心去沟通,去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换句话说就是要在精神层面充实友谊,而不是看起来十分亲昵,实则没有精神的沟通[6]。

六、教师魅力——“建立一个与众不同的文件夹”

有些人会有一么个习惯,会把从小到大收到的祝福、纸条之类的有保存价值的东西收集在一起,不时地会翻出来看一看。这一次一次的翻阅都会有收获,因为每一件东西都承载着一段美好的记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应该有这个爱好,因为一封感谢信就是一枚强心剂,是见证我们教师魅力一步步强大的证据,握着这些证据才能坚定信念,不至于受到挫折就心灰意冷。不仅如此,教师日记也是一种很好的记录我们成长、发掘灵感、记录我们所爱的学生们一天天进步的载体,时常翻阅日记我们会让我们信心给增。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性格古怪的医生给一年级的孩子们量身高和体重的时候都会把数据详细的记录下来,并且已经坚持了足足27年,苏霍姆林斯基问医生这些记录的用意,他说记录孩子们的身高和体重是很有意思的,孩子们的平均身高增长了4.5公分,我再活三十年该多好啊!”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医生对于他的职业和孩子们的热爱,他把他的爱保存在了日记中。4.5公分——会对医学界意味着什么我不得而知,不过这一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许会有很多时候被误解,这时就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强大的心,每每看到这些收藏和爱的日记就会提醒我们不忘初心,帮助我们调节出最佳的状态,作者成为教育的成功者。

参考文献:

〔1〕〔3〕〔6〕(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5〕(美)安奈特.L.布鲁肖.给教师的101条建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4〕Hargreaves A. Teachers Work and the Politics of Time and Space [J].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 1990,(04): 303-320.

〔7〕Collinson V.,Cook T.F. “I dont have enough time”Teachers Interpretations of Time as a Key to Learning and School Change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2000, 39(03): 266- 281.

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 篇4

看了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自己内心忽然有所醒悟:教师的工作看似平淡,但其对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教师是名符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要更新理念,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寻找教育的最佳契机。

以下是一些让我产生深深共鸣的章节

一、“给学生比实际情况稍高一点的评价”:

在第74条建议中,作者引用了另外一位教师的话语“我相信,如果给学生比实际情况稍高一点的评价,他们就会努力的去达到那个目标。在对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人们才勇于尝试。”

至今我还记得中学时候教植物的田老师。课堂上老师布置作业让大家采集植物标本。我便采集了枫叶、银杏叶、杨树叶子、还有槐树叶子,应该还有一些花朵,把它们炮制成标本后,又给标本们设计了精美的标本夹把它们安置进去,并在封面上写上“百草园”三字,就交了上去。没想到老师表扬了我,而且还作为每班五名标本做得好的同学之一去南五台采集植物标本。这是老师的鼓励,正因为这个鼓励,至今我都对植物情有独钟,而且能从花草树木身上品读出四季的变化和自然的美丽。

是呀,人在受到鼓舞的情况之下,是可以焕发出更大的潜能的。

反思自己,每一次批改作文时总是很吝啬,舍不得给学生高分,造成拉不开档次的局面,让好作文不能脱颖而出,无形中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把自己教的每一个科目都当成‘最爱’”:

在第79条建议中作者建议老师们“不论教什么,都请你充满热情”。

记得2012年春节,连续八天锁定cctv-3每晚6:30-7:30的节目,节目的内容是于丹讲古典

诗词“丹韵词音”。被于丹对古诗词的广博知识和一往情深所吸引,因为正当春节时分,内心就产生感叹,一个于丹甚至抵得过一台春节晚会。

我想说,正是于丹本人对古诗词由衷的热爱,才打动了荧屏前的千万观众;也是于丹本人讲解古诗词的激情,感染着广大的观众。

同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上课如果没有激情的话又怎么能把学生带入文章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呢?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对自己所教科目有深深的热爱又怎么能去指望学生热爱和继承中国文学的美丽呢?

三、“认识你的影响力”:

在第94条建议中作者讲到“所以,请你一定要意识到,在学生的眼中,你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而又深远的。如果能够对一个学生的生活施以积极的影响,你就会影响他的将来,而且还会影响到他将来遇到的每个人。你永远都无法完全的认识自己的影响力所辐射的范围有多广。”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由于胆怯而又缺乏工作经验,上课的时候学生们总是调皮捣蛋,吵吵闹闹,一天工作下来心情总是沮丧,表情总是忧伤。后来看到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她长大以后坚决不当老师,免得被学生欺负,我内心的滋味当然可想而知了。后来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自己储备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情况有了好转,课堂上也能发现学生们炯炯有神的目光了;还有一位学生在作业本上写道:老师,你和蔼可亲,知识渊博,我长大也要做一个像你一样的人。我的内心又是一番感慨。

四、“记住你‘最喜欢的老师’”:

布老师在第96条中罗列了十二条学生最喜欢的教师,这类教师具有以下特征:人品好、经常微笑、尊重学生、喜欢学生、喜欢教书、不会冲学生大喊大叫、也不会让学生当众难堪、能把学习变成一件有趣的事、给学生启发。

既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这就意味着你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教师也是平常人,但人们往往赋予这一职业一些神圣的光环。最主要的是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接受学生上百双眼睛的检阅,而我们的一举一动又有可能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可想而知我们的职业是一个压力多么大的职业。

虽然我们也是平常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既然从事了这份职业,那就把它尽全力做好,让它少留遗憾。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就是我努力的`目标,我愿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尽管目标遥远,但路途不再迷茫。

后记: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赞美的话语,同时是有压力的话语,身为工程师就必须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而布老师的建议就如同小贴士一样轻松灵活,却又温暖实用。

★ 给教师的100建议读后感

★ 给教师一生建议读后感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作文

★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 《给教师的建议》专著读后感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50字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00字

★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 篇5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在寒假空闲之余拜读了林碧珍、朱震坤老师的《给小学数学教师的46条建议》这本书,这本书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使他们的教学能与时俱进这一角度出发。来帮助年轻教师更快地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他们少走弯路,自我学习不断成长......书中的每一条建议均来自团队成员之前的经历,是一种对经历的觉醒,归纳,反思,探索。

书中提出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应该思考的三个问题:

1、什么是数学?

2、什么是教育?

3、数学教育给学生留下了什么?的确是我们这些作为一线数学老师最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当你学校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是啊!数学教育除了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精神的教育数学教育给儿童的是思想,这才是让其受益终身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而不是仅仅教给孩子们一些数学知识。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喜欢引起老师的注意,表现欲强,因而大部分的孩子喜欢自己说,而不喜欢别人说。所以,当课堂上当某个学生在发言时,教师要首先示意其它学生认真倾听,并要求学生在听完后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学生多进行目光交流,尊重学生的观点,教师应放低姿态融入学生的角色。这样,学生才敢大胆的表达,老师才能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想法,课堂才能迸发出磁性与魅力,达到灵性的境界。因此,教师应善于倾听,让学生把话说完。

有时候课下师生交流很愉快,可课堂上就是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只有我们充分的相信学生,认真倾听学生发言,适时地予以鼓励和点拨,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展现出他们的天性和聪颖。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学生数学表达习惯的培养。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17条有感 篇6

苏建平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第17条后,引发我的共鸣。书中说:“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教师如果善于帮助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观察,他就能使学生的“旧”知识变得愈加牢固。”

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事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

二、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主要有这几方面:1.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外部形态关系的观察;2.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内部结构关系的观察;3.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动态关系的观察,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物理学发展史上因观察不细致或观察未与思维结合而导致与重大科学发现失之交臂的事例不胜枚举。教师可用这些事例,结合观察练习,对学生进行观察品质的教育。

四、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观察机会。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17条有感

刘秀丽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的第17条后,书中说:“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语文教学中只要谈到作文,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无话可说。我个人认为,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去真

正 “认识”,没有留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对此,我对观察在作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有如下看法——要让学生真正正确认识观察。我们平时都在要求学生要说真话,讲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那么,正确认识观察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生活。作为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学校、家庭里有意义的各项活动,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体验生活,从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如明朝的徐霞客,游览祖国山川,写了《徐霞客游记》,现代作家柳青亲自到山西农村观察、体验生活,写了《创业史》,由此可见,“生活是创造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其次,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教给方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往今来,许许多多诗人、画家、科学家游览祖国的名川大山,名胜古迹,领略那里的秀丽风光,吟诵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描绘了一幅幅彩色斑斓的画卷,探索出一个个大自然的奥秘。其次、教给观察方法。

1、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要下马观花,深入实地,到社会上,到大自然去细心观察。观察并不是单纯地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鼻子闻,用口问,用手摸,用舌头尝,才能观察好自然现象,写好观察作文。

2、要按顺序观察。观察事物要按一定的顺序,可以从整体到部分,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还可以从“发生——发展——结果”的顺序进行。只有观察有序,叙述条理清楚,才能给人印象深刻。

给家长的八条建议 篇7

因为没有老人可以帮忙带, 我女儿很小就进了幼儿园。到大班毕业时, 本来按照年龄她还应该再读一年, 但是她不同意, 一定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去上小学。我没有武断地回绝女儿, 而是请了三天事假, 带着不到5岁的她到小学去旁听了三天, 然后让她自己判断是否可以上小学。

这三天里, 我们旁听了每一节课, 把小学生的生活都过了一遍。三天后, 她很坚定地说:我要上小学!那时候, 不到年龄走个后门还可以进去, 所以我就尊重她的意愿, 让她上了小学。

小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是她学得最好的, 因为这是她争取来的, 是她的选择。这样, 在不到5岁的时候, 她就学会了独自判断和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升初中时, 我仍让女儿自己选择, 是去民办学校还是对口的公立学校。她到公立学校看了一次之后说:“我喜欢这个学校。”我说, 好, 喜欢就好。从女儿4岁到今天, 我一直坚持一句话:我尊重你的选择。

当父母和孩子发生争执, 最后要么家长听孩子的, 要么孩子听家长的。当孩子什么都听家长的时候, 那就出问题了。他会觉得, 我的人生是你帮我规划的, 那你就替我走下去吧。

人们总是说孩子“开窍”了就会学习, 其实几乎每个人在学习期间都有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内容:先是发现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然后才是发现自己的能力所在。一旦进入这种状态, 孩子就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从心底涌出, 那情形就是很多人说的“开窍了”。

第二, 让孩子学会承受选择后的结果

尊重孩子的选择, 也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女儿读初中时, 我带她到上海的很多高中去转了一圈, 让她看看希望将来进哪个学校。最后她说:“妈妈, 我要考上海中学, 因为上海中学很漂亮。”因为这个目标, 初中最后一年, 她的成绩突飞猛进, 但我个人判断要考上上海中学还是有点危险的。中考填报志愿时, 我建议她填报上海师大附中, 但女儿坚决要报上海中学, 我尊重了她的意愿。成绩揭晓, 她因为两分之差与上海中学失之交臂。虽然她最终也进入了心仪的曹杨二中, 但有时仍有些遗憾:“如果当时零志愿不填上海中学, 什么学校进不去啊!”这时, 我告诉她:“那是你自己的选择。”

我觉得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做对事情, 但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并且是经过思考的选择, 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就像开车在高速公路上选择了一个岔口, 就只能按照这个方向开下去。哪怕就是错了, 也只能在下个出口再做调整。即便孩子的选择最后是走了弯路, 甚至走了回头路, 也不一定就是坏事, 毕竟多了一份人生经历。

后来女儿进大学选专业、出国读研都是自己做决定, 自己去操作。

我也曾经担心她的一些选择。比如她曾想进入传媒行业, 我知道传媒业非常辛苦, 但收入和社会认同度都不高。我和她沟通了好几次, 但她态度坚决。我也接受了, 于是和她一起设定了未来的路线图。后来, 女儿自己到传媒公司实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改变了主意。我也尊重她, 并继续积极和她一起调整、设计新的职业路线图。

第三, 要维护老师和学校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我每次家长会都会跟家长谈到这一点。这不是我作为校长护着老师, 而是因为, 孩子不会从他不喜欢的老师那里学到任何东西——这是初中这个阶段非常明显的特点。

家长要想明白一点:学校是孩子每天要去的地方, 家长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替代所有学科的老师。即使对老师有意见, 也不要让孩子看出来, 可以背着孩子和老师沟通。我女儿在上小学四年级时很顽皮, 总是闯祸。那个期末拿到成绩报告单, 女儿伤心得直哭。原来老师给的五行评语中竟然没有一句肯定, 全是批评。这是做了14年班主任的我看到的第一份奇特得让我终身难忘的评语。

晚饭女儿吃得很少, 临睡前还问我:“妈妈, 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呀?”那一夜我和丈夫都失眠了, 我知道女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开始失去自信了。

我连夜给孩子写了一封信:“孩子, 你见过磨刀吗?把刀放在磨刀石上磨, 刀一定很疼, 可是他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因为他知道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砺, 他才能变成一把好刀、快刀。你想变成这样一把好刀吗?那就要经历磨砺!你睡觉之后, 妈妈已经和老师通过电话了, 老师说, 今天的评语就是把磨刀石, 就是要让你去接受反复的磨砺。当你把评语上的缺点改正之后, 你就会是一把举世无双的宝刀了。”

我用这封信把老师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挽救了回来。接下来我又和女儿谈了很多, 帮她重塑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她还给自己写了很多虽然稚嫩却也中允的“评语”。到今天我还是非常后怕, 如果当时我不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 结果会怎么样。我也常常以这个故事来鼓励我们的老师要多几把衡量孩子的尺子, 多让孩子感觉到成功。

第四, 帮助孩子拥有梦想

女儿小时候, 我很想让她学钢琴, 但我不是直接买来钢琴让她学, 我用了个小小的“计谋”。当时我班上有个学生钢琴弹得非常好, 我带女儿去她家玩, 请她弹琴给女儿听。

听了几次, 女儿终于忍不住了:“妈妈, 我们也买个钢琴吧!”

我说:“钢琴很贵啊!”

她说:“可是我真的很想要钢琴。”

我又说:“弹钢琴很苦的, 你问问姐姐有多苦?每个星期都要弹, 还要到老师那里去弹琴。”

女儿面露难色放弃了。但过了几天, 她又忍不住了:“我真的很想要钢琴。”在女儿的一再恳求下, 我才买了钢琴。因为是她自己提出来要弹的, 所以她学琴的整个过程中, 我从来没有费过心。女儿曾经说:“你最大的优点是一直尊重我的选择。因为有了选择, 我就有了目标, 我就会朝着自己的目标走。”

父母要帮助孩子拥有具体的未来梦想。孩子拥有了梦想, 要引导他们相信这个梦想能实现, 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行动, 这种行动就会赋予孩子进行自我开发的积极“动机”。

第五, 训练让孩子区分优先顺序的方法

大家都在说, 小学和初中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那么, 良好的学习习惯究竟如何养成呢?

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 我规定她晚上7 点钟必须把所有作业做完。7 点之后全部都是她自己的时间,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绝对不会增加一分钟的课外作业。有一次, 晚上7点钟我家访回来, 发现她语文作业还没做。阿姨说她前面时间在玩, 所以写作业时间来不及了。

我看看7 点钟已经到了, 就把女儿的作业本子没收了。女儿怕第二天被老师批评, 哭着求我, 我妈妈也在旁边求情。但再哭也没用, 我告诉她, 7 点钟之前完成作业是铁打的规矩, 规矩就不能破坏。第二天一早, 我打电话给女儿的老师, 解释了昨天的情况, 并请她该怎么批评女儿就怎么批评她。从那以后, 这种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

定下行动顺序是在训练判断力, 从小开始让孩子自己选择玩或学习, 就是在训练孩子区分优先顺序。

第六, 要进入孩子的语言系统

我在美国做影子校长时, 采访过美国加州的一位年度教师。她说:“我每天晚上都要看两部肥皂剧。”我问为什么, 她说:“这样第二天我才可以和我的孩子聊, 才可以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 从这些肥皂剧的剧情聊到我的课堂, 讲到我要教的历史知识。”这就是需要家长去努力的, 你要进入孩子的语言系统, 包括了解孩子在看什么电视, 包括一些网络上的热门语言。

为什么我们有些孩子总嫌妈妈烦, 到了初二就不怎么和母亲多讲话了?我曾经和一个孩子聊, 他说我讲的妈妈都不懂;一个家长听到孩子说“逗比”, 批评孩子骂人, 孩子也很气愤:“你懂什么?”我们的家长确实不知道, 有些词汇在网络环境中, 词语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家长要了解孩子, 就要进入孩子的语言系统。三年一个代沟, 孩子不可能穿越到家长的话语系统, 那你就要蹲下身子寻找和孩子沟通的共同语言。

作为家长, 永远不要过时。

第七, 让孩子有目的地旅行

女儿在高中时, 学校组织孩子们坐铁皮火车去南京进行“生存挑战”, 虽然孩子很辛苦, 但我却非常赞成。旅行是很好的教育方式, 通过旅行孩子能培养自立能力、忍耐力和挑战精神。

大学里, 女儿曾经组织了一帮年轻人一起从云南泸沽湖徒步到四川亚丁稻城。我当然也担心, 但看到她为了这次徒步做攻略、锻炼体能, 我知道她已经学会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当我不能阻止她的时候, 我就积极支持她。我为她买了能在零下50摄氏度的恶劣环境中使用的睡袋, 买了各种徒步需要的东西。他们的徒步非常顺利。

在这个世界上走得越远, 眼界就越宽, 适应力就越强。

第八, 鼓起勇气拿起笔

我非常鼓励家长拿起笔, 以信的方式, 把想对孩子说的话告诉他, 不管是书信还是邮件都没关系。

我们学校每年5 月4 日都会搞一个告别红领巾的入团仪式, 其中有个环节, 就是家委会提前请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写一封信。语文老师提前让孩子们给父母写一封信, 但家长和孩子们彼此之间都不知道对方也写了信。

仪式这天, 家长和孩子们把写好的信彼此交给对方。读信的时候, 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忍不住流下热泪。因为这种方式, 把家长和孩子很多从来说不出口的话都表达了出来。

《给教师的建议》第63条读后感 篇8

《给教师的建议》第63条读后感

六匡中心小学 袁冬磊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学习心得 篇9

书中谈到刚开始,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意志力获取的知识越多,于是对逻辑的认识也就越多,越深,从而他的记忆也就越是牢固。一旦脑海中已经拥有了这样的知识体系,那么新的知识加进来就变的容易许多。如何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呢?首先要考虑的是任务的复杂和困难程度,再针对于此进行细致又耐心的训练。停留在事物表面现象的训练是毫无意义的。这种训练需要儿童考验发现事物之间关系的惊喜。也就是记忆本身要跟它的情感需求联系到一起,他们再背诵的时候,还要有喜悦的收获,那么记忆对他们来说就会容易很多。否则,干巴巴的死记硬背是毫无意义的。

作者在长期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对儿童记忆力的培养也是在早期的效果会更好,为什么有的孩子在低幼的学习情况没有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更多的学习问题的最重要原因可能就是记忆力的问题。因为小学之后的学习,能够通过死记硬背的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少。那么在小学时段如果进行过专门的思维和记忆力的训练,那么到了中学,个人的学习优势就会很明显。

记忆在女儿三岁左右的时候,曾经带她去过一个早教机构,是专门训练孩子记忆力的,他们利用的方法,就是通过故事和场景的链接,让一些看似毫无关系的内容之间产生一些关联。老师的手中拿着几个卡片,然后通过出示卡片的顺序来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反复三次之后,然后就让孩子复述老师手中的卡片内容和顺序。只见这个三岁的孩子,很快就通过回忆故事链接到卡片中的内容,最后能够基本把老师手中的卡片内容复述出来。看到这样发生在眼前的场景,不由的惊叹:原来我们人类的大脑记忆力是如此之强大的。

其次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反复在情景中出现的词汇,一旦理解了就能够跟当时的故事情节链接,再忘记就更难了。在现在二年级的语文课后题中已经涉及到思维训练,根据给出的课文提示词语复述故事内容或根据词语讲故事。

记忆力是孩子非常宝贵的财富,是特别需要小心呵护的,这里面主要就是讲解了关于死记硬背的害处。在儿童还处于低幼的时候,适当的采用一些方法来让他们背诵内容,也许还是可以操作的。幼童对这些文本的理解可能本身就有些困难,同时他们幼稚的思维也可以直接去背诵现成的。只不过随着儿童的年龄和思维的发展,他们就能再用这种方法教育了,首先这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就不能再那样的直接,不触发思考的背诵,最终就是把孩子的大脑放置在很僵化的地方,长此以往我们的儿童就会变得过于书生气质,而不会变通。“书呆子”就是形容这样一类人。知识简单的背诵并不能内化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且由于大脑记忆的不稳定性,如果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话,今后忘记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对于没有精确要求的课外阅读书籍,是不会有背诵的要求的。反而会在读过之后留下很多东西在潜意识里面,一旦脑海中留下更多这些记忆,再面对需要我们记忆的教材,就会容易许多。这时候已经不是死记硬背了,它已经建立了一个知识库,再加入新的内容去理解,会轻松很多。不需要背诵的无意识的内容,与我们有意识需要记忆的内容,这中间的比例是需要作为老师自己把握和拿捏的,我们对于点燃孩子的激情,让他们主动积极的去翻阅老师推荐的书目,主动的愿意再去读几遍,这是最具有煽动性的。

于永正给新教师的20条贴心建议 篇10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新教师的20条贴心建议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和初为人师的女儿的谈话要点,这其中凝聚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期望,这也是于老师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也可视作对所有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的贴心建议。】

一、教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烘烘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此刻,你一定要及时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表扬表扬好的人,表扬要具体,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同学安静,哪些学生坐得端正。

如果还有人在说话,甚至打闹,则用一种期待或者严厉的目光“盯”住他。无效,则点明某一排或某一组一人仍在做影响大家上课的事,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名字。再无效,则迅速地走到他们眼前,请他们站起来,严肃但措辞文明地告诉他,之所以请他们站起来,是因为他们无视课堂纪律,影响了别人的学习。必要时,则请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一句:“噢,你叫李勇,你叫王强。”不要指责,更不能挖苦。这一招儿肯定有效。

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走进教室。否则,你很难把课上下去。二、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十足。

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尽量不要吼叫。训斥只可偶尔为之。

王目光要经常瞥向那些神不守舍、好动、好说的学生。可以请他们做点事--比如读书、读单词、表演、到黑板上默字等。这叫“以动治动”。最要紧的是不断地鼓励、表扬、提醒学生。但话要简洁明了,忌婆婆妈妈式的唠叨。

这样的表扬会更有效:

“第二组同学坐得最端正。”――如果班级里某一个角落出现“骚动”。

“李勇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如果李勇的同学走了神,或者在做小动作。

“小强同学善于思考”。――如果小强的同桌读书心不在焉。

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必要时,把个别学生的座位调动一下。最好把个别自觉性差的同学调到离老师近的位臵。对此类问题,处理要果断,快刀斩乱麻,不必说为什么。

最不得已的手段是惩罚--如罚他停课。但最好不要在上课时请他到办公室去。课间休息时,把他请到办公室去。

惩罚尽量少用。千万不要体罚,切记。宁肯让教育失败一次,也不要因体罚而造成更大的失败。这种失败是无法挽回的。

三、要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首先记住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学生的名字。

直呼其名地表扬胜于不指名道姓的表扬,指名道姓地批评、提醒,有时效果更好。

把所授课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

四、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的变化。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如果第一个词是老师领读,第二个词也是,那么第三个就要请优秀的学生当回老师了。

每一遍读课文是齐读,第二、三遍最好自由读,或者同桌之间互相读。读书、读词不要让学生扯着嗓子读。如果让全班学生读单词,能不能声音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那一定是很有趣、很有意境的。

板书“大”和“小”,故意把“大”写得大大的,把“小”写得小小的;板书《骆驼和羊》,故意把前者写大,后者写小;板书课题“鲸”,则特意把这个字写得斗大。如此,学生一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也是变化。

第一次分角色朗读,全由学生参与,第二次,如果你参与进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有精神。讲燕子、翠鸟的外形画简笔画;讲鲸,让学生看图片;学习《桂林山水》看看课件……这些,都叫“变化”,没有变化,学生会厌;没有变化,也就没有教学艺术。

五、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

如果你在适当时机和场合,不经意地说出某一个学生做的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或值得称道的一种表现,他不仅会感到吃惊,而且受到的鼓舞也会特别大。

表扬要有实指性,忌空泛。“你做作业总是那么细心,很少有错误。”“你回答问题不但对,而且口齿清楚。”――这样说就具体了。

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抚肩、握手、贴贴学生的脸蛋等。

六、搞点小激励。

教低年级,可把全班分为几个组,上课时,不论哪个同学在哪方面表现好,都在他所在的组上画一面红旗或一办苹果;有人表现不好则擦掉一面红旗或一个苹果。下课时,表扬表现特别好的组。

这个办法对维持课堂纪律很有效。

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是“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告诉学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必须经过思考方能举手。老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要有价值。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我不喜欢问题一提出来就举手的人,喜欢想一想,想好了再说的人。可不要把孩子教浮躁了。宁静以致远。宁静是心无杂念,专心思考、刻苦钻研的意思。

有的学生很优秀,也喜欢举手,你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知道你很优秀,当别人说不出、读不好、写不好时,再请你出马,怎么样?”不能让少数学生“独占课堂”。

八、课间尽可能多和学生一起玩。

如果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倘若犯规,同样要接受相应的处罚。这样,学生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到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和他们一样。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

九、上好第一节课。

精心备课,把握准教材,把教材装在心里。准备好教具。组织好教学。一旦学生安静下来,要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如果

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

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

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

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

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

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

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

那么,你成功了。如果这样,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说,你绝对成功了。

以上说的几个方面能做到一半,也会成功。要有信心。哪一方面不足,就努力去修炼。

十、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

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忘不了故事,就忘不了你这位老师。讲故事特别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当好动的学生拉着你讲故事时,你不要趁机给他提要求,更不要批评他,否则他会难堪。你可以这样说:“没想到你喜欢听我讲的故事!以后肯定有机会。”要利用这个机会和他们进行交流。

十一、驾驭好课堂(组织好课堂教学)。

必须这样对影响大家学习的学生说:“这个班不是只有你一个,而是几十个人。你做任何一件事都得先考虑:会不会影响大家。利已,但不能损人。损人利已是大家所不容的。”对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把话说得浅显一些:“你一说话,就会影响别人听讲、做作业,所以请你不要随便讲话。”

课堂上,教低年级的老师说得最多的话组织教学的话。“苦口婆心”这个成语,是教低年级老师的真实写照。

十二、要经常注意学习。

要经常读――注意,我说的是经常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读书要跟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要把读书所得运用用工作中去。建议你做读书笔记,把名言名句记下来。

十三、如果犯了错,向学生道歉。

如果你犯了错误――比如问题处理不当,说话欠妥,甚至体罚了学生,一定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认错,向学生道歉,老师向学生认错、道歉,错误就成一一种教育资源。

十四、讲到重点、难点时,一定要进行组织教学。

讲到重点部分,或者讲关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组织教学,给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提个醒儿,否则,学困生的队伍不断扩大将是不可避免的。

十五、切不可让学生看出你的偏爱。

品学兼优的学生谁都喜欢,但切不可让学生看出老师的偏爱。偏爱是当老师的大忌之一。你和孩子相处时间长了,会感到每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即使长得丑的学生,慢慢也会看顺眼,更要关心学困生,让学生感到你赏识他的办法很简单――主动地和他们说说话;夸夸他们的某一长处;拍拍他们的肩;和他们一起玩,如扳手腕;请他们替老师做点事――如收收作业本等。如果扳手腕,你让着学生点,而且让他赢一次,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念念不忘:“哇,我战胜了老师”。

十六、最好当班主任。

最好当班主任。当班主任,才能真正感受到当老师的甘苦,才能锻炼自己。

如果当了班主任,别忘了搞活动。想一想,你童年的时代最喜欢什么活动,那时你希望老师搞什么活动。

搞活动最明显的作用是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和班集体凝聚力。

十七、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但不要太厉害。

清代冯班说:“师太严,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强者怼而严,鞭扑叱咄之下,使人不生好念也。”意思是说,老师如果太厉害了,懦弱的孩子就会被教愚笨,个性强的孩子变得暴戾。什么事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

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如果你今天狠批了张三一顿,明天一定找个理由表扬他。至少要主动和他说话,就像昨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十八、对所有学生家长都要以礼相待。

不要在家长面前指责学生。对任何学生都要首先肯定他的长处,把优点放大。也要让学困生的家长树立信心。“罗森塔尔效应”同样适用于学生家长。

尽量不要请家长到学校来,而应该主动到学生家里去,老师踏进学生家门时,而且心平气和、推心臵腹地和家长交谈,学生和家长该是一种什么感觉、一种什么心情啊!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无论谈什么,学生和家长都会接受。

十九、多听别人的课。

记得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演戏如此,教学也如此。我实习的时候,就是先听别的老师上课。至今还记得当时老师上课的情形。看优秀老师的课,就是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你走向讲台前以及走向讲台后务必抽时间听听别人的课。我要不是听了众多的优秀课,恐怕是不会把课上好的。也可以这样说:“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

二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以上说的,都是为人师时所要特别注意的。你今后若有志当老师,请记住古人的这两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虽然此话只有八个字,但它反反映了怎样当一个好老师全讲全了。若干年后,当你把这两句话读“厚”了,读成一本书了,你就是个很优秀的老师了。

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 篇11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目录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3、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4、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5、“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8、关于获取知识

9、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11、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12、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

13、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14、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

15、怎样检查练习本

16、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

17、教给学生观察

18、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19、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20、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

21、兴趣的秘密何在22、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23、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

24、淡谈学生的智力生活

25、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26、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27、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

28、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

29、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31、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

32、怎样在学龄前期研究儿童的思维

33、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

34、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

35、怎样培养记忆力

36、要爱惜和发展青少年的记忆力

37、培养儿童对图画的爱好

38、怎样训练儿童流利地书写

39、教给儿童用左、右手都会工作

40、动手和智慧

41、智育的真谛

42、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43、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

44、给复式教学的学校教师的建议

45、教师应当写哪些计划

46、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47、怎样培养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律

48、要思考,不要死记!

49、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

50、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

51、要使知识“活起来”

52、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

53、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55、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

56、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

57、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

58、“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

59、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

60、必须教会少年阅读

61、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62、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63、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

64、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65、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

66、劳动和智力发展

67、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爱好

68、—般发展与掌握基本知识

69、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

70、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

71、教学方法问题

72、少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73、青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74、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

75、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76、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

77、怎样教会头脑迟钝的学生解应用题

78、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

79、教育和自我教育

80、要保持“水源的清洁”

81、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些问题

82、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

83、“思考之室”——我们的阅览室

84、我们的“家长学校”

85、农村学校的特殊使命

86、致未来的教师

87、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

88、教师们的教育观点的一致

89、怎样听课和分析课

90、我怎样写教育日记

91、我怎样领导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

92、我的简单经历、在职进修和我们办学的一些成绩

93、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

94、劳动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

95、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

96、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

97、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98、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

99、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 篇12

关于微课程设计给教师的17条建议:

1.时刻谨记您的微课程用户是学生。

2.一个微课程只说一个知识点。

3.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

4.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即使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

5.要给学生提供提示性信息(例如:用颜色线标识,屏幕侧边列出关键词,用符号图形标注等)。

6.微课程是整个教学组织中的一个环节,要与其它教学活动环境配合,记住:在微课程中适当位置设置暂停,或者后续活动的提示,便于学生浏览微课程时转入相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单统一调度下学习微课程。

7.微课程应有恰当的提问,问题的设计要恰当安排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核心问题,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促进学生思考。

8.每一个微课程结束时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

9.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要说清楚是什么,还要说清楚不是什么, 让学生明确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关键技能的教学,要清楚地说明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

10.用字幕方式补充微课程不容易说清楚的部分,注意:只须呈现关键词语,不必像电视剧一样将所有的台词都打出字幕,这会增加学生的阅读认知负荷。

11.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要根据学习单的指导来看视频,看完视频以后要回到学习单来讨论、练习),要告诉学生使用微课程的技巧,(例如,遇到没有听懂的地方可以暂停重听)。

12.在学习单上将微课程和相关的资源与活动超链接起来,方便学生在学习单的统一调度下跳转学习。

13.一门课程开始的时候,要清楚地介绍这个课程的评价方法和考试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学习。

14.开始时,要介绍主讲老师本人的情况,让学生了解教师。

15.注意研究借鉴可汗在讲与你的类似课程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16.留心学习其他领域的设计经验,注意借鉴、模仿与创造,例如,从电影、电视、广告等大众媒体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创意。

17.有关微课程制作的操作技术细节(很多时候,细节往往影响了微课程的使用效果):鼠标不要在屏幕上乱晃。

字体和背景的颜色要搭配好。

讲解课程时,鼠标在屏幕上的速度不要太快。

画面要简洁,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标、背景、教师人头像等,都要删除。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篇13

这几天抽空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个是十分精彩的比喻,我很喜欢,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我不禁想到那些后进生,他们就好象不小心丢失了翅膀的天使吗,那些学生的心灵,不是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吗?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影响纪律;成绩不及格影响平均分;品行不端正影响他人;行为不规范影响集体荣誉;一句话,他们是“后进生”。于是,为师者在埋怨“后进生”的同时,更是把与“后进生”作斗争当作班级工作的重心,或严盯死防,或惩罚,或驱逐。总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后进生会搅混“班级”!可以理解:现在学校里都在搞各种考核,平均分、升学率、及格率是校长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人会否认教育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她的崇高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对世俗的批判上,一味追求现实得失的教育非但无法让人体验崇高,反倒让人觉得为师者是多么功利,多么自私,多么目光短浅!静下心来想一想,学校有强弱,师资水平有高低,办学条件有差异,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呢?一个后进生对班级而言是五十分之一,而对他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哪个后进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呢?哪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后进生”呢?他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吗?只是,被不小心折断了自己飞翔的翅膀,有谁知道他们的痛,他们的委屈?

其实,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而问题的根本恰恰在我们为人之师的教育者身上。由于教师的所作所为使得其他学生对差生侧目而视,使得差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怎么做得到的总是批评、训斥,甚至嘲笑、讽刺、漫骂„„,干脆将错就错,破罐子破摔,竭尽捣乱之能事,叫你头痛没商量。

有多年教育体验的老师都知道,当一届届的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头脑活络、吃苦耐劳、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阔路相遇,大老远跑过来叫声“老师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逢年过节,跟你贴心地电话拜年或登门探望的还是这些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

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时,怎能不顿生怜爱之情呢?要关注他们,并给他们更多的爱,甚至更多的偏爱。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学习,做学生们的大朋友。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里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上一篇:板块结构六百字作文范文下一篇:企业的职工八荣八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