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

2024-08-07

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共8篇)

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 篇1

第十一届心理健康知识大赛复习资料

一、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外在行为表现及内在心理过程的科学。它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乐)和意志过程(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个性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由冯特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的。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棉大衣久穿在身上而不觉其重、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后喝白开水也觉得甜)

2、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它是大脑受到刺激后对其进行的分类、解释、分析和整合,也就是你大脑接接收到那个苹果的感觉以后,再把这些感觉整合在一齐,然后根据经验把“它”识别成苹果。社会知觉偏差:

(1)第一印象(首因印象):是指与陌生人初次接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鲜明、深刻而牢固,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的交往关系,在社会知觉中起重要作用。形成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对方的外部特征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是有关对方的间接信息的间接影响。(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是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某种印象后,据此推论这个人的其他方面的品质和特征。是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不客观反应。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要品质、特证形成某种印象后,就会影响他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产生良好的或不好的看法。(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3)刻板印象:是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持有的固定的看法。潜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一旦形成刻板印象,个体在对人的认识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简单的把某个人归入某一群体中去(普遍认为东北人身材高大,豪爽直率;江浙人聪明伶俐,能随机应变)(4)近因效应:是指最近获得的有关熟人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

3、记忆

记忆是我们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还可以分分以下类别:(1)依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逻辑、情绪和动作记忆。(3)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做了实验研究。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这也是记忆的遗忘规律。

4、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指人们将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从而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去思考和探索多种答案的思维。根据创新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和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学生利用已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题目。创造性思维:指以新异和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如司马光砸缸。

5、想象

想象是人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如幻想,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也属于创造性想象),后者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6、情绪情感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反映了人的主观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冲动性和暂时性,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情绪的外部表情有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最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与此对应,情感作为一种体验和感受,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在现代心理学中常把人的复杂情感称为高级情感,并分为理智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感(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的的思想、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等三种。<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a.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b.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c.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2)联系:a.情感依赖于情绪;b.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

总之,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与情感相比,情绪侧重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而情感侧重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

<2>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首先,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的,并随着认知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知之深,爱之切”说得就是认知对情感的影响。

其次,情绪情感不同于认知。认知活动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容,而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表现,并伴随着出现一些生理反应, 情感反过来对认知过程起调节作用。

7、意志品质

意志被看作人类特有的高层次动机,是人类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基本品质包括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四个方面。

意志行动的3个特征(1)明确自觉的目的性(前提和核心)(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8、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模式。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人格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之为人格。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是知他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心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改变。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节。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弗洛伊德人格“三我”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典型的人格测评方法包括自陈量表式测验,例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投射测试,例如罗夏克墨渍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情境测验,如性格教育测验和情境压力测验;自我概念测验,如形容词列表法和Q分类法。

9、气质

气质:人生而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等方面 <1>气质和性格的区别:

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也可说是后天的)<2>气质和性格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气质没有好坏之分,而性格有好坏之分,气质和性格 都有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特点,气质变化慢,不容易改 变;性格的可塑性相对比较大,改变要容易一些。联系:(1)、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

(2)、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3)、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3>几种典型的气质类型:

(1)、胆汁质:概括地说:胆汁质的人以急躁,直率,热情,易于冲动,精力旺盛,反应迅速为特征。整个心理过程带有突发性和外向性特点-----李逵

(2)、多血质:概括地说:多血质的人以活泼好动,行动敏 捷,善于交际,灵活多变为特征。----王熙凤(3)、粘液质:概括地说:粘液质的人以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反应迟缓,善于忍耐为特征,具有内倾性。----薛宝钗

(4)、抑郁质:概括地说:抑郁质的人以感情深刻稳定,细致敏感,缄默迟疑,动作缓慢,行为孤僻为特征。具有明显的内倾性。----林黛玉

10、动机 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内在动机——需要,另一个是外在动机——诱因。就如有人努力学习是为能找份赚钱的工作使自己生活得好一点,对这些人来说,生活得好一点他们的需要,钱是他们努力学习的诱因。按需要的种类,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有关的初级的、原发性动机,也成为内驱力)与社会性动机(是与人的心里、社会学院有关的后天习得的动机)。

二、心理学家在做什么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价值在于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从众

从众是指人们采纳群体其他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有的 领导意见本是错误的,有些员工由于惧怕反对而对自己今后不利,而违心地投了赞成票,结果后面的人都跟着投了赞成票。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自愿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

<1>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2>影响从众的因素:

主观:个体的特点(年龄、性别、知识经验); 客观:群体因素、刺激物因素。<3>人际交往中的常见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是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常发生于陌生人之间。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

(2)近因效应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常发生于熟人之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3)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一种因他人突出特征的影响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我们仅仅是推断了他们真实的人格。

(4)定型效应也称社会刻版印象,是人们不自觉地根据自己对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来评价他人。如,人们总是认为女孩子就应该文静,男孩应该活波而勇敢。由于刻板印象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

(5)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某些特点,即把自己的特点投射到他人身上,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6)鲇鱼效应 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这群鱼里: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水池里的鱼都被带动起来而显得生机勃勃,所以渔民喜欢放几条鲇鱼在里面增加全体鱼的活力与寿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7)蝴蝶效应 某地上空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动翅膀而扰动了空气,长时间后可能导致遥远的彼地发生一场暴风雨,以此比喻长时期大范围天气预报往往因一点点微小的因素造成难以预测的严重后果。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归因

很多时候,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解释却不尽相同,对事件的不同解释方式,就是心理学上所指的归因。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独特的归因风格。在社会生活中,个体为了保护自我价值,倾向于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这种倾向被称为“动机性归因偏差”。比如:(1)将自己的成功作内归因,将自己的失败作外归因;(2)将他人的成功作外归因,将他人的失败作内归因,从而减少他人的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压力。

2、发展心理学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踌躇满志的大学生,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旨在鉴别和解释个体跨时间的连续性和变化。像“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样的俗语其实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仅指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各个时期的心理现象,按年龄阶段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分支。发展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发展的本质,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的过程,具体涉及到遗传与教养、主动与被动、连续性和阶段性等问题。

3、人格心理学

我们所熟知的性格仅仅是人格的一个方面。人格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人格具有四个特性: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著名的“大五”人格理论是当代人格心理学的新型特质理论,包括:E(Extraversion):外向、有活力、热情;A(Agreeableness):愉快、利他、有感染力;C(Conscientiousness):公正、拘谨、克制、尽责;N(Neuroticism):神经质、消极情绪、神经过敏;O(Openness):直率、创造性、思路开阔。这五个因素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可组成“OCEAN”一词,表示“人格的海洋”。

4、犯罪心理学

笼统地说,犯罪心理学以犯罪心理为研究对象。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广义的犯罪心理学,则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大体而言,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犯罪心理的生理基础;(2)犯罪者人格和人格变化;(3)犯罪行为的社会学习机制;(4)产生犯罪心理的社会性缺陷。如,在确定罪责时,一定要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动机,否则定罪。

5、生理心理学

即使是时间首富比尔盖茨,也是一样的五脏六腑。即使是聪明绝顶的爱因斯坦,也离不开五谷杂粮。人类无论进化的多高级,人们的心理现象多么复杂,终究要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依托,这个基础就是我们的躯体,在心理学的框架下讨论人的生理机制正是生理心理学家要做的工作。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研究各种人体器官的机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机制、内分泌腺对行为的调节机制、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例如,损伤海马(人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会造成遗忘。

6、教育心理学

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揭示教育过程和心理发展的关系,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实践中。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心理的个别差异,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者应有的心理品质等。可见,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大任务。

7、恋爱心理学

想要在爱情中稳操胜券知己知彼嘛,当然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恋爱心理学是探讨男女在恋爱、婚姻中,爱情的获得及稳固的心理规律,包括恋爱心理和婚姻心理两部分,具体研究稳固爱情的心理规律、男女相爱的心理奥秘、求爱及择偶心理、初恋心理、爱情挫折心理、婚后各阶段的爱情发展之心理特点等。斯腾伯格(R.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是目前令人熟知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爱情包括三种成分:亲密、激情、和承诺。同时具有亲密、激情和承诺的爱情被称为“完美爱情”(或成熟的爱情)。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类型。

三、心理学中的主要流派

1、精神分析学派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精神分析学派注重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神经症的重要原因。所谓精神分析是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三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指人们正意识到的想法;前意识是大量的可再现的信息,通过某种刺激能够进入人的意识层面;无意识则是人们无法直接接触的东西,无法被带入意识层面(除非是在某种极端的情境中)。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心理结构。.本我:位于人格结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遵循快乐原则。例如:性欲的冲动等。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主要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需要。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具有三个作用:a.抑制本我冲动;b.对自我进行监控;c.追求完善的境界。

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心性发展理论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期。

精神学派除了弗洛伊德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代表就是埃里克森。他提出了著名的八阶段理论,这八个阶段分为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主动性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立、繁殖对停滞、自我完整对失望。

精神分析学派的还有阿德勒,他第一个提出兄弟姐妹对社会性和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霍妮,对弗洛伊德关于发展中性别差异的观点提出了挑战,被誉为女性心理学的奠基人;沙利文,详细阐述了童年中期亲近的同性友谊如何为以后的亲密恋爱关系奠定基础。

2、行为主义流派

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外显行为,而且他也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最重要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外界环境对于人的作用,认为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而来。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Watson)就有一段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们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们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可见,华生特别强调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华生之后,斯金纳(B.Skinner)和班杜拉(A.Bandura)成为行为主义学派的杰出代表。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理论,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三大原理。由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实证研究的强调,大大推进了心理学的发展,并深深地影响了心理学的大多数领域。

3、人本主义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与精神分析流派和行为主义并驾齐驱的一种理论而出现的,称为“第三势力”。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眼中,人是一种先天良好、具有选择能力和有能动性的动物,并不像传统地精神分析形容地那样受着无意识地驱使,也不像行为主义说的那样像个只会对环境反应的高级机器人。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人类的主要任务是使自身的潜能得到不断的发展,人的本性就是自我实现。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先驱,他首先普及了“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并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扩展到心理学以外的更为广阔的人类生活之中。在罗杰斯看来,对人性持人本主义的观点、相信人,就可以改进教育和维护和平。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另一名重要的心理学家,最著名的当属他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4、认知心理学派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即对作用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就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指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5、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 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6、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

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人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后期代表有勒温。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

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四、几种常见心理(精神)障碍/疾病

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1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指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以精神易兴奋却易疲劳为特征,表现为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感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大多缓慢起病,就诊时往往已有数月的病程,并可追溯导致长期精神紧张、疲劳的应激因素。偶有突然

失眠或头痛起病,却无明显原因。病程持续或时轻时重。症状不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其他任何精神障碍的一部分。2焦虑性神经症

焦虑性神经症以焦虑情绪为主,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性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

焦虑的本质是什么?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焦虑是对某些环境刺激恐惧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心理动力学派则认为,焦虑源于内在的心理冲突,是童年或少年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在成年后被激活,从而形成焦虑。

广泛性焦虑症是焦虑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常缓慢起病,并以经常或持续存在的焦虑为主要临床相,又称慢性焦虑症。其临床表现如下:

第一、神经焦虑——焦虑症状的核心。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的担心;有患者担心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其担心、焦虑和烦恼的程度与现实不相称,称为预期焦虑。

第二、躯体焦虑——表现为运动不安与多种躯体症状,包括:①运动不安,搓手顿足,不能静坐,无目的的小动作增多,肢体震颤;②躯体症状,胸骨后的压缩感是焦虑的一个常见表现,常常伴有气短;③肌肉紧张,一组或多组肌肉不舒服的紧张感,紧张性头痛也很常见;④自主性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出汗、口干,便秘或腹泻,尿意频繁等症状。

第三、觉醒度提高。表现为:过分警觉,出现惊跳反应;对外界刺激敏感,注意难于集中,易受干扰;难以入睡、睡中易于惊醒;感觉过敏,可感到自身肌肉的跳动、血管的搏动、胃肠道的蠕动等。3恐怖性神经症

恐怖性神经症又称恐怖症、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重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①所害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并无危险;②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③患者极力回避所害怕的情景,知道害怕是过分、不应该、不合理的,但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恐怖神经症一般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场所恐惧症(也称广场恐惧症、旷野恐惧症),它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具体是指对特定环境的恐惧,如高处、广场、密闭的环境、拥挤的公共场所等。患者害怕离家或独处,害怕进入商店、剧场、车站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恐惧发作还常常伴有抑郁、强迫、人格解体等症状。

二是社交恐惧症,表现为:在社交场合出现恐怖;回避朋友,与社会隔绝;失去工作能力。

三是特定恐惧症(也称物体恐惧症),主要为对某些特定的物体产生恐怖。有些表现为对动物的恐怖,害怕猫、老鼠、狗、鸟类或昆虫等小动物。有些表现为对尖锐物体的恐怖,不敢接触尖锐物体,害怕自己或别人会受到伤害。也有些害怕见到血液等。4强迫性神经症

强迫性神经症也称强迫症,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的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观念和冲动来自于自我,但无法控制;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有强烈的求治欲望、自知力保持完整。强迫症在一般人群中占约0.05%,该病在30岁前发病,男多于女,以脑力劳动者常见。其临床表现:

第一、强迫观念(强迫想法,想象和冲动)。包括:①强迫思想;②强迫性穷思竭虑;③强迫怀疑;④强迫联想;⑤强迫计数;⑥强迫回忆;⑦强迫意向。

第二、强迫行为(重复出现的仪式动作)。包括:①强迫检查;②强迫洗涤;③强迫询问;④强迫性仪式动作;⑤强迫缓慢。

案例:女性,29岁,营业员,2000年9月在回家的路上见到一只死老鼠,觉得浑身很脏,回家将外衣换洗,又感到澡盆变脏了,又反复冲洗澡盆,忙到半夜两点。从此怕见死老鼠,不愿出门,自己也觉得自己心态不正常,不能控制自己的这种想法,因此脑子里经常与这种想法做斗争,觉得痛苦。几天前,婆婆切菜时生熟不分,并把苍蝇打死在案板上,从此觉得心里恶心,反复清洗案板。平时总是最后出家门,反复锁门,怕家门没关好。

分析:这位患者从小就特别爱较真,要求自己做事要完美,梳洗打扮也要特别干净,逐渐养成了强迫个性,这个性格基础上遇到一件特别的事,如见到死老鼠,出现强迫症症状。自己也知道没必要这么想,但就是控制不住,这种强迫和反强迫的观念引起内心极度痛苦,患者往往强烈医生就诊。

5、精神分裂症

<1>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和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疾病。<2>精神分裂症的特征(1)妄想

患者会有一些怪异的想法或者错误的信念。最常见的是被迫害的妄想,患者会相信自己被跟踪、欺骗、迫害侦查等。(2)幻觉

幻觉可能发生于各种知觉形式(如视、听、嗅、味觉、触觉等),一般而言患者身上最常见的幻听,例如患者可能会听到有一个声音总是批评他(她)、指责他(她)、或者让他(她)去做一些行为动作。(3)混乱的思考、语言

患者的认知语言能力出现损害,例如可能会发现患者的言谈话题不连贯,前一句在说天气但后一句在说政治,更甚者语无伦次,完全无法理解。(4)混乱或紧张性的行为

患者可能有一些怪异的行为举动,例如穿着怪异(热天穿棉衣)、无法维持个人卫生(蓬头垢面)或没有理由的激动(吼叫、谩骂)等。、6、抑郁症

抑郁,英文为depression,这个词,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英语中,都已经存在了很多个世纪。在中国古代的中医文献中,早就有“郁症”这一类别。

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或情感性精神病,是一组以显著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常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如下: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1>症状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减退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说明】本抑郁发作标准仅适用于单次发作的诊断。<2>、不典型性抑郁

勤勉型抑郁:表现为“工作狂”。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终日忙忙碌碌,最怕“闲下来”。

微笑型抑郁:虽有抑郁的主观体验,但在旁人眼前却总是有说有笑,旁人很难察觉到他(她)是“强颜欢笑”。

隐匿型抑郁:以躯体不适为主,抑郁情绪却不明显。这类患者多辗转于内、外科求治,做了很多不必要的检查,有些被误诊。

嗜睡型抑郁:嗜睡,睡眠时间越来越长——潜意识对现实的逃避。激越型抑郁:容易动怒,芝麻大点事就大发雷霆,像变了一个人。<3>、抑郁症有哪些症状

事实上,抑郁症并不仅仅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而是一个“全身性”的障碍。它对我们的躯体和我们的心理都具有极大的摧残性。抑郁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症状:

(1)情绪症状

情绪症状是抑郁症的最显著、最普遍的症状。抑郁症病人的情绪症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抑郁心情和兴趣的消失。抑郁症病人的生活中,似乎充满了无助和绝望。如果让抑郁症患者描述他(她)的心情,他(她)往往会说:“悲哀、无助、绝望、孤单、不幸、垂头丧气、无价值、丢脸、惭愧、闷闷不乐、羞愧„„”虽然抑郁症患者的基本情绪是抑郁,但他们的心情,或者说他们的抑郁情绪随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即使是在一天的时间里也会有所变化。一般来说,抑郁症状在早晨最明显,患者往往觉得几乎没有力气从床上起来,随着一天的推移,情绪会慢慢好转一些,晚上的心情相对最好。几乎和抑郁一样普遍的另外一个情绪症状是兴趣的消失:抑郁症患者往往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过去感兴趣的事物,喜欢参加的活动,现在一点也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的丧失往往是从某一些活动开始的,比如,学习或工作。但是,随着抑郁症状的发展,患者慢慢地对几乎所有东西都失去了兴趣。喜欢下棋的人,棋盘上慢慢积起了灰尘;喜欢打球的人,球场上再也见不到他(她)的身影;喜欢参加聚会的人,聚会上再也听不到他(她)的声音。最后,甚至是基本的生物本能(如食、性),也不能引起他们的任何激情。(2)认知症状

认知症状是抑郁症的另外一大症状。主要体现在无端地自罪自责,夸大自己的缺点,缩小自己的优点,表现了一种认知上的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消极的。这种消极的思维,给他(她)眼中的自己和未来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他(她)常常坚信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且失败的原因全在于自己。他(她)坚信自己低人一等、不够聪明、不够称职、不够好看、不够有钱,等等。总之干什么都不会成功,都没有希望。抑郁症患者的这些观点常常是扭曲的,与现实不相符合的。一旦有挫折发生,抑郁症患者就会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某些极度抑郁的患者,甚至相信他们应该为世上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负责,他们应该为自己的“罪恶”而受到惩罚。(3)动机症状

抑郁症患者的动机症状体现在做任何事情都缺乏动力。不同的人做事有不同的动机水平。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早晨按时起床,按时去工作或上学,能够积极寻找各种方法来娱乐自己以及他人。但是,对抑郁症患者来说,不要说积极寻找各种方法来娱乐自己,他们要开始做任何事情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需要作巨大自我斗争。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每天会披头散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终日茶饭不思,眉间紧锁,寡言少语,甚至以泪洗面。即使他们有所动作,动作也明显缓慢。(4)躯体症状

隐藏得最深的是抑郁症的躯体症状。随着抑郁症状的发展,一切生物的、心理的快感都遗失殆尽。抑郁症患者的胃口常常不佳,即使是平时爱吃的人,美酒佳肴也勾不起他(她)的食欲。抑郁症患者常常会变得消瘦。睡眠也出现各种问题,晚上难入睡、早上又早早就醒了,即使睡着了,睡眠的质量也很差。胃口不佳,睡眠不好,患者渐渐地就会变得虚弱、疲劳。抑郁症患者的性生活也会受到影响,男性的勃起障碍和女性的性冷淡都是常见的现象。而各种躯体症状的出现,往往会削弱患者对躯体疾病的抵抗力。所以,抑郁症患者又增加了一条焦虑和抑郁的理由:自己的健康。

<4>、抑郁症的五大特征

抑郁症的识别有5个特征:

(1)懒:无原因突然疲乏无力、自觉懒散无能,甚至连日常生活、简单的工作或家务活亦懒于应付。

(2)呆:动作减少,行动呆木、被动,思维迟钝、构思困难、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理解力和脑功能明显减退。

(3)变:性格明显改变,前后判若两人。

(4)忧:忧郁悲观、意志消沉、无信心和活力,有万念俱灰之感。心情压抑、苦闷,对外界一切事物缺乏兴趣,并感觉有许多身体上的不适。

(5)虑:多思多虑,焦急不安,胡思乱想,坐立不宁,或是一筹莫展,常常自责,且自卑。一般而言,久治难愈,或是原因不明、长达数周甚至数月的失眠,可能是抑郁症的重要信号。<5>、抑郁症的流行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报告《精神健康:新认识,新希望》揭示,抑郁症目前已位居世界十大疾病之第四,预计到2020年将跃至第二,紧随于心肌梗死之后,甚至排在癌症之前。

抑郁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严重疾病,没有哪种职业、哪种种族、哪种性别、哪种年龄的人可以对抑郁症免疫。它影响着人的各个年龄阶段和终生,儿童稍微少一些,少年比较多见,青春期是高峰,老年又是一个高峰,所以从小孩到少年一直到老年人,跨越各个阶段。北京市抑郁障碍社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是6.87%,男的是5%,女的是8%左右,每年的患病率4.12%。女性患病率大概是男性患病率的两倍以上,各国都是如此,不分人种和地区,都是女性比男性多。

现在对抑郁症的研究比较多,认为抑郁症的发病有一定生物学基础,是一种疾病。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得了抑郁病不应该有什么耻辱感,抑郁是正常人生活中一部分。

<6>、如何区别正常的情绪低落和抑郁症

抑郁时的心境与人们所熟知的悲伤相似,但较持久,患者情绪低落,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重则忧郁沮丧,悲观绝望,总觉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患者自我评价甚低,以致生趣漠然,常感到“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他们越是自责自罪,越产生消极的想法,美好的世界在他们眼里竟变成一片灰色。

具体说来,抑郁症症状与正常的情绪低落的区别在于:

(1)前者在程度和性质上超越了正常变异的界限,常有强烈的自杀意向。(2)前者可具有植物神经或躯体性伴随症状,如早醒、便秘、厌食、消瘦、性机能减退、精神萎靡等,此外,往往还伴有精神病症状或神经症的表现。<7>、抑郁症有什么危害

抑郁症已经成为一种灾难性疾病。有关专家称:抑郁症有如禁锢灵魂、危害健康的蓝色病毒在全世界范围流行,其恐怖性虽比不上天花、鼠疫等传染病,但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却绝对在于其上。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1世纪抑郁症将与艾滋病、癌症并列为本世纪人类生命的三大杀手。

(1)抑郁症的第一大危害在于它会导致自杀

根据美国的数据,临床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为百分之十,自杀者75%患有抑郁症。中国在这方面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我们关心的并不是这个确切的统计数字,而是这样一个观念: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是相当高的。专家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杀手,而由于女性患者特别多,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它列为女性健康的头号威胁。

(2)抑郁症的第二大危害在于它给患者带来了无限的痛苦

抑郁症患者终日生活在灰色的世界里,生活失去乐趣,学习和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同时,他们还受失眠、焦虑和虚弱等躯体症状的折磨。抑郁症对你总体机能的影响也许会使你大吃一惊。抑郁会消耗你的体能,削弱你的生活兴趣。它会使你感到好像身陷泥淖,寸步难行,干什么事都觉得费劲,甚至本来很容易的事情你也不敢去面对了。性欲往往过早消失,因为你的心思转为内向,只集中在自己身上了。全身的日常节奏会出现紊乱,食欲、活动以及睡眠都会变化。睡眠往往受到干扰,精神难以恢复。抑郁的感觉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有所不同。

(3)抑郁症的第三大危害在于它给抑郁症患者的亲人和朋友带来很多不幸

跟抑郁症患者在一起生活是很痛苦的事。同时,抑郁症患者会影响周围人的生活质量。抑郁的母亲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而孩子的抑郁也很可能给父母带来抑郁的心境。如果丈夫抑郁了,那么妻子也不会有好日子过。抑郁症患者对亲人和朋友的生活质量有多大的影响。抑郁症还会导致物质依赖问题、心血管疾病问题、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问题、恶性肿瘤问题、有效生命年缩短问题等。<8>、怎么能知道我是否患了抑郁症? 如果你认为自己患了抑郁症,想知道如何治疗抑郁症,最好去看精神科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员,他们有资格评估这类疾病。不过,下面的自我测试可以帮助你决定要不要去看专业人员。

抑郁症的自我测试

检查一下,在过去两周或更长时间内,你是否出现以下抑郁症状:  绝大多数时间感到悲伤或情绪低落  对多数活动或性生活失去了兴趣  体重或食欲发生变化  睡眠不好

 坐立不安、急躁或易激惹  易出现疲劳感

 内疚、无价值感或无助感

 记忆或集中注意力困难,做事犹豫不决

 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想法,觉得活着还不如死了好 <9>、自己得了抑郁症怎么办

第一,要意识到自己的疲惫感、无价值感、无助感和无望感是疾病的症状,是可以治疗的。不要试着用自己服药、饮酒或吸毒的方式来解决目前的困境。在抑郁症缓解之前,不要做重大的决定。

第二,积极进行系统的药物治疗。治疗抑郁症服药一定要遵医嘱,足疗程、足剂量。急性期的治疗,药物治疗一般2~4周开始起效,治疗的有效率与时间呈线性关系,“症状改善的半减期”为10~20天。巩固期的药物治疗,从症状完全缓解起,持续4~6个月,在此期间患者病情不稳,复燃风险较大。维持期的药物治疗:首次发作:6~8个月;第2次发作:3~5年;2次以上的发作:长期治疗。

第三,积极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通常,心理治疗在症状控制住后较好。第四,防止自杀。不要相信自己不会真的自杀的誓言,不要相信自己具有坚强的意志与自控能力,抑郁袭来时,弥漫的痛苦感、绝望感能吞噬人的意志,解除你的控制力,自杀往往就发生在失控的瞬间。请在你清醒的时候、在自控力尚存的时候,及早拨打我校24小时生命援助热线(***)自救,或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寻求专业帮助。

第五,告诉家人朋友,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尽量减轻生活中出现的压力,保持身体健康,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参加社交活动。

英国前首相邱吉尔称抑郁症为“黑狗”,他以亲身体验告诉公众:“要是‘黑狗’开始咬你,千万不要置之不理,要是严重的征象已经持续了数周,而且还有自杀念头的话,那就该赶快去看医生。” <10>、同学得了抑郁症怎么办

防止自杀,作好陪护,严重时,须臾不能离开。

报告给院系有关老师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24小时生命援助热线***,或68772029),或直接将他(她)带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不要因为患者“千万不要告诉学校”的请求或“不会真的自杀”、“我能自我克服”的保证而不报告。

督促治疗,按时服药,按时进行心理治疗。

消除歧视,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帮助病人面对其现实处境。

7、神经症、神经病、精神病的区别

(1)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

病因:一般认为与心理压力和性格特征有关

常见病种: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等(2)神经病

病因:多与神经系统炎症、变性、肿瘤、出血等有关

常见病种:各种颅脑损伤、感染、肿瘤、脑血管病、重症肌无力、癫痫等(3)精神病

病因:通常与遗传、社会环境影响、性格特征及脑部某些神经生化改变有关 常见病种: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反应性精神病等(4)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分:自知力

所谓“自知力”指能否认识到自身的心理(精神)行为异常,及对这些异常怎样解释。一般来说,传统的精神病学中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区分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与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还应注意到的是,某些人格障碍患者也无自知力。

8、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

(1)一般心理问题

原因: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引起内心冲突,产生并体验到不良情绪

时间:近期发生而不太持久(小于2个月)

影响:问题的内容尚未泛化且只局限在引发事件本身

反应:不强烈,情绪反应在理智控制之下,没有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社会功能未破坏

(2)严重心理问题

原因:较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如悔恨、冤屈、失落、悲哀等 时间: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2个月但不到半年

影响:问题的内容有泛化,不只局限在引发事件本身,即碰到类似或相关事件,均可引起痛苦体验

反应:强烈,会在短暂失去理性控制,对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有一定影响,社会功能受损,但没有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3)神经症

神经症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以应激性生活事件多见。通常,遭受应激事件多的个体易患神经症,并且患者的个性特点易导致生活中出现冲突与应激。神经症的共性

A.患者病前常有一定的易感素质和人格基础 B.症状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C.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神经病性症状 D.一般自知力完整,有求治要求 E.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 与重性精神疾病的发作期相比,多数神经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完好

 与正常人或病前相比,其工作、学习效率和适应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五、危机干预 <1>、自杀危机概述

自杀是对生命的自我毁灭,违背生命的自然法则,是一个没有改正机会的错误,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博士生自杀,这对于个人和家庭是一种悲剧,对社会也是极大的损失。一个人自杀,尤其是独生子女自杀,对于家庭是毁灭性的打击,会给家人带来巨大的内心冲击和生活巨变,家人常常背负着内疚感、自责感、羞耻感、恐惧感甚至经济负担生活。这种精神上的影响有时会持续一生,波及三代人。所以,美国自杀协会的创立者埃德温·施耐德曼说:“自杀者将他们的遗骸放在生者的心理衣柜里。”尽管自杀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如果自杀发生在学校,则会对该校学生群体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

总之,自杀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卫生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以期减少和控制大学生自杀,这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维护教育的声誉、提高学生的素质不仅具有理论探索的意义同时具有实践指导的意义。

<2>自杀的原因

自杀行为往往可以套用一个公式:首先,内心形成自杀倾向(自杀的准备状态),接着形成一个自杀的直接动机,最后便是自杀。

形成自杀倾向的原因有以下三大方面:(1)环境因素

自杀也被称为社会病理现象的警示灯,是人们对社会变动的敏感反应。经济不景气时自杀现象时有发生,但在经济景气的情况下,若社会变动剧烈,自杀行为同样很多。搬家、调换工作、转校等一系列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成为自杀的直接动机。这同样也是形成自杀倾向的一大要素。

季节变换也是形成自杀倾向的因素之一。春、秋两季自杀频率较高,这是因为春、秋两季是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多发时期。从心理学上来看,春、秋两季人类活动频率加快,上学、工作、结婚、搬家等等,周围的人们忙得不可开交,这样反而会加重抑郁症患者的病情。(2)生物学因素

精神病人的自杀率要远远高于非精神病人的自杀率。

抑郁症确实并不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再加上接二连三的不利因素,自杀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3)心理因素

人际关系特别是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冷淡、歪曲是形成自杀倾向的一大原因。有位学者将曾经患过抑郁症的大学生分为自杀未遂组与非自杀未遂组二组,以其家庭内人际关系为中心进行调查比较。结果发现,自杀未遂组的大学生在患上抑郁症后内心郁闷,想逃离这个家庭,但家人却丝毫没有察觉到他们的这种心理,与此相对,非自杀未遂组的大学生患上抑郁症后马上向家人求助,家人也会立即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换句话说,抑郁症患者并非是因为患上抑郁症而企图自杀,而是因为他们的家庭人际关系冷淡、歪曲,这才导致抑郁症患者陷入自杀这种危险的心理状态。

此外,偏激的性格作为心理学因素之一也应受到大家的重视,它往往会使人因外界压力的影响而产生精神障碍,当然也可以说与自杀关系相当密切了。

有人研究了自杀儿童的性格,其性格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极端外向型(冲动的、富有攻击性的)和极端内向型(内向、感伤、爱流泪)。

以上三种因素综合起来便形成自杀倾向,再加上自杀动机就产生了自杀行为。直接动机会因年龄及性别的差异而大有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所不同。幼、少年期的直接动机基本体现在环境的变化上(父母离异、家庭不和、搬家、转校、受到父母或老师的严厉批评、学校内的矛盾等等)。也就是说,处于衣食住行都依赖于父母这个年龄阶段时,当依赖对象崩溃或有崩溃危险时,少年儿童易产生自杀动机。

从青春期到青少年期,自杀的直接动机转化为个人问题,如异性问题、对前途的不安、考试失败、就职问题等。到了成年阶段,男性在事业上的问题(调换工作、退休、事业失败、失业等)、女性在家庭内的纠纷(婆媳之争、丈夫花心、子女的不良行为等)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中、老年时期多因体质下降、身患疾病而产生自杀动机。

<3>自杀者的现实世界

(1)失去控制感

“失控”认知和体验在自杀者的内心世界中非常明显。它的基本性质就是他(她)觉得对自己、对自己所遭遇的困难和问题、对自己周围的发生的事情,失去影响力,不能左右发生的事。这是认知方面。失控不仅是认知的,也是情绪的。伴随着认知,他(她)还体验到,惊慌、焦虑。失控可能还跟认知上的混乱,挣扎和努力的无效有关。所以,“失效能感”可能是失控的另一成分。2)认知混乱

思维上头绪多,并行竞争,不能清理,是—些自杀者思维上的状况。认知混乱跟下述矛盾冲突有密切关联。(3)矛盾冲突

这个现象在冲动性自杀或有情感调节问题的人身上可能表现不突出。这里说的矛盾冲突,是指自杀者因死和自杀的意念而产生的内心矛盾冲突。他(她)会在两个问题上有内心挣扎,而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决定着他(她)是不是选择自杀。一个问题是“它有效吗?”另—个是“这样做是对的吗?”此外,自杀者还有一个非常挣扎的问题,是哈姆雷特式的疑问,转化成实际的想法是“这值得吗?”(4)认知狭窄化(“管状”认知)

自杀者只看到了死亡是解脱之道,看不到别的选择,别的出路,或者对任何别的选择和出路都不感兴趣,拒绝注意其他选择。或者他(她)根本就不知道有修改自己原有的人生观念系统的可能性。他(她)进入思维的死胡同,不能回头。有的自杀者存在高的负性情绪唤起,烦乱甚至狂乱,思维混乱甚至根本不能平静地思考,这种负性情绪加剧了认知上的狭隘。(5)绝望

绝望是真性自杀者的共同认知特点。此前自杀者都有经过努力、挣扎的过程,但往往是无效和徒劳。痛苦的体验和长期挣扎无效,使得自杀者最终承认目标是实现不了的,努力和挣扎是徒劳的。(6)活力丧失

几乎每位自杀者都经历过一段努力、挣扎,力图挣脱困境,解决问题,但无例外都以失败告终。这很象在心理学中“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实验”中实验动物的处境。(7)孤独感,无助感

自杀者大多有孤独、孤单、凄苦、无助的体验。有的自杀者这种体验接近存在主义的孤独体验(起于生命、命运的无可替代性)。不少自杀者客观上并不缺少关心者,如同学、家人等。问题在于由于自杀者自身(如性格或精神疾病)或关心帮助者的某些原因,这些关心和帮助显得非常苍白无力,不能真正触动自杀者。更有甚者,当外界的帮助都被知觉为无效、无关痛痒之后,自杀者的孤独无助会更为严重。

(8)重新解释死亡的含义

自杀者大都改变了对自杀、对死亡意义的认识,而且是系统性地向自己可接受的方向改变。

(9)自我鼓励(自杀勇气)

不少自杀者在最后关头还是存在矛盾、犹豫。因此,他(她)在最后时刻似乎还是需要鼓励。由于不可能得到他人的鼓励,于是就自我鼓励。(10)最后的平静

少数下定了决心的自杀者,在最后一程反而比较平静、从容。自杀计划变成了他(她)日程中的一件待完成事项,是最后—件要做的事。他们往往会留下遗书,把后事安排妥当。<4> 大学生自杀调查

近年来我国高校自杀事件及伤害他人事件有增多趋势。社科院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以五年来在媒体上披露的281名大学生自杀案例为基础,对2005年及近年来中国大学生自杀现象进行梳理:2005年,媒体报道的中国内地大学生自杀事件116起,分布在全国23个省份近100所高校(明确校名的高校有50所),其中83人死亡,33人存活;其中,男生比女生多12人。2006年全年,北京自杀死亡的学生为19人。2007年上半年北京高校10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中,已经有14名自杀身亡。研究者分析认为,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人数呈明显增长的趋势,死亡人数也随之增长。其中,女生自杀的比例高于男生,理科生自杀人数多于文科生,文科生自杀的比例高于理科生。

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业困难和恋爱问题。因为恋爱问题而自杀的,占总数的21.7%;因为学业问题而自杀的,占总数的18.9%,分别居第一、第二位。通过对个案的研究分析,研究者认为抑郁,悲观,自卑,抗挫折能力差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

湖北省大学生自杀的流行病学

近几年,湖北省大学生自杀的研究显示:自杀率最高为2002年,为3.7/10万;最低为0.9/10万;平均2/10万。研究者还总结了湖北省大学生自杀的一些特点:(1)性别比较。女生多于男生。

(2)专业比较。文科多于理工科。文科是理工科的2.47倍。3)学段比较。年级越高自杀率越高。

(4)时间特征。春秋开学后25天,五一及十一假后25天,再加上圣诞节和元旦节,此期间自杀的占全年73%。<5>、自杀危机干预知识

2003年9月1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首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为了让公众对自杀引起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呼吁各国政府、预防自杀协会和机构、当地社区、医务工作者以及志愿者们,加入到当天的各项地方性行动中,共同提高公众对自杀问题重要性以及降低自杀率的意识。

2003年首个“世界预防自杀日”的主题是“自杀一个都太多”;2004年的主题是“挽救生命,重建希望”;2005年的主题是“预防自杀,人人有责”;2006年的主题是“增进理解,重筑希望”;2007年的主题是“穿越终生的自杀预防”;2008年的主题是“全球化思维、全国性计划、地方化行动”;2009年的主题是“社会文化因素与预防自杀”;2010年的主题是“无论是谁,无论在哪,全球携手预防自杀”;2011年主题为“多元文化社会之自杀预防”。<6>改变对自杀的一些错误观念

社会上对自杀这种行为所持的态度和认识差别很大。其中有一些错误的观念。若不加以纠正,对自杀预防不利。

误解1:自杀无规律可循。自杀事件常常带有突发性,一旦发生,周围的人常感意外诧异。所以有人认为自杀防不胜防,没有规律可循。

事实:大部分自杀者都曾有过明显的直接或间接的求助信息。他们在决定自杀前会因为内心的痛苦和犹豫而发出种种信号。

误解2:宣称自杀的人不会自杀。当有些人向他人透露自己会自杀,尤其当用语带有恐吓成份时,他人以为他不过是说说而已,真正想死的人是不会把自己打算告诉别人的。

事实:研究表明,在10名自杀者中,有8人清楚地表露出了他们有自杀企图的线索,50%的自杀企图者在自杀前曾向他人谈论过自杀,这种人很可能会有自杀的举动,必须高度重视。

误解3:一般人不会有自杀念头。很多人以为一般人不会有自杀念头。

事实: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30%~50%的成年人都曾有过一次或多次自杀念头。对于性格健康,家庭关系好的人,自杀意念可能只是一闪而过,很少发展为真正的自杀行动;而性格或精神卫生状况存在问题的人在缺乏社会支持时,自杀念头有可能转变为自杀行为。

误解4:自杀危机改善后就不会再有问题。有自杀少图的人经过危机干预状态改善后,情绪会好转。周围的人常常会误以为自杀危险性减低了,而放松防范措施。事实:自杀危机改善后,至少在3个月内还有再度自杀的可能,尤其是抑郁病人在症状好转时最有危险性。有自杀史的人,再次自杀的可能性较大,10%的人10年内死于自杀。

误解5:对有自杀危险的人不能提及自杀。很多人担心,对那些有情绪困扰的人,有自杀意念的人,主动谈及自杀全加重他们的自杀动机。

事实:受自杀困扰的人往往愿意别人与他倾谈,听他述说对自杀的感受,如果故意避开不谈,反而会因被困扰的情绪无从分解而加重情绪问题。<7> 关注校园中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重点对象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同学

突发的创伤事件所带来的生活上的痛苦可能引发自杀意念,如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或短时间内累积的创伤都可能压跨一个人。主要的突发事件有以下三类:一是遭遇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经济受损、亲人意外死亡、父母离异等);二是遭遇性危机;三是遭遇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同学(如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妄想症等)

国内调查895自杀死亡案例发现,63%有精神障碍,尤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为甚。精神分裂症患者50%试图自杀,10%死于自杀。(3)既往有自杀未遂史的同学

各国的研究指出:曾经自杀未遂的人再次自杀的机会相当高。一项调查显示,20%~30%自杀者曾经有过自杀的纪录,其中更有35%是用同一方法自尽。

研究还表明,有将近80%的自杀成功的案例在成功之前都曾尝试过自杀。4)家族中或亲戚、朋友中有自杀者的同学

国内调查895自杀死亡案例发现,47%有血缘关系的人或亲戚、朋友、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5)名人自杀、校园出现自杀时

18世纪,德国文豪歌德发表《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后,在欧洲仿效小说的主人公维特自杀的人剧增,“维特效应”因此而得名。

心理学上的“维特效应”指伴随自杀或模仿自杀,是指当名人或自己的偶像等人自杀时,把自己和自杀的人视为一体而试图自杀的现象。(6)身体患有严重疾病、治疗费用高、治疗周期长的同学(7)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同学

有的同学挂科较多,面临学位、毕业、留级等问题,有的则表现为沉迷网络游戏等。

(8)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同学

(9)缺乏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同学(10)慢性心理压力时间长者

慢性心理压力的积累会促使人们产生绝望感,积土成山,小变成大变,达到极限,就会崩溃,成为自杀的复合因素。最后一根稻草压死一匹骆驼。事件只是导火索,长期积累的压力才是根本原因,尤其是包裹得很紧的学生。大学校园中不乏某些将问题隐藏很深的优秀大学生,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特点被称为“优秀学生综合症”。具体描述如下:

A.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过高,稍有缺憾,便惴惴不安;对环境与他人期望过高,苛求、埋怨,少有满足感、成就感、幸福感

B.包藏痛苦:将阳光的一面展示给他人,表面光彩照人,将阴霾的一面留给自己,独自躲在阴暗的角落舔着痛苦的伤口。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度的情感

C.片面消极:自我认识偏差,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只注意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严重自卑

D.看重好评:总想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有的违心曲意,宁可委屈自己也要满足他人的愿望与要求,但事后痛苦非常(11)有性格缺陷者

自杀往往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导致。在自杀者中,95%内向,52%孤独,71%虚荣。以下性格缺陷在自杀者中较为常见: A.孤僻、内向、敏感多疑 B.冲动、易怒 C.思维僵化 D.极端自恋

E.高要求与低接纳

F.外在傲慢而内在自卑

(12)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同学(13)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同学(14)兴趣丧失的同学

及时加以疏导、解救和阻止,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8>认识自杀的线索——言语方面

一些想要自杀的同学通过言语表达厌世念头,或谈论有关死亡的话题。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活着真难受、真没意思”、“人是不是真的有来世”等等。这实际上是自杀的信号,表明他(她)正处于自杀冲突阶段,陷入了生与死的两难选择中。另外,一般情况下,自杀者会在自杀前与最亲近的人(一般是父母)联系,对后事作交待,如“感谢你们的养育之恩”、“今后一定要注意身体”等。

A.直接地说。有些人会直接表达自杀想法,他们直接说“我想死去”、“我不想再活下去了”等。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以为处于情绪极度低落或心理冲突非常大的人说这些话只是开玩笑。

B.间接地说。另一些人会间接表达自杀想法,如“我所有的问题都将结束了”、“如果我不在了,每个人都会更好的”、“现在没有人能帮助我”、“我真的不能再忍受下去了”、“我要彻底休息了”等。此时,如果能及时通过这些信息发现他(她)的自杀意图并予以有效的帮助,很可能促使其放弃自杀。但是,这些重要信息却往往被人忽略。

C.谈论有关自杀的话题,或对开此类的玩笑。某些想要自杀的人会描述有关自杀的方法或计划,包括在信件、日记、手机短信、博客、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自杀的念头。认识自杀的线索——情绪方面

A.严重抑郁,悲伤,情绪低落。严重抑郁在单独的自杀危险因素中排在第一位,自杀者75%患有抑郁症。国外的调查发现,抑郁症患者10%~15%最终死于自杀。

B.情绪发生明显改变。在自杀前,自杀者会处于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会有一些明显的表现,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冲动;或情绪不稳定、忽悲忽喜;或平时乐观开朗,突然变得郁郁寡欢;或平时寡言少语,突然爱说爱笑等。认识自杀的线索——行为方面

有专家认为,行为和习惯的突然改变常常是精神崩溃的信号。自杀者在行为方面的线索如下:

A.一反常态,将自己的物品整理的井井有条

B.不明原因地将自己的东西送给他人、送礼、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 C.经常发生意外事件(如车祸等),这些意外可能是自杀未遂的表现 D.坐在危险的位置(如楼顶、窗台等)发呆 <9>妥善处理危机事件

(1)立即报告

一是报告给院系有关老师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24小时生命援助热线***,或68772029)。

二是千万不要答应对其想自杀的事情保密,要帮助他到心理或医疗机构接受评估和治疗。很多学生回避心理问题,误认为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就是神经病,不正常。甚至有的同学发现身边的同学有心理问题时,还劝他“千万别让学校知道,知道了就要休学”,有意帮忙隐瞒。需要强调的是,自杀者中虚荣心强的占71%,他们之所以自杀很大程度上就因为太爱面子。请注意:保全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记住:当人处于非正常状态时,高度危机会使其更难做出合理的决定,要你保密,当为妄语,信以为真,实为谋命。(2)作好监护

对有高度自杀倾向的同学不能让其独处,作好监护,并远离危险位置(如楼顶、窗台等),远离危险物品(如电源、利器、毒药、绳索等)。

记住:高危状态,须臾不能离开!(3)陪伴支持 A.倾听技巧

倾听他(她)的诉说,理解他(她)的的痛苦

任何一个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人,他(她)最迫切的需要就是有人能倾听他(她)所传达出的信息

应耐心倾听他(她)的诉说,努力了解其潜在的情感 重要的不是你讲了多少,而是你听了多少 B.倾听时,请不要„„  表现出生气或惊恐无措

 生气是不接纳,惊恐无措反而增加其无助感  否认他(她)的感受与现实

 你的否认将导致其产生不被理解感  对他(她)的情境随意进行判断

 无论赞成与否,皆有可能产生负作用  嘲笑他(她),或冒犯与指责他(她)

 增加其无用感、无价值感,自卑自怜感  试图不与他(她)谈论其问题

 蓄满了的水库需要疏泻,他(她)愿意谈是再好不过的  争辩、排斥或试图否认自杀念头的“合理性”

 当有人谈到自杀时,绝不能轻易认为他(她)并不是真的想自杀,只是“想闹一闹”;如果这样做,处于危机中的人会真切地感受到被排斥或谴责

 将有高度自杀危险的他(她)单独放走或单独留下,为其创造自杀机会  轻易相信他(她)真的不会自杀

 自杀的念头会反复出现,尤其是理智型自杀  让他(她)觉得自己是不正常的

 什么都不对,增加其无用感、无价值感,他(她)会觉得别人不会这样,只有我无用才这样,要让他(她)明白这是非正常状态下的正常反应

 说一些不实际、盲目安慰的话  他(她)可能产生毕竟你不是我的想法  期待或相信自己能帮人解决所有困难

 请记住:你不是上帝,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能搞定,可以不用报告  期待立即见效

 欲速则不达

 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

 高估自己,往往事与愿违(4)推荐咨询

陪伴他(她)到咨询室,请专业人员帮助其走出困境。并听候咨询师的安排。

六、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

(一)心理健康

1、什么是健康与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完全安好的心态。

心理健康;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的“自我实现者”标准(15条)

正视现实;接纳自我;言行坦率;热爱事业;独立独处;与环境关系和谐;欣赏日常生活;具有高峰体验;同值关心他人;人际关系深刻;待人民主平等;信守道德标准;富于幽默感;富有创造力;不随波逐流。(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① 自我意识正确;② 人际关系协调;③ 性别角色分化;④ 社会适应良好;⑤情绪积极稳定;⑥ 人格结构完整。

3、心理不健康的基本特征

出现有临床意义的症状,包括心理和生理症状 心理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往往过强或过长 与个人的实际情况不相称 与现实的实际情况不相称

不能完全自控,感到痛苦或乞求帮助 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限制了个体心理的成熟与发展

4、心理健康的促进

(1)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

生理与心理统一,个体与群体协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防治与发展并重。(2)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心理咨询

1、一般来讲,心理咨询是由心理咨询师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它有别于临床门诊那种“以医生为中心,以药物处方为主要手段”的生物医学治疗模式,而是“以来访者为中心”,不仅关心“症状”,也关心“原因”,不仅“治病”,还要“助人”,即建立“医—患咨询同盟”,通过一定的会谈技术,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困惑,正确认识自我和周围环境,促进其人格向健康方向发展。

心理咨询的取向是“治本”而非“治标”。一般来说,心理咨询的目标有三个层次:初级目标是消除来访者的心理困惑,中级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我,终极目标是促进来访者的潜力得到发展,自我实现。心理咨询师最关心的是终极目标。心理咨询不能“包治百病”。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那些能自动前来求助的人,包括处于正常和异常边缘状态的心理困惑者以及正常人群。可望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人际交往、教育辅导、家庭冲突、职业兴趣以及神经症等方面的心理障碍。那些典型的有幻觉和妄想的重型精神病人不是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

2、心理咨询的方式:

心理咨询的方式因人员数量、条件等不同,采用的方式也不同,一般可分为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

(1)个别咨询是心理咨询在主要的形式,它在咨询者与求询者之间建立了一对一的信任关系。个体咨询具有保密性和针对性的特点。这样,求询者能够体会到一种安全感,从而有效地降低求询者的防御反应。

(2)团体咨询也称小组咨询,是咨询者对数个有类似心理问题的求询者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咨询的方式,比较为大学生所乐于接受。它的特点是能在较短时间里由专业人员直接面对较多的求询者,便于观察、了解和指导;求询者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从而使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和支持。因此,团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多用于解决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如恋爱问题、时间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3)电话咨询是指求询者通过电话与咨询者进行交谈的咨询方式,具有方便、迅速、及时和保密的特点。求询者通过电话以不见面的方式,可以不透露姓名和身份地向咨询者倾诉内心的烦恼,可以有效降低求询者的顾虑。不过正因为如此,咨询者就不能直接观察了解求询者的状态,又受通话时间的限制,不能深入进行。所以,电话咨询也通常只是用于回答一些知识性问题和临时缓解一下精神压力。另外,电话咨询也有效地用于防止自杀和犯罪。

(4)书信咨询是指求询者与咨询者之间通过书信进行的一种咨询方式。这种方法对那些不愿意或不方便与咨询者面谈的求询者较为适用。但是,书信咨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咨询者只能提出一下原则性的指导意见。

(5)网络咨询是求询者通过互联网与咨询者交谈的咨询方式。这与书信咨询类似,但就较为迅速及时。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网络咨询业将会有重点发展。

(6)现场咨询是扩大心理健康的宣传普及,在校园举办讲座宣传活动的一种心理咨询宣传形式。现场解答学生提出的心理问题。这种形式一般仅适合于浅显的了解和解答。咨询人员若发现有必要深入讨论的求询者,应主动邀请对方到心理咨询中心去探讨有关问题。

3、、心理咨询的实质

(1)什么是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借助语言等媒介,与来访者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联系与区别

① 联系:都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所遵循的理论、方法与原则一致。② 区别: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困惑的正常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心理咨询所遵循的主要是发展与教育模式,而心理治疗所遵循的主要是医疗模式;心理咨询重在预防和促进,心理治疗重在补救和矫正。(3)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① 联系: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②区别:工作目标和范围不同;工作方法与手段不同;遵循的理论和原则不同;工作人员的专业方向不同;工作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同。

4、心理咨询的原则

① 理解支持原则;② 保密性原则;③ 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④ 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⑤ 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⑥ 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5、心理咨询基本技能

(1)倾听

倾听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基本要求。倾听既是表达对来访者的尊重,也是为了充分地了解情况。倾听,不加评判,保持中立的态度,还要有恰当的反应,与来访者达到共情。(2)澄清

澄清是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来访者谈话的含义,以及为了确定说话者的意思而使用的谈话技巧,有助于来访者的自我澄清与觉察。(3)具体化

具体化指心理咨询师协助来访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例如,可以询问:能不能具体谈谈×××?(4)尊重

尊重是指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尊重,是心理咨询师的最起码要求。尊重求助者的现状以及他们的价值观、人格和权益,予以接纳、关注、爱护,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条件,是有效助人的基础。尊重来访者,其意义在于可以给来访者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这样的氛围使其可以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5)温暖

温暖是指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给予温暖,温暖与尊重的性质是类似的,但温暖较尊重与来访者的距离更近些。尊重是以礼待人、平等交流、富有理性的色彩,而温暖则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6)真诚

真诚是指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应该以“真正的我”出现,没有防御式的伪装,不会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的后面,不带假面具,不是在扮演角色,或像完成例行公事一般,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以真正的自我投身于与来访者的关系中。心理咨询师的真诚表达可以促进来访者自我开放,它是打开来访者紧闭的心灵大门的钥匙。

(7)通情达理

通情就是指心理咨询师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来访者的参照框架,把自己放在来访者的地位和处境上来尝试感受他(她)的喜怒哀乐。通情达理的关键在角色把握,能够做到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同时还要注意非言语行为的表达。(8)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就是对来访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亮点或长处予以有选择性的关注,从而使来访者增强自信心,拥有正向价值观。(9)鼓励

鼓励是指心理咨询师通过发现来访者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适当鼓励的技术。(10)内容反映

内容反映,即释义或说明,是指心理咨询师把来访者的主要言谈、思想,进行以综合整理后,再反馈给求助者。(11)情感反映

情感反映与内容反映很接近,不过内容反映着重于来访者的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映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馈。事实上,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情感与思想的反映是同时进行的。例如:刚才你说过,你感到心里很烦,很生气。(12)解释

解释即运用某一种理论来描述出来访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过程、实质等。解释使求助者从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角度来重新面对自己的困扰、自己的周围环境以及自己,并借助于新的观念、系统化的思想来加深了解自身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产生领悟,提高认识,促进改变。(13)阻抗处理

阻抗处理,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沉默现象的处理;二是对多话现象的处理:三是对依赖现象的处理;四是对移情现象的处理。心理咨询师要善于分辨沉默的原因,通过沉默发现来访者沉默的怀疑型、茫然型、反抗型、思考型、情绪型以及内向型等特点。反之,多话是与沉默相反的一种现象,面对多话的宣泄型、倾吐型、表演型、表现型、表白型、掩饰型、外向型等特点时,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心理咨询师还应掌握依赖与移情的技巧,依赖是一种信任,移情是一种好感,依赖是寻求现实的帮助,移情是弥补过去的感情。咨询师应认真判断、注意理清,冷静应对和化解阻抗。

持和理解。因此,正确把握非言语行为并妥善运用,是一个优秀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功。(15)提问

提问包括封闭式询问与开放式提问。使用开放式提问,有助于心理咨询师收集资料,选择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16)指导

指导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术,即是心理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来访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17)内容表达

内容表达就是心理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褒贬和反馈等。从广义上来说,指导、解释、自我开放等都属于内容表达。

(18)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就是心理咨询师把自己的情绪、情感活动状况告诉来访者,让其明了。情感表达表达的是心理咨询师的喜怒哀乐,而情感反映反映的是来访者的情感内容。

(19)自我开放 在沟通中,咨询师不仅要用心去听,还要自我开放。自我开放又称为自我暴露,是指心理咨询师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来访者共同分担。它是内容表达与情感表达的一种特殊组合。(20)对质

对质是指心理咨询师指出来访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的,对质的目的在于协助来访者促进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及所处境况的深入了解等,注意对质需要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基础上。(21)重复鼓励

重复鼓励是指心理咨询师直接重复来访者的话或仅仅以某些词语如“嗯”、“讲下去”、“还有吗”等,用以强化来访者叙述的内容并鼓励其进一步讲下去。(22)团体咨询

团体咨询是指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七、大学生心理健康

1、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问题。这一问题在刚入大学的新生中比较常见,来到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适应。例如,一名女同学刚入校不到一星期就申请退学,原因是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晚上睡不着。

(2)学习问题。大量事实表明,学习成绩差异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学生存在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考试焦虑等。例如,有一位同学对专业不满意而提不起兴趣,经常想着转系或回家重考大学,大学的第一个学期,结果考了两门不及格。

(3)人际关系问题。由于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对性发育成熟缺乏心理准备,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如单相思、为失恋而轻生、恋物癖、窥视癖等。(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也较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疑、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例如,有的同学或者认为自己相貌不佳,或者认为自己能力比别人低,或者认为自己知识面窄等而自卑,总觉得“低人”一等,久之,影响了正确的自我认识。

(6)神经症等问题。神经症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类心理疾病,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特征。例如,一位同学总是害怕别人的目光,不管是在宿舍里,还是在教室内,他也总是尽力克制自己,但又无济于事。为此他非常苦恼,以致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智力以思维为核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它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是人们从事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心理健康的人,智力水准虽然有所不同,但智力应是正常的。(2)情绪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心胸开朗,情绪稳定和乐观,常向光明看,不往“黑暗处”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遇到麻烦能自行解脱。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情绪的自控能力很强。心理健康的人在通常情况下,其内部心理结构总是趋于平衡和协调的。既有适度的情绪表现,又不为情绪所左右而言行失调。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自控情绪能力,即表明其中枢神经系统运行正常,身心各方面处于协调状态,不论遇到什么事总能适度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既不会得意忘形,也不会悲极轻生。有人认为,用情绪来表示心理健康就像用体温来表示身体健康一样准确。(3)意志健全

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自己克服困难去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主要标志是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和意志的顽强性。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能坚定地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不优柔寡断、裹足不前,也不轻举妄动、草率行事。意志顽强的人,能较长时间保持专注和控制行动去实现某一既定目标,不屈不挠,不达目的绝不罢休。(4)人格完整

人格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质的独特综合。人格完整指具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包括:①人格要素无明显的缺陷和偏差;②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③人生观正确,并以此支配自己的心理与行为;④人格相对稳定。

如果一个爽朗、乐观、外向的大学生无缘无故地突然变得沉闷、悲观、内向,那就有可能提示其心理不健康。(5)自我评价正确

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能力和特点,以及自己所处的地位、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他们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优缺点能客观评价;同时,能接受自己,对自己抱有正确的态度,不过分骄傲也不过度自卑。心理不健康的人常缺乏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正确的评价,自高自大,自我欣赏,还有的是自暴自弃。

(6)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在社会和集体中总是善于和他人交往,并能和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心理健康的人与外界正常交往的结果,是个体对自己、对他人以及两者之间关系正确认识和评价的结果。心理健康的人,在和他人交往中,能接纳自我,并接纳他人,对集体具有一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情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消极的态度(如嫉妒、怀疑、憎恶等)。(7)适应能力强

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常以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来作为判断个体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人,总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正确地认识环境,处理好个人和环境的关系,能了解各种社会规范,自觉地用这些规范来约束自己,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另外,心理健康的人还能动态地观察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自己的要求,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与同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那些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的行为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是一个连续体。第二、心理健康状态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八、心理委员的职责和工作方法

1、心理委员的作用和优势

心理委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系心理辅导员老师、专职心理教师、心理与教育专家等相比,心理委员在实际工作当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第一、心理委员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近。心理委员与同学没有地位差异,没有代际差距,被接纳程度高,能够减少建立心理帮辅关系的时间。

第二、心理委员的信息来源广。心理委员生活在学生之中,遍及校园,能及时、真实而广泛地了解同学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危机信息,有助于有效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及早地实施危机干预。

第三、心理委员自我成长快。经过系统的专业课程培训,心理委员的同理心(Empathy,也译作共情、同感)、倾听能力、沟通技能等得到良好的唤起与提升,自我得到很好的成长。

第四、教育效果好。心理委员不仅能够以“学生的语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并且在朋辈帮辅中,更能了解与理解同学的心理困惑与内心感受,容易觉察、抓住与理解同学的语言与非语言线索的含义,从而提高帮辅效果。

2、心理委员的要求

心理委员是学生干部的一员。由于心理委员在具体工作中与其他学生干部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因此他们不仅要具备学生干部的基本素质,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拥有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以及较强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满怀热情和责任心,对同学饱含爱心,自觉加强专业学习,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尤其是作为朋辈帮辅过程中的助人者,心理委员还应具备心理咨询师的一些条件。在此,引用两位国外学者的观点,以供参考。

Jenning和Skovholt(1999)认为,好的助人者要具备以下九个条件:①永不满足的学习者,②大量地从经验中学习,③不排斥认知上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感,④敏于并且愿意接纳别人的情绪,⑤个人心理健康成熟并注意自己情绪的康宁,⑥明了自己的情绪是如何影响自己的工作的,⑦有很杰出的关系技能,⑧信任自己的团体,⑨善于在工作中利用自己的各种用得上的技能。

3、心理委员的职责与任务

心理委员工作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中;适时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同学心理健康水平;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危机的同学,有效协助院系心理辅导员做好危机干预工作。具体工作如下:

第一、积极向本院系同学宣传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使同学们了解心理健康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第二、有计划地开展院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本院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第三、组织同学参加院系或学校的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参加特殊群体的辅导活动,鼓励有心理困扰的同学前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寻求心理帮助。

第四、协助院系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院系开展相关工作。

第五、与同学交心谈心,调节院系、班级、寝室人际关系,与其他学生干部一道建设良好的氛围。

第六、及时发现本院系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处于危机状态的同学,并将这些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报告院系辅导员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第七、及时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院系辅导员反映本院系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意见与需求,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谋划策。

4、心理委员的方法与途径

心理委员在工作中应注意四点:

一是大胆探索,找准工作的切入点。为此,要做到三个“贴近”和三个“关注”。三个贴近:贴近同学生活、贴近同学需求、贴近同学心理。三个关注:关注心理热点、关注心理难点、关注心理变化。

二是明确职责,突出工作的侧重点。具体是指,活动重在“组织”,谈心重在“倾听”,干预重在“报告”,咨询重在“推荐”。

三是高度警惕,把握工作的关键点。心理委员工作的关键是危机干预。面对危机时,心理委员应做到立即报告、作好监护、陪伴支持、推荐咨询、护送就医。

四是加强联系,稳固工作的支持点。心理委员应自觉加强同院系心理辅导员、学校及院系学生心理协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经常性联系。

此外,心理委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本班同学进行有限度的心理咨询工作。同龄学生之间的心理咨询又称为朋辈心理咨询。心理委员在实施朋辈心理咨询时,也应严格按心理咨询的规范操作,在具体工作中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保密原则。心理委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对自己所接触到的同学隐私不得向亲戚、恋人或朋友等泄露,特殊情况可向心理咨询老师请教。

二是价值中立原则。即站在尊重、关注、接纳、中立的立场,不依据个人价值观评判同学的想法与感受的对错,尽量理解其内心世界。

三是同理心。即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视角真正理解其想法与感受,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共鸣”,但是并没有自己的某些(想当然的或自身困扰的)情绪或想法卷入其中。

四是帮助的有限性原则。尤其在危急时刻,心理委员在全力帮助同学的同时,一定要明白自己的任务和局限,注意同院系辅导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动配合。

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简介

武汉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承担着对全校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调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及发展规律,指导学生心理健康自助组织的工作任务。

中心以“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立足教育,重在预防”为工作理念,搭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五个平台”——宣传平台、教育平台、咨询平台、互助平台、干预平台,实施了“六个一工程”——建设好一支队伍、营造好一种氛围、开设好一组讲座、利用好一块阵地、主办好一家网站、指导好一个组织,构建了“四体联动”工作模式——以“教育宣传体系”为重点、以“心理咨询体系”为基础、以“危机干预体系”为难点、以“队伍建设体系”为保障。

中心致力于以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成为广大同学心灵的温馨家园。中心现有专职人员五人,拥有一支由不同学科背景组成的心理咨询专家队伍,竭诚为全校学生提供面谈咨询、团体辅导、现场咨询、在线咨询、电话咨询等专业服务。中心在全校设有四个心理咨询接待点,其中重点心理咨询点按照专业化要求设有咨询室、治疗室、催眠室、测试室、等待室、团体辅导室、督导室、资料室与多功能室,拥有多种现代化的专业设备。

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指导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和《珞珈心源》报社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月编发心理健康教育报《珞珈心源报》,举办“温心行动”、“热爱生命”、“微笑行动”、“感恩行动”、“心理健康知识大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电影赏析”等特色活动,引导学生追求阳光心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近年来,中心的工作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心多次在全国和湖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关会议上介绍工作经验,《教育部简报》曾先后5期介绍和推广中心的工作经验,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内参》、《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教育报》、香港《文汇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曾多次报道过中心的工作。中心曾荣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以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湖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十、我校心理咨询方面的资源介绍

1、珞珈心理在线

这个网站是由武汉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办为全校同学服务,这个网站资源丰富,分为工作状态、心闻视野、青年生命、心理知识窗、影音推荐、校园生活、心理自测、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珞珈心源报、珞珈心理协会等板块,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找不到,欢迎大家来到珞珈心理在线。

2、生命援助热线:***

3、各个咨询师室的分布和位置,咨询预约电话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电话: 68772029 文理学部 地点:文理学部教四楼

电话: 68756942 工学部 地点:工学部五教四楼 电话: 68772028 信息学部 地点:信息学部学生宿舍4舍 电话: 68778521 医学部 地点:医学部学生宿舍新区10舍 电话: 68759810 备 注:

1、咨询值班时间 下午14:30-17:30 晚上19:00-22:00

2、每学期咨询工作从开学后第二周开始,放假前一周结束,节假日按照学校统一调课时间值班。

4、心灵热线:68774413

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 篇2

关键词:历史,知识,复习

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半球皮层不仅具有保存暂时联系痕迹的性能,而且具有丧失这些痕迹的性能。复习工作越是及时、连贯、系统,这些痕迹与痕迹之间的联系就越巩固。相反,新建起来的联系,如果没有及时复习并巩固,它们原来的精确、敏锐、鲜明的程度就会慢慢消失。历史科学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复习在教学中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复习能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系统,领会得更深刻。教师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应时时考虑如何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的问题。复习巩固历史知识的主要方法有:随堂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和高考之前的总复习。

一、随堂复习

随堂复习是指平时每节课上的复习。目前,中学生学习历史,主要是靠课堂上的时间,所以教师应对随堂复习给予足够的重视。随堂复习的形式很多。

第一种是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复习旧知识。这种方法一般以复习上一节的知识为主,有时也要复习更早一些时间所学过的知识。例如,因为高中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不是按国别史从头到尾讲的,而是按社会的发展阶段横向地讲一些主要地区和国家的历史,所以有些节与节之间的联系就不是直接的联系,而是要与前面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述第三章第四节美国的内战的时候,就可以与第二章美国独立战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理解程度拟定复习提要或问答题。

第二种是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联系旧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其方法有三:

第一,联系已经学过的历史现象,认识新的历史现象。例如,讲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时可联系工业革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进一步巩固统治,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革命和改革。这让学生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探索某种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如讲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时可以联系中国古代史上的农民运动,领导人喊出了均贫富、均田免粮等口号,而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对这些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深化,因而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意义的理解。

第三,比较、对比不同国家中发生的类似现象。例如,在讲述法国大革命时可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以分辨它们之间的异同。

第三种是讲完新课后进行复习性的总结,将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加以综合概括,突出重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条理化,以便于记忆。比如,对某一个历史事件可以概括为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例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讲完之后的复习中可以按五要素、三部曲进行归纳,如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或者是影响)。

二、阶段复习和期末复习

这两种方式的复习,时间有长有短,内容也有多有少,但是,在对复习的要求和所使用的方法上都大同小异。在上复习课之前,首先要明确复习的目的,钻研教材,制定复习计划和编写复习提纲。复习提纲应该体现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知识系统,同时,还要解决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它既要以教科书为依据,又要比教科书的内容更集中、更凝练。在上复习课时,不仅要按照复习提纲系统地给学生串讲,还要把同一性质的历史问题加以分类综合,作为一个专题来复习。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归纳,如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衰落于明清,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在复习措施的时候又可以将监察制度、兵制和官制作为一个小专题来复习。再比如,复习到某一个朝代的赋税制度时,将历朝历代的赋税制度进行归纳。这样逐渐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高考总复习打下了基础。高考总复习的第三轮就是专题复习,在平时的阶段复习和期末复习中把这个工作做好,高考复习的时候老师和学生都感到比较轻松。

三、高考前的总复习

高考前的总复习主要分为三轮:

第一轮进行知识点复习。要求教师在复习的时候要落实每一个考纲中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让学生熟悉教材。这一轮的复习是基础,只有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第二轮和第三轮的复习。

第二轮是章节复习。在这一轮的复习中不仅要复习每一课的知识点,还要把各章节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各章节的内容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前后联系有一个立体的印象,从而形成一个大的历史概念。比如,在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三节内容,即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复习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三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巩固政权是经济恢复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保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又进一步巩固了政权,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轮是专题复习。专题复习一般在第二次阶断考试后进行。这是高考总复习的重点,是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的深化和升华,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制定复习提纲就特别重要,要切实根据学生的水平、特点,结合现实、结合课标,用新的史学范式,按整体史、文明史、社会史和革命史四大史学范式将中外历史融会贯通归纳为一个个的专题,同时还要根据时政热点将历史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比如科学发展观可以联系到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对自然的破坏,近代西方列强对我国资源的掠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等。

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 篇3

一、历史事件的共性规律

比如我国古代农民战争的规律:

1、原因:都是由于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压迫农民,在经济上剥削农民,造成农民生活极端贫困,导致阶级矛盾尖锐,从而引发农民战争。但必须指出的是:每次农民战争都是有其自身的具体的原因的。

2、目的:都是为反对封建压迫和剥削,推翻封建王朝的反动统治。

3、意义:都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动摇了(或推翻或瓦解)封建王朝的统治。

又如世界历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

1、原因:通常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展,但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而发生的。

2、目的:一般都是为反对封建制度,反对地主阶级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或者地方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

3、意义:都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对其他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但是资产阶级革命都是以一种剥削方式代替另外一种剥削方式,使人民身上又套上新的枷锁。

二、历史知识要素的结构规律

任何历史现象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这就是历史的具体性;但是,这些要素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还有内在的本质联系,这就是知识要素的结构规律性。只有把握了历史知识各要素的结构规律性,组织材料才会得心应手,才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复习才会事半功倍。那么,到底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把握呢?

1、关于历史背景

(1)凡是政策、政治理论、或政治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其知识结构往往包括以下方面:客观条件、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实践基础、组织基础等等。

(2) 凡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背景,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具体可分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人民群众的推动、导火线等等。

(3)凡是中国封建社会大规模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最根本的都是由于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具体表现为土地集中,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兵役、徭役和赋税太重;除此之外,自然灾害和战争则是催化剂。

2、关于历史影响

(1)两分法:即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2)凡是资产阶级革命或者变法的意义、影响,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归纳复习:性质或特点、政治性结果、经济性结果、历史影响、局限性等等。

(3)凡是民族解放斗争的意义,一般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战果及对斗争对象的打击;特点及对斗争主题的赞美;以及对该事件历史地位的评价等等。

(4)凡是农民战争的历史影响,一般要从以下四方面分析:政治结果(表现为打击、瓦解、推翻封建王朝)、经济性结果(冲击封建生产关系,生产者社会地位的提高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负反馈效应(迫使下一代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思想结果(集中反映在起义者的政治主张和斗争口号上)和特点。

3、关于经济的发展

(1)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外有五:①农民战争的作用;②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③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变法或者改革的促进作用;⑤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为政治前提、劳动力条件、市场条件、资金条件、技术条件、资源条件等。

(3)关于经济发展的表现。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不外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部门以及对外贸易的概况。农业不外下面六点:①经验的积累;②工具的改进;③水利的兴修;④荒地的开垦;⑤人口的增加;⑥粮食布匹的增多。手工业主要有以下四大产业部门:纺织业(棉纺织业或者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冶炼业等。商业主要讲商品的增多、城市的兴起发展、贸易范围、货币关系等。对外贸易主要讲贸易对象和交换的物品。

4、关于法令、措施

法令、措施的叙述,一般都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几方面加以阐述的。如中国的戊戌变法的内容、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就是这样。抓住这几方面,识记和回忆时便可以脉络清楚,层次分明,要点齐全,收到成效。

5、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编写特点

中国古代史是按照朝代顺序编写的。每个朝代大体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某个王朝是怎样建立的;②统治者怎样调整统治政策;③社会经济的发展;④重大的政治事件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⑤民族关系;⑥对外关系;⑦怎样走向衰落,农民战争怎样推翻这个王朝。

每个朝代调整统治政策的内容,大致上都包括:土地制度的调整、剥削制度的调整、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减轻等三个方面。唐代的均田制、明初的垦荒归己政策和关于屯田的规定,以及清代的“更名田”都属于土地制度的调整。唐代的租庸调制,明代的垦荒者免除三年徭役和赋税的规定,清代的摊丁入亩,都属于剥削制度的调整。宋朝的客户交足了田租后可以脱离原来的地主;明代的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代无地农民可以不纳丁税和结束工匠超役的制度,者都属于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减轻。统治者调整者三方面的关系是被迫的,是被剥削阶级斗争的结果。这三个方面的调整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因而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好处。

另外,历史课本的目录与课本的内容是骨与肉的关系。目录是骨架,是纲目,虽然简短,却很重要,掌握了目录也就掌握了历史课本内容的纲要。复习历史离不开历史事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其名称在目录中均已出现,掌握了目录也就有利于我们掌握历史的重点。

心理健康知识有关资料 篇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由具体目标所组成的,也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目标才能实现。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知识有关资料,欢迎参考!

心理健康知识有关资料

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意义、目标、任务、途径和原则等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可以提高学校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误区

对现实中存在的心理生理健康问题,认识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有的把心理不健康看成是中小学生中的普遍问题,甚至有的认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心理生理都不健康;有的不重视心理生理健康教育,认为根本没有心理生理健康问题,扩大化与不重视均不利于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认为谁都能搞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心理生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素养,并且需经过培训才能上岗。由于存在以上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学校就不能按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生理健康教育,不讲求实效,流于形式,不深入实际,没有针对性,有的甚至不懂心理生理教育的职业道德,严重地伤害学生。

2、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训练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开展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首要的基本任务。开展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对其心理的调节和指导,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完善品德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开展心理生理健康教育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扩展了德育的方法,增加了德育的途径,进一步加强了德青的地位和功能,且使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其他各育获得更和谐的统一,在更高层次上提高人的素质,使之达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加强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克服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现实及自身,缓解人际冲突,密切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稳定。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品格发展,提高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还有,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调动青少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态度处理各项实际工作,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3、学校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学校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的任务。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前者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性目标,具有广泛的意义,因此它也是一个根本的目标,适用于所有的青少年学生。而具体目标可以是针对某个年龄、年级的儿童,也可以是某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的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由具体目标所组成的,也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目标才能实现。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条件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的心理保证,人的智力划分往往通过智力测验,90以上是正常智力,70以下是弱智,智商并不一定与学习成绩成正比,有的学生智商高,但学习成绩不好,在校的学生90%以上智力水平相等,但是为何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学习不好,关键是情商。智商是成才的基础,情商是成才的关键。

2、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3、心情开朗、情绪乐观、心胸豁达、情绪稳定、热爱生活、对工作和学习不是为负担,应视为乐趣,努力把自己才智在学习中发挥出来。

4、与人为善、乐于人交往、和同学和睦相处、对同学充满热情、能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同学尊重、信任、不产生嫉妒、憎恨。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6、控制能力好,没有不良行为、不良习惯和嗜好。不良行为包括:说谎、逃学、不守纪律、顶撞父母和老师、离家出走、痴迷游戏机、网吧等。不良习惯:咬指甲、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抽动症。不良嗜好:吸烟、喝酒。

7、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时注意力集中、休息时善于放松、睡眠好。

8、人格完整:行为举止符合一贯的行为模式,有稳定兴趣。

1、情绪问题

青少年时期,表现情绪不稳定、情绪脆弱,受到挫折易出现情绪问题。

2、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主要表现:说谎、逃学、不守纪律、打架动殴、痴迷电子游戏机、网吧,通宵不归。

3、早恋问题

由于青少年期处于性机能发育期,有的同学往往流露出爱的倾向,而产生早恋现象,但是这种早恋绝不是性机能的发育,往往是一种个体与社会交往的尝试,心理学的观点说,是因为青少年期社会意识增强,所以在寻找自己生活的价值,探索人生的意义,当发现异性之间的联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富有的情感联系时,便不顾一切地企图亲自构建它,有的男女同学之间虽然表达了爱慕之情,但随时间的推移,一方对另一方逐渐疏远、冷淡,又与另一同学要好,这样就感到失恋、被抛弃感、沮丧、苦闷、怨恨,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可产生自杀行为。

如何对待早恋问题:

1、对自己的生理变化有充分认识。

大学生心理知识竞赛参考资料 篇5

一、基本常识

1、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做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美好状态或完全安宁。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2、1992年,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发起、由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把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

3、卫生部确定2004年10月10日我国“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

4、2005年10月10日是第十四个世界精神卫生日,题为“心身健康幸福一生”。

5、2006年我国“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宣传主题已确定为“健身健心你我同行”。宣传将围绕增强公众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责任,倡导保持生理健康与追求精神健康的统一。

6、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

7、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在北京大学建立。

8、1920年专门攻读心理学的赴美留学生陈鹤琴(1892-1982)、廖世承(1892-1970)、陆志韦(1894-1970)回国,并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此时该校在教育科中设立了一个心理系,不久高等师范改为东南大学。9、1921年8月,中国心理学会的前身中华心理学会成立。

10、1922年1月出版中国第一种心理学学术期刊《心理》发行,这也是东方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理》杂志是中华心理学会的会刊,由张耀翔主编。

11、1928年11月,在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成立,是现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前身。

12、1951年12月7日中科院心理所成立,曹日昌任所长。

13、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华盛顿召开的时间 1930年

14、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5、皮亚杰(Jean Piagat, 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

16、华生(John.Broadus.Watson 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17、人本主义心理学 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

18、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需要构成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9、心理咨询的原则:平等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多样性原则、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

20、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健康不再局限于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

21、心理学家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22、失眠的四大心理因素:怕失眠心理、梦有害心理、自责心理、期待心理;心理学家把失眠分为三类:暂时性失眠、短期性失眠、长期性失眠

21、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

22、2000年5月,在北师大心理学院(原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的倡议下,北京团市委将每年的5月25日确立为“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23、2004年5月16日,由北师大、北交大、北邮、中国政法等首都十九所高校联合发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拉开了帷幕。

2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说有: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正常,适应良好,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良好,有健康的人格。

25、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环境适应,学习问题,人际关系,性格与情绪,恋爱与性心理问题,神经症等方面的问题困扰。

26、大学生社会化不良的表现主要是:不会做人,心理不成熟,知行脱节等。

27、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和个体的行为。

28、时蓉华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9、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定量研究。

30、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高觉敷。

31、从四五十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领域最突出是整合趋势。

32、文化人类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国民性。

33、将领导行为分为民主,专制,放任三种类型的学者是勒温。

34、SCL-90(90项症状自评量表)属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

35、心理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即“灵魂之科学”。

36、心理咨询每次咨询面谈的时间约为50分钟。要想取得较好的咨询效果,必须以一定的咨询次数作保证。就一般的心理问题而言,通常4-5的咨询次数,较为有效果。

37、心理咨询来访者有两大类:一类是心理健康的人,来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另一类是心理偏常的人,来访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心理障碍。

1、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答:(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2什么是分心?常见的分心有哪几种?

答:分心是与注意相反的心理表现,它是指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内不能充分地指向与集中,或者完全离开与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现象。

一是注意的警觉水平的降低;二是经常变换注意的对象;三是注意的滞留;四是把心理活动从当前所应指向与集中的对象上完全离开,并指向或集中于无关的事物或活动上。

3、心理冲突有哪些类型?

答:接近—接近型冲突 回避——回避型冲突 接近——回避型冲突 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4、品德的实质是什么?

答:品德的实质是: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其实质是把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为主体的道德行为观念,并通过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道德规范行为过程。有两个基本特点:稳定的道德行为;以道德观念为基础,是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

5、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有哪些?

答: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知识技能与策略;定势作用。

6、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性格和气质关系十分密切,它们都是人脑的活动,也都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的。它俩既有区别而又紧密联系。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主要的生理基础。它与性格相比较,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慢、比较难;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变化容易些,也快些。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使性格特征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比较明显的表现在性格的情绪性和表现的速度方面。气质还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另一方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具有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7、什么是概念?怎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

答: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反映。

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运用变式对概念加以说明;突出本质特征,减少或消除非本质特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8、什么是想象?怎样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答: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选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造动机的培养;扩大知识范围,增加

表象储备;思维的积极活动;灵感和艰巨的劳动

9、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1)总趋势:总体上发展水平高,大多数大学生自我评价与别人对他的评价较一致;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基本协调统一、同步发展;总体上随年级上升而发展(大三是转折期,自我体验最强烈);具有明显时代特点(表现在政治、求知和思想品德等方面)。(2)自我认识发展特点: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性;自我概念的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稳定性有变化。(3)自我体验发展特点:丰富性和波动性;敏感性和情境性;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4)自我调控发展特点: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愿望强烈;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

10、注意分配依赖的条件?

答:对活动的熟练程度;活动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分配注意的技巧。

11、大学生对思维的元认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大学生对思维的元认知表现:首先表现在能直接思考、清晰意识自己认识活动(过程及其活动方式);其次表现在对自己内心的认识活动和情绪活动充满兴趣,能进行较深刻的反思活动;最后表现在不仅懂得规则的内容以及意义,而且能对规则的规则进行认识,在头脑中可以比较在现实中无法比较的规则、对运算进行运算,由法则导出法则。

12、怎样理解心智技能的本质?

答:心智技能的本质: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符法则而形成的心智活动方式。有三个基本特点:区别于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作经验;区别于操作技能,具有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区别于习惯行为,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

13创造性思维具有哪些特征?

答:

1、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

2、创造性思维没有现成的答案;

3、迷恋和目的指向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

4、灵感状态;

5、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性相象的参与。

14什么是注意?它有哪些心理功能?

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 篇6

1.什么叫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精神疾病的某种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思维障碍。另一层含义指轻微的心理失调,可以从一个人行为上的偏离程度来判断这个人的“障碍”程度。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偏离社会生活的规范程度越厉害,那么他的“障

外部动机则是由外界的诱因所决定的,它往往较为短暂,被这种学习动机所推动的学习活动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2.什么是学习动机障碍?

引起大学生学习动机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学习动机障碍,主要是学习动力不足,有些学生甚至有厌学情绪。造成这种动机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刚入学的新生,经过艰苦的拼搏终于考上了大学,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松一口气,因此没有在中学时的那股学习劲头;有些新生因对录取的学校和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志愿而不满意,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安心,缺少动力;有些学生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觉得毕业后的出路主要靠“关系”,在校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毕业后得到回报的大小,因而未把全部精神集中在学习上;有些学生自认为各方面的条件不好,对毕业后的出路缺乏信心,因此在学习上也未能全力以赴。学习上的动力不足常常表现在学习懒散、无精打采、听课时注意力分散、课后不愿复习、不愿做作业,对学习成绩产生了不良影响。

3.什么是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的人有哪些明显的表现?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某种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境界的内在推动力,它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动机。高成就动机强者的心理行为表现为如下特点:(1)乐意选择有难度、有把握的目标。对人人都能取胜的目标不屑为之。(2)有冒险精神,对学习、工作全力以赴,为了成功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希望得到公正的评价。(3)在失败面前不低头,乐观地对待挫折,对未来充满信心,对成功有自豪感。(4)工作效率高,能科学地运筹时间,不轻易浪费时间,珍惜时间。(5)能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获得成功。

4.成就动机越高学习成绩就越好吗?

心理学家巴顿(K.Borton,1972)通过实验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成就动机与学习成绩有正相关关系。在智力水平相等的条件下,成就动机和志向水平较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比较好。但是,需指出的是,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并非完全成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一方面,成就动机的强弱对学习效果有不同影响。过弱的成就动机当然无助于学习,但过强的成就动机也会造成大脑皮质的过度紧张,抑制大脑相应部位的活动,从而影响学习效率。所以,根据耶尔克斯一多德逊定律(Yerkes-Dodsonlaw),适度(中等强度)的成就动机对学习才是有益的。

5.什么是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有哪些表现?

常见的心理障碍有:(1)适应性障碍。由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失调,表现为不能正常地适应工作、生活和学习,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等。(2)焦虑性障碍。焦虑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达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表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并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口干、心悸、嗓子有堵塞感、失眠等。(3)抑郁性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持续低落,悲观,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不幸、苦闷、无助、无望,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4)恐怖性障碍。对事实上对人没有多大威胁的事物产生强制性的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眩晕等心理反应。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动物恐怖、广场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5)强迫性障碍。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该做的事仍反复做,因而感到紧张、痛苦。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①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②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③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6)疑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述不适,顽固地怀疑、担心自己有病,经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多次解释后仍不能接受,反复就医,甚至影响其社会功能。这种对自身健康过度担忧的心理倾向就是疑病性障碍的表现。

6.怎样正确对待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首先,要对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病”,而不是什么思想问题或道德问题,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对待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同学要多关怀而不是回避和歧视。其次,要了解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基本常识。判定心理疾病可以依据三个标志:一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也就是是否与周围的环境一致。二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否协调一致。正常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活动都是协调一致的,人的认知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言行,情感也是正常的。如果知、情、意失调,不仅自己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虽经别人帮助和分析,仍坚持己见,甚至不能照管自己的生活等,那就表明这人已患了某种心理疾病。三是看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人的个性特征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如果一个人的某种个性特征突然变得异乎寻常,就很可能是心理病态了。如,一个人本来很活泼,性格很开朗,突然莫名其妙地变得情感淡薄、消沉,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表情呆板、忧郁沮丧,甚至悲观厌世。第三、要坚信心理疾病是能够治好的。尽管心理疾病的原因十分复杂,疗效也比较缓慢。但是,患了心理疾病的同学,不要过分地惧怕、恐惧,只要善于了解自己,控制自己,增强信心,懂得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在心理医生或专家的指导下,掌握并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那么心理疾病就一定能够治好。第四、要坚持心理咨询和治疗。一旦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不要害怕,因为每个人都育可能受到心理障碍的困扰,不要觉得内疚或麻烦别人。及时寻求帮助和坚持心理治疗和咨询有助于尽快恢复健康。

7.如果你的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的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

如果有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现象,你可以:(1)试着跟他沟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给他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陪伴他走出心理危机。(2)尽量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教导他。(3)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和辅导,也可以陪伴他去。如果是严重的心理异常,如:精神疾病发作、有自杀倾向等,要立即采取措施:(1)首先要尽可能安抚对方的情绪,试图跟对方讲话,了解原因,分散他们的注意力。(2)避免自伤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例如:清除对方身边的刀、针、绳索等。(3)迅速跟辅导员老师、校医院、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联系。(4)切忌激惹、嘲讽和冷漠的做法。

8.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体内部促使其从事学习活动的驱力。学习动机一般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愿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及兴趣,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等。根据不同的特点,学习动机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1)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容指向可分为直接学习动机和间接学习动机。直接学习动机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本身,是由对学习的直接兴趣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所引起的;间接学习动机则是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是社会要求在学习上的反映。(2)根据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之区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主导性学习动机是指一个学生的几种学习动机中起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则是在几种学习动机中不占主导地位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有的能促进主导性学习动机,因而会与主导性学习动机同时并存;有的则不能促进主导性学习动机,因而会被抑制甚至完全克服掉。

学习疲劳是因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强度过大而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的劳累感,使学习效率下降。学习疲劳最明显的表现是腰酸背痛、肌肉痉挛、眼球发胀发疼、打瞌睡等。表现在心理上,感觉器官活动的机能降低、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情绪烦躁、易怒、忧郁等。学习疲劳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性抑制,它使大脑活动的机能降低。长期过度的疲劳可能造成神经衰弱,但一般的学习疲劳经过适当休息即可恢复。

中考数学复习《概率》知识的分析 篇7

一、明确学习目标,梳理概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1. 清楚事件的分类,能正确掌握可能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的概念

2. 掌握概率的计算( 掌握其概念及计算方法)

1概率: 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叫该事件发生的概率.

2用画( 3) 树状图或( 4) 列表等计算概率

3概率的求法

a. 用列举法求概率

在随机现象中,如果事件A包含m种可能的结果,那么出现这个事件的概率记作P( A)

P( A) = 1 / n + 1 / n + 1 / n + 1 / n + …… + 1 / n = m / n

b.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频率为m/n,我们可以估计A发生的概率为m/n

4选用公式: P( 事件的概率) = m/n( m 表示事件发生的次数,n 表示所有可能的结果数)

3. 理解和掌握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 能用频率估计概率)

1频率: 试验中,某事件出现的次数与总数的比值.

2概率是伴随着随机事件客观存在的,只要有一个随机事件存在,就有一个概率存在,而频率是通过试验得到的,他随着试验次数的变化而变化,但当试验次数充分扩大后,频率在概率的附近摆动,为了求出一个事件的概率,我们可以通过多次试验,用所得的频率来估计事件的概率.

二、利用梳理清楚的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历年常考题型有以下两大类:

第一类. 事件分类和与其他知识结合考概率.

这类题型比较简单,但更考的是学生的细心,这类题型一般考查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要注意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属于可能事件,还有一类是不可能事件. 这类题通常出现在基础部分的选择题或填空题中( 分值在4分左右) .

例如: 下列事件为必然事件的是()

A. 小王参加本次数学考试,成绩是150分.

B. 某射击运动员射靶一次,正中靶心.

C. 打开电视机,CCTV第一套节目正在播放新闻.

D. 口袋中装有2个红球和一个白球,从中摸出2个球,其中必有红球.

解题思路: 必然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事件,A. B. C均是随机事件,D是必然事件,故选D答案. 弄情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变式题如1》: 有长度分别为2㎝,3㎝,4㎝,7㎝的四条线段,任取其中三条能组成三角形的概率是______.

该题主要考查以2㎝,3㎝,4㎝,7㎝的四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情况( 即三角形边的性质: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只有几种,这是关键; 其次是概率的定义: P( A) = N/M,共有几种可能的结果,此题与高中的组合知识有点关联,具有承上启下之功效.当然,也还有与其它( 函数知识或平面几何) 等基础知识结合考的题.

第二类. 解答题中概率的计算( 在新闻背景材料和生活实际应用概率综合知识的计算) ( 这部分属于高频考点) ( 分值在10分———12分) 即阅读新闻信息,发现新问题,运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认真仔细阅读其内容,理解其实质,正确把握其方法、规律,然后加以解决. 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不重不漏的计算概率,画图形或表格时要求完整、标准. 指导求概率问题的方法一般如下:

1. 数字类求概率的问题,可以用概率公式求解,选用公式: P( 事件的概率) = m/n( m表示事件发生的总次数,n表示所有事件的总数) ;

2. 摸球类概率的求法是用枚举法、枚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时,要做到不重不漏,在计算概率时关键是确定所有可能的结果数和可能出现的结果数,再用某个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数除以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

3. 几何图形中阴影部分的事件的概率求法是求出阴影部分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那么其概率就是几分之几.

4. 在重复试验计算概率的题中,第一次取出后放回,然后第二次再取出计算概率,做这类考题时要注意两次取得的结果总数是一致的,如果不放回,那么第二次取出的结果的总数比第一次少一种情况.

具体体现在近年来的中考题中的如下:

例如: 《2013遵义中考23题10分》: 一个不透明的布袋里,装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球( 除颜色外其余都相同) ,其中有红球2个,蓝球1个,黄球若干个,现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是红球的概率为1/2.

( 1) 求口袋中黄球的个数;

( 2) 甲同学先随机摸出一个小球( 不放回去) ,再随机摸出一个球,请用“树状图法”或“列表法”求两次摸出都是红球的概率;

( 3) 现规定,摸到红球得5分,摸到黄球得3分,摸到篮球得2分( 每次摸后放回) ,乙同学在一次摸球游戏中,第一次随机摸到一个红球,第二次又随机摸到一个篮球,若随机再摸一次,求乙同学三次摸球所得分数之和不低于10分的概率.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了3个方面的知识: ( 1) 利用样本求总数,从而求出黄球的个数; ( 2) 利用列表或树状图法,求概率; ( 3) 根据信息理解其实质,正确把握其方法、规律,解决具体问题故有: ( 1) 首先设布袋中黄球的个数为X个,根据题意得:

解此方程即可求得答案; ( 2) 首先根据题意画出树状图,然后由树状图求得所有等可能的结果与两次摸出都是红球的情况,再利用概率公式即可求出答案; ( 3) 由若随机再摸一次,求乙同学三次摸球所得分数之和不低于10分的有3种情况,且共有4种等可能的结果; 直接利用概率公式求解即可求得答案.

解: ( 1) 设布袋中黄球的个数为X个,根据题意得:

解得: X = 1

经检验: X = 1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布袋中黄球的个数为1个;

( 2) 画树状图得: 开始

∵共有12种等可能的结果,两次摸出都是红球的有2种情况.

∴两次摸出都是红球的概率为:2/(12)=1/6

( 3) ∵摸到红球得五分,摸到黄球得3分,而乙同学在一次摸球游戏中,第一次随机摸到一个红球,第二次又随机摸到一个篮球.

∴乙同学已经得了7分.

∴若随机再摸一次,求乙同学三次摸到球所得分数之和不低于10分的有3种情况,且共有4种等可能的结果;

∴若随机再摸一次,故乙同学三次摸到球所得分数之和不低于10分的概率为:3/4

点评: 本题结合考查的是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求概率,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可以不重不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列表法适合于两步完成的事件,树状图法适合两步或两步以上完成的事件,同时也考查了分式方程的解必须检验,学生根据题意,正确进行符合实际的取舍; 注意概率 = 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 其次,在第二问中有“不放回”和第三问中“( 每次摸后放回) ”学生不仔细,很容易出错.

又如: ( 2012黔南州中考21题10分) : 市消协联合市工商局在某中学分别开展辨别和打击“地沟油”及“瘦肉精”的食品宣传讲座,小青同学不知该如何听课,最后他决定通过掷硬币来确定. 掷硬币规定如下: 连续抛掷硬币三次,如果三次正面朝上或三次反面朝上,则小青听两堂讲座; 如果两次正面朝上一次反面朝上,则小青去听“地沟油”的讲座; 如果两次反面朝上一次正面朝上,则小青去听有关“瘦肉精”的食品宣传讲座.

( 1) 用画树状图得方法表示三次抛掷硬币的所有结果;

( 2) 小青听两堂知识讲座的概率有多大?

( 3) 小青用这个游戏规则去选择听“地沟油”或者“瘦肉精”的讲座是否合理? 为什么?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用画树状图法,而不是列表法,意义何在? 学生在思考中可以发现: 运用题中信息,把握运算方法,解决具体的问题.

解: ( 1) 画树状图如下:

∴三次抛掷硬币的所有结果有: 正正正,正正反,正反正,正反反,反正正,反正反,反反正,反反反8种;

( 2) ∵由( 1) 可知,三次抛掷硬币共有8种等可能结果,三次正面朝上或三次反面朝上的有2种.

∴小青听两堂知识讲座的概率为2/8=1/4

( 3) 这个游戏规则合理.

∵两次正面朝上一次反面朝上的结果有3种,正正反,正反正,反正正.

∴小青去听有关“地沟油”的讲座概率为3/8.

∵两次反面朝上一次正面朝上的结果有3种: 正正反,反反正,反正反.

点评: 本题结合考查的是用画树状图法求概率,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可以不重不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但本题用列表法不适合,只能用画树状图的方法,更进一步地考查学生是否明白: 列表法适合于两步完成的事件,树状图法适合两步或两步以上完成的事件.

通过复习为知识“升级” 篇8

一、打牢基础知识的“底座”

“做”——让学生把过去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默写的方式总结在导学提纲上,目的是让这些知识点在学生的记忆中保留更长的时间,让学生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

“学”——不会做的基础知识就要通过“学”而获得。学的方式有,查找教科书、课堂笔记或其他资料中相关的知识,无法查找的知识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时,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辩论,最后形成共识,以便补充各自知识的漏洞。

“问”——学生在“做、学”的过程中不能解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发问,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选一名发言人,把本小组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也可以由学生独立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其他小组的学生回答,学生不能解决的则由教师解答。

二、构建知识网络

1.通过发散思维增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知识模块的复习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质凝、讨论,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网络建构(如下图),使学生在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中知道为什么要学、怎样学,还知道了这些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达到知识由“多”到“少”的升华。

2.通过类比思维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复习“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后,可以把这一知识点延伸为:CO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金属单质和二氧化碳。这样一来,学生还可以根据这一知识点,方便地写出:氧化铁与一氧化碳的反应、氧化亚铁与一氧化碳的反应、四氧化三铁与一氧化碳的反应等。这样做不仅知识链得以延长,还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典型例题引路,升级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典型例题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明白这些综合性的例题是由哪些基础知识组成的,是通过什么方式紧密相连的,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例:含有相等质量氧元素的CO和CO[2]两种物质的质量比是多少?

分析:根据化学式表示的意义,此计算题中到底用到哪些数,要看下面的两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CO(整体)C(部分1)O(部分2)]

(2)CO2[(整体)C(部分1)O(部分2)]

在这两个体系中,根据“整体的质量=部分的质量÷部分占整体的质量分数”这一关系,只要知道了体系中氧元素的质量,整体的质量自然可以求得;而题目中仅已知两种含氧物质中的氧元素的质量相等。可以把氧元素的质量看作单位“1”或设它为M等。则有:[一氧化碳的质量二氧化碳的质量=一氧化碳中氧的质量÷一氧化碳中氧的质量分数二氧化碳中氧的质量÷二氧化碳中氧的质量分数=1÷1628×100%1÷3244×100%=14:11]

思路打开后,不同的学生还可以想出不同的方法。例如,设一氧化碳的质量为X,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根据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两种化学物质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列二元一次方程:

X×(16/28×100%)=Y×(32/44×100%)

[XY=32/44×100%16/28×100%]=14:11

(作者单位:枣阳市第三中学)

上一篇: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下一篇:2017-2018年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教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