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技装工作总结

2024-08-23

学校技装工作总结(精选4篇)

学校技装工作总结 篇1

附件2:

荣昌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督导评估 学校技装工作方面迎检资料准备要求

一、迎检准备原则

(一)各校主要领导要清楚我县教学设备标准化建设的情况,深刻理解技装工作内涵,理清技装工作关系,为技装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整理好学校各功能室(仪器保管室、实验室、六大功能室、图书室、多功能教室、计算机室等),对能使用的功能室和教学设备做好资料归档,充分反映出学校对现有教育装备应用率高、使用效果好,保养得当。

(三)各功能室要有门牌标志且制度上墙;各教学设备及图书应摆放整齐,清洁卫生;各仪器柜、器材柜要有柜卡;图书要编目上架,贴标签,要用微机软件进行管理;资料完备,实验管理员要有专用工作服,从而充分反映出学校技装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二、迎检材料准备内容(最好每项一盒资料)

(一)县级、学校制定的有关文件

1.荣昌县教育委员会 荣昌县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荣昌县“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荣教政发„2010‟39号)2.荣昌县教育委员会关于切实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通知(荣教政发„2010‟47号)

3.荣昌县教育委员会、荣昌县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成立荣昌县数字校园建设专家指导组的通知(荣教政发„2010‟152号)

4.荣昌县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通知(荣教政发„2011‟74号)

5.荣昌县教育委员会、荣昌县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命名荣昌中学等14所学校为“数字校园”的通知(荣教政发„2011‟116号)

6.荣昌县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备标准化建设的通知(荣教发„2010‟209号)

7.荣昌县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0年秋季开学全区学校教学设备配备摸底填报工作的通知(荣教发„2010‟113号)

8.荣昌县教育委员会关于推广使用重庆市中小学教学设备管理系统平台的通知(荣教政发„2011‟211号)9.关于转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六大功能室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10.荣昌县教育委员会关于成立义务教育学校六大功能室建设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的通知(荣教政发„2012‟35号)

11.《××××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12.《××××学校教学设备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 13.《××××学校六大功能室建设实施方案》 14.与技装工作相关的文件资料

(二)技术装备建设手册及管理制度汇编 1.《重庆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手册》

2.《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备基本配备标准和配备目录》

3.《重庆市中小学校教学设备器材和功能室管理制度》

(三)学校教学仪器存档资料 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仪器

(1)入库的仪器应张贴标签或书写编号标记,注明仪器编号、名称、规格、数量及序号;化学药品标签要写清品名、分子式、纯度,一般不写编号。标签张贴的位置要适宜,大小适当,同一台(套)仪器的主件或附件,都应编以同一编号,以免主、附件错乱而影响使用。

(2)《荣昌县初中物理教学仪器配备统计表》(可在重庆市中小学教学设备管理系统平台上下载)

(3)建好台账——“两本帐”

实验室要建立“两本账”:总账、明细账。建立财产账要做到账册齐全,账目清楚,单据完整,记账正确。

“总账”要求反映仪器的总件数和总价值及每年的变动情况。要记载仪器编号、名称规格、应配数、单位、单价、数量金额。

“明细账”也称分类账,要求反映每种仪器的数量,金额及存放位置。应记载仪器编号、名称、规格型号,单位、单价、数量、金额以及仪器入库,出库(指调出)时间、来源、去向、入库单号(或调拨单号)、存放位置等项目、要做到每种同规格型号的仪器记一页,分学科建立。

(4)《实验开出登记薄》(5)《实验开出率统计册》(6)批改过的学生实验报告

(7)每学期按教材制定的实验教学计划和总结(8)《教学设备器材管理登记薄》(包括借还、损坏、维修、自制教具)

(9)仪器说明书及技术资料整理成册(10)物理实验室使用登记薄

(11)管理制度、教室规则、管理人员工作职责 2.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仪器(1)《危险化学药品使用登记薄》

其它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仪器”要求一样 3.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仪器

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仪器”要求一样 4.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仪器

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仪器”要求一样 5.初中地理教学仪器 同“物理教学仪器”要求一样

(四)学校教学器材存档资料 1.音乐教学器材(1)《荣昌县初中音乐教学器材设备配备统计表》(可在重庆市中小学教学设备管理系统平台上下载)

(2)建好台账——“两本帐”

(3)《教学设备器材管理登记薄》(包括借还、损坏、维修、自制教具)

(4)器材说明书及技术资料整理成册(5)音乐活动室使用登记薄

(6)管理制度、教室规则、管理人员工作职责 2.美术教学器材

同“音乐教学器材”要求一样 3.劳技(综合实践)教学器材 同“音乐教学器材”要求一样 4.科技教学器材

同“音乐教学器材”要求一样 5.体育教学器材

(1)《荣昌县初中综合实践(劳技)教学器材设备配备统计表》(可在重庆市中小学教学设备管理系统平台上下载)

(2)建好台账——“两本帐”

(3)《教学设备器材管理登记薄》(包括借还、损坏、维修、自制教具)

(4)器材说明书及技术资料整理成册

(5)管理制度、教室规则、管理人员工作职责 6.卫生室器材(1)关于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教育的资料(2)学生健康卡片

(3)卫生室运行记录(包括看病、治疗、领药等)其它同“体育教学器材”要求一样

(五)学校信息技术设备存档资料 1.计算机室(1)建好台账

(2)《教学设备器材管理登记薄》(包括借还、损坏、维修、自制教具)

(3)信息技术设备说明书及技术资料整理成册(4)计算机室使用登记薄

(5)管理制度、教室规则、管理人员工作职责 2.多媒体功能室

其它同“计算机室”要求一样

3.校园网(包括网络中心机房、网络系统、广播系统、电视闭路系统)

其它同“计算机室”要求一样 4.电子阅览室

其它同“计算机室”要求一样 5.班班通

其它同“计算机室”要求一样 6.远教设备

其它同“计算机室”要求一样

(六)学校图书存档资料(在图书管理软件上下载)1.《中小学图书馆(室)书目清单》

2.《重庆市中小学图书馆(室)图书登记薄专用账本》 3.《图书借还登记薄》

4.图书设备说明书及技术资料整理成册 5.图书阅览室使用登记薄

6.管理制度、教室规则、管理人员工作职责

(七)“数字校园”资料

1.荣昌县教育委员会 荣昌县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荣昌县“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荣教政发„2010‟39号)

2.荣昌县教育委员会关于切实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通知(荣教政发„2010‟47号)

3.荣昌县教育委员会、荣昌县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成立荣昌县数字校园建设专家指导组的通知(荣教政发„2010‟152号)

4.荣昌县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通知(荣教政发„2011‟74号)

5.荣昌县教育委员会、荣昌县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命名荣昌中学等14所学校为“数字校园”的通知(荣教政发„2011‟116号)

6.《××××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7.学校与建设单位签订的采购合同复印件或收货、验收的相关资料(班班通、校园网、计算机室配套设施、电脑等)。

学校技装工作总结 篇2

一、创新三大装备机制,保障“科学配”

教育技术装备是一门学问。怎样配备才算科学且高品质?在我们看来,既不盲目追求配备最前沿的,也不睁着眼睛装备落后的,就是在于科学的“配”、有品质的“配”。概而言之,实用、够用、易用、好用,性价比高或是其应有之义。为做到科学而高品质地配备,我们以“三化”配备机制总揽技装工作全局,以“三问”工作机制做实配前摸底,以“五级把关”机制管控装备过程。

1.“三化”配备机制总揽技装工作全局

“三化”配备机制即周期化配备、集约化配备、个性化配备的机制。这是指导全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总策略。

(1) 周期化配备

为了避免出现对学校设施设备的更新随意性太大的问题,对学校的设施、装备按一定时间周期轮流更新补充,在保证全区学校基础装备达标的基础上,实现有序提档升级。为此,我区电教馆专门出台文件规定部分设施设备的使用年限,在尽量延长设施设备使用寿命的同时,让配备的升级换代有序。“年限”是“底线”,没到使用年限而损坏由学校自行追责解决;到了使用年限也绝非非换不可,需根据年度财力进行合理更新,尽量让装备效益实现最大化。在图书装备方面,我们明确要求学校每年“用于购买图书的经费不低于生均公用经费的2.5%”,并把此项工作纳入对学校的年度目标考核,确保图书周期性更新经费到位且更新常态化,进而不断优化藏书结构。

(2) 集约化配备

根据我区优质教育链建设 (学校集团化发展模式之一) 和学区发展需要,在均衡配置的前提下,对部分教育设施设备集约配置,在避免铺张浪费和重复建设的基础上实现部分装备的多校集约共享,这是“少花钱,办成事”的最好办法。我们进行集约化配备的原则有三个:一是设施设备非“省标”“市标”的必配要求;二是花钱多或不常用、区域学校又有强烈需求的项目;三是接受集约化配备项目的学校须愿意与全区学校资源共享。我区在几所学校布点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艺术教育基点校、科创基点校、传统文化教育基点校等就有基于集约化配备的考虑。另外,针对摄影摄像方面的器材品种多、价差大、不常用和每所学校不可能都配备高、精、尖设备的实际,我区同样采用集约化配备的方式满足了区域学校的需求,即在满足学校用于留存资料的基本配备前提下,电教馆再采购几台相对高端的摄影摄像设备供全区学校借用共享。现在,在全区学校,高端设备、重大项目设施“不求拥有,但求享用”的集约化配备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3) 个性化配备

教育技术装备不可能、也不应该“千校一面”,因为各学校的办学规模、校园布局、办学特色、社会影响力不一样。对于办学业绩好的学校,我区主张适度超标配备,这是鼓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的举措,也是个性化配备的表现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业已形成的特色学校和支持性资源教室建设项目 (面向残疾、智障或超常学生) 学校,个性化配备的体现更为明显,一方面通过个性化配备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另一方面通过个性化配备服务学生个性化成长,以教育技术装备在高位均衡下的精彩纷呈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精彩纷呈。例如,在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装备创新实验室、科技实践实验室 (机器人实验室、“三模”实验室等) ;在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装备“艺术视听实验室”“书法实验室”等;在支持性资源教室建设项目学校,选配符合残障学生学习和康复需要的设施设备等,都是个性化装备的具体体现。

2.“三问”工作机制做实配前摸底

为避免教育技术装备的盲目性,我们建立了事前“三问”机制:

一问学校。我们认为教育技术装备首先要“问需于学校”,只有契合学校需求的配备,才可能让学校满意;学校提需求的过程也是对自身教育技术工作的梳理提升过程。每年11月,我们都要召开“教育技术装备计划会”,让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报下一年的装备计划。电教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汇总需求,尽量争取把学校的合理想法变为具体做法。

二问“标准”。教育技术装备必须遵循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标准,有规矩才成方圆。我区教学仪器设备的所有采购项目计划制订都要参考《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 (2011标) ,《四川省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目录》 (2007标) ,《四川省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 (2011标)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成都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 (试行) 〉的通知》 (成教发[2012]5号)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参照“标准”,但不唯“标准”,在具体装备上根据新课改需要和学校“标化提升工程”要求往往高于“省标”“市标”。

三问“规划”。学校提出的需求也许从基层的角度来说是合理的,但或许会与全局的规划不合拍。我们在做下一年的装备计划之前,都要认真查阅事先制订的整体规划,包括《锦江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设备提档升级规划》《锦江区“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锦江区学校标准化提升三年规划》,尽量按规划实施。确因形势发展变化需调整的,按“必用先保”“急用先建”原则进行调整。

3.“五级把关”机制管控装备过程

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是面对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不良社会风气,从制度上保护干部,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在吸取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建立了“五级把关”机制,加强对装备计划与预算过程及项目实施结果的管控。

第一道关口是电教馆相关人员制订年度装备计划并集体讨论后上报;第二道关口是聘请教育技术专家论证装备计划中涉及的相关技术参数;第三道关口是区教育局“教育技术装备领导小组”审核项目清单、技术参数、价格预算;第四道关口是将年度教育技术装备方案提交区教育局党组审核批准。经由“四级把关”之后,再进入正式的政府公开采购程序。最后一道关口是聘请省、市教育技术专家对装备项目进行严格的评估验收。“五级把关”机制运行两年来,全区教育技术装备做到了程序规范、阳光操作,收到了理想的管控与约束效果。

二、健全五大管理机制,实现“规范管”

部分学校在装备上只重“伸手要”,不重“着手管”和“动手用”,导致家底不清、账物不符甚至出现设备器材尘封不用的情况,很让我们装备工作者头疼。一些教育技术服务商售后服务响应不及时、服务不到位也很让人伤脑筋。在对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的管理实践中,我区不断摸索,逐步建立健全了对口联系机制、在线考评机制、专项督查机制、归口管理机制和供修一体机制。“五大机制”的运行,逐步实现了对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的规范管理、高标准管理。

1. 对口联系机制掌控学校常态管理

我区电教馆从2009年开始建立对口联系机制。电教馆在岗的12人分别对口3~4所学校,做到了对全区41所学校对口联系工作的“满覆盖”。我们要求对口联系人每学期按计划开展对口联系工作不低于2次,对学校教育技术设备日常管理、应用以及资料积累等工作进行调研、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并认真填写《锦江区教育局电教馆对口联系跑校调研记录表》。为确保对口联系机制的实效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尽量避免“瞎指挥”和指导工作出现“盲点”,我区电教馆还对对口联系机制不断完善,如对工作人员提出了“对自己的业务要精通,对同事的工作要熟悉”的“两要”要求;实行对口联系人年年轮换的制度等。对口联系机制对于密切学校与电教馆的关系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对于电教馆掌握全区学校教育技术常规管理情况发挥了“眼睛”的作用,对于电教馆及时具体指导学校的教育技术管理和下情上达发挥了“嘴巴”的功能。

2. 在线考评机制夯实过程管理

2010年,我区电教馆在自主研发使用“锦江教育技术在线统计系统”等小型管理平台实践基础上,完成了信息化管理基础平台—“锦江教育技术在线管理考核平台”的建设。以此平台为载体,我区在全市教育技术装备系统中率先实行信息化管理。这个平台经过数次改版后,可通过各种考核量表对学校的教育技术常规管理工作和电教馆布置的重点工作进行量化考评,及时了解学校的工作开展情况,实现动态反馈,并对学校的装备投入、特色活动、获奖情况及工作失误等实行数字化管理和动态呈现。在线管理考核平台还可将学校信息 (图片、新闻、简报、计划总结) 进行收集及评价,对学校的教育技术房屋、设备、人员进行即时的管理、查询、统计。学校的各项工作均进行数字量化,并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汇总排名。“教育技术在线管理考核平台”的使用,实现了区域对学校教育技术的数字化、动态化交互式管理,极为适应锦江教育技术工作管理实情,也为锦江“品质教育”注入了新的发展内涵。我们实行在线考评机制,并非看重学期考评结果,而是更加注重过程中的提醒和预警,对学校教育技术管理与应用工作的改进发挥着重要作用。

3. 专项督查机制解决共性问题

我区电教馆对于全区学校在教育技术管理方面发现的或者估计可能存在的共性问题,一般采取专项督查,进而形成督查专报,针对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决策参阅,借领导之力解决管理体制、机制问题。2010年,我馆建议区教育督导室牵头进行的“锦江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专项督导”,引起了全区教育系统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空前关注和重视。我们于近期开展的对全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的管理与应用专项督查,在达到进一步摸清家底、规范管理的预期效果的同时,为解决教育技术人员地位与待遇提出的建议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和人事部门的关注。实践证明,专项督查机制力度大、效果好,能够有效解决管理顽疾和一些共性问题。

4. 归口管理机制厘清责任主体

教育技术管理体制不顺畅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对口电教馆的部门不统一,有的学校是教导处,有的学校是总务处,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明确的对口部门和人员,工作相互推诿。布置工作有时如摸黑打拳一样,找不到对象。管理体制的不顺畅严重影响了电教馆职能的充分发挥,也导致部分学校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管理混乱,装备效益的彰显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手段已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靠总务处来管理教育技术已经难以胜任,靠教导处去管理教育技术不易实现资源统筹 (教导处本身也忙不过来) ,严重影响设施设备的管理与应用效果。鉴于此,我区在全市率先实行归口管理机制,要求全区中小学分别成立教育技术中心,统筹管理信息技术、图书馆 (室) 、音体美及实验教学设施设备。各校教育技术中心被赋予相应权力,成为电教馆的直接对口部门。归口管理机制对于上情迅速下达和明确工作责任主体,提高工作的执行力发挥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5. 供修一体机制确保保障更给力

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的维护专业性强,而且好多教育技术设施设备是学生直接在操控或使用。我们有一个观点:凡是涉及学生能否安全使用的问题都是大问题。因此,我们对厂家、商家的设施设备售后服务工作十分看重。于是,供修一体机制应运而生,即谁供货谁负责售后服务、谁供货谁负责设施设备器材的专业维修,责任在招标文件中予以明确。供修一体机制有效克服了管理低效、供需脱节、用修失调问题,做到了设备管理更加精细、器材保障更加精确、维修手段更加精良,而且节约了管理维护成本。为配合供修一体机制的落实,最近,我区自主开发建成了全省首个教育技术售后服务管理平台。该平台把自2007年以来我区教育技术装备的所有项目录入了数据库,学校可以方便地查询涉及本校的装备项目的内容、实施公司、售后服务要求和售后服务时间。学校还可以根据每个项目所对应公司的售后服务情况,对其进行差评和扣分,或发送表扬信,以督促相关公司更好地完成售后服务。信息化平台的融入,使供修一体机制的落实更加方便、快捷、有效。

三、完善四大应用机制,促进“高效用”

对于教育技术工作而言,装备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应用是根本。“用”是一切装备工作的落脚点,如何“高效用”更是我们装备部门应该主动思考的职责之一。尤其是对于新技术、新产品,我们不只是“引进门”了事,还要“扶上马”,甚至“送一程”。不然,我们的技装工作最多只完成了一半。在近年的工作中,我区电教馆不断完善“培研用”一体机制、榜样激励机制、“以赛促学”机制、部门联动机制,致力于促进设施设备的高效能应用,更好地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1.“培研用”一体机制,靠近一线促“会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本身面临的培训压力就大、任务也重,工学矛盾已经非常突出。如果不处理好教育技术应用培训与教师工作的矛盾,教师将疲于奔命,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培训会或多或少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设施设备的应用效果。我区电教馆贴近一线需求,通过“培研用”一体机制有效化解了这一矛盾。一是“送培到校”,把专业培训师请到新装备的学校逐一培训,个别到班辅导,让教师在“学中用”“用中学”,逐步熟练操作。二是在线研修,通过我们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锦江教师在线研修平台”辅导教师深度应用,答疑解惑,互动研讨。教师在工作之余,可“随时学”“随处学”“有选择地学”,无舟车劳顿之苦。三是开展课题研究,通过一批以“关注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为价值取向的省、市立项课题的研究,引导教师促进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度整合,逐步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四是技能提高培训,为全区学校培养能够熟练应用新技术的“种子教师”。我们陆续开展了“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新闻摄影提高班”“白板教学应用提高班”“基于PPT的教学资源处理能力提高班”……精心定制的系列技能提高培训,持续培养了一批教育技术应用骨干。这些“种子教师”回到学校再对本校教师开展“二次培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培研用”一体机制使培训、研究、教学紧密结合,与学校管理合拍,与教师工作不脱节,综合效益明显,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欢迎。

2.“以赛促学”机制,引入竞争促“熟用”

推进工作需要载体。在新技术新产品引入并开展基本培训实现“会用”后,我们往往是通过“以赛促学”机制,以比赛活动为载体,来推动熟练应用、深度应用。比如,电子白板在我区学校较大范围使用后,我们开展了全区“电子白板赛课”活动;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运行后,我们面向全区学校图书管理员开展了“图书自动化管理技能比赛”;为提高全区实验教学人员的实验操作技能,我们举行了全区“实验教学人员技能大赛”等。教师在比赛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参加比赛后还总结经验和查找差距,使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提升教艺。另外,我们的“以赛促学”机制也面向学生,如开展“小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操作竞赛”等。特别是自2004年开展全区学生“电脑制作比赛”以来,我们的活动从未中断过,迄今已举办9届。“电脑制作比赛”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电脑的熟练应用,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合力促“好用”

教师对教育技术“会用”甚至能“熟用”,但如果没有“好用”的资源和平台,他就可能不愿意用。同时,推动教育技术高效能应用,电教馆靠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学科教学的技术使用上,更显得力不从心。我区教育局2011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的实施意见》就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形成推动学校深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的工作合力”的要求。其实,部门联动机制已全面体现于我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方方面面。多年以来,我区电教馆与区进修校、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区教育局财务科及“推进办”都形成了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形成了有效合力 (如图2所示) 。比如,为建设“好用”的“一键式”“傻瓜化”管理平台和应用平台,电教馆与财务科合作,由电教馆提出建设需求和方案、财务科提供经费保障,有效解决了“好用”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系列平台开发问题,现两部门正联手建设“锦江教育云”平台。再比如,为解决课堂教学资源的“好用”问题,我区电教馆与进修校联合引入新华文轩公司开发的“优课系统”在区内部分学校试点,共同探索有效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机制问题、高效应用问题等。随着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这种部门联动的合力还会在推动教育技术深度应用中进一步彰显,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

4. 榜样激励机制,典型引路促“用好”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认为,在教育技术应用上引入激励机制,树立区域学校和教师的先进典型是必要的,而且是有效的。我区于2012年年初在学校层面,开展了锦江区首批“信息化应用示范校”评选工作。这在全市也是首创。我们以省、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评估标准为模板,结合区域实情调整为“锦江区信息化应用示范校”评估标准。标准体现两个整合:一是“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常态的实质整合”,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化整合”。区定标准高于省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评选标准,评价导向是应用及相关成果而非查资料、看硬件。评选动员轰轰烈烈,考评过程扎扎实实,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用”的目的。获评的信息化应用示范校获得的不仅是荣誉,还有装备上的奖励,其激励作用非常明显。

我区还通过设立“教学信息化示范研修工作室”的形式实现典型引路。研修室的主持人都是本区在学科教学中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取得显著成效的能手,享受等同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待遇。我们试图通过研修工作室的示范、辐射、引领,带动全区学校和教师快速提升信息化应用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常态教学的实质整合,促进全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推动学校教学现代化工作的品质提升,为锦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区已设立4个“教学新信息化示范研修室”,学科覆盖小学语文、小学数学、中学英语、中学信息技术。另外,我区从2012年开始评选“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获奖者在教师节与全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同台受奖,这种激励和导向作用同样不言而喻。接下来,我们会以在“示范校”召开应用现场会、请“先进个人”介绍应用经验的形式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让全区学校都“用好”教育技术,充分显现装备效益。

四、结束语

学校技装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学校管理;促进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变革的社会,教育同样需要不断变革、不断开放,很多初中学校抓住机遇,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然而,在这种形势下,仍然存在部分学校不注重办学策略和方向的改进,导致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办学实力不断减弱,没有形成学校的发展特色。如何提高初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就初中学校如何强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展开了探讨。

一、提升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初中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很多中学已经逐步建立起多媒体教学系统和网络教学系统,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和知识水平。因此,学校可以采取多个途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邀请外校的优秀教师或专家来校进行培训,通过定期组织教师接受培训,使教师掌握相关信息和多媒体操作方法,同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传授给教师,以提高自身素质;第二,组织本校教师到先进学校参观学习,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不定期的组织参观学习,并对学科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培训;第三,完善教师备课制度,组织教师进行备课汇报,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要组织他们学习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多学习、多练习,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确保中学教师队伍的质量,同时也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保障。

二、坚持“以人为本”、转变管理理念

1.加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围绕“人”的教育首先就应该尊重学生、尊重老师,重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需要。在学校管理中,突出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充分释放教师的创造性、灵活性,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打破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变自上而下的刚性领导管理为自下而上的人本管理。充分相信教师、充分依靠教师,在和谐、共进的氛围中,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管理。

2.重视个性化的管理理念

地区差异和青少年个性化发展要求我们教育必须走个性化管理的路线。首先,必须从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出发,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其次,在教育效果的评价上,转变单一靠成绩说话的方式为多元化、多内容的评价方式。再次,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个性化诉求,关注个体差异,加强师生的互动沟通,帮助其树立自信,释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和潜能。

三、加强制度管理、提升制度内涵

1.完善制度管理,依法从严治校

认真学习和领悟《中小学规范管理》的文件精神,逐渐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管理的制度。面对新形势下学校利益群体多元化、复杂化的情况,通过民主管理和制度创新,吸纳各方面意见,统筹规划学校的短期和长期目标,用制度和民主的合力整合学校内部资源,促进学校的管理。

2.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体系和目标管理体系

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实质的教育评估现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评估指标,其中包括大量可量化的数据和学校内部相关的评价,借鉴公务员考核中的德、能、勤、级、廉等多方面综合考核教师水平、考核学校教育水平。同时,结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在提高教师和管理者责任意识的同时,加强紧迫感,促进制度管理内涵的提升。

四、创新沟通机制改革

1.重视学校管理者和学校教职工的信息交流

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工,因此有效的信息沟通对于发挥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减少上下沟通层级,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

直接传递对于快速反馈具有重要的意义,优化上下级之间的层级结构,增加学校内部各层级的交流渠道和机会,利用多种形式双向交流意见和建议,减少信息传递中的信息差。

3.营造宽松、民主的沟通氛围和文化

重视沟通技巧的运用,鼓励换位思考的方式,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鼓励员工间、部门内外、管理者和教职工间经常性的交流和协作。学校管理者可采用“走动式管理”的方式,在休息、用餐时间加强与教职工的交流,营造平等、互信的交流氛围。

五、加强教育思想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着力加强学校教育先进教育思想的普及和统一,发挥先进教育思想的引导作用

对于一个学校的管理者来说,行政上的领导只能算是发挥领导作用的一部分,而加强教育思想的领导才是发挥领导作用的重要方式。学校的管理中,必须通过多种途径的运用,加强学校教育思想的引导。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促进学校内教育思想的统一性和先进性。

2.开展科学、严谨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结合目标责任制、评估考核机制和教师激励机制,利用网络培训、名师讲座、院校合作、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引进先进的教育手段、方法、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鼓励其开展教学实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使广大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

六、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一环,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保证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作为一所初级中学,更应该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其原因在于初级中学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较为匮乏,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则会导致学生和教师的流失,对教学工作更加不利。搞好学校内部管理工作,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推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制度,不再仅仅依靠几个领导进行管理,而是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推进。从微观来说,要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实行年级负责制;从宏观来说,年级组应当督促检查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把矛盾和问题细化在基层,由分管领导和年级组长直接向学校负责。此外,要根据学生的水平,推行分层教学,做好因材施教、因生施教,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强化初中学校管理工作,要正确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落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等。认真分析这些问题,找到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紧跟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步伐,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平[N].中国教育报,2009.1.5(1)

[2]覃民强.浅谈山区农村初中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

[3]刘永胜.学校特色须具备“五性”[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8(2)

学校安全工作谈 篇4

1. 认识到位。教育局局长主管副局长及安全科领导每月至少一次到学校检查指导安全工作,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时刻以“打造平安校园”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将“安全稳校”居于工作的首位。学校按照省、市及市教育局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并持续深入开展“春季行动”、“夏季攻坚”、“秋冬会战”三大战役。

2. 组织到位。在学校行政例会上,安全工作基本上成为一项永恒的主题。在安全组织建设上根据《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导手册》,实施了“网格化”管理。将学校安全进行单元分解,定岗、定人、定责,不同层级有不同的安全职责,问题的处理也被层层分解,达到了安全管理全覆盖无盲区,人人都是安全管理者、实施者,并层层签订“安全岗位责任书”,且安全管理列为教职员工期末工作量化考核项目,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

3. 制度到位。学校建立健全安全制度47项,安全应急预案15项;建立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对于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安全方面的文件认真解读,以标准化建设为手段,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有创新的逐一落实,使我校安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

4. 资金到位。几年来,学校为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力度,以信息化控制为支撑,监控设施覆盖校园,投资近150万元。门卫安保人员、值班人员、带班人员、校车人员、正厅与南北门值周人员皆配发各季节公安服。报警系统、监控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大墙上面加装螺旋式防盗安全网等,舍得才有得,安全才能心安。

5. 培训到位。首先,领导积极参加培训,指导所辖岗位人员做好安全工作。其次,老师要懂得课上安全,课下安全,活动安全,明确自己的岗位和职责。第三,学生的培训,更是时时处处,每时每刻。如早训3分钟,下课前1分钟,放学前5分钟,安全课、班会课、国旗下讲话、手操报评比、文化墙、黑板报、安全主题讲座等多途径、多形式、多内容的教育,每月至少一次的疏散演练雷打不动,安全文化建设凸显安全教育硕果累累。

6. 管理到位。安全管理体现精细化管理办学思想,强化管理入微。

(1)领导带班。一直以来,学校坚持实行领导带班制,督查学校日常的教育秩序、管理状况和卫生、安全等,及时处理偶发事件,以确保学校的安全和正常秩序。

(2)岗位监督。我校加强平时安全岗位监察力度。值周教师轮岗,重点责任区全部责任到人,小到学校每一道门均有岗位责任人负责开关。政教处领导课间巡视检查,一切尽在相关人员视线之内。

(3)隐患排查。成立三个隐患排查小组,校长、书记、主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分别任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按照教育局下发的详实的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指南做到日查日整改,消灭安全隐患;成立家长委员会成员的护校队,并定期进行排查,形成以社会化监督为保障。

上一篇:有关新年的一年级日记200字下一篇:3分钟幽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