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精选11篇)
语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 篇1
教 案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读写课后生字词,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等词语。
2、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
4、总结、概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梳理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3分钟)
在世界文坛上,擅长写短篇小说者比比皆是,但真正称得上大师的,却寥寥无几。19世纪后半叶法国作家莫泊桑是文学星空中灼灼耀眼的一颗巨星。他一生写了约300篇中短篇小说。其中的名篇佳作,令人心驰神往。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一篇作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我的叔叔于勒》,领略莫泊桑短篇小说的风格、特色和魅力。(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5分钟)
居伊〃德〃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他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深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俊友》(《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一个农庄女工的故事》、《戴丽叶春楼》等。莫泊桑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三百余篇短篇小说的巨大创作量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他的短篇所描绘的生活面极为广泛,实际上构成了十九世纪下半期法国社会一幅全面的风俗画;更重要的是,他把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就是由他短篇小说的成就所奠定的。
3、检查预习(5分钟)
(1)请个别同学读课后生字词“拮据 栈桥 阔绰 煞白 十拿九稳”,再请全班齐读。
(2)请同学回答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环境、情节)
(3)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有哪些?(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4、教师范读课文(10分钟)
5、阅读探究(22分钟)
(1)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这篇文章主要有哪些人物,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2)请同学讨论:你觉得于勒是个怎样的人?菲利普夫妇有哪些性格特征?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于勒:失败者,受害者(早期: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正直,有良心
晚: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菲利普——虚荣、冲动、惊慌失措、没有主意、没有主见 克拉丽丝——小气、精明、临乱不慌、精明强悍、无情势利
6、布置作业、下课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精彩片段。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主旨,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提高自身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环节:
1、复习巩固(5分钟)请同学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阅读探究(37分钟)
(1)找出全家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并说说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贫:坏蛋、流氓、无赖
富:正直的、有良心的男子汉,好心的、有办法的人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乞丐
(2)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急于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3)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高潮部分,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4)品味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神态、动作的变化,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5)请同学讨论: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判定作品中的主人公,关键应看这个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这个形象的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
小说的故事虽紧紧围绕着于勒的命运展开,但作品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于勒只是小说中的线索性的人物,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作者着意刻画菲利普夫妇。于勒的状况变了三次,他们的态度也变了三次,通过对菲利普夫妇的表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构成的,但只是为了作品要有一个更客观的叙述角度。他也是作品的亮点,即是作者寄托的希望。标题“我的叔叔于勒”像一面反光镜照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让人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认钱不认人的现象。以此为标题,可谓匠心独具,颇耐寻味。
(6)文中的“我”是怎样的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对约瑟夫的心理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善良,与大人的势利、刻薄形成了对比。表明了作者的良好愿望。——希望“人间多一点亲情、多一点爱,少一点金钱下的冷酷。”这也正是他以“我的叔叔于勒”为标题的原因。
(7)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1.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
这是比较流行的认识,主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货币既然能使互相对立的人亲密无间,同样也能使非常亲近的人分道扬镳。菲利普为什么不肯和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的作用。这样残酷的情景,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现实概括。这篇小说对这样普遍的社会问题,作了真实的艺术的反映。2.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也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表现的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从菲利普夫妇立场看,他们为什么不认亲弟弟?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在西方文化中,私有制是社会的基础,这点要注意到),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用自己应得的家产(看来菲利普并不是那么冷酷的人)。于勒的恶行,将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而不能自拔。按照人们当时的习惯(注意,西方人有到海外淘金的习俗),菲利普把弟弟送上去海外的轮船。(不然怎样对付于勒这个游手好闲的败家子呢?养他一辈子吗?)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惟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于勒也知道自己愧对哥哥一家,所以不肯回家),他们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8)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只有两处,请找出来,说说有什么作用?
文中有两次环境描写,其作用是:1.烘托人物欢快的心情。2.烘托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小说中,当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
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此时的景色,明丽而轻快,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于勒就要给他们带回来一大笔钱,他们可以很体面地生活了。在小说的结尾,菲利普夫妇害怕穷水手于勒来“吃”他们,急忙改乘另一艘船回家时,他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景色变得阴郁沉重了。这反映了菲利普夫妇从希望的巅峰跌落到失望的深谷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我”对父母势利、冷酷的不满以及对叔叔的同情也隐含在其中。
(9)这篇小说再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保留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删去开头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
3、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3分钟)
4、布置作业、下课
语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 篇2
“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 就问:
“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 有很好的地位, 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 吞吞吐吐地说:
“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 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
“啊!啊!原来如此……如此……”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 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
“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父亲坐在长凳上, 结结巴巴地说:
“是他, 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
母亲马上回答道:
“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 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的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 低声嘟哝着:
“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 说: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 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已经够倒霉的了, 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 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 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 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 就走开了。
【简析】
《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莫泊桑的代表作品之一, 同学们在下学期的学习中即将接触到这篇课文。
小说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 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的无情寡义, 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小说波澜起伏, 情节巧妙曲折, 关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刻画生动, 使得人物形象鲜明有致。
节选文字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 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 “突然好像不安起来”, 这是心理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 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瞪着眼”看女儿、女婿, 是怕他们察觉出这个秘密。这一系列行动描写, 加上表情描摹, 层次鲜明地展现了菲利普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菲利普夫人听丈夫说那个卖牡蛎的穷水手好像是于勒时, 害怕起来, 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那样一家人的梦想就会破灭了, 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但当她亲自看清楚果真是于勒, 并且等丈夫确认后, 终于暴怒起来, 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 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非常生动、传神, 让人印象深刻。
链接:
1.赫运, 王振孙译.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2.李玉民, 柳鸣九译.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3.李玉民译.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
4.更多莫泊桑英文作品请点击阅读: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3
1.学习提炼故事情节,理清思路的方法;
2.学习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阅读方法;
3.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学生认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更加热爱我们的家庭,注重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概括小说情节的方法;
2.学习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阅读方法。
课型
学习方法指导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有句俗话:“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在现实生活中,手足亲情是否禁得起金钱的考验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发生在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体会一下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课题)
二、交流作者资料
1.学生交流作者资料
2.教师投影作者资料
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有作品 300多篇。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长篇小说代表作《一生》《漂亮的朋友》。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速读课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
1.用第一人称概述课文。
2.提炼故事情节,理清思路。
学生探讨提炼故事情节的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归纳:(出示投影)
提炼故事情节的三步骤:
(1)确定小说的主人公。
(2)确定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阶段,每个阶段提炼出一两个动词。
(3)用“谁做什么事”形式概括情节。
3.生概括情节,理清思路。(出示投影)
①菲利普夫妇“盼”于勒。
②菲利普夫妇“赞”于勒。
③菲利普夫妇“遇”于勒。
④菲利普夫妇“躲”于勒。
结语:小说开头盼于勒,巧设悬念,接着赞于勒,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后面的遇于勒情节安排,将故事推向高潮,既在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最后躲于勒结束全篇。情节不长却也跌宕起伏,这就是本文作者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最经典的情节设计,称为“莫泊桑式的情节设计”。(出示投影)
四、掌握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小说光有粗线条的情节不行,要赋予人物丰满的血肉和活泼的生命,就需要细节。细节描写是小说刻画人物,使其鲜活、生动,达到典型化的主要手段。)
1.阅读若瑟夫付钱回来时,菲利普夫妇表现的细节描写(44-46节)。
(1)教师提问(出示投影):“我”付钱回来,母亲是怎么说的?表现怎样的心理?父亲是怎么做的?表现什么心理?
(2)学生模拟情景朗读、边读边思考。
(3)学生个别回答,老师归纳:神态语言动作揭示心理:愤怒;刻画性格:冷酷、虚伪。
(4)以此为例学生探讨分析人物的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归纳:(出示投影)
①找出典型细节,结合上下文语境品味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紧扣关键词语。
②分析揭示了什么心理。
③分析刻画了什么性格。
2.教师提问:你觉得文章还有哪些细节描写精彩、传神?给大家推荐一处,说出为什么。
生1:菲利普夫妇一家坐船去哲尔赛旅行时,看到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动了心,邀请家人吃牡蛎的细节描写中用“托”“伸”“动”“吸”“扔”等动词具体写出牡蛎的高雅吃法,菲利普被这种高贵的吃法吸引,邀请家人吃牡蛎,表现他故作高雅,爱摆架子的心理,揭示他爱慕虚荣的性格,很庸俗。(老师板书:庸俗)
生2:25-28节父亲看到于勒但不敢断定的细节,从神态语言动作等角度表现出了菲利普紧张害怕和不愿相信那是于勒的心理。
师:这样太过笼统,能否具体分析到每一个动作、神态和语言。
生2:“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睛跟寻常不一样”是神态描写,表现了内心恐惧。“向旁边走了几步”“低声”是动作描写,是怕于勒认出,(师:还怕什么?)还怕女儿女婿知道。父亲母亲的话是语言描写表现他们不愿也不敢面对眼前的现实。这些都表现了他们的自私,冷酷。(老师板书:自私、冷酷)
师:大家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模拟朗读,体会菲利普夫妇当时的心理。
生3:23节语言描写表现克拉丽丝既要面子,又怕花钱。
(师:既爱惜自己,又关心他人;既疼爱孩子,又注重教育,实在太“虚伪”(生说)了。老师板书:虚伪 吝啬)
生4:34-38节父亲“脸色煞白”“两眼呆直”“神色张皇”“神色狼狈”的神态描写和哑着嗓子、结结巴巴、低声嘟囔等语言描写表现菲利普陷入了惊恐和绝望之中。克拉丽丝“暴怒”表现一线希望落成空,旧怨新恨一起发作,破口大骂。这些揭示菲利普夫妇自私虚伪泼辣势利。(老师板书:势利)
学生分角色读这部分,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
生5:克拉丽丝对于勒的称号有很大的变化,不知这是否算细节描写。(师认可)克拉丽丝对于勒的称号有坏蛋、无赖、流氓、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贼、讨饭的、那人等,我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克拉丽丝是个有钱是兄弟,没钱是仇人的唯利是图的人。(师点拨:菲利普夫妇衡量于勒是什么?(生说“是金钱”)老师画孔方钱。)
五、总结
菲利普夫妇衡量于勒不是自己的亲弟弟,而是金钱。这足以看出他们的人生哲学就是唯钱是亲。他们的性格可组成一副对联,但少个横批。请大家拟一个。(生讨论明确:金钱至上)
这篇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组成令人惊叹的情节波澜,表现世态的炎凉,通过神情、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令人深思。
法国著名作家左拉曾这样高度评价莫泊桑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悟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时,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出示投影)
教师提问:这一节课我们了解这篇小说的内容,认识了菲利普夫妇这两个人,我们怎样把握情节的?怎样认识这两个人的?用了什么方法?
六、课后作业
用提炼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方法自学《在烈日和暴雨下》。
七、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4
1、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性格的方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注意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介绍作者。
莫泊桑,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羊脂球》、《俊友》。
三、听课文录音。
(理清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
1、盼望于勒。
2、夸赞于勒。
3、巧遇于勒。
3、躲避于勒。
四、小说以什么为线索安排材料?
(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诉。)
五、正音,辨字。
《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 篇5
1、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已主义人生观。
学习重点:学习通过人物表情、行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的写法。
学法指导:
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小说的重要人物,分析其性格,再归纳主题。
教学过程 :
一、预习导学
1、走近莫泊桑: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拮据( ) 栈桥( ) 煞白( ) 撬开( )
诧异( ) 牡蛎( ) 别墅( ) 皱纹( )
褴褛( ) 阔绰( )女婿( ) 嘟哝( )
3、问题与思考:
①、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②请你用类似“盼于勒”这样的三字短语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 。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
2、复述故事情节。(复述时注意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个阶段人物的不同表现)
(三)再读文章,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1、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吗?说说你的看法。
2、文中的“我”起到什么作用呢?
(四)研读重要文段,透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内心。
默读课文,勾画出典型的语句,注意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变化,想一想:这种变化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五)探讨主题,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作者想借此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六)研读小说的艺术特色,借鉴写作方法。
大家公认莫泊桑的小说艺术是精湛的,在本文中,你特别欣赏哪一点?就本文的写法,谈谈你的体会和发现。
(七)展开想象,改写故事结局。
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的表 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之间将进行怎样的对话?请你抓住人 物特征,口述一段文字,再来一次出人意料的结局。
(八)联系实际生活,深入思考人际关系。
你觉得在中国会不会发生于勒这样的遭遇?假如遇到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你会怎样评价他,你希望拥有怎样的人际关系?
延伸拓展:
痛苦的游戏
罗小俊
一次朋友聚会,有一位正在某个心理咨询培训班学习的朋友提出要和大家玩一个游戏。他发给每人一张纸片,请大家在上面写下五件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比如生命、爱情、朋友等。最后他再三强调:大家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它。
我认真地考虑了一下,在自己的纸片上写下了:丈夫、女儿、快乐、满足感和父母。这时,这位朋友请大家考虑放弃其中的一个。我轻轻地划去了“满足感”。我的“满足感”,其实是“事业有成”的代名词。从小所受的教育告诉我:碌碌无为是悲哀的。所以,尽管只是一个中学教员,我还是希望能从小事做起,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一番成绩来。然而,工作上的“满足感”,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就算工作上表现平平,我至少还拥有我的家人和快乐,他们于我何等重要……尽管这样宽慰自己,我心里隐隐约约地还是有些郁闷――毕竟我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我开始觉得这是一个不大好玩的游戏。
接下来,朋友请大家在剩下的四件中再放弃两件。我一下子懵了,放弃哪一个好像都是不可能的。我请求说:游戏可不可以就此结束了?朋友说:那哪行?哪有半途而废的道理?忍痛割爱吧。真的,我的心里好痛苦、好矛盾。划去“快乐”后,我以歉疚、负罪的心情划去了“父母”。亲爱的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看到这篇文章,请千万千万要原谅女儿,毕竟你们不可避免地要先我们而去。
然而这游戏还没有结束!朋友请大家在仅剩的两件中还要划去一件,保留最后一件。这真是太残忍了!我的丈夫和女儿,我怎么可能舍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的丈夫,我生命中最亲密的伴侣,在我迷惘时为我指点迷津,在我失意时为我排忧解难,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他!而我的九个月大的小女儿,集聚了我所有希望的小精灵,她傻乎乎的笑脸,她无所顾忌的大哭,都是那样深切地牵扯着我的心,我的生命中也不能没有她!如果要选择舍弃他们中的哪一个就让我先舍弃自己吧。
游戏结束了。朋友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着这个游戏的现实意义,而我的头脑里一片空白。原来,生命中的种种至爱,在我心中的分量远远超过了我的想像,我的家人,我的事业,我的快乐心情,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的重要!以至于尽管只是一个个假想的“放弃”,仍然让我感到痛苦和沉重。
一个游戏参加者喃喃自语:什么呀,真是个无聊的游戏!我看了他一眼,不,朋友!这是我所参加的最有意义的游戏。让我们更诚挚地去爱、去珍惜吧,在我们还拥有着的时候!
1、用文中的短语填空。
(1)作者在纸片上写下的五件最珍贵的东西,可以分为“ ”、“ ”、“我的快乐心情”三类。
(2)文中所述只是一次游戏,尽管只是假想的放弃,而作者却感到痛苦和沉重,这是因为她是“ ”对待的。
2.作者划去“父母”时为什么感到歉疚、负罪?
3.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6
荷城初中
陆叶
教学说明:《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反映的主题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是,这节课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文本,重新审视于勒和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于勒从一个无赖、败家子变成一个自力更生、有自尊有责任的人,这是值得肯定的,值得学习的;而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金钱至上的背后,也有着他们生存的压力、生活的无奈、精神的痛苦。怎样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去分析去懂得不能简单地评判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种人生,就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分为八大环节:第一,导入;第二,初步感知,鼓励学生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反复变化,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插入作者简介和评价,转向新的阅读视角。第四,分析于勒人物形象,通过文中描写于勒人生经历的文字,解读于勒。第五,在完成于勒分析完毕时,抛出问题,如果是你在船上遇见了于勒,你会怎样选择?转入菲利普夫妇人物分析。第六,思考生活。第七,教师小结。第八,作业。第九,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若瑟夫对于勒叔叔的呼唤中结束学习。
教学目标: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立足文本,通过朗读和咬文嚼字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于勒和菲利普夫妇人物形象,让学生从小说中获得对人生人情更加深刻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课件展示: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后,回到全文,找出文中对于勒其他不同称呼。点名)
三,结合预习,回顾课文,看着这些称呼,谈谈你的感受。(点名)四,老师简单解说,投影展示作者简介和评价,转入新的阅读视角。五,破解于勒人物形象。1,课间展示于勒的人生起点文字,学生评价。
六,重点研读第二封信,引导学生从信中读出于勒的改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说自己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于勒。
七,继续投影老船长说的话,从自尊、责任心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的于勒。八,接着再来投影片段: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指导学生动情朗读这个片段,提问学生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于勒,引导学生从自力更生的劳动者方面认识全新的于勒。)
九,抛出问题,如果是你在船上遇到这样的于勒,你会如何选择?提问学生,老师过度,转入菲利普夫妇形象分析。
十,投影展示:菲利普重复十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师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唉”和“竟”字,反复读、比较读,读出菲利普心中对于勒是否发财的怀疑。)
十一,再来看看菲利普夫人的表现:“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反复引导学生读,读出菲利普夫人的暴怒,读出她心中的秘密:“我知道”比较“我就知道”)
十二,深挖掘:既然菲利普夫妇对真相都有所察觉,为什么就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个虚假的发财梦呢?投影展示文字,菲利普夫妇起点第一第二自然段。贫穷的、拮据的、精打细算的、捉襟见肘的生活,这种痛苦的生活太久太久了,他们内心是无比向往着另一种生活啊,是与贫穷对立的、是体面的、幸福的、高贵的上层生活啊。根据:投影展示菲利普在船上被吃牡蛎的高贵吃法打动,虽然远远超出家庭预算,他还是坚持,母亲特别不痛快。(提问引导)
十三,教师小结,生活就是这样的艰难和残酷,每一种人生都有他的迫不得已,开始的时候,我们都认为菲利普夫妇冷漠无情、自私自利、金钱至上,其实在这些背后,也有着他们生存的压力,生活的无奈,精神的痛苦啊。
十四,投影展示删去的开头和结尾,鼓励学生发言,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提问,引导。是的,在这苦难的人间,还有许许多多的天使,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光明、带来希望。经典的作品总是能够刺激我们去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命运。在《我的叔叔于勒》文中。作者寄寓在若瑟夫身上对亲情的呼唤,对人性的呼唤,犹如冬日里的阳光,温暖人的心灵;又如黑夜中的灯塔,照亮人的灵魂。让我们再次朗读若瑟夫对于勒叔叔的呼唤,来结束这篇课文的学习:投影展示,引导学生反复动情朗诵。
语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 篇7
我拍拍她的短发,她惊恐地站起来,红着脸说:“您好! 莫伦先生,我叫莎丽尔。”我正打算付给莎丽尔小费,她却紧张地摇头说:“对不起,莫伦先生,我并不是想要您的钱。”“难道你是想跟我交朋友? ”“因为您跟我爸爸长得很像! ”
看得出,莎丽尔说这话的时候鼓足了勇气,而且一提到“爸爸”,她的眼泪几乎就要掉下来。我突然萌生一种无以言表的情愫,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的感情:“我开车带你兜兜风好吗? ”她睁大眼睛,有些不相信地看看我,然后突然雀跃着钻进车里。
很快,这个10多岁的孩子消除了对我的陌生感,打开了话匣。她说她父亲是个非常英俊幽默的男人,在她两岁的时候离家去阿姆斯特丹做生意,赚了钱就会开着红色跑车回来接妻子和女儿,还要为她们建一个牛羊成群的大农场……现在,她的母亲快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莎丽尔希望找到一个长相和她爸爸相似, 而且有着鲜艳跑车和大农场的男人,让妈妈“等到”心爱的男人,了无遗憾地离去。很显然,她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到阿姆斯特丹后没有发达,或者已经爱上了另外的女人。
“莫伦先生,我在半年内找了许多叔叔,可是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愿意听我的故事,您是最好的! ”说完,她示意我停车,然后跳下车去,一边跑一边说:“我明天再来找您。”
第二天早上,小姑娘竟然一路找到我家,还带了一张她父亲15年前的照片,那是一个英俊年轻的小伙子,但并不像莎丽尔说的那样和我很像。莎丽尔是要我扮演她的“爸爸”,也就是她母亲的丈夫。
莎丽尔满脸笑容,眼神中映射着无比澄澈的温暖,我无法拒绝这样一个小女孩如此善良的要求。
一个明媚的下午,我载着莎丽尔向“南茜精神病院”出发了。我们到达时,她的妈妈正在熟睡,这个被思念和病魔折磨得不成人样的女人被小小的女儿拾掇得异常整洁。
没想到,莎丽尔的母亲醒来后,突然扑倒在我怀里号啕大哭,她真的把我当成了她苦苦等待的丈夫! 莎丽尔好几次悄悄掐自己的手背,然后露出得意的笑容。我突然觉得自己的生命在那一刻变得无比澄澈温馨,我朝她努努嘴:“怎么不叫爸爸? ”慢慢地,莎丽尔蹭到我身边,迟疑许久,轻轻地叫了声:“爸爸! ”我伸开另一只臂膀将她搂进怀里……
一小时后,我和莎丽尔将她母亲扶下楼。整个晚上,我们都在农场转悠。晚上10时,我开车送她们回医院,直到她母亲睡着后才离开。莎丽尔将我送到病房外面,说:“莫伦叔叔,真的谢谢你。”莎丽尔不知道,我这个42岁的中年人其实早已被她深深地感动和激励。
翌日下午,我又开车来到精神病医院,这让莎丽尔无比惊喜。我拍着她的肩膀说:“我愿意做你的爸爸,也喜欢和一个好孩子陪着她的妈妈。”
半个月后,莎丽尔的妈妈终于含笑离去。丧礼结束后,我向莎丽尔张开双臂,说:“孩子,知道我现在最想你叫我什么吗? ”莎丽尔眨眨眼睛没领会过来。
我再指指自己的胸口,莎丽尔终于张开双臂跑过来,扑进我的怀里轻轻地叫了一声“爸爸”。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有改动)
鉴赏空间
如果说《我的叔叔于勒》中,若瑟夫的言行是一缕温暖人心的阳光,那么《情暖人生》中则处处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孩子都是天使,生活在赤裸金钱社会的若瑟夫如此,为母亲寻找“丈夫”的莎丽尔也是如此,不论所处的境遇如何,他们都用纯真过滤冷酷、自私,将自己生命的酒杯斟满真、善、美。
[读有所思]
《我的叔叔于勒》三度解读 篇8
一.小说叙述者与叙述视角的解读
首先,在课前发下莫泊桑的原作《我的叔叔于勒》(未删节版),让学生仔细阅读,比较与课文的异同,并把这种异同用旁注的形式写在文章旁边空白处。
一开始,学生会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其实,于勒只是作者设置的一面镜子而已,在这面镜子中照出的是人性的美丑。所以作者并不是要告诉我们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想知道我们怎么看待于勒这样的人。因此小说的叙述视角尤为重要了。在小说中作者虽然是一个隐形的人,但他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感受都加在了这个叙述者身上。小说的叙述者“我”——若瑟夫、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于勒的侄子,还有这个“我”还包括成年若瑟夫(小说开头和结尾),较为复杂(这可能也是人教版编者删除开头结尾的原因,这样叙述者就单一了)。用孩子的眼来看他的亲叔叔于勒,用孩子的口来讲他的亲叔叔于勒的故事,为避免叙述视角的单一,又用成年后的若瑟夫再来回顾这个故事,莫泊桑不愧是一个高超的小说家,文中处处可见他的这种用心。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这种用心,于是,利用课后练习让学生讨论:
1.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关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是为了找出谁在讲故事,意在让学生了解小说叙述视角的效果。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是成年若瑟夫说他小时候所经历的事。在小说开头结尾处,我们看到成年后的若瑟夫毫不犹豫的给乞丐五法郎,他保留了童年的纯真、爱心,仍然帮助像他的叔叔一样的穷苦人,这是人性的光辉,在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作者通过成年若瑟夫表达了自己的人道主义之爱,从对亲人的爱扩大到对所有穷苦人的爱。
同时保留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
2.小说叙述者为什么不选择菲利普先生或夫人?
小说叙述者的精心选择充分体现了作者高明的艺术技巧。因为叙述者往往承载着作者自己的情感走向和处世态度。如果叙述者是菲利普先生或夫人,小说的金钱味就太浓,人情味太薄,不禁令读者身处冰冷的地窖,感叹世态炎凉,人性淡薄。小说人物和主题就浅显了甚至变味了,情节也变得平淡无奇,根本无法成为一篇享誉世界的优秀短篇小说,精于讲故事的莫泊桑显然不会如此。
二.小说主要人物的深入解读
与原文比较,课文删去了很多内容,主要集中在对菲利普一家日常生活的描述,包括平常拮据的、憋屈的生活和周日的散步;菲利普一家想掩饰、想改变这样的生活等方面,可以让学生找出删节的内容读一读,思考一下编者删去这些内容是否妥当?
两文的比较阅读,就需要学生的自主比较,可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从作品的完整性、人物的多面性等角度分析均可。让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初步把握小说的主题。
为了更深入认识和评价菲利普夫妇,不妨设置如下两个问题:
1.菲利普夫人做了哪些事,说了哪些话,从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人?
如菲利普夫人:“我的母亲不放心地挽着我那未嫁姐姐的胳膊。”“我的母亲一肚子心事愁得了不得。”“我母亲因为我们生活得不宽裕很感痛苦,时常找着好些尖刻的话,好些遮遮掩掩的和不顾信义的闲话去对付我的父亲。每逢这种时候,这个可怜的男子汉总是一言不发,张开手掌在额头上抹一下,像是要揩掉并不存在的汗水似的。这一动作使我心酸,我体会他那种无可奈何的痛苦。”
母亲为了不让于勒叔叔发现我们,让我去付牡蛎的钱,并对我多付十个铜子的钱表示生气。
我母亲有点犹豫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的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从以上内容看出,用自私、冷酷、势利、爱慕虚荣、嫌贫爱富来形容菲利普夫人是不够完整的,她固然有可恶、可笑的地方,但也有可悲、可怜、可取之处。菲利普夫人不是自私、冷酷、贪婪的代名词,她还是称职的母亲,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努力保护着自己的家庭。我们可以看到底层人物生活的卑微和辛酸。
通过对删节内容与课文的比读,学生们找出了课文中没有的而原著中写得较精彩的人物描写细节,体会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2.如果你有一个嫁不出去的姐姐,或者有一个败家的叔叔,你爸爸会怎么办?你妈妈会怎么想?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是情感体验环节。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家庭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时父母是如何面对和解决的。每个家庭的特点不同,自然,版本也是多样的,家境富裕的可能就宽容大度了,因为不多一个吃闲饭的。家境不佳的父母可能就斤斤计较了,因为经济的拮据毕竟是一个家庭的大问题,根本容不下一个满身是债的亲戚。
王富仁老师在《怎样感受人?怎样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文中也写道:“我们与‘我的父母有什么不同呢?不同之处不在于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物质的和金钱的世界上,不在于我们不像‘我的父母那样关心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在于我们没有像于勒这样一个能够从根本上颠覆自己家庭的经济基础、使我们不是越来越富裕而是越来越贫穷的亲人,一个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败家子的弟弟。而没有这样一个人,是无法挖掘出经济世界里的金钱关系对我们人性的扭曲的,是无法显示出我们成年人心灵的本真状态的。”
希望学生跳脱固有的框架,对菲利普夫妇抱有一定的怜悯,从而感受作者莫泊桑的悲悯情怀。少一些“批判揭露”等单一主题表述,多一些探究作者内心深处比较复杂的情感的眼光。只有这样,我们学生的内心情感才会不断丰润,胸怀才会豁达。
三.小说主题的深层解读
这是一篇让人深思的小说,不是让我们来嘲笑或是一味的谴责某些人,而是真诚的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对于他人的态度里是否还有爱和同情。小说选择若瑟夫作为叙述者,一个充满悲悯情怀的人,他用这种亲情关系看于勒,自然也会用这种亲情关系看自己的父母,所以在文章的叙述中体现了“我”对父母的理解和同情,这也是莫泊桑的同情和情怀。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们知道小说的主题并不是在批判菲利普夫妇,而是体现在现实社会金钱关系对人性的破坏上,似乎这是人人都无法避免的,可作者却试图让人性回归爱和同情,所以他让成年后的若瑟夫仍然保留这些人性光辉,正如钱理群教授说的“莫泊桑本质上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钱理群《略说<我的叔叔于勒>》)。改编后的小说情节线索清楚明白,更适合初中生阅读。但改编后的课文淡化甚至改变了原作中成人视角对世界上所有不幸者的悲悯情怀,对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精神世界的理解变得简单化,小说就简单的成为对于勒的同情和对菲利普夫妇的谴责,小说内部隐含的悲剧氛围也改变了,谴责、鞭挞代替了悲悯,小说的主题也改变了。
所以,在主题的认识上可以让学生深入感受文本,理解原作和课文各自的优缺点,重新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我的叔叔于勒》,你喜欢哪个版本?可以和你的同桌一起用200字左右写出你的理由”来让学生做深入思考。事实上,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理性的陈述,既让学生自己总结了课堂学习所得,又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 篇9
【小小复习】
1、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哪几种?作用分别是什么?(熟记答题模式)
2、反复诵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注意易写错的字。
“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左拉
【基础积累】阅读全文,完成以下各题:
1、字词积累
拮据栈桥糟蹋褴褛煞白阔绰诧异十拿九稳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什么?
人物、情节、环境
3、小说的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构成。
4、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等。
5、《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6、本文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为主线,以于勒的命运为副线来安排情节,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7、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8、文章的情节按照:开端(盼于勒)――发展(夸于勒)――高潮(见于勒)
――结局(躲于勒)结构全篇。
9、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想一想,为什么要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其含义何在?能不能以“于勒”、“菲利普兄弟”为题?
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和理解,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侧重点。这个题目表现了“我”的态度,对叔叔的同情,对父母的不满。作者就是借“我”来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以“我”的态度来反衬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形成强烈的反差。如果以“于勒”为题,那主人公就是于勒了,写法就大不相同了,就不可能表现同样的主题。如果以“菲利普兄弟”为题,那就要正面描写其兄弟之间的关系,也不好表现同样的主题。
【点击思维】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她说完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1、文段中“我”、他、父亲、母亲的名字依次是________。
分析:此题检测学生阅读时的细致认真程度,提醒大家关注作品中的细小知识点。
答案:若瑟夫;于勒;菲利普、克拉丽丝
2、本段文字中对“我”的刻画,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描写,对“他”的刻画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描写。
分析:掌握了人物刻画的常用方法,解答此题就不难了。
答案:动作、心理;外貌、语言
3、“我又看了他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一句中“狼狈”一词的意思与下列选项的哪一项相同?
A、父亲神色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B、他们狼狈为奸,作恶多端,其下场必定是可悲的。
C、从贫困山区走来的李华,衣衫褴褛,神情狼狈。
分析:本题主要检测词语的语境义,只要结合具体文句解释即可。例句中“狼狈”为“困苦”之意,A句中“狼狈”意思是“窘迫”,B句中则是“互相勾结”之意;C句中和例句一样,为“困苦”之意。
答案:C
4、我心里默念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分析:解答此题,应从人物的性格角度入手,去揣摩作者的用意。
答案:这句默念的话,属心理描写,它反复强调了于勒和菲利普之间亲兄弟的血缘关系,表现了“我”对处于贫困之中的于勒叔叔的同情和对父母冷酷做法的不满,与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考巡礼】阅读文段答题。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9,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选自安徽省中考试题)
1、为什么于勒由“全家的恐怖”变成了“全家惟一的希望”?________
分析:此题检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注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答案:因为接到于勒的两封信后,全家人认为他一回来就能改变家里生活困难的情况。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家里人“怎样的心理?________
分析:由行动分析心理,必须联系上下文考虑,还不能脱离人物的性格实际。
答案:表现了“家里人”对尽快过上富裕生活的热切期盼和向人夸耀的虚荣心。
3、最后一段中“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这句话,有照应上文的作用,它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章构思方面的知识点,前后照应的句子反复读两遍,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
4、读了上文后,你认为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理由是什么?________
分析:此题属开放性的题目,对于勒的分析只要不与课文相悖,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早期的于勒是一个行为不端,乱糟蹋钱的家伙,中年发迹后的于勒变的正直,有良心
。可年老后的于勒又成为了一个穷人,但他自食其力,不拖累别人。总之于勒既是一个失败
者又是一个受害者。
【创新写作】
1、假设原来在船上的于勒不是真正的于勒,而是与于勒相貌酷似的人。当菲利普一家改乘圣玛洛船从哲尔赛岛到家时,在船上遇到了在请“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的真于勒,这时……(请你根据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发挥想象,菲利普和克拉丽丝将会有怎样的语言、神态和动作?)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仿写练习: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整体感知明构思: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主人公是谁?本文的故事情节是什么?
这篇小说的人物有“我”、于勒、菲利普夫妇。主人公是谁?是“我”吗?显然不是。“我”只是一个线索人物,着墨不多。是于勒吗?也不是,正面描写他的地方不多,他只在卖牡蛎处出现过一次,其他地方都是侧面描写。作品中着墨最多的就是菲利普夫妇,对他们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从语言、行动、表情、心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侧面的描写。作者就是要通过他们对待其亲弟弟的.态度――认钱不认人,嫌贫爱富――来揭示和批判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社会病。
情节是围绕“于勒”来展开的,实质上就是围绕一个“钱”字来展开的,来刻画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的。开端――盼望于勒,是因为他在美洲发了财;发展――夸奖于勒,是因为他要回来报答哥嫂;高潮――见到于勒,发现他是一个穷光蛋,一下子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弯,不但不相认,而且避之唯恐不及;结局――躲开于勒。前后对比多么鲜明啊,又是多么滑稽可笑啊!
细读全文明魅力:所谓细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要边读边思考:作品中写了些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情节的安排是否合情合理,决定作品的成败。情节的发展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人物言行是否真实可信,决定作品是否有艺术魅力。前有因,后有果;前有伏笔、铺垫,后有照应、发展;都必须符合生活的逻辑。这些都要逐字、逐句、逐段地细读、细品,才可能看出来。
作品是如何开头的呢?开头两段写“我”家拮据的境况,前面是概述,后面是具体细节。为什么要写这些?因为后面的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发展的。如果不是如此拮据,后面的故事可能大不一样了。第二段开头就说:“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这一句特别重要,表现了她的基本性格特征,决定了她对待于勒态度的必然性。要是她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她就不可能那样对待于勒了。因此这两段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为后面故事的发展作的铺垫。
第三段开头就用了一个“可是”进行转折,直奔主题了,故事拉开了帷幕――渴望于勒归来,热切地盼望了十几年,可是音信全无。为什么还不死心呢?这里设置了一个悬念,引人去读下文。
第二部分逐步解开了谜底。通过插叙简略交代了于勒离开的原因,接着详细描写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原因,以及他们这时对待于勒的态度。朝也思,暮也想,等待了十几年,就是不见于勒回来。为什么会如此?又是一个悬念。
第三部分进入了高潮,终于见到了于勒。遇到于勒,纯属巧合。俗话说:无巧不成书。但这种巧也必须符合逻辑,有其必然性,否则就显得荒唐,难以置信。去哲尔赛岛旅游是促使他们碰面的契机,否则他们可能永远见不到面。这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他们一家为什么要去哲尔赛岛旅游?于勒为什么会在这里出现?他们哥俩怎么会相遇?这一切都是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原因在前面有所铺垫,就是于勒带给他们的“福音书”,也就是钱的诱惑,才导致了这种巧遇。后面一系列故事都是由此引出的。悬念解除了。
然而,面对一贫如洗、穷苦潦倒的于勒,朝思暮想,等待了十几年的于勒终于见到了,如何对待他,这是对菲利普夫妇灵魂的拷问。他们的感情急剧转弯,马上翻脸不认人,至亲骨肉形同陌路,千方百计避而远之。作品的主题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揭示,给读者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真如俗话所说:“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菲利普夫妇两个,但也不是不分主次,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主次详略之分的。重点是克拉丽丝,作者在她身上着墨最多,菲利普还只是起着陪衬作用。唯利是图,嫌贫爱富,自自利,冷酷无情的人性弱点在她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把学生的视线引向现实,看一看我们的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人和事,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穷与富的问题,我们要怎么做。
【阅读分析】
一、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排比)
2、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比喻)
3、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比喻)
4、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反复)
二、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1、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心理描写)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环境描写)
3、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语言描写)
4、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神态描写)
三、选择题。
1、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C)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本文开始描写“我”家生活拮据的作用是(C)
A、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生活得很苦。
B、表明“我”家本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可是生活得并不好。
C、说明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D、写明家里人的吝啬,为后文作埋伏。
3、文中反复写于勒来信的作用是(A)
A、引出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B、表明于勒是个讲感情的人。
C、表明于勒已经是个“有钱人”并且是个善良的人。
D、表明菲利普夫妇当初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是正确的。
4、对句式的类型和句式的变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这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既然你知道不是他,就不该这样胡说八道。”
B、“我也正是这么想呀!”这是祈使句,改为陈述句是:“我也正是这样想的。”
C、“这无可疑了。”这是陈述句,改为感叹句是:“这有什么可疑的呢?”
D、“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这是否定句,可以改为双重否定句:“后来大家没有一个不说话。”
四、“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说说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
五、阅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A、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B、她很快地说:“・・・・・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C、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D、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
E、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①删去以上五句话中加线的词语,好吗?
②母亲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为什么?
语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 篇10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唐聚涛
教学目标 1、理解通过语言、行动、神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体会巧妙的构思,把握曲折的情节;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重点、难点 1、通过网络等搜集有关莫泊桑的资料及有关金钱的名言警句;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并初步熟悉课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屏幕上打出下面的小故事,创设导入情景。) 老师:“你吸烟吗?” 学生A:“不吸。” “那吃根薯条吧。”老师递过薯条。学生A自然地伸出两个指头…… 老师:“不吸?回家把家长叫来!” …… 老师:“吸烟吗?” 学生B:“不吸。” “那吃根薯条吧。” 学生B小心地接过薯条,心中暗暗感激学生A。 老师:“不沾点番茄酱吗?” 学生B一不留神将酱沾多了,便开始往碗里弹…… 老师:“不吸?烟灰弹得很熟练嘛,把家长叫来!” …… 老师:“吸烟吗?” 学生C:“不……吸……” 学生C吃完薯条已是汗流浃背。 学生C:“谢谢……老师……没事我先回去了。” 老师:“你不给同学带根吃吗?” 学生C:“谢谢老师。”说着把薯条放在耳朵上…… 老师:“知道我该说什么了吧,还不去叫家长?” …… 老师:“吸烟吗?” 学生D:“不吸。” (总算把薯条安心放在口袋里……) 学生D转身想走,老师突然喊:“校长来了!” 只见学生D慌忙把薯条从口袋里拿出来,放到地上使劲地踩…… 老师为什么这么肯定地让学生回去叫家长呢? [活动] 学生思考、交流 [引导] 语言、神情、动作等是人心灵的外在表现,在小说中,研究人的语言、神情、动作等往往能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能正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文学大师,一起解读《我的叔叔于勒》里的人物形象。 二、通读课文,解读“变” [情景] 读过课文的同学,总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菲利普夫妇真会变呀,那么,他们是怎样变的,“变”与“不变”的根本是什么呢?阅读全文后填写下面空格: 身世变化: 不变的本质: 态度变化: [活动] 1、阅读、思考、填表; 2、小组交流、修改,推选代表准备班级讨论;3、实物投影,全班交流、修改。 [引导] 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正是他们内心变化的.反映,而内心反映正是围绕于勒经济变化展开的,其中不变的是金钱。那么,菲利普夫妇内心的变化,我们怎么看出来的呢? 三、研读重点,剖析“心” [情景] 语言、动作、神态往往是人物内心的外在表现,透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我们往往能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想法。你能找出文章高潮部分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并分析人物的性格吗? [活动] 1、学生仔细读课文相关语段,并做圈点勾画。2、班级交流,师生互相评点。 [引导] 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四、再造想像,学会“写” [情景] 发挥想像,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任选其一。 A、当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于勒后,他们就一直在防止女婿起疑心,假如女婿知道了这一事实,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 B、假如在船上菲利普夫妇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呢? [活动] 1、学生想像、写作;2、小组互评、修改、推荐;3、全班交流、共同评价。 五、回味课堂,选择“练” A)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________________。(发挥想像,运用语言、神情、动作等细节描写写一段话,把横线上填完整。) B)张伟生病了,病得很重。粗鲁直率的叔叔,慈爱的奶奶和正在读中学的同学兼好友来看他,他们三人可能的动作、表情及说话是: 叔叔:__________________奶奶:__________________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 C)看什么?说什么?指什么?想什么呢?你能用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刻画图中人物形象吗?《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11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小说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批判了势利、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丑恶灵魂,也揭露了金钱至上、人情如纸的社会现象。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于小说都有浓厚的兴趣。小说中让学生印象最为深刻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由此,依据教材要求,本课重点研讨有关课文内容、主题等几个问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四、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讨论法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合作探究、创新,多元评价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九、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记得在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雅典的泰门》中,主人公泰门有这样一段独白:“金子,黄色闪光,宝贵的金子。只有这么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对的变成错的;就可以使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是莎士比亚借泰门之口,对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现实发出的控诉。那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金钱究竟又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吧!(板书、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泰门的独白,让学生初步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社会现状,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
(二)资料助读。莫泊桑(1850~1893年)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1880年完成了短篇小说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他一生完成了三百多部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项链》《漂亮朋友》等。(出示投影)
(三)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梳理疑难字词。
2.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所给的画面复述故事情节。(出示画面)
要求:能用简洁的语句说出每张画面的主要内容,以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3.找出小说中的人物,明确人物之间的关系。(出示幻灯片)
【设计意图:通过人物关系图例的出示,让学生明确人物之间的关系,为后面课文主题的明确做好铺垫。】
4.学生精读课文,思考:
(1)中国有句古话,说:“长兄为父,长嫂为母。”那么菲利普夫妇是不是也对自己的弟弟关怀备至呢?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找出菲利普夫妇称呼于勒的词语。
(讨论、交流)
明确:坏蛋、流氓、无赖、小子、家伙、贼
好心的人、有良心的人、正直的人、有办法的人(出示幻灯片)
(2)为什么对待同一个人,菲利普夫妇的态度有这么的大的区别呢?你们知道其中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吗?
(学生讨论) 明确:金钱!(出示幻灯片)
明确主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出示幻灯片)
5.分角色朗读课文片段(25~38),再次认清一下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人的丑恶嘴脸。(小组先练习,再展示)
角色分配:菲利普、菲利普夫人、船长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能更加直观的体会小说的主题。】
6.名言积累,进一步理解小说主题。(出示马克思、恩格斯的名言)“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其他关系了”。
7.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思考:读完这些,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想法?难道在人世间,只有金钱才是最重要的吗?难道有了金钱就拥有了一切吗?(与学生互动)
师:对,答案是“不”!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也有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东西!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笔告诉菲利普夫妇,也告诉所有生活在“钱眼”里的人们:在这个社会中,有哪些东西比金钱更重要?又有哪些东西是我们用多少金钱也买不回来的?
出示:金钱买不到 ;
金钱买不到 ;
金钱买不到 ;
比金钱更重要;
比金钱更重要;
比金钱更重要。
(学生交流,演板;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练笔,使得学生明确自己生活中所拥有的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请记住我们今天所找到的这些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也请珍惜你们所拥有的一切比金钱更为珍贵的东西。因为,只有这些才能让你感到温暖,也只有这些才能让你得到尊重!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深透理解文意,把这篇小说改编成一个课本剧,并组织进行排练。
(注意结合小说主题,给人物设计好与之相符的语言、动作及神态,以便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六)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坏蛋 流氓 无赖 好心的人 有良心的人
小子 家伙 贼 金钱 正直的人 有办法的人
(七)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透过故事情节,挖掘内在的主题,并对学生进行良好价值观的培养。
整堂课的设计是这样的。首先,通过引人莎士比亚笔下泰门的一段内心独白,让学生在品读小说之前,对小说的主题就有了初步的印象。接下来在复述故事情节这一环节,我给了学生四个画面,让学生透过画面来讲述小说内容,借助这个学生很容易就抓到了主要故事情节。
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延伸。通过让学生在小黑板上演板,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了活动中来,并且也找到了很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参与性不错,课堂效果也很好。课后,很多前辈老师都给予了肯定。但是,课后发现,自己身上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1.一些富有个性的语言,要让学生多去读,在读中让学生自己细细地品味。2.要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悟,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发挥的空间。
【语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推荐阅读:
11、我的叔叔于勒教案08-22
初中八年级我的叔叔于勒教案07-30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唐聚涛11-07
交警叔叔教案11-04
七年级上册语文《我的信念》教案设计10-08
八年级语文我的第一本书教案05-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文教案(上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20
小学五年级语文我的长生果教案优秀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