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介绍(精选10篇)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介绍 篇1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占大多数,他们虽然都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但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北方的朝鲜族、回族,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居住在高原、山区以及北方平原地区的民族主食品种繁多,五谷杂粮俱食。在食品做法上,各民族之间也不完全相同。佤族、黎族喜欢用竹筒做饭,做出的饭带有新竹的清香;流动性较大的游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麦等做成炒面;广西山区的瑶、侗等族爱吃用油炒后泡开的茶叶加盐煮成浓汤,然后冲泡炒大米花和炒黄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数民族将面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馕(波斯语“面包”之意)作为日常主食;他们还特别喜欢吃“帕罗”,这是一种用羊油、羊肉、葱头、胡萝卜、葡萄干等做的甜米饭,用于捏团抓食,通常被人们称为“抓饭”,此外,新疆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朝鲜族的冷面和回族的炸馓子,也都各具特色。
我国某些少数民族还有忌食的习俗,如游牧民族忌食狗肉;藏族忌食鱼类;穆斯林忌食猪肉等,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习俗。
反映在恋爱婚丧方面,如深受男女青年喜欢的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和布依族的对歌“丢花包”,回族实行的无棺土葬和藏族实行火、水、天葬。这些习俗的形成受宗教信仰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有着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我国民族风俗多种多样,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藏族人民能歌善舞,以踢踏舞驰名,乐曲节奏悠扬、向以鼓钹、欢乐自在。蒙古族牧民精骑善射,射箭、赛马、摔跤是一年一度“那达慕”大会的精彩节目,传统的演唱形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好来宝”,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哈萨克族的服饰以帽子最具特色,男子戴黑绒圆高统帽,女戴圆顶绣花棉帽等等。
满族
明朝末年,满族英雄努尔哈赤经过30年的努力,统一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初步形成满洲民族,即满族。他把满洲人分别组织在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族之中,实行全民皆兵。后来,满族政权还陆续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1644年,八旗铁骑入关,占领北京,席卷大江南北,建立了疆域辽阔的清帝国。
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一样;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满族男人留发梳瓣,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妇女头顶盘髻,穿宽大直统旗袍,不缠足。今天,旗袍已经成为典型的东方妇女服饰,风靡全球。
我国的满族人有一半以上居住在辽宁省,其它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以及北京、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
朝鲜族
我国的朝鲜族主要生活在东北三省和内地的一些大城市。居住最集中的地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他们居住的地区是我国北方的“水稻之乡”。
朝鲜族的房屋屋顶由四个斜面构成,房屋正面开三扇或四扇门,室内用砖或石平铺成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朝鲜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是短衣长裙,以长布带打结。男子也穿短衣,外罩坎肩,裤腿宽大。朝鲜族能歌善舞,姑娘们爱荡秋千和在跳板上飞腾,小伙子则喜欢一对对扭在一起摔跤,似猛虎角力。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他们散居全国各地,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也有聚居区。
回族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在我国也称回教。回族喜欢环清真寺而居,在农村往往自成村落。他们的生活习惯有较深的宗教烙印,婴儿出生要请阿訇(伊斯兰教教士)起名字,结婚要请阿訇证婚,去世后要请阿訇主持葬礼。回族忌食猪肉、动物的血和自死的物。男子喜欢戴白帽或黑帽。
壮族
壮族过去有20种称呼,1949年以后统称为僮族,1965年改称为壮族。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聚居地区多山,他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
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壮族人信仰多神,除祭祀祖先外,最早还膜拜巨石、高山、土地和龙蛇等。壮族人有歌圩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大家聚集到山坡上,搭起赛歌台,参加唱山歌的男女青年们先唱“见面歌”、“迎客歌”。唱过山歌之后,就开始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等娱乐活动。大的歌圩有上万人参加,他们常以唱山歌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壮族在两三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瑰丽的文化艺术。壮族的先民在广西左江两岸的陡壁上绘制了大量的崖壁画。从战国时期开始,壮族人民就能铸造铜鼓,它既是乐器,又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独具民族风格的壮锦久负盛名,远销国内外。
苗族
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聚居在“五溪”(今湖南省西部和贵州东部地区),后来不断迁徙,分散到南方各省。现在,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等地。
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苗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能歌善舞,芦笙是他们最喜爱的乐器。苗族的芦笙舞蜚声国内外。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少数在广西。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有定期赶集贸易的习惯。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
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阿诗玛》是著名的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区和四川省东部等地。在唐宋时期,土家人手工生产的溪布、水银和朱砂远近闻名,成为贡品。“西朗卡铺”(土家铺盖)是土家族的两朵艺术之花之一,它编织精巧,色泽绚丽,有100多种图案。土家人的另一朵艺术之花是摆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朴优美,生活气息浓厚。
土家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黄果树瀑布周围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兴义、安顺地区的几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布依族居住区风景秀丽,除了黄果树瀑布外,还有被誉为“贵州高原之花”的花溪。那里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盛产木棉、剑麻、竹笋、香蕉、黄果以及松杉、青冈等建筑木材。
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两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林业。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侗族人大多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村落依山傍水,住房一般用杉树建造木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或堆放杂物。饮食以大米为主,普遍喜食酸辣味,好饮米酒,用油茶待客。
白族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意思是“白人”,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四川西昌和贵州毕节等地也有少数白族人散居。白族聚居区地处云贵高原,气候温和,适宜农业,号称“粮棉之区”。
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哀牢山区。他们善造梯田。元江南岸遍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有的高达数百级,从河谷一直延伸到山顶,梯田内还养鱼,堪称哀牢山区的鱼米之乡。
哈尼人喜欢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人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穿右襟上衣,下穿长裤,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圆帽。哈尼人的住宅大多在山腰,依山势而建。房屋多为土墙草顶楼房,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堆放杂物,中层住人存粮,下层关养牲畜。
哈尼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几段打了结的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自治县。傣族人大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产稻谷、甘蔗、樟脑、咖啡等农作物,经济作物,出产柚木、紫檀、铁力木等珍贵木材,还有野象,犀牛、金丝猴、孔雀等珍禽异兽,被称为“孔雀之乡”。
傣族男子上身穿短衫,下着长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有纹身的习惯。妇女穿窄袖短衣和筒裙。住房是干栏式建筑,西双版纳、德宏瑞丽一带的竹楼别具风格。傣族信奉佛教,过去西双版纳未成年的男子几乎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念经,才能还俗回家。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黎族
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黎族妇女精于纺织。宋末元初,著名纺织家黄道婆高超的纺织技术,就是在黎族地区居住了40多年学到的。黎族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甘薯等,还盛产橡胶。
黎族妇女在脑后梳髻,上插用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胸无扣,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男人上穿无领对襟衣服,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幨。部分地区的黎族人保留着纹面、纹身风俗。黎族人喜欢吃水饭。肉食用火烧或生腌,腌肉掺加米粉、野菜等,酸渍后长期保存。
蒙古族
“蒙古”最初只是众多的蒙古地区部落中的一个,后来演变成民族的名称。他们的生活方式独具特色。他们冬季穿皮衣,外罩丝绸或布面,夏季穿布袍,袍身肥大不开叉,俗称蒙古袍。他们居住的是圆形的蒙古包。蒙古族人民喜欢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红茶。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新疆、青海、甘肃、河北和东北三省等地区。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自称“维吾尔”,有“联合”、“协助”的意思。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聚居于天山以南的各绿洲,也有少数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县。
维吾尔族很早就从游牧畜牧业转向定居农业了。南疆干旱而温暖,北疆寒冷、雨雪充足。在盆地边缘和戈壁上开发绿洲,是维吾尔族农业的一大特色。维吾尔人一般穿棉布衣,男子穿的对襟长袍称“袷袢”,妇女在宽袖衣裙上套黑色对襟背心。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俗称“尕巴”。未婚少女梳十几条发辫,以长发为美。饮食方面以面为主,喜欢喝奶茶,吃用玉米面或白面烤制的馕。抓饭是节日和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用羊肉、羊油、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大米制成,用手抓食,别有风味。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个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他们的服装多用皮毛制成,长袖肥身,便于骑乘。男子在冬天穿皮大氅,腰系皮带,右侧佩挂小刀。妇女穿连衣裙,天冷时外罩对襟棉大衣。姑娘们的花帽上常用猫头鹰羽翎做帽缨,十分美丽。妇女们所戴的白布披巾绣有各种图案。哈萨克人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食。哈萨克牧民按季节转换牧场,春、夏、秋住圆形毡房,俗称“宇”,冬季住平顶土房。
哈萨克人热情好客,进餐时,主人献上羊头,客人要将羊头右面颊上的肉割下来放在盘中,再割一只羊耳给座上的年幼的人,这是表示接受的礼节。
藏族
藏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他们大多居住在高原地区,从事高原畜牧业。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过去,喇嘛教的上层人物与各地豪强结合,在西藏、青海等地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15世纪以后,尊崇**和**两位**。以前,藏族地区实行封建农奴制,占人口95%的农奴被剥夺了一切生产资料,过着奴隶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之后,西藏地区实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作了主人,开始了民族的新生。
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为便于活动,袒出右肩或双臂,两袖系于腰间。男子将发辫盘于头顶上,女子将发辫披在肩上。农区女子大多在腰间系一条图案绚丽的围裙。农区以糌粑为主食,喜欢喝酥油茶;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西藏大部分地区不吃飞禽和鱼。献哈达是藏族一种独特的礼仪。哈达是特制的丝织长巾,一般分白、黄、蓝三色,在拜访谒见时双手献上,表达敬意。
高山族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岛的山地、东南沿海纵谷平原和兰屿上。由于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诱人,雅美人等不同的名称。高山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各地语言差别较大,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高山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旱稻、粟、黍等。雅美人以捕鱼为主,同时饲养鸡、犬、猪。排诱人主要养牛。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介绍 篇2
一、语言学习习惯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1.少数民族学生母语学习习惯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不同, 英语往往作为第三语言进行学习, 在把握母语的基础上还要学习汉语。而不同的民族母语结构与语言表达习惯存在显著差异, 这种语言习惯上的差异成为当地学生英语学习的制约。少数民族母语无论是词汇发音还是词义表达, 或者是语法结构还是句型转化等都表现出与英语不同的习惯差异。例如新疆维吾尔族母语为维语, 其语言习惯中有32个字母, 8个原音与24个辅音字母, 语言划分习惯上以元音为分割线。这点与英语存在相似处。随着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深入, 维语中的字母与音素之间存在一致关联性, 对于当地学生来说, 习惯借助于对字母与读音的把握, 进行母语的拼写练习, 只要掌握了字母与读音的语言表达习惯就可以开展有效的阅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在语言表达习惯上则并不意味着字母与读音是英语拼写阅读的基础。英语没有具体的语言表达规律可言, 即使是相同的字母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 甚至是不同的单词中都可能存在N多个发音, 少数民族学生如果以字母与读音作为英语学习的入门引导, 则很容易混淆英语的单词音标, 更难谈具体的拼写。此时少数民族学生母语语言表达的既定习惯对英语语言学习产生负迁移影响, 也就是起到相应的制约阻碍作用。如果少数民族学生依然停留在母语字母与读音的语言习惯中很难把握到英语学习的规律, 也很难充分领会英语学习的要旨, 此外语言表达思维习惯也截然不同。英语与汉语可以进行直译, 例如It is beautiful。可以直接翻译为它是美丽的。而少数民族地区在表达时则更习惯Let us...这样的句式, 带有一定的祈使色彩。在母语习惯的负影响下, 少数民族学生逐渐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
2.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习惯对英语学习的影响。除了要学习英语, 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为汉语。要求少数民族学生掌握普通话是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振兴与经济振兴的教育策略。汉语在本质上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母语语言表达习惯也存在显著不同。从语言系统方面看, 英语属于语调语音的范畴, 而汉语则为声调语音, 两者所属语音范畴的明显差异决定了其语言表达习惯上的迥然不同。两者在音位系统方面也存在一定分歧。按照少数民族学生母语学习习惯的影响, 其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以汉语词汇为踏板, 一些简单的英语词汇可以借助汉语的词义掌握, 比如:bananana, study等, 随着英语学习深入, 少数民族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新词汇, 随着词汇量的加大, 如果借助汉语进行英语词汇记忆这种语言学习习惯, 则很多词汇难以进行清晰记忆。例如:potential。语序结构的不同造成的既定语言学习习惯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原有的汉语语言习惯不能适应当前的英语学习与把握。
二、文化表达习惯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除了语言本身所带有的习惯性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造成干扰, 文化层面的差异也是造成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因素之一。少数民族学生受当地特色文化的影响, 在语言及文化表达上带有当地文化的色彩及思维表达定势。表现最为直接与明显的是社交方面。汉语问候方式与少数民族问候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以维语为例, 维语使用的少数民族见面习惯问候你好, 饮食等, 而西方谈论最多的则是天气。两者对于一些颜色问题、语言表达禁忌也呈现出明显差异性。西方很忌讳被问及年龄及工资收入等问题, 而维语地区则没有这层禁忌。这种既定的文化语言习惯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困难重重。
三、结束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少数民族做好英语学习至关重要。但受母语汉语语言表达习惯及文化表达习惯方面的影响, 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问题层出不穷, 如何做好这些问题的归纳总结, 在明确习惯差异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才能真正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与指导。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发展程度的加深,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频繁, 外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 在全球多数国家进行了普及教育,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外语学习作为第三语言, 受原有母语汉语语言学习习惯及文化表达习惯的双重影响, 无论是词汇的记忆还是语法的表达等方面加大了英语学习的难度。本文主要探讨既定语言学习习惯及文化表达习惯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以期为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有效指导。
关键词: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语言习惯,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黎青.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4:100-102.
[2]张向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障碍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0, 04:82-84.
[3]蒋燕.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障碍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 2013, 03:203-206.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介绍 篇3
关键词:书刊出版;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表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禁忌往往具有独特性,一旦受到冒犯,轻则伤害民族情感,重则造成族群冲突,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在书刊出版、媒体报道中,因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而引发的冲突并不少见。因此,如何规避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成为书刊出版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表现
1.冒犯少数民族的神圣对象
民族始祖、民族起源、宗教开创者在民族认同中具有神圣地位,关于他们的表述有诸多禁忌。如果对其有所冒犯,则会伤害一个族群的情感,并可能引发冲突。所以,应在书刊出版中多加注意和规避民族神圣对象的禁忌。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南华北新事件”。1932年9月,《南华文艺》杂志第十四期发表民俗学家娄子文的文章《回教徒怎么不吃猪底肉》;同年,北新书局出版《民间故事丛书》,其中有《小猪八戒》一书。娄文和《小猪八戒》一书都道听途说,诬蔑回族同胞的祖先为猪八戒。这引起了回族同胞的极大愤慨,并最终发展为重大社会事件。胡适先生当年在《独立评论》撰文指出,这无论如何“都是重大的侮辱。”
2.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进行审丑描写
少数民族在居住、饮食、婚姻、丧葬、社交礼仪等方面多具有独特习俗,它们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在文学创作中,对民族习俗的曲解、嘲讽等也往往伤害民族情感并引发社会冲突。
1987年,《人民文学》第一、二期合刊刊登了马建的小说《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小说对天葬、灌顶等藏族习俗进行了审丑描写,引起藏族同胞的强烈不满和抗议。另一起典型案例是“《苗族鬼师》事件”。2009年,《中国西部》杂志第二期刊载了李麦的小说《苗族鬼师》。小说将长角苗描绘成善于用蛊的族群,并将青年男女恋爱表述为婚前滥交。小说发表后,引发了部分苗族同胞的强烈抗议。
从理论上讲,民族文化固然有精华与糟粕之分,但对民族习俗的审丑描写往往带有他者视角,也大多存在偏见和歧视,必然伤害少数民族情感,出版人是不能忽略这一点的。
3.丑化少数民族形象或调侃其主要禁忌
《性风俗》一书的出版可视为丑化少数民族形象的典型。1989年3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和山西太原希望书社共同出版发行《性风俗》一书。该书有13小节涉及伊斯兰教,其中,有部分内容是对穆斯林完全子虚乌有的丑化。书籍出版后,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应,并酿成重大暴力冲突。
“《脑筋急转弯》事件”则是轻佻地调侃少数民族主要宗教禁忌而引发重大社会冲突的典型。《脑筋急转弯》是台湾非常流行的一套漫画。1993年1月,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其中的第7至12册,在第10册中,某条漫画对穆斯林不吃猪肉的习俗进行了轻佻的调侃,引起了穆斯林同胞的强烈反应,并最终酿成重大社会事件。
4.使用历史遗留的歧视性语言
有些书刊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一些历史遗留的歧视性语言,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蒙古大夫”一词引发的诉讼事件。郭宝昌导演的电视剧《大宅门》中有涉及“蒙古大夫”的贬义台词;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四字语分类写作词典》对“蒙古大夫”一词做了贬义释义。对此,辽宁阜新189名蒙医于2002年联名对郭宝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等多名被告提起名誉权诉讼,并索赔189万元。2007年7月18日,原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停止使用“蒙古大夫”一词尊重少数民族情感的通知》,《通知》要求出版物中停止使用“蒙古大夫”一词。
我国历史文献中存在不少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性称谓。这些称谓有的是历史上民族不平等的产物,有的是相互歧视的遗留物,在民族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继续使用这些词汇,必然会引发被歧视群体的不满,理应逐步废止。
5.一般性地冒犯民族和宗教禁忌
1992年10月《重庆日报》刊登《“小麦加”临夏》一文,文中关于清真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等描写,触犯了宗教禁忌,并以此为导火索,最终引发了较大的社会冲突。1997年,上海《秘书》(第9期)杂志刊载文章《涉外广告中的文化差异》,文章中错误地称阿拉伯地区的穆斯林将某动物“敬奉若神”,引起社会不良反应。
二、规避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对策
在我国,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出版事件大都受到严肃处理,有的还被处以刑罚。比如,在“《脑筋急转弯》事件”中,四川美术出版社被停业整顿一年,副社长、总编室主任、助理编辑等人还被以玩忽职守罪分别判处3至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仅2002年到2003年一年间,“全国因违反国家民族宗教新闻宣传纪律而受处罚的新闻出版单位就达12家,案例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是宗教、民族习俗和禁忌。”然而,严厉惩处并非目的,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做到事先规避,才是出版人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1.熟悉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背景下,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事件的治理,首先应纳入法律视野来考虑。所以,提升编辑出版人员法律意识,熟悉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便成为解决问题的首选途径。对此类问题,我国法律已经设置了较为完善的规制体系;《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及《出版管理条例》等法律或部门规章中均有相关规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7条规定:“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或者在出版物、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刊载民族歧视、侮辱内容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刑法》第250条设置了“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该条规定:“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刑法》第249条还设置了“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如果出版物中有煽动民族仇限、民族歧视的内容,情节严重则可构成该罪。该罪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则“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nlc202309091553
《出版管理条例》第25条第四项也规定“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在禁载之列。违反此规定则可依据《出版管理条例》第62条给予行政处罚,包括责令限期停业整顿,没收出版物及违法所得,进行高额罚款,吊销许可证等。
领悟上述法律法规精神,熟悉其内容并严格遵守,不但可以有效规制出版物对少数民族权益的侵犯,也是对出版人自身权益的保护。
2.严格执行相关审读及备案制度
在书刊出版中,我国实行“三审制度”,在涉及民族风俗习惯的出版中,严格执行这一制度,将有助于减少问题;而_旦审读马虎,则有可能酿成重大事故。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在总结《性风俗》事件的经验教训时,特别提到这一原因,“全部审稿时间仅用了三天,从头到尾看过稿件的只有责任编辑—人。审稿草率是个严重教训。”
另外,根据我国《出版管理条例》第20条及原新闻出版署的规定,涉及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选题属于重大选题范围,必须履行备案手续,否则不能出版。严格执行该制度,也能有效防范相关风险。
3.提升相关人员民族、宗教知识水平
前述出版事件,有许多是因为知识盲点造成的。由于知识不足,当涉及民族风俗习惯或宗教问题时,出版人员要么对其回避,要么“把有活力的文化变成了受众无意趣的刻板印象或歪曲认识”,从而引发相关少数民族群体的不满。知识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育体系中相关话题的缺失。因此,相关人员普遍需要提升相关知识水平。
在提升民族知识水平时,既要熟悉掌握基本常识,更要特别关注民族禁忌。少数民族在饮食、居住、婚姻、丧葬、宗教等方面多有独特之处,并形成了诸多禁忌。对这些独特的风俗和禁忌如果缺乏必要的了解,则往往会在出版中有意无意地冒犯。比如,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对猪十分禁忌,而禁忌来源于宗教信仰。在出版中,一些编辑人员不了解个中原委,道听途说、进行曲解,甚至将其解读为图腾、崇拜,诸多冲突因此而起。
另外,关于民族称谓变迁的知识,历史上民族关系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知识,历史及现实中歧视性用语的知识等,都是出版人员应该重点了解和掌握的。
4.向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及时求教
民族风俗习惯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如果遇到把握不准的内容,应该主动向有关人员求教,请他们帮助解决。
一是向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求教。因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往往更系统和深刻。二是向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及专家求教。这包括当地的民族委员会、宗教局、统战部门及宣传部门等。这些部门长期处在民族、宗教工作一线,对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禁忌等问题的体会更直接,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将有助于避免问题的发生。
在涉及民族风俗习惯的出版中,问题的形成往往与相关人员在一些编校环节粗心大意、不求甚解有关。在细节问题上,如果保持足够的谦虚和谨慎,许多问题是可以事先避免的,至少是可以降低发生风险的。总之,在未来,要想在出版中有效保障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受侵犯,除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外,提升相关人员的民族、宗教素养应该成为重要的努力方向。另外,在现实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增进相互了解,也将有助于相关问题的解决。只有在充分的交流中,才能逐渐明确各民族神圣与禁忌的边界,才能消除偏见、达成共识。这无疑将从宏观上减少误读和曲解的发生。
(邸敬存,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博士生;白贵,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带头人)
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 篇4
重视使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情况;明确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性;认识党和国家关于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教学要点
1.着重讲解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正确理解党和国家关于民族语言文化政策及其含义。教学内容
一、我国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一)我国各民族的语言情况比较复杂,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语系 1.我国50多个民族有语言,语言达80余种
在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余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2.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使用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使用本民族语言、兼通其他民族一种或几种语言;民族部分成员或几乎全体成员放弃了原来的民族语言而转用其他民族语言;民族内部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
3.少数民族语言的五大语系
按照谱系分类,分别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和南岛语系5个语系。比如:我国少数民族中使用汉藏语系语言的最为广泛,有29个民族,其中包括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五个语族,约34种语言。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南、西南和甘青地区。使用阿尔泰语系语言的民族有17个,包括3个语族18种语言,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地区。使用南亚语系语言的有佤、布朗和德昂3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南部和南部。使用印欧语系语言的只有属斯拉夫语族的俄罗斯语和属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南岛语系语言的,在我国只有高山族。
青海省5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在方言上玉树、玛多、囊谦三县藏族操康巴方言,其它地区均操安多方言。回族同全国各地回族一样普遍使用汉语,但在内部和宗教生活中还保留一些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词汇。土族有独立的语言,在语言的系属上,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土族语言内部有互助方言(包括互助、大通、乐都、海西、海北以及甘肃天祝县的土族语)、民和方言(三川地区的土族语)的区别。居住在黄南州同仁县的土族讲着同保安语相似的语言,它是土族的第三方言。撒拉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周围汉、藏等语言的长期影响,借用了不少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汉语单词和术语,也有一定数量的藏语和蒙古语借词。由于宗教的关系,撒拉语中还吸收了一些主要用于宗教生活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蒙古族操蒙古语卫拉特方言,其中除保留了不少古蒙古词汇外,还吸收了相当数量的藏、汉语词汇。
(二)少数民族文字情况比较复杂,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重视关怀下,各少数民族文字都得到发展
1.20多个民族有文字,文字有39种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如蒙古、藏、维吾尔、朝鲜、哈萨克、傣、俄罗斯、锡伯、塔塔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苗、彝、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京 等民族。其中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只有12个民族的15种文字,即蒙古文(2种)、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柯尔克孜文、锡伯文、傣文(2种)、景颇文、傈僳文、拉祜文、俄罗斯文、苗文等。
2.民族文字使用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帮助壮族、布依族、苗族、彝族、黎族、纳西族、傈僳族、哈尼族、佤族、侗族创制了拼音文字方案,并逐步加以试行和推广;帮助拉祜族、景颇族和傣族改进了文字;帮助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改革了文字;进入80年代,青海土族、广东瑶族、云南白族分别设计和创制了新的文字方案并进行了试点。帮助部分少数民族创制文字,体现了党的语言文字政策,对这些民族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创制的文字大都试行或推行过,或正在试行、推行中,改革和改进的文字,有的在使用,有的停止使用而用原来的文字。
3.四大文字类型
方块文字(方块壮字、方块白文、方块瑶文);字母文字(藏文字母、朝鲜文字母等);音节文字(彝族的老彝文、纳西族的哥巴文等);象形表意文字(纳西族的东巴文等)
(二)党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政策
1.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一律平等
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一律平等,反对对任何民族语言文字的任何歧视和限制,不允许任何民族语言享有任何特权。列宁指出:“谁不承认和不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不同各种民族压迫或不平等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也不是民主主义者”。
2.坚持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斯大林指出,语言是发展和斗争的工具。民族语言能够保证少数民族更容易受到教育,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民族意思,各民族的无产阶级有充分权利利用这种语言。列宁也指出,少数民族根据平等原则,有权要求无条件地保护自己语言的权利。
3.主张各民族在自愿的基础上互相学习语言文字
多民族国家内的各民族人民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是社会生活的需要,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社会交往和联系。这种互相学习民族语言文字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之上的,不能强制推行或强迫学习某种民族语言。社会经济和各民族交往联系的发展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往更为广泛,我国各少数民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学习汉语汉文的程度和广度比以前强就是一个明证。
(三)党和国家制定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依据
1.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是民族平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语言文字的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重要标志。因此,尊重不尊重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实际上就是尊重不尊重一个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的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决不能以民族的大小、经济发展的快慢来主观判断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优”、“劣”,更不能从这一判断出发,对某一民族的语言文字加以歧视和限制,绝不允许任何民族的语言文字凌驾于其他民族语言文字之上而居于特殊地位。
2.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共同的语言是促使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是构成民族的特征之一。只有大致相近或相同的语言作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才能使一定范围的人们沟通思想、密切关系、加深感情,才能为一个稳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创造基本的条件。其次,民族语言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的工具。正因为如此,民族成员从生产生活到社会政治、文化活动等一切领域,一刻都离不开民族语言文字这一工具,它同本民族的发展和斗争紧密相联,民族成员对自己的语言文字也就怀有深厚的感情。再次,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遗产的继承,生产和生活等方面宝贵经验的传播,都要依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最后,民族语言文字是促进民族社会发展和文明的一种重要力量。正因为民族语言文字同民族成员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民族发展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各民族对其语言文字始终怀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对民族语言文字是否尊重,往往被看成是否尊重一个民族,是否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一个民族的一把可视、可感知的尺子。民族语言文字问题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政治问题,它对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民族关系是否健康发展的晴雨表之一。
3.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有自身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文字是语言的符号,随 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民族语言文字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在民族生存发展过程中,词汇逐渐丰富、更替,并吸纳、借用别的民族的词汇,语法结构逐渐严谨,民族语言文字逐步完善起来。民族语言文字随着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而经过一定发展后,随着民族的融合将被全人类共同语言所代替。民族语言文字也将消亡。民族语言的发展变化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制约,但是语言没有阶级性,语言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四)建国以来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上的成就
我国广泛进行了民族语言文字普查,创造和改革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字,设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专门机构,帮助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
思考题: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介绍 篇5
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风俗习惯及其形成、重要性风俗习惯的多样性。风俗习惯的特点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意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践行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师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树立正确风俗习惯观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
二、教学重点风俗习惯及其形成、特点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写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1、我国各民族的风俗我国地域辽阔拥有56个民族在衣食、饮食、婚丧、节庆、生活方式等方面各具特点。
1、风俗习惯及其形成 引出主体习惯
2、风俗习惯的特点 ①什么是风俗习惯 ②风俗习惯的形成及形成的因素 ③风俗习惯往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具特点 饮食习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养猪、不食猪肉。服饰特色 丧葬习俗 节庆 禁忌
1稳定性2群众性3民族性4敏感性 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及形成的因素 理解风俗习惯
3、我国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结论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关系有很大影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1“保持和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2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①从思想上认识她的重要意义不是个人的小事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群众性和民族性处理不好就会伤害伤害民族感情、影响民族团结
②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要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的特点及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意义 知道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4、阅读与思考
③必须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和改革风俗习惯的自由。
3落实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政策的意义 有利民族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
1、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请列举不同民族习惯的实例。
2、民族风俗习惯有何特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有何意义
3、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问题驱动促使学生阅读理解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2.过程与方法:课前布置学习民族风俗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民族团结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情分析:
学校属于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学校,学生对民族风俗习惯知晓多,加之学生学了民族平等、团结等政策,在地理、思想品德学科中也接触了一部分,因此教学难度不大,教学内容容易接受。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2.教学难点: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重点、难点依据:其原因是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政策接触不多,部分内容不陌生,但不会表达。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2分钟)
简要说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省是有26个的多民族省份,我们生活的区域是以彝族为主的彝族乡,从而激发学生了解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求知欲。
2、看一看-----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6分钟)
2.1学生快速浏览课本,让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认识。2.2学生自由回答。
2.3教师点讲民族风俗习惯含义。
2.4 幻灯片展示当地一些风俗习惯,让学生对民族风俗习惯进一步理解。
用熟悉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知识。
3、猜一猜-----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13分钟)3.1学生服饰展示。3.2风俗习惯表演。
3.3老师总结对比几种风俗习惯。达到知识强化次数的攀升。3.4教师点讲、精讲。再次强化知识。
体现知识的生活性,体现学生的个性与潜能。
4、说一说-----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19分钟)学生思考生活中知道的政策并交流+教师讲解 4.1学生思考并说身边知晓的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4.2教师归纳,并讲解。
通过身边实例图片、故事、视频,了解懂得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体现知识的社会性。
5、做一做-----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调查
布置学生在双休调查社区民族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介绍 篇7
关键词: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习惯,健康教育
1 研究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体育、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给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与此同时, 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完整意义的健康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同时, 国家倡导“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这使学校体育也有了新的发展目标和定位[1]。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体质好、没病就是健康,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的社会属性, 如协作精神、竞争意识、集体观念、自我完善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也同等重要。因此, 了解现阶段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教育状况, 分析影响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寻求他们在学习期间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西北6所高校的十多个民族 (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东乡族等) 的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 其中西北师范大学 (民培中心) 71人, 西北民族大学226人, 青海民族大学139人, 北方民族大学147人,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149人, 宁夏大学97人, 共829人, 男生463人, 女生366人。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问卷主要就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程度、日常生活习惯、心理障碍现象以及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问卷通过各院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团总支和班主任随机发放, 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2.2.2 座谈法
邀请被调查院系的团总支书记、班主任、班干部和部分学生代表集中召开座谈会, 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等情况。
2.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VEP6.0和SPSS 8.0软件包完成数据统计, 并进行比较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健康含义的认识 (见表1)
由表1看出,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程度不同, 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但理解不够全面。在我们调查的829人中, 28.35%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体质好就是健康”, 21.11%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 34.62%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身心正常”就是健康, 只有15.92%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身心与社会适应良好”才是健康。我们看到, 由于受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 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把体质好、没有疾病和身心正常与健康混为一谈, 忽视了健康的社会适应性, 片面地理解健康。这种认识偏差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多年来的教育体制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所造成的。这种认识偏差致使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健康的目标有所偏离。在对健康认识的调查中, 男生的选择率低于女生, 这说明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落后于男生, 这主要是由于生活习惯和盲目减肥造成的。一方面, 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居住环境的影响, 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接受正确的健康教育, 致使这种生活习惯一直延续到大学;另一方面, 他们在大学阶段的生活习惯也受到地域和宗教的影响。
3.2 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害健康的不良行为习惯 (见表2)
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存在有害健康的不良行为习惯。我们在调查时发现:由于生活不规律而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 使得这些学生患病率远远高于其他学生。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喜欢睡懒觉, 不按时吃早饭, 久而久之, 导致患有胃病 (患有胃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占37.88%) , 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调查的6所学校中, 学校明文规定学生不许抽烟、酗酒、赌博, 但少数民族大学生吸烟率高达41.25%, 饮酒率为57.42%, 赌博人数占13.87%, 这些行为大部分发生在男生身上, 这主要是因为从小受家庭和居住环境影响所致。由于长期受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成绩下降, 上进心不强, 缺乏正确的人生观, 不但影响了自己, 同时也影响了周围其他学生。学校应加强管理和进行健康教育, 使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3.3 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调查结果分析 (见表3)
由调查可知, 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主要有聊天、上网、逛街、学习、体育锻炼、玩扑克牌和谈恋爱等。男生在课余时间学习投入相对女生要少, 而玩的时间较多;在男生中所占比例较高的活动分别是体育锻炼, 聊天、上网、谈恋爱, 在女生中所占比例较高的活动分别是谈恋爱、逛街、上网、聊天等, 这是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方式, 上网是大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 比例也递增;许多学生甚至因为课余生活习惯而影响正常的学习。课余时间学习投入较多的学生大部分是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从进入大学以后就准备考研的学生;还有一小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从事勤工俭学活动 (主要从事家教) , 这部分学生主要来自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习惯的安排内容上与普通大学生没有大的区别, 但在安排的时间比例上有明显的区别, 这主要是由于少数民族学生长期养成的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习惯等原因所造成。
3.4 少数民族大学生每天进行体育锻炼情况 (见表4)
从调查结果来看, 少数民族大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偏少, 而且女生锻炼的时间更少, 女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大都在20 min以内, 男生大部分在30 min左右;参加体育锻炼在20 min以内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三、四年级, 基本上是学校每天早操点名的时间, 显得较为被动。由于一、二年级每周有2个学时的体育课, 因此平均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较长。每天参加体育锻炼在60 min以上的学生都具有共同的体育爱好, 他们三五成群进行体育锻炼, 养成了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但他们的比例非常少, 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4.48%。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另一个原因是普通高校扩招以后所带来的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调查发现, 39.2%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提到他们根本没有地方去活动, 这是每个学校所面临的问题, 应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重视, 积极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体育活动。
3.5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障碍现象的调查分析 (见表5)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其体质健康与正常的学习活动、思想行为状况、意志品质等都有直接影响, 学习、奖学金、考研、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致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他们在意识、情绪、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较为明显。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思想压抑、焦虑不安、缺乏自信、情绪失调、消极悲观、甚至神经衰弱等现象。在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 有轻微思想压抑的占39.81%, 烦躁不安的占28.11%, 有49.82%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自信心, 18.46%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常出现情绪失控, 11.58%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态度消极悲观, 甚至有8.93%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出现了神经衰弱现象。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本身的因素。一般来讲,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与普通大学生的个性差异、语言障碍所造成的交流困难, 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挫折, 对就业竞争的考虑等是引起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心理障碍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 应积极引导、加强健康教育, 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
4 结论与对策
(1) 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健康的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把体质好与没有疾病等误认为就是健康, 这是多年来缺乏健康教育所造成的, 因此, 加强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2)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健康知识的缺乏和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使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只有从小打下健康教育的良好基础, 并不断提高, 才能终身受益, 终身健康。
(3) 体育活动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学校应积极组织有意义的体育活动, 保证少数民族大学生每天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时间, 使他们全面发展, 健康成长。
(4) 为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健康的生活, 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就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3方面的作用, 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使3方面的教育一体化, 使健康教育产生更为显著的效果。
注:此选项为多项选择题
注:此选项为多项选择
参考文献
构建民族搭讪习惯 篇8
这样冒失,人家以为你神经。我事后诸葛亮。
李俊卿的回答是“宁可错搭一千,不可错过一个”!我反驳:问题是,这样很没有效率。李俊卿坦承:每天完成一定的搭讪量,总有收获吧?
我年轻的时候,是自费拿着100元追那美女:“是你丢的吗?”这样的搭讪方式被李俊卿笑为“太土了”!
搭讪,不仅仅是为了泡妞;中国人不太主动搭讪人,这样的个性不好,容易自闭和自以为是。善于搭讪,可以让自己赢得贵人、朋友与机会,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开放的心胸。
画家陈丹青先生一次坐飞机出门,在机场从check-in的队伍里就瞄上了一个美女,本想搭讪,却总觉得机会不够水到渠成;瞄着瞄着没想到上机后发现,美女跟自己邻座。令他头疼的是美女一路狂睡,丹青老师精心设计的搭讪桥段完全不起作用,甚郁闷。最后陈先生做贼一样地偷偷给美女描了一幅画像自己藏了。飞机落地,美女飘走,留下从头到尾没搭上一句话的陈丹青先生怀揣美女像怅然。后来才知道那美女是范冰冰。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可爱与可贵之处是喜欢搭讪。他曾经总结说,他的人脉资源基本来自主动搭讪。很多人无意里断了自己后路,是因为骄傲而放弃了最基本的社交方式:搭讪。
在美国,经济危机后,搭讪还是自我解救的一种方式,许多大学生别出心裁在码头和火车站等人流较多的地方转悠,与看起来像企业高管模样的人攀谈。美国人的搭讪,单刀直入,真诚到真实。他们可谓最健康的一个搭讪民族。曾有朋友在路边就被一群美国人搭讪去PUB里玩,他们选择的搭讪方式居然是跑过来拍他屁股,好像老朋友一样邀请其去喝一杯……在美国,如果你看见一群人嘻嘻哈哈扎堆,别以为是老朋友在聚会,也许他们认识的时间还不到十分钟。
搭讪,是一种邀请,何尝不是一种表达?美利坚之所以成为一个很勇于表达的国度,就是从平常的搭讪开始的。东方人的含蓄和意会,如果太过分,就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让人增加误会,敬而远之。据说北京有一伙人为了改善国人“零搭讪”局面,兴起了一门新学问“搭讪学”,他们统称“搭讪犯”,领头人网名“魔鬼咨询师”,毕业于北大心理学专业。魔鬼咨询师的搭讪班学员已经分布全国各大城市,如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有趣的是,有人搭讪,相应也会有人与之对抗,于是“反搭讪小组”也成立了。针对“搭讪犯”们的各种搭讪技巧,反搭小组极力想去破解……
中国在搭讪了!我喜欢“搭”字,勾搭的搭,搭讪的搭。很好,中国越来越有趣了;我觉得,越来越“有趣”与越来越“富有”一样值得高兴。
偶然摘自《科学与文化》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教案 篇9
1、过渡: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在众多民族中,汉族是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同学们大多是汉族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呢?看一看,下面的饿做法,如是你,你心里会怎么想?
2、出示“辨一辨” ,讨论,要让学生在换位思考的是,理解到尊重别人的必要性,要让学生充分说和体会。
3、我们一起看看毛主席是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看一看,想一想。
1)、毛主席是怎样热情招待塞福鼎的?
2)、如果你是塞福鼎,你有什么感受?
三、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我们身边有没有少数民族的人,大家应该怎样和他们相处?
2)、如果没有,用下一环节。
虽然我们现在没有接触少数民族同学、但随着大家年龄的增长,我们一定会和少数民人民相处,你回怎样做?
四、总结全文。
五、延伸拓展,陶冶情趣
做一份民族风俗小报
板书设计:
3、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风俗作文500字 篇10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