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天空一片蓝作文(通用11篇)
还天空一片蓝作文 篇1
昨天傍晚,我正在家中写作业,突然,一股浓烟从窗户钻进来,迅速弥漫了整个房间。接踵而至的是一股刺鼻的气味,呛入口鼻,我呼吸困难,胸闷难受。我厌烦地向窗外望去,只见许多叔叔阿姨正卖力地焚烧秸秆。
望着被大火映红的天空,我决定对秸秆焚烧情况进行调查。
我调查了三其村两个小队31户人家,结果显示:29户人家在地里焚烧秸秆,两户人家对秸秆进行再利用,秸秆焚烧率竟达到了93.5%!
看着调查数据,我的心情异常沉重。焚烧秸秆不仅污染空气、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还会使地面温度升高,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响农作物生长。不仅如此,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会使空气能见度下降,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同时,秸秆焚烧还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人们环保意识淡薄,我们的生活环境已不容乐观了。天空不再湛蓝,河水不再清澈,空气不再清新……如今,人们又不断焚烧秸秆,使环境再次受到“重创”。田野里,熊熊的烈火在燃烧;天空中,滚滚的黑烟在弥漫。我真想对叔叔阿姨们说:“焚烧秸秆弊远大于利,怎可因‘方便’而不顾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和安全?要知道,看起来焚烧的是秸秆,实则破坏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是哺育我们的母亲,保护地球应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在这里,我给叔叔阿姨们提一些合理利用秸秆的建议:
1.把秸秆当柴烧,既实用又环保。
2.用机器将秸秆打碎还田,肥沃土地。
3.秸秆可以做培育木耳、蘑菇、银耳等食用菌的原料,可以生产沼气,还可用作造纸的原料。可将秸秆卖给相关厂家,既环保又实用,经济实惠。
我相信,只要我们爱护地球,珍爱环境,就一定能还天空以明净,还河水以清澈,重新找回天蓝水清的美好世界!
还天空一片蓝作文 篇2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学生只有写出真挚的情感, 才能与读者的心灵相遇。
但是, 目前学生的写作现状堪忧。
《中学生作文学》主编高志华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说:“如今中学的写作存在的倾向是‘生活贫乏, 思想贫瘠, 感情虚假, 但语言华丽, 少阳刚之气, 多阴柔、骈俪之风’。”
在高考作文中, 感情不真是常见现象。这几年很多阅卷老师呼吁:中学生写作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别再让自己健在的父母离开人世了, 别再让四肢健全的自己成为残疾了!”因为考生在写作时只要涉及困难、亲情方面的话题就会上演“家庭悲剧”。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 我们也屡屡发现学生作文存在着感情不真的问题。反思学生的写作现状, 感情不真挚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种:
1. 虚情假意
明明处于青春岁月, 却硬装出一副历尽沧桑、悲愁难遣的样子, 动辄就是遭遇坎坷痛苦, 甚至“看破人生”, 正可谓“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
童建中老师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长大了, 总觉得失去了自我———在人生的舞台上, 戴着各种面具, 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我觉得好累, 好虚伪, 我的心似乎冰封了起来———为了找回自我, 我在暴风雨中驻足, 任狂风扑击着我的面容, 使我清醒地认识自己, 任暴雨抽打着我的身体, 洗刷我的心灵的污点, 使我找回我的纯真。沐浴着暴风骤雨, 我麻木的身躯一点点地复活了, 我冰封的心一点点地、融化了, 我找回了真正的我。我喜欢这样的感觉。
文中虚情泛滥, 一个十八九岁的学生, 整日在校园里生活, 即使在学习上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 哪怕是高考的落榜, 也不至于“戴着各种面具”“好虚伪”, 更别说心灵“冰封”“身躯麻木”“失去自我”了。
2. 造作矫情
我的一个学生记叙自己小时候发过高烧, 但是医生诊断说没有希望, 于是“父亲”抱着“我”回到家照顾。后来当“我”高三时遇到学习困难时, “父亲”对“我”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把你抱回家, 日夜看护你, 那时咱们家穷, 不舍得用电。于是, 我便点了一根蜡烛, 蜡烛微弱的光亮虽然只能照亮小片地方, 但我看到那烛光仿佛就像是你幼小的生命一样, 它在跳动, 它代表着希望, 我不能放弃!终于, 你的烧退了。现在, 只要你努力了, 永远不要放弃, 就像那微弱的烛光一样, 虽然不能照亮周围小片的地方, 但那也是一种坚持、一种奉献呀!”
文中将朴实的农民父亲写成了一个极具诗意的诗人、哲学家, 那么一番哲理性的诗意语言, 无论如何也不符合淳朴的农民身份。
我在徐州市期中联考阅卷时还发现, 一个学生在作《传递》一文时, 写到:
裹着小脚的奶奶, 在院子里忙来忙去, 我很好奇, 上去问道:“奶奶, 您在做什么呀?”奶奶笑着说:“傻孩子, 我在替你收藏阳光, 因为这阳光能传递我对你的爱啊!” (注:奶奶在晒被子)
裹着小脚的奶奶能说出“收藏阳光”“传递爱”这样的语言吗?就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会如此吧!
3.冷眼薄情
有一篇《我和你》的学生作文这样写道:
我们一家三口挤在你单位的职工宿舍里, 只有几十平方的一间小屋子, 我怨你, 都是爸爸没本事, 不然我们也不会在这间如火炉般的小屋子熬过这个炎炎夏日。
你从外面打了两壶开水, 叫我起床, 我不耐烦地坐起来, 愣了一会, 方才起床。我拿起牙刷准备洗漱, 这时你把那两壶开水提了进来。“嘣———”一声巨响, 似乎把我从梦境中惊醒, 满屋子热气, 到处是壶的碎片。你站在一边, 没说一句话。我搬着被碎片伤到的脚, 冲着你大吼:“站什么站!又不是小孩了, 这点事都干不好!”
尽管文章最后表达了对父亲的愧疚, 但是作为一个孩子来讲, 对艰难维持生计的父亲非但没有一丝理解, 反而高高在上, 对其大吼大叫, 这无论如何让人觉得薄情寡义。类似的情况还很多, 在文章中他们就好像是一群冷眼旁观的人。
从以上几种情况不难看出, 学生在作文时真情实感的严重缺失!
“感情真挚”, 即感情真诚恳切。要求文章中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真实自然的感情, 不是人云亦云, 更不是无病呻吟。“感情真挚”是在“感情真实”基础上的升华。“感情真实”是指基于自身生活体验得出的感受, 是真实存在的, 不是考生为求文章有“情”而凭空捏造的, 真实还要求情感符合考生个人的经历以及身份;“感情真挚”就是要求考生在文章中把真实的感情自然地表达出来, 使感情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 而不是生硬地附加装饰, 更不是故作深沉地制造虚情假意。
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具体情况, 反思自己作文存在的感情问题, 带领学生反思缺少真情的原因。以下结合前面讨论的几种情况谈谈避免感情不真挚的方法:
1.读好教材以及读本中的文学作品。中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是世界文化的精华,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很多文章谈人生、谈哲学、谈艺术, 思维缜密, 思想深邃, 语言独到, 认真阅读钻研这些优秀的文化精品, 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根本手段。我引导学生从必修专题文本中分类整理专题写作素材, 开发、利用现有的写作资源, 从课文中的人和事中获取灵感, 抒发对生活的感悟, 还引导学生从名人名言中得到启迪。尤其注意不仅要从名篇中汲取语言精华, 更需要汲取精神情感精华, 这样才能使文章“情文并茂”。
2. 进行课外专项阅读。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阅读兴趣, 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好阅读方向, 多读精品, 用心思考并感悟, 用心灵与作者及作品中的主人公对话, 选择小的切口作为材料的积累, 这样分专项日积月累地细致阅读, 在写作时遇到相关的题目就有话可说, 不至于讲一些假大空的话了。
3. 关注生活, 积累“感情”素材。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 要注意观察、体悟, 要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亲朋好友及老师的关爱, 关注国内外的热点、焦点, 养成写小日记的习惯, 勤于把感受细腻具体地表达出来, 勇于对社会热点、焦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写作时尽可能从小处着手, 记叙文一定要注意以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来传达情感。议论文注意立意的深刻和论述的思辨性, 体现时代青年应有的特征。
经过反思后, 学生在写作时就很注意真情实感的书写了。例如在以“那个冬天”为题的作文中, 有一个学生选择从自己去年高考失利这个角度构思, 写自己在火热的六月, 经历人生的一个冷酷的冬天, 中间插入了对自己崇拜的足球明星在关键的一场球赛中失误时晶莹的泪光中那坚毅的神情的描写, 从而明白了应该怎样走出人生的冬天。这篇作文构思的角度新颖, 又能引起同学、教师的情感共鸣, 激发了学生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思考。在反思讨论时, 有的学生谈感受谈得满眼泪花:想到了父亲为了自己今年复读, 又在冬季农闲时外出打工的艰辛, 想到了母亲临走时的千番叮嘱, 想到了父亲远去的背影……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 构思的角度多了, 感情也真了, 语言也新了, 也更能打动读者了!
有人说:“真情是火, 血作燃料;真情是水, 净化世情;真情是刀, 砍斫人间俗蠢;真情是气, 氤氲宇宙人生。”我说, 真情是写作的灵魂, 而失去灵魂的文章只能是干瘪无味的文字!让我们将真情化作火水刀气, 去开拓作文的“真情天空”!
参考文献
[1].刘绍华《硬伤:真情的流失!——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 《福建教育》中学版2006.2。
还孩子一片广阔天空 篇3
关键字:应试教育;压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叛逆;心理
一、应试教育含义及特征
要了解应试教育下的孩子,首先得了解一下应试教育的含义以及应试教育的特征。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倾向,一种教育模式。它具有单向性、功利性以及在唯应试、升学为任下,师生没有情感交流,教师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征。应试教育所要应付的考试主要就是高考。一切以高考为核心开展教育活动,高考就是指挥棒。应试教育是一种把教育目的归结为“为考试服务”的教育制度。实际上它是一种人们期望中的优良人才选拔制度的异化。这样的应试教育,是和我们进行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我们对孩子们进行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促进孩子们身心的全面发展,促进他们个性的社会化,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而应试教育往往忽视了这点,他们进行教育的目的变成了高考,他们的指向是高考,而不是孩子,孩子成了成就他们实现高考得高分争荣誉的工具。当孩子的身份成为一种“工具”,教育就变得可悲起来。而我们现在能做的,也只能是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然后想方设法地找寻适合的改革方法。
二、应试教育下的孩子们
(一)辛苦的孩子
“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随着轻轻的风轻轻地飘。历经的伤都不感觉疼。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这首周杰伦的歌《蜗牛》,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应试教育下孩子们的真实写照。孩子们似乎就像蜗牛一样,背着重重的书包,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减负”这一主张在很早的以前就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脑海中,只是,在这个竞争这么激烈的社会和学校中,有谁会给自己减负呢?“80后”的我们用数学一个运算公式去诠释“减负”,对于应试教育中的“减负”,等于“负负为正”。这样诠释是那样的形象。我不是在这里说前面学者提出的“减负”观不好,只是,在这个时候,“减负”对于以考试作为奋斗目标的人们,不太容易实现。
我不时地看到,一些孩子,为了获得剑桥英语考试等级证书等的目的,放弃了可以玩耍的时间,他们捧着一本又一本厚厚的字典,去接受另一个国度的语言。他们这是为了什么啊,还不是为了在当今“文凭主义”泛滥的社会里,能够在以后的发展中找到出路吗?当然,我不否定那些因兴趣而学习的孩子们。要是因为兴趣去学一样东西,那这样的行为是那样的富有乐趣而且这样的学习效果是那样的好啊,可是,有几个小孩,是真的愿意放弃玩耍的时间去考这些东西呢。
我还不时地看到,一些孩子,书包重量达到十斤。他们一般不再用自己娇弱的肩膀去背这样有重量的书包,他们开始放在推车上。这样的重量,请问是一个孩子应该承受的吗?他们的书包里面,除了一些必要的数理化语数英的教材,更多的是一些给他们巩固知识和提升能力的练习书。而这些用来巩固知识和提升能力的练习本巩固更多的是什么呢?是那些书本上的知识,是那些解答书上难题的能力,而不是生活中实际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二)应试教育下成绩好的孩子
教育是快乐的,这是我们期待的教育,我们希望孩子在快乐地学习中去感受教育带来的快乐,而不是这些本不该给他们的压力。
由于教育上存在着“高考”这一竞争,很多孩子们都被迫给自己承受很大的压力。学习好的孩子,不愿意花很多时间在玩耍上,他们在完成老师作业的同时,还给自己布置更多额外的作业,因为他们不想落后于别人。他们不断地学习,并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他们会因为老师的认可和赞许而开心,但往往会因为老师的一两次批评而感觉委屈。应试教育下的老师,常常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成绩好的学生老师会特别地照顾。久而久之,很容易导致这些学生形成一种明显的优越感,并经不起挫折。
应试教育下成绩好的孩子,他们背负着家长和老师们厚重的期望,在不断地前行着。这些孩子会花很多时间去学习。有些孩子,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小的书房里,拼命地解题,忘却外面的世界。他们不了解时事,却对那些书上有些已经陈旧的知识烂被如流。有些孩子,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失去了孩子本身应该拥有的活力,像书呆子一样。
他们或许也会迷茫学习的意义,因为书本上的内容有些过于繁琐难解,但他们不会放弃学习,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学习是为了“高考”。
学习是一种过程,在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我们需要的知识,而高考不是目的,不应该是目的。但我们往往在教育中误解了它的目的。其实高考只是检验他们学习效果和选拔人才的手段。“选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众多学子对学习前仆后继的原因。
(三)应试教育下成绩差的孩子
教育是公平的,夸美纽斯说,要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孩子。但是,在应试教育中,孩子们受到的待遇常常是不公平的。
很多学校都在应试教育下追求一种升学率,而这些提高他们升学率的重任往往放在了好学生的身上。老师在进行班级管理里,也比较看好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对成绩好的学生流露出一种明显的喜欢感,即使好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们也会好言相劝。而对于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老师会采用冷落或辱骂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孩子。其实,这些孩子同样需要老师的关爱,他们希望等到老师的认可,这样将成为他们往前冲的动力。
只是,一些老师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刚开始用骂腔来教训孩子,试图以“严”治生。但是,他们看到这样的效果不好的时候,往往开始采用“冷落”待之,这些成绩差的孩子就成了他们忽视的“种子”。
由于成绩差的孩子得不到老师恰当的关爱,他们往往会有叛逆的心理。他们会“破瓶子破摔”,本身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就比较慢,而对于这些多而难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还真是一件头痛的事。所以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逃课”是常有的事。他们逃课去打电玩,去打球等等,总之,任何一样他们喜欢的事都会让他们快乐,唯有学习不会。
(四)应试教育与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敏捷且想象力十分强大。你在他们眼前呈现一个“0”,问他们是什么,他们可能会说,是恐龙蛋。看,多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啊。可是,等这些孩子慢慢长大,他们还能这样肆无忌惮地指着这个“0”说这是恐龙蛋吗?大多数孩子会在长大后说这是数字“0”,而不是所謂的恐龙蛋。而看那些小孩玩积木游戏,我们或许会想,这些孩子以后没准都是设计师。可是,事实上,那些孩子有几个在经过教育后真正成为设计师了呢。
问问,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扼杀在哪里了?或许,是在应试教育下吧。应试教育采用的是一种标准化教学,用分数来决定教育的效果,而衡量分数又有着一些所谓标准的答案。比如,在上一门语文课,老师问,“冰雪融化之后是什么呢?”有同学答“是万紫千红的春天。”多有想象力和诗意的回答,却往往会因为标准答案是“水”而被否定。这样的标准化教学过于客观、标准和规范,束缚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而这样的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已经被束缚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到了大学,即使有机会获得一种思想的解放,也不会有多少人接受这种思想解放的洗礼吧。他们往往在从前被训练得活在条条框框中,而不敢去突破,久而久之,他们便懒于去突破,并习惯于这样循规蹈矩的生活。这样,创新精神何处寻呢?再说,我们在谈教育创新的时候后,在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时候,应注意到培养“创新”的这片土壤,要是没有一个可以给予学生自由思想自由表达的大环境,何以谈创新呢?
三、结语
还城市一片湛蓝的天空 篇4
不久以前,我问你天空是什么颜色的,你神情颇黯淡地告诉我:灰色的……
现在,我问你天空是什么颜色的,你沉默。因为你的眼前尽是朦胧的白色,望不见那不知何色的孤的天自廓寥。
——题记
当孩子们兴奋地跨着滑板奔向室外,却被茫茫的白色萦绕,孩子们好奇地欣赏着这“美景”,却仿佛闻到了一丝窒息。满个室外健身器材孤零零地与白魔作战。看不见——亦找不到锻炼的老年人的身影。
“妈妈说了不让我们出去的,”孩子们失望地走回楼道里,“她说这是雾霾,可怕的雾霾。”
“咳!”
“真令人讨厌。”
“呜……”
是啊,婴儿哭啼,孩童失落,大人忧心,老人焦虑。这一切都因为这可怕的茫茫然变得不一样。
然而,这样的天气竟然在近几年肆意地侵虐中国,据统计的1月份,在北京竟只有5天不是雾霾天。另外,世界上受污染最严重的的10个城市竟有7个在中国。
雾霾,顾名思义,即是雾与霾的结合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便是雾霾的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这样天气的罪魁祸首,直径小于10cm的可吸入颗粒物,便源自于汽车尾气,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和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想一想,这种可恶的天气还真的给人带来诸多的不便:像开篇提到的老年人无法晨练,茫茫白雾也一扫孩子的兴致;在路上无法骑自行车,开车更是变得格外艰难;由于雾霾对人的身体有所损害,所以出行人变少了,学校也取消了室外活动;学生们的生活因此变得不再如往丰富,大人们的生活也不再便捷,人人都不敢出门,个个闷在家里无所事事……
令我震惊甚至感到害怕的是,又烦人又让人心烦的雾霾竟会使诸多孩子患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结膜炎,小儿佝偻病,甚至于致癌、影响生殖或致胎儿畸形等种种令人发颤。这雾霾天竟使年仅8岁的小朋友患上肺癌,使其成为华东最小的肺癌患者……
停下笔,望着窗外被恐怖的白色侵噬的天,我深深地叹了口气。看这些可怕惊悚关于雾霾的种种报道,我不禁感到毛孔收缩,后颈发凉。
当面临使自己怨天尤人的麻烦天气——雾霾时,很少有人从这两个简单而不单纯的汉字背后看到危机。以一个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它,雾霾真的不仅表示pm2.5,它是映射了现代人对环境的不重视、现代人环保意识之不成熟以及现代人对自己不保护换环境等种种行为的放纵。雾霾便是大自然对这些不尊重环境行为的反抗,或许这些反抗还会持续下去,但总之人们着实应该拥有觉醒的意志,拥有警觉意识,为自己的将来,为人人所期待的美好的未来做努力。
我真的并不希望应了杨丞琳的那句歌词:“担心短暂的晴天随时有可能被阴霾收回……”那么,我们就应该,不,是必须,我们必须去抵抗白魔雾霾。俗话说自己的路要自己走,同样,自己的湛蓝天空要自己去创造。
慢下来,还自己一片海阔天空散文 篇5
我阅读的速度极慢,一篇文章要看上好几遍,我安慰自己没关系,有的是时间慢慢看,慢慢品味,量不在多而在精。人生老长了,为什么连读书也要这么着急。不过我感觉自己还是修行不到家,总耐不住性子沉不住气。生活在高节奏的今天,人心浮躁,急不可耐,每个人行色匆匆,赶着去生也赶着去死。人的一生就是排队走向坟墓的过程,你悠着点,排队的时间也就长了。
看到家里的零食、饮料堆积如山,我就开始焦虑,东西是否要过期了,得赶紧把它们吃掉。等待的.时间是要人命的,你的烦躁把自己侵蚀掉,你疯狂地吃东西,疯狂地看连续剧也无法将焦虑甩开。我们都是睁眼瞎,内在不安分了,却一昧向外界索取。
我其实是个急性子的人,吃饭狼吞虎咽,做事风风火火,走路三步并作两步,没什么耐性,像我这样急脾气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等待。后来也渐渐意识到这种性格的缺陷,想学着慢下来,但是很难!静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对自己说,来日方长慢慢来。万事万物自有它的定律,该来的总会来,不是说船到桥头自然直吗。每一种焦虑的情绪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不安恐惧的自己,我们的头脑究竟是过于复杂了,爱浮想联翩,甚至把幻想的当成是现实,给自己添堵。
你有多久没静下心来和自己聊聊天,聆听内在的声音。以前的人看起来没有今天的人烦恼多,虽然现在物质生活丰富多彩,但是人们精神世界却越发空虚,看似可供选择的很多,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可每每到了夜深人静却独自一人黯然惆怅,有种罪恶感叫虚度光阴,也对生活感到迷茫。
还音乐教学一片纯净的天空 篇6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音乐课“过新年”,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与学生用英语问好, 然后又复习学过的关于过新年的歌曲, 用英文来唱“新年好”, 接着再学习歌曲, 学习完了歌曲以后,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分小组创编, 有的小组用绸带来跳舞, 有的小组用画画来表现过新年, 有的小组用打击乐器来表现等。
你听了这节课后, 你有什么感受?你乍一看, 那课堂也真热闹, 莺歌燕舞的, 学生表现得也很活跃, 可哪里还有音乐的影子?教学的主线已经不是音乐了, 而是音乐以外的舞蹈、美术、英语, 音乐成了陪衬, 学生通过这节课, 又能学到多少音乐知识呢?
在一节名为“小放牛”的音乐课上, 教师做了精心准备, 让学生了解历史典故“赵州桥”“八仙过海”“鲁班”“柴王爷”等, 教师讲解得详细,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光这个环节就用了将近二十分钟, 最后二十分钟再来学习歌曲……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结合本课的歌曲内容, 给学生讲一些历史典故也未尝不可, 但要适量而行, 否则就有了上语文课的嫌疑。
以上的案例, 让我们深思:到底什么是综合?是一种点缀, 一种形式?一种赶时髦?是不是教师在课堂上不牵强附会, 浓墨重彩地进行综合, 教学就无法实施?其实笔者认为, 在音乐课堂上任何综合都应该抓住音乐这个中心来延伸, 拓展, 否则这个综合是失败的, 无效的, 是喧宾夺主的。
一、为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而综合
音乐课上的综合只是占音乐课堂的一小部分, 它不应该本末倒置, 忽视了以音乐为主线, 它综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音乐, 理解音乐, 为音乐教学服务。
在音乐教学中, 音乐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它拓展了艺术的审美空间, 增强了艺术趣味, 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而欲达到此目的, 贵在把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如, 我在上二年级音教版“春来了”这首歌曲时, 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 我让学生猜一个字谜“三人同日行”, 学生猜出来是“春”字, 那么我接着引导, “春天在你的头脑中是个什么样子的呢?你能用你手中的笔, 把它画下来吗?” (请一部分学生上黑板前面来画, 几分钟后春天的美景图就描绘了出来) 接下来, 我们再结合黑板上的美景图来学习歌曲。这样的构思就很好, 导入的方法新颖, 学生很感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后面的歌曲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为突破重难点与多媒体技术相整合
有的教师在上一节课的时候, 为了要解决掉本节课的重难点往往在课堂上大讲特讲, 强调好多遍, 学生听的是枯燥无味, 昏昏欲睡, 还解决不了。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把它与多媒体课件结合起来, 收到的效果则是非常好的。
如, 我在上苏教版三年级的“牧童之歌”这一课时, 歌曲中的重难点是附点八分音符, 光凭老师理论的说教, 数学式的讲解, 学生不感兴趣, 也不容易掌握, 但用FLASH把它做成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音乐课件, 放给学生看,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一目了然, 让其学习起来就容易了很多, 不仅生动形象, 而且很直观, 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 问题就解决掉了。
上课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很好, 但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有的教师以为上课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越多越好, 学生感兴趣, 教师上起来也省事, 轻松, 其实则不然。该用的时候用, 不该用的时候别滥用, 否则将失去了课堂该有的活力, 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起到的不是“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是“画蛇添足”。
三、为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而综合
有人说, “艺术是相通的”, 各门学科之间也是相通的, 哪一门学科也不能说自己是独立存在的, 它们之间是互相渗透的、相辅相成的关系。音乐课程的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音乐学科的综合应围绕音乐的要素及相关的文化展开。
以四年级欣赏课“脚铃舞曲”为例, 这是一首具有孟加拉国特色, 在欢庆的节日里姑娘们跳的舞曲, 学生对孟加拉国的地理位置, 风土人情都不了解怎么办?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担当地理老师的角色, 打开地图给学生讲解, 孟加拉国与印度、缅甸接壤, 南临孟加拉湾, 渔业和矿产丰富, 孟加拉国的人们热情好客, 笑脸相迎。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 教师在教学时应全面掌握教材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内容要求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创造性地、灵活性地使用和处理教材, 对教学内容可进行补充或重新组合。将音乐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融合成有机的整体,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如, 在学唱《凤阳花鼓》这首歌时, 我让学生分别聆听了现代热烈欢快的凤阳花鼓与旧社会凄凉悲楚的凤阳花鼓, 并感受了齐唱与二胡独奏等不同表现形式的《凤阳花鼓》。歌曲学会后, 我又尝试着让学生创编未来的《凤阳花鼓》, 在其中引导加入花鼓节奏。就这样, 把鉴赏、表现、创造等内容融为一体, 使一节单调的唱歌课变成了丰富多彩的综合性音乐课,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创造力。再如, 在欣赏民歌时, 我又不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 将江苏的《茉莉花》、四川的《数蛤蟆》、江西的《斑鸠调》、山西的《交城山》、陕北的《跑旱船》等放在一起组成了一堂多姿多彩的民歌欣赏综合课, 让学生通过对比, 感受不同地区民歌的不同风格, 充分挖掘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潜能。
另外, 还要注意与美术等学科的综合。在音乐教育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 都已比较注重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奥尔夫说, 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 而只有与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达尔克罗兹也说, 任何音乐可以转译成动作, 任何动作也可以译成与之相对应的音乐, 据此, 他创立了“体态律动学”。
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诗歌诸种艺术之所以有这样密切的联系, 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相通的共性, 这种相通的共性, 就是艺术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可以说, 每部艺术作品, 都是以对艺术形象的创造来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人们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知与联想, 了解作品的意义, 丰富情感体验、积累审美经验。根据这一共性,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借用其他艺术形态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又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
四、打造综合的能力结构
音乐教师的能力作为教师从事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能动力量和实际本领, 它是由多种单项能力组成的和谐统一体。在这里笔者着重谈一谈教学创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应变能力。
教师工作最大的特点是创造, 只有打破常规, 敢于尝试, 勇于尝试的人才能谈得上创造。创造来自于对工作极大的投入, 孤芳自赏、固步自封不会闪现创新火花。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教学创新能力, 因为人们常说, 教育家与教书匠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出众的教育科研能力是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志之一, 也是教师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音乐教师应该由工匠型、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这就需要我们潜心研究, 着力提高自学能力、教改实验能力和撰写教育教学科研论文的能力。
笔者曾以《音乐课不妨来点弦外之音》为题写过一篇文章, 音乐课中要充满音乐, 缘何来得“弦外之音”?其实不然, 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拓展知识背景、解决教学疑难点, 有时就不妨运用教学机智, 来点“弦外之音”。所谓“弦外之音”就是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对于面临的新的意外的情况, 能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 并且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思维力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 才能面对教学情境中的一些突然变化, 随机应变, 处变不惊。
还孩子一片想象的天空 篇7
一、幼儿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注重时间段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孩子的身心发展要着眼于孩子的年龄和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是教学发展的最佳期限,在最佳期限内所进行的各类、各种教学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的最佳的教学。因此,幼儿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应该根据最近发展区来进行全面核定和科学设定。幼儿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具体的幼儿美术教学过程,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将所要施教的内容建立在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上,考虑孩子的现有认知水平和潜在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学中所存在的难易问题、快慢问题、多少问题,让孩子尽快接受授教内容。使所授教的美术教育的内容和进度,符合孩子整体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在幼儿美术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注重孩子的学习时间段,只有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达到培养幼儿美术创新思维的目的。
二、幼儿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注重创设环境
幼儿教育环境的创设非常重要,为了促使幼儿美术创新思维得以全面培养,一定要在幼儿美术环境的创设上下功夫。因为幼儿年龄小,在环境的创设上一定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适应能力。在色彩上,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图画色泽的选择,最好是接近大自然,另一方面还要意识到幼儿喜爱明快的色彩对比,选用适合孩子身心特点的色彩。还要考虑画面的整体美,使环境的创设更富有艺术感觉。在造型上,应以易操作、简洁为主,尽可能不增加孩子的接受难度。从幼儿教育的心理特点来讲,圆浑、墩实、稚拙、简洁的美术作品最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可以考虑以此为主。在内容上,要特别注意为幼儿创设熟悉的、符合心理要求的环境,不能让孩子在学习的环境中产生不适感。例如在新生入园时,可以将孩子的照片贴在楼道或者主要活动室的墙壁上,孩子们看到自己的照片会有天然的亲和力和熟悉感,会减少初入园时的恐惧感和不适感。等孩子适应了幼儿园的环境,可以将幼儿的美术、绘画等各类作品,悬挂、张贴在走廊、楼梯等处,还可以将幼儿活动、演出的照片,教师的儿童画等作为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的创设恰当、合理,符合幼儿心理特点,更能够达到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幼儿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抓住教育的即时性
教育的偶然处处存在,在幼儿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中也有很多偶然,离不开教育的“即时性”。根据幼儿教育的实践,我们都有这样的认识:教师针对教育内容进行的施教活动,幼儿往往会在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达到我们所要求的“创新思维”培养的目标。让我们欣喜的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要达到这样的教育效果需要教师放手,只有教师的全面放手,孩子们才能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随意地进行创作,通过幼儿天马行空般地头脑产生创新的火花、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来。教师要意识到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循规蹈矩,固步自封,要超越其他学科的严谨和规范,让“活”字主导,教师灵活施教,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学生才能创作出活灵活现的美术作品来。教育即时性的把握不可刻意而为,关键是幼儿教师个人一定要有培养幼儿美术创新思维的意识。
四、幼儿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坚持不懈
还孩子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 篇8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合理期望”,有时我们会在站在成人的角度给孩子提要求,有时我们的家长会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更出色,更能干,甚至希望孩子帮自己实现未能实现的梦想,却忘记了,孩子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也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而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应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等待。对照《指南》,如何给孩子合理的期望,耐心等待,给他们一个宽松、自主的成长空间,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孩子,你自己来
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成人应减少包办和代替。作为幼儿教师,应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我们都知道“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这就说明了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但让孩子“自己来”并不是让教师完全松手,而是“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要”。“玩中学”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幼儿最有意义的学习。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完全自主、自发、全身心的投入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能体验与经历许多现实生活中难以做到的事,他们通过摆弄、操作许多材料或工具,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获得经验。我们平时的角色游戏、自选游戏都能让幼儿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并学到十分重要的而成人难以直接教会的知识。“做中学”即动手操作、直接体验、在做的过程中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好奇、好动、爱探索的天性,对于缺乏直接经验,语言、思维等发展程度还不适合进行以书本为主的学习的学龄前儿童来说,这不但是让他们获得经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还是让他们认识自己的力量并促进其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所以我们老师和家长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动手做”、“做中学”对幼儿的意义,为幼儿创设能充分动手动脑的机会与条件。
二、孩子,你慢慢来
让孩子“慢慢来”,这其间有我自己两方面的体会和思考。一是当孩子自己动手操作遇到困难时,成人切不可操之过急,催促甚至包办、代替。另一个是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成人切不可采取“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
1.尊重个别差异,耐心的等待孩子
在一次讲座中曾听顾荣芳教授讲某幼儿园的“刨山芋”的事例,一位教师见到其他孩子已经基本刨完了山芋,而其中一个孩子似乎一直找不到要领,怎么也刨不起来,于是她对孩子说:我教你吧!结果将山芋拿过来三下两除二刨的干干净净了,留孩子目瞪口呆的看着刨干净的山芋,看了这个事例我们都觉得好笑,这能算得上是“教”吗?她想过孩子真的学会了吗?我想这个孩子下一次仍然不会刨东西。正是因为教师的急于求成,剥夺了孩子获得直接经验的机会,至少对于这个孩子,这次活动是没有任何效果的。笑完后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其实我们在平时活动中也经常会这样:不肯给能力稍弱的孩子一些时间,不能耐心的等待他们。孩子的发展本身就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2.给孩子时间,让他们主动学习
《指南》中指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特级教师马建宁老师曾在一次讲座中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她从教几十年来生动的案例,她也主张尽量给予幼儿多一点的时间,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绘本活动《为什么我不能?》中,她向幼儿展示封面,长时间什么也不问,什么也不说,让幼儿观察,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纷纷向老师表达自己发现了什么,这就是在给孩子时间,等待孩子观察、发现,让孩子慢慢观察、寻找并体会;再比如当图中出现胡萝卜,她让小朋友“猜猜哪个小动物会来”,当幼儿回答出正确答案“小兔子”时,她并没有因为孩子的正确回答而立刻收住话题,而是继续发散孩子的思维:“只有小兔子喜欢吃胡萝卜吗?”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不能急于活动效果,而过多的给孩子现成的“东西”。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遵循孩子成长中的发展规律,适应教育中的自然性。总有家长有这样的困惑:“你们公办幼儿园都不教孩子汉语拼音、英语什么的,人家私立幼儿园小班就开始教了,这样我们的孩子以后上小学怎么赶得上人家啊?”此时,我会向他们讲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会告诉他们3~6岁是幼儿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我们应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会告诉我们应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等等,我想,新《指南》的颁布对家长转变教育思想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遵循发展中的规律能促成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是教育中需要的自然性和必然性,同时我们也要吸取农夫拔苗助长的教训,让孩子在顺其自然的环境中慢慢成长和发展!当能力还未达到成熟时,就想进入下一个阶段,这种骄傲自满情绪或急于求成的做法,会使好不容易含苞待放的能力枯萎下去。我也希望家长们能给予孩子的成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宽松、自由、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并获得发展。还孩子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让孩子们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防丢市场是下一片蓝海? 篇9
记者:就防丢来说,市场上已经有哪些比较好的产品呢?
庞琳勇:美国一家叫tile的防丢器,很有名,当然国内也有很多山寨厂家做了跟tile长得一模一样的东西。 我有试过tile,做得还不错,但仍觉得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记者:比如呢?
庞琳勇:一是厚,8毫米,放钱包都鼓出来了。再一个,按键体验不好。另外,他们的电池不能更换,用了一年差不多没电后,只能买新的,浪费。
我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样的防丢器才是真正着力在“防”上,而不是说丢了才来找。 那么第一个就要解决蓝牙信号的问题。 市场上很多同类产品的蓝牙非常不稳定。
小觅的应用场景大致会包括钥匙、钱包、行李、护照、小孩、宠物等,因此小觅在设计上就必须考虑到所有场景的适用性。 比如,我们在小觅上设计了一个小孔,这样就能挂在钥匙或者包包上;小觅只有3.5毫米厚,算得上全球最薄防丢器,这样就方便放在钱包里;背面设计成平的,可以方便地贴到笔记本、自行车或者狗的项圈上,也可以逢到小孩衣服上,或者放到鞋垫下面。 另外,考虑到不浪费,小觅的电池是可以更换的。 为了不让小偷方便拆卸电池,又得花心思去设计电池盖。
记者:这其中哪些是小觅的核心技术呢?
庞琳勇:它很薄。 外壳采用不锈钢材料,强度足够。 芯片、电路板、电池也得特别薄。
第二个就是天线。 小觅的外壳就是天线。 金属外壳做天线非常难,这个天线能力可以将蓝牙的搜素范围增至50米, 基本上是蓝牙的极限了。 为此,我们申请了专利。 虽然小觅的内部结构被拆开后很容易模仿,但外形上不能套用小觅的外形。 如果换一个外形,又会掉入一个更大的坑,天线会出问题。 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的一个技术壁垒。
记者:怎么看待防丢这块市场呢?
庞琳勇:之前有个统计,平均每个人一年因为丢东西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大概有八十多美金。 防丢器绝对是一个刚需,一个人不止需要一个,钱包、钥匙、电脑、行李,小孩,宠物、手机本身等,每个人至少需要四五个,绝对是个大市场。
记者:中美两个市场对小觅有着怎样不同的机会呢?
庞琳勇:从品牌角度来看,美国的防丢市场已经出现了tile这样的知名品牌,做得不错,市场也打开了。 而中国还没有一个知名的品牌出来,我们希望做这一块的领导者。 所以中国的品牌机会很大。
还孩子一片天空,给老师一个方向 篇10
关键字:儿童学习与发展;学习;有感
教育部日前印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珍惜童年生活独特价值,尊重幼儿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发展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学习和用"一把尺"衡量所有幼儿。本书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重点和基本内容从两个部分进行指导:一是学习与发展目标,分别对3-4岁、4-5岁、5-6岁 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二是教育建议,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同时也指出了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危害,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与成长阶段,“育人为本”的科学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觉得指南的学习,不仅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帮助我们老师对幼儿们的规则性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样也加强了我们家园的互动、相互学习的机会。
在我刚开始阅读前言时,就慢慢的被吸引了,觉得说的真有理,就感觉把自己心中似想非想的东西全部给写下来了,把每一个阶段的孩子的发展、兴趣、特点分析的那么澈透。
一、我觉得《指南》体现了尊重生命、包容孩子的核心思想,体现了面向孩子未来发展和终生品质的特点
“教育建议”部分操作性特别强,也是这部《指南》的一大亮点。比如在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甚至指出了我们不适宜做的行为,这在以往的一些纲要或指南中比较少见。
二、《指南》的一个亮点是,明确提出这是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
这里肯定了幼儿教育不仅仅是老师的工作,只有在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对幼儿起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很多家长借口“忙”,把教育孩子的任务扔给幼儿园、兴趣班,这是不对的。
三、每个领域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1.在健康领域中。觉得自已以前对健康领域的理解还真是肤浅呢,只觉得吃喝拉、脱穿衣服、会拿筷子、户外游戏等属于健康领域的。而忽略了幼儿们原有的情感发展。而在这次阅读后觉得自己对幼儿在健康领域的发展幼儿新的认识。在保证幼儿们健康的前提中,也要重视幼儿们的情感发展。“幼儿出生时正如一张白纸,就看你选择什么样的笔来进行添画”。在幼儿们的发展过程中,不能给予过分的包办代替,而要让幼儿们渐渐的来完成属于自己的小任务。过分的包办会导致幼儿丧失自己的主动权、没有自信,遇事只会一味的依赖别人。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有耐心,耐心的慢慢发展幼儿们的整体发展,而切忌操之过急,导致幼儿们的发展形成单一化。
2.在语言领域中。语言是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发展工具。而幼儿们在出生后不久我们就会想尽各种办法,想来教会幼儿讲话,在幼儿学不会时,就会说你怎么这么笨啊,学都学不会。可以你想过没有,在幼儿们原有的年龄段中需要发展哪些事情呢。我觉的一味的强加,结果必适得其反。而要在原有的基础中引导幼儿渐渐的来学,而不是强加,要让幼儿们感兴趣,这要幼儿们才能更好的学习。我认为读写绘最适合幼儿们在语言上、思维上、想象上的发展。能够激发幼儿们对语言的喜欢。并且能过发展幼儿对别人的尊重,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述。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语言活动中,学会耐住性子倾听幼儿们的讲述,并结合幼儿们的需要发展中,以身作则的引导幼儿。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
3.在社会领域中。在我学习后觉得,社会性的学习,是幼儿们必修的一门课程。可以更好的锻炼幼儿们的意志力。“社会”的学习,是先从“小家”到“大家”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中,幼儿们的发展,是循环渐进。在这个“小家”“大家”的学习中,父母、老师、身边的人首先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在这些的学习中,并不是可以逼他学的。而是遵循一个潜移默化的规则。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规则中,幼儿们会通过自己对身边的事物、所见、所闻来学,通过对新鲜事物的兴趣,而来学习,变成自己的小财富。
4.在科学领域中。通过数据的调查,我觉得科学类的事物、活动是幼儿们最感兴趣、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在这里面中,幼儿们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而到达自己的满足感。幼儿亲身活动的体验,可以通过触摸、操作、思考、实验更好的发展幼儿们的思维能力,为幼儿以后的发展鉴定了基础。以后要让幼儿必须自己亲身体验,实际的操作,感受活动带来的快乐。让幼儿们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结论、实验等增强他们的兴趣。为以后的发展,扎好基础。
5.在艺术领域中。我觉得艺术源于生活,并且我个人认为艺术的生活中,它附有特别强的灵性。艺术的发展,展示着人的与众不同。可以提高人的修养,提高素质。并且更是一个人的情感的表达方式。如在绘画中,幼儿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将自己心中所想事物画下来,之后进行讲述(发展着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歌曲、舞蹈中可以将一个人的情感展示出来,让别人可以读懂他,内心的想法。在这两者中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提到的种种都对我接下来的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今天的学习让我明白幼儿教育需要更深的挖掘,不能只停留在某一处,我们不能只根据《纲要》来指定我们的工作,《纲要》虽然比较全面,但也不能完全的停留在这里,我们需要是更多的学习,完善自身的理论和实际,再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细致性把我们的幼儿教育办得更好,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创造出一片美好的天空!
还天空一片蓝作文 篇11
当晚,我没有睡好……
儿子和我是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这是我一直以来最大的骄傲,儿子是我的全部,我一直尽我的最大可能来保持我们平等的关系。所以,平时同事在一起闲聊时,问的最多的总是关于子女的问题。在现代文明的今天,父母们担心的最大问题就是网络,在网络给我们带来精神文明的同时,我们可能更多的看到了它的威胁,家长们的担忧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困惑也越来越明显;减负过后,学生的空余时间愈来愈多,便涌入形形色色的网吧,小学生以打游戏为主,中学生则将大部分时间消磨在网上聊天,而真正能将网络用在学习上的则寥寥无几!
而自控能力差、积极性高、好奇心强、空余时间多、精力又充沛、零花钱还蛮多的青少年学生自然无法回避与网络的接触。工作繁忙的家长、教师不可能整天跟着学生,看他在网上干什么,我们唯一能做,也是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对学生或子女进行网络文明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同时又是家长的我想提点建议,希望能使我们的子女或学生健康成长,并为我国网络文明建设尽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一,建设网络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立足长远。在制定并执行各种法律法规的同时,千万别忘了一个个小网民,因为他们是网络的希望、网络的未来。有关政府机关在健全法律法规的同时,更要严打网络犯罪,为学生上网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第二,建议修改现行教学大纲,丰富信息课教材内容,将网络文明建设列为重点章节学习。在上计算机信息课时,想给学生多讲讲网络文明方面的知识,希望学生成为好网民,但各种版本的教材上除了“计算机病毒”防治外,几乎无“网络文明”的其他内容。
第三,家庭、学校与学生共同建设网络文明。
新世纪学习的特征是掌握管理知识和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怎能不会使用互联网呢?问题在于,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给人以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便捷,又存在让人痴迷甚至难以自拔的危险。在这样一个容易失控的崭新领域里,许多父母偏偏放弃了应尽的监护责任。他们对孩子说:“我们这一代是不行了,只能省吃俭用买了电脑,靠你自己去学了。”
每一个孩子在初学电脑时,几乎都充满了神圣之感。他们小心翼翼地探索着,眼睛里充满了惊奇,内心被信息的大潮激荡着。这是人生之中的一个黄金时期,是一个需要播下健康种子的时期,是一个需要奠基立向的时期,是一个习惯养成的时期。不幸的是,许多孩子的这一黄金时期变成垃圾时期,他们在高速信息路上成了脱缰的野马,悲剧由此而频频上演。
人生的启示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是离不开路标的,我的教育建议是:家长应与孩子一起学习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如能先行一步更好。在与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成人不仅便于与孩子沟通互助,甚至还会保持青春和童心,这种千载难逢的良机不可错过。
让孩子多多体验成功。研究表明,人接触不良信息的反应是不同的,对网络和游戏的迷恋也不相同。在生活中成功的人,受的消极影响较小,而在生活中失败的人,容易沉溺于虚拟时空。因此,让孩子在生活中获得成功,是抵御不良媒体的关键。
有经验的家长会在孩子上网之初必先立下规矩。总的原则可按《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执行,还可以具体一些,如每天使用计算机一般不超过一小时,不泄露个人与家庭秘密,学会选择并欣赏健康网站等等。可以跟孩子约法三章,要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家庭。比方说不能在网上留下自己家的电话,不能够泄漏自己家的隐私,这是很重要的;不能把自己家的家庭地址轻易地告诉网友。因为,第一,你不了解他人,他们还是青少年,是未成年人,要和一个陌生的人交往,最好能跟家长说一下;第二,如果留的是家里的电话号码,有陌生人打电话来会干扰我们的生活,孩子也是家庭成员,也要对家庭负责任。
丰富孩子的生活。网络之所以容易使孩子过度痴迷,往往与他们的课外生活贫乏有关。因此,培养孩子养成广泛的兴趣,尤其是热爱户外运动,是至关重要的。
【还天空一片蓝作文】推荐阅读:
还孩子一片天空作文500字09-10
还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作文05-20
我的另一片天空初中作文07-25
高考作文:撑起自己的一片天空07-11
留给自己一片安静的天空作文700字06-03
高中生优秀作文选登:我的另一片天空07-05
《另一片天空》阅读及答案05-23
夜晚天空作文07-11
梦游天空作文10-22
天空作文800字08-26